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大宝法王1

【1】【2】【3】【4】【5】【6】


法王噶玛巴2016年亚洲讲经法席《心经》课程 (1)

时间:2016年8月15日
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

karmapa heart sutra 15Aug2016 6

九百年来第一次,法王中文说心经

“这次课程与以往不同,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直接讲解佛经”,法王噶玛巴在历史性的首次讲经法席上如是说。

在大众亲临历史现场的惊喜中,睽违十年,法王再度为来自各国、以中文为母语的750位亚洲区法友,以中文开示《心经》课程,距离上次在菩提迦耶“宗门实修”的四加行课程,转眼已经十年。法王也期许到,祈愿借由这一次因缘,建立起藏传佛教讲经的传统。

在雅致宽宏的凯悦大会议厅中,有前一天布置到半夜三点、五百席原木色的法本桌及同色系座垫,桌上的《心经》课程法本则采用古法线装,直式收录了兼容显密的《金刚总持祈请文》、开经偈、唐玄奘大师译版及敦煌石室本的两版《心经》、〈月藏经吉祥文〉及回向文。

大厅中央讲台上,巨型萤幕上投射着法王隶书体的“心经”二字,简洁而庄严。场外,风尘仆仆从各国连夜赶来的法友们,穿上素净白衣,携带着此次主办单位特别制作的“心经”棉麻文件袋,从下午1:00多起陆续排队,等待3:00开始的课程。

3:15,法王踏上特别陈设的红地毯,从会场中央入场,并向佛陀以行三顶礼后,向与会大众合掌致意后,坐定,开始此次的《心经》课程。

■“讲说佛经,是我长久的心愿。”

法王先以中文说,“大家阿弥陀佛!”问候大家,接着先以藏文开示:

此次能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非常难得的因缘,首先问候大家吉祥如意、札西德勒!印度是释迦牟尼佛修行及传道的主要国度,今天刚好是印度独立纪念日,因此今天有机会在此上课,除了表达对印度的敬意之外,也祈愿印度国运昌盛!

这次讲经课程和以往开示不同,因为这次课程是讲解“佛经”,这也是我第一次直接讲解佛陀的经典,是从所未有的。当然,讲经并非易事,我也不具备以往印度成就者的证量,仅是希望借由这样课程,能为大家种下善的种子。我不具备阐述好这部经典的能力,也不奢望能借此利益大家,但希望能生起善的种子,这是我的期望。

其实从很久以前,我就有“讲解佛经”这样的心愿。因为在藏地,传统而言大多数是讲述(菩萨著作的)论典,很少直接讲述佛说经典,也就是过去藏传并未有“讲经”传统,大部分是“说论”。或许此次讲经会是一种开始,以此在藏传文化中开启这样的传统,对于这个心愿,我之前想了很久,但一直勇气不够,而没有实行。

另一个原因是,很久之前有人希望我讲解《金刚经》,而《金刚经》篇幅比较长且深奥,很难一次讲解,或许未来有机会,总之这次先讲解《心经》。

(法王接着突然改以中文开示,引起会场一阵欢呼:)

这次讲解《心经》,其实是因为很多人曾请求我用中文来讲经或讲法,但这对我来说,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我的中文程度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小学五年级阶段,我曾经去国内参观学习,那时中央领导介绍我的学习程度到哪里时,就介绍我“中文程度小学五年级”,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众笑)

一个只有小学五年级程度的人要讲经说法,压力太大了,但是我这次还是尽量用中文来讲《心经》(大众鼓掌),其中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一些秘密的原因,就先不说了。

■《心经》版本介绍

首先,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心经》的版本。

在中文里面,《心经》目前已知有11个翻译版本,现存只有9个,藏文则有3种版本。不论中文或藏文,基本上都可归纳为“广本”跟“略本”两种。

我们汉地最常见的版本,是由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有260个字,这是属于“略本”;而藏文最常见的版本,是由智军译师在八世纪时,所翻译的版本,他是属于“广本”。
那么,广本和略本的差别在哪里呢?“略本”的内容,只有教理本身,这部分称为“正宗分”。而广本,是在这个“正宗分”的前面,多加了介绍佛陀宣说这部经典的时空背景,和与会人士等等的“序分”:还有在“正宗分”的后面,强调这部经典的功德利益,令这部经典能够广大流传的“流通分”:

