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现代汉语】48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SA.48)

SA.48.1264-1290


SA.48.1264

一二六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做为一位比丘,您这位比丘能渡过激流吗?」

佛陀说:「是的,天子!」

天子又问:「是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的吗?」

佛陀说:「是的,天子!」

天子又问:「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天子啊!我是如此这样地保持着,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不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如果我不如此这样地保持着,不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就像这样,天子啊!这就叫做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四经注释:

1、「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卷九第二十经此处作「(天子)问佛言:瞿昙!汝为能度瀑驶流耶?」驶流,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等四流,为分别存在于三界中之各种疑惑,有情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2、「天子复问……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天复问曰:瞿昙!汝今云何于此驶流,无可攀挽,无安足处,而能得度?」

3、「我如是如是抱……则为水所漂」: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我懈怠,必为沉没;若为沉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必不沉没;若不沉没,不为所漂。」


SA.48.1265

一二六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因自己灭尽爱喜得解脱,故知众生之缚着,及其是否得解脱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您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吗?」

佛陀告诉天子说:「我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天子问佛陀说:「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的呢?」

佛陀告诉天子说:「由于爱喜灭尽,我的心灵已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五经注释:

1、「比丘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耶」: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九经此处作「瞿昙!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著、所缚,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

2、「我悉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及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并对此处注释云:解脱是道;令解脱是果;远离是涅槃。


SA.48.1266

一二六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具足戒定慧,便能度诸流;不乐欲想,超越色结缚,则能不染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不攀缘也无所依住,昼夜勤精进,

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何人能处秽污而不被染著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禅定,

系念而内自思惟的人,就能渡过一切难渡的激流。

不喜乐贪欲之想,超越色(物质)的结缚。

不系缚也不依住的人,那么处于秽污也不会被染著。」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六经注释:

1、「谁度于诸流……何染而不著」: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八经此偈作「都无所缘攀,又无安足处,甚深洪流中,谁能不沉没?谁有勤精进,能度瀑驶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无有立足基,亦无攀着处,以何超瀑流?何人不深沉?」


SA.48.1267

一二六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认可拘迦尼天女的见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

当时,拘迦尼天女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那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就回答她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讲说这话语时,那拘迦尼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六七经注释:

1、「其心不为恶……非义和合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一经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修于念觉意;设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第一诸天相应第四品之第十经作「即使身口意,而在于此世,不作一切恶。以离于爱欲,于正心正念,不受无利益,之一切苦恼。」


SA.48.1268

一二六八【经旨】本经叙说阿难说四句法经,有一婆罗门听后,认为是非人所说,佛告其为拘迦尼天女所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句法经。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四句法经。」

当时,阿难尊者就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进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众比丘啊!这就叫做四句法经了。」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离阿难尊者不远,他正为众年少婆罗门教诵经典。这时,那位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阿难所念诵的诗偈,在我附近所说的经,便是非人所说的。

那时,那位婆罗门便去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沙门阿难所唱诵的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像这样的诗偈,应是非人所说,而非世人所说。」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是的,是的,婆罗门啊!这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那时答说:『是的,是的,就如天女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所以,婆罗门啊!应当知道这首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一二六八经注释:

1、「有一异婆罗门……便是非人所说」: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经此处作「有一婆罗门,去阿难不远,闻说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义,义味深远,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说,当往问佛。」别译经句较为简洁明白。


SA.48.1269

一二六九【经旨】本经经旨与一二六七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炽烈的大电光,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前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那时,世尊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天女啊!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位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在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在昨晚后夜之时,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的: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炽烈的电光炎焰,

来礼敬佛、法、僧,并唱诵诗偈来利益众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48.1270

一二七○【经旨】本经叙说天女向佛陀表述法要,为佛陀所印可,经旨与前经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电光,光焰照耀极为炽烈。后夜时分,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诵诗偈说:

「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

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众前,在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拘迦那娑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恭敬行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

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她说:『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位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48.1271

一二七一【经旨】本经叙说朱卢陀天女与拘迦那娑天女各自表述如来正法、戒律,为佛陀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卢陀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猕猴池边。

当时,朱卢陀天女诵偈告诉佛陀说: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

拘迦那与朱卢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礼!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

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于现前说正法。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

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各种的苦楚!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

他就会往生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也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二位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进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时,有二位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来到我的住处,向我行礼后,退坐一边。朱卢陀天女就诵偈说: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

