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礼敬那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第五篇 大品
《相应部》卷48【禅世界版】3
根相应(相应四十八)
第五品 – 第六品
SN.48.41-60
第五品 衰老品
SN.48.41-50
SN.48.41 屈从于衰老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at Savatthı in the Eastern Park in the Mansion of Migara’s Mother)。当时,世尊在傍晚从隐退远离中起来,在最后的阳光中晒着背而坐。
那时,尊者阿难去拜见世尊。抵达后,向他礼敬,一边按摩世尊的肢体,一边对世尊说道:“不可思议啊,大德!非同寻常啊,大德!世尊的面色不再清净和明亮,他的肢体全都松弛和起皱,他的身体弯曲,看得见诸根的改变: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当中。”
“正是这样,阿难!在青春当中,一个人屈从于衰老;在健康当中,一个人屈从于疾病;而在活着时,一个人屈从于死亡。面色不再清净和明亮,肢体全都松弛和起皱,身体弯曲,看得见诸根的改变: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当中的改变。”
这就是世尊所说。如是所说后,善逝、大师进一步如是说道:
“对你呸!卑鄙的衰老,
让美貌褪去的衰老!
迷人的傀儡已经
在年长的年纪下被压垮。
–
即使能活一百岁的人
死亡仍然是他的目的地。
一路上死亡不赦免任何人
而是来压垮一切。
SN.48.42 优那波婆罗门(The Brahmin Unnabha)经
在舍卫城。那时,优那波婆罗门去拜见世尊,与世尊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优那波婆罗门对他说道:
“乔达摩先生!这五根有不同的诸领域,不同的诸属地;他们不会经历彼此的属地和领域。是哪五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么,乔达摩先生!因为这五根有不同的诸领域,不同的诸属地;它们不会经历彼此的属地和领域,它们的皈依处是什么呢时?并且经历它们的属地和领域的是什么呢?”
“婆罗门!这五根有不同的诸领域,不同的诸属地;他们不会经历彼此的属地和领域。是哪五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么,婆罗门!这有不同的诸领域,不同的诸属地,不会经历彼此的属地和领域的五根 – 它们皈依于意,并且意经历它们的属地和领域。”
“可是,乔达摩先生!意皈依于(takes recourse in)什么呢?”
“婆罗门!意皈依于念。”
“可是,乔达摩先生!念皈依于什么呢?”
“婆罗门!念皈依于解脱。”
“可是,乔达摩先生!解脱皈依于什么呢?”
“婆罗门!解脱皈依于涅槃。”
“可是,乔达摩先生!涅槃皈依于什么呢?”
“婆罗门!你已超越了询问的范围。你没有能够抓住询问的限度。婆罗门!因为梵行是以涅槃为其立足处,以涅槃为其目的地,和以涅槃为其最终目标的。”
那时,优那波婆罗门已经喜欢和高兴于世尊所说,起座向世尊礼敬,然后右绕离开。
那时,在优那波婆罗门离开后不久,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设想在一座有尖顶的屋子或厅堂,对着面向东边的窗户,太阳正在升起。当光线进入窗户,它们会在哪里安顿?”
“大德!在西边的墙上。”
“同样的,比丘们!优那波婆罗门已经获得对如来的信念,它已安顿,深入根植,已得到建立,坚定不移。它不会被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天或在此世间的任何人所除去。比丘们!假如优那波婆罗门此刻死去,不会有任何让他再来到此世间的束缚。”
SN.48.43 沙祇多(Saketa)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祇多城漆黑林的鹿园(at Saketa in the Añjana Grove, in the Deer Park)。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有一个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五根变成五种力量(五力),而五力变成五根吗?”
