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第三 后五十经篇
第四品 诸诠释(Expositions)品
MN.3.131-140
MN.3.131 一个幸运的依着(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
MN.3.13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1.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一个幸运的依着”的诠释。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1.3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the Peaceful Noble)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1.4 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
MN.3.131.5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1.6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1.7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1.8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
MN.3.131.9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多闻)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不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
MN.3.131.10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1.11 所以针对这个而说过:“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一一个幸运的依着(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终。
MN.3.132 阿难和一个幸运依着(Ananda and 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
MN.3.13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3.132.2 当时,尊者阿难在一个讲堂中正以法谈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比丘们。他正在念诵“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
那时,世尊在傍晚从禅修中起来并前往讲堂。他在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并向比丘们问道:“比丘们!谁已经在讲堂中正以法谈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比丘们呢?谁已经正念诵“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呢?”
“大德!正是尊者阿难。"
那时,世尊朝向尊者阿难问道:“阿难!你是如何在讲堂中正以法谈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比丘们,并正念诵“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的呢?”
MN.3.132.3 “大德!我在如是这样做: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2.4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
MN.3.132.5 那么,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6 那么,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7 那么,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8 那么,学友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呢?学友们!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
MN.3.132.9 那么,学友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呢?学友们!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多闻)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真人),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不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
MN.3.132.10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2.11 我如是正以法谈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学友们,并在念诵“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
“很好!很好!阿难!你正以法谈如是指导、敦促、激发和鼓励比丘们,并如是在念诵“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这很好:
MN.3.132.12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2.13 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
MN.3.132.14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15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16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2.17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
MN.3.132.18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多闻)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不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
MN.3.132.19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二阿难和一个幸运依着(Ananda and 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终。
MN.3.133 摩诃迦旃延和一个幸运依着( Maha Kaccana and 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
MN.3.13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温泉园(at Rajagaha in the Park of the Hot Springs)。(与SN.1.20类同) 那时尊者三弥提在拂晓时起来,去温泉洗澡。在温泉洗完后回来,身着一件长袍,站着等身体晾干。当夜已深沉时,有位绝美的天神发放殊胜妙光,照亮整个温泉园,去拜访尊者三弥提。已经抵达后,站在空中,并且用偈颂对尊者三弥提说道:
MN.3.133.2 “比丘!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吗?”
“朋友!我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但是,朋友!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吗?”
“比丘!我也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但是,比丘!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吗?”
“朋友!我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但是,朋友!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吗?”
“比丘!我也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但是,比丘!要修学“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要掌握“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要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是有益的,它属于梵行的诸基础。"
这就是那位神祗所说,随后就立刻消失了。
于是那夜过后,尊者三弥提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在一旁坐下,告诉了世尊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说道:“大德!如果世尊能给我教导“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那就好了!”
MN.3.133.4 “那么,比丘!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尊者三弥提回答道。世尊说道:
MN.3.133.5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3.6 那就是世尊所说。已经说了这个后,善逝起座并进入他的住处。
MN.3.133.7 那时,世尊离去后不久,比丘们考虑道:“那么,学友们!在简要地给出一个总结而没有阐述详细义理后,世尊已经起座并进入他的住处。现在谁将详细地阐述这个呢?” 然后他们考虑道:“尊者摩诃迦旃延受到大师的称赞和受到他的明智同梵行者们的尊重。他有能力阐述详细义理。我们不妨去见他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呢。”
MN.3.133.8 于是比丘们去拜访尊者摩诃迦旃延并与他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告诉尊者摩诃迦旃延已经发生的事情,补充道:“尊者摩诃迦旃延给我们阐述它吧!”
MN.3.133.9 (类同于MN.1.18) 尊者摩诃迦旃延回答道:“学友们!这好象一个需要心材的男子,找寻心材,寻找心材而漫行,在错失了根和树干后,想到在一个有心材的大树的众树枝和众树叶中寻求心材。尊者们!你们也是这样,你们面对面和大师在一起时错过了世尊后,你们想到来问我这个的义理。因为知道时,他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the lord of the Dhamma)和如来。而那正是你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当他告诉你们时,你们本应该忆持它。”
MN.3.133.10 “迦旃延学友!确实地,知道时,他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the lord of the Dhamma)和如来。而那正是我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当他告诉我们时,我们本应该忆持它。可是,尊者大迦旃延为大师所称赞,并受到他的同梵行明智者们的尊敬。尊者大迦旃延有能力阐明世尊没有为我们阐明而简短地给了我们一个概要的详细义理。请尊者大迦旃延不嫌麻烦来阐明它。”
MN.3.133.11 “那么,学友们!请你们密切地注意我将说的。” – “是的,学友!” 那些比丘们回答道。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说道:
MN.3.133.12 “学友们!当世尊没有为你们详细地阐明那个详细义理而简短地给了你们一个概要后,已经起座并进入他的住处,即是: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我了知它的详细义理如下。
MN.3.133.13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的眼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色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识变得与对那个的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缚着)。由于一个人的识与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bound up with desire and lust),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复活了过去。
想到“我的耳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声音是这样的……我的鼻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气味是这样的……我的舌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味道是这样的……我的身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可触物是这样的……我的意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精神对象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识变得与对那个的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缚着)。由于一个人的识与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bound up with desire and lust),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复活了过去。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复活过去的。
MN.3.133.14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的眼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色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识不变得与对那个的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缚着)。由于一个人的识不与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bound up with desire and lust),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不复活过去。
想到“我的耳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声音是这样的……我的鼻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气味是这样的……我的舌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味道是这样的……我的身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可触物是这样的……我的意在过去是这样的并且诸精神对象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识不变得与对那个的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缚着)。由于一个人的识不与欲望和贪欲所紧密相连(bound up with desire and lust),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不复活过去。那就是一个人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3.15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在未来建立希望的呢?想到“我的眼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色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人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由于一个人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在未来建立希望。
想到“我的耳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声音可能是这样的……我的鼻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气味可能是这样的……我的舌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味道可能是这样的……我的身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可触物可能是这样的……我的意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精神对象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人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由于一个人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在未来建立希望。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在未来建立希望的。
MN.3.133.16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在未来建立希望的呢?想到“我的眼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色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人不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由于一个人不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不在未来建立希望。
想到“我的耳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声音可能是这样的……我的鼻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气味可能是这样的……我的舌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味道可能是这样的……我的身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可触物可能是这样的……我的意在未来可能是这样的并且诸精神对象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人不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由于一个人不让其心想获得还未获得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不在未来建立希望。那就是一个人如何不在未来建立希望的。
MN.3.133.17 学友们!一个人是如何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被击败的呢?关于目前出现的眼和诸色,一个人的识与对目前出现的(眼和诸色)的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由于一个人的识与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被击败。
关于目前出现的耳和诸声音……关于目前出现的鼻和诸气味……关于目前出现的舌和诸味道……关于目前出现的身和诸所触物……关于目前出现的意和诸精神对象,一个人的识与对目前出现的(意和诸精神对象)的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由于一个人的识与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一个人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被击败。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被击败的。
MN.3.133.18 一个人是如何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立于不败之地呢?关于目前出现的眼和诸色,一个人的识不与对目前出现的(眼和诸色)的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由于一个人的识不与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目前出现的耳和诸声音……关于目前出现的鼻和诸气味……关于目前出现的舌和诸味道……关于目前出现的身和诸所触物……关于目前出现的意和诸精神对象,一个人的识不与对目前出现的(意和诸精神对象)的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由于一个人的识不与欲望和贪欲紧密相连,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当一个人不喜悦于那个时,一个人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关于目前出现的诸状态立于不败之地的。
MN.3.133.19 学友们!当世尊没有为你们详细地阐明那个详细义理而简短地给了你们一个概要后,已经起座进入他的住处,即是: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我如是了知这个总结的详细义理。那么,学友们!如果你们希望,去拜见世尊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吧。当世尊给你们诠释它时,你们应该忆持它。"
MN.3.133.20 于是比丘们对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和高兴后,起座并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了世尊在他已经离开后发生的所有事情,补充道:“大德!于是我们去拜访尊者摩诃迦旃延并向他询问义理。尊者摩诃迦旃延用这些术语、陈述和短语给我们阐述了义理。”
MN.3.133.21 “比丘们!摩诃迦旃延是明智的,摩诃迦旃延有大智慧。如果你们问我这个的义理,我本会用摩诃迦旃延已经诠释它的方式同样地给你们诠释它。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因此你们应该忆持它。””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三摩诃迦旃延和一个幸运依着(Maha Kaccana and One Fortunate Attachment)经终。
MN.3.134 罗摩沙迦(Lomasakangiya)和一个幸运依着经
MN.3.13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尊者罗摩沙迦住在释迦族人的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Kapilavatthu in Nigrodha’s Park)。
MN.3.134.2 那时,夜已深沉,绝美的檀香天子(Candana)发放殊胜妙光,照亮整个尼拘律园,去拜访尊者罗摩沙迦。在一旁站立时,檀香天子对他说道:
“比丘!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吗?”
