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4.3 众三集
共五品
(KN.4.3.50-KN.4.3.99)
KN.4.3 第一品
KN.4.3.5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不善事物之根。是哪三种呢?贪婪(贪)是一种不善事物之根,嗔恨(嗔)是一种不善事物之根,妄想痴迷(痴)是一种不善事物之根。比丘们!这是三种不善事物之根。”
贪婪、嗔恨与妄想痴迷毁坏
有从它们所出生
邪恶之心的同一个人,
就象竹子结出果实而毁坏它本身一般。
【注】:类似SN.3.2:
贪婪、嗔恨和妄想痴迷,
从一个人当中生起,
如同其果实摧毁芦苇一般,
它们会伤害充满邪恶之心的人。
【注】:善,这里有翻译作wholesome之意。有人作skillful解,善巧的意思。关于通常所说的贪嗔痴,贪可能译作贪欲(lust)、贪婪(greed);嗔,可能译作嗔恨、厌恶;而痴,可能译作妄想、痴迷。
KN.4.3.5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属性(three properties)。是哪三种呢?色的属性 (色界)、无色的属性(无色界)、息灭的属性(灭界)。比丘们!这是三种属性(界)。”
理解色的属性时,
不对无色采取立场,
那些在息灭中得到解脱释放的人,
已经把死亡留在身后。
–
已经以其身触及
摆脱诸获得的无死属性,
已经实现了对诸获得的放弃让渡,
没有污流烦恼,
正确的自觉者教导
没有悲伤、没有尘垢的境界。”
KN.4.3.5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比丘们!这是三种受。”
得定、正知和充满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诸受
与诸受的集起,
以及它们在何处息灭,
与导向它们的息灭之道。
随着诸受的息灭
一位比丘不再饥肠辘辘而完全寂灭(涅槃)。
【注】:见SN.36.1 和 Dhp.92-93。
KN.4.3.53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快乐的受应该被看作是痛苦的;痛苦的受应该被看作一只箭;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应该被看作是无常的。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已经把快乐的受看作是痛苦的,把痛苦的受看作一只箭,以及把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看作是无常的时,他就称为一位正确看见的比丘。他切断了渴爱,断绝了诸束缚,并且通过突破狂妄我慢,他结束了痛苦。”
已把快乐的看作痛苦的
并且把痛苦的看作一只箭,
已把平静的受,
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痛苦的,看作无常的:
他是一位正确看见的比丘,
其人已完全了知诸受。
–
完全了知诸受后,
他在此是此地中没有烦恼。
在正法当中屹立,随着身体的破裂
明智者无法估量。
【注】:见SN.36.5
KN.4.3.5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寻求。是哪三种呢?就是对感官享乐的寻求、对存在(有)的寻求和对梵行的寻求。这些是三种寻求(SN.45.161)。”
得定、正知和充满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寻求
与诸寻求的生起,
以及它们在何处息灭,
与导向它们的息灭之道。
随着诸寻求的息灭
一位比丘不再饥肠辘辘而完全寂灭(涅槃)。
KN.4.3.5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寻求。是哪三种呢?就是对感官享乐的寻求、对存在(有)的寻求和对梵行的寻求。这些是三种寻求。”
感官享乐的寻求、对存在(有)的寻求和对梵行的寻求,
即基于诸见的集聚,执取“如是真理”:
通过诸寻求的放弃让渡
和对诸见的废除
一位厌离一切热情
和在渴爱的息灭里得到解脱释放的比丘,
没有困惑,摆脱渴望。
KN.4.3.5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烦恼。是哪三种呢?感官享乐的烦恼、存在(有)的烦恼、无明的烦恼。比丘们!这些是三种烦恼。”
得定、正知和充满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诸烦恼(诸污流;诸内流; effluents; influxes)
与诸烦恼的生起,
以及它们在何处息灭,
与导向它们的息灭之道。
随着诸烦恼的息灭
一位比丘不再饥肠辘辘而完全寂灭(涅槃)。
KN.4.3.5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烦恼。是哪三种呢?感官享乐的烦恼、存在(有)的烦恼、无明的烦恼。比丘们!这些是三种烦恼。”
其诸感官享乐的烦恼终止。
其无明褪尽,
其存在(有)的烦恼枯竭:
一个完全得到解脱,摆脱获得的人,
征服魔罗与其坐骑后,
他持有最后之身。
KN.4.3.5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渴爱。是哪三种呢?感官享乐的渴爱、存在(有)的渴爱、非存在(有)的渴爱。比丘们!这些是三种渴爱。”
被渴爱之轭所绑缚,
他们的心被存在(有)和非存在(有)所击打,
没有摆脱系缚的安稳的人们,
经历游荡而走向出生和死亡的众生,
他们被魔罗的束缚所绑缚。
–
而那些已经舍弃渴爱
摆脱对存在(有)和非存在(有)的渴爱的人,
达到诸烦恼的终结,
穿过此世间而已经超越。
KN.4.3.5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赋有三种品质的一位比丘已经越过魔罗的领地而如太阳般闪耀。是哪三种呢?有这种情况,一位比丘赋有一个超越修学的人(无学之人;阿罗汉)的戒蕴(the aggregate of virtue)、一个超越修学的人(无学之人;阿罗汉)的定蕴(the 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和,一个超越修学的人(无学之人;阿罗汉)的慧蕴(the aggregate of discernment)。赋有这三种品质的一位比丘已经越过魔罗的领地而如太阳般闪耀。”
戒、定与慧:
一个这些都得到很好修习的人,
凡他的这些被善修习者,
已经越过魔罗的领地
而如太阳般闪耀。
KN.4.3 第二品
KN.4.3.6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福德之业的根据(three grounds for meritorious activity)。是哪三种呢?慷慨布施所造福德之业的根据,戒所造福德之业的根据,修习(禅修; development; meditation)所造福德之业的根据。比丘们!这些是三种福德之业的根据。”
在产生喜悦最大收益的福德诸业里
修学 – 修习慷慨布施,
一种和谐的生活,
一颗慈爱善意之心。
修习这些带来喜悦的三种事物时,
一位明智者
在一个纯净的喜悦世间里重现。
KN.4.3.6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眼。是哪三种呢?肉眼、天眼和慧眼。比丘们!这些是三种眼。”
肉眼、天眼和无上的慧眼:
最高级的人(the Superlative Person)教导这三种眼。
肉眼的出现
是通往天眼之道。
当生起智时,
有无上的慧眼:
无论谁获得此眼,
都摆脱痛苦
而得到解脱释放。
