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中国回击世卫组织关于中方低估新冠死亡人...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中国回击世卫组织关于中方低估新冠死亡人数说法

3
1 Users
0 Reactions
401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tieshan:

赤裸裸对全世界耍流氓。


中国回击世卫组织关于中方低估新冠死亡人数说法

文章来源: R语  2023-01-06 08:53:0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10852 次)
 
 

针对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中国正低估其当前新冠疫情严重性的说法,中国政府予以回击,呼吁该联合国机构秉持“科学”立场。中国政府表示,中方始终本着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同世卫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和数据;中国的疫情形势是可控的。

据华尔街日报署名Joyu Wang / Liyan Qi今天报道称,世卫组织周三敦促中国政府对新冠疫情信息的发布要更加透明,一些官员质疑中国新冠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死亡病例数据。中国回击世卫组织关于中方低估新冠死亡人数说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周四的例行记者会上称,中方始终本着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同世卫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和数据。毛宁表示,中国的疫情形势是可控的;希望世卫组织秘书处秉持科学、客观、公正立场,努力为全球应对疫情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世卫组织周三发布的关于全球新冠病例的最新周报显示,在截至1月1日的一周内,中国大陆新增218,019名感染者,新增住院病例22,416例,死亡病例648例。世卫组织报告称,应谨慎地解读这些数据,因一些国家改变了检测策略,导致检测到的病例数量减少。

当被问及报告中中国数据的可靠性时,世卫组织发言人在一份书面声明中提到了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Michael Ryan)的讲话。瑞安在周三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低估了国内疫情的影响,采用了他认为以全球标准衡量过于狭窄的新冠死亡标准。

据华尔街日报称,世卫组织报告中的中国数字仍远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病例数,该中心在截至1月1日的一周内每日报告新增本土病例约5,000例,日增死亡病例在1至5例之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自去年12月初以来,只有不到30人死于新冠。

如此低的死亡病例数字不符合主要流行病学家的预测模型,而现实中重症监护室爆满、火葬场不堪重负等迹象,以及一些人公开表示他们的亲人在感染新冠后去世,这些情形也与统计的死亡病例数字颇有出入。

据该报道,在新冠数据受到质疑之际,中国正准备从下周起向更多国际旅行者开放边境,与此同时,此前采取的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中国政府现已放弃这些措施。

德国周四加入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之列,对来自中国的入境人员实施核酸检测要求。

中国称这种旅行限制是不科学的、带有政治动机。中国已威胁要对那些对中国旅客实施防疫限制措施的国家采取反制措施,但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反制措施。这些国家中包括许多中国内地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正在中国上演的新冠悲剧

12月,重庆市一所医院大堂里的新冠患者。
12月,重庆市一所医院大堂里的新冠患者。 NOEL CELI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去年12月初,中国突然逆转了其“新冠清零”政策。这引发了一波席卷全国的感染浪潮,医院和殡仪馆人满为患。
 
本月发生的两件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已经肆虐的疫情。周日,中国将向游客重新开放,旅客在抵达时将不再被要求隔离。几周后,中国将迎来春节,这是该国最重要的节日,通常也意味着一年中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
 
12月7日,规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改变的。在那之前,若是感染新冠,就会面临被封锁在病房里数周的风险。在12月7日之前,哪怕是与后来被确诊阳性的人去过同一家商店或餐馆,或者甚至只是在街上与感染者擦肩而过,都有可能被带到隔离中心关上很久,那里的饮食和卫生条件有时很差,要么就被封锁在家中。
 
在北京、上海或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每隔两三天、有时甚至每天都要在人行道上的岗亭排队做核酸,所有检测都会被手机上的健康码记录下来。
 
由于核酸检测极其灵敏,感染者可能被隔离数周乃至数月之久。即便结束隔离,也可能面临永久的歧视。一些诸如政府办公室的场所是不允许得过新冠的人进入的。
 
现在情况如何了?
 