“朋友!我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但是,朋友!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吗?”
“比丘!我也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但是,比丘!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吗?”
“朋友!我不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但是,朋友!你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吗?”
“比丘!我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
“可是,朋友!你用什么方式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呢?”
“比丘!世尊曾经住在三十三天的众天神之间,在刺桐树下(the Paricchattaka tree)红色大理石上(on the Red Marble Stone)。在那里,世尊给三十三天的众天神念诵了“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
MN.3.134.3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4.4 比丘!我如是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偈颂。比丘!要修学“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要掌握“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要忆持“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比丘!“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是有益的,它属于梵行的诸基础。"
那就是檀香天子所说,随后就立刻消失了。
MN.3.134.5 于是当夜晚结束后,尊者罗摩沙迦收拾好其住所,拿着他的钵和外袍,向舍卫城出发作分阶段游行。他最后抵达舍卫城,并去拜访在祇树给孤独园的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在一旁坐下,告诉世尊所有一发生的事情并说道:“大德!如果世尊给我教导“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一个人”的总结和诠释,那就好了!”
MN.3.134.6 “比丘!你知道那位天子吗?”
“不,大德!"
“比丘!那位天子名叫檀香。他听从了佛法,注意于它,全心全意地从事它,侧耳倾听它。比丘!因此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尊者罗摩沙迦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4.7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MN.3.134.8 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复活过去的。
MN.3.134.9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呢?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在过去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4.10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4.11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建立其希望于未来的呢?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物质性色,”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受,”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一种这样的感知(想),”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诸行,” 一个人在在那里面找到喜悦。想到“我可能在未来有这样的识,” 一个人不在那里面找到喜悦。那就是一个人是如何不复活过去的。
MN.3.134.12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
MN.3.134.13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多闻)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不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
MN.3.134.14
“不要让一个人复活过去
或者将其众希望建立于未来;
因为过去已经留在身后
并且未来还没有到来。
而以洞察(观; insight)使他看见
每一种当前出现的诸状态;
使他知道和确定于它,
立于不败之地和不可动摇。
今天必须作出努力;
谁知道呢,明天死神可能来临。
不与死神讨价还价
可以让他和他的众随从远离,
可是这样热忱而住(dwells thus ardently)的人,
日以继夜,没有懈怠 –
平静圣者已经说,
他是有一个幸运依着的人。””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罗摩沙迦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四罗摩沙迦和一个幸运依着经终。
MN.3.135 业的诠释(Exposition of Action)小经
MN.3.135.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3.135.2 那时,婆罗门学生须跋-杜帝耶子(Subha, Todeyya’s son)去拜见世尊并与他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婆罗门学生须跋-杜帝耶子向世尊问道:
MN.3.135.3 “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原因和条件,为什么众人看起来是劣等的和优越的呢?因为人们看起来是短命的和长寿的,病态的和健康的,丑陋的和美丽的,无影响力的和有影响力的,贫穷的和富裕的,低等级出生的和高等级出生的,愚蠢的和明智的。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原因和条件,为什么众人看起来是劣等的和优越的呢?”
MN.3.135.4 “婆罗门学生!众生是其众业的拥有者,是其众业的继承者;他们起源于他们的众业,系缚于他们的众业,以他们的众业作为他们的皈依。是业来把众生区分为劣等的和优越的。"
“我不详细地了知这乔达摩大师的陈述的义理,他简要而言而没有详细地阐述义理。如果乔达摩大师给我教导正法,使得我可能详细地了知乔达摩大师的陈述的义理。”
“那么,婆罗门学生!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先生!” 婆罗门学生须跋-杜帝耶子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5.5 “众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杀害活着的众生并杀气腾腾,双手沾满鲜血,凶恶残暴,对活着的众生冷酷无情(kills living beings; he is murderous, bloody-handed, given to blows and violence, merciless to living beings)。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可是如果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短命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短寿之道,即一个人杀害活着的众生并杀气腾腾,双手沾满鲜血,凶恶残暴,对活着的众生冷酷无情。
MN.3.135.6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时,戒除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把棍杖和武器放在一边,温柔和善良,他对一切活着众生怜悯而住。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长寿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长寿之道,即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时,一个人戒除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把棍杖和武器放在一边,温柔和善良,他对一切活着众生怜悯而住。
MN.3.135.7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以手、以一个土块、以一根棍杖或以一把刀而伤害众生。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病态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病态之道,即一个人以手、以一个土块、以一根棍杖或以一把刀而伤害众生。
MN.3.135.8 可是,婆罗门学生!某位男子或女子不以手、以一个土块、以一根棍杖或以一把刀而伤害众生。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健康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健康之道,即一个人不以手、以一个土块、以一根棍杖或以一把刀而伤害众生。
MN.3.135.9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有一种愤怒和烦躁的性格;甚至当被批评了一丁点,他就被冒犯了,变得愤怒、充满敌意和十分怨恨,并表现愤怒、仇恨和苦楚。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丑陋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丑陋之道,即一个人有一种愤怒和烦躁的性格;甚至当被批评了一丁点,他就被冒犯了,变得愤怒、充满敌意和十分怨恨,并表现愤怒、仇恨和苦楚。
MN.3.135.10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没有一种愤怒和烦躁的性格;甚至当被批评了一丁点,他也没有被冒犯了,没有变得愤怒、充满敌意和十分怨恨,并没有表现愤怒、仇恨和苦楚。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美丽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美丽之道,即一个人没有一种愤怒和烦躁的性格;甚至当被批评了一丁点,他也没有被冒犯了,没有变得愤怒、充满敌意和十分怨恨,并没有表现愤怒、仇恨和苦楚。
MN.3.135.11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是嫉妒的,嫉妒、怨恨和羡慕其他人所接受的众利益、荣耀、尊敬、尊崇、致意和崇敬。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毫无影响力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毫无影响力之道,即一个人是嫉妒的,嫉妒、怨恨和羡慕其他人福哦获得的众利益、荣耀、尊敬、尊崇、致意和他人所接受的崇敬。
MN.3.135.12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不是嫉妒的,不嫉妒、怨恨和羡慕其他人所接受的众利益、荣耀、尊敬、尊崇、致意和崇敬。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有影响力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有影响力之道,即一个人不是嫉妒的,不嫉妒、怨恨和羡慕其他人所接受的众利益、荣耀、尊敬、尊崇、致意和崇敬。
MN.3.135.13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不向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布施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众花环、众香料、众香膏、众床、住处和众油灯。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贫穷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贫穷之道,即一个人不向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布施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众花环、众香料、众香膏、众床、住处和众油灯。
MN.3.135.14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向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布施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众花环、众香料、众香膏、众床、住处和众油灯。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富裕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富裕之道,即一个人向众沙门或众婆罗门布施食物、饮料、衣物、交通工具、众花环、众香料、众香膏、众床、住处和众油灯。
MN.3.135.15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是顽固的和傲慢的;不向应该受到礼敬的一个人礼敬,不对在其出现时应该起立的一个人起立,不给值得一个座位的一个人供养一个座位,不对他应该让路的一个人让路,并且不对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的一个人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出生低等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出生低等之道,即一个人是顽固的和傲慢的;不向应该受到礼敬的一个人礼敬,不对在其出现时应该起立的一个人起立,不给值得一个座位的一个人供养一个座位,不对他应该让路的一个人让路,并且不对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的一个人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
MN.3.135.16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不是顽固的和傲慢的;向应该受到礼敬的一个人礼敬,对在其出现时应该起立的一个人起立,给值得一个座位的一个人供养一个座位,对他应该让路的一个人让路,并且对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的一个人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出生高等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出生高等之道,即一个人不是顽固的和傲慢的;向应该受到礼敬的一个人礼敬,对在其出现时应该起立的一个人起立,给值得一个座位的一个人供养一个座位,对他应该让路的一个人让路,并且对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的一个人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
MN.3.135.17 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不拜访一位沙门或一位婆罗门并问道:“大德!什么是善的呢?什么是不善的呢?什么是可责备的呢?什么是无咎的呢?什么是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是不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伤害和痛苦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福利和快乐呢?” 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苦界,在一个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重现,而是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愚蠢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愚蠢之道,即一个人是顽固的和傲慢的;不向应该受到礼敬的一个人礼敬,不对在其出现时应该起立的一个人起立,不给值得一个座位的一个人供养一个座位,不对他应该让路的一个人让路,并且不对应该受到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的一个人恭敬、尊重、尊敬和崇敬。不拜访一位沙门或一位婆罗门并问道:“大德!什么是善的呢?什么是不善的呢?什么是可责备的呢?什么是无咎的呢?什么是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是不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伤害和痛苦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福利和快乐呢?”
