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第一说戒品、第二说头陀支品、第三说取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第六说不净业处品、第七说六随念品、第八说随念业处品、第九说梵住品、第十说无色品、第十一说定品、第十二说神变品、第十三说神通品、第十四说蕴品、第十五说处界品、第十六说根谛品、第十七说慧地品、第十八说见清净品、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 和 第二十三说修慧功德品。
《清净道论》2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MAGGA)
1 第一部 戒(Virtue; Sila; 戒德)
1.1 第一篇 戒德的清净(Purification of Virtue)
1.1.1 第一章 戒德的描述
第一说戒品
II 戒(Virtue)
VM.1.1.1.16 甚至当清净道以这种方式在戒、定和慧的诸标题下得到展示,每一个包含了各种特质时,还只是得到极其简要的展示。并且因为这样不足以帮助一切众生,为了详细地展示它,有下面首先涉及戒的一组问题:
一、什么是戒呢?
二、在什么意义上它是戒呢?
三、什么它的是特征、功能、表现和近因(its characteristic, function,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呢?
四、什么是戒的诸功德(benefits)呢?
五、有多少种戒呢?
六、什么是戒的杂染污秽呢?
七、什么是戒的净化呢?
VM.1.1.1.17 这里是诸回答:
(i) 什么是戒呢?它就是在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等等的人或在一个履行诸责任的实践的人当中呈现的思(意志)所开始的诸状态(法)。《无碍解道》(the Patusambhida)说到这个:“什么是戒(戒德)呢?有作为思的戒(virtue as volition),作为识附随物的戒(virtue as consciousness-concomitant),作为约束的戒(virtue as restraint),作为无罪愆的戒(virtue as non-transgression)” (Ps. i,44)。
在这里,在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等等的人或在一个履行诸责任的实践的人当中呈现的思(意志),就是作为思的戒(思戒)。在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等等的人当中呈现的节制(the abstinence),就是作为识附随物的戒(心所戒)。再者,在一个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等等的人当中呈现的十道行为业(the ten courses action (kamma)伴随头七种的七种思,就是作为思的戒(思戒)。在以“舍弃贪婪时,他以心无贪婪而住(dwells with mind free from covetousness)”(D.i,71)开始的方式所陈述的包含无贪婪的、无恶意的和正见的三种存留的状态(法),就是作为识附随物的戒(心所戒)。
VM.1.1.1.18 为约束的戒(律仪戒),在这里应该作为通过五种方式的约束来受到了知:通过团体诸规则(Patimokkha; 波提木叉)的约束(别解脱律仪),通过念的约束(念律仪),通过智的约束(智律仪),通过耐心的约束(忍律仪),和通过活力精进的约束(精进律仪)。在这里,这就是通过波提木叉的约束:"他具足,圆满具足波提木叉的约束"(Vbh.246);这就是通过念的约束:"他守卫眼根, 进入眼根的约束”(D.I,70)。这就是通过智的约束:
““阿耆多!在此世间流动的众潮流”,世尊说道,
通过具念(mindfulness)来阻止;
我宣告众潮流的约束,
通过慧(understanding)它们被阻挡。””(Sn.1035);
并且在这里,这个(智律仪)与诸必备条件的使用合并在一起。可是,被称为通过耐心的约束(忍律仪),就是以“他是忍受寒冷和暑热的人”开始的方式所给予的那个约束。并且,被称为通过活力精进的约束,就是以“他不容当其出现时对诸感官欲望的一个念头”(M.i,11))开始的方式所给予的那个约束;生计的净化在这里与这个约束合并在一起。因此,这五重约束(five-fold; 律仪),和在害怕从所遇到罪过的任何机会而来的邪恶的善男子们当中的戒除,都应该了知为作为约束的戒(戒德;律仪戒)。
作为无罪过的戒德是已经受持的戒德的诸戒条的通过身或语的无罪过。
这首先是对”什么是(戒)戒德?”问题的回答。现在,至于余下的 –
VM.1.1.1.19 (ii) 在什么意义上它是戒(戒德)呢?在构成(in the sense of composing )的意义上它是戒德。什么是构成呢?它或者是一种意味着由于戒德性的身行为业的非不一致性的协调(coordinating);或者是意味着因其作为合意的诸状态(profitable states)之处的一种基础状态(a state of basis (adhara))的一种坚持维护(an upholding; upadharana)。因为那些通晓词源(etymology)的人所承认的只是这两种义理。而其他人在这里评论以“戒德的义理是头(siras)的义理,戒德的义理是清凉(cool)”的义理。
