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第三 后五十经篇
第四品 诸诠释(Expositions; 分别)品
MN.3.141-142
MN.3.141 诸谛的诠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Truths)经
【注】:谛,真谛,真理。
MN.3.14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罗奈鹿野苑的仙人先知坠落处。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MN.3.141.2 “比丘们!在波罗奈鹿野苑的先知(仙人)坠落处(At Benares, the Deer Park at Isipatana),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转动无与伦比的法轮,它不会被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在此世间中的任何人停止 – 即四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the announcing, teaching, describing, establishing, revealing, expounding, and exhibiting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是哪四个呢?
MN.3.141.3 痛苦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痛苦的集起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痛苦息灭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
MN.3.141.4 比丘们!在波罗奈鹿野苑的先知坠落处,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转动无与伦比的法轮,它不会被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在此世间中的任何人停止 – 即四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
MN.3.141.5 比丘们!要培育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友谊;要与舍利弗和目犍连相交(Associated)。他们很明智,并对他们的同梵行者们多有助益。舍利弗就象一位母亲;而目犍连就象一位保姆。舍利弗在入流果上训练指导其他人,而目犍连在最高的目的上训练指导其他人。比丘们!舍利弗能够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四圣谛。"
MN.3.141.6 世尊如是所说。说了这个后,善逝从座位上起来并进入他的住处。
MN.3.141.7 接着,在世尊已经离去后不久,尊者舍利弗对比丘们说道:“比丘学友们!” – “学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MN.3.141.8 “学友们!在波罗奈鹿野苑的先知坠落处,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转动无与伦比的法轮,它不会被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在此世间中的任何人停止 – 即四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是哪四个呢?
MN.3.141.9 痛苦的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痛苦的集起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痛苦息灭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
MN.3.141.10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痛苦的圣谛呢?(类同于MN.1.28.3) 出生是痛苦的,衰老是痛苦的,生病是痛苦的,死亡是痛苦的;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是痛苦的;所求不得是痛苦的;总之,五取蕴是痛苦的。
MN.3.141.11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出生(birth)呢?在各种类别众生中,不同众生的出生(birth),他们的正在出生(being born),入胎(descent into the womb),生产(production)、诸蕴的显现和诸触处的获得(obtaining the bases for contact)。比丘们!这被称为出生。
MN.3.141.12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衰老呢?在各种类别众生中,不同众生的衰老,他们的越来越老,牙齿的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活力的衰退,诸根退化:这就被称为衰老。
MN.3.141.13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死亡呢?在各种类别众生中,不同众生的逝去(passing away),他们的毁灭(perishing),诸蕴的破裂(breakup of the aggregates),残骸的倒下:这就被称为死亡。
MN.3.141.14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悲伤(sorrow)呢?(类同于DN.22.18) 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会有忧愁、悲伤、忧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悲伤,比丘们!这被称为悲伤。
MN.3.141.15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哀恸(lamentation)呢?(类同于DN.22.19) 哀号和哀叹,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有悲叹、悲泣、悲叹着、悲泣着、悲叹的情形、悲泣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哀恸。
MN.3.141.16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痛苦(pain)呢?比丘们!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身触所生的痛苦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
MN.3.141.17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忧愁(grief)呢?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心的苦恼、心的不适,意触所生的苦恼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忧愁。
MN.3.141.18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绝望(despair)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的悲伤、绝望、忧伤的情形、绝望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绝望。
MN.3.141.19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求不得苦(not to obtain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呢?比丘们!由屈从于出生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出生的事物!愿我们的出生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衰老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衰老的事物!愿我们的衰老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疾病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疾病!愿我们的疾病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死亡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死亡!愿我们的死亡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愿我们的悲伤、哀恸、痛苦、忧愁和绝望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
MN.3.141.20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五种通过执取的诸蕴(五取蕴),总之是痛苦呢?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the material form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feeling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perception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formations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and the consciousness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这些是五种通过执取的诸蕴(五取蕴),总之是痛苦。
MN.3.141.21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痛苦的集起圣谛呢?(SN.56.13) )它就是导致重生的渴爱,由欢喜和贪欲相伴,到处搜寻欢喜;即对感官享乐的渴爱,对存在(有)的渴爱,以及对灭绝的渴爱(craving for extermination)。这就被称为痛苦的集起圣谛。
MN.3.141.22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痛苦的息灭圣谛呢?它就是同样的渴爱的无余褪尽和息灭,它的舍弃和放弃让渡,对它的解脱,对它的不依赖。这就被称为痛苦的息灭圣谛。
MN.3.141.23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呢?它就是这八圣道,即正见……和正定。这就被称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
MN.3.141.24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见呢?(SN.45.8) 痛苦之智(Knowledge),痛苦集起之智,痛苦息灭之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之智:这就被称为正见。
MN.3.141.25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志呢?放弃的意向、无恶意的意向和无害的意向:这就被称为正志。
MN.3.141.26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语呢?放弃妄语、放弃离间语、放弃粗言粗语、放弃无聊饶舌:这就被称为正语。
MN.3.141.27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业呢?放弃杀生、放弃未给予而取、放弃非梵行:这就被称为正业。
MN.3.141.28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命呢?在这里,一位圣弟子舍弃一个谋生的错误模式(邪命)后,用一个正命来谋生:这就被称为正命。
MN.3.141.29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精进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为了还未生起的邪恶诸不善状态(不善法)的不生起而产生欲望;他努力,激发活力精进、应用其心和勤奋。他为已生起的邪恶诸不善状态(不善法)的舍弃而产生欲望……为了还未生起的诸善状态(善法)的生起而产生欲望……为了已生起的诸善状态(善法)的持续、不衰退、增长、扩展和依修习的成就而产生欲望;他努力,激发活力精进、应用其心和勤奋:这就被称为正精进。
MN.3.141.30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念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体当中观察思考身体,热忱、正知、具念,已经除去了对此世间的贪婪和苦恼(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住于在受当中观察思考受,热忱、正知、具念,已经除去了对此世间的贪婪和苦恼(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心,热忱、正知、具念,已经除去了对此世间的贪婪和苦恼(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热忱、正知、具念,已经除去了对此世间的贪婪和苦恼(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这就被称为正念。
MN.3.141.31 那么,学友们!什么是正定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从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状态(不善法)隐退远离后,进入和住于第一禅,它由思想和检查相伴,带着由隐退远离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思想和检查的沉淀平息,他进入和住于第二禅,它有内在的信心和心的一致性,没有思想和检查,却有由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快乐和狂喜的褪去,他住于平静,充满正念和正知,用身体体验快乐;他进入和住于这圣人们所宣说“他是平静的,具念的,他快乐而住”的第三禅。随着愉快和痛苦的舍弃,他进入和住于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和包含由于平静而有的念的清净化的第四禅。这就被称为正定。”
这就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
