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

禪世界WIKI辭典

無我 (Non-self)


無我(梵語:अनात्मन्,Anātman,巴利語:anattā),指對於我的否定,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這個名詞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釋為,沒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稱我空或空性 ^;另一方面,則可解釋為,這不是我,也稱為非我(Nirātman)。這兩種含義間的爭論,成為佛教各宗派間的重要課題。

否定世界上有物質性的實在自體(即所謂「我」)的存在,有兩類:

  • 人無我,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類,即五蘊結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
  • 法無我,大乘佛教還認為色、受等五類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也無常恆堅實的自體。

無我,並非指沒有現象意義上的個體(individual),而只有共體(collective)。個體同樣是五蘊結合而成的事物,而識是個體的現象之一。識的輾轉遷流是不同個體的不同現象的生滅起伏過程,並不存在一個恆常不變的類似靈魂的事物來表徵自我(self)或存在 / 有(being)。

常人在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其名相上的「我」的身份意識 (personal identity)、個人擁有 (personal possessions)、身語意的個性 (personality)不斷被強化,很容易採取「我」(atta; self)、「我的」(mine)和「我自己(myself)」實體化的態度,以為五蘊 ^集合而成的名相上的「我」有一個在生滅遷流包括所謂輪迴 ^中恆常的實體。

一個人的煩惱(tains)、痛苦(pains)、緊張(stress)、焦慮(anxiety)等是緣起的,並不是「我」這個世間個體名相必然引起、必須承受或應該負責的。

無我是緣起的一面,與一切現象的空性,在意義上相同。因為無我和無自性,行為-結果(因果或業果)法則的自然屬性對學人就一目了然。業、業力、業果的生滅和遷流,是無我狀態下的生滅和遷流。沒有一個「靈魂」、類似「靈魂」的東西或超驗的「精神」等,在生滅和遷流中作為」我「的標誌而具有自性。某些佛教宗派偏離「無我」觀,可能出於吸引信眾的方便需要,造作出類似「靈魂」的給人以有自性的東西,過度演繹出充滿「有」的修學路徑,讓信徒強化前世和來世的實體感,強化他方世界的實體感,形成「自性實有」的邪見。

諸法「無我」,是判斷佛教經、論、律是否合乎佛陀 ^核心教義的三法印 ^之一。


禪世界WIKI辭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0.04.16-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