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hidulun4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大智度論》4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共100 卷 紙本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 / 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空義第四十八(卷三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85b06] 【經】

[0285b0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5b11] 【論】

[0285b11]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0285b13]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0285b16] 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0285b18] 問曰:

[0285b18] 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亦無量,何以但說十八?若略說,應一空,所謂一切法空。若廣說,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說十八空?

[0285b21] 答曰:

[0285b21] 若略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譬如服藥,少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增減,則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見說空,空則過多,人愛着空相,墮在斷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0285b27] 複次,若說十,若說十五,俱亦有疑,此非問也!

[0285b28] 複次,善惡之法,皆有定數:若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毒、三結、四流、五蓋等,諸法如是各有定數;以十八種法中破着,故說有十八空。

[0285c04] 問曰:

[0285c04] 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為異?為一?

[0285c05] 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為般若空?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

[0285c07] 若不異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5c08] 答曰:

[0285c09] 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言一。

[0285c09] 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

[0285c12] 一者,十八空是空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空是舍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舍離相;是十八空不着相,般若波羅蜜亦不着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不異故。

[0285c17] 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譬如人慾得種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慾得內空等三昧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

[0285c23] 問曰:

[0285c23] 行者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

[0285c25] 答曰:

[0285c25] 世間有四顛倒:不凈中有凈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0285c28] 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凈充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凈相不可得;凈相不可得故,名內空。

[0286a01] 行者既知內身不凈,觀外所着,亦復如是,俱實不凈;愚夫狂惑,為婬欲覆心,故謂之為凈。觀所着色,亦如我身凈相不可得,是為外空。

[0286a04] 行者若觀己身不凈,或謂外色為凈;若觀外不凈,或謂己身為凈。今俱觀內外:我身不凈,外亦如是;外身不凈,我亦如是,一等無異,凈不可得,是名內外空。

[0286a08] 行者思惟:「知內外身俱實不凈,而惑者愛着;愛着深故,由以受身。身為大苦,而愚以為樂。」

[0286a10] 問曰:

[0286a10] 三受皆外入所攝,云何言「觀內受」?

[0286a11] 答曰:

[0286a11] 六塵初與六情和合生樂,是名外樂;後貪着深入生樂,是名內樂。

[0286a13] 複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名外樂。

[0286a14] 複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相應樂,是名內樂。麁樂名為外樂,細樂名為內樂。

[0286a16] 如是等分別內外樂。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如是。

[0286a17] 複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為是苦,強名為樂。何以故?是樂從苦因緣生,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

[0286a20] 複次,如人患疥,搔之向火,疥雖小樂,後轉傷身,則為大苦;愚人謂之為樂,智者但見其苦。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着五欲樂,煩惱轉多;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0286a25] 複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為醎。

[0286a28] 複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為樂,彼以為苦;彼以為樂,此以為苦;着者為樂,失者為苦;愚以為樂,智以為苦;見樂患為苦,不見樂過者為樂;不見樂無常相為樂,見樂無常相為苦;未離欲人以為樂,離欲人以為苦。

[0286b04] 如是等,觀樂為苦。

[0286b04] 觀苦如箭入身,觀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

[0286b05] 如是等觀三種受,心則舍離,是名觀內受空。

[0286b06] 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

[0286b07] 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為實、為虛?觀心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

[0286b13] 複次,知染心、無染心,瞋心、無瞋心,痴心、不痴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定心常住。

[0286b16] 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緣離散,心亦隨滅。

[0286b17] 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心無常相。

[0286b18] 問曰:

[0286b18] 心是內入攝,云何為外心?

[0286b19] 答曰:

[0286b19] 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心。

[0286b20] 複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

[0286b21] 複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心。

[0286b23] 複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

[0286b24] 如是等分別內、外心。

[0286b25]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凈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0286c06] 初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

[0286c08] 於想、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眼。

[0286c13] 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0286c13] 問曰:

[0286c13] 法是外入攝,云何為內法?

[0286c14] 答曰:

[0286c14] 內法名為內心相應想眾、行眾;外法名為外心相應想眾、行眾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為法。一時等觀,名為內外法。

[0286c17] 複次,內法名為六情,外法名為六塵。

[0286c18] 複次,身、受、心及想眾、行眾,總觀為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眾、行眾及無為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遠、若近,若麁、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眾和合故,強名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為衰薄。

[0286c27] 複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內色無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爾。

[0286c29] 四念處內觀相應空三昧,名內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處內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內外空。

[0287a02] 問曰:

[0287a02] 是空,為是三昧力故空?為是法自空?

[0287a03] 答曰:

[0287a04] 名為三昧力故空。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為空。」

[0287a06] 問曰:

[0287a06] 四念處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凈、受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

[0287a08] 答曰:

[0287a08] 雖四法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眾生身中多着凈顛倒,受中多着樂顛倒,心中多着常顛倒,法中多着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凈、觀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0287a12] 複次,內外空者,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為內外。彼以為外,我以為內;我以為外,彼以為內。隨人所繫內法為內,隨人所着外法為外。如人自舍為內,他舍為外。行者觀是內外法無定相,故空。

[0287a18] 複次,是內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無者,與處亦無。內外法因緣亦無,因果無故,內外法空。

[0287a21] 問曰:

[0287a21] 內外法定有,云何言無?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內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為外。是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0287a25] 答曰:

[0287a26] 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若頭是足者,甚為可笑!

[0287a27] 問曰:

[0287a27] 若足與身不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生名為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住。如眾縷和合而能生[迭毛],是[迭毛]依縷而住。

[0287b02] 答曰:

[0287b02] 是身法,為足等分中具有?為分有?若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分有,與足分無異。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為多,多不為一。

[0287b05] 複次,若除足等分別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

[0287b06] 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名為內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為外空。

[0287b10] 問曰:

[0287b10] 破身、舍等是為破一、破異,破一、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外法,所謂內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

[0287b12] 答曰:

[0287b12] 是內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0287b13] 複次,略說有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0287b14] 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着與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

[0287b17] 聲聞論議師說:內空,於內法中無我、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名內空;外空亦如是。不說內法相、外法相即是空。

[0287b20] 大乘說:內法中無內法相,外法中無外法相。

[0287b21]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諸法自法空。

[0287b24] 問曰:

[0287b24] 此二種說內外空,何者是實?

[0287b25] 答曰:

[0287b25] 二皆是實。但為小智鈍根故,先說眾生空;為大智利根者,說法空。如人閉獄,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盜穿牆壁,亦得免出。

[0287b28] 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為事。

[0287c02] 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眾,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眾生令出三界。

[0287c06] 問曰:

[0287c06] 大乘有何方便能破壞諸法?

[0287c07] 答曰:

[0287c07] 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無住時,則無可取。

[0287c12] 複次,有為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

[0287c19] 複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應無。如人着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法應空。

[0287c23] 以眾生顛倒,着內六情故,行者破是顛倒,名為內空。

[0287c24] 外空、內外空亦如是。

[0287c24] 「空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故,名為空空。

[0287c26] 複次,先以法空,破內外法;復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0287c27] 複次,空三昧觀五眾空,得八聖道,斷諸煩惱,得有餘涅槃。先世業因緣身命盡時,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0288a01] 問曰:

[0288a01] 空與空空有何等異?

[0288a02] 答曰:

[0288a02] 空破五受眾,空空破空。

[0288a02] 問曰:

[0288a03] 空若是法,空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破?

[0288a04] 答曰:

[0288a04]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應舍;以是故,須是空空。

[0288a05] 複次,空緣一切法,空空但緣空。

[0288a06] 如一健兒破一切賊,復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藥,葯能破病;病已得破,葯亦應出,若葯不出,則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空復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0288a10] 複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為空空。

[0288a11] 「大空」者,聲聞法中,法空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說:「生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見。」是人老死則眾生空,是老死是法空。

[0288a14] 《摩訶衍經》說:「十方、十方相空,是為大空。」

[0288a15] 問曰:

[0288a16] 十方空,何以名為大空?

[0288a16] 答曰:

[0288a16] 東方無邊故名為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為大,遍一切色故名為大,常有故名為大,益世間故名為大,令眾生不迷悶故名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為大空。與空破因緣生法、作法、麁法,易破故,不名為大;是方非因緣生法、非作法、微細法,難破故,名為大空。

[0288a22] 問曰:

[0288a22] 若佛法中無方,三無為:虛空、智緣盡、非智緣盡亦所不攝,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無為法,非因緣生法,非作法,微細法」?

[0288a25] 答曰:

[0288a25] 是「方」法,聲聞論議中無。摩訶衍法中,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

[0288a27] 如五眾和合,假名眾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此間、彼間等,假名為方。日出處是則東方,日沒處是則西方,如是等是方相。是方自然常有故,非因緣生;亦不先無今有、今有後無,故非作法;非現前知故,是微細法。

[0288b03] 問曰:

[0288b04] 方若如是,云何可破?

[0288b04] 答曰:

[0288b04] 汝不聞我先說,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故破。以俗諦有故,不墮斷滅中;第一義破故,不墮常中。是名略說大空義。

[0288b07] 問曰:

[0288b07] 第一義空亦能破無作法、無因緣法、細微法,何以不言大空?

[0288b08] 答曰:

[0288b08] 前已得大名,故不名為大。今第一義名雖異,義實為大。出世間以涅槃為大,世間以方為大,以是故第一義空亦是大空。

[0288b11] 複次,破大邪見故,名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緣東方一國土眾生,復緣一國土眾生;如是展轉緣時,若謂盡緣東方國土則墮邊見,若謂未盡則墮無邊見。生是二見故,即失慈心。

[0288b16] 若以方空破是東方,則滅有邊、無邊見;若不以方空破東方者,則隨東方心,隨心不已,慈心則滅,邪心則生。譬如大海潮時,至其常限,水則旋還;魚若不還,則漂在露地,有諸苦患;若魚有智,則隨水還,永得安隱。行者如是,若隨心不還,則漂在邪見;若隨心還,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見故,名為大空。

[0288b23] 「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着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着;以無實故,不受不着;若受着者即是虛誑。

[0288b26] 複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為涅槃。如《阿毘曇》中說:「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云何無上法?智緣盡。」智緣儘是即涅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

[0288c01] 問曰:

[0288c02]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槃?又一切佛法皆為涅槃故說,譬如眾流皆入于海。

[0288c04] 答曰:

[0288c04] 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0288c07] 不得言「涅槃無」!以眾生聞涅槃名,生邪見,着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着故,說涅槃空。若人着有,是着世間;若着無,則着涅槃。破是凡人所着涅槃,不破聖人所得。何以故?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0288c13] 複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縛,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為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者是解脫?」是人可怪,於腳、械外更求解脫;眾生亦如是,離五眾械更求解脫法。

[0288c18] 複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為第一義空。

[0288c20] 如是等種種,名為第一義空。

[0288c21] 「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

[0288c23] 今有為法二因緣故空: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異」不可得故空;二者、有為法、有為法相空,不生不滅,無所有故。

[0288c26] 問曰:

[0288c26] 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應空,云何言「有為法、有為法相空」?

[0288c27] 答曰:

[0288c27] 若無眾生,法無所依。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0288c29] 問曰:

[0288c29] 有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為是眾生空?為是法空?

[0289a02] 答曰:

[0289a02] 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為常。是常空則入眾生空。」

[0289a03] 有人言:「以心為常,如梵天王說: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心意識是常。是常空,則入法空。」

[0289a05] 或有人言:「五眾即是常,如色眾雖有變化而亦不滅,與眾如心說。五眾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0289a08] 複次,有為法、無為法空者,行者觀有為法、無為法實相,無有作者,因緣和合故有,皆是虛妄,從憶想分別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凡夫顛倒見故有;智者於有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導引凡夫,知其虛誑無實,無生無作,心無所着。

[0289a14] 複次,諸賢聖人不緣有為法而得道果,以觀有為法空故,於有為法心不繫着故。

[0289a16] 複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之初門。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0289a20] 有為法,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若不集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實相。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異相中;是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取相,是為無為法。所以者何?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若斷諸憶想分別、滅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生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

[0289a29] 問曰:

[0289a29] 前五空皆別說,今有為、無為空,何以合說?

[0289b01] 答曰:

[0289b01] 有為、無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為則無無為,若除無為則無有為。是二法攝一切法。行者觀有為法無常、苦、空等過,知無為法所益處廣,是故二事合說。

[0289b05] 問曰:

[0289b05] 有為法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空,此則可爾;無為法非因緣生法,無破無壞,常若虛空,云何空?

[0289b07] 答曰:

[0289b07] 如先說,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

[0289b09] 複次,有人聞有為法過罪,而着無為法;以着故,生諸結使。如阿毘曇中說:「八十九有為法緣,六無為法緣,三當分別:欲界繫,盡諦所斷無明使,或有為緣,或無為緣。何者有為緣?盡諦所斷有為法緣使相應無明使。何者無為緣?盡諦所斷有為法緣使不相應無明使。色、無色界無明亦如是。」以此結使故,能起不善業,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是故言「無為法空」。

[0289b18] 無為法緣使:疑、邪見、無明。疑者,於涅槃法中,有耶?無耶?邪見者,若生心言:「定無涅槃。」是邪、疑相應無明及獨無明合為無明使。

[0289b21] 問曰:

[0289b21] 若雲無為法空,與邪見何異?

[0289b21] 答曰:

[0289b21] 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言:「定無涅槃法。」無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為異。

[0289b23] 複次,若人舍有為、着無為,以着故,無為即成有為。以是故,雖破無為而非邪見。

[0289b25] 是名有為、無為空。

[0289b26] 「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令無有遺與,是名畢竟空。

[0289b27] 如漏盡阿羅漢,名畢竟清凈;阿那含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不名畢竟清凈。此亦如是,內空、外空、內外空、十方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更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0289c02] 複次,若人七世、百千萬億無量世貴族是名畢竟貴,不以一世、二、三世貴族為真貴也。畢竟空亦如是,從本已來,無有定實不空者。

[0289c05] 有人言:「今雖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塵。」

[0289c06] 是等皆空!何以故?果無常,因亦無常。如虛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塵等,亦應如是。若是常,不應生無常。若過去無定相,未來、現在世亦如是。於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不空者,是名畢竟空。

[0289c11] 問曰:

[0289c11] 若三世都空,乃至微塵及一念無所有者,則是大可畏處!諸智慧人以禪定樂故舍世間樂,以涅槃樂故舍禪定樂;今畢竟空中乃至無有涅槃,依止何法得舍涅槃?

[0289c15] 答曰:

[0289c15] 有着吾我人,以一、異相分別諸法;如是之人,則以為畏。如佛說:「凡夫人大驚怖處,所謂無我、無我所。」

[0289c18] 複次,有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着處;涅槃名一切愛着斷,云何於涅槃而求舍離?

[0289c20] 複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畢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畢竟閉三善道!若取聲聞證者,畢竟不得作佛。畢竟空亦如是,於一切法畢竟空,無復有餘。

[0289c23] 問曰:

[0289c24] 一切法畢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方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應有實。以有一法實故,與法為虛妄;若無一法實者,亦不應有諸虛妄法是畢竟空。

[0289c27] 答曰:

[0289c27] 無有乃至一法實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實者,是法應有,若有為、若無為。若是有為,有為空中已破;若是無為,無為空中亦破。如是世間、出世間:若世間,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已破;若出世間,第一義空已破。色法、無色法,有漏、無漏法等,亦如是。

[0290a04] 複次,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

[0290a05] 複次,畢竟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與,故名畢竟空;若小有遺與,不名畢竟。若言相待故應有,是事不然!

[0290a08] 問曰:

[0290a08] 諸法不盡空。何以故?因緣所生法空,而因緣不空。譬如樑椽因緣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樑椽不應空!

[0290a10] 答曰:

[0290a10] 因緣亦空,因緣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為子,生子故名為父。

[0290a12] 複次,最後因緣,無所依止故;如山、河、樹木、眾生之類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虛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止。

[0290a16] 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畢竟空。

[0290a16] 問曰:

[0290a16] 不然,諸法應有根本。如神通有所變化,所化雖虛,而化主不空!

[0290a18] 答曰:

[0290a18] 凡夫人見所化物不久故謂之為空,化主久故謂之為實。聖人見化主復從前世業因緣和合生,今世復集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如《般若波羅蜜》後品中說:「有三種變化:煩惱變化、業變化、法變化(法,法身也)。」是故知化主亦空。

[0290a23] 問曰:

[0290a24] 諸不牢固者,不實故應空;諸牢固物及實法不應空,如大地、須彌山、大海水、日、月、金剛等色實法,牢固故不應空。所以者何?地及須彌常住竟劫故;眾川有竭,海則常滿;日月周天,無有窮極。

[0290a28] 又如凡人所見,虛妄不真,故應空;聖人所得如及法性、真際、涅槃相,應是實法,云何言畢竟皆空?

[0290b01] 複次,有為法因緣生,故不實;無為法不從因緣生,故應實,復云何言畢竟空?

[0290b03] 答曰:

[0290b03] 堅固、不堅固不定,故皆空。所以者何?有人以此為堅固,有人以此為不堅固。如人以金剛為牢固,帝釋手執,如人捉杖,不以為牢固。又不知破金剛因緣,故以為牢固;若知着龜甲上,以山羊角打破,則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大海為深;羅睺阿修羅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兩手隱須彌頂,下向觀忉利天喜見城,此則以海水為淺。若短壽人以地為常久牢固,長壽者見地無常不牢固。

[0290b12] 如佛說《七日喻經》,佛告諸比丘:「一切有為法,無常變異,皆歸磨滅。劫欲盡時,大旱積久,藥草樹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諸小流水,皆悉乾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盡。第四日出,閻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達多池,皆亦空竭。第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須彌山等,皆悉煙出,如窯燒器。第七日出,悉皆熾然,無復煙氣;地及須彌乃至梵天,火皆然滿。爾時,新生光音天者,見火怖畏言:『既燒梵宮,將無至此!』先生諸天慰喻後生天言:『曾已有此,正燒梵宮,於彼而滅,不來至此。燒三千大千世界已,無復灰炭!』」

[0290b24] 佛語比丘:「如此大事,誰信之者?唯有眼見,乃能信耳!又,比丘!過去時,須涅多羅外道師,離欲行四梵行,無量弟子亦得離欲。須涅多羅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同生一處,今當深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

[0290b29] 佛言:「須涅多羅者,我身是也;我是時眼見此事。」

[0290c01] 以是故,當知牢固實物,皆悉歸滅!

[0290c02] 問曰:

[0290c02] 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

[0290c04] 答曰:

[0290c04] 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着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外物既空,內主亦空,是名無我。

[0290c09] 複次,畢竟空是為真空。有二種眾生:一、多習愛,二、多習見。愛多者,喜生着,以所着無常,故生憂苦。為是人說:「汝所着物無常壞故,汝則為之生苦,若此所着物生苦者,不應生着。」是名說無作解脫門。見多者,為分別諸法,以不知實故而着邪見;為是人故直說諸法畢竟空。

[0290c16] 複次,若有所說,皆是可破,可破故空;所見既空,見主亦空,是名畢竟空。

[0290c17] 汝言「聖人所得法應實」者,以聖人法能滅三毒,非顛倒虛誑,能令眾生離老病死苦,得至涅槃。是雖名實,皆從因緣和合生故,先無今有、今有後無故,不可受不可着故,亦空非實。如佛說《栰喻經》:「善法尚應舍,何況不善!」

[0290c22] 複次,聖人有為無漏法,從有漏法緣生;有漏法虛妄不實,緣所生法,云何為實?

[0290c24] 離有為法,無無為法。如先說:「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

[0290c25] 以是故,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名為畢竟空。

[0290c27] 「無始空」者,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展轉,無有眾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後死,則不從死故生,生亦無死。若先死後有生,則無因無緣,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則無有始。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為無始空。

[0291a06] 問曰:

[0291a06] 無始是實,不應破。何以故?若眾生及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亦墮無因見。遠離如是等過,故應說眾生及法無始;今以無始空破是無始,則還墮有始見。

[0291a09] 答曰:

[0291a09] 今以無始空為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譬如救人於火,不應着深水中。今破是無始,亦不應着有始中,是則行於中道!

[0291a12] 問曰:

[0291a13] 云何破無始?

[0291a13] 答曰:

[0291a13] 以無窮故,若無窮則無後;無窮無後,則亦無中。若無始,則為破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間無窮,則不知其始;不知始故,則無一切智人。若有一切智人,不名無始。

[0291a17] 複次,若取眾生相,又取諸法一相、異相,以此一、異相,從今世推前世,從前世復推前世;如是展轉,眾生及法始不可得,則生無始見。是見虛妄,以一、異為本,是故應破。如有為空破有為法,是有為空即復為患;復以無為空破無為法。今以無始破有始,無始即復為患;復以無始空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

[0291a24] 問曰:

[0291a24] 若爾者,佛何以說「眾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

[0291a25] 答曰:

[0291a25] 欲令眾生知久遠已來,往來生死為大苦,生厭患心。如經說:「一人在世間,計一劫中受身被害時聚集諸血,多於海水。啼泣出淚,及飲母乳,皆亦如是。積集身骨,過於毘浮羅山。譬喻斬天下草木為二寸籌,數其父、祖、曾祖,猶不能盡。又如盡以地為泥丸,數其母及曾祖母,猶亦不盡。」如是等無量劫中,受生死苦惱。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畏,斷諸結使。

[0291b05] 如無常雖為邊,而佛以是無常而度眾生;無始亦如是,雖為是邊,亦以是無始而度眾生。為度眾生,令生厭心,故說有「無始」,非為實有。所以者何?若有無始,不應說「無始空」!

[0291b09] 問曰:

[0291b09] 若無始非實法,云何以度人?

[0291b10] 答曰:

[0291b10] 實法中無度人;諸可說法語言度人,皆是有為虛誑法。佛以方便力故說是「無始」,以無着心說,故受者亦得無着,無着故則生厭離。

[0291b13] 複次,以宿命智見眾生生死相續無窮,是時為實;若以慧眼,則見眾生及法畢竟空,以是故說「無始空」。

[0291b16]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常觀不實,無常觀亦不實;苦觀不實,樂觀亦不實。」而佛說:「常、樂為倒,無常、苦為諦。」以眾生多着常、樂,不着無常、苦,是故以無常、苦諦,破是常、樂倒。以是故,說無常、苦為諦;若眾生着無常、苦者,說無常、苦亦空。

[0291b21] 有始、無始亦如是。無始,能破着始倒;若着無始,復以無始為空,是名「無始空」。

[0291b23] 問曰:

[0291b23] 有始法亦是邪見,應當破,何以但說破無始?

[0291b24] 答曰:

[0291b24] 有始是大惑。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則無罪福因緣而生善惡處。若從罪福因緣而生,不名為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則從前身受後身故。若世間無始,無如是咎。是故菩薩先已舍是麁惡邪見。菩薩常習用無始,念眾生故說無始,常行因緣法故言法無始。未得一切智故,或於無始中錯謬,是故說無始空。

[0291c03] 複次,無始已破有始,不須空破有始;今欲破無始,故說無始空。

[0291c04] 問曰:

[0291c04] 若無始破有始者,有始亦能破無始,汝何以言「但以空破無始」?

[0291c06] 答曰:

[0291c06] 是二雖皆邪見,而有差別:有始,起諸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及正見因緣。所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悲心,知從身次第生身,相續不斷,便知罪福果報而生正見。若人不着無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着,即是邪見,如常、無常見。

[0291c12] 有始見雖破無始見,不能畢竟破無始;無始能畢竟破有始,是故無始為勝。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雖互相破,而善能畢竟破惡,如得賢聖道,永不作惡。惡法則不然,勢力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罪,斷善根,墮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緣得脫地獄,終成道果。無始、有始優劣不同,亦如是。以無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說有始空。


[0291c21] ◎「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別離五眾,人不可得。

[0291c24] 問曰:

[0291c24] 若如是說,但破假名而不破色;亦如離散輻、輞可破車名,不破輻、輞。散空亦如是,但離散五眾,可破人,而不破色等五眾!

[0291c27] 答曰:

[0291c27] 色等亦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塵假名為色故。

[0291c29] 問曰:

[0291c29] 我不受微塵;今以可見者為色,是實為有,云何散而為空?

[0292a01] 答曰:

[0292a01] 若除微塵,四大和合因緣生出可見色,亦是假名。如四方風和合,扇水則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若離散四大,則無有色。

[0292a04] 複次,是色以香、味、觸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見,除諸香、味、觸等更無別色。以智分別,各各離散,色不可得。若色實有,舍此諸法,應別有色,而更無別色。是故經言:「所有色皆從四大和合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

[0292a09] 問曰:

[0292a10] 色假名故可散,四眾無色,云何可散?

[0292a10] 答曰:

[0292a11] 四陰亦是假名,生、老、住、無常觀故,散而為空。所以者何?生時異、老時異、住時異、無常時異故。

[0292a13] 複次,三世中觀是四眾,皆亦散滅。

[0292a13] 複次,心隨所緣,緣滅則滅,緣破則破。

[0292a14] 複次,此四眾不定,隨緣生故;譬如火,隨所燒處為名,若離燒處,火不可得。因眼緣色生眼識,若離所緣,識不可得;與情識亦如是。如經中說:「佛告羅陀:『此色眾破壞散滅,令無所有;與眾亦如是。』」是名散空。

[0292a19] 「複次,譬如小兒,聚土為台殿、城郭、閭里、宮舍,或名為米,或名為麵,愛着守護;日暮將歸,其心舍離,蹋壞散滅。凡夫人亦如是,未離欲故,於諸法中生愛着心;若得離欲,見諸法皆散壞棄捨。」是名散空。

[0292a24] 複次,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隨逐名字,生顛倒染着;佛為說法,當觀其實,莫逐名字,有無皆空。如《迦旃延經》說:「觀集諦則無無見,觀滅諦則無有見。」

[0292a27] 如是種種因緣是名散空。

[0292a28] 「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眾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如火滅湯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復如是。」

[0292b06] 問曰:

[0292b06] 此經說「我、我所空」,是為眾生空,不說法空,云何證性空?

[0292b07] 答曰:

[0292b07] 此中但說性空,不說眾生空及法空。性空有二種:一者、於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摩訶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

[0292b12] 複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着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着,何況與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

[0292b16] 複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0292b20] 問曰:

[0292b21] 畢竟空無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說?

[0292b21] 答曰:

[0292b22] 「畢竟空」者,名為無有遺與。「性空」者,名為本來常爾;如水性冷,假火故熱,止火則還冷。畢竟空如虛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云何言同?

[0292b25] 複次,諸法畢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諸法性空。何以故?畢竟空故。

[0292b26] 複次,性空多是菩薩所行,畢竟空多是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但有因緣和合,無有實性;畢竟空,三世清凈。

[0292b29] 有如是等差別。

[0292b29] 複次,一切諸法性有二種:一者、總性,二者、別性。

[0292c01] 總性者,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

[0292c03] 別性者,如火,熱性;水,濕性;心為識性。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為惡性;好集善事,故名為善性。如《十力經》中說:「佛知世間種種性。」如是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無常性是實,應失業果報。所以者何?生滅過去不住故,六情亦不受塵,亦不積習因緣;若無積習,則無誦經、坐禪等。以是故知無常性不可得。無常尚不可得,何況常相!

[0292c10] 複次,苦性亦不可得,若實有是苦,則不應生染着心。若人厭畏苦痛,於諸樂中亦應厭畏;佛亦不應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不應苦中生瞋、樂中生愛、不苦不樂中生痴。若一相者,樂中應生瞋,苦中應生愛。但是事不然!

[0292c16] 如是等,苦性,尚不可得,何況樂性虛妄而可得!

[0292c17] 複次,空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有空相,則無罪福;無罪福故,亦無今世後世。

[0292c19] 複次,諸法相待有。所以者何?若有空,應當有實;若有實,應當有空。空性尚無,何況有實!

[0292c21] 複次,若無我者,則無縛無解,亦無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亦無業因緣果報;如是等因緣,知無我性尚不可得,何況我性!

[0292c24] 複次,無生無滅性亦不實。何以故?若實,則墮常見;若一切法常,則無罪無福;若有者常有,無者常無;若無者不生,有者不失。如不生不滅性不可得,何況生滅性!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諸總性亦如是。

[0292c28] 複次,諸法別性,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火能燒,造色能炤,二法和合,故名為火。若離是二法有火者,應別有火用,而無別用。以是故知火是假名,亦無有實。若實無火法,云何言熱是火性?

[0293a04] 複次,熱性從眾緣生,內有身根,外有色觸,和合生身識,覺知有熱;若未和合時,則無熱性。以是故知無定熱為火性。

[0293a06] 複次,若火實有熱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燒,及人身中火而不燒身?空中火,水不能滅?以火無有定熱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燒身;業因緣,五藏不熱;神龍力故,水不能滅。

[0293a11] 複次,若熱性與火異,火則非熱;若熱與火一,云何言熱是火性?

[0293a12] 與性亦如是。

[0293a12] 是總性、別性無故,名為性空。

[0293a13] 複次,性空者,從本已來空。如世間人謂:「虛妄不久者是空;如須彌、金剛等物,及聖人所知,以為真實不空。」欲斷此疑故,佛說:「是雖堅固相續久住,皆亦性空。」聖人智慧,雖度眾生,破諸煩惱,性不可得故,是亦為空。又人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佛欲斷此疑故,但分別說五眾、如、法性、實際皆亦是空,是名性空。

[0293a21] 複次,有為性三相:生、住、滅,無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為性尚空,何況有為法!無為性尚空,何況無為法!

[0293a23] 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為性空。

[0293a25]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

[0293a26] 問曰:

[0293a26] 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

[0293a27] 答曰:

[0293a27] 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

[0293a29] 問曰:

[0293a29] 先已說性,今說相;性、相有何等異?

[0293b01] 答曰:

[0293b01] 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說性則為說相,說相則為說性;譬如說火性即是熱相,說熱相即是火性。」

[0293b03] 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奇杖,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近為性,遠為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見黃色為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罵詈毀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性相、內外、遠近、初後等,有如是差別。」

[0293b12] 是諸相皆空,名為「相空」。

[0293b13] 如說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相。所以者何?生滅不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屬諸因緣故,虛誑不真故,無常因緣生故,眾合因緣起故。如是等因緣故,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

[0293b17] 能生身心惱故,名為苦,身四威儀無不苦故,苦聖諦故,聖人舍、不受故,無時不惱故,無常故。如是等因緣,名為苦相。

[0293b20] 離我所故空,因緣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為空,始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為空,賢聖一切法不着故名為空,以無相、無作解脫門故名為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名為空,斷一切語言道故名為空,滅一切心行故名為空,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出故名為空。如是等因緣故,是名為空。

[0293b26] 無常、苦、空故無我,不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為無我;諸法無不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我,無相無作故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見顛倒故無我,斷我心得道故無我。以是種種,名為無我。

[0293c02] 如是等名為總相。

[0293c02] 別相者,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動相。眼識依處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識,覺相;智,慧相;慧,智相。舍為施相,不悔不惱為持戒相,心不變異為忍相,發懃為精進相,攝心為禪相,無所着為智慧相,能成事為方便相。識作生滅為世間相,無識為涅槃相。如是等諸法各有別相。

[0293c09] 當知是諸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0293c10] 與義如性空中說,性、相義同故。

[0293c11] 問曰:

[0293c11] 何以不但說「相空」而說「自相空」?

[0293c11] 答曰:

[0293c12] 若說「相空」,不說法體空;說「自相空」,即法體空。

[0293c13] 複次,眾法和合故一法生,是一法空,如是等一一法皆空。今和合因緣法展轉皆亦空,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以是故名為自相空。

[0293c16] 問曰:

[0293c16] 若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云何復有所說?

[0293c17] 答曰:

[0293c17] 眾生顛倒故,以一相、異相、總相、別相等而着諸法,為斷是故而有所說。

[0293c18] 如是等因緣,名為自相空。

[0293c19]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諸法皆入種種門,所謂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依相。

[0293c22] 問曰:

[0293c22] 云何一切法有相?

[0293c23] 答曰:

[0293c23] 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內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為有。

[0293c24] 問曰:

[0293c24] 無法中云何言「有相」?

[0293c25] 答曰:

[0293c25] 若無法不名為「法」,但以遮有故名為「無法」;若實有無法,則名為有。是故說一切法有相。

[0293c27] 「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苦諦,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諦,滅法智、滅比智能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諦;及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滅、能知道,亦能知虛空、非智緣滅——是名一切法知相。知相故攝一切法。

[0294a03] 「識相」者,眼識能知色;耳識能知聲;鼻識能知香;舌識能知味;身識能知觸;意識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識,能知耳、能知聲、能知耳識,能知鼻、能知香、能知鼻識,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識,能知身、能知觸、能知身識,能知意、能知法、能知意識——是名識相。

[0294a09] 「緣相」者,眼識及眼識相應諸法能緣色;耳識及耳識相應諸法能緣聲;鼻識及鼻識相應諸法能緣香;舌識及舌識相應諸法能緣味;身識及身識相應諸法能緣觸;意識及意識相應諸法能緣法,能緣眼、能緣色、能緣眼識,能緣耳、能緣聲、能緣耳識,能緣鼻、能緣香、能緣鼻識,能緣舌、能緣味、能緣舌識,能緣身、能緣觸、能緣身識,能緣意、能緣法、能緣意識——是名緣相。

[0294a17] 「增上相」者,一切有為法各各增上;無為法亦於有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

[0294a19] 「因果相」者,一切法各各為因、各各為果——是名因果相。

[0294a20] 「總相、別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總相、別相。如馬是總相,白是別相;如人是總相,若失一耳,則是別相。如是各各展轉,皆有總相、別相——是為總相、別相。

[0294a24] 「依相」者,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於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攝一切法。

[0294a27] 如是等一法門相攝一切法。

[0294a27] 複次,二法門攝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內法、外法,觀法、緣法,有法、無法,如是等種種二法門相。

[0294b02] 三、四、五、六乃至無量法門相攝一切法。

[0294b03] 是諸法皆空,如上說,名一切法空。

[0294b03] 問曰:

[0294b04] 若皆空者,何以說一切法種種名字?

[0294b04] 答曰:

[0294b05] 凡夫人於空法中無明顛倒取相故,生愛等諸煩惱;因煩惱故,起種種業;起種種業故,入種種道;入種種道故,受種種身;受種種身故,受種種苦樂。如蠶出絲無所因,自從己出而自纏裹,受燒煮苦。

[0294b09] 聖人清凈智慧力故,分別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眾生故,說其着處,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無明故,而生五眾等自作自着!若聖人但說空者,不能得道,以無所因、無所厭故。

[0294b14] 問曰:

[0294b14] 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法各各自相攝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心為識相,慧為知相;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

[0294b17] 答曰:

[0294b17] 性空、自相空中已破,今當更說。相不定故,不應是相。如酥、蜜、膠、蠟等皆是地相,與火合故,自舍其相,轉成濕相;金、銀、銅、鐵與火合故,亦自舍其相,變為水相;如水得寒成氷,轉為地相。如人醉睡、入無心定、凍氷中魚,皆無心識,舍其心相,無所覺知;如慧為知相,入諸法實相,則無所覺知,自舍知相。是故諸法無有定相。

[0294b25] 複次,若謂諸法定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來法相,不應來至現在;若至現在,則舍未來相;若不舍未來相入現在者,未來則是現在,為無未來果報。若現在入過去,則舍現在相;若不舍現在相入過去,過去則是現在。如是等過,則知諸法無有定相。

[0294c02] 複次,若謂無為法定有者,應別自有相;如火自有熱相,不因他作相。是故當知無為法無相故實無。

[0294c05] 複次,汝以未來世中非智緣滅法是有為法,而無有為相。若汝謂「以非智緣儘是滅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無常滅故,是名滅相,非以非智緣滅故名為滅相。

[0294c08] 如是等種種,無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而無定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0294c10] 問曰:

[0294c10] 應實有法不空。所以者何?凡夫、聖人所知各異,凡夫所知是虛妄,聖人所知是實。依實聖智故舍虛妄法,不可依虛妄舍虛妄!

[0294c13] 答曰:

[0294c13] 為破凡夫所知,故名為聖智。若無凡夫法,則無聖法;如無病則無葯。是故經言:「離凡夫法更無聖法,凡夫法實性即是聖法。」

[0294c16] 複次,聖人於諸法不取相亦不着,是故聖法為真實;凡夫於諸法取相亦着,故以凡夫人法為虛妄。聖人雖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則無定相,如是不應為難!於凡夫地着法分別:是聖法,是凡夫法;若於賢聖地,則無所分別;為斷眾生病,故言:「是虛、是實。」如說:「佛語非虛非實,非縛非解,不一不異。」是故無所分別,清凈如虛空。

[0294c24] 複次,若法不悉空,不應說「不戲論為智人相」,亦不應說「不受不着、無所依止、空、無相、無作名為真法」。

[0294c26] 問曰:

[0294c27] 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實,云何言「無實」?