MN.3.141.32 学友们在波罗奈鹿野苑的先知坠落处(At Benares, the Deer Park at Isipatana),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转动无与伦比的法轮,它不会被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在此世间中的任何人停止 – 即四圣谛的宣告、教诫、描述、建立、揭示、阐述和展示(the announcing, teaching, describing, establishing, revealing, expounding, and exhibiting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那就尊者舍利弗所说。比丘们对尊者舍利弗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一诸谛的诠释经终。
MN.3.142 诸供养的诠释(The Exposition of Offerings)经
MN.3.14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人的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MN.3.142.2 那时,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Mahapajapati GotamI)拿了一套新衣并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她在一旁坐下并对世尊说道:“大德!这套新衣是我特别地为世尊亲自编织的和亲自纺织的。大德!请世尊出于怜悯从我这里接受它吧。"
当如是所说时,世尊告诉她道:“乔达弥!请你把它施与僧团吧。当你把它施与僧团时,它将是对我与僧团两者的供养。"
第二次和第三次,她对世尊说道:“大德!这套新衣是我特别地为世尊亲自编织的和亲自纺织的。大德!请世尊出于怜悯从我这里接受它吧。"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尊告诉她道: “乔达弥!请你把它施与僧团吧。当你把它施与僧团时,它将是对我与僧团两者的供养。"
MN.3.142.3 那时,尊者阿难对世尊说道:“大德!请世尊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那里接受这套新衣吧。大德!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已经对世尊多所助益。作为他的姨母,她是他的保姆、他的养母和哺乳他的人。当他自己的母亲去世时,她让世尊吮吸乳汁。
大德!世尊也对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多所助益。 由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已经皈依佛、法和僧团,由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已经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的不端行为,戒除妄语,戒除作为疏忽放逸基础的果酒、烈酒和诸麻醉品。由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对佛、法和僧团具备圆满的信心,并且她拥有被众圣者所爱的诸戒德,由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没有关于痛苦的怀疑,没有关于痛苦的集起的怀疑,没有关于痛苦的息灭的怀疑,没有关于导向痛苦息灭之道的怀疑。世尊已经对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多所助益。"
MN.3.142.4 “就是这样,阿难!就是这样!当一个人由于另一个人已经皈依佛、法和僧团时,我说前者通过向他礼敬、为他起立、给予他尊崇的致意等各种有礼貌的服务,并通过提供诸衣袍、施食、诸休息处和诸医药必需品而报答后者,这是不容易的。
当一个人由于另一个人已经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的不端行为,戒除妄语,戒除作为疏忽放逸基础的果酒、烈酒和诸麻醉品时,我说前者通过向他礼敬、为他起立、给予他尊崇的致意等各种有礼貌的服务,并通过提供诸衣袍、施食、诸休息处和诸医药必需品而报答后者,这是不容易的。
当一个人由于另一个人已经对佛、法和僧团具备圆满的信心,并且拥有被众圣者所爱的诸戒德时,我说前者通过向他礼敬、为他起立、给予他尊崇的致意等各种有礼貌的服务,并通过提供诸衣袍、施食、诸休息处和诸医药必需品而报答后者,这是不容易的。
当一个人由于另一个人已经没有关于痛苦的怀疑,没有关于痛苦的集起的怀疑,没有关于痛苦的息灭的怀疑,没有关于导向痛苦息灭之道的怀疑时,我说前者通过向他礼敬、为他起立、给予他尊崇的致意等各种有礼貌的服务,并通过提供诸衣袍、施食、诸休息处和诸医药必需品而报答后者,这是不容易的。
MN.3.142.5 阿难!有十四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施与一种布施(gives a gift);这是第一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辟支佛(paccekabuddha)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二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如来的阿罗汉弟子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三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个已经进入阿罗汉位果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四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不还者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五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已经进入不还果的实现之道(the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ruit of non-return)的人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六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一来者(a once-returner)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七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已经进入一来果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八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入流者(a stream-enterer)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九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已经进入入流果(the fruit of stream-entry)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十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在教导系统之外没有对诸感官享乐的贪欲的人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十一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有戒德的凡夫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十二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位无戒德的凡夫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十三种个人的供养。
一个人给一个动物施与一种布施 – 这是第十四种个人的供养。
MN.3.142.6 阿难!在这里,通过给一个动物施与一种布施后,可以期待这个供养有一百倍的报答。通过给一位无戒德的凡夫施与一种布施,可以期待这个供养有一千倍的报答。通过给一位有戒德的凡夫施与一种布施,可以期待这个供养有十万倍的报答。通过给一位在教导系统之外没有对诸感官享乐的贪欲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可以期待这个供养有百亿倍的报答。
通过给一位已经进入入流果(the fruit of stream-entry)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可以期待这个供养有不可计算和无量的的报答。既然如此,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入流者(a stream-enterer)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已经进入一来果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一来者(a once-returner)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给一位已经进入不还果的实现之道(the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ruit of non-return)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不还者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个已经进入阿罗汉位果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如来的阿罗汉弟子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辟支佛(paccekabuddha)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施与一种布施(gives a gift)应该如何说呢?那么,关于一个人给一位已经进入一来果的实现之道的人施与一种布施应该如何说呢?
MN.3.142.7 阿难!有七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给有众比丘和众比丘尼两者的一个僧团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一种给僧团的供养。
在如来已经成就了般涅槃后,一个人给有众比丘和众比丘尼两者的一个僧团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二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给众比丘的一个僧团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三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给众比丘尼的一个僧团施与一种布施;这是第四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施与一种布施,说到“为我指定来自僧团的这么多的比丘和比丘尼”;这是第五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施与一种布施,说到“为我指定来自僧团的这么多的比丘”;是第六种给僧团的供养。
一个人施与一种布施,说到“为我指定来自僧团的这么多的比丘尼”;是第七种给僧团的供养。
MN.3.142.8 阿难!在未来的时间里,将有黄项的族姓的成员们,没有道德,品格邪恶。人们将为了这个僧团给那些无戒德的人们施与众布施。即便如此,我说对僧团所作的一种供养是不可计算的和无量的。并且我说给一种个人的布施绝不会比给一个僧团所作的一种供养(an offering made to the Sangha)有更大的果报。
MN.3.142.9 有四种供养的清净化。是哪四种呢?由施与者而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供养。由接受者而不是由施与者清净化的供养。既不是由施与者也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供养。是由施与者和由接受者两者清净化的供养。
MN.3.142.10 那么,什么是由施与者而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供养呢?在这里施与者有戒德,品格良善,而接受者是无戒德的,品格邪恶。如是,供养是由施与者而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
MN.3.142.11 那么,什么是由接受者而不是由施与者清净化的供养呢?在这里接受者有戒德,品格良善,而施与者是无戒德的,品格邪恶。如是,供养是由接受者而不是由施与者清净化的。
MN.3.142.12 那么,什么是既不是由施与者也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供养呢?在这里施与者是无戒德的,品格邪恶,并且接受者是无戒德的,品格邪恶。如是,供养既不是由施与者也不是由接受者清净化的。
MN.3.142.13 那么,什么是由施与者和由接受者两者清净化的供养呢?在这里施与者有戒德,品格良善,并且接受者是有戒德,品格良善。这些是四种供养的清净化。如是,供养不是由施与者和接受者两者清净化的。这些是四种供养的清净化。”
MN.3.142.14 那就是世尊所说。当善逝(the Sublime One)如是而言后,大师(the Teacher)进一步说道:
“当一个有戒德的人给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以信任之心施与一种正确所得的布施(a gift),
持有业果巨大的信念时,
施与者的戒德清净化了供养(the offering)。
–
当一个没有戒德的人给一个有戒德的人
以不信任之心施与一种不正确所得的布施(a gift),
也不持有业果巨大的信念时,
接受者的戒德清净化了供养(the offering)。
–
当一个没有戒德的人给一个没有戒德的人
以不信任之心施与一种不正确所得的布施(a gift),
也不持有业果巨大的信念时,
没有一方的戒德清净化了供养(the offering)。
–
当一个有戒德的人给一个有戒德的人
以信任之心施与一种正确所得的布施(a gift),
持有业果巨大的信念时,
我说,那种布施将产生完全的果报。
–
当一个镇静(passionless)的人给一个镇静的人
以信任之心施与一种正确所得的布施(a gift),
持有业果巨大的信念时,
我说,那种布施是世上众布施中最好的布施。”
第一四二诸供养的诠释经终。
第四诸诠释(Expositions; 分别)品终。
MN.3.141-142终。
第三 后五十经篇
第五品 六处(THE SIXFOLD BASE)品
MN.3.143-152
MN.3.143 对给孤独的劝诫(Advice to Anathapindika)经
MN.3.14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3.143.2 当时,屋主给孤独受到折磨,经受痛苦,重病缠身(afflicted, suffering, and gravely ill)。那时,他对某位男子说道:“来吧,善男子!去拜见世尊,用我的名义以头在双足礼敬世尊并说道:“大德!屋主给孤独受到折磨,经受痛苦,重病缠身,他以头在双足礼敬世尊。"然后去拜访尊者舍利弗。到了后,用我的名义以头在双足礼敬世尊并说道:“大德!屋主给孤独受到折磨,经受痛苦,重病缠身,他以头在双足礼敬尊者舍利弗";而且说道:“大德!如果尊者舍利弗出自怜悯,来到屋主给孤独的住处,那就好了!””
