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hidulun6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大智度論》6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共100 卷 紙本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 / 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22a23] 【經】

[0422a23]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摩訶衍、摩訶衍者,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世尊!是摩訶衍與虛空等。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摩訶衍亦如是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世尊!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三世等是摩訶衍。世尊!以是故,是乘名摩訶衍。」

[0422b01]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六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昧門,所謂首愣嚴三昧乃至離著虛空不染三昧,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0422b12] 「如須菩提所言:『是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欲界當有實、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欲界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色界、無色界若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色界、無色界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2b24] 「須菩提!若色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色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是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受、想、行、識亦如是。須菩提!若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當實有、不虛妄、不異、諦、不顛倒、有常、不壞相、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破壞相、無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2c08] 「須菩提!若法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法性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如、實際、不可思議性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2c16] 「須菩提!若檀波羅蜜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檀波羅蜜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若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屍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2c25] 「須菩提!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2c29] 「須菩提!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a05] 「須菩提!若性人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性人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八人法、須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佛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八人法乃至佛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a13] 「須菩提!若性人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性人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八人、須陀洹乃至佛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八人乃至佛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a21] 「須菩提!若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a25]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於其中間諸心,若當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諸心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b01]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金剛慧若是有法、非無法者,是菩薩摩訶薩不能知一切結使及習無法、非法,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以菩薩摩訶薩如金剛慧無法、非法,是故菩薩知一切結使及習無法、非法,得一切種智,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b07] 「須菩提!若諸佛三十二相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威德不能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諸佛三十二相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威德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3b12] 「須菩提!若諸佛光明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光明不能普照恆河沙等世界;須菩提!以諸佛光明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能以光明普照恆河沙等世界。

[0423b15] 「須菩提!若諸佛六十種莊嚴音聲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不能以六十種莊嚴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須菩提!以諸佛六十種莊嚴音聲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能以六十種莊嚴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

[0423b20] 「須菩提!諸佛法輪若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不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間與眾所不能如法轉者;須菩提!以諸佛法輪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間與眾所不能如法轉者。須菩提!諸佛為眾生轉法輪,是眾生若實有法、非無法者,不能令是眾生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須菩提!以諸佛為眾生轉法輪,是眾生無法、非法,以是故,眾生於無餘涅槃中已滅、今滅、當滅。」

[0423c02] 【論】

[0423c02] 者言:須菩提上以五事問摩訶衍,佛已答竟。須菩提歡喜讚歎,作是言:「世尊!是摩訶衍有大力勢,破壞人、天世間已,能於中勝出。」

[0423c05] 譬如三人度惡道:一者、於夜逃遁,獨脫其身;二者、以錢求免;三者、如大王將大軍眾,摧破寇賊,舉軍全濟,無所畏難。

[0423c07] 三乘亦如是,如阿羅漢不能知一切總相、別相,亦不能破魔王,又不能降伏外道;厭老、病、死,直趣涅槃。如辟支佛入諸法實相,深於聲聞,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度眾生;能破煩惱,不能破魔人及外道。如菩薩從初發心,於一切眾生起大慈悲,雖未得佛,於其中間利益無量眾生;決定知諸法實相、具足六波羅蜜故,破諸魔王及壞外道;斷煩惱習,具足一切種智,總相、別相,悉知悉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人雖俱免生死,然方便道各異。是故須菩提讚歎摩訶衍:「摧破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

[0423c20] 譬如虛空含受一切國土,而虛空故不盡;摩訶衍亦如是,含受三世諸佛及諸弟子,摩訶衍亦不滿。

[0423c22] 又如虛空常相故,無入相、無出相、無住相;是乘亦如是,無未來世入處、無過去世出處、無現在世住處;破三時故,三世等名摩訶衍。

[0423c25] 問曰:

[0423c25] 佛應贊須菩提所嘆言「善哉」,何以更說摩訶衍?

[0423c26] 答曰:

[0423c26] 佛將欲順須菩提所嘆而贊說,以上說摩訶衍遠故,今略說摩訶衍相,然後廣述。

[0423c28] 須菩提所贊摩訶衍者,所謂六波羅蜜、諸陀羅尼門、三昧門、十八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等。

[0424a01] 如須菩提所說「摩訶衍,破壞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者,是事實爾。何以故?是三界虛誑,如幻如夢,無明虛妄,因緣故有,因果無有定實,一切無常、破壞、磨滅,皆是空相。以摩訶衍與三界相違,故能摧破勝出。若三界定實、常、不虛妄,是摩訶衍不能摧破勝出。何以故?力等故。

[0424a08] 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六觸生諸受亦如是。若法性是有法、非無法者,摩訶衍不能破世間得勝出;須菩提!以法性非有故,摩訶衍能得勝出世間。

[0424a11] 問曰:

[0424a11] 有為法,因緣和合虛誑故言無;如、法性、實際、不思議性,是無為實法,名為實際,云何言無?

[0424a13] 答曰:

[0424a14] 無為空故言無。

[0424a14] 複次,佛說:「離有為,無為法不可得;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

[0424a15] 複次,觀是有為法虛誑。如「如、法性、實際」是實;以人於法性取相起諍故,言「無法性」。或說「有」、或說「無」,各有因緣故無咎。如、實際、不可思議性亦如是。

[0424a19] 世間檀波羅蜜著故有,出世間檀波羅蜜無故空;為破慳貪故言「有檀波羅蜜」,破邪見故言「檀波羅蜜無」;為度初學者說言「有」,若聖人心中說言「無」。

[0424a22] 如檀波羅蜜,乃至若眾生實有、非是無法,不應令強滅、入無餘涅槃。

[0424a24] 問曰:

[0424a24] 從三十二相已後,何以不說言「摩訶衍勝出」?

[0424a25] 答曰:

[0424a25] 應當說,直文煩故不說。

[0424a26] 複次,三十二相乃至為眾生轉法輪亦是摩訶衍,但名字異耳。

[0424a27] 複次,上總相說摩訶衍勝出,不知云何勝出;今別相說,所謂佛三十二相莊嚴身故,勝一切眾生;佛光明勝日月、諸天一切光明;佛音聲勝一切音樂、世界妙聲、諸天梵音;佛法輪勝轉輪聖王寶輪及諸外道一切法輪,無障無礙。與法輪所利益微淺,或一世、二世,極至千萬世;佛法輪能令永入無餘涅槃,不復還入生死。

[0424b06] 複次,若眾生實有者,佛不應令眾生入涅槃,永拔其根,此過於殺一身,有如是大咎。以眾生顛倒心見我故,佛欲破其顛倒,說言涅槃,無眾生可滅,故無咎。

[0424b09] 有如是功德故,摩訶衍能勝出一切世間。

[0424b10] 問曰:

[0424b11] 「一切世間」者,十方六道眾生,何以獨說勝出諸天、人、阿修羅?

[0424b12] 答曰:

[0424b12] 六道中,三是善道,三是惡道。摩訶衍尚能破三善道勝出,何況惡道!

[0424b14] 問曰:

[0424b14] 《龍王經》中說龍得菩薩道,何以說是惡道?

[0424b15] 答曰:

[0424b15] 眾生無量無邊,龍得道者少。

[0424b16] 複次,有人言:「大菩薩變化身教化故,作龍王身。」


◎大智度論釋含受品第二十三

[0424b19] 【經】

[0424b19] 佛告須菩提:「汝所言:『衍與空等。』如是!如是!須菩提!摩訶衍與空等。

[0424b20] 「須菩提!如虛空無東方,無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須菩提!摩訶衍亦如是,無東方,無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

[0424b23] 「須菩提!如虛空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須菩提!摩訶衍亦如是,非長、非短,非方非圓。

[0424b25] 「須菩提!如虛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黑;摩訶衍亦如是,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黑。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b27] 「須菩提!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摩訶衍亦如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b29] 「須菩提!如虛空不增不減;摩訶衍亦如是,不增不減。

[0424c02] 「須菩提!如虛空無垢無凈;摩訶衍亦如是,無垢無凈。

[0424c03] 「須菩提!如虛空無生、無滅、無住、無異;摩訶衍亦如是,無生、無滅、無住、無異。

[0424c04] 「須菩提!如虛空非善、非不善、非記、非無記;摩訶衍亦如是,非善、非不善、非記、非無記。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c07] 「如虛空無見、無聞、無知、無識;摩訶衍亦如是,無見、無聞、無知、無識。

[0424c08] 「如虛空不可知、不可識、不可見、不可斷、不可證、不可修;摩訶衍亦如是,不可知、不可識、不可見、不可斷、不可證、不可修。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c11] 「如虛空非染相、非離相;摩訶衍亦如是,非染相、非離相。

[0424c13] 「如虛空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摩訶衍亦如是,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

[0424c15] 「如虛空無初發心,亦無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心;摩訶衍亦如是,無初發心乃至無第十心。

[0424c17] 「如虛空無乾慧地、姓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摩訶衍亦如是,無乾慧地乃至已作地。

[0424c19] 「如虛空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果;摩訶衍亦如是,無須陀洹果乃至無阿羅漢果。

[0424c21] 「如虛空無聲聞地、無辟支佛地、無佛地;摩訶衍亦如是,無聲聞地乃至無佛地。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c24] 「如虛空非色、非無色,非可見、非不可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合、非散;摩訶衍亦如是,非色、非無色,非可見、非不可見,非有對、非無對,非合、非散。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4c28] 「須菩提!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摩訶衍亦如是,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01] 「須菩提!如虛空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摩訶衍亦如是,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05] 「須菩提!如虛空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摩訶衍亦如是,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07] 「須菩提!如虛空非闇、非明;摩訶衍亦如是,非闇、非明。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09] 「須菩提!如虛空非可得、非不可得;摩訶衍亦如是,非可得、非不可得。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11] 「須菩提!如虛空非可說、非不可說;摩訶衍亦如是,非可說、非不可說。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13] 「須菩提!以是諸因緣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0425a15] 【論】

[0425a15] 者言:

[0425a15] 須菩提贊衍如虛空,佛即廣述成其事。如虛空無十方,是摩訶衍亦無十方;無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等,是摩訶衍亦如是。

[0425a18] 問曰:

[0425a18] 虛空應爾,是無為法,無色、無方;摩訶衍是有為法,是色法,所謂布施、持戒等,云何言「與虛空等」?

[0425a20] 答曰:

[0425a20] 六波羅蜜有二種:世間、出世間。世間者,是有為法、色法,不同虛空;出世間者,與如、法性、實際、智慧和合故,似如虛空。從得無生忍已後,無所分別如虛空。

[0425a24] 複次,如佛以無礙智觀實相如虛空;與人則不然,智慧未畢竟清凈故。

[0425a25] 複次,佛前後說「諸法畢竟空,如無餘涅槃相,如虛空」,不應致疑。與法亦如是。乃至如虛空非說、非不說亦如是。

[0425a28] 問曰:

[0425a28] 如虛空,言「無所有」便足,何以說無種種相?

[0425a29] 答曰:

[0425a29] 初發心菩薩於內外種種因緣法中著心,以是故,佛說如虛空無是種種相,摩訶衍亦如是。

[0425b03] 【經】

[0425b03] 「須菩提!如汝所言:『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摩訶衍亦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如是!如是!須菩提!眾生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亦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虛空、摩訶衍,是法皆不可得故。

[0425b09] 「複次,須菩提!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虛空、摩訶衍、阿僧祇、無量、無邊,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0425b15] 「複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如、法性、實際無所有;如、法性、實際無所有故,當知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是眾生乃至知者、見者,實際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0425b23] 「複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不可思議性無所有;不可思議性無所有故,當知色、受、想、行、識無所有;色、受、想、行、識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0425c04] 「複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眼無所有,耳、鼻、舌、身、意無所有;眼乃至意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所有;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所有;無量無所有故,當知無邊無所有;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5c14] 「複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檀波羅蜜無所有,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所有;般若波羅蜜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5c23] 「複次,須菩提!我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內空無所有,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6a02] 「複次,須菩提!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四念處無所有;四念處無所有故,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6a11] 「複次,須菩提!我、眾生無所有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性地無所有,乃至已作地無所有;已作地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所有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是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眾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6a19] 「複次,須菩提!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須陀洹無所有;須陀洹無所有故,當知斯陀含無所有;斯陀含無所有故,當知阿那含無所有;阿那含無所有故,當知阿羅漢無所有;阿羅漢無所有故,當知乃至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6a27] 「複次,須菩提!我乃至知者、見者無所有故,當知聲聞乘無所有;聲聞乘無所有故,當知辟支佛乘無所有;辟支佛乘無所有故,當知佛乘無所有;佛乘無所有故,當知聲聞人無所有;聲聞人無所有故,當知須陀洹無所有;須陀洹無所有故,乃至佛無所有;佛無所有故,當知一切種智無所有;一切種智無所有故,當知虛空無所有;虛空無所有故,當知摩訶衍無所有;摩訶衍無所有故,當知乃至一切諸法無所有。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我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

[0426b09] 「譬如,須菩提!涅槃性中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是摩訶衍亦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以是因緣故,須菩提!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是摩訶衍亦如是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

[0426b14] 【論】

[0426b14] 問曰:

[0426b14] 何以不說「虛空廣大無邊故受一切物」,而言「虛空無所有故能受一切物眾生,摩訶衍亦無所有」?

[0426b16] 答曰:

[0426b16] 現見虛空無所有,一切萬物皆在其中,以無所有故能受。

[0426b18] 問曰:

[0426b18] 心心數法亦無形質,何以不受一切物?

[0426b19] 答曰:

[0426b19] 心心數法覺知相,非是受相,又無住處:若內、若外,若近、若遠,但以分別相故知有心。形色法有住處,因色處故,知有虛空。以色不受物故,則知虛空受物;色與虛空相違,色若不受,則知虛空是受;如以無明故知有明,以苦故知有樂。因色無故說有虛空,更無別相。

[0426b25] 複次,心心數法更有不受義,如邪見心不受正見,正見心不受邪見。虛空則不然,一切皆受故。又心心數法生滅相,是可斷法,虛空則不然。

[0426b28] 心心數法、虛空,但無色、無形同,不得言都不異。以是故,諸法中說虛空能受一切。

[0426c01] 問曰:

[0426c01] 我先問意不然!何以不言「虛空無量無邊能受一切物」,而言「無所有受一切物」?

[0426c03] 答曰:

[0426c03] 我說虛空無自相,待色相說虛空;若無自相,則無虛空,云何言無量無邊?

[0426c05] 問曰:

[0426c05] 汝言「受相則是虛空」,云何言「無」?

[0426c06] 答曰:

[0426c06] 受相即是無色相,色不到處,名為虛空;以是故無虛空。

[0426c08] 若實有虛空,未有色時應有虛空!若未有色有虛空,虛空則無相。何以故?以未有色故。因色故知有虛空,有色故便有無色。若先有色後有虛空,虛空則是作法,作法不名為常。

[0426c12] 若有無相法,是不可得,以是故無虛空。

[0426c13] 問曰:

[0426c13] 若常有虛空,因色故虛空相現,然後相在虛空。

[0426c14] 答曰:

[0426c14] 若虛空先無相,後相亦無所住。

[0426c15] 若虛空先有相,相無所相;若先無相,相亦無所住。

[0426c16] 若離相、無相已,相無住處;若相無住處,所相處亦無;所相處無故,相亦無;離相及相處,更無有法。

[0426c18] 以是故,虛空不名為相、不名為所相,不名為法、不名為非法,不名為有、不名為無,斷諸語言,寂滅如無餘涅槃。與一切法亦如是。

[0426c21] 問曰:

[0426c22] 若一切法如是者,即是虛空,何以復以虛空為喻?

[0426c23] 答曰:

[0426c23] 諸法因果皆是虛誑,因無明故有,誑眾生心;眾生於是法中生著,而不於虛空生著;六塵法誑眾生心,虛空雖復誑,則不爾!以是故,以虛空為喻,以麁現事破微細事。

[0426c27] 如虛空因色故,但有假名,無有定法;眾生亦如是,因五眾和合故,但有假名,亦無定法。摩訶衍亦如是,以眾生空,無佛無菩薩;以有眾生故,有佛有菩薩;若無佛無菩薩,則無摩訶衍。以是故,摩訶衍能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若是有法,不能受無量諸佛及弟子。

[0427a04] 問曰:

[0427a04] 若實無虛空,云何能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

[0427a06] 答曰:

[0427a06] 以是故,佛說:「摩訶衍無故,阿僧祇無;阿僧祇無故,無量亦無;無量無故,無邊亦無;無邊無故,一切法亦無,以是故能受。」

[0427a08] 「阿僧祇」者,「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眾生、諸法各各不可得邊故名「無數」,數虛空十方遠近不可得邊故名「無數」。分別數六波羅蜜,種種布施、種種持戒等無有數;數幾眾生已上乘、當上乘、今上乘不可數,是名「無數」。

[0427a14] 複次,有人言:初數為一,但有一;一一故言二,如是等皆一,更無餘數法。若皆是一,則無數。

[0427a16] 有人言:一切法和合故有名字,如輪、輞、輻、轂和合故名為車,無有定實法。一法無故,多亦無,先一後多故。

[0427a18] 複次,以繫數事,數事無故,數亦無。

[0427a19] 「無量」者,如以斗稱量物,以智慧量諸法亦如是。諸法空故無數,無數故無量無邊,無有實智,云何能得諸法定相?無量故無邊,「量」名總相,「邊」名別相;「量」為初始,「邊」名終竟。

[0427a23] 複次,我乃至知者、見者無故,實際亦無;實際無故,無數亦無;無數無故,無量亦無;無量無故,無邊亦無;無邊無故,一切法亦無。以是故,一切法無,畢竟清凈。

[0427a26] 是摩訶衍能含受一切眾生及法;二事相因:若無眾生則無法,若無法則無眾生。

[0427a28] 先總相說一切法空,後一一別說諸法空。實際是末後妙法,此若無者,何況與法!

[0427b01] 從不可思議性乃至如涅槃性亦如是。

[0427b03] 【經】

[0427b03] 「須菩提!汝所言:『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如是!如是!須菩提!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法不動相故,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住處。何以故?須菩提!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色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色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b13] 須菩提!色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色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受、想、行、識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b17] 「須菩提!眼、眼法、眼如、眼性、眼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耳、鼻、舌、身;意、意法、意如、意性、意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色、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0427b20] 「須菩提!地種、地種法、地種如、地種性、地種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水、火、風、空;識種、識種法、識種如、識種性、識種相,亦如是。

[0427b23] 「須菩提!如、如法、如如、如性、如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實際、實際法、實際如、實際性、實際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如、不可思議性、不可思議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b29] 「須菩提!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法、檀波羅蜜如、檀波羅蜜性、檀波羅蜜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般若波羅蜜如、般若波羅蜜性、般若波羅蜜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c06] 「須菩提!四念處、四念處法、四念處如、四念處性、四念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427c08] 「須菩提!菩薩、菩薩法、菩薩如、菩薩性、菩薩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c10] 「佛、佛法、佛如、佛性、佛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c11]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如性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c13] 「須菩提!有為法、有為法法、有為法如、有為法性、有為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須菩提!無為法、無為法法、無為法如、無為法性、無為法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無所住。

[0427c17] 「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

[0427c20] 【論】

[0427c20] 者言:

[0427c20] 佛謂:「須菩提!汝何以但贊摩訶衍無來、無去、無住?一切法亦如是無來、無去、無住,一切法實相不動故。」

[0427c22] 問曰:

[0427c22] 諸法現有來去可見,云何言「不動相」、「無來無去」?

[0427c23] 答曰:

[0427c23] 來去相先已破,今當更說。一切佛法中,無我、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故,來者去者無;來者去者無故,來去相亦應無。

[0427c26] 複次,三世中求去相不可得。所以者何?已去中無去,未去中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0427c28] 問曰:

[0427c29] 有身動處是名為去,已去、未去中無身動;以是故去時身動,即應有去!

[0428a01] 答曰:

[0428a01] 不然!離去相,去時不可得;離去時,去相不可得,云何言去時去?

[0428a03] 複次,若去時有去相,應離去相有去時。何以故?汝說去時有去故。

[0428a05] 複次,若去時去,應有二去:一者、知去時,二者、知去時去。

[0428a06] 問曰:

[0428a06] 若爾,有何咎?

[0428a06] 答曰:

[0428a06] 若爾,有二去者。何以故?離去者無去相。若離去者無去相,離去相無去者。是故去者不去,不去者亦不去;離去、不去,亦無有去。

[0428a10] 來者、住者亦如是。

[0428a10] 以是故佛說:「凡夫人法虛誑無實,雖復肉眼所見,與畜生無異,是不可信。」是故說:「諸法無來、無去、無住處,亦無動。」

[0428a13] 何者是?所謂色、色法、色如、色性、色相。

[0428a13] 「色」名眼見事,未分別好醜、實不實、自相他相。

[0428a14] 「色法」名無常生滅、不凈等。

[0428a15] 「色如」名色和合有,如水沫不牢固,離散則無,虛偽無實,但誑人眼。色現在如是,過去、未來亦爾。如現在火熱,比知過去、未來亦如是。

[0428a18] 複次,如諸佛觀色相畢竟清凈空,菩薩亦應如是觀。色眼法、色如,何因緣不如凡夫人所見?性自爾故!

[0428a21] 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相力故可知。如火以煙為相,見煙則知有火;今見眼色無常、破壞、苦惱、麁澁相,知其性爾。

[0428a24] 此五法不去、不來、不住,如先說。

[0428a24] 乃至無為、無為法、如、性、相,不來、不去、不住,亦如是。

[0428a26] 【經】

[0428a26] 「須菩提!汝所言:『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說名摩訶衍。』如是!如是!須菩提!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說名摩訶衍。何以故?須菩提!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等、三世等空;摩訶衍、摩訶衍空,菩薩、菩薩空。何以故?須菩提!是空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非異。以是故說名三世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0428b06] 「是衍中,等、不等相不可得故,染、不染不可得,瞋、不瞋不可得,痴、不痴不可得,慢、不慢不可得,乃至一切善法、不善法不可得。是衍中,常不可得,無常不可得;樂不可得,苦不可得;實不可得,空不可得;我不可得,無我不可得;欲界不可得,色界不可得,無色界不可得;度欲界不可得,度色界不可得,度無色界不可得。何以故?是摩訶衍自法不可得故。

[0428b14] 「須菩提!過去色、過去色空,未來現在色、未來現在色空;過去受想行識、過去受想行識空;未來現在受想行識、未來現在受想行識空。空中過去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過去色可得!空中未來、現在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未來、現在色可得!空中過去受想行識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過去受想行識可得!空中未來現在受想行識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未來、現在受想行識可得!

[0428b25] 「須菩提!過去檀波羅蜜不可得、未來檀波羅蜜不可得、現在檀波羅蜜不可得,三世等中檀波羅蜜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過去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可得!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0428c02] 「複次,須菩提!過去世中四念處不可得,乃至過去世中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

[0428c05] 「複次,須菩提!三世等中四念處不可得,三世等中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過去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未來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現在世四念處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世四念處、未來現在世四念處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況等中過去乃至十八不共法可得!未來、現在世亦如是。

[0428c12] 「複次,須菩提!過去世中凡夫人不可得,未來世現在世中凡夫人不可得,三世等中凡夫人亦不可得。何以故?眾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故。過去世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未來現在世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三世等中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何以故?眾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故。

[0428c19]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學三世等相,當具足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世等相。菩薩摩訶薩住是衍中,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成就薩婆若。」

[0428c23]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何以故?過去諸菩薩是衍中學得一切種智,未來世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衍中學當得一切種智。

[0428c26] 「世尊!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衍中學得一切種智。以是故,世尊!是衍實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0428c29]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摩訶衍中學,已得一切種智,當得、今得。」

[0429a03] 【論】

[0429a03] 者言:

[0429a03] 須菩提略贊說:「是摩訶衍,前際、後際、中際俱不可得,三世等故,名摩訶衍。」今佛廣演須菩提所贊。

[0429a05] 是三世云何不可得?所謂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故不可得。三世等,等者空;摩訶衍、摩訶衍自空;菩薩、菩薩自空。是三世中三世相空。空義,如先說。

[0429a09] 此中佛自說空因緣,所謂:「空、空相,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等,不異、不合、不散,無有分別。」是故三世等空相無所有故,是等亦空。

[0429a12] 菩薩能如是解諸法三世等,不以無始世來為疲厭,不以未來世無邊故為難,是為菩薩三世等名摩訶衍。

[0429a15] 是摩訶衍中等相不可得,不等相亦不可得。得是三世等三昧,破是不等相。不等相待故有等,不等畢竟無故等亦無。

[0429a17] 欲、不欲,乃至三界、度三界,是相待法亦如是。

[0429a18] 此中佛自說:「是諸法皆從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自性無故空。」

[0429a20] 複次,過去色、過去色相空,未來、現在亦如是;如色,與四眾亦如是。所以者何?空中空相不可得,何況空中有三世五眾相!

[0429a23] 菩薩觀五眾空,斷貪慾,入道行,所謂檀波羅蜜等,亦如是五眾三世中不可得。三世等故,等即是空,是等中檀波羅蜜不可得。

[0429a26] 問曰:

[0429a26] 何以故三世及三世等中檀波羅蜜不可得?

[0429a27] 答曰:

[0429a27] 諸法等中無三世,等等中等相亦不可得,何況三世!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429a29] 複次,三世中,凡夫相不可得,聲聞乃至佛亦不可得,以眾生空故。

[0429b01] 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能如是學三世等空,集諸善功德,便具足一切種智。佛說:「菩薩能如是三世等中住,則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0429b05] 是時,須菩提贊言:「世尊!善哉!善哉!是摩訶衍利益諸菩薩。所以者何?過去諸菩薩學是摩訶衍,得一切種智;未得、今得亦如是。」

[0429b08] 有人言:得清凈無因緣,染垢穢亦無因緣,大小、好醜、縛解皆無主所與。

[0429b09] 有人言:好醜、縛解,至時節自得。

[0429b10] 有人言:福德成就故得佛道。

[0429b11] 有人言:但得清凈實智慧得佛道。

[0429b11] 如是等說,皆是非因緣、少因緣,須菩提所不讚歎。

[0429b13] 今佛舍非因緣,亦舍不具足因緣,說是具足因緣,所謂六波羅蜜,三世菩薩學是乘具足,得成佛道。

[0429b15] 佛亦可須菩提所嘆,言:「如是!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一


大智度論釋會宗品第二十四(卷五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29b26] 【經】

[0429b26] 爾時,慧命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世尊!佛使須菩提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今乃說摩訶衍為?」

[0429b28]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說摩訶衍,將無離般若波羅蜜?」

[0429b29] 佛言:「不也!須菩提!汝說摩訶衍,隨般若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0429c04]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諸善法、助道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0429c07] 佛告須菩提:「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舍行。須菩提!是諸與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0429c14] 「須菩提!若摩訶衍,若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若色、受、想、行、識,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地種乃至識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及諸善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若欲界、若色界、若無色界,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佛、佛法、法性、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是一切諸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汝所說摩訶衍,隨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異摩訶衍,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檀波羅蜜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須菩提!四念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四念處,四念處、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異摩訶衍,摩訶衍不異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摩訶衍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汝說摩訶衍即是說般若波羅蜜。」

[0430a08] 【論】

[0430a08] 者言:

[0430a08] 富樓那雖自無疑,為新學鈍根者不解義一而名字異,故發問。須菩提即以其事白佛:「佛法甚深,我所說者將無有失?」

[0430a11] 佛答:「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無有違錯。」

[0430a12] 此義初已論之,今佛為說隨順因緣,所謂三乘所攝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羅蜜中。所以者何?一切三乘善法皆為涅槃故。

[0430a15] 涅槃門有三種:一切法皆入空門、無相、無作門。如持戒能生禪定,禪定能生實智慧,不著世間故。

[0430a17] 何等三乘助道法攝在般若中?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三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舍行。

[0430a20] 此中三十七品、三脫門是三乘共法,六波羅蜜是菩薩法,十力乃至常舍行是佛法。

[0430a22] 有人言:「六波羅蜜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者共二乘法,具足者獨菩薩法。」

[0430a24] 複次,摩訶衍空,般若波羅蜜亦空,空義一故,須菩提隨順無錯。如般若波羅蜜空,五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涅槃亦如是。

[0430a27] 複次,從般若波羅蜜乃至涅槃,皆是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同相故,說「摩訶衍則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故」。

大智度論釋十無品第二十五

[0430b03] 【經】

[0430b03]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摩訶薩亦無邊。色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摩訶薩,是亦不可得。如是,世尊!於一切種、一切處求菩薩不可得。世尊!我當教何等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世尊!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世尊!是畢竟不生,不名為色;是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世尊!若畢竟不生法,當教誰是般若波羅蜜耶?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

[0430b19] 舍利弗問:

[0430b19]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

[0430b20]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

[0430b22]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0430b24]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0430b26]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菩薩摩訶薩但有名字』?

