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禅世界WIKI辞典


轮回 (梵语:संसार转写:Saṃsāra),是一种思想理论,认为生命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断经历生死。在东方有例如印度教、佛教 ^ 、道教承认这种思想,在欧洲有希腊的轮回哲学,例如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等,和德鲁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佛教 ^ 中所指的轮回 (round) 是一切现象的生灭 (birth and death) 和迁流 (becoming),这与每个人的身、受、心和法体验以及觉知是相符的。轮回按照现代汉语有空间和时间 (即宇宙) 的多种尺度的不同:一个念头的升起和息灭;新冠肺炎的感染和自愈;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崩塌;一个物种的生存和毁灭;一个星系的产生和毁坏;一个宇宙的诞生和消灭等等。这也与人们对哲学上和科学上万物的动态变化的觉知相符合。轮回是佛陀根据古印度哲学和其他宗教派别已有的概念,在阐发佛陀核心教义时为适合当时社会和人们文明水平所使用的世俗谛名称。

在传统佛教的主张中,轮回是一个过程,普通人死去以后,“识” (consciousness) 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到达涅槃的境界就可摆脱轮回。《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这一过程中,一个人当下所存在的状态称为今生,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称为前世,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 (重生)。除了已经解脱生死 (如上座部佛教的阿罗汉) 或已经自主生死的圣人 (如大乘佛教的圣位菩萨) 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六道众生 ^ 都会经历轮回。

佛法的轮回是一种无我 ^的轮回 – 有轮回而无轮回者。

轮回是诸状态的轮回,动态、变化和无自性(空性 ^)。


佛教所认为的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别,佛教称之为“六道”,而六道则是由“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所产生的类别。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生死的开始。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

从佛教术语的角度来看:人会转世,因为有我执、我爱、烦恼和业力,而一般人几乎不会碰触到“我执”跟“我爱”这两个较为深层次的区块;凡人往往是在烦恼与业力上打转,而这两者的基础就是“受”,亦即感受。当我们感到开心、不适或无感,都会有相应的烦恼出现,烦恼导致业力,最后促成转世。而“感受”又是由肉体构成、扭曲与放大的。

佛法 ^ 角度来看,肉体之所以充斥着烦恼主要是因为它是“烦恼”的产品。佛教认为人此生的肉体,由过去世的烦恼和业力等“原料”所产生;依此往前无限类推。同理,人的烦恼与业力如果没有得到转变,它又会再次创造下一次的肉体、充满更多的麻烦。注意这些烦恼、肉体、人都是无自性的,只是名相而已,没有一个实体在轮回。

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烦恼与业力 ─ 肉体 ─ 烦恼与业力 ─ 肉体⋯⋯这就是佛教所认为的“痛苦 ^ ”循环。

佛学 ^ 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解、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 ^ ,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之法,即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身心,便已不复存在于世间,但其中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最终达到不灭的真实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消亡的、是无常的。佛教学者吕澂将其比喻为用蜡烛的火点燃另一根蜡烛,蜡烛的相续正如前世、今世、来世,而在其中轮回的只有火,每根蜡烛上的火有关联性,但并非是同一团。

禅世界WIKI辞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0.11.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