“是的。"那个男子回答道,并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传达了他的信息。然后去拜访尊者舍利弗,向尊者舍利弗礼敬后,传达了他的信息,说道:“如果尊者舍利弗出自怜悯,来到屋主给孤独的住处,那就好了!” 尊者舍利弗默然同意。
MN.3.143.3 那时,尊者舍利弗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以尊者阿难为其随从,前往屋主给孤独的住处。抵达那里,他在在一个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并对屋主给孤独说道: “屋主!我希望你在好转,我希望你舒服些。我希望你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消退而不是在增强,并且明显是它们的消退而不是增强。”
MN.3.143.4 (与MN.2.97.29相同) “尊者舍利弗!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用一柄利剑在将我的头劈开一般,同样地,种种疾风割开我的头。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正在我头上收紧作为一根头带的一条坚韧的皮绳一般,同样地,我的头有种种剧痛。正如一位娴熟的屠夫或他的徒弟要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开一头公牛的腹部一般,同样地,种种疾风切开我的腹部。正如两个强壮的男子用双手抓住一个虚弱的男子并放在一个炽热的碳火坑上烧烤一般,同样地,在我身体中有剧烈的烧灼。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
MN.3.143.5 “那么,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眼,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眼。"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耳……我将不执取鼻……我将不执取舌……我将不执取身……我将不执取意,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意。"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6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诸色(forms),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诸色。"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诸声音……我将不执取诸气味……我将不执取味道……我将不执取诸所触物……我将不执取诸意对象(精神对象;mind-objects,),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诸意对象。"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7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眼识(eye-consciousness),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眼识。"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耳识……我将不执取鼻识……我将不执取舌识……我将不执取身识……我将不执取意识,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意识。"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8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眼触(eye-contact),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眼触。"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耳触……我将不执取鼻触…..我将不执取舌触……我将不执取身触……我将不执取意触,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意触。"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9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眼触所生受(feeling born of eye-contact),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眼触所生受。"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耳触所生受……我将不执取鼻触所生受…..我将不执取舌触所生受……我将不执取身触所生受……我将不执取意触所生受,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意触所生受。"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0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地界(the earth element),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地界。"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水界(the water element)……我将不执取火界(the fire element)…..我将不执取风界(the air element)……我将不执取虚空界(the space element)……我将不执取识界(the consciousness element),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识界。"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1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物质性色(material form),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物质性色。"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受(feeling)……我将不执取感知(想; perception)……我将不执取诸行(formations)……我将不执取识(consciousness),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识。"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2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无限虚空处(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无限虚空处。"如是你应该修学。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无限识处(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我将不执取无所有处(the base of nothingness)……我将不执取非想狒狒想处(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3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此世间(this world),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此世间。我将不执取以外的世间(他世间; the world beyond),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以外的世间。"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4 屋主!你应该如是修学:“我将不执取此所见、所闻、所感、所认知、所遇到、所追求和为意所检查的事物(what is seen, heard, sensed, cognized, encountered, sought after, and examined by the mind),并且我的识将不依赖那个事物。"如是,你应该修学。"
MN.3.143.15 当如是所说时,屋主给孤独哭泣并落泪。于是尊者阿难向他问道:“屋主!你在沉没吗?你在下沉吗?”
“尊者阿难!我不在沉没,我不在下沉。可是尽管我一直在等待值得尊敬的大师和众比丘,但从未听过这样一个法谈(a talk on the Dhamma)。”
“屋主!这样的法谈是不对白衣在家人而言的。这样的法谈是对那些已经出家之人而言的。"
“那么,尊者舍利弗!就让这样的法谈对白衣在家人而言吧。大德!有在其眼中尘垢甚少的善男子们,他们因为没有听见这样的法谈而浪费了时间。会有那些将了知法的人们。"
MN.3.143.16 那时,在给屋主给孤独这项建议后,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从座位上起来并离开。他们离去后不久,屋主给孤独去世并重现于兜率天(the Tusita heaven)。
MN.3.143.17 于是,当夜已深沉时,现在容色绝美的给孤独天子发放殊胜妙光,照亮整个祇树林,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站在一旁并以众偈颂对世尊说道:
“啊,这个为贤明的僧团所居住,
在其中住着法王的
祇树林是幸福的,
是我所有快乐的源泉。
–
通过行为业、知识(智)与法(By action, knowledge and Dhamma),
通过戒德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
通过这些布施,而非通过血统或财富,
凡人们得到净化。
–
因此,一个明智的
看见真正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事物的人,
应该调查研究正法
并用它净化自己。
–
舍利弗已经用戒德、平静和智慧的
诸方式到达顶点;
任何已经超越的比丘
充其量只能与他匹敌。"
MN.3.143.18 那就是给孤独天子所说,并且大师赞同(认可)。于是给孤独天子想道:“大师已经赞同我"时, 向世尊礼敬,然后右绕,他立刻消失。
MN.3.143.19 当那夜已经过后,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昨夜,当夜已深沉时,有某位容色绝美的天子发放殊胜妙光,照亮整个祇树林,来见我。向我礼敬后,他站在一旁并以众偈颂对我说道:
“啊,这个为贤明的僧团所居住,
在其中住着法王的
祇树林是幸福的,
是我所有快乐的源泉。
–
通过行为业、知识(智)与法(By action, knowledge and Dhamma),
通过戒德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
通过这些布施,而非通过血统或财富,
凡人们得到净化。
–
因此,一个明智的
看见真正带来自己利益的事物的人,
应该调查研究正法
并用它净化自己。
–
舍利弗已经用戒德、平静和智慧的
诸方式到达顶点;
任何已经超越的比丘
充其量只能与他匹敌。"
那就是天子所说。于是天子想道:“大师已经赞同我"时,向我礼敬,然后右绕,他立刻消失。
MN.3.143.20 当如是所说时,尊者阿难对世尊如是说道:“大德!他一定是给孤独天。因为屋主给孤独对尊者舍利弗有圆满的信心。"
“阿难!很好!很好!你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那位天子就是给孤独,而不是别的。"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三对给孤独的劝诫经终。
MN.3.144 对阐陀的劝诫经
MN.3.14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庇护所。
MN.3.144.2 当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纯陀,以及尊者阐陀(the venerable Sariputta, the venerable Maha Cunda, and the venerable Channa)住在耆阇崛山(鹫峰山; the mountain Vulture Peak)。
MN.3.144.3 (与SN.35.87相同) 当时,尊者阐陀在那里受到折磨,经受痛苦,重病缠身。那时,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从隐退独坐中起来,去拜访尊者摩诃纯陀,对他说道:“来吧!尊者摩诃纯陀学友!我们去拜访尊者阐陀,并询问病情。” – “好的,学友”,尊者摩诃纯陀回答道。
MN.3.144.4 于是,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纯陀去拜访尊者阐陀并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且尊者舍利弗对尊者阐陀说道:“阐陀学友!我希望你在好转,我希望你舒服些。我希望你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消退而不是在增强,并且明显是它们的消退而不是增强。”
MN.3.144.5 “舍利弗学友!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用一柄利剑在将我的头劈开一般,同样地,种种疾风割开我的头。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正在我头上收紧作为一根头带的一条坚韧的皮绳一般,同样地,我的头有种种剧痛。正如一位娴熟的屠夫或他的徒弟要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开一头公牛的腹部一般,同样地,种种疾风切开我的腹部。正如两个强壮的男子用双手抓住一个虚弱的男子并放在一个炽热的碳火坑上烧烤一般,同样地,在我身体中有剧烈的烧灼。我不在好转,我不舒服。我的种种痛苦的感受在增强而不是在消退;明显地它们在增强而不是消退。舍利弗学友!我没有活命的欲望了。”
MN.3.144.6 “尊者阐陀不要引刀自尽,要让尊者阐陀活下去。我们想要尊者阐佗活下去。如果他缺乏适当的食物,我将去为他寻找适当的食物;如果他缺乏适当的医药,我将去为他寻找适当的医药;如果他缺乏适当的看护者们,我将看护他。尊者阐陀不要引刀自尽,要让尊者阐陀活下去。我们想要尊者阐佗活下去。”
MN.3.144.7 “舍利弗学友!我并非缺乏适当的食物;我有适当的食物。我并非缺乏适当的医药;我有适当的医药。我并非缺乏适当的看护者们;我有适当的看护者们。此外,学友!长久以来我以爱而不是以非爱尊崇大师;因为弟子以爱而不是以非爱尊崇大师是合适的。舍利弗学友!请记住这个:阐陀比丘将无咎地引刀自尽。”
MN.3.144.8 “我们会问尊者阐陀某些问题,如果他认为应该回复的话。”
“问吧!舍利弗学友!听了之后,我就知道。”
MN.3.144.9 “阐陀学友!你如是认为眼、眼识和眼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你如是认为耳、耳识和耳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你如是认为意、意识和意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舍利弗学友!我如是认为眼、眼识和眼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我如是认为耳、耳识和耳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我如是认为意、意识和意识所认知的诸事物:“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
MN.3.144.10 “阐陀学友!你在眼、眼识和眼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已经看见和智证了什么,让你如是认为:“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呢?你在耳、耳识和耳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你在意、意识和意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已经看见和智证了什么,让你如是认为:“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呢?”
