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文学艺术背后的朋友圈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文学艺术背后的朋友圈

2
1 Users
0 Reactions
187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李白、王维不是一个朋友圈。


文学艺术背后的朋友圈

徐华泉

文学与艺术,如何定性或区分雅俗?古人以庙堂决定,如唐太宗欢喜的王羲之、乾隆三希堂的藏品,当然是艺术珍宝了。能入帝王法眼,岂不天庭花开?接近庙堂之人也是一条给自己的文学艺术背书的捷径。

先说说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的开创者,与王维齐名。王维出将入相,自有诗名在外;孟浩然终身不仕,要传播诗名也是难的。于是,只有混朋友圈了,最后归隐时已大得诗名。40岁时,孟先生应进士举,不第。不第又怎样?我诗好啊,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这种直播并非第一次,其25至3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如登岳阳楼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开元14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于维扬一带结识李白。开元16年(728年)初春,他在长安作《长安早春》,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

当年孟浩然39岁,然而,科举仍不中。同年,他与王维相识,终成莫逆。王维为孟浩然画相,那真是莫大的荣誉了。传说王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放归襄阳,终失良缘。

开元23年(735年),孟浩然途经江夏再会李白,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于是,谁人不识孟浩然!北归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久闻孟浩然之声名前去襄阳拜访,孟浩然背疽刚愈,纵情宴饮,疽发而亡。所谓兴也朋友圈,其亡也朋友圈。

董其昌在明代也是一个风头无二的书画大家了。他在万历17年(1589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也就是帝师了,那他要混什么名流圈呢,自有非名流和名流来圈他的,攀龙附凤者或拍马逢迎者比比皆是。当然,董天分也高,他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倡“南北宗论”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他的《秋兴八景图》《白居易琵琶行》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巨大,东林派、公安派与之结交,反东林党人也与他惺惺相惜。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以拜其为师而荣。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法为宗法,备加推崇。在一个以皇家为群主的书画朋友圈,主推董其昌,他能不红吗?

董其昌的命也没有东坡那么背,察言观色是一流的,政治风云起的时候,他就找个由头回故乡纫秋兰以为佩,躲过了“妖书案”“楚太子狱”,风平浪静的时候就任礼部尚书去忧其君。他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就这么个书画政治双绝的不倒翁,他的朋友圈师生圈门生圈该有多大?

当然,你不能说混朋友圈的仅靠了名头,其实不然。王献之是书圣的儿子,临帖十八缸水皆尽,也是够用功的了。智永和尚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法帖,在藏经楼上临帖三十年始成一代大家。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也是二十年足不出户才名扬天下。传说未必实有,但是也印证了艺术实践的刻苦自励的重要意义。

宋代的蔡、苏、米、黄,诗书俱佳,那也是另一种美学的朋友圈,是更高层次的圈。其中,除飞白散草的蔡襄披裹着权力外衣以外,苏东坡、米芾、黄庭坚都是开了一代书风的,如米芾的曲笔、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苏东坡稍弱,但他的文名足以弥补他书法上的个性不足。在唐宋八大家朋友圈的他,或欧阳修或韩愈,哪个不书文辉辉、赫赫艺坛的?奇!

现代文学艺术圈当然也不能例外。文学艺术背后的朋友圈之最高级的性价比,应该是思想、智慧、艺术上的历史地位,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力量。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最近翻译杜甫的解闷十二首,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杜甫是否和王维相识。 众所周知,中国近体诗的三大丰碑,李白、杜甫、王维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是李隆基(唐玄宗)时代, 目前李白与杜甫是至交已经无可置疑。但是,李白与王维老死不相往来一直是一个悬案,尽管目前的舆论大多倾向于李白与王维是不相往来的。但是,我个人的疑问是,当时他们都在皇帝身边,怎么可能不相识呢? 相识和往来是两个概念,就像在一个单位的同事是相识,但如果不是投缘的话,不会往来。 我今天提出的问题是谈相识,而不是谈往来,我个人认为:杜甫应该和王维相识,根据就是杜甫写的这十二首诗中描写王维的那首诗。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首诗的大意:已经见不到高人王右丞了,蓝田山庄的丘壑已经长满了藤条,一片凄凉。如今世上最流传的就是他的秀美诗句,还好他的诗风没有绝迹,他的弟弟相国王缙已经接过。