MN.3.135.18 可是,婆罗门学生!在这里,某位男子或女子拜访一位沙门或一位婆罗门并问道:“大德!什么是善的呢?什么是不善的呢?什么是可责备的呢?什么是无咎的呢?什么是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是不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伤害和痛苦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福利和快乐呢?” 因为履行和承担这样的业,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但是如果相反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没有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而回到人的状态,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重生,他都是明智的。婆罗门学生!这是导致智慧之道,即一个人拜访一位沙门或一位婆罗门并问道:“大德!什么是善的呢?什么是不善的呢?什么是可责备的呢?什么是无咎的呢?什么是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是不应该得到培育的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伤害和痛苦呢?什么种类的业将导致我长久的福利和快乐呢?”
MN.3.135.19 如是,婆罗门学生!导致短寿之道使人们短寿,而导致长寿之道使人们长寿;导致病态之道使人们病态,而导致健康之道使人们健康;导致丑陋之道使人们丑陋,而导致美丽之道使人们美丽;导致无影响力之道使人们无影响力,而导致有影响力之道使人们有影响力;导致贫穷之道使人们贫穷,而导致富裕之道使人们富裕;导致出生低等之道使人们出生低等,而导致出生高等之道使人们出生高等;导致愚蠢之道使人们愚蠢,而导致智慧之道使人们明智。
MN.3.135.20 众生是其众业的拥有者,是其众业的继承者;他们起源于他们的众业,系缚于他们的众业,以他们的众业作为他们的皈依。是业来把众生区分为劣等的和优越的。"
MN.3.135.21 当如是所说时,婆罗门学生须跋-杜帝耶子对世尊如是说道:“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犹如能拨乱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点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为那些有视力的人们高擎明灯以看见诸色一般,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来阐明正法。我皈依乔达摩大师、法和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大师作记我为一位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皈依他。”
第一三五业的诠释小经终。
MN.3.136 业的诠释大经
MN.3.136.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庇护所。
MN.3.136.2 当时,尊者三弥提住在一间山林小屋。那时,游行者波吒釐子在为了锻炼而游行和经行时,去拜访尊者三弥提(the venerable Samiddhi)并与他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游行者波吒釐子在一旁坐下,对他说道:
“三弥提道友!我从沙门乔达摩的双唇听闻和修学了这个:“身业是空虚的(vain),语业是空虚的,而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 还有:“有那个成就,进入它时,一个人根本不会感受任何事物。"”
“不要这样说,波吒釐子道友!不要这样说。不要歪曲世尊;歪曲世尊不好。世尊不会如是说道:“身业是空虚的,语业是空虚的,而只有意业才是真实的。” 还有:“有那种成就,进入它时,一个人根本不会感受任何事物。"”
“三弥提道友!你出家有多久了呢?”
“道友!不太久,三年了。"
“现在,当一位年轻的比丘在这里要如是捍卫大师时,我们将能对上座比丘们说什么呢?三弥提道友!已经造作了一种故意的身、语或意业,一个人感受到什么呢?”
“波吒釐子道友!已经造作了一种故意的身、语或意业,一个人感受到痛苦。"
于是,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尊者三弥提所说,游行者波吒釐子起座并离开。
MN.3.136.3 在游行者波吒釐子离开后不久,尊者三弥提去拜访尊者阿难并与他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尊者三弥提在一旁坐下并向尊者阿难汇报了游行者波吒釐子与他的整个谈话。他说完后,尊者阿难告诉他道:“三弥提学友!这个谈话应该告诉世尊。来吧,三弥提学友!让我们去拜见世尊并将这个告诉他。当世尊给我们诠释时,我们将忆持它。"- “是的,学友!” 尊者三弥提回答道。
MN.3.136.4 那时,尊者阿难与尊者三弥提一起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尊者阿难向世尊汇报了尊者三弥提与游行者波吒釐子之间的全部谈话。
MN.3.136.5 当他说完后,世尊告诉尊者阿难道:“阿难!我甚至不记得曾见过游行者波吒釐子,因此怎么可能有这个谈话呢?尽管游行者波吒釐子的问题在回答前应该得到分析,这个被误导的男子却片面地回答了它。”
【注】:这个被误导的男子,指尊者三弥提,下面指优陀夷。世尊对弟子是不客气的,有时象同时代的孔子那样也会用严厉的词语。
MN.3.136.6 当如是所说时,尊者优陀夷( the venerable Udayin)对世尊说道:“大德!也许尊者三弥提参考原理而如是所说:“感受到的无论什么都是痛苦的。””
于是世尊对尊者阿难说道:“阿难!你看看,这被误导的男子优陀夷是如何干涉的。阿难!我知道这被误导的男子优陀夷现在会过度地干涉。从一开始,游行者波吒釐子已经问了三种受。如果被如是问到,那么这位被误导的男子三弥提本应该诠释道:“波吒釐子道友!已经以身、语或意造作了一种其结果是感受到快乐的故意的业(an intentional action),那么一个人感受到快乐。已经以身、语或意造作了一种其结果是感受到痛苦的故意的业,那么一个人感受到痛苦。已经以身、语或意造作了一种其结果是感受到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故意的业(an intentional action),那么一个人感受到既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 可是谁会是能了知如来的伟大的业的诠释的这些愚蠢的粗心大意的其他外道修行者(wanderers of other sects)呢?阿难!当如来阐述这伟大的业的诠释时,你应该聆听。”
MN.3.136.7 “世尊!正宜其时。善逝!阐述这伟大的业的诠释,正宜其时。已经从世尊聆听它后,比丘们将忆持它。"
“那么,阿难!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尊者阿难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6.8 “阿难!可以找到四种人存在于此世间。是哪四种呢?阿难!在这里,某人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
可是在这里,某人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在这里,某人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他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可是在这里,某人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他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
MN.3.136.9 阿难!在这里,通过热忱、努力、奉献、勤奋和正确的注意力(by means of ardor, endeavor, devotion, diligence, and right attention),一些沙门或婆罗门成就如此的心定(concentration of mind),当他的心专注得定时,以清净和超俗的天眼,他看见那个在这里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他如是说道:“的确,有众恶业,就有不端行为的果报;因为我看见那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我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 他如是说道:“每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 因此,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
MN.3.136.10 可是,阿难!在这里,通过热忱、努力、奉献、勤奋和正确的注意力,一些沙门或婆罗门成就如此的心之定,当他的心专注得定时,以清净和超俗的天眼,他看见那个在这里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他如是说道:“的确,没有众恶业,没有不端行为的果报;因为我看见那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我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他如是说道:“每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 因此,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
MN.3.136.11 阿难!在这里,通过热忱、努力、奉献、勤奋和正确的注意力,一些沙门或婆罗门成就如此的心之定,当他的心专注得定时,以清净和超俗的天眼,他看见,在这里那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他如是说道:“的确,有众善业,有良善行为的果报;因为我看见那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并且我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 他如是说道:“每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 因此,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
MN.3.136.12 可是,阿难!在这里,通过热忱、努力、奉献、勤奋和正确的注意力,一些沙门或婆罗门成就如此的心之定,当他的心专注得定时,以清净和超俗的天眼,他看见,在这里那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他如是说道:“的确,没有众善业,没有良善行为的果报;因为我看见那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 他如是说道:“每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 因此,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
MN.3.136.13 阿难!其中,当一位沙门或婆罗门说道:“的确,有众恶业,有不端行为的果报”时,我赞同他这一点。并且当他说道:“那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时,我也赞同他这一点。
可是当他说道:“每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时,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说道:“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那是为什么呢?阿难!因为如来对业的伟大诠释的了知是相反的。
MN.3.136.14 阿难!其中,当一位沙门或婆罗门说道:“的确,没有众恶业,没有不端行为的果报,” 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说道:“我看见那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他看见,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时,我赞同他这一点。
可是当他说道:“每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那个人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时,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并且当他说道:“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那是为什么呢?阿难!因为如来对业的伟大诠释的了知是相反的。
MN.3.136.15 阿难!其中,当一位沙门或婆罗门说道:“的确,有众善业,有良善行为的果报,” 我赞同他这一点。并且当他说道:“我看见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时,我也赞同他这一点。
可是当他说道:“每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时,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并且当他说道:“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那是为什么呢?阿难!因为如来对业的伟大诠释的了知是相反的。
MN.3.136.16 阿难!其中,当一位沙门或婆罗门说道:“的确,没有众善业,没有良善行为的果报,” 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可是当他说道:“我看见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时,我赞同他这一点。
可是当他说道:“每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时,我不赞同他这一点。并且当他说道:“那些如是知道的人正确地知道;那些人其他认为的人是错误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当他顽固地坚持他自己已经知道的、看见的和发现的,坚持道:“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任何的都是错的”时,我也不赞同他这一点。那是为什么呢?阿难!因为如来对业的伟大诠释的了知是相反的。
MN.3.136.17 阿难!其中,至于一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要么早些时候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痛苦的恶业,要么之后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痛苦的恶业,要么在死亡的时候他获得和持有邪见。因为那个,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他已经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并且因为他在这里已经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他将要么在此时此地体验那个的果报,要么在他的下一个重生体验那个的果报。
MN.3.136.18 阿难!其中,至于一个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的人,并且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要么早些时候他造作了一种感受为快乐的善业,要么之后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快乐的善业,要么在死亡的时候他获得和持有正见。因为那个,身体破裂消解时,他已经在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可是因为他在这里已经杀害活着的众生,未给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妄语,恶言恶语,粗言粗语,流言蜚语;他贪婪,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邪见,他将要么在此时此地体验那个的果报,要么在他的下一个重生体验那个的果报,要么在某个随后的存在体验那个的果报(or in some subsequent existence)。
MN.3.136.19 阿难!其中,至于一个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要么早些时候他造作了一种感受为快乐的善业,要么之后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快乐的善业,要么在死亡的时候他获得和持有正见。因为那个,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已经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天界重现。并且因为他在这里已经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他将要么在此时此地体验那个的果报,要么在他的下一个重生体验那个的果报。
MN.3.136.20 阿难!其中,至于一个在这里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的人,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要么早些时候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痛苦的恶业,要么之后他造作了一个感受为痛苦的恶业,要么在死亡的时候他获得和持有邪见。因为那个,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已经在一个苦界,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在下界,甚至在地狱中重现。可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给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戒除妄语,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戒除流言蜚语;不贪婪,没有一颗恶意之心,并持有正见,他将要么在此时此地体验那个的果报,要么在他的下一个重生体验那个的果报。
MN.3.136.21 因此,阿难!有对良善的果报无能为力的并表现为无能为力的业;有对良善的果报无能为力的但表现为有能力的业;有对良善的果报有能力的并表现为有能为的业;还有对良善的果报有能力的业但表现为无能为力的业。”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六业的诠释(Exposition of Action)大经终。
MN.3.137 六处的诠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Sixfold Base)经
MN.3.13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7.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一种六处的诠释。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7.3 “应该了知六内处(The six internal bases)。应该了知六外处(The six external bases)。
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The six classes of consciousness)。六类触(The six classes of contact)应该得到了知。十八种精神探索(意的近伺察; The eighteen kinds of mental exploration)应该得到了知,三十六种众生位置(The thirty-six positions of beings )应该得到了知。其中,通过依靠这个而放弃那个。有圣人(the Noble One)所培育的三种念处(thre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在修学的老师中,他被称为待调御众人的无与伦比领袖。这就是六处的诠释的总结。