略本:正宗分──教理本身
广本:一,序分──佛陀宣说这部经典的时空背景
二,正宗分──教理本身
三,流通分──强调经典的功德利益,令这部经典能够广大流传
藏文里面,保存了八位印度论师对于《心经》的注解,当中,最有权威的就是无垢友大师所写的《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

在中文的11部《心经》译本当中,有些是属于广本,也有一些是属于略本的。而在藏文当中,最常见的2个版本都是属于广本;但是,近期也在敦煌地区,找到了古老的藏文《心经》略本。

■《心经》经名讲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为什么经典要命名?

这次所要讲解的这部经典,名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首先,每一部经典为什么都需要取一个名字呢?《入楞伽经》中,提到了关键的原因:

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

意思是:世间的人为了掌握事物的内涵,都会习惯取一个名字;特别是在经典的命名上,更是能够帮助一般人,掌握经典的内涵,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因此所有的佛经在一开始,都会取一个名字。因此这部经的经名,和它的内涵,是相呼应的。

在经典命名的方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做法。例如,以经典的“颂文数量”来取名的,再来是用“作者的名称”来命名的,还有用“声韵学”来命名的,再来就是用内容来命名,这部《心经》就是用内容来命名。

解释经名:正确了知到彼岸的心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接下来,我想对于《心经》的经名,先做一个字面上的解释,再来说说他的内涵。《心经》的名称,中文是由八个字所组成的。而在梵文当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呵哩娜也”,字意分别如下:

一,般:意思是“正确”。
二,若:意思是“了知”。
三,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四,呵哩娜也:意思是“心要”,也就是“精华”的意思。

将以上各部分结合起来,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平常会说成是“智慧”,但是“智慧”这个词,现在太普遍被使用了,容易跟世间的“聪明才智”搞混。因此,这里我们使用了唐朝的三藏法师义净的翻译,他将“般若”两个字翻译成“正了知”,这个翻译也跟藏文的“些若”比较接近,解释起来也比较容易。

以上是对于经名的字面解释。接下来是内涵的解释。

首先,“正了知”当中的“了知”,也就是“认知”的意思,包括了三种认知:

一,世间错误的认知;
二,出世间声闻与缘觉的认知;
三,如来的无上认知。
‧正了知:就是“佛的认知”

这里的“般若”,是指当中的最后一种,前面两种并不算是究竟的般若。

接着,“正”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有最殊胜、最好的意思。这种认知,胜过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其他的认知,所以是“无上的认知”,指的也就是“佛的认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也就是要把“一切圣者菩萨的认知”归类在三种认知当中的哪一个呢?圣者菩萨,也就是登地菩萨的认知,其实可以称为般若,因为他的认知,相似于如来的认知。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里所谓“最殊胜的认知”,指的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到彼岸:分“能到”和“已到”两种

再来,解释一下“波罗蜜多”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到彼岸”。“彼岸”指的是涅槃,而“此岸”指的是轮回。

“正了知”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称为“到彼岸”呢?因为它就像是一艘船筏,能够帮助沉浮在轮回大海的众生们,前往涅槃大城的彼岸,因此称为“到彼岸”,也就是“波罗蜜多”。“到彼岸”又有两种解释:

一,能到彼岸的工具:有学道般若
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有学道”这个阶段的“般若”,有学道这个阶段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正在前往成佛道路上的菩萨”的“般若智慧”,它能够令人到达彼岸。

二,已到达的彼岸:佛地般若

指的就是“佛地”,提起“佛地”,想起哈利波特的佛地魔,心太乱了,“佛地”也就是最终“成佛果位的般若”。以上这样的说法,是根据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释》的说法。

实际上这里所讲述的“般若”,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但是,还有几种事物也可以被称为般若,例如:“自性般若”、“经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