这首诗是属于杜甫晚期流落蜀地夔州所作,是对王维的回忆,此时王维已经去世,我查了一下王维与杜甫的生平,王维是公元761去世,杜甫是公元770去世, 这首诗第一句不见高人王右丞,点出了以前杜甫见过王维, 应该説是认识或者说是相识, 但没有深交,没有深交的原因是中国人讲究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是一个圈子的不可能深交。 王维生前其诗歌已经名满天下, 不仅诗写得好,画也很出色,音乐也很棒,他自己在一首诗中自称前世是画家, 今世成写诗的人。所以,杜甫对王维可以说是推崇备至, 但是,王维的性格因为是修佛之人,对性格偏狂的人是不愿结交的。 这可能也是王维与杜甫在一个部门但没有深交的原因吧, 一个是右拾遗,一个是左拾遗,这一左一右决定了地位不同,尽管都是皇帝的谏官,杜甫的谏官无足轻重,王维的谏官举足轻重。 所以,杜甫和王维都经历过安史之乱,而且都成为了安禄山的俘虏,但待遇完全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肯定了王维当时在诗歌界已经是大腕, 杜甫那个时间根本就是籍籍无名。 试想一下一个是站在云端的,一个是蹲在地下的,他们怎么可能往来呢? 所谓往来都是情投意合,投缘才往来,都是一个圈子的才往来,不是一个圈子的顶多就是相识而已。

我个人认为杜甫与王维相识还有另外两个佐证,一个是严武,杜甫的好朋友,也是王维的相识, 王维的诗《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就是写他与严武相见的情形。当时严武来他隐居的地方造访, 他写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那个时间对官场已经非常淡薄, 这是一首五律,我附在这里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大意是:我住的地方比较荒凉,松树、菊花已经把小路塞满,只有一大堆图书相伴。虽说你们是贵客,我也只有葵菜招待了,想看竹子的话就来我这寒舍吧。 鸟鹊在哺乳,他们从刚刚长出的春草飞过,黄莺鸣叫着从落花中飞过。 我自己感觉已经老了, 所以加倍珍惜今天的时光。

另一个佐证就是裴迪,王维与裴迪的关系自不待言,杜甫与裴迪的关系有杜甫的诗为证: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是一首唱和诗, 是裴迪先寄一诗题目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给杜甫, 杜甫是和这首诗并回寄裴迪。裴迪早年和王维结交甚好,王维管吃管住,呆在辋川,晚年幡然悔悟,不再过隐居生活,到四川作了幕僚,所谓幕僚就是现代话:顾问,或者师爷。个人估计可能是严武的幕僚,于是和杜甫相识,但裴迪这人性格不像王维,于是和杜甫由相识到交往。

写到这里我想説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现下最流行的术语朋友圈取决于话是否投机。话不投机半句多, 就像今天的家园或者其他论坛抑或群,都是一个圈子的才成为朋友,王维尽管修佛,但他是中国人,自幼接受的是中国文化,所以他不可能脱俗,他即便与杜甫相识,因为不是一个路数的,不可能交往。 就像家园的很多大咖有他们自己的圈子一样。

当然,通过这个分析我同样可以得出我自己的结论:王维与李白也认识(相识),因为不是一个圈子,所以,不会来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现在单位的同事,其实也一样,不是一个圈子的,顶多见面打个招呼,不会深交,所以,还是中国古人总结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硬要王维与杜甫、李白们坐下来促膝谈心,就等于是扯淡!硬要説东西方人在朋友交往上有差别我只能哈哈!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