12月7日之后,生活彻底变了。好消息是,我们一下子都能四处活动,不用再担心被关进医院或隔离中心。但疾病和死亡的代价是很大的。
 
医务人员从负责扣押民众突然变成了要救治大量病患。以往能让上百名客户举办长时间葬礼的殡仪馆,现在没有足够的火化能力,连直系亲属都很难有机会与遗体道别。
 
医院基本都人满为患,几乎没有空间容纳更多病人。呼吸机严重短缺。布洛芬严重短缺。哪怕是医院也没有足够的布洛芬为症状严重的患者退烧。
 
2020年初疫情刚出现时,西方国家都经历过这些情况。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没有做更多的准备来应对政策方向的转变。
12月,在中国西南城市重庆,殡仪馆的工人们正在把遗体运至车上。
12月,在中国西南城市重庆,殡仪馆的工人们正在把遗体运至车上。 NOEL CELI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你的意思是?
 
疫苗接种在春季末就接近停滞,许多老年人根本没打上,他们往往也抵制疫苗。许多人以为自己能永远躲避病毒。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存在安全问题,但他们对中国疫苗行业的信心已经因疫情前的疫苗丑闻受损。
 
病毒的传播速度惊人,因为不仅这里的人口过去几乎没有接触过病毒或得到免疫,而且现在政策的急转弯还让一些城镇鼓励民众哪怕感染了也要出来工作,只要发烧不是特别严重就行。我采访过中国北方的企业,有些企业告诉我,他们80%到100%的员工都被感染了。
 
中国政策的改变为何如此迅速?
 
中国面临了几大挑战。国内对隔离和频繁检测所造成的负担愈发不满,导致街头抗议爆发。早在12月7日政策改变前,中国也已经失去了对病毒的控制。尽管病毒需要数周的传播才能达到致命阶段,但在放松限制后,死亡率立刻开始飙升。殡仪馆工作量的迅速增加表明,在政策改变之前就有更多人被感染,但他们都躲在家里。
 
最后,整个秋季的经济状况都非常糟糕,因为害怕被感染的中国人都停止外出购物或就餐。与此同时,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正在萎缩。
 
中国人民的感受如何?
 
基本每个人似乎都认识一些让他们现在非常担心的老人,因为新冠重症疾病的威胁与年龄成正比。中国正在经历可怕的感染新增,但城市都在鼓励民众在三周内即将到来的春节出游。我们可能会看到农村地区的感染激增,那里的许多居民都是老年人。
上个月,上海火车站的乘客,其中一人身穿全套防护装备。
上个月,上海火车站的乘客,其中一人身穿全套防护装备。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农村感染浪潮会是什么样?
 
农业部在2007年做过一项针对3000个村庄的调查。他们发现,九成村庄里16岁到40岁之间身体健全的人口基本都没有留下。几乎所有人都去城市找工作了。因此,农村地区通常有很多照料孙辈的老人,而中间的一代则在城市工作。令人担忧的是,就像病毒在中国城市人口中迅速传播一样,它未来几周将在中国农村蔓延。
 
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这第一波感染主要是由奥密克戎早期变异株带来的。因此,中国人能够抵御的奥密克戎亚种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渐消失。随着中国在未来几周重开边境,能够逃避免疫的最新亚型变异株可能会传播开来,就像它们已经在美国部分地区大肆传播一样。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中国居民可能会面临更多疾病,而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只传一波就迅速结束的疫情。
 
中国重新开放对整个疫情的进程有怎样的影响?
 