[0294c27] 答曰:

[0294c28] 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破;若無法,不應致難!

[0294c29] 問曰:

[0294c29] 若一切法空是真實者,佛三藏中何以多說無常、苦、空、無我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為汝說法,名為第一義空。何等是第一義空?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但有業有業果報,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295a05] 是中若說「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是常常法不可得故無常;但有業及業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是為聲聞法中第一義空,云何言「一切法空」?

[0295a08] 答曰:

[0295a09]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着五眾為我,然後着外物為我所;我所縛故而生貪恚,貪恚因緣故起諸業。如佛說「無作者」,則破一切法中我;若說「眼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則說眼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無故,於一切法中心無所着;心無所着故,則不生結使;不生結使,何用說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說「無常、苦、空、無我」,不多說「一切法空」。

[0295a17] 複次,眾生雖聞佛說「無常、苦、空、無我」,而戲論諸法;為是人故說「諸法空」。若無我亦無我所,若無我、無我所,是即入空義。

[0295a20] 問曰:

[0295a20] 佛何以說「有業有果報」?若有業有果報,是則不空!

[0295a21] 答曰:

[0295a21] 佛說法有二種:一者、無我,一者、無法。為著見神有常者,故為說「無作者」;為著斷滅見者,故為說「有業有業果報」。若人聞說「無作者」,轉墮斷滅見中,為說「有業有業果報」。此五眾能起業而不至後世,此五眾因緣,生五眾受業果報相續,故說受業果報。如母子身雖異,而因緣相續故,如母服藥,兒病得差。如是今世、後世五眾雖異,而罪福業因緣相續故,從今世五眾因緣受後世五眾果報。

[0295b02] 複次,有人求諸法相着一法,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等;以着法故,自法生愛、他法生恚,而起惡業;為是人故說「諸法空」。諸法空則無有法。所以者何?所可愛法,能生結使;能生結使,則是無明因緣;若生無明,云何是實?是為法空。

[0295b07] 複次,眾生有二種:一者、着世間,二者、求出世間。

[0295b08] 求出世間,有上、中、下:上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下者鈍根,求聲聞道。

[0295b10] 為求佛道者,說六波羅蜜及法空;為求辟支佛者,說十二因緣及獨行法;為求聲聞者,說眾生空及四真諦法。

[0295b13] 聲聞畏惡生死,聞眾生空,及四真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脫,更無他念。

[0295b15] 辟支佛雖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緣,亦能少度眾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其子。

[0295b18] 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相,究盡深入十二因緣,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步而去。

[0295b22] 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說法空。

[0295b22] 或有利根梵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着種種法相,為是故說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說五眾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

[0295b25] 復有強論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

[0295b27] 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說二種空:「眾生空,法空。」

[0295b28] 《羅陀經》中說:「色眾破裂分散,令無所有。」

[0295b29] 《栰喻經》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0295c01] 《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者於一切法不受不着,若受着法則生戲論,若無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取無舍,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

[0295c04] 如是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

[0295c05] 如是等名為一切法空。

[0295c07] 「不可得空」者。

[0295c07] 有人言:「於眾、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0295c08] 有人言:「諸因緣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0295c10] 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0295c11] 問曰:

[0295c11] 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

[0295c13] 答曰:

[0295c13] 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0295c14] 問曰:

[0295c14] 若爾者,與畢竟空、自相空無異,今何以故更說不可得空?

[0295c15] 答曰:

[0295c15] 若人聞上諸空都無所有,心懷怖畏生疑;今說所以空因緣,以求索不可得故,為說不可得空。斷是疑怖故,佛說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於諸法中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0295c20] 問曰:

[0295c20] 何事不可得?

[0295c21] 答曰:

[0295c21] 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0295c22] 複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結等都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0295c25] 問曰:

[0295c25] 若爾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利?

[0295c26] 答曰:

[0295c26] 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根、五無學眾,六舍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是聲聞法。

[0295c28] 若得般若波羅蜜,則具足六波羅蜜及十地諸功德。

[0296a01] 問曰:

[0296a01] 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無學法」?

[0296a02] 答曰:

[0296a02] 是法雖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又復無受無着故,是名不可得;為無為法故名不可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諦故名不可得。聖人雖得諸功德,入無餘涅槃故,不以為得;凡夫人以為大得。如師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為奇,與眾生見以為希有。

[0296a09] 如是等義名為不可得空。

[0296a09]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0296a10] 「無法空」者,有人言:「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

[0296a11] 「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

[0296a13] 「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

[0296a14] 複次,觀無法有法空,故名無法有法空。

[0296a15] 複次,行者觀諸法生、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

[0296a19] 複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俱破。

[0296a22] 複次,有人言:「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為法現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

[0296a28] 複次,有人言:「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無法;有為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

[0296b01] 是為「菩薩欲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卷三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96b11] 【經】

[0296b11] 「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6b12] 【論】

[0296b12] 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0296b14] 「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複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

[0296b16] 「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與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

[0296b18] 「緣緣」、「增上緣」者,一切法。

[0296b18] 複次,菩薩欲知四緣自相、共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6b19] 問曰:

[0296b20] 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無,亦不然。若先有,則無因;若先無,以何為因?若先無而有者,亦可從無因而生。複次,見果從因生,故名之為因;若先無果,云何名因?複次,若果從因生,果則屬因,因不自在,更屬與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旦從此因生?如是種種,則知無「因緣」。

[0296b27] 又過去心心數法都滅,無所能作,云何能為次第緣?現在有心則無次第,若與未來欲生心次第者,未來則未有,云何與次第?如是等則無「次第緣」。

[0296c02] 如是一切法無相、無緣,云何言「緣緣」?

[0296c03] 若一切法無所屬、無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緣」?

[0296c04] 如是四緣不可得,云何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6c05] 答曰:

[0296c05] 汝不知般若波羅蜜相,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舍、無所破,畢竟清凈,無諸戲論。如佛說有四緣,但以少智之人着於四緣而生邪論;為破着故,說言諸法實空,無所破。

[0296c10] 如心法從內外處因緣和合生,是心如幻、如夢、虛誑、無有定性;心數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數法,所謂受、想、思等。是心數法,同相、同緣故,名為相應。心以心數法相應為因,心數法以心相應為因,是名相應因。相應因者,譬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

[0296c16] 共生因者,一切有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

[0296c18] 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

[0296c21] 遍因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

[0296c22] 報因者,行業因緣故,得善惡果報,是為報因。

[0296c23] 是五因名為「因緣」。

[0296c23] 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為「次第緣」。

[0296c24] 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

[0296c25] 諸法生時不相障礙,是為無障。

[0296c26] 複次,心心數法從四緣生;無想、滅盡定從三緣生,除緣緣;諸與心不相應諸行及色從二緣生,除次第緣、緣緣。有為法性羸故,無有從一緣生。

[0296c29] 報生心心數法,從五因生;不隱沒無記,非垢法故,除遍因。

[0297a02] 諸煩惱亦從五因生,除報因。何以故?諸煩惱是隱沒,報是不隱沒,故除報因。

[0297a04] 報生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四因生;色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不隱沒無記法,故除遍因。

[0297a06] 染污色及心不相應諸行,亦從四因生;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垢故除報因。

[0297a07] 諸與心心數法,除初無漏心,皆從四因生,除報因、遍因。所以者何?非無記故除報因,非垢故除遍因。

[0297a10] 諸與不相應法,所謂色、心不相應諸行——若有自種因,則從三因生,除相應因、報因、遍因;若無自種因,則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

[0297a13] 初無漏心心數法,從三因生:相應因、共生因、無障因。

[0297a14] 是初無漏心中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無有法從一因生。

[0297a16] 若六因生,是名四緣。

[0297a16]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四緣,心無所着;雖分別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雖有種種別異,智者觀之,知無有實,但誑於眼。

[0297a20] 為分別知凡夫人法,皆是顛倒虛誑而無有實,故有四緣,如是云何為實!賢聖法,因從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實,如先十八空中說。

[0297a23] 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則不可破;以眾生着因緣空法故,名為可破。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着,欲取而不能得,心懷憂惱!智者教言:雖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見!

[0297a28] 菩薩觀知諸法從四緣生,而不取四緣中定相。四緣和合生,如水中月,雖為虛誑無所有,要從水月因緣生,不從與緣有;諸法亦如是,各自從因緣生,亦無定實。以是故說:「菩薩欲如實知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7b04] 問曰:

[0297b04] 若欲廣知四緣義,應學阿毘曇;云何此中欲知四緣義,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7b06] 答曰:

[0297b06] 阿毘曇四緣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入於邪見,如汝上破四緣義中說。

[0297b09] 複次,諸法所因,因於四緣,四緣復何所因?若有因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始,若無始則無因。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因!若有始,始則無所因;若無所因而有,則不待因緣。若然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緣而有!

[0297b13] 複次,諸法從因緣生,有二種:若因緣中先有,則不待因緣而生,則非因緣;若因緣中先無,則無各各因緣。

[0297b16] 以戲論四緣故,有如是等過。

[0297b16] 如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空,無如是等失。如世間人,耳目所覩生老病死,是則為有;細求其相,則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是故言:「欲知四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7b22] 【經】

[0297b2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0297b24] 【論】

[0297b24] 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

[0297b25] 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

[0297b27] 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如自相空中說: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蠟等與火會時,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為微塵,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為如。

[0297c06] 法性者,如前說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為如;同為一空,是為法性。

[0297c07] 是法性亦有二種:一者、用無着心分別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無量法,所謂諸法實相。如《持心經》說:「法性無量,聲聞人雖得法性,以智慧有量故,不能無量說。」如人雖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無量水,是為法性。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

[0297c14] 問曰:

[0297c14] 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為一?為異?若一,云何說三?若三,今應當分別說!

[0297c16] 答曰:

[0297c16] 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所以者何?凡夫無智,於一切法作邪觀,所謂常、樂、凈、實、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觀,是時不見常,是名無常;不見樂,是名苦;不見凈,是名不凈;不見實,是名空;不見我,是名無我。若不見常而見無常者,是則妄見;見苦、空、無我、不凈亦如是,是名為如。如者,如本,無能敗壞。以是故,佛說三法為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0297c25] 問曰:

[0297c25] 是三法印,般若波羅蜜中悉皆破壞。如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苦、樂,我、無我,寂滅、非寂滅亦如是。」如是云何名法印?

[0297c29] 答曰:

[0297c29] 二經皆是佛說,如《般若波羅蜜經》中了了說諸法實相。有人着常顛倒,故舍常見,不着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舍常着無常者以為法印。我乃至寂滅亦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破着無常等見,非謂破不受不着。

[0298a05] 得是諸法如已,則入「法性」中,滅諸觀,不生異信,性自爾故。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語言:「性自爾,莫生憂惱!」

[0298a08] 善入法性,是為「實際」。

[0298a08] 問曰:

[0298a09] 聲聞法中,何以不說是如、法性、實際,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說?

[0298a10] 答曰:

[0298a10] 聲聞法中亦有說處,但少耳。

[0298a11] 如《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法,為是佛作?為是與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非與人作;有佛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無明因緣故諸行,諸行因緣故識,乃至老死因緣故有憂悲苦惱。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滅故是事滅;如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說「如」。

[0298a20] 如《雜阿含.舍利弗師子吼經》中說:「佛問舍利弗一句義,三問三不能答。佛少開示舍利弗已,入於靜室。舍利弗集諸比丘,語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於此法,七日七夜,演說其事而不窮盡。』復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靜室後,舍利弗作師子吼而自讚歎!』佛語比丘:『舍利弗語實不虛。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達法性故。』」

[0298a28] 聲聞法中,觀諸法生滅相,是為「如」;滅一切諸觀,得諸法實相,是處說「法性」。

[0298a29] 問曰:

[0298b01] 是處但說「如」、「法性」,何處復說「實際」?

[0298b01] 答曰:

[0298b01] 此二事,有因緣故說;實際,無因緣故不說「實際」。

[0298b03] 問曰:

[0298b03] 實際即是涅槃,為涅槃故佛說十二部經,云何言無因緣?

[0298b04] 答曰:

[0298b04] 「涅槃」種種名字說,或名為「離」,或名為「妙」,或名為「出」;如是等則為說「實際」,但不說名字,故言無因緣。

[0298b07] 複次,諸法如者,如諸法未生時,生時亦如是,生已過去,現在亦如是;諸法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0298b09] 問曰:

[0298b09] 若未生法名為未有;生法現在,則有法可用;因現在法有事用相,故追憶過事,是名過去。三世各異,不應如實為一,云何言「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0298b12] 答曰:

[0298b13] 諸法實相中,三世等一無異。如《般若波羅蜜.如品》中說:「過去如、未來如、現在如、如來如,一如無有異。」

[0298b15] 複次,先論議中已破生法;若無生法者,未來、現在亦無生,云何不等!又復過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為如。

[0298b18] 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中。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性名為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禪定教化引導,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使為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鼓石,然後得金。

[0298b26] 複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本末生,滅諸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如犢子周慞嗚呼,得母乃止;諸法亦如是,種種別異,取捨不同,得到自性乃止,無復過處,是名法性。

[0298c05] 「實際」者,如先說:法性名為「實」,入處名為「際」。

[0298c06] 複次,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雖同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無見功;又如火以熱為法,而不能潤;三者、諸法各有力;如火以燒為力,水以潤為力;四者、諸法各自有因;五者、諸法各自有緣;六者、諸法各自有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礙;九者、諸法各各有開通方便。諸法生時,體及與法,凡有九事。

[0298c14] 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足,是名「世間下如」。

[0298c15] 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從不凈出,雖復澡浴嚴飾,終歸不凈。

[0298c17] 是法非有非無、非生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凈,是名「上如」。

[0298c18] 複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識解;如是等法名為「如」。如經中說:「有佛無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間,所謂無明因緣諸行,常如本法。」

[0298c23] 「法性」者,是九法中性。

[0298c23] 「實際」者,九法中得果證。

[0298c24] 複次,諸法實相,常住不動。眾生以無明等諸煩惱故,於實相中轉異邪曲;諸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破無明等諸煩惱,令眾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是名為「如」。

[0298c27] 實性與無明合故變異,則不清凈;若除卻無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凈」。

[0298c29] 「實際」名入法性中,知法性無量無邊,最為微妙,更無有法勝於法性、出法性者,心則滿足,更不與求,則便作證。譬如行道,日日發引而不止息,到所至處,無復去心;行者住於實際,亦復如是。如羅漢、辟支佛住於實際,縱復恆沙諸佛為其說法,亦不能更有增進,又不復生三界。若菩薩入是法性中,懸知實際,若未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爾時若證,妨成佛道。是時菩薩以大悲、精進力故,還修諸行。

[0299a10] 複次,知諸法實相中無有常法、無有樂法、無有我法、無有實法,亦舍是觀法;如是等一切觀法皆滅,是為諸法實,如涅槃,不生不滅,如本末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熱;若火滅熱盡,還冷如本。用諸觀法,如水得火;若滅諸觀法,如火滅水冷,是名為如。

[0299a16] 如實常住。何以故?諸法性自爾。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種種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

[0299a19] 若得證時,如、法性則是實際。

[0299a19] 複次,法性者,無量無邊,非心心數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極於此,是名真際。

[0299a22] 【經】

[0299a2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a24] 「菩薩摩訶薩欲析一毛為百分,欲以一分毛盡舉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不擾水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a26]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a28]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大風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b03] 【論】

[0299b03] 問曰:

[0299b03] 佛何以不讚歎諸菩薩六度等諸功德,而讚歎此大力?

[0299b04] 答曰:

[0299b04] 眾生有二種:一者、樂善法,二者、樂善法果報。為樂善法者,讚歎諸功德;為樂善法果報者,讚歎大神力。

[0299b07] 複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實亦無邊無盡,常在世故,無能悉動量其多少;人雖造作城廓台殿,所用甚少。地之廣大,載育萬物,最為牢固。」為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須彌諸山微塵,皆欲盡知其數,及一一微塵中眾生業因緣,各各有分,欲知其多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b13] 問曰:

[0299b13] 一石土之微塵,尚難可數,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微塵之數?是不可信!

[0299b15] 答曰:

[0299b15] 聲聞、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何況凡夫!是事諸佛及大菩薩所知。如《法華經》說:「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末以為塵;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三千世界諸塵。佛告比丘:『是微塵數世界,算數籌量可得知不?』諸比丘言:『不可得知!』佛言:『所可着微塵、不着微塵諸國,盡皆末以為塵,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如是無量恆河沙等世界微塵,佛、大菩薩皆悉能知,何況一恆河沙等世界!

[0299b25] 複次,「無量」者,隨人心說。如大海水名為無量,而深八萬由旬,如大身羅睺阿脩羅王,量其多少,不以為難。

[0299b28] 問曰:

[0299b28] 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

[0299b29] 答曰:

[0299b29] 有人行般若波羅蜜,滅諸煩惱及邪見戲論,入菩薩甚深禪定,念智清凈增廣故,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知其量數。

[0299c02] 複次,諸佛及大菩薩,得無礙解脫故,過於是事,尚不以為難,何況於此!

[0299c04] 複次,有人為地為堅牢,心無形質,皆是虛妄。以是故,佛說:心力為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以為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勢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心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

[0299c16] 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凈,無所罣礙,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何況十方各一恆河沙世界!

[0299c20] 複次,若離般若波羅蜜,雖得神通,則不能如上所知。以是故說:「欲得是大神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c22] 復有人言:「一切諸物中,水為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若護世天主不節量天龍雨,又無消水珠者,則天地漂沒。又以水因緣故,世間眾生數、非眾生數皆得生長,以是可知水為最大。」是故佛說:「菩薩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令無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99c29] 復有人言:「火為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又以水出處甚多,而火能滅之。大火之力,能燒萬物,能照諸闇;以是故知火為最大。」是故佛說:「菩薩欲吹滅大火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a04] 問曰:

[0300a04] 火因於風,乃得然熾,云何相滅?

[0300a05] 答曰:

[0300a05] 雖復相因,過則相滅。

[0300a05] 問曰:

[0300a05] 若爾者,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

[0300a06] 答曰:

[0300a06]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因禪定得神通,能變身令大,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譬如小金剛,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諸天世人見此神力,皆悉宗伏。

[0300a10] 複次,菩薩以火為害處廣,憐愍眾生故,以神力滅之。又以三千世界成立甚難,菩薩福德智慧故,力能制之。

[0300a13] 復有人言:「於四大中風力最大,無色、香、味故,動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虛空無邊,風亦無邊;一切生育成敗,皆由於風;大風之勢,摧碎三千大千世界諸山。」以是故,佛說:「能以一指障其風力,當學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實相,無量無邊,能令指力如是。

[0300a20] 【經】

[0300a20] 「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虛空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a21] 【論】

[0300a21] 問曰:

[0300a22] 菩薩以何因緣故,如是結加趺坐?

[0300a22] 答曰:

[0300a23] 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見心,自以為大;見菩薩結加趺坐遍滿虛空,則憍慢心息。

[0300a25] 又於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為多,多能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亦為欲現希有難事故,坐遍虛空。亦為遮諸鬼神龍王惱亂眾生故,坐滿虛空,令眾生安隱。如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諸兵杖、毒蛇之屬;是時目連端坐,遍滿虛空,變諸害物皆成華香、瓔珞。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b05] 【經】

[0300b05] 「複次,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須彌山王,擲過他方無量阿僧祇諸佛世界,不擾眾生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b08] 【論】

[0300b08] 問曰:

[0300b08] 菩薩何以故舉須彌山及諸山,過着他方無量世界?

[0300b09] 答曰:

[0300b09] 不必有舉者,此明菩薩力能舉之耳。

[0300b10] 複次,諸菩薩為佛當說法故,先莊嚴三千大千世界,除諸山令地平整。如《法華經》中說:「佛欲集諸化佛故,先平治地。」

[0300b13] 亦欲現希有事,令眾生見故。所以者何?一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若舉此一山,已為希有,何況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若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尚難,何況以一毛頭擲百億須彌山過無量阿僧祇世界!眾生見菩薩希有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薩未成佛道,神力乃爾,何況成佛!」以是故如是說。

[0300b22] 【經】

[0300b22] 「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b26] 【論】

[0300b26] 問曰:

[0300b26] 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僧?

[0300b27] 答曰:

[0300b28] 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近為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

[0300c01] 問曰:

[0300c01] 諸佛有一切智故,皆見皆受;僧無一切智,云何得見、云何得受?

[0300c03] 答曰:

[0300c03] 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養,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養彼人,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施福。如慈三昧,於眾生雖無所施,而行者功德無量。

[0300c06] 複次,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德成就,以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湧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鉢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

[0300c10] 複次,菩薩於此以一鉢食供養十方諸佛,而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

[0300c13]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是菩薩心所作亦無礙。是菩薩能供養十方千萬恆河沙等諸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恆河沙!

[0300c18] 衣服、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亦如是。

[0300c20] 【經】

[0300c20]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十方各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悉具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令得無餘涅槃,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0c25] 【論】

[0300c25] 五眾義,如先說。

[0300c25] 須陀洹果有二種:

[0300c25] 一者、佛說三結斷,得無為果;又如《阿毘曇》說:「八十八結斷,得無為須陀洹果。」

[0300c27] 二者、信行、法行人,住道比智中,得須陀洹果證者是。

[0300c28] 複次,「須陀洹」名流,即是八聖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聖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觀諸法實相,得入無量法性分,墮聖人數中。

[0301a02] 「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是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一來,得盡眾苦。

[0301a04] 「阿那」名不,「伽彌」名來,是名不來相。是人慾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於彼漏盡,不復來生。

[0301a06] 問曰:

[0301a06] 今世滅阿那伽彌、中陰滅阿那伽彌,此亦不生色、無色界,何以名為阿那伽彌?

[0301a08] 答曰:

[0301a08] 阿那伽彌,多生色、無色界中,現在滅者少,以少從多故。中間滅者,亦欲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槃,以是故因多得名。

[0301a11] 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

[0301a12] 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九種義,如先說。

[0301a14] 及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滅盡定、無諍三昧、願智等,阿羅漢諸妙功德,及得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名阿羅漢舍此五眾,更不復相續受後五眾,身心苦皆悉永滅。

[0301a18] 後三道果,如初道說。

[0301a19] 【經】

[0301a19]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應作如是分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如是布施,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因是布施,能生八聖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須陀洹道乃至佛道,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1a27] 【論】

[0301a27] 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舍,無所破壞,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門,先行布施。

[0301b01]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能分別施福;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回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

[0301b09] 問曰:

[0301b09] 如汝說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0301b11] 答曰:

[0301b11] 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

[0301b12] 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與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小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簿,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

[0301b18] 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以好華散十方佛。」

[0301b20] 複次,又如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無所着故,得大果報。

[0301b22] 複次,為涅槃故施,亦得大報;以大悲心為度一切眾生故布施,亦得大報。

[0301b23] 複次,大果報者,如是中說:生剎利家乃至得佛者是。

[0301b25] 問曰:

[0301b25] 云何布施得生剎利家乃至得佛?

[0301b26] 答曰:

[0301b26] 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中富貴。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剎利家;剎利者,王及大臣。若着於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若布施、持戒減少,而樂着世樂,生居士大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

[0301c02] 若布施、持戒,清凈小勝,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處。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須欲,心生皆得;常見此間賢聖善人,心生供養,以近修福處故。

[0301c06] 若布施、持戒清凈,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

[0301c07] 若布施、持戒清凈,而好學問,其心柔和,生夜摩天。

[0301c08] 若布施、持戒清凈,令二事轉勝,好樂多聞,分別好醜,愛樂涅槃,心着功德,生兜率天。

[0301c10] 若布施、深心持戒、多聞、好樂學問,自力生活,生化樂天。

[0301c12] 若布施時,清凈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生他化自在天。他所思惟,懃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奪而自在。譬如庶民,苦身自業,強力奪之。

[0301c15] 複次,布施時,以願因緣故生天上。如經說:「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禪定,是人聞有四天王天,心常志願。佛言:『是人命終生四天上,必有是處;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0301c19] 複次,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樂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蓋,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如是。四禪、四無色定義,如上說。

[0301c23] 複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從其聞說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軟,智慧明利,即生八聖道分,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聞其說法,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301c27] 複次,未離欲布施,生人中富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天;若離色心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為涅槃故,得聲聞道;布施時惡厭憒閙,好樂閑靜,喜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為第一甚深畢竟清凈智慧,得成佛道。

[0302a06] 【經】

[0302a0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0302a09]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0302a11] 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蜜;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息故,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具足禪波羅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0302a17] 【論】

[0302a17] 「具足」義,先已廣說。

[0302a17] 「慧方便」,今此中說,所謂三事不可得者是。

[0302a18] 問曰:

[0302a18] 慧方便者,能成就其事,無所破壞,更無所作;今破此三事,應墮斷滅,云何言「慧方便」?

[0302a20] 答曰:

[0302a20] 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於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慧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慧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則取無相。有慧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以是故,慧方便者,不墮有無中。

[0302a26] 複次,布施時壞諸煩惱,是名慧方便。

[0302a27] 複次,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布施,是名慧方便。

[0302a28] 複次,過去、未來無量世所修福德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名慧方便。

[0302b01] 複次,於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及弟子所有功德,憶念隨喜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慧方便。

[0302b03] 如是等種種力,是為慧方便義。

[0302b04] 乃至般若波羅蜜慧方便亦如是。

[0302b06] 【經】

[0302b0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2b07] 【論】

[0302b08] 問曰:

[0302b08] 過去佛功德已滅,未來佛功德未有,現在佛功德不可得;又三世中佛功德皆不可得,云何言「欲得三世佛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2b11] 答曰:

[0302b11] 不言「欲得三世佛功德」;自欲得如三世佛功德,無所減少耳!所以者何?一切佛功德皆等,無多無少。

[0302b13] 問曰:

[0302b13] 若爾者,何以言「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千萬億由旬,無量劫度眾生」?

[0302b15] 答曰:

[0302b15] 諸佛世界種種,有凈、不凈、有雜。

[0302b16] 如《三十三天品經》說:「佛在三十三天安居。自恣時至,四眾久不見佛,愁思不樂。遣目連白佛言:『世尊!云何舍此眾生住彼天上?』

[0302b19] 「時佛告目連:『汝觀三千世界!』

[0302b19] 「目連以佛力故觀,或見諸佛為大眾說法,或見坐禪,或見乞食,如是種種施作佛事。目連即時五體投地,是時須彌山王跛[跳-兆+我]大動,諸天皆大驚怖。目連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不舍一切,作如是種種,化度眾生!』

[0302b24] 「佛告目連:『汝所見甚少!過汝所見,東方有國純以黃金為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羅漢,六通無礙。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白銀為地,彼佛弟子皆學辟支佛道。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七寶為地,其地常有無量光明;彼佛所化弟子純諸菩薩,皆得陀羅尼、諸三昧門,住阿毘跋致地。目連!當知彼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東方恆河沙等無量世界,有莊嚴者、不莊嚴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0302c05] 以是故,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凈世界如阿彌陀國;阿彌陀佛,亦有嚴凈、不嚴凈世界,如釋迦文佛國。

[0302c08] 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懃求拯拔,不以為惡。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卷三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02c19] 【經】

[0302c19]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2c20] 【論】

[0302c20] 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為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無為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0302c23] 有為、無為法相義,如先說。

[0302c25] 【經】

[0302c25] 「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2c27] 【論】

[0302c27] 問曰:

[0302c27] 上已說「如」,今何以更說?

[0302c27] 答曰:

[0302c27] 上直言「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說,此廣說;上說一,此說三。

[0302c29] 「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是實際。過去法如,即是過去法相;未來、現在亦如是。

[0303a02] 複次,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即是過去、現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異故。

[0303a05] 複次,如先說二種如:一者、世間如,二者、出世間如。用是世間如,三世各各異;用是出世間如,三世為一。

[0303a08] 複次,「法相」名諸法業,諸法所作、力、因、緣、果、報。如火為熱相,水為濕相,如是諸法中分別因、緣、果、報,各各別相;如「是處非處力」中說,是名世間法相。

[0303a11] 若是諸法相推求尋究,入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0303a12] 問曰:

[0303a13] 如、法相,可分別有三世;無生際是未來法,云何有過去、現在?如阿毘曇說:「生法者,過去、現在是;無生法者,未來及無為法是。」云何欲令過去、現在有無生?

[0303a16] 答曰:

[0303a16] 如先種種說破生法,一切法皆無生,何但未來無生?如「一時」義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是則無生相。

[0303a19] 複次,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涅槃者,末後究竟,不復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生際。」

[0303a23] 【經】

[0303a23]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得凈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3a26] 【論】

[0303a26] 問曰:

[0303a26] 若菩薩未得漏盡,云何在漏盡聖人前?

[0303a27] 答曰:

[0303a27] 菩薩初發意時,已在一切眾生前,何況積劫修行!是菩薩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聲聞、辟支佛。

[0303b01] 眾生知菩薩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為尊重。如菩薩昔作鹿,其色如金,其角七寶,五百鹿隨逐宗事。若在人中,好世作轉輪聖王,惡世恆作大王,護持佛法,利益眾生。若出家,值有佛法則為世作大度師,興顯佛法;若無佛法,則為外道大師,行四無量。阿羅漢、辟支佛,雖有無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雖精,不如大海水酪。菩薩雖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無量。

[0303b09] 複次,羅漢、辟支佛四事供養助道之具,多由菩薩得。如《首愣嚴經》說:「文殊師利七十二億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聲聞、辟支佛前。

[0303b13] 「欲為諸佛給使」者,如釋迦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優陀耶戲笑;瞿毘耶、耶輸陀等諸婇女,為內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剎多羅、阿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

[0303b17] 「大眷屬」者,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阿泥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颰陀婆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

[0303b21] 複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隨世間身。

[0303b22] 世間身眷屬,如先說。

[0303b23] 法性生身者,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議解脫經》說:「佛欲生時,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在前導,菩薩從後而出;譬如陰雲籠月。」又如《法華經》說「從地踴出菩薩等」,皆是內眷屬、大眷屬。

[0303b28] 「菩薩眷屬」者,有佛,純以菩薩為眷屬;有佛,純以聲聞為眷屬;有佛,菩薩、聲聞雜為眷屬。是故言:「但欲得菩薩為眷屬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眷屬有三:上、中、下——下者純聲聞,中者雜,上者但菩薩。

[0303c03] 「凈報大施」者,有人言:「菩薩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未能凈報。」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空不可得,何況諸結使!菩薩入法性中故,不證真際,是故能凈報施福。」

[0303c07] 複次,菩薩功德廣大,從發心已來,欲代一一眾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然後當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佛,度一切眾生。

[0303c11] 又菩薩志願,不以阿僧祇為拘;如世間及如、法性、實際、虛空等久住。菩薩心住世間,利益眾生故,亦如是久住,無有窮已。是人不能凈報施福者,誰能凈畢!如父母雖有結使諸惡,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養,令子得大福;何況菩薩無諸結使,而住無邊世中利益眾生,而不凈畢?

[0303c18] 又復菩薩但有悲心而無般若尚能利益,何況行般若波羅蜜!

[0303c19] 問曰:

[0303c19] 若菩薩無結使,云何世間受生?

[0303c20] 答曰:

[0303c20] 先已答,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法性生身,處處變化以度眾生,莊嚴世界。是功德因緣故,雖未得佛,能凈報施福。

[0303c24] 【經】

[0303c2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痴心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3c26] 【論】

[0303c26] 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0303c27] 如菩薩行布施時,若有慳心起,令布施不清凈,所謂不能以好物施;若與好物,不能多與;若與外物,則不能內施;若能內施,不能盡與;皆由慳心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頭、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4a05] 諸與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為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為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與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眾生,若破戒者,惱亂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0304a12]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身為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起惡!譬如人遭惡風雨寒熱,亦無所瞋。復作是念:「菩薩求佛,以大悲為本,若懷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間樂,何況道樂!瞋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0304a20] 懈怠之人,世間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0304a22] 散亂之心,譬如風中然燈,雖有光明,不能照物;亂心中智慧,亦復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醜之事,都不覺知;散亂之心亦如是,世間好事,尚不能善知,何況出世間法!

[0304a28] 愚痴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譬如無目之人,或墜溝坑,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故,受着邪法,不受正見。如是之人,世間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04b04]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障是六蔽,凈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蔽,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4b07] 【經】

[0304b0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布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4b10] 【論】

[0304b10] 問曰:

[0304b10] 云何名為「福處」?

[0304b10] 答曰:

[0304b11] 阿毘曇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業。

[0304b11] 復有人言:不隱沒無記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為福,如世間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0304b15] 是福略說三種:布施、持戒、修定。

[0304b16] 何等是布施?有人以衣服、卧具、飲食、花香、瓔珞等與人,是名布施。

[0304b17] 問曰:

[0304b17] 飲食等物,便是布施?為更有布施?

[0304b18] 答曰:

[0304b18] 飲食等物非布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舍,與慳心相違,是名布施福德。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

[0304b24] 有人言:是舍法相應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即是業;身口不名為業,從思生故得名業。

[0304b26] 此布施有二種:一者、凈,二者、不凈。

[0304b27] 不凈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以施故多致勢援;或死急故與;或求善名譽故與;或求與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呪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入伴儻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凈相違,名為不凈。

[0304c07] 凈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凈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凈心布施,亦復如是。如說諸天不凈心布施者,宮殿光明薄少;若凈心布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布施業,雖過去乃至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0304c13] 問曰:

[0304c14] 此布施福云何增長?

[0304c14] 答曰:

[0304c14] 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福增廣。如六念中「念舍」說。

[0304c17]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凈故,若決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財施,若隨所有多少能盡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園田使人等施。

[0304c21] 如是布施,唯有菩薩能以深心行之。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庄飾乳牛、七寶鉢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與物飲食之屬,不可勝數。又如須帝[(匕/示)*(入/米)]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丑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如屍毘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為兔身,自炙其肉,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所說。

[0305a03] 復有聲聞人布施。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如施婆羅門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樂,今得阿羅漢,諸受樂中受樂第一。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得今世果報,為波斯尼示王后。如屍婆供養迦栴延故,得今世果報,為栴陀波周陀王后。如欝伽陀居士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故,即日得果報;五百賈客得其與食,人人以珠瓔珞與之,卒得大富,遂號卒伽陀。

[0305a13] 如是等布施,得今世果報。當知布施論議,說不可盡。

[0305a14] 「持戒福處」者,佛說五戒福者是。

[0305a15] 問曰:

[0305a15] 云何殺罪相?

[0305a15] 答曰:

[0305a16] 知是眾生,故奪命得殺罪,非不故;安隱快心得殺罪,非散亂狂心;奪命得殺罪,非作瘡;死已得殺罪,非未死;身業是殺罪,非口殺;身作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0305a20] 或有人言:謂是不隱沒無記;或欲界繫,或不繫;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業相應,非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欲界欲時得斷知;凡夫、聖人共有。是名說不殺生戒相。與戒亦如是隨義分別。

[0305a27] 諸戒讚歎論議,如「屍羅波羅蜜」中說。

[0305a28] 「修定福處」者,雖經中說修慈是修定福,亦說有漏禪定能生果報者,總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亂故,先說慈心為修定福。

[0305b02] 得慈方便,願與眾生樂,後實見受樂,是心相應法,名為慈法。

[0305b03] 是法或色界繫、或不繫,是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繫。常隨心行,隨心生;無形無對;能緣法;非業,業相應,而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色界欲時得斷知;有覺有觀,亦無覺有觀,亦無覺無觀;或有喜,或無喜;或有息,或無息;亦凡夫人,亦聖人;或樂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先緣得解相,後緣實義。根本四禪中,亦過四禪;依止四禪得者,牢固有力。

[0305b12] 慈應言「親愛」,無怨無諍故,名為「親愛」;能緣無量眾生故,名為「無量」;能利益眾生,能離欲故,名為「梵行」。

[0305b14] 慈心與論議,如「四無量」中說。

[0305b15] 問曰:

[0305b15] 修定福中,佛何以但說慈心,不說與?

[0305b16] 答曰:

[0305b16] 四無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憂愁故,舍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舍心放舍,故福亦少。

[0305b18] 複次,佛說慈心有五利,不說與。何等五?一者、刀不傷,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燒,四者、水不沒,五者、於一切瞋怒惡害眾生中,見皆歡喜。悲心等三事不爾,以是故說「修定福為慈」;與者隨從,及諸能生果報有漏定。

[0305b23] 「勸導福處」者,若比丘不能坐禪、不能誦經,教化勸導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禪、誦經,見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勸導。及諸菩薩憐愍眾生故,以福德因緣勸化之。又出家人,若自求財,於戒有失,是故勸導以為因緣。

[0305b29] 「財福」者,衣服、飲食,卧具、醫藥,金銀、車馬、田宅等。

[0305c01] 問曰:

[0305c01] 上言「布施福處」,此言「財福」,有何等異?