“大德!我们的教法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有一个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五根变成五种力量(五力),而五力变成五根。那么,比丘们!那呈示的方法是什么呢?信念根者,就是信念的力量(信念力);信念力者就是信念根。活力精进根者,就是活力精进的力量(活力精进力);活力精进力者就是活力精进根。念根者,就是念的力量(念力);念力者就是念根。定根者,就是定的力量(定力);定力者就是定根。慧根者,就是慧的力量(慧力);慧力者就是慧根。
比丘们!设想有一条河向东趋向、归向和倾向,在中央有一个岛洲。有一个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那条河可以看作有一条水流,可是有一个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该河就可以看作有两条水流。
那么,比丘们!是什么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该河可以看作有一条水流呢?考虑到在岛洲东边的水和西边的水 – 这就是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该河可以看作有一条水流。
那么,比丘们!是什么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可以看作有两条水流呢?考虑到在岛洲北边的水和南边的水 – 这就是呈示的方法(法门),经由它该河可以看作有两条水流。
同样的,比丘们!信念根者,就是信念的力量(信念力);信念力者就是信念根。活力精进根者,就是活力精进的力量(活力精进力);活力精进力者就是活力精进根。念根者,就是念的力量(念力);念力者就是念根。定根者,就是定的力量(定力);定力者就是定根。慧根者,就是慧的力量(慧力);慧力者就是慧根。
比丘们!因为他已经修习和培育了这五根,一位比丘,通过诸烦恼的摧毁,在此当生进入和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亲自用证智实现它。”
SN.48.44 东门屋(The Eastern Gatehouse)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门屋。在那里,世尊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舍利弗!你有那信念,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吗?”
“大德!在这里,关于这个,我不因循对世尊的信念: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那些还未知道、看见、了知和以慧接触这个的人 – 他们关于这个会不得不因循其他人: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可是,那些已经知道、看见、了知和以慧接触这个的人 – 他们关于这个会没有困惑或怀疑: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
大德!我是一个已经知道、看见、了知和以慧接触这个的人。关于这个我没有困惑或怀疑: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
“很好!很好!舍利弗!那些还未知道、看见、了知和以慧接触这个的人 – 他们关于这个会不得不因循其他人: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可是,那些已经知道、看见、了知和以慧接触这个的人 – 他们关于这个会没有困惑或怀疑:当信念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当慧根已得到修习和培育时,有无死作为其立足处,有无死作为其目的地,有无死作为其最终目标。”
SN.48.45 东园经 (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当多少根已亲自得到修习和培育时,一位诸烦恼已经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呢?”
“大德!我们的教法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一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是哪一根呢?就是慧根。比丘们!对于一位具慧的圣弟子来说,随之而来的信念变得稳定,确随之而来的活力精进变得稳定,随之而来的念变得稳定,随之而来的定变得稳定。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这一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SN.48.46 东园经 (2)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当多少根已亲自得到修习和培育时,一位诸烦恼已经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呢?”
“大德!我们的教法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两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是哪两根呢?就是圣慧和圣解脱。因为他的圣慧是他的慧根;他的圣解脱时他的定根。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这两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SN.48.47 东园经 (3)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当多少根已亲自得到修习和培育时,一位诸烦恼已经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呢?”
“大德!我们的教法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四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是哪四根呢?就是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这四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SN.48.48 东园经 (4)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当多少根已亲自得到修习和培育时,一位诸烦恼已经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呢?”
“大德!我们的教法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五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是哪五根呢?就是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这五根,一位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SN.48.49 宾头卢(Pindola)婆罗堕若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弥城瞿师罗园(Kosambı in Ghosita’s Park)。当时,尊者宾头卢婆罗堕如是宣说若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是,众多比丘去拜见世尊,向他礼敬,在一旁坐下,并对他说道:“大德!尊者宾头卢婆罗堕如是宣说若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考虑到什么原因时,尊者宾头卢婆罗堕如是宣说若究竟智(final knowledge)呢?”
“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三根,宾头卢婆罗堕比丘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哪三根呢?就是念根、定根和慧根。比丘们!就是因为他已修习和培育三根,尊者宾头卢婆罗堕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比丘们!这三根的终止于什么呢?它们终止于摧毁。终止于什么的摧毁呢?终止于出生、衰老和死亡的摧毁。考虑到它们终止于出生、衰老和死亡的摧毁时,宾头卢婆罗堕比丘已经如是宣说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这有(being;存在)的状态不再。””
SN.48.50 在阿巴那(At Apana)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鸯伽一个名叫阿巴那的城的鸯伽人中(the Angans, where there was a town of the Angans named Apana)。在那里,世尊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舍利弗!对如来完全奉献和有完全信心的圣弟子,会容纳关于如来或如来的教导的任何困惑或怀疑吗?”