[0430b27]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如說我名字,我畢竟不生;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何等色畢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0430c01]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畢竟不生,不名為色?畢竟不生,不名為受、想、行、識』?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畢竟不生法,當教誰是般若波羅蜜耶』?

[0430c04]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30c05]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若能如是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0430c08] 爾時,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眾生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眾生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舍利弗!色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色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舍利弗!色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受、想、行、識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0430c17] 「舍利弗!檀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前際。舍利弗!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0430c23] 「舍利弗!檀波羅蜜空故,檀波羅蜜離故,檀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故,般若波羅蜜離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空不異菩薩,菩薩亦不異前際。舍利弗!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0431a03] 「複次,舍利弗!內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內空空故、內空離故、內空性無故,乃至無法有法空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與如上說。

[0431a07] 「複次,舍利弗!四念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四念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十八不共法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與如上說。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

[0431a13] 「複次,舍利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三昧門、陀羅尼門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與如上說。

[0431a16] 「複次,舍利弗!法性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法性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與如上說。複次,舍利弗!如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實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不可思議性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與如上說。

[0431a21] 「複次,舍利弗!聲聞無有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聲聞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辟支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0431a27] 「複次,一切種智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舍利弗!空,不異菩薩,亦不異前際;空、菩薩、前際,是諸法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前際不可得,後際、中際亦如是。」

[0431b04] 【論】

[0431b04] 問曰:

[0431b04] 上已說「菩薩、菩薩字不可得,為誰說般若波羅蜜」,今何以更說?

[0431b05] 答曰:

[0431b05] 不應作是問!須菩提空行第一,常樂說空;若有所說,常以空門利益眾生。

[0431b07] 複次,上略說,是中十種廣分別菩薩不可得。

[0431b08] 行者若觀諸法空,隨順無相、無作;以無作心故,不欲有所作,尚不能自作利益,何況利益人!若人住我心中,能分別諸法善不善相,集諸善法、舍不善法;今佛說:「般若波羅蜜中,不應計我心,不應分別諸法,但行眾善。」是事為難。

[0431b14] 行者作是念:「若無我者,為誰修善?」先有我,今以般若波羅蜜故無,心生憂戚。是故須菩提更重說:「我,從本已來無,非先有今無。」行者如是如是本來自無,今無所失,故無所憂。譬如深根大樹,不可以一斫能辦,多用斧力乃能斷;菩薩空亦如是,不可一說便得,以是故廣分別。

[0431b20] 須菩提問佛時,作是念:「若定有菩薩法,應三世通有。今前世中無有菩薩。何以故?前世無初故。未來世亦如是,未有因緣故。前後相待故有中間,若無前後則無中間。」

[0431b24] 若謂「五眾是菩薩」;五眾無邊,如先種種因緣說五眾畢竟空故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故同無為法。

[0431b26] 若菩薩無邊者,是事不然!以此因緣故,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0431b28] 常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時求菩薩不可得,當為誰說?

[0431b29] 如我畢竟不生、空無所有,五眾亦如是畢竟不生、無所有。既無眾生及五眾法,云何有菩薩?

[0431c02] 問曰:

[0431c02] 眾生及五眾法畢竟不生,解是法者,即是菩薩?

[0431c03] 答曰:

[0431c04] 「畢竟不生」不名為色,不名為受想行識。何以故?五眾是生相,畢竟不生中無是分別。

[0431c06] 五眾畢竟不生,不可以教化;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道,當教誰?

[0431c07] 菩薩聞是不怖、不畏,是為能行菩薩道。

[0431c08] 問曰:

[0431c08] 我與菩薩是一物,云何以我喻菩薩?

[0431c09] 答曰:

[0431c09] 是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空,初學不得便為說空!先當分別罪福,舍罪修福德;福德果報無常,無常故生苦,是故舍福厭世間,求道入涅槃。爾時,應作是念:「因我故生諸煩惱,是我於六識中求不可得,但以顛倒故著我。」是故解無我易,易可受化。

[0431c15] 若言「色空」,則難解;雖耳聞說空,眼常見實。是故先破惡罪中我,後破一切諸法。

[0431c17] 一切佛弟子,得道者自知自證無我,未得道者信與法空,不能如信無我,是故以無我為喻。

[0431c19] 此中須菩提說一切法空,推無菩薩,用無我為喻;以小喻大,如石蜜喻甘露。

[0431c21] 問曰:

[0431c21] 舍利弗知空無我義,何以故事事致問?

[0431c22] 答曰:

[0431c22] 須菩提聲聞人,德不如菩薩,而於佛前說深般若,新學菩薩心或生疑。上佛雖言「汝說摩訶衍隨順般若」,猶謂佛將順須菩提。舍利弗欲斷此疑,故發問。

[0431c26] 複次,佛欲共須菩提說般若,乃至終竟;是故舍利弗事事質問,令須菩提善分別深義,使眾人敬信。

[0431c28] 以是故問:「過去世中菩薩不可得,乃至不恐不怖。」

[0431c29] 須菩提答義:我、眾生、人即是一物。未得道時,名凡夫人;初入道乃至阿羅漢,名聲聞人;觀因緣法悟空小深,小愍眾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羅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薩人——功德別異故,名字亦異。如我、眾生、人一事,以眼見事故名見者,意得故名知者,受苦樂故名受者。是我、眾生、人等,先已說種種因緣無故,菩薩亦應無。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眾生無故,三世中無菩薩。」

[0432a09] 問曰:

[0432a10] 五眾和合有菩薩,菩薩應無,五眾應有!

[0432a10] 答曰:

[0432a11] 為破是事故言「無眾生、無我」,無我故則五眾無所屬,無所屬故空,空故無菩薩。

[0432a13] 問曰:

[0432a13] 若五眾空者,空即是菩薩?

[0432a13] 答曰:

[0432a13] 五眾空亦非菩薩,空、無所有、無分別故。

[0432a14] 五眾離、五眾無性,亦無菩薩。若說無菩薩,則三世皆無。

[0432a16] 觀是五眾等世間法、六波羅蜜等道法,是名菩薩;是法空故,菩薩亦空。此中佛自說因緣:「諸法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空,菩薩空、三世空,無二無別。」

[0432a19] 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諸法故,名為菩薩;是諸法空故,菩薩亦空。此中法空,聲聞、辟支佛得是空故,名聲聞、辟支佛人;聲聞、辟支佛人空故,菩薩亦如是。

[0432a24] 【經】

[0432a24] 「如舍利弗言:『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舍利弗!色如虛空,受、想、行、識如虛空。何以故?舍利弗!如虛空邊不可得、中不可得,無邊無中故,但說名虛空。如是,舍利弗!色邊不可得、中不可得,是色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受、想、行;識邊不可得、中不可得,識空故,空中亦無邊、亦無中。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菩薩亦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432b04] 「如舍利弗言:『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舍利弗!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內空、內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不可思議性相空;三昧門、三昧門相空,陀羅尼門、陀羅尼門相空;一切智、一切智相空,道種智、道種智相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空;聲聞乘、聲聞乘相空,辟支佛乘、辟支佛乘相空,佛乘、佛乘相空;聲聞人、聲聞人相空,辟支佛、辟支佛相空,佛、佛相空。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是菩薩,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菩薩,是亦不可得。

[0432b19]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於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受,想中不可得。想,想中不可得;想,色、受中不可得;想,行中不可得。行,行中不可得;行,色、受、想中不可得;行,識中不可得。識,識中不可得,識,色、受、想、行中不可得。舍利弗!眼,眼中不可得;眼,耳中不可得。耳,耳中不可得;耳,眼中不可得;耳,鼻中不可得。鼻,鼻中不可得;鼻,眼、耳中不可得;鼻,舌中不可得。舌,舌中不可得;舌,眼、耳、鼻中不可得;舌,身中不可得。身,身中不可得;身,眼、耳、鼻、舌中不可得;身,意中不可得。意,意中不可得;意,眼、耳、鼻、舌、身中不可得。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菩薩,菩薩中不可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菩薩中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教化無所有不可得;教化中,菩薩及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弗!如是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以是因緣故,一切種、一切處,菩薩不可得,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

[0432c17]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舍利弗!色是假名,受、想、行、識是假名;色名非色,受、想、行,識名非識。何以故?名、名相空;若空,則非菩薩。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複次,舍利弗!檀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非有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非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名字中無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名字。以是因緣故,菩薩但有假名。舍利弗!內空但有名字,乃至無法有法空但有名字,名字中無內空,內空中無名字。何以故?名字、內空俱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舍利弗!四念處但有名字,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菩薩但有假名。」

[0433a05]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說我名字畢竟不生?』舍利弗!我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乃至知者、見者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舍利弗!色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受、想、行、識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眼畢竟不可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檀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內空畢竟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四念處畢竟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聲聞乃至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

[0433a20] 【論】

[0433a20] 問曰:

[0433a20] 心、心數法無形、不可見故可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

[0433a21] 答曰:

[0433a21] 無處不有色,不可得籌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斗稱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

[0433a25] 複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時中,無有恆河沙劫數限色當有盡,是故無後邊;初邊、後邊無故,中亦無。

[0433a27] 複次,「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

[0433a29] 複次,無為法不生不滅故,無數無量無邊;以法空觀觀色皆空,與虛空及無為同相。

[0433b02] 無量無數無邊法中,乃至微塵不可得,何況菩薩!是故說「五眾無邊,菩薩亦無邊」。如色無邊,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隨相分別如先說。

[0433b05] 是五眾無量無數無邊故,不得言色是菩薩;四眾亦如是。

[0433b06] 複次,色若離心心數法,如草木瓦石,云何名菩薩?若心心數法離色,則無依止處,亦無所能為,云何名菩薩?

[0433b09] 複次,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品,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三解脫門,陀羅尼門、諸三昧門,薩婆若、道智、一切種智,三乘、三乘人,是法若修、若觀,是名菩薩。是法皆以自相空故空,所謂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佛、佛相空。

[0433b14] 「一切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種智。

[0433b15] 「一切種智」者,十八空、三解脫門。般若波羅蜜觀若常若無常等,入一門、二門乃至無量門等,是名一切種智。求索菩薩不可得。

[0433b18] 又以自法中無自法,亦無他法。如此中說:「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乃至教化中,教化不可得。」

[0433b22] 「但有名字」者,是五眾破壞散滅,如虛空無異。是菩薩但有名字,如幻化人,假名字中更為立名。

[0433b24] 須菩提語舍利弗:「不但菩薩假名字,五眾皆亦假名字;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皆入第一義中。若如是空者,則非菩薩。」

[0433b27] 複次,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法故,名為菩薩;是法亦假名字,菩薩亦假名字,空無所有。是諸法等強為作名,因緣和合故有,亦無其實。

[0433c01] 「我名字畢竟不生」者,如此品初已說。此中須菩提亦如眾生空、法空破我,所謂:「我畢竟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云何當有生?五眾畢竟不可得,云何有五眾生?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六波羅蜜畢竟不可得,乃至諸陀羅尼門、三昧門、聲聞、辟支佛、佛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生?」

[0433c08] 若法先有,然後可問生;法體先無,云何有生?

[0433c10] 【經】

[0433c10] 「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無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無自性,受、想、行、識和合生無自性。眼和合生無自性,乃至意和合生無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種乃至識種、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和合生無自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和合生無自性。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無自性。

[0433c18] 「複次,舍利弗!一切法無常亦不失。」

[0433c19]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法無常亦不失?」

[0433c20] 須菩提言:「色無常亦不失,受、想、行、識無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有為法無常亦不失。若有漏法、若無漏法,若有記法、若無記法,無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作法無常亦不失。

[0433c26] 「複次,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滅。」

[0433c27] 舍利弗言:「何等法非常非滅?」

[0433c28] 須菩提言:「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識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諸法和合生無自性。

[0434a02]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0434a04] 須菩提言:「色非作法,受、想、行、識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舍利弗!眼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眼界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複次,舍利弗!一切諸法皆非起非作。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畢竟不生。

[0434a10]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是不名為色?畢竟不生,是不名為受、想、行、識?』」

[0434a12] 須菩提言:「色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受想行識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眼乃至一切有為法性空,是空無生、無滅、無住異。以是因緣故,舍利弗!畢竟不生,是不名色;畢竟不生,是不名受、想、行、識。」

[0434a16]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畢竟不生法,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0434a18] 須菩提言:「畢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畢竟不生,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說畢竟不生,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0434a22]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34a23]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畢竟不生異般若波羅蜜,亦不見畢竟不生異菩薩,畢竟不生及菩薩無二無別。不見畢竟不生異色。何以故?是畢竟不生及色無二無別;不見畢竟不生異受想行識。何以故?畢竟不生、受想行識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離畢竟不生,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34b02]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0434b04]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不見諸法有覺知相,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如炎、如影、如化。舍利弗!以是因緣故,菩薩聞作是說,心不沒、不悔、不驚、不怖、不畏。」

[0434b08] 【論】

[0434b08] 者言:

[0434b08] 「諸法無有自性」者,以性空破諸法各各性。

[0434b09] 此中須菩提自說:「諸法和合生,無有自性。」如和合五眾等法及六波羅蜜等善法,從是出菩薩名字;是菩薩從作法、眾緣和合生故,非一法所成,以是故言假名。是眾法亦從和合邊生,譬如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欲見心等諸因緣和合生眼識,是中不得言眼是見者、若識是見者、若色是見者、若明是見者。若是眼、色、識等,各各不得有所見,和合中亦不應有見。以是故,見法畢竟空,如幻、如夢。一切諸法亦如是。

[0434b19] 複次,「一切法無常亦不失」,無常破「常倒」,不失破「斷滅倒」;是無常不失法,即是入實相門,是故須菩提語舍利弗:「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一切法亦如是。

[0434b22] 複次,「一切法非常非失」者,如十八空後義說。

[0434b23] 「色畢竟不生」者,五眾作者、生者、起者不可得故。

[0434b24] 複次,生相不可得者,如先破生中說。

[0434b25] 一切法亦如是。

[0434b25] 「何以故說若色不生為非色,非受、想、行、識」者,此中須菩提自說:「色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常空相。若法常空相,是法無生相、無滅相、無住異相。受、想、行、識亦如是。」故不生相法即是無為,非有為相。與法亦如是。

[0434c01] 「畢竟不生,當教誰般若」者,畢竟不生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云何以般若波羅蜜教般若波羅蜜?

[0434c04] 若離是畢竟不生有菩薩者,應當教般若波羅蜜;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畢竟不生,無二無別,云何當教離畢竟不生行道者?上說中已合解。

[0434c07] 「菩薩聞是不沒、不悔」者,菩薩於一切法中不見我、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無說者、亦無聽者,無邪說、無正說,亦無無說者;知一切法因緣和合故生,諸緣離故滅,無有起者、無有滅者,故不畏、不怖、不沒、不悔。菩薩知一切法虛誑、無實無定;若死急時,若墮阿鼻泥犁,心猶不動,況聞虛聲而有恐怖!如人夢中見怖畏事,覺已則無恐心,知夢法能誑心,無有實事;菩薩亦如是,入世間心夢中見有恐畏,得諸法實相覺時則無所畏;知諸法但是虛誑,無有真實。

[0434c18] 複次,譬如幻事,智者雖見,心無所惑,知是誑法;菩薩亦如是,知一切法如幻,能誑人心,是中無實,以是故不怖畏。如炎、如影、如化亦如是。

[0434c23] 【經】

[0434c23]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菩薩摩訶薩不受色,不視色,不住色,不著色,不言是色;受、想、行、識亦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受、想、行、識。眼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意。檀波羅蜜不受、不視、不住、不著,亦不言是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般若波羅蜜。內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複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四念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不受、不示、不住、不著,亦不言是一切種智。

[0435a10] 「複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何以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眼不生,是非眼;耳、鼻、舌、身;意不生,是非意。檀波羅蜜不生,是非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色、不生,不二不別;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不二不別。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是非無法有法空,何以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不二不別。世尊!四念處不生,非四念處,何以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四念處、不生,不二不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何以故?十八不共法、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世尊!如不生,是非如;乃至不可思議性不生,是非不可思議性。世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切智;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何以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乃至一切種智不生,非一切種智。

[0435b04] 「世尊!色不滅相,是非色。何以故?色及不滅相,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色不滅相是非色;受、想、行;識不滅相是非識。何以故?識及不滅不二不別。何以故?世尊!是不滅法非一、非二、非三、非異,以是故,識不滅相是非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435b12] 「世尊!以是故,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0435b14] 【論】

[0435b14] 者言:

[0435b14] 須菩提白佛:菩薩能如是觀諸法,於五眾中有五種正觀行:所謂「不受」,以五眾中有無常火能燒心故。

[0435b16] 「不視」者,不取相,非但觀無常等過,觀是五眾空,不取相故。

[0435b18] 「不住」者,不依止五眾,畏諸煩惱賊來故,不敢久住;譬如空聚落,賊所止處,智者不應久住。

[0435b20] 「不著」者,五眾若有一罪,猶不應著,何況身有飢渴、寒熱、老病死等,心有憂愁、恐怖、妬嫉、瞋恚等,後世墮三惡道!一切無常、苦、空、無我,不得自在;如是等無量無邊過罪,云何可著?

[0435b24] 「不言是色」者,不以邪見說色若常、若無常等,不言五眾如是定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35b26] 何以故?色中行五種正行,是五眾皆無生相,皆一相,一相則無相;若無相則非有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35c01] 若一切法無生相、般若波羅蜜不二不別;得是無生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即知諸法不生不滅。以是故,般若波羅蜜即是不生,不二不別。

[0435c04] 複次,須菩提自說因緣,所謂是無生法不一相、不二相、不三、不異。何以故?諸法、無生一相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35c07] 如無生,無滅亦如是。

[0435c07] 問曰:

[0435c07] 末後何以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0435c08] 答曰:

[0435c09] 菩薩若未破色,則生愛等結使,著是色等;破色已,則生邪見,著是色空等。今色等用空智慧故,皆空不二相。

[0435c11] 是諸法虛誑不實,內外入所攝故名為二;色等乃至一切種智,離是二,名不二。今須菩提憐愍眾生、利益諸菩薩故,說:「是諸法不二,入無二法數中。」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二


大智度論釋無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35c25] 【經】

[0435c25]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何等是菩薩?何等是般若波羅蜜?何等是觀?」

[0435c27] 須菩提語舍利弗:「如汝所問:『何等是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發大心,以是故名為菩薩。亦知一切法、一切種相,是中亦不著;知色相不著,乃至知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0436a02]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一切法相?」

[0436a03] 須菩提言:「若以名字因緣和合等,知諸法是色,是聲、香、味、觸、法,是內、是外,是有為法、是無為法,以是名字相語言知諸法,是名知諸法相。

[0436a06]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般若波羅蜜?』遠離故名般若波羅蜜。何等法遠離?遠離眾、界、入,遠離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遠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是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複次,遠離四念處,乃至遠離十八不共法,遠離一切智。以是因緣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

[0436a12]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觀?』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色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受、想、行、識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觀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諸法。」

[0436a24] 【論】

[0436a24] 問曰:

[0436a24] 所謂「菩薩義,般若波羅蜜義,諸觀義」,上已問,今何以更問?

[0436a25] 答曰:

[0436a25] 先已答大樹喻,非一斫可斷;是事難,故更問。

[0436a26]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有無量義,如〈曇無竭品〉中說:「般若波羅蜜,如大海水無量,如須彌山種種嚴飾。」是故問。

[0436a29] 又此問雖同,答義種種異。

[0436a29] 複次,諸佛斷法愛,不立經書,亦不莊嚴言語,但為拯濟眾生,隨應度者說。如大清涼美池,無量眾生前後來飲,各飽而去;聽者亦如是,佛先說菩薩、般若及觀,前來者有得解悟而去,後來者未聞,是故重問。

[0436b05] 「菩薩」者。

[0436b05] 「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無學智慧清凈無垢故,名為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未盡故,不名菩提。此中但說一種,所謂佛菩提也。「薩埵」,秦言眾生。是眾生為無上道故,發心修行。

[0436b10] 複次,「薩埵」名大心。是人發大心求無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為「菩提薩埵」。佛已得是菩提,不名為菩提薩埵,大心滿足故。

[0436b13] 「菩薩」與義,如先廣說。

[0436b14] 複次,佛此中自說因緣:「是人為佛道故修行,知一切諸法相亦不著。」「諸法相」者,可以知諸法門是色、是聲等。略說菩薩義:先知諸法各各相,如地堅相,然後知畢竟空相;於是二種智慧中亦不著,但欲度眾生故。

[0436b19] 菩薩得如是智慧,一切別相法中皆得遠離。如色中離色,離色即是自相空;「遠離」者,是「空」之別名。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皆遠離。所以者何?見一切諸法罪過故。

[0436b23] 「阿羅蜜」,秦言遠離。「波羅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義相會,故以「阿羅蜜」釋「波羅蜜」。

[0436b25] 遠離何等法?所謂眾、界、入,乃至一切智。以遠離是諸法故,名般若波羅蜜;如禪波羅蜜能調伏人心,般若波羅蜜能令人遠離諸法。

[0436b28] 「觀」者,不觀諸法常、無常等,如先說。

[0436c01] 【經】

[0436c01]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0436c03] 須菩提言:「色、色相空,色空中無色、無生,以是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識相空,識空中無識、無生,以是因緣故,受、想、行、識不生是非受、想、行、識。舍利弗!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檀波羅蜜空中無檀波羅蜜、無生;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般若波羅蜜空中無般若波羅蜜、無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0436c15] 舍利弗問須菩提:「汝何因緣故言『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0436c18] 須菩提答言:「所有色,所有不二;所有受、想、行、識,所有不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眼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0436c23]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是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0436c25] 須菩提答言:「色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識,識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識。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37a02] 【論】

[0437a02] 問曰:

[0437a02] 上品竟,便應問「不生」,何以此中方問?

[0437a03] 答曰:

[0437a03] 三種大法易解,利益多眾生故先問。

[0437a04] 「何因緣故,色不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不生為非一切種智?」

[0437a05] 須菩提答:「色是空,色中無色相。」

[0437a06] 行者以是無生智慧令色無生;若能得是無生,心作是念「今即得色實相」,是故言:「色無生為非色。」色性常自無生,非今智慧力故使無生。如有人破色令空,猶存本色想;譬如除廁作舍,今雖無廁,猶有不凈想。若能知廁本無,幻化所作,則無廁想;行者如是,若能知色從本已來初自無生者,則不復存色想。是故言:「色無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37a14] 問曰:

[0437a14] 汝先自說「無生即是無二」,今何以更問?

[0437a15] 答曰:

[0437a15] 義雖一,所入觀門異。

[0437a16] 上言破因中先有果若無果,是生法一異等,是生若初生、若後生——破如是等生名「無生」。今破眼色、有無等諸二故,是名「不二」。

[0437a19] 行者或先入無生觀門,後入不二;或先入不二,後入無生觀。義雖一,行者分別。

[0437a21] 破色二故言「不二」,破色生故言「無生」。

[0437a22] 上說無生因緣,謂「自相空」;今說不二因緣,所謂「不合、不散,一相,所謂無相」等。義雖同一空,上自相空,此是散空。

[0437a24] 「色入無二法數」者,行者觀色不生不滅相,是時分別色,今變為無生,是故說色無生即是不二。何以故?色破散即是無生。如先分別諸法時,離色不得更有生;今色破散即是無生,不得更有無生。以是故,色即是入無二法數。

[0437a29] 是二阿羅漢於佛前共論竟,須菩提白佛而更說是義,欲使佛證知故。

[0437b03] 【經】

[0437b03]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見色無生,畢竟凈故;見受、想、行、識無生,畢竟凈故。見我無生,乃至知者、見者無生,畢竟凈故。見檀波羅蜜無生乃至般若波羅蜜無生,畢竟凈故。見內空無生乃至無法有法空無生,畢竟凈故。見四念處無生乃至十八不共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一切種智無生,畢竟凈故。見凡夫、凡夫法無生,畢竟凈故。見須陀洹、須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羅漢、阿羅漢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菩薩、菩薩法,佛、佛法無生,畢竟凈故。」

[0437b15]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我聞須菩提所說義,色是不生,受、想、行、識是不生,乃至佛、佛法是不生。若爾者,不應得須陀洹、須陀洹果、斯陀含、斯陀含果、阿那含、阿那含果、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不應得菩薩摩訶薩、一切種智;亦無六道別異;亦不得菩薩摩訶薩五種菩提。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生相,何以故須陀洹為斷三結故修道,斯陀含為薄婬恚痴故修道,阿那含為斷五下分結故修道,阿羅漢為斷五上分結故修道?辟支佛為辟支佛法故修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何以故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轉法輪?」

[0437b28]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無生法有所得。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菩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菩薩亦不以難行心行道。何以故?舍利弗!生難心、苦心,不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舍利弗!今菩薩憐愍眾生,於眾生如父母兄弟想、如兒子及己身想,如是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是用無所得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一切處、一切種不可得,內外法亦如是。』若生如是想,則無難心、苦心。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法不受故。舍利弗!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欲令無生法中轉法輪,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0437c15] 【論】

[0437c15] 者言: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前說無生是柔順忍觀,不畢竟凈;漸習柔順觀,得無生忍,則畢竟凈。

[0437c17] 問曰:

[0437c18] 菩薩未盡結,未得佛道,智慧未淳凈,云何言「畢竟清凈」?

[0437c19] 答曰:

[0437c19] 是菩薩得無生忍時,滅諸煩惱,得菩薩道,入菩薩位,雖有煩惱氣,坐道場時乃盡,無所妨故畢竟凈。

[0437c22] 複次,「畢竟清凈」者,於柔順道畢竟清凈,非為佛道。

[0437c23] 以眾生空、法空故,從見色無生畢竟凈,乃至佛及佛法無生畢竟清凈。

[0437c24] 須菩提種種因緣說諸法相決定無生;因此事,舍利弗作是難:賢聖中最小者須陀洹、須陀洹法,最大者佛、佛法。若爾者,聖人無大無小,聖法亦無優劣,亦無六道別異,此略難;後問斷三結修道者,為廣難。

[0437c29] 問曰:

[0437c29] 云何是五種菩提?