尚不清楚这是否会导致新变异株的出现。有科学家宣称,中国的疫情不太可能影响全球,因为这基本上就是让一个低免疫人群接触到已经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变异株。
 
我认为,这里发生的悲剧与其说是全球性的,不如说是中国的悲剧。为了尽快重新开放和重启经济,牺牲了这么多老年人,这真的非常悲哀。

本文节译自时报新冠简报。

Jonathan Wolfe是时报简报团队的高级编辑,他负责撰写新冠简报和其他新闻简报。在此之前,他是新冠简报的主要作者、The Daily播客的制作人,他还作为记者报道纽约市新闻。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jonathan_wolfe。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Paxlovid一药难求背后,中国人经历一个恐慌和不确定的寒冬

中国突然放弃“清零”,民众在缺乏更有效疫苗、足够药物和正确疫情防治知识的情况下面对席卷全国的感染潮。从抢购退烧药到抢购新冠口服药Paxlovid,人们只能基于有限甚至可能错误的信息自救。

2023年1月5日
 
 
Image上个月,天津南开医院收治新冠患者。中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努力应对感染人数激增、药品短缺以及医院病房和火葬场人满为患的问题。
Credit...Noel Celi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上个月,天津南开医院收治新冠患者。中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努力应对感染人数激增、药品短缺以及医院病房和火葬场人满为患的问题。

 

年末我去了旧金山旅游,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吃饭时,周围几乎每桌的客人都在聊同一个话题:1月8日中国取消入境旅客隔离后,今年回国就真的有希望了;那几天我也在刷一个中国的新冠药物互助群,眼看着一盒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的二手转让价在几天之内从8000元涨到了两三万。而在跨年夜,我一边看着社交媒体上武汉、重庆、合肥、北京人山人海狂欢,一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的亲人们因为新冠而去世。希望与绝望、生与死,这些体验和感受都是真实的,信息不透明带来的对疫情的误判也是真实的。

12月初,中国在没有批准更高效的mRNA疫苗、没有储备退烧药和新冠抗病毒药、没有让卫生系统做出相应准备的情况下,没有为公众普及准确的新冠防治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宣布放弃“清零”,病毒立刻像野火一样蔓延,老人和弱势群体被推入险境。

在政府治理缺位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基于有限甚至可能错误的信息自救。这波疫情初期人们四处寻找退烧药,最近当有传闻称新变种XBB.1.5会引起严重腹泻时,止泻药又出现了一轮抢购潮,但现在没有什么药比Paxlovid更加奇货可居。世卫组织推荐 Paxlovid用于救治有住院风险的患者,在美国等国家,这种口服药可以由家庭医生开具处方,主要针对部分高危患者,建议在感染五天内服用。但在中国,没有人知道进口了多少盒药,也不知道去哪儿能找到药,只是听说它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或许可以救命,于是有人在疯狂为已经进入ICU的家人寻药,哪怕可能为时已晚。眼见药缺到这种程度,暂时安全的人也想要囤一盒,哪怕不符合用药的条件。买药,成了一件既要拼人脉资源,又要拼经济实力的事情,甚至连知道有这样的药物可用,都可能只存在于少数人的认知中。

我的一个在北京某投行工作的朋友说,她的工作群里,高管们最近交流的都是如何找到Paxlovid送给业务伙伴。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着购药渠道:大城市的少数外资医院、京东美团等在线平台、再后来是北京个别公立医院。在海外的华人最近同样在交流买药寄药经验,有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美国开到药再偷偷寄给国内亲人的经历,得到的评论非常两极。一些在美华人指责此举是在滥用纳税人的钱,毕竟药都是政府买来再免费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病人的,有些则反驳说救人一命的正义高于一切。

 

虽然据中国媒体报道,在“放开”近一个月后,1月初Paxlovid终于开始陆续进入北京、上海的部分社区医院,而且使用医保后自付费用非常低廉——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将救治前移,让社区医院发挥西方国家家庭医生的作用,降低病人病情恶化的危险,减轻医院前线压力,但直至目前,一药难求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一个求药互助群里,我看到有人为43岁的姐姐求一盒药,两个小时后还没等到回复,求助者说,人已经不在了;有很多网友花高价买了印度仿药,但因为不知道真假,纠结着不知道该不该给亲人使用;还有一个住在休斯敦的网友,得知母亲阳性后购得药物,临时辗转飞回国,可是母亲没来得及吃上药就已去世,他自己在上海入境隔离期间检出阳性又被转入公共卫生中心继续隔离,最后他将药免费送给了另一位网友的家人。