KN.4.3.6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根。是哪三种呢?“我将知道还未究竟知道”之根、究竟智(完全智; final knowledge)之根、赋有究竟智的人之根。比丘们!这些是三根(见SN.48.23)。”
对于沿着直道
在修学里的一位有学(learner)来说:
首先,终结智(the knowledge of ending;灭尽烦恼智);
紧随其后,直觉智(gnosis);
之后,从有(being)之束缚的终止
而有一个如此得到解脱的人的智慧(究竟智;完全智;final knowledge):
“我的解脱毫不动摇”。
–
这些诸根圆满的一个人。
平静,喜悦于平静的境界,
已经征服了魔罗以及他的坐骑,
持有其人最后之身。
KN.4.3.63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时。是哪三种呢?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比丘们!这些是三种时。”
在诸相方面(signs)构想时,
众生建立于诸相之上。
没有完全理解诸相时,
它们成为死亡的诸系缚。
可是完全理解诸相时,
一个人并不臆测一个指示符(a signifier)。
–
以心意(mind)触及解脱时,
无上平静境界,
圆满于诸相 – 平静,欢喜于平静境界,明智 –
一位慧成就者
使用划分之法
而不被划分。
【注】:坦尼沙罗比丘注:“第一眼看上去,本偈颂在这里与散文化的前言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如果在《中部》第二经(MN.2)的语境下来看它们,它们的关系就清楚了。对过去、现在、未来时给与适当关注的人,不会在那些术语里定义他或他自己,并且也不会这样在那些方面执取于“自我”的任何意义。”
KN.4.3.6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恶行(不当行为)。是哪三种呢?身恶行、语恶行和意恶行。这些是三种恶行。”
已经参与身恶行,
语恶行的诸造作,
意恶行,
或者任何其他有过错的事物时,
还没有做善业,
而做了大量恶业,
身体破裂时,
劣慧者在地狱里重现。
KN.4.3.6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善行。是哪三种呢?身善行、语善行和意善行。这些是三种善行。”
已经舍弃身恶行,
语恶行的诸造作,
意恶行,
或者任何其他有过错的事物时,
还没有造作恶业,
而做了大量善业,
身体破裂时,
具慧者在天界重现。
KN.4.3.6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清净性。是哪三种呢?身清净性、语清净性和意清净性。这些是三种清净性。”
身清净、语清净,心清净
– 没有烦恼 –
一个清净者,
圆满于清净性,
被称为已经舍弃了一切。
KN.4.3.6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形式的圣行(three forms of sagacity)。是哪三种呢?身圣行、语圣行和意圣行。比丘们!这些是三种形式的圣行。”
一位身圣人(a sage in body),
一位语圣人,
一位意圣人,
没有烦恼:
一位圆满于圣行的圣人
被称为洗净了邪恶。
KN.4.3.6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任何还未舍弃其贪欲、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称为已经到了魔罗的地盘,已经在魔罗的控制之下。邪恶者(the Evil One)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那个人。可是任何已经舍弃其贪欲、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不被称为已经到了魔罗的地盘,已经在魔罗的控制之下。邪恶者(the Evil One)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那个人。”
任何其贪欲、嗔恨和无明
已经褪尽的人,
被称为心意平静自若,
生往梵天,
觉醒,如来,
对他来说恐惧和敌意都过去,
已经舍弃一切的人。
KN.4.3.6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任何人 – 比丘还时比丘尼 – 还未舍弃其贪欲、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称为还没有渡过有诸波浪、诸礁石、诸漩涡、诸夺取者和诸恶魔的大海。任何人 – 比丘还是比丘尼 -舍弃其贪欲、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称为已经渡过有诸波浪、诸礁石、诸漩涡、诸夺取者和诸恶魔的大海。已经渡过,已经到达彼岸,他或她,一位婆罗门,站在高地上(见SN.35.228)。”
其贪欲、瞋恨和无明
已经褪尽的人,
已经渡过有其诸夺取者和诸恶魔,
危险的诸波浪
而难以渡过的大海。
–
摆脱诸获得(acquisitions)
– 诸束缚得到超越
死亡被舍弃 –
他已经舍弃痛苦
而没有进一步的流变。
已经去往目标,
他不受到限制,
我告诉你,
他已经智胜那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
KN.4.3 第三品
KN.4.3.7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已经看见具有身恶行、语恶行和意恶行的众生;他们斥责圣者们,在诸邪见的影响下持有诸邪见和采取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苦界、恶趣、下界和地狱里重现。这并不是从另一个观察思考者或婆罗门那里听到,我才告诉你,我已经看见具有身恶行、语恶行和意恶行的众生;他们斥责圣者们,在诸邪见的影响下持有诸邪见和采取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苦界、恶趣、下界和地狱里重现。
这是因为我自己已经了解,我自己已经看见,我自己已经证悟,所以我告诉你我已经看见具有身恶行、语恶行和意恶行的众生;他们斥责圣者们,在诸邪见的影响下持有诸邪见和采取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苦界、恶趣、下界和地狱里重现。”
心意受到错误导向,
言说错误之语(wrong speech;邪语),
以身体造作诸邪行(wrong deeds ):
在这里几乎没有修学的一个人,
在这里寿命很短的一个邪恶造作者,
身体破裂时
没有洞察,
在地狱里重现。
KN.4.3.7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已经看见具有身善行、语善行和意善行的众生;他们不斥责圣者们,在诸正见的影响下持有诸正见和采取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善趣,甚至在一个天界里重现。这并不是从另一个观察思考者或婆罗门那里听到,我才告诉你,我已经看见具有身善行、语善行和意善行的众生;他们不斥责圣者们,在诸正见的影响下持有诸正见和采取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善趣,甚至一个天界里重现。
这是因为我自己已经了解,我自己已经看见,我自己已经证悟,所以我告诉你我已经看见具有身善行、语善行和意善行的众生;他们不斥责圣者们,在诸正见的影响下持有诸正见和诸行动。他们身体破裂时,死后在善趣,甚至一个天界里重现。”
