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卷12【禅世界版】3

SN.12.1-10SN.12.11-20SN.12.21-30SN.12.31-40SN.12.41-50SN.12.51-60SN.12.61-70SN.12.71-80SN.12.81-90,和SN.12.91-93

第二篇 因缘篇

《相应部》卷12【禅世界版】3

第一章 因缘相应(相应十二)
第三品  十力 (The Ten Powers)

SN.12.21-30


SN.12.21  十力经 (1)

在舍卫城。“比丘们!拥有十力和四无畏(four grounds of self-confidence),如来宣称牛群中牛王的最上位,在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如是转动起梵轮(the Brahma-wheel):“这样是色,这样是色的集起,这样是色的息灭;这样是受,这样是受的集起,这样是受的息灭;这样是想,这样是想的集起,这样是想的息灭;这样是诸行,这样是诸行的集起,这样是诸行的息灭;这样是识,这样是识的集起,这样是识的息灭。就象这样,当这个存在了时,则有那个;由于这个的生起,则有那个的生起;当这个不存在了时,则没有那个;由于这个的息灭,则那个息灭。即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这样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然而就以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而诸行息灭;以诸行的息灭而识息灭;……这样就是这整个苦蕴的息灭。””


SN.12.22  十力经 (2)

在舍卫城。“比丘们!拥有十力和四无畏(four grounds of self-confidence),如来宣称牛群中牛王的最上位,在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如是转动起梵轮(the Brahma-wheel):“这样是色,这样是色的集起,这样是色的息灭;这样是受,这样是受的集起,这样是受的息灭;这样是想,这样是想的集起,这样是想的息灭;这样是诸行,这样是诸行的集起,这样是诸行的息灭;这样是识,这样是识的集起,这样是识的息灭。就象这样,当这个存在了时,则有那个;由于这个的生起,则有那个的生起;当这个不存在了时,则没有那个;由于这个的息灭,则那个息灭。即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这样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然而就以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而诸行息灭;以诸行的息灭而识息灭;……这样就是这整个苦蕴的息灭。”

比丘们!正法(the Dhamma)已被我如是阐释(expounded)、说明(elucidated)、披露(disclosed)、揭示(revealed)、剥掉拼缝(striped of patchwork)。比丘们!当正法(the Dhamma)已被我如是阐释(expounded)、说明(elucidated)、披露(disclosed)、揭示(revealed)、剥掉拼缝(striped of patchwork)时,就足以使出于信仰而出家的善男子激发精进:“乐于让我的皮肤、肌腱、骨骸留下,而让身体的血肉干枯。但是只要我还没有达成只凭借人的力量、人的精进和人的努力所可以达成的,我将不会放松我的精进。

比丘们!懈怠者住于痛苦,受到诸邪恶不善状态的污染,而自己所忽视的个人利益很大。 比丘们!但是已激发精进者住于快乐,远离诸邪恶不善状态,而且自己获得的个人利益巨大。

比丘们!低俗的方式不能使人达到最高的证悟,高尚的方式才能使人达到最高的证悟。比丘们!这个梵行好比醍醐,导师正在面前。比丘们!因此在这里,为了达到还未达到的,为了取得还未取得的,为了实现还未实现的,你们要激发精进,如是想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出家会功不唐捐,而且硕果累累;我们受用的衣服、施食、住处和别人供养的医药必需品,那些供奉我们服务的人会给他们自己带来利益,享有巨大的果报。”  比丘们!你们应该如是修学。

比丘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就足以通过精进不放逸来使目标达成;比丘们!在考虑别人的利益时,就足以通过精进不放逸来使目标达成;比丘们!在考虑自己和别人两者的利益时,通过精进不放逸来使目标达成。”


SN.12.23  近因经

在舍卫城。 “比丘们!我说知道和看见的人可使诸漏(诸污垢)得到摧毁,而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是不能使诸漏得到摧毁的。比丘们!什么是“知道和看见的人可使诸漏得到摧毁”呢?“这样是色,这样是色的集起,这样是色的息灭;这样是受……这样是想……这样是诸行……这样是识,这样是识的集起,这样是识的息灭。” 比丘们!对此知道和看见的人可使诸漏得到摧毁。”

比丘们!我说漏尽智(the knowledge of destruction in regard to destruction)是有一个近因(a proximate cause)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漏尽智的近因呢?应该说是解脱(liberation)。

【注】:因缘,即原因和条件。

我说解脱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解脱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冷静离欲(dispassion)。

我说冷静离欲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冷静离欲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厌离(revulsion)。

我说厌离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厌离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如实智见(the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我说如实智见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如实智见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定(concentration)。

我说定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定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快乐(happiness)。

我说快乐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快乐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宁静(tranquility)。