“舍利弗学友!因为我在眼、眼识和眼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已经看见和智证了息灭,让我如是认为:“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因为我在耳、耳识和耳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因为我在意、意识和意识所认知的诸事物里已经看见和智证了息灭,让我如是认为:“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
MN.3.144.11 当如是所说时,尊者摩诃纯陀对尊者阐陀如是说道:“阐陀学友!因此,在这里,世尊的这个教诫经常受到密切的注意(作意):“对依赖者来说有动摇;对无依赖者来说没有动摇。当没有动摇时,则有宁静;当有宁静时,则没有偏向性。当没有偏向性时,则没有来和去(no corning and going)。当没有来和去时,则没有逝去和重生(no passing away and being reborn);当没有逝去和重生时,则既没有这里,没有这里的超越,也没有两者之间。这就是痛苦的结束。” ”
MN.3.144.12 于是,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纯陀如是劝诫尊者阐陀后,起座离开。接着,尊者阐陀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引刀自尽。
MN.3.144.13 于是,尊者舍利弗去拜见世尊,并且向他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对世尊说道:“大德!尊者阐陀已引刀自尽。他的趣处(目的地)是什么呢?他的未来目的地是什么呢?”
“舍利弗!阐陀比丘不是就在你面前宣告他的无咎吗?”
“大德!有一个名叫富波耆罗(Pubbavijjhana)的跋耆(Vajjian)村落。在那里,尊者阐陀有友好的诸俗家、亲密的诸俗家和有咎的诸俗家。”
“舍利弗!阐陀比丘确实有这些是其朋友们的诸俗家、是其亲密者们的诸俗家与有咎的诸俗家;但是我不说在这个程度上一个人是无咎的。舍利弗!但一个人倒下这个身体而执取一个新的身体时,我说一个人是有咎的(blameworthy)。这不是在阐陀比丘的情形中所发生的。阐陀比丘无咎地引刀自尽。舍利弗!你要如是记住它。”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舍利弗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四对阐陀的劝诫经终。
MN.3.145 对富楼那的劝诫经
MN.3.145.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尊者富楼那在傍晚时,从禅修中起来,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在一旁坐下并对世尊说道:
MN.3.145.2 “大德!如果世尊给我简要教导法,使我从世尊处听闻法后,我可以独处、退隐、勤奋、热忱和坚决,就好了!”
“那么,富楼那!聆听并仔细注意我将说的。”
“是的,大德!” 尊者富楼那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45.3 “富楼那!有合意的、可爱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认知的诸色。如果一位比丘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欢迎它们,持续秉持它们,则欢喜就会生起。富楼那!随着欢喜的生起,我说,就有痛苦的生起。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认知的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认知的诸法(mental phenomena cognizable by the mind)。如果一位比丘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欢迎它们,持续秉持它们,则欢喜就会生起。富楼那!随着欢喜的生起,我说,就有痛苦的生起。
MN.3.145.4 富楼那!有合意的、可爱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认知的诸色(forms)。如果一位比丘在不它们当中寻求欢喜,不欢迎它们,不持续秉持它们,则欢喜就会在他当中息灭。富楼那!随着欢喜的息灭,我说,就有痛苦的息灭。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认知的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认知的诸法(mental phenomena cognizable by the mind)。如果一位比丘不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不欢迎它们,不持续秉持它们,则欢喜就会息灭。富楼那!随着欢喜的息灭,我说,就有痛苦的息灭。
MN.3.145.5 富楼那!既然你从我这里接受了简要的教诫,你将要到什么国家居住呢?”
“大德!既然我从世尊那里接受了简要的教诫,我将在输卢(Sunaparanta)国居住。”
“富楼那!输卢的民众狂野和粗暴。如果他们辱骂和斥责你,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如果输卢的民众辱骂和斥责我,那么我会想:“输卢的民众好极了,真的好极了,他们还没有以拳打我。”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可是,富楼那!如果输卢的民众以拳打你,富楼那!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如果输卢的民众以拳打我,那么我会想:“输卢的民众好极了,真的好极了,他们还没有用土块打我。”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可是,富楼那!如果输卢的民众用土快打你,富楼那!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如果输卢的民众用土快打我,那么我会想:“输卢的民众好极了,真的好极了,他们还没有用一根棍棒打我。”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可是,富楼那!如果输卢的民众用一根棍棒打你,富楼那!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如果输卢的民众用一根棍棒打我,那么我会想:“输卢的民众好极了,真的好极了,他们还没有用一把刀刺伤我。”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可是,富楼那!如果输卢的民众用一把刀刺伤你,富楼那!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如果输卢的民众用一把刀刺伤我,那么我会想:“输卢的民众好极了,真的好极了,他们还没有用一把锋利的刀取我性命。”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可是,富楼那!如果输卢的民众用一把锋利的刀取你性命,富楼那!那么你将会怎么想呢?”
“大德!输卢的民众用一把锋利的刀取我性命,那么我会想:“已经有世尊的弟子们,由于这身体与生命而(感)受排斥、羞辱和厌恶,遍求杀手。而我却不求而得。” 世尊!那么我将会如是想;善逝!那么我将会如是想。”
MN.3.145.6 “富楼那!很好!很好!具备如此的自制和平静,你将能够在输卢国家居住。富楼那!现在做你认为适当的,正宜其时。”
MN.3.145.7 那时,尊者富楼那对世尊所说欢喜和高兴后,起座向世尊礼敬后,右绕离去。然后他把住所收拾好,拿了他的钵与僧袍,向输卢国家出发游行。分阶段游行时,他最终抵达输卢国家,就住在那里。那时,尊者富楼那就在那个雨季里,使五百位优婆塞和五百位优婆夷在修行中获得建立,并且他在同一个雨季里,自己证得三明(realized the three true knowledges)。就在那同一个雨季随后的时期里,他成就了般涅槃(attained final Nibbana)。
MN.3.145.8 那时,众多比丘去拜见世尊,……对他说道:“大德!那位被世尊简要教诫的,名叫富楼那的善男子,已经去世了。他的趣处(目的地)是什么呢?他的未来目的地是什么呢?”
“比丘们!富楼那善男子是明智的,他依法修行,而且在正法的解释上没有麻烦我。善男子富楼那成就了般涅槃(attained final Nibbana)。”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五对富楼那的教诫经终。
MN.3.146 给难达迦(Nandaka)的教诫经
MN.3.146.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3.146.2 那时,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MahapajapatI GotamI)与五百位比丘尼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她在一旁站立并对世尊说道:“大德!请世尊教诫比丘尼们,请世尊指导比丘尼们,请世尊为比丘尼们作一个法谈。"
MN.3.146.3 当时,上座比丘们在轮流教诫比丘尼们,可是当轮到尊者难达迦时,他不想教诫比丘尼们。于是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道:“阿难!今天轮到谁教诫比丘尼们呢?”
“大德!轮到尊者难达迦,尽管轮到他,可是他不想教诫比丘尼们。"
MN.3.146.4 于是世尊对尊者难达迦说道:“难达迦!教诫比丘尼们。难达迦!指导比丘尼们。难达迦!为比丘尼们作一个法谈。”
“是的,大德!” 尊者难达迦回答道。那时,尊者难达迦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舍卫城。当他已经在舍卫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并从施食处返回时,食毕,他与一个同伴前往王家林园(the Rajaka Park)。比丘尼们看见尊者难达迦远远地走来,并备好一个作为和打好洗脚的水。尊者难达迦在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并洗了双足。比丘尼们向他礼敬并在一旁坐下。当她们入座时,尊者难达迦告诉比丘尼道:
MN.3.146.5 “姊妹们!这个法谈将采用提问的方式。当你们了知时,你们应该说:“我们了知”;当你们不了知时,你们应该说:“我们不了知”;当你们怀疑或困惑时,你们应该问我:“大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的义理是什么呢?””
