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大智度论》7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共100 卷 纸本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 编 / 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大智度论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487a07] 【经】 [0487a07]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慧命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若声闻、辟支佛福德,若一切众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随喜;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众生布施、持戒、修定、随喜,为自调、为自净、为自度故,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 [0487a19]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弥勒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念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无量无边阿僧祇诸灭度佛,是佛从初发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诸善根;应六波罗蜜,及诸声闻人善根——若布施福德、持戒福德、修定福德,及诸学人无漏善根、无学人无漏善根,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智、大慈大悲及与无量阿僧祇诸佛法;及诸佛所说法,是法中学,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入菩萨摩诃萨位;及与众生种诸善根。是诸善根,一切和合,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者!如是随喜已,持是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萨乘者作是念:『我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缘、事,若善男子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0487b08]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萨乘,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缘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0487b11]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若诸缘、诸事无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萨乘者取相,于十方诸佛诸善根,从初发心乃至法尽,及声闻辟支佛诸善根,学、无学善根,一切和合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相故,是菩萨将无颠倒:无常谓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净谓净、苦谓乐、无我谓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如缘、如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回向心亦如是,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毘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尔者,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是善根?何等是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87b23] 【论】 [0487b23] 释曰: [0487b24] 先七品中,佛命须菩提令说般若,中间帝释多问、多说功德事。今弥勒顺佛本意,还欲令须菩提因随喜法广说般若波罗蜜。 [0487b27] 复次,帝释闻上供养般若以华香、妓乐、幡盖之具,得福甚多,深自庆幸,此供养具,唯我等能办,非出家人所有。是故弥勒欲抑其自多之情故语须菩提:「菩萨但以心随喜,则胜声闻、辟支佛、一切众生布施等及诸无漏功德,何况华香、供养经卷等!」 [0487c03] 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鬪。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餚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 [0487c12] 福德有二种乐因缘:世间,出世间。出世间者,诸无漏法,虽无福报,能生福德,故名福德。是故有漏、无漏,通名福德。 [0487c14] 复次,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所愿;一切圣人所赞叹,无智人所毁呰;智人所行处,无智人所远离。是福德因缘故,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自在无碍,皆从福德中生。 [0487c20] 如是等种种福德,得正见故,随而欢喜。 [0487c21] 复次,菩萨自念: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欢喜。 [0487c23] 复次,一切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 [0487c24] 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修福众生布施、持戒、修定慧,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 [0487c27] 持是随喜福德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菩萨以福德清净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道、四禅等,与作后世利益。末后成佛,得福德果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观者无厌;无量清净,梵音柔和,无碍解脱等诸佛法,于三事示现,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般涅槃后,碎身舍利,与人供养,久后皆令得道。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然后更作。善法体不可与人,今直以无畏、无恼施与众生用。 [0488a13] 「无所得故」者,义如先说。 [0488a13]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比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众生三种福德中,最胜、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义如先说。 [0488a16] 是中说胜因缘:「是二乘福德,皆为自调、自净、自度。」持戒者,是自调;修禅者,是自净;智慧者,是自度。 [0488a18] 复次,自调者,正语、正业、正命;自净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见、正思惟、正方便。 [0488a20] 复次,布施因缘故自调,持戒因缘故自净,修定因缘故自度。 [0488a21] 修定者,是无漏法近因缘;无漏者,所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布施、持戒,远故不解。 [0488a23] 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 [0488a24] 问曰: [0488a24] 实不度一切众生,何以言「度一切众生故胜」? [0488a25] 答曰: [0488a26] 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烧,近则能烧。 [0488a28] 尔时,须菩提以毕竟空智慧难问弥勒菩萨:「念诸佛福德随喜,回向无上道,是所念过去事,是事如所念不?」 [0488b02] 弥勒以二因缘故答言:「不也!」 [0488b03] 一者、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诸佛久已灭度,无复遗与;菩萨或无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闻忆想分别,故不如所念。 [0488b06] 二者、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断戏论语言道,如涅槃相,毕竟空清净。 [0488b07] 随喜者分别诸佛及诸弟子善根功德,是回向心及无上道非实,故言:「不也!」 [0488b09] 须菩提难言:「若无是事,是菩萨忆念分别,应堕颠倒。若是事毕竟空清净相,忆念亦如是,诸过去佛功德亦如是,无分别、无异,云何得随喜?」 [0488b12] 是略说义。 [0488b13] 广则如经说,所谓须菩提问弥勒「若菩萨摩诃萨忆念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灭度佛」者,是菩萨欲起随喜福德,佛是福德主,是故念佛;闻经书说有过去佛名,故因是名广念一切过去诸佛。「从初发心」者,初发心作愿:「我当度一切众生。」是心相应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善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业,和合是法,名为福德。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十地,乃至坐道场,是中菩萨自修福德和合得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灭度后,舍利及遗法,皆是佛自身功德和合。 [0488b24] 因诸佛,大乘人行六波罗蜜相应福德;「相应」者,除六波罗蜜,与菩萨所行法皆摄入六波罗蜜中,故说「应六波罗蜜和合」。若求声闻、辟支佛人,种布施、持戒、修定等福德。声闻、辟支佛人有二种:一者、漏尽,名为「无学」;二者、得道,漏未尽,名为「学」。是二人诸福德中善根胜,故但说「善根」。上言「求二乘人」者,总凡夫、圣人;今「学、无学」者,纯是圣人。相好是无记色法,非是善功德,故但说「佛五无学众」。大慈大悲、佛法义,如初品中说。 [0488c05] 「诸佛所说法,学是法得须陀洹果,乃至入菩萨位」者,是佛灭度后,遗法中得道,是故重说。 [0488c07] 「及与众生种诸善根」者,此是佛在世及遗法中,天、人乃至畜生种福德因缘。 [0488c09] 是上四段福德,行者心遍缘、忆念,随喜,求佛道故回向,名无上随喜,最上、无余等。 [0488c11] 问曰: [0488c11] 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随喜? [0488c12] 答曰: [0488c12] 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者,福德胜自作者。 [0488c14] 复次,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是故不但随喜而已,亦行是实法。是心回向者,即是随喜心。缘者,随喜心所缘,所谓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所作功德。事者,若是所缘之本,福德是缘功德所住处,所谓诸佛及众生,并土地、山林、精舍住处,皆名「事」。 [0488c23] 「如所念可得不?」 [0488c23] 弥勒答言:「不也!」 [0488c24] 须菩提语弥勒:「若诸事、诸缘无所有者,云何不堕颠倒?」 [0488c25] 颠倒者,四颠倒,三种分别。此颠倒是譬喻,无佛而忆想念佛,犹如无常而念常、不净而念净。 [0488c27] 问曰: [0488c27] 见为诸颠倒本,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颠倒,无见颠倒,以见谛道断故。 [0488c29] 答曰: [0488c29] 是颠倒,生时异、断时异。生时,想在前,次是心,后是见;断时,先断见,见谛所断故。颠倒体皆是见相,见谛所断。 [0489a03] 想、心颠倒者,学人未离欲,忆念忘故取净相、起结使;还得正念即时灭,如经中譬喻:「如渧水堕大热铁上,即时消灭。」小错故假名颠倒,非实颠倒。是故说:凡夫人三种颠倒,学人二种颠倒。 [0489a07] 复次,诸缘、诸事如实毕竟空,念亦空,菩提亦空,随喜心亦空,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空。若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心回向无上道」? [0489a12] 【经】 [0489a12]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缘、是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不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法,是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不多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与善知识相随、不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诸缘、是诸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诸心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回向。 [0489a23] 「须菩提!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应为新学菩萨说。何以故?是菩萨所有少许信乐恭敬清净心皆亡失。当在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前说,若有为善知识所护,若久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应为是人说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人闻是法,不没、不惊、不畏、不怖。 [0489b02]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菩萨用心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尽、灭、变、离,是缘、是事、是诸善根亦尽、灭、变、离。是中何等是随喜心?何等是诸缘?何等是诸事?何等是诸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心不俱,是心性亦不可得回向,菩萨云何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乃至檀波罗蜜亦无有法;色无有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是回向,是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89b16] 【论】 [0489b16] 释曰: [0489b16] 弥勒意:以诸法甚深,随喜心微妙,所谓不坏诸法相,而随喜心回向无上道,是事甚难!凡夫人心刚强,不能行是法。是故弥勒答言:若行者久修六波罗蜜,诸功德深厚故不动,所谓能信、能行,多供养诸佛、种善根故,集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结使折损,其心柔软,此是先世因缘。今世得好师、好同学,亦自学诸法实相空,巧方便故不着是空。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诸法虽无相,而能起随喜心,回向无上道。譬如铁虽坚[革*卬],入鑪则柔软,随作何器;菩萨心亦如是,久行六波罗蜜、善知识所护故,其心调柔;过去诸佛、诸缘、诸事、诸善根中,不取相,能起随喜心,用无相回向无上道。无相者,能用不二非不二乃至不生不灭等。 [0489c02] 与上相违者,是名不能回向。 [0489c02] 弥勒知须菩提乐说空故语言:「如是般若波罗蜜随喜义,不应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有少福德善根者,闻是毕竟空法,即着空,作是念:「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者,我何为作福德?」则忘失善业。以是故,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0489c10] 阿鞞跋致菩萨,入法位,得法忍,能信、能行,故可为说。若有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内福德、外因缘力助,虽非阿鞞跋致,能信、能行。是二种人闻是,心清净,欢喜信受。如久飢渴者,得好饮食;如大热得凉、大寒得温,其心爱乐欢喜。是二菩萨亦如是,得是无相智慧,作是念:「我因是智慧,能度无量众生,何况有惊惧、恐怖!恐怖从我心中出,是法中诸法相尚空,何况有我而决定取诸法相,闻一切法无相,则生惊惧!」 [0489c20] 是说随喜义体竟,后当更以种种异门释上事。 [0489c21] 复次,「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思惟:『用是心回向无上道,是心念念尽、灭、变、离,无有住时。』」是诸缘、事,所谓过去诸佛及诸善根。诸佛等诸缘事久已灭,随喜心今灭;既灭无异,是故经中说:「用是心回向,是心即尽灭。」如是等入过去世故,入诸法实相故,无有分别是心、是缘、是事、是善根等。若能如是回向,是为正回向。 [0489c28] 复次,一时二心不和合,随喜心时无菩提心;一切心相毕竟空,不可以取相回向。何以故?菩萨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有定法。如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乃至无上道亦如是。是时断法爱、舍着心,于空无诤,是名菩萨正回向。 [0490a06] 【经】 [0490a06]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惊惧、怖畏?须菩提!云何新发意菩萨作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云何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0a10]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若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无相故,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多信解内空乃至多信解无法有法空,多信解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常与善知识相随,是善知识为说六波罗蜜义,开示、分别,如是教授,令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终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不离檀波罗蜜,不离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教语魔事,闻种种魔事已,不增不减。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受一切法故。是菩萨亦常不离诸佛,乃至得菩萨位,于中种善根;以是善根故,生菩萨家,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善根。 [0490a23] 「复次,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断生死道、断诸戏论、道尽、弃重担、灭聚落刺、断诸有结、正智、得解脱,及弟子所作功德,于中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净居天所种善根——是一切和合称量,以随喜心,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0b01] 尔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弟子诸善根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者,随喜已,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0490b06]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于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无善根想;用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萨如是回向,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名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及僧诸善根;是心念时,即知尽灭;若尽灭,是法不可得回向,所用回向心亦是尽灭相,所回向处法亦如是相。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非邪回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0b18]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过去诸佛善根及弟子善根,是中凡夫人闻法种善根,若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闻法种善根,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闻法种善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菩萨若如是知是诸法尽灭,所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如是回向,是名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0b28] 「复次,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何以故?菩萨不着是回向,亦不见以诸善根回向菩提心处,是名菩萨摩诃萨无上回向。」 [0490c05] 【论】 [0490c05] 问曰: [0490c06] 「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怖畏、惊惧者耶?」此义先已问答,今何以复问? [0490c07] 答曰: [0490c07] 上弥勒虽语须菩提:「不应为新学说;可为阿鞞跋致及久行者说,是二种人,闻能信行。」已说正回向因缘,而犹说空法,是故帝释疑言:「是众中有新发意者,云何更说使不恐怖?」 [0490c12] 须菩提欲成弥勒所说,欲令新发意者应正回向,故答帝释:「若新发意菩萨,虽不久行六波罗蜜、不供养诸佛,而以利根、得善知识是二因缘故,堪任正回向。」 [0490c15] 是故语帝释:「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以无所得故、毕竟空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亦不着。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 [0490c18] 「多信解内空」者,常修乐入观内空三昧故信解。乃至十八不共法多信解亦如是。善知识相,如先说。 [0490c21] 此中但明:能随六波罗蜜义说;闻是义已,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有久行入菩萨位,有新发意入菩萨位。 [0490c24] 复次,是新发意菩萨,善知识为说魔事;闻魔事已,不增不减,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 [0490c28] 是因缘故,常不离诸佛,常生菩萨家,世世不离善根乃至无上道。是新发意菩萨得如是因缘,与久发意无异。 [0491a01] 复次,随喜回向,所谓新发意菩萨于过去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断道者,断生死道,入无余涅槃。诸戏论断故言灭诸戏论。以空空等三昧舍八圣道分故言道尽。五众能生苦恼故是「重担」。五众有二种舍:一者、有余涅槃中,舍五众因缘——诸烦恼;二者、入无余涅槃中,舍五众果。一切白衣舍名为聚落。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为食故来入恶刺果林;以取果故,为刺所刺。如人着木屐践刺,刺则摧折;如是诸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断下五分结。有分结尽名断上分五结。诸法实相,金刚三昧相应智慧,断一切烦恼及习,故言「正智、得解脱」。如是等,皆名赞叹。 [0491a15] 「过去诸佛及弟子所作功德」者,佛弟子有三种:菩萨、辟支佛、声闻。「刹利大姓乃至净居天,是中种善根」者,是四种福田因,是种福德处。 [0491a18] 是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心,最上、无余等,回向无上道。 [0491a20] 是回向心,作正非邪。所以者何? [0491a20] 今弥勒问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念诸佛等功德,回向无上道,云何不堕颠倒?」 [0491a22] 须菩提答:「若是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于诸佛不生佛想及弟子想,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从和合生,无有自性,故无有定法名为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是回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萨不堕颠倒。 [0491a27] 与上相违,即堕颠倒。 [0491a28] 复次,菩萨以是心念诸佛等及诸善根,是心尽时即知尽,尽心不得回向。何以故?变失灭坏故。是心亦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法性中无有分别是心、是非心,是佛、是弟子,是善根、是无上道。回向心、回向处,尽相亦如是。初心是忆念过去诸佛等随喜功德,后心是回向心。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 [0491b06] 问曰: [0491b06] 初心、后心是生灭相,可无常;所回向处法是无上道,在未来世中,云何言尽灭? [0491b08] 答曰: [0491b08] 汝不闻我先答:「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此中不说「尽是无常」,但说「诸法实相是尽」。先亦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三世、过三界,无受相。」能如是回向者,是为正回向。 [0491b12] 复次,非正非邪回向,所谓菩萨于过去诸佛善根等,乃至无上、无余等,回向无上道。若菩萨知是事皆尽灭,知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知灭、知空,是「真回向」。若过去法无常,无常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若过去法空,空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用如是智慧回向,是名「正回向」。 [0491b18] 复次,若菩萨知一切法因缘生故无自力常住,自法相不动,况能有所作?无所作故,一切法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如是菩萨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善法,亦不堕颠倒,一切法不着故。 [0491b24] 【经】 [0491b24]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知所起福德离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亦知般若波罗蜜是离相,乃至檀波罗蜜是离相,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离相,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离相。如是菩萨摩诃萨随喜心起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1b29]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知随喜福德自性离;亦知诸佛离佛性;诸善根亦离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离;回向,回向性亦离;菩萨,菩萨性亦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性亦离;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性亦离;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离。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离相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生随喜福德。 [0491c09] 「复次,菩萨摩诃萨,诸过去灭度佛诸善根,若欲回向,应如是回向,作是念:『如诸佛灭度相,诸善根相亦如是,灭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回向,是心相亦如是。』若能如是回向,当知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取诸佛、善根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为回向。何以故?诸过去佛及善根非相缘、非无相缘。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诸佛及诸善根及诸心不取相,是名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0491c23] 尔时,弥勒菩萨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根不取相,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491c25] 须菩提言:「以是事故,当知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中,应有般若波罗蜜方便力。若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诸佛不可得,诸善根不可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于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诸过去佛及弟子身皆灭,诸善根亦灭;我今取相分别诸佛、诸善根及诸心,如是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所不许。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谓于过去诸佛取相分别。』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有得、不应取相。如是回向,若有得、取相回向,诸佛不说有大利益。何以故?是回向杂毒故。譬如美食杂毒,虽有好色、好香,为人所贪而杂毒;愚痴之人食之欢喜,贪其好色香美可口;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 [0492a14] 「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谛受、不谛取相、不谛诵读、不解中义,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已来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行般若波罗蜜时作诸善根;行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时作诸善根;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时作诸善根;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作诸善根;及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及诸弟子是中所种善根,及诸佛所记当作辟支佛,是中诸天、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所种善根——是诸福德称量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回向以取相得法故,如杂毒食。得法者,终无正回向。何以故?是得法杂毒,有相、有动、有戏论。若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应如是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及弟子行般若波罗蜜时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种智,如上说。 [0492b06] 「云何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回向?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不欲谤诸佛者,诸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诸佛所知无上智慧,是诸善根相、是诸善根性,我亦如是随喜;如诸佛所知,我亦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是回向,则为不谤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说。是菩萨摩诃萨回向,则无杂毒。」 [0492b15] 【论】 [0492b15] 释曰: [0492b15] 所起福德离五众者,先但说过去事,今说自起随喜福德。若知是福德中无五众、十二入、十八界,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法,亦知空离相,如是福德名正回向。 [0492b19] 复次,若菩萨知随喜福德中随喜福德性自离;诸佛及善根,并诸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回向心、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回向。随喜福德者,总说一切福德相;善根、随喜起福德,是别相说。菩萨自缘所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随喜心功德果,但求无上道,是名回向心。行者五众中,假名字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法,如先义说。先说福德中离五众;今说福德,福德自相空。 [0492b29] 复次,菩萨念过去佛因缘生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过去诸佛入无余涅槃,无相、无戏论,性常寂灭,是福德及回向心亦如是。」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不堕颠倒。 [0492c03] 复次,若菩萨于诸过去佛功德取相、分别回向,是不名回向。何以故?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是故说:「诸过去佛不堕相数中,不堕无相数中。」若如是取相数,是不名回向,则堕颠倒。与上相违,是为不堕颠倒。 [0492c09] 是事难故,弥勒重问,所谓一切法不取相而复能回向。 [0492c10] 须菩提是中不得决定答处,是故语弥勒:「以是事故,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求方便力。」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实而不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不诳道,尔乃可得。不诳道者,即是般若波罗蜜。是故说:「离般若波罗蜜,是福德不可得回向。」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有分别;福德若离般若波罗蜜、若不离般若波罗蜜,不可得回向。 [0492c20] 菩萨应作是念:「诸过去佛及弟子身并诸善根、福德皆灭;我今取相分别,所谓是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随喜福德,取相回向,我为不是!何以故?与诸法实相异故。受果报已,久久当尽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于过去诸佛忆想分别,即是大失!所谓过去佛空无,而我忆想分别!」 [0492c26] 「譬如杂毒食」:「食」是随喜福德,「毒」是取相故爱见等诸烦恼生。「好色」者,福德因缘,作人王、转轮王、天王,得福乐。「好香」者,得好名誉、富贵、势力。凡夫无智之人,所共贪爱。「愚痴人」者,是新发意取相着心菩萨。「食之欢喜」者,富乐福德因缘故,于天、人中受此富乐。 [0493a03] 「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乐若无常、破坏、离时,忧愁遂死,若次死受诸苦恼。 [0493a05] 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根名「死」,失所着物名「死等」。 [0493a07] 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恼多故,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0493a08] 此经中须菩提自说:是无智人「不审谛受」,不取其义,但着语言。「不谛取相」者,不如法分别。「不谛读诵」者,忘失句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不解义」者,不得经意。如是少智师教化弟子:「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乃至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 [0493a15] 与此相违,名为「正回向」。 [0493a15] 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用无上智慧知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胜;佛所知诸善根,必是实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回向。譬如射地,无不着时;若射与物,或着、或不着。如诸佛所知随喜,如射地无不着;若用与道随喜,如射与物,或着、或不着。如是回向,是为不谤佛。◎