心意受到正确导向,
言说正确之语(right speech;正语),
以身体造作诸正行(right deeds ):
在这里有大量修学的一个人,
在这里寿命很短的一个福德造作者,
身体破裂时
具有洞察,
在天界里重现。
KN.4.3.7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出离(escape)属性(properties)。是哪三种呢?这是摆脱贪欲(lust)的岀离:放弃。这是摆脱色(form)的岀离:无色(formlessness)。至于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是所造作构成的和并相互依赖而生起的 – 摆脱那个的出离就是息灭。比丘们!这些是三种出离属性。”
知道摆脱贪欲的岀离
和对诸色的克服
– 总是热忱 –
触及一切诸造作构成的静止 (stilling):
他是一位已经正确看见的比丘。
在那里他的到解脱释放。
一位智证的掌握者(a master of direct knowing),
平静,
他是一位超越诸束缚的圣者(牟尼)。
KN.4.3.73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无色诸现象比诸色更为平静;而息灭比无色诸现象更为平静。”
那些走向诸色的众生,
以及那些站在无色诸现象里的众生,
没有息灭之智 (no knowledge of cessation) ,
回到进一步的存在(有)。
–
可是,了知色,
不对无色诸事物采取立场时,
那些在息灭里得到解脱释放的人
是已经将死亡置于身后之人。
–
已经以其身触及没有诸获得的无死属性(the deathless property free from acquisitions) ,
已经实现诸获得的放弃让渡,
烦恼已尽,正确自我觉醒者(正觉者)教导
没有忧伤和没有尘垢的境界。
KN.4.3.7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在世间有这三种子女存在。是哪三种呢?较高贵出生之人,类似出生之人,以及较低级出生之人。
那么,一个儿子或女儿如何是较高贵出生之人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儿子或女儿的父母还没有皈依佛陀,还没有皈依法,还没有皈依僧团。他们没有戒除杀生,没有戒除偷盗,没有戒除邪淫不端,没有戒除妄语,没有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们天生就是无原则的和邪恶的。可是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已经皈依佛陀,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团。他/她戒除杀生,戒除偷盗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语,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她天生就是有原则的和令人钦佩的。这个人就被称为一个具有较高贵出生的儿子或女儿。
那么,一个儿子或女儿如何是类似出生之人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儿子或女儿的父母已经皈依佛陀,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团。他们戒除杀生,戒除偷盗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语,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们天生就是有原则的和令人钦佩的。他们的儿子或女儿也已经皈依佛陀,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团。他/她戒除杀生,戒除偷盗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语,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她天生就是有原则的和令人钦佩的。这个人就被称为一个具有类似出生的儿子或女儿。
那么,一个儿子或女儿如何是较低级出生之人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儿子或女儿的父母已经皈依佛陀,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团。他们戒除杀生,戒除偷盗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语,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们天生就是有原则的和令人钦佩的。可是他们的儿子或女儿还没有皈依佛陀,还没有皈依法,还没有皈依僧团。他/她没有戒除杀生,没有戒除偷盗,没有戒除邪淫不端,没有戒除妄语,没有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酿造和蒸馏酒类。他/她天生就是无原则的和邪恶的。这个人就被称为一个具有较低级出生之的儿子或女儿。”
明智者希望一个具有较高贵出生
或类似出生的孩子,
而不希望一个具有较低级出生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破坏者。
–
在此世间里的孩子们,
优婆塞们
– 戒德圆满,信念坚定;
慷慨,毫不吝啬 –
就象脱离云彩的月亮
在任何聚会中大放异彩。
KN.4.3.7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这些是在此世间存在的三种类型的人。是哪三种呢?象无雨之云的人,本地降雨之人,以及到处降雨之人。
那么,一个象无雨之云的人如何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人根本不给任何人以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环、香料、涂膏、床榻、居处或灯盏:不给诸观察思考者,不给诸婆罗门,不给任何悲惨的人,不给无家可归者,或不给乞丐们。这就是一个人如何是象无雨之云的人。
那么,一个本地降雨之人如何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人给某些观察思考者,给某些婆罗门,给某些悲惨的人,给某些无家可归者,和给某些乞丐以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环、香料、涂膏、床榻、居处或灯盏,可是不给其他人。这就是一个人如何是本地降雨之人。
那么,一个到处降雨之人如何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种情形:一个人给所有观察思考者,给所有婆罗门,给所有悲惨的人,给所有无家可归者,和给所有乞丐以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环、香料、涂膏、床榻、居处或灯盏。这就是一个人如何是到处降雨之人。
比丘们!这些是在此世间存在的三种类型的人。”
他不给诸观察思考者,
不给诸婆罗门,
不给悲惨的人,
也不给无家可归者分享他所获得的:
食物,
饮料,
营养物。
他这个最低等的人
被称为无雨之云。
–
他不给某些人,
而给其他人:
聪明者称他为
本地降雨之人。
–
一个响应诸请求的人,
同情众生
很高兴分发众施舍:
“给他们吧!