“大德!我们对尊者难达迦用这种方式邀请我们很满意和高兴。"
MN.3.146.6 “姊妹们!你们怎么想呢?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自我”吗?” – “不,大德!”
“姊妹们!你们怎么想呢?耳……鼻……舌……身……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我们已经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这六内处是无常的。””
“姊妹们!很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
MN.3.146.7 “姊妹们!你们怎么想呢?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诸意对象(精神对象)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我们已经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这六外处是无常的。””
“姊妹们!很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
MN.3.146.8 “姊妹们!你们怎么想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我们已经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这六类识是无常的。””
“姊妹们!很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
MN.3.146.9 “姊妹们!假设一盏油灯在燃亮:它的油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它的灯芯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它的火苗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那么任何如是说道:“一盏油灯在燃亮时,它的油、灯芯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可是它的光亮是常的、永久的、永恒的而不屈从于变化的”的人会在正确地言说吗?”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一盏油灯在燃亮时,它的油、灯芯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因此它的光亮一定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
“同样地,姊妹们!那么任何如是说道:“这六内处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可是一个人依赖于六内处而体验的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却是常的、永久的、永恒的而不屈从于变化的”的人会在正确地言说吗?”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每一种受依赖于它相应的条件而产生,并随着它的相应的条件的息灭而受息灭。"
“姊妹们!很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
MN.3.146.10 “姊妹们!假设一棵具备心材的大树立着:它的树根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它的树干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它的众树枝树和树叶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那么,任何如是说道:“树根、树干、众树枝树和树叶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可是立着的这棵具备心材的大树的树影是常的、永久的、永恒的而不屈从于变化的”的人会在正确地言说吗?”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树根、树干、众树枝树和树叶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因此它的树影一定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
“同样地,姊妹们!那么任何如是说道:“这六外处是无常的和屈从于变化的,可是一个人依赖于六外处而体验的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却是常的、永久的、永恒的而不屈从于变化的”的人会在正确地言说吗?”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每一种受依赖于它相应的条件而产生,并随着它的相应的条件的息灭而受息灭。"
“姊妹们!很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
MN.3.146.11 姊妹们!假设一位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学徒要杀死一头母牛并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后会以锐利的牛刀将它切出。在不损害内在肌肉块和不损害外皮的情况下,他会并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割、切断和切掉内在的众肌腱、筋和韧带(the inner tendons, sinews, and ligaments)。已经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割、切断和切掉内在的众肌腱、筋和韧带后,他会除去外皮,用那张相同的皮再次覆盖母牛。如果他要说道:“这头母牛正如它之前那样与这层皮相连”,他会在正确地言说吗?”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如果那位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学徒要杀死一头母牛并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后会以锐利的牛刀将它切出。在不损害内在肌肉块和不损害外皮的情况下,他会并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割、切断和切掉内在的众肌腱、筋和韧带(the inner tendons, sinews, and ligaments)。已经用一把锋利的屠刀切割、切断和切掉内在的众肌腱、筋和韧带后,他会除去外皮,尽管他用那张相同的皮再次覆盖母牛并说“这头母牛正如它之前那样与这层皮相连”,那头母牛仍然与那层皮不连在一起。"
MN.3.146.12 “姊妹们!为了传达一个义理我已经作出这个譬喻。这是此义理:“内在的肌肉块是关于六内处的一个术语。外皮是关于六外处的一个术语。内在的众肌腱、筋和韧带是关于欢喜和贪欲的一个术语。好!很好!一位以适当的慧如实看见这个的圣弟子就是这样。锋利的屠刀是关于圣慧(noble wisdom)的一个术语 – 即切割、切断和切掉内在的众染污、束缚和系缚的圣慧。
MN.3.146.13 姊妹们!有这七种觉支,通过修习和培育它们,一位比丘经过以证智亲自实现它,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以诸烦恼的摧毁而没有烦恼染污的心解脱和慧解脱(the deliverance of mind and deliverance by wisdom that are taintless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nts)。是哪七种呢?姊妹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修习由隐退远离、冷静离欲和息灭所支持的,并在放弃让渡中成熟的念觉支。他修习由隐退远离、冷静离欲和息灭所支持的,并在放弃让渡中成熟的择法觉支(诸状态调查研究觉支)……活力(精进)觉支……喜觉支……宁静觉支……定觉支……平静觉支。这些是七种觉支。通过修习和培育它们,一位比丘经过以证智亲自实现它,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以诸烦恼的摧毁而没有烦恼染污的心解脱和慧解脱。"
MN.3.146.14 当尊者难达迦已经如是教诫比丘尼们,他解散塔门,说道:“姊妹们!去吧!正宜其时。"于是比丘尼们对尊者难达迦所说欢喜和高兴,从座位上起来,向尊者难达迦礼敬后,右绕离开。她们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站立。世尊告诉她们道:“姊妹们!去吧!正宜其时。"
MN.3.146.15 她们离开后不久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正如在第十四布萨日,人们对是否月亮是残缺的或圆满的不会怀疑或困惑一般,因为那时月亮很清楚是残缺的,同样地,那些比丘尼对难达迦的正法教导感到满意,可是她们的意图(志; intention)还没有实现圆满。"
MN.3.146.16-26 于是世尊召对尊者难达迦说道:“那么,难达迦!明天你也应该以完全相同的话劝诫那些比丘尼。"
“是的,世尊!” 尊者难达迦回答道。于是,第二天早晨,尊者难达迦对……(重复此经MN.3.145.4-14)…..于是比丘尼们对尊者难达迦所说欢喜和高兴,从座位上起来,向尊者难达迦礼敬后,右绕离开。
MN.3.146.27 她们离开后不久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正如在第十五布萨日,人们对是否月亮是残缺的或圆满的不会怀疑或困惑一般,因为那时月亮很清楚是圆满的,同样地,那些比丘尼对难达迦的正法教导感到满意,并且她们的意图(志; intention)已经实现圆满。比丘们!甚至那些五百比丘尼里最不先进的时一位入流者,不再屈从于堕落陨灭,决定解脱,前往正觉。"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六对难达迦的教诫经终。
MN.3.147 对罗睺罗的教诫小经(The Shorter Discourse of Advice to Rahula)
MN.3.14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3.147.2 那时,当世尊一面单独禅修,一面在他心中出现了如是一个想法:“罗睺罗的成熟于解脱的诸状态已经成熟。我不妨向诸烦恼的摧毁的境界进一步引领他。"
于是,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舍卫城。在舍卫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后并从施食处返回后,食毕,他对尊者罗睺罗如是说道:“罗睺罗!拿着你的坐垫布;我们前往盲者园(the
Blind Men’s Grove)度过一天。"
“是的,大德!” 尊者罗睺罗回答道,并拿了坐垫布,紧随在世尊的后面。当时,几千神祗跟随世尊,想道:
“今天,世尊将向诸烦恼的摧毁的境界进一步引领尊者罗睺罗。"
那时,世尊进入盲者园并在某棵树下的备好的座位上坐下。然后尊者罗睺罗向世尊礼敬并在一旁坐下。世尊对尊者罗睺罗说道:
MN.3.147.3 “罗睺罗!你怎么想呢?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自我”吗?” – “不,大德!”