[0438a01] 答曰:

[0438a01] 一者、柔順忍,二者、無生忍,及三種菩提。於三菩提中,過二而住第三菩提。

[0438a03]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凈,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38a13] 如是等五菩提義。

[0438a14] 與諸賢聖斷結義,如先說。

[0438a14] 問曰:

[0438a14] 聲聞道廣說斷結義,何以不說辟支佛行、菩薩有種種行?

[0438a16] 答曰:

[0438a16] 辟支佛於聲聞無復異道,但福德、利根、小深入諸法實相為異。菩薩道雖有種種眾行,但難行、苦行為希有事,眾生見已,歡喜言:「菩薩為我等作此行!」與行雖深妙,人所不知,不能感物,故不說。

[0438a20] 複次,如舍利弗難意:若諸法都是無生空寂者,一切眾生皆著樂,菩薩何以故獨受苦行?

[0438a23] 複次,諸佛常樂遠離寂滅,斷法愛,決定知諸法不轉不還,何以故與眾生轉法輪?

[0438a25] 須菩提於佛前說無生法,佛不呵折,得快心樂說無難力故,答舍利弗:我亦都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六種聖人——除菩薩故言「六」——及六道別異。何以故?以得無生法證故。謂為聖法、聖人有差別,於無生法中都無所有。

[0438b01] 複次,於無生法中有二種失:「麁失」者,殺盜等罪故,有三惡道;「細失」者,用著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三善道。

[0438b03] 若菩薩生難心、苦心,則不能度一切眾生。如世間小事,心難以為苦,猶尚不成,何況成佛道!

[0438b05] 成因緣者,所謂大慈大悲心,於眾生如父母、兒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兒子、己身,自然生愛,非推而愛也。菩薩善修大悲心故,於一切眾生乃至怨讎,同意愛念。是大悲果報利益之具,都無所惜,於內外所有,盡與眾生。此中說不惜因緣,所謂「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法不可得故」。若行者初入佛法,用眾生空,知諸法無我;今用法空,知諸法亦空。以此大悲心及諸法空二因緣故,能不惜內外所有,利益眾生,不起難行想、苦行想,一心精進歡喜。如人為自身及為父母、妻子,勤身修業,不以為苦;若為他作,則無歡心。

[0438b18] 苦行、難行,如後品「本生因緣變化現受畜生形」中說。

[0438b19] 一切諸法畢竟空、不可思議相故,一切法還而不轉故,不名為轉;但為破虛妄顛倒故,名為「轉法輪」。

[0438b22] 【經】

[0438b22] 舍利弗語須菩提:「今欲令以生法得道?以無生法得道?」

[0438b23]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以生法得道。」

[0438b24] 舍利弗言:「今須菩提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0438b25] 須菩提言:「我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0438b26] 舍利弗言:「如須菩提所說,無知無得。」

[0438b27] 須菩提言:「有知有得,不以二法。今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諸佛。」

[0438c01] 「須菩提!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耶?」

[0438c03]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凈無垢。」

[0438c06] 舍利弗語須菩提:「不生法生?生法生?」

[0438c07] 須菩提言:「我不欲令不生法生,亦不欲令生法生。」

[0438c08] 舍利弗言:「何等不生法不欲令生?」

[0438c09] 須菩提言:「色是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受、想、行、識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

[0438c12] 舍利弗語須菩提:「生生?不生生?」

[0438c13] 須菩提言:「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何以故?舍利弗!生、不生,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舍利弗!以是因緣故,非生生,亦非不生生。」

[0438c16]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樂說無生法及無生相?」

[0438c17]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樂說無生法,亦樂說無生相。何以故?諸無生法及無生相,樂說及語言,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0438c21] 舍利弗語須菩提:「汝樂說不生法,亦樂說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0438c22]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眼不生乃至意不生;地種不生,乃至識種不生;身行不生,口行不生,意行不生;檀波羅蜜不生,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樂說不生法,亦樂說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0438c29] 【論】

[0438c29] 者言:爾時,舍利弗知須菩提樂說無難而問言:「若一切法無生相,此無生相云何證?用是生法得證?為用不生法得證?若用生法得證,生法虛誑,汝已種種因緣破;又不可以生法得脫生法。若以無生法得證,無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證,云何得證?」

[0439a06] 須菩提二法皆不受,俱有過故,如先說。

[0439a07] 舍利弗作是念:「佛經說二法攝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生者有為,無生者無為。今須菩提離此二法,云何當說得道事?」作是念已,問須菩提:「無有得道事耶?」

[0439a10] 須菩提是大阿羅漢,行無諍三昧第一,但為菩薩故說是無生,「汝云何當作邪見,說無得道者?」是故言「有知有得」。「知」、「得」者即是得道果之別名。

[0439a14] 須菩提恐違前語,故言:不以二法故。但為世俗故說有須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諸法實無我相,今用我分別須陀洹乃至佛,是世俗法。

[0439a17] 複次,未得法空故言「是善、是不善,是有為、是無為」等;第一義中,無眾生故,無須陀洹乃至佛;法空故,無須陀洹果乃至佛道。聖人、聖法猶尚虛誑無定實,何況凡人六道業及果報!

[0439a21] 問曰:

[0439a21] 須菩提已種種因緣定說不生法,今舍利弗何以更問「不生法生,生法生」?

[0439a23] 答曰:

[0439a23] 須菩提上說得道因緣故,舍利弗得須菩提意,雖說不生法破一切法,為因緣故說,而心不著無生法,是故更問。又以此法甚深,欲令聽者了了得解,故更問。上問得道行法,今總問一切法云何生。用慧眼,知一切法皆不生;今現見諸法生,是故問「云何生」。

[0439a29] 須菩提答:二事皆非。若「生」生,生法已生,不應更生!若「不生」生,生法未有故,不應生。若謂生時「半生半不生」,是亦不生。若生分,則已生竟;若未生分,則無生。是故須菩提不用是肉眼見,以不通達故;二法皆不受,但說:是生如幻、如夢,從虛誑法生,應離、應不取相。

[0439b06] 舍利弗問:「何等法二俱不受?」

[0439b07] 須菩提以世諦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畢竟不生,自然空相,不欲令實中有生;若世諦虛誑可有生,生如幻化。

[0439b10] 此中說不生因緣,所謂「不合、不散」。

[0439b10] 有人言:生與法異,謂「生是常,所可生法無常」。是故更問。答者以生、法不異,若說生法,已說生相。

[0439b13] 生、不生,如上說。

[0439b13] 舍利弗聞須菩提所說,知須菩提心愛樂無生法故,語須菩提:「汝實愛樂說無生法!」

[0439b15] 須菩提即受其問,心亦無愧。何以故?是論議不可破,無有過罪。何以知之?須菩提自說:「無法可合,無法可散,無色、無形、空,一相,所謂無相。」空相尚不受,何況與相?

[0439b19] 舍利弗重贊:汝樂說無生法及語言皆無生,是實清凈!若當樂說及語言非無生,但說外物無生者,則非清凈。

[0439b21] 須菩提即復受其贊,答舍利弗:「非但樂說、語言是無生,色乃至一切種智亦無所生。」

[0439b24] 【經】

[0439b24]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在上!何以故?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

[0439b26] 須菩提言:「諸法無所依故。」

[0439b26]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諸法無所依?」

[0439b27] 須菩提言:「色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受、想、行、識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眼、耳、鼻、舌、身、意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色性常空,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檀波羅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內空性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0439c06] 「舍利弗!四念處性常空,乃至一切種智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0439c08]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依,性常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凈色、受、想、行、識,乃至應凈一切種智。」

[0439c11]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行六波羅蜜時凈菩薩道?」

[0439c12] 須菩提言:「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世間、有出世間。」

[0439c15]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世間檀波羅蜜?云何出世間檀波羅蜜?」

[0439c16]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卧具、床榻、房舍、香華、瓔珞、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何因緣故名世間?於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0439c29] 「云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三分清凈。何等三?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凈檀波羅蜜。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施與一切眾生,眾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見微細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為出世間?於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0440a08] 「屍羅波羅蜜有所依,是為世間屍羅波羅蜜;無所依,是為出世間屍羅波羅蜜。與如檀波羅蜜說。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所依是名世間,無所依是名出世間;與亦如檀中說。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凈菩薩道。」

[0440a14]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0440a15] 須菩提言:「四念處是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聖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0440a22] 【論】

[0440a22] 問曰:

[0440a22] 五百阿羅漢,佛各說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中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贊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第一?

[0440a27] 答曰:

[0440a27] 佛以佛眼觀一切眾生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

[0440a29] 富樓那於四眾中,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勝富樓那。譬如巧師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盡其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能巧說空。是故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贊言:「汝於說法人中應作第一!」舍利弗見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如風行空中,無所罣礙。

[0440b10] 爾時,須菩提不謙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實,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贊、不自毀,於他亦不贊、不毀。若自贊身,非大人相,不為人所贊而便自美;若自毀,是姣輸人。若毀他,是讒賊人;若贊他,是諂媚人。須菩提說無生法故,舍利弗雖贊而非諂。

[0440b16] 須菩提以舍利弗實贊故不謙,又以斷法愛故心不高,亦不愛著,但答無礙無障因緣:所謂一切法無所依止,無所依止故無障無礙。

[0440b19] 無所依止義,如先說。此中須菩提自說:「內法空故,色不依止內;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間無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間。」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40b22] 若菩薩知一切三界無常空故,不中依止;爾時煩惱折,能凈菩薩道。是故須菩提說:「菩薩行六波羅蜜,應凈色乃至一切種智。」

[0440b25] 問曰:

[0440b25] 凈色乃至凈一切種智,即是凈菩薩道,何以故更問?

[0440b27] 答曰:

[0440b27] 菩薩能令色畢竟空,是名清凈;是事深妙,不可頓得。是故舍利弗問:「新學菩薩云何修是初方便道?」

[0440b29] 須菩提答:「若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初開菩薩道;能用無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開佛道。「凈」者名為開;如去道中荊棘,名為開道。

[0440c03] 何等是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0440c04] 世間者,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是義,如初品中說。若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財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諸煩惱,是名世間,不動、不出。動者,柔順忍;出者,無生法忍。聲聞法中,動者,學人;出者,無學。

[0440c11] 與者五波羅蜜亦如是。

[0440c12] 是名初開菩薩道。

[0440c12] 問曰:

[0440c12] 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更問?

[0440c14] 答曰:

[0440c14] 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是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

[0440c16] 此中佛說:遠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故遠;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凈,故近。

[0440c21] 複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者,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其中為菩提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0440c24] 【經】

[0440c24] 爾時,舍利弗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何等波羅蜜力?」

[0440c25]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諸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受一切諸善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過去諸佛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亦行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現在十方諸國界中諸佛亦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時不疑不難,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菩薩道者,救一切眾生故,心不舍一切眾生,以無所得故。是菩薩常應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0441a08] 舍利弗復問:「欲使菩薩摩訶薩常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若菩薩摩訶薩常不離大悲念,令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須菩提!一切眾生亦不離諸念故。」

[0441a12] 須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難我而成我義。何以故?眾生無故念亦無,眾生性無故念亦性無,眾生法無故念亦法無,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空故念亦空,眾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色無故念亦無,色性無故念亦性無,色法無故念亦法無,色離故念亦離,色空故念亦空,色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乃至意,色乃至法,地種乃至識種,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故,念亦無;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是道,我欲使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0441a27] 爾時,佛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其有說者,亦當如是說。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承佛意故。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應當如汝所說學!」

[0441b02]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0441b05] 爾時,佛微笑。須菩提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微笑?」

[0441b06] 佛告須菩提:「如我於此世界說般若波羅蜜,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亦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說是般若波羅蜜。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十二那由他諸天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佛說是般若波羅蜜時,無量阿僧祇眾生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41b13] 【論】

[0441b13] 者言: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所說,分別六波羅蜜世間、出世間及菩提道,大利益眾生。」故歡喜贊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善之至也。

[0441b16] 問:「是何波羅蜜力?」

[0441b16] 須菩提作是思惟:「一切心數法中,除智慧,無能如是分別斷疑開道;諸波羅蜜中,離般若波羅蜜,自體不能成就,何況能分別開道!」如是思惟已,答舍利弗:「是般若波羅蜜力。」

[0441b20] 如先說:諸法中無我、無知者、無見者;今以此證知是般若波羅蜜力,非佛力,非須菩提力。何以故?須菩提說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離斷常、有無二邊等故,能生一切善法,所謂三乘法定相,堅牢不壞相。又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故,能受一切善法;如大海能受眾川萬流。

[0441b27] 「三乘善法」者,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0441b28] 十方三世諸佛行般若波羅蜜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行與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最尊大,有分別通達力。譬如和合下藥,巴豆最有力;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雖與與波羅蜜合,而破諸煩惱、拔邪見、舍戲論,般若波羅蜜力最勝。以是故說「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0441c05] 問曰:

[0441c05] 種種贊此般若波羅蜜微妙甚深,誰能隨順應般若波羅蜜行?

[0441c07] 答曰:

[0441c07] 有菩薩無量世集諸福德,利根,諸煩惱折薄;雖未到阿鞞跋致地,聞般若波羅蜜,即時信受深入。通達如是相者,則能行般若波羅蜜道,所謂救度一切眾生,令離世間憂惱;大悲心故,不離一切眾生。菩薩常不應離大悲及畢竟空念——畢竟空破世間諸煩惱,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還入善法中,以利益眾生。

[0441c14] 爾時,舍利弗難須菩提:「若菩薩不離是大悲念及畢竟空念者,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是畢竟空無相無所分別,不應菩薩有而眾生無!若有,一切眾生應共有;若無,菩薩亦應無。」

[0441c19] 須菩提答:「汝欲難我而助成我義。何以故?諸法相畢竟空故,眾生亦空;眾生空故,畢竟空念亦空。若諸法畢竟空,何有眾生實空,而難我言『眾生不離是念,皆當為菩薩』?」是故說:「眾生無所有故,畢竟空念亦無所有;眾生無性,眾生離,眾生空,眾生不可知,畢竟空念亦畢竟空。」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0441c27] 問曰:

[0441c27] 此中念是不離大悲念,何以說「不離畢竟空念」?

[0441c28] 答曰:

[0441c28] 菩薩不離是念,心不舍眾生,用無所得故。無所得空、畢竟空,名異而義一。不可得空在初,畢竟空在後;以畢竟空大故,生悲亦大。大悲,如《阿差末經》中說有三種悲:眾生緣、法緣、無緣。無緣悲從畢竟空生,以是解舍利弗所難。

[0442a04] 佛證其說故,贊言:「善哉!若欲解說般若波羅蜜者,當如汝所說。」

[0442a06] 爾時,眾中天、人、菩薩作是念:「般若波羅蜜甚深,三世諸佛皆從中生;須菩提小乘人,云何佛贊『欲說般若波羅蜜當如汝所說』?」是故次言:「須菩提所說,皆承佛意。」正使彌勒等諸菩薩、梵天王等不承佛意,尚不能得問,何況須菩提在佛前自恣樂說!

[0442a11] 「諸菩薩欲學般若波羅蜜,亦當如汝所說學!」

[0442a13] 「說是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地六種振動」者,是時會中多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當作佛。佛是天地大主,地神歡喜:「我主今生!」故使地大動。

[0442a16] 複次,人心信深般若波羅蜜者,難得希有故,是人以福德因緣,感大風以動水,水動故地動。

[0442a18] 複次,地下大龍王欲來聽般若波羅蜜,從水出故水動,水動故地動。

[0442a20] 複次,佛神力故令地動,般若波羅蜜難見難知,欲引導眾人令益信樂故。

[0442a22] 與地動因緣,如先說。

[0442a22]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我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佛亦說是般若波羅蜜。十二那由陀天人得阿鞞跋致地,入法位,是故地動;又十方世界眾生等亦發無上道意,是故地動。

[0442a26] 爾時,諸天亦有散種種蓮華及種種雜香、天衣、天蓋,千萬種天妓樂,諸龍王等從四大海水中湧出,及諸夜叉、羅剎等,皆生慈心,合手贊佛。又佛笑時,無量光明遍覆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有爾所等希有事。

[0442b02] 取要言之,地動皆由說諸法實相,所謂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三


大智度論釋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42b12] 【經】

[0442b12]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須夜魔天王等諸夜魔天、刪兜率陀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須涅蜜陀天王等諸妙化天,婆舍跋提天王等諸自在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梵天王,乃至首陀婆諸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萬億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數譬喻為比。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常光邊不照不現,譬如焦炷比閻浮檀金。

[0442b25]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0442c01]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訶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當發。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憍屍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疽癰、瘡,如箭入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以無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受、想、行、識亦如是。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亦無所得故。

[0442c18]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因緣大苦聚集,亦無所得故;觀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愁惱大苦聚滅,以無所得故。

[0443a02]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以無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無所得故。

[0443a04]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行檀波羅蜜,以無所得故;行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無所得故。

[0443a07]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亦不可得。菩薩雖觀一切法,亦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0443a15] 釋提桓因問大德須菩提:「云何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云何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可得?」

[0443a21]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迴向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迴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議相常不可思議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0443a25] 爾時,佛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安慰諸菩薩摩訶薩心。」

[0443a27]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應報恩,不應不報恩。過去諸佛及諸弟子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世尊爾時亦在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亦當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43b04] 【論】

[0443b04] 問曰:

[0443b04] 初品中,佛放殊勝光明,諸天大集,此間何以更說?

[0443b05] 答曰:

[0443b05] 有人言:「此是後會。」

[0443b06] 有人言:「即是前會。」

[0443b06] 天以須菩提善能說深般若波羅蜜,諸天歡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發明,諸天光明不復現。如日出時,星、月、燈、燭無復光明;譬如焦炷在閻浮檀金邊。

[0443b09] 「四天王天」者,東方名提多羅吒(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毘舍闍;南方名毘流離(秦言增長),主拘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毘流波叉(秦言雜語),主諸龍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門(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釋提桓因」:「釋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釋提婆那民」。「須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刪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須涅蜜陀」,秦言化樂。「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0443b19] 此間一梵天王名屍棄,秦言火。從梵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凈居天。

[0443b20] 「業報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燈燭、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禪定等清凈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色界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勝於日月及欲界報光明。離欲天,取要言之,是諸天光明皆由心清凈故得。

[0443b25]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諸天光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佛光邊蔽而不現。

[0443b27] 釋提桓因見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諸天光,智慧之明亦當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命須菩提說般若,是故言:「一切諸天皆大集會,欲聽須菩提說般若義。」

[0443c02] 今大福德諸天皆集,欲聞般若義。

[0443c03] 「云何是般若波羅蜜」者,是問般若波羅蜜體。

[0443c04] 「云何行」者,是問初入方便行。

[0443c05] 「云何住」者,問深入究竟住。

[0443c05] 須菩提受其語,作是答:若人飢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菩薩亦如是,發心求佛道,為是人說般若,則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說般若。

[0443c09] 未發心者當發;已入聖道者則不堪任,以漏盡、無有後生故,如是等因緣,故言「不任」。

[0443c11] 問曰:

[0443c11]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發心者,我亦隨喜,不障其功德,上人應更求上法」?

[0443c13] 答曰:

[0443c13] 須菩提雖是小乘,常習行空故,不著聲聞道;以是故假設言:「若發心,有何咎!」此中須菩提自說二因緣: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應更求上法。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恥。

[0443c18] 以中間傍及與事故更稱問。

[0443c19]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者,所謂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觀五眾能生諸惱,故言「如病」。有人聞五眾如病,謂為輕微,故言「如癰疽」。有人以癰疽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不可得出」。有人以箭鏑在體,雖沉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常「痛」、「惱」。如人著「衰」,常有不吉;五眾亦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以有「衰」故常懷「憂怖」。是五眾如與師子虎狼共住,常懷「憂畏」。是五眾無常虛誑等過故,常「不安隱」。

[0444a04] 問曰:

[0444a04] 五眾但有此十五種惡,更有餘事?

[0444a05] 答曰:

[0444a05] 略說則十五,廣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眾有百種罪過。

[0444a07] 問曰:

[0444a07] 何以常說無常、苦、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疽等,與七事少有說處?

[0444a08] 答曰:

[0444a09] 人有上、中、下。為利根故說四,即入苦諦。中根者,說四,則不能生厭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則生厭心。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厭,更為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厭。利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可度者,故希說與事。

[0444a14] 上八事名為「聖行」,與七事凡夫、聖人共行。初四入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為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

[0444a17] 今問「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

[0444a17] 十二入乃至六種等亦應如是呵。十八界等亦應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眾別名故,不應不說。

[0444a20] 若行者觀五眾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等,此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

[0444a23] 聲聞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觀五眾若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三諦,乃能觀寂滅。菩薩利根故,初觀五眾,便得寂滅相。

[0444a26] 「用無所得」者,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

[0444a28] 複次,釋提桓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眾患厭事,但說般若相。「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等。

[0444b03] 十二因緣亦如是。

[0444b03] 複次,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共法;應薩婆若心,以無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獨是大乘法。

[0444b06] 問曰:

[0444b06]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行,何以故中間說:「諸法諸法更相因緣潤益增長」?

[0444b08] 答曰:

[0444b08] 須菩提上先說「諸法無常等過」,後說「諸法遠離、寂滅、無所得、空」,然後說「諸法雖空,從因緣和合故有」,次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0444b12] 聽者作是念:「上說遠離、寂滅、空故,知非常;說十二因緣故,知不滅。而無知者、見者,誰修行是諸法得佛?」

[0444b14] 是故說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或者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法,後生法,因緣——或共生因緣,或相應因緣,或報因緣等,常修常集因緣,令果報增長。如春殖果樹,隨時溉灌,華果繁茂。以智慧分別,知一切諸法無有作者。」

[0444b26] 菩薩初發意迴向與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迴向時未有佛心,佛心中無初迴向心;雖無,而能作因緣。

[0444b28] 問曰:

[0444b28] 若初發心迴向時無菩提心者,何所迴向?

[0444b29] 答曰:

[0444c01] 般若波羅蜜實相中,諸法非常相、非無常相,非有相、非無相,故不應難言:「迴向心已滅無所有,云何與菩提作因?」

[0444c03] 若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云何以不生不滅作難「無菩提心,何所迴向」?

[0444c05] 複次,佛自說菩提相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云何難言「未來無菩提故,何所迴向」?

[0444c07] 複次,如〈如品〉中說:「過去世不離未來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來世如,一如無二。」云何說「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0444c10] 但菩薩聞是讚歎佛法,發心愛樂:「我所有功德,皆迴向佛道。」從發心已來,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能知諸法因緣生果報而無有定相。

[0444c15] 釋提桓因難:「何以故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可得?」

[0444c17] 須菩提不以世諦如幻、如夢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皆空,非心相。」何以故?諸法畢竟空中,無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迴向?若有二法,可有迴向;譬如乘車西行,南有止宿處,故回車趣向。車與迴向處異故,可有迴向;不得但有車而言迴向,無異故。

[0444c23]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須菩提意謂:「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以非心相故非心,亦無是非心,是故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亦常不可思議,不可籌量思惟取相。

[0444c27] 以是因緣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則不能生。若初心不凈,後不能發凈心;如鍊鐵不能成金。

[0445a01] 佛以須菩提深入因緣般若波羅蜜中,此是般若波羅蜜名也;以能深得諸法因緣故,即以為名。無有違錯故,於大眾中贊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說深般若波羅蜜!」

[0445a05] 「安慰諸菩薩心」者,以般若波羅蜜教諸菩薩,汝莫自以煩惱未盡,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廢!諸法無礙,初心、後心無有異相,但勤精進,則成佛道。

[0445a08] 「我應報恩」者,須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諸法實相,得脫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樂說法。

[0445a11] 複次,佛有大悲心,樂說法度眾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說法度眾生,是為報恩。

[0445a13] 又知今世尊因過去諸佛得成佛道,是故我亦愛敬過去佛;如子愛敬父故,亦愛重於祖。又亦愛敬過去諸菩薩及弟子,能說法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須菩提深心信三寶故說:「我知今世尊及法,過去諸佛及弟子恩。」法即是法寶,今佛、過佛即是佛寶,諸菩薩及弟子即是僧寶。

[0445a20] 六波羅蜜,如先說。

[0445a20] 「示」者,示人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丑,涅槃安隱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是等名示。

[0445a22] 「教」者,教言汝舍惡行善,是名教。

[0445a23]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0445a26] 「喜」者,隨其所行而讚歎之,令其心喜;若樂布施者,贊布施則喜,故名喜。

[0445a28] 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0445a29] 【經】

[0445a29]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汝今當聽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如所應住、所不應住。憍屍迦!色、色空,受、想、行,識、識空,菩薩、菩薩空。是色空、菩薩空,不二不別;受、想、行,識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0445b05] 「複次,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薩、菩薩空;眼空乃至菩薩空不二不別。六塵亦如是。地種、地種空,乃至識種、識種空,菩薩、菩薩空。憍屍迦!地種空乃至識種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無明、無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無明滅、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老死滅空;菩薩、菩薩空。憍屍迦!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菩薩、菩薩空;一切種智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0445b21]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菩薩般若波羅蜜中所不應住?」

[0445b22] 須菩提言:「憍屍迦!菩薩摩訶薩不應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眼中住乃至不應意中住,不應色中住乃至不應法中住,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地種乃至識種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須陀洹果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種智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0445c04]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色是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凈若不凈、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0445c08]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須陀洹果無為相、斯陀含果無為相、阿那含果無為相、阿羅漢果無為相不應住,辟支佛道無為相、佛道無為相不應住。須陀洹福田不應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福田不應住。

[0445c13] 「複次,憍屍迦!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0445c15] 「複次,菩薩摩訶薩住初發心中,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不應住,乃至我當具足般若波羅蜜不應住;具足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不應住;入菩薩位已,當住阿鞞跋致地,不應住;菩薩當具足五神通,不應住,以有所得故。菩薩住五神通已,我當游無量阿僧祇佛界,禮敬、供養諸佛,聽法;聽法已,為他人說;菩薩摩訶薩如是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如諸佛世界嚴凈,我亦當莊嚴世界,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成就眾生令入佛道,不應住;到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所,尊重、愛敬、供養,以香華、瓔珞、澤香、搗香、幢幡、華蓋、百千億種寶衣供養諸佛,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我當令無量阿僧祇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薩不應住;我當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應住;我當生一切三昧門,不應住;隨所欲遊戲諸三昧,不應住;我當生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我當得佛十力,不應住;我當得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應住;我當具足大慈大悲,不應住;我當具足三十二相,不應住;我當具足八十隨形好,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0446a07]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應住;須陀洹極七世生不應住,家家不應住;須陀洹命終垢盡不應住;須陀洹中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是人斯陀含,一往來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斯陀含一種不應住;是人阿那含,彼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住;是辟支佛不應住;過聲聞、辟支佛地,我當住菩薩地,不應住;道種智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種、一切法知已,斷諸煩惱及習,不應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不應住;作佛事,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不應住。

[0446a20] 「四如意足中不應住;入是三昧,住如恆河沙等劫壽,不應住;我當得壽命無殃數劫,不應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莊嚴,不應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不應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鋼,不應住;使我菩提樹當出如是香,眾生聞者,無有婬欲、瞋恚、愚痴,亦無聲聞、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眾生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盡,不應住。

[0446a29] 「當使我世界中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不應住;當使我世界中無有檀波羅蜜名字乃至無有般若波羅蜜名字,當使我世界中無有四念處名字乃至無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無須陀洹名字乃至無有佛名字,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法無所得故。如是,憍屍迦!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以無所得故。」

[0446b08] 爾時,舍利弗心念:「菩薩今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0446b09]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佛何所住?」

[0446b10] 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中住;不有為性中住,不無為性中住;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

[0446b14]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諸佛住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

[0446b18] 【論】

[0446b18] 者言:般若波羅蜜中住者,所謂五眾、五眾相空。

[0446b19] 五眾相空者,以十八空觀故。

[0446b19] 複次,《般若波羅蜜經》中說空義,五眾相空;但凡夫顛倒故,取五眾相,五眾和合中取菩薩相。般若波羅蜜中,以眾生空除眾生,即是無菩薩相;以法空除五眾,則無五眾相。二空無有別異,故言:「五眾空、菩薩空,無二無別。」如栴檀火滅、糞草木火滅,滅法無異。取未滅時相於滅時說,故有別異;於滅中則無異。

[0446b27]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46b27] 「不應住」者,所謂五眾中不應住。

[0446b28] 問曰:

[0446b28] 應說如住義,何以故說「不住」?

