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弥勒 / 无著
古代汉语翻译:玄奘
现代汉语翻译:凌雪冰霜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 和 卷十。
卷一一、卷一二、卷一三、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卷一八、卷一九 和 卷二十。
卷二一、卷二二、卷二三、卷二四、卷二五、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 和 卷三十。
卷三一、卷三二、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卷三七、卷三八、卷三九 和 卷四十。
卷四一、卷四二、卷四三、卷四四、卷四五、卷四六、卷四七、卷四八、卷四九 和 卷五十。
卷五一、卷五二、卷五三、卷五四、卷五五、卷五六、卷五七、卷五八、卷五九 和 卷六十。
卷六一、卷六二、卷六三、卷六四、卷六五、卷六六、卷六七、卷六八、卷六九 和 卷七十。
卷七一、卷七二、卷七三、卷七四、卷七五、卷七六、卷七七、卷七八、卷七九 和 卷八十。
卷八一、卷八二、卷八三、卷八四、卷八五、卷八六、卷八七、卷八八、卷八九 和 卷九十。
卷九一、卷九二、卷九三、卷九四、卷九五、卷九六、卷九七、卷九八、卷九九 和 卷一百。
以下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语:Yogācārabhūmi-śāstra),旧名《十七地论》,简称《瑜伽论》,是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大论,也是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论典。
音义
瑜伽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相应”,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
瑜伽师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乃至讲述传授的依止,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
作者
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详细补充说明。
-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略广说明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诸法名义差别。
-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解释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评价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理事圆融的修行次,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佛法、缘觉的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终极道路。
汉译版本
全译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相传一百卷,由戒贤论师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为玄奘大师一共讲授了三遍。玄奘大师跟他学习了三遍,讲了三次。一次讲了十五个月,二次讲了九个月,三次无相关记载时间。
部分译本
在玄奘汉译之前,另有部分译本。
-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
-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以上两译均相当于奘师百卷译本中《本地分·菩萨地》。
- 昙无谶另译有《菩萨戒本》一卷,相当奘译《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 陈朝真谛译《十七地论》,共五卷,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 卷《意地》。
- 《决定藏论》相当于玄奘译《摄抉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后代注释
-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释》
-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
- 玄奘门人新罗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
-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 卷《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近代罗时宪撰《瑜伽师地论纂释》四卷
- 近代美国法云寺妙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现代考证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认为《瑜伽师地论》来自论师的集体创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摄抉择分”以下四分是后来逐渐增入[5]。
参考文献
- 《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
- 《成唯识论集解》卷3
- 《瑜伽师地论释》卷1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 释如石. 现观庄严论一滴. 法鼓. 2002: 13–14.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教材
- 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 MP3
- 瑜伽师地论提要, 济群法师
- Summary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Charles Muller and Dan Lusthaus
- 韩清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
- 窥基 : 瑜伽师地论略纂 (16卷)
- 《瑜伽师地论》经论对读
- 瑜伽师地论数据库
参见
- 近代韩清净居士注释《瑜伽师地论》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简称《披寻记》)
【注】:以上内容出维基百科条目。
【禅世界收集整理】2019.02.24-2019.05.24-MG
难能可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