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禪世界版】KN.4如是語經3

眾一集眾二集眾三集眾四集


KN.4.3  眾三集

共五品

(KN.4.3.50-KN.4.3.99)


KN.4.3 第一品

KN.4.3.50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不善事物之根。是哪三種呢?貪婪(貪)是一種不善事物之根,嗔恨(嗔)是一種不善事物之根,妄想痴迷(痴)是一種不善事物之根。比丘們!這是三種不善事物之根。」

貪婪、嗔恨與妄想痴迷毀壞

有從它們所出生

邪惡之心的同一個人,

就象竹子結出果實而毀壞它本身一般。

【注】:類似SN.3.2:

貪婪、嗔恨和妄想痴迷,

從一個人當中生起,

如同其果實摧毀蘆葦一般,

它們會傷害充滿邪惡之心的人。

【注】:善,這裡有翻譯作wholesome之意。有人作skillful解,善巧的意思。關於通常所說的貪嗔痴,貪可能譯作貪慾(lust)、貪婪(greed);嗔,可能譯作嗔恨、厭惡;而痴,可能譯作妄想、痴迷。

KN.4.3.51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屬性(three properties)。是哪三種呢?色的屬性 (色界)、無色的屬性(無色界)、息滅的屬性(滅界)。比丘們!這是三種屬性(界)。」

理解色的屬性時,

不對無色採取立場,

那些在息滅中得到解脫釋放的人,

已經把死亡留在身後。

已經以其身觸及

擺脫諸獲得的無死屬性,

已經實現了對諸獲得的放棄讓渡,

沒有污流煩惱,

正確的自覺者教導

沒有悲傷、沒有塵垢的境界。」

KN.4.3.52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受。是哪三種呢?快樂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比丘們!這是三種受。」

得定、正知和充滿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諸受

與諸受的集起,

以及它們在何處息滅,

與導向它們的息滅之道。

隨著諸受的息滅

一位比丘不再飢腸轆轆而完全寂滅(涅槃)。

【注】:見SN.36.1 和 Dhp.92-93。

KN.4.3.53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快樂的受應該被看作是痛苦的;痛苦的受應該被看作一隻箭;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應該被看作是無常的。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已經把快樂的受看作是痛苦的,把痛苦的受看作一隻箭,以及把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看作是無常的時,他就稱為一位正確看見的比丘。他切斷了渴愛,斷絕了諸束縛,並且通過突破狂妄我慢,他結束了痛苦。」

已把快樂的看作痛苦的

並且把痛苦的看作一隻箭,

已把平靜的受,

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痛苦的,看作無常的:

他是一位正確看見的比丘,

其人已完全了知諸受。

完全了知諸受後,

他在此是此地中沒有煩惱。

在正法當中屹立,隨著身體的破裂

明智者無法估量。

【注】:見SN.36.5

KN.4.3.54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是哪三種呢?就是對感官享樂的尋求、對存在(有)的尋求和對梵行的尋求。這些是三種尋求(SN.45.161)。」

得定、正知和充滿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尋求

與諸尋求的生起,

以及它們在何處息滅,

與導向它們的息滅之道。

隨著諸尋求的息滅

一位比丘不再飢腸轆轆而完全寂滅(涅槃)。

KN.4.3.55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是哪三種呢?就是對感官享樂的尋求、對存在(有)的尋求和對梵行的尋求。這些是三種尋求。」

感官享樂的尋求、對存在(有)的尋求和對梵行的尋求,

即基於諸見的集聚,執取「如是真理」:

通過諸尋求的放棄讓渡

和對諸見的廢除

一位厭離一切熱情

和在渴愛的息滅里得到解脫釋放的比丘,

沒有困惑,擺脫渴望。

KN.4.3.56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煩惱。是哪三種呢?感官享樂的煩惱、存在(有)的煩惱、無明的煩惱。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煩惱。」

得定、正知和充滿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諸煩惱(諸污流;諸內流; effluents; influxes)

與諸煩惱的生起,

以及它們在何處息滅,

與導向它們的息滅之道。

隨著諸煩惱的息滅

一位比丘不再飢腸轆轆而完全寂滅(涅槃)。

KN.4.3.57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煩惱。是哪三種呢?感官享樂的煩惱、存在(有)的煩惱、無明的煩惱。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煩惱。」

其諸感官享樂的煩惱終止。

其無明褪盡,

其存在(有)的煩惱枯竭:

一個完全得到解脫,擺脫獲得的人,

征服魔羅與其坐騎後,

他持有最後之身。

KN.4.3.58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渴愛。是哪三種呢?感官享樂的渴愛、存在(有)的渴愛、非存在(有)的渴愛。比丘們!這些是三種渴愛。」

被渴愛之軛所綁縛,

他們的心被存在(有)和非存在(有)所擊打,

沒有擺脫系縛的安穩的人們,

經歷遊盪而走向出生和死亡的眾生,

他們被魔羅的束縛所綁縛。

而那些已經捨棄渴愛

擺脫對存在(有)和非存在(有)的渴愛的人,

達到諸煩惱的終結,

穿過此世間而已經超越。  

KN.4.3.59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賦有三種品質的一位比丘已經越過魔羅的領地而如太陽般閃耀。是哪三種呢?有這種情況,一位比丘賦有一個超越修學的人(無學之人;阿羅漢)的戒蘊(the aggregate of virtue)、一個超越修學的人(無學之人;阿羅漢)的定蘊(the 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和,一個超越修學的人(無學之人;阿羅漢)的慧蘊(the aggregate of discernment)。賦有這三種品質的一位比丘已經越過魔羅的領地而如太陽般閃耀。」

戒、定與慧:

一個這些都得到很好修習的人,

凡他的這些被善修習者,

已經越過魔羅的領地

而如太陽般閃耀。


KN.4.3 第二品

KN.4.3.60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福德之業的根據(three grounds for meritorious activity)。是哪三種呢?慷慨布施所造福德之業的根據,戒所造福德之業的根據,修習(禪修; development; meditation)所造福德之業的根據。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福德之業的根據。」

在產生喜悅最大收益的福德諸業里

修學 – 修習慷慨布施,

一種和諧的生活,

一顆慈愛善意之心。

修習這些帶來喜悅的三種事物時,

一位明智者

在一個純凈的喜悅世間里重現。

KN.4.3.61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眼。是哪三種呢?肉眼、天眼和慧眼。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眼。」

