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1,讲解2,讲解3,讲解4,讲解5,讲解6,讲解7,讲解8,讲解9,讲解10,讲解11,讲解12。
《六祖坛经》讲解9 机缘品──智常禅师
(一)
僧智常,信州贵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机缘品》这一段是讲「见性成佛」。成佛有两个管道:一个是在理上成佛,一个是在事上成佛。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圆满六波罗蜜,最后一百劫修相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事上成佛。什么是理上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最后入金刚定,破最后一分无明,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就是理上成佛。
《六祖坛经》这一段是在理上讲,「见性」就是佛。悟到本具的心性就成佛,这个佛是本具的,「成」只是一种形容词。从理上来说,「佛」就是觉悟之意,也就是觉者。《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灵知灵觉,就是本具的觉性。悟到自己本具的觉性,就是佛,这就是在理上成佛。这个觉性不需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只要因缘成熟,悟到这一念灵知灵觉,直下承担,现在就是佛。因此,「佛」就是指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
悟,只是见到佛;见到佛了,要继续保养这念心,也就是「保养圣胎」。无论是白天、晚上,这念心都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无论是动、是静,无论是顺境、逆境,当下这念心都能存在,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是本具的。
既然是本具的,为什么还说成佛?「成」是一个形容词,有成就有坏,无成就无坏;有得必有失,无得就无失。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成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到现在也没有了。因为这一种佛是修成的,有成就必定有坏。这个地方讲「见性成佛」,指的是法身佛,法身是本具的。法身在哪裡?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就是自己的觉性;如果没有这念心,就等于石头、木头一样。悟到这念灵知灵觉,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这念觉性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每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就是我们本具的觉性,没有哪个人没有,过去诸佛,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众生都有。要想见性,就要悟我们这念觉性,这就是顿悟自心的法门。
《六祖坛经》讲的都是顿法,顿悟了以后,要保养这念心,这念心完全清淨了,就和十方诸佛一个鼻孔出气。智常法师来参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为他答覆,他一下就开悟了。
「僧智常,信州贵谿人,髫年出家」,信州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就等于现在的省。信州贵谿是现在的江西省贵溪市。「髫年」,小孩子额前垂下的头髮称「髫」,所以,「髫年」就是指童年。智常法师在童年时期就出家了,可见他很有善根、很有慧根。「志求见性」,出家的目的就是想明心见性。性,就是我们的本性。菩提心、涅槃性,性就是空性、就是真空。出家的目的是在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这就真正是正信出家,而不是来种善根、来修福报,或是为了延长寿命、疾病痊癒,也不是为了生淨土,生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乃至于生兜率……。智常法师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这样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
「一日参礼」,有一天,智常法师前来参礼六祖大师。「参礼」是出家众的礼节、规矩,「参」就是参访,「礼」就是礼拜。「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既然是来参学,六祖大师就问智常法师:「你从什么地方来?求什么事情?」智常法师回答:「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今天参礼大师的目的,就是要见性。「学人」,是称呼自己。佛法中,一个是有学,一个是无学。尚未证到果位的行者,都称为「学人」。阿罗汉不是学人,而是「无学」。另一方面,「学人」是自己一种谦卑的称呼,所谓「带果行因」,即使证了果,还没有真正破无始无明,也可以自称为「学人」。这裡则是表示自己是一位初学,是谦卑的说法。
「近往洪州白峰山」,最近到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大通和尚就住在洪州白峰山。「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承蒙大通和尚告以成佛之意义。但是「未决狐疑」,不但没有办法了决心当中的问题,而且还存有许多问题。「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伏望」,就是五体投地匍匐在祖师面前,希望大师慈悲开示。