给吧!” 他说。
–
就像乌云密布,雷雨般,
充满水,淋湿
众高原和众沟壑:
象这样的一个人
就象这样。
–
已经正确地积攒
通过主动行动而获取的财富,
他以食物和饮料
正确地满足了那些陷入
无家可归境地的人。
KN.4.3.7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热望于这三种幸福时,一位明智者应该守护其戒德。是哪三种呢?想到“愿赞美降临于我”时,一位明智者应该守护其戒德。想到“愿财富出现于我”时,一位明智者应该守护其戒德。想到“身体破裂,死后愿我在一个善趣,甚至一个天界里重现”时,一位明智者应该守护其戒德。比丘们!这热望于这三种幸福时,一位明智者应该守护其戒德。”
聪明,热望于三种幸福时,
您应该守护你的戒德:
赞美;
财富的获得;
以及死后在天堂里欣喜。
–
即使你不作恶
但寻求结交一个作恶的人,
你被怀疑是邪恶的。
你的坏名声成长。
–
你结交那种人,
你寻求那种人,
你自己会变成那种人 –
因为人以群分,你们的那类人共住。
–
所交往的人,
去交往的人,
被感动的人,
感动另一个人的人 –
象一只沾满毒药的箭 –
污染了箭袋。
–
因此,害怕污染,
觉悟者不应该
与邪恶的人们
成为同志。
–
在一枚库萨草(吉祥草;kusa grass)的叶片中
包裹腐烂的鱼的一位男子
让草臭不可闻:
同样地,
如果你寻求结交傻瓜们。
–
可是在一棵树的叶子里
包裹了香粉的一位男子
使叶子芳香:
同样地,
如果你寻求结交觉悟者们。
–
因此,就象叶子包装物的结果一样,
知道你自己的结果时,
你不应该
寻求结交不善之人。
明智者会与
那些明智的人相交。
–
那些不善之人
带你去地狱。
而良善之人帮助你
达到一个善趣。
KN.4.3.7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这个身体分崩离析;识屈从于褪去;一切获得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并屈从于变化。”
知道身体分崩离析,
识消失而去,
看见诸获得里的危险时,
你已经超越了出生和死亡。
已经达到最高的平静(寂静),
你度过你的时光,
安详自若。
KN.4.3.7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根据他们的属性,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互相联系。性向低级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低级的众生互相联系。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互相联系。在过去,根据他们的属性,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互相联系。性向低级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低级的众生互相联系。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互相联系。在将来,根据他们的属性,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互相联系。性向低级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低级的众生互相联系。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互相联系。而现在,根据他们的属性,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互相联系。性向低级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低级的众生互相联系。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汇聚在一起并与性向令人钦佩的众生互相联系。”
生于联系的草丛
被非联系切掉。
正如乘着一块小木板之人
会沉入大海一般,
与懒惰相联系时,
甚至正确地生活的人也会下沉。
–
因此避免懒惰懈怠者,
那些持久性低的人们。
与隐退远离、果断,专注于禅那的圣者们同住,
他们的坚持一直得到激发:明智者们(见SN.14.16)。
KN.4.3.7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这三种事物导致一位修学中的比丘(有学比丘)的退失(falling away)。是哪三种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样的情形:一位修学中的比丘乐于活动,欢喜活动,专意于他对活动的享受。他乐于闲聊,欢喜闲聊,专意于他对闲聊的享受。他乐于睡眠,欢喜睡眠,专意于他对睡眠的享受。比丘们!这三种事物导致一位修学中的比丘的退失。
而这三种事物导致一位修学中的比丘的非退失。是哪三种呢?比丘们!在这里,有这样的情形:一位修学中的比丘不乐于活动,不欢喜活动,不专意于他对活动的享受。他不乐于闲聊,不欢喜闲聊,不专意于他对闲聊的享受。他不乐于睡眠,不欢喜睡眠,不专意于他对睡眠的享受。比丘们!这三种事物导致一位修学中的比丘的非退失(见DN.16)。”
乐于活动,
欢喜闲聊,
享受睡眠,
以及掉举不安:
象这样的一位比丘
他对触及最高级的自我觉醒
无能为力。
–
因此,他应该是一位几乎没有职责的男子,
几乎没有懒惰,
不掉举躁动。
象这样的一位比丘,
他能够触及
最高级的自我觉醒。
KN.4.3 第四品
KN.4.3.8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不善的思维(寻思;unskillful thinking)。是哪三种呢?与不想被鄙视有关的寻思;与诸收益、诸供养、恭敬有关的寻思;与对他人有同理心有关的寻思。比丘们!这些是三种不善的寻。”
【注】:此处不善的,不是与戒德有关的善的,而是指善巧的,熟练的,unskillful。寻思,古汉语作寻,就是思维。
束缚于不想被鄙视;
束缚于诸收益、诸供养和恭敬;
束缚于同伴们相围的欢喜:
你远离诸束缚的终结。
可是在这里已经舍弃了众儿子、
畜群、婚姻、
众亲密者的任何人:
象这样的一位比丘,
他有能力触及
最高级的自我觉醒。
KN.4.3.8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不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和不接受诸供养两者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
这并不是从另一个观察思考者或婆罗门那里听到,我才说“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不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和不接受诸供养两者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
相反,这是因为我自己了解,自己看见,自己观察,我才说“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不接受诸供养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我已经看见被接受诸供养和不接受诸供养两者而征服的众生 – 他们的心不知所措 – 身体破裂时,他们在一个苦界、一个恶趣、一个下界和地狱里重现。”
当接受诸供养和不接受诸供养两者时,
他的定(concentration)没有动摇;
他保持经心注意:
他,
– 不断地专注于禅那,
见解细致(subtle in view)并且清楚看见(clear-seeing),
享受执取的终结 –
被称为一个正直之人(of integrity)。
KN.4.3.8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这三种天界之声在适当场合众天神中响起。是哪三种呢?当一位圣者们的弟子剔除发须,身着赭色衣袍,下定决心从在家生活进入无家生活而出家时,在这种情况下,天界之声在众天神中响起:“这位圣者们的弟子已经下定决心要与魔罗(Mara)进行战斗。” 这是在适当场合众天神中响起的第一种天界之声。
当一位圣者们的弟子一生致力于修习导向觉醒之翼的七菩提分时,在这种情况下,天界之声在众天神中响起:“这位圣者们的弟子已经下定决心要与魔罗(Mara)进行战斗。” 这是在适当场合众天神中响起的第二种天界之声。
当一位圣者们的弟子通过诸烦恼的终止,亲自在此时此地住于无烦恼(漏尽)的觉知解脱(心解脱;awareness-release)和洞察解脱(discernment-relase;慧解脱)时,在这种情况下,天界之声在众天神中响起:“这位圣者们的弟子已经赢得战斗。已经在战斗的最前线度过,他现在住于胜利之地。” 这是在适当场合众天神中响起的第三种天界之声。
这些是在适当场合众天神中响起的三种天界之声。
看到他赢得了战斗
- 正确地自我觉醒者的弟子 -
甚至众天神向这位彻底圆熟的伟人礼敬。
“向你礼敬,啊,纯种的人!-
你赢得了艰辛的胜利,
击败死亡之军(the army of Death),
不受阻碍而得到解放。”
-
因此众天神,
他们向已经抵达心的目标之人礼敬,
因为他们在他当中
看不到会使他受到死亡的控制的任何办法。
KN.4.3.83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当一位天神将要离开众天神团体而逝去时,出现五个预兆:他的花环枯萎,衣服变脏,汗水从他的腋窝中冒出来,他的身体沉闷无光,他不再欢喜于自己的天座。众天神从这一点知道“这位天子将要逝去”时,用三种说法来鼓励他:“尊敬的先生!请你从这里去往一个善趣。已经到了一个善趣后,获得良善的收获。已经获得良善的收获后,就会很好地得到建立。””
当如是所说时,某位比丘对世尊说道:“大德!什么是众天神对于去往一个善趣的筹算呢?大德!什么是他们对于良善获得的筹算呢?大德!什么是他们对于很好地得到建立的筹算呢?”