VM.1.1.1.20 那么,它的特征、功能、表现和近因(最接近的缘由)(characteristic, function, 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 相、味、现起和足处)是什么呢?在这里,
【注】:characteristic, function, 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叶译作相、味、现起和足处。
“它的特征是构成
甚至当用各种方式得到分析时,
就象能见度(visibility)有可见数据(of visible data)
甚至当用各种方式得到分析时。”
正如甚至当在蓝色、黄色等等的各种种类众中得到分析时,可见性(visibleness)是可见数据处(of the visible-data base)的特征,因为甚至当被分析进这些种类中时,它没有超出可见性,同样地,甚至当被分析进思(volition)的各种种类等等中时,上面这种所描述的作为身行为业的协调和作为合意的诸状态处的相同构成,就是戒德的特征,因为甚至当被分析进这些种类中时,它没有超出协调和处的状态(the state of coordination and foundation),
VM.1.1.1.21 一方面,它的特征(相)是这样的,另一方面,
它的功能(味)有双重意义(sense):
停止不端行为的行为业(Action of stopping misconduct),
在有戒德人们当中(in virtuous)
作为无咎性品质的成就(Achievement as the quality of blamelessness)。
因此,被称为戒德的事物,应该以在行为业的意义上作为它的功能性质的停止不端行为的功能性质,和在成就的意义上作为它的功能性质的一种无咎功能性质而得到了知。因为在这些特征标题(headings of characteristic)下,它就是行为业(action; kicca),或者它就是被称为功能性质(function; rasa)的成就(achievement)。
VM.1.1.1.22
那么戒德,那些知道的人这样说,
其自己将作为清净度(purity)而展示;
并且对于其近因(its proximate cause)
他们也告知良心和羞耻这一对事物。
这种戒德作为得到陈述的诸种清净度而如是显现:“身清净度(bodily purity)、语清净度(verbal purity),意清净度(mental purity)”;它作为一种清净的状态得到显现和来被理解。可是那些知道的人将良心和羞耻称为是它的近因;它的靠近的缘由,就是义理。因为当良心和羞耻存在时,戒德出现和持续;当它们不存在时,它既不出现也不持续。
这就是戒德的特征、功能、表现和近因如何应该得到了知的。
VM.1.1.1.23 (iv) 戒德的诸利益(功德)是什么呢?它的诸利益就是以无后悔(non-remorse)所领衔的几种特殊品质的获得。因为据说:“阿难!有裨益的,诸习惯(戒德)以无后悔作为它们的目标,和以无后悔作为它们的利益(功德)”(A.v, I)。又进一步说道:“屋主!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有这五种利益(功德)。是哪五种呢?屋主!在这里,一个具戒的拥有戒德的人,作为精勤不放逸的一种结果,会发大财;这是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一种利益。再者,屋主!一个具戒的拥有戒德的人,一个好名声会传到国外,这是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二种利益。再者,屋主!无论何时一个具戒的拥有戒德的人进入一个团体会众,无论是众刹帝、众婆罗门、众屋主或众沙门,他这样做而没有畏惧或迟疑;这是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三种利益。再者,屋主!一个具戒的拥有戒德的人,临命终时不会困惑(dies unconfused);这是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的第四种利益。再者,屋主!一个具戒的拥有戒德的人,身体破裂时,死后在一个善趣,在天界重现;这是对于在戒德圆满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五种利益”(D.ii,86)。在以“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愿我为我的诸同梵行者所亲爱、所喜爱、所尊重和所尊敬”,那么就让他圆满诸戒德”而开始的段落中(M.i,33),还有很多始于亲爱和所喜爱的和终于诸溃疡(cankers)的摧毁(漏尽)的利益。这就是戒德如何以无后悔(non-remorse)所领衔的几种特殊品质作为它的诸利益的。
VM.1.1.1.24 此外:
任何人敢于将戒带来的诸利益
设置一个限度吗?