[0493a24] ◎【经】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一
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四十(卷六十二)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496a25] ◎【经】 [0496a25]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 [0496a26] 佛言:「是般若波罗蜜。」 [0496a26] 「世尊!般若波罗蜜能照一切法,毕竟净故。世尊!应礼般若波罗蜜。世尊!般若波罗蜜不着三界。世尊!般若波罗蜜除诸闇冥,一切烦恼诸见除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助道法中最上。世尊!般若波罗蜜安隐,能断一切怖畏苦恼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能与光明,五眼庄严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能示导堕邪道众生,离二边故。世尊!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种智,一切烦恼及习断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法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自相空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远离生死,非常非灭故。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救者作护,施一切珍宝故。世尊!般若波罗蜜具足力,无能破坏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能转三转十二行法轮,一切诸法不转不还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能示诸法性,无法有法空故。世尊!应云何供养般若波罗蜜?」 [0496b14] 佛言:「当如供养世尊。礼般若波罗蜜,当如礼世尊。何以故?世尊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异世尊;世尊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般若波罗蜜中生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 [0496b23] 尔时,释提桓因心念:「何因缘故舍利弗问是事?」念已,语舍利弗:「何因缘故问是事?」 [0496b25] 舍利弗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守护,以沤和拘舍罗力故,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从初发心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作善根,一切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故,我问是事。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胜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毘梨耶、禅波罗蜜。譬如生盲人,若百、若千、若百千而无前导,不能趣道、入城。憍尸迦!五波罗蜜亦如是,离般若波罗蜜,如盲无导,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种智。憍尸迦!若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将导,是时五波罗蜜名为有眼;般若波罗蜜将导,得波罗蜜名字。」 [0496c08]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如汝所言,般若波罗蜜将导五波罗蜜故,得波罗蜜名字。舍利弗!若无檀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若无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若尔者,何以故独赞般若波罗蜜?」 [0496c14]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无檀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无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但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以是故,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余等。」 [0496c22]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 [0496c23] 佛告舍利弗:「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受、想、行、识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檀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禅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如是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0496c29] 舍利弗言:「世尊!云何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切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0497a02] 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乃至一切诸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般若波罗蜜生。」 [0497a04] 舍利弗白佛言:「如是生般若波罗蜜,与何等法合?」 [0497a05] 佛言:「无所合,以是故得名般若波罗蜜。」 [0497a06] 「世尊!不合何等法?」 [0497a07] 佛言:「不与不善法合,不与善法合;不与世间法合,不与出世间法合;不与有漏法合,不与无漏法合;不与有罪法合,不与无罪法合;不与有为法合,不与无为法合。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诸法故生,以是故于诸法无所合。」 [0497a12]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 [0497a13] 佛言:「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亦不得。」 [0497a15] 释提桓因言:「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亦不合萨婆若,亦不得?」 [0497a16]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如名字、不如相、不如起作法合。」 [0497a17] 释提桓因言:「今云何合?」 [0497a18]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如不取、不受、不住、不着、不断,如是合,亦无所合。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一切法合,亦无所合。」 [0497a20]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一切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生。」 [0497a2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念:『般若波罗蜜,若一切法合、若不合。』是菩萨摩诃萨则舍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 [0497a26] 佛告须菩提:「复有因缘,菩萨摩诃萨舍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空虚、不坚固。』是菩萨摩诃萨则舍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以是因缘故,舍离般若波罗蜜。」 [0497b0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 [0497b03] 佛告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则不信色,不信受、想、行、识;不信眼乃至意;不信色乃至法;不信眼界乃至意识界;不信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信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信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信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信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信菩萨道;不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种智。」 [0497b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信般若波罗蜜时,不信色乃至一切种智?」 [0497b13] 佛告须菩提:「色不可得故,信般若波罗蜜,不信色;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得故,信般若波罗蜜,不信一切种智。以是故,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时,不信色乃至不信一切种智。」 [0497b17] 【论】 [0497b17] 释曰: [0497b17] 上佛、弥勒、须菩提、释提桓因共说随喜义。舍利弗虽默然,听闻是般若波罗蜜随喜义甚深,无量无边,大利益众生;虽漏尽寂灭,发欢喜心,从坐起,合掌,白佛言:「能作随喜、断诸戏论、利益无量众生令入佛道者,是般若波罗蜜。」佛可其语,故言「是」。 [0497b23] 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中无戏论垢浊,故名「毕竟清净」;毕竟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是故舍利弗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能照一切法,毕竟净故。」 [0497b28] 般若波罗蜜能守护菩萨,救诸苦恼,能满所愿,如梵天王守护三千大千世界,故众生皆礼。 [0497c01] 三界中三毒泥所不污,故言「不着三界」。 [0497c02] 破一切爱等百八烦恼、我见等六十二见,故言「破无明黑闇」。 [0497c03] 诸法中智慧最上,一切智慧中般若波罗蜜为上;以智慧为本,分别四念处等三十七品,是故言「一切助道法中最上」。 [0497c06] 能断生、老、病、死等诸怖畏苦恼,故言「安隐」。 [0497c07] 是般若波罗蜜中摄五眼,故言「能与光明」。 [0497c08] 离有边、无边等诸二边,故言「能示正道」。 [0497c09] 菩萨住金刚三昧,断一切烦恼微习,令无遗与,得无碍解脱,故言「一切种智」。 [0497c11] 复次,知一切法总相、别相,一切种智因缘,故名「一切种智」。 [0497c12] 能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法故言「诸菩萨母」。 [0497c13] 一切法中各各自相空故言「不生不灭」。 [0497c14] 断、常是诸见本,诸见是诸结使本,诸结使是一切生死中苦本,是故言「远离生死」。 [0497c16] 能令众生信三宝等诸善法宝;得诸善法宝故,得世间、出世间乐。能令众生得二种乐故言「无救者作护」。 [0497c18] 是般若波罗蜜相,乃至十方诸佛所不能坏。所以者何?毕竟不可得故,何况与人!故言「具足波罗蜜」。 [0497c21] 是般若波罗蜜中无自性故,说诸法不转生死中,不还入涅槃——不生故不转,不灭故不还,故言「能转三转十二行法轮」。三转十二行法轮义,如先说。 [0497c24] 一切法有二分:若有、若无。是般若中,有亦不应取,无亦不应取;离是有、无,即是诸法性,是故言「能示诸法性」。 [0497c27] 如是等无量因缘,赞叹般若,后当广说。 [0497c28] 是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有人心未淳熟,求其定相不能得,便生慢心。是故舍利弗问:「应云何供养?」 [0498a01] 佛教言:「当如供养佛。」以人从久远已来深着众生相,于贵法情薄,是故言:「如供养世尊。」 [0498a03] 智者观之,佛与般若等无异。所以者何?般若修集,即变为一切智。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贤圣等,出生十善道等,世间、出世间法,乃至一切种智。」 [0498a07] 「尔时,帝释作是念」者,帝释意:「以舍利弗漏尽离欲人,如似着法人赞叹般若。」 [0498a09] 今舍利弗自说因缘:「菩萨为般若守护故,以方便力,能随喜福德回向,而不破般若波罗蜜相,是事希有,故尊敬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云何供养。」 [0498a12] 复次,憍尸迦!般若波罗蜜自力势故,胜五波罗蜜。 [0498a13] 问曰: [0498a13] 五波罗蜜应以五盲人作喻,何以乃说「百千」? [0498a14] 答曰: [0498a15] 此中说其力势,不论多少。 [0498a15] 复次,若言导五不足为贵,故说「百千」。 [0498a16] 复次,波罗蜜亦多,如《贤劫三昧》中有八万四千种波罗蜜,广说则无量。 [0498a18] 问曰: [0498a18] 檀波罗蜜亦有眼。所以者何?信有罪福,破邪见等无明,故能布施,何以故喻无眼? [0498a20] 答曰: [0498a20] 布施中,智慧是客来,非正体。譬如四大常和合,不得相离;诸波罗蜜和合亦如是。 [0498a22] 不能趣道,道者,菩萨十地道;城者,一切种智等诸佛法。 [0498a23] 复次,道者,八圣道分;城者,涅槃。 [0498a24] 如盲人虽有手足力,不能得随意有所至;得有眼人示导,则随意所往,皆能成办。五波罗蜜虽各各有事能,不得般若示导,尚不得二乘,何况无上道!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将导故,得波罗蜜名字,至成佛道。 [0498a29] 帝释问:「汝自说诸波罗蜜和合,互相佐助,如四大不得相离。如是者,般若波罗蜜亦待五法,何以独说以般若故五法得波罗蜜名字?」 [0498b03] 答曰:虽六事和合、互相佐助,但般若波罗蜜力大故,五法因得波罗蜜名字。譬如合散,虽众药各各有力,石势大故,名为石散。又如大军摧敌,虽各各有力,主将力大故,主得名字。 [0498b07] 舍利弗已问供养般若事,今问:「行者云何生般若波罗蜜?」 [0498b09] 佛答:「若行者观色等诸法不生相,是则生般若波罗蜜。」 [0498b10] 舍利弗复问:「云何观色等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 [0498b11] 答曰:「色等,因缘和合起,行者知色虚妄,不令起;不起故不生,不生故不得,不得故不失。」 [0498b13] 尔时,舍利弗问意:「般若无生缘处,行者亦无生,如是般若与何法合?终归何处住?得何果报?」 [0498b15] 答曰:「般若波罗蜜无生相故无所合。」若般若波罗蜜有法合者,若善、若不善等,是不名般若波罗蜜;今无所合,故入般若波罗蜜数中。 [0498b19] 问曰: [0498b19] 若尔者,帝释已知一切法不合,何以独问「萨婆若不合」? [0498b20] 答曰: [0498b20] 帝释贵重深着是般若,于萨婆若爱未断,故言:「乃至萨婆若亦不合耶?」 [0498b22] 佛答:「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亦不合。」一切法毕竟无生故。 [0498b23] 此中佛破断灭邪见故说「合」;般若波罗蜜不如凡夫人取相、着名、作起有为法合,如佛心合。 [0498b25] 问曰: [0498b25] 云何如佛心合? [0498b26] 答曰: [0498b26] 一切相虚诳,故「不取相」;一切法中有无常等过咎,故「不受」;吾我心缚着世间,皆动相,故「不住」;能生种种苦恼,后变异,故「不着」;一切世间颠倒,颠倒果报不实,如幻、如梦,无所灭,故「不断」。是故佛不着法、不生高心,入毕竟空善相中,深入大悲,以救众生,菩萨应如佛心合。 [0498c03] 帝释欢喜,赞言:「希有!是般若波罗蜜不破坏诸法,不生、不得、不失故,而能成就菩萨,令得至佛。」 [0498c05] 须菩提言:「若菩萨用有所得如是分别一切智等,一切法若合、若不合,是菩萨则失般若波罗蜜。」 [0498c08] 佛然可其言,如是更有因缘:「菩萨若取汝所说『一切法无合不合』,取是空相,言『般若空无所有、不牢固』,是亦失般若波罗蜜。」 [0498c11] 须菩提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是故问:「若信般若波罗蜜,信何法?」般若波罗蜜空亦不可得,为决定心信于何法? [0498c13] 佛言:「色等一切法不可信。何以故?色等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不可信。」◎
[0498c16] ◎【经】
大智度论释信谤品第四十一
[0500a29] 【经】 [0500a29]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菩萨摩诃萨,信解是般若波罗蜜者,从何处终,来生是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来为几时?为供养几佛?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来几时,能随顺解深般若波罗蜜义?」 [0500b06] 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供养十方诸佛,来生是间。是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来无量无边阿僧祇百千万亿劫。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常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供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诸佛,来生是间。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若见、若闻般若波罗蜜,作是念:『我见佛,从佛闻法。』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能随顺解深般若波罗蜜义,以无相、无二、无所得故。」 [0500b15]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可闻、可见耶?」 [0500b17] 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无有闻者、无有见者;般若波罗蜜无闻、无见,诸法钝故。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无闻、无见,诸法钝故。内空无闻、无见,诸法钝故;乃至无法有法空无闻、无见,诸法钝故。四念处无闻、无见,诸法钝故;乃至八圣道分无闻、无见,诸法钝故。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闻、无见,诸法钝故。须菩提!佛及佛道无闻、无见,诸法钝故。」 [0500b25]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几时行佛道,能习行如是深般若波罗蜜?」 [0500b27] 佛告须菩提:「是中应分别说。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习行深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于诸法无所破坏,不见诸法无利益者;亦终不远离行六波罗蜜,亦不远离诸佛;从一佛世界至一佛世界,若欲以善根力供养诸佛,随意即得;终不生母人腹中,终不离诸神通,终不生诸烦恼及声闻、辟支佛心;从一佛世界至一佛世界,成就众生、净佛世界。须菩提!如是等诸菩萨摩诃萨能习行深般若波罗蜜。 [0500c09] 「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多见诸佛若无量百千万亿,从诸佛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皆以有所得故。是菩萨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便从众中起去,不恭敬深般若波罗蜜及诸佛。是菩萨今在此众中坐,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乐,便舍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先世闻深般若波罗蜜时弃舍去,今世闻深般若波罗蜜亦弃舍去,身心不和。是人种愚痴因缘业,种是愚痴因缘罪故,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毁呰;毁訾般若波罗蜜故,毁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彼间若火劫起故,从彼死,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地狱中生。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起故,复至十方他世界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说。重罪渐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若无眼、若一眼、若眼瞎,若无舌、无耳、无手;所生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处。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重具足故,受是果报。」 [0501a06]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五逆罪与破法相似耶?」 [0501a07] 佛告舍利弗:「不应言相似。所以者何?若有人听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时,毁呰不信,作是言:『不应学是法,是非法、非善、非佛教,诸佛不说是语。』是人自毁訾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毁訾般若波罗蜜;自坏其身,亦坏他人身;自饮毒杀身,亦饮他人毒;自失其身,亦失他人身;自不知不信、毁訾深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令不信不知。舍利弗!如是人,我不听闻其名字,何况眼见!何以故?当知是人名为污法人,为堕衰浊黑性。如是人,若有听其言、信用其语,亦受如是苦。舍利弗!若人破般若波罗蜜,当知是名为破法人。」 [0501a19]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世尊说破法之人所受重罪,不说是人所受身体大小?」 [0501a21] 佛告舍利弗:「不须说是人受身大小。何以故?是破法人若闻所受身大小,便当吐热血,若死、若近死苦。是破法人闻如是身有如是重罪,是人便大愁忧,如箭入心,渐渐乾枯。作是念:『破法罪故,得如是大丑身,受如是无量苦。』以是故,佛不听舍利弗问是人所受身体大小。」 [0501a27] 舍利弗白佛言:「愿佛说之,为未来世作明诫!令知破法业积集故,得如是大丑身,受如是大苦。」 [0501a29] 佛告舍利弗:「后世人若闻是破法业积集厚重具足,受大地狱中久久无量苦,闻是久久无量苦时,足为未来世作明诫!」 [0501b03]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白净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足作依止,宁失身命,终不破法,自念:『我若破法,当受如是苦!』」 [0501b06] 【论】 [0501b06] 释曰: [0501b06] 舍利弗闻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闻者尚难,何况能行!是故言:「信解般若者,是为希有!」是故问世尊:「若信解般若者,是人于何处终,来生是间?」 [0501b09] 舍利弗作是念:「是人应从好世界终,来生是间。是人不应新发意,不应少供养佛,不应少行六波罗蜜,必是大德人,未圣而能知圣法故。」是故问:「发意几时?供养几佛?行六波罗蜜几时?」 [0501b14] 「能随顺解深般若波罗蜜义」者,是菩萨于诸法不取相、不着空,行空行,和合五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用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行般若波罗蜜故。 [0501b17] 「十方诸佛清净世界中终,来生是间」者,为度有缘众生,又与释迦文尼佛共因缘故。虽有此间死、此间生者,但以从他方佛所来者贵故。 [0501b20] 发心来无量阿僧祇劫,诸福德力集厚故,能信解随顺深义。 [0501b22] 有人虽无量阿僧祇劫发心久,不行功德者,是故说:「从发心来,常行六波罗蜜。」 [0501b24] 常行六波罗蜜福德故,能得见、能得供养无量无边阿僧祇佛。 [0501b25] 是菩萨成就上四因缘故,得无量无边福德、智慧;是福德因缘故,诸烦恼薄,心柔软。菩萨信、慧等诸根利,转增得力故,深入般若波罗蜜,污厌世间事。若见般若波罗蜜经卷,即时心生「如见佛」;若披卷寻义,即时心生「如从佛闻」。信力成就、慧力成就故,随顺解深般若波罗蜜义,所谓一切无相故;出十二入二法;不二法中,心无所着故,名无所得。略说三相,是随顺解般若波罗蜜义。 [0501c05] 须菩提闻说见经卷如见佛、读经文如从佛闻,如似有着,是故问:「般若可见、可闻耶?」须菩提意:「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天眼、天耳犹不能见、闻,何况肉眼、肉耳!出世间慧眼亦不得见,何况世间眼!」 [0501c10] 佛顺其意答:「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见、闻。」 [0501c11] 此中说因缘:「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一相无相,是中无分别闻者、见者及可闻、可见。」三界凡夫人作分别:是眼、是色,是耳、是声;六情是利,六尘是钝;色等诸法是钝,慧等是利。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如百川归海,皆为一味,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不可见、不可闻,以诸法钝故。」从檀波罗蜜乃至佛道、须陀洹乃至佛,亦如是。 [0501c18] 复次,众生离法,不能闻、不能见;法离众生,亦不能闻、不能见。 [0501c20] 问曰: [0501c20] 上已问「菩萨发意几时、供养几佛,能顺解深义」,今何以更问? [0501c22] 答曰: [0501c22] 上佛说「般若无闻、无见」,亦说「见般若经卷如见佛,读般若如从佛闻」。二相说是般若——亦言「可见、可闻」,亦言「不可见、不可闻」。是故还问佛:「菩萨几时行得是方便,能行有、能行无,行有不堕三界、行无不堕断灭,能随般若波罗蜜相行?」 [0501c27] 佛答:「有,此事不定,应当分别说。」 [0501c28] 或有菩萨初发心,便能习行甚深六波罗蜜。「习行」者,一心信受常行。「方便力故」者,虽行六波罗蜜,起福德因缘,而心不着。「诸法无所破坏」者,是菩萨信力、智慧力大故,闻摩诃衍深法,即时信;闻声闻法亦信;闻外道在家、出家法,亦不破坏。而于中出二种利:一者、分别是道、非道,舍非道、行是道;二者、一切法入般若波罗蜜中,无是、无非,无破、无受。「不见诸法无利益」者,即是上说于中出利者。是德福具足故,终不远离六波罗蜜,乃至净佛世界,略说义。 [0502a10] 有菩萨虽新发意,深信受是般若波罗蜜。 [0502a11] 有菩萨久发意,供养千万亿诸佛,用有所得行六波罗蜜,不信受是般若波罗蜜。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于过去世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信不受,从坐起去;今佛为说,不信不受。破般若波罗蜜罪业果报故,说是人不信不受业因缘故,即起愚痴业因缘;得愚痴业因缘故,疑悔恶邪,着心转增;着心转增故,于大众中,毁訾破坏般若波罗蜜;破坏般若波罗蜜故,破三世十方诸佛一切智;破三世十方诸佛一切智罪故,转身堕大地狱。 [0502a21] 「大地狱」者,阿鼻地狱,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岁,受忧愁、苦恼。忧愁是心苦,恼是身苦。 [0502a23] 「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者,如福德因缘故,上有六欲天;罪业因缘亦如是,下有八种大地狱。八种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是中阿鼻最大。与须弥四天下,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亿须弥山,有百亿阿鼻地狱,是故说「从一阿鼻大地狱至一阿鼻大地狱」。如人从会至会;又如入正位者,从天上来受人间乐,从人中还至天上受乐。若此间火劫起,其罪未尽故,转至他处十方世界大地狱中受罪;若彼间火劫起,复展转至他方;他方火劫起,复还生此间阿鼻地狱中,展转如前。 [0502b06] 是破般若波罗蜜罪小灭,展转生勤苦畜生中。此间火劫起,复生他方世界畜生中,展转受苦;彼间火劫起,还来此间,复展转如前。 [0502b09] 罪转微轻,或得人身,生下贱家,所谓生生盲家,不欲见般若波罗蜜罪故。轻贱说法人故,生旃陀罗及除粪、担死人等下贱家。毁呰说法者故无舌,不欲闻故无耳,麾手非拨故无手。此人心虽爱佛,以愚痴无智故,毁灭佛母,破坏法藏;破坏法藏故,生无佛、法、众处。 [0502b15] 问曰: [0502b15] 何以不说生饿鬼中? [0502b16] 答曰: [0502b16] 是破坏法者,多以二烦恼,所谓瞋恚、愚痴。悭贪发故堕饿鬼,此中无悭故不说。 [0502b18] 问曰: [0502b18] 舍利弗何以言「五逆罪与破法罪相似」? [0502b19] 答曰: [0502b19] 舍利弗是声闻人,常闻五逆罪最重,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声闻人不悉知供养般若得大果报,又不知谤毁般若得大罪,故举五逆,对问相似不? [0502b23] 答言不相似者,以相去悬远故。所以者何?此人毁谤般若者,自失大利,亦令他失;自远离般若,亦令他远离;自破坏善根,亦破他善根;自涂邪见毒,亦涂他邪见毒;自失其身,亦失他身;自不知故、着法爱故破,亦令他破般若波罗蜜。 [0502b28] 如父母爱子,恩极一世,又以因缘故爱;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于无边世中,深心爱念众生。父母念子,无能以一眼与者;行般若波罗蜜者,于无边劫中,以头、目、髓、脑,积过须弥,以施众生。 [0502c04] 出佛身血、杀阿罗汉,但坏肉身,不坏法身。坏僧是离眷属,赞五法,不坏般若。是故五逆罪不得似坏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能令人作佛,毁般若罪则无喻。是故破般若人,我不欲听闻其名字,何况眼见!是破般若人,或先世福德因缘,广学多闻、富贵威德、巧于谈语、诸魔官属常随逐佐助故,未得阿鞞跋致菩萨见其多人供养,多有出家、在家弟子;是故若有说其名者,不听闻之,何况亲附礼拜、受其教训!所以者何?菩萨欲增长善法,利益众生;是人欲破法,令众生堕大衰浊——二事相违故。 [0502c15] 「衰浊」者,如人着衰,虽好衣美食,常无色力;虽勤身作务,财产日耗。是人坏一切佛上法宝故,虽身口业善,持戒、布施、赞经,善法终不增长;如浊水泥,不见面像,亦不中饮。是人不中亲近,若亲近者,则喜染着。是人破法故,邪见疑悔常扰乱心。先所闻法,深染爱着,不解般若波罗蜜相,故言:「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空、不坚固,无有罪福。」如是浊乱蔽其心故,不能得见清净实法相。「黑性」者,佛法中善法名白,不善法名黑。是人常积集不善法,故成不善性。若有信受其语,其罪亦同。 [0502c27] 问曰: [0502c27] 舍利弗何以问是人受身大小,而佛不答? [0502c28] 答曰: [0502c28] 舍利弗既闻受罪时节及处所,不闻其身大小,意欲闻佛说其大身。又如帝释身长十里,受乐遍满;故欲知受罪身大,受苦亦多。 [0503a02] 有二因缘故,佛不为说:一者、上已说「其在二恶道中,久受苦恼」;今复说「其身大丑恶」,人或不信,不信者当受久剧之苦故。二者、若信佛语,则大忧怖,忧怖故风发,吐热血死;「若死等」者,设令不死,身常乾枯。若不信,后世受重罪,故佛不说。 [0503a07] 舍利弗白佛:「今虽以二因缘故不说,愿怜愍未来世人故说。」 [0503a09] 佛言:「若有善根白性福德人,足作依止。」白性者,与黑性相违。依止者,闻是受苦,更不敢作。若不信,虽说身大亦不信;若信,闻上受苦久远足可信。◎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二