我们是拘迦那娑和朱卢陀,

我们二位天女,在此顶礼佛陀您!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

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演说微妙的佛法。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

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

就会受生于善道的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又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为恶于世间,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48.1272

一二七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不应以瞋报瞋,否则自招其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唱诵诗偈说:

「不去感触的话,就不会有感触的回报;去感触的话,就会有感触的回报。

由于有去感触才会有感触的回报,所以不瞋恚的话,就不会招致瞋恚的果报。」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不可对于无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

一位清净的正士,他已远离一切烦恼的结缚。

如果对于他起恶心的话,那恶心一定会还回自身中,

就像逆风而扬起尘沙一样,还是会落在自己身上。」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七三【经旨】本经叙说佛告诉一天子,造恶业则受苦报;造善业则受善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愚痴人所行作的,都不合于智慧;

自己所行作的恶行,将会成为自己的恶知识;

所造作的众多恶行,终究会获得痛苦的果报!」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既然已造作了不善业,最后一定会遭受各种苦恼的果报;

在造恶业时虽然很欢喜,可是却会啼泣悲惨地遭受苦报。

行作各种善业的人,最后一定不会遭受热恼的苦报;

内心欢喜地造善业,必定会安乐地受到善报。」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SA.48.1274

一二七四【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嫌责佛陀的说法,后于佛前悔过,佛陀告之空言悔过无益,应内息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不可只是经常言说,也不是一向只顾听闻,

就能于正道坚固践行而得到正确超度。

应深修禅思,得到完善的寂灭,才能解脱诸魔的系缚。

能够实行的话,讲说出来是可以的;不能实行的话,就不应说出来。

不能实行却说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样是不对的,

不做自己所应做的事,或没有做而却说已做了,

这样就是同于盗贼的过恶,名为不善之业。」

当时,世尊告诉天子说:「你现在是(对我)有所责备吗?」

天子告诉佛陀说:「我悔过,世尊!我悔过,善逝!」

当时,世尊只和悦地微笑着。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我现在已忏悔过错,可是世尊您却不接受,

使我仍怀着恶心,抱着怨嫌不舍。」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你但说悔过的言辞,可是并未息止你的内心,

这样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怎能叫做修习善业呢?」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谁能没有过错呢?什么人没有罪业呢?

又有谁能不愚痴呢?哪一个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四经注释:

1、「谁不有其过……孰能常坚固」: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七经此偈作「人谁无愆过?人谁无误失?何谁离愚痴?何谁常具念?」本偈之后,又另加一段「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如来婆伽婆,正智得解脱,彼无诸愆过,亦复无得失,彼已离愚痴,能具于正念。」经意显得较完足,求那跋陀罗译本应是把这小段遗漏了,别译适可补足其缺漏。婆伽波,又译作薄伽梵,华译为世尊,具有六义:一、自在——无烦恼,二、炽盛——智火洞达无际,三、端严——具三十二相,四、名称——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五、吉祥——赞叹供养者能获福,六、尊贵——如来证极果位,方便利益众生。


SA.48.1275

一二七五【经旨】本经叙说瞿迦梨比丘因诽谤舍利弗、目揵连之故,命终后堕入大钵昙摩地狱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同党,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瞿迦梨比丘说:「瞿迦梨啊!你为什么对舍利弗和目揵连的清净梵行,生起不清净的心呢?这样将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的痛苦。」

瞿迦梨比丘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相信世尊的话,您的说法没有错,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连二人心中却怀有恶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样说法,这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对他的再三劝说中,他都违逆而不接受,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离去后,他的全身长满了疱疮,像栗子那么大,渐渐增长,大得像桃李一样。

这时,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里即说:「热极了!热极了!」全身都流出脓血,身死命终之后,便堕入于大钵昙摩地狱中。

那时,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这时,有一位天子告诉佛陀说:「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这时,第二位天子这样说:「世尊您应当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于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

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赌博而亡失了钱财,这还不算是大过咎;

但是毁谤佛陀和他的声闻弟子,这样就是大罪过了!」

那第三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他们便隐没不见了。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在大众前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有三位天子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第一位天子告诉我说:『世尊啊!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第二位天子告诉其余天子说:『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

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了。众比丘啊!你们想听听生于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寿命的期限吗?」

