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返回到《文集》


道南来人

伟大、平凡和爱


最新文章点击:《道南来人的个人频道》

《道听独说》— 理想的魅力? (2020.02.29)

何为理想世界?那就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自由和博爱的人间伊甸园。

公平,是人类永远都求不到的善念。除非没有民族差异、没有国家分界、没有出生不同、没有制度漏洞。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需要公平。

正义,是人类永远都看不到的尊严。除非神性光耀主宰、权力失去魅力、人格健全独立、社会依法规范。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需要正义。

自由,是人类永远都得不到的理想。除非精神健康健全、观念不被羁绊、生活无虑无忧、思想任意高远。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需要自由。

博爱,是人类永远都读不到的诗篇。除非自私不能文章、妒嫉成为可耻、狭隘没有市场、贪欲不再泛滥。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需要博爱。

而理想的魅力,则就是因为她美好而难以实现。

2020年2月29号, 于华盛顿DC. 注:《道听独说》被收录在:https://chanworld.org/wj/dao/

《道听独说》—美国的“政府权力”和“公民自由” (2020.02.22)

最近,武汉发生了震撼世界的新冠状肺炎疫情。以至于,各国都派出了自己的专机赴那里、进行紧急撤离本国侨民的国际大行动。在这次撤侨行动中,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为什么美国政府的撤侨专机要乘客自己承担机票费用?而不是政府?其他国家可都是由政府来买单的,比如,澳洲、日本。对大部分人来说,美国政府的这种“抠门”现象是难以理解。

要解释美国的这种“奇葩”现象,首先,就要知道一点美国历史,尽管她不是很长。其次,还要知道美国宪法赋予给政府的权力以及它和“公民自由”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大家不太知道是,第一批乘“五月花号”来美洲的移民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国家,而是为了逃离国家权力(英帝国)的约束、是为了寻求“自由”。他们签定了一个协议—“五月花号协议”,用来保护宗教自由。 可见,强调“公民自由”、即个人权利,从一开始就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而建立一个国家或组成一个政府则是后来的事、是为了让公民自由权得以长久的保障。国家保护公民的自由包括了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
1)抵御来自外域(英帝国)的侵犯;
2)防止内域的一些人利用自由,对他人自由的侵犯。

后来人们发现,在“公民自由”和“政府权力”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矛盾。因为一个强大的政府除了能保护公民自由之外,同样也能剥脱或限制公民自由。比如,移民们的原籍国—英帝国,就是因为国家的权力过大,所以就限制了人民的自由。美国的宪法(包括其修正案)也就是在这样一种考量之下诞生的: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国家,但是又害怕公民自由权被侵犯。在妥协之下,一个权力有限且分散的联邦政府才得以成立。美国宪法(包括其修正案)也明确地保障了公民自由权——即“人权法案”。美国法律规定,来自于国民税收的政府预算,只能用在“国家利益”上、同时必须由人民代表(国会议员)通过和总统同意才能使用。

读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次美国政府去中国的撤侨的专机要乘客自己承担机票费用、而不是政府。因为,美国公民在武汉受到新冠状肺炎的威胁,是美国公民的个人事情(利益)、不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的税收不能用在个别人身上。这不是钱的事情,而是合不合法的法律问题。

可见,美国法律给予了个人极大的自由度。因此,个人也必须要对个人的行为负责。政府的权力有限、税收也有限。相应地,政府对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小。这就是美国宪法的特别之处。

美国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就是没有特点,所有文明都可以到域外寻找到。“自由女神” 就转达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她不仅欢迎移民,也欢迎新思想、欢迎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用宗教信仰的人们。这种思想多样性和竞争性,就是美国文化的特点。但是有个例外,就是前面讲到的美国宪法。美国宪法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美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特点之一,就是她同时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权力”写在了里面。

所以,可以这么说,美国仅仅是追求自由者们的“天堂”而已。

2020年2月22号,于华盛顿DC。注:《道听独说》被收录在:https://chanworld.org/wj/

《道听独说》— 问候语“吃了吗”之雅俗 (2020.02.14)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毫无疑问,创造了许多令国人们引以为自豪的国粹。但是,这其中也有另外的例子,比如:问候语“吃了吗”。如果现在某人看到你就问“吃了吗”,你会觉得他太老土了点。也就是说,“吃了吗”这句话,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并不像其他国粹一样,使自己感到自豪,而是相反。人们会尽量避免使用这句话,而选用:“早上好”、“下午好”、或者是更为洋气的“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来作为问候语。

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吃了吗”并不比“good morning”俗气,而且还非常高雅。

首先,问候语“吃了吗”的确能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因为,在其他民族中好像没有见到以”吃没吃”来作为问候的习惯。