[0446b29] 答曰:

[0446b29] 若能於五眾中心離不住,則是住義。是故說:「以有所得故不應住。」

[0446c01]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46c02] 先說「五眾中不應住」,不知以何門不應住;今說「常、無常等門中不應住,乃至遠離不應住」。

[0446c04] 問曰:

[0446c04] 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有何次第?

[0446c05] 答曰:

[0446c05] 菩薩先觀諸法空無所有,心退沒欲取涅槃,涅槃即是無為相,是故今說「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

[0446c08] 若是須陀洹果無為相,則無法可著,何所愛?何所取?若是有為相,有為相則虛誑無實,亦不應住。是故說「須陀洹果無為相不應住,乃至佛無為相不應住亦如是。」

[0446c12] 如菩薩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羅蜜,應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緣功德故,所願得滿。如種良田,則所收益多;如佛說與田果報有量,賢聖田無量,果報亦無量。菩薩聞是須陀洹等福田果報無量故,便欲作須陀洹,以是故說:「須陀洹福田不應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0446c18] 問曰:

[0446c18] 二乘小故,應過不住,佛福田何故不住?

[0446c19] 答曰:

[0446c19] 菩薩法,於諸法應平等;若以佛為大、眾生為小,則破等法相。

[0446c21] 複次,空故,一切處不應住。

[0446c21] 複次,菩薩應等心布施;若分別福田,則破大悲,亦破三分清凈布施。

[0446c23] 「初地中不應住」者,若不舍初地,則不得二地;求大益故,應舍小利。複次,以著心取相故不應住。乃至第十地亦如是。

[0446c26] 問曰:

[0446c26] 若菩薩摩訶薩法,從初發心應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故入法位,入法位故應住阿鞞跋致地,住阿鞞跋致地已,應起五神通、供養十方諸佛,如後廣說;今何以故皆言「不應住」?

[0447a01] 答曰:

[0447a01] 不破清凈住,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穢草。

[0447a03] 複次,為斷法愛故,不應住;不欲違諸佛說畢竟空智慧故,不應住。若以方便不著心,憐愍眾生故,雖住無咎。

[0447a06] 乃至八十種隨形好亦如是。

[0447a06] 「八人」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法行。

[0447a07] 須陀洹,極久七世生;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

[0447a08] 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與中間入涅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皆是須陀洹、向斯陀含。

[0447a11] 斷欲界六種結,生天上,從天上來生人間入涅槃,名斯陀含。

[0447a13] 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彼間生,入涅槃。

[0447a15] 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間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生。

[0447a17] 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含,有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貳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

[0447a23] 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

[0447a24] 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莊嚴世界,度無量眾生;無量壽命——皆如先論議中說。

[0447a28] 聲聞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壽若一劫、若減一劫。菩薩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恆河沙劫壽,亦得如意。

[0447b01] 「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者,與世界雖底有金剛及佛所行所坐處有金剛,而與處皆無;是菩薩所願:世界皆是金剛。

[0447b04] 「菩提樹香度眾生」者,如先義中說。

[0447b05] 問曰:

[0447b05] 此中事雖希有,皆可信;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無檀波羅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難可信!

[0447b07] 答曰:

[0447b07]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處,樹木、虛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諸法實相之音,所有法皆是不生不滅、不凈不垢、空無相無作等;眾生生便聞是音,自然得無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須分別說諸法名字,所謂是五眾、十二入等,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諸佛。是世界中眾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身,無量光明,一種道,一種果。

[0447b16] 「是中不應住」者,菩薩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則生高心,以是故不應取相住。」

[0447b17] 此中須菩提自說不住因緣:「諸佛得佛道時,於諸法中不得定實相故,當何所住!」

[0447b19]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無所住,當住何處得成佛道?」

[0447b21]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之所念,語舍利弗:「諸菩薩皆是佛子,子法應如父所行。」

[0447b22] 諸佛心於一切法中無所住,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菩薩亦應如是學,用無所住心行般若波羅蜜。如諸佛無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畢竟清凈故。諸菩薩亦應隨佛住,畢竟清凈故,諸菩薩亦應隨佛學。

[0447b28] 【經】

[0447b28]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言語字句所說,尚可了知;須菩提所說言語、論義解釋般若波羅蜜,了不可知!」

[0447c01]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不解不知耶?」

[0447c02] 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0447c03] 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聽者,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字無說。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化人於四部眾中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0447c10]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0447c10] 須菩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人夢中見佛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0447c13]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0447c14]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皆如夢,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深澗,各住一面,贊佛法眾,有二嚮出。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嚮展轉相解不?」

[0447c18]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0447c18]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眾,於中說法。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0447c22]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0447c22] 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諸法如幻,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

[0447c24] 爾時,諸天子心念:「須菩提所說,欲令易解,轉深轉妙!」

[0447c25]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識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識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性,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諸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非深非妙。」

[0448a05] 諸天子復作是念:「是所說法中,不說色,不說受想行識;不說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說陀羅尼門、三昧門乃至一切種智;不說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說辟支佛道,不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說名字語言。」

[0448a12]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是法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說相,是中亦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以是故,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慾住須陀洹果、欲證須陀洹果者,是人不離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欲住、欲證,不離是忍。如是,諸天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以無說、無聽故。」

[0448a21] 【論】

[0448a21] 問曰:

[0448a21] 諸夜叉語雖隱覆不正,而事則鄙近;說深般若波羅蜜,雖用常辭,而幽旨玄遠,事異趣乖,何以相況?

[0448a23] 答曰:

[0448a23] 諸天適以人所不解況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為喻也。

[0448a25]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門,門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諸夜叉語言浮偽,情趣妖諂,諸天賤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況,可不須言辯而識,故言尚可了知。今聞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之逾遠,故以夜叉言況其叵知。

[0448b02] 又以夜叉語雖難解,眼見相,傳以其言,度其心,則皆可知;譬如深淵駛水,得船可渡。

[0448b04] 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譯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是故諸天子驚疑迷悶。

[0448b09] 須菩提答諸天子:「汝所不解者,汝自應爾!是法無所一說,乃至不說一字可著可取;無字無語,是諸佛道。」何以故?是名字皆空,虛誑無實;如破色、名字中說。用名字則有語言;若無名字,則無語言。

[0448b14] 諸天子作是念:「若無說、若無聽,今日和合聚會,為何所作?」

[0448b15] 須菩提欲解此義故,以譬喻明之。

[0448b16] 諸天子復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轉更深妙!」

[0448b17] 譬喻以麁喻細、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無定相。

[0448b19]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於深般若中迷沒不能自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異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今是五眾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種智非深非妙。」

[0448b22] 諸天子爾時深知須菩提口雖說色、心無所說,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0448b24]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獨爾!佛得菩提時亦無說,寂滅相實無說者、聽者。是故須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無為法而有;離是法、離是忍,則無須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薩初發心乃至得佛,於其中間,一切法無說、無聞。」

[0448c01] 諸觀滅故、語言斷故不可說,不可說故不可聽,不可聽故不可知,不可知故於一切法無受無著,則入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48c12] 【經】

[0448c12] 爾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

[0448c13]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幻化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故。」

[0448c15] 諸天子語須菩提:「是眾生如幻、如化,聽法者亦如幻、如化耶?」

[0448c17] 「如是!如是!諸天子!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眾生如化,聽法者亦如化。諸天子!我如幻、如夢,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色如幻、如夢,受、想、行、識如幻、如夢。

[0448c20]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如幻、如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幻、如夢。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須陀洹果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

[0449a04] 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汝說涅槃亦復如幻、如夢耶?」

[0449a05]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0449a10] 【論】

[0449a10] 問曰:

[0449a10] 上已說「如幻、如夢,無說者、無聽者」,今何以故復問「應用何等人隨須菩提意聽法者」?

[0449a12] 答曰:

[0449a12] 諸天子先言「須菩提所說不可解」,此中須菩提說幻化人喻。

[0449a13] 今諸天子更作是念:「何等人聽,與須菩提所說相應,能信、受、行、得道果?」

[0449a15] 須菩提答:「如幻化人聽者,則與我說法相應。」

[0449a16] 問曰:

[0449a16] 是化人無心心數法,不能聽受,何用說法?

[0449a17] 答曰:

[0449a17] 非即使幻化人聽,但欲令行者於諸法用心無所著,如幻化人,是幻化人無聞亦無證。眾生如幻、如夢,聽法亦如幻、如夢——「眾生」者說法人,「聽法」者是受法人。

[0449a21] 須菩提言:「不但說法者、聽法者如幻、如夢,我乃至知者、見者皆如幻、如夢,色亦如幻、如夢,乃至涅槃如幻、如夢,即是所說法如幻、如夢。」

[0449a24] 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第一。聞是二事如幻、如夢,心則驚疑:「佛及涅槃最上最妙,云何如幻、如夢?」以是故,更重問其事:「佛及涅槃審如幻、如夢耶?」「須菩提將無誤說?我等將無謬聽?」是以更定問。

[0449a29]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及涅槃,正自如幻、如夢。」

[0449b01] 是二法雖妙,皆從虛妄法出故空。所以者何?從虛妄法故有涅槃,從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屬因緣,無有實定;如念佛、念法義中說。

[0449b04] 須菩提作是念:「般若波羅蜜力,假令有法勝涅槃者,能令如幻,何況涅槃!」

[0449b06] 何以故?涅槃,一切憂愁苦惱畢竟滅,以是故,無有法勝涅槃者。

[0449b07] 問曰:

[0449b08] 若無法勝涅槃者,何以故說「若有法勝涅槃,亦復如幻」?

[0449b09] 答曰:

[0449b09] 譬喻法,或以實事、或時假設,隨因緣故說。如佛言:「若令樹木解我所說者,我亦記言得須陀洹。」但樹木無因緣可解,佛為解悟人意故,引此喻耳。

[0449b12] 涅槃是一切法中究竟無上法,如眾川萬流大海為上,諸山之中須彌為上,一切法中虛空為上。涅槃亦如是,無有老病死苦,無有邪見、貪、恚等諸衰,無有愛別離苦,無怨憎會苦,無所求不得苦,無常、虛誑、敗壞、變異等一切皆無。以要言之,涅槃是一切苦盡,畢竟常樂,十方諸佛、菩薩、弟子眾所歸處,安隱常樂,無過是者,終不為魔王、魔人所破。如阿毘曇中說:「有上法者,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無上法者,智緣盡,所謂涅槃。」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

[0449b23] 須菩提美般若波羅蜜力大故言:「若有法勝涅槃者,是亦如幻。」

[0449b25] 譬如大熱鐵丸,以著擘起毳上,直燒下過,熱勢無損,但更無可燒者;般若波羅蜜智慧破一切有法,乃至涅槃,直過無礙,智力不減,直更無法可破。是故言「設有法勝涅槃,智慧力亦能破。」

[0449c01] 【經】

[0449c01] 爾時,慧命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訶迦葉及無數千菩薩問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誰當受者?」

[0449c05] 爾時,阿難語諸大弟子及諸菩薩:「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能受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般若波羅蜜;正見成就人、漏盡阿羅漢所願已滿,亦能受之;複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見佛、於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親近善知識、有利根——是人能受,不言是法非法。」

[0449c10] 須菩提言:「不以空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空;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無相、無作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相、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以無生、無滅、寂滅、離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生、無滅、寂滅、離;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一切智,不以空分別一切智、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以空分別一切種智、不以一切種智分別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離亦如是。」

[0449c22]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誰能受者?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示,無法可說;若無法可示、無法可說,受人亦不可得。」

[0449c25]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及攝取菩薩之法,從初發意地乃至十地,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護持菩薩之教。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常化生,不失神通,游諸佛國,具足善根,隨其所欲供養諸佛,即得如願,從諸佛所聽受法教,至薩婆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得捷疾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0450a05]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及護持菩薩之教,乃至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我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色、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故。」

[0450a12]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而不可得?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護持菩薩?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得捷疾辯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0450a16]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以內空故,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內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0450a22] 【論】

[0450a22] 者言:

[0450a22] 是時諸大弟子舍利弗等語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法甚深、難解。」以諸法無定相故為「甚深」;諸思惟觀行滅故「難見」;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故名「難解、難知」;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滿足,更無所求,與一切智慧皆麁澁叵樂,故言「微妙」。

[0450a28] 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羅蜜智慧甚深,世間人智慧淺薄,但貪著福德果報,而不樂修福德。著有則情勇,破有則心怯;本所聞習邪見經書,堅著不舍,如是人常樂世樂。」以是故言:「誰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羅蜜?若無信受,何用說為?」

[0450b04] 阿難助答:有四種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須菩提所說必有信受,不空說也。

[0450b06] 一者、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取相、無所著故,是則能受。

[0450b08] 二者、漏盡阿羅漢,漏盡故無所著,得無為最上法,所願已滿,更無所求故,常住空、無相、無作三昧,隨順般若波羅蜜故,則能信受。

[0450b11] 三者、三種學人,正見成就,漏雖未都盡,四信力故,亦能信受。

[0450b12] 四者、有菩薩雖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凈,常隨善知識,是人亦能信受。

[0450b14] 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薩大弟子所說」;雖聞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畢竟空,不以愛先法故而言「非法」。

[0450b17] 問曰:

[0450b17] 自上已來,阿難都無言論,今何以代須菩提答?

[0450b18] 答曰:

[0450b18] 阿難是第三轉法輪將,能為大眾師,是世尊近侍。雖得初道,以漏未盡故,雖有多聞智慧,自以於空智慧中未能善巧,若說空法,自未入故,皆是他事,是故無言。或時說諸有事,則能問能答。如後品中問佛言:「世尊何以故但讚歎般若波羅蜜,不贊五波羅蜜?」此中問人誰能信是深般若波羅蜜者,非是空事故,阿難便答。須菩提常樂說空事,不喜說有。

[0450b27] 又以阿難是時樂說心生,是故聽答。阿難煩惱未盡故智慧力鈍,然信力勐利故,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中能如法問答。

[0450b29] 問曰:

[0450b29] 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無有一定法,云何「四種人信受,不言非法」?

[0450c02] 答曰:

[0450c02] 今須菩提此中自說因緣:「不以空分別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是故,般若波羅蜜無所失、無所破;若無所破,則無過罪,是故不言非法。空即是般若波羅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

[0450c08] 以般若波羅蜜中破諸戲論,有如是功德,故無不信受。

[0450c09] 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遠離,亦如是。乃至一切種智,皆應廣說。

[0450c10] 問曰:

[0450c11] 諸大弟子問是義,須菩提何以乃答諸天子?

[0450c12] 答曰:

[0450c12] 諸大弟子已得阿羅漢,但自為疑故問,益利事少;諸天子發心為菩薩,利益深故為說。

[0450c14] 複次,雖為諸天子說,即是答諸大弟子。

[0450c15] 上說「諸法空」,今說「深般若波羅蜜中眾生畢竟空」。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說者,何況有聽受者!若能如是解諸法空,心無所著則能信受。

[0450c18] 爾時,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讚歎助成其事:「般若波羅蜜非但以空故可受,亦廣說有三乘。」

[0450c20] 三乘義,如先說。

[0450c21] 「攝取菩薩」者,以般若波羅蜜利益諸菩薩,令得增長。

[0450c22] 複次,「攝取」者,是般若波羅蜜中有十地,令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乃至第十地。

[0450c24] 十地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義,如先說。

[0450c25] 「化生」者,說般若波羅蜜行報。

[0450c26] 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說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0451a04] 須菩提然其問,言:「如是!如是!」

[0451a05] 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常樂說空,何以故受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應當更有因緣。」

[0451a07] 須菩提答:「般若波羅蜜雖廣說三乘法,非有定相,皆以十八空和合故說。攝取菩薩、七種辯亦如是,以空智慧故。」

大智度論釋散華品第二十九

[0451a12] 【經】

[0451a12] 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作是念:「慧命須菩提為雨法雨,我等寧可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上!」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周遍於虛空中,化成華台,端嚴殊妙。

[0451a19] 須菩提心念:「是諸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比。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

[0451a22]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

[0451a24]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汝言『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憍屍迦!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

[0451a26]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

[0451a27] 須菩提言:「憍屍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識。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羅蜜。內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種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種智。」

[0451b10] 【論】

[0451b10] 釋曰:

[0451b10] 釋提桓因及諸天聞須菩提所說般若義:一切法儘是實相,無所分別;雖說空,於諸法無所破,亦不失諸行業果報。

[0451b13] 聲聞人於佛前能說是甚深法故,釋提桓因等皆歡喜,作是念:「須菩提所說法,無礙無障,譬如時雨。」如有國土,溉灌種蒔及種種用水,常苦不足;若時雨普降,無不霑洽,無不如願。小乘法亦如是,初種種讚歎布施、持戒、禪定、無常等諸觀,有量有限,末後說涅槃。此中須菩提所明,從初發心乃至佛道,唯說諸法實相,無所分別。譬如大雨遍滿閻浮提,無所不潤。又如地先雖有穀子,無雨則不生。行者亦如是,雖有因緣,不得法雨,發心者退,未發者住;若得法雨,發心者增長,未發者發。以是故說「如雨法雨」。

[0451b25] 複次,譬如惡風、塵土、諸熱、毒氣等,得雨則消滅;法雨亦如是,惡覺觀塵土、三不善毒、邪見惡風、邪師惡蟲及諸惡知識等,得般若波羅蜜法雨,則皆除滅。

[0451b28] 人蒙時雨,故供養天;諸天聞法雨,大利益,欲供養故,作是念:「我等寧可作華,散佛、諸大菩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亦供養般若波羅蜜。」

[0451c02] 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敬之重故,甄名供養。

[0451c03] 是般若波羅蜜多說諸法空,又上欲得如化人聽法,隨其相故,以化華供養。

[0451c05] 複次,諸天當歡喜時,便稱心供養,不容多還取,故即作化華,散佛、須菩提、諸菩薩、比丘僧及般若波羅蜜——華散佛上,是供養佛寶;散諸菩薩、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是供養法寶;散諸比丘僧,是供養僧寶。作是念已,隨意變化,供養三寶。大福德成就故,心生所願,皆得如意,不從他求。

[0451c12] 問曰:

[0451c12] 華台端嚴,為是誰力?

[0451c12] 答曰:

[0451c12] 是諸天力。諸天福德自在故,小能為大。

[0451c13] 有人言:「是佛神力。佛以此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因時少而果報甚大,成就佛道,是故現此奇特。」

[0451c16] 須菩提即時分別,知非實華。

[0451c16]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覺是化華,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非生華」者,言:「是華無生、空、無所出。」

[0451c19]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生、空寂,故以無生華供養。

[0451c20] 「意樹」者,諸天隨意所念則得。以要言之,天樹隨意所欲,應念則至,故言「意樹」。

[0451c22] 釋提桓因難須菩提故言「是華無生」,何以言「是華不從樹生」?

[0451c23] 須菩提反質言:「若不生,何以名華?」不生法中無所分別——所謂是華、是非華。

[0451c25] 是時釋提桓因心伏而問:「但是華無生,諸法亦無生?」

[0451c26] 須菩提答:「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

[0451c27] 何以故?若一法空,則一切法皆空;若行者於一法中了了決定知空,則一切法中皆亦明了。若五眾不生,則非五眾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2a01] 五眾從因緣和合生,無有定性,但有假名。

[0452a02] 「假名實相」者,所謂五眾如、法性、實際。

[0452a03] 須菩提所說,不違此理;何以故?聖人知名字是俗諦、實相是第一義諦;有所說者隨凡夫人,第一義諦中無彼此、亦無諍。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2a07] 眾生空乃至知者、見者空故,須陀洹但有假名,乃至佛亦如是。

[0452a09] 【經】

[0452a09]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是慧命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0452a10] 佛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屍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0452a13] 釋提桓因白佛言:「大德須菩提,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0452a14] 佛告釋提桓因:「色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受、想、行、識但假名,須菩提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所以者何?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眼乃至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是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何以故?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如是,憍屍迦!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0452a27]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諸法但假名,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憍屍迦!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為不學色,不學受、想、行、識。何以故?不見色當可學者,不見受、想、行、識當可學者。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不學檀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檀波羅蜜當可學者。乃至不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般若波羅蜜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何以故?不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不見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可學者。如是學,為不學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不見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當可學者。」

[0452b12]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何因緣故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

[0452b14] 須菩提言:「色,色空;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憍屍迦!色空不學色空,乃至一切種智空不學一切種智空。

[0452b17] 「憍屍迦!若如是不學空,是名學空,以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學色空,以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以不二故。若學色空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能學檀波羅蜜不二故,乃至能學般若波羅蜜不二故;能學四念處不二故,乃至能學十八不共法不二故;能學須陀洹果不二故,乃至能學一切種智不二故。是菩薩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

[0452b25] 「若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是菩薩不為色增學,不為色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學,不為一切種智減學。若不為色增、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減學,是菩薩不為色受學,不為色滅學;亦不為受、想、行、識受學,亦不為滅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0452c02]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0452c05]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0452c07] 「須菩提!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0452c09] 須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無受色者,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受,亦無受者,內外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種智。」

[0452c12] 是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耶?」

[0452c14]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一切法不受故。」

[0452c16]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受、不滅學者,菩薩摩訶薩云何能到一切種智?」

[0452c18]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生、不見色滅;不見色受、不見色不受,不見色垢、不見色凈,不見色增、不見色減。何以故?舍利弗!色,色性空故。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凈,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識,識性空故。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凈,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受不舍、不垢不凈、不合不散,不增不減故,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無所學、無所到故。」

[0453a03] 【論】

[0453a03] 釋曰:

[0453a03] 釋提桓因歡喜言:「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0453a04] 爾時,佛贊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釋所言。」

[0453a05] 問曰:

[0453a05] 佛何故贊須菩提?

[0453a06] 答曰:

[0453a06] 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贊須菩提言:「如是!如是!」

[0453a10] 複次,佛以大悲心,欲令眾生信受須菩提所說故,贊言:「其智甚深。」

[0453a11] 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則應般若波羅蜜學。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隨順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相故。

[0453a14] 「如是學,不學色」者,假名法中無有定色,若無色者,云何「學色」?何以故?菩薩以五眼求色,而不見是色若我、若無我等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何以故不見色」者,答言: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見,即是自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3a19] 複次,「不學色」者,是色空即自不能學色空,以諸法行於他相、不行自相故;譬如人乘馬,非馬乘馬。

[0453a21] 問曰:

[0453a22] 若如是不學一切法,云何「學一切智」?

[0453a22] 答曰:

[0453a23] 是中說:「若能於諸法空中無所著,是為真學色空。」若著空者,是破諸法而不破空。若人破色而不著空,是則色與空不二不別,是為能學色空,以不可得空故不見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3a27] 「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者,是贊一切種智。上一切種智,是菩薩心中有量有限,在佛心中則無量無限。以是故,上雖說學佛法,今更別說。

[0453b02] 若能如是學,正行菩薩道,不增減色學。

[0453b03] 「不增」者,若但見四大及造色和合成身者,則不生著。以於是身中起男女、好醜、長短相,謂為定實,生染著心,是為「增」。若破色使空,心著是空,是為「減」。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3b07] 「不受、不滅」者,空故「不受」;業果因緣相續故「不滅」。是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色受者,不可得故不受。」又以色內外空故「不受」,以色中內外空空故「不滅」。

[0453b10] 問曰:

[0453b10] 應以十八空空諸法,此中何以但說「內、外空」?

[0453b11] 答曰:

[0453b11] 受色者無故說「內空」,色不可受故名「外空」。是內、外空,則攝一切法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3b14] 若菩薩能如是學,則出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無障礙相,若菩薩觀一切法如虛空無障礙,則是學一切種智,因果相似故。

[0453b16] 舍利弗作是念:「菩薩法應當滅一切煩惱,應當受一切諸善法;今不受、不滅學,云何出至薩婆若?」作是念已,問須菩提。

[0453b19] 須菩提答言:「破一切法生相故不生,破一切法無常相故不滅;觀一切法種種過罪故不受,觀一切法種種利益故不舍;一切法性常清凈故不垢,一切法能生著心故不凈。一切法雖是有作無作、起滅、入出、來往等,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譬如大海,眾流歸之不增,火珠煎之不減;諸法亦如是,法性常住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能如是學,則出到薩婆若,不見學相、不見出相,不見菩薩相、不見般若波羅蜜相。」

[0453b29] 此中略說故,但說「無學、無出」。

[0453c02] 【經】

[0453c02] 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0453c03]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0453c04]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0453c06]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

[0453c07]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

[0453c08] 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0453c08] 釋提桓因言:「一切法皆無受處,何以故言是佛神力?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

[0453c11]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屍迦!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無受處相中如來不可得,如中如來不可得。

[0453c14] 「色如中如來如不可得,如來如中色如不可得。色法相中如來法相不可得,如來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相中,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3c17] 「憍屍迦!如來色如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如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如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如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如來色法相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法相中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憍屍迦!如是等一切法中不合不散,是佛神力,用無所受法故。

[0453c24] 「如憍屍迦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憍屍迦!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不應受、想、行、識中求,亦不應離受、想、行、識求。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乃至一切種智中不應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一切種智求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一切種智,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受想行識、亦非離受想行識;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般若波羅蜜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受想行識如、亦非離受想行識如。般若波羅蜜非色法、亦非離色法,非受想行識法、亦非離受想行識法。乃至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般若波羅蜜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何以故?憍屍迦!是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以無所有、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色法、亦非離色法;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

[0454a19] 【論】

[0454a19] 問曰:

[0454a19] 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波羅蜜」?

[0454a21] 答曰:

[0454a21] 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妬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0454a26] 問曰:

[0454a26] 佛處處說般若波羅蜜,欲比須菩提所說,百千萬倍不可算數譬喻為比,何以不言「於佛所說品中求」?

[0454a29] 答曰:

[0454a29] 釋提桓因意:「除佛一人,誰能善說者?」是以推須菩提。

[0454b01] 複次,佛常一日一夜六時以佛眼觀眾生,無令不聞法故墮落,是故隨眾生所應解、所應得、所應習行等說。或說般若波羅蜜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等,名為「般若波羅蜜」;或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或說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受者,無知者、見者,名為「般若波羅蜜」;或時說法空、或說畢竟空,名為「般若波羅蜜」。以是故,不言「佛所說品中求」。

[0454b09] 又釋提桓因心念:「不知何者定是般若定相?」是以舍利弗言:「須菩提常深入空,所說皆趣空,所說空亦空;是故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0454b12] 釋提桓因歡喜,贊須菩提言:「大德神力甚大!」

[0454b14] 須菩提謙言:「非是我力,是佛所受神力。」

[0454b14] 釋提桓因言:「若一切法皆無所受,云何言是佛所受神力?若離無受相,如來不可得;離如中,如來不可得。」

[0454b17] 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一切法無受相,一切法空,無依止處,云何當言定有如來?若無如來,云何有所受神力?又復離無受相,如來亦不可得;今離是如,如來不可得。」

[0454b21] 問曰:

[0454b21] 無受相與如有何等異?