众比丘答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希望世尊能为大众们解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的期限。众比丘们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譬如在拘萨罗国里,每四斗为一阿罗,每四阿罗为独笼那,每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每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为一仓,用芥子充满其中。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满仓的芥子都被取尽了,然而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的寿命,仍然未尽。就像这样,二十个阿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吒吒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吒吒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摩诃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

众比丘啊!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终后会堕入摩诃钵昙摩地狱中,那是因为他对于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比丘生起恶心诽谤的缘故。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对于那已被烧焦的柱子,尚且不愿毁坏它,更何况是毁坏那有情识的众生呢?」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如此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七五经注释:

1、瞿迦梨: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后随提婆达多叛佛离开佛陀僧团。

2、大钵昙摩地狱:地狱名。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大红莲花。

3、阿浮陀:意为「疱」,八寒地狱之一,因极寒故身生疱。

4、尼罗浮陀:意为「无水疱」。因极寒而使所生之水疱破裂。

5、阿吒吒: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吒吒」声。

6、阿波波: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波波」声。

7、阿休休:又作「虎虎婆」。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白莲花,又因不耐苦而发「虎虎婆」声。

8、优钵罗:青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青莲花。

9、钵昙摩:红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红莲花。


SA.48.1276

一二七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怎样叫堕于负处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退落而堕于负处(败亡),怎样能够知道呢?

希望世尊您解说,怎么叫负处门(败亡的因素)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胜处容易得知,负处(败亡)也容易知道;

爱乐正法就是胜处,毁坏正法就是负处。

爱乐恶知识,不敬爱善知识;

对于善友又生怨结,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爱乐不善的人,对于善人反而憎恶他;

贪欲于恶业而不欲行善业,这样就叫做负处门。

用斗秤去欺诈人,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沉迷赌博嗜好饮酒,好逸闲游,贪著女色,

耗费财物,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女人不能自守妇道,舍夫主而跟随他人私奔;

男子心放荡,舍弃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

如此持家的人,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老妇嫁得年少夫婿,心里常怀着嫉妒,

心怀嫉妒而坐卧不安,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老夫娶得年轻少妇,堕于负处也是如此。

经常乐着于睡眠,喜与知友同游戏,

怠惰又好瞋恨,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多财而广结朋友,酒食奢华而不知节制,

多耗费以丧其财物,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少财而多贪爱,出生在刹帝利家,

经常渴求成为王者,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常求珠珰、璎珞、皮鞋、伞盖以庄严自己,

然而却悭吝不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接受他人丰盛的美食,自己却悭惜财物,

只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报,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委屈请求进入他家里,

然而他却悭吝而不及时布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依次第行乞食时,

却呵责不欲布施给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却不知及时奉养他们,

有财物而不愿布施奉养,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众,无论在家或出家,

毁呰而不恭敬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实在不是阿罗汉,而自称已证得阿罗汉,

这样就是世间的盗贼,将会堕于负处门。

这世间的负处,我已如实知见,所以将它说出来,

这些负处就好比危险可怖的道路一样,有智慧的人应当远避它。」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六经注释:

1、「退落堕负处……云何负处门」: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等向瞿昙世尊,欲请问败亡者人,如何为败亡者门?为此我等前来问。」另郭良鋆译南传经集此处作「我们请教乔达摩关于人的毁灭。我们前来询问世尊: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可见「负处」在此是指败亡、毁灭之意。门,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2、「胜处易得知,负处知亦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了知胜存者容易,了知败亡者容易」;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此处作「生存容易明白,毁灭也容易明白」。

3、生于刹利家:家,原作「心」,现根据南传及别译改正。元、明、圣三本亦作「家」。

4、罗汉过自称:别译杂阿含经作「自称是罗汉」。


SA.48.1277

一二七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愚夫随爱而逐,如此爱戏有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掷一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是什么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是什么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

究竟是什么童子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是爱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是爱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

是愚夫的爱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七经注释:

1、「谁屈下随下……如童块相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经此偈作「谁名为敬顺?谁名为陵邈?谁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陵邈,傲慢无礼、轻慢之意。

2、「爱下则随下……如童块相掷」: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男子若敬顺,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顺。女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与本偈有所差异。


SA.48.1278

一二七八【经旨】本经叙说一天子言应遮止一切意;佛陀则言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恶意即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

如果人能遮止一切的意念妄想,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

但不一定一切都要遮止,只须要遮止那些恶的意念;

能遮止那些恶的意念后,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八经注释:

1、「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心所制止者,不行心苦事;若总制止心,心脱一切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一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一切尽遮止,不造生死尘。」

2、「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非总制止心,非制自制心;正于起恶处,应制此之心。」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不应一切遮,但遮恶觉观。恶恶应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为生死遮。」


SA.48.1279

一二七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持戒、布施、真实、恩惠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得到好名称呢?怎样才能得大财呢?

