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礼敬那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第五篇 大品
《相应部》卷48【禅世界版】2
根相应(相应四十八)
第三品 – 第四品
SN.48.21-40
第三品 六根(THE SIX FACULTIES)品
SN.48.21-30
SN.48.21 再生(Renewed Existence)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信念根……慧根。
比丘们!只要我不如实地证知(directly know)在这五根情况下的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我没有在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宣称我觉醒至无上遍正觉。 可是当我对这所有的如实地证知(directly know)时,我在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宣称我觉醒至无上遍正觉。
在我当中生起智与眼力(The knowledge and vision):“我的心解脱毫不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出生;现在没有再生。””
SN.48.22 生命根(The Life Faculty)经
“比丘们!有这三根。是哪三种呢?女性根、男性根和生命根(The femininity faculty, the masculinity faculty, the life faculty)。比丘们!这些是三根。”
SN.48.23 究竟智(The Faculty of Final Knowledge)根经
“比丘们!有这三根。是哪三种呢?“我将知道还未究竟知道之根、究竟智(final knowledge)之根、赋有究竟智(final knowledge)的人之根。比丘们!这些是三根。”
SN.48.24 一播种者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信念根……、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比丘们!已完成和已实践这五根者是一位阿罗汉。如果它们比那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中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生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无行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有行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必定上流,去向阿迦腻吒界;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一还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入流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位法随者;如果依然较脆弱,则其人是一个信念随者。
SN.48.25 简单版经
“比丘们!有这些六根。是哪六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这些是六根。”
SN.48.26 入流者经
“比丘们!有这些六根。是哪六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这些是六根。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如实了知这些六根的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时,那么他就称为一位不再注定去下界、命运决定、以正觉为他的目的地的入流者圣弟子。”
SN.48.27 阿罗汉经
“比丘们!有这些六根。是哪六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比丘们!当已经实了知在这六根情况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一位比丘通过不执取而解脱,那么他就成为一位阿罗汉比丘,他的诸烦恼已经被摧毁,他已历梵行,该办已办,已放下重负,抵达他自己的目标,彻底毁坏存在的诸束缚,通过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而获得完全解脱。”
SN.48.28 佛陀(Buddha)经
“比丘们!有这六根。是哪六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只要我不如实地证知(directly know)在这六根情况下的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我没有在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宣称我觉醒至无上遍正觉。 可是当我对这所有的如实地证知(directly know)时,我在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宣称我觉醒至无上遍正觉。
在我当中生起智与眼力(The knowledge and vision):“我的心解脱毫不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出生;现在没有再生。””
SN.48.29 众沙门和众婆罗门经 (1)
“比丘们!有这六根。是哪六种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那些不如实了知在这六根情况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没有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没有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如实了知在这六根情况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和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0 众沙门和众婆罗门经 (2)
“那些不如实不了知眼根、不了知眼根的集起、不了知眼根的息灭、不了知导向眼根的息灭之道;不了知耳根……不了知鼻根……不了知舌根……不了知身根……不了知意根、不了知意根的集起、不了知意根的息灭、不了知导向意根的息灭之道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没有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没有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如实了知眼根、了知眼根的集起、了知眼根的息灭、了知导向眼根的息灭之道;了知耳根……了知鼻根……了知舌根……了知身根……了知意根、了知意根的集起、了知意根的息灭、了知导向意根的息灭之道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和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第三品六根品终。
第四品 快乐(pleasure)根品
SN.48.31-40
SN.48.31 简单版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这些是五根。”
SN.48.32 入流者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如实了知在这五根情况下的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时,他就被称为一位不再束缚于下界、命运决定和以正觉为目的地的入流者圣弟子。”
SN.48.33 阿罗汉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实了知这五根情况下的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他通过不执取而获得解脱时,那么他就称为一位阿罗汉比丘,他的诸烦恼已经被摧毁,他已历梵行,该办已办,已放下重负,抵达他自己的目标,彻底毁坏存在的诸束缚,通过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而获得完全解脱。”
SN.48.34 众沙门和众婆罗门经 (1)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那些不如实了知在这六根情况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没有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没有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如实了知在这六根情况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和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5 众沙门和众婆罗门经 (2)
“那些不如实了知快乐根、不了知快乐根的集起、不了知快乐根的息灭、不了知导向快乐根的息灭之道;不了知痛苦根……不了知喜悦根……不了知悲伤根……不了知平静根、不了知平静根的集起、不了知平静根的息灭、不了知导向平静根的息灭之道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没有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没有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们!那些如实了知快乐根、了知快乐根的集起、了知快乐根的息灭、了知导向快乐根的息灭之道;了知痛苦根……了知喜悦根……了知悲伤根……了知平静根、了知平静根的集起、了知平静根的息灭、了知导向平静根的息灭之道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和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这些尊者亲自以证智(direct knowledge)实现它,在这当生中进入并住于沙门义的目标或婆罗门义的目标(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6 分析经 (1)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快乐(pleasure)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快乐,身体上的安适,身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快乐(pleasure)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痛苦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安适,身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痛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喜悦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适,意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喜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悲伤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适,意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悲伤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平静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平静根。
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SN.48.37 分析经 (2)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快乐(pleasure)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快乐,身体上的安适,身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快乐(pleasure)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痛苦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安适,身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痛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喜悦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适,意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喜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悲伤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适,意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悲伤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平静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平静根。