[0454b22] 答曰:

[0454b22] 諸法實相,亦名無受,亦名如。諸法中不可著,故名無受;諸戲論不能破壞,故名為如。

[0454b24] 今如來,空中不可得,離空亦不可得。須菩提然其言:「如是!如是!」今須菩提廣說其事。

[0454b26] 「無受相、如相中,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

[0454b28]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死後如去者,為有?為無?亦有亦無?亦非有非無?」

[0454c01] 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如錠光佛等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0454c05] 此二種如來中,此間說是佛如來。

[0454c06] 因解佛如來無所有,一切眾生、一切法皆如是亦無所有。

[0454c07] 無受及如來義,如先說。今當更略說:無受相、如來相皆空無所有。無受相、如相,無定性故無如來。

[0454c10] 有人言:諸法實相有二種說:一者、諸法相畢竟空,是實;二者、有人言:畢竟空可示可說故非實,如涅槃相不可示不可說,是名為實。於此二事,畢竟空中如來不可得,破畢竟空實相中如來亦不可得。畢竟空即是無受相,破畢竟空實相即是如。

[0454c15] 從此已下,廣說二義。

[0454c16] 於五眾乃至一切種智,如來不可得;如來不可得故,云何當有如來神力?

[0454c18] 如來不可得,如上說。

[0454c18] 是五眾非如來,離五眾非如來,五眾不在如來中,如來不在五眾中,如來亦不有五眾。

[0454c20] 五眾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相故,非是如來;若是如來者,如來亦應是生滅。

[0454c22] 複次,五眾是五法,如來是一,云何五法作一?若五即是一,一亦應即是五;若爾者,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亂壞!

[0454c24] 如是種種因緣故,五眾非如來。

[0454c25] 若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無見、無聞、無知、無識,亦不覺苦樂。所以者何?知覺等是五眾法故。

[0454c27] 問曰:

[0454c28] 如來用眼、耳、智慧等能知見者,有何咎?

[0454c29] 答曰:

[0454c29] 能見是眼,非是如來。若如來非見相用眼能見者,未取色時,云何知用是眼?亦可用耳見!

[0455a02] 問曰:

[0455a02] 如來用智慧分別能知,眼是能見,與不能見,以是故用眼,不取與根!

[0455a04] 答曰:

[0455a04] 知亦如眼過,知是五眾,非是如來。若用知知眼,復用何事能知此知?

[0455a05] 問曰:

[0455a06] 如來用知知眼,以眼知色;若欲知如來,以何得知?若以如來知如來,是則無窮!

[0455a08] 答曰:

[0455a08] 知相知中住。如來若知,即是知相;若是知相,則是無常;若無常者,則無後世!

[0455a09] 複次,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是常,如虛空相不應變異受苦受樂,亦應無縛無解,有如是等過罪。

[0455a12] 破異故,五眾不在如來,如來不在五眾,亦非如來有五眾。

[0455a13] 問曰:

[0455a13] 應以五眾因緣故有如來;若無五眾,則無如來。

[0455a15] 答曰:

[0455a15] 若以五眾因緣有如來者,則如來無自性;若無自性,何得從他性生?

[0455a16] 於五眾中,五種求如來不可得,是故無如來。

[0455a17] 但以戲論故,說有如來;以斷戲論故,無如來。如來是不生不滅法,云何當以戲論求於如來?若以戲論求如來者,則不見如來。若當都無如來,則墮邪見!是故,若以有、無戲論求如來,是則不然!

[0455a22] 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來相;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畢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

[0455a24] 問曰:

[0455a24] 此中何以但說二事,言「五眾如中無如來如,如來如中無五眾如」?

[0455a26] 答曰:

[0455a26] 此是略說;說二,則五事都攝。

[0455a27] 複次,二十種我見,雖一切凡夫人有,不能一時起。今是會中,或此二事,以是故,但說二事。

[0455a29] 如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5b01] 五眾法相乃至一切種智法相亦如是。五眾如,即是法相。

[0455b02] 問曰:

[0455b02] 若如即是法相,何以重說?

[0455b03] 答曰:

[0455b03] 行者既到五眾如,心驚,法相何以畢竟空無所有!是故說五眾法法相自爾。如人觸火燒手,則無慍心,以其火相自爾故;若人執火燒之,則忿然而怒,以其執火燒故。

[0455b07] 「如來五眾如中、五眾法相中,不合不散」者,除五眾如無如來,即是一相,所謂無相。所以者何?一法無合無散故,二法故有合有散。離五眾法相,亦無合無散。所以者何?離五眾法相,如來不可得故。如來如、法相,五眾如、法相無二無別,故言:「離五眾如、五眾法相,亦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5b14] 能如是知諸法如、法相不合不散故,有是神力。

[0455b15] 「當於何處求」者,上來因佛神力說般若相,今直說云何求般若。

[0455b16] 論者言:五眾虛誑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幻如夢;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實智慧,云何當於五眾中求?譬如求重寶,必於大海寶山中求,不應在溝瀆臭穢處求。離五眾則無生無滅、無作無起、無有法相,是中云何可求?

[0455b22] 複次,五眾、般若波羅蜜,不一不異、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0455b23] 問曰:

[0455b23]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心數法故,可應無色、無形、無對;五眾中色眾,云何當說無形、無對?

[0455b25] 答曰:

[0455b26] 聖人以慧眼觀諸法平等皆空,一相,所謂無相;以是故,色眾無形、無對。

[0455b27] 複次,凡夫人所見色非實,種種如先破。

[0455b28] 複次,有因緣,般若波羅蜜不即是如凡夫人所見五眾;破凡夫人所見五眾故,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言不離。

[0455c02]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5c02] 如相、法相相,如先說。

[0455c04] 【經】

[0455c04]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乃至諸阿羅漢、阿羅漢果,諸辟支佛、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是學成。」

[0455c11]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屍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從是中學成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0455c17] 「憍屍迦!色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是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憍屍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0455c24] 「憍屍迦!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色量不可得故。憍屍迦!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色無量;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一切種智量不可得。譬如虛空量不可得,一切種智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一切種智無量;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以是因緣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

[0456a04] 「憍屍迦!色無邊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憍屍迦!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一切種智前、後、中際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憍屍迦!是般若波羅蜜無邊。色無邊,乃至一切種智無邊。複次,憍屍迦!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3] 「須菩提!云何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4] 須菩提言:「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5] 「云何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6] 須菩提言:「緣無邊法性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7] 「複次,憍屍迦!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8] 釋提桓因言:「云何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19] 須菩提言:「如無邊故,緣亦無邊;緣無邊故,如亦無邊。以是因緣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21] 「複次,憍屍迦!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22] 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a23] 須菩提言:「於汝意云何?何等法名眾生?」

[0456a24] 釋提桓因言:「無有法名眾生,假名故為眾生;是名字本無有法,亦無所趣,強為作名。」

[0456a26] 「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羅蜜中說眾生有實不?」

[0456a27] 釋提桓因言:「無也!」

[0456a28] 「憍屍迦!若般若波羅蜜中實不說,眾生無邊亦不可得。憍屍迦!於汝意云何?佛恆河沙劫壽說眾生、眾生名字,頗有眾生法有生有滅不?」

[0456b02] 釋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眾生從本已來常清凈故。」

[0456b03] 「以是因緣故,憍屍迦!眾生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0456b05] 【論】

[0456b05] 問曰:

[0456b05] 釋提桓因是須陀洹人,云何能問深般若波羅蜜?

[0456b06] 答曰:

[0456b06] 如須菩提是具足阿羅漢,以利益菩薩、憐愍眾生故,問菩薩所行事。釋提桓因雖是聲聞人,是諸天主,有利智慧、憐愍眾生故,問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0456b10] 複次,有人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釋提桓因。《中阿含》中說釋提桓因得須陀洹者,異今釋提桓因。今釋提桓因是大菩薩,憐愍眾生故,三種贊般若波羅蜜,所謂摩訶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諸聖道故。」

[0456b15] 須菩提然釋提桓因贊,而廣解其贊言。以五眾大故,般若波羅蜜大。「五眾大」者,所謂三際不可得故。亦以無量、無邊故言「大」。破是無量無邊五眾,將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中,故言「般若波羅蜜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6b20] 「無量」者亦爾,但以虛空譬喻為異。有法雖大,不必無量,是故不得以空為喻。如須彌山,於諸山中雖大而有量,所謂八萬四千由旬。

[0456b24] 「無邊」者,以五眾廣大無量,故言「無邊」;亦以五眾有邊則有始,有始則有終,即是無因無緣,墮斷滅等種種過故。複次,五眾,三世中不可得,故言「無邊」。

[0456b27] 「緣無邊」者,所謂一切法四緣:因緣,生一切有為法;次第緣,過去、現在心心數法;緣緣、增上緣,一切法。是四種緣,一切處、一切時皆有,故說「緣無邊」;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c02] 複次,「緣無邊」者,四緣法虛誑無實、畢竟空故無邊。

[0456c03] 複次,緣如、法性、實際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如、法性、實際」,是自然無為相故無量無邊;五眾無邊,是觀力故,強作無邊。

[0456c06] 複次,「眾生無邊」者,以眾生多故;無量阿僧祇三世十方眾生,無人能知數,故言「無邊」。

[0456c08] 複次,是中說眾生空,故言「無邊」,但強為作名。

[0456c09] 「亦無所趣」者,以眾生無有定法可趣向故;如火定有所趣,而眾生名,無實眾生可趣。

[0456c11] 「於汝意云何,般若波羅蜜中頗說實有眾生不?」「不也!大德!」

[0456c12] 「若眾生實無,云何有邊?」

[0456c13] 譬如諸佛是一切實語人中第一,於無量恆河沙劫壽說眾生名字,是眾生法不以說故有生、有滅,何況與人顛倒虛誑少時說!生我心故,當有眾生。

[0456c16] 是眾生不以入般若波羅蜜中故言「無」,從本已來常清凈、無所有,有無等戲論滅故。是以說:「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0456c19] 問曰:

[0456c19] 「無邊」中何以故廣說?而「大」及「無量」何以略說?

[0456c20] 答曰:

[0456c21] 以眾生因緣故,一切凡夫起諸煩惱,於五眾中作諸邪行,難破故,是以廣說。若破眾生相,與一切易破。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大智度論釋顧視品第三十(卷五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57a06] 【經】

[0457a06] 爾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天、伊賒那天及神仙並諸天女,同時三反稱嘆:「快哉!快哉!慧命須菩提所說法,皆是佛出世間因緣恩力,演布是教。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所謂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而有三乘之教——聲聞、辟支佛、佛乘。」

[0457a13] 爾時,佛告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如汝所言,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諸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者,視是人當如佛,以無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檀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檀波羅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般若波羅蜜佛亦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

[0457a23] 佛語諸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學是一切法,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訶薩如佛。諸天子!我昔於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四衢道頭,見佛聞法,即得不離檀波羅蜜行,不離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不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離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三昧門、一切陀憐尼門;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與無量諸佛法行,亦無所得故。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鞞侈遮羅那、脩伽度、路迦憊、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457b09]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於色不取不舍故,於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舍故。」

[0457b13] 【論】

[0457b13] 釋曰:

[0457b13] 人以歡喜之至,則三反稱嘆;是故諸天聞大德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歡喜言:「快哉!快哉!」

[0457b15] 「天王」者,四天處四天王,三十三天王釋提桓因,乃至諸梵天王;梵天已上更無有王。「諸天」,是欲界天。「諸梵」,是色界天。「伊賒那」,是大自在天王並其眷屬。「神仙」者,有二種:或天、或人。「天女」者,是天帝釋夫人舍脂等諸天女。

[0457b20] 所以嘆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者,知其承佛神力故。若能行是般若波羅蜜,我等當視是人如佛。所以者何?尊重法故。

[0457b23] 法者,所謂深般若波羅蜜。深法者,一切法雖畢竟空,而有三乘分別。所以者何?諸法若畢竟空,更不應修集三乘功德,則墮斷滅中;若修三乘功德,則是分別差降,不應是畢竟空。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而不墮斷滅,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心,於二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故諸天大歡喜,嘆言:「快哉!」

[0457c01] 佛然其贊,更說甚深因緣:「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中佛不可得;離此,佛亦不可得;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無有自性。若菩薩能如是行者,當知是菩薩即是佛。」

[0457c05] 「即是佛」者,是世界中語;如太子雖未正位,必當為王。

[0457c06] 此中佛自引本事以為證;此菩薩已得無生忍,入菩薩位,見十方諸佛。

[0457c08] 諸天聞佛廣明已所嘆義,解心轉深,重複讚歎。以見一切法過罪故不取,有利益故不舍;又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故不取、不舍。

[0457c12] 【經】

[0457c12] 爾時,佛觀四眾和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訶薩,並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會坐。

[0457c14] 普觀已,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諦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無相不能得無相便,無作不能得無作便;諦了知受、想、行、識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乃至諦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何以故?是諸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誰受惱者?

[0457c25] 「複次,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中善修慈心、悲喜舍心,以無所得故。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終不橫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羅蜜,於一切眾生等心供給故。

[0458a01] 「複次,憍屍迦!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凈天、廣果天,是諸天中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未聞是般若波羅蜜,未受持、親近,是諸天子今應聞、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

[0458a07] 「複次,憍屍迦!諸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曠野、若人住處,終不怖畏。何以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明於內空,以無所得故;明於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無所得故。」

[0458a14] 【論】

[0458a14] 問曰:

[0458a14] 此中佛觀四部眾已,何以告釋提桓因?

[0458a15] 答曰:

[0458a15] 與品中多說般若波羅蜜體,今欲贊般若功德,故命釋提桓因;譬如先以好寶示人,然後贊寶所能。

[0458a17] 複次,普觀者,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任聽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眄群下,群下則欣然自慶。說功德故,應以白衣證;白衣中釋提桓因為大。說般若者,以出家人為證;出家人中,是舍利弗、須菩提等為大。

[0458a23] 問曰:

[0458a23] 先言「釋」是字,「提婆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屍迦」?

[0458a24] 答曰:

[0458a25] 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屍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喚其本姓,故言憍屍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喚之,故稱其姓。

[0458b02] 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宣傳顯示實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名字、經卷名為般若波羅蜜。此中略說佛意:若能聞、受持般若等,當得種種功德,後當廣說。

[0458b08] 欲度眾生、為得佛道故,供養受學般若波羅蜜;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

[0458b10] 問曰:

[0458b10] 何者是魔?何故惱菩薩?云何得便?

[0458b10] 答曰:

[0458b11] 「魔」名自在天主。雖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為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嫉。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己;失供養故,心生嫉妬,是以以佛、菩薩名為怨家。

[0458b19] 是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不能壞敗;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種種破壞。

[0458b21] 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皆共護持,以是因緣故,能成佛道。

[0458b23] 若為菩薩而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以者何?自言「我為一切眾生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薩法;以是罪故,諸佛菩薩所不守護,魔得其便。

[0458b28] 所以者何?一切聖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位,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喚佛沙門瞿曇,佛稱其實名為弊魔。以相違故,名為怨家。

[0458c03] 如經說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五眾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無餘涅槃故,則壞五眾魔及死魔。

[0458c08] 云何為得便?魔及魔民來恐怖菩薩,如經中說: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象,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如是等,魔隨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廣說。

[0458c15] 問曰:

[0458c16] 魔力甚大,肉身菩薩道力尚少,云何不得便?

[0458c17] 答曰:

[0458c17] 如上說,為諸佛菩薩所護故。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善修諸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當得便!」譬如無瘡則不受毒。無相、無作亦如是。

[0458c20] 複次,一切法實觀,皆是空、無相、無作相;皆是空、無相、無作相故,則無得便,亦無受便者;是故空不應得空便,無相不應得無相便,無作不應得無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滅火,得水則滅,以異相故。

[0458c25] 問曰:

[0458c25] 菩薩住三解脫門,則是受便處,與一切法相違故:空與有相違,無相與有相相違,無作與有作相違!

[0458c27] 答曰:

[0458c28] 此經中佛自說:「三解脫門無有自性。」又先論議中說:於空、無相、無作中亦不著。是故雖住三解脫門,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0459a01] 問曰:

[0459a02] 與處皆言「菩薩摩訶薩」,今何以言「善男子、善女人」?

[0459a03] 答曰:

[0459a03] 先說實相智慧難受,以能受故,則是菩薩摩訶薩;今說供養、受持、讀、誦等,雜說故,得稱「善男子、善女人」。

[0459a05] 複次,經中說女人有五礙:不得作釋提桓因、梵王、魔王、轉輪聖王、佛。聞是五礙不得作佛,女人心退,不能發意。或有說法者,不為女人說佛道。是故佛此間說「善男子、善女人」。女人可得作佛,非不轉女身也。五礙者,說一身事。善男子、善女人義,先已廣說。

[0459a11] 「人不得便」者,人名若賊、若官、若怨等,欲惱亂菩薩,求索其便。

[0459a13] 問曰:

[0459a13] 先說不得便因緣,何以但說空?今說人不得便,但說四無量心?

[0459a14] 答曰:

[0459a15] 有人言:先說魔若魔民,怨大故法亦大,故說空;怨小故法亦小,故說四無量心。

[0459a16] 有人言:四無量心是菩薩常行,為集諸功德故;後以般若波羅蜜空相,令除邪見,不著眾生,亦不著法。是二法前後無在。

[0459a19] 複次,上魔作恐怖事甚多,多不現本形,或現雷震、或作風雨、或作病痛等,是故說諸法空;令人來惡口罵詈、刀杖打斫,故用四無量心。

[0459a23] 「不橫死」者,所謂無罪而死:或壽命未盡,錯投藥故,或不順葯法,或無看病人;或飢渴、寒熱等夭命,是名橫死。

[0459a25] 菩薩從初發意來,於一切眾生中,常行檀波羅蜜:應病與葯,隨病所須,拯濟孤窮,隨其所乞皆給與之,於一切眾生中,悉皆平等,好心供養;亦行是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故不橫死。

[0459b01] 是中略說三功德已,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發心,未聞般若波羅蜜者,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今說因緣。諸天有大功德,猶尚供養,何況於人?雖一切人天應聽般若,能發無上道心者,最應深心聽。所以者何?般若是佛道之本故。

[0459b07] 問曰:

[0459b07] 此天發心,何以不聞般若?

[0459b07] 答曰:

[0459b07] 有人言:此天前世人中發意,今生天上,五欲覆心故不聞。

[0459b09] 複次,諸天雖發無上道心,五情利,五欲妙,染著深故,視東忘西,不能求般若。色界諸天,雖先聞法發心,以味著禪定深故,不能求般若。是故說不聞者應聞、受持。

[0459b13] 複次,先說「魔及魔民不能得其便」,是內因緣,所謂空三昧及四無量心;今更說「不得便」,是外因緣,所謂佛告諸天:「汝等供養受持般若,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受持供養是般若;同事故,若魔來破,汝應守護!」

[0459b17] 複次,受持般若者,若在空舍住、若在曠野、若在人間住。處空舍中,多諸鬼魅及以賊寇,眾惡易來,故初說。除人住處及以空舍,與殘山澤樹林等,皆是曠野;少人行故,多諸虎、狼、師子、惡賊、鬼魅。人所住處不凈故,魔及鬼神尠來;諸難少故,是以後說。

[0459b23] 行者於三處住,無所畏懼,以二因緣故:一者、善修十八空,二者、般若波羅蜜威德故。

[0459b26] 【經】

[0459b26]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諸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者,我等常當守護!何以故?世尊!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斷天人貧,斷諸災患、疾病、飢餓。以菩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以菩薩因緣故,世間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諸王及轉輪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以菩薩因緣故,有成就眾生、凈佛世界,便有諸佛出現於世,便有轉法輪,知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世尊!以是因緣故,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脩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訶薩。」

[0459c16] 佛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以是故,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憍屍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菩薩摩訶薩,即是供養我。以是故,是諸菩薩摩訶薩,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憍屍迦!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辟支佛,譬如竹[竺-二+韋]、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何以故?不以聲聞、辟支佛因緣故有菩薩摩訶薩及諸佛出現於世,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有聲聞、辟支佛、諸佛出現於世。以是故,憍屍迦!是諸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0460a03] 【論】

[0460a03] 釋曰:

[0460a03] 爾時諸天白佛:「我等當守護是菩薩,與我等同事故;亦以求佛道者,能自捨身樂欲,使一切眾生得樂故。」

[0460a05] 「因菩薩斷三惡道」者,菩薩雖未離欲,能遮眾生十不善故,斷三惡道及天人貧、諸災患等。

[0460a07] 行十善故,開三善道門。或有菩薩見五欲過罪,能離欲得四禪;以本願故,起四無量心;欲離種種因緣身苦故,起四無色定。為佛道故,修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法,亦自行,亦教人;以是福德道法,於眾生中展轉相教,常在世間。

[0460a13] 今當說是諸善法果報:生剎利大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如先義中說。

[0460a15] 今是菩薩結業生身,在因緣中,無有力勢,而能說是善法,令眾生修行,我等云何當不守護?譬如太子雖小,群臣百官無不奉承。

[0460a18] 佛可諸天,述而成之。

[0460a18] 「若供養菩薩,即是供養佛」者,般若是三世佛母;若為般若故供養菩薩,則為供養佛。

[0460a20] 「不如供養恭敬初發意菩薩」者。

[0460a21] 問曰:

[0460a21] 二乘已證實際,是一切眾生福田,何以故不如初發意菩薩?

[0460a23] 答曰:

[0460a23] 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薩婆若心行般若,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斷三惡道、出生三乘。

大智度論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0460a28] 【經】

[0460a28]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甚奇希有!諸菩薩摩訶薩,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人說、正憶念時,得如是今世功德;亦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從諸佛聞法,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忘;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屬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眼成就、耳成就、三昧成就、陀羅尼成就。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從一界至一界,到無佛處,贊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贊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以方便力說法,以三乘法度脫眾生,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羅蜜,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

[0460b15]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受是般若波羅蜜,為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複次,憍屍迦!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

[0460b19] 釋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0460b20]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若有外道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增上慢人慾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是諸人適生此心,即時滅去,終不從願。何以故?憍屍迦!菩薩摩訶薩長夜行檀波羅蜜,行屍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以眾生長夜貪諍故,菩薩悉舍內外物,安立眾生於檀波羅蜜中;以眾生長夜破戒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戒;以眾生長夜鬪諍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忍辱;以眾生長夜懈怠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精進;以眾生長夜亂心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禪;以眾生長夜愚痴故,菩薩悉舍內外法,安立眾生於般若波羅蜜。以眾生長夜為愛結故流轉生死,是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斷眾生愛結,安立於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安立眾生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憍屍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後世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轉法輪,所願滿足,入無餘涅槃。憍屍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後世功德。

[0460c12]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其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慾輕毀、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終不能成;其人噁心轉滅、功德轉增,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三乘道,得盡眾苦。譬如,憍屍迦!有藥名摩祇,有蛇飢行索食,見蟲欲噉;蟲趣葯所,葯氣力故,蛇不能前,即便還去。何以故?是藥力能勝毒故。憍屍迦!摩祇葯有如是力。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鬪諍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何等諸法?所謂婬、怒、痴;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眾生見,斷見、常見,垢見、凈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凈想、我想,如是等愛行。著色,著受、想、行、識;著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諍亂,盡能滅,不令增長。」

[0461a07] 【論】

[0461a07] 釋曰:

[0461a07] 「聞」者,若從佛、若菩薩、若與說法人邊聞般若波羅蜜,是十方三世諸佛法寶藏。聞已,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得氣味故,常來承奉、諮受故「親近」。親近已,或看文,或口受,故言「讀」;為常得不忘故「誦」。宣傳未聞,故言「為他說」。聖人經書,直說難了,故解義;觀諸佛法不可思議,有大悲於眾生故說法;不以邪見戲論求佛法,如佛意旨,不著故,說法亦不著。除四顛倒等諸邪憶念故,住四念處正憶念中,但為得道故、不為戲論,名為「正憶念」。正憶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修習行者初入,名為「正憶念」;常行得禪定故名為「修」。

[0461a19] 「今世功德」者,如先說義。今釋提桓因更說今世功德,所謂教化眾生,乃至令眾生得三乘。先說般若波羅蜜攝三乘,令解其義,是故言:「般若波羅蜜中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佛可其所說者,欲令人信故。

[0461a24] 「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諦聽」者,上略說今世功德,佛今欲廣說,其事難信,故言「一心諦聽」。複次,因小果大,難信,故言「一心諦聽」。帝釋雖信受,人不知,故言:「唯!世尊!」

[0461a27] 是般若波羅蜜,雖不可破壞,而宣示實相語言可破;語言破故,信心未定者亦可破,是故說:「若外道梵志等來,欲破壞般若波羅蜜。」

[0461b02] 「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志愛著其法,聞實相空法,不信故欲破壞。「魔、若魔民」,如先說。「增上慢人」者,是佛弟子,得禪定,未得聖道,自謂已得。是人聞無須陀洹乃至無阿羅漢,無道、無涅槃,便發增上慢,生忿惱心,欲破是實相空法。

[0461b08] 是般若波羅蜜神力故,令彼噁心即時滅去,終不成願;如人以手障鉾,但自傷其手,鉾無所損。何以故?菩薩於內外法不著。眾生從無始世界來,常著內外法故起鬪諍。菩薩舍內外著處,自安立六波羅蜜;教化眾生,令舍內外鬪法,安立眾生於六波羅蜜。是無量世修集福德力,鬪諍根盡故,雖有鬪亂事來,不能得便。

[0461b15]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常隨逐之;蝦蟇到摩祇葯所,蛇聞葯氣,毒即消歇。是壞法惡人,亦復如是,欲壞行般若波羅蜜人,常隨逐之;以般若力勢故,瞋恚、邪見之毒,即時消滅。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復道還去者。

[0461b21] 是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等諸結使,滅諸斷、常、邪見等,能滅著五眾乃至涅槃,何況瞋恚、嫉妬、鬪亂之事而不能滅!

