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正解「不凈觀」原始佛教佛說念處經的修行里,最為現代人所反感的部分,就是所謂的「不凈觀」了。但這個法門的翻譯,其實含有一個程度的誤解。
標籤: 消息
梅塔:逃避正念?修行的開端
當我看到哈佛商學院布魯克斯教授在《大西洋》雜誌上的文章《正念讓人疼 – 這就是它起作用的原因》時,我深有體會,很多人也會如此吧。前一陣,短文《寬容與正念禪》中對俄烏戰爭和普金的態度,讓我受到一些朋友的責難。
山海會:如實面對自己是四諦的真義
今天的學佛人如果對佛法稍有涉獵,應是大都明白佛陀主要所教的,就是四聖諦(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了。
但是直到今天,四諦對多數人而言,可以說仍是相當程度地被包裹在玄學與神秘的「觀念外衣」里,而未能直接地被應用於人生。這當然是一種可惜。但這個可惜是完全沒必要的。
苟嘉陵:禁槍能解決美國的問題嗎?
校園槍擊案又再度在美國發生了。5月24日,德克薩斯州尤瓦爾迪市的羅伯小學發生了槍擊案,造成包括19名兒童在內的21人喪生。兇手拉莫斯是附近一所高中的學生,已被警察擊斃,故殺人動機成謎。這件慘案再度激起了美國人對槍枝管制的辯論。
《自說經》KN.3【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第一品
南傳上座部經典《自說經》【禪世界版】參考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最新英譯版和其他英譯版本由禪世界翻譯組用現代漢語譯出。歡迎批評和建議。
苟嘉陵:念處隨筆——緣起是否為絕對真理?
最近看到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緣起法是否為絕對真理呢?
我想不少修行人都曾有過這個疑問。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但這個問題其實是個悖論(paradox)。
金剛經里有「如來無所說」(注釋一)的記述。甚至說如果有人以為如來有所說,即為謗佛。但如果事情真是這樣,所謂的「佛教」意義又在哪裡呢?這難道不就等於是說有沒有佛教都一樣嗎?佛法真的是如此嗎?而正念禪的修行對「緣起是否為絕對?」又是如何看待呢?
Arthur C. Brooks-正念讓人疼。這就是它起作用的原因。
直面生活中的種種痛苦部分是讓自己感到賓至如歸的唯一方法。
Arthur C. Brooks 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約撰稿人、哈佛肯尼迪學院公共領導實踐的威廉亨利布隆伯格教授以及哈佛商學院的管理實踐教授。他是播客系列《如何建立幸福生活》的主持人,也是《從力量到力量:在人生的下半場尋找成功、幸福和深刻的目標》一書的作者。
梅塔-寬容與正念禪
《寬容》是荷蘭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房龍的一部很出名的宗教歷史普及讀物,貫穿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和近代歷史,講述了寬容和不寬容的人類文明發展。這本書為中國大陸很多人打開了思考人類發展本質、向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而凝聚人類形成真理與知識共識的大門。不誇張地說,中國大陸思想界在經歷文革的摧殘和專制主義的禁錮之後,能夠打破枷鎖,放眼世界,在上世紀80年代創造一個思想自由的黃金時代,房龍的《寬容》起了領風氣之先的巨大作用。
苟嘉陵:念處隨筆——「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2022.05.15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國品》里,有「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敘述(注釋一)。這說明了許多世間事。其中包括每一個人都會經由不同的教育、環境、文化,加上自己的「所做」,而在生命里形成「識」的事實。
山海會:修行人須能容忍異己嗎?
佛陀有說過修行人應能容忍異己嗎?容忍異己是現代佛法修行人所應具備的品質嗎?
這些至少都應被視為佛教現代化里程上的實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牽涉到現代人類主流文化里的精神價值,即自由與民主。所以到底應如何看待「容忍異己」,恐怕會是佛法修行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苟嘉陵:正義之師,還是正義之失?
講老實話,學佛法學了幾十年,最近才發現最讓我反感的兩個字,竟然是「正義」。
這不代表我否定世間有是非善惡,也當然明白佛法修行的基礎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冷眼看世間愈久,我就愈明白多少世間的惡,其實是在打著正義的招牌以行之。
【預告】2022年5月6日研討會:佛法中的寬容與《大念處經》
歡迎法友和網友積极參加,現在就在日曆上標記好。請轉發給感興趣的朋友們。謝謝。
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法友、網友用手機微軟Skype app或個人電腦瀏覽器,無需賬號直接參加禪世界佛法修學研討會: https://join.skype.com/Q7yubs14c6qc
梅塔-嗔恨與正念禪
在不同的時代,佛法的基本精神都會被人們拿出來重新檢視。比如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就突然將印度佛教後期真常唯心學派的如來藏思想推到自性本自清凈的地步,一下子贏得了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不二而一」思維方式的許多佛教徒的心。
客觀派對:無聲的瞋
中國人有句話說「除惡務盡,樹德務滋。」 有人就以此說美國在全世界「宣揚民主」的作為其實沒錯。並指出這些作為就算是「偶有瑕疵」,但因大方向正確———是在與極權政權對抗,至少也應算是瑕不掩瑜。
苟嘉陵:莫以為修行不可生氣
有人說三毒煩惱(貪、瞋、痴)里的瞋,其實不是什麼壞東西,而應被視為所有世間改革運動所須具備的元素。換句話說,他是以為人如果對世間的不平都「無感」也「無瞋」,就不可能有什麼抗議或改革了。故他以為佛教的現代化應重新界定什麼是「瞋」,而不可把其視為絕對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