(二)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淨,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六祖大师问智常法师:「你前去礼拜大通和尚,大通和尚告诉你什么道理?你说出来看看。」
智常法师回答:「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智常法师到那裡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听到大通和尚为自己说法。「为法切故」,为了求「见性成佛」的这个因缘,等了三个月都没有开示,心当中已经很着急了,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一夕独入丈室请问」,有一天晚上「独入丈室」,一个人就到大通和尚的方丈室请求开示。
「『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诸位也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自己就是智常,见到了大通和尚,就问:「什么是我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就是菩提心;本性,就是涅槃性。心性本来就是空的,把它联合起来就是心性,分开来说就是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大通和尚知道他所问的就是心性上的问题、就是觉性上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告诉他:「汝见虚空否?」大通和尚问智常:「你看见虚空没有?」这就如同问诸位:「什么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对曰:『见。』」我们天天都是在虚空当中,怎么会没有看到虚空呢?「见。」我看到了。既然你见到虚空,大通和尚再问:「汝见虚空有相貌否?」你看看虚空有没有形相?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有没有出家相、有没有在家相?相信诸位的答覆和经典裡是一样的。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有形相的东西才有相貌,例如,狗有狗的形相,牠有一个相貌;人有人的形相,有他的相貌,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美、是丑。虚空既然没有一个形相,哪裡有相貌呢?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淨,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大通和尚形容本心本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形相,了无一物可见,这就是正知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如《愣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虚空是空的,没有一样东西可知。「无有青黄长短」,虚空不是青色、黄色,也不是长的、短的,根本就没有形相。「但见本源清淨」,自己本心的源头是清淨的。「觉体圆明」,「觉」就是觉性,「体」就是心体,「圆」,圆融无碍,光明、明彻。「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假使悟到这个道理了,即是见性成佛,依这个道理继续不断地努力修行,即已具足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智常法师虽然听到大通和尚所说的这些道理,「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虽然听闻这些道理,心当中还是一头雾水。为什么?因为这些是教下的说法,并没有讲到本心本性,完全是一个形容词。虽然讲了种种的道理,说我们这念心没有形相、没有青黄赤白、没有长短方圆,没有一物可见、没有一法可得,明白这些道理了,你就具有「如来知见」。智常法师听了这些道理还是不了解,因为这只是知解,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所以心当中还是安不下来,乞求六祖大师为他开示。
(三)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大师说:「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大通和尚所说的只是一些道理,而没有告诉你要回光返照。就如同惠明法师在五祖大师那裡学习很久,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样的道理。六祖大师告诉惠明法师,你要想见本来面目,先坐下来,不要想过去、不要想现在、不要想未来,也不要想好的、坏的,就在你「不思善,不思恶」当下这一念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凡夫众生每天想东想西,活在妄想当中,能在「无思无虑」当下这一念心直下承担,就是自己。所以,「本来面目」就是你的觉性。这裡六祖大师为智常法师开示,大通和尚所说的是知见、譬喻,并没有使你认识自己。
「吾今示汝一偈」,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想了,我现在有一个偈颂,你详细听一听:「不见一法存无见」,前面说什么都不要见,就是着「无」,什么都没有了,否定了一切,你的心当中就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日面」就是我们的本心,为什么看不到日面?没有光明呢?因为有浮云存在,所以太阳的光明不能显现;我们心当中的无明存在,所以自性菩提不能显现。这裡所说的「浮云」就是一个「无」,成了「无见」,把本心覆盖了,如古人所说:「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