肉眼、天眼和無上的慧眼:

最高級的人(the Superlative Person)教導這三種眼。

肉眼的出現

是通往天眼之道。

當生起智時,

有無上的慧眼:

無論誰獲得此眼,

都擺脫痛苦

而得到解脫釋放。

KN.4.3.62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根。是哪三種呢?「我將知道還未究竟知道」之根、究竟智(完全智; final knowledge)之根、賦有究竟智的人之根。比丘們!這些是三根(見SN.48.23)。」

對於沿著直道

在修學裡的一位有學(learner)來說:

首先,終結智(the knowledge of ending;滅盡煩惱智);

緊隨其後,直覺智(gnosis);

之後,從有(being)之束縛的終止

而有一個如此得到解脫的人的智慧(究竟智;完全智;final knowledge):

「我的解脫毫不動搖」。

這些諸根圓滿的一個人。

平靜,喜悅於平靜的境界,

已經征服了魔羅以及他的坐騎,

持有其人最後之身。

KN.4.3.63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時。是哪三種呢?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比丘們!這些是三種時。」

在諸相方面(signs)構想時,

眾生建立於諸相之上。

沒有完全理解諸相時,

它們成為死亡的諸系縛。

可是完全理解諸相時,

一個人並不臆測一個指示符(a signifier)。

以心意(mind)觸及解脫時,

無上平靜境界,

圓滿於諸相 – 平靜,歡喜於平靜境界,明智 –

一位慧成就者

使用劃分之法

而不被劃分。

【注】:坦尼沙羅比丘註:「第一眼看上去,本偈頌在這裡與散文化的前言沒有太大關係。可是如果在《中部》第二經(MN.2)的語境下來看它們,它們的關係就清楚了。對過去、現在、未來時給與適當關注的人,不會在那些術語里定義他或他自己,並且也不會這樣在那些方面執取於「自我」的任何意義。」

KN.4.3.64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惡行(不當行為)。是哪三種呢?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這些是三種惡行。」

已經參與身惡行,

語惡行的諸造作,

意惡行,

或者任何其他有過錯的事物時,

還沒有做善業,

而做了大量惡業,

身體破裂時,

劣慧者在地獄裡重現。

KN.4.3.65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善行。是哪三種呢?身善行、語善行和意善行。這些是三種善行。」

已經捨棄身惡行,

語惡行的諸造作,

意惡行,

或者任何其他有過錯的事物時,

還沒有造作惡業,

而做了大量善業,

身體破裂時,

具慧者在天界重現。

KN.4.3.66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清凈性。是哪三種呢?身清凈性、語清凈性和意清凈性。這些是三種清凈性。」

身清凈、語清凈,心清凈

– 沒有煩惱 – 

一個清凈者,

圓滿於清凈性,

被稱為已經捨棄了一切。  

KN.4.3.67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形式的聖行(three forms of sagacity)。是哪三種呢?身聖行、語聖行和意聖行。比丘們!這些是三種形式的聖行。」

一位身聖人(a sage in body),

一位語聖人,

一位意聖人,

沒有煩惱:

一位圓滿於聖行的聖人

被稱為洗凈了邪惡。

KN.4.3.68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任何還未捨棄其貪慾、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稱為已經到了魔羅的地盤,已經在魔羅的控制之下。邪惡者(the Evil One)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那個人。可是任何已經捨棄其貪慾、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不被稱為已經到了魔羅的地盤,已經在魔羅的控制之下。邪惡者(the Evil One)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那個人。」

任何其貪慾、嗔恨和無明

已經褪盡的人,

被稱為心意平靜自若,

生往梵天,

覺醒,如來,

對他來說恐懼和敵意都過去,

已經捨棄一切的人。 

KN.4.3.69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任何人 – 比丘還時比丘尼 – 還未捨棄其貪慾、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稱為還沒有渡過有諸波浪、諸礁石、諸漩渦、諸奪取者和諸惡魔的大海。任何人 – 比丘還是比丘尼 -捨棄其貪慾、其嗔恨和其妄想痴迷的人,被稱為已經渡過有諸波浪、諸礁石、諸漩渦、諸奪取者和諸惡魔的大海。已經渡過,已經到達彼岸,他或她,一位婆羅門,站在高地上(見SN.35.228)。」

其貪慾、瞋恨和無明

已經褪盡的人,

已經渡過有其諸奪取者和諸惡魔,

危險的諸波浪

而難以渡過的大海。

擺脫諸獲得(acquisitions)

– 諸束縛得到超越

死亡被捨棄 –

他已經捨棄痛苦

而沒有進一步的流變。

已經去往目標,

他不受到限制,

我告訴你,

他已經智勝那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


KN.4.3 第三品

KN.4.3.70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我已經看見具有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的眾生;他們斥責聖者們,在諸邪見的影響下持有諸邪見和採取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苦界、惡趣、下界和地獄裡重現。這並不是從另一個觀察思考者或婆羅門那裡聽到,我才告訴你,我已經看見具有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的眾生;他們斥責聖者們,在諸邪見的影響下持有諸邪見和採取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苦界、惡趣、下界和地獄裡重現。

這是因為我自己已經了解,我自己已經看見,我自己已經證悟,所以我告訴你我已經看見具有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的眾生;他們斥責聖者們,在諸邪見的影響下持有諸邪見和採取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苦界、惡趣、下界和地獄裡重現。」 

心意受到錯誤導向,

言說錯誤之語(wrong speech;邪語),

以身體造作諸邪行(wrong deeds ):

在這裡幾乎沒有修學的一個人,

在這裡壽命很短的一個邪惡造作者,

身體破裂時

沒有洞察,

在地獄裡重現。

KN.4.3.71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我已經看見具有身善行、語善行和意善行的眾生;他們不斥責聖者們,在諸正見的影響下持有諸正見和採取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善趣,甚至在一個天界里重現。這並不是從另一個觀察思考者或婆羅門那裡聽到,我才告訴你,我已經看見具有身善行、語善行和意善行的眾生;他們不斥責聖者們,在諸正見的影響下持有諸正見和採取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善趣,甚至一個天界里重現。

這是因為我自己已經了解,我自己已經看見,我自己已經證悟,所以我告訴你我已經看見具有身善行、語善行和意善行的眾生;他們不斥責聖者們,在諸正見的影響下持有諸正見和諸行動。他們身體破裂時,死後在善趣,甚至一個天界里重現。」 