英语民族是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等来作为问候语的。现在,它们常被译作“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这虽然接近直译,但是与原文的意思还是有区别。按通常的理解,汉语的“早晨好”,意为“祝你早晨好”,也就是“你好”。而”good morning”的字面意思是“祝你有一个好的早晨”。怎样为“好”呢? “好”的是什么呢?按照英语学者沃尔顿• 汉密尔顿(Walton Hamilton)的解释,英语里的这种问候,也是以天气为标准的,是农业文明的遗俗。农民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也是露天作业。因此人们希望,最好干活的时候不要下雨,最好作物需要雨水时候就能普降甘霖。所以,英语里的”good morning” 其实质指的还是“好天气”。这种问候,包含着的是一种祈愿、一种祝福。

由此可见,英语中的“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并不比中文的“吃了吗”更为洋气,二者都是农业文明的遗俗。

那么,什么是“俗”呢?俗就是太大众、太从“生计”出发,太容易做到的事。在当今世界,还是什么比用“吃还是没有吃”来作为祝福语更为大路货、更为普通呢?的确没有。于是,人们就认为这句话“俗”。

什么是“雅”呢?雅就是小众、就是不把“油盐酱醋”当为事、就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于是,如果人们想“脱俗”、想“雅”起来,他们就必须要做一些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甚至一般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事情。然而现实却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一天天变好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感或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相反、感觉到生活枯燥、生活压力山大、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等等抑郁症患者却是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人们在“脱俗”中、在追求“雅致”生活的过程中,恰恰失去了本该有的、大众化的幸福和快乐。

只要我们回到本源,既能从追求理想中获得快乐、也能从原始的吃饱喝足中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会雅致起来了。因此,中文里的“吃了吗”、不但不俗,而且相当高雅。因为它很容易给予人们以幸福感,让人们能够从简单的作业中享受到生活。而那种不遗余力地追求小众的、所谓的“雅”,才是俗气的。

“吃了吗”不应该成为“古汉语”。它与其他国粹一样,也值得国人们引以为自豪。

2020年2月14号,于华盛顿DC。

《道听独说》—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0.02.01)

上面的话,普遍认为是孔夫子在论述有关人生“进德之序”的后三十年。这些金句,在今天看来和用来都还是意义十分深刻。圣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其中之一,大概就是他们能总结出一些穿越时空、永不被时代所弃用的东西来。

其中,“五十而知天命”一句是引用得比较多的。意思大概是:人到了五十岁后就该认命了。说话人,常常是带有一种负面情绪来使用这句话的:有时候,这句话被说话人用来表达对自己人生或事业的期待是到此为止了;另一些时候,它被说话人用来表达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或“生不逢时”等等境遇的一种怨言。总之,句中的“知天命”,被广泛读解为“认天命”。这种读解是有待探讨的。

孔子的“进德之序”是从十五岁开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从整个表述来看,显然孔子所表达的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的,故称之为“进得之序“,好像并没有消极或怨天尤人的意思。否则,到了六十岁以后,他为什么还要强调“顺”、七十岁以后还强调“不逾矩”呢?因此,这里的“知天命”不应读解为“认天命”,也不应把“天命之年”读解为“认命之年”。

孔子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简单地说那就是: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身体状况,因此人们就要设定与之相应的人生目标、就要持有与之相应的生活态度及心理素质。孔子论述了一个积极而体面的人生之序,即“进德之序”。

十五岁时,由于精力旺盛、社会关系也单纯,就一定要多学点知识,多多益善。到了三十岁后,人们应该能生活自立、并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来。四十岁后,一定要决定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想达成的人生目标,做事再不能举棋不定。

到了五十岁之后,人就要“知天命”了。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知”而不是“认”。可以这样来理解:随着自己精力的下降,做事就要悠着点;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增长,就要把做事情的结果看得淡一些,就要更重视做事的过程。一定要“知”道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知”道个人与社会、人与天的关系,“知“道或学会从做事的过程中寻找快乐、而不是结果。这里的关键字就是一个“知”,这就是“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则强调的就是一个“顺”字。人过了六十岁,就一定要能容纳不同类型的人、能听得进不顺耳的话;不要事事和别人计较;不要只能听恭维你的话,而不允许别人说你的“坏话”。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你应该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见怪不怪;你应该有一颗容纳百川的心胸;你应该既能理解别人对你说的花言、也能承受他人对你用的恶语。这就是“耳顺”,这就是“德”,也就是体面。

七十岁之后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强调的是“从心”和“不逾矩”。人变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到了老年的人,其经济条件随之变好、社会负担却又随之减轻。这时,你就可以追随自己的心去干些自己喜欢的事、去编写人生的尾声。但是,老年人也不能出格、不能倚老卖老。这就是孔子讲的“不逾矩”。试想:年老后的自己,既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又”不逾矩”、能理解年轻人、不给年轻人添加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何等体面的人生!这又是多么美丽的人生尾声!