怎样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呢?怎样才能得到善友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持戒才能得到好名称,布施才能得大财,

言行真实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恩惠于人就能得到善友。」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九经注释:

1、「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二经此处作「实语得称誉,普施众皆亲」。


SA.48.1280

一二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集财及用财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究竟人应怎样去做,才能有智慧地去求取财物,

且无论财物的胜劣(多少),都能做正确地处理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首先应学习各种的工巧技艺,方便于集聚财物,

得到那些财物后,应当把它分作四分。

一分留作自己饮食之用,二分作营生投资事业用,

其余一分应储存起来,以便于贫乏不时之需。

所谓营生的事业,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

有的放牧牛羊,使其蕃殖,有的开旅馆以求财利,

有的建造房屋,有的制做床卧家具,这是六种助于营生的事业,

要努力去修作各种营生的事业,安乐地生存于世间。

如此善于修作事业,以智慧去求取财宝,

财宝就会随顺而生,就如众流归趋于大海一样。

如此财宝就会增益,就像蜜蜂采集各种的花味一样,

财宝日夜地增长,也好比蚂蚁的堆积蚁巢一样。

不可把财物交付给老朽的人,也不可交付给边远的人,

不可相信那些奸狡之徒,以及悭吝的人。

应亲附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远离不能成就事业的人,

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就好像炽盛的火焰一样光明。

良善贵重的朋友,勤勉修善之士,

要如同气的亲兄弟一样,善能与他们和睦相处。

居于亲朋眷属中,有如牛王一样的明显,

应随着他们各自所应得的,分给他们财物和饮食,

这样于寿尽命终后,就能往生天上享受安乐!」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经注释:

1、「云何人所作…:若胜若复劣」: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三经此偈作「云何生为人,知见极明了?集诸财宝利,多少义云何?」

2、「不付老子财……及诸悭悋者」: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财不寄老朽,不与边远人,恶人作鄙业,势力胜己者,终不以财宝,与如是等人。」


SA.48.1281

一二八一【经旨】本经叙说六天女于弹琴人所自说生天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位弹琴的人,名叫粗牛,他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止息于野外里。当时,有六位广大天宫的天女,她们来到拘萨罗国这位粗牛弹琴人处,告诉粗牛弹琴人说:『先生!先生!请您为我们弹琴,我们当会歌舞。』粗牛弹琴说:『好的,姊妹啊!我将会为你们弹琴,但是你们应当告诉我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生于天上呢?』天女答说:『先生啊!您且弹琴,我们将会歌舞,就在歌颂中,各自说出为什么会受生于天上的因缘。』那位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于是便弹起琴来,而那六位天女也随即歌舞着。

第一位天女诵偈歌唱着说: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衣服去惠施他人,

由于这施衣的因缘,所受生的地方定会得到殊胜之处。

如将自己所爱念之物布施给人,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二位天女又诵偈说: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之香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香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三位天女又诵偈说: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食物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食物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四位天女又诵偈说:

『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奴婢,

我不偷盗也不贪嗜,努力工作不懈怠,

衡量己腹,节制自身,分餐食去救助贫人。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五位天女又诵偈说:

『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媳妇,

嫜姑(公婆)个性狂暴,常以粗恶的话骂我,

但我仍持节奉修媳妇之礼,卑逊柔顺地奉侍他们。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第六位天女又诵偈说:

『我先世时曾经看见比丘、比丘尼的行迹,

我就跟从他们听闻正法,住宿一夜受持斋戒。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

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

当时,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就诵偈说:

『我今天来到这拘萨罗国的林园中真好,

得以拜见你们这些具足美妙天身的天女,

既拜见你们又听闻说法,我将会增修各种善业,

由于现在修善的功德,将来也应当会往生天上!』

说完这些话后,这些天女便隐没不见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八一经注释:

1、粗牛:别译杂阿含经作「俱絻罗」,为弹琴人之名。

2、阿舅:为对人之尊称,犹「您」、「先生」之意。

3、「施所爱念物,生天随所欲」: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四经此处作「以舍所爱故,随意受快乐」。

4、嫜姑:古称丈夫的父母,犹今称公公、婆婆。


SA.48.1282

一二八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灭瞋恚,防护贪起,舍离无明,等观真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当息灭什么法的生起呢?应当防护什么法的产生呢?