“大德!对如来完全奉献和有完全信心的圣弟子,不会容纳关于如来或如来的教导的任何困惑或怀疑。
大德!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的圣弟子将以为了诸不善状态的舍弃和诸善状态的获取而激发的活力精进而安住;他将是强壮的,坚定努力,不逃避培育诸善状态的责任。大德!他的那个活力精进是其活力精进根。
大德!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和活力精进被激发的圣弟子将具念,拥有最高念和灵活性,他记忆和回忆很久以前的所做所言。大德!他的那个念(mindfulness)是其念根。
大德!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活力精进被激发和念已经建立的圣弟子,已经释放了对象,将获得定(gain concentration),将获得心的一境性。大德!他的那个定是其定根。
大德!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活力精进被激发、念已经建立和其心集中得定的圣弟子,将如是了知:轮回是没有可发现的开始。一个第一点是那些漫游和游行、为无明所盖和为渴爱所束缚的众生所无法认识的。可是无明,众多的黑暗的无余褪尽和息灭:这是平静状态,这是庄严胜妙状态,即一切行的静止,一切获取的放弃让渡,渴爱的摧毁,冷静离欲,息灭,涅槃。大德!他的那个慧是慧根。
于是,大德!当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一再奋发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一再回忆,通过这种方式一再集中他的心,通过这种方式一再用慧了知,那位圣弟子如是获得完全的信念:“这与这些我以前只是听说过的事物,现在我住于已经以身体接触它们,并且,用慧洞穿它们后,我看见” 大德!他的那个信念是信念根。”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对如来完全奉献和有完全信心的圣弟子,不会容纳关于如来或如来的教导的任何困惑或怀疑。大德!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的圣弟子将以为了诸不善状态的舍弃和诸善状态的获取而激发的活力精进而安住;他将是强壮的,坚定努力,不逃避培育诸善状态的责任。舍利弗!他的那个活力精进是其活力精进根。
舍利弗!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和活力精进被激发的圣弟子将具念,拥有最高念和灵活性,他记忆和回忆很久以前的所做所言。舍利弗!他的那个念(mindfulness)是其念根。
舍利弗!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活力精进被激发和念已经建立的圣弟子,已经释放了对象,将获得定(gain concentration),将获得心的一境性。舍利弗!他的那个定是其定根。
舍利弗!这确实当可期待:一位有信念、活力精进被激发、念已经建立和其心集中得定的圣弟子,将如是了知:轮回是没有可发现的开始。一个第一点是那些漫游和游行、为无明所盖和为渴爱所束缚的众生所无法认识的。可是无明,众多的黑暗的无余褪尽和息灭:这是平静状态,这是庄严胜妙状态,即一切行的静止,一切获取的放弃让渡,渴爱的摧毁,冷静离欲,息灭,涅槃。舍利弗!他的那个慧是慧根。
于是,舍利弗!当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一再奋发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一再会议,通过这种方式一再集中他的心,通过这种方式一再用慧了知,那位圣弟子如是获得完全的信念:“这与这些我以前只是听说过的事物,现在我住于已经以身体接触它们,并且,用慧洞穿它们后,我看见。” 舍利弗!他的那个信念是信念根。”
第五品衰老品终。
第六品 野猪洞(THE BOAR’S CAVE)品
SN.48.51-60
SN.48.51 萨罗(Sala)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萨罗的一个婆罗门村拘萨罗国人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正如在动物当中的狮子,众兽之王,在力量、速度和勇气方面,被称为在它们当中最为殊胜的。同样地,在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当中,慧根被宣称为为了正觉的成就最为殊胜的。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觉分法)呢?比丘们!信念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它导向正觉;活力精进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它导向正觉;念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它导向正觉;定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它导向正觉;慧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它导向正觉。
比丘们!正如在动物当中的狮子,众兽之王,即在力量、速度和勇气方面,被称为在它们当中最为殊胜的。同样地,在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当中,慧根被宣称为为了正觉的成就最为殊胜的。”
SN.48.52 茉莉(Mallikas)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名叫屋卢吠罗迦巴的末罗人城的末罗人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只要一位圣弟子的圣智还未生起,就还没有其它四根的稳定性,就还没有其它四根的稳固。可是当在一位圣弟子中圣智已经生起时,就有其它四根的稳定性,就有其它四根的稳固。
比丘们!正如在一间有尖顶的屋子当中:只要尖顶还没有装好,就还没有诸椽的稳定性,就还没有诸椽的稳固;可是当尖顶已经装好时,就有诸椽的稳定性,就有诸椽的稳固。比丘们!同样地,只要圣弟子的圣智还未生起,就还没有其它四根的稳定性,就没有其它四根的稳固。可是当在一位圣弟子中圣智已经生起时,就有其它四根的稳定性,就有其它四根的稳固。
是哪四种呢?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和定根。在一位拥有慧的情况下,随之而行的信念变得稳定;随之而行的活力精进变得稳定;随之而行的念变得稳定;随之而行的定变得稳定。”
SN.48.53 一位有学(A Trainee)经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弥城的瞿师罗园(at Kosambı in Ghosita’s Park)。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有一个方法(法门),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可能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而一位超越了修学(无学)的比丘,站在一位超越修学(无学)无学者的水平上,可能了知:“我是超越修学(无学)者” 吗?”
