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

「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歡迎開始充滿正念和理性的學佛之旅。在佛法基礎的闡釋中,可能會有一些法師和居士的個人方便之說,甚至可能存在迷信和非理性的內容。學人在閱讀時要善於分辨、思考和揚棄。


了解佛、菩薩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等諸佛菩薩。


開始

參考

1 佛陀的緣起: 1.1 佛陀不是神, 1.2 出家到成道, 1.3 初轉大法輪,  1.4 佛法的誕生; 2 佛法在中國: 2.1 佛法的傳入2.2 經典的翻譯2.3 宗派與傳承2.4 藏傳佛教, 2.5 中國巴利語系佛教,  2.6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7 中國佛教的特點,  2.8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結合 3 佛法的內容: 3.1 佛法的世界觀,   3.2 佛法的人生觀,  3.3 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內容,  3.4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4 佛法基礎: 4.1 學法的目的,  4.2 學佛的歷程,  4.3 學佛的途徑,  4.4 學佛的方法, 4.5 學佛的過程

1 第一部分:1.1 自序3 ,1.2 禪坐的基礎方法11,1.3 四念處22, 1.4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29,1.5 禪修方法的演變34, 1.6 禪是什麼47, 1.7 禪的智慧57, 1.8 智慧與福報71; 2 第二部分:2.1 禪─自我的提升83, 2.2 禪─自我的消融94,2.3 禪與人生106, 2.4 禪與生活115, 2.5 禪的心靈環保125, 2.6 禪的知與行136, 2.7 禪與藝術149。; 3 第三部分: 3.1 生命的圓融158, 3.2 生命與時空169, 3.3 理性與感性181, 3.4 提得起.放得下209, 3.5 提起與放下219, 3.6 無常與無我234, 3.7 提升人品的佛教241; 第四部分:4.1 積極的人生觀253, 4.2 現代佛教與生活269, 4.3 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279, 4.4 人心清凈.環境清凈289, 4.5 綠化大地.凈化人間294, 4.6 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303, 4.7 人間凈土321, 4.8 附錄333。


 【Chanworld.org】2017.07.21-2020.11.12-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