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hidulun3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大智度論》3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共100 卷 紙本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 / 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背舍義第三十四(卷二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15a07] 八背舍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舍。凈背舍,身作證,第三背舍。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背舍。

[0215a10] 背是凈潔五欲,離是着心,故名「背舍」。

[0215a11] 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凈心觀色,是名初背舍。

[0215a12] 壞內色,滅內色相;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凈心觀外色,是第二背舍。

[0215a14] 是二皆觀不凈:一者觀內、觀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着樂,多縛在外諸結使行。見多者,多着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凈,見多者觀自身不凈壞敗故。

[0215a19] 複次,行者初心未細攝,繫心一處難,故內外觀;漸習調柔,能內壞色相,但觀外。

[0215a21] 問曰:

[0215a21] 若無內色相,誰當觀外?

[0215a22] 答曰:

[0215a22] 是為得解道,非實道。行者念未來死及火燒、蟲噉,埋着土中,皆磨滅。若現在觀,亦分別是身乃至微塵皆無,是名「內無色相外觀色」。

[0215a25] 問曰:

[0215a25] 二勝處見內外色,六勝處但見外色;一背舍見內外色,二背舍但見外色,何以故但內有壞色相,外色不能壞?

[0215a27] 答曰:

[0215a28] 行者眼見是身有死相,取是未來死相以況今身;外四大不見滅相故,難可觀無,故不說外色壞。

[0215b01] 複次,離色界時,是時亦不見外色。

[0215b02] 「凈背捨身作證」者,不凈中凈觀,如八勝處說。前八一切處觀清凈:地、水、火、風及青、黃、赤、白。觀青色如青蓮華,如金精山,如優摩伽華,如真青婆羅捺衣。觀黃、赤、白,各隨色亦復如是,總名「凈背舍」。

[0215b06] 問曰:

[0215b06] 若總是凈背舍,不應說一切處!

[0215b07] 答曰:

[0215b07] 背舍是初行者,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久行。

[0215b08] 不凈觀有二種:一者不凈,二者凈。

[0215b09] 不凈觀中:二背舍、四勝處。凈觀中:一背舍、四勝處、八一切處。

[0215b10] 問曰:

[0215b11] 行者以不凈為凈,名為顛倒;凈背舍觀云何不顛倒?

[0215b12] 答曰:

[0215b12] 女色不凈,妄見為凈,是名顛倒。凈背舍觀一切實青色廣大,故不顛倒。

[0215b14] 複次,為調心故凈觀,以久習不凈觀,心厭,以是故習凈觀,非顛倒,亦是中不着故。

[0215b16] 複次,行者先觀身不凈,隨身法所有內外不凈,繫心觀中,是時生厭,婬、恚、痴薄,即自驚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是,云何生着?」攝心實觀,無令復錯。心既調柔,想身皮、肉、血、髓不凈,除卻,唯有白骨;繫心骨人,若外馳散,攝之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如珂、如貝,能照內外諸物,是為凈背舍初門。然後觀骨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凈潔色相。

[0215b23] 複次,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凈地,若凈水,如無煙、無薪凈潔火,若清風無塵;諸青色,如金精山;諸黃色,如瞻卜花;諸赤色,如赤蓮華;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繫心凈觀,隨是諸色,各有清凈光曜。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滿身中,是名凈背舍。

[0215b29] 緣凈故,名為「凈背舍」。遍身受樂,故名為「身證」。得是心樂,背舍五欲,不復喜樂,是名「背舍」。

[0215c02] 未漏盡故,中間或結使心生,隨着凈色。復懃精進,斷此着故,如是凈觀從心想生。譬如幻主觀所幻物,知從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隨所緣。是時「背舍」變名「勝處」。

[0215c06] 於凈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行者還取凈相;用背舍力及勝處力故,取是凈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水、火、風亦爾。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虛空;黃、赤、白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為「一切處」。

[0215c10] 是三事一義,轉變有三名。

[0215c11] 問曰:

[0215c11] 是三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是實觀?是得解觀?

[0215c12] 若實觀,身有皮肉,何以但見白骨?又三十六物合為身法,何以分別散觀?四大各自有相,何以滅三大、但觀一地大?四色非儘是青,何以都作青觀?

[0215c16] 答曰:

[0215c16] 有實觀,亦有得解觀。身相實是不凈,是為實觀。外法中有凈相,種種色相,是為實凈。觀凈、不凈,是為實觀。以此少許凈,廣觀一切皆是凈;取是一水,遍觀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許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為得解觀,非實。

[0215c21] 四無色背舍,如四無色定中觀。欲得背舍,先入無色定,無色定是背舍之初門。背舍色,緣無量虛空處。

[0215c23] 問曰:

[0215c24] 無色定亦爾,有何等異?

[0215c24] 答曰:

[0215c24] 凡夫人得是無色定,是為無色;聖人深心得無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

[0215c26] 與殘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0215c27]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名滅受想背舍。

[0215c28] 問曰:

[0215c28] 無想定何以不名背舍?

[0215c29] 答曰:

[0215c29] 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是故非背舍。

[0216a02] 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證」。

[0216a03] 「八勝處」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丑,是色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丑,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內無色相,外觀色」為異。內亦無色相,外觀諸色青、黃、赤、白。是為八勝處。

[0216a09] 「內有色相,外觀色」者,內身不壞,見外緣。「少」者,緣少故名「少」。觀道未增長故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故;譬如鹿游未調,不中遠放。

[0216a12] 「若好、若丑」者,初學繫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內身不凈相;內身中不凈相觀外諸色,善業報故名「好」,不善業報故名「丑」。

[0216a16] 複次,行者如從師所受,觀外緣種種不凈,是名「丑色」。行者或時憶念忘故,生凈相,觀凈色,是名「好色」。

[0216a18] 複次,行者自身中繫心一處,觀欲界中色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婬欲者是凈色,名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凈色,名為「丑」。於緣中自在勝知、勝見,行者於能生婬欲端正色中,不生婬欲;於能生瞋恚惡色中,不生瞋恚。但觀色四大因緣和合生,如水沫不堅固——是名「若好、若丑」。

[0216a25] 「勝處」者,行者住是不凈門中,婬欲、瞋恚等諸結使來能不隨,是名「勝處」——勝是不凈中凈顛倒等諸煩惱賊故。

[0216a27] 問曰:

[0216a27] 行者云何內色相外觀色?

[0216a28] 答曰:

[0216a28] 是八勝處,深入定心調柔者可得。行者或時見內身不凈,亦見外色不凈。不凈觀有二種:一者、三十六物等種種不凈;二者、除內外皮肉五藏,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觀是名「丑」,如珂如雪觀是名「好」。

[0216b04] 行者內、外觀時,心散亂,難入禪;除自身相,但觀外色,如《阿毘曇》中說。行者以得解脫觀,見是身死;死已,舉出塚間,若火燒、若蟲噉,皆已滅盡,是時但見蟲、火,不見身,是名「內無色相外觀色」。

[0216b09] 行者如教受觀身是骨人,若心外散,還攝骨人緣中。何以故?是人初習行,未能觀細緣故,是名「少色」;行者觀道轉深增長,以此一骨人,遍觀閻浮提皆是骨人,是名為「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以是故名「勝知勝見」。

[0216b14] 複次,隨意五欲中男女相、凈潔相能勝故,名為「勝處」。譬如健人乘馬擊賊能破,是名為「勝」;又能制御其馬,是亦名「勝」。行者亦如是,能自於不凈觀中,少能多、多能少,是為「勝處」;亦能破五欲賊,亦名「勝處」。

[0216b18] 內未能壞身,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初、第二勝處。

[0216b20] 內壞身無色相,觀外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第三、第四勝處。

[0216b21] 攝心深入定中,壞內身,觀外凈,緣青,青色;黃、赤、白,白色,是為後四勝處。

[0216b23] 問曰:

[0216b23] 是後四勝處、十一切處中青等四處,有何等異?

[0216b24] 答曰:

[0216b24] 青一切處,能普緣一切令青;是勝處若多、若少隨意觀,不令異心奪,「觀」勝是緣,名為勝處。譬如轉輪聖王遍勝四天下,閻浮提王勝一天下而已。一切處普遍勝一切緣;勝處但觀少色能勝,不能遍一切緣。

[0216b29] 如是等,略說八勝處。

[0216c01] 「十一切處」者,背舍、勝處已說,此以遍滿緣故,名一切處。

[0216c02] 問曰:

[0216c02] 何以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不名一切處?

[0216c03] 答曰:

[0216c03] 是得解之心。「安隱快樂、廣大、無量、無邊虛空處」,是佛所說;一切處中皆有識,能疾緣一切法故,一切法中皆見有識。以是故,二處立一切處。

[0216c06] 「無所有」中,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不說是「無所有」無邊無量。「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得取相令廣大。

[0216c09] 複次,虛空處近色界,亦能緣色。識處能緣緣色,又識處起能超入第四禪,第四禪起超入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遠,無色因緣故,非一切處。

[0216c12] 是三種法皆行得。

[0216c13] 勝處、一切處是有漏。初三背舍、第七、第八背舍是有漏;與殘,或有漏、或無漏。

[0216c15] 初二背舍、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凈背舍、後四勝處、八一切處,第四禪中攝。

[0216c16] 二一切處,即名說空處空處攝,識處識處攝。

[0216c17] 前三背舍、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緣欲界。後四背舍,緣無色界及無漏法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無色根本不緣下地故。滅受想定,非心心數法故無緣。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但緣無色四陰及無漏法。

[0216c22] 「九次第定」者,從初禪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與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0216c24] 問曰:

[0216c24] 與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

[0216c25] 答曰:

[0216c25] 與功德皆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異念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無漏。

[0217a01] 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

[0217a02] 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說。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九相義第三十五

[0217a06] 【經】

[0217a06] 「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

[0217a07] 【論】

[0217a07] 問曰:

[0217a07] 應當先習九相離欲,然後得諸禪;何以故諸禪定後,方說九相?

[0217a09] 答曰:

[0217a09] 先說果報,令行者心樂。九相雖是不凈,人貪其果報,故必習行。

[0217a10] 問曰:

[0217a10] 行者云何觀是脹相等九事?

[0217a11] 答曰:

[0217a11] 行者先持戒清凈,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賊。觀人初死之日:辭訣言語,息出不反,奄忽已死;室家驚慟,號哭呼天,言說方爾,奄便那去!氣滅身冷,無所覺識。此為大畏,無可免處。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如說:

「死至無貧富,無懃修善惡,
無貴亦無賤,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亦無欺誑離,
無捍挌得脫,一切無免處!」

[0217a21] 死法名為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惡者;雖甚惡之,無得脫者。我身不久,必當如是,同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貪着五欲,不覺死至,同於牛羊;牛羊禽獸,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我既得人身,識別好醜,當求甘露不死之法。如說:

「六情身完具,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獸亦皆知,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與彼亦何異!
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當勉自益利!」

[0217b06] 行者到死屍邊,見死屍膖脹,如韋囊盛風,異於本相,心生厭畏,我身亦當如是,未脫此法。身中主識役御此身,視聽、言語,作罪、作福,以此自貴,為何所趣?而今但見空舍在此!是身好相,細腰、姝媚、長眼、直鼻、平額、高眉,如是等好,令人心惑;今但見膖脹,好在何處?男女之相亦不可識。作此觀已,呵着欲心,此臭屎囊膖脹可惡,何足貪着!

[0217b14] 死屍風熱轉大,裂壞在地,五藏、屎尿、膿血流出,惡露已現。行者取是壞相,以況己身:「我亦如是,皆有是物,與此何異?我為甚惑,為此屎囊、薄皮所誑;如燈蛾投火,但貪明色,不知燒身。已見裂壞,男女相滅,我所着者,亦皆如是。」

[0217b19] 死屍已壞,肉血塗漫。

[0217b19] 或見杖楚死者,青瘀、黃、赤,或日曝瘀黑;具取是相,觀所着者,若赤白之色,凈潔端正,與此何異?

[0217b22] 既見青瘀黃赤,鳥獸不食,不埋不藏,不久膿爛,種種蟲生。行者見已,念此死屍本有好色,好香塗身,衣以上服,飾以華綵;今但臭壞,膿爛塗染,此是其實分;先所飾綵,皆是假借。

[0217b26] 若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為鳥獸所食。烏挑其眼,狗分手腳,虎狼刳腹,分掣爴裂。殘藉在地,有盡不盡。行者見已,心生厭想,思惟:「此屍未壞之時,人所着處;而今壞敗,無複本相,但見殘藉,鳥獸食處,甚可惡畏。」

[0217c02] 鳥獸已去,風日飄曝,筋斷骨離,各各異處。行者思惟:「本見身法,和合而有身相,男女皆可分別;今已離散,各在異處,和合法滅,身相亦無,皆異於本,所可愛着,今在何處?」

[0217c05] 身既離散,處處白骨,鳥獸食已,唯有骨在;觀是骨人,是為骨相。

[0217c07] 骨相有二種:一者骨人筋骨相連,二者骨節分離。筋骨相連破男女、長短、好色、細滑之相;骨節分離,破眾生根本實相。

[0217c10] 復有二種:一者凈,二者不凈。凈者,久骨白凈,無血無膩,色如白雪;不凈者,與血塗染,膩膏未盡。

[0217c12] 行者到屍林中,或見積多草木,焚燒死屍,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惡畏。須臾之間,變為灰燼。行者取是燒相,思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華,五欲自恣;今為火燒,甚於兵刃!此屍初死,形猶似人;火燒須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歸無常,我亦如是。」

[0217c18] 是九相,斷諸煩惱,於滅婬欲最勝;為滅婬欲故,說是九相。

[0217c19] 問曰:

[0217c19] 無常等十想,為滅何事故說?

[0217c20] 答曰:

[0217c20] 亦為滅婬欲等三毒。

[0217c21] 問曰:

[0217c21] 若爾者,二相有何等異?

