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1、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硬。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又一切种子识。于生自体虽有净不净业因。然唯乐著戏论为最胜因。于生族姓色力寿量资具等果。即净不净业为最胜因。又诸凡夫。于自体上。计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胜者。观唯是苦。又处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乐。依识增长。唯此性受。异熟所摄。余一切受。或异熟所生。或境界缘生。又苦受乐受。或于一时从缘现起。或时不起。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无始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说彼为新。若果已生。说此种子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转相续不绝。乃至未般涅槃。又诸种子未与果者。或顺生受。或顺后受。虽经百千劫。从自种子。一切自体复圆满生。虽余果生要由自种。若至寿量尽边。尔时此种名已受果。所余自体种子未与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诸种子。即于此身中应受异熟缘差不受。顺不定受摄故。然此种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体中。皆有一切自体种子。若于一处有染欲。即说一切处有染欲。若于一处得离欲。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体。粗重所随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诸佛如来安立为苦。所谓由行苦故。又诸种子。乃有多种差别之名。所谓名界。名种姓。名自性。名因。名萨迦耶。名戏论。名阿赖耶。名取。名苦。名萨迦耶见所依止处。名我慢所依止处。如是等类差别应知。又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
白话解:
再者,一切的种子识。对于那些向着涅槃解脱的方向发展的众生,一切种子都圆满具足。对于不向着涅槃解脱方向发展的众生,就会缺少三种引向菩提之路的种子(指声闻种子、独觉种子和菩萨种子这三种)。这些种子跟随众生往生到新得到的身体当中,而应当往生其他道,得到其他身体的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随之运转(待日后时机成熟时才会发生作用)。因此,在欲界(四禅以下的世界,被简要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根据这些世界中众生的特点而命名的。欲界是指有物理有形的身体,并且这个世界中的众生有欲望、欲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因果。因此,欲界是包含地狱、恶鬼、畜生、人道在内的,主要是指还没有修行断欲念的众生,由于阿赖耶识种子的牵引而往生的世界。色界是指已经祛除了欲念,但仍然执着于有个“我”以及仍然有分别心,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仍然有物理可见的身体的世界,包括天道的较为底层的部分,主要是初禅天、二禅天和三禅天。到了三禅以上,众生就没有物理的身体形态了,这样的世界称为无色界)的身体中,也有能够牵引众生往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的一切种子。同样的,色界的身体中,也有能够牵引众生往生到欲界或者无色界的种子;无色界的“身体”中,也有能够牵引众生往生到欲界或者色界的种子。当羯罗蓝状态的肉体逐渐成长时,与各个根尘相应的受想行识等蕴也逐渐随之成长,并且与肉体成长圆满同时达到成熟(佛教中,名和色常常作为并称连用,其中色是指有物理形态可观察的根尘,如眼睛、耳朵等,而名是指与相应的色根紧密联系的,意识范围的活动,因其没有物理形态,被称为名,意思是这些内容只是由种种名称堆积起来的,并没有物质实体)。应当知道这中间,由于地元素的缘故,有形的物理肉体逐渐成长;由于水元素的缘故,这些物理物质能够被聚集维持,不会消散;由于火元素的缘故,具有干燥的特性,物理的肉体能够逐渐变得坚硬实在;由于风元素的缘故,不同的器官、四肢百骸能够各自安居合适的位置。再者说,一切种子识,对于生成新的肉体虽然既有清净的因,也有染污的因,但在所有原因当中,最有力的、最强力的,是喜欢执着于违背真理的无稽之谈(戏论主要是相对正法而言的,也指世间众生由于无明而形成的固有的颠倒的思想,包括四颠倒等等)的因。但是当这个肉身在存活于世间时,所出生的家族优劣、物理身体的强健程度、寿命长短、生活用具好坏等等这些取得的果报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清净的和染污的因缘(译者注: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执着于违背真理的想法,是主要的牵引众生受身的原因,当已经得到新的肉体后,在肉体存续期间所感得的种种果报,则是由于阿赖耶识中清净和染污的因缘所感召的,清净的因缘感召美好的果报,染污的因缘感召痛苦的果报)。而且,这些平凡的众生,对于自己的物理肉体,执着的认为有一个“我”,把肉体看做“我”或者“我”的载体,并因此而形成了自我对于他人他物的天然的傲慢(也就是,因为有一个“我”,所以就有“我”所有之物,众生自然会认为“我”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所以就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傲慢的心态)。众生所执着的一切好东西,用真实的方式审视,就会发现除了痛苦别无其他(所有一切执着都是痛苦的源泉,只能引发痛苦,带不来真正的快乐)。当众生处于母胎当中时,有一些源自物理肉体自身性质的感受(水环境以及温度等等),这些感受是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有的时候由于因缘而发生,有的时候又没有这些感受(纯粹物理的感受,没有心理的感受变化)。阿赖耶识中的这些种子本身,是从久远以来连续发展没有断绝的。种子自身的性质虽然从久远以来就已经有了,但是需要通过清净或者染污的业(思想或肉体的行为举止)来加以引发种子的功能。对于那些还没有得到果报,有望反反复复取得不同时间果报的,称为新的种子。如果已经受了果报的种子,称为已受果报的种子。由于种子需要受报的特点,就推动着众生在生死中反复流转,连续不断,只要没有得到涅槃圆满的果报,就要一直这样运转下去。对于那些还没有得到果报的种子,要么随顺当前这一生而受其果报,要么随顺未来世再受其果报。即使经过了成百上千大劫的时间。从自身所带的种子中,生生世世的肉体反复圆满受生,尽管每一种不同果报引发的肉身都要由相应的种子来生起。如果该生的寿量已经享尽,此时这个种子就称为已经受了果报的种子。剩下的还没有引发相应身体没有达到果报的种子,不称为已经受了果报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这个肉身中本应受到果报,但因为因缘不成熟并不一定这一生就能受报。受报的世间并不是绝对确定的。但是没有受报的种子将继续留在阿赖耶识中保持这一状态直到因缘成熟,发展受报为止。因此,每一个受生的身体中,都包含有一切应当受报的种子。如果在其中某些部分存在染污的欲望,那么就说其整体都存在染污的欲望。如果某些部分得到了离欲的状态,那么就说其整体都进入到了离欲的状态(译者注:此处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染污和离欲是不可兼得的,如有离欲就必然没有染污,如果有染污就不可能存在离欲)。在众生各个受生的身体里,所有那些种子中,对那些被烦恼所围困的种子,它们既可以称为粗重(的烦恼)也可以称为随眠(跟随阿赖耶识而处于休眠中,随时有可能受到因缘牵引而被触发)。对那些即将受报的以及不善不恶的种子,只将它们称为粗重(的烦恼)而不称为随眠(因为它们不具有随时会重新燃起的特点)。对于那些相信正法等等的善思维相关的种子,不能称为粗重,也不称为随眠。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这些善思维生起的时候,所依靠的肉身,只能正常作用,不会发生异常(也就是这些种子的功能必然能够正常发挥)。所以一切种子所依靠的肉身,是粗重所跟随的、粗重所生起的,也是粗重的本性(你粗重烦恼是什么样的,你的肉身也就映现成什么样)。所有这些粗重所引发的一切,诸佛如来全都称之为痛苦,是因为这些行动只能带来痛苦的缘故。这些种子,有许许多多种不同的名字,他们有时被称为界,有时被叫做种姓、自性、因、萨迦耶、戏论、阿赖耶、取、苦;也被叫做萨迦耶见(萨迦耶见的核心是对“我”的执着,见是指观点,萨迦耶见是指名叫“萨迦耶”的这种观点)所依靠之处、我慢所依靠之处。应知像这样等等的一系列不同名称还有很多。那些向着涅槃方向修行,并且已经得到了转依的各种清净行为的人(转依是相对阿赖耶识而言的,阿赖耶识是指有染污的众生的种子集合,当众生通过正法的修行不断去除欲念等等染污之时,“识”本身的面貌就会逐渐显现。就好比一颗明亮的珍珠,表面涂了一层墨水,随着逐渐将墨水擦去,珍珠本来的样子就会显现。转依就是指擦去染污之后那个清净的“识”的本来面貌,它仍然有种子的一些基本特性,但是与阿赖耶识已经不同了),辗转舍弃了一切染污念头相关的种子,并且对于那些善行和不善不恶行为的种子,也辗转使得它们不再发挥作用(既无善也无恶,无善恶分别的纯一清净的境界),进而得到了随顺自身任运而转的大自在境界(在这种境界状态下,转依对世间万物都不再有任何执着,彻彻底底随遇而安,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善恶心)。