“罗睺罗!你怎么想呢?诸色……眼识……眼触……以眼触为条件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
MN.3.147.4-8 “罗睺罗!你怎么想呢?耳是常的或无常的呢?……鼻是常的或无常的呢?……舌是常的或无常的呢?……身是常的或无常的呢?……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
“罗睺罗!你怎么想呢?诸声音……耳识……耳触……以耳触为条件的……诸气味……鼻识……鼻触……以鼻触为条件的……诸味道……舌识……舌触……以舌触为条件的……诸所触物……身识……身触……以身触为条件的……诸意对象……意识……意触……以意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 “是痛苦的,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事物适合被如是认为:“这个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
MN.3.147.9 “如是看见时,罗睺罗!一个受过良好教导的圣弟子变得厌离(disenchanted)于眼,厌离于诸色,厌离于眼识,厌离于眼触,并且厌离于以眼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他变得厌离于耳,厌离于诸声音,厌离于耳识,厌离于耳触,并且厌离于以耳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他变得厌离于鼻,厌离于诸气味,厌离于鼻识,厌离于鼻触,并且厌离于以鼻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他变得厌离于舌,厌离于诸味道,厌离于舌识,厌离于舌触,并且厌离于以舌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他变得厌离于身,厌离于诸所触物,厌离于身识,厌离于身触,并且厌离于以身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他变得厌离于意,厌离于诸意对象,厌离于意识,厌离于意触,并且厌离于以意触为条件出现的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诸行,任何识。
MN.3.147.10 厌离不迷恋时,他变得冷静离欲。通过冷静离欲,其心得到解脱。当它得到解脱时,产生智(the knowledge):“它得到解脱。” 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罗睺罗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MN.3.147.11 而当这个谈话被言说时,通过不执取,尊者罗睺罗的心从诸烦恼获得解脱。
并且在那里的几千神祗当中,出现了一尘不染完全清净的法眼(vision of the Dhamma):“一切屈从于生起的事物屈从于息灭。"
第一四七对罗睺罗的教诫小经终。
MN.3.148 六组六(The Six Sets of Six)经
MN.3.148.8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48.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的正法;我将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梵行,即六组六。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概要(SYNOPSIS))
MN.3.148.3 “六内处应该得到了知,六外处应该得到了知,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六类触应该得到了知,六类受应该得到了知,六类渴爱应该得到了知。
(列举(ENUMERATION))
MN.3.148.4 (i) “六内处应该得到了知。"如此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the eye-base, the ear-base, the nose-base, the tongue-base, the body base, and the mind-base)。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内处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一组六。
MN.3.148.5 (ii) “六外处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色处、声音处、气味处、味道处、所触物处和精神对象处。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外处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二组六。
MN.3.148.6 (iii) “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三组六。
MN.3.148.7 (iv) “六类触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三者相会就是触。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触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四组六。
MN.3.148.8 (v) “六类受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受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五组六。
MN.3.148.9 (vi) “六类渴爱(craving)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受应该得到了知。” 这就是第六组六。
(非自我的示范(DEMONSTRATION OF NOT SELF))
MN.3.148.10 (i) “如果任何人说,“眼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眼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眼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色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色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色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诸色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眼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眼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眼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诸色不是自我,眼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眼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眼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眼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诸色不是自我,眼识不是自我,眼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诸色不是自我,眼识不是自我,眼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诸色不是自我,眼识不是自我,眼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MN.3.148.11 (ii) “如果任何人说,“耳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耳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耳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声音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声音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声音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诸声音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耳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耳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耳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诸声音不是自我,耳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耳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耳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耳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诸声音不是自我,耳识不是自我,耳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诸声音不是自我,耳识不是自我,耳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耳不是自我,诸声音不是自我,耳识不是自我,耳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MN.3.148.12 (iii) “如果任何人说,“鼻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鼻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鼻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眼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气味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气味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气味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鼻不是自我,诸气味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鼻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鼻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鼻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鼻不是自我,诸气味不是自我,鼻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鼻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鼻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鼻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鼻不是自我,诸气味不是自我,鼻识不是自我,鼻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鼻不是自我,诸气味不是自我,鼻识不是自我,鼻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鼻不是自我,诸气味不是自我,鼻识不是自我,鼻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MN.3.148.13 (iv) “如果任何人说,“舌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舌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舌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味道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味道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味道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诸味道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舌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舌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舌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诸味道不是自我,舌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舌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舌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舌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诸味道不是自我,舌识不是自我,舌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诸味道不是自我,舌识不是自我,舌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舌不是自我,诸味道不是自我,舌识不是自我,舌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MN.3.148.14 (v) “如果任何人说,“身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身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身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所触物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所触物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所触物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所触物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身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身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身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所触物不是自我,身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身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身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身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所触物不是自我,身识不是自我,身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所触物不是自我,身识不是自我,身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所触物不是自我,身识不是自我,身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MN.3.148.15 (vi) “如果任何人说,“意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意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意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意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诸意对象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诸意对象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们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诸意对象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身不是自我,诸意对象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意识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意识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意识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意不是自我,诸意对象不是自我,意识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意触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意触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意触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意不是自我,诸意对象不是自我,识不是自我,身触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受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受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受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意不是自我,诸意对象不是自我,意识不是自我,意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
如果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那是站不住脚的。渴爱的起落得到辨别,并且因为它的起落得到辨别,会随之而来:“我的自我起落。” 那就是为什么任何人说“渴爱是自我”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意不是自我,诸意对象不是自我,意识不是自我,意触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渴爱不是自我。
(个性的起源(THE ORIGINATION OF PERSONALITY))
MN.3.148.16 那么,比丘们!这是导致个性起源(集起)之道。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色……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识……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MN.3.148.17-21 (ii-vi) 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声音……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气味……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识……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味道……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所触物……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意对象……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识……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MN.3.148.22 那么,比丘们!这是导致个性起源之道。(i) 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色……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识……一个人如是认为眼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MN.3.148.23-27 (ii-vi) 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一个人如是认为诸声音……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耳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气味……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识……一个人如是认为鼻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味道……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舌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所触物……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识……一个人如是认为身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一个人如是认为诸意对象……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识……一个人如是认为意触……一个人如是认为受……一个人如是认为渴爱:“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潜在倾向(THE UNDERLYING TENDENCIES))
MN.3.148.28 (i) 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感到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一种受。当一个人被一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欢喜于它、欢迎它和持续受持它,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痛苦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悲伤、忧愁和哀恸,捶胸哭泣并变得心烦意乱,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对于那种受不如实了知它的起源(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origination, the disappearance,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regard to that feeling),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无明(ignorance; 无知)的潜在倾向。比丘们!那个人将在此时此地不放弃对快乐的受的贪欲,不废除对痛苦的受的厌恶,不消除对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不舍弃无明和激发明(true knowledge)而终结痛苦 – 这是不可能的。