MN.3.137.4 “六内处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the eye-base, the ear-base, the nose-base, the tongue-base, the body base, and the mind-base)。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内处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5 “六外处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色处、声音处、气味处、味道处、所触物处和精神对象处。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外处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6 “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7 “六类触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和意触。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六类识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8 “十八种精神探索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用眼看见一种色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joy)的色,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grief)的色,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equanimity)的色。用耳听见一种声音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声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声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声音。用鼻闻到一种气味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气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气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气味。用舌尝到一种味道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味道,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味道,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味道。用身接触到一种可触物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可触物,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可触物,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可触物。用意认知到一种精神对象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精神对象,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精神对象,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精神对象。如是就是六种对快乐的精神探索,六种对忧愁的精神探索,六种对和好的精神探索。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十八种精神探索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9 “三十六种众生位置应该得到了知”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joy)和六种基于放弃(renunciation)的喜悦。有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和六种基于放弃的忧愁。有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和六种基于放弃的和好。
MN.3.137.10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呢?当一个人将用眼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色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当一个人将用耳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声音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当一个人将用鼻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气味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当一个人将用舌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味道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当一个人将用身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可触物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当一个人将用意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精神对象的获得视作一种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这些就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
MN.3.137.11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喜悦呢?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色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色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声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声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气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气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味道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味道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可触物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可触物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精神对象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精神对象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喜悦出现。象这样的喜悦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喜悦。这些就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喜悦。
MN.3.137.12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呢?当一个人将用眼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色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当一个人将用耳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声音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当一个人将用鼻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气味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当一个人将用舌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味道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当一个人将用身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可触物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当一个人将用意可认知的所希望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满意的和与世俗相关的诸精神对象的非获得视作一种非获得时 – 或当一个人回忆起之前未获取而已经过去、息灭和变化的事物时,忧愁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这些就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
MN.3.137.13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忧愁呢?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色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色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声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声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气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气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味道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味道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可触物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可触物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精神对象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精神对象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如是产生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我何时将能进入后和住于众圣者现在进入后住于之处呢?” 在产生了这样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诸解脱的渴望的一个人当中,忧愁以那种渴望未条件而出现。象这样的忧愁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忧愁。这些就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忧愁。
MN.3.137.14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呢?用眼看见一种色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色;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用耳用听见一种声音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声音;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用鼻闻到一种气味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气味;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用舌尝到一种味道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味道;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用身接触到一种可触物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可触物;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用意认知到一种精神对象时,在一个愚蠢痴迷的凡夫,一个未受教导,还没有征服他的诸局限性或者征服一种业的诸果报并对危险视而不见的凡夫当中出现和好。象这样的和好没有超越精神对象;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这些就是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
MN.3.137.15 在这里,什么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和好呢?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色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色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色;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声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声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声音;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气味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气味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气味;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味道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味道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味道;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可触物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可触物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可触物;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
通过知道无常性、变化、褪去和诸精神对象的息灭,当一个人以适当的慧如实地看见(sees)之前和现在的诸精神对象两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时,和好出现。象这样的和好超越精神对象;那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就称为基于放弃的和好。这些就是六种基于放弃的和好。
针对这个如是而言:“三十六种众生位置应该得到了知。”
MN.3.137.16 “其中,通过依靠这个,放弃那个。” 如是所说。那么,这个针对什么而说呢?
比丘们,在这里,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六种基于放弃的喜悦,舍弃和超越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喜悦。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六种基于放弃的忧愁,舍弃和超越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忧愁。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六种基于放弃的和好,舍弃和超越六种基于在家生活的和好。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
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六种基于放弃的喜悦,舍弃和超越六种基于舍弃的忧愁。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六种基于放弃的和好,舍弃和超越六种基于放弃的喜悦。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
MN.3.137.17 比丘们!有基于多样性的被多样化的和好(diversified, based on diversity);并有基于统一性的统一的和好。
MN.3.137.18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基于多样性的被多样化的和好呢?有关于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和诸可触物(regarding forms, sounds, odors, flavors, and tangibles)的和好。比丘们!这就是基于多样性的被多样化的和好。
MN.3.137.19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基于统一性的统一的和好呢?有关于无限虚空处、无限识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regarding 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 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 the base of nothingness, and 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的和好。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和诸可触物(regarding forms, sounds, odors, flavors, and tangibles)的和好。比丘们!这就是基于多样性的被多样化的和好。比丘们!这就是基于统一性的统一的和好。
MN.3.137.20 比丘们!在这里,通过依赖和依靠于基于统一性的统一的和好,舍弃和超于基于多样性的被多样化的和好。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
比丘们!通过依赖和依靠非识别性(non-identification),舍弃和超于基于统一性的统一的和好。如是它们被舍弃;如是它们被超越。
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其中,通过依靠这个,而舍弃那个。”
MN.3.137.21 “有圣人(the Noble One)所培育的三种念处(thre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在修学的老师中,他被称为待调御众人的无与伦比领袖。如是所说。那么,这个针对什么而说呢?
