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1

序论第一说戒品第二说头陀支品第三说取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第六说不净业处品第七说六随念品第八说随念业处品第九说梵住品第十说无色品第十一说定品第十二说神变品第十三说神通品第十四说蕴品第十五说处界品第十六说根谛品第十七说慧地品第十八说见清净品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三说修慧功德品


南無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清净道论》1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magga)


1 第一部 戒(Virtue; Sila; 戒)

1.1 第一篇 戒的清净(Purification of Virtue)

1.1.1 第一章 戒的描述


序论
I  引言

VM.1.1.1.1

一个在戒上确立的男子,充满睿智,

修习着心与慧(Developing the mind and wisdom),

一位热忱而谨慎(discreet)的比丘:

他能解开这个纠结。” (见SN.1.23)

【注】:另一译法(见Bhikkhu Nanamoli版):

“当一位在戒当中得到很好确立的明智之人

修习心识和智力(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时, 

作为一位热忱和明智(sagacious)的比丘,

他成功解开这个纠结(tangle)。” 

【注】:戒,英文作virtue,又译为戒德。当戒、定和慧列在一起时,译为戒。

如是所说。可是为什么要如是所说呢?世尊住在舍卫城时,似乎某位天子为了除去自己的诸疑惑,晚上来见他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内在纠结和外在纠结,

这一代在一个纠结当中纠缠不已。

我要就此问你,乔达摩!

谁能解开这个纠结?” (见SN.1.23)

【注】:另一译法(见Bhikkhu Nanamoli版):

“内在纠结和外在纠结 –

这一代在一个纠结当中纠缠不已。

因此,我要问乔达摩这个问题:

谁成功解开这个纠结?” 

VM.1.1.1.2 此处是简要的义理(the meaning)。“纠结”(tangle)为渴爱网络(network of craving)的一个术语。因为那是在一起维系着意义上的一种纠结,就象在诸竹丛等中的众竹枝的网络而称为的纠结 – 由于它在以可见的事物而开始的心识的诸对象中继续产生和起落。可是由于它是为了一个事物自己的诸必要条件和另一个事物的诸必要条件,为了一个事物的自身和另一个事物的自身,以及为了心识内部的和外部的诸处(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ses for consciousness)而作为渴爱产生,它被称为“内在的纠结和外在的纠结”。因为它通过这种方式产生,“这一代卷入一个纠结当中”。如同众竹子等被竹子纠结等所纠缠,同样地,换句话说,这一代众生物,都被渴爱之纠结所纠缠 – 其义理在于由它缠绕和系着。并且因为它象这样被纠缠,“因此,我要问乔达摩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何问这个问题。他以其族姓称呼世尊“乔达摩”。“谁成功解开这个纠结呢?”:谁可能解开使三种存在通过这一方式纠缠的这一纠结呢?- 他所问的是,谁能够解开它呢?

VM.1.1.1.3 可是当被如是质疑时,其一切事物之智通达无碍的世尊,众天神中的天神,胜于帝释,胜于梵天,在四种圆满信心中无所畏惧(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four kinds of perfect confidence),十力(Ten Powers)的掌握者,具有无障碍智(unobstructed knowledge)的见一切者(all-seer),说此偈作答来解释义理:

“一个在戒上确立的男子,充满睿智(wise),

修习着心与慧(Developing the mind and wisdom),

一位热忱而谨慎(discreet)的比丘:

他能解开这个纠结。”

VM.1.1.1.4

现在我要罗列此先知(the Great Sage;大仙)所谱写的

此同一个偈诵的真实意义(the true sense),

其被分为戒和余下的。

在胜利者(世尊)的教理系统(dispensation)中

此处从在家出家进入无家的众寻求者,

并且那些尽管希冀清净

但是没有那确实难以发现而导致清净的

对包含戒和其它两种事物(定和慧)的

确定的直道的正知(right knowledge;正智)人们 –

他们尽管努力奋斗,

在这里却没有获得清净。

依靠大寺的众居者的教导,

我将给他们阐释令人欣慰的

清净之道(Path of Purification),在诸解释中清净;

让所有那些希冀清净的善男子们

一心一意地聆听我的解释。

VM.1.1.1.5 于此,“清净化”应该作为没有一切烦恼染污(all stains)而完全清净的涅槃(nibbana)来了知。到达那个清净化的道路为清净道;它是被称为“道”的途径的诸方法。我将阐释那个清净道,就是真正的意思。

VM.1.1.1.6 在一些实例中,此清净道单独通过毗婆舍那(观; insight)来教导,按照此说:

“诸行(all formations)是无常的:

当他以慧(wisdom; understanding)看见,

并拒绝(turn away)不善的事物(what is ill)时,

那就是清净道。”

(见《法句经》DhP.277)

【注】:《法句经》DhP.20.5(277)  一个人用智慧来观照所有依缘起的事物是无常的,然后他就会厌离痛苦。这是清净道。

而在有些实例中通过禅(Jhana)和慧(understanding; wisdom)来教导,按照此说:

“禅和慧兼具者,

他接近于涅槃。”

(DhP.372)

而在有些实例中通过诸行为(诸业;deeds)等来教导,按照此说:

“通过诸业,眼力远见(明)和正法(righteousness),

通过戒,禅那和最崇高的生活(the sublimest life) –

通过这些,众凡夫(mortals)得到清净化,

而不是通过血统和财富(lineage and wealth)。”

(M.iii,262)

而在有些实例中通过戒(virtue)等来教导,按照此说:

“拥有常戒(constant virtue)的人,

他具有慧(understanding),并得定,

也是奋发和精勤不放逸的,

他将渡过如此难以渡过的洪流。”

(S.i,53)

而在有些实例中通过诸念处(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四念处)等来教导,按照此说:“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在诸正勤(the Right Efforts)等等的情况中同样如此。可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通过戒和其他两种事物来教导。

VM.1.1.1.7 这里是偈诵的一个简要注释(a brief commentary)。“在戒中很好地确立”:安立于戒上(standing on virtue)。只有一个确实圆满完成戒的人在这里被称为“安立于戒上”。因此如是为这里的义理:通过圆满实现戒在戒中很好地确立。“一个人”:一个活着的众生(a living being)。“睿智(wise)”:拥有那种慧, 它通过三根源的一种重生联系(a rebirth-linking with the triple root-cause; 三因结)的诸途径而诞生于业。“修习心和慧(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修习定(concentration)和观(insight)两者。因为此处在“心”的标题下所描述的是定,在“慧”的标题下所描述的是观。“热忱”:拥有活力精进(energy)。因为活力精进被称为在烧掉和耗去诸烦恼污秽的意义上的“热情(ardor)”。他具有那个,因此他是热忱的。“明智的(有慧的;sagacious)”:它是被称为“智慧(sagacity)”的慧;意思是拥有那个。这个词显示保护性慧(protective understanding;含藏慧)。因为慧在作答时被提到了三次。于此,第一是生慧(生来的慧;native understanding),第二是包含在观内的慧(观慧),而第三是主导一切事情的保护性慧(含藏慧)。他看见在诸重生的轮回中的恐惧,如是他是一位比丘。“他成功地解开此纠结”:正如站在地上和手持一把很锋利的刀的一位男子可能解开一个巨大的诸竹子的纠结一样,同样的,这位拥有六种事物(六法),即这个戒、这个在“心”的标题下所描述的定、这个三方面慧和这个热忱 – 站在戒之地上和通过活力精进所激发的含藏慧的手拿着在定的磨刀石上得到砥砺的非常锋利的观慧之刀,可能解开、切掉和拆除一切渴爱的纠结,而渴爱已经长满了他自己生命的相续沉沦。可是在此道的刹那(the moment of the Path)说他在解开纠结;在果报的刹那他已经解开了纠结并在有其众天神的此世间值得最高的诸供养。那就是为什么世尊说道:

【注】:consciousness(心;识),此处根据其他版本译作“心(mind)”;understanding(了知;理解)此处译作“慧(wisdom)”。三摩地(定)。毗婆舍那(观)。

一个在戒上确立的男子,充满睿智(wise),

修习着心与慧(Developing the mind and wisdom),

一位热忱而谨慎(discreet)的比丘:

他能解开这个纠结。

VM.1.1.1.8 于此,对于因其他被称为“明智者”的生慧(native understanding),他没有任何需要去做的;因为那只是通过之前业的影响(由宿世业力)在他当中所已经建立的。可是“热忱的”和“充满睿智(wise)”两个词语意味着,通过此处所描述的以那种活力精进而保存和通过以慧在完全的觉知中而造作(acting in full awareness with understanding),已经在戒中很好地建立后,他应该修习作为定和慧(concentration and understanding)来描述的止和观(serenity and insight)。这就是世尊如何在戒、定和慧的标题下显示清净道的。

VM.1.1.1.9 到目前为止已经显示的是三种修学(三学; the three trainings)、三种方式善教理系统(the dispensation that is good in three ways)、为三明(for threefold clean-vision)等的必要条件、两个极端的避免和中道的培育、超越诸恶趣(the states of loss)等的诸方法、在三方面的诸烦恼染污的舍弃、罪错等的防止,三种杂染污秽的清净化,以及为入流(须陀洹; stream-entry)诸状态的原因等等。如何阐明呢?