2、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经广说。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非极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又此胎藏六处位中。由母所食生粗津味而得滋长。于羯罗蓝等微细位中。由微细津味滋长应知。复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别。何等为八。谓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钵罗赊佉位。发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结凝。箭内仍稀。名羯罗蓝。若表里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昙。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为键南。即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佉。从此以后。发毛爪现。即名此位。从此以后。眼等根生。名为根位。从此以后。彼所依处。分明显现。名为形位。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发变异生者。谓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恶不善业。及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稀鲜。色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习近暖热。现在缘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皮变异生者。谓由宿业因。如前说。及由母多习淫欲。现在缘故。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支分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母多习驰走。跳踟威仪。及不避不平等。现在缘故。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又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次复随堕施设事中。所谓随学世事言说。次复耽著家室。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熟故。次造诸业。谓起世间工巧业处。次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受此苦乐。谓由先业因。或由现在缘。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
白话解:
众生处于肉胎状态下,经过三十八个七天(也就是二百六十六天),这个肉胎的物理身体一切组成部分就都成长完全了。从这时起,在经过四天,就会出生。如同佛在《入胎经》中所描述的一样。佛在入胎经中说,肉胎状态成长满九个月或者超过九个月,此胎被称为极为圆满。如果成长只经过了八个月的时间,将其称作圆满。如果成长只经过了七个月甚至六个月,则不能称作圆满肉胎。或者应当称为有缺陷的肉胎。肉胎处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已经成熟即将处胎时的阶段,主要通过母亲饮食所提供的比较粗的营养来维持成长。而在此之前,从刚刚受胎到六处长成期间内,则需要母亲提供的最精细的营养来促进生长。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阶段。分别称为羯罗蓝的阶段、遏部昙的阶段、闭尸的阶段、键南的阶段、钵罗赊佉的阶段、发毛爪的阶段、根的阶段、形的阶段这八个。当肉胎刚刚凝结而成的时候,胎内液体比较稀少,这个时候称作羯罗蓝(梵语音译,本意是“凝滑”,这些胎位的名称是根据物理性质命名的)。当肉胎无论表面还是内在都进一步凝结成块,形成像奶酪一般的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还没形成肉体时,被称为遏部昙(本意是“肿块”)。当肉胎刚刚具备肉体时,此时的肉体是极为柔软的,被称作闭尸(本意是“凝结”)。肉体逐渐生长壮大,开始变得坚硬厚重,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摩擦时,称作键南(本意“坚厚、硬肉”)。这个坚硬的肉团逐渐增长变大,直到四肢开始出现,称作钵罗赊佉(本意“支节”)。从四肢出现之后直到毛发、爪子开始形成,称作发毛爪位。然后,眼耳鼻舌身意所依靠的器官逐渐形成,称为根的状态(前文“六处位”即是指的这个状态)。器官长成之后,他们相关的依止的肉体的其他成分也逐渐形成(例如眼睛的眼窝等等),称为形的状态(意味着基本形态已经长成)。在肉胎中时,有时由于该众生过去世业力的原因,有时由于其母亲没有避开造成震荡的外力,随顺着这些因素的影响,体内的动力推动着这个肉胎的毛发、表皮、表面颜色(肤色)以及四肢百骸的样貌,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异差别(从这一刻开始,人的肉体形态的多样性开始形成,此处的变异特别指的是不好的变异)。毛发的变异差别,是指的由于过去生的业力而感召的恶业或者不善业、以及母亲吃咸的吃太多,使得这个肉胎的毛发越来越稀少。肤色的变异差别呢,则是指由于业力或者母亲怀孕期间环境温度过热,导致肉胎的肤色逐渐变暗。如果母亲生活的环境过于寒冷,就会使肉胎的负责变得很白。如果母亲怀孕期间经常吃烫的食物,则肉胎的肤色将会变得偏红。表皮发生变异差别,是指由于业力或者其母亲(在怀孕期间)过多的沉迷性爱,使得肉胎的皮肤上形成了皮癣、疙瘩等等各种皮肤病。四肢发生变异的,是指由于业力或者其母亲常常跑跑跳跳,或者走路过多,或者不避开沟沟坎坎,使得肉胎四肢的某些部分产生了缺失。这个肉胎,如果将生为女子,则会在靠近母亲左边肋骨下面的位置,头朝肚子,背朝脊柱待着。如果将生为男子,则会在靠近母亲右边肋骨下边的位置,头朝脊柱,背朝肚子待着。当这个肉胎最后成长圆满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再能维持这个沉重的肉胎了,母亲内部发起了推动肉胎出生的“风”(佛教认为,身体内部的运动是由于风元素的动能所导致),并且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痛苦感。受到这个肉胎过去业力的影响,引发了出生的风生起,使得肉胎脑袋朝下(朝向产门),两脚朝上,被胎盘缠裹着向产门而去。当他出生的时刻,胎盘就破裂了,向着胎儿的两个腋下退缩回去。在胎儿出产门的一瞬间,称作真正出生的状态。出生以后,各种能产生与外界接触感觉得根尘都逐渐发展形成,包括由眼睛产生的接触以致由意识产生的接触。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开始将六根的感官运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之中,跟随世间的教育和引导,学习时间的各种事务以及各种运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之后,对于他所生活的家庭产生了依赖和执着,这是由于诸根逐渐长大直至成熟,各方面的事情都能理解和领会了。当他已经能够与外界正常交往之后,就开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发生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语言和身体的行动,用于参加世间的各种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等工作(以换取生活的物资)。随着参与社会生活逐渐深入,他就开始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对于色受想行识等等都有了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判断。由于开始形成这种判断,就有了痛苦或者快乐的感受。根据这个人过去世积累的种种行动作为原因,或者根于这个人当前的行动作为因缘,此人将会随顺这些因缘的牵引,向着继续在地狱、恶鬼、畜生、人、天这五道轮回,或者向着涅槃解脱方向继续发展。
3、又诸有情。随于如是有情类中。自体生时。彼有情类。于此有情。作四种缘。谓种子所引故。食所资养故。随逐守护故。随学造作身语业故。初谓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饮食。而用资长。次常随逐。专志守护。不令起作非时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习学世俗言说等事。由长大种类故。诸根成熟故。此复于余。此复于余。如是展转。诸有情类。无始时来。受苦受乐。未曾获得出苦乐法。乃至诸佛未证菩提。若从他闻音。及内正思维。由如是故。方得漏尽。如是句义。甚为难悟。谓我无有若分若谁若事。我亦都非若分若谁若事。如是略说内分死生已。
白话解:
这些(新受生的)有情众生,随顺业力牵引,其肉胎在所往生的该类众生之中出生之后,这些身边的同类众生,对于这个新出生的众生,会发生四种(养育)因缘所引发的行动。第一种叫做“种子所引”,第二种叫做“食所滋养”,第三种叫做“随逐守护”,第四种叫做“随学造作身语业”。种子所引,是指新的肉体是由于父母精血和合形成的种子成长而生成的身体。食所滋养,是指婴儿出生后,婴儿感觉到自己饮食等方面的需要,向外界求取相应的物资来使自己的肉体进一步成长(外界为他提供相应的饮食物资,进而形成了供养的因缘)。随逐守护,是指婴儿身边的父母亲人,常常跟随在他身边,专心致志的守护他,不让他做那些会受伤害的事情,例如不合时宜之事或者不避开危险之事等等。随学造作身语业,是指父母亲人教导这个孩子,学习在这世间生活所必备的语言和沟通方法等等。在这样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孩子渐渐增长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类别(这里的“长大种类”,是指孩子长大后形成了某一种价值观,成了某一个特定种类的人,此处的种类是指向着五道轮回的方向,还是向着涅槃解脱的方向发展这两个不同的类别,此处也可以理解成发展方向的意思),六根不断得到发展成熟。就这样逐渐成长、逐渐成熟、就像这样一生又一生都是这样辗转循环。这些有情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世而来,反复不停地感受痛苦或者感受快乐,却从未得到脱离这些痛苦和快乐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不仅对于平凡众生,即使是对于那些向着涅槃解脱道路努力、未来将会成佛的众生,也需要很久都不能证得菩提的果报。如果这些众生(因缘成熟)有机会从其他众生那里听闻佛法的声音,并且不仅听了,还能够认真思考领会,由于这样的原因,才能逐渐进步最终能够得到漏尽的状态(漏尽,是相对“有漏”而言的。人的六根在接触外界时会发生执着,这种执着被称为“漏”,因为所有的执着都会造成阿赖耶识能量的外流,就好像水流出了瓶子一样,所以被称为“漏”。漏尽,是指再也不漏了,也就是说六根不管与外界如何接触,都不再形成执着,这种彻底消灭执着心的状态就称为“漏尽”,而没有修炼达到这种境界的状态,就称为“有漏”)。像这些佛法句子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难以领悟的。众生执着于这个肉身是“我”,但其实无论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而这些时间地点、人或事,也都不是“我”。像这样的意思很难理解。上文将众生肉身的死亡和受生的过程介绍完了。(接下来介绍肉身之外的这个时空为基础的环境、外界的形成和消亡过程)
