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念处

禅世界WIKI辞典

法念处(法念住)

(四念处之第四念处)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of Mental-Objects / Phenomena)


法念处,为四念处 ^第四念处。在法念处面向诸精神对象(诸现象;诸法)所针对的核心概念,北传佛教流派分为内六处、五盖 ^七觉支 ^,而南传上座部佛教 ^分为五盖、五取蕴 ^六内外处 ^、七觉支、四圣谛 ^。在南传上座部《长部》《大念处经》(DN.22)中,关于法念处及修行之道,佛陀有清晰的阐述,说针对五盖(DN.22.13)、五取蕴(DN.22.14)、内外六处(DN.22.15)、七觉支(DN.22.16)和四圣谛(DN.22.17-20)等概念和事物“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因此称为法念处。

  •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贪欲、嗔恨、懒惰和迟钝、掉举和后悔、怀疑
  • 五取蕴,即依于执取的五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诸行取蕴、识取蕴。众生经常对五蕴有执取,在不会混淆的语境下,五取蕴又直接指五蕴。
  •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诸现象)。
  •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狂喜(喜)、宁静(轻安)、定、平静(舍)
  •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不断在诸现象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 ^痛苦 ^空性 ^无我 ^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 ^

因为“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而诸现象包括自己、他人、四周社会和自然环境乃至此世间,因此法念处是涵盖范围广大的念处。面对诸现象,佛陀要我们针对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七觉支和四圣谛,时时观察和思考,获得对诸法的觉知。

如果脱离此时此地的一切现象,法念处修习会无从下手和了无收获。

【禅世界注】:法念处是一个重要的正念觉知的方面。可是传统佛教 ^包括上座部佛教 ^中的一些修行人以为法念处只是在讲五盖(DN.22.13)、五取蕴(DN.22.14)、内外六处(DN.22.15)、七觉支(DN.22.16)和四圣谛(DN.22.17-20)。实际上, 法念处及修行之道,佛陀有清晰的阐述,说针对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七觉支和四圣谛等“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法念处修习不是只关注“五盖”到“四圣谛”这些概念本身。“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这是法念处修行实践的重点。


禅世界WIKI辞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1.02.25-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