大智度论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与(卷六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03a21] ◎【经】 [0503a21]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好摄身、口、意业,无受如是诸苦——或不见佛,或不闻法,或不亲近僧,或生无佛世界中,或生人中堕贫穷家,或人不信受其言。」 [0503a25]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以积集口业故,有是破法重罪耶?」 [0503a26] 佛告须菩提:「以积集口业故,有是破法重罪。须菩提!是愚痴人在佛法中出家受戒,破深般若波罗蜜,毁呰、不受。须菩提!若破般若波罗蜜、毁呰般若波罗蜜,则为破十方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则为破佛宝,破佛宝故破法宝,破法宝故破僧宝;破三宝故,则破世间正见;破世间正见故,则为破四念处乃至破一切种智法;破一切种智法故,则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罪已,则受无量无边阿僧祇忧苦。」 [0503b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愚痴人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有几因缘?」 [0503b08] 佛告须菩提:「有四因缘,是愚痴人毁呰破是深般若波罗蜜。」 [0503b10]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四?」 [0503b10] 「是愚痴人为魔所使故,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名初因缘。是愚痴人不信深法,不信不解,心不得清净,是第二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与恶知识相随,心没懈怠,坚着五受众,是第三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是愚痴人多行瞋恚,自高轻人,是第四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以是四因缘故,是愚痴人欲毁呰破坏深般若波罗蜜。」 [0503b20] 【论】 [0503b20] 问曰: [0503b20] 口业是破法,何以言「摄身口意业」? [0503b21] 答曰: [0503b21] 意业是口业之本,若欲摄口业,先摄意业。意业摄故,身口业亦善;身口业善,意业亦善。 [0503b23] 是中须菩提自说因缘:「莫受是诸苦——或不见佛等。」 [0503b24] 世间人以身业为重、口业为轻,是故须菩提问:「但以口业得如是罪耶?」 [0503b26] 佛可其意,示言:是愚痴人自无急事,又无使作者,亦无所得,而自以舌故,作如是罪,是为大狂!是狂人未来世在我法中出家——出家者五众,受戒者有七众。 [0503c01] 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皆言:「决定之法,今云何言无?」于般若波罗蜜无得无着相中作得、作着相故,毁呰破坏,言非佛教。 [0503c07] 佛怜愍众生故,为说是道、非道;今般若中,是道、非道尽为一相,所谓无相。是故先生疑,后定心于空法生邪见;邪见得力故,于大众中处处毁坏般若波罗蜜;毁坏般若波罗蜜故,则破十方三世诸佛一切智等诸佛功德;破佛功德故,即破三宝;三宝破故,则破世间乐因缘,所谓世间正见;若破世间正见,则破出世间乐因缘——出世间正见,所谓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是法名为无量无边福德因缘,破是法故,得无量无边罪;得无量无边罪故,受无量无边忧愁苦恼。 [0503c18] 问曰: [0503c18] 先以说破法因缘,所谓爱着法等,须菩提何以更问? [0503c20] 答曰: [0503c20] 先论中说,今经中说;先不遍说,今遍广说。 [0503c21] 所谓四因缘:是人为魔所使:若魔、若魔人来入其心中,转其身口,令破般若波罗蜜。如阿难,佛三问:「阎浮提乐,寿命亦乐。」魔入身故,三不答佛。阿难得初道,犹为魔娆,何况凡人! [0503c25] 复次,魔有四种:五众魔、烦恼魔、死魔、自在天子魔。四魔中多烦恼魔、自在天子魔故,令不信般若;自贪着法、憎嫉他法、愚痴颠倒故,能破般若波罗蜜。有人言:初因缘,烦恼魔;后第四,自在天子魔。是二种魔所使,故名为魔所使。 [0504a02] 坚着邪见、贪爱自法、慧根钝故,不识佛意,不信不受甚深般若故破。 [0504a03] 有人利根堪信,魔又不来,但随恶师教故,破般若。有人虽属恶知识,诸结使薄故,勤精进,能信般若波罗蜜。是故二事和合为一,亦属恶知识,亦深着五众,结使厚,生懈怠心,是故不信般若。 [0504a08] 是人世世多集瞋恚,成其性——瞋相者是不信相;是人刚强自高,轻贱说法人:「我智德如是,尚不能解,况汝愚贱而能知之!」以是瞋恚、憍慢多故,破般若波罗蜜。 [0504a13] 【经】 [0504a13]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不勤精进、种不善根、恶友相得人,难信难解!」 [0504a14]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勤精进、种不善根、恶友相得人,难信难解!」 [0504a1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0504a18] 「须菩提!色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受、想、行、识。檀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内空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四念处。乃至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一切种智。须菩提!色本际不缚不解。何以故?本际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本际不缚不解。何以故?本际无所有性是一切种智。须菩提!色后际不缚不解。何以故?后际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后际不缚不解。何以故?后际无所有性是一切种智。须菩提!现在色不缚不解。何以故?现在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乃至现在一切种智不缚不解。何以故?现在无所有性是一切种智。」 [0504b13]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不勤精进、不种善根、恶友相得、懈怠、少进、喜忘、无巧便慧,如此之人,实难信难解!」 [0504b16] 「如是!如是!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不勤精进、不种善根、恶友相得、繫属于魔、懈怠、少进、喜忘、无巧便慧,如此之人,实难信难解。何以故?色净果亦净;受、想、行、识净果亦净;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果亦净。 [0504b20] 「复次,须菩提!色净故即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即色净。受、想、行、识净故即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即受、想、行、识净。乃至一切种智净即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即一切种智净。色净、般若波罗蜜净,无二无别、无断无坏;乃至一切种智净、般若波罗蜜净,无二无别、无断无坏。 [0504b27] 「复次,须菩提!不二净故色净,不二净故乃至一切种智净。何以故?是不二净、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无二无别故。我净、众生净乃至知者、见者净故,色净、受想行识净乃至一切种智净。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故,我、众生乃至知者、见者净。何以故?我、众生乃至知者、见者净,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不二不别、无断无坏。」 [0504c05] 【论】 [0504c05] 释曰: [0504c05]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故,懈怠、随恶知识、种不善根故难信。」与上相违,名为信般若波罗蜜。 [0504c08] 佛可其言。 [0504c08] 须菩提更问:「是般若波罗蜜云何甚深故难信?」 [0504c09] 佛答:「色等诸法无缚无解。」 [0504c10] 三毒是缚,三解脱门是解。是三毒等诸烦恼虚诳不实、从和合因缘生、无自性故无缚,无缚故无解;破是三毒故,三解脱门亦空。 [0504c13] 复次,取相着法、颠倒一切烦恼等是缚。缚法若实定有自性者,则不可解;若实定有,谁能破者?若破,即堕断灭中。若取相、颠倒等诸烦恼虚诳不实,亦无所断。 [0504c17] 复次,一切心心数法,忆想分别、取相,皆缚在缘中。若入诸法实相中,知皆是虚诳,如上品中说:「心清净相者,即是非心相。」是缚空故,解亦空。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色等诸法不缚不解。 [0504c21] 此中佛自说因缘:「色等诸法,有为作法,从因缘和合生故、无有定性故,说『无所有性是色等诸法』。」 [0504c23] 复次,色等诸法,三世中不缚不解,如破三世中说。 [0504c24] 是时,须菩提知般若波罗蜜非甚深、非不甚深。如后品中说:「若谓般若波罗蜜甚深,则远离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白佛言:「世尊!恶人以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非谓善人。」 [0504c28] 恶人者,不与般若相应,不一心勤精进;不种解般若波罗蜜善根;随破坏般若恶师;懈怠者,着世间乐,不愿出世间;如此人若有精进,少不足言;诸烦恼乱心,故喜忘;善不善法相不破、憍慢不除、邪见戏论故,求诸法实相,不知分别诸法相好丑,是名无巧便慧。有如是等恶法故,是人难解甚深般若。 [0505a06] 佛可其意,言:「如是!如是!」 [0505a07] 问曰: [0505a07] 须菩提说中,无有魔事,佛说中何以益魔事? [0505a08] 答曰: [0505a08] 须菩提直说内外因缘不具足,佛今具足说,故言:「是人为魔所使。」 [0505a10] 佛更欲说甚深难解相,告须菩提:「色等诸法净故,果亦净。」 [0505a11] 四念处是色等诸法果。何以故?观色等诸法不净、无常等,即得身念处。与念如上说。是中四念处性无漏、断烦恼、为涅槃故清净;见果净故,知因亦净。 [0505a15] 问曰: [0505a15] 先说「观色不净、无常等,得身念处」,云何言「果净故知因亦净」? [0505a16] 答曰: [0505a16] 不净观是初入门,非实观,是故不入十六圣行。是十六行中,观无常、苦、空、无我,不观不净。净颠倒故生淫欲,破净故言「不净」,非是实;是故不净不入十六圣行,但是得解观。是般若中不观常、不观无常,不观净、不观不净等。常无常、净不净、空实等诸观灭、戏论灭,是色实相。色实相净,故果亦净。 [0505a23]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如虚空,毕竟净,无所染污,是般若波罗蜜。」观色等诸法实相,不生不灭,行六波罗蜜、修四念处等,如是可得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三种因缘:正观、正行、正修。是故言:「般若波罗蜜净故,色等诸法净;色等诸法净故,般若波罗蜜净。所以者何?色等诸法、般若波罗蜜,实相中无二无别;不异不别、不离不散故,不断不坏。」 [0505b03] 复次,如我法,乃至十方三世中求不可得,于五众中但有假名;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如是。如我,空、无所有、清净故,一切法亦如是。 [0505b07] 【经】 [0505b07] 「复次,须菩提!淫净故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何以故?淫净、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不二不别。瞋、痴净故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何以故?瞋痴净、色净乃至一切种智净,不二不别。 [0505b11] 「复次,须菩提!无明净故诸行净,诸行净故识净,识净故名色净,名色净故六入净,六入净故触净,触净故受净,受净故爱净,爱净故取净,取净故有净,有净故生净,生净故老死净,老死净故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故乃至檀波罗蜜净,檀波罗蜜净故内空净,内空净故乃至无法有法空净,无法有法空净故四念处净,四念处净故乃至一切智净,一切智净故一切种智净。何以故?是一切智净、一切种智净,不二不别、无断无坏。 [0505b20] 「复次,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净故色净,乃至般若波罗蜜净故一切智净。是般若波罗蜜净、一切智净,不二不别故。须菩提!禅波罗蜜净故乃至一切智净,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净故乃至一切智净。内空净故乃至一切智净,四念处净故乃至一切智净。 [0505b27] 「复次,须菩提!一切智净故乃至般若波罗蜜净。如是一一如先说。 [0505b28] 「复次,须菩提!有为净故无为净。何以故?有为净、无为净,不二不别、无断无坏故。 [0505c01] 「复次,须菩提!过去净故未来现在净,未来净故过去现在净,现在净故过去未来净。何以故?现在净、过去未来净,不二不别、无断无坏故。」 [0505c04] 【论】 [0505c04] 问曰: [0505c04] 佛说「三毒是垢秽不净」,此中云何言「淫欲等净故色等亦净」? [0505c06] 答曰: [0505c06] 佛说:「三毒实性清净故,色等诸法亦清净;三毒净、色等净故,不二不别。」 [0505c08] 欲广说三毒清净及三毒清净果报因缘故,说「无明净故诸行亦净」。「无明净」者,所谓无明毕竟空,如破无明十喻中说。从十二因缘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0505c11] 是故色等、无明等诸法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般若波罗蜜清净故诸菩萨所行法,所谓禅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皆清净。禅波罗蜜等诸法亦如是。 [0505c15] 复次,用十八空故,色等乃至一切种智空,乃至一切种智空故十八空亦空。一切种智不离十八空,十八空不离一切种智,是故言「不二不别」。空者即是清净。今色乃至一切种智,一法为首,与法各各为首,展转皆清净。 [0505c20] 复次,诸法多无量故,略说有为、无为。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法。知净行者于诸法中求常、乐、我、净不可得;若不可得,是为实知有为法;实知不可得,即是无为法,是故说:「有为法净故无为法清净。」 [0505c24] 复次,因有为法故知无为法;圣人得是无为法,说有为法相,是故说:「有为法清净故无为法清净,无为法清净故有为法清净。」 [0505c27] 有为法在三世中,故说:「过去世清净故未来世亦清净,未来世清净故过去世亦清净。」所以者何?如过去世破坏、散灭、无所有故空,未来世未生未有故空;二世无故,现在亦无。何以故?有先有后,知有现在。复次,有为法念念生灭,故无住时;住时无故,无现在世。三世空故,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空。空即是毕竟清净,不破不坏,无戏论,如虚空。 [0506a06] 如是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三世诸佛法藏;破是能宣示实相般若言说文字故堕地狱。 [0506a09] 问曰: [0506a09] 若不信般若堕地狱,信者得作佛。若有五逆罪、破戒、邪见、懈怠之人信是般若,是人得成佛不?复有持戒、精进者而不信般若,是云何堕地狱? [0506a12] 答曰: [0506a12] 破般若有二种:一者、佛口所说,弟子诵习,书作经卷;愚人谤言:「非是佛说!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断灭邪见人手笔,庄严口力者说。」或言:「虽是佛说,其中处处与人增益。」 [0506a16] 或有人着心分别取相说般若波罗蜜,口说空法而心着有。 [0506a17] 初破者,堕大地狱,不得圣人说般若意故。第二破,着心论议者,是不名为破般若。如调达出佛身血,祇域亦出佛身血;虽同一名出血,心异故,一人得罪,一人得福。如画作佛像,一人以像不好故破,一人以恶心故破;以心不同故,一人得福,一人得罪。破般若波罗蜜者亦如是。 [0506a24] 复次,或有人破般若,虽不瞋、不轻佛,自用心忆想分别:「是甚深法,一切智人所说,应有深妙法,云何言都空?」佛以无着心为度众生故说法;是人以着心取相故,起口业毁呰,破坏般若;能起身业,手麾非拨,指毁令去。 [0506b01] 与二种不信相违,故名二种信:一者、知般若实义信,得如说果报;二者、信经卷言语文字,得功德少。 [0506b03] 邪见罪重故,虽持戒等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如佛自说喻譬:「如种苦种,虽复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见人亦如是,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与此相违,名为正见。 [0506b07] 五逆罪人,恶罪常覆心,疑今世后世业果,何况能信甚深般若?虽复书经卷供养,望免恶罪,去般若大远。或有遇善知识,先世精进,福德、利智第一,信般若波罗蜜;清净因缘,能得如所说果报。如阿闍世王杀父之罪,蒙佛、文殊师利善知识故,除其重罪,得如所说般若果报,受无上道记。◎
◎大智度论释叹净品第四十二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三
大智度论释叹净品第四十二之与(卷六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09a13] ◎【经】 [0509a13] 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是求菩萨道善男子碍法?」 [0509a14] 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有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取心相,所谓取檀波罗蜜相,取尸罗波罗蜜相、羼提波罗蜜相、毘梨耶波罗蜜相、禅波罗蜜相、般若波罗蜜相;取内空相、外空相、内外空相乃至无法有法空相;取四念处相乃至八圣道分相;取佛十力相乃至十八不共法相;取诸佛相,取于诸佛种善根相;是一切福德和合,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憍尸迦!是名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碍法。用是法故,不能无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憍尸迦!是色相不可回向,受、想、行、识相不可回向,乃至一切智相不可回向。 [0509a26] 「复次,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示、教、利、喜他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示、教、利、喜一切诸法实相。若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罗蜜时,不应作是分别言:『我施与,我持戒,我忍辱,我精进,我入禅,我修智慧;我行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我行无法有法空;我修四念处,乃至我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示、教、利、喜他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是示、教、利、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无错谬,亦如佛所许法示、教、利、喜,令是善男子、善女人远离一切碍法。」 [0509b08] 尔时,佛赞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汝为诸菩萨说诸碍法。须菩提!汝今更听我说微细碍相。汝须菩提!一心好听!」 [0509b11] 佛告须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取相念诸佛。须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碍相。又于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取相忆念;取相忆念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碍相。又于诸佛及弟子所有善根及与众生善根,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碍相。何以故?不应取相忆念诸佛,亦不应取相念诸佛善根。」 [0509b20]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 [0509b21] 佛言:「一切法常离故。」 [0509b21] 须菩提言:「世尊!我当礼般若波罗蜜!」 [0509b22] 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无起无作故,无有能得者。」 [0509b23] 须菩提言:「世尊!一切诸法亦不可得。」 [0509b24] 佛言:「一切法一性,非二性。须菩提!是一法性,是亦无性;是无性即是性,是性不起不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知诸法一性,所谓无性,无起无作,则远离一切碍相。」 [0509b2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难知难解!」 [0509b29] 佛言:「如所言。是般若波罗蜜,无见者、无闻者、无知者、无识者、无得者。」 [0509c02]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 [0509c02] 佛言:「如所言。是般若波罗蜜不从心生,不从色、受、想、行、识生,乃至不从十八不共法生。」 [0509c04] 【论】 [0509c04] 问曰: [0509c04] 若与无碍相违,是名为碍,帝释何以更问碍? [0509c06] 答曰: [0509c06] 菩萨碍法微妙,入诸善法和合,利根者所觉,钝根者不觉。以难解故,于佛前更问。 [0509c08] 碍法,何者是?所谓菩萨分别悭心、施心,舍悭心、取施心,是名「取心相」。知布施物贵贱,知修集布施能一切与,是檀波罗蜜乃至随喜福德取相诸善法,虽为是妙,内着我,外着法,堕碍法中;譬如食虽香美,过噉则病。 [0509c13] 此中须菩提自说因缘:「色等诸法相毕竟空故,不可得回向无上道。」 [0509c14] 上说碍相,今说无碍相,所谓菩萨若欲教他无上道,应以实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义,如先说。实法者,所谓灭诸忆想分别,是故说「行檀时,不分别我与」等。若能如是教化,得二种利:一者、自无错谬,二者、亦如佛所得法以化他人。如是等无量碍相相违,是名「无碍相」。 [0509c21] 问曰: [0509c21] 佛以赞须菩提说「无碍相」,今何以故,复更自说「微细碍相」? [0509c22] 答曰: [0509c22] 佛就须菩提力中赞叹:「汝是舍众生人,而能说菩萨碍相。」微细碍相,须菩提力所不及,是故佛自说。 [0509c24] 是碍相微细故,汝一心好听!何者是?所谓菩萨用取相念诸佛等,皆是碍。无相相是般若波罗蜜;佛从般若中出,亦是「无相相」。诸善根着心取相回向,是世间果报;有尽、杂毒故,不能得无上道。 [0509c29] 问曰: [0509c29] 上说麁碍言「取相」,今微细碍中亦言「取相」,有何差别? [0510a02] 答曰: [0510a02] 上说「我是与者、彼是受者」,如是等,今但说「取相」。 [0510a03] 复次,今说「诸菩萨念佛三昧」故微细相,微细心人中碍,是故名「微细碍」。 [0510a04] 须菩提知佛所说深妙,非己所及,是故赞言「甚深」。 [0510a06] 佛答:「一切法常远离相故。」佛说是般若远一切法,远一切法故,微细相不得入般若中。 [0510a08] 须菩提欢喜言:「我当为般若作礼!」须菩提意作是念:「我得解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相故发心,我应作礼。」 [0510a10] 佛言:「是般若波罗蜜无起无作故,十方如恒河沙佛无能得者,汝声闻人云何言得?」 [0510a12] 须菩提言:「世尊!非但般若,一切法皆无知无得。」 [0510a13] 佛言:「诸法一性无二。」一性,所谓毕竟空;无二者,无「毕竟、不毕竟」。一法性即是无性。毕竟空不应着、不应取相。所以者何?从因缘和合生故。 [0510a16] 须菩提作是念:「若无性即是性,以不起不作故,后世苦不相续。能如是知般若波罗蜜,一切诸碍皆远离;若远离诸碍,则自在得无上道。」须菩提闻是说,作是念:「我以为得,佛谓不得;是般若波罗蜜,难解难知。」 [0510a21] 佛答:「非独汝难!一切众生无见者、无闻者、无知者、无识者、无得者。」耳、鼻、舌、身所不知,意所不识不得;是般若出过六种知,故言「难解」。 [0510a24] 须菩提入深般若中,智力穷极,故言「不可思议」。 [0510a25] 佛言:「是般若非心生、非五众生,乃至不从十八不共法生,无生相故。」 [0510a27] 问曰: [0510a27] 若说「不从心生」,何以复说「五众」?五众中识众即是心。 [0510a28] 答曰: [0510a29] 先说心,是略说;后说五众等,是广说。 [0510a29] 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可与般若作因缘,不能生般若;譬如勐风除云能令日月出现,而不能作日月也。大智度论释无作实相品第四十三
[0510b05] 【经】 [0510b05] 须菩提白佛言:「是般若波罗蜜无所作。」 [0510b05]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色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不可得故。」 [0510b07]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云何行?」 [0510b08]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常、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不行常、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若苦、若乐,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若苦、若乐,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净、不净,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净、不净,是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色无所有性,云何有常无常、苦乐、我无我、净不净?受、想、行、识亦无所有性,云何有常无常乃至净不净?乃至一切种智无所有性,云何有常无常乃至净不净? [0510b23]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不具足者,是不名色;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不具足者,是不名识;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不具足者,是不名一切种智;如是亦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0510c02] 须菩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善说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碍不碍相。」 [0510c04]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佛善说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碍不碍相。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眼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耳、鼻、舌、身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意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檀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尸罗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羼提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毘梨耶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禅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行一切种智不碍,是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知色是不碍,知受、想、行、识是不碍,乃至知一切种智是不碍;知须陀洹果不碍,知斯陀含果不碍,知阿那含果不碍,知阿罗汉果不碍,知辟支佛道不碍,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不碍。」 [0510c22]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甚深法,若说亦不增不减,若不说亦不增不减。」 [0510c24] 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是甚深法若说亦不增不减,若不说亦不增不减。譬如佛尽形寿,若赞、若毁虚空,赞时亦不增不减,毁时亦不增不减。须菩提!如幻人,若赞时不增不减,毁时亦不增不减;赞时不喜,毁时不忧。须菩提!诸法相亦如是,若说亦如本不异,若不说亦如本不异。」 [0511a0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修行是般若波罗蜜时,不忧不喜,而能习行般若波罗蜜,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转还。何以故?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如修虚空。如虚空中无般若波罗蜜,无禅、无毘梨耶、无羼提、无尸罗、无檀波罗蜜;如虚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亦无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四念处乃至无八圣道分,无佛十力乃至无十八不共法,无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无辟支佛道,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世尊!应礼是诸菩萨摩诃萨,能大庄严。 [0511a14] 「世尊!是人为众生大庄严、勤精进,如为虚空大庄严、勤精进。世尊!是人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为虚空等众生大庄严。世尊!是人大庄严欲度众生,为如举虚空。 [0511a19]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大精进力,欲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欲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大勇勐,为度如虚空等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诸佛,譬如竹苇、甘蔗、稻麻、丛林,诸佛若一劫、若减一劫说法,一一佛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令入涅槃。世尊!是众生性亦不减、亦不增。何以故?众生无所有故、众生离故。乃至十方世界中诸佛所度众生,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缘故,我如是说:『是人欲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度虚空。』」 [0511b03] 是时,有一比丘作是言:「我当礼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生、无法灭,而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而有诸须陀洹、诸斯陀含、诸阿那含、诸阿罗汉、诸辟支佛,有诸佛,而有佛宝、法宝、比丘僧宝,而有转法轮。」 [0511b08] 【论】 [0511b08] 释曰: [0511b08] 须菩提闻佛说般若波罗蜜无起无作相,是故今在佛前说:「般若波罗蜜无所作。」若无作者,不能断诸烦恼,不能修集诸善法。此中佛说因缘:「从作者乃至一切法不可得故。」知者尚无,何况作者? [0511b13] 须菩提言:「若无作者,般若波罗蜜无所能作,应云何行、云何得般若波罗蜜?」 [0511b14] 佛言:「若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谓若常、若无常,乃至若净、若不净,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者,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是菩萨行法。是法中,无智人行诸法常等,智人行诸法无常等。是般若波罗蜜示诸法毕竟实相故,不说诸法常、无常。无常等虽能破常等颠倒,般若中不受是法,以能生着心故。思惟筹量,求常、无常相不可得定实。 [0511b23] 问曰: [0511b23] 色等罪法可观不净、苦,与善法云何观不净、苦? [0511b24] 答曰: [0511b24] 是名字不净、苦。如随意安稳好法,名清净、快乐;不随意非安稳法,名不净、苦。于善法中爱乐悦可者,以为净、乐;厌恶不喜者,以为不净、苦。 [0511b27] 须菩提作是念:「若离诸观法者,将无不具足菩萨道耶?」 [0511b29] 是故佛说:「若不行色等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罗蜜。」 [0511c01] 「色具足」者,有人言:色等法中常、无常等忆想分别,是名「具足」。「不具足」者,是中用无常等观破常等,是名「不具足」,少常等故。今于色中亦不行无常等,是故言:「不行色不具足,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0511c05] 复次,有人言:具足者,谓补处菩萨能如色实观,乃至一切种智,是名具足;与者是不具足。 [0511c07] 若菩萨不行色等不具足者,即是行具足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不具足则非色,色非无常相故。 [0511c10] 佛言:出众生于常中,着无所有中,随语言音声故,是故说:「如是实清净亦不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0511c12] 善说道、非道故,须菩提言:「希有!」碍者是非道,无碍者是道。 [0511c13] 佛观会众心多回向空,知般若波罗蜜无碍相,是故说:「不行色等无碍,是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行者,于色等法无碍。」 [0511c16] 须菩提虽不能究尽知毕竟空理,而常乐说;是空法希有,与一切世间法相违。 [0511c18] 佛可须菩提所说:若说、不说,无增无减。是诸法实相,若以身业毁坏,亦不能令异,何况口说!常不生相故。 [0511c21] 譬如虚空,虚空是般若波罗蜜。幻人是行者。行者虽罪业因缘生、是虚诳法,般若波罗蜜合故无有异;如种种诸色到须弥山边,同为金色。是诸法实相,不可知、不可说;故若说、不说,如本不异。 [0511c25]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若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如虚空,乃至无有微细相;而菩萨能修集善法,得无上道,是事难信难受!」作是念已,白佛言:「诸菩萨所为甚难!能为难事,故应礼拜,谓能大庄严故。」须菩提希有心说:「是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庄严,一切天人皆应礼拜。」 [0512a03] 问曰: [0512a03] 云何知是大庄严? [0512a03] 答曰: [0512a03] 须菩提此中自说譬喻:「如有人为虚空故,勤行精进,利益故大庄严;菩萨为利益众生,勤精进亦如是。世尊!若有人欲度虚空,菩萨摩诃萨欲度众生亦如是。」 [0512a07] 问曰: [0512a07] 一事何以再说? [0512a08] 答曰: [0512a08] 利益者,未得涅槃,但令得智慧、禅定等今世、后世乐。欲度者,令得漏尽,成三乘道,入无余涅槃。 [0512a10] 如虚空无生无灭、无苦无乐、无缚无脱,无所有故,众生亦如是。是故说:「世尊!为度虚空等众生故大庄严。」 [0512a12] 如虚空无色无形,若有欲举虚空,是为难;众生法亦如是毕竟空,而菩萨欲举三界众生着涅槃中,是故名大庄严。 [0512a15] 须菩提复赞:是菩萨大精进力、不随邪疑心故,虽未得佛道、未灭诸结,而能大勇勐,能如是行菩萨道为众生,众生亦空。譬如以种种彩色,欲画虚空。 [0512a19] 此中佛说众生空因缘,所谓十方如恒河沙诸佛以神通力为众生无量劫说法,一一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涅槃,假令如是,于众生无所减少。若实有众生,实有减少者,诸佛应有减众生罪。若众生实空,和合因缘有假名众生故,无有定相,是故尔所佛度众生实无减少。若不度亦不增。是故诸佛无减众生咎!是故说:「菩萨欲度众生,为欲度虚空。」 [0512a27] 尔时一比丘闻毕竟空相,惊喜言:「我当礼般若波罗蜜!般若中无有法定实相,而有戒众等及诸果报。」 [0512b02] 【经】 [0512b02]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习般若波罗蜜,为习何法?」 [0512b03]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习般若波罗蜜,为习空。」 [0512b05]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我当作何等护?」 [0512b07] 尔时,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颇见是法可守护者不?」 [0512b08] 释提桓因言:「不也!须菩提!我不见是法可守护者。」 [0512b10] 须菩提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即是守护,所谓常不远离如所说般若波罗蜜行。是善男子、善女人,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憍尸迦!若人欲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为欲护虚空。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汝能护梦、焰、影、响、幻、化不?」 [0512b16] 释提桓因言:「不能护。」 [0512b17] 「若人欲护行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徒自疲苦。憍尸迦!于汝意云何?能护佛所化不?」 [0512b19] 释提桓因言:「不能护。」 [0512b20] 「若人欲护行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憍尸迦!于汝意云何?能护法性、实际、如、不可思议性不?」 [0512b22] 释提桓因言:「不能护。」 [0512b22] 「若人欲护行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亦如是。」 [0512b23] 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见诸法如梦、如焰、如影、如响、如幻、如化?诸菩萨摩诃萨如所知见故,不念梦、不念是梦、不念用梦、不念我梦?焰、影、响、幻、化,亦如是。」 [0512b28] 须菩提言:「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色、不念是色、不念用色、不念我色,是菩萨摩诃萨亦能不念梦、不念是梦、不念用梦、不念我梦,乃至化亦不念化、不念是化、不念用化、不念我化;受、想、行、识亦如是。乃至一切智,不念一切智、不念是一切智、不念用一切智、不念我一切智;是菩萨摩诃萨亦能不念梦、不念是梦、不念用梦、不念我梦;乃至化亦如是。如是,憍尸迦!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如梦、如焰、如影、如响、如幻、如化。」 [0512c09] 【论】 [0512c09] 释曰: [0512c09] 即时帝释问:「从佛、须菩提所闻是甚深般若,为习何法?」 [0512c10] 须菩提言:诸法久久皆归涅槃故,当习诸法空,是故说:「欲习般若当习空。」 [0512c12] 帝释是人天王,于世间自在,能与所须,愿作守护;闻是般若波罗蜜,欢喜白佛言:「我当作何事守护?随其所须,尽当与之。」须菩提及一比丘,出家法敬礼而已;诸恶鬼常恼是人,魔、若魔民常恼行者。是故问佛:「我当以何事守护?」若自守护、若遣子弟、若遣官属侍卫,随佛教勅。 [0512c18] 须菩提知般若有无量力,又知佛意欲令般若波罗蜜贵重,不用受恩,故语帝释:「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幻、如梦,汝颇见定有一法可守护不?」 [0512c22] 帝释言:「不也!」 [0512c22] 若可见者,不名为般若波罗蜜毕竟空;若不可见,云何说言「我当作何事守护」? [0512c24] 复次,「憍尸迦!若行者如所说般若中住,即是守护。」若菩萨如般若中所说,一心信受、思惟、正忆念,入禅定,观诸法实相,得毕竟空智慧,应无生法忍,入菩萨位,如是人不惜身命,何况外物!是人不须守护。守护名遮诸苦恼,令得安乐。是人离一切世间法,故无有忧愁苦恼;得世间事不以为喜,失世间事不以为忧,所谓常不离如所说般若波罗蜜行。若人少时应行、后还失者,宜须守护;若常不离如所说般若波罗蜜,则不须守护。 [0513a06] 如伽罗夜叉以拳打舍利弗头,舍利弗时入灭尽定,不觉打痛。般若波罗蜜气分即是灭尽定,是故若人、若非人不能得便。 [0513a09] 略说二种因缘,不须守护,若人、若非人不得便:一者、从身乃至一切诸法,皆厌离;无我、无我所故,皆无所着;如斩草木,不生忧愁。二者、得上妙法故,为十方诸佛菩萨、诸天守护。 [0513a13] 复次,譬如人欲守护虚空。虚空,雨不能坏,风日不能乾,刀杖等不能伤;若有人欲守护虚空者,徒自疲苦,于空无益。若人欲守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如是。欲令此事明了,故问:「汝能守护空及梦中所见人,及影、响、幻化人不?」 [0513a18] 答言:「不也!」此法但诳心眼,暂现已灭,云何可守护?行般若菩萨亦如是,观五众如梦等虚诳。 [0513a20] 如无为法——如、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无能守护者,亦无所利益。行般若菩萨,知身如如、法性、实际,不分别;得供养利时不喜,破坏失时不忧。如是人何须守护? [0513a24] 尔时,帝释贪贵是如梦等智慧,菩萨得是智慧力,不须外守护;故问须菩提:「云何菩萨知是如梦等空法?」 [0513a27] 「如所知见不念梦等」者,梦等喻五众。五众,人所着,不着梦等;欲令离着事,故以不着事为喻,欲令观五众如梦。于梦亦复生着,是故帝释问「如梦」,亦不着是梦。 [0513b01] 凡夫人,以梦喻五众,即复着梦,作是言「定有梦法眠睡时生」,是名「念梦」。是梦恶,是梦好,如是分别,是名「念是梦」;梦得好事则心高,得恶事则心愁。又用此梦譬喻,得是如梦实智慧,是名「念用梦」。闻是譬喻,我因此梦得知诸法如梦,是名「念我梦」。与喻亦如是。 [0513b08] 尔时,须菩提答帝释:若行者不念色,是色——人色、非人色,树色、山色,是四大、若四大所造色等。不念是色若常、若无常等,不以色故心生憍慢。不念色是我所、非我所,入无我门,直至诸法实相中。 [0513b12] 是人能不念梦、不念是梦等;用是梦等譬喻,破着五众;破着故,于梦中亦不错。若不能破色着,是人于色错,于梦亦错。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幻、焰、响、影、化等亦如是。诸菩萨知诸法如梦,于梦亦不念。◎
[0513b18] ◎【经】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四
大智度论释无作实相品第四十三之与(卷六十五)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15a07] ◎【经】 [0515a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罗蜜,亲近、正忆念者,终不病眼,耳、鼻、舌、身亦终不病,身无刑残,亦不衰耄,终不横死。无数百千万诸天,四天王天乃至净居诸天皆悉随从听受。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善男子为法师者,在所说般若波罗蜜处皆悉来集。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众中说是般若波罗蜜,得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福德。」 [0515a17]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在诸天众前说是般若波罗蜜,是善男子、善女人得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福德。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大珍宝。何等是大珍宝?是般若波罗蜜能拔地狱、畜生、饿鬼及人中贫穷,能与刹利、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能与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能与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广说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广说佛十力乃至一切智。从是中学,出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出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阿那婆伽天、得福天、广果天、无想天、阿浮呵那天、不热天、快见天、妙见天、阿迦尼吒天,虚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法中学,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名为大珍宝。 [0515b14] 「珍宝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得若生若灭、若垢若净、若取若舍;珍宝波罗蜜,亦无有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以是故,须菩提!是名无所得珍宝波罗蜜。 [0515b18] 「须菩提!是珍宝波罗蜜,无有法能染污。何以故?所用染法不可得故。须菩提!以是故名无染珍宝波罗蜜。 [0515b21]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如是不知,亦如是不分别,亦如是不得,亦如是不戏论,是为能修行般若波罗蜜;亦能礼觐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游诸佛刹,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515b26]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有力、无非力,亦无受、亦无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波罗蜜亦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不舍欲界、不住欲界,不舍色界、不住色界,不舍无色界、不住无色界。是般若波罗蜜不与檀波罗蜜亦不舍,不与尸波罗蜜亦不舍,不与羼提波罗蜜亦不舍,不与毘梨耶波罗蜜亦不舍,不与禅波罗蜜亦不舍,不与般若波罗蜜亦不舍;不与内空亦不舍,乃至不与无法有法空亦不舍;不与四念处亦不舍,乃至不与八圣道分亦不舍;不与佛十力亦不舍,乃至不与十八不共法亦不舍;不与须陀洹果亦不舍,乃至不与阿罗汉果亦不舍;不与辟支佛道亦不舍,乃至不与一切智亦不舍。是般若波罗蜜不与阿罗汉法、不舍凡人法;不与辟支佛法、不舍阿罗汉法;不与佛法、不舍辟支佛法。是般若波罗蜜亦不与无为法、不舍有为法。何以故?若有诸佛、若无诸佛,是诸法相常住不异,法相、法住、法位常住,不谬不失故。」 [0515c17] 【论】 [0515c17] 问曰: [0515c17] 若受持般若、正忆念,犹有众患,云何言终不病眼等? [0515c18] 答曰: [0515c18] 是事,上〈功德、地狱品〉中已广说,所谓非必受报业,故无众患。 [0515c20] 又常受持、正忆念、如所说行般若,故无众患。譬如良药,能破众病;若不能将顺,则不除患,非药之失。又如[病-丙+宁]人虽得利器,不能御难,非器之过。行者如是,先世重罪、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0515c25] 问曰: [0515c25] 天上亦有般若波罗蜜,诸天何以于六斋日随逐不净人身求闻般若? [0515c27] 答曰: [0515c27] 天上有经卷,传闻如是,亦非佛说。若令有者,忉利天上、兜率天上当有。何以故?阿修罗共忉利天鬪时,佛勅帝释:「汝当诵念般若。」兜率天上常有补处菩萨为诸天说,故可有。色界诸天,身及衣服轻微,乃至无两数,常乐宴寂,受禅定味,是故不应有经卷。 [0516a04] 诸天着二种乐:欲乐、定乐,不能懃苦书持般若波罗蜜。阎浮提人能精进书、持、受学、正忆念。如经说:「阎浮提人以三因缘胜诸天及欝单曰人:一者、能断淫欲,二者、强识念力,三者、能精懃勇勐。」是阎浮提人能书写、读、诵、受持,以是故诸天来下,礼拜般若经卷,或欲闻说。 [0516a10] 复有人言:天上若有经卷,远来供养,福德增益,求般若波罗蜜亦无厌足。有菩萨,天欲令般若尊重,故来下,欲令众生益加信敬——「诸天尚来,何况我等!」行者若闻好香、若见光明,有如是希有事故,深心信乐般若。又未离欲人,恶鬼、魔民常逐伺便,令堕恶处;从四天王乃至净居天,是大力诸天来,小鬼避去。菩萨能生清净大心,如先品中说,是故来随逐法师。 [0516a19] 六斋日,诸天来观人心,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诸天。 [0516a20] 复次,是六斋日是恶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是日法师高座说法,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诸天皆来。 [0516a24] 说法者赞叹无量无边无上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亦得无量无边福德。若为人说,人钝根、福德薄,故得福少;诸天利根、福德多、福田胜,故得福多。故佛说:「行者斋日,诸天及大众中说般若,得福无量。」 [0516a29] 此中佛可须菩提所言,复自说无量福德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是大珍宝波罗蜜。」如如意宝珠能满一切人愿;是般若波罗蜜能满一切众生愿,所谓离苦、得乐。离苦者,般若波罗蜜能拔众生地狱、畜生、饿鬼及人中贫穷;与乐者,能与刹利大姓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乐因缘善法,般若波罗蜜中广说,所谓十善道乃至一切智。如如意宝能出衣服、饮食、金银等,随意所须;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令得十善道乃至一切智、刹利大姓乃至佛。以是事故,名为「珍宝波罗蜜」。 [0516b11] 复次,「珍宝波罗蜜」者,如人得如意宝,则随意所须皆得,失则忧恼;是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常不失,世世与众生乐,末后令得佛道。如人得如意宝,则心生自高、轻贱他人,是为衰因缘;若人得世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分别,着诸善法、舍诸恶法,生高心、轻蔑与人,则开诸罪门。珍宝般若波罗蜜出世间般若波罗蜜中,不分别善、不善,是名大珍宝波罗蜜,能利众生,毕竟无忧。是珍宝波罗蜜,善法尚不能污染,何况不善法! [0516b21] 如此中说「如是亦不知」者,如上说般若相,亦不作是知、不作知者;不取相亦不生着,不分别,不得定相;是名「无有过患、无有法爱、断诸戏论」。 [0516b24] 如是人能实修行般若波罗蜜,以法礼佛、自得实法利益故,能利益众生;能自离恶、能令众生离恶故,得净佛世界。用无所得方便力故,知诸法毕竟寂灭相,而能为众生故起诸善法。 [0516b29] 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故,无力、无非力;譬如虚空,虽无有法,而因虚空得有所作。无有一法定相可着,故无有力;得诸法实相,于诸善法无碍,乃至降魔成佛,非无有力。「不受不与」、「不生不灭」等乃至「不舍有为法、不与无为法」,亦如是。 [0516c05] 此中说因缘:「有佛、无佛,诸法性常住世间。」诸法性者,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以常、无常等求诸法实相,是皆为错;若人入法性中求,则无有错谬。法性常故不失。 [0516c11] 【经】 [0516c11] 尔时,诸天子虚空中立,发大音声,踊跃欢喜,以沤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而散佛上,如是言:「我等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是中无量百千天子得无生法忍。 [0516c15] 佛告须菩提:「是法轮非第一转、非第二转。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转故出、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0516c1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法有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 [0516c19] 佛言:「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乃至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内空内空相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相空;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八圣道分八圣道分相空;佛十力佛十力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须陀洹果须陀洹果相空,斯陀含果斯陀含果相空,阿那含果阿那含果相空,阿罗汉果阿罗汉果相空,辟支佛道辟支佛道相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相空。」 [0516c2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摩诃波罗蜜!何以故?虽一切法自相空,而诸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法可得。转法轮,亦无法可转,亦无法可还;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亦无有法可见。何以故?是法不可得,若转、若还,一切法毕竟不生故。何以故?是空相不能转、不能还,无相相不能转、不能还,无作相不能转、不能还。若能如是说般若波罗蜜,教、照、开、示,分别,显现,解释,浅易——有能如是教者,是名清净说般若波罗蜜。亦无说者、亦无受者、亦无证者;若无说、无受、无证,亦无灭者,是说法中亦无毕定福田。」 [0517a13] 【论】 [0517a13] 释曰: [0517a13] 诸天闻般若,大欢喜踊跃。诸天身轻利根,分别着相,知有轻重;闻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平等实相,大利益众生,无有过者,是故踊跃欢喜。起身业、口业,持供养具莲华等,供养于佛,作是言:「我等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 [0517a18] 问曰: [0517a18] 初说法令人得道,是名转法轮,今何以言「第二法轮转」?若以佛说名为转法轮者,皆是法轮,何限第二? [0517a21] 答曰: [0517a21] 初说法名定实一法轮,因初转乃至法尽,通名为转。是诸天见是会中多有人发无上道、得无生法忍;见是利益,故赞言「第二转法轮」。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无生法忍,阿若憍陈如一人得初道;今无量诸天得无生法忍,是故说第二法轮转。今转法轮似如初转。 [0517a27] 问曰: [0517a27] 今转法轮多人得道,初转法轮得道者少,云何以大喻小? [0517a28] 答曰: [0517a29] 诸佛事有二种:一者、密,二者、现。初转法轮,声闻人见八万、一人得初道;诸菩萨见无数阿僧祇人得声闻道,无数人种辟支佛道因缘,无数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无数阿僧祇人行六波罗蜜道,得诸深三昧陀罗尼门,十方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无量阿僧祇众生从初地中乃至十地住,无量阿僧祇众生得一生补处,无量阿僧祇众生得坐道场,闻是法疾成佛道——如是等不可思议相,是名密转法轮相。譬如大雨,大树则多受,小树则少受。以是故,当知初转法轮亦大,以后喻前无咎! [0517b11] 「转法轮非一非二」者,为毕竟空及转法轮果报涅槃故如是说,是则因中说果。法轮即是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起无作相,故无转无还。如十二因缘中说: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虚妄颠倒、无有实定故,无法可灭。说世间生法,故名为转;说世间灭法,故名为还。般若波罗蜜中无此二事,故说无转、无还。「无法有法空故」——无转是「有法空」,无还是「无法空」。 [0517b20] 问曰: [0517b20] 须菩提何以作是问——「有法无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而佛还以空答? [0517b22] 答曰: [0517b22] 有人说:诸法有四种相:一者说有,二者说无,三者说亦有亦无,四者说非有非无。是中邪忆念故四种邪行,着此四法故,名为邪道。是中正忆念故四种正行,中不着故,名为正道。是中破非有非无故名「无法有法空」。佛说乃至破非有非无,故说「无有转,无有还」。 [0517b28] 破「非有非无」有二种:一者、用上三句破,二者、用涅槃实相破。须菩提虽知佛以涅槃破有无,是中有新发意菩萨或错谬故用三句破非有非无,于无法有法空中还生邪见;是故佛说「有法无法亦自相空」,是故说「般若波罗蜜无转、无还」。般若波罗蜜中无般若波罗蜜相,一切法无相故;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内空乃至一切种智相空,亦如是。 [0517c07] 尔时,须菩提及大众欢喜赞叹般若波罗蜜,作是言:「大波罗蜜,所谓般若波罗蜜。」大波罗蜜者,所谓一切法虽自性空,而般若波罗蜜能利益菩萨,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得,亦无所得;虽转法轮,亦无所转。 [0517c12] 问曰: [0517c12] 若诸法空、般若波罗蜜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空,不应赞般若为摩诃波罗蜜? [0517c14] 答曰: [0517c14] 此中说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空中亦无自性空,是故名摩诃波罗蜜。若无空相,不应作难。以毕竟空故无所碍,而能行诸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俗法故,非第一义。 [0517c19] 诸佛虽说法,令他得道,破烦恼,从此至彼,名为「转」。今我等诸烦恼虚诳、颠倒、妄语、无有定相;若无定相,为何所断?若无所断,亦无转、无还,是故说「虽转法轮,亦无转还」。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五眼所能见若转、若还,一切法从本已来毕竟不生故。 [0517c25] 是自性空、毕竟空,非转相、非还相。畏堕常故不转,畏堕灭故不还;畏堕有故不转,畏堕无故不还;畏着世间故不转,畏着涅槃故不还。如是自性空、毕竟空、十八空等无量诸空,是空解脱门,不转、不还;无相、无作亦如是。入是三解脱门,舍我、我所心,是名说得解脱。 [0518a02] 能如是不取相、不着心,说般若波罗蜜,教、照等。「说」者,若桉文,若口传。「教」者,为人赞般若,令受持、读诵、正忆念。「照」者,如人执灯照物;若人不知般若,以智慧明照之令知。「开」者,如宝藏闭门,虽有好物而不能得;若开其门,则随意所取。如人疑不信般若者,开邪疑扉、折无明关,是人则随意所取。「示」者,如人眼视不明,指示好丑;如人有小信小智者,示是道非道、是利是失等。「分别」者,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是罪是福、是世间是涅槃。经书略说,难解难信;能广为分别解说,令得信解。「显现」者,佛为种种众生说种种法,或时毁呰善法、助不善法,趣令众生得解。「说法」者,说佛意趣以应众生,令知轻重相。「解释」者,如囊中宝物,繫口则人不知;若为人解经卷囊,解释义理。又如重物,披析令轻;种种因缘譬喻,解释本末令易解。「浅易」者,如深水难渡,有人分散此水令浅,则渡者皆易;般若波罗蜜如水甚深,论议方便力故种种说,能令浅易,乃至小智之人皆能信解。能以十种为首说甚深义,是名清净说般若波罗蜜义。 [0518a24] 第一义中,实无所说,毕竟空故「无说」,无说故「无受」,无受故「无证」,无证故「无灭诸烦恼」者,若无灭烦恼则「无福田」。 [0518a26] 「受」者名信受、读、诵。行是法,得沙门果、无生法忍,是名为「证」。证时,诸烦恼灭,得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故是毕定福田。毕定者,诸法同无余涅槃性,故说无毕定福田。大智度论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
[0518b03] 【经】 [0518b03]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04] 佛言:「如虚空无边故。」(一) [0518b04] 「世尊!等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05] 佛言:「诸法等故。」(二) [0518b06] 「世尊!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06] 佛言:「毕竟空故。」(三) [0518b07] 「世尊!不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08]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四) [0518b08] 「世尊!无彼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09] 佛言:「无名无身故。」(五) [0518b10] 「世尊!空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0] 佛言:「入出息不可得故。」(六) [0518b11] 「世尊!不可说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2] 佛言:「觉观不可得故。」(七) [0518b12] 「世尊!无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3] 佛言:「受、想、行、识不可得故。」(八) [0518b14] 「世尊!不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5] 佛言:「一切法不来故。」(九) [0518b15] 「世尊!无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6] 佛言:「一切法不可伏故。」(十) [0518b16] 「世尊!尽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7] 佛言:「一切法毕竟尽故。」(十一) [0518b18] 「世尊!不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18] 佛言:「一切法不灭故。」(十二) [0518b19] 「世尊!不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20]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十三) [0518b20] 「世尊!无作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21]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十四) [0518b22] 「世尊!无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22] 佛言:「知者不可得故。」(十五) [0518b23] 「世尊!不到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24] 佛言:「生死不可得故。」(十六) [0518b24] 「世尊!不失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b25] 佛言:「一切法不失故(十七)。」 [0518b26] 【论】 [0518b26] 释曰: [0518b26] 「无边波罗蜜」者,须菩提闻佛说大珍宝波罗蜜义,因而自赞般若为摩诃波罗蜜;又以智慧深入种种法门,观般若波罗蜜如大海水无量无边;深知般若波罗蜜功德,因发大欢喜;欲以种种因缘赞叹般若,是故白佛言:「世尊!无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8c03] 「无边」义,从品初至竟,皆是无边义;妨说与事故略说,若广说则无量。 [0518c05] 复次,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我、无我,有、无,世间有边、无边,众生有边、无边,如是等法,名为邪见边;得般若波罗蜜,则无是诸边,故言「无边」。 [0518c08] 复次,譬如物尽处名为边,虚空无色无形故无边。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故无有边、无有尽、无取处、无受处;是故佛答:「如虚空无边故,般若波罗蜜亦无边。」 [0518c11] 菩萨得法忍,观一切法皆平等,是故说一切法等,故言「等波罗蜜」。 [0518c13] 菩萨用毕竟空心离诸烦恼,亦离诸法,是故名「离波罗蜜」。 [0518c14] 菩萨用是般若波罗蜜,总相、别相求诸法,不得定相如毛髮许;以不可得故,于一切法心不着。若有邪见戏论人用邪见着心欲破坏是菩萨,是菩萨无所着故,不可破坏,是名「不坏波罗蜜」。 [0518c19] 此岸名为生死,彼岸名涅槃,中有诸烦恼大河;一切出家人欲舍此岸,贪着彼岸;而般若波罗蜜无彼岸,彼岸是涅槃,无色无名,是故说:「无色无名故,是名无彼岸波罗蜜。」 [0518c23] 有虚空则有出入息,出入息皆从虚诳业因缘生;出者非入,入者非出,念念生灭,不可得实相;息不可得故,一切法亦不可得;不可得故,名「空种波罗蜜」。 [0518c26] 一切法空寂相故不须觉观;觉观无故,则无言说;无言说故,说般若波罗蜜断语言道,是故名「不可说波罗蜜」。 [0518c29] 二法摄一切法,所谓名、色。四大及造色,色所摄;受等四众,名所摄。分别诸法者说:「般若波罗蜜是智慧相,故名所摄。」今实不离色是名、不离名是色,是般若波罗蜜无知相,故说「受、想、行、识不可得」,故言「无名波罗蜜」。 [0519a05] 一切法无来无去故,名「无去波罗蜜」。 [0519a06] 般若波罗蜜是三世十方佛法藏,以三法印印,无天无人能破,故名「无移波罗蜜」。 [0519a08] 诸有为法念念尽灭,无有住时。若尔者,过去法不尽,未来法亦不尽,现在法不住故不尽;三世尽不可得故,名为毕竟尽;毕竟尽故,名「尽波罗蜜」。 [0519a11] 一切法三世中生不可得故无生,无生故名「无生波罗蜜」。 [0519a12] 「不灭波罗蜜」亦如是。 [0519a13] 作有二种:一者、众生作,二者、法作。众生作者,布施、持戒等;法作者,火烧、水烂,心识所知。众生空故,无作者;一切法钝,不起作相故,法亦不作。是二无作故名「无作波罗蜜」。 [0519a17] 「无知波罗蜜」亦如是,一切法钝故无所知。 [0519a18] 天眼见有生死,用空慧眼见生死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故,今世众生死,无到后世者,但五众先业因缘相续生,故名「不到波罗蜜」。 [0519a21] 般若波罗蜜不失诸法实相,亦能令一切法不失实相;离般若波罗蜜,一切法皆失。观一切法实相,得般若波罗蜜,是故名「不失波罗蜜」。 [0519a25] 【经】 [0519a25] 「世尊!梦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a25] 佛言:「乃至梦中所见不可得故。」(十八) [0519a26] 「世尊!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a27] 佛言:「闻声者不可得故。」(十九) [0519a28] 「世尊!影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a28] 佛言:「镜面不可得故。」(二十) [0519a29] 「世尊!焰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1] 佛言:「水流不可得故。」(二十一) [0519b01] 「世尊!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2] 佛言:「术事不可得故。」(二十二) [0519b02] 「世尊!不垢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3] 佛言:「诸烦恼不可得故。」(二十三) [0519b04] 「世尊!无净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5] 佛言:「烦恼虚诳故。」(二十四) [0519b05] 「世尊!不污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6] 佛言:「处不可得故。」(二十五) [0519b06] 「世尊!不戏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7] 佛言:「一切戏论破故。」(二十六) [0519b08] 「世尊!不念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09] 佛言:「一切念破故。」(二十七) [0519b09] 「世尊!不动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0] 佛言:「法性常住故。」(二十八) [0519b11] 「世尊!无染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1] 佛言:「知一切法妄解故。」(二十九) [0519b12] 「世尊!不起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3] 佛言:「一切法无分别故。」(三十) [0519b13] 「世尊!寂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4] 佛言:「一切法相不可得故。」(三十一) [0519b15] 「世尊!无欲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6] 佛言:「欲不可得故。」(三十二) [0519b16] 「世尊!无瞋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7] 佛言:「瞋恚不实故。」(三十三) [0519b18] 「世尊!无痴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18] 佛言:「无明黑闇灭故。」(三十四) [0519b19] 「世尊!无烦恼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0] 佛言:「分别忆想虚妄故。」(三十五) [0519b20] 「世尊!无众生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1] 佛言:「众生无所有故。」(三十六) [0519b22] 「世尊!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3] 佛言:「诸法不起故。」(三十七) [0519b23] 「世尊!无二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4] 佛言:「离二边故。」(三十八) [0519b24] 「世尊!不破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5] 佛言:「一切法不相离故。」(三十九) [0519b26] 「世尊!不取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7] 佛言:「过声闻辟支佛地故。」(四十) [0519b27] 「世尊!不分别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8] 佛言:「诸妄想不可得故。」(四十一) [0519b29] 「世尊!无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b29] 佛言:「诸法量不可得故。」(四十二) [0519c01] 「世尊!虚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19c02] 佛言:「一切法无所有故。」(四十三)。 [0519c03] 【论】 [0519c03] 释曰: [0519c03] 须菩提赞般若波罗蜜,示众生世间空如梦。佛言:梦亦不可得故名「梦波罗蜜」。 [0519c05] 响、影、焰、幻亦如是。 [0519c05] 人心以声为实,以响为虚;影以人面镜为实,像为虚;焰以风、尘、日光为实,水为虚;幻以祝术为实,祝术所作为虚。须菩提赞般若以喻为空,佛说喻、本事皆空;本事皆空故,是喻亦空。 [0519c10] 是般若波罗蜜无垢,能断灭一切垢。 [0519c11] 佛言:诸烦恼从本已来常无,今何所断?是故名「无垢波罗蜜」。 [0519c12] 「无净波罗蜜」亦如是。无烦恼即是「净」。 [0519c13] 淫欲、瞋恚等诸烦恼名为污;是般若波罗蜜,一切垢法所不污。六情是诸烦恼处,六情及一切法,诸烦恼缘处、住处皆不可得,故名「不污波罗蜜」。 [0519c16] 得是般若波罗蜜,一切戏论忆想分别灭,故名「不戏论波罗蜜」。 [0519c18] 一切法毕竟空故,无忆、无念相;无忆、无念相,故名「无念波罗蜜」。 [0519c19] 住法性菩萨,一切论议者所不能胜,一切结使邪见所不能覆;一切法无常破坏,心不生忧;如是等因缘,故名「不动波罗蜜」。 [0519c22] 一切法妄解,非但爱染,故名「无染波罗蜜」。 [0519c23] 忆想分别是一切结使根本;有结使,能起后身业。知忆想分别虚妄,一切后世生业更不复起故,是名「不起波罗蜜」。 [0519c26] 般若波罗蜜中不取三毒火相,故言「寂灭波罗蜜」。 [0519c27] 佛言:「非但三毒相寂灭,一切法相不可得故。」 [0519c28] 是般若波罗蜜,乃至善法中尚不贪,何况与欲!佛说:「欲,从本已来不可得故。」贪欲虚诳,自性不可得,故名「无欲波罗蜜」;非是离欲故名无欲。 [0520a03] 瞋恚性毕竟无所有,故名「无瞋波罗蜜」;非是离瞋故名无瞋。 [0520a04] 一切法中,无明黑闇破,故名「无痴波罗蜜」;非是灭痴故名无痴。 [0520a06] 「无烦恼波罗蜜」者,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烦恼灭。佛言:「忆想分别是烦恼根本;忆想尚无,何况烦恼!」故名「无烦恼波罗蜜」。 [0520a08] 般若能破无众生中有众生颠倒,故名「无众生波罗蜜」。佛言:「是众生从本已来不生、无所有,故名无众生。」 [0520a11] 须菩提意:以般若波罗蜜能断一切有漏法,故名「断波罗蜜」。佛言:诸法不起不生、无所作,诸法自然断相故名「断」。 [0520a13] 二边者,所谓我、无我,断、无断,可断法、无断法,常、灭,有、无——如是等无量二边;般若波罗蜜中无是诸边,故名「无二边波罗蜜」。佛言:是诸边从本已来无,但以虚诳颠倒故着;菩萨求实事故,离是颠倒边。 [0520a18] 是般若波罗蜜一相、空故,不可破。佛言:不但般若波罗蜜,一切法皆无定异相。如果不离因,因不离果;有为法不离无为法,无为法不离有为法;般若波罗蜜不离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般若波罗蜜;一切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故名「不破波罗蜜」。破者,所谓诸法各各离散。 [0520a24] 一切法,常、无常等过失;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取一切法。佛言:一切法乃至二乘出世间清净法,亦不取,故名「不取波罗蜜」。 [0520a27] 分别名取相生心,妄想分别;般若波罗蜜是实相故,无是妄想分别。佛言:因忆想分别,有无分别;今忆想分别,从本已来无,故名「无分别波罗蜜」。 [0520b02] 般若波罗蜜出四无量,故名「无量波罗蜜」。复次,毕竟空,为得涅槃无量法,故名无量。复次,智慧所不能到边崖,是名无量。是名六情所筹度;是法空、无相、无生灭,六情所不能量。何以故?物多而量器小故。佛言:非但是般若波罗蜜无量,色等一切法不可得故皆无量。 [0520b08] 如虚空无色无形,无所能作;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佛言:非但虚空无所有,色等诸法皆无所有,故名「虚空波罗蜜」。 [0520b12] 【经】 [0520b12] 「世尊!无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2] 佛言:「一切法破坏故。」(四十四) [0520b13] 「世尊!苦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4] 佛言:「一切法恼相故。」(四十五) [0520b14] 「世尊!无我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5] 佛言:「一切法不着故。」(四十六) [0520b16] 「世尊!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6]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四十七) [0520b17] 「世尊!无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8]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四十八) [0520b18] 「世尊!内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19] 佛言:「内法不可得故。」(四十九) [0520b20] 「世尊!外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1] 佛言:「外法不可得故。」(五十) [0520b21] 「世尊!内外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2] 佛言:「内外法不可得故。」(五十一) [0520b23] 「世尊!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3] 佛言:「空空法不可得故。」(五十二) [0520b24] 「世尊!大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5]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五十三) [0520b25] 「世尊!第一义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6] 佛言:「涅槃不可得故。」(五十四) [0520b27] 「世尊!有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8] 佛言:「有为法不可得故。」(五十五) [0520b28] 「世尊!无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b29] 佛言:「无为法不可得故。」(五十六) [0520c01] 「世尊!毕竟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2] 佛言:「诸法毕竟不可得故。」(五十七) [0520c02] 「世尊!无始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3] 佛言:「诸法无始不可得故。」(五十八) [0520c04] 「世尊!散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5]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五十九) [0520c05] 「世尊!性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6] 佛言:「有为无为法不可得故。」(六十) [0520c07] 「世尊!诸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8]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六十一) [0520c08] 「世尊!自相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09] 佛言:「自相离故。」(六十二) [0520c10] 「世尊!无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1] 佛言:「无法不可得故。」(六十三) [0520c11] 「世尊!有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2] 佛言:「有法不可得故。」(六十四)「世尊!无法有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3] 佛言:「无法有法不可得故。」(六十五) [0520c14] 「世尊!念处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5] 佛言:「身受心法不可得故。」(六十六) [0520c16] 「世尊!正懃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7] 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六十七) [0520c17] 「世尊!如意足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18] 佛言:「四如意足不可得故。」(六十八) [0520c19] 「世尊!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0] 佛言:「五根不可得故。」(六十九) [0520c20] 「世尊!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1] 佛言:「五力不可得故。」(七十) [0520c21] 「世尊!觉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2] 佛言:「七觉分不可得故。」(七十一) [0520c23] 「世尊!道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4] 佛言:「八圣道分不可得故。」(七十二) [0520c24] 「世尊!无作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5] 佛言:「无作不可得故。」(七十三) [0520c26] 「世尊!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6] 佛言:「空相不可得故。」(七十四) [0520c27] 「世尊!无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8] 佛言:「寂灭相不可得故。」(七十五) [0520c28] 「世尊!背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0c29] 佛言:「八背舍不可得故。」(七十六) [0521a01] 「世尊!定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2] 佛言:「九次第定不可得故。」(七十七) [0521a02] 「世尊!檀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3] 佛言:「悭贪不可得故。」(七十八) [0521a04] 「世尊!尸罗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4] 佛言:「破戒不可得故。」(七十九) [0521a05] 「世尊!羼提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6] 佛言:「忍不忍辱不可得故。」(八十) [0521a06] 「世尊!毘梨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7] 佛言:「懈怠精进不可得故。」(八十一) [0521a08] 「世尊!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09] 佛言:「定乱不可得故。」(八十二) [0521a09] 「世尊!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0] 佛言:「痴慧不可得故。」(八十三) [0521a11] 「世尊!十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1] 佛言:「一切法不可伏故。」(八十四) [0521a12] 「世尊!无所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3] 佛言:「道种智不没故。」(八十五) [0521a13] 「世尊!无碍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4] 佛言:「一切诸法无障无碍故。」(八十六) [0521a15] 「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6] 佛言:「过一切法故。」(八十七) [0521a16] 「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7] 佛言:「一切说如实故。」(八十八) [0521a18] 「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19] 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八十九) [0521a19] 「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0521a20] 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九十)。」 [0521a22] 【论】 [0521a22] 释曰: [0521a22] 般若波罗蜜中有无常圣行,故名「无常波罗蜜」。佛言:非但般若中有无常,观一切法无常故,名「无常波罗蜜」。 [0521a24] 问曰: [0521a24] 上来说「般若波罗蜜法性常住」,今何以说「无常」? [0521a25] 答曰: [0521a26]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观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有为法故无常;般若波罗蜜所缘处,如、法性、实际,无为法故常。须菩提说有为般若,故言般若波罗蜜无常。 [0521a29] 问曰: [0521a29] 若尔者,佛何以说「一切法尽是破坏无常,无为法无破坏相」? [0521b02] 答曰: [0521b02] 一切法名六情,内外皆是作法;作法故,必归破坏相。离有为法,无无为法,亦更无有法相;因有为法相,故说无为法不生不灭。 [0521b05] 复次,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实一切。一切有为法破坏,故名一切无常。 [0521b07] 「苦」等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须菩提说一切法相赞般若,佛举一切法答。 [0521b09] 正观身等四法,从四念处生,四念处是四谛之初门,四谛是四沙门果初门,阿罗汉果分别即是三乘。四念处,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广说。佛言:是四种法缘处,从本已来皆不可得,故名「念处波罗蜜」。 [0521b13] 从「四正懃」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0521b14] 问曰: [0521b14] 与法可以赞般若,云何复以般若赞般若? [0521b15] 答曰: [0521b16] 有二种般若:一者、常住般若;二者、与五波罗蜜共行,有用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赞有用般若波罗蜜,能破无明黑闇、能与真智慧;是故佛说:「常住般若波罗蜜,痴慧不可得故。」 [0521b20] 行是般若波罗蜜菩萨,初得菩萨十力,后得佛十力,是故说「十力波罗蜜」。佛言:「非但十力者不可破、不可伏,一切法实相亦不可破、亦不可伏。」佛意:为度众生故说十方佛力无量无边;如佛力,一切法实相亦如是不可伏,故名「十力波罗蜜」。 [0521b25]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佛前能说法论议,何况与处!尚不畏魔王,何况外道!故名「无所畏波罗蜜」。佛言:「道种智不没故。」道种智名法眼,知一切众生以何道得涅槃。般若波罗蜜,常寂灭相、不可说;是菩萨以道种智故引导众生,于大众中师子吼;道种智增益故不没,无所畏,不自憍慢我有是法,名「无畏波罗蜜」。 [0521c04] 须菩提从佛闻,无畏转深,故赞般若波罗蜜,言「无碍波罗蜜」。佛言:「非但四无碍,一切法入如、法性、实际故,皆是无碍相。」 [0521c07] 菩萨因般若波罗蜜,能集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等诸佛法故,说「佛法波罗蜜」。佛言:声闻法于凡夫法为胜,辟支佛法于声闻法为胜,佛法于一切法最胜。如一切色中,虚空广大;佛法最胜,无能及、无可喻,过一切法,故名「佛法波罗蜜」。 [0521c13] 如过去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今佛亦如是行六波罗蜜得佛道,故名「多陀阿伽陀波罗蜜」。「多陀阿伽陀」者,或言「如来」,或言「如实说」,或言「如实知」。此中佛说:非但佛说名如实说,一切语言皆是如实,故名「如实说波罗蜜」。 [0521c18] 是般若波罗蜜具足,后身自然作佛,故名「自然波罗蜜」。「自然」名佛;佛所说故名「自然波罗蜜」。复次,是般若波罗蜜实相自然、不由他作,故名「自然」。佛言:佛一切法中得自在力,故名「自然波罗蜜」。 [0521c23] 具足十地,得十力、四无所畏,转法轮、击法鼓,觉世间无明睡众生,故名为「佛波罗蜜」。佛,秦言觉者、知者。何者是?所谓正知一切法、一切种,故名觉。 [0521c26] 一切法者,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复次,一切法名外道经书、伎术、禅定等;略说有五种,所谓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 [0522a01] 佛,略知有二种相,所谓总相、别相;又以分别相、毕竟空相。广知则一切种——一切种是一切无量无边法门。以是事故,名为「佛波罗蜜」;不以佛身故名为佛波罗蜜,但以一切种智故。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
大智度论释叹信行品第四十五(卷六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22a14] 【经】 [0522a14]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何况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亲近诸佛,能得听、受、如说行、能问、能答;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亦于无量亿劫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0522a23]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已受持、亲近、如说习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若先世不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呰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前世亦呰毁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信无乐,心不清净,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问不难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 [0522b11]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大德舍利弗!我礼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 [0522b19]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转法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得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0522c06] 【论】 [0522c06] 释曰: [0522c06] 释提桓因是诸天主,利根、智胜、信佛法故,倍复增益;如火得风,愈更炽盛。闻须菩提以种种因缘赞般若波罗蜜,佛以深理成其所赞。帝释发希有心,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经耳者,是人于前世多供养诸佛、作大功德,今世得遇好师、同学等善知识。因先世供养佛、缘今世善知识故,闻般若波罗蜜能信;何况读、诵、思惟、正忆念、修习禅定、筹量分别义趣、能成办事者!当知是人从过去诸佛及弟子闻深般若波罗蜜义,信受,不怖、不畏。何以故?是人于无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等诸功德,是故虽未得阿鞞跋致地,于深法中不疑、不悔。譬如新噼乾毳,随风东西;湿毳緤緻,则不可动。新发意菩萨亦如是,不久修德、作福浅薄、随他人语,不能信受般若波罗蜜;若久修福德、不随他语,则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0522c23] 帝释思惟念般若波罗蜜有无量功德时,舍利弗知帝释所念,而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虽未入菩萨位,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如说修行,是人大福德、智慧、信力故,当知如阿鞞跋致无异。」 [0522c28] 此中佛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甚深!无相可取、可信、可受;若能信受,是为希有!如人空中种殖,是为甚难!一切凡夫得胜法,则舍本事;如得禅定乐,舍五欲乐,乃至依有顶处,舍无所有处功德;不能无所依止而有所舍。如尺蠖寻条,安前足,进后足,尽树端,更无所依止,还归本处。是菩萨未得道,于般若波罗蜜无所依止,而能修福德、舍五欲,是事希有!是中说因缘:「是人先世信受,久行六波罗蜜,大集诸福德。」 [0523a09] 与信相违,则毁呰般若波罗蜜。如厚福德者,从久积集;不信毁呰者,亦从久习。 [0523a11] 问曰: [0523a11] 若先世毁呰诽谤,应堕地狱,何缘复得闻般若? [0523a13] 答曰: [0523a13] 有人言:是人堕地狱罪毕,还来毁呰,不说次后身。 [0523a14] 有人言:作业积集厚重,则能与果报;是人前世虽不信,而积业未厚,则未得果报;以与福德故生人中,续复不信。 [0523a17] 复次,有人言:五逆罪,次后身必受;与罪不尔,或次后身、或久后身。 [0523a18] 尔时,帝释语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所有故甚深。菩萨不久行功德,则着心坚固、信力微弱,不信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智,何足怪?」 [0523a21] 帝释思惟筹量:「信般若波罗蜜福德无量,不信者得罪深重。」深爱敬般若波罗蜜故,发是言:「我当礼是般若!何以故?礼般若波罗蜜,则为礼一切智;礼一切智者,则礼三世十方诸佛。」 [0523a26] 尔时,佛可其言,复说赞般若波罗蜜因缘,所谓诸佛一切智慧皆从般若中生,是故言:「若有菩萨欲住一切智中乃至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0523a30] 【经】 [0523a30]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云何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 [0523b08] 佛语释提桓因:「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乐问是事,皆是佛神力!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亦如是。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中,为习般若波罗蜜;不住禅波罗蜜中,为习禅波罗蜜;不住毘梨耶波罗蜜中,为习毘梨耶波罗蜜;不住羼提波罗蜜中,为习羼提波罗蜜;不住尸罗波罗蜜中,为习尸罗波罗蜜;不住檀波罗蜜中,为习檀波罗蜜。如是,憍尸迦!是名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为习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不住内空中,为习内空;乃至不住无法有法空,为习无法有法空。不住四禅,为习四禅;不住四无量心,为习四无量心;不住四无色定,为习四无色定;不住五神通,为习五神通。不住四念处,为习四念处;乃至不住八圣道分,为习行八圣道分。不住佛十力,为习行佛十力;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为习行十八不共法。何以故?憍尸迦!是菩萨不得色可住可习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十八不共法可住可习处。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习色,若不习色,是名习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色前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523c04]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 [0523c05] 佛言:「色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受、想、行、识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523c08] 舍利弗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0523c09] 佛言:「色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0523c11]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量!」 [0523c12] 佛言:「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 [0523c14]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甚深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甚深相为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不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难测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测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相、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是无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 [0523c30]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不可思量,不应在新发意菩萨前说。何以故?新发意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心生疑悔,不信、不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当在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心不疑悔,则能信行。」 [0524a07]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若在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何等过?」 [0524a09] 舍利弗报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在新发意菩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呰毁、不信,是新发意菩萨或有是处。若新发意菩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毁呰、不信,种三恶道业;是业因缘故,久久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24a15] 【论】 [0524a15] 释曰: [0524a15] 尔时,帝释从佛闻赞般若波罗蜜具足故,今问佛:「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从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0524a17] 佛赞言「善哉!善哉」者,以释提桓因诸天中主,言必可信。问是事,断大众疑,通达无碍,能大利益,故言:「善哉!善哉!」复次,佛以帝释能舍上妙五欲、七宝、宫殿,能问佛贤圣所行事,是故言「善哉」 [0524a22] 「以佛神力故,汝能乐问此事」,是中更有上妙诸天观佛神德无量;今帝释能于大众中谘问佛事,故是佛威神。如《持心经》说:「佛光明入身中,能问佛事。」 [0524a25] 「佛答憍尸迦:若菩萨不住色等,是习行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见色无常、苦等过罪,故不住色;若不住色,即是能习行般若波罗蜜。凡夫人见色着色故,起颠倒烦恼,失是般若波罗蜜道。以是故,不住者,能习行般若波罗蜜。