[0305c02] 答曰:

[0305c02] 布施者,總攝一切施:財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別法施、財施。

[0305c04]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轉法輪,無量眾生得道;後舍利弗逐佛轉法輪;與諸聖人雖非轉法輪,亦為眾生說法得道,亦名法施。

[0305c07] 復有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眾生,亦名法施。

[0305c10] 諸辟支佛飛騰虛空而說一偈,引導眾生,令殖善根,亦名法施。

[0305c12] 又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0305c14] 如是等種種,名為法施相。

[0305c14] 以是故說:「菩薩欲立眾生於六種施福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5c17] 【經】

[0305c1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5c18] 【論】

[0305c18] 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0305c19]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

[0305c21]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0305c25]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求法眼。

[0305c28]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0306a02]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與人極遠,於佛至近;於與幽闇,於佛顯明;於與為疑,於佛決定;於與微細,於佛為麁;於與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0306a07] 後品五眼義中,當廣說。

[0306a09] 【經】

[0306a09] 「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6a11] 【論】

[0306a11] 天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恆河沙等國中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罣礙故。

[0306a15] 問曰:

[0306a15] 如《般舟經》說:以般舟三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

[0306a17] 答曰:

[0306a18] 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

[0306a19] 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

[0306a22]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0306a23] 「知諸佛心」者。

[0306a24] 問曰:

[0306a24] 如上地鈍根,不能知下地利根心;菩薩,一佛心尚不應知,何況恆河沙等十方諸佛心?

[0306a26] 答曰:

[0306a26] 以佛神力故令菩薩知。如經說:「一切眾生無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蟲亦能知。」以是故佛以神力故,令菩薩知佛心。

[0306a29] 複次,般若波羅蜜無礙相,麁細、深淺、愚聖,都無差別。諸佛心如、菩薩心如,一如無異;菩薩隨是如故,能知諸佛心。

[0306b03] 複次,希有難事,不應知而知。

[0306b03]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6b05] 【經】

[0306b05]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6b07] 【論】

[0306b07] 問曰:

[0306b07] 一佛所說,猶尚難持,何況無量諸佛所說,欲憶而不忘?

[0306b08] 答曰:

[0306b08] 菩薩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受,堅憶念陀羅尼力故不忘。

[0306b10] 複次,此中說:以般若波羅蜜力,畢竟清凈無所着。譬如大海,含受眾流;菩薩從十方諸佛所聞法,以般若波羅蜜器大故,能受無量法,持而不忘。

[0306b13]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不可譬喻如虛空。如劫燒盡已,大雨彌滿,是雨除虛空更無處能受;十方諸佛說法雨,從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更無能受者。

[0306b17] 以是故言:「欲聞十方諸佛說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見一切佛世界義第五十一之一

[0306b21] 【經】

[0306b21]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6b23] 【論】

[0306b23] 問曰:

[0306b23] 若見十方佛,則已見世界,今何以復說「欲見世界」?

[0306b24] 答曰:

[0306b24] 菩薩未深入禪定,若見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則散亂;故但觀諸佛,如「念佛義」中說。行者但觀諸佛,不觀土地、山河、樹木;得禪定力已,隨意廣觀。

[0306b28] 複次,諸清凈佛國難見,故言:「欲見諸佛國,當學般若波羅蜜。」又一佛有無量百千種世界,如先說:有嚴凈、有不嚴凈、有雜;有畢竟清凈世界難見故,以般若波羅蜜力,乃能得見。譬如天子聽正殿,則外人可見;內殿深宮,無能見者。

[0306c04] 問曰:

[0306c05] 十方現在世界可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云何得見?

[0306c06] 答曰:

[0306c06] 菩薩有見過去、未來三昧,入是三昧已,見過去、未來事,如夢中所見。

[0306c08] 複次,菩薩有不滅際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見諸佛有滅者。

[0306c09] 問曰:

[0306c09] 此二法非眼,云何能見?

[0306c10] 答曰:

[0306c10] 此是智慧,假名為眼;如轉法輪中,於四諦中得眼、智、明、覺。

[0306c11] 複次,菩薩見十方現在佛世界,定知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亦爾。所以者何?一切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說。

[0306c14]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未來等無異,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應難。

[0306c16] 【經】

[0306c1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聞十方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優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廣經、未曾有經、論議經,諸聲聞等聞與不聞,盡欲誦受持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6c21] 【論】

[0306c21] 先說「盡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所說法者,即此十二部經。

[0306c22] 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經,皆名「修多羅」。

[0306c25] 諸經中偈,名「祇夜」。

[0306c25] 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若記爾所歲當作佛;記聲聞人今世、後世得道;記辟支佛但後世得道;記與六道,亦皆後世受報。

[0306c29] 諸佛法,欲與眾生受記,先皆微笑,無量種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縹、紫等。

[0307a02] 從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惡道。從其光明演無量法,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安隱涅槃。眾生得遇斯光、聞說法者,身心安樂,得生人中、天上,從是因緣皆得畢苦。

[0307a06] 從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頂禪。若聾盲、瘖瘂、狂病,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羅受五欲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皆厭患欲樂,身心安隱。色界諸天受禪定樂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亦生厭患,來詣佛所。

[0307a11] 此諸光明,復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還繞身七匝。若記地獄,光從足下入;若記畜生,光從[蹲-酋+(十/田/ㄙ)]入;若記餓鬼,光從髀入;若記人道,光從齊入;若記天道,光從胸入;若記聲聞,光從口入;若記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若記得佛,光從頂入。

[0307a17] 若欲受記,先現此相,然後阿難等諸弟子發問。

[0307a18] 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

[0307a20] 「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舍婆提、毘舍佉堂上,陰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爾時一比丘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法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不復更作。」如是等,《雜阿含》中廣說。

[0307a28] 又如〈般若波羅蜜品〉中,諸天子贊須菩提所說:「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是名優陀那。

[0307b01] 又如佛涅槃後,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優陀那。諸有集眾妙事,皆名優陀那。

[0307b04] 如是等名優陀那經相。

[0307b05] 「尼陀那」者,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

[0307b08]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0307b13] 「如是語經」者,有二種:

[0307b13] 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

[0307b14] 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

[0307b16] 如佛說:凈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若近親里,恐其破戒故,將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乾連等教化之;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生國。一切諸佛法,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毘羅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毘羅婆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舍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

[0307b27] 爾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0307c03]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道,減省睡眠故,覺夜大長。此迦毘羅婆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着衣持鉢,步行疲極,故覺道長。是師子,鞞婆屍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鞞婆屍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凈故,當得解脫。」

[0307c14] 如是等經,名為「出因緣」。於何處出?於三藏、摩訶衍中出,故名為「出」。云何名因緣?是三事之本,名為「因緣經」。

[0307c16] 「本生經」者,昔者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時有鷲鳥,飢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孤負言信,請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主,貴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飢乏,何論同異!」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摑其脇肉,以貿猴子。

[0307c26] 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熱;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

[0307c28] 又昔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水神羂法,着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藥草,着其羂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

[0308a03] 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是名「本生經」。

[0308a04] 「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

[0308a08] 「毘佛略(呂夜反,秦言未曾有)經」,如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所謂佛生時,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處,復照十方無量諸佛三千大千世界。是時於佛母前,有清凈好池,以浴菩薩;梵王執蓋,帝釋洗身,二龍吐水。又生時,不須扶持而行七步,足跡之處,皆有蓮華,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聲,作天伎樂。

[0308a16] 如是等無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經。

[0308a17] 「論議經」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又復廣說諸義。

[0308a18] 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是名「論議」。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何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0308a22] 如摩訶衍中,佛說六波羅蜜。何等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何等是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何等是具足?與般若波羅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薩所得,是名具足。不具足者,初發菩薩心,未得無生忍法、未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者,有方便力;未具足者,無方便力。

[0308b01] 複次,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栴延所解修多羅,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說者,亦名「優波提舍」。

[0308b04] 聲聞所不聞者,佛獨與菩薩說法,無諸聲聞聽者。又佛以神通力,變身無數,遍至十方一乘世界說法。又復佛為欲天、色天說法,無諸弟子,故不得聞。

[0308b07] 問曰:

[0308b07] 諸六通阿羅漢,若佛說時,雖不在坐,以天耳、天眼可得見聞,若以宿命通並知過去事,何以不聞?

[0308b10] 答曰:

[0308b10] 諸聲聞神通力所不及處,是故不聞。

[0308b11] 複次,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與人不見;如《不可思議解脫經》中廣說。

[0308b16] 「盡欲受持」者,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見一切佛世界義第五十一之與(卷三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08b26] ◎【經】

[0308b2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所說法:已說、今說、當說,聞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為人說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8b29] 【論】

[0308b29] 問曰:

[0308b29] 上已說「十方諸佛所說,欲憶持不忘,當學般若」,今何以復說「信持三世佛法」?

[0308c02] 答曰:

[0308c02] 上說「欲憶持十方諸佛法」,未知是何法,故說十二部經是佛法,及聲聞所不聞者。

[0308c04] 上但言「恆河沙等世界諸佛」,今言「恆河沙三世諸佛法」。

[0308c05] 又上但說「受持不忘」,不說受持利益;今言「自為,亦為他人說」,是故復說。

[0308c08] 【經】

[0308c08]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說已,未來諸佛當說,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8c10] 【論】

[0308c10] 問曰:

[0308c10] 十方現在佛所說法,可受、可持;過去已滅,未來未有,云何可聞?

[0308c12] 答曰:

[0308c12] 此義先已答,今當更說。菩薩有三昧,名「觀三世諸佛三昧」,菩薩入是三昧中,悉見三世諸佛,聞其說法。譬如外道神仙,於未來世事,未有形兆、未有言說,以智慧力故,亦見、亦聞。

[0308c16] 複次,諸菩薩力不可思議,未來世雖未有形、未有言說,而能見、能聞。或以陀羅尼力,或以今事比知過去、未來諸事。

[0308c19]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8c20] 【經】

[0308c20] 「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間闇處,日月所不照,欲持光明普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8c22] 【論】

[0308c22] 菩薩從兜率天上欲降神母胎,爾時,身放光明,遍照一切世界及世間幽冥之處。次後生時,光明遍照,亦復如是。初成道時、轉法輪時、般涅槃時,放大光明皆亦如是。及於與時現大神通,放大光明。如欲說般若波羅蜜時,現大神通,以大光明遍照世間幽冥之處。如是比,處處經中說神通光明。

[0308c28] 問曰:

[0308c29] 此是佛力,何以故說菩薩?

[0308c29] 答曰:

[0308c29] 今言菩薩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諸大菩薩能有是力。如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明網、無量光菩薩等,能有是力,身出無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又如阿彌陀佛世界中,諸菩薩身出常光,照十萬由旬。

[0309a06] 問曰:

[0309a06] 菩薩身光如是,本以何業因緣得?

[0309a06] 答曰:

[0309a07] 身業清凈故身得莊嚴。如經說:「有一鬼頭似豬,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口罵詈客比丘。身持凈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如經說:「心清凈優劣,故光有上、中、下:少光、大光、光音。欲界諸天,心清凈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

[0309a13] 複次,有人憐愍眾生故,於闇處然燈,亦為供養尊像、塔、寺故,亦以明珠、戶嚮、明鏡等明凈物布施故,身有光明。

[0309a15] 複次,常修慈心,遍念眾生,心清凈故;又常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故,得身光明。

[0309a17] 複次,行者常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見眾生。以是業因緣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

[0309a20] 如是等業因緣,得身光清凈。

[0309a21] 【經】

[0309a21] 「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有佛名、法名、僧名;欲使一切眾生皆得正見、聞三寶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9a23] 【論】

[0309a23] 菩薩於先無佛法塔寺處,於中起塔,以是業因緣,後身得力成就;於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令眾生入於正見。如經說:「有人於先無佛塔國土中,修立塔廟,得梵福德,梵名無量福德;以是因緣,疾得禪定;得禪定故,得無量神通;神通力故,能到十方讚歎三寶。」

[0309a29] 「正見」者,若先不識三寶功德,因菩薩故得信三寶;信三寶故,信業因緣罪福;信業因緣故,信世間是縛、涅槃是解。

[0309b03] 讚歎三寶義,如「八念」中說。

[0309b04] 【經】

[0309b04] 「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飽滿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9b07] 【論】

[0309b07] 菩薩行無礙般若波羅蜜,若得無礙解脫成佛、若作法性生身菩薩——如文殊師利等,在十住地,有種種功德具足;眾生見者,皆得如願。譬如如意珠,所欲皆得;法性生身佛及法性生身菩薩,人有見者,皆得所願,亦復如是。

[0309b12] 複次,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於無量劫中,治一切眾生九十六種眼病;又於無量世中,自以眼布施眾生;又智慧光明,破邪見黑闇;又以大悲,欲令眾生所願皆得。如是業因緣,云何令眾生見菩薩身而不得眼?

[0309b17] 與事亦如是。

[0309b17] 此諸義,如「放光」中說。


[0309b19] ◎【經】

[0309b19]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若欲令十方如恆沙等世界中眾生,諸在三惡趣者,以我力故皆得人身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9b22] 【論】

[0309b22] 問曰:

[0309b22] 自以善業因緣故得人身,云何菩薩言「以我力因緣故,令三惡道中眾生皆得人身」?

[0309b24] 答曰:

[0309b24] 不言「以菩薩業因緣令眾生得人身」,但言「菩薩恩力因緣故得」。

[0309b25] 菩薩以神通變化說法力故,令眾生修善得人身。如《經》中說:「二因緣發起正見:一者、外聞正法,二者、內有正念。」又如草木,內有種子、外有雨澤,然後得生。若無菩薩,眾生雖有業因緣,無由發起。以是故知諸佛菩薩所益甚多!

[0309c02] 問曰:

[0309c02] 云何能令三惡道中眾生皆得解脫?佛尚不能,何況菩薩!

[0309c03] 答曰:

[0309c03] 菩薩心愿欲爾,則無過咎。

[0309c04] 又多得解脫,故言「一切」。如諸佛及大菩薩身遍出無量光明,從是光明出無量化身,遍入十方三惡道中:令地獄火滅湯冷,其中眾生心清凈故,生天上、人中;令餓鬼道飢渴飽滿,開發善心,得生天、人中;令畜生道隨意得食,離諸恐怖,開發善心,亦得生天、人中。如是名為「一切三惡道得解脫」。

[0309c11] 問曰:

[0309c11] 如與經說「生天、人中」,此何以但說「皆得人身」?

[0309c12] 答曰:

[0309c12] 於人中得修大功德,亦受福樂;天上多着樂故,不能修道。以是故願令皆得人身。

[0309c14] 複次,菩薩不願眾生但受福樂,欲令得解脫,常樂涅槃,以是故不說生天上。

[0309c17] 【經】

[0309c17] 「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立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9c20] 【論】

[0309c20] 問曰:

[0309c20] 先已說此五眾、道果,今何以更說?

[0309c21] 答曰:

[0309c21] 上說但是聲聞法,從須陀洹乃至無餘涅槃;今雜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09c24] 【經】

[0309c2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威儀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09c25] 【論】

[0309c25] 問曰:

[0309c25] 何等是諸佛威儀?

[0309c26] 答曰:

[0309c26] 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觀;行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蹈地而輪跡現;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結加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脇,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齊整不亂;食不着味,美惡等一;若受人請,默然無違;言辭柔渜,方便利益,不失時節。

[0310a03] 複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

[0310a05] 法身佛相義,如先說。

[0310a06] 【經】

[0310a06] 「複次,菩薩摩訶薩欲得如象王視觀者,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作是願:『使我行時離地四指,足不蹈地。我當共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無量千萬億諸天眾圍繞恭敬,至菩提樹下』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0a11] 【論】

[0310a11] 「如象王視」者,若欲回身觀時,舉身俱轉。

[0310a12] 大人相者,身心專一;是故若有所觀,身心俱回。譬如師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壯勢;佛亦如是,若有所觀、若有所說,身與心俱,常不分散。所以者何?從無數劫來,集一心法;以是業因緣故,頂骨與身為一,無有分解。

[0310a17] 又以世世破憍慢故,不輕眾生,觀則俱轉。如《尼陀阿波陀那》中說:舍婆提國除糞人,而佛以手摩頭,教令出家,猶不輕之。

[0310a20] 「足離地四指」者,佛若常飛,眾生疑怪,謂佛非是人類,則不歸附;若足到地,則眾生以為與常人不異,不生敬心。是故雖為行地,四指不到而輪跡現。

[0310a23] 問曰:

[0310a23] 如佛常放丈光、足不到地,眾生何以故不盡敬附?

[0310a25] 答曰:

[0310a25] 眾生無量劫中積罪甚重,無明垢深,於佛生疑,謂是幻師,以術誑人;或言:「足不蹈地,生性自爾,如鳥能飛,有何奇特!」或有眾生罪重因緣故,不見佛相,直謂大威德沙門而已;譬如人重病欲死,名葯美食,皆謂臭穢,是故不盡敬附。

[0310b01] 「共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無量千萬億諸天眾,恭敬圍繞至菩提樹下」者,是諸佛常法。佛為世尊,至菩提樹下,欲破二種魔:一者結使魔、二者自在天子魔,欲成一切智;是諸天眾,云何不恭敬侍送?

[0310b06] 又諸天世世佐助擁護菩薩,乃至出家時,令諸宮人婇女,淳惛而卧,捧馬足踰城出。今日事辦,我等當共侍送至菩提樹下。

[0310b09] 問曰:

[0310b09] 何以不說剎利、婆羅門等無量人侍送,而但說「諸天」?

[0310b10] 答曰:

[0310b10] 佛獨於深林中求菩提樹,非是人行處,是故不說。

[0310b11] 又以人無天眼、他心智故,不知佛當成道,是故不說。

[0310b13] 複次,諸天貴於人,故但說天。

[0310b13] 複次,諸佛常樂閑靜處,諸天能隱身不現,不妨閑靜,是故但說諸天從。

[0310b15] 複次,菩薩見五比丘舍菩薩而去,而菩薩獨至樹下,是故作是願。

[0310b18] 【經】

[0310b18] 「『我當於菩提樹下坐,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天衣為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0b20] 【論】

[0310b20] 問曰:

[0310b20] 如經說「佛敷草樹下坐而成佛道」,今云何願言「以天衣為座」?

[0310b21] 答曰:

[0310b21] 聲聞經中說敷草。摩訶衍經中隨眾生所見——或有見敷草樹下,或見敷天綩綖——隨其福德多少,所見不同。

[0310b24] 複次,生身佛把草樹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為座,或勝天衣。

[0310b25] 複次,佛於深林樹下成佛,林中人見,則奉佛草。若貴人見者,當以所貴衣服為座;但林中無貴人故,時諸龍神天,各以妙衣為座。

[0310b28] 四天王衣重二兩;忉利天衣重一兩;夜摩天衣重十八銖;兜率天衣重十二銖;化樂天衣重六銖;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銖。色界天衣無重相。

[0310c02] 欲界天衣從樹邊生,無縷無織;譬如薄氷,光曜明凈,有種種色。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不可稱知。

[0310c05] 如是等寶衣敷座,菩薩坐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10c06] 問曰:

[0310c06] 何以但說諸天敷衣,不說十方諸大菩薩為佛敷座?諸菩薩等,佛將成道時,皆為佛敷座——或廣長一由旬,十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由旬;高亦如是。

[0310c09] 此諸寶座,是菩薩無漏福德生故,是諸天目所不見,何況手觸!十方三世諸佛,降魔得道,莊嚴佛事,皆悉照見,譬如明鏡;如是妙座,何以不說?

[0310c12] 答曰:

[0310c13] 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者、與聲聞、菩薩、諸天共說,二者、但與十住具足菩薩說。是般若波羅蜜中,應說菩薩為佛敷座。所以者何?諸天知佛恩,不及一生、二生諸大菩薩;如是,菩薩云何不以神通力而供養佛!是中合聲聞說,是故不說。

[0310c19] 【經】

[0310c19]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行、住、坐、卧處,欲使悉為金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0c21] 【論】

[0310c21] 問曰:

[0310c21] 何以故佛四威儀中,地悉為金剛?

[0310c21] 答曰:

[0310c22] 有人言:菩薩至菩提樹下時,於此處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菩薩入諸法實相中,無有地能舉是菩薩。所以者何?地皆是眾生虛誑業因緣報故有,是故不能舉。菩薩欲成佛時,實相智慧身,是時坐處變為金剛。

[0310c27] 有人言:土在金輪上,金輪在金剛上,從金剛際出,如蓮花台,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是故,此道場坐處名為金剛。

[0311a01] 有人言:成佛道已,四種威儀處,悉變成金剛。

[0311a02] 問曰:

[0311a02] 金剛亦是眾生虛誑業因緣有,云何能舉佛?

[0311a03] 答曰:

[0311a03] 金剛雖是虛誑所成,於地最為牢固,更無勝者。金剛下水,諸大龍王以此堅固物,奉獻於佛。

[0311a05] 亦是佛宿世業因緣故,得此安立處。

[0311a06] 又復佛變金剛及四大令為虛空,虛空不誑,佛智慧亦不誑;二事既同,是故能舉。

[0311a09] 【經】

[0311a09]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出家日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日轉法輪。轉法輪時,無量阿僧祇眾生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凈;無量阿僧祇眾生,一切法不受故,諸漏心得解脫;無量阿僧祇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1a15] 【論】

[0311a15] 或有菩薩,於惡世邪見眾生中,為除眾生邪見故,自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文佛於漚樓頻螺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外道言:「我等先師,雖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0311a19] 又復有人謂佛先世惡業,今受苦報。有菩薩謂佛為實受是苦,是故發心:「我當即以出家日成佛。」

[0311a21] 又有菩薩於好世出家,如大通惠求佛道,結加趺坐,經十小劫乃得成佛。菩薩聞是已,發心言:「願我以出家日即得成佛。」

[0311a24] 有菩薩成佛已,不即轉法輪。如然燈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無識者,而不說法。又如須扇多佛,成佛已,無受化者,作化佛留住一劫,說法度人,自身滅度。又如釋迦文佛,成佛已,五十七日不說法。菩薩聞是已,「願我成佛已,即轉法輪」。

[0311b01] 有佛度眾生有限數,如釋迦文佛轉法輪時,憍陳如一人得初道,八萬諸天諸法中得法眼凈。菩薩聞是已,作是願:「我轉法輪時,令無量阿僧祇人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凈。」

[0311b05] 以釋迦文佛初轉法輪時,一比丘及諸天皆得初道,而無一人得阿羅漢及菩薩道者;是故菩薩願言:「我作佛時,當使無量阿僧祇眾生一切法不受故,諸漏心得解脫,及無量阿僧祇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0311b10] 問曰:

[0311b10] 若一切佛神力、功德、度眾生皆等,此菩薩何以作此願?

[0311b11] 答曰:

[0311b12] 一佛能變作無量阿僧祇身而度眾生,而世界有嚴凈者、有不嚴凈者。菩薩若見、若聞是諸佛有苦行難得佛者,有不即轉法輪者,有如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成道;又聞初轉法輪時,未有得阿羅漢道者,何況得菩薩道!是故菩薩未聞諸佛力等,故作是願。然諸佛神力、功德,平等無異。

[0311b19] 【經】

[0311b19]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無量阿僧祇聲聞為僧;我一說法時,便於座上盡得阿羅漢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1b22] 【論】

[0311b22] 有佛以聲聞為僧,有數有限。如釋迦文尼佛,千二百五十比丘為僧。彌勒佛,初會僧九十九億,第二會九十六億,第三會九十三億。如是等諸佛僧,各各有限有數不同。以是故,菩薩願言:「我當以無量阿僧祇聲聞為僧。」

[0311b27] 有佛為眾生說法,一說法得初道,異時更說,得二道、三道、第四道。如釋迦文尼佛為五比丘說法,得初道,異日得阿羅漢道;如舍利弗得初道,經半月然後得阿羅漢道;摩訶迦葉見佛得初道,過八日已得阿羅漢;如阿難得須陀洹道,二十五歲供養佛已,佛般涅槃後得阿羅漢。如是等諸阿羅漢,不一時得四道。以是故菩薩願言:「我一說法時,便於座上盡得阿羅漢。」

[0311c07] 【經】

[0311c07] 「我當以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訶薩為僧;我一說法時,無量阿僧祇菩薩皆得阿鞞跋致!」

[0311c09] 【論】

[0311c09] 菩薩所以作此願者,諸佛多以聲聞為僧,無別菩薩僧。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以是故,願以無量菩薩為僧。

[0311c15] 有佛初轉法輪時,無有人得阿鞞跋致,以是故,菩薩願言:「我一說法,無量阿僧祇人得阿鞞跋致。」

[0311c18] 【經】

[0311c18] 「欲得壽命無量、光明具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1c20] 【論】

[0311c20] 諸佛壽命,有長、有短。如鞞婆屍佛,壽八萬四千歲;如拘樓餐陀佛,壽六萬歲;迦那伽牟尼佛,壽三萬歲;迦葉佛,壽二萬歲;釋迦文佛,壽百歲,少有過者;彌勒佛,壽八萬四千歲。如釋迦文佛常光一丈,彌勒佛常光十里。

[0311c25] 諸佛壽命、光明,各有二種:一者、隱藏,二者、顯現;一者、真實,二者、為眾生故隱藏。真實者,無量、顯現;為眾生者,有限有量。

[0311c27] 實佛壽不應短。所以者何?諸佛長壽業因緣具足故。

[0311c29] 如婆伽梵宿世救一聚落人命,故得無量阿僧祇壽命。梵世中壽法不過半劫,而此梵天壽獨無量,以是故生邪見言:「唯我常住!」佛到其所,破其邪見,說其本緣:救一聚落,其壽乃爾。何況佛世世救無量阿僧祇眾生:或以財物救濟,或以身命代死,云何壽限不過百歲?

[0312a05] 又不殺生戒是長壽業因緣;佛以大慈眾生,愛徹骨髓,常能為眾生故死,何況殺生!

[0312a07] 又以諸法實相智慧真實不誑故,亦是長壽因緣。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和合持戒諸功德故,得壽命無量,何況佛世世具足此諸無量功德而壽命有限!

[0312a10] 複次,如一切色中,佛身第一;一切心中,佛心第一;以是故,一切壽命中,佛壽亦應第一。如世俗人言:「人生於世,以壽為貴。」佛為人中之上,壽亦應長!

[0312a14] 問曰:

[0312a14] 佛雖有長壽業因緣,生於惡世,故壽命便短;以此短壽,能具佛事,何用長為?又佛以神通力故,一日之中能具佛事,何況百歲!

[0312a17] 答曰:

[0312a17] 此間閻浮提惡,故佛壽應短。與處好,故佛壽應長。

[0312a18] 問曰:

[0312a18] 若然者,菩薩於此閻浮提凈飯王宮生,出家成道,是實佛;與處皆是神通力變化作佛,以度眾生?

[0312a21] 答曰:

[0312a21] 此言非也!所以者何?與處閻浮提,亦各各言:「我國是實佛,與處為變化。」何以知之?若與處國土,自知是化佛,則不肯信受教戒。

[0312a24] 又如與國土人壽命一劫,若佛壽百歲,於彼裁無一日,眾生則起輕慢,不肯受教;彼則以一劫為實佛,以此為變化化。如《首愣嚴經》說:「神通遍照佛,壽七百千阿僧祇劫。佛告文殊尸利:『彼佛則是我身。』彼佛亦言:『釋迦文佛則是我身。』」

[0312a29] 以是故知,諸佛壽命實皆無量,為度人故,現有長短。

[0312b01] 汝言:「釋迦文佛,以神通力故,所度眾生與人壽不異者,則不須百歲,一日之中可具足佛事!」

[0312b04] 如阿難一時心生是念:「如然燈世尊、一切勝佛、鞞婆屍佛,出於好世,壽命極多,能具佛事;我釋迦文佛出生惡世,壽命極短,將無世尊不能具足佛事耶?」

[0312b07] 爾時,世尊入日出三昧,從身變化出無量諸佛及無量光明,普至十方;一一化佛在諸世界,各作佛事:或有說法、或現神通、或現三昧、或現飯食。如是之比種種因緣,施作佛事而度眾生。

[0312b12] 從三昧起,告阿難曰:「汝悉見聞是事不?」

[0312b13] 阿難言:「唯然!已見!」

[0312b13] 佛告阿難:「佛以如是神力,能具佛事不?」

[0312b14] 阿難言:「假令佛壽一日,大地草木悉為可度眾生,則能度盡,何況百歲!」

[0312b16] 以是故知,諸佛壽命皆悉無量,為度人故,現有長短。譬如日出,影現於水,隨水大小,水大則影久,水小則速滅;若照琉璃、頗梨珠山,影則久住。又如火燒草木,然少則速滅,然多則久住;不可以滅處無火故,謂多然處亦無。

[0312b21] 光明長短義,亦如是。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信持無三毒義第五十二

[0312b24] 【經】

[0312b24] 「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界中無有婬欲、瞋恚、愚痴,亦無三毒之名。一切眾生成就如是智慧,善施、善戒、善定、善梵行、善不嬈眾生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2b28] 【論】

[0312b28] 問曰:

[0312b28] 若世界無三毒、亦無三毒名者,佛為何等故出生其國?

[0312b29] 答曰:

[0312b29] 貪慾、瞋恚、愚痴名為三不善根,是欲界繫法。佛若說貪慾、瞋恚、愚痴,是欲界繫不善;若說染愛、無明,是則通三界。有佛世界純諸欲人,為是眾生故,菩薩願言:「我成佛時,國無三毒及三毒之名。」

[0312c05] 復有清凈佛國,純阿鞞跋致、法性生身菩薩,無諸煩惱,唯有餘習,是故言「無三毒之名」。

[0312c07] 若有人言:如菩薩願言「我當度一切眾生」,而眾生實不盡度;此亦如是,欲令世界無三毒之名,亦應實有三毒不盡。若無三毒,何用佛為?如地無大闇,則不須日照。如經所說:「若無三法則佛不出世,若三法不斷則不得離老、病、死。」「三法」者則是三毒,如《三法經》,此中應廣說。

[0312c13] 複次,有世界,眾生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縛、是解等,於一相寂滅法中而生戲論;菩薩以是故願言:「令我世界中眾生不生三毒,知三毒實相即是涅槃。」

[0312c17] 問曰:

[0312c17] 一切眾生得如是智慧,是何等智慧?

[0312c18] 答曰:

[0312c18] 智慧是世間正見。世間正見中,說有布施、有罪福、有今世後世、有阿羅漢。信罪福故,能善布施。信有阿羅漢故,能善持戒、善禪定、善梵行。得正見力故,能善不嬈眾生。

[0312c22] 世間正見是無漏智慧根本,以是故說「國中無三毒之名」。貪慾有二種:一者、邪貪慾,二者、貪慾。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愚痴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痴,二者、愚痴。是三種邪毒眾生難可化度,與三易度。

[0312c27] 「無三毒名」者,無邪三毒之名。

[0312c28] 「善布施」等五事,如上〈放光品〉中說。

[0312c29] 【經】

[0312c29] 「使我般涅槃後,法無滅盡,亦無滅盡之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3a02] 【論】

[0313a02] 問曰:

[0313a02] 佛為法王尚自滅度,云何言「法無滅盡」?

[0313a03] 答曰:

[0313a03] 如上說,是菩薩願事不必實。一切有為法,從因緣和合生,云何常住而不滅?佛如日明,法如日沒與光,云何日沒而與光不滅?但久住故,無能見滅者,故名不滅。

[0313a07] 複次,是菩薩見諸佛法住有多有少,如迦葉佛法住七日,如釋迦牟尼佛法住千歲;是故菩薩發是願言:「法雖有為,願令相續不滅;如火得薪,相傳不絕。」

[0313a10] 複次,諸法實相名為佛法。是實法相,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受不動、不着不依、無所有,如涅槃相。法相如是,云何有滅?

[0313a13] 問曰:

[0313a14] 法相如是者,一切佛法皆應不滅!

[0313a14] 答曰:

[0313a15] 如所言,諸法實相無有滅者。有人憶想分別取諸法相、壞實法相,用二法說,是故有滅;實相法中無有滅也。

[0313a17] 複次,行般若波羅蜜無礙法、集無量功德故,隨其本願,法法相續,無有見其滅者;譬如仰射虛空,箭去極遠,人雖不見,要必當墮。

[0313a21] 【經】

[0313a21]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3a25] 【論】

[0313a25] 問曰:

[0313a25] 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墮地獄者,如提婆達、俱迦利、訶多釋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墮地獄。此中云何言「去佛如恆河沙等世界,但聞佛名便得道」耶?

[0313a28] 答曰:

[0313a29] 上已說有二種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隨眾生優劣現化佛。為法性生身佛故,說「乃至聞名得度」;為隨眾生現身佛故,說「雖共佛住,隨業因緣有墮地獄者」。

[0313b03] 法性生身佛者,無事不濟、無願不滿。所以者何?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無礙具足,為眾聖主,諸天及大菩薩希能見者。譬如如意寶珠難見、難得,若有見者,所願必果。如喜見葯,其有見者,眾患悉除。如轉輪聖王,人有見者,無不富足。如釋提桓因,有人見者,隨願悉得。如梵天王,眾生依附,恐怖悉除。如人念觀世音菩薩名者,悉脫厄難。是事尚爾,何況諸佛法性生身!

[0313b13] 問曰:

[0313b13] 釋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無有異體;何以故佛在世時,有作五逆罪人、飢餓、賊盜如是等惡?

[0313b15] 答曰:

[0313b15] 釋迦文佛本誓:「我出惡世,欲以道法度脫眾生,不為富貴世樂故出。」若佛以力與之則無事不能。

[0313b17] 又亦是眾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隨意度脫。

[0313b19] 又今佛但說清凈涅槃,而眾生譏論誹謗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導人民?此亦是繫縛法。」但以涅槃法化猶尚譏謗,何況雜以世樂!

[0313b22] 如提婆達欲令足下有千輻相輪故,以鐵作模燒而爍之,爍已,足壞,身惱大呼。爾時阿難聞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願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發至誠言:「我看羅睺羅與提婆達等者,彼痛當滅。」是時提婆達眾痛即除;執手觀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凈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佛告阿難:「汝觀提婆達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

[0313c01] 若好世人則無是咎。如是眾生,若以世樂,不得度也。是事種種因緣上已廣說。

[0313c02] 以是故說:「聞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0313c03] 複次,佛身無量阿僧祇種種不同:有佛為眾生說法令得道者;有佛放無量光明,眾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以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現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眾妙香,眾生聞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與眾生令得道者;有佛眾生但念而得道者;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聲而作佛事令眾生得道者;有佛眾生聞名而得道者,為是佛故說言:「我作佛時,其聞名者皆令得度。」

[0313c13] 複次,聞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聞已修道,然後得度。如須達長者,初聞佛名,內心驚喜,詣佛聽法而能得道。又如貰夷羅婆羅門,從雞泥耶結髮梵志所初聞佛名,心即驚喜,直詣佛所,聞法得道。是但說聞名,聞名為得道因緣,非得道也。

[0313c18] 問曰:

[0313c19] 此經言「聞諸佛名即時得道」,不言「聞名已修道乃得」。

[0313c20] 答曰:

[0313c20] 今言「即時」,不言「一心中」;但言更無異事聞之,故言「即時」。譬如經中說:「修慈心時即修七覺意。」

[0313c22] 難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緣眾生法,云何得即時修七覺?」

[0313c23] 答者言:「從慈起已即修七覺,更無餘法,故言即時。即時有二種:一者、同時,二者、雖久,更無異法。即是心而得修七覺亦名即時。」

[0313c27] 複次,有眾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應當得道,若聞佛名,即時得道。

[0313c28] 又復以佛威力故,聞即得度;譬如熟癰,若無治者,得小因緣而便自潰;亦如熟果,若人無取,微風因緣,便自墮落;譬如新凈白[迭*毛]易為受色。為是人故,說若聞佛名即時得道。譬如鬼神着人,聞仙人呪名,即時捨去。

[0314a04] 問曰:

[0314a04] 過如恆河沙等世界,誰傳此名令彼得聞?

[0314a05] 答曰:

[0314a06] 佛以神力舉身毛孔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寶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一一諸佛各說妙法以度眾生,又說諸佛名字,以是故聞。如〈放光〉中說。

[0314a09] 複次,諸大菩薩以本願欲至無佛法處稱揚佛名,如此品中說者,是故得聞。復有大功德人從虛空中聞佛名號,如薩陀波崙菩薩。又有從諸天聞,或從樹木音聲中聞,或從夢中。

[0314a13] 複次,諸佛有不可思議力故自往語,或以聲告。

[0314a14] 又如菩薩作願誓度一切眾生,以是故說:「我成佛時,過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聞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4a18] 問曰:

[0314a18] 上欲得諸功德及諸所願,是諸事皆是眾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4a20] 答曰:

[0314a20] 是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贊般若波羅蜜。

[0314a21] 複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以是故,行者雖行六波羅蜜及種種功德和合能具眾願,而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0314a28] 複次,如《般若》後品中說:「若無般若波羅蜜,與五事不名波羅蜜。」雖普修眾行,亦不能滿具諸願;如種種畫彩,若無膠者,亦不中用。眾生從無始世界中來,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受世間果報已而復還盡。所以者何?離般若波羅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羅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羅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續而無窮盡。

[0314b07]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復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方便力還起諸功德業;此清凈業因緣故,無願不得。與功德離般若波羅蜜,無有無礙智慧,云何言「欲得諸願,當學檀波羅蜜等」?