4、云何外分若坏若成。谓由诸有情所作。能感成坏业故。若有能感坏业现前。尔时便有外坏缘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坏。非如内分由寿量尽。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粗色四大所成。恒相续住。非如内分。又感成器世间业。此业决定能引劫住。不增不减。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或过一劫。或复减少。乃至一岁。又彼坏劫。由三种灾。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至梵世。二者水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二静虑。三者风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无灾能坏。由彼诸天身与宫殿俱生俱没故。更无能坏因缘法故。复有三灾之顶。谓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白话解:
什么叫做外界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的形成和损坏(消亡)呢?这是由于众多的有情众生的所作所为,能够感应外界环境的形成、损坏的变化所导致的。如果众生所做的行动,能够感召让环境消亡的变化,那么这时就会有外界消亡的现象发生。由于这个原因就能够使得外界环境全部消散败坏,这与众生个体由于寿命享尽了而衰败不同(这个不同是指,众生的身体消散是因为这一生寿命到了,而外界环境的消散是因为众生的业力所导致的,而不是因为环境自身的寿命到了,后文的意思就是,因为环境就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客观元素所构建的,与有情众生不同,环境是客观的事物,只是一个外部的空间,环境本身不是有情,此处需要特别留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环境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的,形成的时候(相比人的肉身)是长时间连续存在并保持着的,而不像人的身体那样。对于能够感应形成外界世界的众生业力,这种业力必定能够引致这世界存在若干劫的时间(下文有介绍劫的时间有多长,劫住和住劫都是指时间在形成并保持住的这段时间的长短,“住”的状态下的“劫”),在世界存在期间世界的总事物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情众生活动中能看到微观事物的形成消灭,单从世界宏观整体来看,事物总量是没有变化的,或者说能量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如果这个世界有情众生非常多,那么这个世界存在的时间长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界的形成是众生造作的种种行动所导致的。这些行动可能会导致世界维持一劫的时间,或者比一劫的时间更少乃至只有一年。当世界将要损坏消散的时候,有三种灾难导致世界的崩溃。第一种灾难(也是最先发生的灾难)叫做火灾,能够焚毁从无间地狱乃至初禅天的所有世界。第二种灾难(也是火灾之后发生的)叫做水灾,能破坏包括二禅天在内及其以下的所有世界。第三种灾难是风灾,能够破坏包括三禅天在内及其以下的所有世界。从四禅天开始以及四禅天以上的世界,没有灾难能够破坏。这是因为四禅天及以上的世界中的众生与宫殿同生同灭,并且没有外因能够导致其毁坏的缘故。前面说的那三种灾难,都是有顶的(超过顶的范围就影响不到了),火灾的顶是第二静虑(也就是二禅天,火灾最多只能消灭初禅天,从二禅天再往上就影响不到),水灾的顶是第三静虑(三禅天),风灾的顶是第四静虑(四禅天)。
5、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又梵世间寿量一劫。此最后坏亦最初成。当知此劫异相建立。谓梵众天。二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
白话解:
整个世界要经历二十中劫的损坏、损坏之后二十中劫的空的状态、重新形成又需要经历二十中劫,形成之后会维持不增不减的状态二十中劫,这四个阶段总共八十中劫的时间,将这个时间又起个假名字叫做一个大劫。梵世间(色界,包含初禅、二禅、三禅天在内)的寿命有一劫的时间,这个世界是最后破坏的,也是最开始建立的。要知道这个劫的长短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有区别的。例如梵众天这一层天(色界共有二十二层天,梵众天是色界天的第三层)中的一劫相当于二十中劫的时间,根据这个对应关系设置的一劫的寿命,而对于大梵天这一层天(大梵天是色界第四层天)而言,一劫则是指的六十中劫,也是根据这个对应关系设置的寿命长短。
6、云何火灾能坏世间。谓有如是时。世间有情。寿量无限。从此渐减。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彼复受行不善法故。寿量转减。乃至十岁。彼复获得厌离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缘。寿量渐增。乃至八万。如是寿量一增一减。合成一中劫。
白话解:
什么叫做“火灾能坏世间”呢?(此处开始描述整个经过)世间的有情众生,原本寿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由于众生造作恶业,受到业力的影响)寿命逐渐缩短,后来寿命到了八万岁(是指每一个众生在这个世界生存一生的时间)。从众生寿命八万岁开始,继续逐渐缩短寿命,直到众生寿命仅剩十岁。到那时,这些众生开始对生存状态感到厌恶,产生了想要改变脱离这样状况的心念。于是众生开始接受并修行善法,由于众生越来越多的修善法造善业的缘故,世间众生的寿命开始增加,以致于一生的寿命到达八万岁。像这样从八万岁减到十岁再增加到八万岁的过程,称为一个中劫的时间。
7、又此中劫。复有三种小灾出现。谓俭。病。刀。俭灾者。所谓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宴会。若遇得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无气势。蹊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
白话解:
在这个中劫当中,还会发生三种小的灾害(“小”是对比火灾、水灾、风灾能破坏世界的力量而言的,对于众生来说仍然是很强的灾难),称作“俭灾”、“病灾”、“刀灾”。俭灾是在人道中的众生寿命三十岁时,开始发生的。到那个时候,所有精致美妙的食物都不再有了,只能依靠煎煮那些腐烂的骨头,在宴会上作为主要食物。要是谁偶然得到了一粒稻米或者麦子、玉米、稗子(稻田主要杂草,幼苗长得像稻子)的种子,就会像得到了珠宝玉石一般珍惜和重视,并且(偷偷地)藏匿到箱子底下来守护它。俭灾发生的时候,那些有情众生,大多没什么体力和精神气,常常倒在地上起不来。很多众生因为这样的严重饥荒而丧命,以致于众生都快死绝了。这个俭灾,需要经过七年、七月、七日、七夜后才能过去。剩下没有丧命的众生,重新聚集在一起,对目前的状况发起较弱程度的厌恶远离之心。由于产生厌恶远离之心的缘故,他们的寿命不再进一步缩短了,俭灾也逐渐过去了。
8、又若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疠。灾横热恼。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
白话解:
在人道中的众生寿命二十岁的时候,之前因为俭灾得到的教训,发起的厌恶远离之心又开始消退。于是开始经常出现各种瘟疫、毒气(障疠,通“瘴疠”,是指热带雨林中由于动物尸体腐烂而形成的毒气)、病灾、发烧的状况,接连不断的发生。许许多多的有情众生,遇到这些病害,都死亡了。像这样的病灾,要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才能结束。剩下还活着的众生,又聚集在一起,发起了比俭灾时候更强一些的对这个世界的厌恶远离之心。因为这样的缘故,他们的寿命不再进一步缩短了,病灾也逐渐过去了。
9、又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更相残害。死丧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方乃得过。
白话解:
到了人道中的众生寿命只剩十岁的时候,之前因为病灾得到的教训,发起的厌恶远离之心又开始消退。到那时,有情众生互相反复看着(不顺眼),互相兴起了强烈的杀害的念头。由这种(恶念)作为因缘,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草、树枝、瓦片、石片,把它们打磨成最尖锐锋利的刀和剑等武器,互相砍杀彼此伤害,以致于众生都快死绝了。这个刀灾,经过七天后,才能过去。
10、尔时有情。复有三种最极衰损。谓寿量衰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寿量衰损者。所谓寿量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谓其身量极至一柞。或复一握。资具衰损者。尔时有情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毼为衣中第一。以铁为庄严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所谓酥蜜油盐等味。及甘蔗变味。
白话解:
这时候(经过了俭灾、病灾、刀灾之后还存活)的人道众生,还有三种最严重的受到衰弱损害的状态。第一种叫做寿命长短的衰弱损害,第二种叫做肉身的衰弱损害,第三种叫做生活必需品的衰弱损害。寿命长短的衰弱损害是说他们寿命最长也就活十年。肉身的衰弱损害是指他们的身高最高也就一柞这么长(约为拇指和食指伸开时候的最大距离),体型胖瘦用手一握就握住了(一握是指一把抓住、或者掌中,用于形容极为微小)。生活必需品的衰弱损害,是指到那时有情众生将玉米稗子当看做饮食中最好的,把用动物毛织成的东西看做衣服中最好的,把铁当做显示尊贵最好的东西。五种最美味的食物都消失了,这五种美味的食物是指,乳酪、蜜糖、油、盐以及甘蔗榨出的味道(也是甜味)。
11、尔时有情。展转聚集。起上厌离。不复退减。又能齐舍损减寿量恶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乐自在。皆渐曾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四十增减。便出住劫。
白话解:
到了这时,有情众生反反复复聚集在一起讨论,一起发起了很强的对当前状况的厌恶和远离的心念,由于此时的心念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不再消退了。这些众生一起决定舍弃那些会导致缩减寿命等等一系列的恶业,不善业(以及相应的那些理论),并开始努力接受并实践增长寿命及带来其他好的果报的善业(以及善业相关的正法理论)。由于这些努力,使得他们的寿命、气色、力气、财富、以及快乐都逐渐开始增长。直到寿命长度到达八万岁。像这样辗转反复经历二十次减少和二十次增加,总计四十次(每一次增加或每一次减少记为一次),就会脱离世界形成后的维持现状的这一劫(二十中劫)的时间。
12、于最后曾已。尔时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如是渐渐乃至没尽。当知说明那落迦世间坏。如那落迦坏。傍生恶鬼坏亦如是。尔时人中随一有情。自然法尔所得第二静虑。其余有情。展转随学。亦复如是。皆此没已。生极净光天众同分中。当知尔时说明人世间坏。如人趣既尔。天趣亦然。当于此时。五趣世间居住之处。无一有情可得。所有资具亦不可得。非唯资具不可复得。尔时天雨亦不可得。由无雨故。大地所有药草丛林皆悉枯槁。复由无雨之所摄故。令此日轮热势增大。又诸有情。能感坏劫业增上力故。及依六种所烧事故。复有六日轮渐次而现。彼诸日轮。望旧日轮。所有热势。逾前四倍。既成七已。热遂增七。云何名为六所烧事。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三无热大池。由第四热轮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苏迷卢山。及以大地体坚实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即此火焰。为风所鼓。展转炽盛。极至梵世。又如是等。略为三事。一水所生事。谓草药等。由初所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
白话解:
人道有情众生最后一次寿命增长到八万岁的阶段结束(文中是以人道的时间长短作为参照来衡量世界变化的时间),那时地狱道的有情众生,身体消灭后就不再重生了。就这样逐渐地逐渐地地狱的众生都消失没有了。要知道这个时候就说明地狱道的世界已经开始损坏了。像地狱道这样,饿鬼道和畜生道的情况也是同样。(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开始损坏后)人道中随便哪一个众生,都自然而然的能够(依靠修行)到达第二静虑(二禅天)的境界。其他的人道众生也一样,反反复复跟随正法修学。这些人道众生这一生结束后都将往生到极净光天(极净光天又名“光明天”,是二禅天三处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中最上面的一层)众生同伴中。(等他们都往生殆尽后)这个时候人道的世界就损坏了。像人道这样,天道也是同样(四禅天以下的天)。到了这时,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四禅以下)这五道曾经居住生活的世界,都再也没有众生了,所有生活用具也都没有了。不仅仅是生活用具不再能得到,甚至于天空降雨也不再会发生了。由于长时间没有降雨,世间大地上所有的草木、丛林都变得焦枯。并且,同样由于一直不下雨所引导的缘故,太阳(光)的热度逐渐增强。受到众生感应能使世间损坏这一劫的过去行为增强力量影响,依靠着六种能烧被烧的事物,天空中(除了原有的一个太阳外)逐渐出现了六个新的太阳。这些新的太阳,相比之前的那个太阳,所有(光的强度以及)热的程度是之前的四倍那么强(新加了六个也就是增加了二十四倍的热量)。七个太阳形成后,它们的热度会一起再增长七倍。六种能烧被烧的事物是指什么呢?第一个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水沟、水坑,在第二个太阳升起后就会慢慢枯竭;第二个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河流,在第三个太阳升起后就会慢慢枯竭;第三个是比较大的没有热度(不像温泉,自然冷却的)的大池塘(像比较大的淡水湖、咸水湖那些),在第四个太阳升起后就会慢慢枯竭;第四个是大海,在第五个太阳以及第六个太阳升起一部分后就会慢慢枯竭;第五个是苏迷卢山(五道中最大的山,世界的中心),由于其作为大地坚实的基础,要到第六个太阳的剩余部分和第七个太阳生起之后才能烧灭殆尽。这个焚烧的巨大火焰,被风力所驱动,反反复复循环渐盛,一直烧到梵世界(指初禅的梵天)。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因为有水而成长的事物,例如草木等等,由于最初的太阳升起后,水干涸了而干枯;二是所有的水,因新生的五个太阳的热能而变得干涸;三是大地一切坚实长期运行的事物(比如山峰、大地基础等等),在最后生起两个太阳变成七个太阳后,被彻底烧毁。
13、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墨及与余影皆不可得。广说如经。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满足二十中劫。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
白话解:
这些世界都烧毁之后,以致于连剩余的灰烬甚至影子都找不到了,就像其他经文中多次描述的那样,从这时候起称作器世间(器世间是专有名词,是指我们生活的这能被损毁的五道,可以被形容为容器,像容器一样装载世间万物的世界,就是器世间的意思,也是这些世界的总括)已经损坏掉了。这个损坏的过程大概需要二十个中劫那么长的时间。坏了之后,还要维持这个坏了的状态二十个中劫。(译者注,整个世界坏的过程需要二十中劫,坏了之后空的状态需要维持二十中劫,事实上在坏的过程中是包含火灾、水灾和风灾都在内的。原文中每一个灾难单独描述了一遍,在结束时都有一个“复二十中劫住”,并不是指每一个灾害后都经过那么久才到下一个灾害,而是坏的世间的总括,此处要特别澄清)。
14、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
白话解:
什么是水灾呢?是指经过反反复复七次的火灾之后,从第二静虑的世界中(二禅天)在火灾结束的一刹那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水,开始破坏第二静虑的各层天,就好像水把盐消融了那样。这些发生水灾的水,将会与第二静虑的世界一起消失。这样消灭了之后,要维持这个坏了的状态二十个中劫的时间。
15、云何风灾。谓七水灾过已。复七火灾。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世间。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此之风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所以者何。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从此坏已。复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说世间已坏。
白话解:
什么是风灾呢?是指经过反反复复七次的水灾以后,又发生七次火灾,最后一次火灾灭了的那一瞬间,在第三静虑的世界中(三禅天)开始起风,破坏了第三静虑的世界,就仿佛大风吹散四肢百骸那样,能将一切吹散殆尽。这个飓风,将会和第三静虑的世界一起消失。就像什么呢?就好像眼瞧着有一个人由于大风吹的缘故,使其连同骨肉一起全都消灭。这样消灭了之后,要维持这个坏了的状态二十个中劫的时间。以上,就是对世界损坏过程的简要介绍。
16、云何世间成。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亦复如是。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余一切处。渐次亦尔。复从第二灾顶。生第二静虑。余一切处。应知亦尔。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最大梵。由独一故。而怀不悦。便有希望。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如是下三静虑。器及有情世间成已。于虚空中。欲界四天宫殿渐成。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又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余如前说。
白话解:
什么叫做世界的形成呢?是说,经过了二十个中劫的世界空掉的状态之后,受到世界一切有情众生集体的业力作为增强力量的引导,世界重新开始形成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从虚空当中,第三静虑的世界最先形成,像第三静虑一样,第二及第一静虑的世界也渐渐形成了。这些世界形成了以后(因为已经有了世界承载众生的生活),第三静虑顶部(指的是四禅天)的许许多多的有情众生,因他们各自在四禅天的世界寿命享尽的缘故、或者因为业报、福报受尽的缘故,从那些世界消失,往生到第三静虑的世界中。除了四禅天外,四禅天以上一切世界的众生也是同样逐渐往生到第三静虑。然后,从第二静虑的顶部(也就是第三静虑中的最底层天)也开始有众生往生到第二静虑各层天世界,除此之外,第三静虑其他各层天的众生也逐渐向下往生。然后有一个有情众生,从初静虑的顶部(也就是第二静虑的底层天),由于寿命已经享尽的缘故,从第二静虑消失后,往生到了初静虑的梵世界中,被称为最大梵。他出生以后,发现世界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感觉很不开心,于是发起了愿望:“我现在想要什么呢?是想让其他的有情众生也往生到这里(与我作伴)。”正当他发起这个心愿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其他有情众生,由于寿命享尽以及业力牵引等等因缘,从第二静虑消失后也往生到初静虑的同类众生中。就这样,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这三个静虑,由物理环境(器,指生活的客观物理环境,好比一个容器)以及生活的众生两部分构成的世界就形成了。在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虚空当中,欲界的四天王宫殿逐渐形成。要知道,这些虚空的宫殿,都是自然生化而出的。那些初禅天中极净光天的众生,渐渐消失后往生到了这些宫殿当中,其他更高层天的众生也逐渐往生过来,就像之前所说的其他静虑的情况一样。