“比丘们!人的状态是众天神对于去往一个善趣的筹算。已经成为人时,对如来教导的法和律(the Dhamma and Vinaya)获得信念:这就是对于良善获得的筹算。当这种信念在其人当中安定下来 – 生根,得到建立,坚固而不会被任何婆罗门或观察思考者毁坏;不会被天神、魔罗或梵天毁坏;或者不会被在此世间的任何人毁坏:这是众天神对于很好地得到建立的筹算。”
当一位天神由于其寿命的终结
将要离
众天神团体而逝去时,
响起三种声音
– 众天神的鼓励。
“尊敬的先生!
请你从这里去往一个善趣,
有人类众生相伴。
变成一个人时,
对真实法获得一种无上的信念。
你对真实法受到很好教导的信心,
应该被安顿下来,生根
得到建立
– 只要你们活着
就不会被毁坏。
–
已经舍弃了身恶行,语恶行,
意恶行,以及其他任何有过失的东西;
已经以身做的善巧的,以语有许多善巧的,
已经以心做了善巧的,无量的,无诸获得的,
于是 – 已经通过施舍
造作了大量作为化生天界之基础的福德 –
使其他凡人建立真实法和梵行。”
以这种同情怜悯,当他们知道一位天神将逝去时,
众天神鼓励他道:
“回来吧,天神!
一遍又一遍地再来。”
KN.4.3.8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人,出现于此世间时,他们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同情怜悯而出现 – 为了众人和众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是哪三种呢?
有一种情形:如来出现于此世间,应供,正确地自我觉醒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可被调御者的无上调御者、人天师、觉悟者、世尊。他教导的法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这是第一种人,出现于此世间时,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同情怜悯而出现 – 为了众人和众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再者,有作为一位应供者导师(the Teacher who is a worthy one)的弟子,烦恼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负担已卸,已达成真正的目标,已经毁坏有(存在)的诸束缚,并且通过究竟智(right gnosis)而获得完全解脱。他教导的法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这是第二种人,出现于此世间时,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同情怜悯而出现 – 为了众人和众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再者,有作为一位导师(the Teacher)的弟子,他是遵循一位修学者的修行实践的人,博学多闻,已经养成了良好诸习惯和进入诸修行实践。他教导的法也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这是第三种人,出现于此世间时,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同情怜悯而出现 – 为了众人和众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这些是三种人,出现于此世间时,他们为了许多人的利益,为了许多人的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同情怜悯而出现 – 为了众人和众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导师(the Teacher)、
大仙(Great Seer),
是此世间第一种人;
跟随他时,弟子心意沉着自若;
然后是博学多闻的人,
遵循一位修学之人的修行实践,
已经养成了良好诸习惯和进入诸修行实践。
这三种在众人和众天神里最为首要,
发光,宣告正法时,
打开无死之门(throw open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
使许多人解脱束缚。
–
那些走这条路的人,
由无上的大篷车领袖(the Caravan Leader)精心教导,
那些经心注意善逝者(the One Well-Gone)的讯息的人。
就在这里将终结痛苦。
KN.4.3.8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请你们继续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肮脏不净(foulness in body)。具备由你内心脱颖而出而得到很好建立的入出息念。保持专注于所有造作之物(诸行)的不稳定性。对于一个保持专注于此身不净性的人来说,对净界属性的贪爱被舍弃。对于一个具备由其内心脱颖而出而得到很好建立的入出息念的人来说,烦人的外部想法和倾向不存在。对于一个保持专注于所有造作之物的不稳定性的人来说,无明(ignorance)被舍弃而明(clear knowledge; clear knowing)生起。”
集中注意力于
身体的肮脏不净,
入出息充满正念,
看见所有造作物(诸行)的平息
– 总是热忱:
他是一位已经正确地看见的比丘。
–
正知(正智)的掌握者,
内心安宁寂静,
他是超越诸束缚的
一位圣者牟尼。
KN.4.3.8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对于按照正法实践正法的一位比丘,根据正法实践正法时,他应该被描述为这一如法的方式。当言说时,他说正法而不是非法。当思考(思维)时,他思考正法而不是非法。避免两者,他住于平静、具念和正知。”
他住于正法,
他欢喜正法,
一位比丘琢磨正法
想起正法的比丘
不会从真实的正法
退失(fall away)。
–
无论行走,
站立,
坐着,
或躺下
– 他的心向内得到约束 –
他就抵达平静。
KN.4.3.8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产生盲目,产生缺乏眼力远见,产生缺乏知识(智),导致洞察慧(insight;观慧)息灭,与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无助的不善巧的思考(寻; thinking)。是哪三种呢?充满感官享乐的思考(思维),产生盲目,产生缺乏眼力远见,产生缺乏知识(智),导致洞察慧(insight;观慧)息灭,与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无助。充满恶意的思考,产生盲目,产生缺乏眼力远见,产生缺乏知识(智),导致洞察慧(insight;观慧)息灭,与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无助。充满了危害的思考,产生盲目,产生缺乏眼力远见,产生缺乏知识(智),导致洞察慧(insight;观慧)息灭,与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无助。