VM.1.1.1.10 此处高等(增上)戒的修学由“戒”显示;高等(增上)心的修学由“定”显示;而高等(增上)慧的修学由“慧”显示。

教理系统的善在开始时由“戒”显示。因为“那么什么是诸善事物的开始呢?就是已经经净化的戒” (S.v, 143)这个段落,并因为开始于“诸恶莫作”的段落(DhP 183),戒是教理系统的起始。并且那是善的,因为它带来没有后悔等等的诸特质。它在当中的善(goodness)由“定”显示。因为开始于“众善奉行”(DhP 183)的段落,定是教理系统的中部。并且那是善的,因为它带来超自然神通力等等的诸特质。它在末尾的善(goodness)由“慧”显示。因为“自净其意,是诸佛教”(DhP 183)的段落,并因为慧是它的大成(culmination),慧是教理系统的末尾。而且那是善的,因为它带来对于期望的和不期望的诸事物的平衡。因为如是说道:

“正如一块坚固的巨石

不为风所动摇,

同样地,面对责难和称赞,

明智者毫不动容。”

(DhP.81)

VM.1.1.1.11 同样,三明(for threefold clean-vision)等的必要条件由戒显示。因为有圆满化的戒的支持,一个人抵达三明,而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六种证智(direct-knowledge)的必要条件由定显示。因为有圆满化的定的支持,一个人抵达六种证智,而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无碍解(辨别)的种种类别(the categories of discrimination)的必要条件由慧显示。因为有圆满化的慧的支持,一个人抵达四种无碍解(辨别),而不是因为别的任何原因。

被称为对诸感官欲望放纵的热爱之极端的避免由戒显示。对被称为对自我屈辱(自苦)的热爱之极端的避免由定显示。对中道的培育由慧显示。

VM.1.1.1.12 同样,超越诸恶趣(the states of loss)等的诸方法由戒显示;超越诸感官欲望之界的诸方法由定显示;而超越一切迁流变异的诸方法由慧显示。

并且通过诸对立事物的替代而对诸烦恼染污的舍弃由戒显示;通过抑制镇伏对诸烦恼染污的舍弃由定显示;而通过切断的对诸烦恼染污的舍弃由慧显示。

VM.1.1.1.13 同样,杂染污秽的罪错的防止由戒显示;杂染污秽的沉迷的防止由定显示;固有的诸倾向性由慧显示。

并且离不端行为的杂染污秽的清净化由戒显示;离渴爱的杂染污秽的清净化由定显示;而离诸邪见的杂染污秽的清净化由慧显示。

VM.1.1.1.14 同样,为入流(须陀洹; stream-entry)和一还(斯陀含;once-return)诸状态的原因由戒显示;为不还(阿那含)诸状态的原因由定显示;为阿罗汉诸状态的原因由慧显示。因为入流者被称为“在种种戒中的圆满化(戒圆满)”;同样,一还者被称为“在种种戒中的圆满化(戒圆满)”。可是不还(阿那含)者(non-returner)被称为“在定中的圆满化(定圆满)”。并且阿罗汉被称为“在慧中的圆满化(慧圆满)” (见A.i, 233)。

VM.1.1.1.15 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九个和其他象诸特质的三德(triads of special qualities)已经得到显示,即三种修学(三学; the three trainings)、三种方式善教理系统(the dispensation that is good in three ways)、为三明(for threefold clean-vision)等的必要条件、两个极端的避免和中道的培育、超越诸恶趣(the states of loss)等的诸方法、在三方面的诸烦恼染污的舍弃、罪错等的防止,三种杂染污秽的清净化,以及为入流(须陀洹; stream-entry)诸状态的原因等等。

序论终。


序论第一说戒品第二说头陀支品第三说取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第六说不净业处品第七说六随念品第八说随念业处品第九说梵住品第十说无色品第十一说定品第十二说神变品第十三说神通品第十四说蕴品第十五说处界品第十六说根谛品第十七说慧地品第十八说见清净品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三说修慧功德品


【禅世界出品】;【Chanworld.org】;【禅世界译】;2019.05.11-2019.05.25-RM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