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 [0524b02] 问曰: [0524b02] 何以故不住六波罗蜜等各各自习其行? [0524b03] 答曰: [0524b03] 是六波罗蜜等皆是善法行法,以是故说:不住六度等,言各习其行;众、界、入,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于是法中不着,则断爱着;断爱着故,色等诸法中清净习。 [0524b07] 此中说不住因缘,所谓不得色等法住处,不得色等法习处。 [0524b09] 复次,佛以此事难解,故更说因缘:「不习色」者,是菩萨见色过,故不住色中;不住故不习。「习色」名取色相,若常、若无常等。复次,菩萨常行善法,正语、正业等,积习纯厚,故名「习色」。 [0524b13] 今菩萨欲行般若故,散坏是色,不习。所以者何?过去色已灭、未来色未有故不可习;现在色生时即灭故不住,若住一念尚无习,何况念念灭?是故此中说不习色因缘:「三世色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能如是观诸法散坏,不取相,是名「能习色等诸法实相」。 [0524b19] 尔时,舍利弗从佛闻是义,欢喜,深入空智,白佛:「般若波罗蜜甚深!」 [0524b21] 佛然可,成其所赞:「色等诸法如故甚深。」佛语:「不但眼见色甚深,以般若波罗蜜分别色入如实故甚深。」如雨渧渧,不名甚深;和合众流,入于大海,乃名甚深。色等亦如是。 [0524b25] 天眼、肉眼,见浅而不深;若以慧眼观,则深不可测。甚深故难可测量,唯有诸佛乃尽其底。 [0524b27] 甚深不可测量,故名「无量」。无有智慧能取色等实相,若常、若无常,筹量有过罪故。 [0524b29] 是时,舍利弗及诸听者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不可测量、无有量,菩萨当云何行?」 [0524c02] 佛知其念,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若行色等甚深者,则为失般若波罗蜜;若不行色甚深,是为得般若波罗蜜。」 [0524c04] 凡夫钝根,故言甚深;若有一心、福德、利根者,为非甚深。譬如水深浅无定,若于小儿则深,长者则浅;乃至大海,于人则深,于罗睺阿修罗王则浅。如是,于凡夫人、新发意、懈怠者为甚深,于久积德阿鞞跋致则浅。诸佛如罗睺阿修罗王,于一切法无有深者,得无碍解脱故。以是故知:为众生及时节、利钝、初久、懈怠精进故,分别说深浅。不可测量、无有量,亦如是。 [0524c13] 此中佛自说因缘:「色等法甚深相为非色。何以故?怖畏、心没、疑悔故,以色为甚深,色相则无深。」如先说。 [0524c1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 [0524c17] 问曰: [0524c17] 上说「菩萨不行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今舍利弗何以复说「甚深」? [0524c18] 答曰: [0524c18] 舍利弗非定心说甚深,得佛意趣,为人故说甚深。是故此中说:「世尊!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是般若波罗蜜,新学菩萨闻是深智慧则心没。应当在阿鞞跋致菩萨前说,阿鞞跋致智慧深故,信而不没。」譬如深水,不应使小儿渡,应教大人令渡。 [0524c24] 帝释问舍利弗:「若为新发意菩萨说,有何等过?」 [0524c25] 舍利弗答:「是新发意者则不信、心没,心没故生疑悔、怖畏——若受一切空法,我云何当堕断灭中?若不受者,佛所说法,何可不受!是故怖畏、生疑悔。」若心定,则生恶邪毁呰;毁呰果报,如〈地狱品〉中说。此中略说:「种三恶道业因缘,久久难得无上道。」 [0525a03] 【经】 [0525a03]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者不?」 [0525a05] 舍利弗言:「如是!憍尸迦!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不过一佛、两佛。」 [0525a08]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即受持,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 [0525a11]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欲说譬喻。如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梦中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修行内空、外空,乃至坐于道场,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时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而不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于道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成就,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如说行;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人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动转,能得深般若波罗蜜;得已,能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 [0525a28] 「世尊!譬如人欲过百由旬、若二百、三百、四百由旬旷野嶮道,先见诸相:若放牧者、若壃界、若园林,如是等诸相,故知近城、邑、聚落。是人见是相已,作如是念:『如我所见相,当知城、邑、聚落不远。』心得安隐,不畏贼难、恶虫、飢渴。 [0525b03] 「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若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当知近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应畏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诸先相,所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得闻、得见、得受乃至正忆念故。」 [0525b09]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汝复乐说者,便说。」 [0525b10] 「世尊!譬如人欲见大海,发心往趣,不见树相、不见山相,是人虽未见大海,知大海不远。何以故?大海处平,无树相、无山相故。如是,世尊!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正忆念时,虽未佛前受劫数之记,若劫百、千劫、万劫、百千万亿劫,是菩萨自知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何以故?我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故。 [0525b18] 「世尊!譬如初春,诸树陈叶已堕,当知此树新叶华果出在不久。何以故?见是诸树先相故,知今不久叶华果出;是时阎浮提人,见树先相,皆大欢喜。世尊!菩萨摩诃萨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菩萨善根成就、多供养诸佛。是菩萨应作是念:『先世善根所追,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故,得见、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是中诸天子曾见佛者,欢喜踊跃,作是念言:『先诸菩萨摩诃萨亦有如是受记先相,今是菩萨摩诃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亦不久。』 [0525c01] 「世尊!譬如母人怀妊,身体苦重,行步不便,坐起不安,眠食转少,不喜言语,厌本所习,受苦痛故;有异母人见其先相,当知产生不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善根成就,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诸菩萨亦知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 [0525c08]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所乐说,皆是佛力。」 [0525c09]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善付诸菩萨摩诃萨事!」 [0525c11] 佛告须菩提:「是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隐多众生,令无量众生得乐,怜愍、安乐、饶益诸天人故。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亦以十善道成就众生。自行初禅,亦教他人令行初禅;乃至自行非有想非无想处,亦教他人令行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自行檀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檀波罗蜜;自行尸罗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尸罗波罗蜜;自行羼提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羼提波罗蜜;自行毘梨耶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毘梨耶波罗蜜;自行禅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禅波罗蜜;自行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般若波罗蜜。是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自于内不证;教众生令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自于内不证;教众生令得辟支佛道,自于内不证。自行六波罗蜜,亦教无量百千万诸菩萨令行六波罗蜜。自住阿鞞跋致地,亦教他人住阿鞞跋致地。自净佛世界,亦教他人净佛世界。自成就众生,亦教他人成就众生。自得菩萨神通,亦教他人令得菩萨神通。自净陀罗尼门,亦教他人净陀罗尼门。自具足乐说辩才,亦教他人具足乐说辩才。自受色成就,亦教他人令受色成就。自成就三十二相,亦教他人成就三十二相。自成就童真地,亦教他人成就童真地。自成就佛十力,亦教他人令成就佛十力。自行四无所畏,亦教他人行四无所畏。自行十八不共法,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自行大慈、大悲,亦教他人令行大慈大悲。自得一切种智,亦教他人令得一切种智。自离一切结使及习,亦教他人令离一切结使及习。自转法轮,亦教他人转法轮。」 [0526a17] 【论】 [0526a17] 释曰: [0526a17] 尔时,帝释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菩萨闻是深般若不惊、不怖者不?」 [0526a18] 舍利弗言:「无有不受记闻般若能信者。若或时能信者,当知垂欲受记,不过见一佛、二佛,便得受记。」 [0526a21] 佛可舍利弗语。 [0526a21] 舍利弗闻佛可其所说,心生欢喜;复欲分明了了是事故说譬喻,作是言:「梦中心为睡所覆故,非真心所作;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梦中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于道场,当知是人福德轻微,近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何况菩萨摩诃萨觉时实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六波罗蜜而不近受记!世尊!若人往来六道生死中,或时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必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26b02] 如吞钩之鱼,虽复游戏池中,当知出在不久;行者亦如是,深信乐般若波罗蜜,不久住于生死。 [0526b04] 此中舍利弗自说譬喻—— [0526b05] 「若人欲过险道」:「险道」者即是世间。「百由旬」者是欲界,「二百由旬」者是色界,「三百由旬」者是无色界,「四百由旬」者是声闻、辟支佛道。 [0526b08] 复次,「四百由旬」是欲界,「三百由旬」是色界,「二百由旬」是无色界,「百由旬」是声闻、辟支佛。 [0526b10] 「欲出」者,是信受行般若波罗蜜人。「先见诸法相」者,见大菩萨舍世间欲乐,深心乐般若波罗蜜。「壃界」者,分别诸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是大乘法;如是小利是声闻,大利是菩萨;魔界是生死,佛界是般若波罗蜜、甘露法味不死之处。「园林」者,随佛道禅定、智慧等乐。如是等无量善法相。「聚落」者,是柔顺法忍,「邑」是无生法忍,「城」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安稳」者,菩萨闻是法,思惟筹量行:「我得是法心安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贼」者,是我等六十二邪见。「恶虫」者,是爱、恚等诸烦恼。「不畏贼」者,人不得便。「不畏恶虫」者,非人不得便。「不畏飢」者,不畏不能得圣人真智慧。「不畏渴」者,不畏不能得禅定、解脱等法乐味。 [0526b25] 此中自说因缘:「菩萨摩诃萨得先相者,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26b26] 「不畏堕恶道中、飢饿死」者,不畏堕声闻、辟支佛地。 [0526b28] 佛然可其喻,以麁喻细,以世间喻出世间。 [0526b29] 与三譬喻,亦应如上分别说。 [0526b29] 「大海水」是无上道;「平地无树无山」,是般若波罗蜜经卷等。 [0526c01] 「树果」是无上道,「树华」是阿鞞跋致地;「春时陈叶落,更生新叶」,是诸烦恼邪见、疑等灭,能得般若波罗蜜经卷等。 [0526c04] 「母人」是行者,「所任身」是无上道,「欲产相」是菩萨久习行般若波罗蜜;「厌本所习」是患世间淫欲乐,不复喜着。 [0526c07] 佛赞其所说善哉! [0526c07] 尔时,须菩提闻佛然舍利弗所说,赞其善哉,知佛意深敬念是菩萨,是故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善付菩萨事。」「菩萨事」者,空道,福德道;亦如佛种种总相、别相说,以寄付阿难、弥勒等,入无余涅槃后,好自奉行教示,利益众生,无令谬错! [0526c13] 佛说善付因缘: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0526c14] 「安稳多众生」者,一切众生中,无量无边阿僧祇,除佛无能计知者;从佛得利益者不可数故名「多」。「安稳」者,众生着常,教无常;着乐者,教苦;着实者,教空;着我者,教无我——如是等名安稳。凡夫人闻是,当时虽不喜乐,久久灭诸烦恼,得安稳乐;如服苦药,当时虽苦,后得除患。「无量众生得乐」者,菩萨求般若波罗蜜未得成就时,以今世、后世乐利益众生,如《菩萨本生经》说。若得般若波罗蜜,已断诸烦恼亦以世间乐、出世间乐利益众生;若得无上道时,但以出世间乐利益众生。「安乐、饶益」者,但以怜愍心故安乐、饶益。饶者,多利益天、人;与道中饶益少故不说。 [0526c27] 「利益事」者,所谓四摄法。以财施、法施二种摄取众生。「爱语」有二种:一者、随意爱语,二者、随其所爱法为说。是菩萨未得道,怜愍众生,自破憍慢,随意说法。若得道,随所应度法为说: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能得他物利名声福德故;若为赞持戒、毁呰破戒,则心不喜乐——如是等,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利益」亦有二种:一者、今世利、后世利,为说法,以法治生,勤修利事;二者、未信教令信,破戒令持戒,寡识令多闻,不施者令布施,痴者教智慧——如是等,以善法利益众生。「同事」者,菩萨教化众生,令行善法,同其所行;菩萨善心,众生恶心,能化其恶,令同己善。 [0527a12] 是菩萨以四种摄众生令住十善道,是广说四摄义。于二施中法施。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爱语中第一;众生爱惜寿命,令行十善道,则得久寿。利益,于一切宝物利中,法利最胜,是为利益。同事中,同行善法为胜;是菩萨自行十善,亦以教人。 [0527a17] 有人言:后自行十善等,是第四同义,是故说:「自行十善,亦教人行。」 [0527a19] 「自行初禅,亦教他行」,初禅等同离欲,同持戒,是故名相摄;相摄故,渐渐能以三乘法度。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自行六波罗蜜,亦以教他。 [0527a22] 因般若故令众生得般若分,所谓得须陀洹等;方便力故自不证。是人福德、智慧力增益故,教无量阿僧祇菩萨令住六波罗蜜。自住阿鞞跋致地等,亦以教他;乃至自转法轮,亦教他转法轮。 [0527a27] 是故我以慈悲心故善付是菩萨事,不以爱着故。◎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六
大智度论释叹信行品第四十五之与(卷六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27b07] ◎【经】 [0527b07] 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所谓为一切众生行般若波罗蜜,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云何诸菩萨摩诃萨具足修行般若波罗蜜?」 [0527b10]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增相,亦不见色减相;不见受、想、行、识增相,亦不见减相;乃至一切种智不见增相,亦不见减相。菩萨摩诃萨是时具足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法、是非法,不见是过去法、是未来现在法,不见是善法、不善法、有记法、无记法,不见是有为法、无为法,不见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见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不见一切种智。如是,菩萨摩诃萨具足修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无相故,诸法空、欺诳、不坚固,无觉者、无寿者故。」 [0527b24] 须菩提言:「世尊!世尊所说不可思议!」 [0527b24] 佛告须菩提:「色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受、想、行、识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六波罗蜜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知色是不可思议,受、想、行、识是不可思议,乃至知一切种智是不可思议,是菩萨则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0527c03]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谁当信解者?」 [0527c04] 佛言:「若有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种善根、多亲近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菩萨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0527c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种善根、多亲近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 [0527c09]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不分别色,不分别色相,不分别色性;不分别受、想、行、识,不分别识相,不分别识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亦如是。不分别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分别三界相、性。不分别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分别十八不共法相、性;不分别道种智、相、性;不分别一切种智,不分别一切种智相,不分别一切种智性。何以故?须菩提!色不可思议,受、想、行、识不可思议,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思议。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种善根、多亲近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 [0527c2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色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受、想、行、识甚深,乃至一切种智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珍宝聚,有须陀洹果宝故,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故;有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种智宝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是清净聚。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聚;受、想、行、识清净乃至一切种智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聚。」 [0528a05] 【论】 [0528a05] 释曰: [0528a05] 「是菩萨大功德成就」者,如先说:「自行,亦教他人。」 [0528a06] 复次,多功德者,众生非亲里,又无所贪利,而为是众生勤苦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有大恩分,故名大功德。 [0528a09] 修般若波罗蜜相,如先品中种种因缘说;今问修般若具足相。 [0528a11] 佛言:如修般若,具足相亦如是。所以者何?若菩萨不见色等诸法增减,如是名具足。是菩萨虽得十地,坐道场,尔时修般若波罗蜜具足;如梦如幻、不增不减,以毕竟空故说。 [0528a15] 复次,若菩萨于一切法不分别是法、是非法,悉皆是法;如大海水,百川万流,皆合一味。尔时修般若波罗蜜具足。 [0528a18] 复次,若菩萨入法空中,不见法有三世、善不善等,不见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尔时修般若波罗蜜具足。 [0528a20] 何以故?「诸法无相」是实相,若分别诸法,皆是邪见相。用十八空故名「诸法空」。诸法和合因缘生以为有,诸缘离则破坏,故「虚诳」。一切有为法中无常、无实故,是名「不坚固」。无受苦乐者,众生空故「无觉者」,不觉苦乐。「无寿命者」,寿名命根。有人言:是命根有我相,是故寿命为我。众生空中,已种种因缘破,是故无行法者、无受法者。若观诸法空,众生空、法空,如是则具足修般若波罗蜜。 [0528a29] 须菩提是时惊喜,不能自安,所说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 [0528b02] 佛言:「色等诸法不可思议故不可思议。」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复次,若菩萨知色等法亦不可思议,若住是不可思议中,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取不可思议相故。是故说:「若菩萨知色等法不可思议相故,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 [0528b07] 尔时,须菩提于般若中不得依止处,如没大海,是故白佛:「是深般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亦不可思议故,谁当信解者?」若但不可思议犹不可信,何况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 [0528b11] 佛答:「若菩萨久行六波罗蜜、久种善根、久供养亲近诸佛、久与善知识相随;是因缘故,信心牢固,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 [0528b14] 与品中说「有新发意者亦能信深般若波罗蜜」,今佛说「久发意故能信」;是以须菩提问:「云何是久发意者?」 [0528b16]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了了知般若波罗蜜相,不分别一切法,所谓「不分别色」——四大、若四大造色。「不分别色相」者,不分别色是可见、声是可闻;是色若好若丑、若短若长、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等。「不分别色性」者,不见色常法,所谓地坚性等。 [0528b22] 复次,色实性名法性,毕竟空故;是菩萨不分别法性,法性不坏相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0528b24] 问曰: [0528b24] 地是坚相,何以言性? [0528b25] 答曰: [0528b25] 是相积习成性;譬如人瞋,日习不已,则成恶性。或性相异,如见烟知火,烟是火相,而非火也。或相性不异,如热是火相,亦是火性。 [0528b28] 此中佛说因缘:「色等诸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毕竟空,诸法实相常清净。 [0528c01] 须菩提言:「菩萨虽日月年岁不久,能如是行,是名久。」 [0528c02] 须菩提闻般若波罗蜜,更得深利益,故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色等甚深故。」色等甚深相,如先说。 [0528c04] 「世尊!般若波罗蜜是珍宝聚」——「珍宝」者,所谓须陀洹果,能灭三结恶毒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灭一切烦恼及习,能满一切愿。是诸果,依诸禅乃至一切种智,因果合说,是名「珍宝聚」。 [0528c09] 「是般若波罗蜜清净聚,色等诸法清净故。」色等法中正行不邪,名为「清净」,无诸过患;乃至毕竟空亦不着,不可思议亦不着,是故名「清净聚」。 [0528c12] 尔时,须菩提应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是珍宝聚,能满一切众生愿,所谓今世乐、后世乐、涅槃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愚痴之人而复欲破坏是般若波罗蜜清净聚。如如意宝珠无有瑕秽,如虚空无有尘垢,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聚。而人自起邪见因缘,欲作留难、破坏;譬如人眼翳,见妙珍宝,谓为不净。」 [0528c19] 作是念已。 [0528c20] 【经】 [0528c20] 须菩提言:「世尊!甚可怪!说是般若波罗蜜时,多有留难!」 [0528c21]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留难。以是事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书是般若波罗蜜时,应当疾书;若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时,亦应疾修行。何以故?是甚深般若波罗蜜,若书时,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时,不欲令诸难起故。善男子、善女人若能一月书成,当应勤书;若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若一岁书成,亦当勤书;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若一月得成就乃至一岁得成就,应当勤成就。何以故?须菩提!是珍宝中多有难起故。」 [0529a02] 须菩提言:「世尊!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恶魔喜作留难故,不得令书,不得令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 [0529a05] 佛告须菩提:「恶魔虽欲留难是深般若波罗蜜令不得书、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亦不能破坏是菩萨摩诃萨书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 [0529a08]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谁力故,令恶魔不能留难菩萨摩诃萨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 [0529a10] 佛言:「是佛力故,恶魔不能留难菩萨摩诃萨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舍利弗!亦是十方世界现在诸佛力故,是诸佛拥护念是菩萨故,令魔不能留难菩萨摩诃萨令不书成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何以故?十方世界中,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拥护念是菩萨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法应尔,无能作留难!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应当作是念:『我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皆是十方诸佛力。』」 [0529a19] 舍利弗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皆是佛力故,当知是人是诸佛所护。」 [0529a22] 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当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皆是佛力故,当知亦是诸佛所护。」 [0529a25]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 [0529a27] 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十方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舍利弗!是中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若书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是人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信解相,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深般若波罗蜜,华香、璎珞乃至幡盖供养。舍利弗!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人。 [0529b09] 「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功德,当得大利益、大果报。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供养功德因缘故,终不堕恶道中,乃至阿鞞跋致地,终不远离诸佛。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善根因缘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远离六波罗蜜,终不远离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终不远离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终不远离佛十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29b18] 【论】 [0529b18] 释曰: [0529b18] 留难者,魔事等坏般若波罗蜜因缘。 [0529b19] 佛可须菩提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书是般若波罗蜜,当疾疾书;乃至正忆念、如说行时,疾修行。」所以疾者,是有为法不可信,多有留难起。 [0529b22] 是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有书写者,书有迟、疾,有一心勤书者、有懈堕不精勤者;人身无常,有为法不可信。释迦文佛出恶世故,多有留难,是故说:「若可一月书竟,当勤书成,莫有中废,畏有留难故;乃至一岁。如书,乃至修行亦如是。」随人根利钝,得有迟疾。 [0529b29] 此中佛更说因缘:「世间以珍宝故,多有贼出;般若即是大珍宝故,多有留难。」 [0529c02] 留难者,虽有疾病、飢饿等,但以魔事大故,说言魔事。若魔、若魔民、恶鬼作恶因缘,入人身中,娆乱人身心,破书般若;或令书人疲厌,或令国土事起,或书人不得供养,如是等。 [0529c06] 读诵时,师徒不和合。 [0529c07] 大众中说时,或有人来说法师过罪;或言:「不能如说行,何足听受?」或言:「虽能持戒,而复钝根,不解深义,听其所说,了无所益。」或说:「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灭一切法,无可行处;譬如裸人,自言:『我着天衣。』」如是等留难,令不得说。不正忆念者,魔作好身,若善知识身,或作所敬信沙门形,为说:「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虽有罪福名而无道理。」或说:「般若波罗蜜空,可即取涅槃。」如是等,破修佛道正忆念事。 [0529c16] 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心大惊怖:「我等生死身,魔是欲界主,威势甚大,我等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无上道?」是故佛说:「恶魔虽欲留难,亦不能破坏。」何以故?大能破小故。如离欲人常胜贪欲者,慈悲人常胜瞋恚者,智人常胜无智者。般若波罗蜜是真智慧,其力甚大;魔事虚诳。是菩萨虽未得具足般若波罗蜜,得其气分故,魔不能坏。 [0529c24] 是事因缘故,舍利弗白佛:「谁力故魔不能破?」 [0529c25] 佛答:「佛力故。」如恶人中魔为大,善人中佛为大;缚人中魔为大,解人中佛为大;留难人中魔为大,通达人中佛为大。初说「佛力」者,释迦文佛;后说「十方现在佛」,是与佛:阿閦、阿弥陀等。如恶贼,与恶相助;诸佛法亦如是,常为一切众生故,有发意者,便为作护。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十方诸佛母,人欲沮坏,不得不护。应当知其有书、读乃至正忆念者,皆是十方佛力,是诸留难力大故。 [0530a05] 舍利弗言:「若有书持乃至修行,皆是诸佛所护。」佛可其言。 [0530a06] 舍利弗复说:「世尊!书、持等善男子、善女人,十方现在诸佛皆以佛眼见知念耶?」 [0530a08] 佛可言:「如是!」先恶魔来欲破坏,佛及十方诸佛守护,不令沮坏;今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人,知是人功德难有,未破魔网而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大事;是故十方佛以佛眼见知念是人。 [0530a13] 问曰: [0530a13] 为以天眼见?以佛眼见?若以天眼见,云何此中说佛眼?若以佛眼见,众生虚诳,云何以佛眼见? [0530a15] 答曰: [0530a15] 天眼有二种:一者、佛眼所摄,二者、不摄。佛眼所不摄者,见现在众生,有限有量;佛眼所摄者,见三世众生,无限无量。法眼入佛眼中,但见诸法,不见众生;慧眼入佛眼中,不见法,但见毕竟空。 [0530a20] 问曰: [0530a20] 佛眼所摄天眼,为实?为虚妄?若虚妄,佛不应以虚妄见!若实者,众生空,现在众生尚不实,何况未来、过去? [0530a22] 答曰: [0530a22] 佛眼所摄皆是实。众生于涅槃是虚妄,非于世界所见是虚妄;若人于众生取定相故,说言虚妄,非为世谛故说虚妄。以是故,佛眼所摄天眼见众生。 [0530a26] 问曰: [0530a26] 若尔者,何以不以佛眼所摄慧眼见众生? [0530a27] 答曰: [0530a27] 慧眼无相利故。慧眼常以空、无相、无作共相应,不中观众生。何以故?五众和合,假名众生。譬如小儿,可以小杖鞭之,不可与大杖。此中赞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世谛故说,非第一义谛。 [0530b03] 问曰: [0530b03] 未来世未有,念知尚难,何况眼见? [0530b04] 答曰: [0530b04] 如过去法,虽灭、无所有,而心心数法中念力故,能忆过去事,尽其宿命;圣人亦如是,有圣智力,虽未起而能知、能见。 [0530b07] 复次,是般若中,三世无分别,未来、过去、现在不异。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亦应不见现在。 [0530b09] 问曰: [0530b09] 北方末法众生漏结未尽,是罪恶人,佛何以故见知念? [0530b11] 答曰: [0530b11] 佛大悲相,爱彻骨髓;是菩萨能发无上道心,为众生故。佛观是法末后炽盛,我涅槃后,是人佐助佛法故,是以念知。 [0530b14] 复次,北方末后人生于边地恶世,三毒炽盛,刀兵劫中,贤圣希少;是人自不知诸罪福业因缘,但从人闻、若读经,便能信乐、供养,疾近无上道不久,是事为难!若佛在世,作阿鞞跋致,信行般若波罗蜜,不足为难。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佛应见念知。 [0530b19] 是人信解相大,故能供养般若波罗蜜。供养具华香等,如先说。是供养故,得大果报;如毁呰者,受大苦恼。 [0530b22] 大果报者,如须陀洹,终不堕三恶道。是菩萨一心信解、供养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爱念诸佛故,常行念佛三昧故,终不离诸佛;乃至到阿鞞跋致地,教化众生,离诸佛无咎。如小儿不离其母,恐堕诸难故。常深爱念善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六波罗蜜等。得如是等今世、后世大果报。◎