[0314b12] 複次,又以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壞瓶盛水,般若波羅蜜如盛熟瓶;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

[0314b16]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


大智度論釋報應品第二(卷三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14b25] 【經】

[0314b25]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作是功德,是時四天王皆大歡喜,意念言:『我等當以四鉢奉上菩薩,如前天王奉先佛鉢。』」

[0314b29] 【論】

[0314b29] 問曰:

[0314b29] 前品說已具,今何以重說?

[0314b29] 答曰:

[0314c01] 前雖嘆般若波羅蜜,事未具足,聞者無厭,是故復說。

[0314c02] 複次,初品但贊般若波羅蜜力,今贊行者能作是功德,四天王等歡喜奉鉢。

[0314c04] 複次,以菩薩能具諸願行,故佛安慰、勸進,言有此果報,終不虛也。

[0314c05] 複次,般若波羅蜜有二種果:一者、成佛度眾生;二者、雖未成佛,受世間果報——轉輪聖王、釋、梵天王主三千世界,世間福樂供養之事,悉皆備足。今以世間果報以示眾生,故說是事。

[0314c09] 複次,世間欲成大業,多有壞亂者;菩薩則不然,內心既定,外事亦應。

[0314c11] 如是等因緣,故說此品。

[0314c12] 問曰:

[0314c12] 菩薩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天、世人何因緣故喜?

[0314c13] 答曰:

[0314c13] 諸天皆因十善、四禪、四無量故生;是諸功德,皆由諸佛菩薩故有。

[0314c15] 若佛出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種;若佛不在世,阿修羅種多,諸天減少;以種雜福不清凈故。

[0314c17] 若諸佛出世,能斷諸天疑網,能成大事。如釋提桓因命欲終時,心懷怖畏,求佛自救,遍不知處。雖見出家之人,山澤閑處,所供養者,皆亦不能斷其疑網。爾時毘首羯磨天白釋提桓因言:「屍毘王苦行奇特,世所希有!諸智人言:『是人不久當得作佛!』」釋提桓因言:「是事難辦!何以知之?如魚子、菴羅樹華、發心菩薩,是三事因時雖多,成果甚少。今當試之!」帝釋自化為鷹,毘首羯磨化作鴿,鴿投於王,王自割身肉,乃至舉身上稱以代鴿命,地為震動。是時釋提桓因等心大歡喜,散眾天華,嘆未曾有;如是決定大心,成佛不久!

[0314c29] 複次,凡夫人肉眼,無有智慧,苦身求財,以自生活;聞菩薩增益六波羅蜜,成佛不久,猶尚歡喜,何況諸天!

[0315a03] 問曰:

[0315a03] 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有阿修羅難;上諸天等無有此患,何以歡喜?

[0315a04] 答曰:

[0315a04] 上諸天雖無阿修羅患,若佛不出世,生其天上者少;設有生者,五欲不妙。所以者何?但修不凈福故。色界諸天宮殿,光明、壽命,亦復如是。

[0315a08] 複次,諸天中有智慧者,能知禪味、五欲悉皆無常;唯佛出世,能令得常樂涅槃。以世間樂、涅槃樂皆由佛菩薩得,是故歡喜。譬如甘美果樹茂盛成就,人大歡喜,以樹有種種利益:有庇其蔭者,有用其華,食其果實。菩薩亦如是,能以離不善法蔭遮三惡苦熱,能與人天富樂之華,令諸賢聖得三乘之果,是故歡喜。

[0315a15] 問曰:

[0315a15] 諸天供養事多,何以奉鉢?

[0315a16] 答曰:

[0315a16] 四天王奉鉢,與天供養。諸天供養,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時,釋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執蓋,四天王四邊防護。凈居諸天欲令菩薩生厭離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門身。又出家時,四天王勅使者捧舉馬足,自四邊侍護菩薩。天帝釋取髮,於其天上城東門外立髮塔;又持菩薩寶衣,於城南門外立衣塔;佛至樹下時,奉上好草。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鉢。

[0315a26] 四鉢義,如先說。

[0315a27] 問曰:

[0315a27] 佛一身何以受四鉢?

[0315a27] 答曰:

[0315a27] 四王力等,不可偏受。

[0315a28] 又令見佛神力,合四鉢為一,心喜信凈,作是念:「我等從菩薩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養,功德不虛。」

[0315b01] 問曰:

[0315b01] 四天王壽命五百歲,菩薩過無量阿僧祇劫然後成佛;今之四天,非是後天,何以故喜?

[0315b03] 答曰:

[0315b04] 同一姓故;譬如貴姓胤流百世,不以遠故為異。或時行者,見菩薩增益六波羅蜜時,心作是願:「是菩薩成佛時,我當奉鉢。」是故得生。

[0315b07] 複次,四天王壽五百歲;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處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以此歲壽五百歲,為人間九百萬歲。菩薩能作是功德者,或近成佛,初生四天王,足可得值。

[0315b11] 問曰:

[0315b11] 如摩訶衍經中說:有佛以喜為食,不食揣食。如天王佛衣服儀容,與白衣無異,不須鉢食,何以言「四天王定應奉鉢」?

[0315b14] 答曰:

[0315b14] 定者,為用鉢者故,不說不用。

[0315b15] 複次,用鉢諸佛多,不用鉢者少,是故以多為定。

[0315b17] 【經】

[0315b17]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皆歡喜,意念言:『我等當給侍供養菩薩,減損阿修羅種,增益諸天眾。』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意念言:『我等當請是菩薩轉法輪。』」

[0315b21] 【論】

[0315b21] 釋曰:

[0315b21] 是諸天等,以華香瓔珞,禮拜恭敬,聽法讚歎等供養;亦作是念:「人修凈福,阿修羅種減,增益三十三天,我諸天亦得增益。」

[0315b24] 問曰:

[0315b24] 上六種天已說,何以故更說「三千大千世界中,乃至阿迦尼吒天歡喜供養」?

[0315b26] 答曰:

[0315b26] 先說一須彌山上六天,此說三千大千世界諸天;先但說欲界,今此說欲界、色界諸天請佛轉法輪;上雖說凈居諸天種種供養勸助,今請轉法輪事大故。

[0315b29] 問曰:

[0315c01] 三藏中但說「梵天請轉法輪」,今何以說「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

[0315c02] 答曰:

[0315c02] 欲界天近故前來。色界都名為梵,若說梵王請佛,已說與天。又梵為色界初門,說初故,後亦說。

[0315c05] 複次,眾生有佛無佛常識梵天,以梵天為世間祖父,為世人故說梵天。

[0315c06] 法輪相,如先說。

[0315c08] 【經】

[0315c08]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歡喜,意念言:『我等當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0315c11] 【論】

[0315c11] 問曰:

[0315c11] 前已說「能作是功德」,今何以復說「增益六波羅蜜」?

[0315c12] 答曰:

[0315c12] 先說總相,今說別相。

[0315c13] 複次,前所說功德中(前品中功德也)種種無量,聞者厭惓;今但略說六波羅蜜,則盡攝諸功德。

[0315c14] 複次,為天說故,「能作諸功德」;為人說故,「增益六波羅蜜」。何以知之?如後說「善男子、善女人」,以是故知。

[0315c17] 問曰:

[0315c17] 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何以不說「善天」,而但人中說「善男子、善女人」?

[0315c19] 答曰:

[0315c19] 諸天皆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知供養菩薩,故不別說其善。

[0315c20] 人以肉眼見,無知;善者,能知供養,以少故,別說善者。

[0315c21] 善者,從佛聞法,或從弟子、菩薩聞;或聞受記當作佛,又聞佛讚歎其名者,故知修善。

[0315c23] 問曰:

[0315c24] 何以但說男子、女人善,不說二根、無根者善?

[0315c25] 答曰:

[0315c25] 無根,所謂無得道相,是故不說。如毘尼中不得出家,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緣故便瞋;結使多故,着於世事;多懷疑網,不樂道法;雖能少修福事,智慧淺薄,不能深入;本性轉易,是故不說。聲聞法如是說。

[0316a01] 摩訶衍中,譬如大海,無所不容;是無根人或時修善,但以少故不說。所謂少者,於男女中,是人最少,是人修善者少;譬如白人,雖復鬚髮、黶子黑,不名黑人。

[0316a05] 二根人結使多雜,亦行男事、亦行女事,其心邪曲,難可勉濟;譬如稠林曳木,曲者難出。又如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二根人亦如是,心多邪曲故,不任得道。

[0316a11] 以是故,但說男子、女人中善者。

[0316a11] 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惡罵。如《法句.罵品》中說:「能忍惡罵人,是名人中上!」譬如好良馬,可中為王乘。

[0316a14] 複次,以五種邪語及鞭杖、打害、縛繫等不能毀壞其心,是名為善相。

[0316a15] 複次,三業無失,樂於善人;不毀他善,不顯己德;隨順眾人,不說他過;不着世樂,不求名譽,信樂道德之樂;自業清凈,不惱眾生;心貴實法,輕賤世事;唯好直信,不隨他誑;為一切眾生得樂故,自舍己樂;令一切眾生得離苦故,以身代之。

[0316a21] 如是等無量名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說「善男子、善女人」。

[0316a23] 問曰:

[0316a23] 善男子、善女人何因能作是願?

[0316a24] 答曰:

[0316a24] 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尠少,習近菩薩,欲求過度;譬如沉石雖重,依船得度。

[0316a26] 又善男子、善女人聞菩薩不從一世、二世而得成道,無央數世往來生死,便作是念:「我當與為因緣。」

[0316a28] 複次,菩薩積德厚故,在所生處,眾生皆來敬仰菩薩,以蒙利益重故。若見菩薩舍壽,則生是願:「我當與菩薩作父母、妻子、眷屬。」所以者何?知習近善人,增益功德故;譬如積集眾香,香氣轉多。

[0316b04] 如菩薩先世為國王太子,見閻浮提人貧窮,欲求如意珠,入於大海,至龍王宮。龍見太子威德殊妙,即起迎逆,延前供養,而問之言:「何能遠來?」太子答曰:「我憐閻浮提眾生故,欲求如意寶珠以饒益之!」龍言:「能住我宮,受供一月,當以相與!」太子即住一月,為龍王讚歎多聞,龍即與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龍言:「太子有相,不久作佛,我當作多聞第一弟子。」時,太子復至一龍宮得珠,雨二由旬,二月讚歎神通力。龍言:「太子作佛不久,我當作神足第一弟子。」復至一龍宮得珠,雨三由旬,三月讚歎智慧。龍言:「太子作佛不久,我當作智慧第一弟子。」諸龍與珠已,言:「盡汝壽命,珠當還我。」菩薩許之。太子得珠,至閻浮提;一珠能雨飲食,一珠能雨衣服,一珠能雨七寶,利益眾生。

[0316b20] 又如須摩提菩薩,見燃燈佛,從須羅娑女買五莖花,不肯與之;即以五百金錢得五莖花,女猶不與,而要之言:「願我世世常為君妻,當以相與!」菩薩以供養佛故,即便許之。

[0316b24] 又妙光菩薩,長者女見其身有二十八相,生愛敬心,住在門下。菩薩既到,女即解頸琉璃珠,着菩薩鉢中,心作是願:「我當世世為此人婦!」此女二百五十劫中,集諸功德;後生喜見婬女園蓮花中,喜見養育為女,至年十四,女工、世智,皆悉備足。爾時,有閻浮提王,名為財主,太子名德主,有大悲心,時出城入園游觀,諸婬女等導引歌贊。德主太子散諸寶物、衣服、飲食;譬如龍雨,無不周遍。喜德女見太子,自造歌偈而贊太子,愛眼視之,目未曾眴,而自發言:「世間之事,我悉知之,以我此身,奉給太子!」太子問言:「汝為屬誰?若有所屬,此非我宜。」爾時,喜見婬女答太子言:「我女生年日月時節,皆與太子同。此女非我腹生,我晨朝入園,見蓮花中有此女生,我因養育,畜以為女。無以我故而輕此女!此女六十四能,無不悉備;女工技術、經書、醫方,皆悉了達;常懷慚愧,內心忠直,無有嫉妬,無邪婬想。我女德儀如是,太子必應納之!」德主太子答語女言:「姊!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薩道,無所愛惜。國財妻子,象馬七珍,有所求索,不逆人意;若汝生男女及以汝身,有人求者,當以施之,莫生憂悔!或時舍汝出家,為佛弟子,凈居山藪,汝亦勿愁!」喜德女答言:「假令地獄火來,燒滅我身,終亦不悔!我亦不為婬欲戲樂故而以相好,我為勸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奉事正士!」女又白太子言:「我昨夜夢見妙日身佛,坐道樹下,可往觀之!」太子見女端正,又聞佛出,以此二因緣故,共載一車,俱詣佛所。佛為說法,太子得無量陀羅尼門;女得調伏心志。太子爾時,以五百寶花供養於佛,以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太子白父王言:「我得見妙日身佛,大得善利。」父王聞已,舍所愛重之物以與太子,與其官屬國內人民,俱詣佛所。佛為說法,王得一切法無闇燈陀羅尼。時王思惟:「不可以白衣法攝治國土、受於五欲而可得道!」作是思惟已,立德主太子為王,出家求道。是時太子於月十五日六寶來應,喜德妻變為寶女。如《不可思議經》中廣說如是等因緣。

[0317a07] 故知善男子、善女人世世願為菩薩父母、妻子、眷屬。

[0317a10] 【經】

[0317a10] 「爾時,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自念言:『我等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婬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慾共會;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婬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欲。」

[0317a16] 【論】

[0317a16] 問曰:

[0317a16] 諸天何以作是願?

[0317a16] 答曰:

[0317a16] 世間中有五欲第一,無不愛樂;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繫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以是故,諸天方便,令菩薩遠離婬欲。

[0317a19] 複次,若受與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着自沒!以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

[0317a22] 問曰:

[0317a22] 云何令離?

[0317a22] 答曰:

[0317a22] 如釋迦文菩薩在凈飯王宮欲出城游觀,凈居諸天化為老、病、死人,令其心厭;又令夜半見諸宮人妓直惡露不凈、涕唾流涎、屎尿塗漫;菩薩見已,即便穢厭。或時諸天令女人噁心妬忌,不識恩德,惡口欺誑,無所省察;菩薩見已,即生念言:「身雖似人,其心可惡!」即便舍之。欲使菩薩從初發心,常作童真行,不與色慾共會。何以故?婬欲為諸結之本!佛言:「寧以利刀割截身體,不與女人共會!刀截雖苦,不墮惡趣;婬欲因緣,於無量劫數受地獄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17b05] 或有人言:「菩薩雖受五欲,心不着故,不妨於道。」以是故經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梵世,無始眾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尚所應得而不得之,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以是故,菩薩應作童真,修行梵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17b11] 梵行菩薩,不着世間故,速成菩薩道;若婬欲者,譬如膠漆,難可得離。所以者何?身受欲樂,婬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婬戒在初,又亦為重。

[0317b15] 【經】

[0317b1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要當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耶?」

[0317b16]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薩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或有菩薩,從初發意斷婬欲,修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慾;或有菩薩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17b20] 【論】

[0317b20] 釋曰:

[0317b21] 是三種菩薩,初者、如世間人受五欲,後舍離出家,得菩提道。

[0317b22] 二者、大功德牢固,初發心時斷於婬欲,乃至成佛道。是菩薩,或法身,或肉身;或離欲,或未離欲。

[0317b24] 三者、清凈法身菩薩,得無生法忍,住六神通。為教化眾生故,與眾生同事而攝取之。或作轉輪聖王,或作閻浮提王、長者、剎利,隨其所須而利益之。

[0317b29] 【經】

[0317b29] 「譬如幻師、若幻弟子,善知幻法,幻作五欲,於中共相娛樂。於汝意云何?是人於此五欲,頗實受不?」

[0317c02]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317c02]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於中受樂,成就眾生,亦復如是。是菩薩摩訶薩不染於欲,種種因緣,毀訾五欲:欲為熾然,欲為穢惡,欲為毀壞,欲為如怨!是故,舍利弗!當知菩薩為眾生故受五欲。」

[0317c07] 【論】

[0317c07] 問曰:

[0317c07] 三種菩薩中,何以獨為一種菩薩作譬喻?

[0317c08] 答曰:

[0317c08] 一者、如人法,不斷婬欲;二者、常斷婬欲,修於凈行;三者、亦修凈行,現受婬欲——以人不了故,為作譬喻。

[0317c11] 問曰:

[0317c11] 何以不以夢、化等為喻?

[0317c11] 答曰:

[0317c12] 夢非五情所知,但內心憶想故生;人以五情所見,變失無常,可以得解。化雖五情所知,而見者甚少。佛為度可度眾生,幻是眾人所信,是故為喻。

[0317c15] 如幻師以幻術故,於眾人中現希有事,令人歡喜;菩薩幻師亦如是,以五神通術故,於眾生中化作五欲,共相娛樂,化度眾生。眾生有二種:在家、出家。為度出家眾生故,現作聲聞、辟支佛、佛及諸出家外道師;在家眾生,或有見出家者得度,或有見在家同受五欲而可化度。

[0317c22] 菩薩常以種種因緣,毀訾五欲。

[0317c22] 「欲為熾然」者,若未失時,三毒火然;若其失時,無常火然。二火然故,名為「熾然」,都無樂時。

[0317c24] 「欲為穢惡」者,諸佛、菩薩、阿羅漢等諸離欲者,皆所穢賤。譬如人見狗食糞,賤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噉不凈;受欲之人,亦復如是,不得內心離欲之樂,而於色欲不凈求樂。

[0317c28] 「欲為毀壞」者,着五欲因緣故,天王、人王、諸富貴者,亡國、危身,無不由之!

[0318a01] 「欲如怨」者,失人善利;亦如刺客,外如親善,內心懷害;五欲如是,喪失善心,奪人慧命。五欲之生,正為破壞眾善、毀敗德業故出。又知五欲如鉤賊魚、如摾害鹿、如燈焚蛾,是故說「欲如怨」。怨家之害,不過一世;着五欲因緣,墮三惡道,無量世受諸苦毒。

[0318a08] 【經】

[0318a08]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應行般若波羅蜜?」

[0318a09]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凈。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以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着。」

[0318a23] 【論】

[0318a23] 問曰:

[0318a23] 是事,舍利弗上已問,今何以重問?

[0318a24] 答曰:

[0318a24] 先因佛說「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波羅蜜」故問,非自意問。

[0318a25] 複次,今舍利弗聞上種種贊般若功德,心歡喜,尊重般若故,問「云何應行」;如病人聞嘆良藥,便問「云何應服」。

[0318a28] 問曰:

[0318a28] 先已問「住不住法,行檀波羅蜜,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如是等為行般若」,今何以復問行?

[0318b01] 答曰:

[0318b01] 上總問諸波羅蜜,此但問般若;上廣讚歎般若為主,此直問行般若。

[0318b03] 複次,上雖廣嘆般若波羅蜜,時會渴仰欲得;是故舍利弗為眾人故,問「行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功德無量無盡,佛智慧亦無量無盡;若舍利弗不發問,則佛讚歎無窮已;若舍利弗不問者,則無因緣故則不應止。

[0318b08] 問曰:

[0318b08] 般若功德尊重,若佛廣贊有何不可?

[0318b09] 答曰:

[0318b09] 讚歎般若,聞者歡喜尊重,則增其福德;若聞說般若,則增其智慧。不但以福德因緣故可成佛道,要須智慧得成;是故不須但讚歎。

[0318b12] 人聞讚歎,心已清凈,渴仰欲得般若;如為渴人,廣讚歎美飲,不解於渴,即便應與之。如是等因緣故,舍利弗今問行般若。

[0318b15] 問曰:

[0318b15] 如人有眼見,方知所趣處,然後能行。菩薩亦如是,先念佛道,知般若,見已,身然後應行;今何以言「不見菩薩及般若」?若不見,云何得行?

[0318b19] 答曰:

[0318b19] 此中不言常不見,但明入般若觀時,不見菩薩及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令眾生知實法故出。此菩薩名字,眾緣和合假稱。如後品中廣說。般若波羅蜜名字亦如是,眾法和合故,假名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雖是假名,而能破諸戲論;以自性無故,說言「不可見」。如火從眾緣和合,假名為火,雖無實事而能燒物。

[0318b26] 問曰:

[0318b27] 若入般若中不見,出則便見,何者可信?

[0318b27] 答曰:

[0318b28] 上言「般若為實法故出」,是則可信;出般若波羅蜜,不實,故不可信。

[0318b29] 問曰:

[0318b29] 若「入般若中不見,出則見」者,當知非法常空,以般若力故空!

[0318c02] 答曰:

[0318c02] 世俗法故,言行、言入般若波羅蜜;諸觀戲論滅故,無出、無入。若諸賢聖不以名字說,則不得以教化凡夫;當取說意,莫着語言!

[0318c05] 問曰:

[0318c05] 若般若中貴一切法空,此中何以先說眾生空破我?

[0318c06] 答曰:

[0318c06] 初聞般若,不得便說一切法空。我,不可以五情求得,但憶想分別生我想,無而謂有。又意情中無有定緣,但憶想分別、顛倒因緣故,於空五眾中而生我想。若聞無我,則易可解。色等諸法,現眼所見;若初言空無,則難可信。今先破我,次破我所法;破我、我所法故,則一切法盡空。如是離欲,名為得道。

[0318c14] 複次,般若波羅蜜,無一定法故。

[0318c14] 「不見我行般若,不見不行」者,如凡夫不得般若,故名「不行」;菩薩則不然,但行空般若,故說「不見不行」。

[0318c17] 複次,佛為法王,觀與菩薩其智甚少,雜諸結使,不名為行。譬如國王雖得少物,不名為得;佛亦如是教諸菩薩,雖有少行,不名為行。

[0318c20] 複次,行般若波羅蜜者生憍慢,言「我有般若波羅蜜」,取是相;若不行者,心自懈沒而懷憂悴。是故言「不見我行與不行」。

[0318c23] 複次,「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者,破着有見;「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者,破着無見。

[0318c25] 複次,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者,止諸法戲調;不見我不行者,止懈怠心故。譬如乘馬,疾則制之,遲則鞭之。

[0318c27] 如是等分別「行」、「不行」。

[0318c28] 複次,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菩薩字性空」。是中雖但說菩薩字空,而五眾亦空。

[0319a01] 「空中無色,離色亦無空」者,「空」名法空,法空中乃無一毫法,何況麁色!「空亦不離色」,所以者何?破色故有空,云何言離色!受、想、行、識亦如是。何以故?佛自更說因緣,所謂「但有名字謂為菩提,但有名字謂為菩薩,但有名字謂為空」。

[0319a06] 問曰:

[0319a06] 先已說此事,今何以重說?

[0319a07] 答曰:

[0319a07] 先說「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今說「不見」因緣,所謂「但有名謂為菩提,但有名謂為菩薩,但有名謂為空」。

[0319a10] 上菩薩、此菩薩義同。「菩薩字」,即如「菩薩」中說。

[0319a11] 般若波羅蜜分為二分:成就者名為「菩提」,未成就者名為「空」。

[0319a13] 「生相」實不可得故,名為「無生」。所以者何?若先生後法,若先法後生,若生法一時,皆不可得,如先說。無生故「無滅」,若法不生不滅如虛空,云何有垢有凈?譬如虛空,萬歲雨亦不濕、大火燒不熱、煙亦不着。所以者何?本自無生故。

[0319a18] 菩薩能如是觀,不見離是不生不滅法有生有滅、有垢有凈。何以故?佛自說因緣:「一切法皆憶想分別,因緣和合故,強以名說。」不可說者是實義,可說者皆是名字。

[0319a22]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名字」者,先略說名字,所謂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菩提字;今廣說一切名字皆不可見,不見故不着——不着者,不可得故。如諸眼中,慧眼第一;菩薩以慧眼遍求不見,乃至不見細微一法,是故不着。

[0319a27] 問曰:

[0319a27] 若菩薩一切法中不着,何得不入涅槃?

[0319a28] 答曰:

[0319a28] 是事處處已說,今此中略說: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願未滿故,精進波羅蜜力故,般若波羅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謂不着於不着故。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說「菩薩雖不着諸法,而不入涅槃」。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

[0319b06] 【經】

[0319b06]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菩薩但有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識亦但有字。』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不見眾生,乃至不見知者、見者,所說名字亦不可見。」

[0319b15] 【論】

[0319b15] 問曰:

[0319b15] 第二品末已說空,今何以重說?

[0319b16] 答曰:

[0319b16] 上多說法空,今雜說法空、眾生空。行者觀外法盡空無所有,而謂能知空者不空,是故復說「觀者亦空」。是眾生空,聲聞法中多說,一切佛弟子皆知諸法中無我。佛滅後五百歲分為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眾生空,言「五眾是定有法」,但受五眾者空。以是故佛說眾生空以況法空。

[0319b22] 複次,我空易知,法空難見。所以者何?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但以身見力故憶想分別為我。法空者,色可眼見、聲可耳聞,是故難知其空。是二事般若波羅蜜中皆空,如「十八空」義中說。

[0319b27] 問曰:

[0319b27] 如我乃至知者、見者,為是一事?為各各異?

[0319b28] 答曰:

[0319b28] 皆是一我,但以隨事為異。於五眾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眾和合中生故,名為「眾生」。命根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眾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名「養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眾法有數,故名「眾數」。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覩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複次,用眼見色,以五邪見觀五眾,用世間、出世間正見觀諸法,是名「見者」,所謂眼根、五邪見、世間正見、無漏見,是名「見者」。與四根所知及意識所知,通名為「知者」。如是諸法皆說是「神」。

[0319c14] 此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聖求之不可得,但憶想分別,強為其名。諸法亦如是,皆空無實,但假為其名。

[0319c16] 問曰:

[0319c16] 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餘名?

[0319c17] 答曰:

[0319c17] 略說則十六,廣說則無量。隨事起名,如官號差別、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種種諸名,皆是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

[0319c20] 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0319c22] 【經】

[0319c22]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般若波羅蜜,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用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諸名字法、名字所着處亦不可得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譬如滿閻浮提竹、麻、稻、茅,諸比丘其數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連等,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用智慧度脫一切眾生故。」

[0320a02] 【論】

[0320a02] 釋曰:

[0320a02] 有二因緣故,菩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見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異。二者、以此智慧,為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得涅槃。聲聞、辟支佛智慧但觀諸法空,不能觀世間、涅槃為一。譬如人出獄,有但穿牆而出自脫身者;有破獄壞鎖,既自脫身,兼濟眾人者。

[0320a08] 複次,菩薩智慧入二法中故勝: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羅蜜。

[0320a10] 復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

[0320a11] 復有二法:一者、常住禪定,二者、能通達法性。

[0320a12] 復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眾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樂。

[0320a13] 復有二法:一者、慈心,無怨無恚;二者、乃至諸佛功德,心亦不着。

[0320a15] 如是等種種功德莊嚴智慧故勝聲聞、辟支佛。

[0320a16] 問曰:

[0320a16] 諸鈍根者可以為喻,舍利弗智慧利根何以為喻?

[0320a17] 答曰:

[0320a17] 不必以鈍根為譬喻,譬喻為莊嚴論議、令人信着;故以五情所見以喻意識,令其得悟。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

[0320a20] 複次,一切眾生着世間樂,聞道得涅槃則不信不樂;以是故以眼見事,喻所不見。譬如苦藥,服之甚難;假之以蜜,服之則易。

[0320a23] 複次,舍利弗於聲聞中智慧第一,比諸佛菩薩未有現焉。

[0320a24] 「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為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

[0320a28] 問曰:

[0320a29] 諸弟子甚多,何以故說「舍利弗、目揵連等,滿閻浮提中,如竹、麻、稻、茅」?

[0320b01] 答曰:

[0320b01] 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連;此二人於佛法中大,於外法中亦大。富樓那、迦郗那、阿那律等,於佛法中雖大,於外法中不如。

[0320b05] 又此二人常在大眾助佛揚化,破諸外道;富樓那等比丘無是功德,是故不說。

[0320b07] 複次,若說舍利弗則攝一切智慧人,若說目揵連則攝一切禪定人。

[0320b09] 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今此名為假喻。所以不以與物為喻者,以此四物叢生稠緻、種類又多故。

[0320b11] 舍利弗、目連等比丘滿閻浮提,如是諸阿羅漢智慧和合不及菩薩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0320b14] 問曰:

[0320b14] 何以不但說「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而說「百分、千分不及一」?

[0320b15] 答曰:

[0320b16]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極語。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縛楚毒,然後乃殺。如聲聞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為喻;大乘法中,則以「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0320b20] 【經】

[0320b20] 「舍利弗!置閻浮提滿中如舍利弗、目連等。若滿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連等;復置是事,若滿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連等智慧,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0320b25] 【論】

[0320b25] 釋曰:

[0320b25] 此義同上閻浮提,但以多為異。

[0320b26] 問曰:

[0320b26] 舍利弗、目連等雖多智慧無異,何以以多為喻?

[0320b27] 答曰:

[0320b27] 有人謂少無力,多則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又如絕健之人,少眾力寡不能制之,大軍攻之則伏。

[0320b29] 有人謂一舍利弗智慧少,則不及菩薩,多或能及。佛言:「雖多不及。」故以多為喻。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諸明勢不及日。亦如十方世界諸山,不如一金剛珠。所以者何?菩薩智慧是一切諸佛法本,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如迦陵毘伽鳥子雖未出[聲-耳+卵],其音勝於眾鳥,何況出[聲-耳+卵]!菩薩智慧亦如是,雖未出無明[聲-耳+卵]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何況成佛!

[0320c09] 又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成就,福祚威德勝於一切諸王,何況作轉輪聖王!菩薩亦如是,雖未成佛,無量阿僧祇劫集無量智慧福德故,勝於聲聞辟支佛,何況成佛!

[0320c14] 【經】

[0320c1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

[0320c15] 【論】

[0320c16] 問曰:

[0320c16] 先已說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今何以復重說?

[0320c17] 答曰:

[0320c17] 非重說也!上總相說,今別相說。

[0320c18] 先言「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菩薩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況千萬歲!

[0320c21] 【經】

[0320c21]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聲聞所有智慧——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諸眾智無有差別,不相違背,無生、性空。若法不相違背、無生、性空,是法無有別異;云何世尊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出過聲聞、辟支佛上』?」

[0320c26] 【論】

[0320c26] 問曰:

[0320c26] 上佛已說「菩薩摩訶薩修智慧出過聲聞、辟支佛上」,今舍利弗何以故問?

[0320c28] 答曰:

[0320c28] 不問智慧勢力能度眾生,今但問佛及六子智慧體性法中無有差別者。以諸賢聖智慧皆是諸法實相慧,皆是四諦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脫門、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說無有差別。

[0321a04] 複次,如須陀洹以無漏智滅結得果,乃至佛亦如是;如須陀洹用二種解脫果:有為解脫、無為解脫,乃至佛亦如是;如佛入涅槃,須陀洹極遲不過七世。

[0321a07] 皆同事、同緣、同行、同果報,以是故言「無相違背」。所以者何?不生、性空故。

[0321a09] 問曰:

[0321a09] 破無明、集諸善法故生智慧;是智慧,心相應、心共生、隨心行,是中云何說「智慧無生、性空,無有別異」?

[0321a12] 答曰:

[0321a12] 智慧緣滅諦是「不生」;因緣和合故無有自性,是名「性空」,無所分別。智慧隨緣得名,如眼緣色生眼識,或名眼識、或名色識。智慧雖因緣和合作法,以緣無生、性空故名為「無生」、「性空」。

[0321a16] 問曰:

[0321a16] 諸賢聖智慧皆緣四諦生,何以但說滅諦?

[0321a17] 答曰:

[0321a17] 四諦中滅諦為上。所以者何?是三諦皆屬滅諦故。譬如人請天子併食群臣,亦名供養天子。

[0321a19] 複次,滅諦故說「無生」,三諦故說「性空」。

[0321a20] 複次,有人言:是諸智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緣和合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生。

[0321a23] 問曰:

[0321a23] 若爾者,智慧、愚痴無有別異!

[0321a23] 答曰:

[0321a24] 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別異;如火各各不同,而滅相無異。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於般若波羅蜜中,皆同一味、無有差別。如五色近須彌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內外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相畢竟清凈故。

[0321b01] 複次,愚痴實相即是智慧;若分別著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別異?

[0321b03] 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轉後深入,痴、慧無異。

[0321b04] 以是故,是諸眾智無有別異、不相違背、不生、性空,故無咎。

[0321b06] 【經】

[0321b06] 佛告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眾生,當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度一切眾生。』諸聲聞、辟支佛智慧為有是事不?」

[0321b09]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321b10] 【論】

[0321b10] 釋曰:

[0321b10] 有四種論:一者、必定論,二者、分別論,三者、反問論,四者、置論。

[0321b12] 「必定論」者,如眾生中世尊為第一,一切法中無我,世間不可樂,涅槃為安隱寂滅,業因緣不失。如是等名為「必定論」。

[0321b14] 「分別論」者,如無畏太子問佛:「佛能說是語令他人瞋不?」

[0321b16] 佛言:「是事當分別答。」

[0321b16] 太子言:「諸尼健子輩了矣!佛或時無憐愍心故,出眾生於罪中,而眾生瞋,然眾生後當得利。」

[0321b18] 爾時無畏之子坐其膝上。

[0321b19] 佛問無畏:「汝子或時吞諸瓦石草木,汝聽咽不?」

[0321b20] 答言:「不聽。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縱令血出亦不置之。」

[0321b22] 佛言:「汝不愍之耶?」

[0321b22] 答言:「愍之深故,為出瓦石,雖當時痛,後得安隱。」

[0321b23] 佛言:「我亦如是。若眾生欲作重罪,善教不從,以苦言諫之,雖起瞋恚,後得安隱。」

[0321b25] 又如五比丘問佛:「受樂得道耶?」

[0321b26] 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樂;有受樂得罪,受樂得福。」

[0321b28] 如是等名為「分別論」。

[0321b28] 「反問論」者,還以所問答之。

[0321b29] 如佛告比丘:「於汝意云何?是色常耶?無常耶?」

[0321c01] 比丘言:「無常。」

[0321c01] 「若無常,是苦不?」

[0321c02] 答言:「苦。」

[0321c02] 「若法是無常、苦,聞法聖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

[0321c03] 答曰:「不也!世尊!」

[0321c03] 佛告比丘:「從今已後,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應以正實智慧知;受、想、行、識亦如是。」

[0321c07] 如是等名「反問論」。

[0321c07] 「置論」者,如十四難: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如是等是名為「置論」。

[0321c09] 今佛以反問論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於事未悟,佛反問事端,令其得解。

[0321c11] 菩薩度眾生智慧名為「道慧」。如後品中說:「薩婆若慧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慧是諸佛事,道種慧是菩薩事。」

[0321c13] 複次,八聖道分為實道;令眾生種種因緣入道,是名「道慧」。

[0321c15] 令眾生住於道中,是為「利益」聲聞種、辟支佛種、佛種。

[0321c16] 又復一切智慧無所不得,是名「一切種」。若有為、若無為,用一切種智知。

[0321c18] 得佛道已,應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或大乘、或聲聞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樂;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復不得,當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眾生」。

[0321c23] 問曰:

[0321c23] 若佛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為眾生,何以故問?

[0321c24] 答曰:

[0321c24] 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說「諸聲聞、辟支佛不如菩薩」,是故佛問。

[0321c26]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321c26] 所以者何?聲聞、辟支佛雖有慈心,本不發心愿度一切眾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21c29] 以是故,菩薩一日修智慧,過聲聞、辟支佛上。

[0322a02] 【經】

[0322a02]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一切眾生,令得無餘涅槃』不?」

[0322a04]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322a05]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諸聲聞、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0322a07] 【論】

[0322a07] 問曰:

[0322a07] 上已反問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復問?

[0322a08] 答曰:

[0322a08] 以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與諸佛菩薩等,而佛不聽。譬如有人慾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以是故佛重質其事。

[0322a11] 複次,雖同一事,義門各異。先言「智慧,為一切眾生故」,今言「頗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得無餘涅槃』?」

[0322a14] 「無餘涅槃」者,義如先說。

[0322a15] 複次,一聲聞、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況一切聲聞、辟支佛!

