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有无正信,关系佛法修学

有无正信,关系佛法修学

梅塔

2022年10月20日


        佛法修学中的“信”,在佛陀的时代本来与宗教无关,而指的是信心(Confidence)和信念(Faith)。佛陀的圣弟子们作为学生听了佛陀这位老师的教导,修习八正道框架里的四念处禅修(即佛法意义下的正念禅修),亲自体验到对减少和消除痛苦烦恼的切实功用,因而对佛陀的教法产生不同程度的信心,对四圣谛和八正道等核心教义保持信念上的崇敬,这与世俗社会里师生之间关于信心和信念的交互没什么不同。佛陀从来没有要求圣弟子们必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没有要求圣弟子崇拜自己,也没有利诱修行人信仰自己有什么好处,或威胁他人不崇拜自己要下地狱和经受什么折磨 – 这与其他宗教里的信仰或世俗迷信有显著的不同。佛法修学里的“信”不是盲目的相信和信仰,佛陀在《卡拉玛经》中有精彩的阐释。

        然而佛教作为世俗社会里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相提并论的宗教,自然具有宗教的种种面貌,如人们常见的佛教当中的职业僧侣、庙宇、诸佛菩萨塑像、形制确定的仪式和僧俗信众。而“信”通过后起的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的阐述和培育,已经客观上包含了很多宗教元素,如加持、异象和圣化等充满宗教感情的东西。这种“信”站在在世间的角度,有助于人们强化宗教情操,对很多在开始阶段无法接触和理解佛法核心教义的人来说,是被佛教和佛发所吸引的开端,有其相当的意义。大乘佛教常说“信为功德母”,芸芸众生从信入手,有缘结识真正的佛法,这对于那些传播佛教之信”和因之进入佛法修学之道的人来说,应该是巨大的功德。还有某些佛教宗派秉持“信、愿、行”的修行方法,将“信”作为修行入手的第一步,对信的重要性特别看重。“信”在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中,都有引导和激励人们向学的目的,自不待言。

        在对待“信”的态度上,人们讨论佛法时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不需要信,以为信是一种盲目、非理性和需要排斥的东西。显然这不符合此世间的现实。如果没有信心和信念,则不会有任何严肃的世间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缺乏对佛法的基本信心,是很多佛法爱好者往往常年徘徊在真正的佛法修学之外的原因。他们对佛教的各个方面的好奇和兴趣不能转化为持续的修行,往往落入对佛法名相的过度操弄和智力游戏 – 写作和论辩,看起来兴致盎然而终无佛法上的收获。这一点在以佛法名相学者自居的人身上可经常看到。没有信心而混迹佛教和佛法的讨论,不过是对知识的贪着、玩弄和消遣,与佛法修行了无相干。没有信心而人云亦云,热衷收集大师们的片言只语以作谈资,或者没有信心而忽东忽西,在关键时刻,所谓的佛法修学对解除烦恼痛苦没有丝毫作用,使得其人对佛法更无信心。另一种倾向是对“信”采取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崇拜佛陀和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佛经里的一词一句, 虽然佛陀强调“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而且在很多对佛法的阐述中,存在一些法师和居士的个人方便之说,甚至可能存在迷信和非理性的内容。对“信”的执取,其危险性在于一个修行人可能由此而无法逃脱认识上的陷阱。针对这种情况,值得强调佛法中的信(即信心和信念)应该最终基于修行人的理性选择。同时,正确的“信”,即正信,是需要一个过程来培养的 – 基于八圣道中正见的正信,需要通过修行实践来积累、修正和强化,需要舍弃盲信和恶知识而不断地筛选方能得到。与正信相比,基于感情、束缚、利益和恐惧的信,不会长久,不会坚定 – 这在佛法修行中并不罕见。

        有人说“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在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之余,一个修行人必须警惕把善法等同佛法的危险性。一种事物是否符合佛法,佛教各宗派事实上是有共同原则的,即看它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而非看它是否包含了世间善巧、慈悲或有益个人和社会的个别因素。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教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作用,但它们并不能因为有这些积极的为大量信徒所行持的教义,就可以说是符合佛法。世俗党派和民间信仰,也许有对人和社会有益的东西,可是它们并非佛法。更不要说有些党派和民间信仰包含迷信、玄幻、暴力、恐吓或怪力乱神,用动听的言语和宣传自吹自擂,实际上却是为了敛财,控制人们的自由,满足自己和小团体的特殊利益诉求和统治欲。放着好好的佛法里和佛教的宗教层面的正信不去培养和树立,而要从党派和民间信仰中去肯定值得发扬光大的善法,或者试图将各种宗教信仰一体化,这不应该是佛教现代化的主轴之一。

参考:

 

作者投稿禅世界mg。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