我说宁静也是有一个有近因而不是没有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宁静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喜(rapture;狂喜)。

我说喜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喜的近因呢?应该说是欢悦(gladness)。

我说欢悦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欢悦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净信(faith;信念)。

我说净信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净信的近因呢?应该说是痛苦(suffering)。

我说痛苦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痛苦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出生(birth)。

我说出生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出生的近因呢?应该说是有(existence)。

我说有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有的近因呢?应该说是执取(clinging)。

我说取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取的近因呢?应该说是渴爱(craving)。

我说渴爱也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渴爱的近因呢?应该说是受(feeling)。

比丘们!……受的近因:应该说是触(contact)。

比丘们!……触的近因:应该说是六处(the six sense bases)。

比丘们!……六处的近因:应该说是名色(name-and-form)。

比丘们!……名色的近因:应该说是识(consciousness)。

比丘们!……识的近因:应该说是诸行(volitional formations)。

我说诸行是有一个近因而不是没有一个近因的。比丘们!什么是诸行的近因呢?应该说是无明。

比丘们!就是这样,以无明为近因而有诸行,以诸行为近因而有识;以识为近因而有名色;以名色为近因而有六处;以六处为近因而有触;以触为近因而有受;以受为近因而有渴爱;以渴爱为近因而有取;以取为近因而有有;以有为近因而有出生;以出生为近因而有痛苦;以痛苦为近因而有净信;以净信为近因而有欢悦;以欢悦为近因而有喜;以喜为近因而有宁静;以宁静为近因而有快乐;以快乐为近因而有定,以定为近因而有如实智见;以如实智见为近因而有厌离;以厌离为近因而有冷静离欲;以冷静离欲为近因而有解脱,以解脱为近因而有诸漏尽智。

比丘们!犹如在山顶下了一场大暴雨,顺着山坡向下流的雨水使裂缝(cleft)、沟壑(gullies)、溪流(creeks)充满;在裂缝(cleft)、沟壑(gullies)、溪流(creeks)充满后,使诸池塘充满;在诸池塘充满后,使诸湖泊充满;在诸湖泊充满后,使诸小河充满;在诸小河充满后,使诸大河充满;在诸大河充满后,使大海充满,同样地,比丘们!以无明为近因而有诸行;以诸行为近因而有识;以识为近因而有名色;以名色为近因而有六处;以六处为近因而有触;以触为近因而有受;以受为近因而有渴爱;以渴爱为近因而有取;以取为近因而有有;以有为近因而有出生;以出生为近因而有痛苦;以痛苦为近因而有净信;以净信为近因而有欢悦;以欢悦为近因而有喜;以喜为近因而有宁静;以宁静为近因而有乐;以乐为近因而有定;以定为近因而有如实智见;以如实智见为近因而有厌离;以厌离为近因而有冷静离欲;以冷静离欲为近因而有解脱;以解脱为近因而有漏尽智(the knowledge of destruction)。”


SN.12.24  其他外道游行者经

在王舍城竹林。

(1)

那时,尊者舍利弗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与僧袍,为了托钵乞食而进入王舍城。那时,尊者舍利弗如是想道:“这时在王舍城为托钵乞食而行还为时过早,让我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丛林(the park of the wanders of other sects)吧。” 那时,尊者舍利弗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丛林。抵达后,与其他外道游行者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些外道游行者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舍利弗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舍利弗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舍利弗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与他人造成的;舍利弗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又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可是,舍利弗道友!在这里,乔答摩沙门对这个问题如何主张呢?他教导什么呢?当我们要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我们要如何回答呢?怎样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呢?”

“道友们!世尊说过痛苦(suffering)是缘起的(dependently arisen)。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contact)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那里,道友们!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道友们!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由他人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由自己和他人造成,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沙门婆罗门,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

(2)

尊者阿难听到尊者舍利弗与那些外道游行者的这些谈话。那时,尊者阿难在王舍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后,从施食处返回,食毕,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将尊者舍利弗与那些外道游行者间的谈话全部告诉了世尊。

(世尊说:)

“阿难!很好!很好!舍利弗那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回答!阿难!我说痛苦是缘起的。痛苦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我所说的话。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那里,阿难!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而痛苦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阿难!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

阿难!在这里,有一次,我住在这王舍城的竹园栗鼠庇护所。 那时,我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与僧袍,为了托乞食钵而进入王舍城。 阿难!那时我如是想道:“这时到王舍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还过太早,让我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丛林。”

阿难!我于是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丛林。抵达后,与其他外道游行者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阿难!那些外道游行者对我如是说道:“乔达摩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乔达摩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乔达摩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乔达摩道友!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又不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在这里,尊者乔达摩,对这个问题如何主张呢?他教导什么呢?当我们要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我们要如何回答呢?怎样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呢?”