“大德!我们的诸教诫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大德!如果世尊能厘清这宣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比丘们!有一个方法(法门),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可能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而一位超越了修学(无学)的比丘,站在一位超越修学(无学)无学者的水平上,可能了知:“我是超越修学(无学)者” 。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此方法,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可能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呢?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还是有学的比如实地如是了知:“这是痛苦” ;他如实如是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他如实如是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他如实如是了知:“这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 这是一个方法, 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再者,比丘们!一位有学比丘如是考虑“有此处之外有另一个沙门或婆罗门教导这样真实、真正和如世尊所教导的一个法吗?” 他如是了知:“在此处之外没有别的沙门或婆罗门教导这样真实、真正和如世尊所教导的一个法。” 这也是一个方法,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再者,比丘们!有一位是一个有学的比丘了知五种精神上的根(五根):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The faculty of faith, the faculty of energy, the faculty of mindfulness, the faculty of concentration, the faculty of wisdom)。他还未住于与作为其目的地、其培育、其果和其最终目标的此身相接触;但是在已经通过慧洞彻它后,他看见。这也是一个方法,经由它一位还是有学的比丘,站在一位有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有学。”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此方法,经由它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比丘,站在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 呢?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比丘了知五种精神上的根(五根) – 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The faculty of faith, the faculty of energy, the faculty of mindfulness, the faculty of concentration, the faculty of wisdom)。他住于与作为其目的地、其培育、其果和其最终目标的此身相接触;并且在已经通过慧洞彻它后,他看见。这也是一个方法,经由它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比丘,站在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
再者,,比丘们!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比丘了六根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他了知:“这六根将完全和彻底无余息灭,没有其他六根将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方式生起。” 这也是一个方法,经由它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比丘,站在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的水平上,了知:“我是一位超越修学者(无学)。””
N.48.54 诸足迹(Footprints)经
“比丘们!正如适于大象足迹而行的所有众生的诸足迹,并且大象的足迹由于大小被宣称在它们当中为最殊胜的一般,同样地,在导向正觉的诸步骤当中,为了正觉的成就,慧根被宣称在它们当中最为殊胜。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正觉的诸步骤呢?比丘们!信念根是导向正觉的一个步骤。活力精进根是导向正觉的一个步骤。念根是导向正觉的一个步骤。定根是导向正觉的一个步骤。慧根是导向正觉的一个步骤。
比丘们!正如适于大象足迹而行的所有众生的诸足迹,并且大象的足迹由于大小被宣称在它们当中为最殊胜的一般,同样地,在导向正觉的诸步骤当中,为了正觉的成就,慧根被宣称在它们当中最为殊胜。”
SN.48.55 心材(Heartwood)经
“比丘们!正如在所有的香心材中,红檀香木(red sandalwood)被宣称为最殊胜的一般,同样地,比丘们!在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当中(觉分法),为了正觉的成就,慧根被宣称为在它们当中最殊胜的。
比丘们!什么是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觉分法)呢?信念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一种有助于正觉的状态(觉分法)。
比丘们!正如在所有的香心材中,红檀香木(red sandalwood)被宣称为最殊胜的一般,同样地,比丘们!在有助于正觉的诸状态当中(觉分法),为了正觉的成就,慧根被宣称为在它们当中最殊胜的。”
SN.48.56 已得到建立(Established)经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住于一个事物当中,五根就在他当中得到修习和善加修习。在哪一种事物当中呢?在精进不放逸当中。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精进不放逸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面对诸烦恼和诸烦恼的状态守卫其心。当他如是面对诸烦恼与诸烦恼的状态守卫其心时,信念根通过修习去实现……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通过修习去实现。
比丘们!通过这一方式,当一位比丘住于一个事物当中,五根就在他当中得到修习和善加修习。”