[0217c21] 答曰:

[0217c21] 九相為遮未得禪定,為婬欲所覆故;十想能除滅婬欲等三毒。九相如縛賊,十想如斬殺。九相為初學,十想為成就。

[0217c24] 複次,是十想中,不凈想攝九相。

[0217c25] 有人言:十想中,不凈想、食不凈想、世間不可樂想攝九相。

[0217c26] 復有人言:十想、九相同為離欲,俱為涅槃。所以者何?初死相,動轉、言語須臾之間,忽然已死;身體膖脹,爛壞分散,各各變異,是則無常。若着此法,無常壞時,是即為苦。若無常苦、無得自在者,是則無我。不凈、無常、苦、無我,則不可樂,觀身如是。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是食不凈想。以此九相觀身無常,變異,念念皆滅,即是死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樂,知煩惱斷,則安隱寂滅,即是斷相。以是九相遮諸煩惱,即是離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故,知此五眾滅,更不復生,是處安隱,即是盡想。

[0218a09] 複次,九相為因,十想為果。是故先九相,後十想。

[0218a11] 複次,九相為外門,十想為內門,是故經言:「二為甘露門:一者不凈門,二者安那般那門。」

[0218a13] 是九相,除人七種染着:

[0218a13] 或有人染着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黃、若黑。

[0218a14] 或有人不着色,但染着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眉。

[0218a16] 或有人不着容、色,但染着威儀:進、止、坐、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睫、親近、按摩。

[0218a17] 或有人不着容、色、威儀,但染着言語、軟聲、美辭、隨時而說、應意承旨,能動人心。

[0218a19] 或有人不着容、色、威儀、軟聲,但染着細滑、柔膚軟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

[0218a21] 或有人皆着五事。

[0218a21] 或有人都不着五事,但染着人相,若男、若女。雖得上六種欲,不得所着之人,猶無所解,舍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

[0218a24] 死相多除威儀、語言愛。膖脹相、壞相、噉相、散相多除形容愛。血塗相、青瘀相、膿爛相多除色愛。骨相、燒相多除細滑愛。九相除雜愛及所着人愛。噉相、散相、骨相偏除人愛;噉殘、離散、白骨中,不見有人可着。

[0218a29] 以是九相觀離愛心,瞋痴亦微薄。不凈中凈顛倒,痴故着是身。今以是九相披析身內,見是身相,痴心薄;痴心薄則貪慾薄;貪慾薄則瞋亦薄。所以者何?人以貪身故生瞋,今觀身不凈,心厭故不復貪身;不貪身故,不復生瞋。三毒薄故,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其道,以金剛三昧,摧碎結山。九相雖是不凈觀,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臭屍,溺人依以得渡。

[0218b09] 問曰:

[0218b09] 是九相有何性?何所緣?何處攝?

[0218b09] 答曰:

[0218b10] 取相性,緣欲界身,色相陰攝,亦身念處少分;或欲界攝,或初禪、二禪、四禪攝。未離欲、散心人得,欲界繫;離欲人心得,色界繫。膖脹等八相,欲界、初禪、二禪中攝;凈骨相,欲界、初禪、二禪、四禪中攝。三禪中多樂故,無是相。

[0218b14] 是九相是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入涅槃,離一切憂惱諸苦,滅五陰因緣生故,受涅槃常樂。

[0218b18] 問曰:

[0218b18] 聲聞人如是觀,心厭離,欲疾入涅槃;菩薩憐愍一切眾生、集一切佛法、度一切眾生、不求疾入涅槃故,觀是九相,云何不墮二乘證?

[0218b21] 答曰:

[0218b21] 菩薩於眾生心生憐愍,知眾生以三毒因緣故,受今世、後世身、心苦痛。是三毒終不自滅,亦不可以與理得滅;但觀所着內外身相,然後可除。以是故,菩薩欲滅是婬欲毒故,觀是九相。如人憐愍病者,合和諸葯以療之;菩薩亦如是,為著色眾生,說是青瘀相等,隨其所着,分別諸相,如先說。是為菩薩行九相觀。

[0218c01] 複次,菩薩以大慈悲心,行是九相,作如是念:「我未具足一切佛法,不入涅槃,是為一法門,我不應住此一門,我當學一切法門。」以是故,菩薩行九相無所妨。

[0218c04] 菩薩行是九相,或時厭患心起,如是不凈身可惡可患,欲疾取涅槃。爾時,菩薩作是念:「十方諸佛說:一切法相空,空中無無常,何況有不凈!但為破凈顛倒故習此不凈,是不凈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皆歸空相;我今不應取是因緣和合生無自性不凈法,欲疾入涅槃。」

[0218c11] 經中亦有是說:「若色中無味相,眾生不應着色;以色中有味故,眾生起着。若色無過罪,眾生亦無厭色者;以色實有過惡,故觀色則厭。若色中無出相,眾生亦不能於色得脫;以色有出相故,眾生於色得解脫。」味是凈相因緣故,以是故,菩薩不於不凈中沒、早取涅槃。

[0218c17] 九相義,分別竟。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六之一

[0218c21] 【經】

[0218c21]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0218c22] 【論】

[0218c22] 問曰:

[0218c22] 何以故九相次第有八念?

[0218c22] 答曰:

[0218c23] 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善修九相,內、外不凈觀,厭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擔是底下不凈屎尿囊?」自隨懎然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來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為說八念。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為竪,爾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則滅。若不念佛,當疾念法:佛法清凈,巧出善說,得今世報,指示開發,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則除。若不念法,則當念僧:佛弟子眾修正道,隨法行。僧中有阿羅漢、向阿羅漢,乃至須陀洹、向須陀洹,四雙八輩。是佛弟子眾應供養,合手恭敬,禮拜、迎送,世間無上福田。作如是念僧,恐怖即滅。』

[0219a10]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與阿修羅鬪,在大陣中時,告諸天眾:汝與阿修羅鬪時,設有恐怖,當念我七寶幢,恐怖即滅;若不念我幢,當念伊舍那天子(帝釋左面天王也)寶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寶幢,當念婆樓那天子(右面天子)寶幢,恐怖即除。』」

[0219a15] 以是故,知為除恐怖因緣故,次第說八念。

[0219a16] 問曰:

[0219a16] 經中說三念因緣除恐怖,五念復云何能除恐怖?

[0219a17] 答曰:

[0219a17] 是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何?若破戒心,畏墮地獄;若慳貪心,畏墮餓鬼及貧窮中。自念我有是凈戒、布施,若念凈戒、若念布施,心則歡喜,作是言:「若我命未盡,當更增進功德;若當命終,不畏墮惡道!」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

[0219a23] 念上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此諸天以福德因緣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令怖畏不生。

[0219a26] 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時,細覺尚滅,何況恐怖麁覺!

[0219a27] 念死者,念五眾身念念生滅,從生已來,常與死俱,今何以畏死?

[0219a28] 是五念,佛雖不說,亦當除恐怖。所以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自念己事以除恐怖則易,以是故佛不說。

[0219b02] 問曰:

[0219b02] 云何是念佛?

[0219b03] 答曰:

[0219b03] 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實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無錯謬,麁細、多少、深淺,皆無不實。皆是實故,名為「多陀阿伽度」。

[0219b05] 亦如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於眾生中起大悲心,行六波羅蜜,得諸法相,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度」。

[0219b09] 如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諸黑闇;心出智慧光明,破眾生無明闇冥;功德、名聞亦遍滿十方,去至涅槃中。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0219b13] 有如是功德故,應受一切諸天、世人最上供養,是故名「阿羅呵」。

[0219b14]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說,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

[0219b18] 是正遍智慧,不從無因而得,亦不從無緣得;是中依智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智慧名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持戒名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身業、口業清凈隨意行已,是故名「鞞闍遮羅那三般那」。

[0219b24]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車有兩輪。善去者,如先佛所去處,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陀」。

[0219b26] 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故知世間,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世間盡道故,名為「路迦憊」。

[0219b28] 知世間已,調御眾生,於種种師中最為無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羅富樓沙曇藐婆羅提」。

[0219c01] 能以三種道滅三毒,令眾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貰多提婆魔[少/兔]舍」。

[0219c03] 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無量?復能利益他人無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知故,名為「佛陀」。

[0219c06] 得是九種名號,有大名稱,遍滿十方,以是故名為「婆伽婆」。

[0219c07] 經中佛自說如是名號,應當作是念佛。

[0219c08] 複次,一切種種功德,盡在於佛。佛是劫初轉輪聖王摩訶三磨陀等種,閻浮提中智慧威德,諸釋子中生,貴性憍曇氏。生時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持寶蓋、釋提桓因以天寶衣承接,阿那婆蹋多龍王、婆伽多龍王以妙香湯澡浴。生時地六種動,行至七步,安詳如象王,觀視四方,作師子吼:「我是末後身,當度一切眾生!」阿私陀仙人相之,告凈飯王:「是人足下千輻輪相,指合縵網,當自於法中安平立,無能動、無能壞者。手中德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頂,青色光明從四邊出。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白毫眉間跱,白光踰頗梨。凈眼長廣,其色紺青。鼻高直好,甚可愛樂。口四十齒,白凈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勝。脣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長不短。舌薄而大,軟赤紅色,如天蓮華。梵聲深遠,聞者悅樂,聽無厭足。身色好妙,勝閻浮檀金。大光周身,種種雜色,妙好無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應當念佛。

[0220a01] 複次,佛身功德,身力勝於十萬白香象寶,是為父母遺體力;若神通功德力,無量無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內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見佛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若見佛身一處,愛樂無厭,不能移觀。佛身功德如是,應當念佛。

[0220a08] 複次,佛持戒具足清凈,從初發心修戒,增積無量,與憐愍心俱,不求果報,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不雜諸結使,但為自心清凈、不惱眾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時,戒得具足。應如是念佛戒眾。

[0220a12] 複次,佛定眾具足。

[0220a13] 問曰:

[0220a13] 持戒,以身、口業清凈故可知;智慧,以分別說法能除眾生疑故可知;定者,與人修定尚不可知,何況於佛,云何得知?

[0220a15] 答曰:

[0220a16] 大智慧具足故,當知禪定必具足。譬如見蓮華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燈明大者,必知蘇油亦多。亦以佛神通變化力無量無比故,知禪定力亦具足;亦如見果大故,知因亦必大。

[0220a20] 複次,有時佛自為人說:「我禪定相甚深。」如經中說:「佛在阿頭摩國林樹下坐,入禪定。是時大雨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者二人,聞聲怖死。須臾便晴,佛起經行。有一居士禮佛足已,隨從佛後,白佛言:『世尊!向者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者二人,聞聲怖死,世尊聞不?』佛言:『不聞!』居士言:『佛時睡耶?』佛言:『不睡!』問曰:『入無心想定耶?』佛言:『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居士言:『未曾有也!諸佛禪定大為甚深,有心想在禪定,如是大聲覺而不聞。』」

[0220b01] 如與經中,佛告諸比丘:「佛入出諸定,舍利弗、目揵連尚不聞其名,何況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化為無量諸佛,遍滿十方。

[0220b05] 如阿難一時心生念:「過去然燈佛時,時世好,人壽長,易化度;今釋迦牟尼佛時世惡,人壽短,難教化;佛事未訖而入涅槃耶?」清旦以是事白佛已,日出。佛時入日出三昧,如日出光明照閻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寶千葉蓮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一一諸佛皆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寶千葉蓮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是諸佛等遍滿十方恆河沙等世界,教化眾生:或有說法;或有默然;或以經行;或神通變化,身出水、火。如是等種種方便,度脫十方五道眾生。阿難承佛威神,悉見是事。佛攝神足,從三昧起,告阿難:「見是事不?聞是事不?」阿難言:「蒙佛威神,已見、已聞!」佛言:「佛有如是力,能究竟佛事不?」阿難言:「世尊!若眾生滿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中,佛壽一日,用如是力,必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難嘆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法無量不可思議!」

[0220b24] 以是故知佛禪定具足。

[0220b25] 複次,佛慧眾具足。從初發心,於阿僧祇劫中,無法不行,世世集諸功德,一心專精,不惜身命以求智慧,如薩陀波崙菩薩。

[0220b28] 複次,以善修大悲智慧故,具足慧眾;與人無是大悲,雖有智慧,不得具足。大悲欲度眾生,求種種智慧故,及斷法愛,滅六十二邪見,不墮二邊:若受五欲樂,若修身苦道;若斷滅,若計常;若有、若無等,如是諸法邊。

[0220c04] 複次,佛慧無上,徹鑒無比,從甚深禪定中生故;諸麁細煩惱所不能動故;善修三十七品、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等諸功德故;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得無礙不可思議解脫故——佛慧眾具足。

[0220c09] 複次,能降伏外道大論議師,所謂憂樓頻蠡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薩遮尼揵子、婆蹉首羅、長爪等大論議師輩皆降伏,是故知佛慧眾具足。

[0220c12] 複次,佛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見是語言多故,知智慧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見大雨處,語眾人言:「昨夜雨龍,其力甚大!」眾人言:「汝何以知之?」答言:「我見地濕、泥多,山崩、樹折,殺諸鳥獸,以此故知龍力為大。」佛亦如是,甚深智慧,雖非眼見,雨大法雨,諸大論議師及釋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慧多。

[0220c19] 複次,諸佛得無礙解脫故,於一切法中智慧無礙。

[0220c21] 複次,佛此智慧皆清凈,出諸觀上;不觀諸法常相、無常相,有邊相、無邊相,有去相、無去相,有相、無相,有漏相、無漏相,有為相、無為相,生滅相、不生滅相,空相、不空相;常清凈無量如虛空,以是故無礙。若觀生滅者,不得觀不生滅;觀不生滅者,不得觀生滅。若不生滅實,生滅不實;若生滅實,不生滅不實。如是等諸觀皆爾,得無礙智故,知佛慧眾具足。

[0220c29] 複次,念佛解脫眾具足。佛解脫諸煩惱及習,根本拔故,解脫真不可壞,一切智慧成就故,名為無礙解脫。成就八解脫,甚深遍得故,名為具足解脫。

[0221a03] 複次,離「時解脫」及「慧解脫」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脫」。成就如是等解脫故,名具足解脫眾。

[0221a05] 複次,破魔軍故得解脫,離煩惱故得解脫,離遮諸禪法故得解脫,於諸禪定入出自在無礙故。

[0221a07] 複次,菩薩於見諦道中,得深十六解脫:一、苦法智相應有為解脫;二、苦諦斷十結盡,得無為解脫。如是乃至道比智。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脫:一、或比智或法智相應有為解脫,二、斷無色界三思惟結故,得無為解脫。如是乃至第十八盡智相應有為解脫;及一切結使盡,得無為解脫。

[0221a14] 如是諸解脫和合,名為解脫眾具足。

[0221a15] 複次,念佛解脫知見眾具足。解脫知見眾有二種:

[0221a16] 一者、佛於解脫諸煩惱中,用盡智自證知:知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是為盡智解脫知見眾。知苦已不復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復更修,是為無生智解脫知見眾。

[0221a20] 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門得解脫,是人無相門得解脫,是人無作門得解脫;是人無方便可令解脫。是人久久可得解脫,是人不久可得解脫,是人即時得解脫。是人軟語得解脫,是人苦教得解脫,是人雜語得解脫。是人見神通力得解脫,是人說法得解脫。是人婬欲多,為增婬欲得解脫;是人瞋恚多,為增瞋恚得解脫——如難陀、漚樓頻螺龍是。如是等種種因緣得解脫,如法眼中說。於是諸解脫中了了知見,是名解脫知見眾具足。

[0221b01] 複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無量不可思議諸功德,是名念佛。

[0221b04] 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有報,無漏者無報。三根相應:樂、喜、舍根。行得,亦果報得:行得者,如此間國中學念佛三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0221b08] 如是等,如《阿毘曇》中廣分別。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六之與(卷二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21b17] 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

[0221b19] 「巧出」者,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義諦是;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是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如是等二邊不着,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

[0221b24] 「得今世果」者,離愛因緣世間種種苦,離邪見因緣種種論議鬪諍,身心得安樂。如佛說:

「持戒者安樂,身心不熱惱,
卧安覺亦安,名聲亦遠聞。」

[0221b29] 複次,此佛法中因緣展轉生果,所謂持戒清凈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果報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

[0221c05] 外道法空行苦,無所得。如閻浮阿羅漢得道時自說:

「我昔作外道,五十有五年,
但食乾牛屎,裸形卧棘上。

[0221c09] 「我受如是辛苦,竟無所得;不如今得見佛聞法,出家三日,所作事辦,得阿羅漢。」以是故,知佛法得今世果。

[0221c11] 問曰:

[0221c11] 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

[0221c12] 答曰:

[0221c12] 行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不良也!