阿难!外道游行者说了后,我对那外道游行者如是说道:“道友们!我说痛苦是缘起的。痛苦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我所说的话。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那里,道友们!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而痛苦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道友们!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无缘无故而生起,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的。””

“不可思议啊,大德!非同寻常啊,大德!一句话竟然可以宣说所有的涵义!大德!可否通过深入透彻的和影响深远的方式详细宣说这相同的义理呢?”

“既然这样,阿难!请你想明白这个相同的道理吧!”

“大德!如果他们如是问我:“阿难学友!老死,什么是其来源(source)呢?什么是其集起(origin)?从什么而出生(born)和产生(produced)?”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学友们!老死,出生(birth)是其来源,出生是其集起,从出生(birth)而出生(born)和产生(produced)。”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

大德!如果他们如是问我:“那么,阿难学友!出生,什么是其来源?什么是其集起呢?从什么而出生和产生呢?”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学友们!出生,有是其来源,有是其集起,从有而出生和产生。”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

大德!如果他们如是问我:“那么,阿难学友!有,什么是其来源呢?什么是其集起呢?从什么而出生和产生呢?”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学友们!有,取是其来源,取是其集起,从取而出生和产生。”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

大德!如果他们如是问我:“那么,阿难学友!取……那么,阿难学友!渴爱……那么,阿难学友!受……。”

大德!如果他们如是问我:“那么,阿难学友!触,什么是其来源呢?什么是其集起呢?从什么而出生和产生呢?”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学友们!触,六处是其来源,六处是其集起,从六处而出生和产生。”

学友们!以六触处(the six sense bases for contact)的无余褪去与息灭而触息灭(终止);以触息灭而受息灭;以受息灭而渴爱息灭;以渴爱息灭而取息灭;以取息灭而有息灭;以有息灭而出生息灭;以出生息灭而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息灭,这样就是整个苦蕴的息灭。”

大德!当被如是所问时,我会这样回答。”


SN.12.25  浮弥遮(Bhumija)经

在舍卫城。

(1)

傍晚时,尊者浮弥遮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见尊者舍利弗。抵达后,与尊者舍利弗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浮弥遮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舍利弗学友!有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造成的;有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他人造成的;有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有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现在,舍利弗道友!世尊对这个问题如何主张呢?他教导什么呢?当我们要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我们要如何回答呢?怎样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呢?”

“学友!世尊说过痛苦(suffering)和快乐(pleasure)是缘起的(dependently arisen)。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contact)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这里,学友!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造成的,而痛苦和快乐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他人造成的,而痛苦和快乐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而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而痛苦和快乐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学友!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由他人造成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由自己和他人造成,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沙门婆罗门,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

(2)

尊者阿难听到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遮的这些谈话。那时,尊者阿难在王舍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后,从施食处返回,食毕,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将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遮间的谈话全部告诉了世尊。

(世尊说:)

“阿难!很好!很好!舍利弗那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回答!阿难!我说痛苦和快乐是缘起的。痛苦和快乐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我所说的话。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那里,阿难!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造成的,而痛苦和快乐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和快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而痛苦和快乐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阿难!那些坚称痛苦和快乐是由自己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那些坚称痛苦和快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

(3)

阿难!当有此身时,由于身思,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当有语时,由于语思,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当有此意时,由于意思,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

阿难!或者自发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身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由他人引起,一个人自己造作身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刻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身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或者无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身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

阿难!或者自发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由他人引起,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刻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或者无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

阿难!或者自发地,一个人自己造作意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由他人引起,一个人自己造作意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阿难!或者刻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或者无意地,一个人自己造作语行,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

阿难!在这些状态(法)中包含无明。

【注】:无明不是从这些法中生起。

阿难!但是,以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没有身,不会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没有语,不会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没有意,不会因而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没有能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的 ‘田’(the field),没有能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的“地”(the site) ,没有能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的 “处”(the base) ,没有能内在地生起痛苦和快乐的基础(the foundation)。”


SN.12.26  优波梵那(Upavana)经

在舍卫城。那时,尊者优波梵那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优波梵那对世尊如是说道:

“大德!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大德!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大德!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是由自己与他人造成的;大德!有一些支持业的沙门和婆罗门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又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现在,大德!世尊对这个问题如何主张呢?他教导什么呢?当我们要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世尊所说,我们要如何回答呢?怎样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呢?”