[0461b23] 【經】

[0461b23] 「複次,憍屍迦!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諸釋提桓因、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

[0461b29]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以無所得故;內空轉增乃至無法有法空轉增,以無所得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以無所得故;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轉增,以無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人皆信受。親友堅固,不說無益之語;不為瞋恚所覆,不為憍慢、慳貪、嫉妬所覆。是人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贊不殺生法,亦歡喜讚歎不殺生者;自遠離不與取,亦教人遠離不與取,贊遠離不與取法,亦歡喜讚歎遠離不與取者;自不邪婬,教人不邪婬,贊不邪婬法,亦歡喜讚歎不邪婬者;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贊不妄語法,亦歡喜讚歎不妄語者;兩舌、惡口、無利益語亦如是。自不貪,教人不貪,贊不貪法,亦歡喜讚歎不貪者;不瞋惱、不邪見亦如是。

[0461c17] 「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波羅蜜,贊行檀波羅蜜法,亦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自行屍羅波羅蜜,教人行屍羅波羅蜜,贊屍羅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屍羅波羅蜜者;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贊羼提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羼提波羅蜜者;自行毘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毘梨耶波羅蜜,贊毘梨耶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毘梨耶波羅蜜者;自行禪波羅蜜,教人行禪波羅蜜,贊禪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禪波羅蜜者;自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贊般若波羅蜜,亦歡喜讚歎行般若波羅蜜者。

[0461c29] 「自修內空,教人修內空,贊內空,亦歡喜讚歎修內空者;乃至自修無法有法空,教人修無法有法空,贊無法有法空,亦歡喜讚歎修無法有法空者。

[0462a03] 「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贊一切三昧,亦歡喜讚歎入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羅尼,教人得陀羅尼,贊陀羅尼,亦歡喜讚歎得陀羅尼者。自入初禪,教人入初禪,贊初禪,亦歡喜讚歎入初禪者。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自入慈心中,教人入慈心中,贊慈心,亦歡喜讚歎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自入無邊空處,教人入無邊空處,贊無邊空處,亦歡喜讚歎入無邊空處者。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0462a13] 「自修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贊四念處,亦歡喜讚歎修四念處者。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亦如是。自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教人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贊空、無相、無作三昧,亦歡喜讚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者;自入八解脫中,教人入八解脫,贊八解脫,亦歡喜讚歎入八解脫者;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贊九次第定,亦歡喜讚歎入九次第定者。

[0462a22] 「自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謬錯法、自行常舍法,教人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贊不謬錯法、常舍法,亦歡喜讚歎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者。自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贊一切種智,亦歡喜讚歎得一切種智者。

[0462a28]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布施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與眾生共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亦無所得故。

[0462b03]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不能成就眾生、凈佛世界,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眾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禪定,不能以此禪定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0462b16]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屍羅波羅蜜,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不應隨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0462b27]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0462b29]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

[0462c02]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行世間檀波羅蜜,布施諸佛、辟支佛、聲聞及諸貧窮、乞匂、行路人,是菩薩無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間屍羅波羅蜜,言:『我行屍羅波羅蜜,我能具足屍羅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我行般若波羅蜜,我修般若波羅蜜。』以是世間般若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薩修世間四念處時,自念言:『我修四念處,我具足四念處。』無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自念言:『我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門,當得一切陀羅尼門。我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我當成就眾生,我當凈佛世界,我當得一切種智。』著吾我無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間善法,著吾我故生高心。

[0462c19]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屍羅波羅蜜,屍羅不可得;行羼提波羅蜜,羼提不可得;行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不可得;行禪波羅蜜,禪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般若不可得;修四念處,四念處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迴向薩婆若故,亦為不生高心故。」

[0463a02] 【論】

[0463a02] 問曰:

[0463a02] 先已說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慾破壞般若,今何以故重說?

[0463a03] 答曰:

[0463a03] 佛先說三種人來,求便、恐怖,欲令愁惱。中來者,不為惱人,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不隨其願,不能得破。後來三種人,雖欲生心破壞,即時滅去。

[0463a07] 「所語人皆信受」者,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設使妄語,人皆信受,何況實語!

[0463a10] 「親友堅固」者,是人於一切眾生中,深有慈悲心,何況親友於我有益!

[0463a12] 是菩薩愛敬佛道,知身口無常故,不說無益之言。

[0463a13] 以善法增長故,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行者作是念:結使雖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結使若起,今世不善,後世不善,妨於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起口業;設口業起,不成身業;設身業起,不至大惡如凡夫人也。是菩薩雖卑陋鄙賤,以行勝法故,得在勝人數中。是今世功德。

[0463a20] 是人深樂善法故,能於善法四種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樂善法故。所謂自不殺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教他;慈是一切賢聖法故,常讚歎;是菩薩常欲令人得樂故,見有不殺者,歡喜愛樂。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463a25] 上四種行廣說,今略說一切功德總攝入六波羅蜜中,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

[0463a27] 是菩薩未入正位,諸煩惱未盡故,或時起慳等諸煩惱,爾時應作是思惟,諫喻其心:若不布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謂後身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若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凈佛世界。何以故?以眾生凈故,世界清凈。若不具足是等眾事,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0463b06] 以要言之,無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內不能離我心,外取諸法相,所謂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緣故,不能到佛道!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0463b09] 問曰:

[0463b09] 若世間波羅蜜等非是正道,是般若波羅蜜中,佛何以說?

[0463b11] 答曰:

[0463b11] 此是行者初門,與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法,後得真道。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大智度論釋寶塔校量品第三十二(卷五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63b21] 【經】

[0463b21]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兩陣戰時,是善男子、善女人誦般若波羅蜜故,入軍陣中終不失命,刀箭不傷。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長夜修行六波羅蜜,自除婬欲刀箭,亦除他人婬欲刀箭;自除瞋恚刀箭,亦除他人瞋恚刀箭;自除愚痴刀箭,亦除他人愚痴刀箭;自除邪見刀箭,亦除他人邪見刀箭;自除纏垢刀箭,亦除他人纏垢刀箭;自除諸結使刀箭,亦除他人結使刀箭。憍屍迦!以是因緣,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為刀箭所傷。

[0463c03] 「複次,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若以毒藥薰、若以蠱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殺、若與毒,如是眾惡皆不能傷。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是無上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是明呪中學,自不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乃至知者、見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惱身、亦不惱他、亦不兩惱。學是大明呪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眾生心,隨意說法。何以故?過去諸佛學是大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來諸佛學是大明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學是大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63c19] 「複次,憍屍迦!般若波羅蜜,若有但書寫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為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及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所守護故。是般若波羅蜜所止處,諸天皆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已去。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但書寫經卷,於舍供養,不受、不讀、不誦、不說、不正憶念,今世得如是功德。譬如若人、若畜生來入菩提樹下,諸邊內外;設人、非人來,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處,過去諸佛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亦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佛已,施一切眾生無恐無畏,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受天上、人中福樂,亦令無量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般若波羅蜜力故,是處得恭敬、禮拜,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

[0464a13] 【論】

[0464a13] 問曰:

[0464a13] 現有受持、讀、誦,入于軍陣,為刀兵所傷,或至失命。又佛說:「業因緣,非空非海中,無有得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讀誦般若者,入軍陣中兵刃不傷,亦不失命」?

[0464a17] 答曰:

[0464a17] 有二種業因緣:一者、必應受報,二者、不必受報。為必應受報故,《法句》中如是說;此中為不必受報故,說「讀誦般若,兵刃不傷」。

[0464a20] 譬如大逆重罪應死之人,雖有強力、財寶,不可得免;有人罪輕,雖入死科,理在可救,用力勢、財物,便得濟命,不救則死。善男子亦如是,若無必受報罪,雖有死事來,至讀誦般若波羅蜜,則得濟度;若不讀誦,則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羅蜜無有力勢。

[0464a26] 複次,善男子、善女人若遠離惡法,調伏其心,煩惱折減,一心直信善法,無有疑悔;從久遠已來,修集福德、智慧,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教化眾生,除去噁心。如是善男子,刀兵不傷,命不中斷。如佛自說因緣:「長夜行六波羅蜜,除己身及他身三毒刀箭。」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以廣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0464b05] 毒藥、水、火等,亦如是。

[0464b05] 複次,如外道神仙呪術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毒蟲不螫,何況般若波羅蜜是十方諸佛所因成就呪術!

[0464b08] 問曰:

[0464b08] 如上所說,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受持、讀、誦、念般若等,但書寫、供養,云何得是功德?

[0464b10] 答曰:

[0464b10] 是人所得功德,亦同於上。何以故?有人先已聞師說般若義,深入愛樂,然不識文字,違離師故,不能讀誦;而不惜財寶,僱人書寫,盡心種種供養,意與讀誦者同,故亦得功德。人不能得便者,諸天守護。是事難信,故佛以菩提樹為喻。佛以般若力故,於菩提樹下成無上道,無上道氣勢故,其處猶有威德,眾生入中,眾惡不得其便;何況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善男子盡心供養而無功德?

[0464b20] 【經】

[0464b20]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書寫般若波羅蜜,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若有人,佛般涅槃後,若供養舍利,若起塔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二何者得福多?」

[0464b24] 佛告釋提桓因:「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我。於汝意云何?如佛得一切種智及得是身,從何道學,得是一切種智、得是身?」

[0464b27] 釋提桓因白佛言:「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及相好身。」

[0464b28]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憍屍迦!不以是身名為佛,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憍屍迦!是佛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屍迦!是佛身,一切種智所依處,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善男子當作是思惟:『是身,一切種智所依處。』是故我涅槃後舍利,當得供養。

[0464c06]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若聞是般若波羅蜜,書寫、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供養一切種智。以是故,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若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後,供養舍利,起塔,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書、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是人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一切禪定、一切陀羅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成就眾生、凈佛世界,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菩薩家成就、色成就、資生之物成就、眷屬成就、大慈大悲成就,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諸佛,諸佛一切種智,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生。」

[0464c27]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不供養般若波羅蜜,不恭敬、不尊重、不讚歎,為不知供養多所利益耶?」

[0465a01]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中幾所人信佛不壞?信法、信僧不壞?幾所人於佛無疑?於法、於僧無疑?幾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於僧決了?」

[0465a04]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人於佛、法、僧不壞信少,於佛、法、僧無疑、決了亦少。」

[0465a06] 「憍屍迦!於汝意云何?閻浮提幾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閻浮提幾所人斷三結故,得須陀洹道?幾所人斷三結,亦婬瞋痴薄故,得斯陀含道?幾所人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道?幾所人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閻浮提幾所人求辟支佛?幾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65a13]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閻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乃至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65a15]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少所人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少所人於佛無疑、於法無疑、於僧無疑,少所人於佛決了、於法決了、於僧決了;憍屍迦!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無礙智、六神通。憍屍迦!亦少所人斷三結得須陀洹、斷三結亦婬瞋痴薄得斯陀含、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少所人求辟支佛;於是中亦少所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發心中亦少所人行菩薩道。何以故?是眾生前世不見佛、不聞法、不供養比丘僧,不布施、不持戒、不忍辱、不精進、不禪定、無智慧,不聞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不聞不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聞不修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亦不聞不修一切智、一切種智。憍屍迦!以是因緣故,當知少所眾生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乃至少所眾生求辟支佛道;於是中少所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發心中少所眾生行菩薩道,於是中亦少所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65b07] 「憍屍迦!我以佛眼見東方無量阿僧祇眾生髮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是眾生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多墮聲聞、辟支佛地。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聞般若波羅蜜,應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已,應書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香華、瓔珞乃至伎樂。

[0465b16] 「諸與善法入般若波羅蜜中者,亦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何等是諸與善法?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諸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是亦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如是念:『佛本為菩薩時,如是行、如是學,所謂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佛法,我等亦應隨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我等所尊,禪波羅蜜乃至無量諸與善法亦是我等所尊。此是諸佛法印,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法印。諸佛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度彼岸,諸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學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智得度彼岸。』以是故,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般涅槃後,應依止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應依止。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諸聲聞、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可依止。」

[0465c13] 【論】

[0465c13] 問曰:

[0465c13] 佛已種種贊般若功德,今釋提桓因何故以舍利校般若功德多少?

[0465c14] 答曰:

[0465c15] 信根多者,憙供養舍利;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是故問:「有人書經供養,有人供養舍利,何所為多?」

[0465c17] 「華香、瓔珞」等義,如先說。

[0465c17] 「於汝意云何」者,四事答中,此是反問答。是故佛即反問釋提桓因。或有人供養舍利得福德多,或有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得福德亦多,隨人心故,佛不得一定答,是故反問。

[0465c22] 「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者,後品中佛自說:「無方便智慧布施迴向,不名檀波羅蜜。」

[0465c24] 十八空即是智慧,智慧因緣故,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雖非儘是智慧,以性同故,以智慧為主,是故言「從般若生」。

[0465c26] 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於布施、持戒等通達;若不得般若實相,不能通達布施、持戒。何以故?若一切法空,則無罪無福,何用布施、持戒?若諸法實有相,不應從因緣生,先已有故。若眾生是常,則譬如虛空,亦無死者;若無常,神則隨身滅,亦無後世罪福。若無眾生,何有殺罪?如是亦無不殺生戒等。

[0466a05] 若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法,則不墮有無二邊,用中道通達布施、持戒等。以此布施、持戒等果報故,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

[0466a07] 問曰:

[0466a08] 閻浮提人多貪利福德,何以不供養般若波羅蜜?

[0466a09] 答曰:

[0466a09] 智人少故,不知供養般若,無咎;譬如金寶,盲者不識。以閻浮提人但信三尊者少,何況知而能行!佛欲令釋提桓因自說,故反問:「有幾許人於三尊得不壞信」等。

[0466a13] 問曰:

[0466a13] 不壞信、無疑、決了,有何差別?

[0466a14] 答曰:

[0466a14] 有人言:無有差別;佛莊嚴種種說,開悟人心故。

[0466a15] 有人言:於三寶中得不壞信。何以知之?以無疑故。何以知無疑?以決了故。

[0466a17] 問曰:

[0466a17] 無疑、決了有何異?

[0466a17] 答曰:

[0466a17] 初信三寶故是無疑,智慧究竟故是決了;譬如渡水,初入是無疑,出彼岸是決了。

[0466a19] 三分聖戒力故信不壞,四分力故是無疑,正見分力故是決了。

[0466a21] 複次,見諦道中是不壞信,思惟道中是無疑,無學道中是決了。

[0466a22] 如是等種種分別。

[0466a23] 是三事得何果報?從三十七品至六神通,是有為果;三結盡乃至煩惱及習盡,是無為果——得如是等果報。

[0466a25] 釋提桓因有報生知他心,亦曾以天耳聞諸道差別,又以是大菩薩利根,入觀眾生心三昧故,得知諸道差別,是故答佛:「深信者少。」

[0466a28] 從須陀洹乃至初發心求佛道轉少,轉少故不知供養般若。何以故少?前世生死中,不聞三寶名,乃至不聞一切種智名。佛欲證上事故說:「我今以佛眼觀十方無量阿僧祇眾生髮無上道,離般若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毘跋致地。」

[0466b05] 「諸與善法入般若波羅蜜」者,是諸與經,所謂《法華經》、《密跡經》等。十二部經中義同般若者,雖不名為般若波羅蜜經,然義理即同般若波羅蜜。

[0466b08] 問曰:

[0466b08] 云何須陀洹亦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到彼岸?

[0466b10] 答曰:

[0466b10] 此中六波羅蜜、三解脫門、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種智,此非獨菩薩法,三乘共有,各隨分學。

[0466b13] 【經】

[0466b13] 「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後,為供養佛故,作七寶塔,高一由旬,天香、天華、天瓔珞、天擣香、天澤香、天衣、天幢蓋、天伎樂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從是因緣得福多不?」

[0466b17]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0466b18]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書寫、受持、親近、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花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

[0466b22]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置一七寶塔。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閻浮提,皆高一由旬,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幢蓋、伎樂供養。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0466b27] 釋提桓因言:「世尊!其福甚多!」

[0466b27]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如前供養般若波羅蜜,其福甚多。憍屍迦!復置一閻浮提滿中七寶塔。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四天下,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0466c04] 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0466c04]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憍屍迦!復置四天下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小千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憍屍迦!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0466c10] 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0466c11]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憍屍迦!復置小千世界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二千中世界,皆高一由旬,供養如前;不如供養般若波羅蜜其福甚多。復置二千中世界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皆高一由旬,盡形壽供養,天華、天香、天瓔珞乃至天伎樂。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0466c21] 釋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0466c22]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甚多。復置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寶塔。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恭敬、尊重、讚歎,花香乃至伎樂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供養,是人得福甚多。」

[0467a01]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是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佛!

[0467a04] 「世尊!若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一一眾生供養佛故,佛般涅槃後,各起七寶塔,高一由旬,是人若一劫、若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0467a08] 佛言:「甚多!」

[0467a08] 釋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亦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其福大多!何以故?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所謂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六神通、八解脫、九次第定,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世尊!是名一切諸佛法印。是法中,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學是法印得度彼岸。」

[0467a22] 【論】

[0467a22] 釋曰:

[0467a22] 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誦、讀等,有無量功德。更欲說故,以現事譬喻證之。人見土塔高大,即時生心,謂是塔主福德極大,何況七寶起塔,高一由旬!是故佛以塔為喻。

[0467a26] 問曰:

[0467a26] 是塔為實、為假?

[0467a26] 答曰:

[0467a26] 佛欲使人解知分別福德多小故,作是譬喻,不應問其虛實!

[0467a28] 有人言:有實、有假。如迦葉佛般涅槃後,有國王名吉梨姞。爾時,人壽二萬歲;是王為供養舍利故,起七寶塔,高五十里。又過去世有轉輪王,名德主,一日起五百塔,高五百由旬。此言「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事假喻。

[0467b04] 有人言:皆是實有。如小國王隨力起七寶塔;大王能起一由旬七寶塔,或過一由旬;小轉輪王能起七寶塔滿四天下;大轉輪王能起七寶塔過四天下;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弟子,能心生變化,起塔高至梵天,滿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菩薩得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深行六波羅蜜故,佛滅度後,能起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

[0467b12] 「滿」者,舉其多故,不言間不容間。後言「一一眾生」者,施主多故福德多。

[0467b13] 佛是中自說得福因緣:「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皆攝在般若波羅蜜中。」和合是法,名為般若波羅蜜。

[0467b16] 是般若中但出生佛,尚應當供養,何況出生三乘及人天中樂,皆因般若波羅蜜有而不供養!

[0467b18] 舍利是無記法,是諸善法所依止處故,後乃能與人果報;行般若波羅蜜,即時得果,後亦得報。

大智度論釋述誠品第三十三

[0467b22] 【經】

[0467b22]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持經卷受學,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瓔珞、擣香、澤香、幢蓋、伎樂,當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德!何以故?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五眼,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成就眾生、凈佛世界、道種智、一切種智、諸佛法,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經卷,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加復供養華香乃至伎樂,過出前供養七寶塔,百分、千分、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憍屍迦!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佛寶、法寶、比丘僧寶終不滅。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種智,皆現於世。若般若波羅蜜在於世者,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摩訶薩、無上佛道、轉法輪、成就眾生、凈佛世界。」

[0467c20] 【論】

[0467c20] 釋曰:

[0467c20] 上帝釋答佛,言:「供養般若,福德甚多。」更有大天,以帝釋非一切智人故,所說或錯,是以佛印可所說,言:「如是!如是!」

[0467c23] 問曰:

[0467c23] 若般若波羅蜜相,一切諸觀滅,語言道斷,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今何以說「般若在世者,三寶不滅」?

[0467c25] 答曰:

[0467c25] 般若波羅蜜體性,有佛、無佛,常住不滅。

[0467c26] 此言「在世」者,所謂般若經卷,可修習讀誦者,是因中說果。譬如井深,綆短不及,便言失井,井實不失;般若波羅蜜實相如深井,經卷名為綆,行者不能書寫、修習故言滅。

[0468a01] 問曰:

[0468a01] 若說三寶,盡攝一切善人、善法,何以復言「般若在世者,世間有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

[0468a03] 答曰:

[0468a03] 此諸法及諸道,皆廣解三寶中義。佛寶者,佛法所攝無學五眾。法寶者,第三諦,所謂涅槃,除四沙門所攝學、無學功德,與殘辟支佛功德、菩薩功德。僧寶者,四向、四果學、無學五眾。

[0468a07] 與十善道、四禪、四無量等皆是道方便門,是故別說。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大智度論釋勸受持品第三十四(卷五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68a17] 【經】

[0468a17]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語釋提桓因,諸天言:「應受是般若波羅蜜,應持,應親近,應讀、誦、說、正憶念!何以故?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一切所修集善法當具足滿,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諸天子!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佛種不斷,法種、僧種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故,世間便有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皆現於世;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菩薩道皆現於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須陀洹乃至佛皆現於世。」

[0468a29]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汝當受是般若波羅蜜,持、讀、誦、說、正憶念!何以故?若諸阿修羅生心欲與三十三天共鬪,憍屍迦!汝爾時當誦念般若波羅蜜,諸阿修羅噁心即滅,更不復生。憍屍迦!若諸天子、天女五死相現時,當墮不如意處,汝當於其前,誦讀般若波羅蜜,是諸天子、天女聞般若波羅蜜功德力故,還生本處。何以故?聞般若波羅蜜有大利益故。」

[0468b08] 「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諸天子、天女聞是般若波羅蜜經耳,以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屍迦!過去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憍屍迦!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何以故?憍屍迦!是般若波羅蜜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

[0468b17]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不善法,能與一切善法。」

[0468b20] 佛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何以故?憍屍迦!過去諸佛因是明呪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亦因是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是明呪故,世間便有十善道,便有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便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便有法性、如、法相、法住、法位、實際,便有五眼、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憍屍迦!菩薩摩訶薩因緣故,十善出於世間,四禪、四無量心乃至一切種智,須陀洹乃至諸佛出於世間。譬如滿月照明,星宿亦能照明。如是,憍屍迦!一切世間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種智,若諸佛不出時,皆從菩薩生,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菩薩摩訶薩以是方便力,行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證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壽命成就、世界成就、菩薩眷屬成就,得一切種智,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0468c12]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乃至正憶念,是人當得今世、後世功德。」

[0468c14]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得今世、後世功德?」

[0468c16] 佛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除其宿命業報。

[0468c20] 「複次,憍屍迦!若有官事起,是善男子、善女人讀誦般若波羅蜜故,往到官所,官不譴責。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威力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讀誦是般若波羅蜜,到王所,若太子、大臣所,王及太子、大臣皆歡喜問訊,和意與語。何以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常有慈、悲、喜、舍心向眾生故。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得如是等種種今世功德。

[0469a03] 「憍屍迦!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後世功德?是善男子、善女人終不離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終不墮三惡道,受身完具,終不生貧窮下賤、工師、除廁人、擔死人家。常得三十二相,常得化生諸現在佛界,終不離菩薩神通。若欲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聽諸佛法,即得隨意;所游佛界,成就眾生、凈佛世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憍屍迦!是名後世功德。

[0469a12] 「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華香乃至伎樂供養,常不離薩婆若心。是善男子、善女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今世、後世功德成就。」

[0469a17] 【論】

[0469a17] 釋曰:

[0469a17] 佛是法王,讚歎受持般若波羅蜜者已,次天王釋贊;釋贊已,今次諸天贊。以多眾贊故,令人信心轉深。作是言:「應受持是般若波羅蜜。」

[0469a20] 此中說受持因緣:「修諸功德,增益諸天,減損阿修羅,三寶不斷,六波羅蜜等諸功德出現於世。」

[0469a22] 爾時,佛可諸天贊,告釋言:「汝受持是般若波羅蜜。」

[0469a23] 此中說因緣:若阿修羅生噁心,欲共三十三天鬪,汝爾時讀誦般若者,噁心即滅。若二陣相對時讀誦般若者,阿修羅即退去。

[0469a26] 問曰:

[0469a27] 若爾者,何以不常誦般若令阿修羅噁心不生?何故乃使兩陣相對?

[0469a28] 答曰:

[0469a28] 諸天多著福樂,染欲心利,雖知般若有大功德,不能常誦故。又以忉利天不凈業因緣故,致有怨敵,不得不鬪。

[0469b02] 諸天命欲終時,五死相現:一者、華鬘萎,二者、掖下汗出,三者、蠅來著身,四者、見更有天坐己坐處,五者、自不樂本坐。諸天見是死相,念惜天樂,見當生惡處,心懷憂毒。爾時,若聞般若波羅蜜實相,諸法虛誑,無常空寂,信是佛法,心清凈故,還生本處。是天人不但還生本處,以聞般若故,世世受福樂,漸成無上道。

[0469b09] 此中因緣,如經說「般若波羅蜜為大明呪」者是。

[0469b11] 問曰:

[0469b11] 釋提桓因何以故名「般若」為「大明呪」?

[0469b12] 答曰:

[0469b12] 諸外道、聖人有種種呪術,利益人民;誦是呪故,能隨意所欲使諸鬼神。諸仙人有是呪故,大得名聲,人民歸伏。貴呪術故,是以帝釋白佛言:「諸呪術中,般若波羅蜜是大呪術。」何以故?能常與眾生道德樂故。與呪術,樂因緣,能起煩惱,又不善業故,墮三惡道。

[0469b18] 複次,與呪術能隨貪慾、瞋恚自在作惡;是般若波羅蜜呪能滅禪定、佛道、涅槃諸著,何況貪、恚麁病!是故名為「大明呪、無上呪、無等等呪」。

[0469b21] 複次,是呪能令人離老、病、死,能立眾生於大乘,能令行者於一切眾生中最大,是故言「大呪」。能如是利益故,名為「無上」。先有仙人所作呪術,所謂能知他人心呪,名抑叉尼;能飛行變化呪,名揵陀梨;能住壽過千萬歲呪,於諸呪中無餘等。

[0469b26] 於此無等呪術中,般若波羅蜜過出無量故名「無等等」。

[0469b28] 複次,諸佛法名無等,般若波羅蜜得佛因緣故言「無等等」。

[0469b29] 複次,諸佛於一切眾生中名無等,是般若呪術,佛所作故名「無等等呪」。

[0469c02] 複次,此經中自說三呪因緣,所謂「是呪能舍一切不善法,能與一切善法」。

[0469c03] 佛順其所嘆故言:「如是!如是!」亦更廣其所贊,所謂「因般若故,出生十善道乃至諸佛。」

[0469c05] 是般若波羅蜜屬菩薩故,佛說譬喻:諸佛能大破無明闇故,如滿月;菩薩破闇不如故,如星宿。如夜中有所見,皆是星、月力;世間生死夜中有所知見,皆是佛菩薩力。若世無佛,爾時,菩薩說法度眾生,著人天樂中,漸漸令得涅槃樂。菩薩所有智慧,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0469c12] 複次,是菩薩雖行三十七品、十八空,知諸法畢竟不可取,亦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而能還起善法,教化眾生、凈佛世界、壽命具足等,皆是方便般若波羅蜜力。

[0469c15] 若是人能受持般若,乃至正憶念,得今世、後世功德。

[0469c17] 「今世功德」者,所謂終不中毒死等。

[0469c17] 問曰:

[0469c17] 先已說不橫死,今何以更說?

[0469c18] 答曰:

[0469c18] 先已說般若波羅蜜,不一會中說,此為後來者更為說。

[0469c20] 複次,刀、毒、水、火有二種:有他作,有自作。先說他加兵、毒、水、火等,今為不自傷。何以知之?次說四百四病故知。上雖說「人不能得其便」,不說「其人還恭敬供養」。

[0469c23] 「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骸、髓等,地分。

[0469c28] 「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0470a01] 必受業報、不必受業報,先已說。

[0470a02] 官事起者,誦般若波羅蜜力故,隨起皆滅。

[0470a03] 問曰:

[0470a03] 先說「人不能得便」,今何以復更說?

