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關於迴小向大

念處隨筆——關於迴小向大

苟嘉陵

2022.01.21


我在中國佛教里提倡四念處的修行,所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一種輕視南傳佛法,也就是以為上座部佛教「不究竟」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迴小向大」。

它的大意是指南傳佛教所教的佛法只管一己的解脫,但對眾生的苦痛不管不顧。而北傳佛教的菩薩道可以濟渡一切眾生,所以被稱為大乘———大的車子,可承載更多的人。這就要比南傳佛教的小乘———小的車子,好得多也高明得多。於是中國不少的佛法修行人就主張「小乘修行人」都應迴小向大。

這個想法合不合乎佛法,我們姑且在此不論。但它普遍存在於中國佛教里,是不爭的事實。它使中國的佛法修行人因此而不大留心於四聖諦與八正道。因為他們以為那些都只是「小乘」的東西。而四念處(正念)只是八正道里的一項,自然也就更不被人重視了。有這種想法的人覺得自己既然已經學了比較「高級」的大乘佛法,就是大乘學人,將來是可以成佛的。現在如果要再「回頭」學四念處,就好像是有些自貶身價了!

不少有這種思想的人會認為南傳佛教的修行人都應該,也終久都會迴小向大。以為他們目前只是暫時沉醉在自己給自己建立的「幻化城堡」里,以為那是涅槃。但只要因緣時節一到,得到「大菩薩」的點撥,就會覺今是而昨非地開始走上菩薩道的康庄大道了!

但事實上這種思想,正是中國佛教現代化問題的癥結所在。最主要是因為人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會把佛陀所立的修行方法四念處視為不究竟的「小法」。其害處就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了。

我沒興趣討論關於「大小乘」紛爭的誰是誰非,也無意貶損大乘佛法與菩薩道。我想說的只是當我們面對這些「觀念的衝突」時,佛法修行的立場到底是應如何。我以為最主要的就是應修習法念處,去覺知自己是否有因觀念而起煩惱。

在念處經(注釋一)里關於法念處的部份,佛陀就曾清楚地說過: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

有結就是有煩惱。當我們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如果起了煩惱,就要知道有煩惱。如果沒煩惱,也要知道沒煩惱。這就是「如真」。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其實都只是「意根」上的「法塵」而已,也就是我人的觀念。佛陀要我們修的,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因此而生「結」。

如果有,就是在對觀念「認真」,也就是在追逐戲論了。修行人若能看到自己的這個情狀,就可釋然而笑了。

佛陀並沒有說過大乘與小乘這兩個詞。所以它們只是因後來佛教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名相與觀念。我感覺也似乎含有一點「政治論述」的成分在內。

這不是說就沒有了菩薩道。因為就是在南傳教典里,也提到了菩薩。釋迦佛就是一位。但釋迦佛無論是在南傳還是北傳的教典里,都沒有提過人人都應學菩薩道,或菩薩就比較「超勝」。

更何況我們所知菩薩道修行的首要,就是要能修習般若,而超越一切名相與觀念的束縛。不著法相,也不著非法相。否則就不成其為菩薩波羅蜜多的修行了!最近有人因別人說「大乘非佛說」就受不了而反彈。這個「結」,我看恐怕也算不小罷?

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注釋二)就曾達成明確的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佛教。」

可見別人已經因此而有反感了。菩薩道行者是不是也應「所言誠諦,常以軟語」,而把別人的感受也納入考量?還是一定要為了「護衛正法」而堅持「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呢?

關於「迴小向大」的問題,我無法評論,當然也解決不了。因為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正念禪的修行,是不議論自己尚不知道的事。所以我把它當成一個存在於佛教里的說法,有待日後因緣時節來到時的明證。

但我現在確知修行人如果因為這個說法,就不重視四念處的修行,其結果是會使自己今生當下的修行缺乏解脫法喜。也就會使中國佛教陷在故步自封的泥淖里,而無法充分發揮出菩薩道的內蘊。

 

注釋一:

見中阿含98經。念處經(因品)

 

注釋二: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也被稱為世界佛教友誼會。簡稱世佛聯、世佛會。1950年創立於可倫坡。太虛大師的高足法舫法師曾代表中國佛教參與首次大會。

 

作者投稿禪世界。


聲明:任何個人(包括禪世界作者、譯者等)發布的內容由其作者全權負責。【免責聲明】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