改过是解脱道的核心部分
山海会
2019.03.16
改过迁善这四个字在今天听起来,不只是让不少人感觉有些陈腐,也令佛教内不少的饱学之士感觉无关宏旨。因为佛法的两大修行主题是解脱道与菩萨道,讲的是智慧与慈悲,好像不关改过什么事。但事实上这是天大的误会。因为菩萨道虽的确是应以解脱道为基础,但解脱道是应以改过为基础的。而这个说法只是四谛比较现代化的陈述。不但一点也没有违反佛陀所教的解脱道,而且正是般若广场所提倡佛法现代化的正常展现。故改过是四谛法义的核心部分,绝非无关修行宏旨。若以为它和佛法无关,是误会了。
世佛青会的导师宏印法师就说过:「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修正自己身语意的行为,就是改过。但如何知道自己有过而能改呢?就需有八正道里的正知见,也就是需有「缘起正见」。而缘起正见除了包含对空、无常与无我的了解,同时也包含对因果法则的深刻认识。故佛法修行人一切身语意的行为,都有如法与不如法处,也就都有修正与改过的空间。而四念处的修行所应觉照的,也不外就是要时时观照自己是否有执着与有过。有执着怎么办?放下就是。有过失又怎么办?改过就是。光讲放下执着而不讲改过,当然是对解脱道不完全的了解,也就是有偏差。是应为我人「内自省」的。
本期的般若广场探讨改过,也算是我们所提倡佛法现代化上的一小步。欢迎读者诸君一起阅读「改过是解脱道的核心部分」专题。
小侠艾虎
山海会
记得小时候读章回小说七侠五义,里面有一个年纪最轻的人物,是小侠艾虎。艾虎的师父是奇侠智化。他因年纪很轻,每次见了师父和他的江湖朋友们,如南侠展昭或北侠欧阳春,他就成了一个「磕头虫」,必须从智化开始一个个地磕头问安。本期的般若广场探讨改过。就令我不禁想到了这个小说里的江湖人物。因为磕头虫三个字,让我联想到了改过。
中国人的改过其实不一定是「迁善」的改过,而只是向伦理道德里的威权低头,服软,也就「认错」的改过。但认错以后呢?错又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是很少被人关心到的。因为那不是问题的要点。要点只是当事人必须低头、服软与认错。而认错了以后,就必须诚心地道歉。在中国人传统伦理道德的「纲常」里,人到底有没有找到自己在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架构中的「位子」,而没有违逆君上或父母的意思,才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因为这个价值取向,中国人才会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说法,更有「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荒唐。而这个特重伦理的价值取向,是和佛法里的改过迁善差别很大的。
佛法之所以是智慧之学,就是主张修行人在认错以前,必须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只有在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之后,才谈得上改过,也才有可能迁善。否则所谓的改过是无效的。因为这就是四谛法义里讲的「不计苦因」。而不计苦因的修行,是无法除苦与成立的。
所以朋友们!当有人要你认错,请勿胡乱地认。也不可随便道歉。要认清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才有可能真正改正错误。为了让任何人「高兴」的道歉,也定是毫无诚意的道歉。中国人特别看重伦理纲常。但因此而形成的「改过观」,常常只是在要人扮演如小侠艾虎一样的磕头虫角色!
首发于般若广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