[0221c16] 複次,諸未得道者,今世雖不得涅槃,後世得受福樂,漸次當得涅槃,終不虛也。如佛所說:「其有出家為涅槃者,若遲若疾,皆當得涅槃。」

[0221c19] 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0221c19] 「無熱惱」者,熱惱有二種:身惱,心惱。身惱者,繫縛牢獄、拷掠、刑戮等。心惱者,婬欲、瞋恚、慳貪、嫉妬因緣故,生憂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戒清凈故,身無是繫縛牢獄、拷掠、刑戮等惱;心離五欲、除五蓋、得實道故,無是婬欲、瞋恚、慳貪、嫉妬、邪疑等惱。無惱故無熱。

[0221c25] 複次,無漏禪定生喜樂,遍身受故,諸熱則除;譬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

[0221c28] 複次,諸煩惱若屬見、若屬愛,是名熱;佛法中無此故,名「無熱惱」。

[0221c29] 「不待時」者,佛法不待時而行,亦不待時與果。外道法,日未出時受法,日出時不受法;或有日出時受,日未出不受;有晝受夜不受,有夜受晝不受。佛法中無受待時,隨修八聖道時,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無漏智慧生時,便能燒諸煩惱,不待時也。

[0222a06] 問曰:

[0222a06] 如佛說,有時葯、時衣、時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時當得,何以言無時?

[0222a08] 答曰:

[0222a08] 此「時」者,隨世俗法,為佛法久住故,結時戒;若為修道得涅槃,及諸禪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時也。諸外道法皆待時節,佛法但待因緣具足。若雖持戒、禪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戒、禪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復待時。

[0222a13] 複次,久久得果名為時,即得不名時。譬如好染一入便成;心凈人亦如是,聞法即染,得法眼凈,是名「不待時」。

[0222a16] 「能到善處」者,是三十七無漏道法,能將人到涅槃;譬如入恆河,必得至大海。諸與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說,邪見雜故,將至惡處;或時將至天上,還墮受苦,皆無常故,不名善處。

[0222a20] 問曰:

[0222a20] 無有將去者,云何得將至善處?

[0222a21] 答曰:

[0222a21] 雖無將去者,但諸法能將諸法去;無漏善五眾斷,五眾中強名眾生,將去入涅槃。如風吹塵,如水漂草;雖無將去者,而可有去。

[0222a24] 複次,因緣和合無有作,亦無有將去者,而果報屬因緣,不得自在,是即名為去。

[0222a26]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

[0222a28] 問曰:

[0222a28] 何等是佛法印?

[0222a28] 答曰:

[0222a28] 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0222b01]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

[0222b06] 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

[0222b10] 問曰:

[0222b10] 何以故但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

[0222b10] 答曰:

[0222b11] 不作法無因無緣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不名為無常。

[0222b12] 複次,不作法中不生心着顛倒,以是故不說是無常,可說言無我。有人說:「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說一切法中無我。

[0222b15] 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寂滅印」。

[0222b16] 問曰:

[0222b16] 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

[0222b17] 答曰:

[0222b17] 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

[0222b18] 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

[0222b21] 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厭世苦。既知厭苦,存着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無我。於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中,內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0222b27] 問曰:

[0222b27] 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

[0222b29] 答曰:

[0222c01] 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0222c07] 問曰:

[0222c07] 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

[0222c08] 答曰:

[0222c08] 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無有故,後應常新,不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

[0222c13] 複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無有生滅,是一念中住,亦是有為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0222c17] 如是應念法。

[0222c17] 複次,法有二種:一者、佛所演說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說法義,所謂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及解脫果、涅槃等。行者先當念佛所演說,次當念法義。

[0222c21] 念佛所演說者,佛語美妙,皆真實,有大饒益。

[0222c22] 佛所演說,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巧說故淺。重語無失,各各有義故。佛所演說住四處,有四種功德莊嚴:一、慧處,二、諦處,三、舍處,四、滅處。

[0222c25] 有四種答,故不可壞:一、定答,二、解答,三、反問答,四、置答。

[0222c26] 佛所演說,或時聽而遮,或時遮而聽,或聽而不遮,或遮而不聽;此四皆順從無違。

[0222c28] 佛說得諸法相故,無戲論;有義理說故,破有、無論。

[0222c29] 佛演說隨順第一義,雖說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相違故。

[0223a02] 隨順利益說,於清凈人中為美妙,於不凈人中為苦惡;於美語苦語中亦無過罪;佛語皆隨善法,亦不着善法。

[0223a04] 雖是垢法、怨家,亦不以為高;雖種種有所訶,亦無有訶罪;雖種種贊法,亦無所依止。

[0223a06] 佛言說中,亦無增無減,或略或廣。

[0223a07] 佛語初善,久久研求亦善。佛語雖多,義味不薄。

[0223a08] 雖種種雜語,義亦不亂。

[0223a09] 雖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愛着;雖殊異高顯,亦不令人畏難。

[0223a10] 雖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0223a11] 佛語如是有種種希有事,能令人衣毛為竪,流汗氣滿,身體戰懼;亦能令諸天心厭,聲滿十方,六種動地;亦能令人於無始世界所堅着者能令舍,所不堅着者能令樂。

[0223a15] 佛語,罪惡人聞之,自有罪故,憂怖熱惱;善一心精進入道人聞,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後亦好。

[0223a17] 複次,多會眾中,各各欲有所聞,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見佛獨為我說。

[0223a19] 於大眾中雖有遠近,聞者聲無增減,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應度者聞,不應度者不聞;譬如雷霆振地,聾者不聞,聽者得悟。

[0223a23] 如是種種念佛言語。

[0223a23] 何等是法義?信、戒、舍、聞、定、慧等為道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達」中說。

[0223a25] 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名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人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聖人知是三種法相,於一切依止邪見各各鬪諍處得離;譬如有目人見群盲諍種種色相,愍而笑之,不與共諍。

[0223b03] 問曰:

[0223b03] 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

[0223b05] 答曰:

[0223b05] 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諦。

[0223b08] 複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着,無相不着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

[0223b12] 是念法三昧,緣智緣盡、諸菩薩及辟支佛功德。

[0223b13] 問曰:

[0223b13] 何以故念佛但緣佛身中無學諸功德?念僧三昧緣佛弟子身中諸學無學法?與殘善無漏法皆念法三昧所緣?

[0223b16] 答曰:

[0223b16] 迦栴延尼子如是說。

[0223b17] 摩訶衍人說:「三世十方諸佛,及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緣。」

[0223b19] 如佛所說及所說法義經,從一句一偈乃至八萬四千法聚,信、戒、舍、聞、定、智慧等諸善法,乃至無餘涅槃,皆是念法三昧所緣。

[0223b22] 諸菩薩、辟支佛、及聲聞眾,除佛,與殘一切聖眾及諸功德,是念僧三昧所緣。

[0223b24]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0223b26] 行者應念如佛所贊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

[0223b28] 問曰:

[0223b29] 先已以五眾贊佛,云何復以五眾贊僧?

[0223c01] 答曰:

[0223c01] 隨弟子所得五眾而贊具足。具足有二種:一者、實具足,二者、名具足。如佛弟子所可應得者,盡得而贊,是名名具足;如佛所得而贊,是名實具足。

[0223c04] 複次,為欲異於外道出家眾、在家眾故,作如是贊。外道在家眾,贊其富貴、豪尊、勢力;出家眾,贊其邪見苦行,染着智慧,執論諍競。念僧眾中,或有持戒、禪定、智慧等,少不足稱;以是故佛自贊弟子眾,一切功德根本住處,戒眾具足乃至解脫知見眾具足。住是戒眾中不傾動,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諸煩惱賊,得解脫,於是解脫中生知見。譬如健人先安足,挽弓放箭,能破怨敵,得出二怖:免罪於王,拔難於陣;決了知見,賊已破滅,心生歡喜,是故以五眾贊。

[0223c15] 應供養者,五眾功德具足故。如富貴、豪勢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眾亦如是,有凈戒、禪定、智慧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勢力故,應供養恭敬、合掌禮事。

[0223c18] 世間無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種:貧者、富者。貧者禮事、恭敬、迎送而得果報;富者亦能恭敬、禮事、迎送,又以財物供養而得果報,是故名為世間無上福田。

[0223c22] 譬如良田,耕治調柔,以時下種,溉灌豐渥,所獲必多。眾僧福田亦復如是,以智慧犁耕,出結使根,以四無量心磨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穀子,溉以念施恭敬、清凈心水,若今世、若後世得無量世間樂及得三乘果。

[0223c27] 如薄拘羅比丘,鞞婆屍佛時,以一呵梨勒果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值釋迦牟尼佛,出家漏盡,得阿羅漢。

[0224a01] 如沙門二十億,鞞婆屍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蹈地;生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凈好。父見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中精進第一。

[0224a06]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名世間無上福田。

[0224a07] 僧中有四雙八輩者,佛所以說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故名無上福田。

[0224a09] 問曰:

[0224a09] 如佛告給孤獨居士:「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若無學人;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說八?

[0224a12] 答曰:

[0224a12] 彼廣說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說故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向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向阿那含攝;五種阿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脫、見得,是信解脫、見得,十五學人攝。九種福田,阿羅漢攝。

[0224a18] 複次,行者應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恭敬,順從無違。我先伴種種眾惡,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今得聖人伴,安隱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我當清凈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葯,我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所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0224a25] 複次,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

[0224a26] 如一富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

[0224a29] 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

[0224a29] 答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

[0224b01] 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樂請如是輩。」

[0224b04]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從坐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見形不取德;
舍是少年相,但取老瘦黑!」

[0224b08]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說偈:

「所謂長老相,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空老內無德。
能舍罪福果,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是名為長老。」

[0224b13]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說偈:

「讚歎呵罵中,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是則為棄物!」

[0224b19]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嵴曲如弓,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舉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楊樹,隨風而動搖。

[0224b22] 檀越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形。

[0224b24]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葯,是事何由然?」

[0224b27] 諸沙彌言:

[0224b27]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

[0224b28] 「我等相憐愍,故現如是化,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如說:

「『譬如以蚊[口*(隹/乃)],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不在於老少。
有智懃精進,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雖老而是少。』

[0224c08]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

[0224c09] 「汝不聞佛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0224c13] 「又有四種人如菴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德成就,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善人,聖功德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成就。

[0224c19]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稱量於僧?汝若欲毀僧,是則為自毀,汝為大失!已過事不可追,方來善心,除去諸疑悔,聽我所說:

「『聖眾不可量,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德,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復不以辯言。
聖眾大海水,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贊是僧,施之雖少得報多,
是第三寶聲遠聞,以是故應供養僧。
不應分別是老少,多知少聞及明闇;
如人觀林不分別,伊蘭、瞻卜及薩羅。
汝慾念僧當如是,不應以愚分別聖。
摩訶迦葉出家時,納衣價直十萬金,
欲作乞人下賤服,更求麁弊不能得。
聖眾僧中亦如是,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報施者十萬倍,更求不如不可得。

「『眾僧大海水,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屍宿!』」

[0225a11] 檀越聞是事,見是神通力,身驚毛竪,合掌白諸沙彌言:「諸聖人,我今懺悔!我是凡夫人,心常懷罪,我有少疑,今欲請問。」

[0225a13] 而說偈言:

「大德已過疑,我今得遭遇,
若復不諮問,則是愚中愚!」

[0225a17] 諸沙彌言:「汝欲問者便問,我當以所聞答。」

[0225a18] 檀越問言:「於佛寶中信心清凈,於僧寶中信心清凈,何者福勝?」

[0225a19] 答曰:「我等初不見僧寶、佛寶有增減。何以故?佛一時舍婆提乞食,有一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數,如負其債?』

[0225a23] 「佛時說偈: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誰數數生死?』

[0225a28] 「婆羅門聞是偈已,作是念:『佛大聖人,具知我心。』慚愧取鉢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

[0225b01] 「佛不受,作是言:『我為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

[0225b02] 「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

[0225b02] 「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無蟲水中!』

[0225b04] 「即如佛教,持食着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如投大熱鐵。

[0225b05] 「婆羅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

[0225b07] 「還到佛所,頭面禮佛足懺悔,乞出家受戒。

[0225b08] 「佛言:『善來!』即時鬚髮自墮,便成沙門;漸漸斷結,得阿羅漢道。

[0225b09] 「復有摩訶憍曇彌,以金色上下寶衣奉佛。佛知眾僧堪能受用,告憍曇彌:『以此上下衣與眾僧。』以是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

[0225b12] 檀越言:「若為佛布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羅埵逝婆羅門食,佛不教令僧食?」

[0225b14] 諸沙彌答言:「為顯僧大力故。若不見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無以知僧力為大!若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為大。譬如藥師欲試毒藥,先以與鷄,鷄即時死,然後自服,乃知藥師威力為大!是故,檀越當知:

「『若人愛敬佛,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同皆為寶故!』」

[0225b22] 爾時,檀越聞說是事,歡喜言:「我某甲從今日,若有入僧數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敢分別!」

[0225b24] 諸沙彌言:「汝心信敬無上福田,不久當得道。何以故?

「『多聞及持戒,智慧禪定者,
皆入僧數中,如萬川歸海。
譬如眾藥草,依止於雪山;
百穀諸草木,皆依止於地;
一切諸善人,皆在僧數中!』

[0225c02] 「複次,汝等曾聞佛為長鬼神將軍贊三善男子——阿泥盧陀、難提、迦翅彌羅不?佛言:『若一切世間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長夜得無量利益。』以是事故,倍當信敬僧!是三人不名僧,佛說念三人有如是果報,何況一心清凈念僧!是故,檀越!當任力念僧名!如說偈:

「『是諸聖人眾,則為雄勐軍,
摧滅魔王賊,是伴至涅槃!』」

[0225c11] 諸沙彌為檀越種種說僧聖功德;檀越聞已,舉家大小皆見四諦,得須陀洹道。以是因緣故,應當一心念僧。

[0225c13] 念戒者,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

[0225c15] 行者初學,念是三種戒;學三種已,但念無漏戒。

[0225c16] 是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自在、枯朽折減,禪定戒能遮諸煩惱。何以故?得內樂故,不求世間樂。無漏戒能拔諸惡煩惱根本故。

[0225c19] 問曰:

[0225c19] 云何念戒?

[0225c19] 答曰:

[0225c19] 如先說念僧中,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隨禁忌,三寶於我為無所益。又如導師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導師無咎,以是故我應念戒。」

[0225c24] 複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譬如百穀葯木,依地而生。持戒清凈,能生長諸深禪定、實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緣。如說:「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脫涅槃。」

[0225c28] 行者念清凈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着戒,智者所贊戒。

[0226a01] 無諸瑕隙,名為清凈戒。

[0226a01] 云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與重者是名「缺」,犯與罪是為「破」。複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複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

[0226a04] 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

[0226a06] 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為「雜」。

[0226a07] 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凈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

[0226a09] 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着禁戒,如着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着,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着戒」。

[0226a15] 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贊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贊戒」。

[0226a16] 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贊,唐苦無善報。

[0226a18] 複次,智所贊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贊戒。無漏戒有三種:如佛說正語、正業、正命。是三業義,如八聖道中說,是中應廣說。

[0226a22] 問曰:

[0226a22] 若持戒是禪定因緣,禪定是智慧因緣,八聖道中何以慧在前,戒在中,定在後?