「不知一法守空知」,假使什么都不知道,人不就是一个石头、木头吗?不是和无情一样吗?「还如太虚生闪电」,我们这念心就像虚空一样宁静、像虚空一样广大,没有一点东西的存在,所以「实际理地,一法不立」。「不知一法守空知」,假使心当中还有一个东西,还有一个「空」的道理,就是空上加空。为什么呢?因为本性本来就是空,再认为是一个空,就是空上加空,重床迭架。所以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亦不住,无佛处急走过。」所以这两个知见我们都要放下,有也不着、无也不着。我们心当中本来就是妙有,假使着有,就迷失心当中的妙有;我们心当中本来就是空,空上加空,就迷失本空。所以,这个地方讲不着空、不着有。假使着了空,如「太虚生闪电」,闪电也是虚妄的,指的就是一个妄想。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一个是着有、一个是着无,这两个知见始终在心当中,经常忽然生出来,所以迷失了本心。「错认何曾解方便」,「错认」一个是有、一个是无,执着这两个知见,始终见不到本心。怎么样才能知道方便呢?总是要有一个方便,才能够契悟。所以,佛法中一个是究竟法门,一个是方便法门,这些都必须要了解。
方便法门,就是顺着这个方便来了解究竟,「以手指月」不要「执指为月」,我们的目的是在明白心月!「心月在哪裡?」旁边的人为你一指:「你看,就在天空!」你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就看到月亮了。既然看到了月亮,再也不用去想那个手指头了,我们的目的是在找到月亮,如《金刚经》所云:「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就连法也要放下,不要执着。
以念佛来说,念佛是一个方便,藉由念佛进而认识自性佛,所以「念佛有一个自性佛」;认识了我们心当中的佛,所念的佛号也要放下。「诵经有一卷无字经」,诵经的目的,一个是对治昏沉、一个是对治妄想、一个是对治无聊,既然昏沉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无聊没有了,就能发现心当中有一卷无字真经,这时才知道原来诵经也是方便。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把念佛、诵经当作究竟,那就成了法执,始终迷失本心,这就是不解方便。
一切方便法门都属于对治法门。修行学佛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众生有很多病,医生必须懂得医药的道理,了解是什么病?寒热病、伤寒病……知道病情以后,要对症下药,还要会开处方。佛法告诉我们要礼忏、要诵经、要多做善事、要打坐……,这就是开处方,对治心当中的烦恼,这些是方便法门。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了解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方便,目的是在明白自己的本心。「自己灵光常显现」,不着有、不着无,心当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自己的灵光时时刻刻现前,白天也在、晚上也在,动也在、静也在,无时无处不在,经常都能显现。所以,祖师说,有一位无位真人,时时刻刻在你的六根门头出出入入,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无位真人有的时候在眼睛,有的时候在耳朵,有的时候在手,有的时候在脚,它是没有定位的。这个无位真人,就是自己的灵光。每个人都有一个无位真人,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灵光、写字这念心就是灵光。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作不了主,灵光就不在了,就没有光了。所以,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智常法师听到六祖大师所说的这一个偈,豁然大悟。「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大众要把这首偈背下来,背久了,自己也能契悟。假使已经悟了,一样也可以背,为什么?虽然悟了,自己「人微言轻」,人家还不一定相信,所以引证六祖大师的偈、智常法师开悟所说的偈,藉由这些经偈,让听闻者也能开悟。
「无端起知见」,我们这念心本来如是、法尔如是,自己不敢直下承担,还在东求西找,还要起知见,着有着无、着非有着非无、着东着西、着南着北,这就是「无端起知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迷失自己。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心当中连一些些都不需要,只要不染污就好了。
什么是「着相求菩提」?我们现在都是「着相求菩提」,要发愿,还要修种种方便法门。用方便法门来求菩提,就迷失了菩提本心,因为「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当中只要有一点点执着,就见不到本心,菩提心就不现前。佛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淨,菩提影现中。」东求西找,菩萨在哪裡?在峨嵋山、九华山、五台山、鸡足山?在印度?到处去求,这就是「着相求菩提」,那个地方有菩提吗?只是一堆土而已。