让人心酸的是,Paxlovid原本是处方药,需要由医生和药剂师基于病人的病史和服药情况开具,但现在由于医院仍然广泛缺货,一些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又已经人满为患,大量家属和患者担心治疗质量会受影响,因此通过社交媒体自学用药。他们都自嘲说,12月初是在自学怎样退烧,不同退烧药有什么区别;12月底又在学如何处理危重症,对各种疗法的优劣、禁忌症和购买渠道了如指掌,甚至自行寻找实验室对真假未知的仿药进行色谱分析。上周末,美国执业华人医师协会和北美华人医师联盟组织了两场抗疫经验在线分享讲座,本意上帮助中国的同行,但各个平台吸引了逾百万人聆听,这当中显然有不少是普通人。在信息缺位时,民间更相信自救。

 
  • Dig deeper into the moment.

Special offer: Subscribe for $1 a week for the first year.

 

没有人知道现在在中国的重症率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前线医生的分享和朋友圈的讣告模糊地推算。跨年夜里,当朋友圈里跳动着烟花视频和新年许愿时,我的一个在广州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更新状态说,再插一个管就下班——他是肿瘤内科医生,不应该处理呼吸科病人,但他说,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分科的概念了,儿科收老人、妇科收男性、骨科医生支援发热门诊都很普遍。

中国的新冠死亡数据更是极其不可靠,从12月1日至1月3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总共为24例,但可能每个人身边汇集的数字就远超这些。我一个朋友的奶奶在广州因新冠去世,去殡仪馆时,听到有别的家属在恳求工作人员说,家中两位老人故去,停在家中三天没有转运走,如果还不能安排转运,能不能介绍些尸体防腐的知识。一位朋友的父亲在上海因新冠去世,医院太平间冷库已经没有空间,只能暂停地下车库,四天后终得火化,最后的告别仪式只有匆匆五分钟,因为当天殡仪馆的火化人数是往年同期水平的五倍。这些死亡人数显然都未被计入官方统计。而这些都还发生在医疗资源集中、可见度极高的大城市,在一则微博帖子的评论和财经杂志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有多少农村老人没能熬过这个冬天。时报北京分社社长Keith Bradsher在谈到中国重新开放的影响时说,“这里发生的悲剧与其说是全球性的,不如说是中国的悲剧。为了尽快重新开放和重启经济,牺牲了这么多老年人,这真的非常悲哀。”

即使是已经“阳康”的人们,虽然努力想要在2023年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乐观中也有一丝不安。没有了真实数据,无论国内外都无从了解疫情的发展、是否出现变种。部分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等国对中国入境旅客实施新冠检测新要求,中国则威胁要采取反制措施,海外华人回国、中国人出境旅游仍然不方便。缺乏对真实情况的理解也可能令人们误以为疫情已经达到顶峰,从而过早放弃防护。而时报引述科学家的说法称,中国公众如何看待疫情威胁会对疫情发展轨迹产生重要影响,即使短期内采取更多预防措施,也有望大幅减少死亡。对于本轮疫情失控和对中国政府是否将继续以无所作为的方式应对未来疫情浪潮的担忧,也使得个人和企业继续开源节流,中国的市场反弹和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崎岖和痛苦。

但更重要的是,或许因为缺乏真实数据,历史和记忆将被篡改,就如同2022年封控期间大量惨剧已经被“404”一样,中国人在这轮疫情中付出的生命的代价,最终会不会也像一张白纸一样被人抹去?

这一个多月来的疫情浪潮有没有给你的生活带来影响?你对2023年是更乐观还是更悲观了?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交流:cn.newsletter@nytimes.com。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