[0226a24] 答曰:

[0226a24] 行路之法,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懃;精懃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

[0226a26] 正見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觀五受眾皆苦,是名苦;苦從愛等諸結使和合生,是名集;愛等結使滅,是名涅槃;如是等觀八分,名為道,是名正見。行者是時心定知世間虛妄可舍,涅槃實法可取,決定是事,是名正見。

[0226b03] 知見是事,心力未大,未能發行;思惟籌量,發動正見令得力,是名正思惟。

[0226b04] 智慧既發,欲以言宣故,次正語、正業、正命戒。

[0226b05] 行時精進不懈,不令住色、無色定中,是名正方便。

[0226b07] 用是正見觀四諦,常念不忘:念一切煩惱是賊,應當舍;正見等是我真伴,應當隨,是名正念。

[0226b09] 於四諦中攝心不散,不令向色、無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

[0226b10] 是初,得善有漏,名為煖法、頂法、忍法中義;次第增進,初、中、後心。入無漏心中疾,一心中具,無有前後分別次第。

[0226b13] 正見相應,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三種戒隨是分分行。

[0226b14] 正見,分別好醜利益為事;正思惟,發動正見為事;正語等,持是智慧諸功德,不令散失;正方便,驅策令速進不息;正念,七事所應行者,憶而不忘;正定,令心清凈,不濁、不亂,令正見七分得成;如無風房中燈,則照明了了。

[0226b19] 如是無漏戒,在八聖道中,亦為智者所贊。

[0226b20] 問曰:

[0226b21] 無漏戒應為智者所贊,有漏戒何以贊?

[0226b21] 答曰:

[0226b22] 有漏戒似無漏,隨無漏同行因緣,是故智者合贊。如賊中有人叛來歸我,彼雖是賊,今來向我,我當內之,可以破賊,何可不念!諸煩惱賊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與與有漏法異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緣故,破諸結使賊,得苦法忍無漏法財,以是故智者所贊。

[0226b29] 是名念戒。

[0226b29] 「念舍」者,有二種舍:一者、施,二者、舍諸煩惱。施捨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種舍和合,名為舍。

[0226c02] 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緣故得差煩惱病,今以何因緣故得是四念?則是先世、今世於三寶中少有布施因緣故。」所以者何?眾生於無始世界中不知於三寶中布施故,福皆盡滅。是三寶有無量法,是故施亦不盡,必得涅槃。

[0226c08] 複次,過去諸佛初發心時,皆以少多布施為因緣;如佛說:「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緣。」

[0226c10] 複次,人命無常,財物如電,若人不乞,猶尚應與,何況乞而不施?以是應施,作助道因緣。

[0226c12] 複次,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緣;若持戒、禪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緣。以是故,財物尚應自棄,何況好福田中而不布施?

[0226c15] 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擔十斤金行道中,更無餘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殺弟取金?此曠路中人無知者。」弟復生念,欲殺兄取金。兄弟各有噁心,語言視瞻皆異。兄弟即自悟,還生悔心:「我等非人,與禽獸何異?同生兄弟,而為少金故而生噁心!」兄弟共至深水邊,兄以金投着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尋復棄金水中。兄復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問,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棄之,故言善哉!」二辭各爾。

[0226c25] 以是故知財為噁心因緣,常應自舍!何況施得大福而不施?如說:

「施名行寶藏,亦為善親友,
終始相利益,無有能壞者。
施為好密蓋,能遮飢渴雨;
施為堅牢船,能度貧窮海。
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
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
慳惜不衣食,終身無歡樂,
雖雲有財物,與貧困無異。
慳人之室宅,譬如丘塚墓,
求者遠避之,終無有向者。
如是慳貪人,智者所擯棄;
命氣雖未盡,與死等無異。
慳人無福慧,於施無堅要;
臨當墮死坑,戀惜生懊恨;
涕泣當獨去,憂悔火燒身。
好施者安樂,終無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
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
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

[0227a18] 如是等種種訶慳貪、贊布施,是名念財施。

[0227a19] 云何念法施?

[0227a19] 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緣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

[0227a20] 複次,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何以故?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度眾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凈法施。若不爾者,為如市易法。

[0227a25] 複次,財施施多,財物減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

[0227a27] 財施是無量世中舊法,法施聖法初來未得,名為新法。

[0227a28] 財施但能救諸飢渴、寒熱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諸煩惱等病。

[0227a29]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財施、法施,行者應念法施。

[0227b01] 問曰:

[0227b02] 何等是法施?

[0227b02] 答曰:

[0227b02] 佛所說十二部經,清凈心為福德與他說,是名法施。復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如《網明菩薩經》中說:「有人見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是等口雖不說,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

[0227b07] 是法施應觀眾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為說法;譬如隨病服藥則有益。

[0227b09] 有婬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痴重,有兩兩雜、三三雜。婬重者為說不凈觀,瞋重者為說慈心,痴重者為說深因緣,兩雜者說兩觀,三雜者說三觀。若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為增。

[0227b13] 若着眾生相者,為說但有五眾,此中無我;若言無眾生相者,即為說五眾相續有,不令墮斷滅故。求富樂者,為說布施;欲生天者,為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為說天上事。惱患居家者,為說出家法;着錢財居家者,為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為說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

[0227b20] 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為眾生說。

[0227b21] 如是等種種利益故,當念法施。

[0227b22] 舍煩惱者,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斷除卻,是名為舍。念舍是法,如舍毒蛇、如舍桎梏,得安隱歡喜。

[0227b24] 複次,念舍煩惱,亦入念法中。

[0227b25] 問曰:

[0227b25] 若入念法中,今何以更說?

[0227b26] 答曰:

[0227b26] 舍諸煩惱,是法微妙難得,無上、無量,是故更別說。

[0227b27] 複次,念法與念舍異。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舍,念諸煩惱罪惡,舍之為快。行相別,是為異。

[0227c01] 如是等種種因緣,行者當念舍。

[0227c01] 念舍者,是初學禪智中,畏生增上慢。

[0227c02]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0227c03] 問曰:

[0227c03] 佛弟子應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0227c04] 答曰:

[0227c04] 知布施業因緣果報故受天上富樂,以是因緣故念天。

[0227c06] 複次,是八念,佛自說因緣。念天者應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緣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樂處,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生,我以天福無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0227c12] 問曰:

[0227c12] 三界中清凈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

[0227c13] 答曰:

[0227c13] 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或心着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凈五欲。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眾生不任入涅槃,為是眾生故說念天。如國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綿褥,墮則不死,差於墮地故。

[0227c22] 複次,有四種天:名天、生天、凈天、生凈天。

[0227c22] 名天者,如今國王名「天子」。

[0227c23] 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0227c24] 凈天者,人中生諸聖人。

[0227c25] 生凈天者,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所謂須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種,或於天上得阿那含、阿羅漢道。生凈天,色界中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間,即於彼得阿羅漢。無色界中一種阿那含,離色界,生無色界,是中修無漏道,得阿羅漢入涅槃。

[0228a01] 念是二種天:生天,生凈天。如是等天,是名念天。

[0228a02] 「念安那般那」者,如《禪經》中說。

[0228a03]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緣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為法中,不應彈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恃是種種憂惱、凶衰身,生心望安隱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篋,云何智人以為安隱?若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出,睡眠保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內、外多怨故。」如說: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時死,
或年壯時死,或老至時死。
亦如果熟時,種種因緣墮。
當求免離此,死怨之惡賊。
是賊難可信,時舍則安隱。
假使大智人,威德力無上;
無前亦無後,於今無脫者。
亦無巧辭謝,無請求得脫;
亦無捍挌處,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凈戒、精進可以脫。
死賊無憐愍,來時無避處!」

[0228a24]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

[0228a25] 如佛為比丘說死相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

[0228a26] 佛言:「汝云何修?」

[0228a27] 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歲活!」

[0228a27] 佛言:「汝為放逸修死相!」

[0228a28] 有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

[0228b01]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

[0228b01] 有言:「從旦至食時。」

[0228b02] 有言:「一食頃。」

[0228b02] 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

[0228b03] 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

[0228b04] 佛言:「是真修死相,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誑無智。」

[0228b06]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相。

[0228b07] 問曰:

[0228b07] 法是三世諸佛師,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

[0228b08] 答曰:

[0228b08] 是法雖是十方三世諸佛師,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譬如雪山中有寶山,寶山頂有如意寶珠、種種寶物。多有人慾上,或有半道還者,有近而還者。有一大德國王,憐愍眾生,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歲小兒,皆得上山,隨意取如意珠等種種寶物。佛亦如是,世間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乃至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何況與人!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具足六波羅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乃至七歲沙彌蘇摩等,皆得諸無漏法:根、力、覺、道、實相。實相雖微妙,一切眾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隨佛語,能解法故第三;與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稱為寶。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眾中寶者是僧。

[0228b26] 複次,以佛因緣故法出世間,以法因緣故有僧。

[0228b27] 行者念:「我云何當得法寶,得在僧數中?當除卻一切麁細身、口惡業。」是故次第說持戒。

[0228b29] 複次,云何分別有七眾?以有戒故。

[0228c01] 欲除心惡、破慳貪故念舍,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信福得果報故破邪見。

[0228c03] 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為住十善道中,離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者得凈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

[0228c06] 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覺,但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

[0228c08] 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塵;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0228c10] 複次,行者或時恃有七念,着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時當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當懈怠、着此法愛!如阿那律,佛滅度時說:

「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
無常金剛來,破聖主山王!」

[0228c16] 是名八念次第。

[0228c16] 問曰:

[0228c16] 是說聲聞八念,菩薩八念有何差別?

[0228c17] 答曰:

[0228c17] 聲聞為身故,菩薩為一切眾生故。聲聞但為脫老、病、死故,菩薩為遍具一切智功德故——是為差別。

[0228c19] 複次,佛是中亦說,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應具足檀波羅蜜,乃至應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後有不可得;以此二印,以是故異。「不住」、「不可得」義,如先說(丹注云:八念竟)。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大智度論初品中十想釋論第三十七(卷二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29a07] 【經】

[0229a07] 「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凈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凈想、斷想、離欲想、盡想。」

[0229a09] 【論】

[0229a09] 問曰:

[0229a09] 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時名為「智」?或時名為「念」?或時名為「想」?

[0229a10] 答曰:

[0229a10] 初習善法,為不失故,但名「念」;能轉相、轉心故,名為「想」;決定知,無所疑故,名為「智」。

[0229a12]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相,是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不增積故。

[0229a15] 複次,生時無來處,滅亦無去處,是故名無常。

[0229a16] 複次,二種世間無常故說無常:一者、眾生無常,二者、世界無常。

[0229a17] 如說:

「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
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
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
度脫一切諸眾生,名聞普遍滿十方,
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

[0229a23] 如是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諸聖人,轉輪聖王、諸國王,常樂天王及諸天,聖德尊貴皆亦盡,大火焰明忽然滅。世間轉壞,如風中燈,如險岸樹,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如是一切眾生及眾生住處皆無常故,名為無常。

[0229a28] 問曰:

[0229a28] 菩薩何以故行是無常想?

[0229a28] 答曰:

[0229a28] 以眾生着常顛倒,受眾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無常想,教化眾生言:「諸法皆無常,汝莫着常顛倒,失行道時!」諸佛上妙法,所謂四真諦,四諦中苦諦為初,苦四行中無常行為初。以是故,菩薩行無常想。

[0229b04] 問曰:

[0229b04] 有人見無常事至,轉更堅着。如國王夫人寶女從地中生,為十頭羅剎將度大海,王大憂愁!智臣諫言:「王智力具足,夫人還在不久,何以懷憂?」答言:「我所以憂者,不慮我婦叵得,但恐壯時易過。」亦如人好華好果,見時欲過,便大生着。如是知無常,乃更生諸結使,云何言「無常能令心厭,破諸結使」?

[0229b11] 答曰:

[0229b11] 如是見無常,是知無常少分,為不具足,與禽獸見無常無異。以是故,佛告舍利弗:「當具足修無常想。」

[0229b14] 問曰:

[0229b14] 何等是「具足無常想」?

[0229b14] 答曰:

[0229b15] 觀有為法念念生滅,如風吹塵,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隨滅。一切有為法,無牢無強,不可取、不可着,為如幻化,誑惑凡夫。因是無常得入空門,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滅相不可得:生時不得有住、滅,住時不得有生、滅,滅時不得有生、住。生、住、滅相,性相違故無,是無故無常亦無。

[0229b22] 問曰:

[0229b22] 若無無常,佛何以苦諦中說無常?

[0229b23] 答曰:

[0229b23] 凡夫人生邪見故,謂世間是常;為滅除是常見故說無常,不為無常是實故說。

[0229b25] 複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諸煩惱;今欲拔諸煩惱根本故,說是無常。

[0229b27] 複次,諸外道法,但以形離五欲,謂是解脫;佛說邪相因緣故縛,觀無常正相故解脫。

[0229b29] 復有二種觀無常相:一者、有餘,二者、無餘。如佛說:「一切人、物滅盡,唯有名在,是名有餘;若人、物滅盡,名亦滅,是名無餘。」

[0229c03] 復有二種觀無常相:一者、身死盡滅,二者、新新生滅。

[0229c04] 複次,有言:持戒為重。所以者何?依戒因緣故,次第得漏盡。

[0229c05] 有言:多聞為重。所以者何?依智慧故,能有所得。

[0229c06] 有言:禪定為重。如佛所說,定能得道。

[0229c07] 有言:以十二頭陀為重。所以者何?能凈戒行故。

[0229c08] 如是各各以所行為貴,更不復懃求涅槃。佛言:「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

[0229c12] 複次,無常想,即是聖道別名。佛種種異名說「道」:或言「四念處」,或言「四諦」,或言「無常想」。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盡,能除三界結使。」以是故,即名為「道」。

[0229c16] 是無常想,或有漏、或無漏——正得無常是無漏,初學無常是有漏。摩訶衍中,諸菩薩心廣大,種種教化一切眾生故,是無常想亦有漏、亦無漏——若無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緣三界五受眾。四根相應,除苦根。凡夫、聖人得。如是等種種因緣,說無常想功德。

[0229c22] 「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為法無常故苦。」

[0229c23] 問曰:

[0229c23] 若有為法無常故苦者,諸賢聖人有為無漏法亦應當苦!

[0229c25] 答曰:

[0229c25] 諸法雖無常,愛着者生苦,無所着者無苦!

[0229c26] 問曰:

[0229c26] 有諸聖人雖無所着,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風熱病苦,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婆那跋提(音聲第一也)痔病苦,云何言「無苦」?

