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部》【禅世界版】22大念处经

【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大念处经》(DN.22)

DN.22.1-DN.22.22


DN.2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俱卢国(Kuru)迦摩沙达磨(Kammassadhamma)城俱卢国人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比丘们回答道。世尊接着说道:

“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他住于把诸受作为诸受来观察思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他住于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他住于把诸精神对象(mind-objects; 法)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

【注1】:清楚地理解,clearly being aware, clearly comprehending,即正知。正知,英文还有full awareness,遍觉知。觉知,awareness。

【注2】:具念(mindful) ,充满正念。

【注3】:《中部》里有《诸念处经》(MN.1.10)。


DN.22.2

【注】:身体呼吸法

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住于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去往山林、一棵树下或一个空棚屋的比丘,坐下;交叠盘腿,挺直身体,并在他的面前建立起念后,他一直具念地吸气,一直具念地呼气。当吸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吸气绵长。” 或当呼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呼气绵长。” 当吸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吸气为短。” 或当呼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呼气为短。”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整个过程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整个过程而呼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行(the bodily formation)宁静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行宁静而呼气。” 比丘们!正如一位熟练的绞车匠或其学徒,当作一个长转时,他知道:“我作一个长转。” 或当作一个短转时,他知道:“我作一个短转。” 同样地,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当吸气绵长时,他知道:“我吸气绵长。” 或当呼气绵长时,他知道:“我呼气绵长。” 当吸气为短时,他知道:“我吸气为短。” 或当呼气为短时,他知道:“我呼气为短。”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整个过程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整个过程而呼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行宁静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行宁静而呼气。”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bare knowledge; 纯粹知识)与念(mindfulness)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注】:了知,know / understand。


DN.22.3

【注】:身体日常觉知法:贯穿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等中,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当一位比丘行走时,他了知:“我在行走”;当站立时,他了知:“我在站立”; 当坐着时,他了知:“我在坐着”; 当躺下时,他了知:“我在躺下”;或者无论他的身体如何放置时,他相应地了知。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4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在前进和后退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向前看和向别处看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诸肢体曲伸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穿衣袍,拿他的钵和外袍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吃饭、喝水、进食和品尝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排便和排尿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在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说话和沉默不语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事的人。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注】:完全觉知,就是正知(full awareness),清楚觉知(clearly being aware)。


DN.22.5

【注】:身体不净扫描法从脚底向上,从头皮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检查,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从脚底向上,从头发顶部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审视:“在此身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胸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容物、粪便、胆汁、痰液、脓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液(head-hairs, body-hairs, nails, teeth, skin, flesh, sinews, bones, bone-marrow, kidneys, heart, liver, diaphragm, spleen, lungs, large intestines, small intestines, contents of the stomach, feces, bile, phlegm, pus, blood, sweat, fat, tears, grease, spittle, snot, oil of the joints, and urine)。”  比丘们!正如两端有开口的袋子放满许多种谷物,例如山米、红米、豆子、豌豆、粟米和白米(such as hill rice, red rice, beans, peas, millet, and white rice),一个有眼力的人打开它,并如是检视它:“这是山米,这是红米,这是豆子,这是豌豆,这是粟米,这是白米。”  同样地,比丘们!从脚底向上,从头发顶部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审视:“在此身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胸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容物、粪便、胆汁、痰液、脓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液。”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6

【注】:身体四界扫描法:扫描整个身体的地、水、火、风的性质,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把此同一个身体,无论如何放置和处置它,作为如是包含诸界的东西来审视:“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比丘们!正如一个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学徒,宰杀一头牛后,会坐在十字路口,把它切成小块;同样地,一位比丘把此同一个身体,无论如何放置和处置它,作为如是包含诸界的东西来审视:“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7

【注】:尸体观想法:观想尸体的变化,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犹如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一具尸体:已死了一天、二天或三天,肿胀、瘀青、溃烂,他将这个身体与它作如是比较:“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它会是那样,它不会免于那个命运。”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8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犹如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一具尸体:被众乌鸦、鹰、秃鹫、狗、豺,或各种虫子吞食,他将这个身体与它作如是比较:“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性质,它会是那样,它不会免于那个命运。”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9

