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4.4 众四集
共一品
(KN.4.4.100-KN.4.4.112)
KN.4.4.10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是一位婆罗门,一直回应诸请求,双手张开,持有我的最后之身,一位无上的医生和外科医生。你们是我的孩子们,儿子们:从我口中出生,从法中出生,由法所造,法的众继承人,而不是对诸物质事物的众继承人。
比丘们!有这两种布施:一种诸物质事物的布施与一种法的布施。比丘们!这两种布施中,这是最高的:一种法的布施。
比丘们!有这两种分享:诸物质事物的分享与法的分享。比丘们!这两种分享中,这是最高的:法的分享。
比丘们!有这两种援助:诸物质事物的援助与法的援助。比丘们!这两种援助中,这是最高的:法的援助。
比丘们!有这两种供养:诸物质事物的大规模供养与法的大规模供养。比丘们!这两种大规模供养中,这是最高的:一种法的大规模供养。”
他,慷慨给予,
进行法的大规模供养,
对一切众生怜悯的如来:
对人和神的众生中最好的那类中的一员
而活着的众生向
已经超越了存在流变的人礼敬。
KN.4.4.10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四种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是哪四种呢?比丘们!粪扫布(cast-off cloth)是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比丘们!施食是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树下是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用发酵尿所制药物是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比丘们!这些是四种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比丘们!当一位比丘满足于易得且无咎的微乎其微之物时,我说他有沙门生活诸支之一(one of the component factors of the contemplative life)。”
满足于无咎、微乎其微
和易得之物,
他的心对住宿、服装、食物或饮料不会烦恼:
四方对他没有阻碍。
–
这些被宣告为
对沙门生活合意相投的诸事物,
由不懈怠放逸
和知足的比丘所拥有。
KN.4.4.10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告诉你们,诸烦恼污流的终结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的人说的,而不是对一个不知道和看见的人说的。对于一个知道什么和看见什么的人,会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呢?对一个知道和看见“这是痛苦”的人, 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对一个知道和看见“这是痛苦的集起”的人, 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对一个知道和看见“这是痛苦的息灭”的人, 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对一个知道和看见“这是痛苦息灭之道”的人, 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对一个用这种方式之道和用这种方式看见的人,有诸烦恼污流的终结。”
对一位修学中的有学(learner in training)而言,
顺着直道(straight path)而出现:
首先,终结之智(灭尽智);
其次,无上智(完全智; the gnosis unsurpassed);
其次,解脱者之智(the gnosis of one released) –
解脱智,最高级的
终结之智:
“诸束缚被终止”
–
当然不是由懒惰的
不懂的傻瓜
而有得到成就的
束缚解除
和一切系缚的松脱。
KN.4.4.103
【注】:参见SN.56.2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那些众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地了知“这是痛苦”;不如实地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不如实地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不如实地了知“这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没有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没有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众沙门和婆罗门如实地了知这些事物: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中的沙和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此时此地)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那些不知道痛苦,
不知道痛苦的集起,
也不知道在何处痛苦完全停止,
和它在何处无余息灭的人;
他们不知道
导向痛苦的缓和的途径:
他们没有心解脱
也没有慧解脱;
他们没有能力终止,
于是在出生和衰老上过活。
–
那些知道痛苦,
也知道痛苦的集起,
和知道在何处痛苦完全停止,
和它在何处无余息灭的人;
他们知道
导向痛苦的缓和的途径:
他们被赋予了心解脱
还有慧解脱;
他们有能力终止,
不在出生和衰老中过活。
KN.4.4.10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那些对戒、定、慧、解脱、解脱智和眼力远见(解脱智见)圆满具足的比丘;那些劝诫,演示,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者;那些有能力正确地指出真正佛法的人:我告诉你们,看见他们,成就很大;倾听他们的声音……往见接近他们……侍奉照顾他们……随念追忆他们……跟随他们出家,成就很大。那是为什么呢?