[0229c29] 答曰:

[0229c29] 有二種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諸聖人以智慧力故,無復憂愁、嫉妬、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業因緣四大造身,有老病、飢渴,寒熱等身苦,於身苦中亦復薄少。如人了了知負他債,償之不以為苦;若人不憶負債,債主強奪,瞋惱生苦。

[0230a05] 問曰:

[0230a05] 苦受是心心數法,身如草木,離心則無所覺,云何言「聖人但受身苦」?

[0230a07] 答曰:

[0230a07] 凡夫人受苦時,心生愁惱,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說:「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於樂受中,貪慾使所使;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時,內受三毒苦,外受寒熱、鞭杖等。如人內熱盛,外熱亦盛。」如經說:「凡夫人失所愛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雙射;諸賢聖人無憂愁苦,但有身苦,更無餘苦。」

[0230a15] 複次,五識相應苦,及外因緣杖楚、寒熱等苦,是名身苦;與殘名心苦。

[0230a16] 複次,我言:「有為無漏法,不着故非苦。」聖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則苦,有何咎?是末後身所受苦亦微少。

[0230a19] 問曰:

[0230a19] 若無常即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離苦?

[0230a20] 答曰:

[0230a20] 無常即是苦,為五受眾故說。道雖作法故無常,不名為苦。所以者何?是能滅苦,不生諸着,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故,但是無常而非苦。如諸阿羅漢得道時,說偈言:

「我等不貪生,亦復不樂死;
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

[0230a27] 佛取涅槃時,阿難等諸未離欲人,未善修八聖道故,皆涕泣憂愁;諸離欲阿那含,皆驚愕;諸漏盡阿羅漢,其心不變,但言:「世間眼滅疾!」以得道力故,雖從佛得大利益,知重佛無量功德而不生苦。以是故知「道」雖無常,非苦因緣故,不名為苦;但五受眾是苦。何以故?愛着故,無常敗壞故。如受念處中苦義,此中應廣說。

[0230b05] 複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痴覆故不覺。如說:

「騎乘疲極故,求索住立處;
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處;
坐久疲極故,求索安卧處;
眾極由作生,初樂後則苦。
視眴息出入,屈伸坐卧起,
行立及去來,此事無不苦!」

[0230b13] 問曰:

[0230b13] 是五受眾為一切皆苦?為苦想觀故苦?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說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以苦想故苦,云何說「苦諦為實苦」?

[0230b16] 答曰:

[0230b16] 五受眾一切皆苦。凡夫人四顛倒因緣,為欲所逼,以五欲為樂;如人塗瘡,大痛息故以為樂,瘡非樂也。佛說三種受,為世間故,於實法中非是樂也!若五受眾中實有樂,何以故佛說「滅五受眾名為樂」?

[0230b21] 複次,隨其所嗜,樂心則生樂,無定也。樂若實定,不待心着;如火實熱,不待着而熱也。以樂無定,故名為苦。

[0230b23] 複次,世間顛倒樂,能得今世、後世無量苦果報,故名為苦。譬如大河水中着少毒,不能令水異;世間顛倒毒藥,於一切大苦水中則不現。如說:

「從天下生地獄時,憶本天上歡樂事,
宮觀婇女滿目前,園苑浴池以娛志。
又見獄火來燒身,似如大火焚竹林,
是時雖見天上樂,徒自感結無所益!」

[0230c03] 是苦想攝、緣,如無常想。

[0230c03] 如是等種種分別苦,名為「苦想」。

[0230c04] 「無我想」者,苦則是無我。所以者何?五受眾中盡皆是苦相,無有自在,若無自在是則無我;若有我自在者,不應令身有苦。如所說:

「諸有無智人,身心計是我,
漸近堅着故,不知無常法。
是身無作者,亦無有受者;
是身為無生,而作種種事。
六情塵因緣,六種識得生;
從三事和合,因緣觸法生。
從觸法因緣,受念業法生;
如珠日草薪,和合故火生。
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
相續相似有,如種有牙莖!」

[0230c18] 複次,我相不可得故無我。一切法有相故則知有,如見煙覺熱,故知有火;於五塵中各各別異,故知有情;種種思惟籌量諸法故,知有心心數法。此我無相,故知無我。

[0230c21] 問曰:

[0230c22] 有出入氣,則是我相;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懃等是我相。若無我,誰有是出入息、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懃等?當知有我在內動發故。

[0230c25] 壽命心亦是我法。若無我,如牛無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為放逸;若無我者,誰制御心?

[0230c27] 受苦樂者是我。若無我者,為如樹木,則不應別苦樂!愛憎、精懃亦如是。我雖微細,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為有。

[0231a01] 答曰:

[0231a01] 是諸相皆是識相。有識,則有入出息、視眴、壽命等;若識離身則無。汝等我常遍故,死人亦應有視眴、入出息、壽命等!

[0231a04] 複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隨心風力故動發。此是識相,非我相。

[0231a05] 壽命是心不相應行,亦是識相。

[0231a06] 問曰:

[0231a06] 若入無心定中或眠無夢時,息亦出入,有壽命,何以故言「皆是識相」?

[0231a07] 答曰:

[0231a07] 無心定等,識雖暫無,不久必還生,識不捨身故;有識時多,無識時少,是故名識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無主。

[0231a10] 苦樂、憎愛、精懃等,是心相應,共緣,隨心行;心有故便有,心無故便無。以是故,是識相,非我相。

[0231a12] 複次,若有我者,我有二種:若常、若無常。如說:

「若我是常,則無後身;
常不生故,亦無解脫!

「亦無妄無作,以是故當知:
無作罪福者,亦無有受者。
舍我及我所,然後得涅槃;
若實有我者,不應舍我心。
若我無常者,則應隨身滅;
如大岸墮水,亦無有罪福。」

[0231a22] 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不作者,如檀波羅蜜中說。不得是我相故,知一切法中無我;若知一切法中無我,則不應生我心。

[0231a25] 若無我,亦無我所心,我、我所離故,則無有縛;若無縛,則是涅槃。是故行者應行無我想。

[0231a27] 問曰:

[0231a27] 是無常、苦、無我,為一事?為三事?若是一事,不應說三。若是三事,佛何以故說「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

[0231a29] 答曰:

[0231a29] 是一事,所謂受有漏法。觀門分別故,有三種異:無常行相應,是「無常想」;苦行相應,是「苦想」;無我行相應,是「無我想」。無常,不令入三界;苦,令知三界罪過;無我,則舍世間。

[0231b04] 複次,無常,生厭心;苦,生畏怖;無我,出拔令解脫。

[0231b06] 無常者,佛說「五受眾是無常」;苦者,佛說「無常則是苦」;無我者,佛說「苦即是無我」。

[0231b08] 無常者,佛示五受眾盡滅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無我者,佛示舍離相。

[0231b09] 無常者,示斷愛;苦者,示斷我習慢;無我者,示斷邪見。

[0231b10] 無常者,遮常見;苦者,遮今世涅槃樂見;無我者,遮着處。

[0231b12] 無常者,世間所可着常法是;苦者,世間計樂處是;無我者,世間所可計我牢固者是。

[0231b14] 是為三相分別想。

[0231b14] 無我想緣、攝種種,如苦想中說。

[0231b15] 「食厭想」者,觀是食從不凈因緣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為膿蟲住處;如酥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廚人污垢,種種不凈。若着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狀如吐,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煮,如釜熟糜,滓濁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為屎,清者為尿。腰有三孔,風吹膩汁,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變為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中生身根;從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五根生五識;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量好醜;然後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觀食如是本末因緣種種不凈,知內四大與外四大無異,但以我見故,強為我有。

[0231b29] 複次,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穫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凈,無所一直,宿昔之間變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變成不凈,惡不欲見。

[0231c05]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着,當墮地獄噉燒鐵丸;從地獄出,當作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噉糞除。」如是觀食,則生厭想;因食厭故,於五欲中皆厭。

[0231c09] 譬如一婆羅門修凈潔法,有事緣故到不凈國;自思:「我當云何得免此不凈?唯當乾食,可得清凈。」見一老母賣白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常作此餅送來,當多與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着,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凈,後轉無色、無味。即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言何謂?」母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麵、酥、甘草拊之,癰熟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搥胸吁嘔:「我當云何破此凈法?我為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

[0231c22] 行者亦如是,着是飲食,歡喜樂噉,見其好色細滑,香美可口,不觀不凈;後受苦報,悔將何及!若能觀食本末如是,生惡厭心,因離食慾,四欲皆舍,於欲界中樂悉皆舍離;斷此五欲,於五下分結亦斷。

[0231c27] 如是等種種因緣惡罪,不復樂着,是名「食厭想」。

[0231c28] 問曰:

[0231c28] 無常、苦、無我想與無漏智慧相應,食厭等四想與有漏智慧相應,次第法應在前,今何以後說?

[0232a01] 答曰:

[0232a02] 佛法有二種道:見道,修道。見道中用是三想,破諸邪見等,得聖果,猶未離欲;為離欲故,三想次第說是食厭等四想,得離婬欲等諸煩惱。初三想示見諦道,中四想為示學修道,後三想示無學道。

[0232a06] 初習身念處中,雖有食厭想,功用少故佛不說。今為須陀洹、斯陀含度欲故,無我想次第說食厭等四想。

[0232a09]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者,若念世間色慾滋味,車乘、服飾,廬觀、園宅,種種樂事,則生樂想;若念世間眾惡罪事,則心生厭想。何等惡事?惡事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土地。

[0232a13] 眾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眾苦。

[0232a14] 眾生之罪,婬欲多故,不別好醜,不隨父母師長教誨,無有慚愧,與禽獸無異。瞋恚多故,不別輕重,瞋毒狂發,乃至不受佛語,不欲聞法,不畏惡道;杖楚橫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無所見。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搆角求乳;無明覆故,雖蒙日照,永無所見。慳貪多故,其舍如塚,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賢聖,不孝父母;憍逸自壞,永無所直。邪見多故,不信今世、後世,不信罪福,不可共處。如是等諸煩惱多故弊敗,為無所直。

[0232a25] 惡業多故,造無間罪:或殺父母,或傷害賢聖。或要時榮貴,讒賊忠貞,殘害親戚。

[0232a27] 複次,世間眾生,善好者少,弊惡者多。或時雖有善行,貧賤鄙陋;或雖富貴端政,而所行不善。或雖好布施,而貧乏無財;或雖富有財寶,而慳惜貪着,不肯布施。或見人有所思,默無所說,便謂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見好下接物,恩惠普潤,便謂欺誑諂飾。或見能語善論,便謂恃是小智,以為憍慢。或見質直好人,便共欺誑調捉,引挽陵易。或見善心柔濡,便共輕陵踏蹴,不以理遇。若見持戒清凈者,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數。

[0232b08] 如是等眾生弊惡,無一可樂。

[0232b09] 土地惡者,一切土地多衰無吉,寒熱飢渴、疾病惡疫、毒氣侵害、老病死畏,無處不有。身所去處,眾苦隨之,無處得免!雖有好國豐樂安隱,多為諸煩惱所惱,則不名樂土。一切皆有二種苦:身苦,心苦,無國不有。如說:

「有國土多寒,或有國多熱,
有國無救護,或有國多惡,
有國常飢餓,或有國多病,
有國不修福,如是無樂處。」

[0232b19] 眾生、土地有如是惡,思惟世間無一可樂。

[0232b20] 欲界惡事如是。

[0232b20] 上二界死時、退時,大生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處墮,摧碎爛壞。

[0232b21] 問曰:

[0232b22]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何等異而別說?

[0232b23] 答曰:

[0232b23] 有二種觀:總觀,別觀。前為總觀,此中別觀。復有二種觀:法觀、眾生觀。前為呵一切法觀,此中觀眾生罪惡不同。

[0232b26] 複次,前者無漏道,此中有漏道。前見諦道,今思惟道。

[0232b27] 如是等種種差別。

[0232b27] 一切地中攝,緣三界法。是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0232b28] 「死想」者,如死念中說。

[0232b29] 「不凈想」者,如身念處中說。斷想、離想、盡想者,緣涅槃相。

[0232c01] 斷諸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名「離想」;盡諸結使故,名「盡想」。

[0232c03] 問曰:

[0232c03] 若爾者,一想便足,何以說三?

[0232c03] 答曰:

[0232c04] 如前一法三種說: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間罪惡深重故三種呵。如伐大樹,不可以一下斷。涅槃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種種贊,名為「斷想」、「離想」、「盡想」。

[0232c08] 複次,斷三毒故名為「斷」,離愛故名為「離」,滅一切苦更不生故名為「盡」。

[0232c09] 複次,行者於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正智慧觀,遠諸煩惱,是名「離想」;得無漏道,斷諸結使,是名「斷想」;入涅槃時,滅五受眾不復相續,是名「盡想」。

[0232c13] 「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

[0232c14] 是三想,有漏、無漏故,一切地中攝(十想竟)。

大智度初品中十一智釋論第三十八(丹云:三三昧義、三根義合)

[0232c18] 【經】

[0232c18] 「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

[0232c19] 【論】

[0232c19] 「法智」者,欲界繫法中無漏智,欲界繫因中無漏智,欲界繫法滅中無漏智;為斷欲界繫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

[0232c22] 「比智」者,於色、無色界中無漏智亦如是。

[0232c23]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繫現在他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

[0232c25] 「世智」者,諸有漏智慧。

[0232c25] 「苦智」者,五受眾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

[0232c26] 「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無漏智。

[0232c27] 「滅智」者,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

[0232c28] 「道智」者,道、正、行、達,觀時無漏智。

[0232c29] 「盡智」者,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0233a01] 「無生智」者,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0233a04] 「如實智」者,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知,無有罣礙。

[0233a05] 是法智緣欲界繫法、及欲界繫法因、欲界繫法滅、為斷欲界繫法道。

[0233a07] 比智亦如是。

[0233a07] 世智,緣一切法。

[0233a07] 他心智,緣他心有漏、無漏心心數法。

[0233a08] 苦智、集智,緣五受眾;滅智,緣盡;道智,緣無漏五眾。

[0233a09] 盡智、無生智,俱緣四諦。

[0233a10] 十智,一有漏,八無漏,一當分別:他心智,緣有漏心是有漏,緣無漏心是無漏。

[0233a12] 法智,攝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0233a13] 比智,亦如是。

[0233a13] 世智,攝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0233a14] 他心智,攝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0233a15] 苦智,攝苦智及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0233a16] 集智、滅智亦如是。

[0233a17] 道智,攝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0233a18] 盡智,攝盡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少分。

[0233a19] 無生智亦如是。

[0233a20] 九智,八根相應,除慧根、憂根、苦根。世智,十根相應,除慧根。

[0233a21] 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應。

[0233a22] 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相三昧相應。

[0233a23] 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無作三昧相應。

[0233a24] 法智、比智、世智、苦智、盡智、無生智,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相應。

[0233a26] 世智,中四想相應。

[0233a26] 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後三想相應。有人言:世智或與離想相應。

[0233a28] 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緣十智。苦智、集智,緣世智及有漏他心智。滅智不緣智。道智,緣九智,除世智。

[0233b02]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滅、道,各各四相。盡智、無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無我相。煖法、頂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間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無相(轉相觀相也,舊言十六聖行)。

[0233b06] 初入無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滅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離欲者,增他心智。無學道,增盡智。得不壞解脫,增無生智。

[0233b10] 初無漏心中,不修智,第二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四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三智。第六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八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三智。第十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三智。第十四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六智,若離欲修七智。

[0233b17] 須陀洹欲離欲界結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第九解脫心中修八智,除盡智、無生智。

[0233b20] 信解脫人轉作見得,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盡智、無生智。

[0233b21] 離七地欲時,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解脫道中修八智,除盡智、無生智。

[0233b23] 離有頂欲時,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盡智、無生智。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世智、盡智、無生智。

[0233b26] 無學初心第九解脫,不時解脫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無漏善根。若時解脫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無漏善根。

[0233b28] 如是等種種,以阿毘曇門廣分別。

[0233b29] 「如實智」分別相,此《般若波羅蜜》後品廣說。

[0233c01] 複次,有人言:

[0233c01] 「法智」者,知欲界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知諸法因緣和合生,所謂無明因緣諸行,乃至生因緣老死。如佛為須屍摩梵志說:「先用法智分別諸法,後用涅槃智。」

[0233c05] 「比智」者,知現在五受眾無常、苦、空、無我,過去、未來及色、無色界中五受眾無常、苦、空、無我亦如是。譬如見現在火熱能燒,以此比知過去、未來及與國火亦如是。

[0233c08] 「他心智」者,知他眾生心心數法。

[0233c09] 問曰:

[0233c09] 若知他心心數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

[0233c10] 答曰:

[0233c10] 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說心,當知已說心數法。

[0233c11] 「世智」者,名為假智。聖人於實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棟樑椽壁名為屋,但知是事,不知實義,是名世智。

[0233c15] 「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眾。

[0233c15] 問曰:

[0233c15] 五受眾亦無常、亦苦、亦空、亦無我,何以故但說「苦智」,不說「無常、空、無我智」?