一位比丘犹如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一具尸体:一副骸骨有血肉,连着筋……一副骸骨没有肉,沾满污血,连着筋……一副骸骨没有血肉,连着筋…… 断开的众骨头散乱四处:这里一块手骨,那里一块脚骨,这里一块胫骨,那里一块大腿骨,这里一块髋骨,那里一块脊骨,这里一块肋骨,那里一块胸骨,这里一块臂骨,那里一块肩骨,这里一块颈骨,那里一块颌骨,这里一颗牙齿,那里一块头骨 – 他将这个身体与它作如是比较:“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性质,它会是那样,它不会免于那个命运。”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0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犹如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一具尸体:白骨苍白似贝壳之色……众骨头堆积一年之久……众骨头腐烂并破碎成粉末,他将这个身体与它作如是比较:“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性质,它会是那样,它不会免于那个命运。”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一个身体”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也是一位比丘住于把此身作为身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1

【注】:感受觉知法:扫描感受的状态,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观察思考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痛苦或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诸受当作诸受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当一位比丘感受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受”;当感受到一个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痛苦的受”;当感受到一个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  当感受一个世俗的令人愉快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世俗的令人愉快的受。” 当感受一个精神上的令人愉快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精神上的令人愉快的受。” 当感受到一个世俗的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世俗的痛苦的受。” 当感受到一个精神上的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精神上的痛苦的受。”  当感受到一个世俗的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世俗的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时。” 当感受到一个精神上的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一个精神上的既不令人愉快的也不痛苦的受。”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受作为诸受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诸受作为诸受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受作为诸受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诸受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诸受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诸受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受”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把诸受作为诸受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2

【注】:心觉知法:扫描心的状态,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观察思考心的贪嗔痴/非贪嗔痴、集中/散乱、广大/非广大、有上/无上、得定/非得定、解脱/非解脱等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一位比丘把一颗被贪欲影响的心作为被贪欲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贪欲影响的心作为不被贪欲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被嗔恨影响的心作为被嗔恨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嗔恨影响的心作为不被嗔恨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作为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作为不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收敛的心作为收敛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散乱的心作为散乱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高尚的心作为高尚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高尚的心作为不高尚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超越的心作为超越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超越的心作为不超越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集中得定的心作为集中得定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集中得定的心作为不集中得定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解脱的心作为解脱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未解脱的心作为未解脱的心来了知。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心里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心里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心里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心”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3

【注】:禅世界注:法念处修行之道,佛陀说针对五盖(DN.22.13)、五取蕴(DN.22.14)、内外六处(DN.22.15)、七觉支(DN.22.16)和四圣谛(DN.22.17-20)等“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因为是在诸现象中,而诸现象包括自己、他人、四周社会和自然环境乃至此世间,因此法念处是涵盖范围广大的念处。面对诸对象,佛陀要我们针对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七觉支和四圣谛,时时观察和思考,获得对诸法的觉知。见禅世界WIKI法念处辞条。

【注】:现象五盖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自己的贪欲、嗔恨、懒惰和迟钝、掉举和后悔、怀疑等的生起和舍弃的过程,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五盖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住于针对五盖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在他当中有感官欲望(sensual desire)时,一位比丘了知:“在我当中有感官欲望。” 或者在他当中没有感官欲望时,他了知:“在我当中没有感官欲望”;并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来生起,并且已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被舍弃,以及被舍弃的感官欲望如何在未来不生起。在他当中有恶意时……有懒惰和迟钝时……有掉举和后悔时……有怀疑时,一位比丘了知:“在我当中有怀疑”;或者在他当中没有怀疑时,他了知:“在我当中没有怀疑” ;并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怀疑如何生起,并且已生起的怀疑如何被舍弃,以及被舍弃的怀疑如何在未来不生起。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诸精神对象”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五盖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4

【注】:现象五取蕴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集起和息灭,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五蕴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那么,一位比丘如何住于针对五蕴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这就是物质性色,这就是它的集起,这就是它的消失;这就是受,这就是它的集起,这就是它的消失;这就是感知(想),这就是它的集起,这就是它的消失;这就是诸行(formations),这就是它们的集起,这就是它们的消失;这就是识,这就是它的集起,这就是它的消失。”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诸精神对象”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五蕴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5