比丘们!通过与这类比丘们结交,与他们共享,侍奉照顾他们,迄今尚未完善的戒蕴(the as-yet-unculminated aggregate of virtue)会达到其修习的圆满,迄今尚未完善的定蕴(the as-yet-unculminated aggregate of 定)会达到其修习的圆满,迄今尚未完善的慧蕴(the as-yet-unculminated aggregate of discernment)会达到其修习的圆满,迄今尚未完善的解脱蕴(the as-yet-unculminated aggregate of release)会达到其修习的圆满,迄今尚未完善的解脱智和眼力远见蕴(the as-yet-unculminated aggregate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release)会达到其修习的圆满。据说这类比丘们是教师们、大篷车队的头领们、争辩的舍弃者们、黑暗的驱散者们、光的制造者们、光辉的制造者们、光明的制造者们、光彩的制造者们、光亮的带来者们、圣者们和赋有能看见的有眼者们。”
这是对知道的那些人
产生快乐的一种条件:
他们遵循圣人们的正法生活,
心里从容安详。
他们照亮了真正的法,
晖映它
闪闪发亮。
他们是光的制造者们,
成就了觉悟,
争辩的舍弃者们。
他们有能看见的双眼。
已经听闻他们带着正慧的讯息,
智证出生终结的明智者们
不会落入进一步的存在流变。
KN.4.4.10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一位比丘渴爱之处的这四种渴爱出生地,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是哪四种呢?比丘们!或者一位比丘因为衣服而渴爱,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或者一位比丘因为施食而渴爱,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或者一位比丘因为住宿(lodging)而渴爱,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或者一位比丘因为存在流变(becoming)或非存在流变而渴爱,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比丘们!这些是一位比丘渴爱之处的这四种渴爱出生地,当渴爱出生时,就从那里出生。”
【注】:becoming,流变,迁流。坦尼沙罗比丘,有时用becoming表示存在(being)的意思。在此世间的存在,自然是在流变。
以渴爱为伴侣的一个人,
长久地流转轮回。
既不在这里的此状态
也不在别的任何地方
他会超越流转轮回。
知道这个过患
– 渴爱带来痛苦 –
没有渴爱,
没有执取,
充满正念,
这位比丘过着托钵游行生活。
KN.4.4.10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那些父母在家里被孩子们尊敬的家庭与梵天生活在一起。比丘们!那些父母在家里被孩子们尊敬的家庭与第一众天神生活在一起。比丘们!那些父母在家里被孩子们尊敬的家庭与第一众教师生活在一起。比丘们!那些父母在家里被孩子们尊敬的家庭与那些值得供养者生活在一起。
比丘们!“梵天”是父母的一个同义语。“第一众天神”是父母的一个同义语。“第一众教师”是父母的一个同义语。“那些值得供养者”是父母的一个同义语。那是为什么呢?父母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他们关心他们,养育他们,将他们介绍给这个世界。”
对家人充满慈悲的父母
被称为“梵天”,
“第一众教师”,
那些值得他们的孩子们供养的人。
–
因此明智者应该
以食物和饮料、
服装和卧具、
涂膏和沐浴、
给他们洗脚
向他们礼敬,
恭敬。
向父母提供这些服务,
明智者们就在这里受到称赞,
并且死后
在天界欢欣鼓舞。
KN.4.4.10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众婆罗门和众屋主对你们很有帮助,因为他们向你们提供衣袍、施食、住宿的必需品和为了病人的医药必需品。而比丘们!你们对众婆罗门和众屋主,很有帮助,因为你们给他们教导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并且涵义和言辞正确的法;因为你们从细节和本质上两者说明梵行生活(holy life),极为完整和无上清净。这样,为了渡过洪流的目的,为了正确地结束痛苦,在相互依存中过梵行生活。”
在相互依存中的
众屋主和无家者们
两者都达到真正的法:
无上的离轭安稳。
无家者们
从众屋主那里接受必需品:
衣袍,住宿,
免受诸危难的护持。
–
而依止于那些善逝,
热爱居家生活的众屋主们
对具有圣慧的
阿罗汉们充满信念,
专注于禅那(jhana)。
–
已经在这里修习实践
导向诸善趣之道的正法 ,
在天神的世界里欢喜时,
他们欢欣高兴,
享受着诸感官快乐。
KN.4.4.10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任何诡诈的、固执的、多嘴虚谈的、虚假的、傲慢的和不集中专心的比丘都不是我的追随者。比丘们!那些比丘已离开这法和律(Dhamma-and-Vinaya)。就法和律而言,他们没有达到增长、增加或丰富。
可是,比丘们!任何不是诡诈的,不是多嘴虚谈的,而是觉悟的、柔顺的和善加集中专心的比丘:都是我的追随者。比丘们!那些比丘没有离开这法和律(Dhamma-and-Vinaya)。就法和律而言,他们达到增长、增加和丰富。”