MN.3.137.22 比丘们!在这里,同情怜悯他们和寻求他们的福利,大师出于怜悯给弟子们教导正法:“这是为了你们的福利;这是为了你们的快乐。"他的弟子们不想倾听、侧耳或运用其心去了知;他们犯了过错并且偏离大师的教导系统。由于那个,如来不满意和感受不到满意;可是他住于无动于衷、具念和正知。比丘们!这就称为第一种圣人所培育的念处,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
MN.3.137.23 此外,比丘们!在这里,同情怜悯他们和寻求他们的福利,大师出于怜悯给弟子们教导正法:“这是为了你们的福利;这是为了你们的快乐。"他的一些弟子不想倾听、侧耳或运用其心去了知;他们犯了过错并且偏离大师的教导系统。而有些弟子将倾听、侧耳或运用其心去了知;他们没有犯错并且没有偏离大师的教导系统。由于那个,如来不满意和感受不到满意;他也没有不满意和感受到不满意;完全没有满意和不满意,他平静而住、具念和正知。这就称为第二种圣人所培育的念处,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
MN.3.137.24 此外,比丘们!在这里,同情怜悯他们和寻求他们的福利,大师出于怜悯给弟子们教导正法:“这是为了你们的福利;这是为了你们的快乐。"他的弟子们将倾听、侧耳或运用其心去了知;他们没有犯错并且没有偏离大师的教导系统。由于那个,如来满意和感受到满意;可是他住于无动于衷、具念和正知。比丘们!这就称为第三种圣人所培育的念处,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
因此针对这个如是而言:“有圣人所培育的三种念处,圣人是一个适合教导一群人的老师来培育它。”
MN.3.137.25 “在修学的老师们中,他被称为待调御众人的无与伦比领袖。”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所说的呢?
比丘们!由驯象师引导,待驯服的大象朝一个方向走-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由驯马师引导,待驯服的马朝一个方向走-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由驯牛师引导,待驯服的公牛朝一个方向走-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
MN.3.137.26 比丘们!由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引导,待调御的人走往八个方向。
被物质性色所拥有,他看见诸色:这是第一个方向。不内在地感知察觉时,他外在地看见诸色:这是第二个方向。他只对漂亮的事物坚定:这是第三个方向。随着色的诸感知(想)的完全超越,随着感觉影响的诸想的消失,随着对多样性的诸想的漠不关心,觉知(aware)“虚空是无限的”,他进入后和住于无限虚空处:这是第四个方向。通过完全超越无限虚空处,觉知“识是无限的”,他进入后和住于无限识处:这是第五个方向。通过完全超越无限识处,觉知“一无所有”,他进入后和住于无所有处:这是第六个方向。通过完全超越无所有处,他进入后和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个方向。通过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他进入后和住于感知(想)和受的息灭:这是第八个方向。
比丘们!由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引导,待调御的人走往八个方向。
因此针对这个如是而言:“在修学的老师们中,他被称为待调御众人的无与伦比领袖。””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七六处的诠释经终。
MN.3.138 一个总结的诠释经
MN.3.138.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8.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一个总结和一个诠释。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8.3 “比丘们!一位比丘应该用这样一个方式检查诸事物,使得他检查它们时,他的识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也不内在地粘着,并且通过不执取他不会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他的识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也不内在地粘着,并且如果通过不执取他不会变得焦躁不安,那么对于他没有痛苦的起源,出生、衰老和在未来死亡的起源。”
MN.3.138.4 那就是世尊所说。如是所说后,善逝起座并进入他的住处。
MN.3.138.5 那时,世尊离去后不久,比丘们考虑道:“那么,学友们!在简要地给出一个总结而没有阐述详细义理后,世尊已经起座并进入他的住处。现在谁将详细地阐述这个呢?” 然后他们考虑道:“尊者摩诃迦旃延受到大师的称赞和受到他的明智同梵行者们的尊重。他有能力阐述详细义理。我们不妨去见他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呢。”
MN.3.138.6 (类同于MN.3.133.8-10) MN.3.133.8 于是比丘们去拜访尊者摩诃迦旃延并与他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告诉尊者摩诃迦旃延已经发生的事情,补充道:“尊者摩诃迦旃延给我们阐述它吧!”
MN.3.138.7 (类同于MN.1.18) 尊者摩诃迦旃延回答道:“学友们!这好象一个需要心材的男子,找寻心材,寻找心材而漫行,在错失了根和树干后,想到在一个有心材的大树的众树枝和众树叶中寻求心材。尊者们!你们也是这样,你们面对面和大师在一起时错过了世尊后,你们想到来问我这个的义理。因为知道时,他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the lord of the Dhamma)和如来。而那正是你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当他告诉你们时,你们本应该忆持它。”
MN.3.138.8 “迦旃延学友!确实地,知道时,他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the lord of the Dhamma)和如来。而那正是我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当他告诉我们时,我们本应该忆持它。可是,尊者大迦旃延为大师所称赞,并受到他的同梵行明智者们的尊敬。尊者大迦旃延有能力阐明世尊没有为我们阐明而简短地给了我们一个概要的详细义理。请尊者大迦旃延不嫌麻烦来阐明它。”
MN.3.138.9 “那么,学友们!请你们密切地注意我将说的。” – “是的,学友!” 那些比丘们回答道。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说道:
MN.3.138.10 “学友们!识如何被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呢?在这里,当一位比丘已经用眼看见一种色时,如果他的识跟随色相,被系缚和束缚于色相的满足,被色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耳已经听见一种声音时,如果他的识跟随声音相,被系缚和束缚于声音相的满足,被声音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鼻已经闻到一种气味时,如果他的识跟随气味相,被系缚和束缚于气味相的满足,被气味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舌已经尝到一种味道时,如果他的识跟随味道相,被系缚和束缚于味道相的满足,被味道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身已经接触到一种可触物时,如果他的识跟随可触物相,被系缚和束缚于可触物相的满足,被可触物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意已经认知到一种精神对象时,如果他的识跟随精神对象相,被系缚和束缚于精神对象相的满足,被精神对象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MN.3.138.11 那么,学友们,识如何被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呢?在这里,当一位比丘已经用眼看见一种色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色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色相的满足,不被色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耳已经听见一种声音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声音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声音相的满足,不被声音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鼻已经闻到一种气味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气味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气味相的满足,不被气味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舌已经尝到一种味道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味道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味道相的满足,不被味道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身已经接触到一种可触物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可触物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可触物相的满足,不被可触物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当他用意已经认知到一种精神对象时,如果他的识不跟随精神对象相,不被系缚和束缚于精神对象相的满足,不被精神对象相的满足的束缚所束缚,那么他的识就称为“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
MN.3.138.12 那么,学友们,心如何被称为“被内在地粘着”呢?在这里,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如果他的识跟随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被系缚和束缚于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3 再者,随着寻与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如果他的识跟随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被系缚和束缚于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4 再者,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和心的统一性(一境性);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如果他的识跟随平静,被系缚和束缚于平静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5 再者,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内在地稳定其心,安静它,把它带至单一性,并对它集中得定的。如果他的识跟随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被系缚和束缚于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被内在地粘着”。那就是心如何被称为“被内在地粘着”的。
MN.3.138.16 那么,学友们,心如何被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呢?在这里,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如果他的识不跟随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不被系缚和束缚于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7 再者,随着寻与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如果他的识不跟随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不被系缚和束缚于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8 再者,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和心的统一性(一境性);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如果他的识不跟随平静,不被系缚和束缚于平静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
MN.3.138.19 再者,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内在地稳定其心,安静它,把它带至单一性,并对它集中得定的。如果他的识不跟随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不被系缚和束缚于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的满足,那么他的心就称为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那就是心如何被称为“不被内在地粘着”的。
MN.3.138.20 学友们!如何有因为执取的焦躁不安呢?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的那种物质性色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随着那种物质性色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他的识全神贯注于物质性色的变化。产生于对物质性色的变化的全神贯注的焦躁不安的诸精神状态一起出现并仍然缠住他的心。因为他的心被缠住,他焦虑、苦恼和忧愁,并且因为执取,他变得焦躁不安。
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一个人关于当前出现的诸状态是如何被击败的。” 他的那种识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随着那种识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他的识全神贯注于识的变化。产生于对识的变化的全神贯注的焦躁不安的诸精神状态一起出现并仍然缠住他的心。因为他的心被缠住,他焦虑、苦恼和忧愁,并且因为执取,他变得焦躁不安。
那就是如何有因为执取的焦躁不安。
MN.3.138.21 那么,学友们!如何有因为不执取的非焦躁不安呢?在这里,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多闻)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的那种物质性色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随着那种物质性色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他的识不全神贯注于物质性色的变化。产生于对物质性色的变化的全神贯注的焦躁不安的诸精神状态没有一起出现并仍然缠住他的心。因为他的心没有被缠住,他不焦虑、苦恼和忧愁,并且因为不执取,他没有变得焦躁不安。