(一)自性般若:指的就是空性。
(二)经般若:指的是阐述空性的大乘经典。
(三)道般若:是指圣菩萨众的智慧。
(四)果般若:是指佛陀遍知的智慧。

但是以主要的般若来说,一般是指“果般若”,因为,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彼岸。而前三个般若呢,也可以被称为是般若,但并不是最究竟的般若,因为还没有到达彼岸。以上这样的说法,是出于陈那论师的《般若八千颂精要》。

■译者简介

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这部经典是由大蕃国(蕃,读音播,即古西藏)三藏法师管法成,从藏文翻译为中文,并且保存在敦煌石窟中的版本。

法成译师,是一位藏族译师,是少数精通中文、梵文与藏文的大师。他曾经将像是《瑜伽师地论》、《大般涅槃经》等等论著,从中文翻译成藏文。尤其是他所翻译到藏文,由西明圆测大师所写的《解深密经释》,更是藏传佛教学者研究唯识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

据说,他也曾经将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品的《大般若经》,从中文翻译到藏文。总之,他是一位极为少见的大学者,民初学者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法成大师对于吐蕃(即古西藏)的贡献,相当于玄奘大师对于中国的付出。”

■《心经》经文正说

接下来是“正说经文”了。这里将经文分为八个部分,就是“序”、“时”、“眷属”、“因缘”、“问”、“答”、“顺说”和“随喜”这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

首先,“序”指的是这部经的第一句话:“如是我闻”。

如是:这样而已

“如是”就是指此经,听闻此经的经典结集者,将他所听闻到的内容,就是“这样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部份,并且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记录下来。“我”则是指结集者本人。总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结集者他自己“闻如是经”的意思。

我:集结者

对于这部经的集结者是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文殊师利菩萨:智友阿阇黎在《心经》的解释中提到:“所有般若系经典的集结者,都是‘文殊师利菩萨’”。

(二)金刚手菩萨:在摩诃阇那的《心经注释》中提到:“陈那阿阇黎认为,所有般若系经典都是由‘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

(三)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阿难尊者:另外,在龙树菩萨著名的《大智度论》中明确地提到:“所有大乘经典,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尊者一起结集的。”

(四)阿难尊者:在《小品般若经》中提到:“佛告阿难: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汝以身口意业,于今现在供养恭敬,尊重于我。我灭度后,汝当以是供养恭敬,尊重般若波罗蜜。”

在《般若八千颂》的第二十八品,和第三十二品当中,佛将《般若经》嘱咐给阿难尊者,由于这个原因,解脱军阿阇黎主张:“大部份的大乘经典,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完成的。”狮子贤论师也提出过这样的说法。

然而,清辨论师在他的著作《思择炎》当中,提到:“声闻不能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因为大乘义理并非他们所能理解的。”因此,对于阿难尊者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种说法,提出了反对。

可是,在《大法鼓经》中提到:“释迦牟尼佛要求迦叶尊者保护大乘经典。而迦叶尊者也曾经指定阿难尊者,负责进行了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因此,作为同样是声闻的阿难尊者,也可以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之,这部经典的集结者是谁,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如果是共同集结,有时出现文殊菩萨名字,并不代表其他菩萨或阿难尊者没有参与过。

闻:直接听到

“闻”的意思,表示了集结者在集结时所宣说的内容,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单纯地将听到的内容如实地说了出来。同时,更是在强调,集结者是直接听到了这些经文,而不是间接听说的。

“如是我闻”的“如是”是指什么呢?是从“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到“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之间的整部经典内容。以上是八个部份中的“序”。

第二部分:时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一时:时圆满

“一时”指出了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这里包括几种意思:

一,难得:第一个意思是:由于这部经只被听过一次,不会重复地被听闻,因此它有“ 难得”的意思在里面。很重要的事情佛陀只会说三次,说三次不听时,金刚手菩萨,类似佛陀的保镖,如果佛陀说三次你不听,金刚手菩萨就会用金刚杵来打你,他的金刚杵非同小可,一打下去可能你就糟了,反正很重要的事情时,佛陀会嘱咐三次,不会说第四次,因为三次听不下去时,讲第四次也没用。