[0470a04] 答曰:

[0470a04] 先雖說人不能得便,不說國王、大臣等既不能得便,還復恭敬供養。何以故?是菩薩常有慈、悲、喜、舍心向眾生故。

[0470a06] 「後世功德」者,世世所生常不離十善道等,是故常不墮惡道;是人折伏噁心故,受身完具,不生下賤等家。學佛所學道故,得變化身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0470a10] 「常得化生現在佛國」者,隨心所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聽受諸法,教化眾生,漸漸得成佛道。

[0470a13] 是故行者應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如是得今世、後世功德。


◎大智度論釋梵志品第三十五

[0470a16] 【經】

[0470a16] 爾時,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欲求佛短。是時釋提桓因心念:「是諸外道梵志來向佛所,欲求佛短;我今當誦念從佛所受般若波羅蜜,是諸外道梵志等終不能中道作礙、斷說般若波羅蜜。」釋提桓因作是念已,即誦般若波羅蜜。是時諸外道梵志遙遶佛,復道還去。

[0470a22] 時舍利弗心念:「是中何因緣,諸外道梵志遙遶佛,復道還去?」

[0470a23] 佛知舍利弗心念,告舍利弗:「是釋提桓因誦念般若波羅蜜,以是因緣故,諸外道梵志遙繞佛,復道還去。舍利弗!我不見是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是諸外道梵志但持噁心來,欲求索佛短。舍利弗!我不見說般若波羅蜜時,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眾、婆羅門眾中有持惡意來能得短者!何以故?舍利弗!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諸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等守護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諸天、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

[0470b04] 「複次,舍利弗!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及聲聞、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天、龍、鬼神等皆守護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諸佛等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

[0470b08] 爾時,惡魔心念:「今佛四眾現前集會,亦有欲界、色界諸天子,是中必有菩薩摩訶薩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寧可至佛所,破壞其意。」

[0470b11] 是時,惡魔化作四種兵,來至佛所。爾時,釋提桓因心念:「是四種兵,或是惡魔化作,欲來向佛。何以故?是四種兵嚴飾,頻婆娑羅王四種兵所不類,波斯匿王四種兵亦不類,諸釋子四種兵、諸梨唱四種兵皆亦不類。是惡魔長夜索佛便,欲惱眾生,我寧可誦念般若波羅蜜。」釋提桓因即時誦念般若波羅蜜,惡魔如所誦聞,漸漸復道還去。

[0470b19] 爾時,會中四天王諸天子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化作天華,於虛空中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所以者何?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隨所住時,佛寶住不滅,法寶、僧寶亦住不滅。」

[0470b24] 爾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天亦皆散華,作是言:「世尊!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若般若波羅蜜久住,佛、法、僧亦當久住,亦分別知菩薩摩訶薩道。複次,所在住處,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為照明,已離眾冥。」

[0470b29] 佛告釋提桓因等諸天子:「如是!如是!憍屍迦及諸天子!閻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羅蜜,隨所住時,佛寶如是住,法寶、僧寶亦如是住;乃至所住在處,善男子、善女人有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為照明,已離眾冥。」

[0470c05] 爾時,諸天子化作天華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世尊!我等亦當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我等視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0470c10] 是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當知是人先世於佛所作功德,多親近供養諸佛,為善知識所護。世尊!諸佛一切智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般若波羅蜜亦當從一切智中求!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一切智,不二不別。是故我等視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0470c18]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一切智。何以故?憍屍迦!諸佛一切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一切智,不二不別。」

[0470c24] 【論】

[0470c24] 釋曰:

[0470c24] 上品中說,聞、受般若者,魔、若魔民、外道梵志不得其便;今欲現證驗故,以威神感致眾魔及諸外道。

[0470c26] 是以外道梵志作是念:「佛在耆闍崛山中說般若波羅蜜,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引致十方眾生。我等共往難問,破此空論;其論若破,佛則自退,我等還得如本。」是諸外道但有邪見、噁心、憍慢故來,欲出是畢竟清凈般若波羅蜜過罪。譬如狂人慾中傷虛空,徒自疲苦!

[0471a03] 爾時,帝釋如佛教,受持般若,外道不能得便。今欲驗實,令人信知故。帝釋無量福德成就,以天利根,深信般若,即時誦念,得般若力故,外道遙繞佛,復道而去。

[0471a07] 問曰:

[0471a07] 何以不直還,方遶佛而去?

[0471a08] 答曰:

[0471a08] 以般若神力故,於遠處降伏,作是念:「佛眾威德甚大,我等今往,徒自困辱,無所成辦;我等今若遙見直去,人當謂我等怯弱,來而空去。」以是故,詐現供養繞佛,復道而去。

[0471a12] 舍利弗本是梵志,見諸外道遠處而去,心少憐愍,不能以小事故入三昧求知,作是念:「此諸外道何因緣來,竟不蒙度而空還去?」

[0471a15] 佛言:「是般若波羅蜜力。」

[0471a15] 舍利弗意念:「佛以般若波羅蜜無事不濟,云何令此外道空來而去?」

[0471a17] 佛知舍利弗所念,語舍利弗:「是諸梵志乃至無一念善心,但持惡意,邪見著心,欲求諸法定相,是故不中度。」譬如必死之病,雖有良醫、神葯,不能救濟。

[0471a21] 「舍利弗!說般若波羅蜜時,非但此梵志,一切世間人,持噁心來,不能得便。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菩薩、諸天常守護般若故。所以者何?諸佛、菩薩、天人作是念:『我等皆從般若生故。』」

[0471a25] 魔來欲難問破壞,亦如是。

[0471a26] 是時,會中諸天子先聞般若功德,今見證驗,心大歡喜,化華供養,作是願:「令般若波羅蜜久住閻浮提!」是事如下廣說。佛即印可。

[0471a29] 諸天於佛前自誓言:「行者若聞、受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我等常當守護!所以者何?我等視是人如佛、若次佛。」

[0471b02] 「如佛」者,法性身,住阿鞞跋致,得無生法忍,乃至十地。「次佛」者,肉身菩薩能說般若波羅蜜及其正義。

[0471b05] 爾時,帝釋以先世因緣所集功德智慧,贊是菩薩;此中更說讚歎因緣。

[0471b06] 「諸佛一切種智應從般若中求」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故,得佛時,般若變成一切種智,故言「一切種智當從般若中求」。

[0471b09] 佛能說般若波羅蜜,故言「般若波羅蜜當從一切智中求」。

[0471b10] 譬如乳變為酪,離乳無酪,亦不得言乳即是酪;般若波羅蜜變為一切種智,離般若亦無一切種智,亦不得言般若即是一切種智。般若與一切種智作生因,一切種智與般若作說因,因果不相離故言「不二不別」。

大智度論釋阿難稱譽品第三十六

[0471b18] 【經】

[0471b18]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何以故不稱譽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但稱譽般若波羅蜜?」

[0471b21] 佛告阿難:「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尊導!阿難!於汝意云何?不迴向薩婆若,布施得稱檀波羅蜜不?」

[0471b24] 「不也!世尊!」

[0471b24] 「不迴向薩婆若,屍羅、羼提、毘梨耶、禪,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

[0471b25] 「不也!世尊!」

[0471b26] 「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尊導,是故稱譽。」

[0471b27]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迴向薩婆若作檀波羅蜜,乃至作般若波羅蜜?」

[0471b29] 佛告阿難:「以無二法布施迴向薩婆若,是名檀波羅蜜;以不生、不可得迴向薩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乃至以無二法智慧迴向薩婆若,是名般若波羅蜜;以不生、不可得迴向薩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

[0471c05]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迴向薩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乃至以不二法迴向薩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

[0471c07] 佛告阿難:「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識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

[0471c09]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0471c11]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羅蜜、色,不二不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檀波羅蜜,不二不別。五波羅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難!但稱譽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為尊導!阿難!譬如地,以種散中,得因緣和合故便生,是諸種子依地而生。如是,阿難!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依般若波羅蜜得生。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為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尊導!」

[0471c20]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者,功德未盡。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則受三世諸佛無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薩婆若,當從般若波羅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羅蜜,當從薩婆若中求。世尊!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十善道現於世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現於世間。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便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故,諸佛出於世間。」

[0472a04]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我不說但有爾所功德。何以故?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無量戒眾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複次,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當知是人為如佛。複次,憍屍迦!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有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眾乃至解脫知見眾,百分、千分、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聲聞、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脫,更不求大乘法故。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供養、恭敬、尊重,華香、瓔珞乃至伎樂,亦得今世、後世功德。」

[0472a20]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華香乃至伎樂,我常當守護是人!」

[0472a24] 【論】

[0472a24] 釋曰:

[0472a24] 阿難雖多聞,力能分別空,而未離欲故,不能深入;雖常侍佛,不數問難空事。今佛讚歎般若波羅蜜,亦讚歎行者,是故阿難白佛言:「世尊!何以不稱嘆與波羅蜜及諸法,而獨稱嘆般若波羅蜜?」

[0472a28] 問曰:

[0472a28] 佛從初以來常說六波羅蜜名,今阿難何以言「不稱說」?

[0472b01] 答曰:

[0472b01] 雖說名字,不為稱美,皆為入般若中故說。

[0472b02] 佛語阿難:「一切有為法中,智慧第一;一切智慧中,度彼岸般若波羅蜜第一。」譬如行路,雖有眾伴,導師第一;般若亦如是,雖一切善法各各有力,般若波羅蜜能示導出三界、到三乘。若無般若波羅蜜,雖行布施等善法,隨受業行,果報有盡;以有盡故,尚不能得小乘涅槃,何況無上道!

[0472b09] 若布施等善法,能觀如佛道相不二、不生不滅、不得不失、畢竟空寂,是名「迴向薩婆若」。是布施福,世世常受果報而不盡,後當得一切種智。如布施,一切法亦如是相。

[0472b13] 問曰:

[0472b13] 佛何以不答不二因緣,還以「不二」解?

[0472b14] 答曰:

[0472b14] 阿難不問不二因緣,但問「何法不二」,是故佛答:「色等諸法不二故。」

[0472b15] 般若波羅蜜能令五事等作波羅蜜故,但稱譽般若波羅蜜。

[0472b17] 佛欲令是義了了易解故作是喻譬:「如大地能生萬物,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0472b19] 「能持一切善法種子」者,從發心來,除般若波羅蜜,與一切善法。是「因緣和合」者,是佛道中,一心、信、忍、精進不休不息、欲、受、通達、不壞,有如是等法。事得成辦者,是增長者從發心起學諸波羅蜜,從一地至一地,乃至佛地是。

[0472b24] 問曰:

[0472b24] 帝釋何以故言「佛說行者受持般若功德未盡」?

[0472b25] 答曰:

[0472b25] 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功德亦無量無邊。說未究竟,中間外道梵志及魔來故,傍及異事,今還欲續聞。帝釋深愛福德果報,樂聞般若功德,聽無厭足。

[0472b29] 今更欲聞說,故自說因緣:「世尊!若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則受三世諸佛無上道功德智慧。所以者何?般若中應求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中應求般若。」如上品末說。

[0472c04] 行者若受持般若波羅蜜,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集般若波羅蜜等諸功德,所謂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現於世間。是善法因緣故,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

[0472c08] 佛告天帝:「是人不但得如上功德,亦得無量戒眾等功德。」

[0472c09] 戒眾者,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眾生中修畢竟無畏施。眾生十方中數無量無邊,三世中數亦無量無邊,六道、四生種類各各相亦無量無邊;於此無量無邊眾生中,施第一所愛樂物,所謂壽命,是故得無量戒眾果報。如是不殺等戒,但說名字,則二百五十。毘尼中,略說則八萬四千,廣說則無量無邊。是戒,凡夫人或一日受,或一世,或百千萬世;菩薩世世於一切眾生中施無畏,乃至入無餘涅槃,是名無量戒眾。乃至解脫知見眾,亦如是隨義分別。

[0472c20] 是五眾功德,勝於二乘,不可計量。

[0472c21] 若人書寫、供養般若波羅蜜,得今世、後世功德。

[0472c22] 問曰:

[0472c22] 今世、後世功德深重,書、持、供養輕微,云何得二世功德?

[0472c23] 答曰:

[0472c23] 供養有二種:一者、効他供養,二者、深心供養。知般若功德,深心供養故,得二世功德。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若一心深信,則供養經卷勝;若不一心,雖受持而不如。

[0472c29] 複次,有如如意寶珠,是無記色法,無心、無識,以眾生福德因緣故生,有人供養者,能令人隨意所得;何況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智慧、諸佛之母,諸法寶中是第一寶,若人如所聞一心信受供養,云何不得二世功德?但人不一心供養,又先世重罪故,雖供養般若而不得如上功德,般若無咎。

[0473a08] 【經】

[0473a08]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慾讀、誦、說般若波羅蜜時,無量百千諸天皆來聽法。是善男子、善女人說般若波羅蜜法,諸天子益其膽力。是諸法師若疲極,不欲說法,諸天益其膽力故,便更能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供養華香乃至伎樂故,亦得是今世功德。

[0473a14] 「複次,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於四部眾中說般若波羅蜜時,心無怯弱;若有論難,亦無畏想。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不善,若有為、若無為,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善男子、善女人住內空乃至住無法有法空故,不見有能難般若波羅蜜者,亦不見受難者,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持故,無有能難壞者。

[0473a25] 「複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不沒、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見是法沒者、恐怖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華香供養乃至幡蓋,亦得是今世功德。

[0473b01]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書持經卷,華香供養乃至幡蓋,是人為父母所愛,宗親知識所念,諸沙門、婆羅門所敬,十方諸佛及菩薩摩訶薩、辟支佛、阿羅漢乃至須陀洹所愛敬,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羅等皆亦愛敬。是人行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無有斷絕時;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斷絕時;修內空不斷,乃至修無法有法空不斷;修四念處不斷,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斷;修諸三昧門不斷,修諸陀羅尼門不斷;諸菩薩神通不斷,成就眾生、凈佛世界不斷,乃至修一切種智不斷。是人亦能降伏難論毀謗。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書持經卷,華香供養乃至幡蓋,亦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0473b17]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書持經卷,在所住處,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四天王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來到是處,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蔭行天、福德天、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來到是處,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凈居諸天,所謂無誑天、無熱天、妙見天、憙見天、色究竟天,皆來到是處,見是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複次,憍屍迦!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凈居天,並與諸天、龍、鬼神、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亦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還去。是善男子、善女人應作是念:『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廣果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凈居天並與諸天、龍、鬼神、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我則法施已。』憍屍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乃至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護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諸惡不能得便,除其宿命重罪。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所謂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來到是處。何以故?憍屍迦!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救護一切眾生、不舍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故。」

[0473c19]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當知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來,及十方世界中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0473c23]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見大凈光明,必知有大德諸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0473c25]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聞異妙香,必知有大德諸天來,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禮拜時。

[0473c27]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凈潔故,諸天來到其處,見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供養、歡喜、禮拜。是中有小鬼輩即時出去,不能堪任是大德諸天威德故。以是大德諸天來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羅蜜所住處,四面不應有諸不凈,應然燈、燒香,散眾名華,眾香塗地,眾蓋幢幡種種嚴飾。

[0474a05]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說法時,終無疲極,自覺身輕、心樂,隨法偃息,卧覺安隱,無諸惡夢。夢中見諸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比丘僧恭敬圍遶而為說法,在諸佛邊聽受法教,所謂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別六波羅蜜義,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分別其義。亦見菩提樹莊嚴殊妙;見諸菩薩趣菩提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佛成已轉法輪;見百千萬菩薩共集法論義,應如是求薩婆若,應如是成就眾生,應如是凈佛世界;亦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亦聞其名號,某方某界某佛,若干百千萬菩薩、若干百千萬聲聞恭敬圍繞說法;復見十方無數百千萬億諸佛般涅槃;復見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七寶塔;見供養諸佛塔,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幢蓋。

[0474a22] 「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善夢,卧安覺安;諸天益其氣力,自覺身體輕便,不大貪著飲食、衣服、卧具、湯藥,於此四供養,其心輕微;譬如比丘坐禪,從禪定起,心與定合,不貪著飲食,其心輕微。何以故?憍屍迦!諸天法應以諸味之精,益其氣力故。十方諸佛及天、龍、鬼、神、阿修羅、揵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亦益其氣力。

[0474a29] 「如是,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慾得今世如是功德,應當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受持乃至正憶念,應當書持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幡蓋。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書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幢蓋。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勝於供養十方諸佛及弟子,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卧具、湯藥;諸佛及弟子般涅槃後,起七寶塔,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幢蓋。」

[0474b12] 【論】

[0474b12] 問曰:

[0474b12] 天上自有般若,何以來至說法人所益其膽力?

[0474b13] 答曰:

[0474b13] 天上雖有般若,諸天憐愍眾生故來;天來惡鬼遠去,益法師膽力,令其樂說。又使眾生益加信敬,以是故來。

[0474b16] 有人言:天甘露味,微細沾洽,能入孔孔,使善男子四大諸情柔軟輕利,樂有所說。

[0474b17] 問曰:

[0474b18] 一切說般若者皆得諸天甘露味,令其樂說不?

[0474b19] 答曰:

[0474b19] 不也!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結使,衣服凈潔,所說法處清凈,華、香、幡、蓋,香水灑地,無諸不凈;是故諸天歡喜,亦利益諸聽法者。

[0474b22] 說法者雖不多讀內外經書,深入般若波羅蜜義故,心不怯弱,不沒、不畏、不恐。

[0474b24]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定法可執、可難、可破故。

[0474b25]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亦分別說諸法:世間出世間、常無常、善不善等,無法不有。以備有諸法故,不怯、不畏;若但有一法,則多所闕故,有恐畏。

[0474b28]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煩惱折薄,諸福德增益薰身故,威德可敬。身是功德住處故,雖形體醜陋,無所能作,猶為人所愛重,何況自然端正,能利益人!

[0474c03] 問曰:

[0474c03] 若諸佛、沙門、婆羅門所愛敬,可爾;父母愛念,何足稱?

[0474c04] 答曰:

[0474c05] 人雖父母所生,不順父母教,則不愛念;菩薩於恭順之中,倍復殊勝。

[0474c06] 供養、恭敬、尊重道德故,沙門、婆羅門愛敬。

[0474c07] 平實至誠,口不妄言;深愛後世功德,不著今世樂;接養下人,不自高大;若見他有過,尚不說其實,何況讒毀!若必不得已,終不盡說。給恤孤窮,不私附己。如是等事,皆是般若波羅蜜力。是人功德遠聞故,諸天、世人皆所愛敬。

[0474c13] 是供養般若波羅蜜故,世世常得六波羅蜜等,無有斷絕時。是人福德智慧名聞故,若有問難毀謗,悉能降伏。

[0474c15] 複次,諸天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來至般若所住處。

[0474c16] 複次,山河、樹木、土地、城廓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四天王來故,皆隨從共來。

[0474c18] 是諸鬼神中有不得般若經卷者,是故來至般若波羅蜜處供養、讀誦、禮拜,亦為利益善男子故。此亦是今世功德,以諸天善神來故。

[0474c21] 天帝破肉眼人疑,故問:「云何知大德天來?」

[0474c22] 答:時見大光明,若聞殊異之香,亦以如先說住處清凈故。

[0474c24] 問曰:

[0474c24] 人身不凈內充,外凈何益?

[0474c24] 答曰:

[0474c25] 凈其住處及以衣服,則外無不凈;外無不凈故,諸天歡喜。譬如國王大人來處,群細庶民避去;諸大德天來,小鬼去亦如是。大天威德重故,舊住小鬼避去。是諸大天來近故,是人心則清凈廣大。

[0475a04] 行者若欲令大德天來,當如經所說。

[0475a05] 惡鬼遠去故,身心輕便。所以者何?近諸惡鬼,令人身心漸惡;譬如近瞋人,喜令人瞋;近美色,則令人好色情發。

[0475a08] 是人內外惡因緣遠離故,卧安覺安,無諸惡夢;若夢,但見諸佛,如經所說。

[0475a09] 問曰:

[0475a09] 般若波羅蜜在佛身中,若供養一佛,則供養般若波羅蜜,何以言「供養十方佛,不如供養般若波羅蜜」?

[0475a12] 答曰:

[0475a12] 供養者心,若供養佛,取人相;人畢竟不可得,以取相故,福田雖大而功德薄少。供養般若波羅蜜者,則如所聞般若中,不取人相、不取法相,用是心供養故,福德大。

[0475a16] 複次,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十方諸佛母,亦是諸佛師。諸佛得是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無量光明、神通變化,皆是般若波羅蜜力。以是故,供養般若波羅蜜勝。

[0475a20] 以是等因緣故,勝供養十方諸佛,非不敬佛。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八


大智度論釋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卷五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75b07] 【經】

[0475b07]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

[0475b09]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寧取般若波羅蜜經卷。何以故?世尊!我於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重;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薰修故,是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0475b15] 爾時,舍利弗問釋提桓因:「憍屍迦!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汝云何欲取?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不為取故出,不為舍故出,不為增減、聚散、損益、垢凈故出。是般若波羅蜜,不與諸佛法,不舍凡人法;不與辟支佛法、阿羅漢法、學法,不舍凡人法;不與無為性,不舍有為性;不與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與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不舍凡人法。」

[0475b23]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羅蜜不與諸佛法、不舍凡人法,乃至不與一切種智、不舍凡人法;是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能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故,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不二法相是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

[0475b29] 爾時,佛贊釋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屍迦!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故,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不二法相是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憍屍迦!若人慾得法性二相者,是人為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何以故?憍屍迦!法性、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若人慾得實際、不可思議性二相者,是人為欲得般若波羅蜜二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性,無二無別。」

[0475c09]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人及諸天、阿修羅,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我若不在坐時,諸天子來供養我故,為我坐處作禮,遶竟還去。諸天子作是念:『釋提桓因在是處坐,為諸三十三天說法故。』如是,世尊!在所處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讀、誦、為他演說;是處,十方世界中,諸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皆來禮拜般若波羅蜜,供養已去。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及一切眾生樂具故,諸佛舍利亦是一切種智住處因緣。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羅蜜。

[0475c22] 「複次,世尊!我若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心深入法中,我是時不見怖畏相。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世尊!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是一切種智。世尊!般若波羅蜜若當有相、非無相者,諸佛不應知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弟子說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世尊!用般若波羅蜜實是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故,諸佛知一切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弟子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以是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諸天、人、阿修羅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幡蓋。

[0476a06] 「複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寫、供養華香乃至幡蓋,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諸佛;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0476a12] 「複次,世尊!滿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以是故,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樂,常不墮三惡道;如所願,漸以三乘法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有見現在佛、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與佛無二無別故。」

[0476a21] 【論】

[0476a21] 問曰:

[0476a21] 上以起七寶塔校供養般若波羅蜜,義已具足,今佛何以以舍利、經卷對校?

[0476a23] 答曰:

[0476a23] 先明七寶塔是舍利住處,今但明舍利以對經卷。舍利雖不及般若,而滿閻浮提;般若妙故,但明經卷。

[0476a25] 複次,出家人多貪智慧,智慧是解脫因緣故;在家人多貪福德,福德是樂因緣故。出家人多貪意識所知物,在家人多貪五識所知物。釋提桓因已證福樂果報最大,於在家人中最為尊勝;以是故,佛問釋提桓因。

[0476b01] 釋提桓因言:「我於二分中,取般若波羅蜜經卷。」

[0476b02] 此中自說因緣:「世尊!我不敢輕慢、不恭敬舍利,我知供養芥子許舍利,功德無量無邊,乃至得佛功德不盡,何況滿閻浮提!世尊!菩薩受身便有舍利,人所不貴;得成佛時,舍利以般若熏修故,人所恭敬、尊重、供養。是故二分中,我取勝者。」

[0476b08] 問曰:

[0476b08] 舍利弗知釋提桓因以世諦故言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難?

[0476b09] 答曰:

[0476b09] 釋提桓因在家中,為煩惱所縛、五欲所覆,而能說般若波羅蜜,是事希有!以是故,舍利弗質問,欲令釋提桓因更問佛深義,故難。

[0476b12] 釋提桓因順舍利弗意,答言:「如是!」

[0476b13] 釋提桓因意:於一切法中無二相,不以舍利為小、不以般若波羅蜜為大。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分別相;為利益新發意菩薩故,致以世諦如是說:「般若波羅蜜,能令眾生心無二無分別;以是利益故,我取般若。」

[0476b18] 是時,佛贊釋提桓因:「善哉!善哉!」以能分別諸法,亦能善說般若相故,所謂無二相,是故讚歎。

[0476b21] 佛此中自說譬喻:「若人慾分別法性、實際等作二分,是人為欲分別般若波羅蜜作二分。」

[0476b23] 帝釋自說般若,又聞佛重說,其心清凈,深信歡喜,言一切世間所應禮敬。

[0476b24] 帝釋此中自說因緣:「一切菩薩學是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76b26] 又此中以己身為喻,己身喻佛,般若經卷喻坐處。

[0476b27] 有人言:己身喻般若,坐處喻舍利。

[0476b28] 「是故二分中,我取般若。」

[0476b29] 「複次,世尊!我若受持般若,讀、誦,是時乃至不見怖畏相,何況實怖畏!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相、無言無說故。般若波羅蜜,能令人得是無相法,故無所畏。」

[0476c03] 受持供養般若者,不墮三惡趣及二乘道,世世不離諸佛,常供養十方諸佛。是故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所應供養。

[0476c06] 複次,佛開其初,以舍利滿閻浮提。帝釋既悟二事勝負,為一切眾生故,廣增至三千大千世界;此中自說因緣:「見般若波羅蜜,與見佛無異。」


[0476c10] ◎【經】

[0476c10] 「複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乃至優婆提舍;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三事示現及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故。

[0476c14] 「複次,世尊!十方諸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脩多羅乃至優波提舍;復有人受般若波羅蜜,為他人說,等無異。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亦生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

[0476c19] 「複次,世尊!若有供養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其福正等。何以故?十方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0476c23] 「複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正憶念,亦為他人說,是人不墮地獄道、畜生、餓鬼道,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何以故?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鞞跋致地中故。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衰病。

[0476c28] 「複次,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受持、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人離諸恐怖。世尊!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供給左右,債主反更供養、恭敬是人,是人不復畏怖。何以故?世尊!此人依近國王,憑恃有力故。如是,世尊!諸佛舍利,是般若波羅蜜薰修故,得供養、恭敬。世尊!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舍利如負債人;負債人依王故得供養,舍利亦依般若波羅蜜修薰故得供養。世尊!當知諸佛一切種智亦從般若波羅蜜修薰故得成就。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三十二相;般若波羅蜜中,亦生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世尊!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使得波羅蜜名字;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一切種智。

[0477a15] 「複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般若波羅蜜,是處,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漸漸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羅蜜為大利益如是,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所在處,有般若波羅蜜,則為有佛。世尊!譬如無價摩尼寶,在所住處,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若女人有熱病,以是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差;若有風病、若有冷病、若有雜熱風冷病,以珠著身上,皆悉除愈。若闇中,是寶能令明。熱時能令涼,寒時能令溫;珠所住處,其地不寒、不熱,時節和適。其處亦無諸與毒螫;若男子、女人,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滅。

[0477a28] 「複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膚曀、盲瞽,以珠示之,即時除愈。若有癩瘡惡腫,以珠著其身上,病即除愈。

[0477b01] 「複次,世尊!是摩尼寶所在水中,水隨作一色:若以青物裹著水中,水色即為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著水中,水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如是等種種色物裹著水中,水隨作種種色。世尊!若水濁,以珠著中,水即為清,是珠其德如是!」

[0477b06] 爾時,阿難問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

[0477b08] 釋提桓因語阿難:「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寶清凈輕妙,不可以譬喻為比。

[0477b11] 「複次,世尊!是摩尼寶,若著篋中,舉珠出,其功德薰篋故,人皆愛敬。如是,世尊!在所住處,有書般若波羅蜜經卷,是處則無眾惱之患,亦如摩尼寶所著處,則無眾難。世尊!佛般泥洹後,舍利得供養,皆般若波羅蜜力;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一切種智,是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種智、大慈大悲、斷一切結使及習、常舍行、不錯謬法等諸佛功德住處。』以是故,舍利得供養。世尊!舍利是諸功德寶波羅蜜住處、不垢不凈波羅蜜住處,不生不滅波羅蜜、不入不出波羅蜜、不增不損波羅蜜、不來不去不住波羅蜜,是佛舍利是諸法相波羅蜜住處;以是諸法相波羅蜜薰修故,舍利得供養。

[0477b27] 「複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如恆河沙等諸世界滿其中舍利作一分,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是般若波羅蜜修薰故,舍利得供養。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舍利,恭敬、尊重、讚歎,其功德報不可得邊,受人中、天上福樂,所謂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樂;亦以是福德因緣故,當得盡苦。若受是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是人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位;住菩薩位已,得菩薩神通,從一佛界至一佛界;是菩薩為眾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成就眾生:若作轉輪聖王、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羅門大姓,成就眾生。以是故,世尊!我不為輕慢、不恭敬故不取捨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舍利故。

[0477c17] 「複次,世尊!有人慾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諸佛法身、色身,是人應聞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正憶念、為他人廣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法身、色身。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亦應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複次,善男子、善女人慾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0477c25] 【論】

[0477c25] 複次,「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者。

[0477c26] 問曰:

[0477c26] 一切說法人中,無餘佛等者;佛說十二部經,則無不備具,云何善男子但受持讀誦般若,與佛等無異?