MN.3.148.29-33 (ii-vi) 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感到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一种受。当一个人被一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欢喜于它、欢迎它和持续受持它,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痛苦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悲伤、忧愁和哀恸,捶胸哭泣并变得心烦意乱,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对于那种受不如实了知它的起源(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origination, the disappearance,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regard to that feeling),那么在他当中就放有对无明(ignorance; 无知)的潜在倾向。比丘们!那个人将在此时此地不放弃对快乐的受的贪欲,不废除对痛苦的受的厌恶,不消除对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不舍弃无明和激发明(true knowledge)而终结痛苦 – 这是不可能的。
(诸潜在倾向的舍弃(THE ABANDONMENT OF THE UNDERLYING TENDENCIES))
MN.3.148.34 (i) 依赖于眼和诸色,就会产生眼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感到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一种受。当一个人被一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不欢喜于它、欢迎它和持续受持它,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痛苦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没有悲伤、忧愁和哀恸,捶胸哭泣并变得心烦意乱,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对于那种受如实了知它的起源(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origination, the disappearance,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regard to that feeling),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无明(ignorance; 无知)的潜在倾向。比丘们!那个人将在此时此地通过放弃对快乐的受的贪欲,废除对痛苦的受的厌恶,消除对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舍弃无明和激发明(true knowledge)而终结痛苦– 这是可能的。
MN.3.148.35-39 (ii-vi) 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依赖于耳和诸声音,就会产生耳识……依赖于鼻和诸气味,就会产生鼻识……依赖于舌和诸味道,就会产生舌识……依赖于身和诸所触物,就会产生身识……依赖于意和诸意对象,就会产生意识;三者相会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感到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一种受。当一个人被一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不欢喜于它、欢迎它和持续受持它,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痛苦的受所接触,如果他没有悲伤、忧愁和哀恸,捶胸哭泣并变得心烦意乱,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当一个人被一种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所接触,如果他对于那种受如实了知它的起源(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origination, the disappearance,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regard to that feeling),那么在他当中就没有放置对无明(ignorance; 无知)的潜在倾向。比丘们!那个人将在此时此地通过放弃对快乐的受的贪欲,废除对痛苦的受的厌恶,消除对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舍弃无明和激发明(true knowledge)而终结痛苦– 这是可能的。
(解脱(解放, LIBERATION))
MN.3.148.40 如是看见时,比丘们!一个受过良好教导的圣弟子变得厌离(disenchanted)于眼,厌离于诸色,厌离于眼识,厌离于眼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他变得厌离于耳,厌离于诸声音,厌离于耳识,厌离于耳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他变得厌离于鼻,厌离于诸气味,厌离于鼻识,厌离于鼻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他变得厌离于舌,厌离于诸味道,厌离于舌识,厌离于舌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他变得厌离于身,厌离于诸所触物,厌离于身识,厌离于身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他变得厌离于意,厌离于诸意对象,厌离于意识,厌离于意触,厌离于受,厌离于渴爱。
MN.3.148.41 厌离不迷恋时,他变得冷静离欲。通过冷静离欲,他得心得到解脱。当它得到解脱时,产生智(the knowledge):“它得到解脱。” 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而当这个谈话被言说时,通过不执取,六十位比丘的心从诸烦恼获得解脱。
第一四八六组六经终。
MN.3.149 大六处(The Great Sixfold Base)经
MN.3.149.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49.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关于大六处( the great sixfold base)的阐述。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49.3 “比丘们!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色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眼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眼、诸色、眼识、眼触、以眼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4 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耳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声音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耳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耳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耳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耳、诸声音、耳识、耳触、以耳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5 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鼻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气味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鼻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鼻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鼻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鼻、诸气味、鼻识、鼻触、以鼻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6 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舌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味道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舌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舌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舌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舌、诸味道、舌识、舌触、以舌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7 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身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所触物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身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身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身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身、诸所触物、身识、身触、以身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8 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意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意对象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意识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意触时,当一个人不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意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被对意、诸意对象、意识、意触、以意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被贪欲所感染,被束缚,被痴迷,观察思考满足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积聚;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和那个而高兴 – 增长。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增长,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增长,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痛苦。
MN.3.149.9 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时,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诸色时,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识时,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眼触时,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以眼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时,他不会被对眼、诸色、眼识、眼触、以眼触为条件而产生的感觉为快乐的、痛苦的或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受所感染。
当一个人住于不被贪欲所感染,不被束缚,不被痴迷,观察思考危险时,五取蕴就会在将来为他自己减少;并且一个人的渴爱 – 带来存在(有)的更新,由欢喜和贪欲所伴随,并为这个或那个而高兴 – 被舍弃。一个人的身和心的诸烦恼(troubles)被舍弃,一个人的身心的诸折磨(torments)被舍弃,一个人的身心诸热恼(fevers)被舍弃,并且一个人体验到身心快乐。
MN.3.149.10 一个人这样的见(观点)是正见。他的志(意图)是正志,他的精进是正精进,他的念是正念,他的定时正定。可是他的身业、语业和他的生计(livelihood)已经早前得到净化。这样通过修习在他当中这八圣道获得实现。当他修习这八圣道(Noble Eightfold Path),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四正勤(the four right kinds of striving)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四神足(the four bases for spiritual power)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五根(the five faculties)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五力(the five powers)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七觉支(the seven enlightenment factors)也在他当中通过修习获得实现。这两种事物 – 止与观(平静与洞察; serenity and insight) – 均衡地一起共轭地在他当中发生。他完全地通过证智(direct knowledge)了知那些应该完全地通过证智了知的事物。他通过证智舍弃那些应该通过证智舍弃的事物。他通过证智修习那些应该通过证智修习的事物。他通过证智实现那些应该通过证智实现的事物。
MN.3.149.11 那么,哪些事物应该通过证智来了知呢?对那个的回答是: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诸行取蕴和识取蕴。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了知的事物。
那么,哪些事物应该通过证智来舍弃呢?无明和对存在(有)的渴爱。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舍弃的事物。
那么,哪些事物应该通过证智来修习呢?止与观。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修习的事物。
那么,哪些事物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呢?明与解脱(True knowledge and deliverance)。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MN.3.149.12-14 (与此经的9-11类似)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耳……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MN.3.149.15-17 (与此经的9-11类似)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鼻……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MN.3.149.18-20 (与此经的9-11类似)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舌……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MN.3.149.21-23 (与此经的9-11类似)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身……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MN.3.149.24-26 (与此经的9-11类似)当一个人如实地知道和看见意……这些就是应该通过证智来实现的事物。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九六处大经终。
MN.3.150 致频头城人(To the Nagaravindans)经
MN.3.150.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与一个大比丘僧团在憍萨罗国(the Kosalan country)游行,最终抵达一个名叫频头城(Nagaravinda)的憍萨罗婆罗门村庄。
MN.3.150.2 频头城的婆罗门屋主们听闻:“沙门乔达摩,他是释迦族人之子,从释迦族出家,与一个大比丘僧团在憍萨罗国(the Kosalan country)游行,已经来到频头城的憍萨罗婆罗门村庄。现在四处流传着一份关于乔达摩大师的良好报告,到了这种程度:“世尊已经成就证悟和遍正觉,他明与行圆满,庄严崇高,他是诸世界的知解者,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他已经正觉和为世间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他亲自以证智(his own direct knowledge)证悟(realized)后,为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及众人的这一代宣说法。他教导的法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 现在去拜访这样的阿罗汉们很有益处。”
MN.3.150.3 于是频头城的婆罗门屋主们去拜见世尊。一些人向世尊礼敬,在一旁坐下;一些人和世尊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一些人向世尊合掌礼敬后,在一旁坐下;一些人在世尊面前报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后,在一旁坐下;而一些人保持静默,在一旁坐下。当他们入座时,世尊对他们说道:
MN.3.150.4 “屋主们!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如是问你们:“屋主们!哪种沙门和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呢?” 你们应该如是回答他们:“那些还没有摆脱对眼可认知的诸色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眼可认知的诸色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还没有摆脱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还没有摆脱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还没有摆脱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还没有摆脱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还没有摆脱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没有内向的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高等正行(any 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不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屋主们!如是被问到时,你们应该用这种方式回答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
MN.3.150.5 可是,屋主们!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如是问你们:“屋主们!哪种沙门和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呢?” 你们应该如是回答他们:“那些摆脱对眼可认知的诸色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眼可认知的诸色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摆脱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摆脱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摆脱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摆脱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那些摆脱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那些其心是内向地平静的,那些在身语意上正确而行的沙门和婆罗门 – 这样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摆脱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的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我们的心没有内向的平静,我们自己在身语意上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而行。因为我们看见那些部分的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的高等正行(higher righteous conduct),他们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尊崇。” 屋主们!如是被问到时,你们应该用这种方式回答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
MN.3.150.6 屋主们!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如是问你们:“屋主们!对于那些你们说他们“确实这些尊者或者摆脱贪欲或者正在为除去贪欲而修习实践;或者摆脱嗔恨或者正在为除去嗔恨而修习实践;或者摆脱妄想痴迷或者正在为除去妄想痴迷而修习实践”尊者,你们的诸原因是什么呢?你们的证据是什么呢?” – 如是被问到时,你们应该如是回答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因为那些尊者诉诸山林众的偏僻的丛林。因为在那里没有他们可以注视和欢喜的眼可认知的诸色。在那里没有他们可以聆听和欢喜的耳可认知的诸声音。在那里没有他们可以闻到和欢喜的鼻可认知的诸气味。在那里没有他们可以尝到和欢喜的舌可认知的诸味道。在那里没有他们可以接触和欢喜的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道友们!对于那些我们说他们“确实这些尊者或者摆脱贪欲或者正在为除去贪欲而修习实践;或者摆脱嗔恨或者正在为除去嗔恨而修习实践;或者摆脱妄想痴迷或者正在为除去妄想痴迷而修习实践”的尊者,这些是我们的诸原因,这个是我们的证据。屋主们! 如是被问到时,你们应该如是回答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
MN.3.150.7 当如是所说时,频头城的婆罗门屋主们对世尊说道:“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犹如能拨乱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点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为那些有视力的人们高擎明灯以看见诸色一般,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来阐明正法。我们皈依乔达摩大师、法和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大师作记我们为众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皈依他。” "
第一五零频头城经终。
MN.3.151 施食的净化经
MN.3.15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庇护所。 那时,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从禅修中起来,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世尊对他说道:
MN.3.151.2 “舍利弗!你的诸根明净,肤色清净和明亮。舍利弗!你现在经常住于什么住处呢?”