二,智慧:第二个意思是:“一时”代表集结者很有智慧,因为他只是听了这么一次,就能全部将它记下来。

三,时圆满:“一时”还表示了五圆满当中的“时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所谓的“时圆满”,是指讲说这部“法圆满”的深奥经典当下,还同时圆满具备了“大师圆满”、“处所圆满”、“时圆满”和“眷属圆满”共四者,因此表示五圆满中的“时圆满”。

薄伽梵:大师圆满

“薄伽梵”这个词在梵文里有很多种意思,因此古代译师们保留它的梵音,而不翻译出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义多故不译”。

这里的“薄伽梵”,指的是佛陀,也就表示了五圆满中的“大师圆满”。薄伽梵若翻译成中文,又称为“出有坏”,因为一切诸佛都超越了轮回和涅槃两边,所以称为“出”。佛陀又具足“断德”和“证德”两种功德,所以称为“有”。然后他也究竟摧坏了“二障”或者“四魔”,所以称为“坏”。弄不好,佛陀变成坏人了。因此,佛陀被称为“出有坏”,也就是“薄伽梵”。藏文中翻为 ,就具备“出有坏”这样意思

因为在印度,“薄伽梵”一词被使用得很广泛,例如大自在天等也用此词,因此藏文在其后加上一个“de”,代表超越世间神的意思。

王舍城:处所圆满

此处的“处圆满”,就是“王舍城”。据说,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位于拘尸那罗,但这个首都一再受到非人的影响而导致火灾,国王最后实在忍不住,召令全国说,全国同志,“以后谁的家里起火,那就搬到清凉寒林旁边去盖房子住。”意思说你要搬去寒林去,谁家起火要被惩罚的意思。

没想到说完之后,第一个起火的,就是国王自己的宫殿。因此他就将宫殿搬到了清凉寒林边,此城因而取名为“王舍城”。

而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到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主张:曾经摩羯陀国的某一任国王,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得很特别,他有一个头、两张脸和四只手,他有很多故事,暂此先不提。他长大之后,勇武有力、晓勇善战,他将当时一万八千个国家的国王,都囚禁在这个摩羯陀国的首都当中,统治了整个印度,因此这个地方被取名为“王舍城”。

另一种说法谈到: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当时有一位广车国王,他的父亲因为反对祭祀天神时杀生,因此受到外道诅咒,所以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入到了地底。广车国王继位之后,心想:“如果我统治这个地区,因为父亲陷入地底,将会有很大的罪过。”所以决定迁移首都,最后定都于五座山环绕的一个盆地当中,并将这个首都取名为“王舍城”。

鹫峰山:处所圆满

这里的经文当中,同时提到了“王舍城”与“鹫峰山”两个地方,是为了表达出圆满包括出家与在家的二众弟子,代表当时佛陀说法时,僧俗二众都在此,代表伍圆满中的处所缘满

这座山名为“鹫峰山”的原因,经论中有几种说法,前两种说法出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记载:

一,山形如鹫: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如同秃鹫(秃鹰),所以称为“鹫峰山”。
二,鹫聚之山:在王舍城的南方,有一座尸陀林(坟场),许多的秃鹰都会到这里吃腐尸,最后再飞回这座山上,所以称为“鹫峰山”。
三,世间菩萨如鹫聚集:在其他的经论当中记载,其他世间的菩萨们会如同秃鹰聚集一般,飞到这座山上,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说《般若经》,因此称为“鹫峰山”。
在大乘佛经的“宝积部”当中谈到:“当这个世间毁坏的时候,这座山也不会毁坏。”

第三部分:眷属

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在陈那论师的《般若八千颂精要》中说:“我说有大师,眷属证境时,结集为正量,极成故世间,境时咸决定,尊证具足已,知所说为量。”

在大师与说法时间确定的情况之下,有眷属们作为这个法门的证人,才能让说法者所宣说的文字,具有可信度,并且能够让这部经典更加完整。因此,这五种圆满,让具有信心的弟子们,能够进入此经。

