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我不代表任何派系——法心尊者的自白声明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我不代表任何派系——法心尊者的自白声明

2
1 Users
0 Reactions
1,217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我不代表任何派系——法心尊者的自白声明

Original 法心尊者 遥望佛陀正当年 2020-07-15 08:00

法心尊者

2020年7月12日微信群答疑

不代表任何派系——法心尊者的自白声明00:00/09:31

 

————

 

 

贤友提问:

尊者在缅甸学马哈希禅法的,为什么之前开示的禅法跟马哈希禅法区别很大呢?

 

————

 

法心尊者回复:

最近有一些人问到说我是在缅甸学马哈希禅法的,为什么我教的禅法跟马哈希禅法有这么大的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要稍微说几句。因为我选择去南传上座部佛教出家,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听说南传上座部比较完好的保存了佛陀最纯粹、最原始的教导。所以我选择去缅甸出家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去追随佛陀的脚步吧,(去追随)最原始的教导,想知道佛陀到底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跟我们国内的这种相对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佛教真的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我并不是出于对某个派系或者某种禅法特别的执着才去选择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出家的。那么我个人在马哈希禅法中可以说是非常的受益,受益良多。我自己了解了非常多的禅法,泰国的、缅甸的,甚至包括斯里兰卡的一些禅修方法,甚至我可以说,在我看来马哈希禅法是所有的这些禅法中考虑的最周全的。

但是在我有一定的修行体会之后,我自己对于修行的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我在缅甸的时候,接触到很多中国人、西方人还有像日本人、韩国人、包括缅甸人,还有一些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这些人。他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他们在禅修的时候,他们的着眼点,包括他们的追求以及他们出现的问题都不太一样。比如说,西方人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在理解禅修的时候,跟缅甸人、跟我们中国人就有很大的区别*。

注:即使是同一个禅修体系中的不同禅师,教导禅修的风格和侧重点也都各有千秋,比如同是马哈希体系的禅师,班迪达长老就格外注重跟随主要所缘,恰密长老相对更重视慈心禅以及对妄想的观照,而雪乌敏长老就比较强调放松和对心意的观察调整,他们都有他们的考虑在里面。

 

这也导致我思考了很多,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跟缅甸人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如果看过马哈希大师他们的一些传记类的作品的话,你会看到说,在几十年前,马哈希大师他们那个年代的时候,好像很多人证果是非常容易的,或者说修行可以很快的就证得什么什么观智,但是我们现代人好像修行就没有那么的得力。比如说马哈希大师,我听说在他的禅修营中,如果你一个星期之内还没有修到生灭随观智的话,那他可能就会把你撵走。班迪达大师也曾经说过两个月之内一定可以修到行舍智。但实际情况看下来应该说,与这个愿景是相去甚远,不要说一个星期修到生灭随观智,很多人修了几年都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出于种种原因,然后我自己也是挺喜欢去琢磨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包括我(也试图)从原始的经典里面去找寻一些答案。

———

通过不断地探究原始的经典——主要是指的巴利语的四部尼科耶——最后我发现佛陀的教导是非常的完美了。因为我们现在遇到的可以说所有的问题,甚至于就是在佛教发展这2600年派系之间争论的很多解决不了的这些问题,其实在经典里面都有相应的答复。佛陀他已经是考虑得非常周全了,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经典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导致我们无法从经典中找到这些答案。

那我个人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于巴利语这些词汇的一个敲定,比如说对这个词义本身的拆解,然后去发现它的字面意思,之后再去看这个词在经典中,佛陀是在什么不同的场合运用它。比如说佛陀有时候他解释一些概念的时候,他会用到一些比喻,通过它的字面意思以及佛陀在不同场合的诠释,再加上结合佛陀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外道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婆罗门教耆那教他们的一些看法,因为佛陀有时候经常是在以批判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如果不知道他在批判什么的话,你就很难知道佛陀他想讲什么。

那么我就是通过这些方式,然后再结合后代的一些注释书以及当代学者,还有出家人的这些研究,来理解佛陀他到底要说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我都相信佛陀他说的都是很口语化的东西,实际上确实也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佛陀用的一些词汇的话,你会发现佛陀很多时候说法是很口语化的、很随意的。

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有一些西方哲学家,比如说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 就在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古希腊哲学。

注:皮埃尔阿多结合了古希腊的时代背景,探究重点名词概念在古代希腊时代所代表的意涵,并从一个与现代哲学截然不同的角度(不是理论体系的建构,而是精神修炼及生活方式的设想与实践)来探索古典文本的原意。

我们看到佛陀很多时候,他是很有针对性的用问答的方式在讲法,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这种很直接地去阐述你的理论的这种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从印刷机普及了之后,我们现代人对于学术的一个理解方式有了一些本质上的转变,导致我们在用我们现在的方式来理解佛陀那种时候他的一个教学方式的话,就总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这个说的有点远了。