17、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及傍侧布。由此持水令不散坠。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此地成已。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此山成已。四宝为体。所谓金。银。颇胝。琉璃。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谓持双山。毗那矺迦山。马耳山。善见山。朅达洛迦山。持轴山。尼民达罗山。如是诸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绕苏迷卢次第而住。苏迷卢量。高八万逾缮那。广亦如之。下入水迹。量亦复尔。又持双山等彼之半。从此次第。余六金山。其量渐减。各等其半。若下品性者。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并轮围山。此山轮围四洲而住。量等尼民达罗之半。复成非天宫殿。此宫在苏迷卢下。依水而居。复成大雪山。及无热池周围崖岸。次成最下八大那落迦处。诸大那落迦。及独一那落迦。寒那落迦。近边那落迦。复成一分鬼傍生处。四大洲者。谓南赡部洲。东毗提诃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其赡部洲。形如车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拘卢洲。其形四方。赡部洲量。六千五百逾缮那。毗提诃洲量。七千逾缮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逾缮那。拘卢洲量。八千逾缮那。又七金山。其间有水。具八支德。名为内海。复成诸龙宫。有八大龙。并经劫住。谓持地龙王。欢喜近喜龙王。马骡龙王。目支邻陀龙王。意猛龙王。持国龙王。大黑龙王。黳罗叶龙王。是诸龙王。由帝释力。数与非天共相战诤。其诸龙众。类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妙翅鸟中。四类亦尔。复有余水。在内海外。故名外海。
白话解:
从这往后,开始有巨大的风轮吹起(作为推动欲界形成的动力),同等大小的三千个大千世界,从风轮下面逐渐生起,为这整个世界(众生的生活)提供环境、场所。为了能够妥善的安置那些(根据业力应当享受宫殿生活或者不享受宫殿生活)的众多的有情众生,这个巨大的风轮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特征),一个是(仰周布,字面意思是向上遍布,也就是指形成了有连续表面的大地的意思)形成了向上的大地,另一个是旁边和周围也有相应的布置(例如山峦、山丘等等,能够支撑事物于其上),这样一来,世界就具有了维持水分不令其散失的能力。进一步,反复通过鼓动水分循环,逐渐使得大地变得更加坚实,这个坚实的地面被称作金性地轮(金刚坚实的轮转不休的大地)。它向上能够承受降水下雨的水流灌注,下面被巨大的风力渐渐吹薄(底下的风,包括热能,使得地表形成了坚固的薄薄一层)。这个大地形成了之后,由于众生造作业力的增强作用,在天空中重新出现了藏有很多内容(指水分、气体等等)的云彩。从这些云彩里面,会降下各种各样的雨水(有大雨、小雨、霜、雪这些区别)。不过这些雨水,依靠坚固的大地而被蓄积起来,等到有风吹起时,鼓动着这些水分使其变得坚硬(在大地上结冰)。除了这些之外,由于这巨大的风力所牵引,那些众多的清净事物中,第一的、最棒的、精致美妙的事物(指后面的四宝),聚集形成了一座大山,叫做苏迷卢山(也是世界最大的山,世界的中心)。这个山形成了之后,以四种宝物构成了山体,分别是黄金、白银、水晶、琉璃。那些品性中等的事物,凝结形成了七座金色的大山,它们的名字分别为持双山、毗那矺迦山、马耳山、善见山、朅达洛迦山、持轴山和尼民达罗山。这七座山,他们的山峰排布列开,山的名字是由他们山峰排列的形状不同而命名的。他们围绕着苏迷卢山,一层一层排布。苏迷卢山有多大呢?它的高有八万逾缮那(逾缮那是单位名词,原是指古代国王的军队行军一天所经过的距离,有很多种说法,依佛经说,应当为十六里——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它的宽度(直径)也是这么多,除了显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外,藏在水下部分的体积也大概有这么多(与地上的体积一样)。持双山的大小是苏迷卢山的一半,后面的每一座山都是前一座山大小的一半。按照这个顺序,后面六座山的大小依次减少。那些普通的、不好的事物,则在苏迷卢山周围的七座金山之外,聚集形成了四个大洲、八个中洲以及一座轮围山。这座山的形态是围绕着四个大洲,山的大小大约是尼民达罗山的一半。然后形成了那些不属于天道的宫殿,这些宫殿位置在苏迷卢山下,依山傍水而修建。此外还有巨大的雪山,以及清凉水池周围的悬崖和岸边。接着,形成了最底层的八个最大的地狱(诸多地狱中,有八个是最厉害的、最大的地狱,被称为大那落迦,其余的根据特征命名。此处的八大那落迦特指八热地狱,包括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阿鼻地狱),独一地狱(即孤独地狱)、苦寒地狱、近边地狱(阿鼻地狱的四面各有煻煨坑地狱、尸粪泥地狱、利刃原地狱及剑叶林四个地狱。东方有四个,南方四个,西方四个,北方四个,共十六个。东南有一座铁柱山,同样西南、西北、东北各有一座铁柱山。是阿鼻地狱的附属地狱)。除了形成地狱之外,还形成了一块安置饿鬼和畜生的地方。四个大洲,是指南赡部洲(赡部是该洲一种树的名字)、东毗提诃洲(毗提诃是指“东方”的意思)、西瞿陀尼洲(瞿陀尼梵文是贸易牛的意思)、北拘卢洲(拘卢,音译,梵文原意是福地的意思)。其中,赡部洲的形状就像车厢一样,毗提诃洲的形状就像半月,瞿陀尼洲的形状是圆形的,北拘卢洲的形状是四方形(正方形)。南赡部洲的大小是六千五百逾缮那,毗提诃洲是七千逾缮那,瞿陀尼洲是七千五百逾缮那,拘卢洲是八千逾缮那。之前说的苏迷卢山周围那七座大山,他们之间有海,具有八种功德(即八功德水,也被称作八支德水。包围苏迷卢山的七个内海,都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八功德是指: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称为内海。在内海当中形成多座龙宫,有八位龙王生活在其中,并且跟随世界形成的劫的时间而维持生存。这八位龙王分别叫做持地龙王、欢喜近喜龙王、马骡龙王、目支邻陀龙王、意猛龙王、持国龙王、大黑龙王和黳罗叶龙王。这些龙王,由于具有帝释天那样的力量,反复多次跟欲界(不属于天道的)众生发生战争。他们的龙族大众,共有四种类别,分别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除了龙族之外,内海中还生活着妙翅鸟,也有四种类别,跟龙族一样。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海,位置在内海外边,被称作外海。
18、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逾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住第四级。苏迷卢顶。四隅之上。有四大峰。各高五百逾缮那量。有诸药叉。谓金刚手。止住其中。又持双山。于其四面。有四王都。东南西北。随其次第。谓持国。增长。丑目。多闻。四大天王之所居止。诸余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又近雪山。有大金崖。名非天胁。其量纵广五十逾缮那。善住龙王常所居镇。又天帝释时来游幸。此中有树。名曰善住。多罗树行。七重围绕。复有大池。名漫陀吉尼。五百小池以为眷属。善住大龙、与五百牝象。前后围绕。游戏其池。随欲变现。便入此池。采莲花根。以供所食。即于此侧。有无热大池。其量深广各五十逾缮那。微细金沙。遍布其底。八支德水。弥满其中。形色殊妙。端严喜见。从此派流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私多。四名缚刍。
白话解:
从苏迷卢山脚下开始往上,有四层,其中最初的一级宽度(直径一万六千逾缮那),随着逐层往上,每一层的宽度都是前面一层的一半。有种叫做坚手神的天神,住在苏迷卢山最初的一层;叫做血手神的,住在第二层;叫做常醉神的,住在第三层;叫做持鬘神的,住在第四层。而苏迷卢上的顶部,在四角之上,有四座巨大的山峰,每座山峰都有五百逾缮那那么高。有许许多多的药叉(又名夜叉,属于鬼类,隶属于毗沙门天,而住在忉利天。梵文夜叉的意思是迅捷,形容这种众生行动快速,夜叉中有能飞行的也有不能飞行的),被称作金刚手,住在其中。在持双山的四面,有四位国王的都城坐落。东南西北,按照顺序,依次叫做持国天王、增长天王、丑目天王、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地方周围有一些小的金山,是他们管理的王国村落城镇所在地。在靠近大雪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金色悬崖,称为非天胁,宽度和高度都有五十逾缮那。是善住龙王平常所居住的城镇。天帝释经常来这里游玩,这地方有树叫做善住,一圈又一圈的大树排成行,围绕着善住龙王城镇七圈。这里还有一个大湖,称作漫陀吉尼(漫陀吉尼池为梵语,即大龙象王浴池名,此池在大雪山的北边,是善住象王的浴池),周围还有五百个小的池塘。善住龙王的龙族以及五百只大象,前前后后围绕着这些湖泊居住,经常在湖里沐浴游玩,湖水随他们的意愿随时出现,进入水池后,他们采集莲花的根部(莲藕),以作为食物。在这个漫陀吉尼池旁边,还有一个清凉的大湖,宽度、深度各有五十逾缮那,这个湖底有许多的精细的金色沙子,覆盖着湖底。而湖中盛满了八支德水,使得这个湖的色彩非常殊胜美妙,所有那些端正庄严的众生看到了都很欢喜。从这个湖作为源头,流出了四条大河,第一条名叫殑伽(恒河),第二条名叫信度,第三条名叫私多,第四条名叫缚刍。
19、复次于苏迷卢顶处中。建立帝释天宫。纵广十千逾缮那量。所余之处。是彼诸天村邑聚落。其山四面。对四大洲。四宝所成。谓对赡部洲。琉璃为面。对毗提诃。白银为面。对瞿陀尼。黄金为面。对拘卢洲。颇胝为面。又赡部洲。循其边际。有轮王路。真金所成。如四大王天。有情膝量。没住大海。若轮王出世。如彼膝量。海水减焉。又无热池南有一大树。名为赡部。是故此洲从彼得名。次于此北。有设拉末梨大树丛林。四生种类。妙翅诸鸟。栖集其中。此四大洲。各二中洲。以为眷属。复有一洲罗刹所住。
白话解:
然后,在苏迷卢山的顶部,建立了帝释天的宫殿。高度和长度都有一万逾缮那。宫殿外围的地方,是王国村落、氏族聚居的地方。苏迷卢山面对着四个大洲,分别展示着四宝中的其中一面。对着南赡部洲,苏迷卢山展示琉璃的一面;对着东毗提诃洲,展示白银的一面;对着瞿陀尼洲,展示黄金的一面;对着北拘卢洲,展示水晶的一面。南赡部洲,沿着它的洲的外围边缘,有给轮王走的路,用真金做成,就像四天王天的路那样。有情众生(身高像轮王膝盖那么高),淹没居住在大海里,等到轮王出生世间的时候,海水逐渐退减(露出更多陆地供居住)。在清凉池的南边有一颗大树叫做赡部,所以南赡部洲的名字是因此得来。在清凉池的北边,有大树丛林叫做设拉末梨(梵语原意刀刃、剑刃,形容叶片锋利)。四类不同出生方式的妙翅鸟以及其他鸟类,栖息聚集在其中。这四座大洲各有两个中洲作为其附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洲是罗刹所居住的地方(罗刹是一种吃人肉的恶鬼)。