诡诈的、固执的、多嘴虚谈的、虚假的\
傲慢的和不集中专心的:
他们没有在
被正觉者(the Rightly Self-awakened One)教导的法上增长。
–
不是诡诈的,不是多嘴虚谈的,
而是觉悟的、柔顺的和善加集中专心的:
他们在
被正觉者教导的法上增长。
KN.4.4.10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假设一位男子被一条可爱和诱人的河的流水所带着。 然后另一位视力良好的男子站在岸上,看见他时会说“我的善男子!即时你被一条可爱和诱人的河的流水所带着,此处的下游是一个有众多波浪和漩涡、有众多水鬼、罗刹的水沼。到达那个水沼时,你将遭受死亡或类似死亡的痛苦。” 于是第一位男子,听到第二位男子的言语时,会手脚并用地逆流努力而行。
比丘们!我给你们这样得比喻来说明一个义理。在这里,这个义理是:河流的流水是渴爱的同义语。可爱和诱人的是六内处的同义语。下游的水沼是五下分结的同义语。众波浪是愤怒与痛苦的同义语。众漩涡是五种感官欲望之索的同义语。众多水鬼、罗刹是异性们的同义语。逆流是放弃的同义语。手脚并用地逆流努力而行是激发活力精进的同义语。而站在岸上的实力良好的男子是如来、应供(阿罗汉)和遍正觉者的同义语。”
如果你们向往未来的
离轭安稳,
即使很痛苦,
你们应该舍弃
诸感官欲望。
–
正确地了知时,
随着心很好地得到解脱,
到处
就有触解脱。
–
一位慧成就者,
已经完成了梵行生活时,
被称为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已经超越。
KN.4.4.11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当他行走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并且他没有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缺乏热忱和无愧的行走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昏沉懈怠的和活力精进低下的人。
比丘们!当他站立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并且他没有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缺乏热忱和无愧的站立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昏沉懈怠的和活力精进低下的人。
比丘们!当他坐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并且他没有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缺乏热忱和无愧的坐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昏沉懈怠的和活力精进低下的人。
比丘们!当他躺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并且他没有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缺乏热忱和无愧的躺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昏沉懈怠的和活力精进低下的人。
可是,比丘们!当他行走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而他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行走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站立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而他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站立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坐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而他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坐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躺着时,如果一位比丘生起一种感官欲望的想法(寻),一种恶意的想法,或一种伤害的想法,而他很快地舍弃、驱除、摧毁或抹去那种想法而不存在,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躺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不论行走着,站立着,
坐着,或者躺着时,
无论谁想到与在家生活相关的
诸邪恶想法,
他根本没有走任何路,
迷恋于令人困惑的事物。
象这样的一位比丘,
他没有能力
触及最高级的
觉悟。
–
可是无论谁
行走着,站立着,
坐着,或者躺着时,
克服想法(寻),
欢喜于想法的静息:
象这样的一位比丘,
他有能力
触及最高级的
觉悟。