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不将自我看作识所拥有的,或不将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不将自我看作在识当中的。他的那种识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随着那种识发生变化和变成相反的,他的识不全神贯注于识的变化。产生于对识的变化的全神贯注的焦躁不安的诸精神状态没有一起出现并仍然缠住他的心。因为他的心没有被缠住,他不焦虑、苦恼和忧愁,并且因为不执取,他没有变得焦躁不安。
MN.3.138.22 学友们!当世尊没有为你们详细地阐明那个详细义理而简短地给了你们一个概要后,已经起座进入他的住处,即是:”比丘们!一位比丘应该用这样一个方式检查诸事物,使得他检查它们时,他的识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也不内在地粘着,并且通过不执取他不会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他的识不被外在地散乱和分散也不内在地粘着,并且如果通过不执取他不会变得焦躁不安,那么对于他没有痛苦的起源,出生、衰老和在未来死亡的起源。” 我如是了知这个总结的详细义理。那么,学友们!如果你们希望,去拜见世尊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吧。当世尊给你们诠释它时,你们应该忆持它。"
MN.3.138.23 于是比丘们对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和高兴后,起座并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了世尊在他已经离开后发生的所有事情,补充道:“大德!于是我们去拜访尊者摩诃迦旃延并向他询问义理。尊者摩诃迦旃延用这些术语、陈述和短语给我们阐述了义理。”
MN.3.138.24 “比丘们!摩诃迦旃延是明智的,摩诃迦旃延有大智慧。如果你们问我这个的义理,我本会用摩诃迦旃延已经诠释它的方式同样地给你们诠释它。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因此你们应该忆持它。””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八一个总结的诠释经终。
MN.3.139 无冲突的诠释经
【注】:无冲突,又作无诤。
MN.3.139.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9.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一种无冲突的诠释。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39.3 “一个人不应该追求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感官享乐;并且一个人不应该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如来所发现的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了两个极端;给予眼力远见(giving vision),给予知识(智; 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导向证智,导向正觉,导向涅槃(to peace, to direct knowledge, to enlightenment, to Nibbana)。一个人应该知道颂扬是什么,贬低是什么,并且知道两者时,一个人应该既不颂扬也不贬低而应该只教导正法。一个人应该知道如何定义快乐,并且知道那个后,一个人应该在自己当中追求快乐。一个人不应该发表隐秘的言论,并且一个人不应该发表尖锐的言论。一个人应该不急不忙地说话,不要急不可耐。一个人应该不要坚持本地方言,并且一个人应该不要废除正常用法。这就是无冲突的诠释的总结。
MN.3.139.4 “一个人不应该追求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感官享乐;并且一个人不应该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解脱,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
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是一种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从其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的解脱,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不应该追求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感官享乐;并且一个人不应该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
MN.3.139.5 “如来所发现的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了两个极端;给予眼力远见(giving vision),给予知识(智; 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导向证智,导向正觉,导向涅槃(to peace, to direct knowledge, to enlightenment, to Nibbana)。”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它正式这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因此针对这个而言:“如来所发现的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了两个极端;给予眼力远见(giving vision),给予知识(智; 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导向证智,导向正觉,导向涅槃(to peace, to direct knowledge, to enlightenment, to Nibbana)。”
MN.3.139.6 “一个人应该知道颂扬是什么,贬低是什么,并且知道两者时,一个人应该既不颂扬也不贬低而应该只教导正法。”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MN.3.139.7 比丘们!颂扬和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的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参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人,他们都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邪道”时,他如是贬低了一些人。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不参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人,他们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正道”时,他如是颂扬了一些人。
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参与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的人,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邪道”时,他如是贬低了一些人。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不参与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的人,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正道”时,他如是颂扬了一些人。
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还未舍弃存在的束缚的人,他们都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邪道”时,他如是贬低了一些人。当一个人说道:“所有那些已经舍弃存在的束缚的人,他们都没有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正道”时,他如是颂扬了一些人。这就是颂扬和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的失败是如何产生的。
MN.3.139.8 那么,比丘们!既不颂扬和也不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参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人,他们都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邪道”,但相反说道:“享受追求是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一种状态,并且它是邪道”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不参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人,他们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正道”,但相反说道:“不参与是一种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
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参与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的人,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邪道”,但相反说道:追求是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一种状态,并且它是邪道”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不参与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的人,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正道”,但相反说道:“不参与是一种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
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还未舍弃存在的束缚的人,他们都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并且他们已经进入了邪道”,但相反说道:“只要存在的束缚没有被舍弃,存在也没有被舍弃”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当一个人不说道:“所有那些已经舍弃存在的束缚的人,他们都没有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并且他们已经进入正道”,但相反说道:“当存在的束缚被舍弃,存在也被舍弃”时,那么他只教导了正法。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应该知道颂扬是什么,贬低是什么,并且知道两者时,一个人应该既不颂扬也不贬低而应该只教导正法。”
MN.3.139.9 “一个人应该知道如何定义快乐,并且知道那个后,一个人应该在自己当中追求快乐。这就是颂扬和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的失败是如何产生的。”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有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是哪五种呢?有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是哪五种呢?由眼可认知的诸色是合意的(desirable; or wished for)、可爱的(lovely; or desired)、令人愉快的( likable; or 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 or likable)、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 or connected with sensual desire)和撩人的(tantalizing; or provocative of lust)。由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由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由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由身可认知的诸可触物,是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这些就是五种感官享乐之索-一种肮脏的快乐,一种粗俗的快乐,一种卑鄙的快乐(a filthy pleasure, a coarse pleasure, an ignoble pleasure)。我说的这种快乐不应该被追求,不应该被修习开发,不应该被培育,并且应该被忌惮。
比丘们!在这里,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和心的统一性(一境性);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这就成为放弃的福佑快乐,隐退远离的福佑快乐,平静的福佑快乐,正觉的福佑快乐(his is called the bliss of renunciation, the bliss of seclusion, the bliss of peace, the bliss of enlightenment)。我说的这种快乐应该被追求,应该被修习开发,应该被培育,并且不应该被忌惮。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应该知道如何定义快乐,并且知道那个后,一个人应该在自己当中追求快乐。”
MN.3.139.10 “一个人不应该发表隐秘的言论,并且一个人不应该发表尖锐的言论。”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个人知道隐秘的言论不是真的、不正确的和无益的时,一个人不应该考虑说出来。当一个人知道隐秘的言论是真的、正确的和无益的时,一个人不应该试图说出来。可是当一个人知道隐秘的言论是真的、正确的和有益的时,一个人可以在知道这样做的时间时说出来。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个人知道尖锐的言论不是真的、不正确的和无益的时,一个人不应该考虑说出来。当一个人知道隐秘的言论是真的、正确的和无益的时,一个人不应该试图说出来。可是当一个人知道隐秘的言论是真的、正确的和有益的时,一个人可以在知道这样做的时间时说出来。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不应该发表隐秘的言论,并且一个人不应该发表尖锐的言论。”