“眷属圆满”指的是“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这个句子。

与大苾刍众:阿罗汉比丘

“大苾刍众”(芯刍,后世又音译作“比丘”)指的是声闻乘的僧众,缘觉众应该不会过来听佛陀开示,他们有一点傲慢。一般来说,“苾刍”的意思是指,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也就是得到了佛教圆满出家戒的人。而这里的“大苾刍”,不代表比丘都是胖胖的,而特别指的是开悟的阿罗汉比丘,又是比丘、又是阿罗汉。

“众”这里指的就是僧众。一般来说,聚集了四位比丘,就可称之为“僧众”。在梵文当中“僧伽(SANGA)”有“不会被外力所分裂”的意思,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和合”的意思。僧众不是很容易阿,不会被外力所分裂,这不是很简单。

及诸菩萨摩诃萨俱:俱足七大功德菩萨

“菩萨摩诃萨”中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指勇气或勇敢。这是因为他们是勇敢的追求伟大佛果的人,所以被称为“菩提萨埵”。

这里的“摩诃”,有“广大”和“伟大”的意思。根据《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因为这些菩萨们,他们所关注的,是广大的一切众生,同时他们还具备了广大的精进、伟大的事业等等七种伟大的功德,因此可以称为“伟大”、“摩诃”。

就这样,大师和与会眷众都聚集在一起。刚刚这段解释当中,可以知道需要众多因缘齐备,才能让一个法得以讲述出来,因此本身很难得。

■五圆满和合,正法才现前

透过这些介绍,可以了知道佛法难得,同时可以依止、寻找到一位上师,也非易事。所以我觉得,只有“大师圆满”也不行,佛陀很圆满,他自身圆满也不够、能够说出“圆满的法”也不够,与会听众、听法者也需要圆满。听法者、听众不圆满,他自己圆满、摆在那边,也没有什么用。

听法者圆满时,时间也要圆满。现在大家都这么忙,要找到一个刚好的时间不容易,要找到恰当时间去听法,也是不容易,因此大师圆满、眷众圆满之后,还要处所圆满,五星级酒店还OK吧?比起灵鹫山好一些吧?

用“鹫峰山”这词好一些,鹫峰山也有内、外鹫峰山,外鹫峰山是我们去八大圣地时看到的,就这样一座山,什么都没有;而“内鹫峰山”则是庄严佛国,可能只有佛陀和菩萨才会看到,很漂亮,但是我们看不到,可惜。

■不一定有明天,别等老了再修!

因此,我觉得我们今天讲解这些内容,大家可能要想一想,听法或修法很难得,应该要存有“难得之心”,需要一份珍惜的心来修法,不然都是浪费时间。

有时我们觉得“先做好世间工作,以后等自己老时,再来修行”,这种想法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死亡”不会等到你年老时才来。有可能明天你就会死,或者等一下课程结束后就会离开人间,当然这样讲不吉祥,希望大家不会死,但这样的可能性仍然是有的啦。

因此我们不能等老时再修行,先享受世间荣华富贵,这是不恰当的想法,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佛法,秉持难得之心来修习佛法,马上、立刻去学习佛法。西藏噶当派大师有一句,对我来说很有用处,他说,“一切法,都是今天要修的法”,所以是说所有法都是当下要去修,不是等到明天。因此时间不等人,一切都是无常,我们一定要以非常珍惜的心态,马上去修、立刻修行。

■“在这个禅修垫上,我就要成佛!”

因此前面所说的种种“圆满”,可能大家会有个感触,修习佛法时应该有这样心态,不然学佛很多年,但没有一种真正的感触或感动,就没什么用。

因此我们西藏很多祈请文当中,都会有一句话:“在这个禅修垫上,我就要成佛!”。按现在说法,要现在、马上、刹那间,在这个禅修垫上成佛,意思就是要“马上动手”,不是说什么等待以后什么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会就在你面前,因此你要马上修行,即身成佛、立即成佛。

我们说菩萨要修持无量阿僧祇劫,看起来好像很长远的路,其实这并非用数字衡量,而是我们到底能不能一下子累积无量功德,我们可以在刹那之间,积聚无量功德,不是说“无量劫”就代表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或慢慢数数字“一个劫、再过一个劫…..”,菩萨可以在刹那间,累积无量阿僧纸劫的功德──这我不多说,今天点到为止。

现在念一遍《月藏经》。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