【注】:现象内外六处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内外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和缘于这两者而生起的结缚的生起和舍弃,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住于针对六内外处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那么,一位比丘如何住于针对六内外处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眼,他了知诸色,并且他了知依赖于两者的束缚;并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束缚如何来生起,已生起的束缚如何来被舍弃,并且已被舍弃的束缚如何在未来不生起。他已舍弃的结缚未来不生起而了知。他了知耳,他了知诸声音……他了知鼻,他了知诸气味……他了知舌,他了知诸味道……他了知身,他了知诸所触物……他了知意,他了知诸精神对象(诸精神现象;诸法),并且他了知依赖于两者生起的束缚;而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束缚如何生起,已生起的束缚如何被舍弃,并且被舍弃的束缚如何在未来不生起。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诸精神对象”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针对六内外处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6

【注】:现象七觉支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七觉支的生起和圆满,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七觉支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怎样住于针对七觉支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当在一位比丘当中有念觉支时,他了知:“在我当中有念觉支”;或者当在他当中没有念觉支时,他了知:“在我当中没有念觉支”;并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来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通过修习来实现。在他当中有择法觉支(the investigation-of-states enlightenment factor)时……活力精进觉支……狂喜觉支……宁静觉支……定觉支……平静和好觉支时,一位比丘了知:“在我当中有平静和好觉支”;或者在他当中没有平静和好觉支时,他了知:“在我当中没有平静和好觉支”;并且他也了知还未生起的平静和好觉支如何来生起,已生起的平静和好觉支如何通过修习来实现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外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他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里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只是在他当中建立“有诸精神对象”的念至无遮智与念的必要程度。而且他无所依止而安住,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住于针对七觉支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17

【注】:现象四圣谛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四圣谛,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住于针对四圣谛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怎样住于针对四圣谛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呢?在这里,一位比丘如实了知:“这是痛苦”;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他如实了知:“这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


DN.22.18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圣谛呢?出生是痛苦,衰老是痛苦,生病是痛苦,死亡是痛苦,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是痛苦,怨憎会是痛苦,爱别离是痛苦,求不得也是痛苦,总之,五取蕴是痛苦。

比丘们!什么是出生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产生、出生、入胎、生起、再生、诸蕴显现和获得诸处,比丘们!这被称为出生。

比丘们!什么是衰老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年老、衰老、牙齿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寿命损失和诸根衰退,比丘们!这被称为衰老。

比丘们!什么是死亡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过世、灭亡、破裂、消逝、死灭、衰亡、寿终、诸蕴破裂、尸体舍弃,命根断绝,比丘们!这被称为死亡。

比丘们!什么是悲伤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会有忧愁、悲伤、忧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悲伤,比丘们!这被称为悲伤。

比丘们!什么是哀恸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有悲叹、悲泣、悲叹着、悲泣着、悲叹的情形、悲泣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哀恸。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呢?比丘们!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身触所生的痛苦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

比丘们!什么是苦恼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心的苦恼、心的不适,意触所生的苦恼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苦恼。

比丘们!什么是绝望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的悲伤、绝望、悲伤的情形、绝望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绝望。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那些不喜好的、不想要的、不合意的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和诸精神对象(法),或那些是对他没有利益、不利、不快乐和没有脱离束缚安住,与那些一起会合、集合、结合、合一的,比丘们!这被称为怨憎会苦。

比丘们!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那些喜好的、想要的和合意的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和诸精神对象(法),或那些对他有利益、有利、安乐、离束缚安住的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族、血亲的,与那些一起不会合、不集合、不结合、不合一,比丘们!这被称为爱别离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呢?比丘们!由屈从于出生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出生的事物!愿我们的出生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衰老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衰老的事物!愿我们的衰老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疾病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疾病!愿我们的疾病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死亡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死亡!愿我们的死亡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愿我们的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总之,什么是五取蕴苦?即色取蕴苦、受取蕴苦、想取蕴苦、住行取蕴苦和识取蕴苦。比丘们!总之,这被称为五取蕴苦。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圣谛。


DN.22.19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的集起圣谛?凡是导致对重生的贪欲、伴随喜悦和欲望的染着、到处欢喜的渴爱,即对欲望、存在(有)和无有(虚无)的渴爱。

比丘们!当这种渴爱当生起时,在哪里生起呢?当安住时,在哪里安住呢?任何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

