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国达,台湾苗栗人,一九四九年出生,台大机械工程学系毕业。自年轻时即研习佛学,以科学训练的背景从事佛法的探索,对印顺导师的思想尤为相契。个人修持则以中观为核心,融合四念处及现代心理学,将佛法运用於生活中。
曾任工程师,佛教青年会杂志主编,文教基金会佛学班讲师和张老师专线,观音线,慈心院的心理恣商辅导企划培训员。并在台大和政大等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及新竹联合工业研究所、慧日讲堂、慕钦讲堂、佛教卫星电视学会、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佛法度假营、庄严寺、大觉寺、维鬘文教协会、文殊出版社、慧舫文物流通处和妙云华雨读书会等地授课。
现任国际网路现量现观禅修班和佛法与生活网路互动研习班讲师。研究经论包括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六祖坛经、圆觉经、楞严经、文殊般若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大智度论、大乘三系比较分析、大小品般若经、华严经、乘起信论、阿含经、胜鬘夫人经等和禅门著作如证道歌、信心铭、传心法要及顿悟入道要门论以及印顺导师妙云集等。指导法门包含四念处禅修法门、中观禅修法门(五蕴观照法和现量现观禅修法)和曹洞宗默照禅修法门。
书籍著作有「喜悦自在的生活」、「中观与生活文集」、「自在森林」、和「中观禅修与空的创造性」。并连续八年在美国「正觉之音」杂志发表每期两篇文章如空性的体验,空的创造性,中道的智慧等。同时以辜隐的笔名撰写「佛法与生活的对话」专栏。
三十余年来,随缘讲说佛法,分享学佛,禅修心得,契而不舍。
著作
- 《自在森林》
- 《鲜活的当下》
- 《中观与生活文集》
- 《禅修班讲义》
- 《中观禅修与空的创造性》。
- 《喜悦自在的生活》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黄国达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藉此文略作介绍。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不需要透过任何的媒介和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取,有效地解除苦恼和不安。
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分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
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于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于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后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处熟习以后,可以加上受念处,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着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份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着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后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于自我接纳、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若有能力修习心念处和法念处,就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心灵的品质了!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当情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例如:我很生气,心里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于是让这清醒的心做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着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着,然后转化它,内心就会愈来愈善良、纯净。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象、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份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至于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灭。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食物由土中生长到成熟,到买回家,吃进嘴里,吞到胃中消化,肠里吸收,成为养份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份,或成为热量提供全身的正常运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为粪便排出。从植物到身体,每一种形式不断地和合、分散、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每一种存在的形式都是整体的因缘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的现象,个别的形式只是一种变幻而已,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没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个存在都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单一性、独存性和实在性,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这就是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时、散步时、情绪波动时、起心动念时都可以这样观照。久而久之,对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体认,这就是法念处的修习。
能够锲而不舍地修习四念处,就可以渐渐消除妄想执着,而由于不再有这些执迷、染着,我们就可以从种种烦忧、苦恼的火热中脱身而出,成为一个自在而觉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宁静而浸润在喜悦之中。
【Chanworld.org】2018.05.31-2018.10.07-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