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因此,可以把人生的“进德之序”再往后推十年,共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三十年:第一时期,就是三十岁之前的“志于学”的学习时期;第二时期是从三十到六十岁;第三时期是六十岁后。第二和第三时期,具体又可以再分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力于作;六十而知天命,七十而耳顺,八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今日,五十岁后的人,是“力于作”、是正值工作的最佳时期,因为精力充沛、社会责任单纯、知识和经验俱为丰富。这也是承接第一期“志于学”的具体实践时期。故有人云:人做事是从五十岁开始的。这句话,对于那些闯荡的人门来说,情况尤其如此。

2020年2月,于华盛顿DC。

《道听独说》— “人定胜天” (2020.01.25)
不久前,读到了一篇有关如何解释“人定胜天”的文章,觉得非常有趣。那位作者认为,“人定胜天”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定兮胜天”、或读成“人定、胜天”,而不是现有辞典里的解释——“人一定能战胜天”。虽然这里只是个如何断句问题,但其意义却是南辕北辙。后者,似乎把人自身的能力拔到齐天之高:人只要自身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前者,把“定”看作形容词、而不是副词,解释为“安定”、“淡定”或“稳定”;把“人定胜天”解释为:只要人的生活安全稳定、心情平和淡定,就能抵御和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就会感到幸福。

人的生活安定和心情淡定真是如此重要吗?最近,美国人的生活好像有些忙乱,大家的心情也缺乏平和、缺失淡定。更奇怪是,这一切却发生在经济空前繁荣、就业率达历史新高时期的美国。为什么?纵观全球,幸福指数最高、最平和、最稳定的是北欧国家,以挪威为最;而美国连前十都排不上,和好邻居加拿大也没有得比。不难发现,美国人的经济成就与美国人们的幸福感受不成比例。由于从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中、获取到非常的快感并产生出了巨大的落差,导致一部分人忘掉了自我,而另一部分人自然就失去了自我。人们就这样一直处于一种大梯度的激流的冲击之中、生活在一种高压力的状态。于是,人们的心情自然就无法平和淡定下来,遇事就会急躁,幸福指数就低了。这里缺失的可能就是个“定”的状态。

然而,水止则腐,完全的“定”肯定是不美的、也是不行的。只有像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碧波荡漾”式的自然景观,才是道美丽的风景。倘若,虽自身处于外部世界的“激流”之中、你仍能保持一颗平和淡定的心,那才是最潇洒的!只是那种境界难以到达罢了。

《道听独说》— 寓言《永某氏之鼠》 (2020.01.20)
鼠年马上就要到了。作为永州人,自然就想起了柳宗元的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永某氏之鼠》。几年前,在回老家期间,我还和家人一起参观了正在修缮中的“柳子庙”和“柳子街”。这篇文章就书写在那里的参观大厅里。

寓言《永某氏之鼠》之所以被后人所推崇,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风趣性和教育意义。人们在今天,仍可以用这个故事来解释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者在文章里,入木三分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类人。

第一类人,不妨就叫“永某氏”。这类人的特点,一是无知、二是自私、三是不负责任。他因自己出生在鼠年,认为“鼠,子神也”,从而爱上了鼠。这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所爱之物和所爱之事。然而问题是,“永某氏”对鼠之爱是无原则之爱、是自私之爱。归根结底,他是在爱他自己。他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这种喜爱,对所爱的对象以及在他周围的人们有何种影响。更糟的是,“永某氏”又是一个不负责任和有始无终的人。到后来情况变了,自己就是一走了之,弃爱而去。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永某氏”的现象也是累见不鲜的。譬如,父母爱儿女或爷爷奶奶爱儿孙子们时,都得要有个尺度、讲个原则。不要觉得自己愿意、觉得孩子们可爱,就无原则地迁就和宠爱。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不真实的生活环境,把他们和真实世界隔离开来。更糟糕的是,“永某氏”们常常用些口实来为自己开脱:我那是”好心办坏事”而已。殊不知,“好心办坏事”比“坏心办坏事”更为可悲。

第二类人,不妨就叫“永之鼠”。这类人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人;是不知感恩、不自量力、不识时务的那类人。在得意时,“永之鼠”们完全忘记了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他人的宽容和爱护,却反过来认为,这一些本就应该属于自己、是自己能力和魅力的体现。于是乎,洋洋得意、变本加厉,以至于“昼累累与人兼行”,甚至和恩人、上司平起平坐起来。

“永之鼠”们的最大缺陷,就是不识时务,不认清形势。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却毫不知情,依然按照自己的固有的方式去行事:“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这样一来,他们的结局当然就是不言而喻了:“购僮罗扑之,杀鼠如丘,弃之阴处”。这种悲惨结果,虽然和自己从前的“恩人”有直接关系,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是咎由自取。