心意受到正確導向,

言說正確之語(right speech;正語),

以身體造作諸正行(right deeds ):

在這裡有大量修學的一個人,

在這裡壽命很短的一個福德造作者,

身體破裂時

具有洞察,

在天界里重現。

KN.4.3.72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出離(escape)屬性(properties)。是哪三種呢?這是擺脫貪慾(lust)的岀離:放棄。這是擺脫色(form)的岀離:無色(formlessness)。至於所產生的一切東西,都是所造作構成的和並相互依賴而生起的 – 擺脫那個的出離就是息滅。比丘們!這些是三種出離屬性。」

知道擺脫貪慾的岀離

和對諸色的克服

– 總是熱忱 –

觸及一切諸造作構成的靜止 (stilling):

他是一位已經正確看見的比丘。

在那裡他的到解脫釋放。

一位智證的掌握者(a master of direct knowing),

平靜,

他是一位超越諸束縛的聖者(牟尼)。

KN.4.3.73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無色諸現象比諸色更為平靜;而息滅比無色諸現象更為平靜。」   

那些走向諸色的眾生,

以及那些站在無色諸現象里的眾生,

沒有息滅之智 (no knowledge of cessation) ,

回到進一步的存在(有)。

可是,了知色,

不對無色諸事物採取立場時,

那些在息滅里得到解脫釋放的人

是已經將死亡置於身後之人。

已經以其身觸及沒有諸獲得的無死屬性(the deathless property free from acquisitions) ,

已經實現諸獲得的放棄讓渡,

煩惱已盡,正確自我覺醒者(正覺者)教導

沒有憂傷和沒有塵垢的境界。

KN.4.3.74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在世間有這三種子女存在。是哪三種呢?較高貴出生之人,類似出生之人,以及較低級出生之人。

那麼,一個兒子或女兒如何是較高貴出生之人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兒子或女兒的父母還沒有皈依佛陀,還沒有皈依法,還沒有皈依僧團。他們沒有戒除殺生,沒有戒除偷盜,沒有戒除邪淫不端,沒有戒除妄語,沒有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們天生就是無原則的和邪惡的。可是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已經皈依佛陀,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團。他/她戒除殺生,戒除偷盜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語,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她天生就是有原則的和令人欽佩的。這個人就被稱為一個具有較高貴出生的兒子或女兒。

那麼,一個兒子或女兒如何是類似出生之人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兒子或女兒的父母已經皈依佛陀,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團。他們戒除殺生,戒除偷盜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語,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們天生就是有原則的和令人欽佩的。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也已經皈依佛陀,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團。他/她戒除殺生,戒除偷盜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語,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她天生就是有原則的和令人欽佩的。這個人就被稱為一個具有類似出生的兒子或女兒。

那麼,一個兒子或女兒如何是較低級出生之人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兒子或女兒的父母已經皈依佛陀,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團。他們戒除殺生,戒除偷盜者,戒除邪淫不端,戒除妄語,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們天生就是有原則的和令人欽佩的。可是他們的兒子或女兒還沒有皈依佛陀,還沒有皈依法,還沒有皈依僧團。他/她沒有戒除殺生,沒有戒除偷盜,沒有戒除邪淫不端,沒有戒除妄語,沒有戒除引起懈怠放逸的釀造和蒸餾酒類。他/她天生就是無原則的和邪惡的。這個人就被稱為一個具有較低級出生之的兒子或女兒。」

明智者希望一個具有較高貴出生

或類似出生的孩子,

而不希望一個具有較低級出生的孩子,

一個家庭的破壞者。

在此世間里的孩子們,

優婆塞們 

– 戒德圓滿,信念堅定;

慷慨,毫不吝嗇 –

就象脫離雲彩的月亮

在任何聚會中大放異彩。

KN.4.3.75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這些是在此世間存在的三種類型的人。是哪三種呢?象無雨之雲的人,本地降雨之人,以及到處降雨之人。

那麼,一個象無雨之雲的人如何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人根本不給任何人以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膏、床榻、居處或燈盞:不給諸觀察思考者,不給諸婆羅門,不給任何悲慘的人,不給無家可歸者,或不給乞丐們。這就是一個人如何是象無雨之雲的人。

那麼,一個本地降雨之人如何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人給某些觀察思考者,給某些婆羅門,給某些悲慘的人,給某些無家可歸者,和給某些乞丐以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膏、床榻、居處或燈盞,可是不給其他人。這就是一個人如何是本地降雨之人。

那麼,一個到處降雨之人如何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種情形:一個人給所有觀察思考者,給所有婆羅門,給所有悲慘的人,給所有無家可歸者,和給所有乞丐以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膏、床榻、居處或燈盞。這就是一個人如何是到處降雨之人。

比丘們!這些是在此世間存在的三種類型的人。」

他不給諸觀察思考者,

不給諸婆羅門,

不給悲慘的人,

也不給無家可歸者分享他所獲得的:

食物,

飲料,

營養物。

他這個最低等的人

被稱為無雨之雲。

他不給某些人,

而給其他人:

聰明者稱他為

本地降雨之人。

一個響應諸請求的人,

同情眾生

很高興分發眾施捨:

「給他們吧!

給吧!」 他說。

就像烏雲密布,雷雨般,

充滿水,淋濕

眾高原和眾溝壑:

象這樣的一個人

就象這樣。

已經正確地積攢

通過主動行動而獲取的財富,

他以食物和飲料

正確地滿足了那些陷入

無家可歸境地的人。

KN.4.3.76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熱望於這三種幸福時,一位明智者應該守護其戒德。是哪三種呢?想到「願讚美降臨於我」時,一位明智者應該守護其戒德。想到「願財富出現於我」時,一位明智者應該守護其戒德。想到「身體破裂,死後願我在一個善趣,甚至一個天界里重現」時,一位明智者應該守護其戒德。比丘們!這熱望於這三種幸福時,一位明智者應該守護其戒德。」

聰明,熱望於三種幸福時,

您應該守護你的戒德:

讚美;

財富的獲得;

以及死後在天堂里欣喜。

即使你不作惡

但尋求結交一個作惡的人,

你被懷疑是邪惡的。

你的壞名聲成長。

你結交那種人,

你尋求那種人,

你自己會變成那種人 –

因為人以群分,你們的那類人共住。

所交往的人,

去交往的人,

被感動的人,

感動另一個人的人 –

象一隻沾滿毒藥的箭 –

污染了箭袋。

因此,害怕污染,

覺悟者不應該

與邪惡的人們

成為同志。

在一枚庫薩草(吉祥草;kusa grass)的葉片中

包裹腐爛的魚的一位男子

讓草臭不可聞:

同樣地,

如果你尋求結交傻瓜們。

可是在一棵樹的葉子里

包裹了香粉的一位男子

使葉子芳香:

同樣地,

如果你尋求結交覺悟者們。

因此,就象葉子包裝物的結果一樣,

知道你自己的結果時,

你不應該

尋求結交不善之人。

明智者會與

那些明智的人相交。

那些不善之人

帶你去地獄。

而良善之人幫助你

達到一個善趣。

KN.4.3.77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這個身體分崩離析;識屈從於褪去;一切獲得都是無常的,痛苦的,並屈從於變化。」

知道身體分崩離析,

識消失而去,

看見諸獲得里的危險時,

你已經超越了出生和死亡。

已經達到最高的平靜(寂靜),

你度過你的時光,

安詳自若。

KN.4.3.78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根據他們的屬性,眾生匯聚在一起並互相聯繫。性向低級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低級的眾生互相聯繫。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互相聯繫。在過去,根據他們的屬性,眾生匯聚在一起並互相聯繫。性向低級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低級的眾生互相聯繫。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互相聯繫。在將來,根據他們的屬性,眾生匯聚在一起並互相聯繫。性向低級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低級的眾生互相聯繫。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互相聯繫。而現在,根據他們的屬性,眾生匯聚在一起並互相聯繫。性向低級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低級的眾生互相聯繫。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匯聚在一起並與性向令人欽佩的眾生互相聯繫。」 

生於聯繫的草叢

被非聯繫切掉。

正如乘著一塊小木板之人

會沉入大海一般,

與懶惰相聯繫時,

甚至正確地生活的人也會下沉。

因此避免懶惰懈怠者,

那些持久性低的人們。

與隱退遠離、果斷,專註於禪那的聖者們同住,

他們的堅持一直得到激發:明智者們(見SN.14.16)。

KN.4.3.79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這三種事物導致一位修學中的比丘(有學比丘)的退失(falling away)。是哪三種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樣的情形:一位修學中的比丘樂於活動,歡喜活動,專意於他對活動的享受。他樂於閑聊,歡喜閑聊,專意於他對閑聊的享受。他樂於睡眠,歡喜睡眠,專意於他對睡眠的享受。比丘們!這三種事物導致一位修學中的比丘的退失。

而這三種事物導致一位修學中的比丘的非退失。是哪三種呢?比丘們!在這裡,有這樣的情形:一位修學中的比丘不樂於活動,不歡喜活動,不專意於他對活動的享受。他不樂於閑聊,不歡喜閑聊,不專意於他對閑聊的享受。他不樂於睡眠,不歡喜睡眠,不專意於他對睡眠的享受。比丘們!這三種事物導致一位修學中的比丘的非退失(見DN.16)。」

樂於活動,

歡喜閑聊,

享受睡眠,

以及掉舉不安:

象這樣的一位比丘

他對觸及最高級的自我覺醒

無能為力。

因此,他應該是一位幾乎沒有職責的男子,

幾乎沒有懶惰,

不掉舉躁動。

象這樣的一位比丘,

他能夠觸及

最高級的自我覺醒。


KN.4.3 第四品

KN.4.3.80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不善的思維(尋思;unskillful thinking)。是哪三種呢?與不想被鄙視有關的尋思;與諸收益、諸供養、恭敬有關的尋思;與對他人有同理心有關的尋思。比丘們!這些是三種不善的尋。」

【注】:此處不善的,不是與戒德有關的善的,而是指善巧的,熟練的,unskillful。尋思,古漢語作尋,就是思維。

束縛於不想被鄙視;

束縛於諸收益、諸供養和恭敬;

束縛於同伴們相圍的歡喜:

你遠離諸束縛的終結。

可是在這裡已經捨棄了眾兒子、

畜群、婚姻、

眾親密者的任何人:

象這樣的一位比丘,

他有能力觸及

最高級的自我覺醒。

KN.4.3.81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不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和不接受諸供養兩者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

這並不是從另一個觀察思考者或婆羅門那裡聽到,我才說「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不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和不接受諸供養兩者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

相反,這是因為我自己了解,自己看見,自己觀察,我才說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不接受諸供養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我已經看見被接受諸供養和不接受諸供養兩者而征服的眾生 – 他們的心不知所措 – 身體破裂時,他們在一個苦界、一個惡趣、一個下界和地獄裡重現。」

當接受諸供養和不接受諸供養兩者時,

他的定(concentration)沒有動搖;

他保持經心注意:

他,

– 不斷地專註於禪那,

見解細緻(subtle in view)並且清楚看見(clear-seeing),

享受執取的終結 –

被稱為一個正直之人(of integrity)。

KN.4.3.82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這三種天界之聲在適當場合眾天神中響起。是哪三種呢?當一位聖者們的弟子剔除發須,身著赭色衣袍,下定決心從在家生活進入無家生活而出家時,在這種情況下,天界之聲在眾天神中響起:「這位聖者們的弟子已經下定決心要與魔羅(Mara)進行戰鬥。」 這是在適當場合眾天神中響起的第一種天界之聲。

當一位聖者們的弟子一生致力於修習導向覺醒之翼的七菩提分時,在這種情況下,天界之聲在眾天神中響起:「這位聖者們的弟子已經下定決心要與魔羅(Mara)進行戰鬥。」 這是在適當場合眾天神中響起的第二種天界之聲。

當一位聖者們的弟子通過諸煩惱的終止,親自在此時此地住於無煩惱(漏盡)的覺知解脫(心解脫;awareness-release)和洞察解脫(discernment-relase;慧解脫)時,在這種情況下,天界之聲在眾天神中響起:「這位聖者們的弟子已經贏得戰鬥。已經在戰鬥的最前線度過,他現在住於勝利之地。」 這是在適當場合眾天神中響起的第三種天界之聲。

