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我”與輪迴、業力】一文中初步解釋了什麼是輪迴和業力,由於需要這篇內容做鋪墊,並沒有完全說明白文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要說清楚這些問題,從認知上解決“無我”與“輪迴”看似相悖的矛盾,我們先要認識世俗諦與究竟諦,才能明白問者與答者的立場,才能明白佛法
標籤: 禪修
行者阿一:“無我”與輪迴、業力-轉
在【認識“我”與“無我”】一文中解釋了佛法的無我觀,知道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可問題來了:
“既然五蘊無我,那是誰在輪迴?”
“如果是五蘊在輪迴,那跟我有什麼關係?”
“都說業力是推動輪迴,那業力是如何將每一期生命一一對應?”
“業力是自做自受,還是他做他受?抑或我做他受,他做我受?”
行者阿一:認識我與無我-轉
不管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古往今來,這些關於“我”的問題都是人們安放自我意識自然而然產生的問題,也是宗教和哲學無法迴避的問題。
禪世界慈悲修行中心
禪世界慈悲修行中心
METTA MEDITATION CENTER
慈悲修行中心由禪世界之友建立。修行中心參照傳統中國大乘佛教寺廟的典型布局。
南傳上座部佛教常誦的《慈經》
KN.5.1.8 第八章 善意經;慈經;Goodwill
【注】:此經以《慈經》之題聞名,很多上座部佛教修行人作為日常所誦之經。
Snp.1.143
一個要獲得突破達致寂靜境界的
擅長於諸目標的人會做到:
有能力,正直,直率,
易於教導,柔和,不狂妄我慢,
【預告】禪世界研討會:止觀的介紹與學習-1
禪世界學習組
美國東部時間 2020年5月22日 周五 晚8:00-9:30pm EDT
(北京時間2020年5月23日 周六早晨 8:00-9:30am)
作為一個長期的研討主題,介紹和學習止觀。
涉及大乘佛教禪修和上座部佛教禪修的知識性介紹與基礎學習。
做佛陀的學生,努力學習,一起成長。
【關鍵詞】:止觀、上座部禪修、大乘禪修、天台
美國佛教會Zoom禪修網絡共修-菩提比丘-吉祥比丘
美國佛教會 ZOOM 禪修共修
菩提比丘 周三 7:00–8:00pm EDT
吉祥比丘 周日 7:00–8:00 pm EDT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略講南懷瑾
《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五代宋釋延壽(904-975)的着作。全書凡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的書名即由此而來。《宗鏡大綱》為清雍正皇帝御錄的二十卷本(維基百科)。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積數載之功,懷繼絕救孤之心,更為欲研《宗鏡錄》而不得其門者,不惜眉毛拖地,開演《宗鏡》要以,以其熠熠之智,使和氏玉璧頓剖,衣珠乍現;諄諄之言,令後學妄情漸馴,慈慧盡生。後根據南懷瑾先生當初講課錄音整理成書,名之為《宗鏡錄略講》
梅塔:現代人所需要的出離
中文博大精深很有意思,如果從字面上看一個概念,是無法知道其確切含義的,比如厭離、舍離、出離和斷離等,對現代人來說不太容易區分它們之間的差別。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只是名相的遊戲,佛陀他老人家如果看到這種文字遊戲,要麼保持聖默,要麼直斥荒謬,因為這種名相遊戲與佛教的目標即解脫覺悟毫不想干。
苟嘉陵:尋找佛教現代化「見和同解」的修行基礎
在現代這種崇尚優勝劣敗與高度競爭的人類文化環境里,什麼才是弘揚佛法最好與最合適的模式呢?這個問題對關心佛法現代化的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但這個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而且必將會是眾說紛紜。筆者僅能就自己的所知所見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講的是對還是不對,還要請十方的善知識們不吝指正。
啟發覺音撰寫《清凈道論》的《中部-六清凈經》
該經包含了佛陀清凈道的修行之法,可以用它來衡量自己修行的程度。當然對於那些自稱有解脫證悟成就的人,本經是試金石或能破之金剛。據說該經啟發覺音撰寫《清凈道論》。
關於皈依和禪修 – 尊者阿難的討論 (MN.3.108)
“婆羅門!沒有任何單獨一位比丘在每一個和所有方式中具備已經證悟和遍正覺的世尊所具備的所有那些品質。因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喚起者,未產生道的產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知道者、道的發現者和道的嫻熟者。而他的弟子們現在住於道的隨行,並且以後變成道所擁有者。”
【轉載】道一法師大覺寺《讓心經融入生活和修行》講義PDF
道一法師的《讓心經融入生活與修行》及帶領大家共同參與的《禪修觀空工作坊》圓滿結束了。再一次真誠地感謝法師,煞費苦心地為基礎各自不同的學員採擷教材,嚴謹而善巧地解釋佛法的結構。謝謝!
山海會:什麼是懷疑?
現代為什麼會被稱為「末法時代」呢?是因為與佛陀在世時相隔了「多少年」嗎?事實上這個說法不只是似是而非,而且也是不合佛法的。因為時間也是萬法中的一法,是沒有自性的。是因為這個原因,聖龍樹才會在中觀論裡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如果是這樣,何以現代會是末法時代,而使得修行佛法好似變得比登天還難了呢?其實答桉仍是在修行人自己,而非關時間或時代的事。
梅塔:懷疑精神與佛教現代化
傳統的佛教宗派如上座部、大乘和金剛乘等,一般來說對待佛陀和其教導是萬分崇敬的。雖然在歷史上中國禪宗某些禪師“呵佛罵祖”(如雲門文偃),可是會其意者知道他們本意是破除修行人對佛陀和佛教教條的的盲目崇拜,要求佛學修行人自立自強而已。甚至佛陀提到的所謂使心煩惱而障礙智慧的五蓋中的“懷疑”也是禪宗大師們所鼓勵的 – “有疑才有悟”,他們參禪讓人累積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