MN.3.139.11 “一个人应该不急不忙地说话,不要急不可耐。”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个人急不可耐地说话,一个人的身体逐渐疲惫并且其心变得兴奋时,一个人的声音紧张并且其喉咙变得沙哑,而且一个急不可耐的人言语模糊不清并难以理解。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个人不慌不忙地说话,一个人身体既不逐渐疲惫其心也不变得兴奋时,一个人既不会声音紧张其喉咙也不会变得沙哑,而且一个不慌不忙的人言语清楚并容易理解。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应该不急不忙地说话,不要急不可耐。”
MN.3.139.12 “一个人应该不要坚持本地方言,并且一个人应该不要废除正常用法。”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比丘们!如何发生有本地方言的坚持和正常用法的废除呢?比丘们!在这里,在不同的本地他们称呼同一件事物为一只碟子、一个钵、一个容器、一个茶碟、一个平底锅、一个罐子、一个杯子和一个盆子。因此不管他们用这样等等一个本地语言称呼它,一个人相应地和坚定地附着于那个表达,并坚持道:”只有这个是正确的;其他任何事物都是错误的。” 这就是如何发生有本地方言的坚持和正常用法的废除。
比丘们!如何不发生有本地方言的坚持和正常用法的废除呢?比丘们!在这里在不同的本地,他们称呼同一件事物为一只碟子、一个钵、一个容器、一个茶碟、一个平底锅、一个罐子、一个杯子和一个盆子。因此不管他们用这样等等一个本地语言称呼它,一个人不附着于那个而相应地表达,想道:”好象这些尊者针对这个而言。” 这就是如何不发生有本地方言的坚持和正常用法的废除。
因此针对这个而言:“一个人应该不要坚持本地方言,并且一个人应该不要废除正常用法。”
MN.3.139.13 比丘们!在这里,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从其快乐与低级的、庸俗的、粗俗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诸感官享乐相联系的一个人的享受追求的解脱,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self-mortification),是一种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从其追求痛苦的、卑鄙的和无益的自我毁灭的解脱,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如来所发现的中道(The Middle Way)避免了两个极端;给予眼力远见(giving vision),给予知识(智; 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导向证智,导向正觉,导向涅槃(to peace, to direct knowledge, to enlightenment, to Nibbana)。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颂扬和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的失败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既不颂扬和也不贬低以及只教导正法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感官享乐-一种肮脏的快乐,一种粗俗的快乐,一种卑鄙的快乐(a filthy pleasure, a coarse pleasure, an ignoble pleasure)-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放弃的福佑快乐,隐退远离的福佑快乐,平静的福佑快乐,正觉的福佑快乐(his is called the bliss of renunciation, the bliss of seclusion, the bliss of peace, the bliss of enlightenment),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不是真的、不正确的和无益的隐秘的言论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真的、正确的和有益的隐秘的言论是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不是真的、不正确的和无益的尖锐的言论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真的、正确的和有益的尖锐的言论是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急不可耐地说话的一个人的言语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不慌不忙地说话的一个人的言语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对本地方言的坚持并对正常用法的废除是一个由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所困扰的状态,并且它是邪道。因此这是一个有冲突的状态。
比丘们!在这里,比丘们!在这里,对本地方言的不坚持并对正常用法的不废除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绝望和热恼的状态,并且它是正道。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冲突的状态。
MN.3.139.14 比丘们!因此,你们应该如是自我修学训练:“我们将知道有冲突的状态并且我们将知道没有冲突的状态,并且知道这些时,我们将进入没有冲突之道(无诤之道)。” 现在,比丘们!须菩提是一位进入没有冲突之道(无诤之道)的善男子(Subhuti is a clansman who has entered upon the way without conflict)。”
那就是是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三九无冲突的诠释经终。
MN.3.140 诸界的诠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Elements)经
MN.3.140.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在摩揭陀国游行并最终抵达王舍城。他在那里去见陶匠薄伽婆(the potter Bhaggava)并对他说道:
“薄伽婆!如果对你不麻烦的话,我将在你的工作室住一晚。"
“大德!这不麻烦,可是已经有一位无家者呆在那里了。大德!如果他同意,那么你想住多久都行。"
MN.3.140.3 当时,有一位名叫富拘娑提(Pukkusati)的善男出于对世尊的信念,从在家出家而成为非家,并且当时已经呆在陶匠住的工作室。于是,世尊去拜访尊者富拘娑提并他说道:“比丘!如果对你不麻烦的话,我将在这间工作室呆一晚。"
“朋友!陶匠的工作室足够宽敞。尊者想住多久都行。"
MN.3.140.4 那时,世尊进入陶匠的工作室,在另一端铺开了一片草席,并坐下来,交叠双腿,挺直身体,并在其面前建立正念。那时,世尊在夜晚的大多数时间以禅坐度过(seated in meditation),并且尊者富拘娑提也在夜晚的大多数时间以禅坐度过。那时,世尊想道: “这位善男子以激发信心的方式而自己举止。我不妨质疑他呢。"因此他向尊者富拘娑提问道:
MN.3.140.5 “比丘!你已经在谁的座下出家了呢?你的老师是谁呢?你信奉谁的法呢?”
“朋友!有位沙门乔达摩,他是释迦族人之子,从释迦族出家。现在四处流传着一份关于乔达摩大师的良好报告,到了这种程度:“世尊已经成就证悟和遍正觉,他明与行圆满,庄严崇高,他是诸世界的知解者,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他已经正觉和为世间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 我已经在世尊的我座下出家;并且世尊是我的老师;我信奉世尊的正法。”
“但是,比丘!现在那位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在哪里呢,现在住在哪里呢?”
“朋友!在北边有个名叫舍卫城的城市。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现在正住在那里。"
“但是,比丘!你以前曾经见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吗?”
“朋友!我以前从未见过那位世尊,如果我见到他也不会认出他。"
MN.3.140.6 那时,世尊想道:“这位善男子在我的左下已经从在家出家进入无家。我不妨给他教导法呢。” 因此世尊对尊者富拘娑提如是说道:“比丘!我将给你教导正法。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是的,朋友!” 尊者富拘娑提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40.7 “比丘!这个人由六界、六触处和十八种精神探索(意的近伺察)(six elements, six bases of contact, and eighteen kinds of mental exploration)组成,并且他有四处(four foundations)。
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会扫过立于这些处上的一个人,并且当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再扫过他时。他没称为一位平静的圣人(a sage at peace)。一个人不应该忽视智慧,应该保持真理,应该培育放弃让渡(relinquishment),并应该为平静(peace)修学训练。这就是六种界的诠释的总结。
MN.3.140.8 “比丘!这个人包含了六界。”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和识界。因此针对这个而言:“比丘们!这个人由六界组成。”
MN.3.140.9 “比丘!这个人包含了六触处(six bases of contact)。”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处和识触处。因此针对这个而言:“比丘们!这个人由六触处(six bases of contact)组成。”
MN.3.140.10 “比丘!这个人包含了十八种精神探索。”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用眼看见一种色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joy)的色,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grief)的色,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equanimity)的色。用耳听见一种声音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声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声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声音。用鼻闻到一种气味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气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气味,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气味。用舌尝到一种味道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味道,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味道,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味道。用身接触到一种可触物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可触物,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可触物,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可触物。用意认知到一种精神对象时,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快乐的精神对象,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忧愁的精神对象,一个人探索一种产生于和好的精神对象。因此针对这个而言:“比丘们!这个人包含了十八种精神探索。”
MN.3.140.11 “比丘!这个人包含了有四处(four foundations)。”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有慧处、真理处、放弃让渡处和平静处(the foundation of wisdom, the foundation of truth, the foundation of relinquishment, and the foundation of peace)。因此针对这个而言:“比丘们!这个人包含了有四处(four foundations)。”
MN.3.140.12 “一个人不应该忽视智慧,应该保持真理,应该培育放弃让渡(relinquishment),并应该为平静(peace)修学训练。”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MN.3.140.13 比丘!一个人是如何忽视智慧的呢?有这六种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和识界。
MN.3.140.14 比丘!什么是地界呢?(类同MN.1.28.6)地界会是内在的,或外在的。什么是内在的地界呢?任何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固态的、固化的和所执取的;即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容物,或任何其它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固态的、固化的和所执取的:这被称为内在的地界。现在内在的地界和外在的地界两者都只是地界。并且那应该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被看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时,他变得不再着迷于地界和使心对地界冷静离(disenchanted)。
MN.3.140.15 比丘!什么是水界呢?(类同MN.1.28.11)水界会是内在的,或外在的。什么是内在的水界呢?任何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水、水的和所执取的;即胆汁、痰液、脓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和尿液,或任何其它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水、含水的和所执取的:这被称为内在的水界。现在内在的水界和外在的水界两者都只是水界。并且那应该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被看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时,他变得不再着迷于水界和使心对水界冷静离欲。
MN.3.140.16 比丘!什么是火界呢?(类同MN.1.28.16)火界会是内在的,或外在的。什么是内在的火界呢?任何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火、火热的和所执取的;即通过那个一个人得到温暖,衰老和被消耗,或任何其它内在的所吃的、所喝的、所消耗的和所品尝的,都得到完全地消化,或者任何其它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火、火热的和所执取的:这被称为内在的火界。现在内在的火界和外在的火界两者都只是火界。并且那应该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被看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时,他变得不再着迷于火界和使心对火界冷静离欲。