[0322a17] 【經】

[0322a17]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我行六波羅蜜,成就眾生,莊嚴世界,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不?」

[0322a20]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0322a21] 【論】

[0322a21] 釋曰:

[0322a21] 先略說「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廣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0322a24] 「六波羅蜜」義,如先說。「教化眾生、凈佛世界」,後當說。與「十力」等,如先說。

[0322a26] 【經】

[0322a26]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作是念:『我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譬如螢火蟲不作是念:『我力能照一閻浮提普令大明。』諸阿羅漢、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

[0322b04] 【論】

[0322b04] 釋曰:

[0322b04] 所以十方恆河沙舍利弗、目連不如一菩薩者,譬如螢火蟲,雖眾多各有所照,不及於日。螢火蟲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閻浮提。」諸聲聞、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無量無邊眾生。」

[0322b09] 如螢火蟲,夜能有所照,日出則不能。諸聲聞、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薩時,能師子吼說法教化;有菩薩出,不能有所作。

[0322b12] 【經】

[0322b12] 「舍利弗!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閻浮提,無不蒙明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

[0322b15] 【論】

[0322b15] 釋曰:

[0322b16] 如日天子憐愍眾生故,與七寶宮殿俱繞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為眾生除諸冷濕、照諸闇冥,令各得所。菩薩亦如是,從初發心,常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度眾生無有懈息,除不善冷,乾竭五欲泥,破愚痴無明,教導修善業,令各得所。

[0322b22] 又日明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悉照。菩薩亦如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照明諸罪福業及諸果報。

[0322b25] 菩薩以智慧光明滅眾生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消。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五(釋第二品訖第三品上)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與(卷三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22c07] 【經】

[0322c07]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凈佛道?」

[0322c08] 【論】

[0322c08] 問曰:

[0322c09] 舍利弗何因作是問?

[0322c09] 答曰:

[0322c09] 舍利弗上問眾智無異,佛既種種譬喻明菩薩智勝;意既已解,今問:「云何能過二乘,住阿毘跋致地,凈佛道?」

[0322c12] 問曰:

[0322c12] 小乘不住成佛,何以故問凈佛道事?

[0322c13] 答曰:

[0322c13] 舍利弗者,是隨佛轉法輪將,雖自無益,為利益求佛道眾生故問。

[0322c14] 又以菩薩大悲,多所利益,是故問菩薩事以益眾生。

[0322c16] 複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諸邪見,得成道果;欲報恩故問菩薩事。

[0322c17] 又舍利弗於聲聞地中究盡邊際,所未了者唯菩薩事,是故復問。

[0322c19] 又以菩薩法甚深微妙,雖不能得,愛樂故問;譬如見人妙寶已,雖自無,愛樂故問。

[0322c22] 【經】

[0322c22]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住空、無相、無作法,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毘跋致地,凈佛道。」

[0322c24] 【論】

[0322c24] 問曰:

[0322c24] 是三事後品中各有因緣,佛今何以併說?

[0322c25] 答曰:

[0322c26] 是中略說,後當廣說三事因緣。又今但說空、無相、無作因緣,後當說種種功德,故合說三事。

[0322c28] 問曰:

[0322c28] 入三解脫門則到涅槃,今云何以空、無相、無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0322c29] 答曰:

[0323a01] 無方便力故,入三解脫門,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脫門,見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轉心還起,如後品中說。譬如仰射虛空,箭箭相拄,不令墮地;菩薩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脫虛空,以方便後箭射前箭,不令墮涅槃之地。是菩薩雖見涅槃,直過不住,更期大事,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是觀時,非是證時。如是等應廣說。

[0323a08] 若過是二地,知諸法不生不滅,即是阿毘跋致地。

[0323a10] 住阿毘跋致地中,教化眾生、凈佛世界,是為能凈佛道。

[0323a11] 複次,菩薩住三解脫門,觀四諦,知是聲聞、辟支佛法;直過四諦,入一諦,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等。

[0323a14] 入是一諦中,是名「阿毘跋致地」。

[0323a14] 住是阿毘跋致地,凈佛道地,滅除身、口、意麁惡之業,及滅諸法中從初已來所失之事,是名「凈佛道地」。

[0323a18] 【經】

[0323a18]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地能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0323a19] 【論】

[0323a19] 釋曰:

[0323a19] 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薩,故今問:「菩薩漏結未盡,住何功德,能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0323a22] 【經】

[0323a22]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0323a24] 【論】

[0323a24] 釋曰:

[0323a24] 佛以是義示舍利弗:「雖三解脫門、涅槃事同,而菩薩有大慈悲,聲聞、辟支佛無;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眾生、具一切佛法故勝。」

[0323a29] 【經】

[0323a29] 「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

[0323b01] 【論】

[0323b01] 釋曰:

[0323b01] 佛先已以一因緣益,行眾行故,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今說菩薩外益因緣故,世間有一切諸善法。所以者何?菩薩發心雖未成佛,令可度眾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況成佛!

[0323b06] 問曰:

[0323b06] 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

[0323b07] 答曰:

[0323b08] 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

[0323b11] 複次,雖因聲聞、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說。尚不說聲聞、辟支佛,何況外道諸師!

[0323b14] 【經】

[0323b14] 「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0323b23] 【論】

[0323b23] 問曰:

[0323b23] 以菩薩因緣故有善法於世,可爾;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世無菩薩亦有此貴姓,云何言皆從菩薩生?

[0323b26] 答曰:

[0323b26] 以菩薩因緣故,世間有五戒、十善、八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為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0323b29] 問曰:

[0323b29] 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戒、十善、八齋、剎利等大姓!

[0323c01] 答曰:

[0323c01] 菩薩受身種種,或時受業因緣身、或受變化身,於世間教化,說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種類法、居家法,憐愍眾生、護持世界,雖無菩薩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緣故,皆從菩薩有。

[0323c06] 問曰:

[0323c06] 菩薩清凈、行大慈悲,云何說世俗諸雜法?

[0323c07] 答曰:

[0323c07] 有二種菩薩: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薩道;二者、敗壞菩薩,亦有悲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雖不名為清凈菩薩,得名敗壞菩薩。以是因緣故,皆由菩薩有。

[0323c12] 世間諸富貴皆從二乘道有,二乘道從佛有,佛因菩薩有。

[0323c13] 若無菩薩說善法者,世間無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獄啼哭之聲。菩薩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為世間作福田!

[0323c17] 舍利弗聞是菩薩有大功德,應當供養,心念:「煩惱未盡,雖有大福,不能消其供養。如人雖噉好食,以內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0323c21] 【經】

[0323c21]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凈畢施福不?」

[0323c22] 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凈畢故。」

[0323c22] 【論】

[0323c22] 釋曰:

[0323c23] 以菩薩從初發心時,便為一切眾生供養之上首。所以者何?以決定為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代受勤苦。又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度脫。欲取一切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間即是涅槃。如是種種因緣故言「本已凈畢」。

[0323c28] 複次,佛重說消施因緣故。

[0323c29] 【經】

[0323c29]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施何等?施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以是施與。」

[0324a02] 【論】

[0324a02] 釋曰:

[0324a02] 先說「由菩薩因緣,世間有善法」,今說「菩薩施善法之主」,是為差別。

[0324a05] 【經】

[0324a0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習應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06] 【論】

[0324a06] 釋曰:

[0324a07] 上說「一日修般若波羅蜜勝聲聞、辟支佛」,從是因緣來,佛種種讚歎菩薩。如是大功德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是故今問:「云何菩薩習行是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11] 複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羅蜜難行難得、如幻如化、難可受持,恐行者違錯,故問習應。

[0324a14] 【經】

[0324a14]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受、想、行、識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1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眼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耳、鼻、舌、身、心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聲、香、味、觸、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20] 「習應眼界空、色界空、眼識界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耳聲識界、鼻香識界、舌味識界、身觸識界、意法識界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24] 「習應苦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集、滅、道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26] 「習應無明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a28] 「習應一切諸法空,若有為、若無為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4b01] 【論】

[0324b01] 釋曰:

[0324b01] 五眾者,色、受、想、行、識。

[0324b01] 色眾者,是可見法;是色因緣故,亦有不可見有對;有對雖不可見,亦名為色。如得道者名為道人;與出家未得道者,亦名為道人。

[0324b04] 何等是可見?一處,是可見有對色小分,一入攝。與九處及無作業,名不可見色。

[0324b06] 有對者十處,無對者唯無作色。

[0324b07] 有漏、無漏等分別亦如是。

[0324b07] 如經說:「色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故是色,內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名色;因是色分故生無作色。

[0324b11] 復有四種色:內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

[0324b12] 復有五種色,所謂五塵。

[0324b13] 復有一種色,如經說惱壞相。眾生身色名為惱壞相;非眾生色亦名惱壞相,惱相因緣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渴、寒、熱、老、病、刀、杖等苦。

[0324b16] 復有二種色,所謂四大、四大造色;內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業色、非業色,業色、果色,業色、報色,果色、報色,隱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可見色、不可見色,有對色、無對色,有漏色、無漏色。如是等二種分別色。

[0324b22] 復有三種色,如上可見有對中說。

[0324b23] 復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學色、無學色、非學非無學色,從見諦所斷生色、從思惟所斷生色、從無斷生色。

[0324b25] 復有三種色:欲界繫色、色界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貪慾、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結、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諸三善根應廣說。有色能生隱沒無記法、能生不隱沒無記法——不隱沒無記有二種:有報生、有非報生者,如是等二種無記。

[0324c03] 復有四種色,如上受、不受中說;四大及造色三種——善、不善、無記;身業作、無作色、口業作、無作色;受色(受戒時得律儀色)、止色(惡不善禁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不用色(與無用之色)。如是等四種色。

[0324c07] 復有五種色:身作、無作色,口作、無作色,及非業色;五情、五塵;麁色、動色、影色、像色、誑色。

[0324c09] 「麁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石等。

[0324c10] 「動色」者有二種:一者、眾生動作,二者、非眾生動作——如水、火、風動作,地依他故動;下有大風動水,水動地。風之動樹,如酒自沸動,如磁石吸鐵,如真珠、玉、車渠、馬碯夜能自行,皆是眾生先世福德業因緣,不可思議。

[0324c15] 問曰:

[0324c15] 影色、像色不應別說!何以故?眼、光明對清凈鏡故,反自照見;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現,無更有法。

[0324c17] 答曰:

[0324c17] 是事不然!如油中見像黑,則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橫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像長,則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則非一面像。以是因緣故,非還見本像。

[0324c21] 複次,有鏡、有人、有持者、有光明,眾緣和合故有像生;若眾緣不具則像不生。是像亦非無因緣,亦不在因緣中;如是別自有法,非是面也。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麁色;如因火有煙,火滅煙在。

[0324c26] 問曰:

[0324c26] 若爾者,不應別說影!同是細色故。

[0324c27] 答曰:

[0324c27] 鏡中像有種種色,影則一色,是故不同。是二雖待形俱動,形質各異:影從遮明而現,像則從種種因緣生。雖同細色,各各差別。

[0325a01] 「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城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

[0325a02] 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眾。

[0325a03] 受眾者,如經說:「因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故生觸,是觸即時三眾共生,所謂受、想、行。」

[0325a05] 問曰:

[0325a05] 眼識亦與三眾作因,何以但說「觸」?

[0325a06] 答曰:

[0325a06] 眼識少時住,見色便滅;次生意識,能分別色好醜。是故不說眼識。因眼、色、識三事和合故生觸,觸生心數法。眼識因緣遠故不說。

[0325a09] 問曰:

[0325a09] 一切識皆有觸,何以但「觸因緣生心數法」?

[0325a10] 答曰:

[0325a10] 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次第相續心。觸亦如是,次第相續觸麁故,說因觸生心數法;念念觸微細,亦共生心數法,不了故不說。若情、塵、識三事和合能受苦樂,爾時觸法了了,以是故說因觸生心數法。

[0325a15] 如色法從因緣和合生;心數法亦如是,從觸法和合生。如色法從和合生,無和合則不生;心數法亦如是,有觸則生,無觸則不生。

[0325a18] 此受眾:一種,所謂受相。

[0325a19] 復有二種受:身受、心受,內受、外受,麁、細,遠、近,凈、不凈等。

[0325a20] 復有三種受:苦、樂、不苦不樂;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不斷;因見諦所斷生受、因思惟所斷生受、因不斷生受;或因身見生、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因身見生、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因身見生、不還與身見作因;復有三種受: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如是等三種受。

[0325a27] 復有四種受:內身受、外身受、內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名四種受。

[0325b01] 復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根、舍根;見苦所斷相應受,乃至思惟所斷相應受;五蓋、五結諸煩惱相應受亦如是。

[0325b03] 復有六受眾:六識相應受。

[0325b04] 復有意識分別為十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舍,乃至意識亦如是。

[0325b07] 是十八受中有凈、有垢,為三十六。

[0325b08] 三世各有三十六,為百八。

[0325b08]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受義無量,名為受眾。

[0325b10] 想眾、相應行眾、識眾亦如是分別。何以故?與受眾相應故。

[0325b11] 複次,佛說有四種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

[0325b12] 「小想」者,覺知小法。如說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緣相,名為「小想」。

[0325b14] 複次,欲界繫想名為「小」,色界繫想名為「大」,三無色天繫想名為「無量」,無所有處繫想是名「無所有想」。

[0325b17] 複次,煩惱相應想名為「小想」,煩惱覆故;有漏無垢想名為「大想」;諸法實相想名為「無所有想」;無漏想名為「無量想」,為涅槃無量法故。

[0325b20] 複次,佛說有六想:「眼觸相應生想,乃至意觸相應生想。」如是等名為想眾。

[0325b21] 行眾者,佛或時說一切有為法名為行。

[0325b22] 或說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心數法有二種:一者、屬見,二者、屬愛。屬愛主名為「受」,屬見主名為「想」。以是故說是二法為「意行」。

[0325b28] 佛或說十二因緣中三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者,欲界繫善業;「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色、無色界繫業。

[0325c01] 阿毘曇除受、想,與心數法及無想定、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法,是名為行眾。

[0325c03] 識眾者,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為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為眼識乃至名為意識。

[0325c05] 問曰:

[0325c05] 意即是識,云何意緣力故生意識?

[0325c06] 答曰:

[0325c06] 意生滅相故,多因前意故,緣法生意識。

[0325c07] 問曰:

[0325c07] 前意已滅,云何能生後識?

[0325c08] 答曰:

[0325c08] 意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二者、心次第相續名為一。為是相續心故,諸心名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無咎。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說依意故生識,但以依神為本。

[0325c12] 此五眾,四念處中廣說。所以者何?身念處說色眾,受念處說受眾,心念處說識眾,法念處說想眾、行眾。

[0325c14] 問曰:

[0325c15] 不應有五眾,但應有色眾、識眾!識眾隨時分別故有異名,名為受、想、行。如不凈識名為煩惱,凈識名為善法。

[0325c17] 答曰:

[0325c17] 不然!所以者何?若名異故實亦異;若無異法,名不應異。若唯有心而無心法者,心不應有垢、有凈。譬如清凈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溷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凈,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凈。以是故不得言「煩惱、慈悲等法即是心」。

[0325c24] 問曰:

[0325c24] 汝不聞我先說「垢心即是煩惱,凈心即是善法」?

[0326a01] 答曰:

[0326a02] 若垢心次第云何能生凈心?凈心次第云何當生垢心?以是故,是事不然!汝但知麁現之事,不知心數法;不可以不知故便謂為無,當知必有五眾。

[0326a05] 問曰:

[0326a05] 若有者,何以不多不少但說五?

[0326a06] 答曰:

[0326a06] 諸法各有定限。如手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

[0326a07] 複次,有為法雖復無量,佛分判為五分則盡。

[0326a08] 問曰:

[0326a08] 若爾者,何以故復說十二入、十八界?

[0326a09] 答曰:

[0326a09] 眾義應爾;入、界義異。佛為法王,為眾生故,或時略說、或時廣說。

[0326a11] 有眾生於色、識中不大邪惑,於心數法中多有錯謬,故說五眾。

[0326a12] 有眾生心、心數法中不生邪惑,但惑於色;為是眾生故,說色為十處,心、心數法總說二處。

[0326a14] 或有眾生於心數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色、心;為是眾生故,說心數法為一界,色、心為十七界。

[0326a17] 或有眾生不知世間苦法生滅、不知離苦道;為是眾生故說四諦:世間及身皆為是苦,愛等煩惱是苦因,煩惱滅是苦滅,滅煩惱方便法是名道。

[0326a20] 或有眾生着吾我故,於諸法中邪見生一、異相;或言世間無因無緣,或墮邪因緣;為是眾生故,說十二因緣。

[0326a23] 有人說常法:或說神常,或說一切法常,但滅時隱藏微細,非是無也,若得因緣會還出,更無異法。為是人故,說:「一切有為法皆是作法,無有常定。譬如木人,種種機關,木楔和合故能動作,無有實事,是名有為法。」

[0326a28] 問曰:

[0326a28] 是中說五眾有何次第?

[0326a29] 答曰:

[0326a29] 行者初習觀法,先觀麁法,知身不凈、無常、苦、空、無我等,身患如是。

[0326b01] 眾生所以着此身者,以能生樂故;諦觀此樂,有無量苦常隨逐之,此樂亦無常、空、無我等。

[0326b03] 六塵中有無量苦,眾生何因緣生着?以眾生取相故着。如人身一種偏有所着,能沒命隨死取相。

[0326b06] 受苦樂,發動生思等諸行。

[0326b06] 心行發動時,識知離苦得樂方便,是為識。

[0326b07] 複次,眾生,五欲因緣,故受苦樂;取相因緣,故深着是樂;以深着樂故,或起三毒、若三善根,是名為行;識為其主,受用上事。五欲即是色,色是根本,故初說色眾,與次第有名。

[0326b11] 與入、界諸法等皆由五眾次第有,唯法入、法界中增無為法,四諦中增智緣滅。

[0326b13] 入、界,乃至有為、無為法如上說。

[0326b14] 今五眾等諸法皆是空。何以故?聖主說故。聖有三種下、中、上,佛為其主。如星宿月中,日為其最,光明大故。佛得一切智慧故名為聖主。聖主所說故,應當是實。

[0326b18] 複次,以有十八空故一切法空。若但以性空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若以內空、外空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

[0326b20] 複次,若有法不空,應當有二種:色法、非色法。是色法分別破裂乃至微塵,分別微塵亦不可得,終卒皆空。無色法,乃至念念生滅故皆空。如四念處中說。

[0326b24] 複次,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為「國」,巷、里、市陌、廬館、宮殿名之為「都」,樑柱、椽棟、瓦竹、壁石名之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眾札和合故有「片」名,眾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塵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慧眼觀之則無所見。所以者何?性實無故。若微塵實有即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毀壞,火不能燒、水不能沒。

[0326c05] 複次,若微塵有形、無形二俱有過。若無形,云何是色?若微塵有形,則與虛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則不名為微。佛法中「色」,無有遠、近、麁、細是常者。

[0326c08] 複次,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廬里、道陌因緣名字則無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緣名字更無殿名,除三分因緣名字更無柱名,除片因緣名字則無分名,除札因緣名字則無片名,除眾微因緣名字則無札名,除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除小微塵名字則無中微塵名,除天眼妄見則無小微塵名。

[0326c17] 如是等種種因緣義故,知諸法畢竟空。

[0326c18] 問曰:

[0326c18] 若法畢竟空,何以有名字?

[0326c18] 答曰:

[0326c19] 名字若是有,與法俱破;若無則不應難。名字與法俱無有異,以是故知一切法空。

[0326c21] 複次,一切法實空。所以者何?無有一法定故,皆從多法和合生。若無有一,亦無有多。譬如樹,根、莖、枝、葉和合故有假名樹;若無樹法,根、莖、枝、葉為誰和合?若無和合則無一法;若無一法則亦無多,初一、後多故。

[0326c26] 複次,一切諸觀語言戲論皆無實者,若世間常亦不然,世間無常亦不然;有眾生、無眾生,有邊、無邊,有我、無我,諸法實、諸法空皆不然。如先種種論議門中說。若是諸觀戲論皆無者,云何不空?

[0327a01] 問曰:

[0327a01] 汝言「諸法實、諸法空皆不然」者,今云何復言「諸法空」?

[0327a03] 答曰:

[0327a03] 有二種空:一者、說名字空,但破着有而不破空;二者、以空破有,亦無有空。

[0327a04] 如小劫盡時,刀兵、疾疫、飢餓,猶有人、物、鳥、獸、山、河;大劫燒時,山河樹木乃至金剛地下大水亦盡,劫火既滅,持水之風亦滅,一切廓然無有遺與。

[0327a08] 「空」亦如是,破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取相着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亦復空。以是故汝不應作是難!若滅諸戲論,云何不空?

[0327a11] 如是等種種因緣,處處說空,當知一切法空。

[0327a12] 「習」者:隨般若波羅蜜修習行觀,不息不休,是名為「習」。

[0327a13] 譬如弟子隨順師教、不違師意,是名「相應」。如般若波羅蜜相,菩薩亦隨是相,以智慧觀,能得、能成就,不增不減,是名「相應」;譬如函、蓋,大小相稱。

[0327a16] 雖般若波羅蜜滅諸觀法,而智慧力故,名為無所不能、無所不觀;能如是知,不墮二邊,是為「與般若相應」。

[0327a20] 【經】

[0327a20]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7a24] 【論】

[0327a24] 問曰:

[0327a24] 何以不說住十八空,但說住七空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7a26] 答曰:

[0327a26] 佛法中廣說則十八空,略說則七空;如廣說助道法則有三十七品,略說則七覺分。

[0327a28] 複次,是七空多用利益眾生故。如「大空」、「無始空」,或時有眾生起是邪見,為是故說。

[0327b01] 「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尚自空,何況現在!因緣尚空,何況果報!「自相空」者,諸法總相、別相盡觀其空,心則遠離。用是二空,諸法皆空,是名「諸法空」。

[0327b04] 從「性空」故有相,「相空」故諸法皆空;「諸法空」故,更無所得,是名「不可得空」。

[0327b06] 用是四種空破一切有法;若以有法、有相為過者,取於無法,是故說「無法空」。若以無法為非,還欲取有法,是故說「有法空」。

[0327b09] 先說四空雖破有法,行者心則離有而存於無,是則說「無法空」。若說無法為非,心無所寄,還欲存有,是故略說「有法空」,以存有心薄故。

[0327b12] 「無法有法空」者,行者以無法空為非,心還疑有;若心觀有,還疑無法;是故有、無俱觀其空,如內外空觀。

[0327b15] 以是故但說七空。

[0327b15] 問曰:

[0327b15] 汝言「知一切法空,滅諸觀,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是觀是名相應,不如是觀則不相應,分別是非故,即亦是觀,云何言「滅」?

[0327b18] 答曰:

[0327b18] 以是故——

[0327b19] 【經】

[0327b19]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七空時,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不見受、想、行、識若生相若滅相;不見色若垢相若凈相,不見受、想、行、識若垢相若凈相。」

[0327b23] 【論】

[0327b23] 釋曰:

[0327b24] 「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者,不見五眾有生有滅。若五眾有生滅相即墮斷滅中;墮斷滅故,則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與禽獸無異。

[0327b27] 「不見色若垢若凈」,不見五眾有縛有解。若五眾是縛性,無有得解脫者;若五眾是凈性者,則無有學道法。

[0327c01] 【經】

[0327c01] 「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行合,不見行與識合。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

[0327c03] 【論】

[0327c03] 釋曰:

[0327c03] 心、心數法無形,無形故則無住處,以是故色不與受合。

[0327c04] 如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二觸和合;心心數法中無觸法,故不得和合。

[0327c06] 問曰:

[0327c06] 若爾者,何以說受、想、行、識不共和合?

[0327c07] 答曰:

[0327c07] 佛此中自說無有法與法合者。何以故?一切法性常空故。

[0327c08] 若無法與法合,亦無有離。

[0327c09] 複次,佛自說因緣:

[0327c11] 【經】

[0327c11] 「舍利弗!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

[0327c12] 【論】

[0327c12] 釋曰:

[0327c12] 何以故?色與空相違。若空來則滅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水中無火,火中無水,性相違故。

[0327c14] 複次,有人言:「色非實空,行者入空三昧中見色為空。」以是故言:「色空中都無有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0327c17] 【經】

[0327c17]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

[0327c19] 【論】

[0327c19] 問曰:

[0327c19] 此義有何次第?

[0327c19] 答曰:

[0327c19] 先說五眾空中無五眾,今是中說其因緣。五眾各各自相不可得故,故言「五眾空中無五眾」。

[0327c22] 【經】

[0327c22] 「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0327c23] 【論】

[0327c23] 釋曰:

[0327c24] 佛重說因緣。若五眾與空異,空中應有五眾;今五眾不異空、空不異五眾,五眾即是空、空即是五眾。以是故空不破五眾。

[0327c26] 所以者何?是中佛自說因緣:

[0327c28] 【經】

[0327c28]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亦無得,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支佛、無辟支佛道,無佛、亦無佛道。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8a09] 【論】

[0328a09] 問曰:

[0328a09] 人皆知空中無所有,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一切法,佛何以分別說五眾等諸法各各空?

[0328a11] 答曰:

[0328a11] 有人雖複習空,而想空中猶有諸法;如行慈人,雖無眾生而想眾生得樂,自得無量福故。以是故佛說:諸法性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熱。若言「以空三昧故令法空」者,是事不然!

[0328a16] 「智」者,是無漏八智。「得」者,初得聖道須陀洹果乃至佛道。是義先已廣說。

[0328a19] 【經】

[0328a19]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亦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識界乃至意法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若相應若不相應。如是,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8a28] 【論】

[0328a28] 釋曰:

[0328a28] 菩薩得諸法實相,入般若波羅蜜,即於般若波羅蜜不見定相,若相應、若不相應,何況見有餘法!

[0328b01] 云何不見般若相應、不相應?

[0328b02] 不見如是行,為應般若波羅蜜;不見不如是行,為不應般若波羅蜜。

[0328b04] 如常、樂、我行,不應般若波羅蜜;無常、苦、無我行,為應般若波羅蜜。

[0328b05] 若行實,不應般若波羅蜜;若行空,為應般若波羅蜜。

[0328b06] 如有無行,為不應般若波羅蜜;如非有非無行,為應般若波羅蜜。

[0328b08] 般若波羅蜜中皆無是事,般若波羅蜜相畢竟清凈故。

[0328b09] 五波羅蜜、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0328b10] 問曰:

[0328b10] 般若波羅蜜畢竟清凈應爾,五波羅蜜及與法云何清凈?

[0328b12] 答曰:

[0328b12] 先說:「五事離般若波羅蜜不名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故名波羅蜜。」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云何名檀波羅蜜?不見施者、不見受者、無財物故。」

[0328b15] 五眾法是菩薩觀處,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故、畢竟清凈故,不見相應、不相應。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亦如是。是諸法無有定性、無有定法,以是故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

[0328b19] 十八空、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

[0328b21] 問曰:

[0328b21] 是菩薩非聲聞、辟支佛,云何有三十七品?未得佛道,云何有十力、四無所畏?

[0328b23] 答曰:

[0328b23] 是菩薩雖非聲聞、辟支佛,亦觀聲聞、辟支佛法,欲以聲聞、辟支佛道度眾生故。

[0328b25] 復有人言:「行聲聞、辟支佛道,但不取證。如後品中說:『入空、無相、無作三昧,菩薩住是三解脫門,作是念言:「今是觀時,非是證時。」』」

[0328b28] 或有新發意菩薩聞有聲聞、辟支佛三十七品法,讀誦、正憶念、分別。

[0328b29] 以是故說菩薩有三十七品。

[0328c01] 佛十力等亦如是。菩薩自於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中住,住是法中,若聞、若憶想、分別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甚深微妙,亦是我分。

[0328c05] 複次,是菩薩無量阿僧祇劫來,修習佛十力、四無所畏等,坐佛樹下時,得無礙解脫故增益清凈。譬如勳勞既立,然後受其功賞;菩薩亦如是,有是功德乃受其名。

[0328c08] 是功德皆是般若波羅蜜勢力合故,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

[0328c10] 此諸法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智,先已說。

[0328c12] 【經】

[0328c1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空不與空合,無相不與無相合,無作不與無作合。何以故?空、無相、無作無有合與不合。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8c16] 【論】

[0328c16] 問曰:

[0328c16] 一心中無有二空,云何說空不與空合?

[0328c17] 答曰:

[0328c17] 空有二種:一者、空三昧,二者、法空。空三昧不與法空合。何以故?若以空三昧力合法空者,是法非自性空。

[0328c20] 又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行者若入時見空,出時不見空,當知是虛妄。

[0328c22] 複次,佛自說因緣:「空中無合無不合,無相、無作亦如是。舍利弗!菩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8c25] 問曰:

[0328c25] 但一處說「不見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不相應」便足,何以故復更種種說「相應不相應因緣」?若一處應,與則皆應;若一處不應,與亦不應。譬如一盲無見,千盲俱爾。

[0328c29] 答曰:

[0328c29] 不然!若欲以戲論求勝,應如是難。諸法相雖不可說,佛以大慈大悲故種種方便說。

[0329a02] 又佛說法,為一種眾生得道,為未悟者重說。又復一說為斷見諦結使,二說為斷思惟結使,復更說為諸與結使分分皆斷。又一說有人得聲聞道,一說種辟支佛道因緣,更一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更一說行六波羅蜜,更一說行方便、得無生忍。更一說得初住地,更一說乃至十住地。更一說為人故,更一說為天故。

[0329a10]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相甚深,難解難知,佛知眾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為其重說;若利根者,一說二說便悟,不須種種重說。譬如駛馬,下一鞭便走;駑馬,多鞭乃去。

[0329a14]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經中重說無咎。

[0329a15] 【經】

[0329a15]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入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識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與前際合。何以故?不見前際故。色不與後際合。何以故?不見後際故。色不與現在合。何以故?不見現在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0329a20] 【論】

[0329a20] 釋曰:

[0329a20] 先說「空、無相、無作,無合無不合」,今更說因緣:入自相空故,五眾不作合、不作不合。若一切法自相空,是中無有合、不合。「合」者,諸法如其相。如地堅相,識知相,如是等自相不在異法,是名為「合」。「不合」者,自相不在自法中。略說諸法相,不增不減。

[0329a26] 色不與前際合。何以故?前際空無所有,但有名字;若色入過去,則滅無所有,云何與前際合?後際者,未有未生,色不應與後際合。現在色,生滅不住故,不可取相,色不應與現在合。

[0329b01] 複次,佛自說因緣:「色不與前際合,非不合。何以故?前際不可見故。色不與後際合,非不合。何以故?後際不可見故。色不與現在合,非不合。何以故?現在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0329b07] 【經】

[0329b0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前際不與後際合,後際不與前際合,現在不與前際、後際合,前際、後際亦不與現在合,三際名空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者,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9b11] 【論】

[0329b11] 問曰:

[0329b11] 云何前際、後際合?

[0329b12] 答曰:

[0329b12] 有人說:「三世諸法皆是有,未來法轉為現在,現在轉為過去。如泥揣現在,瓶為未來,土為過去;若成瓶時,瓶為現在,泥揣為過去,瓶破為未來。如是者是為合。」若有三世相,是事不然,以多過故,是為不合。

[0329b17] 複次,三世合者,如過去法與過去、未來、現在世作因,現在法與現在、未來世作因,未來世法與未來世作因。又過去心、心數法緣三世法,未來、現在心心數法亦如是。斷心心數法能緣不斷法,不斷心心數法能緣可斷法。如是等三世諸法因緣果報共相和合,是名為合。

[0329b23] 菩薩不作是合。何以故?如先說:「過去已滅,云何能為因、能為緣?未來未有,云何為因緣?現在乃至一念中不住,云何為因緣?」是名不合。

[0329b26] 複次,佛自說因緣:「三世及名字空故,云何言合?」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六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之與(卷三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29c07] 【經】

[0329c0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薩婆若不與過去世合。何以故?過去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薩婆若不與未來世合。何以故?未來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未來世合!薩婆若不與現在世合。何以故?現在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現在世合!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29c14] 【論】

[0329c14] 釋曰:

[0329c14]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觀薩婆若與過去世同。何以故?過去世是虛妄,薩婆若是實法;過去世是生滅相,薩婆若非生滅相。過去世及法求覓不可得,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

[0329c18] 複次,佛自說因緣:「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過去世,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

[0329c20] 未來、現在世亦如是。未來世除生滅相,其與義同。

[0329c21] 複次,以時故說有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時」義,如「一時」中說。

[0329c23] 複次,薩婆若是十方三世諸佛真實智慧;三世者,從凡夫虛妄生,云何與薩婆若合?譬如真金不與弊鐵同相。

[0329c25] 問曰:

[0329c25] 如〈隨喜品〉中說「菩薩摩訶薩念過去、現在諸佛薩婆若智慧等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言「過去、現在世不與薩婆若合」?

[0329c28] 答曰:

[0329c29] 若以着心取相念薩婆若者,不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雜毒食,初雖香美,後不便身。若菩薩分別過去、現在諸佛薩婆若者,應與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則無有合。

[0330a04] 問曰:

[0330a04] 菩薩亦念「未來世當成佛薩婆若」,亦自念「我當得薩婆若」,是名與未來世薩婆若合,云何言「不合」?

[0330a06] 答曰:

[0330a06] 薩婆若過三界,出三世,畢竟清凈相;行者但以憶想分別:「我當得是薩婆若。」如世間法,憶想當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時節未至,因緣未會,都無處所,云何當與合?如明當服蘇,今已憶臭。

[0330a11] 又如迦栴延弟子輩言:「未來世中菩提語菩薩言:『若能修相好身者,我當來處之。』如貴家女自恣無難,遣使語貧家子言:『汝好莊嚴房舍幃帳,種種備具,我當來處汝家中。』」如是說者,是不如法。

[0330a16] 以是故,不得以薩婆若與三世合。

[0330a16] 問曰:

[0330a17] 與法甚多,何以但說薩婆若?

[0330a17] 答曰:

[0330a17] 是薩婆若,菩薩所歸趣,深心欲得,於三世中求索故。

[0330a19] 問曰:

[0330a19] 何以不於有為、無為法中求?

[0330a19] 答曰:

[0330a19] 後當說一切法中求。

[0330a21] 【經】

[0330a21]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不與薩婆若合,眼不可見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聲、香、味、觸、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0a26] 【論】

[0330a26] 問曰:

[0330a26] 何以但說五眾、十二入,不說十八界、十二因緣?

[0330a28] 答曰:

[0330a28] 應當說!或時誦者忘失。何以知之?佛所說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事、垢、凈。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緣名為事;不定是垢、不定是凈;是中或有結使生,或有善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隨種皆生。眾、界、入、十二因緣,是為事;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為凈種。所以不說垢者,是菩薩結使已薄,不以自惱,是故不說。又菩薩智慧深入,解諸法空,無諸煩惱,但集諸功德。以是故,應說十八界、十二因緣。

[0330b08] 如色等事中不應有薩婆若合。所以者何?是薩婆若,三世中不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間因緣和合,無有定性。

[0330b12] 【經】

[0330b1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檀波羅蜜不與薩婆若合,檀波羅蜜不可見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四念處不與薩婆若合,四念處不可見故;乃至八聖道分亦如是。」

[0330b16] 【論】

[0330b16] 問曰:

[0330b16] 五眾等是世間法,可不與薩婆若合,六波羅蜜云何不與合?

[0330b17] 答曰:

[0330b17] 六波羅蜜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為世間檀波羅蜜故,說不與合;出世間檀波羅蜜,應與合。

[0330b20] 複次,菩薩行六波羅蜜,漏結未盡,不得與佛薩婆若合。

[0330b21] 複次,佛說六波羅蜜空,尚不可見,何況與薩婆若合!

[0330b22] 三十七品亦如是。

[0330b23] 問曰:

[0330b23] 是六波羅蜜,雜有道、俗故;三十七品趣涅槃道,云何不合?

[0330b24] 答曰:

[0330b24] 三十七品是二乘法,但為涅槃;菩薩為佛道,是故不合。

[0330b26] 問曰:

[0330b26] 〈摩訶衍品〉中有三十七品,亦是菩薩道,云何不與薩婆若合?

[0330b27] 答曰:

[0330b27] 有菩薩以着心故,行三十七品,多迴向涅槃,是故佛說不合。

[0330c01] 【經】

[0330c01]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與薩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見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0c04] 【論】

[0330c04] 釋曰:

[0330c04] 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雖是妙法,為薩婆若故行;以菩薩漏結未盡,故不應與薩婆若合。

[0330c06] 複次,佛十力等法有三種:一者、菩薩所行,雖未得佛道,漸漸修習;二者、佛所得,而菩薩憶想分別求之;三者、佛心所得。上二種不應與合;下一種雖可合,而菩薩未得,是故不合。

[0330c10] 複次,空故不可見,不可見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見故」。

[0330c13] 【經】

[0330c13]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佛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佛合;菩提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菩提合。」

[0330c15] 【論】

[0330c15] 問曰:

[0330c16] 菩薩及菩薩法可不與薩婆若合,云何佛及菩提復不與合?