“大德!我现在经常住于空性(voidness)。"
【注】:尊者舍利弗颇有禅宗风范。
“舍利弗!很好!很好!你现在确实经常住在大丈夫的住处。因为空性,是大丈夫的住处。
MN.3.151.3 舍利弗!因此,在这里,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愿我经常住于空性”,那么他应该如是考虑:“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在我心中对眼可认知的诸色有任何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吗?” 如果通过这样审查,他如是知道:“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在我心中对眼可认知的诸色有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那么他应该努力舍弃那些邪恶诸不善状态。可是如果通过这样审查,他如是知道:“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在我心中没有任何对眼可认知的诸色有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4-8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在我心中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有任何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有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那么他应该努力舍弃那些邪恶诸不善状态。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为了托钵乞食而前往村庄的路上,或在我游行为了托钵乞食而游行的地方,或在从施食处返回的路上,对耳可认知的诸声音……对鼻可认知的诸气味……对舌可认知的诸味道……对身可认知的诸所触物……对意可认知的诸意对象没有欲望、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或厌恶”,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9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在我当中五种感官享乐之索得到舍弃了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没有得到舍弃“,那么他应该努力舍弃那五种感官享乐之索。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五种感官享乐之索得到舍弃”,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10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在我当中五盖(the five hindrances)得到舍弃了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五盖没有得到舍弃“,那么他应该努力舍弃那五盖。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五盖得到舍弃”,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11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我完全了知五取蕴(the five aggregates affected by clinging)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我没有完全了知五取蕴“,那么他应该努力了知五取蕴。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我完全了知五取蕴”,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12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在我当中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得到修习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四念处没有得到修习“,那么他应该努力修习四念处。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四念处得到修习”,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13-19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在我当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止与观(serenity and insight )得到修习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止与观(serenity and insight )没有得到修习“,那么他应该努力修习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止与观(serenity and insight )得到修习。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在我当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止与观(serenity and insight )得到修习”,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20 再者,舍利弗!一位比丘应该如是考虑:“我实现明与解脱(true knowledge and deliverance)吗?” 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我没有实现明与解脱“,那么他应该努力实现明与解脱。可是如果通过审查,他如是知道:“我实现明与解脱”,那么他可以快乐和高兴地安住,夜以继日地在诸善状态中修学。
MN.3.151.21 舍利弗!任何在过去已经净化了他们的施食的沙门和婆罗门都通过反复如是审查已经这样做了。任何在未来将净化他们的施食的沙门和婆罗门都将通过反复如是审查这样做。任何目前在净化他们的施食的沙门和婆罗门都通过反复如是审查在这样做。因此,舍利弗!你们应该如是修学:“我们将通过反复如是审查来净化我们的施食。"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舍利弗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五一施食的净化经终。
MN.3.152 诸根的修习经
MN.3.15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迦徵伽罗国善竹林( Kajangala in a grove of mukhelu trees)。
MN.3.152.2 那时,波罗奢耶婆罗门(Parasariya)的徒弟婆罗门学生巫多罗(the brahmin student Uttara)去拜见世尊并与他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世尊向他问道:“巫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给他的弟子们教导诸根的修习吗?”
“乔达摩大师!他教导。"
“可是,巫多罗!他如何给他的弟子们教导诸根的修习呢?”
“乔达摩大师!在这里,一个人不用眼看见诸色,不用耳听见诸声音。那就是波罗奢耶婆罗门如何给他的弟子们教导诸根的修习的。"
“巫多罗!如果那是这样,那么按照婆罗门波罗奢耶所说,一位盲人和一位聋人将已经修习了诸根。因为一位盲人用眼看不见诸色,并且一位聋人用耳听不见诸声音。"
当如是所说时,波罗奢耶的徒弟婆罗门学生巫多罗,默然而坐,沮丧,肩膀下垂,垂头丧气,郁闷不堪,无言以对。
MN.3.152.3 于是,世尊知道这一点,便对尊者阿难说道:“阿难!婆罗门波罗奢耶以一种方式给其弟子们教导诸根的修习,可是在圣者之律中,诸根的最高修习却不然。"
“世尊!正宜其时,善逝!世尊教导在圣者之律中诸根的最高修习,正宜其时。从世尊听闻它后,比丘们将忆持它。"
“那么,阿难!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尊者阿难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52.4 “那么,阿难!怎样是在圣者之律中诸根的最高修习呢?阿难!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以眼看见一种色后,在他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是宁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一位视力良好的男子,张开双眼后可能合上它们,或者合上双眼后可能张开它们一般,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既合意的也不合意的,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5 再者,阿难!当一位比丘以耳听见一种声音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是宁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可能会轻易地弹指一般,同样地,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耳能认知的诸声音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6 再者,阿难!当一位比丘以鼻闻到一种气味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是宁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在一片稍微倾斜的荷叶上的众雨珠会滚落而不留在那里一般,同样地,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鼻能认知的诸气味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7 再者,阿难!当一位比丘以舌尝到一种味道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是宁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可能会轻易地吐出在他的舌尖上收集的一个唾液球一般,同样地,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舌能认知的诸味道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8 再者,阿难!当一位比丘以身接触到一种所触物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是宁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可能会伸出他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他伸出的手臂一般,同样地,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身能认知的诸所触物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9 再者,阿难!当一位比丘以意认知到一种意对象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如是知道:“在我当中生起合意的事物,生起不合意的事物,生起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可是那是有条件的、粗大的、依赖而生的;这宁平静的、崇高的,即平静。” 那些生起的合意的事物,生起的不合意的事物,生起的合意与不合意两者的事物在他当中息灭,并且平静得到建立。正如假设一位男子让两或三滴水落在加热了一整天的烙铁上,水滴的下落可能会慢可是它们会很快蒸发和消失一般,同样地,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合意的,产生不合意的,产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息灭得一样快、一样迅速、一样容易,并且平静得到建立。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眼能认知的诸色的诸根的最高修习。这就被称为在圣者之律中对于意能认知的诸意对象的诸根的最高修习。
MN.3.152.10 那么,阿难!怎样一个人是一位在高等修学中的弟子,一位已经进入了道的人呢?阿难!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以眼见一种色……以耳听见一种声音……以鼻闻到一种气味……以舌尝到一种味道……以身接触一种所触物……以意认知一种意对象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他对合意的、不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为自己感到羞愧、羞辱和厌恶。这就是 一个人怎样是一位在高等修学中的弟子,一位已经进入了道的人。
MN.3.152.11-16 那么,阿难!怎样一个人是诸根都得到修习的一个圣人呢?阿难!在这里,当一位比丘以眼见一种色……以耳听见一种声音……以鼻闻到一种气味……以舌尝到一种味道……以身接触一种所触物……以意认知一种意对象时,在他当中会出现合意的、合意的或合意的和不合意的两者的事物。如果他会希望:“愿我住于在丑恶事物中察觉感知(perceiving)非丑恶事物,那么他住于在那当中察觉感知非丑恶事物。如果他会希望:“愿我住于在非丑恶事物中察觉感知丑恶事物,那么他住于在那当中察觉感知丑恶事物。如果他会希望:“愿我住于在丑恶事物和非丑恶事物中察觉感知非丑恶事物,那么他住于在那当中察觉感知非丑恶事物。如果他会希望:“愿我住于在丑恶事物和非丑恶事物中察觉感知丑恶事物,那么他住于在那当中察觉感知丑恶事物。如果他会希望:“愿我避免丑恶事物和非丑恶事物两者,住于宁静、充满正念和完全觉知。这就是一个人怎样是一位诸根都得到修习的圣人。
MN.3.152.17 阿难!象这样,我已经教导了在圣者之律的诸根的最高修习,我已经教导了进入了道的在高等修学中的弟子,我已经教导了诸根得到到修习的圣人。
MN.3.152.18 一个为了他的弟子们的福利和对他们怜悯同情的老师,出于怜悯同情为他的弟子们所应该做的,我已经为你们做了。有这些树下,有这些空屋。阿难!要禅修(meditate),不要耽搁(delay),否则以后要后悔。这是我们给你们的教诫。”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五二诸根的修习经终。
第五六处品终。
MN.3.143-152终。《中部》终。返回《中部》。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8.05.08-2019.09.30-MG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