[0530c01] ◎【经】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七
大智度论释魔事品第四十六(卷六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33a06] ◎【经】 [0533a06]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佛已赞叹说其功德。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求于佛道,生诸留难?」 [0533a10] 佛告须菩提:「乐说辩不即生,当知是菩萨魔事。」 [0533a11]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乐说辩不即生是菩萨魔事?」 [0533a12] 佛言:「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难具足六波罗蜜。以是因缘故,乐说辩不即生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乐说辩卒起,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0533a16] 「世尊!何因缘故,乐说辩卒起复是魔事?」 [0533a17]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着乐说法;以是因缘故,乐说辩卒起,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偃[仁-二+蹇]傲慢,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书是经时,戏笑乱心,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轻笑不敬,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心乱不定,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各各不和合,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是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说、若正忆念时,偃[仁-二+蹇]傲慢,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亲近、正忆念时,转相形笑,当知是菩萨魔事。复次,须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修行时,共相轻蔑,当知是菩萨魔事。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散乱心,当知是菩萨魔事。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心不和合,当知是菩萨魔事。」 [0533b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知是菩萨魔事。』世尊!何因缘故,菩萨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 [0533b11]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前世不久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是人闻说是般若波罗蜜,便从坐起,作是念言:『我于般若波罗蜜中无记。』心不清净,便从坐起去,当知是菩萨魔事。」 [0533b1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不与受记,闻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便从坐起去?」 [0533b18]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未入法位中,诸佛不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次,须菩提!闻说般若波罗蜜时,菩萨作是念:『我是中无名字。』心不清净,当知是菩萨魔事。」 [0533b22] 须菩提言:「何因缘故,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是菩萨名字?」 [0533b23] 佛言:「未受记菩萨,诸佛不说名字。复次,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我生处名字,若聚落、城邑。』是人不欲听闻般若波罗蜜,便从会中起去。是人如所起念时,念念却一劫,甫当更勤精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33c01] 【论】 [0533c01] 释曰: [0533c01] 一切有为法各有增上。增上者共相违,相违即是怨贼。如水得增上力灭火,火得增上力则消水,乃至草木各有相害,何况众生!菩萨摩诃萨有大悲心,虽不与众生作怨,而众生与菩萨作怨;菩萨身,有为法故,能作留难。 [0533c06] 佛上说菩萨功德,所谓诸佛、菩萨、诸天所护,而未说怨贼相。以佛怜愍故,先虽略说;今须菩提请,佛广说留难事。佛虽于一切众生、一切法心平等,以是菩萨能大利益世间故,说好丑相及利害相、是道非道、留难事。佛不令行人毁害留难者,但令觉知,不随其事。 [0533c12] 何者是怨贼?略说若众生法、非众生法,能沮坏菩萨无上道心。非众生者,若疾病、飢渴、寒热、槌压、坠落等。众生者,魔及魔民、恶鬼、邪疑不信者、断善根者、定有所得者、实定分别诸法者、深着世间乐者、怨贼、官事、师子、虎、狼、恶兽、毒虫等。众生贼有二种:若内、若外。内者,自从心生,忧愁不得法味,生邪见、疑悔、不信等;外者,如上说。 [0533c20] 如是诸难事,佛总名为魔。 [0533c21] 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 [0533c21] 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 [0533c23] 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瞋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 [0534a02] 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 [0534a04] 天子魔者,欲界主,深着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 [0534a06] 魔,秦言能夺命者。虽死魔实能夺命,与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 [0534a08] 问曰: [0534a08] 一五众魔摄三种魔,何以故别说四? [0534a09] 答曰: [0534a09] 实是一魔,分别其义,故有四。烦恼魔者,人因贪欲、瞋恚故死,亦能作夺命因缘,是近夺命因缘故别说。天子魔,杂福德业因缘故,力势大,邪见力故,能夺慧命,亦能作死因缘,是故别说。无常死力大,一切无能免者,甚可畏厌故别说。 [0534a15] 问曰: [0534a15] 是魔何以恼乱行道者? [0534a16] 答曰: [0534a16] 先已广说。是品中皆有四种魔义,但随处说。复次,三魔不相远离:若有五众,则有烦恼;有烦恼,则天魔得其便;五众、烦恼和合故有天魔。 [0534a19] 是故须菩提问佛:「上已赞叹说菩萨功德,今云何是菩萨魔事起?」 [0534a20] 佛答:「乐说辩不即生,是为魔事」者,若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故,高座说法,而乐说辩不生。听者忧愁:「我等故来,而法师不说。」或作是念:「法师怖畏故不能说。」或言:「不知故不说。」或自惟过咎深重故不说,或谓不得供养故不肯说,或谓轻贱我等故不说,或串乐故不说。如是等种种因缘,听者心坏,故以不乐说名为魔事。 [0534a28] 复次,是菩萨怜愍众生故来欲说法,听者欲闻,而法师心生欲说,而口不能言。现见是魔事,如魔入阿难心,佛三问而三不答,久乃说者。 [0534b02] 此中须菩提问世尊:「何因缘故辩不即生?」 [0534b03] 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时,难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是人先世因缘故,钝根、懈怠,魔得其便;不一心行六波罗蜜故,乐说辩不即生。 [0534b06] 问曰: [0534b06] 如乐说辩不即生,可是魔事;今乐说辩卒起,何以复是魔事? [0534b08] 答曰: [0534b08] 是法师爱法、着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故此中佛自说:「菩萨行六波罗蜜,着乐说法,是为魔事。」 [0534b12]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为破憍慢故出;而书是经者生我心、憍慢心;憍慢故身亦高,所谓偃[仁-二+蹇]傲慢。书是般若波罗蜜时,用轻心、瞋心、戏笑、不敬。 [0534b15]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若一心、摄心,犹尚难得,何况散乱心书!书时从人口受、或写经卷,若一心和合则得;若授者不与,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不和合。 [0534b18] 复次,观看是般若波罗蜜经时,品品皆空,无可乐处,作是念:「我于是经不得滋味!」便弃舍去。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乐根本,此人不得其味,是为魔事。 [0534b22] 复次,受持、读、诵、说、正忆念时,偃[仁-二+蹇]、形笑、散乱心、不和合,如上说。「共相轻蔑」者,从人受持、读、诵、正忆念时,师徒互相轻贱。书写经时,但有舍去,无相轻贱。 [0534b26] 问曰: [0534b26] 上诸事中,何以但问「不得经中滋味」,不问与者? [0534b27] 答曰: [0534b27] 般若波罗蜜,圣人所说与凡人说异,是故凡夫人不得滋味。 [0534b28] 须菩提意谓:「般若波罗蜜是清净珍宝聚,能利益众生,无有过恶,是人云何不得滋味?」 [0534c01] 佛答:「是人先世不久行六波罗蜜故,菩萨信等五根薄;薄故,不能信空、无相、无作、无依止法,娆乱心起,作是言:『佛一切智,何以不与我受记?』便舍去。」 [0534c05] 与者易解,故不问。 [0534c05] 须菩提问:「若尔者,何以故不与授记?」佛是大悲,应当愍念,防护其心,不令堕恶! [0534c07] 佛言:「未入法位人,诸佛不与授记。」所以者何?诸佛虽悉知众生久远事,为五通仙人及诸天见是人未有善行业因缘可授记者,若为授记,轻佛不信:「无有因缘,云何与授记?」是故入法位者,与授记。 [0534c12] 是人名字及聚落处,亦如是。 [0534c13] 是人从坐起去,随其起念多少,念念却一劫;偿罪毕,还得人身,甫当复尔所劫行。 [0534c16] 【经】 [0534c16] 「复次,须菩提!菩萨学与经,弃舍般若波罗蜜,终不能至萨婆若。善男子、善女人为舍其根而攀枝叶,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0534c1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与经,善男子、善女人所学,不能至萨婆若?」 [0534c20] 佛言:「是声闻所应行经,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所行经,不能至萨婆若。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舍般若波罗蜜,亲近是与经。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菩萨摩诃萨,成就世间、出世间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亦学世间、出世间法。须菩提!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弃舍深般若波罗蜜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须菩提!譬如有人欲得见象,见已,反观其迹。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06]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a06] 佛言:「诸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须菩提!譬如人欲见大海,见已,反求牛迹水。作是念:『大海水能与此等不?』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11]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a12]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亦菩萨摩诃萨魔事。须菩提!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欲拟作释提桓因胜殿,而揆则日月宫殿。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17]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a18] 「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中求萨婆若。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21]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a22] 佛言:「当知亦是菩萨魔事。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转轮圣王,见而不识,后见诸小国王,取其相貌,作如是言:『转轮圣王与此何异?』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25]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a26] 「须菩提!当来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a29]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b01] 「当知是为菩萨魔事。须菩提!譬如飢人得百味食,弃舍去,反食六十日穀饭。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b03]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b04]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b07]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b07] 「当知是亦菩萨魔事。须菩提!譬如人得无价摩尼珠,反持比水精珠。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0535b10]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b10]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是人为黠不?」 [0535b13] 须菩提言:「为不黠。」 [0535b13] 「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0535b14] 「复次,须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乐说不如法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所谓乐说色、声、香、味、触、法,乐说持戒、禅定、无色定,乐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乐说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中无乐说相。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相,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相,般若波罗蜜不垢不净相,般若波罗蜜不乱不散相,般若波罗蜜无说相,般若波罗蜜无言无义相,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是诸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以是诸法散乱心,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0535b2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可书耶?」 [0535b29] 佛言:「不可书。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自性无故,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自性无,是不名为性,无法不能书无法。须菩提!若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无法是深般若波罗蜜。』当知即是菩萨魔事。」 [0535c06] 「世尊!是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用文字书般若波罗蜜,自念:『我书是般若波罗蜜。』以字着般若波罗蜜,当知亦是菩萨魔事。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文字,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无有文字。世尊!色无文字,受、想、行、识无文字,乃至一切种智无文字。世尊!若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着无文字般若波罗蜜,乃至着无文字一切种智,当知亦是菩萨魔事。读、诵、说、正忆念、如说修行,亦如是。」 [0535c16]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时,若国土念起、聚落念起、城邑念起、方念起,若闻谤毁其师念起,若念父母及兄弟姊妹诸与亲里、若念贼、若念旃陀罗、若念众女、若念淫女,如是等种种诸与异念留难;恶魔复益其念,破坏书般若波罗蜜,破坏读、诵、说、正忆念、如说修行。须菩提!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0535c23]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名誉、恭敬、布施、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床、疾药、种种乐具,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受、读、诵乃至正忆念时,爱着是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0535c28]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说修行时,恶魔方便持诸与深经与是菩萨摩诃萨;有方便者,不应贪着恶魔所与诸与深经。何以故?是经不能令人至萨婆若故。是中无方便菩萨摩诃萨闻是诸与深经,便舍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我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菩萨摩诃萨方便道;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从是中求。须菩提!今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舍是深般若波罗蜜,于魔所与声闻、辟支佛深经中求方便道,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0536a11] 【论】 [0536a11] 释曰: [0536a11] 学与经,舍般若波罗蜜等,有人于声闻法中受戒学法,初不闻般若波罗蜜;或时与处闻,深着先所学法,舍于般若波罗蜜,于先所学法中求萨婆若。有声闻弟子先得般若波罗蜜,不知义趣、不得滋味,以声闻经行菩萨道。有人是声闻弟子,得般若波罗蜜经,欲信受;与声闻人沮坏其心,语言:「是经初后不相应,无有定相,汝宜舍之!声闻法中,何所不有?六足阿毘昙及其论议分别诸法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八十部律,即是尸罗波罗蜜;阿毘昙中,分别诸禅、解脱、诸三昧等,是禅波罗蜜;三藏本生中,赞叹解脱,布施、忍辱、精进,即是三波罗蜜。」如是等种种因缘,舍般若波罗蜜,于声闻经中求萨婆若。如人欲得坚实好木,舍其根茎而取枝叶,虽是木名而不中用。 [0536a27]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三藏根本;得般若波罗蜜已,为度众生故说与事,是名「枝叶」。 [0536a29] 复次,声闻经中虽说诸法实相,而不了了;般若波罗蜜经中,分明显现,易见易得。如人攀缘枝叶则堕落,若捉茎干则坚固。若执声闻经,则堕小乘中;若持般若波罗蜜,易得无上道。是故说:「舍根茎,取枝叶。」 [0536b04] 问曰: [0536b04] 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般若经》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声闻、辟支佛经? [0536b06] 答曰: [0536b06] 摩诃衍中虽有是法,与毕竟空合,心无所着,以不舍萨婆若、大悲心,为一切众生故说;声闻经则不尔,为小乘证故。 [0536b09]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是故菩萨若求佛,应当学般若波罗蜜。譬如狗为主守备,应当从主索食,而反于奴、客求;菩萨亦如是。狗喻行者,般若波罗蜜喻主人。般若中有种种利益,而舍求与经。佛欲令分明易见,故说譬喻。象、大海、帝释殿、转轮圣王、无价宝亦如是。 [0536b16] 问曰: [0536b16] 五欲生五盖,以五盖覆智慧故,不应乐说;何以故乐说与六波罗蜜,乃至无上道,而言不如法? [0536b18] 答曰: [0536b18] 「不如法」者,不如般若波罗蜜实相。般若波罗蜜实相中无定相法,云何可乐说?若有定相,则心着乐说。诸佛及菩萨以大悲心故为众生说法,不着语言;用无所得法,示众生毕竟空相般若波罗蜜。是人书、读、诵等,以染着心取六尘相乃至无上道,故言不如法。 [0536b25] 问曰: [0536b25] 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所有法,不可书、读、诵等;如是,则不应有魔事? [0536b26] 答曰: [0536b27] 毕竟空、无所有亦非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是魔事?此中说:若是人知无所有是般若波罗蜜相,即是魔事。若用文字书般若波罗蜜,自知:「我书般若波罗蜜。」有此着心,即是魔事。若人知般若波罗蜜相,不以着心书、读、诵等;若有来破者,是为破般若波罗蜜。 [0536c04] 复次,内有烦恼魔、外有天子魔,是二事因缘故,书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坏般若波罗蜜。念起者,所谓念此国土不安稳,彼国土丰乐;聚落、城邑、方,亦如是。 [0536c07] 或闻谤毁其师,舍般若波罗蜜,欲助师除灭恶名;或闻父母疾病、官事;或念贼恐怖,欲发心诣与处;旃陀罗亦如是。与贼、旃陀罗共住,则发瞋恚;与众淫女共住故,淫欲心发。如是等种种因缘,破坏般若波罗蜜;菩萨觉知,当莫念、莫说。 [0536c13] 或书般若波罗蜜时,钝根者于多恭敬、供养事中爱着,自念:「我能书、能随行故有是。」着是利养,即是魔事。 [0536c15] 或有利根者,魔或思惟:「是菩萨不着世间乐,一心受般若波罗蜜,此人不可沮坏,我今当以声闻深经转其心,使成阿罗汉。」 [0536c18] 佛言:「声闻经虽深,不应贪着。」譬如烧热金丸,色虽妙好,不可捉。若菩萨无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经欢喜,是空、无相、无作,尽苦本,何复过是!便舍般若波罗蜜,亦是魔事。 [0536c22] 何以故?此中佛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菩萨摩诃萨方便道,所谓观声闻、辟支佛道而不证,以大悲心行三解脱门故。」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势则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萨于般若中求无上道易得;于与经则难,如但服毒。是故不应从声闻经中求菩萨道。◎
◎大智度论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八
大智度论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与(卷六十九)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38b25] ◎【经】 [0538b25]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有信、有善,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听法者无信、破戒恶行,不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听法者有信、有善,说法者无信、破戒恶行。两不和合,当知是为魔事。 [0538c0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能一切施,心不悭惜;听法者悋惜不舍。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听法者一切能施,心不悭惜;说法者悋法不施。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8c05] 「复次,须菩提!听法者欲供养说法人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说法者不欲受之。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说法者欲供给听法人衣服乃至资生所须;听法者不欲受之。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8c1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易悟,听法人闇钝。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听法者易悟,说法人闇钝。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8c15]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知十二部经次第义,所谓修妬路乃至优波提舍;听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次第义。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知十二部经次第义,说法人不知十二部经次第义。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8c20]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成就六波罗蜜,听法人不成就六波罗蜜。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有六波罗蜜,说法人无六波罗蜜。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a05]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于六波罗蜜有方便力,听法人于六波罗蜜无方便力。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于六波罗蜜有方便力,说法人于六波罗蜜无方便力。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a1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得陀罗尼,听法者无陀罗尼。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得陀罗尼,说法者无陀罗尼。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a16]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令书、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听法人不欲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欲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说法者不欲令书般若波罗蜜乃至不欲令说。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a23]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听法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说法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a28] 「复次,须菩提!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或有人来,说:『三恶道中苦剧,汝何不于是身尽苦入涅槃?何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b04] 「复次,须菩提!书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时,或有人来,赞四天王诸天,赞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赞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作是言:『善男子!欲界中受五欲快乐,色界中受禅生乐,无色界中受寂灭乐;是事亦无常、苦、空、无我,变相、尽相、散相、离相、灭相。汝何不于是身中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何用是世间生死中受种种苦,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b16]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一身无累,自在无碍;听法人多将人众。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一身无累,自在无碍;说法者多将人众。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b2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如是言:『汝能随我意者,当与汝般若波罗蜜,令书、读、诵、说、正忆念;若不随我意者,则不与汝。』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b25] 「复次,须菩提!听法者欲得追随如其意;说法者不听。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b28]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得财利故,与般若波罗蜜,令书、持乃至正忆念;听法者以是因缘故,不欲从受。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为财利故,欲书深般若波罗蜜,读、诵、说;说法者以是因缘故,不欲与。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读、诵、说,当知是为魔事。 [0539c06]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处,听法者不欲随去。