這些是在適當場合眾天神中響起的三種天界之聲。

看到他贏得了戰鬥

- 正確地自我覺醒者的弟子 -

甚至眾天神向這位徹底圓熟的偉人禮敬。

「向你禮敬,啊,純種的人!-

你贏得了艱辛的勝利,

擊敗死亡之軍(the army of Death),

不受阻礙而得到解放。」

因此眾天神,

他們向已經抵達心的目標之人禮敬,

因為他們在他當中

看不到會使他受到死亡的控制的任何辦法。

KN.4.3.83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當一位天神將要離開眾天神團體而逝去時,出現五個預兆:他的花環枯萎,衣服變髒,汗水從他的腋窩中冒出來,他的身體沉悶無光,他不再歡喜於自己的天座。眾天神從這一點知道「這位天子將要逝去」時,用三種說法來鼓勵他:「尊敬的先生!請你從這裡去往一個善趣。已經到了一個善趣後,獲得良善的收穫。已經獲得良善的收穫後,就會很好地得到建立。」」

當如是所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說道:「大德!什麼是眾天神對於去往一個善趣的籌算呢?大德!什麼是他們對於良善獲得的籌算呢?大德!什麼是他們對於很好地得到建立的籌算呢?」

「比丘們!人的狀態是眾天神對於去往一個善趣的籌算。已經成為人時,對如來教導的法和律(the Dhamma and Vinaya)獲得信念:這就是對於良善獲得的籌算。當這種信念在其人當中安定下來 – 生根,得到建立,堅固而不會被任何婆羅門或觀察思考者毀壞;不會被天神、魔羅或梵天毀壞;或者不會被在此世間的任何人毀壞:這是眾天神對於很好地得到建立的籌算。」

當一位天神由於其壽命的終結

將要離

眾天神團體而逝去時,

響起三種聲音 

– 眾天神的鼓勵。

「尊敬的先生!

請你從這裡去往一個善趣,

有人類眾生相伴。

變成一個人時,

對真實法獲得一種無上的信念。

你對真實法受到很好教導的信心,

應該被安頓下來,生根

得到建立

– 只要你們活著

就不會被毀壞。 

已經捨棄了身惡行,語惡行,

意惡行,以及其他任何有過失的東西;

已經以身做的善巧的,以語有許多善巧的,

已經以心做了善巧的,無量的,無諸獲得的,

於是 – 已經通過施捨

造作了大量作為化生天界之基礎的福德 –

使其他凡人建立真實法和梵行。」

以這種同情憐憫,當他們知道一位天神將逝去時,

眾天神鼓勵他道:

「回來吧,天神!

一遍又一遍地再來。」

KN.4.3.84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人,出現於此世間時,他們為了許多人的利益,為了許多人的幸福,出於對此世間的同情憐憫而出現 – 為了眾人和眾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是哪三種呢?

有一種情形:如來出現於此世間,應供,正確地自我覺醒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可被調御者的無上調御者、人天師、覺悟者、世尊。他教導的法在開首、中間和結尾都是美善的,涵義和言辭正確;他揭示了一種圓滿和清凈(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這是第一種人,出現於此世間時,為了許多人的利益,為了許多人的幸福,出於對此世間的同情憐憫而出現 – 為了眾人和眾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再者,有作為一位應供者導師(the Teacher who is a worthy one)的弟子,煩惱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負擔已卸,已達成真正的目標,已經毀壞有(存在)的諸束縛,並且通過究竟智(right gnosis)而獲得完全解脫。他教導的法在開首、中間和結尾都是美善的,涵義和言辭正確;他揭示了一種圓滿和清凈(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這是第二種人,出現於此世間時,為了許多人的利益,為了許多人的幸福,出於對此世間的同情憐憫而出現 – 為了眾人和眾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再者,有作為一位導師(the Teacher)的弟子,他是遵循一位修學者的修行實踐的人,博學多聞,已經養成了良好諸習慣和進入諸修行實踐。他教導的法也在開首、中間和結尾都是美善的,涵義和言辭正確;他揭示了一種圓滿和清凈(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精神生活(梵行)。這是第三種人,出現於此世間時,為了許多人的利益,為了許多人的幸福,出於對此世間的同情憐憫而出現 – 為了眾人和眾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這些是三種人,出現於此世間時,他們為了許多人的利益,為了許多人的幸福,出於對此世間的同情憐憫而出現 – 為了眾人和眾天神的福利、利益和幸福。」

導師(the Teacher)、

大仙(Great Seer),

是此世間第一種人;

跟隨他時,弟子心意沉著自若;

然後是博學多聞的人,

遵循一位修學之人的修行實踐,

已經養成了良好諸習慣和進入諸修行實踐。

這三種在眾人和眾天神里最為首要,

發光,宣告正法時,

打開無死之門(throw open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

使許多人解脫束縛。

那些走這條路的人,

由無上的大篷車領袖(the Caravan Leader)精心教導,

那些經心注意善逝者(the One Well-Gone)的訊息的人。

就在這裡將終結痛苦。

KN.4.3.85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請你們繼續將注意力集中於身體的骯髒不凈(foulness in body)。具備由你內心脫穎而出而得到很好建立的入出息念。保持專註於所有造作之物(諸行)的不穩定性。對於一個保持專註於此身不凈性的人來說,對凈界屬性的貪愛被捨棄。對於一個具備由其內心脫穎而出而得到很好建立的入出息念的人來說,煩人的外部想法和傾向不存在。對於一個保持專註於所有造作之物的不穩定性的人來說,無明(ignorance)被捨棄而明(clear knowledge; clear knowing)生起。」

集中注意力於

身體的骯髒不凈,

入出息充滿正念,

看見所有造作物(諸行)的平息

– 總是熱忱:

他是一位已經正確地看見的比丘。

正知(正智)的掌握者,

內心安寧寂靜,

他是超越諸束縛的

一位聖者牟尼。

KN.4.3.86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對於按照正法實踐正法的一位比丘,根據正法實踐正法時,他應該被描述為這一如法的方式。當言說時,他說正法而不是非法。當思考(思維)時,他思考正法而不是非法。避免兩者,他住於平靜、具念和正知。」

他住於正法,

他歡喜正法,

一位比丘琢磨正法

想起正法的比丘

不會從真實的正法

退失(fall away)。

無論行走,

站立,

坐著,

或躺下

– 他的心向內得到約束 –

他就抵達平靜。

KN.4.3.87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產生盲目,產生缺乏眼力遠見,產生缺乏知識(智),導致洞察慧(insight;觀慧)息滅,與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無助的不善巧的思考(尋; thinking)。是哪三種呢?充滿感官享樂的思考(思維),產生盲目,產生缺乏眼力遠見,產生缺乏知識(智),導致洞察慧(insight;觀慧)息滅,與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無助。充滿惡意的思考,產生盲目,產生缺乏眼力遠見,產生缺乏知識(智),導致洞察慧(insight;觀慧)息滅,與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無助。充滿了危害的思考,產生盲目,產生缺乏眼力遠見,產生缺乏知識(智),導致洞察慧(insight;觀慧)息滅,與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無助。

