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佛教並沒有反對情愛與性

佛教並沒有反對情愛與性

苟嘉陵

2020.11.10

 

現代不少人之所以對佛教不大有好感,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誤以為佛教反對和性(sex) 有關的一切。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因為事實只是佛陀在世時,跟隨他學法的「常隨眾」大都是出家人。但這絕不代表佛弟子裡就沒有在家人,佛陀也從沒有要求在家人必須出家才可學法。筆者既然提倡佛教的現代化,當然就有需要對此誤解予以澄清。否則不少人會誤以為佛教反對情愛與性,以為修學佛法就須「斷慾」。但這不是事實。以修行角度來說,這種看法也是不正確的。

佛法的修行對人的情愛與性慾如果有立場,就是人不應執著於情與慾。但不執著並不就等於對其完全斷除與禁絕。許多人以為不執著於慾望就是斷除慾望,其實正是沒有正確了解緣起的結果,也就是缺乏八正道裡的正見。因為人如果明白了緣起,就會明白任何的慾望也都是因緣所生。一定要去斷除它,其實也是執著。因為那會是佛陀所說三毒煩惱(貪瞋痴)裡貪的一個相反向量,也就是瞋。但貪與瞋其實都是緣於無明,也就是癡。

人若貪於情愛與性慾雖的確會是煩惱。但其「解藥」絕不是瞋。因為貪與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即有貪也就必會有瞋。就像如果強行奪走嬰兒手中喜歡的玩具,他就一定會哭。所以緣起觀的修行立場,是不會以為哪一種行為就「絕對是貪」或「絕對是瞋」,而是要視人事時地物等各種條件與情況。這也就是佛法之所以會處處講究緣起的原因。

這就好比「世間任何的良藥,其實也都是毒藥」,或「任何的毒藥在某種情形下,也會是解藥」一樣,緣起講的是相對,而不是主張絕對。所以佛教不會把情與性視為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也不會把其視為絕對的染或絕對的淨。這也就是般若心經裡所講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這不是在鼓勵人縱慾,但確是在說人的慾望也是因緣所生,而不是本質上不潔淨的。

所以如有人問「一周手淫幾次就算太多」,醫生不會給予標準答案。同樣地,佛法也不會為「我到底應不應有性行為」的問題提供標準答案。因為那是該由人自己去抉擇的。就像一個人到底要不要出家,也應是由其自己去抉擇一樣。佛法只是教導人應有智慧,而能「內明」———了解自己。然後才可為自己做這些人生裡的決定。佛陀並沒有說修行就要出家。也沒有說過在家人的性行為一定會妨礙修行。

佛法裡對性行為的主張,是修行人不可「邪淫」,而把其制為基本五戒之一。但何為「邪」是會因時代與文化而變遷的。

例如過去封建社會裡的三妻四妾並不是邪淫,但在現代的「非回教國家」裡就是不合法的了。但由此也就可見佛法本來就沒有反對在家人的情愛與性。因為它原先就主張在家人可以有「正淫」。中國佛教裡後來生出來的一種以性行為為「不淨」的思想,其實是受到了儒家質變以後「萬惡淫為首」的不正確思想所影響,是對佛法的誤解。當然也是需要被釐清的。

目前流行於中國佛教裡在家人對情與性的看法,是傾向於把其視為修行的障礙。尤其是諸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一類的話,是對人類正常的情感生活做了嚴重的價值批判。但歸根結底,這些不正常的現象是因修行人沒有正確瞭解佛說四諦與四念處才造成的。也是因為這些嚴重的誤解,我們的時代才會被稱為「末法時代」。因為這些思想是貶低愛,也就是貶低人的情感。但事實上這是對佛法的抹黑。因為佛法並不是這樣的。

筆者就知道有在家佛友因這些思想而鬧家庭革命,最後走上離婚之路,造成家庭的破碎。

筆者並不反對人離婚,也肯定修行人在感情生活上也應能「接受無常」而有自在,但我反對在家人因「幻想自己是出家人」而導致婚姻不睦。一個在家修行人如不能對自己的配偶慈愛,講什麼大悲與行願都會是空洞的。

筆者不會以為在家人就一定要有性生活,但確定佛法慈悲的修行應是「登高必自卑」———須由自己周遭最親近的人開始。一個人如尚且不能和自己的伴侶有和諧的關係,是不可能談什麼菩薩道與度眾生的。

性行為與情愛當然可以成為人執著的對象,就像世間任何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執著的對象一樣。但它同時也應是在家人的修行道場。因為在所有人與人間的情感關係裡,都有慈悲與自在的「修行空間」

所以,佛教並沒有反對情愛與性。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