那么我想表达的就是,在我不断地去研究的过程中,我慢慢的也算是有一些心得吧,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以及学者,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了。从这之后呢,我再回到经典中去,尝试理解经典的原意,我就发现其实佛陀的教法已经非常的完美了,完全可以做到不借助任何其他的诠释的情况下,只依照佛陀最原始的教导其实就已经可以渗透到修行的方方面面了。应该说你修行能遇到的所有的问题,在经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那么从最基础的修行来说,佛陀的八正道已经是非常圆满了,我在之前的几讲开示里,我也有说到过佛陀他一般给人家讲禅修的方法,他就是讲八正道,而且从经典里面来看,那些人听完他讲八正道之后,他马上就要么就是证果了,即使没有证果的人,他也就知道该怎么修行了,他就可以自己去修了。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听完了八正道或者说听完了佛陀讲的经以后,既没证果也不知道怎么修,还是需要去借助一些具体的什么方法,去理解怎么禅修。

———

所以说我所教的禅修方法也好,还是理论体系也好,都是依照我自己对于经典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个人在修行中的一些体会,所以我并不能代表任何一种现有的禅法,不管是缅甸的禅法还是泰国的禅法,我也不能代表任何一个部派,不管是缅甸的还是泰国的,还是斯里兰卡的,还是国内的也好。我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然后我希望大家在听我讲了之后呢,也应该去依照佛陀的一个标准(AN3.65)去判断这个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对你产生真正的好处。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可能性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去尝试它,而不是说,我们必须严格地遵守某种禅修方法或者是某个大师的说法。我们应该自己去判断,然后自己在修行中实际地去体证,看到底有没有正向的反馈,然后我们才能建立对于这个法,对于修行方法的一个信心。

这个也是佛陀在五根五力中的这个信根和信力所表达的一个真正的含义。这种信不是盲目的相信,不是说像你信那种一神教一样,你相信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的神明,或者是上帝。这种正信是源自于你真正体会到了这个方法的好处,从中获益,你这个信心才会增长,并且你知道,只要你继续训练下去,只要你持续不断地努力,你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甚至可以达到究竟的解脱。这个才是真正的信心,这个才是正信。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70
Topic starter  
贤友问:

请教法心尊者,对苦的理解可不可以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行苦)是重点?如何理解空?

 

————

法心尊者答: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一位同学提的,就一起回答了,问的问题水准都比较高,值得表扬。

对于苦的理解是不是“行苦”是重点?没错“行苦”就是重点,不过,行苦本身也是修行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很好地体会的,所以不用去多想说,我一定要体会哪一种苦。你当下有什么苦,就体会什么苦、解决什么苦就可以了。如果你已经对行苦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的话,那更好,说明你修行修得不错。

如何理解空,空这个概念在原始经典里面主要是出现在中部的《大空经》和《小空经》,在这两部经里面,这个概念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就是一开始阿难问佛陀,我听你说你的心时常住于空,佛陀说是的没错,然后阿难就问什么叫住于空,那佛陀后面有一个对空的次第的详细解释。

他首先说的是比丘住在林野,住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不会升起城镇想,也就是说你住在荒野,慢慢地城市里世俗的事你就不去想了,然后他说这个时候城市的这些事对于他来说就是空的。那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些事儿对于这个比丘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不会去关心那些事,不会想这些事,这是空在这里面所用的一个含义那更进一步说比丘关注“地”,也就是关注身体的坚硬部分、固体的部分,然后他说持续不断地关注地大,那么慢慢地,林野想对他来说就是空的。也就是说,他不会再升起跟林野相关的问题,他的心念、他的寻和伺完全在地大上面,那么更进一步地,他可以利用这种观照进入禅定。

所以,空在这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你不去升起关于某种事物的念想、想法,这种事物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那么这就是说你的心相对于某一种事物,比如说相对于城镇、相对于林野,它是属于空的。那么佛陀说他的心常住于空,也就是说他的心不会对任何的外部事物产生执取,所以他的心常住于这种空之中,这个意思是比较明白的。

那么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比如说中观思想比较强调空性,这个空就演变出了一种别的意思。有的时候他们在使用空性的时候,把它当成禅修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泰国的一些长老,他们有时候也喜欢用空性来诠释修行中的一些阶段。

那么我个人的体会,比如说,我在泰国拜见阿姜苏美多的时候,他也喜欢讲空性这个词,他会说,你要体会到内心中的空性。当时我是很困惑的,后来我反复地揣摩他想表达的意思,他说的空性显然不是指的涅磐,后来我明白他说的空性实际上是指的你内心的定,也就是三摩地(samadhi)。当你不断地禅修,你的心形成像隆波帕默说的那种旁观者、喜悦者、清醒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内心空空的、很清明的感觉,然后你会看到五蕴的运作跟内心的清明感中间是有一个间隔的我想这就是泰国的禅师他们提到空性的时候要表达的意思,这个意思已经跟原始经典中佛陀所说的空性的意思有一些不同了。

那在我们中国的北传佛教中,有时候又把“空”理解成哲学思辨意义上的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就是说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存在的。这就跟修行没什么关系了,这就变成哲学思想了。

这是“空”的几个比较重点的含义,但是其实不同的人用“空”的时候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些禅师运用这个词,我们就认为说他是跟某一种理论中这个词是同样的意思,或者说他是属于某一种派系的某一种理论的。我们要去明白他在用某些词的时候他想表达什么,因为很多禅师,尤其是泰国那边的,他们是不太懂理论的,他们在有了一些禅修体会之后,会从经典中找出一些词来诠释他的禅修体验所以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很武断地觉得他有邪见。这是空的含义。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