MN.3.140.17 比丘!什么是风界呢?什么是风界呢?(类同MN.1.28.21)风界会是内在的,或外在的。什么是内在的风界呢?任何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空气的、通气的和所执取的;即正在向上的风,向下的风,腹部的风,内脏的风,吹过四肢的风,吸气和和呼气,或者任何其它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空气的、通气的和所执取的:这被称为内在的风界。现在内在的风界和外在的风界两者都只是风界。并且那应该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被看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时,他变得不再着迷于风界和使心对风界冷静离欲。
MN.3.140.18 比丘!什么是虚空界呢?(类同MN.2.62.12)虚空界会是内在的,或外在的。罗睺罗!什么是内在的虚空界呢?任何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虚空、虚空性的和所执取的,即耳孔、鼻孔、口之出口,食物、饮料、所吃的、所尝的由此吞下的口径,收集之处,从下面的排泄处,任何别的内在的,属于其人自己的,是虚空、虚空性的和所执取的:这就称为内在的虚空界。内在的虚空界和外在的虚空界两者都只是虚空界。那么,那应该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被看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实地以适当的慧如是看见时,他变得不再着迷于虚空界和使心对虚空界冷静离欲。
MN.3.140.19 于是只剩下清净的和明亮的识。一个人用那种识认知什么呢?一个人认知:“这是快乐的”;一个人认知:“这是痛苦的”;一个人认知:“这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 依赖于一种被感受为快乐的触时,有一种快乐的受出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时,一个人了知:“我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 一个人了知:“随着那同样的被感受为快乐的触的息灭,它相应的受 – 依赖被感受为快乐的触而出现的快乐的受息灭和平息。出现。” 依赖于一种被感受为痛苦的触时,有一种痛苦的受出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时,一个人了知:“我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 一个人了知:“随着那同样的被感受为痛苦的触的息灭,它相应的受 – 依赖被感受为痛苦的触而出现的痛苦的受息灭和平息。依赖于一种被感受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触时,有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出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时,一个人了知:“我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 一个人了知:“随着那同样的被感受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触的息灭,它相应的受 – 依赖被感受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触而出现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息灭和平息。” 比丘!(类同于SN.48.2)正如两根火棍的接触和磨擦,生热着火,可是当两根火棍分开,搁在一边,则生起的热息灭和平息一般;同样地,依赖于被感受为快乐的一种触……依赖于被感受为痛苦的一种触……依赖于被被感受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一种触时,有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出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时,一个人了知:“我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 一个人了知:“随着那同样的被感受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触的息灭,它相应的受 – 依赖被感受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触而出现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息灭和平息。”
MN.3.140.20 于是只剩下清净的、明亮的、可塑的、适合制作的和光芒四射的平静(equanimity, purified and bright, malleable, wieldy, and radiant)。比丘!假设正如一位娴熟的金匠或他的学徒会准备一个冶炼炉(furnace),加热坩埚(the crucible),用钳子取一些黄金,然后把它放入坩埚。他会不时地吹它,会不时在它上面洒水,并且不时会看看。那黄金被提炼,很好地得到提炼,完美、没有杂质、可塑、适合制作和光芒四射。然后无论他希望用它制作神门装饰品,或者一个金链子、一副耳环、一条项链或一个金花环,它都能符合他的目的。同样地,比丘!于是只剩下清净的、明亮的、可塑的、适合制作的和光芒四射的平静。
MN.3.140.21 他如是了知:“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限虚空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我的这种由那个处所支持的平静,执取它时,会保持很长时间。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限识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我的这种由那个处所支持的平静,执取它时,会保持很长时间。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所有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我的这种由那个处所支持的平静,执取它时,会保持很长时间。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非想非非想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我的这种由那个处所支持的平静,执取它时,会保持很长时间。”
MN.3.140.22 他如是了知:“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限虚空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这会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限识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这会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无所有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这会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将这个如此清净的和明亮的平静导向非想非非想处,并相应地修习我的心,那么这会是有条件的。” 他不形成任何条件或产生任何倾向于要么存在要么非存在(either being or non-being)的意志(思; volition)。因为他不形成任何条件或产生任何倾向于要么存在要么非存在(either being or non-being)的意志(思; volition),他不在此世间执取于任何事物。当他不激动战慄时,他亲自成就涅槃。他如是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MN.3.140.23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没有对它的坚持;在它当中没有喜悦。”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没有对它的坚持;在它当中没有喜悦。”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没有对它的坚持;在它当中没有喜悦。”
MN.3.140.24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时,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当他感受到终止于此身的一种受,他了知:“我感受到终止于此身的一种受。” 当他感受到终止于此生命(life)的一种受,他了知:“我感受到终止于此生命的一种受。” 他了知:“身体破裂消解时,随着生命的结束,所感受和没有欢喜的一切,将就在这里冷却下来。” 正如一盏有等依赖于灯油和一根灯芯而燃亮,并且当灯油和灯芯耗尽时,如果不没有得到更多的燃料,它会因缺乏燃料而熄灭;同样地,当他感受到终止于此生命(life)的一种受,他了知:“我感受到终止于此生命的一种受。” 他了知:“身体破裂消解时,随着生命的结束,所感受和没有欢喜的一切,将就在这里冷却下来。”
MN.3.140.25 因此,一位拥有这种智慧的比丘拥有此最高的慧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的圣慧,即一切痛苦的摧毁之智(the knowledge of the destruction of all suffering)。
MN.3.140.26 他的建立在真谛(真理)上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比丘!有一种欺骗的性质的事物是虚假的,并且有一种非欺骗的性质的事物是真实的 – 即涅槃。因此一位拥有这种真谛的比丘拥有此最高的真谛处(the supreme foundation of truth)。比丘!因为这是最高的圣谛(the supreme noble truth),即涅槃,它有一种非欺骗的性质。
MN.3.140.27 以前,当他无知时,他获取和修习诸附着(attachments);现在他已经舍弃了它们,在根部切断它们,使它们就象一根棕榈树桩,完结它们,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与未来的生起出现。
因此一位拥有这种放弃让渡的比丘拥有这最高的放弃让渡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的圣放弃让渡,即一切附着的放弃让渡。
MN.3.140.28 以前,当他无知时,他体验了贪婪、欲望和贪欲(淫欲);现在他已经舍弃了它们,在根部切断它们,使它们就象一根棕榈树桩,完结它们,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与未来的生起出现。
以前,当他无知时,他体验了愤怒、恶意、和嗔恨;现在他已经舍弃了它们,在根部切断它们,使它们就象一根棕榈树桩,完结它们,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与未来的生起出现。
以前,当他无知时,他体验了无知和妄想痴迷;现在他已经舍弃了它们,在根部切断它们,使它们就象一根棕榈树桩,完结它们,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与未来的生起出现。
因此一位拥有这种平静的比丘拥有这最高的平静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的圣平静(Noble Peace),即贪欲、嗔恨和妄想痴迷的平和化解(the pacification of lust, hate, and delusion)。
MN.3.140.29 因此针对这个而说过:“一个人不应该忽视智慧,应该保持真理,应该培育放弃让渡(relinquishment),并应该为平静(peace)修学训练。”
MN.3.140.30 “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会扫过立于这些处上的一个人,并且当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再扫过他时。他被称为一位平静的圣人(a sage at peace)。” 如是所说。那么,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MN.3.140.31 比丘!“我是”是一种构想;“我是这个”是一种构想:“我将是”是一种构想;“我将不是”是一种构想;“我将被色拥有”是一种构想;“我将是无色的(formless)”是一种构想;“我将是知觉的”是一种构想;“我将是非知觉的”是一种构想;“我将是既不是知觉的也不是非知觉的”是一种构想。构想是一种疾病,构想是一个肿瘤,构想是一只利箭。通过克服所有的构想,比丘!一个人被称为是平静的圣人(牟尼)。并且平静的圣人不是出生的,不衰老,不死亡;他是不动摇的并是不热切激动的。因为没有任何因其可能产生的东西在他当中呈现。没有被生出来,他怎么可能衰老呢?没有衰老,他怎么可能死亡呢? 没有死亡,他怎么可能动摇呢? 没有动摇,他怎么可能热切激动呢?
MN.3.140.32 因此针对这个而说过:“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会扫过立于这些处上的一个人,并且当构想(conceiving; 思维)的众潮流不再扫过他时。他被称为一位平静的圣人(a sage at peace)。” 比丘!你要忆持这六界的简要诠释。"
MN.3.140.33 因此,尊者富拘娑提想道:“大师确实已到我这里了!善逝确实已到我这里了!遍正觉者确实已到我这里了!"于是他从座位起来,将他的上袍搭到一边肩膀上,以头在世尊的双足跪倒,他说道:“大德!我犯了一个过错,在其中就象一个傻瓜,困惑和浮躁,我不揣冒昧称呼世尊为“朋友”。大德!愿世尊看在我在未来制约的情况下原谅我的过错。”
“比丘!你确实犯了一个过错,在其中就象一个傻瓜,困惑和浮躁,你不揣冒昧称呼我为“朋友”。但是,比丘!由于你对象这样看见可你的过错并如法地作了弥补,我们原谅你。因为当一个人看见其象这样的过错,如法地弥补,并在未来采取克制时,这是在圣者的律中的增长。”
MN.3.140.34 “大德!我愿在世尊座下受具足戒(receive the full admission under the Blessed One)。"
“但是,比丘!你的钵和诸衣袍是完整的吗?”、
“大德!我的钵和诸衣袍不是完整的。"
“比丘!如来对任何钵和诸衣袍不完整的人不给予具足戒。”
MN.3.140.35 于是尊者富拘娑提对世尊所说欢喜和高兴,起座,向世尊礼敬后,右绕离开去寻找一个钵和诸衣袍。那时,当尊者富拘娑提在寻早一个钵和诸衣袍时,一头流浪迷乱的母牛夺走了他的生命。
MN.3.140.36 那时,众多比丘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世尊道:“大德!那位受到世尊简要指导的名叫富拘娑提的善男子已经去世了。他的目的地(趣)是什么呢?他未来的历程是什么呢?”
“比丘们!善男子富拘娑提是明智的。他如法地修习实践并在正法的诠释上没有麻烦我。随着五下分结的摧毁,善男子富拘娑提已经在诸清净住处化生重现(reappeared spontaneously in the Pure Abodes),并且将在那里成就般涅槃而不从那个世间返回。”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四零诸界的诠释(The Exposition of the Elements)经终。
MN.3.131-140终。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8.05.08-2019.08.18-RM-MG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