有这三种产生非盲目,产生眼力远见,产生知识,导致促进洞察慧(insight;观慧),与非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有助益的善巧的思考(思维;寻; thingking)。是哪三种呢?充满放弃感官享乐的思考(思维),产生非盲目,产生眼力远见,产生知识,导致促进洞察慧(insight;观慧),与非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有助益。充满非恶意的思考,产生非盲目,产生眼力远见,产生知识,导致促进洞察慧(insight;观慧),与非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有助益。充满了无危害的思考,产生非盲目,产生眼力远见,产生知识,导致促进洞察慧(insight;观慧),与非烦恼为伍,并对破除系缚有助益。”
应该在三种善巧的思维上思考,
应该拒绝三种不善巧的思维。
无论谁静止了诸思想和诸检查(寻思和伺察;寻伺)
– 就象雨静止一团尘垢之云一般 –
通过由思考的静止(寻的静止)的一种觉知(awareness),
就在此处成就
寂静之境。
KN.4.3.8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内部的诸污垢、内部的诸敌人、内部的诸仇敌、内部的诸凶手、内部的诸对手。是哪三种呢?贪婪(greed)是内部的诸污垢、内部的诸敌人、内部的诸仇敌、内部的诸凶手、内部的诸对手。瞋恨是内部的诸污垢、内部的诸敌人、内部的诸仇敌、内部的诸凶手、内部的诸对手。妄想痴迷是内部的诸污垢、内部的诸敌人、内部的诸仇敌、内部的诸凶手、内部的诸对手。比丘们!这些是三种内部的诸污垢、内部的诸敌人、内部的诸仇敌、内部的诸凶手、内部的诸对手。”
贪婪会造成伤害。
贪婪挑动其心。
人们没有意识到它
作为来自内部的一种危险。
一个人贪婪的时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贪婪的时候
没有看到正法。
被贪婪战胜时,
他处于黑暗中而盲目。
–
但是当放弃贪婪一个人,
不感受对值得贪婪的事物的贪婪时,
贪婪就从他身上掉下,
象一滴水滑落
一片莲叶一般。
–
嗔恨会造成伤害。
嗔恨挑动其心。
人们没有意识到它
作为来自内部的一种危险。
一个人嗔恨的时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贪婪的时候
没有看到正法。
被贪婪战胜时,
他处于黑暗中而盲目。
–
但是当放弃嗔恨一个人,
不感受对值得嗔恨的事物的嗔恨时,
嗔恨就从他身上掉下,
象一片棕榈树叶
从它的茎掉落一般。
–
妄想痴迷会造成伤害。
妄想痴迷挑动其心。
人们没有意识到它
作为来自内部的一种危险。
一个人妄想痴迷的时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妄想痴迷的时候
没有看到正法。
被妄想痴迷战胜时,
他处于黑暗中而盲目。
–
但是当放弃妄想痴迷一个人,
不感受对值得妄想痴迷的事物的妄想痴迷时,
他驱除一切妄想痴迷,
象太阳的升起
驱除黑暗一般。
KN.4.3.8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被三种形式的非法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达多堕(Devadatta)不可避免地注定堕入苦界,堕入地狱,一劫之久。是哪三种呢?比丘们!被邪恶的诸欲望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达多堕(Devadatta)不可避免地注定堕入苦界,堕入地狱,一劫之久。比丘们!被邪恶的人们的友谊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达多堕(Devadatta)不可避免地注定堕入苦界,堕入地狱,一劫之久。并且,还有一些事情更应该要做,可是他还是以较低量的出众成就半途而废。被这三种形式的非正法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达多堕(Devadatta)不可避免地注定堕入苦界,堕入地狱,一劫之久。”
愿没有人以邪恶欲望
在此世间重生。
通过那个邪恶欲望知道那个,
他的趣向就是具有众邪恶欲望的所有人的去处。
–
我听说了被看作明智的、冷静的
以荣耀而发光的提婆达多
在无知冷漠的影响下
攻击如来
并堕入四门的可怕之处:
阿维奇(Avici),无间地狱。
无论谁反对没有腐败
未做恶事之人:
邪恶会触及他自己,
这心智败坏
不恭敬之人。
–
无论谁能想到
用一坛毒药污染大海,
因为水体如此之大
他都不会成功。
当任何一个人
以谩骂攻击善逝的和具有平静之心的如来时,
也是这样,
因为谩骂对他没影响增长。
–
一个明智者应该交朋友,
应该与一个象他那样的人交往 –
一位比丘可以追求其道
并达到痛苦的终结。
KN.4.3 第五品
KN.4.3.90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有这三个最高信心目标(最高净信)。是哪三个呢?比丘们!在无论能有什么众生中:无足的、双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感知的(percipient; 想)、无感知的、非感知非非感知的 – 如来、应供和正觉者,被认为是最高的。比丘们!那些对觉悟者(the Awakened One)有信心的人对最高的有信心;并且对于那些对最高的有信心的人来说,果报是最高的。
比丘们!在无论能有的什么众法(dhammas)中:造作的(fabricated;有为的)或非造作的(unfabricated;无为的),冷静离欲(dispassion) – 迷醉的抑制,渴望的消除,依着的根除,轮回的打破,渴爱的摧毁,冷静离欲,息灭、无系缚的实现 – 被认为是最高的。比丘们!那些对冷静离欲法有信心的人对最高的有信心;并且对于那些对最高的有信心的人来说,果报是最高的。
比丘们!在无论能有的什么造作有为的品质(fabricated qualities)中,八圣道 –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 被认为是最高的。比丘们!那些对圣道法(the dhamama of the noble path)有信心的人对最高的有信心;并且对于那些对最高的有信心的人来说,果报是最高的。
比丘们!在无论能有的什么众社区或团体中,如来的众弟子的僧团(the Sangha)被认为是最高的 – 即当看作成对时圣弟子们的四种团体(四双之人),当看作众个人时的八种个人(八辈之士)。比丘们!那些对僧团(the Sangha)有信心的人对最高的有信心;并且对于那些对最高的有信心的人来说,果报是最高的。
比丘们!这些是三个最高信心目标(最高净信)。”
【注】:在另译本中有附加的文字,“这如来圣弟子的僧团应该被崇敬、供奉、供养和尊敬,是此世间的最高福田。” 有的译本没有与八圣道相应的内容。
具足信心(净信) ,
了知最高法是无上的;
对最高的佛陀有信心,
在值得诸供养上无与伦比;
对最高的正法有信心,
静止的快乐,冷静离欲;
对最高的僧团有信心,
作为福田(a field of merit),无与伦比;
已经向最高的供奉诸布施,
一个人修习最高的福德,
最高的长寿和美貌,