应当舍离什么法呢?应当正确观察什么才能得到快乐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应当息灭瞋恚的生起,预先防护贪欲的产生,

应当舍离愚痴无明,正确观察真谛就能得到快乐。

欲会生起各种的烦恼,欲是产生苦的根本,

调伏烦恼的话,众苦就会被调伏;

调伏众苦的话,烦恼也会被调伏。」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SA.48.1283

一二八三【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以智慧修禅,断各种爱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如果一个人行为放逸,愚痴而住于恶慧,

只要精进禅思不再放逸的话,就能很快地灭尽一切烦恼。」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并非世间的种种事,这些就是爱欲;

内心奔驰于各种的觉想,这些才叫做人的爱欲。

世间的种种事,常存在于世间;

以智慧修禅思的话,爱欲就会永远潜伏。

信仰是人们的伴侣,没有信仰就不能得度;

信仰能增美他的名声,命终后就会受生于天上。

对于身体,应作虚空不实之想,名(精神)与色(物质)都是不坚固的;

不执著于名色的话,就能远离纯苦的五阴积聚。

观察如此真实之义,就能如实解脱,而哀悯群生;

由于具有这智慧的缘故,世人就会称叹供养你!

能够断灭各种的杂相,超绝生死之流;

超度一切生死之流后,就叫做比丘!」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三经注释:

1、愚痴离恶慧:此句中「离」字,参考第一二七一经:「若于正法、律,厌恶住恶慧」句,疑作「住」字。

2、「非世间众事……是名士夫欲」: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之诸对象,乃非是爱欲,于贪之思念,此人之爱欲」。


SA.48.1284

一二八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与正士同处、共事,解知正士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与什么人同处?又应与什么人共事呢?

应解知什么人之法,才叫做殊胜而非鄙恶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应与正士同游,与正士共事;

解知正士之法,这样才叫殊胜而非鄙恶。」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SA.48.1285

一二八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悭吝会常得恐怖;如法布施,则会常获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悭吝产生于心中,就不能行布施;

只有具有明智的求福人,才能行惠施予人。」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怖畏贫乏而不行布施,就会常得不布施的怖畏,

怖畏于饥渴,那么悭吝就会从怖畏生起。

这一世以及其它世,就会常愚痴而受饥渴的怖畏,

即使人死了,这业报并不会跟随死去,仍会独往而没有资粮。

少财能行布施,多财难舍也能舍,

如此难舍而能舍,这样就叫做难施。

愚痴无知的人不能觉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这难以知道的道理,

应依法养育妻子,虽少财也能净心施与。

举行百千次的供牲祭祀大会,所获得的福利,

比起前面的如法布施,也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鞭打捆缚恼害众生,所得到的一切财物,

用来惠施而安定国土,这样就叫做有罪施,

拿来与平等的布施相比较,无论怎么称量,都是比不上的。

如法而行,不造作恶业,所得的财物用来布施与人,

虽难施而能行布施,这样就是与贤圣者的布施相应,

那么无论前往何处都会经常得到福报,寿终后也会往生天上。」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SA.48.1286

一二八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被金鎗刺伤脚,仍安忍修道,八位山神天子乃诵偈赞叹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

那时,世尊被金鎗刺伤了脚,过没多久,身体就生起苦痛。然而他却能得到不苦不乐的平等舍心,具有正智正念,自己能够安忍,并无退减的想法。

那个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他们这样想着:今日世尊住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被金鎗刺伤了脚,虽然身体生起了苦痛,然而却能得到不苦不乐的舍心,具有正念正智,自己能够安忍,无所退减,我们应当去到他面前赞叹他。如此思惟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第一位天神诵偈赞叹说:

「沙门瞿昙,您是世人中的狮子!