[0330c17] 答曰:

[0330c17] 佛是人,薩婆若是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緣。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無故,佛亦無——眾生中尊上第一,是名為佛,是故不合。

[0330c20] 複次,得薩婆若故名為佛。若佛得薩婆若,先以是佛,不須薩婆若;若非佛得薩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薩婆若」?以是故,和合因緣生,不得言先後。

[0330c23] 複次,離佛無薩婆若,離薩婆若無佛;得薩婆若故名佛,佛所有故名薩婆若。

[0330c25] 問曰:

[0330c25] 佛是人故可不與合,菩提是無上道,云何不合?

[0330c26] 答曰:

[0330c26] 菩提名為佛智慧,薩婆若名為佛一切智慧;十力智為菩提,第十一如實智名為薩婆若——二智不得一心中生。

[0330c29] 複次,是十力等諸佛法及佛菩提,皆是菩薩憶想分別非實,唯佛所得薩婆若是實。今此菩提,是菩薩菩提,是心中虛妄未實,云何與薩婆若合?

[0331a03] 複次,此經中,佛自說不合因緣:

[0331a05] 【經】

[0331a05] 「何以故?佛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佛;菩提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1a08]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習色有、不習色無,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常、不習色無常,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苦、不習色樂,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我、不習色非我,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寂滅、不習色非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空、不習色非空,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相、不習色無相,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作、不習色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1a21] 【論】

[0331a21] 釋曰:

[0331a21] 若菩薩觀五眾非有、非無,於是亦不着;爾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一切世間着二見:若有,若無。順生死流者多着有,逆生死流者多着無;我見多者着有,邪見多者着無。

[0331a25] 複次,四見多者着有,邪見多者着無。二毒多者着有,無明多者着無。不知五眾因緣集生着有,不知集者着無。近惡知識及邪見外書故,墮斷滅、無罪福中,無見者着無;與者着有。或有眾生謂一切皆空,心着是空;着是空故,名為「無見」。或有眾生謂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為「有見」。愛多者着有見,見多者着無見。

[0331b03] 如是等眾生着有見、無見。

[0331b04] 是二種見,虛妄非實,破中道。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着有、着無,二事俱失。所以者何?若諸法定實有,則無因緣;若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若無法是實,則無罪福、無縛無解,亦無諸法種種之異。

[0331b10] 複次,有見者與無見者相違,相違故有是非,是非故共諍,有諍故起諸結使,結使故生業,生業故開惡道門;實相中無有相違、是非、鬪諍!

[0331b13] 複次,着有者,事若無常,則生憂惱;若着無者,作諸罪業,死墮地獄受苦。

[0331b15] 不着有無者,無有如是等種種過失;應舍是,則得實。

[0331b16] 複次,是五眾若常、若無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五眾常,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則無罪福,無罪福故則無善惡果報,世間如涅槃不壞相。如是妄語,誰當信者!現見死亡啼哭,是則眾生無常;如草木彫落、華果磨滅,是則外物無常;大劫盡時,一切都滅,是為大無常。如是等種種因緣,如是五眾常不可得。

[0331b23] 複次,無常破常,不應以無常為是。所以者何?若諸法無常相,念念皆滅,則六情不能取六塵。所以者何?內心、外塵俱無住故,不應得緣、不應得知,亦無修習因緣果報!因緣多故,果報亦多,此事不應得。

[0331b28] 又以有常見與無常見共諍。

[0331b29] 如是等種種因緣,五眾無常則不可得。

[0331c01] 苦樂、我非我、若空若實、有相無相、有作無作,此義如先處處說。

[0331c02] 「五眾寂滅」者,因緣生故無性,無性故寂滅,寂滅故如涅槃。

[0331c03] 三毒熾然故不寂滅,無常火然故不寂滅,不着三毒實相故不寂滅,三毒各各分別相故不寂滅。此義先未說,故今是中說。

[0331c06] 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離二邊、行中道,「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着。所以者何?菩薩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故。

[0331c09] 「不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着。所以者何?與諸凡夫不能如菩薩觀諸法實相,云何當言「我不行般若波羅蜜」?

[0331c11] 「行、不行」亦不着,二俱過故。

[0331c12]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相。

[0331c14] 【經】

[0331c1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為般若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成就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凈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內空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如、法性、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諸法相故。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1c28] 【論】

[0331c28] 問曰:

[0331c28] 六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此是佛法。菩薩若不為是佛法故行般若波羅蜜,更有何法可為行般若波羅蜜?

[0332a01] 答曰:

[0332a02] 如佛此中自說:「諸法無有破壞者,不壞諸法相故;亦不分別是檀、是慳,乃至是三界、是實際。」

[0332a04] 複次,有菩薩於此善法,深心繫着,以繫着故能生罪;為是人故,說:「是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皆空,無有自性,如夢如幻,汝莫生着!真菩薩不為是故行。」有菩薩心無所着,行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為是人故,說為是事故行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中說:「為具足六波羅蜜,乃至為教化眾生、凈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

[0332a12] 【經】

[0332a1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天耳故、不為他心智故、不為宿命智故、不為天眼故、不為漏盡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尚不見般若波羅蜜,何況見菩薩神通!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2a18] 【論】

[0332a18] 問曰:

[0332a19] 先說「禪波羅蜜」中已具說五神通,今何以復重說?

[0332a20] 答曰:

[0332a20] 彼中總相說,不列名字;此中別相說。

[0332a21] 複次,功德果報,所謂五神通;菩薩得是五神通,廣能利益眾生。

[0332a22] 複次,雖有慈悲、般若波羅蜜,無五神通者,如鳥無兩翼,不能高翔;如健人無諸器杖而入敵陣;如樹無華果,無所饒益;如枯渠無水,無所潤及;以是故重說五神通,及與無量佛法中別說,無咎。

[0332a27] 問曰:

[0332a27] 若爾者,佛何以言「莫為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

[0332a28] 答曰:

[0332a28] 多有無方便菩薩,得五神通,輕與菩薩,心生憍高,為是故說。所以者何?菩薩於般若波羅蜜諸佛之母尚不着,何況五神通!

[0332b03] 【經】

[0332b03]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到東方,供養恭敬如恆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0332b0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當知十方眾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眾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見十方眾生死此生彼。』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亦能度無量阿僧祇眾生。」

[0332b13] 【論】

[0332b13] 釋曰:

[0332b13] 先雖說五神通名,今此中說其功用。

[0332b14] 問曰:

[0332b14] 菩薩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到十方供養恭敬如恆河沙等諸佛」?

[0332b16] 答曰:

[0332b16] 已拔我見根本故,已摧破憍慢山故,善修三解脫門、三三昧故。佛身雖妙,亦入三解脫門;如熱金丸,雖見色妙,不可手觸。

[0332b19] 又諸法如幻如化,無來無去,無近無遠,無有定相。如幻化人誰去誰來?不取神通、國土、此彼、近遠相,故無咎!

[0332b21] 若能在佛前住於禪定,變為無量身,至十方供養諸佛,無所分別,已斷法愛故。

[0332b23] 與通亦如是。

[0332b23] 菩薩得是五神通,為供養諸佛故,變無量身,顯大神力,於十方世界三惡趣中,度無量眾生,如〈往生品〉中說。

[0332b27] 【經】

[0332b27]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惡魔不能得其便;世間眾事,所欲隨意;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皆悉擁護是菩薩,令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擁護是菩薩,不令有礙;是菩薩所有重罪,現世輕受。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用普慈加眾生故。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2c06] 【論】

[0332c06] 釋曰:

[0332c06] 今贊是菩薩,如上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薩智慧功力果報,得此五利。

[0332c08] 問曰:

[0332c08] 魔是欲界主,菩薩是人,肉眼不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

[0332c09] 答曰:

[0332c09] 如此中佛自說:「諸佛、諸大天擁護故。」

[0332c10] 複次,是菩薩行畢竟不可得自相空故,於一切法中皆不着;不着故無違錯;無違錯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不瘡,雖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瘡則死無疑。

[0332c14] 又是菩薩於諸佛中心不着、於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便。

[0332c16] 複次,菩薩深入忍波羅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惡不能中傷,所謂水火、刀兵等。

[0332c17] 世間眾事者,資生所須,所謂治生諧偶,種蒔果樹,曠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說法教度眾生,皆得如意。

[0332c21] 如是等世間眾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隨意。所以者何?是菩薩世世集無量福德、智慧因緣故。

[0332c23] 複次,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中心不着,心不着故結使薄,結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願如意。

[0332c26] 複次,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諸大天皆敬念是菩薩,讚歎稱揚其名;諸龍鬼等聞諸天稱說,亦來助成其事,是故世間眾事皆得如意。

[0332c29] 複次,是菩薩為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0333a01] 問曰:

[0333a02] 十方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薩?

[0333a02] 答曰:

[0333a02] 是菩薩智慧功德大故,諸佛心雖平等,法應念是菩薩,以勸進與人。

[0333a04] 又是菩薩得佛智慧氣分故,別知善惡,賞念好人,無過於佛,是故佛念。

[0333a06] 複次,佛念不欲令墮聲聞、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無相、無作,以佛念故而不墮落;譬如魚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則壞。

[0333a09] 「諸大天擁護」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諸天效佛念故。

[0333a10] 又諸天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都無所着,不樂世樂,但欲教化眾生故,住於世間,知其尊貴故念。

[0333a12] 「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波羅蜜故,現世輕受;譬如重囚應死,有勢力者護,則受鞭杖而已。又如王子雖作重罪,以輕罰除之,以是王種中生故;菩薩亦如是,能行是般若波羅蜜得實智慧故,即入佛種中生;佛種中生故,雖有重罪,云何重受?

[0333a18] 複次,譬如鐵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實則沒。菩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智慧心虛故,不沒重罪;凡人無智慧故,沉沒重罪。

[0333a21] 複次,佛此中自說因緣: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眾生故。

[0333a23] 問曰:

[0333a23] 先言「行般若波羅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眾生故」?

[0333a24] 答曰:

[0333a25] 能生無量福,無過於慈;是慈因般若波羅蜜生,得無量利益。

[0333a26] 複次,惡魔不得便、諸佛所念、重罪今世輕受,是般若波羅蜜力;世間眾事所欲隨意、諸天擁護,是大慈力。

[0333a28] 複次,有二種緣:一者、眾生,二者、法。是菩薩若緣眾生則是慈心,若緣法則是行般若波羅蜜。

[0333b02] 是慈從般若波羅蜜生,隨順般若波羅蜜教,是故說慈無咎。

[0333b04] 【經】

[0333b0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疾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在所生處常值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離見佛。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3b08] 【論】

[0333b08] 釋曰:

[0333b08] 「陀羅尼、三昧門」,如先說。

[0333b09] 「疾得」者,福德因緣故心柔軟;行深般若波羅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得。如上說五功德故疾得。

[0333b11] 「所生處常值諸佛」者,是菩薩除諸佛母般若波羅蜜,其與一切眾事皆不愛着;是以在所生處,常值諸佛。如人常喜鬪諍,生還活地獄,復執刀杖共相加害。婬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婬鳥。瞋恚多故,還生毒獸、蛇虺之屬。愚痴多者,如燈蛾赴火、地中隱蟲等。

[0333b17] 是諸菩薩愛敬於佛及實相般若波羅蜜、及修念佛三昧業故,所生處常值諸佛。

[0333b19] 複次,如先「菩薩願見諸佛」中說。

[0333b20] 「終不離見佛」者。

[0333b20] 又人雖一世見佛,更不復值。如毘婆屍佛時,王師婆羅門,雖得見佛及僧,而惡口毀呰,言:「此人等如畜生,不別好人,見我不起。」以是罪故,經九十一劫墮畜生中。

[0333b24] 複次,深念佛故,終不離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薩心故;作不離佛願;願生在佛世故;種值佛業緣常相續不斷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見佛。

[0333b28] 問曰:

[0333b28] 此是果報事,云何說「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3b29] 答曰:

[0333b29] 般若波羅蜜相應故值佛,或時果中說因故。

[0333c01] 相應有二種:一者、心相應;二者、應菩薩行,所謂生好處,值遇諸佛,常聞法,正憶念——是名相應。

[0333c05] 【經】

[0333c05]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有法與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是法與與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3c10] 【論】

[0333c10] 釋曰:

[0333c10] 一切法,無有法與法共合者。何以故?諸法無少分合故。譬如二指有四方,其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為不合?

[0333c13] 問曰:

[0333c13] 以有合處故名為合,云何言「不合」?

[0333c14] 答曰:

[0333c14] 合處不為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無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為合,更無合法。

[0333c16] 複次,色、香、味、觸,總名為指;但觸有合力,與三無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

[0333c17] 複次,如異類同處,不名為合,相各異故;諸法亦爾,地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異,不名為合。

[0333c20] 以是故言「無有法與法合,若合、若不合」。

[0333c21] 「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以皆是有相,皆是無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無我相,皆是不生不滅相,事無異故名為「等」。

[0333c23] 「不等」者,各各別相故。如色相、無色相,堅相、濕相,如是等各異不同,是名「不等」。

[0333c25] 菩薩不見等與不等。何以故?一切法無故,自性空故無法,無法故不可見,不可見故無等、不等。

[0333c27] 等與合,是習相應;不合、不等,是不相應。

[0333c28] 問曰:

[0333c29] 何以不說相應竟,然後讚歎?

[0333c29] 答曰:

[0333c29] 聽者厭懈,是故佛讚歎果報功德,聞者心得悅樂故。

[0334a03] 【經】

[0334a03]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4a06] 【論】

[0334a06] 釋曰:

[0334a06] 「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凈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以眾生邪觀故縛,正觀故解。

[0334a09] 菩薩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無相,無有遠近。亦不言:「我久久當得。」何以故?法性無遲無久。

[0334a12] 「法性」義,如如、法性、實際義中說。

[0334a13] 【經】

[0334a13]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出法性者。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4a15] 【論】

[0334a15] 釋曰:

[0334a15] 無明等諸煩惱入一切法中故,失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聖人除卻無明等,諸法實性還得明顯;譬如陰雲覆虛空清凈性,除陰雲則虛空清凈性現。

[0334a19] 若有法無明不入者,是則出於法性;但是事不然!無有法出無明者,是故菩薩不見是法出法性者;譬如眾流皆歸於海,如粟散小王皆屬轉輪聖王,如眾小明皆屬於日。

[0334a24] 【經】

[0334a24]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法性分別諸法。』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4a26] 【論】

[0334a26] 問曰:

[0334a26] 何以故不作是念:「法性分別諸法」?

[0334a27] 答曰:

[0334a27] 為著法性、貴於法性,以是因緣生諸結使,是故不作是念。

[0334a29] 問曰:

[0334a29] 若法性空,一相無相,云何分別諸法?

[0334b01] 答曰:

[0334b01] 得是法性,滅無明等諸煩惱破諸法實相者,然後心清凈,智慧明了,知諸法實;隨法性者為善,不隨法性者為不善。

[0334b03] 如婆蹉梵志問佛世尊:「天地間有善惡、好醜不?」

[0334b05] 佛言:「有。」

[0334b05] 婆蹉言:「我久歸命佛,願為我善說!」

[0334b06] 佛言:「有三種惡、三種善;十種惡、十種善,所謂貪慾是惡,除貪是善;瞋恚、愚痴是惡,除恚痴是善。殺生是惡,除殺生是善;乃至邪見是惡,除邪見是善。能如實分別善惡,是我弟子,入於法性,名為得道。」

[0334b11] 【經】

[0334b11]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是菩薩不見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4b15] 【論】

[0334b15] 釋曰:

[0334b15] 云何「得法性」?行八聖道分,得諸法實相,所謂涅槃,是名「得法性」。

[0334b16] 複次,「性」名諸法實相,「法」名般若波羅蜜。菩薩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羅蜜得是諸法性。」何以故?般若波羅蜜及諸法性,是二法無有異,皆畢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羅蜜得達法性?

[0334b22] 【經】

[0334b2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法性不與空合,空不與法性合。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0334b24] 【論】

[0334b24] 釋曰:

[0334b24] 菩薩不觀法性是空,不觀空是法性。行空得法性,緣法性得空,以是故無異。所以者何?是二畢竟空故。

[0334b28] 【經】

[0334b28]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眼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界合;色界不與空合,空不與色界合;眼識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識界合;乃至意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意界合;法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法界合;意識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意識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應,名為第一相應。」

[0334c05] 【論】

[0334c05] 釋曰:

[0334c05] 「眼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無,空、有云何合?

[0334c07] 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分別:散滅是眼,眼則空;空無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亦無分別: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則眼不與空合。

[0334c10] 又空不從眼因緣生。何以故?是二法本自空故。

[0334c11] 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0334c11] 問曰:

[0334c11] 此中何以不說五眾等諸法,但說十八界?

[0334c12] 答曰:

[0334c12] 應說!或時誦寫者忘失。

[0334c13] 復有人言:若說十八界,則攝一切法。有眾生於心色中錯,心法中不錯,應聞十八界得度,是故但說十八界。

[0334c16] 問曰:

[0334c16] 何以名為第一相應?

[0334c16] 答曰:

[0334c16] 空是十方諸佛深奧之藏,唯一涅槃門,更無餘門能破諸邪見戲論;是相應不可壞、不可破,是故名為第一。

[0334c19] 複次,佛自說第一因緣,所謂

——
[0334c20] 【經】

[0334c20] 「舍利弗!空行菩薩摩訶薩不墮聲聞、辟支佛地,能凈佛土,成就眾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為最第一,最尊、最勝、最妙,為無有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當知是菩薩如受記無異,若近受記。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者,能為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是菩薩摩訶薩亦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佛當授我記,我當近受記,我當凈佛土,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出法性,亦不見有法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有法諸佛授記,亦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我相、眾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何以故?眾生畢竟不生不滅故,眾生無有生無有滅;若法無有生相滅相,云何是法當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見眾生故,為行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受故、眾生空故、眾生不可得故、眾生離故,為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是空相應勝與相應。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薩摩訶薩習是相應,不生慳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亂心,不生無智心。」

[0335a16] 【論】

[0335a16] 釋曰:

[0335a16]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者,空相應有二種: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墮聲聞、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則無處可墮。

[0335a20] 復有二種空:一者、無方便空,墮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則無所墮,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35a22] 複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則不墮;無大悲心則墮。

[0335a23] 如是等因緣,不墮二地。

[0335a23] 「能凈佛世界、成就眾生」者,菩薩住是空相應中,無所復礙;教化眾生,令行十善道及諸善法。以眾生行善法因緣故,佛土清凈;以不殺生故,壽命長;以不劫不盜故,佛土豐樂,應念即至。如是等眾生行善法,則佛土莊嚴。

[0335a29] 問曰:

[0335a29] 教化眾生則佛土凈,何以別說?

[0335b01] 答曰:

[0335b01] 眾生雖行善,要須菩薩行願、迴向方便力因緣故,佛土清凈;如牛力挽車,要須御者,乃得到所至處,以是故別說。

[0335b03] 「疾得」者,行是空相應,無有障礙,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35b05] 問曰:

[0335b05] 先說「空相應」,今說「般若波羅蜜相應」,後說「無相、無作相應」,有何差別?

[0335b07] 答曰:

[0335b07] 有二種空:一者、般若空,二者、非般若空。先言「空相應」,聽者疑謂「一切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空」。

[0335b09] 復有人疑:「但言空第一,無相、無作非第一耶?」是故說:「空、無相、無作相應,亦是第一。」何以故?空則是無相,若無相則是無作,如是為一,名字為別。

[0335b12] 最上故言「尊」;破有故言「勝」;得是相應不復樂與,是為「最妙」。如一切眾生中,佛為無上;一切法中,涅槃無上;一切有為法中,善法習相應為「無上」。

[0335b16] 與義如〈贊般若品〉中說。

[0335b16] 問曰:

[0335b17] 若能行如是空相應,便應受記,云何言「如受記無異,若近受記」?

[0335b18] 答曰:

[0335b18] 是菩薩新行道,肉身,未得無生法忍,未得般舟三昧,但以智慧力故,能如是分別深入空;佛贊其入空功德,故言「如受記無異」。

[0335b21] 有三種菩薩:得受記者,如受記者,近受記者。得受記者,如〈阿毘跋致品〉中說;三種,如此中說。

[0335b24] 問曰:

[0335b24] 如此說相應,第一無上,云何不與受記?

[0335b25] 答曰:

[0335b25] 與功德、方便、禪定等未集,但有智慧,是故未與受記。

[0335b26] 複次,是菩薩雖複利根智慧,與功德未熟故,聞現前受記,或生憍慢,是故未與受記;所以讚歎者,欲以勸進其心。

[0335b29] 利根者行是空相應,如受記無異;鈍根者行是空相應,若近受記。

[0335c01] 令眾生常安隱、得涅槃,是名「利益」。復有二種利益:一者、離苦,二者、與樂。復有二種:滅眾生身苦、心苦。復有三種:天樂、人樂、涅槃樂。復有三種:離三界,入三乘。如是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利益眾生。

[0335c06] 「眾生」義如先說。

[0335c06] 世人有大功勳,則生憍心,求其報賞;以求報故,則為不凈。菩薩則不然,雖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利益無量眾生,無我心、無憍慢,故不求功報;如地雖利物功重,不求其報。以是故說是菩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相應,諸佛當受我記,若近受記;我當凈佛土,得無上道,轉法輪。」

[0335c13] 「轉法輪」義,如先說。

[0335c14] 問曰:

[0335c14] 何等法出法性?

[0335c14] 答曰:

[0335c14] 此中佛說,所謂行般若波羅蜜者。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菩薩;「知者、見者」,即是眾生。法性中,眾生變為法性;以是故菩薩自不生高心,不從眾生求恩分,不見諸佛與受記。如菩薩空,佛亦如是;如行者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空。

[0335c20] 何以故?佛自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生眾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尚不生法相,何況眾生相!

[0335c23] 何以故?佛自說因緣:「是眾生畢竟不生,不生故不滅。」若法不生不滅,即是法性相,法性即是般若波羅蜜,云何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

[0335c26] 菩薩「不受眾生」者,不受神,但有虛妄計我。「眾生空」者,眾生法無所有故。「眾生不可得」者,以實智求索不可得故。「眾生離」者,一切法自相離故。一切離自相者,如火離熱相等,如「相空」中廣說。

[0336a01] 「第一相應,勝與相應」,如上說。

[0336a02] 菩薩行是眾生空、法空,深入空相應,憶本願度眾生;見眾生狂惑顛倒,於空事中種種生着,即生大悲心:「我雖知是事,與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

[0336a05] 亦能常不生破六波羅蜜法。所以者何?初發心菩薩行六波羅蜜,以六惡雜行故,六波羅蜜不增長;不增長故不疾得道。今知諸法相,拔是六惡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薩知布施為善,慳心不善,能墮餓鬼貧窮中。知慳貪如是,自惜其身、着世間樂故,還生慳心。是菩薩輕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內物不能。以着我、着受者,以取相着財物,以是故破檀波羅蜜,雖有所施而不清凈。是菩薩行空相應故,不見我,亦不見世間樂,云何生着而破檀波羅蜜!

[0336a16] 問曰:

[0336a16] 若不見我、不見世間樂故不破,亦應不見檀,云何行布施?

[0336a18] 答曰:

[0336a18] 是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凈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眾生須故施與。」如小兒以土為金銀,長者則不見是金銀,便隨意與,竟無所與。

[0336a21] 與五法亦如是。

[0336a22] 以是故,雖同空,破慳而不破檀。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是空相應中,能常不生是六噁心。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七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上(卷三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36b07] 【經】

[0336b0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從何處終,來生此間?從此間終,當生何處?」

[0336b09] 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或從他方佛國來生此間,或從兜率天上來生此間,或從人道中來生此間。

[0336b12] 「舍利弗!從他方佛國來者,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故,捨身來生此間,諸深法要皆現在前,後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在所生處常值諸佛。

[0336b16] 「舍利弗!有一生補處菩薩,兜率天上終,來生是間;是菩薩不失六波羅蜜,隨所生處,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前。

[0336b19] 「舍利弗!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毘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0336b22] 【論】

[0336b22] 問曰:

[0336b22] 是般若波羅蜜中,眾生畢竟不可得;如上品說:「舍利弗!如一切眾生不可得,壽者、命者乃至知者、見者等眾生諸異名字,皆空無實。」此中何以問「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上」?眾生異名即是菩薩,眾生無故,菩薩亦無。又此經中說:「菩薩但有名字,無有實法。」今舍利弗何以作此問?

[0336b28] 答曰:

[0336b28] 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0336c02] 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

[0336c03] 復有二種:有初習行,有久習行;有着者,有不着者;有知他意者,有不知他意者(雖有言辭,知其寄言以宣理)。

[0336c06] 為不知名字相、初習行、着、不知他意者,故說「無眾生」。

[0336c07] 為知名字相、久習行、不着、知他意者,故說言「有眾生」。

[0336c08] 舍利弗以天眼明,見六道眾生生死善惡,於此無疑;但不知從他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菩薩來者,故問。有諸大菩薩從此間終,生他方無量阿僧祇佛國,舍利弗天眼所不見,故問。

[0336c13] 複次,有聲聞人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久住生死中,漏未盡故,集種種智慧、內外經書,而不證實際,未免生老病死,愍而輕之言:「此等命終,以三毒未盡故,當墮何處?如佛說:『諸凡夫人,常開三惡道門;於三善道為客,於三惡處為家。三毒力強,過去世無量劫罪業積集,而不取涅槃,將受眾苦,甚可愍之!』」如是等小乘人,輕愍是菩薩。

[0336c21] 舍利弗於一切聲聞中為第一大法將,知有是事,欲令眾生起敬心於菩薩,故問。

[0336c23] 佛以三事答:一、從他方佛國來生,二、從兜率天上來,三、從人道中來。

[0336c24] 問曰:

[0336c24] 如從他方佛國來者,以遠故,舍利弗不知;兜率天上、人道中來者,何以不知?

[0336c26] 答曰:

[0336c26] 舍利弗不知他方佛國來者故問;佛為如所應分別,答有三處來。

[0336c28] 問曰:

[0336c28] 世間有六道,何以故於天中別說兜率天來,人道中不分別處所,他方佛國來者亦不分別天道、人道?

[0337a01] 答曰:

[0337a02] 六趣中,三是惡道;惡道中來,受苦因緣,心鈍故,不任得道,是故不說。

[0337a03] 問曰:

[0337a03] 三惡道中來,亦有得道者。如舍利弗大弟子牛足比丘,五百世牛中生,末後得人身,足猶似牛,而得阿羅漢道。復有摩偷婆屍他比丘,五百世生獼猴中,末後得人身,得三明、六神通阿羅漢,猶好跳躑,以有餘習故。如是等皆得道,何以言不任?

[0337a09] 答曰:

[0337a09] 雖有得者,少不足言。又此人先世深種涅槃善根,小有謬錯,故墮惡道中;償罪既畢,涅槃善根熟故,得成道果。

[0337a12] 此中不說聲聞道,但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身、後身次第。譬如從垢心起,不得次第入無漏,中間必有善有漏心,以無漏心貴故,言:「於三惡道出,不任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天、人、阿修羅則不然。

[0337a17] 下三天結使利而深,上二天結使深而不利,兜率天結使不深不利。所以者何?常有菩薩說法故,是故不說與處;或有,少故不說。

[0337a20] 色界諸天,得道者不復來下;未得道者,樂着禪味故不下,以着味故,智慧亦鈍,是故不說。

[0337a22] 阿修羅同下二天,故不說。

[0337a23] 他方佛國來者,從諸佛前來生是間,諸根勐利。所以者何?除無量阿僧祇劫罪故;又遇諸佛隨心教導故,如刀得好石則利;又常聞、誦、正憶念般若波羅蜜故利。如是等因緣,則菩薩心利。

[0337a27] 人中來者,此間佛弟子聽般若波羅蜜,集諸功德,捨身還生是間,或於異國土。雖無有佛,值遇佛法,聽、受、書寫、正憶念,隨力多少,修福德、智慧。是人諸根雖鈍,堪受般若波羅蜜;以不見現在佛故心鈍。

[0337b03] 他方佛國來者利根故,修行般若波羅蜜疾得相應;以相應故,常值諸佛。值佛因緣,如先說。

[0337b05] 問曰:

[0337b05] 兜率天上,何以但說一生補處,不說二生、三生?

[0337b06] 答曰:

[0337b06] 人身罪結煩惱處所,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鵝入水,水不令濕;如是菩薩,一切世間法所不能着。所以者何?佛自說因緣:「不失六波羅蜜,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前。」是菩薩於是世界應利益眾生,其與菩薩分布十方;譬如大智慧人已在一處,其與大智則至異處,是故不說。

[0337b13] 複次,有人言:但說大者,不限於小。

[0337b14] 複次,與天中來生者,與處當廣說。

[0337b15] 人中死人中生者,不如上二處。何以故?以人身地大多故,身重心鈍,以心、心數法隨身強弱故;又諸業結使因緣生故。

[0337b18] 彼二處來者,是法身菩薩,變身無量以度眾生,故來生是間。人道中者,皆是肉身。

[0337b19] 問曰:

[0337b20] 阿毘跋致菩薩不以結業受身,何以故人道中說?

[0337b21] 答曰:

[0337b21] 來生此間,得阿毘跋致,未舍肉身故。以鈍根故,諸陀羅尼、三昧門不疾現在前;不疾現在前故,不疾與般若相應。

[0337b25] 【經】

[0337b25] 「舍利弗!汝所問『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此間終當生何處』者,舍利弗!此菩薩摩訶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常值諸佛,終不離佛。

[0337b28]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不以方便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行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得禪故,生長壽天,隨彼壽終來生是間,得人身,值諸佛,是菩薩諸根不利。

[0337c0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方便故,舍諸禪,生欲界,是菩薩諸根亦鈍。

[0337c05]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舍,入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行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薩用方便力,不隨禪生,不隨無量心生,不隨四無色定生;在所有佛處於中生,常不離般若波羅蜜行。如是菩薩,賢劫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37c12] 【論】

[0337c12] 問曰:

[0337c12] 舍利弗今問前世、後世,佛何以故前世中三種答,後世中廣分別?

[0337c13] 答曰:

[0337c14] 人以肉眼不見過去、未來故而生邪疑;雖疑二處,而未來世當受,故廣分別。譬如已滅之火,不復求救,但多方便防未來火;又如治病,已滅之病不復加治,但治將生之病。

[0337c18] 複次,佛無量辯才自恣,舍利弗所問雖少,佛廣為其說。如問「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一事,而佛種種分別。如貧者從大富好施者乞,所乞雖少,所與甚多。佛亦如是,有無量無漏佛法具足之富,以大慈悲好行施惠;因舍利弗少問故,佛為大眾廣分別說。

[0337c24] 複次,是般若波羅蜜中,種種因緣譬喻,多說空法。有新發意者,取空相,着是空法,於生死業因緣中生疑:「若一切法畢竟空,無來無去,無出無入相,云何死而有生?現在眼見法尚不應有,何況死後與處生不可見而有!」如是等種種邪疑顛倒心。為斷是故,佛種種因緣廣說有死有生。

[0338a01] 問曰:

[0338a01] 無有死生因緣。何以故?人死歸滅,滅有三種:一者、火燒為灰,二者、蟲食為糞,三者、終歸於土。今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於後身!以不見故,則知為無!

[0338a05] 答曰:

[0338a05] 若汝謂「身滅便無」者,云何有眾生先世所習憂喜怖畏等?如小兒生時,或啼或笑,先習憂喜故,今無人教而憂喜續生。又如犢子生知趣乳;豬羊之屬,其生未幾,便知有牝牡之合。

[0338a09] 子同父母,好醜貧富,聰明闇鈍,各各不同;若無先世因緣者,不應有異!如是等種種因緣,知有後世。

[0338a12] 又汝先言「不見別有去」者,人身中非獨眼根能見,身中六情各有所知:有法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可知者;可聞法尚不可見,何況可知者!有生有死法,亦可見、亦可知;汝肉眼故不見,天眼者了了能見。如見人從一房出,入一房;舍此身至後身,亦如是。若肉眼能見者,何用求天眼?若爾者,天眼、肉眼,愚聖無異;汝以畜生同見,何能見後世?

[0338a20] 可知者,如人死生雖無來去者,而煩惱不盡故,於身情意相續,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業,亦不至後世,而從是因緣更生,受後世果報。譬如乳中着毒,乳變為酪,酪變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眾因緣故,更生後世五眾,行業相續不異故,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花葉果實,得時節會,則次第而出。

[0338a28] 如是因緣,故知有死生。

[0338a29] 複次,現世有知宿命者,如人行,疲極睡卧,覺已,憶所經由。

[0338b01] 又一切聖人內外經書,皆說後世。

[0338b02] 複次,現世不善法,動發過重,生瞋恚、嫉妬、疑悔內惱故,身則枯悴,顏色不悅。惡不善法,受害如是,何況起身業、口業!若生善法,凈信業因緣,心清凈,得如實智慧,心則歡悅,身得輕軟,顏色和適。以有苦樂因緣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當知必有後世。但眾生肉眼不見,智慧薄故而生邪疑,雖修福事,所作淺薄。譬如藥師為王療病,王密為起宅,而藥師不知;既歸見之,乃悔不加意儘力治王。

[0338b11] 複次,聖人說今現在事實可信故,說後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行嶮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則便隨逐。

[0338b14] 比智及聖人語,可知定有後世。汝以肉眼重罪、比智薄故,又無天眼,既自無智,又不信聖人語,云何得知後世?

[0338b16] 複次,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祇劫業因緣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是為微妙難知。

[0338b19] 若諸法都空者,此品中不應說往生,何有智者前後相違?若死生相實有,云何言「諸法畢竟空」?但為除諸法中愛着邪見顛倒故,說畢竟空,不為破後世故說。汝無天眼明故疑後世,欲自陷罪惡!遮是罪業因緣故,說種種往生。

[0338b25] 佛法不着有,不着無,有無亦不着,非有非無亦不着,不着亦不着;如是人則不容難!譬如以刀斫空,終無所傷。為眾生故隨緣說法,自無所着。以是故《中論》中說:

「一切諸法實,一切法虛妄,
諸法實亦虛,非實亦非虛!
涅槃際為真,世間際亦真,
涅槃世無別,小異不可得!」

[0338c05] 是為畢竟空相。畢竟空,不遮生死業因緣,是故說往生。

[0338c06] 問曰:

[0338c06] 若般若波羅蜜一相,所謂無相,云何「與般若相應,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常值諸佛」?

[0338c08] 答曰:

[0338c08] 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法,譬如大海,以是故不應作難!

[0338c09] 複次,汝自說「般若波羅蜜一相,無相」,若無相,云何有難?汝則無相中取相,是事不然。

[0338c11] 複次,因般若波羅蜜故,行念佛三昧等諸善法,生值諸佛。

[0338c13] 複次,行般若波羅蜜者,深入大悲;如慈父見子為無所直物故死,父甚愍之,此兒但為虛誑故死!諸佛亦如是,知諸法畢竟空不可得,而眾生不知;眾生不知故,於空法中深着,着因緣故,墮大地獄。是故深入大悲;以大慈悲因緣故,得無量福德;得無量福德故,生值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是菩薩從此間死,彼間生;彼間死,復至彼間生;如是乃至得佛,終不離佛。譬如有福之人,從一大會至一大會。或有是間死,彼間生,於彼以五神通力故,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度脫眾生——是初菩薩。

[0338c24] 「佛國」者,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

[0338c26] 諸佛神力雖能普遍自在無礙,眾生度者有局。

[0338c27] 「諸佛現在」者,佛現在其佛國土中者。

[0338c28] 第二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行六波羅蜜。

[0338c29] 「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生,住時、起時亦不念眾生;但着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為初禪果報所牽,生長壽天。

[0339a04] 複次,不能以初禪福德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39a05] 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

[0339a06] 「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0339a07]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

[0339a09] 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0339a10] 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凈居天,皆名長壽;以着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0339a11] 「還生人間值佛」者,以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或於禪中集諸福德。所以者何?彼間着味,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說:「如佛問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土甚多,不可為喻!』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

[0339a17] 問曰:

[0339a17] 「鈍根」者,二十二根中何者是?

[0339a18] 答曰:

[0339a18] 有人言:慧根能觀諸法,以久受着禪味故鈍。

[0339a19] 有人言:信等五根皆助成道法,以受報着味故鈍。

[0339a20] 有人言:菩薩清凈福德、智慧因緣故,十八根皆利;罪故則鈍。眼等六根,如《法華經》說。命根不為老、病、貧、窮等所惱,安隱受樂,是為命根利。喜、樂等五根了了覺知,故言利。複次,受樂時知樂無常等過隨逐,不生貪慾故利;與受亦如是。信根牢堅深固,難事能信,故言利。與亦應如是隨相分別。男根凈者,得陰藏相;不着細滑故,知欲為過,是為利。

[0339a29] 複次,三善根利,故名為利;菩薩或時於三無漏根不證實際故利。

[0339b01] 與利相違故鈍。

[0339b02] 問曰:

[0339b02] 第三菩薩若能舍禪,云何言「無方便」?

