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禪宗何以會衰落?

禪宗何以會衰落?

山海會

2021.10.10


禪宗在中國已衰落很久了。但其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以為嘗試把其中的原因找出來是有意義的,也可以對現代人的修行提供幫助。禪世界與般若廣場既然肯定四覺知處(四念處)應是現代人佛法修行的主要所依,我們就不妨比較一下禪宗和四念處修行的異同。這樣應會比把禪宗作歷史性歸類來得較有意義。

禪宗的修行和四念處最接近的地方,是都主張修行主要應在日常生活里,而不在特定場域或時間。永嘉玄覺禪師在《證道歌》里所描述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和四念處在生活里時時保持身體與精神的覺知,是相通的。這是禪宗對修行最重要的貢獻,即把「禪」的領域擴充與提升,而不再只是指「禪那」(jhana)———四色界定,而是在生活的行住坐卧里都可以有禪。

但既然禪宗和四念處都是生活里的修行,為什麼禪宗最終在中土會衰落了呢?這就是需要我們比較與思惟的地方了。

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禪宗雖自稱「定慧等持」,但其實是缺少了四念處「如實觀」的精神,造成慧的品質有偏差,而使所謂的「等持」較偏於定。四念處的修行是如實覺知發生在自己身、受、心、法上的事實,但禪宗不是。禪宗在修行上的所依應是《金剛經》里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六祖言下見性的地方。「無所住」是不執著。「生其心」是不落空執。這些雖然都合乎修行的了義,但缺少了「如實」。如果缺少了如實,佛法修行里「慧」的力量與覺受會很難發揮出來。

我在三十多年前寫《做個喜悅的人》時,就說過四念處實包含了兩種力———洞察力與離執力。洞察力是慧,離執力就是定。禪宗明白佛法的修行應是在日常生活里,也知道日常生活里的修行須是定慧等持。但因種種歷史的因緣,禪宗祖師們沒有機會見到四念處修行的全貌,也就沒有掌握到如實觀的細節。其結果就是修行方法的偏定而少慧。不執著(無所住)固然是好,但佛法的不執著是講究因緣,也就是必須親自見到苦因。否則「苦滅」無法成辦。若沒有如實觀的洞察,修行人是不大可能見苦因的。

這不是在否定禪宗,也不是在否定六祖大師與永嘉玄覺禪師那一代人的成就,而是在比較他們所傳的修行方法和原始佛說方法的異同。禪宗的整體修行架構不是建立在四諦的「見苦因」上,而是建築在「清除與放下」人生里的妄想執著,使真心或本性得以充分顯露上。但人要何以放下妄想執著呢?禪宗在此處就流向玄學的方向了。但四念處的覺知在此處就很明確,即必須向前與面對苦因,進而了解自己的妄想與執著,才得以經由「知苦」而到達苦滅。

這才是禪宗衰落的主要原因。即沒有了解「見苦因」的必要。也就是沒有以佛說四諦(苦、集、滅、道)為修行所依。

所以我並不反對印順法師對禪宗的批評———以為禪宗的整體是真常唯心。但我不以為那是其衰落的原因。以緣起法來看,基督教與回教都相信常恆與唯一的上帝與死後永恆的生命,可以說都屬於真常,但人家並沒有因此而衰落。可見那不是問題的原因。我以為問題應是禪宗「不立文字」的修行缺少了「如實觀」,結果讓大多數的修行人無法「安心」。就算是主張「明空雙運」或「定慧等持」,其由慧所生(洞察)的法喜都會是不足的。

《證道歌》里「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境界的確不錯,流露出了法念處的修行法味。但如永嘉玄覺者只是禪宗里的極少數,不代表他們的所見就可以取代佛陀所立的方法,而成為大多數人的修行所依。所以發展到最後,禪宗變成只對極少數所謂「上上根器」的菁英階層有意義。但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他們對禪宗的內涵其實是接不上線。因此禪宗最後會流於衰落,是無法避免的。

大家如果站在這個修行的角度去看後來大盛於中國的凈土宗,就會比較能因了解而同情,也就不會再把問題歸因於某種印度古老傳統的復活了。

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以為中國佛教與佛法修行的現代化應以佛陀所立的四諦為基礎,以它們所建立的如實觀修行———四念處為修行所依。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