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覺悟是現代人修行的如實目標

覺悟是現代人修行的如實目標

梅塔

2021.01.17


涅槃,這一佛教的重要概念,對現代世俗社會許多人來說頗有歧義。詩人郭沫若在1920年的一首現代詩《鳳凰涅槃》,讓東方神話里的百鳥之王鳳凰,搖身一變化為西方或者古埃及傳說里的不死鳥菲尼克斯 – “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浴火重生”帶來充滿凄烈色彩的美學意味,而向死而生的決絕感甚至為大多數人所津津樂道。一般人甚至把“涅槃”等同於死亡、去世,常把高僧大德的往生“尊稱”為涅槃,而愈發增強人們所恐懼的負面意義。著名的美國搖滾巨星、涅槃樂隊的歌手科特-科本(Kurt Cobain),以自殺結束痛苦的短暫生命,為涅槃(Nirvana; Nibbana)一詞投下深重的死亡陰影。原本充滿解脫煩惱、超越生死輪迴和安樂平靜精神的涅槃之境,在此世間里與大多數人無可奈何的死亡和所歡喜的輪迴重生相聯繫,世人對佛教涅槃誤解之深或涅槃的含義不彰,令人扼腕。

涅槃的概念,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是古印度當時不同宗教和教派所追求的從痛苦中出離、解脫、無煩惱、寂滅、自在和不生不滅的境界,是很多宗教包括佛教的終極修行目標。婆羅門教所代表的古印度哲學認為,通過修行可以達到肉體解脫與高級生命如梵天結合,也就是“梵我合一”的涅槃。為了這孜孜以求的涅槃境界,很多教派(六師外道)或提倡嚴格苦行,或否定業力果報,或只解唯心,或只立唯物,或採取不可知的態度,不一而足。偉大的佛陀因了解世間的種種痛苦和煩惱而毅然出家,學習解脫痛苦之道,不斷捨棄不如實的老師、教義和修行之道,親證一切外道的教義和方法無法真正讓人從痛苦解脫。最後以自己的修行之力,達到煩惱息滅(Cessation of Taints),成就涅槃(Nibbana),實現圓滿覺悟(Fully Enlightened),成為世間佛陀(覺者)。按照佛教的說法,佛陀是此世間第一位自己圓滿覺悟,並帶領很多聖弟子得到阿羅漢的成就並實證涅槃之人。當古代的翻譯家們,無論從西域而來的譯經師還是中國本土的佛學大師,只能將這種圓滿覺悟的狀態音譯為涅槃。音譯的好處是沒有限制涅槃所謂深刻的中文無法傳達的內涵,避免辭不達意;而缺點也是明顯的。在戰國“百家爭鳴”之後,再無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創造的中國學界,無法建立涅槃的漢語術語。古漢語的經典版本對涅槃也有不同的音譯,如泥洹、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昵縛男等,更增加人們的理解困難。加之佛教界長期對涅槃境界過於形而上的描繪和廣泛加以討論的禁忌(Taboo),涅槃一詞的使用隨着時代的遷流,離開佛陀的核心原始教義越來越遠。

涅槃並不神秘,是佛陀通過自身經驗如實證得的覺悟境界和狀態。此境界是一種非緣生現象,與構成此世間的一切緣生現象相同,其本質是空性的(Void)。上座部佛教認為涅槃是色法和名法在剎那生滅起伏之間或常恆的平靜、寂靜狀態 – 而色法和名法指的不過是物質性對象(Material Objects)和精神性對象(Mental Objects),是佛學和哲學已經清晰定義了的,並為人們的實際經驗所了解。大乘佛教諸宗共祖龍樹論師在《中論》中說: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境界與當下世間顯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此世間的修行人,在此時此地精勤修學,其目標涅槃也是在此世間所達到的境界,而非在此世間之外的某個世間或境界里所追求的東西。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緣起,指出此世間的一切處於生死起伏的事物,在於十二因緣彼此為條件得生生不息的鏈式反應(Chained Reaction):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 (執取)、有、生、老死。可是當一個修行人徹底不再執取時,雙向鏈條就戛然而裂,他就在當下超越生滅起伏的輪迴而獲得涅槃的體驗。

佛教現代化可以用現代漢語和英文里更清晰和明確的詞語 – “覺悟” (Enlightenment) – 來表述由音譯而來的佛教關鍵概念涅槃。這樣便於釐清語義,破除迷思,清楚和如實理解“涅槃”的含義,符合佛教現代化的一貫態度。覺悟也是當代當代佛教各宗派的共同點。上座部佛教講求走八正道修行而通往正覺,菩提(Bodhi)就是正覺本身。大乘佛教強調發菩提心(覺悟心)而立志成佛,而佛就是覺悟者的音譯。不同宗派提出解脫道、菩薩道或菩提道,從最終的目標看,殊途同歸,都是為了痛苦和煩惱的消除而達到覺悟。就象解脫有不同種類(如心解脫(Liberation of Mind)和慧解脫(Liberation by Wisdom))與程度(如從虛空處到想、受息滅而解脫等;Staged Liberation)一樣,覺悟(正覺)也有程度的不同。修行人在修學中能體會到對一些現象的覺悟,經驗上也有實實在在的某種時段或深淺不一的平靜之感,我們可以稱之為小正覺 (Preliminary Enlightenment; PE) – 學人此時仍處於覺知訓練的初級階段,有時初嘗覺悟的喜悅而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和信念。在漫長的修行過程中,修行人的覺悟程度不斷提高,如成就上座部佛教里的前三果或是大乘佛教菩薩的多少地,我們可以稱之為中正覺 (Intermediate Enlightenment; IE)。修行人實踐至“諸煩惱已被消除,精神生活已經度過,應當做的已經完成,不再會有存在”之時,便成就阿羅漢,實現遍正覺(Full Enlightenment; FE) – 阿羅漢和佛陀的覺悟境界,是相同的遍正覺,沒有高下之分,佛陀的一個側面就是阿羅漢。在極言佛陀成就的覺悟殊勝時,佛陀的覺悟境界又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Supreme Full Enlightenment)。作為一個現代修行人,修行的目標可以用現代漢語清楚地表達:就是解脫痛苦,去除煩惱,實現覺悟。走覺悟之道的利益是多種多樣的:如減少對紛雜的世俗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家庭等的沾染依着;不再考慮那些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玄學的、無益的、帶來貪嗔痴的事物;提高時間和精力利用效率,專註於當下,相當於延長有限壽命;容易平靜下來,或增長平靜,於身心健康有利;有益於正念修行(四念處修行),更容易專註得定以了知此世間的現象;能平等地看待事物;為自己、他人帶來喜悅而慈悲幸福。

面對名詞概念不同的解脫道、菩薩道或菩提道等,現代修行人應該走一條沒有歧義的覺悟之道。佛教現代化應當回到佛陀核心教義,使人們通過修行,以達到程度和境界可以不同的,以遍正覺為目標的覺悟。這是當前佛教各宗派教義的最大公約數,應該成為佛教現代化的最大共識。以此為願景,佛教現代化在尊重佛教當前一切善法的基礎上,倡導專註當下,正念禪修(四念處禪修),實現覺悟,利益現代社會裡的芸芸眾生,並關懷自己和他人。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