20、如是器世间成已。有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来生此中。余如前说。此皆由彼感劫初业。此业第一最胜微妙。欲界所摄。唯于此时。此业感果。非于余时。尔时有情名劫初者。又彼有色从意所生。如是一切。如经广说。彼于尔时。未有家宅及诸聚落。一切大地。面皆平正。自此以后。由诸有情福业力故。有地味生。如是渐次。地饼林藤。不种粳稻。自然出现。无糠无籺。次有粳稻。有籺有糠。次复处处粳稻丛生。于是有情。方现摄受。次由受用味等资缘。有情之类。恶色便起。光明遂灭。其多食者。恶色逾增。身极沉重。此诸有情互相轻毁。恶法现行。由此因缘。所有味等。渐没于地。如经广说。复从此缘。诸有情类。更相顾盼。便起爱染。次由能感男女业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递相陵犯。起诸邪行。遂为他人之所诃訾。方造室宅以自隐蔽。复由摄受粳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由此缘已。更相争夺。不与取法从此而生。即由此缘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便有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戍陀罗众。出现世间。渐次因缘。如经广说。
白话解:
就这样,器世间彻底形成了。有许多的有情众生,从色界天道消失,往生到了欲界当中。这些往生都是由他们各自的业所感召的,不过这时往生的业,从欲界的范围内看是最殊胜美好的了。这些感召欲界最美好事物果报的业,只能在世界形成的这个时候才能得报,其他时候果报都不能显现(阿赖耶识的种子,都是需要特定因缘才能得果报的,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会生生世世带着往生)。这个时候往生到欲界的那些有情众生,被称为劫初者(意思是世界形成这一劫最初往生的众生)。他们有从意识所生成的有形肉身。肉身生成的过程,就像许多经论中佛所说的那样。这些众生此时没有家庭、住宅,也没有聚居的部落。大地的一切地方,表面都是平平正正的。从众生开始往生到这里开始,由于这些众生过去生积累的感召福业的力量的缘故,从大地中有可食用的各种美味生长出来。渐渐地、依次地、大地中出现了可吃的饼,树林里出现了可吃的藤蔓植物,不需要种植种子就自然而然的出现。这些食物没有坚硬的种子也没有粗硬的皮。渐渐往后,开始有需要种植才能成长的稻米谷物出现,这些食物开始有了种子和皮。稻米谷物到处都长出来,一丛一丛的。等到这些食物准备好了,有情众生的肉身才开始出现,来享用这些美味。由于他们享用食物的缘故,这些众生开始出现了不好的外形,原有的光明清净的身体,光明熄灭。吃的越多的人,外形的不好的状况就越增加,身体也变得越来越沉重。形态发生变化之后,有情众生就开始互相嘲笑、讽刺、侮辱彼此,开始形成了邪恶的心念和思想。因为这些邪恶的出现,所有那些美味逐渐在地上消失了,像经文所说的那样。然后,由此因缘,这些有情众生互相你看我、我看你,兴起了爱欲染污之心。由于出现了能感召形成男女分别的心念和业力,一部分有情众生长出了男性的根门,另一部分长出了女性的根门。他们互相侵犯,发起各种各样的淫欲恶行,还被其他人批评呵斥。于是他们营造了住宅、房屋来隐蔽自己。又由于他们长期食用稻米等食物的缘故,在他们的土地上反复耕种、种植这些东西以便重复食用。由此因缘,开始发生了资源的争夺。盗窃的现象从资源争夺而开始出现。也因为这样,才不得不建立了司法、契约等等事物。人道中最初的国王名叫大等意,然后就依次由于因缘的牵引出现了刹帝利众生、婆罗门众生、吠舍众生和戍陀罗众生,正如经文常说的那样。
21、又彼依止光明既灭。世间便有大黑暗生。日月星宿。渐渐而起。其日轮量五十一逾缮那。当知月轮其量减一。日轮以火颇胝所成。月轮以水颇胝所成。此二轮中。月轮行速。及与不定。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暗。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与持双山高下量等。又复日行时有远近。若远苏迷卢。立为寒分。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即由此故。没有迟速。又此月轮。于上稍欹。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如如渐侧。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由大海中有鱼鳖等影现月轮。故于其内有黑相现。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量。
白话解:
渐渐地,世间原本自带的大光明逐渐熄灭,于是开始有巨大的黑暗(即黑夜)出现。太阳、月亮、行星、星座逐渐出现。其中,太阳的大小(直径)大约五十一逾缮那,月亮的大小是太阳大小减去一(五十逾缮那)。太阳是由火属性的水晶构成的,月亮是由水属性的水晶构成的。这两个之中,月亮运行的速度更快(以上所有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描述,都是从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角度看的),但每天的运行不一样。而太阳呢,长时间在两个洲同时发光,在其他两个洲同时变暗(也就是说,总共四个大洲,照耀其中两个大洲的时候,另外两个大洲处于黑夜,反则反之)。有四个主要时刻,一个是太阳升到最高点时候,一个是日出的时候,第三个是午夜的时候,最后一个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一切所有的太阳、月亮、行星、星座,最高运行到苏迷卢山的半山腰,与持双山的高度相同。太阳的运行有远近之分,距离苏迷卢山最远的时候,设立为寒冷时分(即冬至),距离苏迷卢山最近的时候,设立为炎热时分(夏至)。因为有远近的关系,太阳运行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没有快慢。而月亮呢,跟太阳稍有不同。月亮会逐渐逐渐的变成半个,由于其他部分(不亮的部分)被障碍所遮住,所以使其看不见。逐渐逐渐变成月牙,又逐渐逐渐变成圆满。在天黑时候天空的位置也是会逐渐见底的,就像这样逐渐形成了月亮的盈亏现象。由于大海中有鱼、龟等生物映现月轮的形状变化,所以月亮有黑暗部分出现(将生物的形状跟月亮的形状加以对应)。所有那些星座中,范围比较大的,有十八个拘卢舍这么多(拘卢舍是距离单位,梵文原意是鸣叫、鼓声,指的是一头牛的叫声或鼓声可传递的距离,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四公里)。中等的,有十个拘卢舍这么多,最小的,有四个拘卢舍这么多。
22、复次于世间四姓生已。方乃发起顺爱不爱五趣受业。从此以后随一有情。由感杂染增上业故。生那落迦中。作静息王。从此无间。有那落迦卒。犹如化生。及种种苦具。谓铜铁等。那落迦火起。然后随业有情。于此受生。及生余趣。
白话解:
人道世间的四种姓(刹帝利、婆罗门、吠舍、戍陀罗)出现之后,(这些众生)就开始发起各种顺应可爱或者顺应不可爱,能感召往生五道的各种行动。从此以后,有一个有情众生,由于感召了染污行动的增强力量,往生到了地狱中,做了地狱的王,被称作静息王。从此开始,逐渐有一些地狱的喽啰出现,以接近化生的方式往生到地狱。各种各样为地狱众生施加折磨痛苦的用具,诸如铜铁等等开始出现,地狱之火也开始燃烧起来。地狱环境具备了之后,就开始有有情众生跟随业力在地狱中得生,或者得生到五道的其他道中(也就是说,地狱世界生成时,就意味着五道的各个世界都已经形成好了,所以众生开始随自己的业力在这五道的世界中循环往生)。
23、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即此世界有其三种。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二中千界。谓千小千。三大千界。谓千中千。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犹如天雨。注如车轴。无间无断。其水连注堕诸方分。如是世界遍诸方分。无边无际正坏正成。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来于中现成正觉。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
白话解:
像这样无量无数的四大洲(百拘胝是佛教数量名词,该数量只有到佛菩萨的境界才能度量,此处只要理解为极多就可以了)、无量无数的苏迷卢山、无量无数的六道(欲界+色界天)、无量无数的梵世界,总共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起形成、一起毁坏。所谓三千世界是指这样:第一,小千界是指一千个有日月的世界加上他们各自的梵世界(也就是一千个前文所说的世界);第二,中千界是指一千个小千世界;第三,大千界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合起来,这样的大千世界有三千个。像这样三千个大千世界一起损坏,一起形成,仿佛天上下雨,雨丝如注,像车轴轮转那样连续不断,雨丝中的水滴散落在各处,这三千个大千世界也散落在各处,遍满覆盖四方的空间。无边无际,一起损坏,一起形成。就这样的三千个大千世界被称作一个佛国土,有佛在其中示现成等正觉,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宣扬佛法,做佛行。
24、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于中五趣可得。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复有六种依持。复有十种时分。谓时。年。月。半月。日。夜。刹那。怛刹那腊缚。目呼剌多。复有七摄受事。复有十种身资具。复有十种受欲者。此如中阿笈摩说。复有八数随行。复有八世法。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复有三品。谓怨。亲。中。复有三种世事。复有三种语言。复有二十二种发愤。复有六十二种有情之类。又有八位。复有四种入胎。复有四种威仪。复有六种活命。复有六种守护。复有七种苦。复有七种慢。复有七种骄。复有四种言说。复有众多言说句。
白话解:
像这样建立的世界形成之后,在其中有五道,分别是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人道、天道。还有四种出生方式,分别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另有六种依靠之物(下文都会一一解释)。有十种计时单位,分别是小时、年、月、半月、白昼、夜晚、刹那、怛刹那、腊缚(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目呼剌多。三十目呼剌多为一昼夜)、目呼剌多这十种。有七种摄持执受的事物、十种生活物资、十种受欲望困惑的众生,如同中阿笈摩经中所说(中阿笈摩经就是中阿含经)。还有八种随行。另有八种世间想法,分别是获得、没得到、名誉、诋毁、称赞、讥讽、痛苦、快乐。还有三种类别,叫做仇人、亲人、一般人。还有三种世事。三种语言。二十二种愤怒。六十二种有情众生的类别。八种位。四种入胎。四种威仪。六种活命。六种守护。七种苦恼。七种傲慢。七种骄奢。四种言说。还有许许多多的语言句式。