在此世间当中有什么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形色)呢?眼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耳是在此世间当中……鼻是在此世间当中……舌是在此世间当中……身是在此世间当中……意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tangibles)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 mind-objects)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识此是在世间中……鼻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识是此在世间中……身识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识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所生受此是在世间中……舌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感知(想)是在世间此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思(volition; 意志)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渴爱(crav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思想(寻; think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想(寻)是在世间中……诸所触物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检查(伺; pondering; examin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的集起圣谛。

【注1】:诸法,诸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精神现象(mental phenomenon),诸现象(phenomenon),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可互换。

【注2】:法心尊者归纳身受心法的专注培养、正知的获得和正精进为正念的内容。《中部》之《大四十经》MN.3.117详述了正见、正念、正精进和八正道其他方面的关系。

【注3】:某些此世间禅修方法里运用的“观想”,与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的“感知(想)”是接近的,而它们正是正念之法念处所要观察思考而获得正知(即完全觉知)的对象(mental objects)。如果以“观想”帮助禅修,必须了知“观想”的局限性,以及“观想”是了知的对象。


DN.22.20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的息灭圣谛?就是渴爱的彻底除去而渴爱息灭、舍弃、舍离、解脱和无着。

比丘们!这种渴爱当被除去时,在哪里被除去呢?当被息灭时,在哪里被息灭呢?任何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

什么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呢?眼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耳是在此世间当中……鼻是在世间中……舌是在此世间当中……身是在此世间当中……意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识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识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识是在此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的息灭圣谛。


DN.22.21

比丘们!什么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呢?这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痛苦之智,痛苦的集起之智,痛苦的息灭之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之智,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

比丘们!什么是正志呢?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的意向、无恶意的意向、无损害的意向,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志。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戒绝妄语、戒绝离间语、戒绝粗恶语、戒绝杂秽语,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戒绝杀生、戒绝未给予而取、戒绝邪淫,比丘们!这被称为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圣弟子舍弃邪命后,以正命生活,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为了还未生起的诸邪恶不善诸精神对象(法)之不生起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已生起的诸邪恶不善法的舍弃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还未生起的诸善状态的生起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已生起的诸善状态的存续、不灭、增长、扩大、圆满修习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比丘们!这被称为正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身,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住于在受当中观察思考受,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住于把心作为心来观察思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住于在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法,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忧伤,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念。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后,进入后住于有思想和检查,由隐退远离而产生狂喜和快乐的第一禅;以思想和检查(寻与伺)的平息,有内在的信心和心的一致性(统一),进入后住于没有思想和检查,集中得定而产生狂喜和快乐的第二禅;以狂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快乐,进入后住于圣人们所宣称:“他是平静的,具念的,他快乐地居住”的第三禅;以快乐的舍弃与痛苦的舍弃,及以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息灭,进入后住于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由平静的念的清净化的第四禅,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定。

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痛苦的息灭之道圣谛。

用这种方式,他住于内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住于外在地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住于内在地和外在地两者都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或者他也住于在诸精神对象当中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因素,或者住于在诸精神对象当中观察思考它们的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当中观察思考它们的诸生起和诸消散因素两者。或者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必要程度而建立“有诸精神对象”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针对四圣谛把诸精神对象作为诸精神对象来观察思考的方式。


DN.22.22

比丘们!如果任何人用这种方式修习这四念处七年,他可以期待两种果之一:要么在此时此地的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要么如果有一丝执取的残留(有余依),则为不还(non-return ; 阿那含位)。

比丘们!别说七年,比丘们!如果任何人用这种方式修习这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他可以期待两种果之一:要么在此时此地的究竟智,要么如果有一丝执取的残留(有余依),则为不还(阿那含位)。比丘们!别说一年,比丘们!如果任何人用这种方式修习这四念处七个月,他可以期待两种果之一:要么在此时此地的究竟智,要么如果有一丝执取的残留(有余依),则为不还(阿那含位)。比丘们!别说七个月,如果任何人用这种方式修习这四念处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别说半个月,比丘们!如果任何人用这种方式修习这四念处七天,他可以期待两种果之一:要么在此时此地的究竟智,要么如果有一丝执取的残留(有余依),则为不还(阿那含位)。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世尊如是所说。那些兴高采烈的比丘们,对世尊的教导十分欢喜。


《大念处经》终。


【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Chanworld.org】2017.08.23-2019.02.12-2021.12.19-2024.05.30-MG-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