[0339b03] 答曰:

[0339b03] 是菩薩命終時,入不善心,舍諸禪定方便。

[0339b04] 菩薩若入欲界繫善心、若無記心而舍諸禪,入慈悲心,憐愍眾生,作是念:「我若隨禪定生,不能廣利益眾生。」

[0339b06] 生欲界者,有十處:四天下人,六欲天。三惡道,菩薩所不生。

[0339b08] 鈍根者,如第二菩薩說。

[0339b08] 第四菩薩,入位,得菩薩道,修三十七品,能住十八空乃至大慈大悲,此名方便。

[0339b10] 上二菩薩,但有禪定,直行六波羅蜜,以是故無方便。

[0339b11] 第四菩薩,方便力故,不隨禪、定、無量心生。所以者何?行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故;命終時憐愍眾生,願生他方現在佛國,續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愛樂隨順般若波羅蜜故。

[0339b16] 問曰:

[0339b16] 此是何等菩薩?

[0339b16] 答曰:

[0339b16] 佛自說跋陀劫中菩薩,或有非跋陀劫中菩薩,但取其大者。

[0339b18] 問曰:

[0339b18] 云何名跋陀?云何名劫?

[0339b18] 答曰:

[0339b19] 如經說:「有一比丘問佛言:『世尊!幾許名劫?』佛告比丘:『我雖能說,汝不能知,當以譬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滿芥子,有長壽人過百歲持一芥子去;芥子都盡,劫猶不澌。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歲持迦屍輕軟迭衣一來拂之;石盡,劫猶不澌。』」

[0339b24] 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

[0339b25] 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

[0339b26] 大劫者,如上譬喻。劫欲盡時,眾生自然心樂遠離;樂遠離故,除五蓋,入初禪,是人離生喜樂;從是起已,舉聲大唱言:「諸眾生!甚可惡者是五欲,第一安隱者是初禪。」眾生聞是唱已,一切眾生心皆自然遠離五欲,入於初禪;自然滅覺觀,入第二禪,亦如是唱;或離二禪、三禪亦如是。三惡道眾生,自然得善心,命終皆生人中;若重罪者,生他方地獄,如〈泥犁品〉中說。是時三千大千世界,無一眾生在者;爾時,二日出,乃至七日出,三千大千世界地,盡皆燒盡。如「十八空」中,廣說劫生滅相。

[0339c08] 復有人言:四大中三大有所動作,故有三種劫——或時火劫起,燒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禪四處;或時水劫起,漂壞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禪八處;或時風劫起,吹壞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禪十二住處。

[0339c13] 是名大劫。

[0339c13] 小劫亦三種:外三大發,故世界滅;內三毒發,故眾生滅,所謂飢餓、刀兵、疾病。

[0339c15] 復有人言:時節歲數,名為小劫。如《法華經》中說:「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佛從三昧起,於六十小劫中說《法華經》。」是眾小劫和合,名為大劫。

[0339c19] 「劫簸」,秦言分別時節。

[0339c20] 「跋陀」者,秦言善。

[0339c20] 有千萬劫過去,空無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興,諸凈居天歡喜,故名為善劫。凈居天何以知此劫當有千佛?前劫盡已,廓然都空;後有大水,水底湧出有千枚七寶光明蓮華,是千佛之相;凈居諸天因是知有千佛。

[0339c25] 以是故說「是菩薩於此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39c27] 【經】

[0339c2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舍,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還生欲界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成就眾生故。」

[0340a02] 【論】

[0340a02] 問曰:

[0340a02] 菩薩有二種:一者、隨業生;二者、得法性身,為度眾生故,種種變化身生三界,具佛功德,度脫眾生。故二者之中,今是何者?

[0340a05] 答曰:

[0340a05] 是菩薩是業因緣生身。所以者何?入諸禪方便力故,不隨禪生。法身菩薩變化自在,則不大須方便。

[0340a07] 入禪方便義,先已說。

[0340a08] 問曰:

[0340a08] 若不隨禪定,何以生於欲界,不生他方清凈世界?

[0340a09] 答曰:

[0340a09] 諸菩薩行各不同。或有菩薩於禪轉心,生他方佛國;菩薩回心生欲界,亦如是。

[0340a11] 問曰:

[0340a11] 生他方佛國者,為是欲界、非欲界?

[0340a12] 答曰:

[0340a12] 他方佛國,雜惡不凈者,則名欲界。若清凈者,則無三惡道、三毒,乃至無三毒之名,亦無二乘之名,亦無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常照世間;一念之頃,作無量身,到無量如恆河沙等世界,度無量阿僧祇眾生,還來本處。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

[0340a19] 諸大菩薩福德清凈業因緣故,別得清凈世界,出於三界。

[0340a21] 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憐愍眾生故,生此欲界。

[0340a22] 問曰:

[0340a22] 若命終時,舍此禪定,初何以求學?

[0340a23] 答曰:

[0340a23] 欲界心狂不定,為柔軟攝心故入禪;命終時,為度眾生起欲界心。

[0340a24] 問曰:

[0340a24] 若生人中,何以故正生剎利等大家,不生與處?

[0340a26] 答曰:

[0340a26] 生剎利,為有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故,能利益眾生。貧窮中自不能利,何能益人?

[0340a28] 生欲界天,次當說。

[0340a30] 【經】

[0340a30] 「舍利弗!復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舍,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或生四天王天處,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於是中成就眾生、亦凈佛世界,常值諸佛。」

[0340b06] 【論】

[0340b06] 是義同上,生天為異。

[0340b06] 問曰:

[0340b06] 欲界諸天,情着五欲,難可化度,菩薩何以生彼,而不生人中?

[0340b08] 答曰:

[0340b08] 諸天着心雖大,菩薩方便力亦大。如說三十三天上,有須浮摩樹林,天中聖天,厭舍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諸天。兜率天上,恆有一生補處,諸菩薩常得聞法。密跡金剛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諸天。

[0340b14] 【經】

[0340b14] 「複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入初禪,此間命終,生梵天處,作大梵天王。從梵天處,游一佛國至一佛國,在所有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法輪者,勸請令轉。」

[0340b19] 【論】

[0340b19] 問曰:

[0340b19] 若隨初禪生,有何方便?

[0340b19] 答曰:

[0340b19] 雖生而不着味,念佛道,憶本願,入慈心,念佛三昧,時與禪和合,故名為方便。

[0340b21] 問曰:

[0340b21] 何以故作梵王?

[0340b22] 答曰:

[0340b22] 菩薩集福德因緣大故,世世常為物主,乃至生鹿中,亦為其王。

[0340b23] 複次,是菩薩本願,欲請佛轉法輪,不應作散天。

[0340b25] 或時此中三千大千世界無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求見初成佛未轉法輪者。所以者何?梵天王法,常應勸請諸佛轉法輪故。

[0340b29] 【經】

[0340b29]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三生補處,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入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舍,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入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不隨禪生,生有佛處,修梵行。

[0340c03] 「若生兜率天上,隨其壽終,具足善根,不失正念;與無數百千億萬諸天,圍繞恭敬,來生此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40c07] 【論】

[0340c07] 問曰:

[0340c07] 是三生菩薩,在十住地,已具足諸功德,今何以修習諸行?

[0340c08] 答曰:

[0340c08] 心未入涅槃,要有所行,所謂四禪乃至三三昧。

[0340c09] 複次,是菩薩於天、人中,示行人法,修行求道。

[0340c10] 複次,是菩薩雖在十住地,猶有煩惱習在;又於諸法猶有所不知,是故修道。

[0340c12] 複次,是菩薩雖行深行,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猶未取證;今為證故,更修諸行。

[0340c14] 複次,雖是大菩薩,於佛猶小;譬如大聚火,雖有能照,於日則不現。如《放鉢經》中,彌勒菩薩語文殊尸利:「如我後身作佛,如恆河沙等文殊尸利,不知我舉足下足事!」以是故,雖在十住,猶應修行。

[0340c19] 問曰:

[0340c19] 三生菩薩,何以不廣度眾生,而要生佛前?

[0340c20] 答曰:

[0340c20] 是菩薩所度已多,今垂欲成佛,應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眾生得成佛,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

[0340c22] 問曰:

[0340c23] 若為諮問佛事故在佛前者,何以故釋迦文佛作菩薩時,在迦葉佛前,惡口毀呰?

[0340c25] 答曰:

[0340c25] 是事先已說,法身菩薩種種變化身以度眾生。或時行人法,有飢渴、寒熱、老病,憎愛、瞋喜、讚歎、呵罵等,除諸重罪,與者皆行。

[0340c28] 是釋迦文菩薩,爾時為迦葉佛弟,名欝多羅。兄智慧熟,不好多語;弟智慧未備故,多好論議,時人謂弟為勝。兄後出家,得成佛道,號名迦葉;弟為閻浮提王訖梨機師,有五百弟子,以婆羅門書,教授諸婆羅門,諸婆羅門等不好佛法。爾時,有一陶師,名難陀婆羅,迦葉佛五戒弟子,得三道,與王師欝多羅為善友,以其心善凈信故。爾時,欝多羅乘金車,駕四白馬,與弟子俱出城門;難提婆羅於路相逢,欝多羅問言:「從何所來?」答言:「汝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供養還,汝可共行覲見於佛,故來相迎!」欝多羅作是念:「若我徑到佛所,我諸弟子當生疑怪:『汝本論議、智慧恆勝,今往供養,將是親屬愛故?』必不隨我。」恐破其見佛因緣故,住諸法實相智中,入無上方便慧,度眾弟子故,口出惡言:「此禿頭人,何能得菩提道!」

[0341a15] 爾時,難提婆羅善友,為如瞋狀,捉頭挽言:「汝不得止?」欝多羅語弟子言:「其事如是,吾不得止!」即時師徒俱行詣佛;見佛光相,心即清凈,前禮佛足,在一面坐。佛為隨意說法,欝多羅得無量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皆開;五百弟子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欝多羅從坐起,白佛言:「願佛聽我出家作比丘!」佛言:「善來!」即成沙門。

[0341a23] 以是方便故,現出惡言,非是實也。虛空可破,水可作火,火可作水,三生菩薩於凡夫中瞋心叵得,何況於佛!

[0341a26] 問曰:

[0341a26] 若爾者,佛何以受第八罪報六年苦行?

[0341a27] 答曰:

[0341a27] 小乘法與大乘法異,若無異者,不應有大、小。

[0341a28] 小乘法中,不說「法身菩薩祕奧深法、無量不可思議神力」;多說「斷結使、直取涅槃法」。

[0341b01] 複次,若佛不受是第八罪報,有諸天、神、仙、龍、鬼諸長壽者,見有此惡業而不受罪報,謂為無業報因緣;以是故,雖現在無惡業,亦受罪報。

[0341b04] 又有今世因緣: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串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歲、一歲,無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諸外道謂此為苦行之極,是人若言無道,真無道也。於是信受,皆入正道。

[0341b11] 以是二因緣故六年苦行,非實罪也。何以故?諸佛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故;佛若實受罪報,不得言「成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

[0341b14] 複次,小乘法中,佛為小心眾生故,說二生菩薩猶惡口毀佛。二生菩薩,尚不罵小兒,云何實毀佛?皆是方便為眾生故。何以知之?是釋迦文佛,毘婆屍佛時作大婆羅門,見佛眾僧食疾而發是言:「如是人輩,應食馬麥!」因此罪故,墮黑繩等地獄,受無量世苦已;與罪因緣,雖成佛道,而三月食馬麥。

[0341b21] 又聲聞法中說:「佛過三阿僧祇劫,常為男子,常生貴處,常不失諸根,常識宿命,常不墮三惡道中。」

[0341b24] 從毘婆屍佛來,九十一劫。如汝法,九十劫中,不應墮惡道,何況末後一劫!以是故知非是實也,方便故說。

[0341b26] 問曰:

[0341b26] 佛二罪,毘尼、雜藏中說,是可信受。三阿僧祇後百劫不墮惡道者,從初阿僧祇亦不應墮惡道,若不墮者,何以但說百劫?佛無是說,但是阿毘曇鞞婆沙論議師說!

[0341c01] 答曰:

[0341c01] 阿毘曇是佛說,汝聲聞人隨阿毘曇論議,是名鞞婆沙,不應有錯!

[0341c03] 又如薄拘盧,以一訶梨勒果施僧,於九十一劫中不墮惡道,何況菩薩無量世來以身布施、修諸功德而以小罪因緣墮在地獄!

[0341c06] 如是事,鞞婆沙不應錯!以是故,小乘人不知菩薩方便。

[0341c07] 複次,聽汝鞞婆沙不錯,佛自說菩薩本起:「菩薩初生時,行七步,口自說言:『我所以生者,為度眾生故。』言已,默然。乳餔三年,不行、不語;漸次長大,行、語如法。」一切嬰孩,小時未能行、語,漸次長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薩初生能行、能語,後便不能?當知是方便力故。若受是方便,一切佛語悉皆得通;若不受者,一實一虛!

[0341c15] 如是種種因緣,知為度眾生故現行惡口。

[0341c16] 問曰:

[0341c16] 三生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與處?

[0341c17] 答曰:

[0341c17] 若在他方世界來者,諸長壽天、龍鬼神求其來處不能知,則生疑心,謂為幻化。

[0341c19] 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後作佛者,人起輕慢,天則不信;法應天來化人,不應人化天也!是故天上來生,則是從天為人,人則敬信。

[0341c22] 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故不在中生。

[0341c23] 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為說法,而深着禪味,不能大利益眾生故,是故不在中生。

[0341c25] 下三欲天,深厚結使,麁心錯亂;上二天結使既厚,心軟不利。

[0341c26] 兜率天上,結使薄,心軟利,常是菩薩住處。譬如太子將登王位,先於靜室七日齋潔,然後登正殿受王位。補處菩薩亦如是,兜率天上如齋處,於彼末後受天樂;壽終來下,末後受人樂,便成阿毘三佛。

[0342a02] 無量百千萬億諸天圍遶,來生是間。以菩薩先常於無始生死中,往反天上人間,今是末後天身,不復更來生天,是故咸皆侍送。菩薩於彼壽盡,當下作佛;諸天壽有盡者、不盡者,作願下生,為菩薩檀越。

[0342a07] 複次,諸天下者,欲常侍衛菩薩,以有百億魔怨,恐來惱亂菩薩故。

[0342a08] 此菩薩生人中,厭老病死,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菩薩本起經》中說。

[0342a11] 【經】

[0342a11] 「複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

[0342a13]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無有聲聞、辟支佛乘,乃至無二乘之名。

[0342a15]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其壽無量。

[0342a1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有無佛、法、僧處,贊佛、法、僧功德;諸眾生等以聞佛名、法名、僧名故,於此命終,生諸佛前。」

[0342a22] 【論】

[0342a22] 釋曰:

[0342a22] 菩薩有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一者、斷結使,二者、不斷結使。

[0342a23] 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

[0342a25] 「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游諸世界,供養十方諸佛。

[0342a26] 「遊戲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眾生,雨七寶;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凈,壽無量阿僧祇劫。

[0342a28] 問曰:

[0342a29] 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凈無量壽佛世界中?

[0342b01] 答曰:

[0342b01] 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

[0342b02] 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如後章說。

[0342b06] 【經】

[0342b06]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得初禪乃至第四禪,得四無量心,得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常生有益眾生之處。」

[0342b10] 【論】

[0342b10] 釋曰:

[0342b10] 此菩薩或生無佛世界,或生有佛世界。

[0342b11] 世界不凈,有三惡道,貧窮下劣;或生清凈世界。

[0342b12] 至無佛世界,以十善道、四禪乃至四無色定,利益眾生;令信向三寶,稱說五戒及出家戒,令得禪定、智慧功德。

[0342b14] 不清凈世界有二種:有現在佛,及佛滅度後。佛滅度後,或時出家,或時在家,以財施、法施種種利益眾生。若佛在世,作種種因緣引導眾生,令至佛所。

[0342b18] 清凈世界者,眾生未具功德者,令其滿足,是名「在所生處利益眾生」。

[0342b20] 【經】

[0342b20]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毘跋致地。

[0342b21]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與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已,入無餘涅槃;是佛般涅槃後,與法若住一劫,若減一劫。

[0342b25]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凈佛世界故。」

[0342b28] 【論】

[0342b28] 釋曰:

[0342b28] 有三種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

[0342c03] 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

[0342c09] 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

[0342c13] 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

[0342c16]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

[0342c16] 是三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三者、但行清凈福德。

[0342c18] 清凈有二種: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即是阿鞞跋致地。

[0342c21] 「阿鞞跋致地菩薩」義,如先說。

[0342c21] 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眾生。佛有二種神通力:一者、現在時,二者、滅後。「劫」義,如上說。劫中所度眾生,亦復不少!

[0342c28] 次後菩薩,亦利根、心堅,久集福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眾生,共觀十方清凈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凈國,令選擇凈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八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中(卷三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43a13] ◎【經】

[0343a13]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遊戲其中——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四禪,從四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虛空處,從虛空處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盡定。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0343a20] 【論】

[0343a21] 問曰:

[0343a21] 若凡夫人不能入滅盡定,云何菩薩從初禪起入滅盡定?

[0343a22] 答曰:

[0343a22] 《阿毘曇鞞婆沙》中小乘如是說,非佛三藏說。

[0343a23] 又,是菩薩,聖人尚不及,何況當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雖被毒箭,猶憐愍怨賊!如是慈悲心,阿羅漢所無。畜生中猶尚如是,何況作人身離欲入禪而不得滅盡定!

[0343a27] 問曰:

[0343a27] 若菩薩得滅盡定,可爾;超越定法不能過二,若言「從初禪起乃至入滅盡定」,無有是法!

[0343a29] 答曰:

[0343a29] 與人雖有定法,力少故,不能遠超;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深入禪定,心亦不着,故能遠超。譬如人中力士,趠不過三四丈;若天中力士,無復限數。

[0343b04] 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薩禪定力大,心無所着,故遠近隨意。

[0343b05] 問曰:

[0343b06] 若爾者,超越者是大,次第定不應為大?

[0343b06] 答曰:

[0343b07] 二俱為大。所以者何?從初禪起至二禪,更無餘心,一念得入,乃至滅盡定皆爾。超越者,從初禪起入第三禪,亦不令與心雜,乃至滅盡定,逆順皆爾。

[0343b10] 有人言:超越定勝。所以者何?但無餘心雜而能超越故;譬如槃馬迴轉隨意。


[0343b13] ◎【經】

[0343b13]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為度眾生故起八聖道分,以是八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0343b17] 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0343b21] 【論】

[0343b21] 問曰:

[0343b21] 何以不說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而但說得四念處?

[0343b22] 答曰:

[0343b22] 若說、若不說,當知是菩薩皆行六波羅蜜,於三十七品或行、或不行。

[0343b24] 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說。

[0343b25] 問曰:

[0343b25] 自不得諸道果,云何能以化人?

[0343b26] 答曰:

[0343b26] 佛自說因緣,所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0343b29] 複次,唯不取證,與者皆行。

[0343b29] 得菩薩道故,名為「阿鞞跋致」。

[0343c02] 【經】

[0343c0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凈兜率天道,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0343c03] 【論】

[0343c03] 釋曰:

[0343c03] 菩薩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願。是菩薩修業因緣,生兜率天上,入千菩薩會中,次第作佛。如是相,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0343c07] 【經】

[0343c0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修四禪乃至十八不共法,未證四諦,當知是菩薩一生補處。」

[0343c09] 【論】

[0343c09] 問曰:

[0343c09] 是一生補處菩薩應生兜率天,云何說得四禪等?

[0343c10] 答曰:

[0343c10] 是菩薩生兜率天上,離欲得四禪等。

[0343c11] 複次,是補處菩薩離欲來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隨補處法,生兜率天。

[0343c13] 「未證四諦」者,故留不證。若取證者,成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證。

[0343c15] 【經】

[0343c15]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43c16] 【論】

[0343c16] 釋曰:

[0343c17] 是菩薩雖種善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鈍根雜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種善根,故必得。

[0343c20] 【經】

[0343c20]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常懃精進,利益眾生,不說無益之事。」

[0343c21] 【論】

[0343c21] 釋曰:

[0343c22] 是菩薩先有惡口故,發菩薩心愿言:「我永離口四過,行是道。」

[0343c23] 複次,此菩薩知是般若波羅蜜中諸法,無有定相,不可着、不可說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雖種種好語,非是佛法。譬如種種好葯,不能破病,不名為葯;趣得土泥等能差病者,是名為葯。以是故,恐其謬錯故,不說無益之事。

[0344a01] 【經】

[0344a01]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常懃精進,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斷眾生三惡道。」

[0344a03] 【論】

[0344a03] 釋曰:

[0344a03] 是菩薩住六神通,到十方世界,遮上、中、下三種不善道。

[0344a05] 【經】

[0344a05]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以檀為首,安樂一切眾生:須飲食與飲食,衣服、卧具、瓔珞、花香、房舍、燈燭,隨其所須皆給與之。」

[0344a08] 【論】

[0344a08] 釋曰:

[0344a08] 菩薩有二種:一者、能令眾生離苦,二者、能與樂。

[0344a09] 復有二種:一者、憐愍三惡道眾生,二者、憐愍人。

[0344a10] 是菩薩與眾生樂,憐愍人故,隨所須皆與之。

[0344a12] 【經】

[0344a1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變身如佛,為地獄中眾生說法,為畜生、餓鬼中眾生說法。」

[0344a14] 【論】

[0344a14] 問曰:

[0344a14] 是菩薩何以故變作佛身,似不尊重佛?

[0344a15] 答曰:

[0344a15] 有眾生見佛身得度者,或有見轉輪聖王等與身得度者,以是故變身作佛。

[0344a17] 複次,世間稱佛名字是大悲、是世尊。若以佛身入地獄者,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是我所尊者師,云何可遮!

[0344a20] 問曰:

[0344a20] 若地獄中火燒,常有苦痛,心常散亂,不得受法,云何可化?

[0344a21] 答曰:

[0344a21] 是菩薩以不可思議神通力,破鑊滅火,禁制獄卒,放光照之,眾生心樂,乃為說法,聞則受持。

[0344a23] 問曰:

[0344a24] 若爾者,地獄眾生有得道者不?

[0344a24] 答曰:

[0344a24] 雖不得道,種得道善根因緣。所以者何?以重罪故,不應得道。

[0344a26] 畜生道中當分別:或得者,或不得者。如阿那婆達多龍王、沙竭龍王等得菩薩道。

[0344a28] 鬼神道中,如夜叉、密跡金剛、鬼子母等,有得見道,是大菩薩。

[0344b01] 【經】

[0344b01]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為眾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凈佛世界,聞諸佛說法;觀採十方凈妙國土相而已,自起殊勝世界。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

[0344b06] 【論】

[0344b06] 釋曰:

[0344b06] 是菩薩遍為六道說法,以佛身為十方眾生說法。若眾生聞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聞佛獨尊自在者說法,信受其語。

[0344b09] 是菩薩二事因緣故,供養諸佛、莊嚴世界:聞莊嚴世界法,到十方佛國取清凈世界相。

[0344b11] 行業因緣,轉復殊勝,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國土中皆一生補處菩薩。

[0344b12] 問曰:

[0344b12] 若先已說「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今云何說「他方世界菩薩皆一生補處」?

[0344b14] 答曰:

[0344b14] 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者,是三千世界常法;與處不定。

[0344b15] 所謂第一清凈者,轉身成佛故。

[0344b17] 【經】

[0344b1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成就三十二相,諸根凈利。諸根凈利故,眾人愛敬;以愛敬故,漸以三乘法而度脫之。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身清凈、口清凈。」

[0344b21] 【論】

[0344b21] 釋曰:

[0344b21] 是菩薩欲令眾生眼見其身得度故,以三十二相莊嚴身。

[0344b22] 「諸根凈利」者,眼等諸根明利,出過與人;信、慧根諸心數根等,利凈第一。見者嘆其希有:「我無此事!」愛敬是菩薩,信受其語,世世具足道法,以三乘道入涅槃。

[0344b26] 是三十二相、眼等諸根,皆從身口業因緣清凈得,以是故,佛說:「菩薩應當凈身口業。」

[0344b29] 【經】

[0344b29]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得諸根凈,以是凈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0344c02] 【論】

[0344c02] 釋曰:

[0344c02] 是菩薩常深凈行六波羅蜜故,得眼等諸根凈利,人皆愛敬;慧等諸心數法根,凈利無比,為度眾生故。世間常法,若得殊異,心則自高,輕諸與人,作是念:「汝無此事,我獨有此!」以是因緣故,還失佛道。

[0344c06] 如經中說:「菩薩輕與菩薩,念念一劫,遠於佛道;經爾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0344c10] 【經】

[0344c10]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終不墮惡道。」

[0344c12] 【論】

[0344c12] 釋曰:

[0344c12] 是菩薩從初已來,性畏惡道,所作功德,願不墜墮。

[0344c13] 「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間,畏墮惡道故作願。菩薩作是念:「若我墮三惡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又受三惡道苦惱時,以瞋惱故,結使增長,還起惡業,復受苦報;如是無窮,何時當得修行佛道?」

[0344c18] 問曰:

[0344c18] 若持戒果報不墮惡道者,何以復說布施?

[0344c19] 答曰:

[0344c19] 持戒是不墮惡道根本,布施亦能不墮。

[0344c21] 複次,菩薩持戒,雖不墮惡道中,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

[0344c23] 與波羅蜜,各有其事。

[0344c24] 【經】

[0344c24]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阿鞞跋致地,常不舍十善行。」

[0344c25] 【論】

[0344c25] 釋曰:

[0344c25] 佛說持戒故不墮惡道,布施隨逐;今不知云何行屍羅波羅蜜,乃至阿鞞跋致地,是故復說「常行十善」。

[0344c28] 複次,先菩薩持戒不牢固,布施隨助;今說但持戒牢固,不舍十善,不墮三惡道。

[0345a02] 【經】

[0345a0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中,作轉輪聖王,安立眾生於十善道,亦以財物布施眾生。」

[0345a04] 【論】

[0345a04] 釋曰:

[0345a04] 是檀、屍波羅蜜因緣故,作轉輪聖王。行屍羅波羅蜜故,能令眾生信受十善。行檀波羅蜜故,以財寶給施眾生亦不可盡。

[0345a07] 問曰:

[0345a07] 一切菩薩皆行是二波羅蜜作轉輪聖王不?

[0345a08] 答曰:

[0345a08] 不必然也!何以故?如此品中,諸菩薩種種法入佛道。有菩薩聞轉輪聖王儀法,在此處能利益眾生,故作是願;或有菩薩種轉輪聖王因緣,雖不作願,亦得轉輪聖王報。

[0345a12] 自行二波羅蜜故,作轉輪聖王,亦教一切眾生行十善道,亦自行布施。

[0345a14] 聞者生疑:「為一世作?為世世作?」以是故——

[0345a16] 【經】

[0345a16]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無量千萬世作轉輪聖王,值遇無量百千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0345a19] 【論】

[0345a19] 釋曰:

[0345a19] 若菩薩知作轉輪聖王大益眾生者,便作轉輪聖王;若自知與身益大,亦作與身。

[0345a21] 複次,欲以世間法大供養佛故,作轉輪聖王。

[0345a23] 【經】

[0345a23]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照明。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身口意不凈不令妄起。」

[0345a27] 【論】

[0345a28] 釋曰:

[0345a28] 上菩薩行檀、屍波羅蜜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讀誦、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如人闇道中然燈,亦能自益,亦能益人。

[0345b03] 「終不離」者,是因緣故,終不離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45b04] 複次,是菩薩清凈法施,不求名利供養恭敬,不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輕於與人,亦不譏刺;但念十方諸佛慈心念眾生,我亦如是學佛道:說法無所依止,適無所着,但為眾生,令知諸法實相。如是清凈說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45b11] 「已得尊重」者,上諸菩薩能如是者,於諸眾生皆為尊重。

[0345b12] 「身口意不凈不令妄起」者,能以清凈法施者,不應雜起身口意惡業。所以者何?若起身口意惡者,聞者或不信受。若意業不凈,智慧不明;智慧不明不能善行菩薩道。

[0345b16] 複次,不但此一菩薩,上來菩薩能行此法者,皆名尊重佛教。若菩薩欲行菩薩道,皆不應雜罪行;一切惡罪業,不令妄起。雜行者,於行道則難,不能疾成佛道,罪業因緣壞諸福德故。

[0345b21] 【經】

[0345b21]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身業不凈、口業不凈、意業不凈?」

[0345b22] 【論】

[0345b22] 問曰:

[0345b22] 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識身口意惡業?

[0345b23] 答曰:

[0345b23] 舍利弗於聲聞法中則知,菩薩事異故不知;如說若菩薩生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薩罪、非罪。

[0345b27] 複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薩取身口意相,是則為菩薩身口意罪。」

[0345b29] 如是等因緣故,舍利弗問。

[0345c02] 【經】

[0345c02]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緣;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痴心。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能除身口意麁業。」

[0345c09] 【論】

[0345c09] 釋曰:

[0345c09] 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薩,不見是三業,是為無罪;若見是三業,是為罪。」

[0345c11] 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為罪業;摩訶衍中,見有身、口、意所作是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見,作者、見者皆是虛誑故。

[0345c14] 麁人則麁罪,細人則細罪。如離欲界欲時,五欲、五蓋為惡罪,初禪攝善覺觀為無罪;離初禪入二禪時,覺觀為罪,二禪所攝善憙為無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入諸法實相中,一切諸觀、諸見、諸法皆名為罪。

[0345c19] 小乘人,畏三惡道故,以十不善業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着心取相法,與三解脫門相違者名為罪。以是事異,故名為大乘。

[0345c22] 若見有是三業,雖不起惡,亦不名牢固;不見是身口意是三業根本,是為牢固。是菩薩法空故,不見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慳貪相、犯戒相、瞋恚相、懈怠相、散亂相、愚痴相。因無故果亦無,如無樹則無蔭;若能如是觀者,則能除身口意麁業。

[0345c27] 問曰:

[0345c27] 先說罪業,今何以故言麁業?

[0345c28] 答曰:

[0345c28] 麁業、罪業無異,罪即是麁,不名為細。

[0345c29] 複次,聲聞人以身、口不善業名為麁,意不善業名為細;瞋恚、邪見等諸結使名為麁罪,愛、慢等結使名為細罪;三惡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名為麁,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名為細,但善覺名為微細——於摩訶衍中盡皆為麁,以是故,此說麁罪。

[0346a06] 【經】

[0346a06]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除身口意麁業?」

[0346a07]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麁業。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十善道,不生聲聞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麁業。」

[0346a11] 【論】

[0346a11] 問曰:

[0346a12] 何等身、口、意細業與相違者為麁?

[0346a12] 答曰:

[0346a13] 如前所說者是。

[0346a13] 複次,凡夫人業於聲聞業為麁,聲聞業於大乘為麁。

[0346a14] 複次,垢業為麁,非垢業為細;能生苦受因緣業為麁,不生苦受因緣業為細;有覺有觀業為麁,無覺無觀業為細。

[0346a17] 複次,見我乃至知者、見者為麁;若不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但見三業處、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為細。

[0346a19] 複次,有所見者名為麁,無所見者名為細。

[0346a20]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薩不得身口意,是時則除三麁業。」

[0346a22] 複次,初發意住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聲聞、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諸善根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除身口意麁業罪,名為清凈。

[0346a27] 【經】

[0346a27]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凈佛道時,行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除身口意麁業。」

[0346b01]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佛道?」

[0346b02] 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若菩薩摩訶薩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羅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聲聞、辟支佛,不得菩薩,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佛道,所謂一切諸法不可得故。」

[0346b07] 【論】

[0346b07] 釋曰:

[0346b07] 是菩薩依六波羅蜜總相凈佛道。

[0346b08] 問曰:

[0346b08] 舍利弗從佛聞除三惡、三麁即是凈佛道,今何以更問?

[0346b09] 答曰:

[0346b09] 先說三業清凈相,今說一切法清凈相;先略說,今說別相。先但不得三業;今不得六波羅蜜、諸賢聖菩薩及佛,是名凈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羅蜜,是名法空;不得聲聞乃至佛,是名眾生空。菩薩住是二空中,漸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諸法實相。是「不可得空」義,如先「十八空」中說。

[0346b18] 【經】

[0346b18]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

[0346b19]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無能壞者?」

[0346b20]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不念有色乃至識,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念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增益六波羅蜜,無能壞者。」

[0346b28] 【論】

[0346b28] 釋曰:

[0346b28] 佛為舍利弗種種分別諸菩薩,次為說有菩薩發心時無有能壞者。

[0346c01] 舍利弗驚喜恭敬諸菩薩,是故問:「菩薩結使未斷,未於實相法作證,何因緣故不可破壞?」

[0346c03] 佛答:「若菩薩不念有色,乃至不念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故,亦得眾生空。若是法空,觀空者亦空。住是無礙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能壞者。」

[0346c08] 【經】

[0346c08]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以是智慧,常不墮惡道,不生弊惡人中,不作貧窮人;所受身體,不為人、天、阿修羅所憎惡。」

[0346c11] 【論】

[0346c11] 釋曰:

[0346c11] 此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得是一切法實相故,為諸佛深心愛念。是無量智慧福德因緣故,身心具足,常受富樂,無諸不可。

[0346c16] 【經】

[0346c16]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智慧?」

[0346c17]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用是智慧,成就見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聽法、見僧,亦見嚴凈佛土。菩薩摩訶薩以是智慧,不作佛想,不作菩薩想,不作聲聞、辟支佛想,不作我想,不作佛國想。用是智慧行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行四念處亦不得四念處,乃至行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智慧。用是智慧,能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

[0346c26] 【論】

[0346c26] 釋曰:

[0346c26] 是中佛說二種智慧:一者分別破壞諸法而不取相,二者不着心、不取相見十方諸佛聽法。

[0346c28] 問曰:

[0346c29] 云何行檀波羅蜜而不得檀?

[0346c29] 答曰:

[0346c29] 不得檀中若一若異、若實若空。是檀從和合因緣生,於是檀中令眾生得富樂,及勸助佛道;以是故,行檀亦不得檀。「不得」義,如上說。

[0347a04]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名「菩薩智慧能具足一切法而不得諸法」。

[0347a06] 【經】

[0347a06]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凈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0347a0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肉眼凈?」

[0347a09]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二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一閻浮提,有菩薩肉眼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薩肉眼見小千世界,有菩薩肉眼見中千世界,有菩薩肉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肉眼凈。」

[0347a14] 【論】

[0347a14] 問曰:

[0347a14] 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凈五眼?

[0347a16] 答曰:

[0347a16] 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凈。如鏡性有照明,垢故不見;若除垢,則照明如本。菩薩行六波羅蜜,滅諸垢法故,眼得清凈。

[0347a19] 肉眼,業因緣故清凈;天眼,禪定及業因緣故清凈;與三眼,修無量智慧、福德因緣故清凈。

[0347a21] 最大菩薩,肉眼最勝見三千大千世界。

[0347a22] 問曰:

[0347a22]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百億須彌山,諸山鐵圍、山阜、樹木等,是事障礙,云何得遍見?若能得見,何用天眼?若不能見,此中云何說「見三千大千世界」?

[0347a26] 答曰:

[0347a26] 不以障礙故見;若無障礙,得見三千世界,如觀掌無異。

[0347a27] 複次,有人言:「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從禪定力得,二者、先世行業果報得。業報生天眼,常在肉眼中,以是故三千世界所有之物,不能為礙;因天眼開障,肉眼得見。是故肉眼得名果報生天眼,常現在前,不待攝心。」

[0347b03] 問曰:

[0347b03] 佛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見一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見多?

[0347b05] 答曰:

[0347b05] 若肉眼能過三千大千世界復有所見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學天眼。

[0347b07] 複次,三千大千世界,劫初一時生,劫盡一時滅;世界之外,無央數由旬皆是虛空,空中常有風。肉眼與風相違,以相違故,不能得過見異世界。或有菩薩住三千世界境上,計其道數,亦應見他方近世界。

[0347b12] 問曰:

[0347b12] 菩薩及佛,何以不集無量清凈福德令肉眼遠有所見?

[0347b13] 答曰:

[0347b13] 是肉眼因緣虛誑不凈,天眼因緣清凈;若無天眼,當修肉眼,強令遠見。

[0347b15] 複次,如經中說極遠見三千世界;佛法不可思議,經法甚多,或能遠見,但此中不說。

[0347b17] 小遠見佛道菩薩,見二千中世界,不能種清凈業因緣故小;復不如者,見小千世界;復不如者,見四天下、一須彌山、一日月處;又見三天下、二天下、一天下、千由旬,乃至百由旬。是名最小肉眼凈。

[0347b21] 問曰:

[0347b22] 何以不說九十、八十等由旬以為小?