「情存一念悟」,许多人说自己已经开悟了,这就等于没有开悟。《愣严经》裡面提到,悟了以后,连悟的这个心也要放下。假使说自己已经悟了,把开悟挂在嘴上,或是说打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个心又是头上安头,就是「情存一念悟」。所以,连开悟这个心也要放下,为什么?因为悟到平常心即是道,保持平常心就好了。悟到凡夫心是本具的,那有什么稀奇?每个人都有凡夫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念心不是如来才有,一切众生都有,能看、能听……每个人都有见闻觉知,悟到见闻觉知这念心就是!悟了以后,在见闻觉知上来保任,就属于修道位。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社会上有很多人悟了以后,到处去说自己开悟了、自己是菩萨转世,又迷惑了,又造恶业了,还不如不悟。「宁越昔时迷」,以前在迷还没有起邪见,现在开悟了,反而起了邪见就糟糕了。凡夫只是有贪瞋痴,还没有起邪见。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见,古人说:「宁可破戒,不可破见。」为什么?破戒可以忏悔,假使破见,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说「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我们本具的觉性、本具的心源、本具的心体,人人都有,只要直下承担这一念心体就好了。「随照枉迁流」,「随照」,假使想到:「我要起个觉照。」这样又变成生灭心了。所以,平常心就是道,能够保持平常心,任运腾腾,寂照一如,虽然是要有觉照,照而无照。例如,现在起了烦恼,检讨反省一下,把烦恼照破;照破以后,要返本还源,又归到本具的这念自性菩提。所以,佛经提到:「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念了以后要归于无念,说了以后要归于无说,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自己没有说一句佛法;度了无量无边众生,说没有度一个众生,就是这个道理。假使认为自己度了很多众生、说了很多法,就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还有我执、法执,就是没有悟。
所以,「照」还是一个方便,无论是照空、照假、照中,都是方便。随着我们起一个觉照的心,还是属于「迁流」,不属于本心。觉照是一个方便,是用来破烦恼、破执着;破了烦恼、破了执着以后,要把觉照这个心放下,要归一。有觉有照,这念心就有能有所,成了相对的境界,就是生灭、就是流转,所以说「随照枉迁流」。一般说要「坚住正念」,起了一个「坚住」的心,就不是本心;但还是要坚住,等到这念心时时刻刻现前了,「坚住」这念心又要放下。如《愣严经》所云:「知见无见」,只有这个知,没有第二个知,也就是《圆觉经》所说的「随顺觉性」。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智常法师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后才觉悟,如果没有前来亲近祖师,「茫然趣两头」,不是着有就是着无,不是着东就是着西。「两头」包括得非常广泛──明暗、动静、大小、世间和出世间……。所谓「一念回光」,这念心觉悟了,回到我们的本心本性,「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一法界现前了,九法界统统归于自性。
(五)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悟了以后不是什么都知道,许多人不了解,认为:「既然悟了,应该什么都了解!应该有大神通!」悟,只是悟这个理;悟了以后,还要保养;保养成功了,才真正和释迦牟尼佛那念清淨心、那念菩提心有一样的功德。
「智常一日问师曰」,有一天智常法师问六祖大师。「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佛说了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为什么还要说最上乘?现在六祖大师所说的,就是最上乘。乘,就是指我们这个心乘。「弟子未解」,弟子不了解,为什么在三乘之外,又加一乘?不了解这是什么道理。「愿为教授」,希望祖师为我指点迷津。
「师曰」,六祖大师说:「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现在告诉你,从今以后只在心地上用功,时时刻刻返照,心不要跑掉了,假使跑掉了就要收回来。什么叫作跑掉?例如,现在在这裡听经,忽然想到其他事情,就是跑掉了;现在在打坐,忽然打瞌睡,心也跑掉了。所以「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就是要作主,念念分明。「莫着外法相」,所有一切都不要着。
「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佛所说的法,没有一乘、没有二乘、没有三乘、没有四乘,法本来就是一个,但是佛说这些道理,是因人而异、随机施教,每个人的心迷悟的深浅不一样,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人心自有等差」。迷失轻的人,心很清淨,有智慧,很聪明,觉照稍微高一点;迷失重的人,什么都不知道,迷迷煳煳的。所以,法没有这么多,「人心自有等差」。
「见闻转诵是小乘」,我们现在还在见闻觉知上用功,是小乘的境界。现在一般人修行,执着今天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善事……执着那些功德,执着这些法相,就属于小乘。为什么?有能有所、有我执、有法执,所以属于小乘境界。