有這三種產生非盲目,產生眼力遠見,產生知識,導致促進洞察慧(insight;觀慧),與非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有助益的善巧的思考(思維;尋; thingking)。是哪三種呢?充滿放棄感官享樂的思考(思維),產生非盲目,產生眼力遠見,產生知識,導致促進洞察慧(insight;觀慧),與非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有助益。充滿非惡意的思考,產生非盲目,產生眼力遠見,產生知識,導致促進洞察慧(insight;觀慧),與非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有助益。充滿了無危害的思考,產生非盲目,產生眼力遠見,產生知識,導致促進洞察慧(insight;觀慧),與非煩惱為伍,並對破除系縛有助益。」

應該在三種善巧的思維上思考,

應該拒絕三種不善巧的思維。

無論誰靜止了諸思想和諸檢查(尋思和伺察;尋伺)

– 就象雨靜止一團塵垢之雲一般 – 

通過由思考的靜止(尋的靜止)的一種覺知(awareness),

就在此處成就

寂靜之境。

KN.4.3.88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內部的諸污垢、內部的諸敵人、內部的諸仇敵、內部的諸兇手、內部的諸對手。是哪三種呢?貪婪(greed)是內部的諸污垢、內部的諸敵人、內部的諸仇敵、內部的諸兇手、內部的諸對手。瞋恨是內部的諸污垢、內部的諸敵人、內部的諸仇敵、內部的諸兇手、內部的諸對手。妄想痴迷是內部的諸污垢、內部的諸敵人、內部的諸仇敵、內部的諸兇手、內部的諸對手。比丘們!這些是三種內部的諸污垢、內部的諸敵人、內部的諸仇敵、內部的諸兇手、內部的諸對手。」

貪婪會造成傷害。

貪婪挑動其心。

人們沒有意識到它

作為來自內部的一種危險。

一個人貪婪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貪婪的時候

沒有看到正法。

被貪婪戰勝時,

他處於黑暗中而盲目。

但是當放棄貪婪一個人,

不感受對值得貪婪的事物的貪婪時,

貪婪就從他身上掉下,

象一滴水滑落

一片蓮葉一般。

嗔恨會造成傷害。

嗔恨挑動其心。

人們沒有意識到它

作為來自內部的一種危險。

一個人嗔恨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貪婪的時候

沒有看到正法。

被貪婪戰勝時,

他處於黑暗中而盲目。

但是當放棄嗔恨一個人,

不感受對值得嗔恨的事物的嗔恨時,

嗔恨就從他身上掉下,

象一片棕櫚樹葉

從它的莖掉落一般。

妄想痴迷會造成傷害。

妄想痴迷挑動其心。

人們沒有意識到它

作為來自內部的一種危險。

一個人妄想痴迷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的福利。

妄想痴迷的時候

沒有看到正法。

被妄想痴迷戰勝時,

他處於黑暗中而盲目。

但是當放棄妄想痴迷一個人,

不感受對值得妄想痴迷的事物的妄想痴迷時,

他驅除一切妄想痴迷,

象太陽的升起

驅除黑暗一般。

KN.4.3.89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被三種形式的非法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達多墮(Devadatta)不可避免地註定墮入苦界,墮入地獄,一劫之久。是哪三種呢?比丘們!被邪惡的諸慾望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達多墮(Devadatta)不可避免地註定墮入苦界,墮入地獄,一劫之久。比丘們!被邪惡的人們的友誼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達多墮(Devadatta)不可避免地註定墮入苦界,墮入地獄,一劫之久。並且,還有一些事情更應該要做,可是他還是以較低量的出眾成就半途而廢。被這三種形式的非正法所征服 – 他的心不知所措 – 提婆達多墮(Devadatta)不可避免地註定墮入苦界,墮入地獄,一劫之久。」

願沒有人以邪惡慾望

在此世間重生。

通過那個邪惡慾望知道那個,

他的趣向就是具有眾邪惡慾望的所有人的去處。

我聽說了被看作明智的、冷靜的

以榮耀而發光的提婆達多

在無知冷漠的影響下

攻擊如來

並墮入四門的可怕之處:

阿維奇(Avici),無間地獄。

無論誰反對沒有腐敗

未做惡事之人:

邪惡會觸及他自己,

這心智敗壞

不恭敬之人。

無論誰能想到

用一壇毒藥污染大海,

因為水體如此之大

他都不會成功。

當任何一個人

以謾罵攻擊善逝的和具有平靜之心的如來時,

也是這樣,

因為謾罵對他沒影響增長。

一個明智者應該交朋友,

應該與一個象他那樣的人交往 –

一位比丘可以追求其道

並達到痛苦的終結。


KN.4.3 第五品

KN.4.3.90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有這三個最高信心目標(最高凈信)。是哪三個呢?比丘們!在無論能有什麼眾生中:無足的、雙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感知的(percipient; 想)、無感知的、非感知非非感知的 – 如來、應供和正覺者,被認為是最高的。比丘們!那些對覺悟者(the Awakened One)有信心的人對最高的有信心;並且對於那些對最高的有信心的人來說,果報是最高的。

比丘們!在無論能有的什麼眾法(dhammas)中:造作的(fabricated;有為的)或非造作的(unfabricated;無為的),冷靜離欲(dispassion) – 迷醉的抑制,渴望的消除,依著的根除,輪迴的打破,渴愛的摧毀,冷靜離欲,息滅、無系縛的實現 – 被認為是最高的。比丘們!那些對冷靜離欲法有信心的人對最高的有信心;並且對於那些對最高的有信心的人來說,果報是最高的。

比丘們!在無論能有的什麼造作有為的品質(fabricated qualities)中,八聖道 –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被認為是最高的。比丘們!那些對聖道法(the dhamama of the noble path)有信心的人對最高的有信心;並且對於那些對最高的有信心的人來說,果報是最高的。