比丘们!在那里,快乐根与喜悦根应该被看作快乐的受。 痛苦根与悲伤根应该被看作痛苦的受。平静根应该被看作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SN.48.38 分析经 (3)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快乐(pleasure)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快乐,身体上的安适,身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快乐(pleasure)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痛苦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安适,身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痛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喜悦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适,意触所生的快乐的和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喜悦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悲伤根呢?无论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适,意触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适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悲伤根。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平静根呢?无论有什么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们!这就称为平静根。
比丘们!在那里,快乐根与喜悦根应该被看作快乐的受。 痛苦根与悲伤根应该被看作痛苦的受。平静根应该被看作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如是,比丘们!根据呈示的方法,这五根,在有了五后,变成三;有了三后,变成五。”
SN.48.39 诸火棍的譬喻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比丘们!依赖于被体验为令人愉快的一种触,快乐根生起。在一个快乐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快乐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令人愉快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令人愉快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快乐根 – 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被体验为痛苦的一种触,痛苦根生起。在一个痛苦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痛苦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痛苦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痛苦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痛苦根 – 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被体验为喜悦的一种触,喜悦根生起。在一个喜悦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喜悦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喜悦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喜悦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喜悦根 – 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被体验为悲伤的一种触,悲伤根生起。在一个悲伤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悲伤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悲伤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悲伤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悲伤根 – 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平静根生起。在一个平静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平静根 – 息灭和平息。”
比丘们!正如两根火棍的接触和磨擦,生热着火,可是当两根火棍分开,搁在一边,则生起的热息灭和平息一般,同样地,依赖于被体验为令人愉快的一种触……依赖于被体验为痛苦的一种触……依赖于被体验为喜悦的一种触……依赖于被体验为悲伤的一种触……依赖于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平静根生起。在一个平静的状态当中,一个人了知:“我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之中。” 其人了知:“随着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的息灭,相应的受 – 那依赖于被体验为平静的一种触在他当中生起的平静根 – 息灭和平息。”
SN.48.40 不规则顺序经
“比丘们!有这五根。是哪五种呢?快乐(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悦根、悲伤根和平静根。
(i. 痛苦根(The pain faculty))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住于精进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在他当中生起痛苦根。他如是了知:“我这痛苦根已生起。那有一个基础,一个来源,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和一个条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没有一个基础,没有一个来源,没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没有一个条件。” 他了知痛苦根、了知痛苦根的集起、了知痛苦根的息灭和了知已生起的痛苦根无余息灭之处。
那么,已生起的痛苦根在哪里无余息灭呢?比丘们!在这里,已从诸感官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一禅,由思想和检查相伴,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并且在这里,已生起的痛苦根无余息灭。
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已经了知痛苦根的息灭的比丘。他相应地指导他的心。
(ii. 悲伤根(The displeasure faculty))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住于精进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在他当中生起悲伤根。他如是了知:“我这悲伤根已生起。那有一个基础,一个来源,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和一个条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没有一个基础,没有一个来源,没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没有一个条件。” 他了知悲伤根、了知悲伤根的集起、了知悲伤根的息灭和了知已生起的悲伤根无余息灭之处。
那么,已生起的悲伤根在哪里无余息灭呢?随着思想和检查的平息,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二禅,有内在的信心和心的统一,没有思想和检查,而有生于定的狂喜和快乐。并且在这里,已生起的悲伤根无余息灭。
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已经了知悲伤根的息灭的比丘。他相应地指导他的心。
(iii. 快乐根(The pleasure faculty))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住于精进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在他当中生起快乐根。他如是了知:“我这快乐根已生起。那有一个基础,一个来源,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和一个条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没有一个基础,没有一个来源,没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没有一个条件。” 他了知快乐根、了知快乐根的集起、了知快乐根的息灭和了知已生起的快乐根无余息灭之处。
那么,已生起的快乐根在哪里无余息灭呢?随着快乐和狂喜的平息,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具念和清楚理解,体验身体的快乐;他进入和住于圣者们宣称的第三禅:“他是平静的、具念的,他快乐地居住。” 并且在这里,已生起的快乐根无余息灭。
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已经了知快乐根的息灭的比丘。他相应地指导他的心。
(iv. 喜悦根(The joy faculty))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住于精进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在他当中生起喜悦根。他如是了知:“我这喜悦根已生起。那有一个基础,一个来源,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和一个条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没有一个基础,没有一个来源,没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没有一个条件。” 他了知喜悦根、了知快喜悦根的集起、了知喜悦根的息灭和了知已生起的喜悦根无余息灭之处。
那么,已生起的喜悦根在哪里无余息灭呢?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随着先前喜悦和悲伤的逝去,一位比进入和住于第四禅,它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并包含由平静的具念的清净化。并且在这里,已生起的喜悦根无余息灭。
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已经了知喜悦根的息灭的比丘。他相应地指导他的心。
(v. 平静根(The equanimity faculty))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住于精进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在他当中生起喜悦根。他如是了知:“我这平静根已生起。那有一个基础,一个来源,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和一个条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没有一个基础,没有一个来源,没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没有一个条件。” 他了知平静根、了知平静根的集起、了知平静根的息灭和了知已生起的平静根无余息灭之处。
那么,已生起的平静根在哪里无余息灭呢?比丘们!在这里,已经完全超越了非感知非非感知处(非想非非想处),一位比进入和住感知(想)和受的息灭。并且在这里,已生起的平静根无余息灭。
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已经了知平静根的息灭的比丘。他相应地指导他的心。”
第四品快乐根品终。
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Chanworld.org】2018.03.28-2021.02.23-1.2-MG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