“优波梵那!我说过痛苦(suffering)是缘起的(dependently arisen)。以什么为条件呢?以触(contact)为条件。假如其人如是所说,他就正确地宣说而不会以不实之词歪曲乔答摩沙门所说。他就按照正法解说,而不会让任何如法的主张受到无理的责难”。

在那里,优波梵那!那些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坚称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坚称痛苦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那些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沙门和婆罗门,而痛苦也是要以触为条件的。

在那里,优波梵那!那些坚称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沙门和婆罗门,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那些坚称痛苦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造成的,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沙门和婆罗门,是没有可能离开触而经历痛苦和快乐的。


SN.12.27 诸条件经

在舍卫城。“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这样就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呢?在各种类别的众出生中,不同众出生的年老、衰老、牙齿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寿命衰减和诸根退化:这就称为衰老。在各种类别的众出生中,不同众出生的逝去(passing away)、毁灭(perishing)、诸蕴的破裂(breakup of the aggregates)、残骸的倒下:这就称为死亡。这样,这衰老与这死亡,合在一起就称为老死。

出生的集起带来老死的集起,出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八正道 –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息灭老死的途径。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出生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有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取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渴爱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受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触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六处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呢?……可是,比丘们!什么是识呢?……。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诸行呢?有这三种行:身行、语行和意行。比丘们!这些就称为诸行。

无明的集起带来诸行的集起,无明的息灭带来诸行的息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息灭诸行的途径。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知道什么是条件,知道什么是条件集起,知道什么是条件息灭,知道什么是条件息灭之道,那么他被称为一位具有正见(view)、具有正眼(vision)、已达真实正法(Arrived at this true Dhamma)、见真实正法、具备有学智(a trainee’s knowledge)、具备有学明(a trainee’s true knowledge)、进入法流(the stream of the Dhamma)、具洞察慧(with penetrative wisdom)、在通向无死之门前坚定不移(stands squarely before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的圣弟子。”

【注】:Vision,正眼,眼力远见。


SN.12.28  比丘经

在舍卫城。“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什么是老死,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老死息灭之道;了知什么是出生……了知什么是有……了知什么是取……了知什么是渴爱……了知什么是受……了知什么是触……了知什么是六处……了知什么是名色……了知什么是识……了知什么是诸行,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

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呢?在各种类别的众出生中,不同众出生的年老、衰老、牙齿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寿命衰减和诸根退化:这就称为衰老。在各种类别的众出生中,不同众出生的逝去(passing away)、毁灭(perishing)、诸蕴的破裂(breakup of the aggregates)、残骸的倒下:这就称为死亡。这样,这衰老与这死亡,合在一起就称为老死。

出生的集起带来老死的集起,出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息灭老死之道。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出生呢?……。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有呢?……。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取呢?……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可是,比丘们!什么是诸行呢?有这三种行:身行、语行和心行,比丘们!这些就称为诸行。

无明的集起带来诸行的集起,无明的息灭带来诸行的息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息灭诸行之道。

比丘们!如果一位比丘如是了知什么是老死,如是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如是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如是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之道;如是了知什么是出生……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诸行……诸行的集起……诸行的息灭,如是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那么他被称为一位具有正见(view)、具有正眼(vision)、已达真实正法(Arrived at this true Dhamma)、见真实正法、具备有学智(a trainee’s knowledge)、具备有学明(a trainee’s true knowledge)、进入法流(the stream of the Dhamma)、具洞察慧(with penetrative wisdom)、在通向无死之门前坚定不移(stands squarely before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的比丘。”

【注】:knowledge,知识,智。true knowledge,明,真知。


SN.12.29 诸沙门和婆罗门经 (1)

在舍卫城。“比丘们!至于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不了知什么是老死,不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不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不了知什么是老死息灭之道;不了知什么是出生……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了知什么是诸行,不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不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不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我不认为他们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通过证智亲自实现(by realizing it for themselves with direct knowledge),也不会在当出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或婆罗门义目标(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了知什么是老死,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老死息灭之道;了知什么是出生……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了知什么是诸行,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的话,我认为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通过证智亲自实现(by realizing it for themselves with direct knowledge),会在当出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或婆罗门义目标(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12.30 诸沙门和婆罗门经 (2)

在舍卫城。“比丘们!至于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不了知什么是老死,不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不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不了知什么是老死息灭之道,那么他没有可能超越老死;不了知什么是出生……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了知什么是诸行,不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不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不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那么他没有可能持续超越诸行。

可是,比丘们!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了知什么是老死,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之道,那么他有可能超越老死;了知什么是出生……有……取……渴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了知什么是诸行,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那么他有可能持续超越诸行。”

第三品十力终。


SN.12.1-10SN.12.11-20SN.12.21-30SN.12.31-40SN.12.41-50SN.12.51-60SN.12.61-70SN.12.71-80SN.12.81-90,和SN.12.91-93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7.24-2018.12.12-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