[0347b22] 答曰:

[0347b23] 轉輪聖王所見,過於與人。又人先世然燈等因緣故,得堅固眼根,能遠有所見;雖遠,終不能見百由旬。以是故,菩薩小者見百由旬。

[0347b26] 問曰:

[0347b26] 日月在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人皆能見,何以不能見百由旬?見百由旬何足稱?

[0347b28] 答曰:

[0347b28] 日月雖遠,自有光明還照其形,人得見之;與色不然。又日月遠故,雖見而顛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大而見小,顛倒非實。菩薩肉眼則不然!

[0347c03] 問曰:

[0347c03] 菩薩既得肉眼,能見何事?

[0347c03] 答曰:

[0347c04] 見可見色。「色」義,「色眾」中廣說。

[0347c05] 【經】

[0347c0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凈?」

[0347c06]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天眼凈。」

[0347c13] 【論】

[0347c13] 釋曰:

[0347c13] 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果報得,二者、修禪得。果報得者,常與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獨用。

[0347c15] 諸人得果報天眼,見四天下、欲界諸天,見下不見上;菩薩所得果報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

[0347c18] 禪定離欲天眼所見,如先「十力天眼明」中說。

[0347c19] 菩薩用是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善惡好醜及善惡業因緣,無所障礙。一切皆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又能過之;是諸天不能知菩薩天眼所見。何以故?是菩薩出三界、得法性生身、得菩薩十力故。如是等因緣,菩薩天眼凈。

[0347c25] 與菩薩天眼論議,如「贊菩薩五神通」中說。

[0347c26] 【經】

[0347c26]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凈?」

[0347c27] 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慧眼凈。」

[0348a02] 【論】

[0348a02] 釋曰:

[0348a02] 肉眼不能見障外事,又不能遠見,是故求天眼。天眼雖復能見,亦是虛誑,見一異相,取男女相,取樹木等諸物相;見眾物和合虛誑法,以是故求慧眼;慧眼中無如是過。

[0348a06] 問曰:

[0348a06] 若爾者,何等是慧眼相?

[0348a07] 答曰:

[0348a07] 有人言:八聖道中正見是慧眼相,能見五受眾實相、破諸顛倒故。

[0348a08] 有人言:能緣涅槃慧,名為慧眼;所緣不可破壞故,是智慧非虛妄。

[0348a10] 有人言:三解脫門相應慧,是名慧眼。何以故?是慧能開涅槃門故。

[0348a11] 有人言:智慧現前,能觀實際,了了深入,通達悉知,是名慧眼。

[0348a13] 有人言:能通達法性,直過無礙。

[0348a14] 有人言:定心知諸法相如,是名慧眼。

[0348a14] 有人言:法空是名慧眼。

[0348a15] 有人言:不可得空中,亦無法空,是名慧眼。

[0348a16] 有人言:十八空皆是慧眼。

[0348a17] 有人言:痴、慧非一非異。世間法不異出世間,出世間法不異世間;世間法即是出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世間。所以者何?異不可得故。諸觀滅,諸心行轉還無所去,滅一切語言,世間法相如涅槃不異,如是智慧,是名慧眼。

[0348a22] 複次,此中佛自說:「慧眼菩薩,一切法中不念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等。」是名慧眼。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舍,以不戲論慧,行於中道,是名慧眼。得是慧眼,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諸法、無明諸法。總相、別相各皆如是。

[0348b01] 問曰:

[0348b01] 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何以不說「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

[0348b03] 答曰:

[0348b03] 慧眼有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辟支佛見諸法總相,所謂無常、苦、空等;佛以總相、別相慧觀諸法。聲聞、辟支佛雖有慧眼,有量有限。

[0348b06] 複次,聲聞、辟支佛慧眼,雖見諸法實相,因緣少故,慧眼亦少,不能遍照法性;譬如燈油炷雖凈,小故不能廣照。

[0348b09] 諸佛慧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明無不照。

[0348b12] 複次,若聲聞、辟支佛慧眼無法不知者,與一切智人有何等異?菩薩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

[0348b14] 問曰:

[0348b14] 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無法不知」?

[0348b16] 答曰:

[0348b16] 慧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明等諸煩惱及習滅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說:「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凈故舍。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

[0348b25] 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慧眼不能畢竟清凈,故不能無法不見。

[0348b27] 問曰:

[0348b27] 佛現得果報肉眼,能見色,是事云何?

[0348b28] 答曰:

[0348b28] 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如「聖自在神通」中說,佛告阿難:「所見好色中生厭噁心,眼見惡色生不惡厭心;或時見色不生污穢、不污穢,但生舍心。」如是則肉眼無所施用。

[0348c03] 複次,有人言:得聖道時,五情清凈異本。

[0348c04] 複次,諸法畢竟空及諸法通達無礙,是二總為慧眼。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九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下(卷四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348c14] ◎【經】

[0348c14] 舍利弗白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0348c15]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痴,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凈。

[0348c2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用方便力故,為眾生受身;若生剎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菩薩於其中住,成就眾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凈佛世界,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0349a06]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未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具足神通、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薩已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得神通;知是菩薩當凈佛世界、未凈佛世界,是菩薩成就眾生、未成就眾生,是菩薩為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佛,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是菩薩得佛時,比丘眾有量、比丘眾無量;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菩薩為僧、不以菩薩為僧;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是菩薩受最後身、未受最後身,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是菩薩有魔、無魔。如是,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0349a26] 【論】

[0349a26] 釋曰:

[0349a26]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愍;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0349b04] 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為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

[0349b10] 有人無始世界來,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舍離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實者,用空解脫門得道,以諸實中空為第一故;好行舍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脫門得道。

[0349b15] 問曰:

[0349b15] 何以說「得五根」?

[0349b16] 答曰:

[0349b16] 有人言:一切聖道名為五根,五根成立故。八根雖皆是善,而三無漏根無有別異,以是故但說五根。

[0349b18] 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得果證。

[0349b20] 「有眾見」者,於五受眾中,生我若我所。

[0349b21] 「疑」者,於三寶、四諦中不信。

[0349b22] 「齋戒取」者,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脫。


[0349b24] ◎問曰:

[0349b24] 見諦所斷十結,得須陀洹果,何以故但說三、不說七?

[0349b25] 答曰:

[0349b25] 若說有眾見,已說一切見結,如經說「有眾見為六十二見根本」故。

[0349b27] 若人着我,復思惟:我為是常?為是無常?若謂無常,墮斷滅中而生邪見,無有罪福。若謂為常,墮常見中而生齋戒取;計望得道,或修後世福德樂;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樂因緣故,謂天所作,便生見取。若說有眾見,則攝是二見:邊見、邪見。若說齋戒取,已說見取。與四結未拔根本,故不說。

[0349c05] 是十結於三界四諦所斷,分別有八十八。

[0349c06] 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分別聲聞、辟支佛道,如先說。

[0349c07] 菩薩法眼有二種:一者、分別知聲聞、辟支佛方便得道門,二者、知菩薩方便行道門。聲聞、辟支佛事先已處處說,今當分別菩薩法。

[0349c10] 若菩薩知是菩薩深行六波羅蜜,薄諸煩惱故,用信根、精進根及方便,為度眾生故受身。是菩薩生死肉身,未得法性神通法身,以是故不說三根,未離欲故。今世行布施功德,信根、精進根,後世生剎利大姓乃至他化自在天。先知因,後知果。

[0349c16] 複次,「是菩薩不退」者,如先說「不退轉相」,亦如後〈阿鞞跋致品〉中說;與此相違,名為退。

[0349c18] 不退菩薩有二種:一者、受記,二者、未受記。如《首愣嚴三昧》四種受記中說。

[0349c19] 「具足神通」者,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一時能變化無量身,供養諸佛、聽法,說法度眾生。如是等,除佛無能及者,是為末後身菩薩;與此相違者,名不具足。

[0349c23] 複次,各各自地中無所少,名為具足;各各地中未成就,是不具足。

[0349c25] 「得神通」有二種:有用者,有不用者。

[0349c25] 「未得神通」者,有菩薩新發意故,未得神通;或未離欲故、懈怠心故、行與法故,是為未得;與上相違,是為「得」。

[0349c28] 「凈佛世界、未凈世界」,如先說。

[0349c29] 「成就眾生」者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者。如寶華佛欲涅槃時,觀二菩薩心,所謂彌勒、釋迦文菩薩。彌勒菩薩自功德成就,弟子未成就;釋迦文菩薩弟子成就,自身未成就。成就多人難,自成則易。作是念已,入雪山谷寶窟中,身放光明。是時釋迦文菩薩見佛,其心清凈,一足立,七日七夜,以一偈贊佛;以是因緣故,超越九劫。如是等,知成就眾生、不成就眾生者。

[0350a09] 「諸佛稱譽」,如先說;與此相違,名為「不稱譽」。

[0350a10] 「親近諸佛」、「無量壽命」、「無量比丘僧」、「純菩薩為僧」、「不修苦行」,如〈初品〉末說。

[0350a12] 「一生補處」者,或以相知者,如阿私陀仙人觀其身相,知今世成佛。珊若婆羅門見乳糜,知今日成佛者應食。如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見是菩薩如諸佛相,知當成佛,如是等。

[0350a16] 「坐道場」者,有菩薩見菩薩行處,地下有金剛地持是菩薩;又見天龍鬼神持種種供養具,送至道場,如是等,知坐道場。

[0350a19] 「有魔」者,宿世遮他行道及種種求佛道因緣,不喜行慈,好行空等與法,如是等因緣,以宿世破他行道,故有魔破壞。

[0350a22] 問曰:

[0350a22] 云何末後身菩薩受惡業報、為魔來壞?

[0350a23] 答曰:

[0350a23] 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精進、智慧門入佛道。

[0350a25] 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好行精進、智慧故。譬如貴人,雖有種種好衣,或時着一,與者不着;菩薩亦如是,修種種行以求佛道,或行精進、智慧道,息慈悲心。

[0350a29] 破行道者,增上慢故。諸長壽天、龍、鬼神不識方便者,見作惡行因緣,若不受報,生斷滅見,是故佛現受報。是故雖無罪因緣實魔來,以方便力故現有魔。

[0350b03] 如是等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種種方便門,令眾生入道,是名「法眼凈」。

[0350b06] 【經】

[0350b06]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佛眼凈?」

[0350b07]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訶薩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眼凈。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當學六波羅蜜。何以故?舍利弗!是六波羅蜜中,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若有實語,能攝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羅蜜是。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學五眼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50b19] 【論】

[0350b19] 釋曰:

[0350b19] 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菩薩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

[0350b23] 問曰:

[0350b23] 智慧、見物是眼相,云何大慈悲等名為「眼」?

[0350b24] 答曰:

[0350b25] 諸功德皆與慧眼相應故,通名為眼。

[0350b25] 複次,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

[0350b26] 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

[0350b29] 已說佛眼,今說佛眼所用:是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

[0350c01] 複次,有人謂:「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是故生疑。以是故說佛眼相——十方眾生及諸法中,無不見、無不聞。是諸菩薩,於與菩薩為大,比於佛不能遍知;如月光明雖大,於日則不現。

[0350c07] 問曰:

[0350c07] 眼為見相,云何說「聞」?

[0350c08] 答曰:

[0350c08] 眾生智慧,從六情生,知六塵。人謂佛有所不聞,如外經書中言或有所不聞;是故佛智慧無所不聞。又耳識因緣生智慧,智慧所知,言「無法不聞」。

[0350c12] 問曰:

[0350c12] 何以故三識所知合為一,三識所知別為三——眼名為見,耳名為聞,意知名為識,鼻、舌、身識名為覺?

[0350c14] 答曰:

[0350c14] 是三識助道法多,是故別說;與三識不爾,是故合說。

[0350c15] 是三識但知世間事,是故合為一;與三亦知世間,亦知出世間,是故別說。

[0350c17] 複次,是三識但緣無記法;與三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

[0350c19] 複次,是三識能生三乘因緣,如眼見佛及佛弟子,耳聞法,心籌量、正憶念。如是等種種差別,以是故,六識所知事分為四分。

[0350c22] 一切種智者,如人眼見近不見遠,見內不見外,見麁不見細,見東不見西,見此不見彼,見和合不見散,見生時不見滅。

[0350c25] 肉眼見,天眼不見:眼根成就,未離欲凡夫人故無天眼。

[0350c26] 天眼見,慧眼不見: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

[0350c27] 慧眼見,法眼不見:未離欲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

[0350c29] 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道種智,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01] 複次,肉眼、天眼見,慧眼、法眼、佛眼不見: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法眼、佛眼。

[0351a04] 肉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0351a06] 肉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薩,得道種智;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08] 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離欲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薩故無道種智,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0351a11] 天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得菩薩神通,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13] 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能觀一切眾生得道因緣,以種種道而度脫之;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16] 複次,肉眼、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0351a18] 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法性生身菩薩,具六神通,以種種道度眾生;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20] 複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未舍肉身,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道種智具足;未成佛故無佛眼。

[0351a23] 如是等,不名「無法不見聞覺識」。若以佛眼觀諸法,是名「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

[0351a26] 五塵隨義分別,亦如是。

[0351a26] 三乘等諸善法,是五眼因緣。諸善法皆六波羅蜜攝;是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本。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漸漸學是五眼,不久當作佛」。

[0351b02] 【經】

[0351b0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神通波羅蜜。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能動大地;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山壁樹木,皆過無礙,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虛如鳥;出沒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煙炎,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大德,威力難當,而能摩捫;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着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如意神通智證。

[0351b13] 「是菩薩以天耳凈,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亦不着是天耳神通,天耳與聲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耳神通智證。

[0351b19] 「是菩薩如實知他眾生心:若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如實知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痴心,如實知痴心;離痴心,如實知離痴心;渴愛心,如實知渴愛心;無渴愛心,如實知無渴愛心;有受心,如實知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無受心;攝心,如實知攝心;散心,如實知散心;小心,如實知小心;大心,如實知大心;定心,如實知定心;亂心,如實知亂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有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無上心。亦不着是心!何以故?是心非心相不可思議故,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他心智證。』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他心神通智證。

[0351c04] 「是菩薩以宿命智證通,念一心乃至百心,念一日乃至百日,念一月乃至百月,念一歲乃至百歲,念一劫乃至百劫、無數百劫、無數千劫、無數百千劫,乃至無數百千萬億劫世;我是處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壽限、如是長壽、如是受苦樂;我是中死、生彼處,彼處死、生是處,有相有因緣。亦不着是宿命神通,宿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宿命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宿命神通智證。

[0351c16] 「是菩薩以天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政、醜陋,惡處、好處,若大、若小;知眾生隨業因緣:是諸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成就故,謗毀聖人、受邪見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成就,不謗毀聖人、受正見因緣故,命終入善道,生天上。亦不着是天眼神通,天眼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眼神通智證。亦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乃至生天上。四神通亦如是。

[0351c28] 「是菩薩摩訶薩漏盡神通,雖得漏盡神通,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依異法。亦不着是漏盡神通,漏盡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漏盡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漏盡神通智證。

[0352a06]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神通波羅蜜;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52a09] 【論】

[0352a09] 釋曰:

[0352a09] 如大海中有種種寶珠:有能殺毒,有能遮鬼,有能破病,有能除寒熱、飢渴,有能隨人所願皆能與者;如是等無量無數寶珠。

[0352a12] 大乘海中亦如是,有種種菩薩寶:有菩薩能破三惡道,有能開三善門,有能生五眼,有能修行神通波羅蜜。是故諸菩薩能為奇特希有之事,所謂取空相多、地相少,則能隨意動地。一身能多,多身能一;虛空中常有微塵滿中;是人離欲、福德因緣故,集諸微塵以為諸身,令皆相似。

[0352a19] 有人言:諸非人恭敬是離欲菩薩,入其身中,隨其意所欲變化則皆能化。轉輪聖王未離欲,少有福德因緣故,諸鬼神尚為其使,何況離欲行無量心人!

[0352a22] 複次,是心相無有住處,若內、若外,若大、若小,以禪定力故,其心調柔,疾遍諸身,還復亦速。譬如千頭龍,眼、耳各有二千,及有千口,心一時用;龍是麁身尚爾,何況菩薩!

[0352a26] 有人言:坐禪人事,所有力勢,不可思議;故一身為無量身,無量身為一身。

[0352a28] 石壁無礙者,取石壁虛空相,微塵開闢,如噘入土。

[0352a29] 履水者,取地相多故,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故,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故,身出煙火。

[0352b02] 捫摸日月者,神通不可思議力故,令手及日月,入火定故,月不能令冷;入水定故,日不能令熱。

[0352b04] 問曰:

[0352b04] 是神通力乃至四禪中,此何以言「但至梵世,身得自在」?

[0352b05] 答曰:

[0352b06] 此先已說,梵是初門故,言「梵世」則攝一切色界。又世人皆貴梵王,以為世界主故。又是菩薩不欲於欲界散亂心現其自在,是故乃至離欲人中能有所作。

[0352b09] 如是神通相無量無數,為易解故,少說譬喻。

[0352b10] 諸外道於此神通有二事錯:一者、起吾我心,我能起此事而生憍慢;二者、着是神通,譬如貪人着寶。以是故外道神通,不及聖人神通。

[0352b13] 菩薩於是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故不着;但念一切種智,為度眾生故。

[0352b15] 與五神通亦如是,如其法分別,先說其相,後皆說空。

[0352b17] 六神通與義,如〈贊菩薩品〉中五神通義說。

[0352b18] 以是六神通廣利益眾生,故說:「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52b20] 【經】


[0352b20]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檀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生慳心故。

[0352b22]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屍羅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罪不罪不着故。

[0352b24]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羼提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瞋故。

[0352b26]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毘梨耶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身心精進不懈息故。

[0352b28]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禪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不亂不味故。

[0352c01]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般若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生痴心故。

[0352c03]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六波羅蜜,凈薩婆若道,畢竟空故,不來不去故,不施不受故,非戒非犯故,非忍非瞋故,不進不怠故,不定不亂故,不智不愚故。

[0352c07] 「爾時,菩薩摩訶薩不分別布施不布施、持戒犯戒、忍辱瞋恚、精進懈怠、定心亂心、智慧愚痴,不分別毀害、輕慢、恭敬。何以故?舍利弗!無生法中,無有受毀者、無有受害者、無有受輕慢恭敬者。

[0352c11]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如是諸功德,聲聞、辟支佛所無有。得是功德具足,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0352c14] 【論】

[0352c14] 釋曰:

[0352c14] 是菩薩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漸行與功德,所謂檀波羅蜜等。菩薩住檀波羅蜜,修治薩婆若道,觀一切法畢竟空、不生慳貪心,以是二事故,開薩婆若道。所以者何?畢竟空中,無有慳貪;慳貪根本斷故,具足檀波羅蜜;具足檀波羅蜜故,莊嚴般若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常不生痴心。所以者何?此中佛自說:「一切法不來不去,無施無受故,乃至不智不愚故。」

[0352c23] 問曰:

[0352c23] 若能如是觀,行六波羅蜜,得何等利益?

[0352c24] 答曰:

[0352c24] 此中佛自說:此菩薩不念有所施與、無所施與。若念有施,入虛妄法中,又着布施,心生憍慢。若念無所施,即墮邪見中。是布施論議,是佛法中初門,云何言無?乃至不念有痴、有慧。

[0352c29] 是人如金剛山,四面風起,不能令動。是菩薩爾時若有罵詈、讚歎,心無有異。何以故?此中佛自說:「無生法中無有罵者、無有害者、無恭敬者。」聲聞、辟支佛,有加害者,不能深有慈悲心,若默然、若遠離。菩薩則不然,能深加慈心,愛之如子,方便度之,是故勝一切聲聞、辟支佛,而能教化一切眾生,忍辱、慈悲、方便深故,隨願清凈業因緣故,能凈佛世界。是法具足故,不久當得一切種智。

[0353a10] 【經】

[0353a10]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眾生中生等心;一切眾生中生等心已,得一切諸法等;得一切諸法等已,立一切眾生於諸法等中。是菩薩摩訶薩,現世為十方諸佛所念,亦為一切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念。是菩薩在所生處,眼終不見不愛色,乃至意不覺不愛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53a18] 【論】

[0353a18] 釋曰:

[0353a18] 佛若廣說諸菩薩相,則窮劫不盡,今佛此品末略說其相。是相足為諸菩薩所通行,所謂大慈悲故,初發度一切眾生心故,學諸佛等心觀眾生故,一切法自性空故——如是等因緣故,於一切眾生中生等心;得是等心已,得一切諸法等。

[0353a23] 「一切法等」者,如先說眾生等、法等義,今當更說。慈愍四生眾生,一心欲利益,名眾生等。觀四念處亦不見身名為法等,四正懃等諸四法亦如是。

[0353a27] 複次,念五道中眾生皆沒無常老、病、死,是名眾生等。行是信等五根、若五神通,一心欲度是眾生,是名法等。

[0353b01] 複次,眾生中行忍辱、慈悲等福,功德無量;功德無量故心柔軟,心柔軟故疾得禪定,修禪定故心如意調柔,心如意調柔故破世間長短、男女、白黑等,入一相法,所謂無相。得是法等已,令一切眾生得是法等。

[0353b05] 是菩薩得是二等,成就無量福德智慧故,得現世果報,為諸佛所念、與人所念。

[0353b07] 愛着生念者,皆是虛妄;唯諸佛念,是為實念,不愛着故。是人諸佛尚念,何況聲聞、辟支佛、菩薩!聲聞、辟支佛斷結者猶尚愛念,何況凡夫未離欲者!

[0353b11] 以菩薩福德因緣生故,得如是等無量今世果報。

[0353b12] 後世所生處,眼終不見惡色。惡色者,所謂能生苦受;聲、香、味、觸、法,乃至能生憂心者。如六欲天,六情所對凈妙五欲,隨意歡喜。眾生種少福德,生天上如是,何況菩薩福德、實智慧無量無邊,為十方諸佛、諸與賢聖所念!

[0353b18] 【經】

[0353b18] 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百比丘從坐起,以所着衣上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爾時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0353b20] 爾時,慧命阿難從坐起,整衣服,合掌,右膝着地,白佛言:「佛何因緣微笑?」

[0353b22] 佛告阿難:「是三百比丘從是已後六十一劫當得作佛,皆號名大相。是三百比丘舍此身已,當生阿閦佛國;及六萬欲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

[0353b26] 是時,佛之威神故,此間四部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十方世界嚴凈,此娑婆世界所不能及。

[0353b28] 爾時,十千人作願言:「我等修凈願行,以凈願行故,當生彼佛世界。」

[0353c01] 爾時,佛知是善男子深心,而復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0353c02] 阿難整衣服,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

[0353c03] 佛告阿難:「汝見是十千人不?」阿難言:「見!」

[0353c04] 佛言:「是十千人於此壽終,當生彼世界,終不離諸佛;後當作佛,皆號莊嚴王。」

[0353c06] 【論】

[0353c06] 問曰:

[0353c06] 如佛結戒,比丘三衣不應少,是諸比丘何以故破屍羅波羅蜜,作檀波羅蜜?

[0353c08] 答曰:

[0353c08] 有人言:「佛過十二歲然後結戒,是比丘施衣時未結戒。」

[0353c09] 有人言:「是比丘有凈施衣,心生當受,以是故施。」

[0353c10] 有人言:「是諸比丘多知多識,即能更得,事不經宿。」

[0353c11] 複次,有人言:「是諸比丘聞佛說『諸菩薩行檀波羅蜜,諸功德力勢無量故,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心大踴躍,即以衣施,無復他念,不故破戒。」

[0353c15] 複次,諸比丘知佛法畢竟空,無所着,斷法愛;為世諦故結戒,非第一義。是比丘從佛聞第一義及布施等六波羅蜜;聞諸菩薩種種大威力,愍念眾生為諸煩惱所覆,不能得是菩薩功德;是故生大悲心,為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以衣布施。

[0353c21] 若人以貪慾、瞋恚、怖畏、邪見、不恭敬心、輕佛語而不持戒,是名為破戒;是諸比丘都無此心,是故無破戒罪。

[0353c24] 問曰:

[0353c24] 佛何以故微笑?

[0353c24] 答曰:

[0353c24] 笑有種種:有人見妓樂事而笑,有人內懷瞋恚而笑,有人憍慢故笑,有人輕物故笑,有人事辦歡喜故笑,有人見不應作而作故笑,有人懷詐揚善故笑,有人見希有事故笑。

[0353c28] 佛今見比丘以一袈裟施故,未來世中成辦佛事,是為希有,以是故笑。

[0354a01] 問曰:

[0354a01] 阿難何以常問佛笑,而與比丘不問?

[0354a02] 答曰:

[0354a02] 是諸比丘不親近佛、又敬難心多故,不敢自問。阿難善知人相,知諸比丘意;又見佛笑,疑故,作是念:「佛無眾生相、無有法相,知三界如夢、如幻,今有何事能令佛笑?佛如須彌山王、大地、大海,不以小因緣故動。」以是故問笑因緣。

[0354a08] 佛告阿難:「業因緣果報相續,不可思議!是三百比丘卻後六十一劫當得作佛,號名大相(施以手舉物顯示為相故,因以為名);六十一劫中,是人利根,值佛說法,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故,是諸人疾得作佛。」是諸比丘未得天眼故,自疑不知生何處,恐不能得集諸功德,不得至道;是故佛言:「舍是身,當生阿閦佛世界。」

[0354a15] 六萬欲天子,必是宿世共福德因緣故,與三百比丘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彌勒所應度,是故佛說:「彌勒時當出家。」

[0354a18] 今佛記諸比丘生阿閦佛世界,故諸人咸欲見諸佛清凈世界;是故佛令大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四眾見是清凈莊嚴佛世界,見諸佛身大於須彌山者,一生補處菩薩大眾圍繞,以梵音聲徹無量無邊世界;各自鄙薄其身,憐愍眾生故,為求無量佛法,作願生彼佛世界,如清凈世界行願中說。

[0354a25] 笑因緣,如先說。

[0354a25] 是十千人於此壽終,當生彼國。隨生彼國行業因緣具足故,此間集深厚無量福德故,終不離諸佛。見諸莊嚴佛世界發心故,皆號莊嚴王佛。

大智度論釋嘆度品第五

[0354b01] 【經】

[0354b01] 爾時,慧命舍利弗、慧命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慧命摩訶迦葉,如是等諸多知識比丘及諸菩薩摩訶薩、諸優婆塞、優婆夷從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尊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勝波羅蜜、妙波羅蜜、無上波羅蜜、無等波羅蜜、無等等波羅蜜、如虛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世尊!自相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世尊!自性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法空波羅蜜、無法有法空波羅蜜、開一切功德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不可壞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0354b13] 「諸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等等布施,具足無等等檀波羅蜜,得無等等身,得無等等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0354b17] 「世尊本亦復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六波羅蜜,得無等等法;得無等等色,無等等受、想、行、識,佛轉無等等法輪。過去佛亦如是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布施,乃至轉無等等法輪。未來世佛亦行此般若波羅蜜,當作無等等布施,乃至當轉無等等法輪。以是故,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度一切法彼岸,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354b25] 「唯!世尊!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禮敬供養。」

[0354b27] 佛告眾弟子及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如是!諸善男子行是般若波羅蜜者,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禮敬供養。何以故?因菩薩來故,出生人道、天道,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轉輪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出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因菩薩來故,世間便有飲食、衣服、卧具、房舍、燈燭、摩尼、真珠、毘琉璃、珊瑚,金銀等諸寶物生。舍利弗!世間所有樂具,若人中、若天上、若離欲樂,是一切樂具,皆由菩薩有。何以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住六波羅蜜,自行布施,亦以布施成就眾生;乃至自行般若波羅蜜,亦以般若波羅蜜成就眾生。舍利弗!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安樂一切眾生故出現於世。」

[0354c12] 【論】

[0354c12] 問曰:

[0354c12] 五千比丘中,上有千與上座,所謂漚樓頻螺迦葉等;何以止說此四人名?

[0354c14] 答曰:

[0354c14] 是四比丘,是現世無量福田。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揵連是佛左面弟子;須菩提修無諍定,行空第一;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第一,世尊施衣分坐,常深心憐愍眾生。佛在世時,若有人慾求今世果報者,供養是四人,輒得如願。是故,是多知多識比丘及四眾,贊般若波羅蜜。

[0354c20] 問曰:

[0354c20] 是阿羅漢最後身,所作已辦,何以復讚歎般若波羅蜜?

[0354c21] 答曰:

[0354c22] 人皆知阿羅漢得無漏道,以菩薩智慧雖大,結使未斷故不貴。又以是阿羅漢有慈悲心,助佛揚化故以之為證。

[0354c24] 佛道於世間中最大,是般若能與此事,故名為「大波羅蜜」。

[0354c26] 一切法中智慧第一,故言「尊波羅蜜」。

[0354c26] 能正導五度,故名「第一波羅蜜」。

[0354c27] 五度不及,故名為「勝波羅蜜」,如五情不及意。

[0354c28] 能自利利人,故名為「妙波羅蜜」。

[0354c29] 一切法中無有過者,故名「無上波羅蜜」。

[0355a01] 無有法與同者,故名「無等波羅蜜」。

[0355a02] 諸佛名無等,從般若波羅蜜生,故名「無等等波羅蜜」。

[0355a03] 是般若波羅蜜畢竟清凈,不可以戲論破壞,故名「如虛空波羅蜜」。

[0355a05] 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自相不可得,故名為「自相空波羅蜜」。

[0355a06] 此波羅蜜中一切法自性空故,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故名為「自性空波羅蜜」。

[0355a08] 諸法中無有自法,故名為「諸法空波羅蜜」。

[0355a09] 以此眾生空、法空故破諸法令無所有,無所有亦無所有,是名「無法有法空波羅蜜」。

[0355a11] 菩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有功德而不攝者,如日出時華無不敷,故名「開一切功德波羅蜜」。

[0355a13] 是菩薩心中般若波羅蜜日出,成就一切諸功德,皆令清凈;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善法之本,是故名為「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

[0355a16] 世間無有法能傾動者,故名「不可破壞波羅蜜」。

[0355a17] 是諸阿羅漢讚歎因緣,所謂三世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所謂無比布施乃至無比智慧;世間中無有餘等者,故言「無比」;是六波羅蜜,畢竟清凈,無有過失,故名為「無比」,「無比」即是「無等等」。

[0355a21] 複次,「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

[0355a22] 問曰:

[0355a23] 三世諸佛中,已有釋迦文佛,何以別說?

[0355a24] 答曰:

[0355a24] 今座上眾皆由釋迦文佛得度,感恩重故別說。如舍利弗說:「我師不出者,我等永為盲冥!」

[0355a26] 諸阿羅漢知三世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出,以是故諸阿羅漢說:「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一切法,當習般若波羅蜜。」

[0355a29] 阿羅漢讚歎菩薩時,心生恭敬,是故說「禮敬供養」。

[0355b01] 「天、人、阿修羅」者,說三善道;三惡道無所別知,故不說。

[0355b02] 佛聞羅漢讚歎已,佛印可言:「如是!如是!應當禮敬供養行般若波羅蜜者。」汝雖無一切智慧,而說不錯,故重言:「如是!如是!」

[0355b05] 何以故?此中佛自說:「因菩薩故,出生人道、天道,乃至一切諸菩薩為安樂一切眾生故說。」

[0355b07] 剎利大姓乃至阿迦尼吒,須陀洹乃至諸佛,皆如先說。

[0355b08] 問曰:

[0355b09] 若因菩薩,有飲食等及諸寶物,人何以力作求生,受諸辛苦乃得?

[0355b10] 答曰:

[0355b10] 飢餓劫時,人雖設其功力,亦無所得,以眾生罪重故。菩薩世世讚歎布施、持戒、善心,是三福因緣故有上、中、下。上者,念便即得;中者,人中尊重,供養自至;下者,施功力乃得。以是故說「因菩薩得」,實而不虛。

[0355b15] 樂因緣甚多,不可稱計;今佛略說:「天樂、人樂、涅槃樂,皆由菩薩得。」

[0355b16] 此中佛自說:「菩薩住六波羅蜜,自行布施,亦教眾生行布施。」雖眾生自行布施,無菩薩教導則不能行。

[0355b19] 問曰:

[0355b19] 除解脫樂,此二種樂是眾生生結使處;貪慾因緣故生恚,菩薩何以教導此結使因緣?

[0355b21] 答曰:

[0355b21] 菩薩無咎!所以者何?菩薩慈悲清凈心,與眾生樂因緣,教修福事;若眾生不能清凈行福德者,於菩薩何咎!如人好心作井,盲人墮中而死,作者無罪!如人設好食施人,不知量者,多食致患,施者無罪!

[0355b26] 複次,若諸佛菩薩不教眾生作福德因緣,則無天、無人、無阿修羅;但長三惡道,無從罪得出者。

[0355b28] 複次,眾生樂因緣故生貪,貪因緣故生恚,恚因緣故生苦,苦因緣故生罪;今欲免眾生於第五罪中,是故與樂。

[0355c02] 複次,非定樂因緣生貪慾。或正憶念故,樂為善福因緣;邪憶念故生貪慾。今為正憶念樂故,令生福德因緣。

[0355c04] 複次,唯佛一人無錯無失。是菩薩未成就佛道、未得佛眼故,以三種樂故教化可度眾生;諸佛但以解脫樂教化眾生。


大智度論釋舌相品第六

[0355c09] ◎【經】

[0355c09] 爾時,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從其舌相出無數無量色光明,普照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是時,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量無數諸菩薩見是大光明,各各白其佛言:「世尊!是誰神力故,有是大光明,普照諸佛世界?」

[0355c14] 諸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西方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是其舌相出大光明,普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故。」

[0355c18] 是時,諸菩薩各白其佛言:「我欲往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摩訶薩,並欲聽般若波羅蜜!」

[0355c21] 諸佛告諸菩薩:「善男子!汝自知時!」

[0355c21] 是時,諸菩薩摩訶薩持諸供養具、無量華蓋、幢幡、瓔珞、眾香、金銀、寶花,向娑婆世界,詣釋迦牟尼佛所。爾時,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各持天上天香、末香、澤香、天樹香、葉香、天種種蓮華——青、赤、紅、白,向釋迦牟尼佛所。是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天所散諸華,於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化成四柱大寶台,種種異色,莊嚴分明。

[0355c29] 是時,釋迦牟尼佛眾中,有十萬億人皆從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未來世中,亦當得如是法,如今釋迦牟尼佛!弟子、侍從、大眾,說法,亦爾!」

[0356a03] 是時,佛知善男子至心,於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出不作,得是法忍。佛便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0356a05] 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微笑?」

[0356a06] 佛告阿難:「是眾中十萬億人,於諸法中得無生忍。是諸人於未來世過六十八億劫當得作佛,劫名華積,佛皆號覺花。」

[0356a10] 【論】

[0356a10] 問曰:

[0356a10] 初品中佛已出舌相,今何以重出?

[0356a11] 答曰:

[0356a11] 是事非一日一坐說。

[0356a11] 前出舌相,為和合大會,度一切眾生,舍利弗問,佛答。今此異時,更為與人;須菩提巧說空故,佛命令更說,是故出舌相光明。

[0356a14] 問曰:

[0356a14] 舍利弗智慧第一,竟何所少,而復命須菩提?

[0356a15] 答曰:

[0356a16] 佛弟子眾多,一人說已,次命一人;譬如王者,群臣眾多,次第共語。

[0356a17] 問曰:

[0356a17] 若爾者,目連、迦葉等甚多,何以不次第皆與語?

[0356a18] 答曰:

[0356a18] 此經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故問。

[0356a19] 須菩提雖有種種因緣,以二因緣大故:一者、好行無諍定,常慈悲眾生,雖不能廣度眾生,而常助菩薩,以菩薩事問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說空法——是故命須菩提說。

[0356a24] 是「舌相光明」、「諸菩薩來往」義,乃至「華台供養」義,如先說。

[0356a25] 爾時,眾生見是大神通力,所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以諸佛及釋迦文佛出無量光明故,眾生蒙佛神力,見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及聞見諸佛在大眾中說法,即得無生法忍,作是願言:「我等未來世神通變化,亦當如今佛。」

[0356b01] 佛知眾生得無生法忍,故微笑。「笑」義,「佛答」,如先說。

[0356b03] 是人過六十八億劫作佛,是人見十方諸菩薩持七寶華來供養,變成七寶花台;因見是已,其心清凈,得無生法忍。是故作佛時,劫名華積,佛皆號覺華。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


卷三十一至卷四十(31-40)終。返回《大智度論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Chanworld.org】來自CBETA版。2018.10.06-2018.10.0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