KN.4.4.11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你们要完善戒德,并完善波罗提木叉(the Pāṭimokkha)。要按照波罗提木叉住于受到制约,完善(consummate)你们的行为(activity)和行境(sphere of activity)。修学训练自己,已经行持诸修学规则(学处),看见在最轻微诸过失里的危险。
当一个人在戒德上圆满时,就完善波罗提木叉(the Pāṭimokkha);住于波罗提木叉时,就完善其人的行为(activity)和行境(sphere of activity);修学训练自己,已经行持诸修学规则(学处),看见在最轻微诸过失里的危险时 – 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比丘们!当他行走着时,如果一位比丘当中的任何贪婪已被消除,那么任何恶意将被消除,任何懒惰和迟钝将被消除,任何躁动和焦虑(掉举)将被消除,任何怀疑将被消除;如果他的活力精进被激发而不懈怠;如果他的正念得到建立而不受干扰;如果他的身体镇定而不激动;如果他的心集中且统一: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行走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站立着时,如果一位比丘当中的任何贪婪已被消除,那么任何恶意将被消除,任何懒惰和迟钝将被消除,任何躁动和焦虑(掉举)将被消除,任何怀疑将被消除;如果他的活力精进被激发而不懈怠;如果他的正念得到建立而不受干扰;如果他的身体镇定而不激动;如果他的心集中且统一: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站立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坐着时,如果一位比丘当中的任何贪婪已被消除,那么任何恶意将被消除,任何懒惰和迟钝将被消除,任何躁动和焦虑(掉举)将被消除,任何怀疑将被消除;如果他的活力精进被激发而不懈怠;如果他的正念得到建立而不受干扰;如果他的身体镇定而不激动;如果他的心集中且统一: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坐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比丘们!当他躺着时,如果一位比丘当中的任何贪婪已被消除,那么任何恶意将被消除,任何懒惰和迟钝将被消除,任何躁动和焦虑(掉举)将被消除,任何怀疑将被消除;如果他的活力精进被激发而不懈怠;如果他的正念得到建立而不受干扰;如果他的身体镇定而不激动;如果他的心集中且统一:那么一位如此热忱和有愧的躺着的比丘,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地坚定的和活力精进得到激发的人。”
在行走着时得到控制
在站立着时得到控制,
在坐着时得到控制,
在躺着得到控制,
在四肢弯曲和伸展时得到控制
– 上、下,和四周,远至世界所及之处 –
观察诸现象,诸蕴的
发生和消失:
热忱地如是住于的一位比丘,
没有躁动,处于平静 –
总是充满正念,
修学觉知宁静的掌握 –
被称为是持续不断坚定者。
KN.4.4.11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此世间已经被如来现遍正觉。如来与此世间相离。此世间集起已经被如来现遍正觉。此世间集起已经被如来舍弃。此世间息灭已经被如来现遍正觉。此世间灭已经被如来证悟实现。导向此世间息灭之道已经被如来现遍正觉。导向此世间息灭之道已经被如来修习。
比丘们!在包括其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世间中,在包括其众沙门、众婆罗门、其众天人的这一代中的任何事物,都通过智力被看见、被听到、被感知、被成就、被追寻、被沉思,已经被如来现遍正觉。因此他被称为如来。
比丘们!从如来现无上遍正觉之夜到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之夜中间,无论如来已经说了什么,谈了什么,解释了什么,一切都如实不异。因此他被称为如来。
比丘们!如来是行如其所教导者,是教导如其所行者。因为他是行如其所教导者,是教导如其所行者,因此他被称为如来。
比丘们!在包括其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世间中,在包括其众沙门、众婆罗门、其众天人的这一代中,如来是未被征服的征服者,完全看见者,神通力的运用者。因此他被称为如来。”
这是世尊所说的义理。因此,关于这一点,有人说:
直接知道(证知)
此整个世间,
如实证知此整个世间,
离整个此世间,
在整个此世间无与伦比。
在所有方面
征服一切,
觉悟,
从一切诸系缚得到解脱,
他触及至高无上的平静 –
解除束缚,
没有恐惧。
–
他烦恼已尽
没有困扰,
获得觉醒,
他的诸怀疑已被切断;
已经成就行为业的终结,
在诸获得的摧毁中得到解脱。
–
他是被祝福尊崇的,已经觉醒的。
他是一头无上的狮子。
在包括其众天神的此世间,
他转动梵轮。
–
已经皈依佛陀的
众天神与众人如是所做,
聚集着,
向彻底圆熟的伟人礼敬:
已被调御(tamed),
他在那些能被调御者中最佳;
镇定自若,是那些能得到镇定者中的先知;
得到解脱,
在那些能得到解脱者当中至高无上;
已经越过,
在那些能越过者中最为第一。
KN.4.4《众四集》终。
【Chanworld.org出品】2017.09.07-2021.03.31-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