SN.48.57 梵王娑婆主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优楼频螺尼连禅河岸牧羊人的榕树下,刚好在他完全证悟正觉之后。 那时,当世尊在隐退远离当中独处时,心中生起了这样的反思:“当五根得到修习和培育时,它们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立足处,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目的地,以无死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哪五根呢?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当这五根得到修习和培育时,它们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立足处,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目的地,以无死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
那时,梵王娑婆主以他自己的心知道世尊心中的反思后,正如一位强壮的的男子能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快速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现在世尊面前。他将他的上袍搭到一边肩膀,向世尊合掌礼敬,并对他说道:“正是这样,世尊!正是这样,善逝!当五根得到修习和培育时,它们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立足处,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目的地,以无死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哪五根呢?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当这五根得到修习和培育时,它们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立足处,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目的地,以无死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
大德!从前,有一次,我在迦叶圆满正觉者坐下过梵行生活。在那里,他们知道我是娑婆迦比丘。大德!通过修习和培育这相同的五根后,我消除了对感官享乐的欲望,并且如是,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我在一个善趣、在梵天世界重生。在那里,他们知道我是梵天梵王娑婆主。正是这样,世尊!正是这样,善逝!我知道这个,我看见这个:这五根得到修习和培育时,它们如何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立足处,以无死作为它们的目的地,以无死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
SN.48.58 野猪洞(The Boar’s Cave)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野猪洞。在那里,世尊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舍利弗!把什么作为利益来考虑时,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呢?”
“大德!把无上离轭安稳(the unsurpassed security from bondage)作为利益来考虑时,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因为考虑无上离轭安稳(the unsurpassed security from bondage)作为利益,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
那么,舍利弗!什么是无上离轭安稳,当他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时,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把它当作利益来考虑呢?”
“大德!在这里,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修习导向平静和导向正觉的信念根。他修习修习导向平静和导向正觉的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修习导向平静和导向正觉的慧根。大德!这是无上离轭安稳,当他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时,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把它作为利益来考虑。”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因为这是无上离轭安稳,当用一种对如来和如来的教诫显示最高的荣誉的方式自我行持(conduct himself)时,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把它当作利益来考虑。
那么,舍利弗!什么是最高的荣誉,由于它,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尊敬如来和以如来的教诫来自我行持呢?”
“大德!在这里,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住于对大师、法、僧团、修学和定的尊敬和恭敬(dwells reverential and deferential towards the Teacher, the Dhamma, the Sangha, the training, and concentration)。大德!这就是最高的荣誉,由于它,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尊敬如来和以如来的教诫来自我行持。”
“很好!很好!舍利弗!舍利弗!这就是最高的荣誉,由于它,一位其诸烦恼已被摧毁的比丘尊敬如来和以如来的教诫来自我行持。”
SN.48.59 生起(Arising)经 (1)
在舍卫城。“比丘们!得到修习和培育的这五根,如果它们还未生起,不会与一位如来、阿罗汉和遍正觉者的出现分离而生起。是哪五种呢?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The faculty of faith, the faculty of energy, the faculty of mindfulness, the faculty of concentration, the faculty of wisdom)。得到修习和培育的这五根,如果它们还未生起,不会与如来、阿罗汉和遍正觉者的出现分离而生起。”
SN.48.60 生起(Arising)经 (2)
在舍卫城。“比丘们!得到修习和培育的这五根,如果它们还未生起,不会与一位善逝的律分离而生起。是哪五种呢?信念根、活力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The faculty of faith, the faculty of energy, the faculty of mindfulness, the faculty of concentration, the faculty of wisdom)。得到修习和培育的这五根,如果它们还未生起,与一位善逝的律分离而生起。”
六品野猪洞品终。
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Chanworld.org】2018.03.28-2021.02.23-1.2-MG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