25、云何那落迦趣。谓种果所摄那落迦诸蕴。及顺那落迦受业。如那落迦趣如是。傍生恶鬼人天。如其所应尽当知。
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壳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
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象马牛驴等。
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
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落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白话解:
什么是地狱道呢?是指顺应那些有地狱道种子的众生,在轮回中不断吸收增大会感召地狱道往生的各种思维和行动,因此随其感召而往生到的地方。像地狱道这样,畜生道、饿鬼道、人道、天道的往生也是同样。
什么是卵生呢?是指这些有情众生通过破坏卵的外壳而出生。都有哪些生物是这样呢?像鹅、大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等这些。
什么是胎生呢?是指这些有情众生被胎衣所缠裹,在肚子中剖开胎衣而出生。像大象、马、牛、驴等等这些生物属于这一类。
什么是湿生呢?是指这些有情众生随便因为某一种潮湿的空气而出生,像昆虫、蝎子、飞蛾等等属于这一类。
什么是化生呢?是指这些有情众生因为业力特别强大的缘故,每次出生都圆满具足所有的感知能力,或者反反复复有某些能力不具备(比如一直残疾),像天道、地狱道的所有众生都是化生。而人道、鬼道、畜生道中有一小部分也是这样出生。
26、云何六种依持。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二藏覆依持。谓屋宇等。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种。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宫殿化起。三丰捻依持。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四安隐依持。为诸有情离刀仗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
白话解:
什么是六种依靠之物呢?第一个叫做建立依持(指世界依靠这些东西而建立,维持不变),是指世界最底下(鼓动世界运行的)大风轮、水轮和地轮(轮转不息,所以叫做“轮”),这些事物使得有情众生在世界中生活不掉下去,为此而形成生起,所以称为依靠之物。第二个叫做藏覆依持(裹藏覆盖之物),是指房屋寺庙等等,是为了让有情众生远离环境的各种损害,而出现的,所以称为依靠之物。这些房屋寺庙等等可以简单分为三类,需要建造而产生的,不需要建造而出现的,以及凭空忽然出现的宫殿这三种。第三个叫做丰捻依持(丰捻就是食物丰富、丰饶、物产丰富的意思),是为了有情众生有维持肉身的食物,而产生的,所以称为依靠之物。第四个称作安隐依持,是为了有情众生远离其他众生的刀剑棍棒的伤害而出现的,所以称为依靠之物。第五个是太阳月亮的依持,是为了让有情众生能够看见事物的形象(有足够的光亮使得能看见)而出现,所以称为依靠之物。第六个是食物依持,有四类,一个是上文的日常食物,第二是触觉感受的食物,第三类是思维精神作用产生的食物,第四是识的食物(佛教中的“食”是比较广义的,将一切能够让众生的肉体、精神得到滋养提升的事物都称作“食”。后三种是属于精神食粮类)这些食物是为了让有情众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而出现的,所以称为依靠之物。
27、云何七种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仆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
云何十种身资具。一食。二饮。三乘。四衣。五庄严具。六歌笑舞乐。七香鬘涂末。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
云何八数随行。谓诸世间数数随所行事。一蔽覆事。二莹饰身事。三威仪易夺事。四饮食事。五睡眠事。六交会事。七属彼勤劬事。八属彼言说事。
云何三种世事。一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二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三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
云何三种语言。谓有法语言。无法语言。及余语言。有法语言者。谓宣说厌舍。离诸缠盖。趣可爱乐等。广说如经。无法语言者。谓染污心说饮食等。余语言者。谓无记心所起言说。
云何二十二种发愤。一伪斗。二伪称。三伪函。四邪业方便。五拒斗。六轻调。七违反。八诤讼。九骂詈。十忿怒。十一诃责。十二迫胁。十三捶打。十四杀害。十五系缚。十六紧闭。十七割截。十八驱摈。十九谄曲。二十矫诳。二十一陷逗。二十二妄语。
白话解:
什么是其中摄受事(摄受事,是指需要自己操心应对的日常事务)呢?第一个是自己父母的生活事务,第二是妻子儿女的生活事务,第三是奴婢仆役的生活事务,第四是朋友、官僚、兄弟、亲戚的生活事务,第五是土地田产房屋的事务,第六是享福的事务以及随力随能随缘去做能带来享福的事物,第七是仓储库存相关事务。
什么是十种生活物资呢?第一是食物,第二是饮料,第三是车马等(交通工具),第四是衣服,第五是打扮装饰形象的用具,第六是唱歌、逗笑、跳舞、音乐,第七是香料涂抹的油料等等,第八是各种生活用品,第九是照明设施(如油灯等),第十是男女交合。
什么是八种时常跟随的行动呢?是指这些世间各种各样跟随人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反复出现经常发生的行动。一是保护和遮蔽肉体,二是装饰打扮身体,三是名声尊荣地位的争夺,四是吃饭喝水,五是睡觉,六是男女交合,七是与他人一起勤奋工作,八是与他人一起交流谈论。
什么是三种世事呢?一是指语言交流谈论,互相恭喜或者安慰之事。二是嫁人娶妻、做宾客扮主人,在宴会上互相敬酒吃饭之事。三是对于发起各种各样的行动时,人与人互相帮助之事。
什么是三种语言呢?是指含有正法奥义的语言、不含有正法奥义的语言以及其他语言。含有正法奥义的语言,是指讲说厌弃欲望和肉体,劝导众生舍弃欲望,远离各种各样烦恼缠缚的语言,经文中描述的很多。不含有正法奥义的语言,是指以染污的邪恶之心,讲说饮食欲乐等等(引导众生向恶)的语言。其他语言是指不善不恶的心念所发起的没有善恶的语言。
什么是二十二种愤怒(发脾气)呢?一是虚伪地争斗,二是虚伪地称赞,三是虚伪的信件,四是做各种邪恶的行动,五是排斥他人并斗殴,六是用轻慢的话戏弄他人,七是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情,八是争吵论辩,九是恶语骂人,十是愤恨恼怒,十一是严酷地责怪他人,十二是逼迫威胁他人,十三是用工具打人,十四是杀害他人,十五是把别人身体捆起来,十六是关他人禁闭,十七是切割他人身体,十八是驱逐排斥他人,十九是向他人谄媚,二十是骄傲狂妄,二十一是陷害他人看他人笑话,二十二是以及不负责任的乱说话(不仅仅是说谎话)。
28、云何六十二种有情之类。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陀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仪。二十一不律仪。二十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三离欲。二十四未离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学。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习断者。三十六习诵者。三十七净施人。三十八宿长。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轨范师。四十二亲教师。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宾客。四十五营僧事者。四十六贪利养恭敬者。四十七厌舍者。四十八多闻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随法行者。五十一持经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论者。五十四异生。五十五见谛。五十六有学。五十七无学。五十八声闻。五十九独觉。六十菩萨。六十一如来。六十二转轮王。此转轮王复有四种。或王一洲。或二三四。王一洲者有铁轮应。王二洲者有铜轮应。王三洲者有银轮应。王四洲者有金轮应。
白话解:
什么是六十二种有情众生的类别呢?一是地狱众生,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是天道众生,五是人道众生,六是刹帝利,七是婆罗门,八是吠舍,九是戍陀罗,十是女性,十一是男性,十二是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十三是差的众生,十四是中等众生,十五是殊胜绝妙的众生,十六是在家生活的众生,十七是出家生活的众生,十八是追求苦行的众生,十九是不追求苦行的众生,二十是遵守佛家戒律的众生,二十一是不遵守佛家戒律的众生,二十二是既不是遵守也不是不遵守佛家戒律的众生,二十三是已经脱离欲念的众生,二十四是还没有脱离欲念的众生,二十五是邪恶本性聚集在一起的众生,二十六是正法本性聚集在一起的众生,二十七是既不是邪恶本性也不是正法本性聚集在一起的众生,二十八是比丘,二十九是比丘尼,三十是正法的学习者,三十一是(正法学习者中)勤奋努力学习的男性,三十二是(正法学习者中)勤奋努力学习的女性,三十三是在佛菩萨附近侍奉的男性,三十四是在佛菩萨附近侍奉的女性,三十五是学习修行断欲念的众生,三十六是反复学习背诵经典的众生,三十七是能够给与他人清净施舍的众生(清净施舍是指不求回报的施舍),三十八是一起修行中的长老,三十九是中年人,四十是少年人,四十一是身体力行亲身示范并教人按照正法的仪轨做事的老师,四十二是亲自传授正法的教师,四十三是(与老师)住在一起的弟子以及住的很近的弟子,四十四是客人,四十五是经营佛法事业的人,四十六是贪图他人名闻利养以及贪图他人恭敬的众生,四十七是厌恶世间追求舍离的人,四十八经常听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众生,四十九是有着大福报的智慧众生,五十是学习正法并按照正法指导的行为而做事的众生,五十一是能够受持读诵经文的众生,五十二是能够受持读诵戒律的众生,五十三是能够受持读诵佛论的众生,五十四是还要接受不同的身体反复受生的众生,五十五是已经明心见性见到真谛的众生,五十六是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学习才能进步的众生,五十七是已经经历了努力学习阶段、进入了不需要有意识努力就逐渐进步阶段的众生,五十八是听佛闻法而得到解脱的众生,五十九是在无佛出世的世间依靠自身独自觉醒而得到解脱的众生,六十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脱外还希望帮助他人解脱的众生,六十一是成佛大彻大悟的众生,六十二是人道中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共有四种,有的在一个大洲做王(大洲指上文所说的南赡部洲。东毗提诃洲、西瞿陀尼洲和北拘卢洲这四个中的一个,下文同),有的在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大洲做王。在一个洲做王的有铁轮相应(出现世间),在两个洲做王的有铜轮相应(出现世间),在三个洲做王的有银轮相应(出现世间),在四个洲做王的有金轮相应(出现世间)。