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处,说法者不欲去。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c1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至他方飢饿、穀贵、无水之处,听法者不欲随去。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听法者欲至他方飢饿、穀贵、无水之处,说法者不欲去。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c16]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至他方丰乐之处,听法者欲随从去。说法者言:『善男子!汝为利养故追随我,汝善自思惟,若得、若不得,无令后悔!』以是少因缘故,两不和合。听法者闻之心厌,作是念:『是为距逆我,不欲与我相随。』便止不去。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39c24]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欲过旷野,贼怖、旃陀罗怖、猎师怖、恶兽毒蛇怖;听法者欲随逐去。说法者言:『善男子!汝何用到彼?彼中多有诸怖——贼怖乃至毒蛇怖。』听法者闻之,知其不欲与般若波罗蜜书、持乃至正忆念,心厌,不欲追随。以是少因缘故,两不和合,当知是为魔事。 [0540a01]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多有檀越数往问讯,以是因缘故,语听法者:『我有因缘,应往到彼。』听法人知其意,便止。两不和合,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0540a06] 【论】 [0540a06] 问曰: [0540a06] 有人书、持、读、诵般若波罗蜜,不能行而犯戒,或可有是;若不信,云何从受法? [0540a08] 答曰: [0540a08] 是人不信般若波罗蜜所谓毕竟空,但欲求名故读、诵、广说;如佛弟子不信外道经书,亦为人讲说。 [0540a10] 复次,不能深心信乐般若故名不信,非都不信。 [0540a11] 问曰: [0540a11] 弟子法应供养师,奉诸所有,何以言师不能施? [0540a12] 答曰: [0540a13] 弟子作是念:「师少物不能舍,何况舍身!虽赞说布施,是为欺诳!」是故不和合。 [0540a14] 弟子欲以四事供养师。师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卖法故不受。或师多知多识,无所乏少,能供给弟子。弟子自念:「人当谓我贪师衣食故受法。」或自以德薄,不消所给。此心虽好,不能成般若波罗蜜故,亦是魔事。师钝根者,是诵经师,非解义师。 [0540a21] 十二部经,亦是诵经师。 [0540a21] 复次,师有六波罗蜜者,作是念:「弟子罪人、钝根,不能行六波罗蜜,着世间事,但有弟子名,无有实事。」是师不知弟子闻般若已,后成大事,但以现前无六波罗蜜,不肯教化。弟子亦作是念:「六波罗蜜义,我亦能行;师但能口说,不能修行。」不知师转身因缘当成大事,又不知师别有读诵利益因缘,故不和合。 [0540a29] 复次,弟子直信着善法。师不着法,以方便行六波罗蜜;弟子谓为不深乐六波罗蜜。何以知之?师或时赞叹六波罗蜜;或时断人着故,破散六波罗蜜。弟子有方便,亦如是。 [0540b04] 问曰: [0540b04] 若弟子得陀罗尼,师无陀罗尼,何以为师? [0540b05] 答曰: [0540b05] 陀罗尼有种种。有弟子得闻持陀罗尼,能持、能诵,不能解义;师能为解说。弟子或能得诸法实相陀罗尼义,而不能次第读诵;或师得闻持陀罗尼,未得大悲故,轻贱弟子,不能教导。 [0540b09] 问曰: [0540b09] 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罗蜜,师不与,或可有是;云何师欲与法,弟子不欲受? [0540b11] 答曰: [0540b11] 如先答:弟子见师有过故,不欲受法。 [0540b12] 复次,师欲教化前人为弟子;而是人或邪见诸恶因缘故,不肯受教。 [0540b14] 复次,一切众生所行法,同则和合;一人离五盖,一人不离,故相轻,相轻故不和合。一切上法皆尔。 [0540b16] 复次,书、诵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一人呵三恶道,一人赞叹诸天,是事如先答。虽不能都破其善行,且坏其大乘,授小乘法。 [0540b19] 复次,师少欲知足,不乐众聚;弟子多有人众。师作是念:「弟子虽好可度,而将徒众多。」师深着善法,舍离弟子。弟子一身,亦如是。 [0540b23] 复次,说法者意:若弟子随我意行,若去、若住,随时问讯,如是等。听法者但欲从求法利,不能行此众事。是不和合。或时听法者随意进止、问讯等;说法者不听,作是念:「何用是事?损我功德!」听法者意谓轻贱,不相好喜。是不和合。 [0540b28] 复次,师为利养故欲与法;弟子心则不敬师:「云何欲卖经法?」弟子亦如是,为财利养读诵般若,非清净心故;师知弟子心如是,则薄贱不与。故不和合。 [0540c03] 复次,师欲至他方,路经嶮难;弟子惜身命故不能随,作是念:「我有身,然后求法。」弟子欲去,亦如是。 [0540c05] 飢饿、穀贵、无水处,亦如是。 [0540c06] 复次,师欲至丰乐处;弟子欲随师,或羞愧不欲将去;或弟子串乐,不任涉远;或道里悬远。或师谙彼国;弟子不悉,谓师称美彼国,不必实尔;时或虑师,谓贪饮食故去。如是等种种因缘,师语弟子:「如汝所闻彼国土所有,不必尽尔,好自筹量!若自欲去者便去,无以财物丰乐故去,至彼不得随意,勿以见怨!」师复为说:「汝闻彼国土丰乐故去,非为法故,不须随我。」师好心止弟子,不知是坏般若波罗蜜因缘。弟子闻是说,敬难师故不能答,便止不去。故不和合。 [0540c17] 师复欲至远国,彼中有种种虎狼、贼盗;语弟子言:「彼间多难,汝不须去!」弟子闻已便止。师但知彼有难事故止弟子,不知是坏般若波罗蜜因缘。 [0540c21] 问曰: [0540c21] 若远国多难,何以自去? [0540c22] 答曰: [0540c22] 有人言:师彼国生故,服习彼土,能自防护。 [0541a01] 有人言:彼有好师、经书,不惜身命故去。师作是念:「我身自死则可,云何枉他?」如是等因缘故,止弟子不令去。 [0541a03] 师多有知识檀越,心生乐着;弟子少欲知足,不着檀越。师常随时问讯檀越;弟子但欲求法,不喜是事。师知其意,语言:「我有因缘,不得为汝说法。」弟子闻已,不悦:「师贵俗缘,不贵于法。」是不和合。◎
[0541a09] ◎【经】
大智度论释佛母品第四十八
[0542c04] 【经】 [0542c04] 佛告须菩提:「譬如母人有子若五、若十、若二十、若三十、若四十、若五十、若百、若千。母中得病,诸子各各勤求救疗,作是念:『我等云何令母得安,无诸患苦不乐之事?风寒、冷热,蚊虻、蛇蚖侵犯母身,是我等忧!』其诸子等常求乐具,供养其母。所以者何?生育我等,示我世间。如是,须菩提!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十方现在诸佛亦以佛眼常视是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须菩提!所有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得、当得,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得。须菩提!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诸佛常以佛眼视是人。须菩提!是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诸十方佛常守护,令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542c26] 须菩提白佛言:「如世尊所说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世尊!般若波罗蜜云何能生诸佛?云何能示世间相?云何诸佛从般若波罗蜜生?云何诸佛说世间相?」 [0543a01] 佛告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须菩提!得是诸法,故名为佛。须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须菩提!诸佛说五众是世间相。」 [0543a05]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罗蜜中说五众相?云何深般若波罗蜜中示五众?」 [0543a07]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示五众破、不示五众坏,不示生、不示灭,不示垢、不示净,不示增、不示减,不示入、不示出,不示过去、不示未来、不示现在。何以故?空相不破、不坏,无相相、无作相不破、不坏,不起法、不生法、无所有法性法,不破、不坏,相如是示。如是,须菩提!佛说深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 [0543a14] 「复次,须菩提!诸佛因深般若波罗蜜,悉知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心所行。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无众生、无众生名,无色、无色名,无受想行识、无受想行识名,无眼乃至无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无眼触乃至无意触,乃至无一切智、无一切智名。如是,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亦不示色,不示受、想、行、识,乃至不示一切种智。何以故?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尚无般若波罗蜜,何况色乃至一切种智! [0543a24] 「复次,须菩提!所有众生名数,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若此间世界、若遍十方世界;是诸众生若摄心、若乱心,是摄心、乱心,佛如实知。须菩提!云何佛知众生摄心、乱心相?以法相故知。用何等法相故知?须菩提!是法相中尚无法相相,何况有摄心、乱心!须菩提!以是法相故,佛知众生摄心、乱心。 [0543b02] 「复次,须菩提!佛知众生摄心、乱心。云何知?须菩提!以尽相故知,以无染相故知,以灭相故知,以断相故知,以寂相故知,以离相故知。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知众生摄心、乱心。 [0543b07]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知众生染心,如实知染心;瞋心、痴心,如实知瞋心、痴心。」 [0543b0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知众生染心,如实知染心;瞋心、痴心,如实知瞋心、痴心?」 [0543b11] 佛告须菩提:「染心如实相,则无染心相。何以故?如实相中,心心数法不可得,何况当得染心、不染心!须菩提!瞋心、痴心如实相,则无瞋、无痴相。何以故?如实相中心心数法尚不可得,何况当得瞋心、不瞋心,痴心、不痴心!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染心,如实知染心;瞋心、痴心,如实知瞋心、痴心。 [0543b18]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染心,如实知无染心;无瞋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瞋心、无痴心。」 [0543b20]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无染心如实知无染心?无瞋心如实知无瞋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痴心?」 [0543b22] 佛告须菩提:「是心无染相中,染相、不染相不可得。何以故?须菩提!二心不俱故。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染心,如实知无染心。须菩提!是无瞋心、无痴心相中,痴心、不痴心不可得。何以故?二心不俱故。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瞋心、无痴心,如实知。 [0543b28]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 [0543c0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 [0543c02] 「须菩提!佛知诸众生心相不广不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心相离故,是心不广乃至不来不去。何以故?是心性无故,谁作广、谁作狭乃至来去?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广心,如实知广心。 [0543c07]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 [0543c0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 [0543c10] 佛告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不见众生心来相、去相,不见众生心生相、灭相、住相、异相。何以故?是诸心性无故,谁来谁去?谁生灭住异?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是众生大心,如实知大心。 [0543c14]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 [0543c1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 [0543c17] 佛告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知是众生心,不见住、不见不住。何以故?是无量心相无依止故,谁有住不住处?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无量心,如实知无量心。 [0543c21] 「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 [0543c23]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 [0543c25] 佛告须菩提:「众生心是无相,佛如实知无相,自相空故。复次,须菩提!佛知众生心,五眼不能见。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可见心,如实知不可见心。」 [0543c29] 【论】 [0543c29] 释曰: [0543c29] 上说:「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拥护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令魔得其便。」会中听者闻是事已,或作是念:「诸佛阿耨陀罗三藐三菩提寂灭相,于诸法及众生无憎无爱,何以故拥护书持般若乃至正忆念者?」是故佛告须菩提,为说譬喻:「如子知恩故,守护其母。般若是十方诸佛母故,若有魔等留难、欲破坏般若波罗蜜者,诸佛虽行寂灭相,怜愍众生故、知恩分故,用慈悲心常念、用佛眼常见,守护是行般若者,令得增益,不失佛道。」 [0544a10] 此中佛说因缘:「诸贤圣及贤圣法皆从般若中生。」 [0544a11] 问曰: [0544a11] 须菩提问四种,佛何以止答三事,而不说「诸佛从般若中生」? [0544a13] 答曰: [0544a13] 般若生诸佛,诸佛从般若生,义无异。 [0544a14] 有人言:诸法和合故能生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有人行般若波罗蜜及众行,得成佛。初谓作者,二谓法。 [0544a17] 若言「堕枝杀人」,若言「堕树杀人」;以是事同,故不别答。若说「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即说「诸佛从般若生」。 [0544a19] 问曰: [0544a19] 如与经说:「五众破坏,故名世间。」此中何以言「般若波罗蜜示五众无破坏生灭」等? [0544a21] 答曰: [0544a22] 彼是小乘事,此是大乘事。小乘法多说无常,大乘法中多说法空。小乘法中先说无常,后说法空;大乘法中初便说法空。小乘法中说无常,令众生怖畏;大乘则不然,是故说无破坏等。此中佛自说因缘:「空、无相、无作,终不破、不坏。」般若波罗蜜示如是等世间相。 [0544a28] 复次,五众名世间,众生身形色易知,与心数法无形故难知。是故佛语须菩提:「无量阿僧祇众生心所行皆知。」深般若中虽无众生及色等法乃至一切种智,以般若方便力而能知众生心所行。是般若波罗蜜中毕竟空故,不示色等法乃至一切种智。 [0544b05] 此中佛说因缘:「般若波罗蜜中尚无般若相,何况色等法!」 [0544b06] 复次,「般若波罗蜜示世间」者,一切众生,若色、若无色。色者,欲、色界众生;无色者,无色界众生。有想者,除无想天及非有想非无想天,与者是有想;无想者,是无想众生;非有想非无想者,是有顶处天。此间世界者,是三千大千世界;遍十方者,与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是世界六道中三世众生,佛悉知其摄心、乱心。 [0544b13] 须菩提闻已,心疑怪:「诸佛常乐行寂灭诸法空,今云何遍知无始无边众生摄心、乱心?佛心一,众生心无量种,云何一时知一切众生心?」以是故问:「佛云何知?」 [0544b17] 佛答:「诸法实相智慧故,知众生摄心、乱心。」 [0544b18] 须菩提问:「何等是诸法实相?」 [0544b18] 答曰:「所谓毕竟空。是毕竟空,毕竟空性亦不可得,何况摄心、乱心!」 [0544b20] 问曰: [0544b20] 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无分别心心数法,佛云何知其心? [0544b21] 答曰: [0544b21] 此中佛自说:「诸法实相性亦不可得,以是智慧知众生摄心、乱心。」何以故?若空性可得,应有难;空性不可得,云何作难?今,佛过一切忆想分别虚妄法,安住实相,如实知一切众生心;众生心住虚妄法中故,不能知他众生如实。 [0544b27] 先略说「知他心」,次分别众生摄心、乱心,所谓三毒、无三毒者,广、大,无量,不可见,出、没,屈、申等。 [0544b29] 须菩提事事问,初答以诸法实相故,知摄心、乱心。次以尽、无染、灭、断、寂、离故知。尽者,无常慧;菩萨行是无常慧心,离一切世间染。用世间道遮灭结使,是名灭。用无漏道断,故名断。断诸结使已,观涅槃寂灭、离相。以是因缘,得诸法实相;以诸法实相,知他摄心、乱心皆是实相。 [0544c06] 复次,是心念念生灭,未来无故不可知;现在念念灭,住时无故不可知。凡夫人取相分别,于三世中忆想妄见,谓知心念。以尽门观,即是毕竟空;毕竟空故无所着,是时得道,知诸法实相,于一切法不妄想分别,则如实知他心。染心者,一切法入法性中皆清净,是故说:「染心实相,是中无染心。何以故?如实中无心无心数法,何况染心!」 [0544c15] 瞋心、痴心亦如是。 [0544c15] 无染心相中,是中无有染心相,染心从本来无故;亦无不染心,无染心是寂灭相,无所分别。 [0544c17] 此中佛自说因缘:「须菩提!二心不俱故。」 [0544c18] 众生法,心心次第生,无染心时则无染心。何以故?过去染心已灭,未来未有,现在无染心,则无有染心;染心无故,亦无不染心,相待法无故。是故无染实相中无有染心、不染心。 [0544c22] 无瞋心、无痴心亦如是。 [0544c23] 广狭、增减心,皆是众生取相分别。佛不如是知。何以故?是心无色无形、无住处、念念灭,则无广狭增减差别。 [0544c25] 此中佛自说因缘:「心性相无故,广狭等不可得。」广狭、增减、大小义,如四无量心中说。 [0544c27] 「无量心」者,广心、大心即是无量。又缘无量众生故名无量,又缘涅槃无量法故名无量,又心相不可取故名无量。如有眼、有色因缘故,眼识生,是识不在眼、不在色、不在中间、不在此、不在彼,是故无住处。若实无住处,云何能有所作?若好、若丑,如梦所见事,不可求其实定相。心亦如是,无依止故无定相,故名无量。 [0545a06] 广、大,亦应如是随义分别说。 [0545a07] 问曰: [0545a07] 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0545a08] 答曰: [0545a08] 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 [0545a13]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觉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众生心,见者,如实见;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0545a19]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法,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九
大智度论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与(卷七十)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545b07] ◎【经】 [0545b07] 「复次,须菩提!佛因深般若波罗蜜,众生心数出、没、屈、申如实知。」 [0545b08] 「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心数出、没、屈、申如实知?」 [0545b09] 佛言:「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申等皆依色、受、想、行、识生。须菩提!佛于是中知众生心数出、没、屈、申,所谓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常亦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受;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受;神及世间常亦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受;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受;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想;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想;神及世间常亦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想;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想;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行;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行;神及世间常亦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行;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行;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识;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识;神及世间常亦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识;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识。 [0545c03] 「世间有边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世间无边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世间有边无边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亦如是。 [0545c07] 「神即是身,是见依色;神异身异,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亦如是。 [0545c09] 「死后有如去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死后无如去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死后或有如去或无如去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死后非有如去非无如去是事实,与妄语,是见依色。依受、想、行、识亦如是。 [0545c13] 「如是,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众生出、没、屈、申如实知。」 [0545c15] 「复次,须菩提!佛知色相。云何知色相?如如不坏、无分别、无相、无忆、无戏论、无得,色相亦如是。须菩提!佛知受、想、行、识相。云何知受、想、行、识相?如如相不坏、无分别、无相、无忆、无戏论、无得,受、想、行、识相亦如是。如是,须菩提!佛知众生如相及众生心数出、没、屈、申如相。五众如相,诸行如相,即是一切法如相。何等是一切法如相?所谓六波罗蜜如相,六波罗蜜如相即是三十七品如相,三十七品如相即是十八空如相,十八空如相即是八背舍如相,八背舍如相即是九次第定如相,九次第定如相即是佛十力如相,佛十力如相即是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乃至十八不共法如相,十八不共法如相即是一切种智如相,一切种智如相即是善法不善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如相,无漏法如相即是过去、未来、现在法如相,过去、未来、现在法如相即是有为法、无为法如相,有为法、无为法如相即是须陀洹果如相,须陀洹果如相即是斯陀含果如相,斯陀含果如相即是阿那含果如相,阿那含果如相即是阿罗汉果如相,阿罗汉果如相即是辟支佛道如相,辟支佛道如相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即是诸佛如相,诸佛如相皆是一如相,不二不别、不尽不坏,是名一切诸法如相。佛因般若波罗蜜得是如相,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如是,须菩提!佛知一切法如相,非不如相,不异相;得是如相故,佛名如来。」 [0546a20]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法如相,非不如相,不异相甚深!世尊!诸佛用是如,为人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谁能信解是者?唯有阿鞞跋致菩萨及具足正见人、漏尽阿罗汉。何以故?是法甚深故。」 [0546a25] 「须菩提!是如无尽相故甚深。」 [0546a25] 须菩提言:「何法无尽相故甚深?」 [0546a26] 佛言:「一切法无尽故。如是,须菩提!佛得是一切诸法如已,为众生说。」 [0546a28] 【论】 [0546a28] 释曰: [0546a28] 佛悉知一切众生所作所行、六十二邪见等诸邪见、九十八结使等诸烦恼,是故说:「佛知众生心心数法出、没、屈、申。」 [0546b01] 在家者为爱等诸烦恼所没名为「没」,九十六种邪见出家者名「出」。复次,常着世乐故名为「没」;或知无常,怖畏,求道,故名「出」。复次,受九十六种道法,不能得正道故,还没在世间。 [0546b06] 「屈」者不离欲界,「申」者离欲界。色界离、不离,亦如是。 [0546b07] 如人立清池上见鱼:或有常在水中,或有暂出还没,或有出观四方,或有出欲渡者近岸还没。 [0546b09] 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六道众生:有常着五欲,诸烦恼覆心,不求出者;或有好心,能布施、能持戒,而以邪疑覆心故还没;有人出五欲,能得煖法、顶法等,观四谛,未得实法故还没;有人离五欲乃至无所有处,不得涅槃故还没。 [0546b15] 何等是出、没、屈、申相?此中佛说,所谓「神及世间常」。 [0546b16] 神者,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外道说神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 [0546b18] 若计神常者,常修福德,后受果报故,或由行道故,神得解脱。 [0546b19] 若谓神无常者,为今世名利故有所作。 [0546b20] 常无常者,有人谓:神有二种:一者、细微常住,二者、现有所作。现有所作者,身死时无常。细神是常。 [0546b22] 有人言:神非常非无常。常、无常中俱有过:若神无常,即无罪福;若常,亦无罪福。何以故?若常,则苦乐不异;譬如虚空,雨不能湿、风日不能乾。若无常,则苦乐变异;譬如风雨,在牛皮中则烂坏。以我心故,说必有神,但非常非无常。 [0546b28] 佛言:「四种邪见,皆缘五众,但于五众谬计为神。」 [0546b29] 「神及世间」者,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此中说二种世间:五众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即是神。于世间相中,亦有四种邪见。 [0546c04] 问曰: [0546c04] 神从本已来无故应错,世间是有,云何同神邪见? [0546c05] 答曰: [0546c05] 但破于世间起常无常相,不破世间;譬如无目人得蛇以为璎珞,有目人语是蛇,非是璎珞。 [0546c08] 佛破世间常颠倒,不破世间。何以故?现见无常故。亦不得言无无常,罪福不失故,因过去事有所作故。常无常,二俱有过故;非常非无常,着世间过故。 [0546c11] 「世间有边」者。 [0546c11] 有人求世间根本,不得其始;不得其始,则无中、无后;若无初、中、后,则无世间。是故世间应有始,始即是边。 [0546c14] 得禅者宿命智力,乃见八万劫事,过是已往,不复能知,但见身始中阴识,而自思惟:「此识不应无因无缘,必应有因缘,宿命智所不能知。」但忆想分别: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极微细故。于世性中初生觉,觉即是中阴识。从觉生我。从我生五种微尘,所谓色、声、香、味、触。从声微尘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从色、声、触、味、香生地大。从空生耳根,从风生身根,从火生眼根,从水生舌根,从地生鼻根。如是等渐渐从细至麁。世性者,从世性已来至麁,从麁转细,还至世性。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瓫等性,以泥为瓶,破瓶为瓫,如是转变,都无所失;世性亦如是,转变为麁。世性是常法,无所从来,如《僧佉经》广说世性。 [0546c29] 复次,有人说:世间初边名微尘。微尘常法,不可破、不可烧、不可烂、不可坏,以微细故;但待罪福因缘和合故有身:若天、若地狱等;以无父母故,罪福因缘尽则散坏。 [0547a04] 有人以自然为世界始,贫富、贵贱,非愿行所得。 [0547a05] 有人言:天主即是世界始,造作吉凶祸福、天地万物;此法灭时,天还摄取。 [0547a07] 如是邪因,是世界边。 [0547a08] 有人说:众生世世受苦乐尽,自到边;譬如山上投缕丸,缕尽自止。受罪受福,会归于尽,精进、懈怠无异。 [0547a10] 有人说:国土世间,八方有边,唯上、下无边。 [0547a11] 有人说:下至十八地狱,上至有顶,上下有边;八方无边。 [0547a12] 如是种种说世界边。 [0547a13] 有人说:众生世间有边。如说:神在体中,如芥子、如米,或言一寸。大人则神大,小人则神小。说神是色法、有分,故言神有边。 [0547a16] 「无边」者。 [0547a16] 有人说:神遍满虚空,无处不有,得身处能觉苦乐。是名神无边。 [0547a18] 有人言:国土世间无始。若有始,则无因缘,后亦无穷,常受身,是则破涅槃。是名「无边」。复次,说国土世间,十方无边。如是等,说「神世间、国土世间无边」。 [0547a21] 「有边」者。 [0547a21] 有人言:神世间无边,国土世间有边。 [0547a22] 或言:神世间有边,国土世间无边;如上说神是色故。 [0547a23] 或言:上下有边,八方无边。如是总上二法,名为「有边无边」。 [0547a25]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者,有人见「世间有边」有过、「无边」亦有过,故不说「有边」、不说「无边」,着「非有边非无边」以为世间实。 [0547a27] 「神即是身」者,有人言:身即是神。所以者何?分折此身,求神不可得故。复次,受好丑苦乐皆是身。是故言「身即是神」。 [0547b01] 「身异神异」者,有人言:神微细,五情所不得,亦非凡夫人所见;摄心清净,得禅定人乃能得见。是故言「身异神异」。复次,若「身即是神」,身灭、神亦灭,是邪见。说「身异神异」,身灭、神常在,是边见。 [0547b05] 「死后有如去」者。 [0547b06] 问曰: [0547b06] 先说常、无常等,即是后世或有或无,今何以别说如去四句? [0547b07] 答曰: [0547b08] 上总说「一切世间常非常」,「后世有无」事要故别说。「如去」者,如人来此间生,去至后世亦如是。 [0547b10] 有人言:先世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 [0547b11] 有人言:身、神和合为人;死后,神去、身不去。是名「如去不如去」。 [0547b12] 「非有如去非无如去」者,见「去」、「不去」有失故,说「非去非不去」。是人不能舍神,而着「非去非不去」。 [0547b14] 如是诸邪见烦恼等,是名「心出、没、屈、伸」。所以者何?邪见者种种道求出不得故,欲出而没。邪见力多难解,故说常、无常等十四事。 [0547b17] 外道虽复种种忆想分别,佛言:「皆缘五众、依止五众,无神、无常。」 [0547b19] 佛知五众空、无相、无作、无戏论,但知五众如,不如凡夫虚诳颠倒见。 [0547b20] 如五众如,一切法如亦如是。何以故?二法摄一切法,所谓有为、无为。五众是有为法,五众如即是无为法。观察、筹量、思惟五众能行六波罗蜜,是故说:「五众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六波罗蜜如。」 [0547b25] 行六波罗蜜菩萨求实道,观五众无常、空,生三十七品、八背舍、九次第等,是声闻道;知已直过,行十八空、十力等诸佛法;皆正观五众、五众如,无分别故,皆是一切诸法如。是故说:「善法如即是不善法如,不善法如即是善法如。」 [0547c01] 世间、出世间法亦如是。 [0547c02] 是以行者不得着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如相亦如是,皆是一如相,不二不别。所以者何?求诸法实,到毕竟空,无复异。 [0547c05] 如是等诸法如,佛因般若波罗蜜得,是故言:「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 [0547c07] 须菩提叹未曾有,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如甚深,随顺不相违。三世十方诸佛如,即是诸法如;解是诸法如故,为众生种种说法。是甚深如,难解难信;阿鞞跋致菩萨入法位受记者能信,「具足正见人」者三道人,漏尽阿罗汉不受一切法故能信。其有信者,近阿鞞跋致故,皆摄在阿鞞跋致中,故不别说。 [0547c14] 佛语须菩提:「一切法无尽故,是如无尽。」如无尽故,得圣道者能信。无为法中差别故有须陀洹诸道,闻自所得法故能信;凡夫人着虚诳颠倒法故不能信。 [0547c18] 佛告须菩提:「诸佛得是诸法如故,名为如来,名为一切智人,能教众生令至涅槃。」◎
大智度论释问相品第四十九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
卷六十一至卷七十(61-70)终。返回《大智度论》。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Chanworld.org】来自CBETA版。2018.10.06-2018.10.0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