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与轮回、业力
在【认识“我”与“无我”】一文中解释了佛法的无我观,知道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可问题来了:
“既然五蕴无我,那是谁在轮回?”
“如果是五蕴在轮回,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都说业力是推动轮回,那业力是如何将每一期生命一一对应?”
“业力是自做自受,还是他做他受?抑或我做他受,他做我受?”
……
问题很多,都是发自“无我”与“轮回”的所谓悖论,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谈不上对“无我”的认识。这里出现了“轮回”和“业力”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不是佛陀首创的,在佛陀诞生之前的印度宗教中就已经有轮回和业力的描述了,要讨论轮回和业力,不得不谈到《奥义书》,先看一段文字:
【太初,此世界唯独“自我”也,无有任何其他睒眼者。彼自思惟:“我其创造世界夫!”
彼遂创造此诸世界:洪洋也,光明也,死亡也,诸水也。
洪洋在天之彼面,天为其基。两者,诸光明也。地,死亡也。地之下者,诸水是也。
彼自思惟:“吁!此诸世界也,我其创造护持世界者呼!”
彼遂直由诸水取出一真元体而形成之。】(爱多列雅奥义书第一章,徐梵澄先生译)
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跟《旧约》的创世纪有相似的描述,都是神创造世界。《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有约两百多种,与《梵书》、《森林书》一样上承于印度第一书《黎俱韦陀》(Rgveda),后者制作于公元前千余年。佛陀就是在那种宗教环境下出世的,所以,在《奥义书》里可以看到佛经里的种种概念,因为当时的民众对《韦陀》相当熟悉,佛法实际上是反《韦陀》的,自然要有针对性,便于民众理解,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法,不能不去了解印度历史,尤其是宗教史,但这里不准备详细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回到轮回的主题。
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轮回理论作为他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奥义书》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故有天道、祖道、兽道等说法。其中很典型的是“五火二道”说,指人死经火葬后即赴月世界,如果此人行善且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信奉神明和吠陀,则不久即可离开月世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间,此即为神道,即解脱之道;而另一种人在月世界停留一段时间后,随雨返回此世间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成为食此种子的人或兽等生命体的精子而再生,继续承受老、病、死、忧、悲、恼苦。至于是再生为人或畜牲,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此即祖道。
佛教沿用了这种与业结合的轮回思想,认为众生由于无明与爱取而轮回于生死。说一切有部说五道: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另有部派以及后期的大乘佛教加上阿修罗说六道,其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佛教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而感召苦报,苦报之果上又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在大乘佛教中也有类似月世界停留的那种中间环节,叫“中有”或“中阴”,七七四十九天内再投胎。在西藏还有转世的轮回说。当然,有些说法在早期佛经里并没有谈到,这里不去探讨其来龙去脉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历史中寻找。(上面说的“佛教”是指大家通常认知的宗教意义上的佛教,不是特指佛陀的教导。)。看看《阿含经》里佛陀是怎么说轮回的:
【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杂阿含经第十六卷432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诸比丘。譬如狗绳系着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如是凡愚众生。于色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于色。随色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随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识。】(杂阿含经第十卷267经)
杂阿含经说的是五道轮回,佛陀说轮回就像被柱子拴住的狗,只要绳结不断,就只能绕着柱子转,无法解脱。这个柱子就是五取蕴,绳结就是渴爱,对五取蕴的渴爱导致无法摆脱轮回。
【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杂阿含经第十卷266经)
相比于《奥义书》以信仰和善恶而决定的轮回论,佛教的轮回说更加精微深刻,佛教认为轮回的游戏规则不是神定而是缘起的,直接反对婆罗门教以梵神为创造主,人的灵魂是梵所赋与的说法,也反对宿作因论派的机械宿命论。当然,反婆罗门教的不止佛教一家,数论派也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依附于神,叫做神我。因为对物质的贪欲而与物质结合,神我失去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世界,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所起的爱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便可超脱物质的拘囚,死后回到灵的世界,解脱轮回。这派后来发展成瑜伽行派。
印度历史上的宗教派别非常多,所谓“九十六种外道并出,各自称为唯我道尊。”,有轮回说也有反轮回说,反轮回说以顺世派最为典型,顺世派否定神、否定灵魂、否定轮回,甚至否定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死后还归四大,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更无灵魂的轮回转生。因此,他们放浪形骸,纵情享乐,构成纵欲的颓废的人生观。在当今世界我们也能看到这派人生观的影子。
顺世派这种见解被称为“断见”或“无见”,就如人们常说的“人死如灯灭”。而婆罗门教的那类见解被称为“有见”或“常见”。比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佛法离于常、断二边而取中道,五取蕴非我,无常、变易法,此有故彼有,非断非常。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杂阿含经第十二卷300经)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杂阿含经第十二卷302经)
可见,佛法的轮回是以缘起为基础的,轮回也是无常的,否则谈何出离轮回?其中提到的业,在缘起法则里只是其中一环,业一般指身、口、意三行,轮回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无明,无明表现为渴爱而执取,业只是因爱取而生的造作,把它称作业力,强调它为轮回的驱动力只会模糊了缘生法的焦点,不利于实际修行中把握断除欲贪这一下手之处。反而出现苦行消业,拜忏消业,念经消业,放生消业,咒语消业等现象,甚至有宿作因论派这种极端的机械宿命论出现,认为今生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的,所以只能听天由命,待过去宿业消灭,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因此他们认为作恶固然不对,行善修行也都是多余。就像我们有些人相信算命、“八字”一样,遭遇到灾祸都归罪于前世造了什么业,而不去检讨当下的缘起缘生;将今日世俗成就归功于祖上积了什么德,祖上真积了什么德也是祖上的福报吧,自作自受,与你何干?
业只是行在身、口、意的表现,即行为。诸行无常,色、受、想、识亦复如是。行无常,业难道有常?所以,不要夸大业力,业也是遵循缘起法的,也不会脱离“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而单独存在。业怎么能消?又何须去消?何况业有善业也有恶业,是要消善业还是要消恶业?估计大都是要消恶业,那善业也会导致轮回继续受苦啊?学佛是想要解脱轮回还是求现实利益和来世福报呢?想想清楚,别盲从。消业只是某些外道巧立名目,获取名闻利养的伎俩罢了。正确的消业姿势是对四圣谛如实知,如实解,精进修行,断诸结缚,修无间等,不再造新业,永断业障。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其实有些佛陀已经在经中答复了,只是有的以“义理”答复的,而有的答复是“无记”。为什么有的问题不予记说?关于轮回的主体到底如何理解?下次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
【禅世界 – 菩提苑 微信群】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