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把五戒泛道德化
记得过去在曼哈顿曾听长叡法师讲课时讲到律宗,提到印顺法师其实以为净土宗和律宗根本就不应成为一宗。因为净土和戒律在大乘佛法里通一切宗派,并没有需要特立一宗来弘扬。当时我就感觉这个见解实乃真知灼见。
因为中国人的确是把佛法弄得比原先复杂许多了!这固然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即菩萨道主张「应机说法」,所以才会有如此众多的「法门」。但在总体上来说,中国佛教实在是应走上简化的道路。因为太繁复是比较难有生命力的。
所以我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既然是一切佛法宗派修行的基础,就不应把其弄得太玄太复杂,而让尚未决定修行佛法的人望而却步。这不是为了要吸引更多的人而降低佛法的标准,而是佛法修行的目的是「通向解脱觉悟」,而不是去支持人所创建的礼法价值。礼法虽有其在世间的政治与伦理意义,但不应与佛法相混。否则反而容易造成修行的障碍。
这个说法也许会让不少人误以为我反对道德,但其实完全不是。我的立场只是以为不应用世间尺度来臆测佛的智慧。佛陀所立的五戒的确是在讲人的行为法则,也就是一种道德。但这种道德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道德,因为它通向解脱,也就是通向涅槃。五戒如果被弄得太玄,太复杂而「泛道德化」,就容易流向形式主义。也就会失去其通往涅槃的本来功能了。
例如在不杀戒上,就有人严格主张不可杀任何生物。到最后连对人类健康有害的虫鼠,皆一律不可杀了。也有人主张修菩萨道就不可食众生肉,所以必须素食。否则也是违反了不杀戒。这样就是把五戒弄得很复杂。会使不少人对佛教「望之俨然」,甚至会是望而生畏了!
但事实上佛法是这样吗?硬要坚主是的人,我看实在是有毁谤佛陀的嫌疑。因为这些主张都只是后人对五戒的一种引申性诠释。他们的立意虽是想提倡一种良善的价值观,但其前提应是不可随意改动佛法基本的修行底线。否则会造成修行人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反而会是伤害佛法了。
佛陀本人是依靠化缘而日中一食的比丘,化来什么就吃什么。坚持修菩萨道必须素食,难道是要说佛陀不是菩萨?还是说他不够慈悲?所以我虽一向支持各种派别与原因的素食主义,但我反对任何人扭曲佛教。尤其反对「食荤腥就是违反五戒或菩萨道」的论述。因为那不如实。是把五戒弄得太玄了。我要请所有做如是说的法友们对此三思。
另外像不饮酒戒,也应是不可执于「绝对不喝」而在「不喝」里寻找什么绝对的意义。因为五戒里的任何一戒,都没有任何绝对的意义。它们都只是帮助人通往涅槃的管道与凭藉。人如果酒醉了,就容易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不饮酒才是一戒。但如果并没有醉,而只是一种社交礼仪,或小酌怡情,就没有违反五戒。一定坚持滴酒不沾才是持戒,也是一种误会。
五戒可通往涅槃的意思是它可铺垫而帮助养成和喜悦、自在与觉醒相应的「自律人格」。那是一种柔软、和谐与慈悲的「心地」。但它不可能靠把任何一戒「修到极致」来达到,而是要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逐步甦醒与和谐。方法则是佛陀所说的「甦醒方法论」———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行。
五戒(即正业)不可离开佛陀所说的四谛与八正道而单独存在,否则就容易因正见不足(未明缘起)而兴起追求绝对的心思,开始在怎样才能「最究竟」地不杀生、不饮酒与不邪淫上大动心思⋯⋯。但其实都是追求绝对的迷思。
所以我要再次呼吁法友们:请不要把五戒弄得太玄,而成为泛道德化!
作者投稿禅世界。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