名誉,荣耀,
喜悦和力量。
已经向最高的供奉,
一个明智者,
对最高正法不偏不倚,
无论成为一位天界或人类的众生,
已经成就最高的境界时
他欣喜不已。
KN.4.3.91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这是一种卑微的谋生手段,即托钵乞食(alms gathering)。比丘们!在此世间,说“作为乞食者你手持一只钵走来走去!”是一种辱骂。 可是有理智的良好家庭的年轻人出于令人信服的理由接受了它。他们既非被众国王或众强盗所迫,也非通过债务,通过恐惧,也不是通过丧失生计,而是通过这一想法:“我们被出生、衰老和死亡,被悲伤(sorrows)、哀恸(lamentations)、痛苦(pains)、苦恼(displeasures)和绝望(despairs)所困扰,被压力痛苦所困扰,被压力痛苦所战胜。啊,最好可以知道这整个苦蕴的结束。” 可是这个良好家庭的年轻人,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出家,可能对诸感官享乐贪婪,诸欲望强烈,心怀恶意,诸决心败坏,正念迷糊,毫无戒备(不正知),十分偏颇,他的心意散乱,诸根不受控制。比丘们!犹如从火葬燃料堆取出的一个火把 – 两端燃烧,中间是排泄物 – 既不能在村落也不能在山林中当燃料一般:比丘们!我告诉你们,这是对于这个人一个譬喻。他既错失了在家屋主的诸享受,也没有实现观察思考者(沙门)的目的。”
他既错失了在家屋主的诸享受,
也没有实现观察思考者(沙门)的目的 –
不幸的人!
破坏它时,他将它扔掉,
象在火葬处的一只火把一般。
–
吞食发光和燃烧的、
一个铁球还好过
那些没有原则
和没有制约的
食用这个国家的施食的人。
KN.4.3.92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即使一位比丘抓着我的外袍,亦步亦趋,要紧跟我身后,可是如果他对感官享乐贪婪,诸欲望强烈,心怀恶意,诸决心败坏,正念迷糊,毫无机敏(不正知),十分偏颇,他的心意散乱,诸根不受控制,那么他远离我,并且我也远离他。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看见正法。没有看见正法时,他没有看见我。
可是即使一位比丘住在一百由旬外,但如果他对感官享乐不贪婪,诸欲望不强烈,不心怀恶意,诸决心不败坏,正念得到建立,机敏(正知),不偏不倚,他的心意专一,诸根得到很好制约,那么他靠近我,并且我也靠近他。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正法。看见正法时,他看见我。”
尽管紧跟身后,
野心勃勃,恼火:
看看他有多远!-
动摇者离不动摇者,
被系缚者离无系缚者,
贪婪者离没有贪婪者。
–
但是明智者
通过法的证知(direct knowledge of Dhamma),
正法之慧(gnosis of Dhamma)生长
静止和不动摇,
就象风不能扰动的一片湖泊:
看看他有多近! –
不动摇者离不动摇者,
无系缚者离无系缚者,
没有贪婪者离没有贪婪者。
KN.4.3.93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火。是哪三种呢?贪欲之火、瞋恨之火、妄想痴迷之火。比丘们!这些是三种火。”
贪欲之火在一个欢喜和着迷
于诸感官欲望的凡夫里燃烧;
瞋恨之火在一个
心怀恶意者里夺命;
妄想痴迷之火
在一个愚昧的人里
其人无知于圣教导。
不了知这些火,
喜欢自我认同的人们
没有从魔罗的诸系缚得到解脱释放,
膨胀地狱的队伍,
畜生和恶鬼的子宫,
以及饿鬼界。
–
而那些日夜努力于
正觉者的讯息的人,
不断察觉污秽
扑灭贪欲之火。
最高级的人们
他们以良好意愿扑灭嗔恨之火,
并以导致透彻的洞察(慧)扑灭妄想痴迷之火。
–
精通掌握者们,日夜不倦
已经扑灭诸火,
丝毫不留地理解了痛苦,
他们丝毫不留地完全解除绑缚。
明智者们,
他们以一位慧成就者的
圣眼力远见,
正知(right gnosis),
证知(directly knowing)出生的结束时,
不出现进一步的流变(further becoming)。
【注】:futher becoming,进一步的流变。后有,存在。
KN.4.3.94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察 – 他的识既不是在外部散布和弥漫,也不是在内部被放置 – 他由于缺乏执取 / 维持而无动于衷,并且没有生起未来出生、衰老、死亡或痛苦的集起的存在(being of the origination)。”
对于一位已经舍弃
七种依着和切断引导的比丘来说:
出生的轮回完成;
对他来说,没有进一步的流变。
KN.4.3.95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这三种获得诸感官享乐的方式。是哪三种呢?那些其诸感官享乐已经得到提供(已现起欲)者,那些欢喜于创造(化乐)者,那些能控制他人创造之物(他化自在)者。比丘们!这些是三种获得诸感官享乐的方式。”
其诸感官享乐已经得到提供的众天神,
那些能控制他人创造之物的众天神,
那些欢喜于创造的众天神,
以及任何其他享受诸感官享乐的众天神,
在此处的状态
或别处的其他状态,
不会超越轮回。
–
知道在诸感官享乐里的这个过患时,
明智者应该舍弃一切感官欲望,
无论是人的或天界的。
已经切断了对很难越过的
可爱的和诱人的诸色的贪婪之流,
丝毫不留地理解了痛苦,
他们丝毫不留地完全解除绑缚。
明智者们,
他们以一位慧成就者的
圣眼力远见,
正知(right gnosis),
证知(directly knowing)出生的结束时,
不出现进一步的流变(further becoming)。
KN.4.3.96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被感官欲望之轭和流变之轭两者所系,一个人是一位返回者,返回此处的状态。比丘们!不被感官欲望之轭所系但被流变之轭所系,一个人是一位不还者,不返回此处的状态。比丘们!不被感官欲望之轭和流变之轭两者所系,一个人是一位阿罗汉,其诸烦恼(诸污流)被终结。”
被感官欲望之轭
和流变之轭两者所系,
众生落入轮回,
导致出生和死亡。
–
那些已经舍弃诸感官欲望
而没达到诸烦恼终结的人,
被流变之轭所系,
他们被称为“不还者”。
–
而那些已经切断了怀疑的人
没有更多的狂妄我慢
或进一步的流变。
他们已经达到了诸污流的终结,
在此世间已经超越。