第三类人,就叫“永来居”吧。这类人,从褒义的角度来讲就是眼里容不了沙子的那类;从贬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偏激、心胸狭窄的那类。他们对不爱的、不合自己心意的东西毫无容纳之心胸,是属于固执、自负、非黑即白的那一类人。因此,他们是不能容忍“永之鼠”的,认为“是阴类、恶物也”。于是,“杀鼠如丘,弃之阴处,臭数月乃已”,毫无怜悯之心,毫不留情。其实,真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类社会所谓的稳定状态,不就是各种事物、各类现象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状态吗?赶尽杀绝既不可能也不合理的。

诚然,柳宗元是永州鲜有的几个文化符号之一。然而同样地,也是永州才成就了柳宗元、成就了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文学大家中的一员。纵观他的全部作品,其中有影响的几乎都创作于永州。有道是,人生如戏!只要有明天,一切皆有可能。柳宗元是因为被贬而流放至永州,又是因为永州才让他写出了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

在鼠年到来的时候,聊了点有关故乡的故事,不亦乐乎?最后,祝大家鼠年大吉,事事称心如意!

(2020年 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华盛顿DC)

《道听独说》—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2020.01.11)

谈到爱,就涉及到恨;谈到政治,就扯上爱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当下,人们把仇恨当爱国,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低俗当可爱,把失礼当率真,诸如此类的思想或话语方式,似乎不再只是“无产阶级”的专利了!

这种愚民式教育或宣导方式,在一些地方是因为政权体制更迭的需要。那种扭曲的心理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了,因为这是取得政权、实现“咸鱼大翻身”所需要的洗脑程序。比如,强调“爱憎分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与人斗争 其乐无穷”等此类匪夷所思的口号、思想、行为及教育方式是举不胜举的。然而在另一些地方、尤其是以文明社会自居的地方,如果也使用同样的宣导方式,难道不值得人们去深思吗?难道这也谓之为文明吗?

爱和恨被放在同一复合词里,如果是为了强调”爱”而出现了“恨”、把”恨”理解为不爱,则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如果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恨”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社会所需要的,那就危险了。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文明不是在与日俱进而是相反、意味着人类的悲哀。

《无题》派诗人鼻祖李商隐在《北青萝》里写道:“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大意是:世界是如此之小,我为何要非爱即恨呢?诗中“世界微尘里”一句,虽出自于佛学对世界的理解,确又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目前所生活的环境:地球真的很小!

生命是如此之短,世界又是如此之小。故又闻有诗云:“世界微尘里 ,何来恨与憎?”

(2020年元月 华盛顿DC)

《道听独说》—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2019.12.25)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是大学士苏东坡写在《洗儿戏作》里的后两句。诗的前两句是:“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

该诗是一首“戏作”、是作者在人生不得意时的一种自我否定。诗的意思直白至极。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也能从中发现出人在人性上的一些共同点:比如,对儿女的爱和对聪明的警惕。

爱儿女,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也是最不需要理由和能说出道理来的爱。人们常说,世界上虽有好人和坏人,但几乎都是好父母。试想,哪有一个“愚且鲁”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公卿”、能成为国家栋梁的?所以只有一种解释:诗中所表现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女失去理性和逻辑的爱。这种无逻辑之爱,除了表现上普通人身上,也同样表现在伟大人物的身上、如博学多才的苏大学士。一方面,他希望儿女们一生平安、事业有成,同时又希望他们傻一点、不要被聪明给误了。但是,不聪明的人又怎么能事业有成呢?又怎么能辉煌腾达呢?这是何等地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

用聪明,亦是人之通病。作者本来对自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着切肤之痛。然而他却希望“笨且鲁”的儿女们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他们用聪明来(“用聪明”一词应该来自《禅学》)走捷径:一辈子没有风险、没有挫折、不用投资和吃苦,又能飞黄腾达而成为人上人。请问,世上哪有这等美事?这不是又在用聪明或是在耍聪明吗?这是多么可怜的天下父母心!

苏轼的诗词,思想深邃,理趣豪放,充满着人生哲理。他本人不管仕途多么坎坷,都能接纳并使之归于淡然、圆融通达在积极用世和潇洒出尘之间。然而,当他在面对儿女们时,表现的却仅仅是一个普通父亲的智商及所具有的那种纯粹而又无理的爱。

爱,把伟大和平凡连接在一起、连接在同一个点上。

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认明知意更深。
但愿生孩康又健,无灾无难永开心。

(2019年圣诞节·华盛顿DC)


返回到《文集》


【禅世界支持】2019.12.31-2019.01.20-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