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反智主义的典型思想———业力的归零

反智主义的典型思想———业力的归零

山海会

2019.05.19


中国佛教里存在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 思想,除了因错误而会成为修行的障碍以外,到底有没有在实际的人生里有害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如果没有具正知见的人指出,许多人会不自觉而已。而其中最明显也最严重的有害处,是不少佛友拒绝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或以为预防性的健康体检不重要,因无关修行宏旨。更有不少人以为现代医学和佛法的「解脱」相抵触。

我的这个观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和不少法友直接接触后得到的结论。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少人以为自己之所以「来到人间」,是因为有许多「前世的业力」所致。于是他们以为所谓的「解脱」,就是要在今生把这些业力都「消耗完」,或者是「报尽」。而如果没有「消耗尽」这些业力,那所谓的轮回就会无法终结。这些人的想法是一种「业力实有论」,而把解脱看成是「业力的归零」———即「我不再欠别人什么,别人也不再欠我什么,否则就都是没完没了的牵绊与繫缚。」殊不知这种想法完全不合乎佛陀所说的解脱道,也并不合于四谛。因四谛的主题一点都不是要结清任何「业力的总帐」。而是要人能「解脱苦」,也就是要人能因修行而有喜悦与自在的生命品质。

所以以为看医生接受医疗,是一种没完没了的「造业」的想法,完全不符合佛法修行的基本精神。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提昇人的心灵与生命品质,也是要让人感受到活得愉快。从没有说修行人接受医疗就是不合佛法的事,更没有说让自己的肉体受苦就是「消业」。而所有这些「消业」的思想,事实上都不是如来所说法,而是后来的修行人自己添加的想像。因没有解脱的人总会喜欢想像阿罗汉果是如何,佛果又是如何,却忽略了解脱道的成就是因为修习般若道,也就是修行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反对科学的。因为科学家的努力正是一种「如实观」。只是观的对象不是人的内心,而是众生存在的世界。

所以以为接受医学治疗不合佛法,或就是造业,纯粹是一种没弄清佛法到底是什么的结果,也就是缺少正知见。修行人希望藉着现代医学而提昇喜悦或「活得比较长」,哪里有任何不合佛法的地方?佛法修行人当然不应把佛法和医学或科学对立起来。修行佛法解脱道是修四谛,也就是要人懂得随顺因缘与知因知缘,否则无法灭苦。而人身体的病痛,难道不是苦的一部分?现代有科学家及医学家等「大医王」能「知苦」与提供灭苦之道,当然符合佛法与四谛的精神。以为它们和佛法相冲突,根本就是一种法执。也是把佛法的基本精神弄错了。

这也就是我为何会坚主四念处的修行必须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基础的原因。懂得四念处的人会明白,佛法的修行一点都不反智,也没有和科学不相容。虽然佛法并不就是科学。但修行人应是能自在地吸收新知,并运用新知而造福自己和他人。也才是大乘菩萨道里所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愿接受医师治疗的人只是在自我折磨,但其实是在「白受苦」。因为受苦一点都不能「消业」。而消业思想本身,就是佛教里最明显的反智论迷思。是需要被佛法修行人照见而勐醒的。

所以我呼吁所有的佛法修行人不要把现代医学视为修行的障碍,而应把所有的医师都视为修行的合作伙伴。活得长一点也完全没有过失,因为「人身难得」。菩萨难道不正是因为活得长,才能利益更多的众生吗?


觉知存在于中国佛教内的反智主义

山海会

2019.05.19

中国佛教经过长远的发展,的确存在着反智主义的修行思想与心态。只是如果没有经过反覆的讨论与反思,和原始教典里所教的修行内容去做比较,大多数的修行人会难以理解这个事实。这就是般若广场存在的意义,与推动佛法现代化的途径。即通过深入各种实际人生里的讨论,我们可把存在于中国佛教里的实际修行问题看得更清楚。这不代表做深思与讨论的人就完全瞭解佛法。但它当然代表着一群修行人在认真地做「择法觉支」,及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努力。

大多数的修行人都以为自己已经懂得缘起法义了。但如果没有能觉知到存在于中国佛教内的反智主义思想,可以说是并不懂得缘起法,也不懂得四圣谛。但这个事实无法只是靠阅读教典而得到觉知,而是必须靠现代人修行四念处,也就是在现代觉知自己的生命与当代的佛教文化。原因是这些流行的反智论思想在佛陀的时代并不存在,或「不是如此地存在」。没有四念处,尤其是法念处的修习,是会有难度的。但读者诸君可以藉着阅读般若广场里的文章,而和作者一起去做深观,去修「择法觉支」。

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深观我们的时代与佛教文化,去觉知存在于佛教内的反智主义。这不是「只会说」的耍嘴皮子,也不是只存在于脑子里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现代实际的佛法修行。


首发于般若广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