[0233c17] 答曰:

[0233c17] 為苦諦故說「苦智」,集諦故說「集智」,滅諦故說「滅智」,道諦故說「道智」。

[0233c19] 問曰:

[0233c19] 五受眾有種種惡,何以故但說苦諦,不說無常諦、空、無我諦?

[0233c20] 答曰:

[0233c20] 若說無常、空、無我諦,亦不壞法相;以眾生多着樂畏苦故,佛呵世間一切皆是苦,欲令舍離故。無常、空、無我中,眾生不大畏,故不說。

[0233c24] 複次,佛說法中五受眾有異名,名為苦;以是故,但說苦智。

[0233c25] 是苦智,或有漏、或無漏:若在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見諦道,是無漏。何以故?從煖法至世間第一法中,四種觀苦故。集智、滅智、道智亦如是。

[0233c29] 複次,「苦智」名知苦相實不生。

[0234a01] 「集智」名知一切法離,無有和合。

[0234a01] 「滅智」名知諸法常寂滅如涅槃。

[0234a02] 「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凈、無正無邪。

[0234a03] 「盡智」名知一切法無所有。

[0234a03] 「無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實、不定故不生。

[0234a04] 「如實智」者,十種智所不能知,以如實智故能知。

[0234a05] 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別異、各各有觀法;是如實智中無相、無緣、無別,滅諸觀法,亦不有觀。

[0234a08]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實智中唯有佛眼。

[0234a09] 十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所以者何?獨佛有不誑法。以是故,知如實智獨佛有。

[0234a11] 複次,是十智入如實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實智;譬如十方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

[0234a13] 如是等種種分別十一智義,此中略說。(丹云:十一智竟)

[0234a15] 【經】

[0234a15]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0234a16] 【論】

[0234a16]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0234a19] 是三昧三種:欲界、未到地、初禪,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二禪中間,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

[0234a23] 問曰:

[0234a23] 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說覺、觀?

[0234a24] 答曰:

[0234a24] 是覺觀嬈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舍離。

[0234a26] 有人言:心有覺觀者無三昧,以是故,佛說有覺有觀三昧,但不牢固;覺觀力小微,是時可得有三昧。是覺觀能生三昧,亦能壞三昧;譬如風能生雨,亦能壞雨。三種善覺觀,能生初禪;得初禪時發大歡喜,覺觀故心散還失。以是故但說覺、觀。

[0234b02] 問曰:

[0234b03] 覺、觀有何差別?

[0234b03] 答曰:

[0234b03] 麁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初緣中心發相名「覺」,後分別籌量好醜名「觀」。

[0234b05] 有三種麁覺:欲覺,瞋覺,惱覺。有三種善覺:出要覺,無瞋覺,無惱覺。有三種細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六種覺妨三昧,三種善覺能開三昧門。若覺觀過多,還失三昧;如風能使船,風過則壞船。如是種種分別「覺」、「觀」。

[0234b10] 問曰:

[0234b10] 經說三種法:有覺有觀法,無覺有觀法,無覺無觀法;有覺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今何以但說三種三昧?

[0234b12] 答曰:

[0234b13] 妙而可用者取。

[0234b13] 有覺有觀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禪中覺觀相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無覺有觀法者,禪中間觀相應法,若善、若無記。無覺無觀法者,離覺觀法,一切色、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

[0234b17] 有覺有觀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無覺有觀地者,禪中間,善修是地作大梵王。無覺無觀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凈、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地。

[0234b20] 於中上妙者是三昧,何等是三昧?從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剛,及阿羅漢、辟支佛諸三昧,觀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愣嚴三昧,從斷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諸佛三昧。

[0234b24] 如是等種種分別,略說三三昧義竟。

[0234b26] 【經】

[0234b26]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0234b26] 【論】

[0234b26] 「未知欲知根」者,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於見諦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信等五根,喜、樂、舍根,意根。

[0234b29] 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名「知根」。

[0234c01] 無學道中,是九根名「知已根」。

[0234c01] 問曰:

[0234c02] 何以故於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0234c02] 答曰:

[0234c03] 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為「根」。與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諸有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勝諸根。

[0234c05] 複次,十根但有漏自得,無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無漏,故不說菩薩應具足。

[0234c07] 問曰:

[0234c08] 十想亦有漏、亦無漏,何以故說應具足?

[0234c08] 答曰:

[0234c09] 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信等五根雖是善法,不盡求涅槃。如阿毘曇中說:「誰成就信等五根?不斷善根者。」

[0234c11] 複次,若五根清凈變為無漏,三根中已攝。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但說三根。

[0234c13] 複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無記,雜,是故不說應具足。

[0234c15] 是三根,受眾、行眾、識眾攝。

[0234c16] 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

[0234c16] 三根緣四諦。六想相應。

[0234c17] 未知欲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

[0234c18] 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

[0234c21] 如是等,以阿毘曇門廣分別說。

[0234c22] 複次,未知欲知根名諸法實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諸法實相。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爾時如段肉,未具諸根,不能有所別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塵。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雖有願欲知諸法實相,不能得知。菩薩生是信等五根,則能知諸法實相。

[0234c29] 如眼四大及四大造色和合名為眼,先雖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凈故,不名眼根;不斷善根人雖有信,未清凈故,不名為根。

[0235a03] 若菩薩得是信等五根,是時能信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非有非無,非取非舍,常寂滅、真凈、如虛空,不可示、不可說,一切語言道過,出一切心心數法,所行如涅槃,是則佛法。菩薩以信根力故,能受;精進根力故,懃行、不退不轉;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攝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攝實相中;慧根力故,於佛智慧中少多得義味不可壞。

[0235a11] 五根所依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舍。依是根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

[0235a13] 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故名「知根」。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記,乃至滿十地坐道場得金剛三昧,於其中間,名為「知根」。

[0235a17] 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滿故,名為「知已根」。(丹云:三根竟)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大智度論初品十力釋論第三十九(卷二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35a28] 【經】

[0235a28]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35b01] 【論】

[0235b01] 問曰:

[0235b01] 是十力、四無所畏等,是佛無上法,應當前說,何以故先說九相、八念等?

[0235b03] 答曰:

[0235b03] 六波羅蜜是菩薩所應用,先已說。三十七品乃至三無漏根,是聲聞法。菩薩行是六波羅蜜得力故,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亦欲教化向聲聞、辟支佛人令入佛道;是故呵是小乘法,舍一切眾生,無所利益。若諸聲聞人言:「汝是凡夫人,未斷結使,不能行是法。」是故空呵!以是故佛言:「菩薩應具足三十七品等諸聲聞法,不可得故。」雖行是諸法,以不可得故,為眾生行邪行故,行此正行,常不舍。是諸法不可得空,亦不疾取涅槃證。若菩薩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誰當肯信?譬如釋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無人信受!以是故,自行苦行,過於與人;成佛道時,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是故六波羅蜜後,次第行聲聞法。

[0235b19] 複次,此非但是聲聞法,是法中和合不舍眾生意、具足一切佛法、以不可得空智故,名菩薩法。

[0235b21] 問曰:

[0235b21] 若菩薩具足三十七品諸法者,云何不入聲聞法位?

[0235b22] 答曰:

[0235b22] 「具足」者,具足觀知而不取證,了了觀知,故名「具足」。如佛說:

「一切畏杖痛,莫不惜壽命;
恕己可為喻,杖不加群生。」

[0235b27] 雖言「一切畏杖痛」,無色界眾生無身,色界雖有身而無鞭杖,欲界中諸佛、轉輪聖王、夜摩天已上,皆不畏杖楚;為畏得杖處者,故言「一切」。「具足」亦如是,不為求證着法故言「具足」。

[0235c02] 複次,我先說:「不舍眾生,以不可得空智和合故,不墮聲聞地。」

[0235c03] 問曰:

[0235c03] 從六波羅蜜至三無漏根,但言「應具足」;自此以後,何以故皆言「欲得、欲知是事,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35c06] 答曰:

[0235c06] 聲聞法有量有限,故言「應具足」;自此已下,是諸佛法甚深無量,菩薩未得,故言「欲得是事,當學般若波羅蜜」。

[0235c08] 複次,聲聞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薩法、佛法難解難知,故言「當學」。

[0235c10] 複次,聲聞法總相:但知苦,知苦因,知苦盡,知盡苦道。譬如二種醫:一者、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知差病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病差、不知一切差病葯。若復但知治人病,不知治畜生病;或能治一國土,不能治與國土;有能治數十種病,不悉知四百四種病。病因、病差、差病葯,亦如是。二者、於四種中悉皆遍知,遍知葯,遍知病。聲聞人如小醫,不能遍知;菩薩摩訶薩如大醫,無病不知,無葯不識。以是故,聲聞法應具足,菩薩法應當學。

[0235c22] 佛有十力者。

[0235c22] 是處不是處如實知,一力也。

[0235c23] 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

[0235c24] 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凈分別相如實知,三力也。

[0235c25] 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四力也。

[0235c26] 知他眾生種種欲,五力也。

[0235c27] 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

[0235c27] 知一切道至處相,七力也。

[0235c28] 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

[0236a03] 佛天眼凈,過諸天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邪見、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不謗聖人,正見、正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0236a11] 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十力也。

[0236a14] 問曰:

[0236a14] 是十力,菩薩未得,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得,今何以說?

[0236a15] 答曰:

[0236a15] 聲聞人雖不能得,若聞是十力功德,作是念:「佛有如是大功德。」自慶言:「我等善利,蒙益不少,得信心清凈,入盡苦道。」諸菩薩者聞之,懃修菩薩道,當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0236a20] 複次,有聲聞人及菩薩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當念佛種種功德法身。應作是念:佛一切種、一切法能解故,名「一切智人」;一切法如實善分別說故,名「一切見人」;一切法現前知故,名「一切知見無礙人」;等心一切眾生故,名「大慈悲人」;有大慈悲故,名為「世救」;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應受一切世間供養故,名為「應供人」;成就不顛倒智慧故,名「正遍知」;戒、定、慧智成就故,名「明行」;成不復還故,名「善逝」;知世間總相別相故,名「世間解」;善說出世間安隱道故,名「無上調御師」;以三種教法度眾生故,名「天人師」;一切世間煩惱睡,能自覺亦能覺人故,名為「覺人」;一切所願具足故,名「有德」;十力成就故,名「堅誓」;得四無畏故,名「人師子」;得無量甚深智故,名「大功德海」;一切記說無礙故,名「如風」;一切好醜無憎愛故,名「如地」;燒一切結使薪故,名「如火」;善斷一切煩惱習故,名「具足解脫」;最上處住故,名為「世尊」。佛有如是等諸功德故,應念佛。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0236b12] 複次,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說是般若波羅蜜時,佛四部眾及諸外道在家、出家,諸天龍、鬼神等種種大眾集會。佛入三昧王三昧,放大光明,遍照恆河沙等世界,地六種震動,說是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乃至三無漏根。是中有眾生疑:「有何等力,有幾種力故,能作如是不可思議感動利益?」佛知眾生心有如是疑故言:「我有諸法實相智力,是力有十種,用是十種智故,能作如是感動變化,亦能過是所作。」以是故言「欲得十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0236b22] 複次,佛弟子世世殖善根,以少罪緣故墮外道。諸外道常言:「佛非實有功德力,是幻術力誑惑人心。」佛弟子墮外道者心疑:「若爾者,佛非大人。」欲滅是惡謗故言:「我實有十力、四無所畏故度眾生,非是幻誑也。」

[0236b27] 複次,諸菩薩修菩薩道、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息,是故佛言:「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譬如估客主慰喻商人言:「汝等慎勿疲惓,精勤努力,得至寶山,當得七寶、如意寶珠。」佛亦如是安慰諸菩薩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修菩薩道;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

[0236c04] 如是等種種利益因緣故說十力等。

[0236c05] 問曰:

[0236c05] 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

[0236c06] 答曰:

[0236c06] 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辦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眾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

[0236c20] 複次,是處不是處力,定知從是因緣出是果報,是中總攝九力;為欲度眾生故,於初力中分別有九種。何以故?是世間眾生現前見穀從種出而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因緣果報?佛於內外因緣果報了了遍知,故名為力。

[0236c25] 佛知是眾生業、煩惱因緣故縛,凈禪定三昧解脫因緣故解;是一切眾生三世三種諸業、諸煩惱,輕重、深淺、麁細,佛悉遍知,故名力。

[0236c28] 一切眾生諸禪定解脫三昧,大小深淺解脫因緣,佛悉遍知,故名力。

[0237a01] 眾生鈍根為後身故作罪福業因緣,利根人為不生故集諸業,佛悉知此上下根好醜相,故名力。

[0237a03] 知一切眾生二種欲,作上下根因緣,二種欲善惡種種別異,佛悉遍知,故名力。

[0237a05] 二種欲由二種性因緣故,遍知眾生深心所趣,故名力。

[0237a06] 一切眾生種種性因緣故行二種道,所謂善道、惡道,種種門所至處,佛悉遍知,故名力。

[0237a08] 過去、未來世中因緣果報,智慧無礙,是名宿命、生死智力。

[0237a09] 知過去、未來因果已,悉知方便壞因緣果報相續,是名漏儘力。

[0237a11] 佛知三世中二種因緣,分別籌量眾生根、欲、性,為盡漏故說法,是漏儘力。

[0237a13] 問曰:

[0237a13] 何等為是「處不是處力」?