没有这种戒,善男子们(clansmen)
在这个(佛教)团体中找不到立足之处。
–
不是恒河(Ganges),不是耶牟那(夜摩那)河(Yamuna)、
不是萨罗浮(沙罗婆)河(Sarabhu),不是沙罗伐底河(Sarassathi),
或者流动的阿致罗筏底(阿羯罗伐底)河(Aciravati),
或者圣摩醯(摩西)河(River of Mahi),
能够洗掉在此世间这里
在呼吸的众生的污垢;
因为只有戒的水可以
洗掉活着众生的污垢。
–
没有带来有雨之云的微风,
没有黄色旃檀的香脂,
旁边没有项链或宝石,
或者明月照射的柔和光辉,
在这里可以用来安抚和抚慰
这个世界上的男子们的热恼;
然而,这个圣的,这个最高清凉的
善加守护的戒平息火焰。
在哪里可以找到
象顺风一样容易的
逆风而来的香味
可以与戒香进行比较呢?
在哪里可以找到另一种阶梯
就象戒一样,攀到天堂了呢?
或者在哪里可以找到另一扇门
就象戒一样,进入涅槃之城呢?
–
没有任何饰有珠宝和珍珠
尽其所能闪耀的国王们
能象一位受到制约的
以戒镶嵌所庄严的男子一般照耀。
戒完全摧毁
自责和类似的恐惧;
他们对具戒者们之义
以其名声而总生欢喜。
–
从这个简短的描写,
可以知道戒如何带来福报,
以及这个一切善品质之根
如何破坏每个过失之力。
(戒有几种)
VM.1.1.1.25 (v) 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有多少种戒呢?
- 首先所有这些戒由于其自身构成的特性而属于一种。
- 有依保持(作持)和避免(止持)的两种戒。
- 还有依善行(等正行)和清净生活开始(初梵行)的两种戒。
- 依节制戒除(离)和无节制戒除(不离)的两种戒。
- 依依存(依止)的和无依存(无依止)的两种戒。
- 依暂时的和终生的两种戒。
- 依限制的和无限制的两种戒。
- 依凡世的(世间的)和超凡世的出世间的两种戒。
- 依低级的、中等的和高级的三种戒,
- 还有依我优先(我增上)、此世间优先(世间增上)和法优先(法增上)的三种戒。
- 依执取于、不执取于和使之镇定的三种戒。
- 依清净的、不清净的和怀疑的三种戒。
- 依训练者(学)、非训练者(无学)和既非训练者也非非训练者(非学非无学)的三种戒。
- 依缩小(退分)、停滞(住分)、区别(胜分)和洞彻(抉择分)的参与的四种戒。
- 还有依比丘的、比丘尼的、未完全接纳的(未具足)、俗家人的(在家)四种戒。
- 依自然的、习惯(惯行)的、必要(法性)的、由于之前诸因的(前因戒)四种戒。
- 依波提木叉(Pátimokkha)制约(别解脱律仪)、诸感官根(根律仪)、生计清净化(活命遍净)、有关必需品(资具依止戒)的四种戒。
- 五种包含在有限制清净里的戒,等等;因为在《无碍解道(Paþisambhidá)》里说过:“五种戒,即包含在有限制清净里的戒(限制遍净戒)、包含在无限制清净里的(无限制遍净戒)、包含在圆满清净里的(圆满遍净戒)、包含在无执取清净里的(无执取遍净戒)、包含在使之安息清净里的(安息遍净戒)。”
- 还有依舍弃(断)、克制(离)、意志(思)、制约(律仪)、非罪过(不犯)的五种戒。
VM.1.1.1.26 在此,在涉及属于一种的小节里,其义理应为如前所述。
在涉及属于两种的小节里:履行世尊如是宣告的一种修学规程(学处):“此事应该做”是保持(作持);而不做他如是禁止的事:“此事不应该做”是避免(止持)。
序论、第一说戒品、第二说头陀支品、第三说取业处品、第四说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第六说不净业处品、第七说六随念品、第八说随念业处品、第九说梵住品、第十说无色品、第十一说定品、第十二说神变品、第十三说神通品、第十四说蕴品、第十五说处界品、第十六说根谛品、第十七说慧地品、第十八说见清净品、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第二十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 和 第二十三说修慧功德品。
【禅世界出品】;【Chanworld.org】;【禅世界译】;2019.05.11-2020.10.28-RM-MG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