身体虽然遭受苦痛,但是您自己还是能够安忍,

具有正智正念,不会有所退减。」

第二位天神又诵偈赞叹说:

「这位大士是大龙象,这位大士是牛王,

这位大士最为勇力,这位大士是良马,

这位大士最为上首,这位大士最殊胜!」

第三位天子又诵偈赞叹说:

「这位沙门瞿昙,是人们中的白莲花!

身体虽然生起各种的苦痛,然而他却能行舍心,

保持正智正念,自己能够安忍,

而不会有所退减。」

第四位天子又赞叹说:「如有人对于沙门瞿昙——这位人中之白莲花——的说法,违逆怨责的话,应知这些人长夜将会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只有那些不知真实情况的人除外。」

第五位天子又诵偈赞叹说:

「观察他入于三昧的正定,善住于正受中,

解脱而远离一切尘垢,不踊跃也不沉没,

他的内心常保持安稳,而得到心灵的解脱。」

第六位天子又诵偈说:

「经历五百年,读诵婆罗门经典,

精勤修习苦行,也不能解脱远离尘垢,

因为这是属于卑下的种类,不能度达彼岸。」

第七位天子又诵偈说:

「被欲念所逼迫,持戒所系缚,

勇猛地修习苦行,虽经历百年,

他的心灵仍然不得解脱,不能远离尘垢,

因为这是属于卑下的种类,不能度达彼岸。」

第八位天子又诵偈说:

「内心充满骄慢、爱欲,不能调伏自己的心,

不能得到三昧的正定,以及牟尼(寂静)的正受,

虽独自居处山林中,他的心却经常放逸懈怠,

面对那死亡的魔军,就不能度达彼岸了。」

当时,那八位山神天子各自赞叹后,向佛陀顶礼,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六经注释:

1、金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岩石碎片」。

2、舍心:即不苦不乐,平等之心。

3、分陀利:白莲花。


SA.48.1287

一二八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爱欲最广,口腹最深,骄慢最高,佛陀最殊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最广没有胜过于大地的,最深没有超越过大海的,

最高没有超过须弥山的,大士中没有比天神毗纽殊胜的!」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最广没有胜过于爱欲的,最深没有越过口腹的,

最高没有超过骄慢的,大士中没有比佛陀殊胜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七经注释:

1、毗纽:天神名。又作毗瑟笯、毗湿奴。为印度教毗瑟笯派所奉之宇宙创造的最高神。


SA.48.1288

一二八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福聚为火、风、水所不能坏,恶王盗贼所不能夺,乐报终究不亡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东西不会被火烧毁?什么东西不会被风吹走?

当水灾破坏大地时,什么东西不会被流散呢?

暴王及盗贼,强取劫掠人民财物时,

怎样的男子或女人,不会被他们抢夺呢?

是什么珍贵的宝藏,终究不会亡失掉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福德不会被火烧毁,福德不会被风吹走,

水灾破坏大地时,福德不会被水流散。

暴王及盗贼,强夺人民财宝时,

如果男子或女人有福德,就不会被劫夺。

乐报的宝藏,终究不会亡失掉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八经注释:

1、福火所不烧: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一经此处作「福聚火不烧」。


SA.48.1289

一二八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信为应持资粮,福德不会被劫夺,沙门常来诣,则智慧者欣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是所应当执持的资粮呢?什么东西是盗贼所不能劫夺呢?

什么人劫夺时应当阻止呢?什么人劫夺时不必阻止呢?

什么人常来探访,有智慧的人会感到喜乐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信仰是所应执持的资粮,福德不会被劫夺,

盗贼劫夺就应加以阻止,沙门劫夺应心生欢喜,

沙门常来探访,有智慧的人会感到欣乐。」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九经注释:

1、「信者持资粮……智慧者欣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二经此偈作「信为远资粮,福聚非贼劫,贼劫戒遮杀,沙门劫生喜,数亲近沙门,智者生欣悦。」


SA.48.1290

一二九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世间难得的四件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您能遮障世间的一切事物,知道一切的世间法,

乐于安慰一切众生,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解说,

究竟什么是世间最为难得的事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身为人主而能践行忍辱,贫穷无财而能想布施与人,

遭遇厄难仍能依法而行,身处富贵而能修习远离,

如此四件事情,就是最为难得的事!」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〇经注释:

1、「一切相映障……最为难得者」: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四经作「佛为天人师,于诸物中胜,能知一切法,利益诸世间。一切诸难中,何物最为难?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映障,即蔽障。


第四十八卷终。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