29、云何八位。谓处胎位。出生位。婴孩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髦熟位。处胎位者。谓羯罗蓝等。出生位者。谓从此后乃至髦熟。婴孩位者。谓乃至未能游行嬉戏。童子位者。谓能为彼事。少年位者。谓能受用欲尘乃至三十。中年位者。谓从此位乃至五十。老年位者。谓从此位乃至七十。从此以上名髦熟位。
白话解:
什么叫做八位呢?是指肉胎一生中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在时间上不是平行的,而是八种不同的阶段分类),分别是处于母胎中的阶段、出生阶段、婴儿阶段、儿童阶段、少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以及耄耋阶段(老年以上,白发苍苍,所以称作髦熟)。母胎阶段,包括羯罗蓝等等一直到出胎时的状态。出生阶段,是指从出生的一刻开始一直到寿终死亡之前。婴儿阶段,是指从出生到还不能走路玩耍这段时间。儿童阶段,是指开始能够走路玩耍的阶段。少年阶段,是指从能够享受五欲六尘(也指性成熟)到三十岁的阶段。中年阶段,是指三十岁到五十岁的阶段。老年阶段是指从五十岁到七十岁的阶段,超过七十岁叫做耄耋阶段。
30、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
云何六种活命。一营农。二商贾。三牧牛。四事王。五习学书算计数及印。六习学所余工巧业处。
云何六种守护。谓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藏力。友力。
云何七种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云何七种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七种骄。谓无病骄。少年骄。长寿骄。族姓骄。色力骄。富贵骄。多闻骄。
白话解:
什么叫四种入胎状态呢?第一种是一些众生清醒、明白了知一切地入胎,但入胎之后住在胎里的时候、以及出生的时候就不清楚明白了。第二种是一些众生清醒、明白了知一切地入胎和住在胎里、但出生的时候就不清楚明白了。第三种是一些众生在入胎、住在胎里和出生的时候都能清醒、明白了知一切。第四种是一些众生在入胎、住在胎里和出生的时候都不明白,混混沌沌地。第一种众生是轮王,第二种众生是独觉,第三种众生是菩萨,第四种众生是其他所有有情众生。
什么叫做六种维持生计的手段呢?第一种是种田,第二种是经商,第三种是放牧牛羊,第四种是侍奉国王,第五种是读书学习写字、算数和印刷记录,第六种是学习其它各种工艺技巧。
什么叫做六种守护力量呢?是指大象的军队、骑马的军队、战车的军队、步兵军队、兵器的力量、友军的力量。
什么叫做七种痛苦呢?是指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生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吸引他人仇恨憎恨的痛苦、心爱的事物离开自己的痛苦、想要的事物得不到的痛苦这七种。
什么叫做七种傲慢呢?分别是轻慢、因为自己有优势而傲慢、无视他人优势的傲慢、唯我独尊的傲慢、强烈的骄傲心、自卑引起的傲慢、邪恶观念引起的傲慢。
什么叫做七种骄傲呢?是指因为没有病痛而骄傲、因为自己年轻而骄傲、因为自己比别人寿命长而骄傲、因为自己所在的家族比他人高等强盛而骄傲、因为长得漂亮力气大而骄傲、因为有钱而骄傲,以及因为学的多懂得多而骄傲这七种。
31、云何四种言说。谓依见。闻。觉。知。所有言说。依见者说者谓依眼故。现见外色。由此因缘为他宣说。是名依见言说。依闻言说者。谓从他闻。由此因缘为他宣说。是名依闻言说。依觉言说者。谓不见不闻。但自思维称量观察。由此因缘为他宣说。是名依觉言说。依知言说者。谓各别于内所受。所证。所触。所得。由此因缘为他宣说。是名依知言说。
白话解:
什么叫做四种言说呢?是指的依靠所看见、所听到、所觉察思维、内部知识而发起的种种言论。依靠所看见的而说的,是指的依靠眼睛的能力而看见了外部的光影现象,以此为因缘而对他人言说,就叫做依靠所看见的而说。依靠所听到的而说的,是指的依靠耳朵的能力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并以此为因缘而对他人言说,就叫做依靠所听到的而说。依靠所觉察思维的而说,是指自己没有亲眼看见也没有听人说,而是通过自己思维推导出来的,并且以此为因缘而对他人言说,就叫做依靠所觉察思维的而说。依靠内部知识而发起言说,是指分别由于内在所感受的、所验证的、所接触的、所得到的(结论),并以此为因缘而对他人言说,就叫做依靠内部知识而说。
32、云何众多言说句。谓即此亦名释词句。亦名戏论句。亦名摄义句。如是等类众多差别。又诸字母能摄诸义。当知亦名众多言说句。彼复云何。所谓地根境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作用。自他。有无。问答。取与。正性邪性句。又有听。制。功德。过失。得。不得。毁。誉。苦。乐。称。讥。坚。妙智退。沉量。助伴。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句。又有七言论句。此即七例句。谓补卢沙。补卢衫。补卢崽拏。补卢沙耶。补卢沙䫂。补卢沙娑。补卢铩。如是等。又有施设。教敕。标相。静息。表了。轨则。安立。积集。决定。配属。惊骇。初。中。后。句。族姓想。立宗言说。成办。受用。寻求。守护。羞耻。怜悯。堪忍。怖畏。拣择句。又有父母妻子等一切所摄资具。应当广说。及生老等乃至所求不得。愁叹。少年。无病。长寿。爱。会。怨。离。所欲随应。若不随应。往来。顾视。若屈若伸。行住坐卧。警悟。语默。解睡。解劳句。又由饮啖。咀味。串习。不串习。放逸。不放逸。广略。增减。寻伺。烦恼。随烦恼。戏论。离戏论。力劣。所成。能成。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句。又有杂糅共有。现见。不现见。隐显句。又有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资产。真妄。利益。非利益。骨体。疑虑。惊怪句。又有怯弱。无畏。显了。不显了。杀害。系缚。紧闭。割截。驱摈句。又有骂詈。忿怒。捶打。迫胁。诃责。烧烂。燥暑。摧伏。浑浊。圣教随逐比度句。
白话解:
什么叫做许许多多的语言句式呢?这些句式有时也被称为名词解释的词句、或被叫做不负责任言论的语句、或者含有核心意义的语句等等。像这样多种多样的句子各有差别,又因为这些字母文字能够承载文字的意义,所以也被统一称为许多的语言句式。这些句子都包括什么呢?(后面是说语句的主要内容,每一个类别都是一个主题)包括描述世界、根尘、境界的语句;描述众生自身特点、各自差别、各自行为的语句;描述自我和他人是真实有这么回事还是虚无的语句,以及与此相关的辩论问答的语句;描述索取或者给予的语句;描述善行特征或者恶性特征的语句;还有描述倾听、控制、好的行为、错误的行为、获得、得不到、诋毁、名声、痛苦、快乐、称赞、讥讽、坚固(的观念)、妙法智慧退失的语句;描述众生堕落沉重程度、相互协作互助、显现正法真意、教导他人、赞赏鼓励他人、庆祝欣慰的语句;还有七种言论的语句,也被称为七个示例的语句,分别是补卢沙、补卢衫、补卢崽拏、补卢沙耶、补卢沙䫂、补卢沙娑、补卢铩(此处这些是梵语八种语法中的七种,第八种由于只是词尾的变形所以不算在内,每一个名词都是其中一种语格,这七种是名词、宾语或者目的格、具格、与格、夺格、物主格、于格,大家只要知道是语法就可以了)。 除了这些语法句法之外,还根据内容将语句分为施设、教敕、标相、静息、表了、轨则、安立、积集、决定、配属、惊骇(是为了教学目的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还有描述教学一开始、中间阶段、后期阶段使用的语句;描述对于种族姓氏的宗派言论;描述达成目的、感受使用、寻求真理、守护自身、羞耻惭愧、怜悯众生、很强的忍耐、恐怖害怕、分辨选择等等的语句;还有描述父亲母亲自己儿女等等一切生活所需的语言,应当根据情况具体拓展内容范围,使他们明白生老病死的真相、一直到想要的得不到的痛苦、忧愁感叹之所以会发生的真相等等;还有描述年轻、没有病痛、寿命长、相爱、相遇、怨恨、离别等等所有这些事,有时能够根据人们的心愿发生,有时却不能随人们所愿而发生的语句;描述来来去去,互相对视、身体各种屈伸、行动停止坐下躺下的语句;描述警醒觉悟、时而说话时而沉默、能够缓解困意和疲劳的语句等等;还有描述饮食状态、咀嚼尝味、反复修习、不反复修习、放松享乐(不好好修行)、不放松享乐、长短、增减、观察思考、烦恼、跟随烦恼而生的事物、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不胡言乱语、力量虚弱、已经成就的果报、能够成就的果报、众生六道轮转、确定解脱或是没确定解脱、与正法相应不相应的事物、快慢、层次、时间、地点、数量、于正法规律相合的、不相合的、相似的、不相似的语句;还有描述众生染污清净混杂共处、当前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导的内容显现、不显现,描述这些隐藏还是显现的语句;以及描述能采取的行动、实际采取的行动、正法戒律、世间百态、财产财富、真话假话、有利益、没利益的语句、骨头身体、怀疑思虑、惊恐奇怪等等的语句;还有描述胆怯懦弱、不害怕、明显不明显、杀害众生、捆绑众生、把众生关起来、切割众生身体、驱逐众生、辱骂众生、发脾气、殴打众生、逼迫威胁众生、指责众生、烧毁烂坏、干燥炽热、压制(邪恶)、浑浊污秽、正法教导随众生状态而相应进行比喻的语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