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神教為戰争和暴力的主要來源?
苟嘉陵
2020年耶誕寫於紐約長島
最近聽聞法友作了關於有神教的陳述,以為它是戰爭和暴力的主要來源,我就感覺有需要提出自己的看法給大家參考。對與不對,還要請大家指正評說。
有神教到底是不是戰爭的主要來源,以佛法的修行立場來說當然是可以探討的。我的看法是這種論述過於粗略與獨斷,也讓我感覺有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衡量其它宗教的嫌疑。因為佛法是講緣起與無我,當然是和有神的宗教不同。不少人因此就以為佛法修行人都是無神論者,也以為佛法應被視為無神論(atheism) 。但這並非事實。因為佛法既不是無神論,也不是有神論,而是不在有神與無神的思維範疇之中。
這事實上也是佛法修行的一貫立場,而非我的創見。因佛法的修行主軸是如實觀,也就是四念處講的如實覺知自己的身、受、心、法,而沒有離開「人的經驗」。有神與無神的討論,如以佛法的修行來看就像是討論宇宙的有邊還是無邊一樣,都不是人的經驗。佛陀曾清楚地表明,這些離開人的經驗的討論和人的「離苦」無關。
所以在佛法裡修行人不應落入「有無二見」,也就是不去討論諸如存在是有還是無,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阿羅漢在死後是有還是無⋯⋯因這一切都是人的思維(thinking)與臆想(speculation),而與修行佛法的實際目的「離苦」無關。這些東西的有與無也不是人的經驗。佛法的修行一旦離開了人的經驗,就會變得「無力」而走入了玄學(metaphysics)的領域。但玄學不是佛法,而只是佛法被人誤解後的一種變形。
所以中國人講佛法的修行應是「老實修行」,其實很有道理,也就是不會去講自己經驗以外的事。孔夫子之所以主張不去講怪力亂神,其實也就是這種立場。
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主張佛法修行人不應去論說「神的有無」,或去評斷「有神」與「無神」的利弊。這不代表修行人是信神或不信神,而是「不與凡俗同知見」———不在有神與無神的思維模式之中。
這也就是佛法覺的修行的立場———不受有與無等「存在觀念」的綑綁與束縛。而重點是覺知自己是否有對任何觀念「執取」。這也就是四念處裡關於法念處的修行了。
信神的人,當然有可能會對「神的觀念」產生執取。但不信神的人,也同樣有機會對「沒有神的觀念」生出執取。因人的執取可以任何觀念與事物為對象而發生。佛法只是教人不要對它們生出執取,否則就會「有苦」了。
大家如果去維基百科裡查一下,就會發現佛教和基督教、印度教、回教與道教一樣,是被歸類為有神論的。這當然不代表佛法就是有神論,維基百科的作者也很可能並不大瞭解佛法。但佛教徒如果尚不能瞭解佛教的基本立場應是超越觀念與名言的束縛,佛法當然也就很難為多數的人類正確認知了。
其實這個佛法的立場就像當代主流文化裡大多數人所肯定的言論自由一樣。一個人可以完全不同意他人的看法,但同時也全心護衛他人持有這種看法的權力。
所以佛法修行人也可以完全不接受全知全能上帝的存在,但仍尊敬他人信仰全知全能的神的意願。佛教徒應懂得如何尊敬和佛教不同的宗教。不可因其教法裡有「絕對真理」或「全知全能」的說法,就批評其為「暴力的來源」。否則反而是自己落入對「我」的執取了。
而且就連佛陀本人都曾說過「我所說法,如爪上泥;我未說法,如大地土。」可見他從來都沒有抱持著一種「此為真理,其餘皆非」的態度。
另外就是佛陀也曾說過世間最複雜的東西,莫過於人的心。人的行為包括暴力與戰爭,是無法簡單地被歸因於有神教或無神論的。
人類過去曾以宗教為理由,而發動了不少戰爭。但那是人的過失。歸咎於宗教可能會是倒果為因。如果有人要去研究戰爭或暴力和宗教的「相關性」,我不會反對。因為那是人類求知的範圍,是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佛法的修行也一向尊敬知識。但佛法修行人如果做「有神教是戰爭與暴力的主要來源」的論述,我就感覺不只是一種粗疏,好像也有粗暴的成份在內。
這種看法不合乎佛法修行的立場與原則。
作者投稿。
Biao Chen on 12/25/2020:
佛教或佛教徒,批评或批判其他宗教,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六师外道,如现代社会的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佛教现代化应该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应该有与其他宗教包括有神教事实上不一样的立场,否则面对诸现象的法念处如何修习呢?无神论,不是佛教所说的两边,就象说“无我”、“无常”这样的概念一样,是一种进行阐释、研讨、辩论的词汇标签。进一步,有神宗教的衰落是大趋势,在美国如此,在西欧更是如此,而华人圈却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沃土,令人费解。
参见《老谌对骆远志兄《对佛教的简单质疑》一文的回答》 :
http://bit.ly/2ITHf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