[0237a13] 答曰:

[0237a13] 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所以者何?如《多性經》中說是處、不是處相:女身作轉輪聖王無是處。何以故?一切女人皆屬男子,不得自在故。女人尚不得作轉輪聖王,何況作佛!若女人得解脫涅槃,亦因男子得,無有自然得道。

[0237a20] 二轉輪聖王一時出世,無是處。何以故?無怨業成就故。二轉輪聖王尚不同世,何況二佛!

[0237a22] 惡業得受樂報,無是處;惡業尚不能得世間樂,何況出世樂!若惡行生天,無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

[0237a25] 五蓋覆心散亂,離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是處。五蓋覆心離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何況佛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何況聲聞道!

[0237a28] 如是等是處、不是處,《多性經》中佛口自說。

[0237a29] 諸論議師輩,依是佛語,更廣說是處、不是處:若言佛有闕失罪過,若諸賢聖求外道師,若諸賢聖自言我是佛,若諸賢聖墮惡道,若見諦所斷結使更生,若諸賢聖覆藏罪,若須陀洹二十五有,皆無是處;如賢聖分別中廣說。

[0237b05] 五逆人、五種黃門、墮四惡道眾生、欝多羅越人、魔眷屬,三障所遮,若言得道,皆無是處。

[0237b07] 輕說法者,輕法、自輕,破戒、愚痴,若言得具足法喜,亦無是處。

[0237b08] 自言我是佛,此身口惡不悔,欲見佛;若破僧罪不悔,欲見佛;邪定入正定,正定入邪定,正定入不定;除佛法別有真得道人;應得道身若死,皆無是處。

[0237b12] 除因緣生識,出名色更有法,無是處。

[0237b13] 佛遣使事未訖,若遮礙,無是處。

[0237b14] 入慈三昧,若他因緣死;入滅盡定、在見諦道中若死,皆無是處。

[0237b15] 若害佛及佛母,無是處。

[0237b16] 轉輪聖王女寶、象、馬、主藏臣、主兵臣,若在胎中死,母子夭喪,皆無是處。

[0237b17] 欝多羅越人、女寶、佛母,命終次身入惡道,皆無是處。

[0237b19] 有為常,涅槃無常;凡夫人能斷非有想非無想結使;一切取相禪定中修聖道;無漏道有漏因;若地濕相、水堅相、火冷相、風住相,皆無是處。

[0237b22] 無明不能生諸行,乃至生不能生老死,無有是處。

[0237b23] 二心一時生;五識眾能分別取相,若着、若離;若眼能起身業、口業;若眼能入禪定,無有是處。

[0237b25] 但五識相續生,不生意識;但五識眾中着有相續;但五識眾能緣名、能緣相、能緣無色法,能緣過去、未來,能緣離三世法;但五識眾中有增觸、明觸,修禪定,若受善律儀、不善律儀,若憂喜,若有無覺無觀,若增益諸根,皆無是處。

[0237c02] 鼻識、舌識,有隱沒無記;凡夫人第六識離我行,無是處。

[0237c03] 如是等無量「無是處」。「是處」亦如是。

[0237c04] 佛知是處無是處,分別籌量可度者為說法,不可度者為作因緣;譬如良醫,知病可治、不可治。聲聞、辟支佛所知少,少故,或不應度者欲度,如首羅;應度而不度,如舍利弗所不度者是。佛無是事,無能壞,無能勝,悉遍知故,是名「初力」。

[0237c09] 「業報智力」者,身口所作業,及此生無作業,所受戒業,亦惡業,日夜隨生業,用生罪福業。是業,佛略說三處攝,是名一切業相。

[0237c12] 佛知一切眾生有業過去,報亦過去;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有業過去,報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現在。現在業亦如是。

[0237c17] 複次,善心中受善、不善、無記業報;不善心、無記心亦如是。

[0237c18] 複次,樂業因緣故受樂報,苦業因緣故受苦報,不苦不樂業因緣故受不苦不樂報。

[0237c20] 現報業因緣故受現報,生報業因緣故受生報,後報業因緣故受後報。

[0237c22] 不凈業因緣故受惱報,凈業因緣故受無惱報,雜業因緣故受雜報。

[0237c23] 複次,二種業:必受報業,不必受報業。必受報業,不可得離,或待時、待人、待處受報。如人應共轉輪聖王受福:待轉輪聖王好世出,是時乃受,是為待時;待人者,人即是轉輪聖王;待處者,轉輪聖王所出處。

[0237c28] 複次,是必受報業,不待技能功勳,若好若丑,不求自來。如天上生人,福樂自至;地獄中人,罪苦自追。不待因緣,此業深重故。

[0238a02] 複次,必受報業,如毘琉璃軍殺七萬二千諸得道人及無量五戒優婆塞,如目連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羅,後母投着火中、湯中、水中而不死。如佛游諸國,雖出家行乞,不須膳供,而五百乘車載王所食,葉中生粳米,隨飯百味羹。如是等善惡業必受。

[0238a08] 與者不必受。

[0238a08] 欲界受三種業報處:樂受業、苦受業、不苦不樂受業。色界受二種業報處:樂受業、不苦不樂受業。無色界受一種業報處:不苦不樂受業。

[0238a12] 或待事者,依是事得受業報。如弗迦羅婆王池中,生千葉金色蓮華,大如車輪,因是大會快樂,多人出家得道。

[0238a14] 佛知一切眾生造諸業處,或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閻浮提,在何國;若是國,在何城、何聚落、何精舍、何土地;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處。

[0238a19] 知是業何等時作,過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

[0238a20] 是業果報幾已受、幾未受;幾必受、幾不必受。

[0238a21] 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謂刀杖、教勅殺等,自殺,遣人殺;諸與惡業亦如是。

[0238a22] 善業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飲食、醫藥、卧具,七寶財物。戒中受戒,自然戒,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滿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十戒,具足戒,定共戒。善福中修初禪,二、三、四禪;慈心、悲、喜、舍心。如是等善業因緣。

[0238a28] 若慳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見,若惡知識等種種惡業因緣。福業因緣:若信,若憐愍,若恭敬,若禪定,若智慧,若善知識等種種善業因緣。

[0238b02] 是諸業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諸業相無能轉者,於億千萬世常隨逐眾生不舍,如債主隨人。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如地中種子,得因緣時節和合便生。是業能令眾生六道中受生,駛疾於箭。一切眾生皆有諸業報分;如父母遺財,諸子皆應得分。是業果報時到,不可遮止,如劫盡火。隨眾生應生處,處處安置,如大國王隨其所應而與官職。人命終時,是業來蔭覆其心,如大山映物。是業能與種種身,如工畫師作種種像。若人以正行業,則與好報;若以邪行業,則與惡報。如人事王,隨事得報。

[0238b14] 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0238b15] 複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

[0238b23] 問曰:

[0238b23] 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0238b24] 答曰:

[0238b24] 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勐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勐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如阿羅漢舍是身着故,得阿羅漢道。

[0238b29] 如是等種種罪福業報、轉報,亦應如是知。

[0238c01] 聲聞人但知惡業罪報、善業福報,不能如是細分別;佛悉遍知是業及業報,智慧勢力無礙無盡,無能壞故,是名第二力。

[0238c04] 「禪定、解脫、三昧凈垢分別智力」者,「禪」名四禪,佛知是禪佐助道法,名相、義分,次第熏修,有漏、無漏,學、無學,凈、垢,味、不味,深淺分別等。「八解脫」,如禪中分別相。說「禪」,攝一切色界定;說「解脫」,攝一切定。禪波羅蜜即是諸解脫。禪、定、三昧、解脫、禪,三昧,皆名為定,定名為心不散亂。

[0238c10] 「垢」名愛見慢等諸煩惱;「凈」名真禪定,不雜愛見慢等煩惱,如真金。

[0238c12] 「分別」名諸定中有一心行、不一心行,常行、不常行,難入、易入,難出、易出,別取相、總取相,轉治、不轉治。轉治,如婬欲中慈心,瞋人不凈觀,愚痴人思惟邊無邊;掉戲心中用智慧分別諸法,沒心中欲攝心。若不爾者,名不轉治。

[0238c17] 是定中應分別時及住處:若身瘦羸,是非行定時;如菩薩苦行時作是念:「我今不能生禪定。」若多人處,亦非行定處。

[0238c20] 複次,佛知是禪定失,是禪住,是禪增益,是禪到涅槃。

[0238c21] 複次,佛知是人難入定難出定,易入易出,易入難出,難入易出。

[0238c23] 佛知是人應得如是禪,知是人失禪受五欲;知是人受五欲已還得禪,依是禪得阿羅漢。

[0238c25] 如是等一切諸禪定、解脫,即是三昧。是禪定,佛以甚深智慧盡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三力」。

[0238c27]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者,佛知眾生是利根、鈍根、中根。利智名為上,鈍智名為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別一切眾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鈍根。

[0239a01] 是人如是根,今世但能得初果,更不能得與;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果。是人但能得初禪,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禪,乃至滅盡定亦如是。是人當作時解脫證,是人當作不時解脫證。是人能得於聲聞中第一;是人能得於辟支佛中第一;是人具足六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知已,或為略說得度,或為廣說得度,或為略廣說得度;或以軟語教,或以苦語教,或以軟苦語教。

[0239a11] 佛亦分別是人有餘根,應令增生信根;是人應令生精進、念、定、慧根。是人用信根入正位,是人用慧根入正位。

[0239a13] 是人利根,為結使所遮,如鴦群梨摩羅等。是人利根,不為結使所遮,如舍利弗、目連等。知根雖鈍而無遮,如周利般陀伽;有根鈍而遮者。

[0239a17] 知是人見諦所斷根鈍,思惟所斷根利;思惟所斷鈍,見諦所斷利。

[0239a18] 是人一切根同鈍同利,是人一切根不同鈍不同利。

[0239a19] 是人先因力大,是人今緣力大。

[0239a20] 是人慾縛而得解,是人慾解而得縛。譬如鴦群梨摩羅,欲殺母、害佛而得解脫。如一比丘得四禪,增上慢故,還入地獄。

[0239a23] 知是人必墮惡道,是人難出,是人易出,是人疾出,是人久久乃出。

[0239a25] 如是等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四力」。

[0239a26]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者。

[0239a27] 「欲」名信喜好樂。好五欲,如孫陀羅難陀等;好名聞,如提婆達等;好世間財利,如須彌剎多羅等;好出家,如耶舍等;好信,如跋迦利等;好持戒,如羅睺羅等;好施,如施跋羅(丹注云:佛姑甘露女所生);好頭陀遠離,如摩訶迦葉;好坐禪,如隷跋多等;好智慧,如舍利弗等;好多聞,如阿難等;好知毘尼,如優婆離等。如是佛弟子,各各有所好。凡夫人,亦各各有所喜:或有憙婬欲,或有憙瞋恚。

[0239b07] 複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痴。

[0239b07] 問曰:

[0239b08] 何等是多欲、多瞋、多痴相?

[0239b08] 答曰:

[0239b08] 如《禪經》中說三毒相,是中應廣說。

[0239b09] 知如是相已,多婬欲人不凈法門治,多瞋人慈心法門治,多愚痴人因緣法門治。

[0239b11] 如是隨所欲說法,所謂善欲隨心為說,如船順流;惡欲以苦切語教,如以榍出榍。是欲智中,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五力」。

[0239b14] 「性智力」者,佛知世間種種別異性。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性」名深心為事,「欲」名隨緣起,是為欲、性分別。

[0239b17] 「世間種種別異」者,各各性、多性,無量、不可數,是名「世間別異」。有二種世間:世界世間,眾生世間。此中但說眾生世間。

[0239b20] 佛知眾生如是性、如是欲,從是處來,若成就善根、不善根,可度、不可度,定、不定,必、不必,行何行、生何處、在何地。

[0239b23] 複次,佛知是眾生種種性相,所謂隨所趣向,如是處偏多,如是貴,如是深心事,如是欲,如是業,如是行,如是煩惱,如是禮法,如是定,如是威儀,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憶想分別;爾所結使生,爾所結使未生。隨所着生欲,隨欲染心,隨染心趣向,隨向貴重,隨貴重常覺觀,隨覺觀為戲論,隨戲論常念,隨念發行,隨發行作業,隨作業果報。

[0239c02] 複次,佛用是種種性智力,知是眾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後世可度;是即時可度,是異時可度;是現前可度,是眼不見可度;是人佛能度,是人聲聞能度,是人共可度;是人必可度,是人必不可度;是人略說可度,是人廣說可度,是人略廣說可度;是人讚歎可度,是人折伏可度;是人將迎可度,是人棄捨可度;是人細法可度,是人麁法可度;是人苦切可度,是人軟語可度,是人苦軟可度。

[0239c12] 是邪見,是正見;是着過去,是着未來;是着斷滅,是着常;是着有見,是着無見;是欲生,是厭生;是求富貴樂,是着厚邪見;是說無因無緣,是說邪因緣,是說正因緣;是說無作業,是說邪作業,是說正作業;是說不求,是說邪求,是說正求;是貴我,是貴五欲,是貴得利,是貴飲食,是貴說戲樂事;是樂眾,是樂憒閙,是樂遠離;是多行愛,是多行見;是好信,是好慧;是應守護,是應舍;是貴持戒,是貴禪定,是貴智慧;是易悟,是講說乃悟;是可引導,是句句解;是利根,是鈍根,是中根;是易出易拔,是難出難拔;是畏罪,是重罪;是畏生死,是不畏生死;是多欲,是多瞋,是多痴;是多欲瞋,是多欲痴,是多瞋痴,是多欲瞋痴;是薄煩惱,是厚煩惱;是少垢,是多垢;是覆慧,是衣裓慧,是廣慧;是人善知五眾相、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是處、苦集滅道;善知入定、出定、住定。

[0240a01] 複次,佛知:是欲界眾生,是色界、是無色界眾生;是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有色、是無色;是有想、是無想;是短命、是長命;是但凡夫人未離欲,是凡夫人離下地欲、未離禪欲,如是乃至非有想非無想;是向道,是得果;是辟支佛,是諸佛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分別:五道、四生、三聚,假名,障,眾、入、界,善根、不善根,諸結使,地,業果,是可度、是不可度,滅、智分別。

[0240a10] 以如是等分別,知世間種種別異性,得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別異,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六力」。

[0240a12] 「一切至處道智力」者。

[0240a13] 有人言:業即是道。所以者何?業因緣故,遍行五道。有業能斷,業能有所至,所謂三聖道分及無漏思。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處道。

[0240a16] 複次,有人言:五別五智三昧(丹云:無漏三昧禪五支)住,一切處利益事辦。

[0240a17] 復有人言:第四禪即是。何以故?第四禪一切諸定至處。如諸《經》中說:是善心、定心、不亂心、攝心,皆入第四禪中。

[0240a20] 複次,有人言:如身念處即是至處道,是諸道利益之本。

[0240a21] 復有人言:一切聖道是,用是聖道得隨意利益。

[0240a22] 復有論者言:一切善道,一切惡道,一切聖道,各各知諸道至處。如《毛竪經》中說。

[0240a24] 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七力。

[0240a25] 「宿命智力」者,宿命有三種:有通,有明,有力。

[0240a26] 凡夫人但有通,聲聞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經,不知業因緣相續;以是故,凡夫人但有通,無有明。聲聞人知集諦故,了了知業因緣相續生;以是故,聲聞人亦有通,亦有明。若佛弟子,先凡夫人時得宿命智,入見諦道中知集因緣,第八無漏心得斷見故,通變為明。所以者何?明名見根本。若佛弟子先得聖道,後宿命智生,亦知集因緣力故,通變為明。

[0240b06] 問曰:

[0240b06] 若佛本為菩薩時,先得宿命智,諸菩薩離無所有處煩惱,後入聖道故,云何佛說「我初夜得初明」?

