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四念住、念處、正念)
四念處(巴利語:satipaṭṭhāna,梵語:smṛtyupasthāna),亦稱四念處、四意止,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與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insight)。指從身(body)、受(feelings)、心(mind)、法(all phenomena; 一切現象)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此時此地(right here and now)的身體、感受,心識、現象法理,明了其剎那生滅、無常 ^、痛苦 ^及無我 ^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痛苦和和煩惱解脫 ^。
不管是要成為佛陀 ^、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痛苦、空性 ^、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 ^、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念即是八聖道 ^中正念 ^和七覺支 ^中的念覺支等的那個念;念能遍行,如守門者一樣,防護一切,舍不善法,修習善法。
四念處最完整的闡釋,經藏中有巴利《長部·大念處經》和漢傳《中阿含經·念處經》,論藏中有上座部《法蘊論·念處品》和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念處品》。下面介紹以南傳上座部佛教 ^經典《長部》的《大念處經》中要義為主幹。
身念處 ^
第一念處為身念處。其下為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 入出息: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
- 威儀路:如實了知行、住、坐、卧四種威儀。
- 正知: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
- 厭惡作意:思惟身體三十一個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對身體的貪愛。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別,為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
- 地:地界的特性是硬、軟、澀、滑、重、輕。
- 水:水界的特性是流動、黏結。
- 火:火界的特性是熱、冷。
- 風:風界的特性是支持、推動。
- 九墓地:是指人死後的各種肉體敗壞的色相: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
有時候會把九墓地分為九種不同的身隨觀業處,和其他五項合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入出息念、厭惡作意此兩種為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其餘十二種為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
受念處 ^
第二念處為受念處。佛陀指導觀察九種受念:樂受、痛苦受、不苦不樂受(舍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舍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舍受)。
觀察感受就是覺知樂受、痛苦受、不苦不樂受(舍受)的剎那生滅、無常、痛苦、空性、無我,其中無常、「苦」、無我中的「苦」不是指「苦受」而是指錯誤的快樂想法被修四念處的智慧打破,就像是沒智慧的毒癮患者原本誤以為吸毒會帶來快樂,當智慧增加後會發現整體而言吸毒帶來的是痛苦不是快樂。
心念處 ^
第三念處為心念處,佛陀指導觀察十六種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修心念處必須覺知心的剎那生滅、無常、痛苦、空性、無我。
法念處 ^
第四念處為法念處,在一切現象(法)中所針對的事物。其下北傳分為:內六處、五蓋和七覺支,南傳分五種:五蓋、五取蘊、六內外處、七覺支、四聖諦 ^。
- 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瞋恚、昏沉與睡眠、掉舉和追悔、懷疑。
- 五取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
- 六內外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
-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
法念處意味著在一切現象(法)中,針對蓋、五取蘊、六內外處、七覺支等,不斷覺知一切現象的剎那生滅、無常、痛苦、空性、無我後,最終會證悟四聖諦。如果脫離此時此地的一切現象,法念處修習了無可得。
四念處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脫方法,修行此道,能夠達到清凈有情,並超越愁、悲,消除苦和憂,並能成就涅槃。
四念處重點為達到舍離欲貪。
在沒有歧義的情形下,四念處等同於念處、正念(mindfulness)。參見正念禪 ^。
【參考資料】:
- 苟嘉陵 – 《做一個喜悅的人- 念處今論》
- 何孟玲 – 《中部 – 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2011)
【Chanworld.org】2020.03.24-2021.09.25-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