比丘們!在無論能有的什麼眾社區或團體中,如來的眾弟子的僧團(the Sangha)被認為是最高的 – 即當看作成對時聖弟子們的四種團體(四雙之人),當看作眾個人時的八種個人(八輩之士)。比丘們!那些對僧團(the Sangha)有信心的人對最高的有信心;並且對於那些對最高的有信心的人來說,果報是最高的。

比丘們!這些是三個最高信心目標(最高凈信)。」

【注】:在另譯本中有附加的文字,「這如來聖弟子的僧團應該被崇敬、供奉、供養和尊敬,是此世間的最高福田。」 有的譯本沒有與八聖道相應的內容。

具足信心(凈信) ,

了知最高法是無上的;

對最高的佛陀有信心,

在值得諸供養上無與倫比;

對最高的正法有信心,

靜止的快樂,冷靜離欲;

對最高的僧團有信心,

作為福田(a field of merit),無與倫比;

已經向最高的供奉諸布施,

一個人修習最高的福德,

最高的長壽和美貌,

名譽,榮耀,

喜悅和力量。

已經向最高的供奉,

一個明智者,

對最高正法不偏不倚,

無論成為一位天界或人類的眾生,

已經成就最高的境界時

他欣喜不已。

KN.4.3.91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這是一種卑微的謀生手段,即托缽乞食(alms gathering)。比丘們!在此世間,說「作為乞食者你手持一隻缽走來走去!」是一種辱罵。 可是有理智的良好家庭的年輕人出於令人信服的理由接受了它。他們既非被眾國王或眾強盜所迫,也非通過債務,通過恐懼,也不是通過喪失生計,而是通過這一想法:「我們被出生、衰老和死亡,被悲傷(sorrows)、哀慟(lamentations)、痛苦(pains)、苦惱(displeasures)和絕望(despairs)所困擾,被壓力痛苦所困擾,被壓力痛苦所戰勝。啊,最好可以知道這整個苦蘊的結束。」 可是這個良好家庭的年輕人,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出家,可能對諸感官享樂貪婪,諸慾望強烈,心懷惡意,諸決心敗壞,正念迷糊,毫無戒備(不正知),十分偏頗,他的心意散亂,諸根不受控制。比丘們!猶如從火葬燃料堆取出的一個火把 – 兩端燃燒,中間是排泄物 – 既不能在村落也不能在山林中當燃料一般:比丘們!我告訴你們,這是對於這個人一個譬喻。他既錯失了在家屋主的諸享受,也沒有實現觀察思考者(沙門)的目的。」

他既錯失了在家屋主的諸享受,

也沒有實現觀察思考者(沙門)的目的 –

不幸的人!

破壞它時,他將它扔掉,

象在火葬處的一隻火把一般。

吞食發光和燃燒的、

一個鐵球還好過

那些沒有原則

和沒有制約的

食用這個國家的施食的人。

KN.4.3.92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即使一位比丘抓著我的外袍,亦步亦趨,要緊跟我身後,可是如果他對感官享樂貪婪,諸慾望強烈,心懷惡意,諸決心敗壞,正念迷糊,毫無機敏(不正知),十分偏頗,他的心意散亂,諸根不受控制,那麼他遠離我,並且我也遠離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看見正法。沒有看見正法時,他沒有看見我。

可是即使一位比丘住在一百由旬外,但如果他對感官享樂不貪婪,諸慾望不強烈,不心懷惡意,諸決心不敗壞,正念得到建立,機敏(正知),不偏不倚,他的心意專一,諸根得到很好制約,那麼他靠近我,並且我也靠近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看見正法。看見正法時,他看見我。」

儘管緊跟身後,

野心勃勃,惱火:

看看他有多遠!-

動搖者離不動搖者,

被系縛者離無系縛者,

貪婪者離沒有貪婪者。

但是明智者

通過法的證知(direct knowledge of Dhamma),

正法之慧(gnosis of Dhamma)生長

靜止和不動搖,

就象風不能擾動的一片湖泊:

看看他有多近! –

不動搖者離不動搖者,

無系縛者離無系縛者,

沒有貪婪者離沒有貪婪者。

KN.4.3.93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火。是哪三種呢?貪慾之火、瞋恨之火、妄想痴迷之火。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火。」

貪慾之火在一個歡喜和著迷

於諸感官慾望的凡夫里燃燒;

瞋恨之火在一個

心懷惡意者里奪命;

妄想痴迷之火

在一個愚昧的人里

其人無知於聖教導。

不了知這些火,

喜歡自我認同的人們

沒有從魔羅的諸系縛得到解脫釋放,

膨脹地獄的隊伍,

畜生和惡鬼的子宮,

以及餓鬼界。

而那些日夜努力於

正覺者的訊息的人,

不斷察覺污穢

撲滅貪慾之火。

最高級的人們

他們以良好意願撲滅嗔恨之火,

並以導致透徹的洞察(慧)撲滅妄想痴迷之火。

精通掌握者們,日夜不倦

已經撲滅諸火,

絲毫不留地理解了痛苦,

他們絲毫不留地完全解除綁縛。

明智者們,

他們以一位慧成就者的

聖眼力遠見,

正知(right gnosis),

證知(directly knowing)出生的結束時,

不出現進一步的流變(further becoming)。 

【注】:futher becoming,進一步的流變。後有,存在。

KN.4.3.94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一位比丘應該如是考察 – 他的識既不是在外部散布和瀰漫,也不是在內部被放置 – 他由於缺乏執取 / 維持而無動於衷,並且沒有生起未來出生、衰老、死亡或痛苦的集起的存在(being of the origination)。」 

對於一位已經捨棄

七種依著和切斷引導的比丘來說:

出生的輪迴完成;

對他來說,沒有進一步的流變。

KN.4.3.95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這三種獲得諸感官享樂的方式。是哪三種呢?那些其諸感官享樂已經得到提供(已現起欲)者,那些歡喜於創造(化樂)者,那些能控制他人創造之物(他化自在)者。比丘們!這些是三種獲得諸感官享樂的方式。」