「悟法解义是中乘」,进一步悟到佛法,了解这个深义、了解第一义谛,就属于中乘。「义」就是义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解义」,研究这些道理,了解这些道理,悟到这个法,在这个道理上用功,进而宣扬佛法,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径、这样的活动,属于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现在再进一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道理完全了解了,也能落实这些道理,能所俱空,就是「依法修行是大乘」。六波罗蜜不是嘴巴说说而已,而是要去做,要「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如法修行,行解并重,不但说得到,而且做得到,这就是大乘。假使只能说,不能做,言行不一致,就不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所谓「万法尽通」,一切法都归于实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样通达无碍,俗谛就是真谛、就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万法具备」、「一念三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万法,万法不离当下这念心,一切法都是现成的,就是「万法具备」,都在我们这一念心当中。「一切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所有一切都不染着。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大作梦中佛事,又不染着、不贪爱名利财色。所谓「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无论是世间、出世间,无论是名、利、财、色、势,一切都不染着,如《华严经》云:「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如禅宗祖师所说:「百花丛裡过,片叶不沾身。」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在世间而不着世间之相,一切不染。在有也不染着,但是也不离开有;居空也知道是空,而又不住于空。
「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最后悟到这个道理了,一切都是自己的东西,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是本具的,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一无所得」。假使有所得,就是执着。「一无所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要,这样一来,什么都有。
初初修行的人,贪着很多法,这个也学,那个也学,就像猴子去偷农夫的香蕉,看到一整片香蕉园黄澄澄的,每一根香蕉都很好、都很香,拔了一个夹在腋下;看到第二个很大、很黄,又去拔一个,再夹在腋下;看到第三个又觉得不错,又想拔一个,手一张开第二个香蕉就掉了,于是再把第三个夹在腋下……整个香蕉园都拔光了,最后还是只得一个。
修行什么都不需要,这才是我们的本心,本心是无所得的,得到什么都是生灭。假使什么都要,心当中就有个东西存在。有东西存在,有得就必有失,有此则有彼,所以要「一无所得」。打坐的时候,什么都不要,「一无所得」,就是我们的本具心性,本来如是,盖天盖地,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还要得个什么?一切法界都在现前这念心当中,这就是「最上乘」,不但悟到这个道理,而且真正证到最上乘心法。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真正是开悟了,悟了以后,在六祖大师身旁「执侍」。「执侍」,就是在左右当侍者,一直到六祖大师涅槃为止。「乘是行义,不在口争」,要落实,时时刻刻安住本心,这就是「乘」。「乘」就是大乘心,就是我们中台山所提倡的:「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假使没有方便,就没有办法弘扬佛法,没有办法普度众生,没有办法建设道场,所以要「善开方便门」。开了方便门以后,不要执着,「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最后安住本心,「自性自如」。
本自具足的心如如不动,法尔如是,不在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开悟的人必须要保任,无论是顺境、逆境,白天、晚上,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这就是真修实悟。「汝须自修,莫问吾也」,自己要去用功,不需要问我。问,只是口头上说一说,说出来也不是你的东西,而是我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必须在一切时中,正智如如、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这个就是自己的家珍、自己的东西、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这个就是出世,这个就是涅槃,这个就是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淨土,不要另外去求,求不到的!自性具足一切万法,这个就是佛、这个就是法、这个就是僧。「自性自如」,一切都是现成的。「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法师听到这些道理,真正是感恩不已,就随侍六祖大师,一直到六祖大师涅槃为止。
讲解1,讲解2,讲解3,讲解4,讲解5,讲解6,讲解7,讲解8,讲解9,讲解10,讲解11,讲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