KN.4.3.97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一位具有令人钦佩的戒德,令人钦佩的诸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洞察(慧)的比丘,在这法和律中,被称为是圆满的人,实现的(证悟的)人,一个最高级的人。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戒德的人呢?比丘们!有这种一位比丘充满戒德的情形。在这里,他根据波罗提木叉而约束,具足正行(behavior)和行境(sphere of activity)。他训练自己,已经受持诸修学规则(学处),在最轻微的诸过失里看见危险。比丘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位比丘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戒德的人。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诸品质的人呢?比丘们!有这种情形:一位比丘致力于修习导向觉醒之翼的七菩提分。比丘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位比丘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诸品质的人。象这样,他具有令人钦佩的戒德,令人钦佩的诸品质。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洞察(慧)的人呢?比丘们!有这种情形:一位诸烦恼断除的比丘,在无烦恼的觉知解脱(心解脱)和洞察解脱(慧解脱)里保持,就在此时此地亲自证知和实现它。比丘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位比丘是一个具有令人钦佩的洞察(慧)的人。象这样,他具有令人钦佩的戒德,令人钦佩的诸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洞察(慧)。在这法和律中,他被称为是圆满的人,实现的(证悟的)人,一个最高级的人。”
在思想、言语或行为上
避免做错事,
他被称作一个具有令人倾佩的戒德的人:
一位有惭的比丘。
–
导向自我觉醒(正觉)的诸品质
得到很好地修习,
他被称作一个具有令人倾佩的诸品质的人:
一位谦逊的比丘。
–
在这里自己了知
在自己当中痛苦的终结,
他被称作一个具有令人倾佩的洞察慧的人:
一位没有烦恼的比丘。
–
在这些事物中圆满,
无忧无虑,怀疑已经被切断,
在全世间无所依着,
据说他已经舍弃了
所有一切(the All)。
KN.4.3.98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有两种布施:一种诸物质事物的布施与一种正法的布施。比丘们!这两种布施中,这是最高的:一种正法的布施。
比丘们!有这两种分享:诸物质事物的分享与正法的分享。比丘们!这两种分享中,这是最高的:正法的分享。
比丘们!有这两种援助:诸物质事物的援助与正法的援助。比丘们!这两种援助中,这是最高的:正法的援助。”
他所描述的作为最高的和无上的布施,
世尊已经称赞的分享:
对最高福田具有信心,
明智、敏锐洞察的人
不会适时地施舍它吗?
–
对于那些宣扬它的人
和那些听闻并对善逝的教说具有信心(净信)的人两者来说:
它净化了他们首要利益 –
那些仔细留意善逝的教说的人。
KN.4.3.99
如是我闻。世尊,阿罗汉如是说道:“比丘们!我就法而言将一个人描述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罗门(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过引用和诵读来衡量的另一个。那么是如何就法而言将一个人表述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罗门(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过引用和诵读来衡量的另一个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回忆他的许多过去世的生活,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他回忆起他许多过去世的生活。
这是他已经成就的第一明(the first knowledge)。无明已被毁坏;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毁坏;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个人保持仔细专注、热忱和坚决的人所发生的那样。
再者,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恶行,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错误,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错误之见(邪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逝世后重现于苦界,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in perdition; 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或者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善行,不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正确,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正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逝世后重现于在一个善趣当中,甚至在一个天界当中。这样,他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
这是他已经成就的第二明(the second knowledge)。无明已被毁坏;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毁坏;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个人保持仔细专注、热忱和坚决的人所发生的那样。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以诸烦恼的息灭,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此时此地)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
这是他已经成就的第三明(the third knowledge)。无明已被毁坏;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毁坏;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个人保持仔细专注、热忱和坚决的人所发生的那样。
比丘们!我以这一方式,就法而言将一个人表述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罗门(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过引用和诵读来衡量的另一个。”
他知道自己的诸前世。
他看到诸天界和诸苦界,
已经成就出生的终结,
是一位掌握证智的圣人。
–
通过这三种明(知识)
他成为一位三明婆罗门。
他是我所称的一个三明的人
而不是通过引用和诵读来衡量的另外之人。
KN.4.3《众三集》终。
【Chanworld.org出品】2017.09.07-2021.02.28-SK-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