其諸感官享樂已經得到提供的眾天神,

那些能控制他人創造之物的眾天神,

那些歡喜於創造的眾天神,

以及任何其他享受諸感官享樂的眾天神,

在此處的狀態

或別處的其他狀態,

不會超越輪迴。

知道在諸感官享樂里的這個過患時,

明智者應該捨棄一切感官慾望,

無論是人的或天界的。

已經切斷了對很難越過的

可愛的和誘人的諸色的貪婪之流,

絲毫不留地理解了痛苦,

他們絲毫不留地完全解除綁縛。

明智者們,

他們以一位慧成就者的

聖眼力遠見,

正知(right gnosis),

證知(directly knowing)出生的結束時,

不出現進一步的流變(further becoming)。

KN.4.3.96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被感官慾望之軛和流變之軛兩者所系,一個人是一位返回者,返回此處的狀態。比丘們!不被感官慾望之軛所系但被流變之軛所系,一個人是一位不還者,不返回此處的狀態。比丘們!不被感官慾望之軛和流變之軛兩者所系,一個人是一位阿羅漢,其諸煩惱(諸污流)被終結。」

被感官慾望之軛

和流變之軛兩者所系,

眾生落入輪迴,

導致出生和死亡。

那些已經捨棄諸感官慾望

而沒達到諸煩惱終結的人,

被流變之軛所系,

他們被稱為「不還者」。

而那些已經切斷了懷疑的人

沒有更多的狂妄我慢

或進一步的流變。

他們已經達到了諸污流的終結,

在此世間已經超越。

KN.4.3.97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一位具有令人欽佩的戒德,令人欽佩的諸品質和令人欽佩的洞察(慧)的比丘,在這法和律中,被稱為是圓滿的人,實現的(證悟的)人,一個最高級的人。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戒德的人呢?比丘們!有這種一位比丘充滿戒德的情形。在這裡,他根據波羅提木叉而約束,具足正行(behavior)和行境(sphere of activity)。他訓練自己,已經受持諸修學規則(學處),在最輕微的諸過失里看見危險。比丘們!通過這種方式,一位比丘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戒德的人。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諸品質的人呢?比丘們!有這種情形:一位比丘致力於修習導向覺醒之翼的七菩提分。比丘們!通過這種方式,一位比丘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諸品質的人。象這樣,他具有令人欽佩的戒德,令人欽佩的諸品質。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洞察(慧)的人呢?比丘們!有這種情形:一位諸煩惱斷除的比丘,在無煩惱的覺知解脫(心解脫)和洞察解脫(慧解脫)里保持,就在此時此地親自證知和實現它。比丘們!通過這種方式,一位比丘是一個具有令人欽佩的洞察(慧)的人。象這樣,他具有令人欽佩的戒德,令人欽佩的諸品質和令人欽佩的洞察(慧)。在這法和律中,他被稱為是圓滿的人,實現的(證悟的)人,一個最高級的人。」

在思想、言語或行為上

避免做錯事,

他被稱作一個具有令人傾佩的戒德的人:

一位有慚的比丘。

導向自我覺醒(正覺)的諸品質

得到很好地修習,

他被稱作一個具有令人傾佩的諸品質的人:

一位謙遜的比丘。

在這裡自己了知

在自己當中痛苦的終結,

他被稱作一個具有令人傾佩的洞察慧的人:

一位沒有煩惱的比丘。

在這些事物中圓滿,

無憂無慮,懷疑已經被切斷,

在全世間無所依著,

據說他已經捨棄了

所有一切(the All)。

KN.4.3.98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有兩種布施:一種諸物質事物的布施與一種正法的布施。比丘們!這兩種布施中,這是最高的:一種正法的布施。

比丘們!有這兩種分享:諸物質事物的分享與正法的分享。比丘們!這兩種分享中,這是最高的:正法的分享。

比丘們!有這兩種援助:諸物質事物的援助與正法的援助。比丘們!這兩種援助中,這是最高的:正法的援助。」

他所描述的作為最高的和無上的布施,

世尊已經稱讚的分享:

對最高福田具有信心,

明智、敏銳洞察的人

不會適時地施捨它嗎?

對於那些宣揚它的人

和那些聽聞並對善逝的教說具有信心(凈信)的人兩者來說:

它凈化了他們首要利益 –

那些仔細留意善逝的教說的人。

KN.4.3.99

如是我聞。世尊,阿羅漢如是說道:「比丘們!我就法而言將一個人描述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羅門(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過引用和誦讀來衡量的另一個。那麼是如何就法而言將一個人表述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羅門(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過引用和誦讀來衡量的另一個的呢?

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回憶他的許多過去世的生活,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萬生、許多世界收縮之劫(壞劫)、許多世界擴張之劫(成劫)、許多世界收縮和擴張之劫(壞成劫):「在那裡我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在別處重現;並且在那裡又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重現在這裡。」 象這樣,從它們的各方面和細節(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他回憶起他許多過去世的生活。

這是他已經成就的第一明(the first knowledge)。無明已被毀壞;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毀壞;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個人保持仔細專註、熱忱和堅決的人所發生的那樣。

再者,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以清凈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見眾生逝去和重現,低級的和高級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麗的和醜陋的(fair and ugly),幸運的和不幸的。他了知眾生如何如是根據他們的行為(依業)而流轉(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惡行,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錯誤,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錯誤之見(邪見),他們隨著身體的分解,逝世後重現於苦界,在一個惡趣當中,在毀滅當中(in perdition; 下界),甚至在地獄當中;或者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善行,不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正確,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正見,他們隨著身體的分解,逝世後重現於在一個善趣當中,甚至在一個天界當中。這樣,他以清凈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見眾生逝去和重現,低級的和高級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麗的和醜陋的(fair and ugly),幸運的和不幸的。他了知眾生如何如是根據他們的行為(依業)而流轉。

這是他已經成就的第二明(the second knowledge)。無明已被毀壞;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毀壞;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個人保持仔細專註、熱忱和堅決的人所發生的那樣。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以諸煩惱的息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此時此地)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

這是他已經成就的第三明(the third knowledge)。無明已被毀壞;明(knowledge)已生起;黑暗已被毀壞;光明已生起 – 就象在一個人保持仔細專註、熱忱和堅決的人所發生的那樣。

比丘們!我以這一方式,就法而言將一個人表述為具有三明的一位婆羅門(a brahman with threefold knowledge),而不是就通過引用和誦讀來衡量的另一個。」

他知道自己的諸前世。

他看到諸天界和諸苦界,

已經成就出生的終結,

是一位掌握證智的聖人。

通過這三種明(知識)

他成為一位三明婆羅門。

他是我所稱的一個三明的人

而不是通過引用和誦讀來衡量的另外之人。


KN.4.3《眾三集》終。


眾一集眾二集眾三集眾四集


【Chanworld.org出品】2017.09.07-2021.02.28-SK-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