[0477c28] 答曰:

[0477c28] 此中佛欲稱嘆般若為大故。於十二部經中,般若為最勝。所以者何?說是般若波羅蜜,多有發菩薩心;說十二部經,雜發三乘意故。不以菩薩功德比佛無量身,此說法身。菩薩但說般若,勸導大乘;佛雜說,勸導三乘,故等無異。

[0478a05] 複次,三事示現及十二部經根本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是。

[0478a06] 供養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若復有供養般若經卷,亦等無異。

[0478a07] 此中佛說般若所以福德勝因緣,所謂般若能破一切苦惱、衰病、怖畏等。如負債人依王,王喻般若,負債人喻舍利。舍利是先世業因緣所成,因緣中應償諸對;以般若波羅蜜薰修故,宿命因緣諸對及飢渴寒熱所不能得,而得諸天世人所見供養。如負債人依王,反為債主所敬。

[0478a14] 先說無諸衰病及怖畏,以明內;今說摩尼寶,人、非人不得其便,以明外。是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若今世、若後世,若身衰心病,盡皆能除;諸善願事,隨意能與。

[0478a18] 得是般若波羅蜜大寶故,無諸怖畏、無所乏短;譬如無價寶珠,所願皆得。

[0478a20] 問曰:

[0478a20] 摩尼寶珠,於頗梨、金、銀,車璩、馬瑙、琉璃、珊瑚、琥珀、金剛等中,是何等寶?

[0478a21] 答曰:

[0478a22] 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

[0478a24] 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鋼,用與阿修羅鬪時,碎落閻浮提。

[0478a25] 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眾生。

[0478a26] 有人言: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

[0478a28] 此寶珠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如意珠義,如先說。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亦能除諸衰惱病苦等。

[0478b03] 是寶珠有二種:有天上如意寶,有人間如意寶。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福德薄故,珠德不具足。

[0478b05] 是珠所著房舍、函篋之中,其處亦有威德。

[0478b06]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者。

[0478b07] 如如意寶珠能與在家人今世富樂,隨意所欲;般若波羅蜜能與出家求道人三乘解脫樂,隨意所願。

[0478b09] 如意寶珠在所著處,非人不得其便;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行者心與相應,惡邪羅剎不能入其心中沮壞道意、奪智慧命。複次,般若波羅蜜所在處,魔、若魔民、地神、夜叉、諸惡鬼等不能得便。

[0478b14] 如寶珠能除四百四病,根本四病:風、熱、冷、雜;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痴、等分。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一千,愚痴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一千。以不凈觀除貪慾,以慈悲心除瞋恚,以觀因緣除愚痴,總上三葯或不凈、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

[0478b20] 如寶珠能除黑闇;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闇。

[0478b22] 如寶珠能除熱;般若亦如是,能除婬欲、瞋恚熱。

[0478b23] 如寶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無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

[0478b24] 日月皆諸寶所成,日能作熱,月能作冷,雖俱利益眾生,以不能兼故,不名為如意。

[0478b26] 寶珠所在處,毒蛇等諸惡蟲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貪慾等毒所不能病。

[0478b28] 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寶珠示之,即時除愈;有人為貪慾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羅蜜,貪恚毒即除,如難陀、鴦群梨摩羅等。

[0478c02] 有人眼痛盲瞽,以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人以無明、疑悔、顛倒邪見等破慧眼,得般若即時明了。

[0478c05] 如人癩瘡癰腫,以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亦如是,五逆癩罪等,得般若即時消滅。

[0478c07] 如以種種色裹寶珠,著水中隨作一色;般若亦如是,行者得般若力故,心則柔軟,無所著,隨信手五根等,亦隨順四禪、四無量心、背舍、勝處及一切入。複次,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地,隨順遍學,無所違逆。第六縹色者,是虛空色。行者得般若觀諸法空,心亦隨順不著。如是等種種者,入一切諸法,皆隨順無礙。

[0478c15] 如水渾濁,雜色不凈,以珠著中,皆清凈一色;般若亦如是,人有種種煩惱、邪見、戲論,擾心渾濁,得般若則清凈一色。

[0478c17] 如如意珠有無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

[0478c18] 今當別相說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惡鬼,不能壞魔天;般若則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無始世界來未曾所治病。如是等種種差別。

[0478c24] 珠能照所住處夜闇;般若能照一切煩惱相應無明黑闇,及不共無明一切法中不了痴黑闇。

[0478c26] 珠但能破所住處熱,不能破與處熱;般若力,乃至無量世界劫盡大火,一吹能滅,何況一處熱!

[0478c28] 珠但能除形質火、日之熱;般若能除三毒心熱。

[0478c29] 珠能除風雨、寒雪;般若能除十方無量世界眾生不信、不恭敬、懈怠心等寒。

[0479a02] 珠能卻外毒螫,不能除四大毒蛇;般若能畢竟除此二種毒。

[0479a04] 珠不能治邪見毒;般若能除。

[0479a04] 珠能治肉眼;般若能治慧眼。

[0479a05] 珠能治近見眼;般若能治遠見眼。

[0479a06] 珠能治肉眼,肉眼不作珠;般若能治慧眼,慧眼即作般若。

[0479a07] 珠能治肉眼,後病複發;般若治慧眼,畢竟清凈。

[0479a08] 珠能治癩瘡惡腫;般若能治身癩、心癩。

[0479a09] 問曰:

[0479a09] 四種病中,攝一切病,何以故別說「眼痛」、「癩病」等?

[0479a10] 答曰:

[0479a11] 眼是身中第一,所用最貴,是故別說。諸病中癩病最重,宿命罪因緣故難治,是故更說。

[0479a13] 珠能令水隨所裹色;般若能隨順心數善法。

[0479a14] 珠不能轉人心;般若能轉一切眾生心性所樂所欲。

[0479a15] 珠能令所著處濁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覺濁心即時清凈;又於諸龍王、鬼神王、人王等貪恚濁心,能令清凈。

[0479a18] 珠能使所著凾篋、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無量世界阿僧祇眾生,令有威德。

[0479a20] 珠功德力入函篋,凾篋不能與人隨意功德;舍利得般若薰修故,有人供養,必還得般若而得成佛。

[0479a22] 是凾篋,凡夫之人所貴;舍利,凡夫、聖人所貴。

[0479a23] 凾篋,世間受樂人所貴;舍利,出世間、世間受樂人所貴。

[0479a24] 般若是如意寶珠,凾篋是舍利;舍利中雖無般若,般若所薰故得供養。

[0479a26] 複次,諸聖法中,般若第一,無可譬喻;以世間人貴是寶珠故,以珠為喻。

[0479a28] 人見如意寶珠,所願皆得;若見珠所住處,亦得少願。行者亦如是,得是般若波羅蜜義,即入佛道;若見般若所住舍利供養故,得今世、後世無量福樂,久必得道。

[0479b03] 如是總相、別相,應當知。

[0479b03] 問曰:

[0479b03] 般若若有如是功德者,何以故說「舍利是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所住處故得供養」?

[0479b05] 答曰:

[0479b05] 先已說: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為首、為明導;譬如王來必有將從,但舉其主名,與者已盡得。

[0479b08] 贊般若波羅蜜,是義先已說。

[0479b09] 【經】

[0479b09] 「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有為諸法相,無為諸法相。云何名有為諸法相?所謂內空中智慧,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四念處中智慧,乃至八聖道分中智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無漏法中、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智慧,是名有為諸法法相。云何名無為諸法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凈、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

[0479b19]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過去諸佛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未來、現在世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現在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須陀洹道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義,以無相法故,無生無滅法故,無垢無凈法故,無作無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取不舍法故。以俗法故,非以第一義。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善非不善、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何以故?憍屍迦!般若波羅蜜,不取聲聞、辟支佛法,亦不舍凡夫法。」

[0479c05]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是菩薩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眼乃至意,不得色乃至法,不得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得諸佛法,不得佛。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無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處亦不可得!」

[0479c14]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長夜行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況菩薩及菩薩法!」

[0479c17]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但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與波羅蜜耶?」

[0479c19]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菩薩盡行六波羅蜜法,以無所得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財物;行屍羅波羅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無智慧人。

[0479c24] 「憍屍迦!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持戒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屍羅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忍辱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禪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禪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觀諸法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以無所得故,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憍屍迦!譬如閻浮提諸樹,種種葉、種種華、種種果、種種色,其蔭無差別;諸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中,至薩婆若,無差別亦如是,以無所得故。」

[0480a08]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羅蜜,無量功德成就!無邊功德成就!無等功德成就!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正憶念;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其福何所為多?」

[0480a16]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我還問汝,隨汝意報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舍利,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若復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其福何所為多?」

[0480a20]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聞法中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養舍利,乃至幡蓋;若復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許與他人令供養,其福甚多!世尊!佛見是福,利眾生故,入金剛三昧中,碎金剛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滅度後,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乃至苦盡故。」

[0480a27]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供養、恭敬,華香乃至幡蓋;若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學,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甚多!

[0480b02]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義為他人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勝於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當視其人如佛,亦如高勝梵行人。何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般若波羅蜜不異佛,佛不異般若波羅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高勝梵行人,高勝梵行人者,所謂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聲聞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求辟支佛道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菩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慾供養現在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當供養般若波羅蜜!

[0480b17] 「我見是利益,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作如是念:『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依止住者?』憍屍迦!我,一切世間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中,不見與我等者,何況有勝者!我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養是法,恭敬、尊重、讚歎,當依止住,依是法。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憍屍迦!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已,依止住;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瓔珞乃至幡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中生諸佛。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聲聞道,皆應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0480c04] 【論】

[0480c04] 問曰:

[0480c04] 何因緣故說是有為法、無為法相?

[0480c05] 答曰:

[0480c05] 帝釋讚歎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法,此中欲說因緣。

[0480c06] 有為法相,所謂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說善、不善等,乃至世間、出世間,是名有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

[0480c09] 與上相違,即是無為法相。

[0480c10] 是二法,皆般若波羅蜜中攝。

[0480c10] 有為善法是行處,無為法是依止處;與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意菩薩所學。

[0480c13] 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為法而有無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0480c15] 是以經中說:「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用無相法故,無生無滅等。以世諦故作是說,非第一義諦。」

[0480c17] 菩薩行是諸法實相,雖能觀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雖能行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何以故?以得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故。

[0480c20] 佛可其所嘆:「菩薩常習是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況與法!」

[0480c22] 帝釋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羅蜜,何用與法?」

[0480c24] 佛答:「菩薩行六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羅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則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

[0480c27] 譬如愚人不識飲食種具,聞鹽是眾味主,便純食鹽,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墮邪見,不能增進善法;若與五波羅蜜和合,則功德具足,義味調適。雖眾行和合,般若為主。

[0481a03] 若布施等諸法離般若波羅蜜,則有種種差別;至般若波羅蜜中,皆一相無有差別。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合為一味,無有別異。又如樹木,枝葉華果,眾色別異,蔭則無別。

[0481a08] 問曰:

[0481a08] 蔭亦有差別,樹大則蔭大,枝葉華果大小種種異形,云何無差別?

[0481a10] 答曰:

[0481a10] 蔽光故影現,無光之處即名為蔭,蔭不以大小異形為義。

[0481a11] 問曰:

[0481a11] 行般若波羅蜜,受誦乃至正憶念,此事為難;書持般若經卷與他人為易,功德尚不應等,云何言勝?

[0481a14] 答曰:

[0481a14] 獨行讀、誦、正憶念雖難,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經卷與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緣,無吾我故,功德為大。如佛問帝釋:「若人自供養舍利,復有人以舍利與他令供養,其福何所為多?」答曰:「與他人令供養得福多。」以無吾我、慈悲心與故。

[0481a20] 佛雖不用福德,見有如是大利益眾生故,是以入金剛三昧,自碎其身。

[0481a21] 問曰:

[0481a21] 若福德在心,佛何用碎身如芥子,令人供養?

[0481a23] 答曰:

[0481a23] 信凈心從二因緣生:一者、內正憶念,二者、外有良福田。譬如有好穀子,田又良美,所收必多。是故心雖好,必因舍利,然後得大果報。

[0481a26] 佛既可其言,復更自說:「有人書寫經卷與人,復有人於大眾中廣解其義,其福勝前。視是人如佛,若次佛。」

[0481a28] 如佛、若次佛義,如先說。

[0481a29] 佛以二種因緣,證般若波羅蜜為勝:一者、三世聖人從中學,成聖道;二者、我以此法故得成無上聖,我今還師仰此法。法者,諸法實相,所謂般若波羅蜜。

[0481b04] 「憍屍迦!我更無所求,而猶推尊般若供養,何況善男子不以種種供具供養般若波羅蜜!」

[0481b06] 此中說因緣:「般若是菩薩根本因緣,菩薩是諸佛根本因緣,諸佛是一切世間大利益安樂因緣。是故聲聞、辟支佛人慾疾安隱入三解脫門者,猶尚供養般若波羅蜜,何況菩薩!」

[0481b10] 供養具者,所謂以一心聽受乃至正憶念,及以華香乃至幡蓋。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九


大智度論釋挍量法施品第三十八(卷六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481b19] 【經】

[0481b19]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於汝意云何?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0481b21] 答言:「甚多!世尊!」

[0481b22]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無漏法,善男子、善女人從是中學,已學、今學、當學,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須陀洹果,已得、今得、當得;乃至阿羅漢果,求辟支佛道亦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當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憍屍迦!何等是無漏法?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四聖諦,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善男子、善女人學是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0481c05] 「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何以故?憍屍迦!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不離地獄、畜生、餓鬼苦。憍屍迦!教一人得須陀洹果,離三惡道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是。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何以故?憍屍迦!以菩薩因緣故,生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以菩薩因緣故,生諸佛。以是因緣故,憍屍迦!當知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是善法中學,便出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便有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便有諸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便有諸佛。

[0481c22] 「憍屍迦!置一閻浮提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四天下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0481c25] 答言:「甚多!世尊!」

[0481c26]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與如上說。憍屍迦!置四天下世界中眾生。若教小千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亦如是。憍屍迦!置小千世界中眾生。若教二千中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是人得福多!與如上說。憍屍迦!置二千中世界中眾生。若教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是人福德多!憍屍迦!置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若教如恆河沙等世界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道;若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其福德多!與如上說。

[0482a11] 「複次,憍屍迦!有人教一閻浮提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不?」

[0482a13]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

[0482a14]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與如上說。憍屍迦!置閻浮提眾生,復置四天下世界中眾生、小千世界中眾生、二千中世界中眾生、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憍屍迦!若有人教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令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汝意云何?是人福德多不?」

[0482a22] 答言:「甚多!世尊!」

[0482a22]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令書、持、讀、誦、說,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善法。與如上說。

[0482a25] 「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羅蜜,書、持、讀、誦、說、正憶念,是人福德,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道,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正憶念者,受、持、親近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受、持、親近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憶念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

[0482b05] 「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屍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義?憍屍迦!般若波羅蜜義者,不應以二相觀、不應以不二相觀,非有相、非無相,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取不舍,不住非不住,非實非虛,非合非散,非著非不著,非因非不因,非法非不法,非如非不如,非實際非不實際。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甚多,勝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

[0482b17]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亦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甚多!」

[0482b21]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

[0482b23]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盡其壽命,隨其所須,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供養;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因緣為他人廣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何以故?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於是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0482c05]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行檀波羅蜜,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其福甚多,以無所得故。云何名有所得?憍屍迦!若菩薩摩訶薩用有所得故布施,布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檀,不得波羅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羅蜜;『我忍辱,為是人忍辱。』是名得忍辱,不得波羅蜜;『我精進,為是事懃精進。』是名得精進,不得波羅蜜;『我修禪,所修是禪。』是名得禪,不得波羅蜜;『我修慧,所修是慧。』是名得慧,不得波羅蜜。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不得具足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0482c19]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修具足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0482c22] 佛告釋提桓因:「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得與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是人得具足檀波羅蜜;乃至修般若波羅蜜時,不得智、不得所修智,是人得具足般若波羅蜜。憍屍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當為他人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何以故?憍屍迦!未來世當有善男子、善女人慾說般若波羅蜜,而說相似般若波羅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聞是相似般若波羅蜜,失正道。善男子、善女人應為是人具足演說般若波羅蜜義,開示、分別,令易解。」

[0483a07]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a08] 佛言:「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a09]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為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a11]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是相似般若波羅蜜者,說色無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蜜。』行者求色無常,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說受、想、行、識無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羅蜜。』行者求受、想、行、識無常,是為行相似般若波羅蜜。說眼無常乃至說意無常;說色無常乃至說法無常;說眼界無常,色界、眼識界無常,乃至說意界、法界、意識界無常。說地種無常乃至說識種無常;說眼識界無常乃至說意識界無常;說眼觸無常乃至說意觸無常;說眼觸因緣生受無常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無常;廣說如五眾。說色苦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苦;說色無我乃至說意觸因緣生受無我,皆如五眾說。行者行檀波羅蜜時,為說色無常、苦、無我;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說無常、苦、無我。屍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為說無常、苦、無我;行四念處,為說無常、苦、無我。乃至行薩婆若時,為說無常、苦、無我。作如是教:『能如是行者,是為行般若波羅蜜。』憍屍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04]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當來世說相似般若波羅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羅蜜,汝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當得初地乃至當得十地。』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行者以相似有所得,以總相修是般若波羅蜜。憍屍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10]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慾說般若波羅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已,當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13] 「複次,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已,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便住菩薩神通,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18]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如是說:『汝善男子、善女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當得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21] 「複次,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善本,從初發心至成得佛,都合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說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25]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b27]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汝修行般若波羅蜜,莫觀色無常。何以故?色、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色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中色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者,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0483c05]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道者說:『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莫有所過、莫有所住。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過、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是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滅。』憍屍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廣說如上,與相似相違,是名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

[0483c14] 「如是,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義。若如是說般若波羅蜜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

[0483c17] 【論】

[0483c17] 者言:

[0483c17] 佛更欲以異門明般若波羅蜜勝故,問帝釋言:「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其福多不?」如經中廣說。

[0483c19] 此中說所以勝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廣說諸無漏法,成三乘道,入涅槃,不復還;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間無常福樂,還復墮苦,是故不如。

[0483c23] 複次,先是世間法,後是出世間法;先是能生生死法,後是能滅生死法;先是無常樂因緣,後是常樂因緣;先是凡夫、聖人共法,後但是為聖人法。如是等差別。無漏法者,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諸佛法。

[0483c27] 欲令是事了了易解故,更說因緣,所謂「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得大福德,勝於教閻浮提人行十善道——雖行十善,未免三惡道故。乃至得阿羅漢、辟支佛道亦如是。」

[0484a02] 佛更說譬喻:「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令得聲聞、辟支佛道,不如有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得福多。何以故?須陀洹至辟支佛皆從菩薩生故。」

[0484a06] 是般若波羅蜜中,種種說佛道因緣,是故書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人,勝以十善教四天下乃至如恆河沙等世界。

[0484a09] 複次,教閻浮提人乃至恆河沙等世界人令行四禪等乃至五神通亦如是。

[0484a11] 但四禪等是離欲人,與十善差別。

[0484a11] 複次,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乃至如恆河沙世界,令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不如是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得福多。得福多者,上以般若經卷與他人,今自行般若為異。

[0484a16] 先十善道,乃至五神通別說,今合說。

[0484a17] 問曰:

[0484a17] 何以不解「受、持、讀、誦、說」,但解「正憶念」?

[0484a18] 答曰:

[0484a18] 受、持、讀、誦、說,福德多;以正憶念能具二事,所謂福德、智慧,是故別說。如人採藥草,乃至合和而未服之,於病無損,服乃除病;正憶念如服藥病癒,是故但解正憶念。

[0484a22] 正憶念相,所謂非二非不二行般若波羅蜜。二不二義,如先說。

[0484a24] 初以書經卷,勝舍利;中以經卷與人,勝教人行十善乃至五通;今受、持、讀、誦、說,於受、持邊,正憶念最勝。今如諸佛憐愍眾生故為解其義令易解,勝自行正憶念。

[0484a28] 是時,佛欲廣分別福德故,說言:「若有人盡形壽供養十方佛,不如為他解說般若義。」此中說勝因緣:「三世諸佛皆學是般若成無上道。」

[0484b02] 複次,「若菩薩於無量劫行六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不如為人解說般若波羅蜜。」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

[0484b05] 佛更欲說般若正義,故答帝釋:「菩薩以無所得行六波羅蜜,則得具足。」具足即是般若波羅蜜正義。

[0484b07] 有人未來世說相似般若者,會中人聞說正憶念,作是思惟:「何者是邪憶念?」是故說相似般若波羅蜜相。如人知是道非道故,能舍非道、行正道。

[0484b11] 複次,憐愍未來世眾生不見佛及諸大菩薩,但見經書;邪憶念故,隨著音聲,說相似般若波羅蜜。相似者,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說五眾等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說五眾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

[0484b17] 如是說法人,教舍相似般若波羅蜜,修習真般若波羅蜜,是名說般若波羅蜜正義,勝前功德。


[0484b20] ◎【經】

[0484b20] 「複次,憍屍迦!閻浮提中所有眾生,皆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4b21] 答言:「甚多!世尊!」

[0484b22]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須陀洹。憍屍迦!置閻浮提中眾生,復置四天下眾生,小千世界、二千中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若有人教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盡教令得須陀洹。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4c02] 答言:「甚多!世尊!」

[0484c02]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須陀洹。

[0484c07] 「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閻浮提中人,令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4c09] 答言:「甚多!世尊!」

[0484c10]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故。乃至教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亦如是。

[0484c16]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得辟支佛道。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4c18] 答言:「甚多!世尊!」

[0484c18]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勤讀、誦、說、正憶念,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辟支佛道故。四天下乃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亦如是。

[0484c25]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4c27] 答言:「甚多!世尊!」

[0484c27]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當隨般若波羅蜜中學,當得一切智法;汝若得一切智法,汝便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若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具足,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屍迦!般若波羅蜜中生諸初發意菩薩摩訶薩故。乃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0485a06]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住阿鞞跋致地。於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0485a09] 答言:「甚多!世尊!」

[0485a09]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汝便得一切智法;得一切智法已,乃至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訶薩阿鞞跋致地故。乃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0485a16] 「複次,憍屍迦!一閻浮提中眾生髮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是人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學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人為一阿鞞跋致菩薩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開示、分別;如是言:『善男子!汝來!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學已,汝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所得功德甚多。乃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亦如是。

[0485a27] 「複次,憍屍迦!若有一閻浮提中眾生皆得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是人演說其義。於是中有一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是菩薩演說般若波羅蜜,及其義解,是人功德最多。乃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0485b05]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菩薩摩訶薩轉轉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是應轉轉教行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應教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亦應供養衣服、卧具、飲食、湯藥,隨其所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法施、財施供養是菩薩,所得功德,勝於前者。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0485b14] 爾時,慧命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屍迦!汝為聖弟子,安慰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法施、財施利益,法應爾。何以故?菩薩中生諸佛聖眾。若菩薩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諸菩薩不能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不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無聲聞、辟支佛。以是故,憍屍迦!諸菩薩摩訶薩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斷地獄、畜生、餓鬼道,世間便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便有檀波羅蜜、屍羅、羼提、毘梨耶、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出現於世,聲聞、辟支佛乘、佛乘皆現於世。」

[0485c04] 【論】

[0485c04] 者言:

[0485c04] 教閻浮提人乃至如恆河沙等世界中人令得聲聞、辟支佛道,不如為他人演說般若波羅蜜義。

[0485c06] 此中說因緣:「是諸賢聖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出故。」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實相,正遍知名為佛,小不如是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轉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愛念、供養能知諸法實相者,是天王、人王等世間福德人。是故常說:「般若波羅蜜出生諸賢聖、剎利大姓,乃至一切諸天。」

[0485c13] 複次,教一閻浮提乃至恆河沙等世界中人發無上道乃至阿鞞跋致,不如為一阿鞞跋致人解說般若波羅蜜正義。

[0485c15] 問曰:

[0485c15] 上說凡夫法、二乘法不如,可爾;今說教人發無上道、得阿鞞跋致,是佛道事,何故不如?

[0485c17] 答曰:

[0485c18] 說般若正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菩薩,二者、出三界不生不死法性生身菩薩。

[0485c19] 是菩薩但說過阿鞞跋致菩薩事,所謂教化眾生、凈佛世界,分別一切眾生三世無量劫心行業因緣,分別諸世界起滅成敗劫數多少、大慈大悲、一切智等無量諸佛法。為是一人說法勝教閻浮提乃至如恆河沙世界眾生令發心,又復至阿鞞跋致。

[0485c25] 從阿鞞跋致已上至佛道,中間更有一人近佛道,疾欲成佛。教是人般若波羅蜜正義者,其福最多!何以故?福田大故,福德亦大。

[0485c28] 譬如供養一切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聖人乃至欲坐道場菩薩,不如供養一佛。

[0486a01] 譬如犯於太子,得罪過犯一切人;若供養太子,得恩勝於供養一切凡人。若犯國王,得罪過於犯太子;若供養國王,勝於供養太子。

[0486a05] 如是,教化供養疾近作佛菩薩,勝於供養教如恆河沙等阿鞞跋致菩薩功德。所以者何?福田深厚,其法能令眾生增長故。

[0486a08] 爾時,帝釋知是法力大故,白佛言:「菩薩轉轉近無上道,如是應教化供養,功德轉多。」

[0486a10] 爾時,須菩提贊帝釋言:「善哉!善哉!汝能安慰勸進諸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財、法二施。」

[0486a12] 財施者,供養具、衣食等;「法施」者,所謂教六波羅蜜等。

[0486a13] 帝釋得道故,名為聖弟子。聖弟子法,應安慰勸進諸菩薩。

[0486a15] 是中說因緣:「是諸聖眾皆從菩薩中出。何以故?若菩薩不行六波羅蜜,不成無上道,則無須陀洹乃至辟支佛。菩薩因緣故,十善道乃至無量佛法出現於世;是故三惡道斷,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出現於世。」

[0486a19] 是故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正義,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


卷五十一至卷六十(51-60)終。返回《大智度論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Chanworld.org】來自CBETA版。2018.10.06-2018.10.0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