[0240b08] 答曰:

[0240b08] 是時非明,若佛在眾中,說我彼時得是明。示眾人言:是明初夜得。譬如國王未作王時生子,後作王時,人問:「王子何時生?」答言:「王子某時生。」是生時未作王,以今是王故,以彼為王子,言:「王子彼時生。」佛亦如是,宿命智生,爾時未是明,但名通;後夜時知集因緣故,通變為明;後在眾中說言:「我初夜時得是明。」

[0240b16] 問曰:

[0240b16] 通、明義如是,云何為力?

[0240b16] 答曰:

[0240b16] 佛用是明,知己身及眾生,無量無邊世中,宿命因緣所更,種種悉遍知,是為「力」。

[0240b18] 是名「第八力」。

[0240b19] 「生死智力」者,佛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凡夫人用是天眼,極多見四天下;聲聞人極多傍見小千世界,上下亦遍見。

[0240b21] 問曰:

[0240b21] 大梵王亦能見千世界,有何等異?

[0240b22] 答曰:

[0240b22] 大梵王自於千世界中立則遍見;若在邊立,則不見與處。聲聞人則不爾,在所住處,常見千世界。辟支佛見百千世界,諸佛見無量無邊諸世界。

[0240b26] 凡夫人天眼智,是通而非明,亦如是,但見所有事,不能見隨業因緣受生,如宿命中說。

[0240b28] 複次,得天眼人中最第一者阿泥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凈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凈。是為差別。

[0240c01] 複次,聲聞人所住於三昧中得天眼,即所住三昧中能見: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若無覺無觀三昧。佛隨所入三昧中住,欲見盡見;若依無覺無觀三昧中得天眼,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中亦能見。

[0240c06] 複次,聲聞人用是天眼見時,所住三昧中,心入與三昧,天眼則滅。佛則不爾,心雖入與三昧,天眼不滅。

[0240c09] 是智慧遍知一切眾生生死所趣,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九力」。

[0240c10] 「漏盡智力」者。

[0240c11] 問曰:

[0240c11] 九力智慧分別有差別,漏盡則同,一切聲聞、辟支佛有何等異?

[0240c12] 答曰:

[0240c12] 雖漏儘是同,智慧分別大差別。

[0240c13] 聲聞極大力,思惟所斷結,生分、住分、滅分三時斷;佛則不爾,一生分時盡斷。

[0240c15] 聲聞人見諦所斷結使生時斷,思惟所斷三時滅;佛則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異。

[0240c17] 聲聞人初入聖道時,入時與達時異;佛則一心中亦入亦達,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壞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0240c19] 複次,諸聲聞人有二種解脫:煩惱解脫,法障解脫。佛有一切煩惱解脫,亦有一切法障解脫。

[0240c21] 佛自然得智慧,諸聲聞人隨教道行得。

[0240c22] 復有人言:若佛以智慧斷一切眾生煩惱,其智亦不鈍不減。譬如熱鐵丸,着少綿上,雖燒此綿而火熱勢不減;佛智慧亦如是,燒一切煩惱,智力亦不減。

[0240c26] 複次,聲聞但知自盡漏;諸佛自知盡漏,亦知盡他人漏,如《凈經》中說。

[0240c28] 複次,佛獨知眾生心中分別有九十八使、一百九十六纏,除佛,無有知者。

[0240c29] 佛亦獨知苦法智、苦比智中斷爾所結使性,乃至道比智亦如是;思惟所斷九解脫道中亦爾。

[0241a02] 佛悉遍知一切眾生如是事;聲聞若少知少說,皆隨佛語。

[0241a04] 佛如是漏盡智慧力勢,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十力」。

[0241a05] 問曰:

[0241a05] 是十力何者最勝?

[0241a06] 答曰:

[0241a06] 各各於自事中大,如水能漬,火能燒,各自有力。

[0241a07] 有人言:初力為大,能攝十力故。

[0241a08] 或言:漏儘力大,事辦、得涅槃故。

[0241a08] 論者言:是十力皆以無礙解脫為根本、無礙解脫為增上。

[0241a10] 問曰:

[0241a10] 若是十力獨是佛事,弟子今世無人能得,佛何以故說?

[0241a11] 答曰:

[0241a11] 斷人十力中疑故,無智人令心決定堅牢故,令四眾歡喜,言:「我等大師獨有如是力,不與一切眾生共。」

[0241a14] 又諸外道輩言:「憍曇氏沙門常寂靜處住,智慧縮沒。」

[0241a15] 以是故,發至誠言:「我十種智力、四無所畏,安立具足;在大眾中,說具足智慧,教化眾生,如師子吼,轉梵輪,一切外道及天世人無能轉者。」為止是謗故,說是十力。

[0241a19] 問曰:

[0241a19] 好人法,一事智慧尚不應自贊,何況無我、無所着人而自贊十力?

[0241a20] 如說:

「自贊、自毀、贊他、毀他,如是四種,
智者不行!」

[0241a23] 答曰:

[0241a23] 佛雖無我、無所着,有無量力,大悲為度眾生故,但說十力,不為自贊。譬如好賈客導師,見諸惡賊誑諸賈客,示以非道;導師愍念故,語諸賈客:「我是實語人,汝莫隨誑惑者!」又如諸弊醫等誑諸病人,良醫愍之,語眾病者:「我有良藥能除汝病,莫信欺誑以自苦困!」

[0241a29] 複次,佛功德深遠,若佛不自說,無有知者;為眾生少說,所益甚多。以是故,佛自說是十力。

[0241b02] 複次,有可度者必應為說,所應說中次第應說十力;若不說,彼不得度,是故自說。譬如日月出時,不作是念:「我照天下,當有名稱!」日月既出,必自有名。佛亦如是,不自念為有名稱故自說功德。佛清凈語言說法,光明破眾生愚闇,自然有大名稱。

[0241b08] 以是故,佛自說十力等諸功德,無有失。

[0241b09] 「力」名能有所辦: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破論議師;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好說法;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摧伏不順;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於諸法中得自在,如大國主於臣民大眾中得自在。

[0241b14] 是為以聲聞法略說十力義。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畏義第四十(卷二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41b24] 四無所畏者。

[0241b24]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0241c01]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

[0241c06]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0241c12]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道,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

[0241c20] 問曰:

[0241c20] 以何事故,說「四無所畏」?

[0241c20] 答曰:

[0241c20] 有人言:「佛自稱一切智、一切見;世間一切經書、技術、智巧、方便,甚多無量,若一切眾生共知一切事猶尚難,況佛一人而有一切智!或有是事、有是難,佛將無有畏?」而欲斷是疑妄、斷是難故,佛說四無所畏。

[0241c25] 複次,若佛未出,世間外道等種種因緣,欺誑求道、求福人。或食種種果,或食種種菜,或食種種草根,或食牛屎,或日一食稊稗,或二日、或十日、一月、二月一食,或噏風、飲水,或食水衣,如是等種種食;或衣樹皮、樹葉、草衣、鹿皮,或衣板木;或在地卧,或卧杵上、枝上、灰上、棘上;或寒時入水,或熱時五熱自炙;或入水死,入火死,投岩死,斷食死。如是等種種苦行法中,求天上,求涅槃,亦教弟子令不舍是法;如是引致少智眾生以得供養。

[0242a07] 譬如螢火蟲,日未出時,少多能照;若日出時,千光明照,月及眾星皆無有明,豈況螢火?若佛未出世,諸外道輩小明照世得供養;佛出世時,以大智光明,滅諸外道及其弟子,皆不復得供養。以失供養利故,便妄語謗佛及佛弟子。如《孫陀利經》中說,自殺孫陀利而謗佛,語眾人言:「世間弊人尚不為是,是人世間禮法尚不能知,何況涅槃!」

[0242a14] 佛欲滅如是等誹謗故,自說實功德四無所畏,言:「我獨是一切智人,無有能如實言『佛不能知』,我不畏是事。我獨一切諸漏及習盡,無有能如實言『佛漏未盡』,我不畏是事。我說遮涅槃道法,無有能如實言『是法不能遮涅槃』,佛不畏是事。佛說苦盡道達到涅槃,無有能如實言『是道不能到涅槃』,佛不畏是事。」

[0242a22] 略說是四無所畏體:一者、正知一切法,二者、盡一切漏及習,三者、說一切障道法,四者、說盡苦道。是四法中,若有如實言「不能盡遍知」,佛不畏是事。何以故?正遍知了了故。

[0242a26] 初二無畏,為自功德具足故;後二無畏,為具足利益眾生故。

[0242a27] 複次,初、第三、第四無畏中說智,第二無畏中說斷;智、斷具足故,所為事畢。

[0242a29] 問曰:

[0242a29] 十力皆名智,四無所畏亦是智,有何等異?

[0242b01] 答曰:

[0242b02] 廣說佛諸功德是力,略說是無畏。

[0242b02] 複次,能有所作是力,無所疑難是無畏。

[0242b03] 智慧集故名力,散諸無明故名無畏。

[0242b04] 集諸善法故名力,滅諸不善法故名無畏。

[0242b05] 自有智慧故名力,無能壞者故名無畏。

[0242b06] 智慧勐健是力,堪受問難是無畏。

[0242b07] 集諸智慧是名力,智慧外用是無畏。

[0242b08] 譬如轉輪聖王七寶成就是力;得是七寶已,周四天下無不降伏,是名無畏。

[0242b10] 又如良醫善知藥方是名力,合和諸葯與人是名無畏。

[0242b11] 自利益是名力,利益他是無畏。

[0242b12] 自除煩惱是名力,除他煩惱是無畏。

[0242b13] 無能沮壞是名力,不難、不退是無畏。

[0242b14] 自成己善是名力,能成他善是無畏。

[0242b15] 巧便智是名力,用巧智是無畏。

[0242b15] 一切智、一切種智是名力,一切智、一切種智顯發是無畏。

[0242b17] 十八不共法是名力,十八不共法顯發於外是無畏。

[0242b18] 遍通達法性是名力;若有種種問難,不復思惟,即時能答是無畏。

[0242b19] 得佛眼是名力;佛眼見已,可度者為說法是無畏。

[0242b21] 得三無礙智是名力,得應辯無礙是無畏。

[0242b22] 無礙智是名力,樂說無礙智是無畏。

[0242b23] 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莊嚴語言說法是無畏。

[0242b24] 破魔眾是名力,破諸外道論議師是無畏。

[0242b25]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力、無畏。

[0242b26] 問曰:

[0242b26] 何等名「無所畏」?

[0242b26] 答曰:

[0242b26] 得無所疑,無所忌難,智慧不卻不沒,衣毛不豎,在在法中如說即作,是無畏。

[0242b28] 問曰:

[0242b28] 云何當知佛無所畏?

[0242b29] 答曰:

[0242b29] 若有所畏,不能將御大眾。能攝、能舍,能苦切治,或軟語教。如佛一時驅遣舍利弗、目連等,還復憐愍心受。

[0242c02] 若有所忌難者,諸論議師輩,住憍慢山頂,以外智慧心狂醉,皆言天下唯有我一人,更無餘人;自於經書決定知故,破他經書、論議;以惡口訾毀,如狂象無所護惜。如是狂人:菴跋吒、長爪、薩遮祇尼揵、蜫盧坻等諸大論議師皆降伏;若有所畏,則不能爾。

[0242c08] 及憍陳如等五齣家人,漚樓頻螺迦葉等千結髮仙人、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等,於佛法中出家,及百千釋子;並諸閻浮提大王:波斯尼示王、頻婆娑羅王、旃陀波殊提王、優填王、弗迦羅婆利王、梵摩達王等,皆為弟子。

[0242c14] 諸在家婆羅門,皆度一切世間智慧,為大國王所師仰:梵摩喻、弗迦羅婆利、鳩羅檀陀等,皆為弟子。有得初道,有得第二、第三、第四道。

[0242c17] 諸大鬼神:阿羅婆迦、鞞沙迦等,諸大龍王:阿波羅羅、伊羅鉢多羅等,鴦群梨摩羅諸惡人等,皆降化歸伏。

[0242c19] 若有所畏,不能獨在樹下師子座處坐。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魔王軍眾,化作師子、虎、狼、熊、羆之首,或一眼、或多眼,或一耳、或多耳,擔山、吐火,四邊圍遶。佛以手指按地,眴息之頃,即皆消滅。諸天、阿修羅、鞞摩質帝隸、釋提婆那民、梵天王等,引導其心皆為弟子。

[0242c25] 若有所畏,不能在此大眾中說法;以無所畏故,能為如是諸天、鬼神大眾中說法,故名無所畏。

[0242c28] 複次,佛於一切眾生最尊、最上,盡到一切法彼岸,得大名聞故,自說無所畏。

[0242c29] 複次,且置是佛功德;佛一切世間功德亦無能及者,所畏法一切已拔根本故。

[0243a02] 所畏法者,弊家生、弊生處、惡色、無威儀、麁惡語等。

[0243a03] 弊家生者,如首陀羅,所謂擔死人、除糞、養鷄豬、捕獵、屠殺、酤酒、兵伍等卑賤小家,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從本已來,常生轉輪聖王種中,所謂頂生王、快見王、娑竭王、摩訶提婆王,如是等名日王種家中生,亦以是故無所畏。

[0243a09] 弊生處者,安陀羅、舍婆羅(裸國也)、兜呿羅(小月氏)、修利、安息、大秦國等。在此邊國中生,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在迦毘羅婆中國生,故無所畏。

[0243a12] 惡色者,有人身色枯乾羸瘦,人不喜見;若在大眾,則亦有畏。佛金色光潤,如火照赤金山,有如是色故無所畏。

[0243a15] 無威儀者,進止行步坐起,無有人儀,則有怖畏。佛無是事。

[0243a16] 麁惡語者,有人惡音聲,蹇吃重語,無有次第,人所不喜,則多怖畏。佛無是畏,所以者何?佛語真實柔軟,次第易了,不疾不遲,不少不多,不沒不垢,不調戲,勝於迦陵毘伽鳥音;辭義分明,不中傷物。離欲故無染,滅瞋故無礙,除愚故易解,法喜增長故可愛,遮罪故安隱。隨他心、隨解脫、義深語妙、有因緣故言有理,譬喻故善顯示,事訖故善會事;觀種種眾生心故雜說,久久皆入涅槃故一味。如是等種種無量莊嚴語故,佛於語中無所畏。

[0243a26] 佛但以如是等世間法,尚無所畏,何況出世間法!以是故說佛有四無所畏。

[0243a28] 問曰:

[0243a28] 佛十力中有無所畏不?若有無所畏,不應但言四;若有所畏,云何言無畏成就?

[0243b01] 答曰:

[0243b01] 一智在十處,名為佛成就十力;如一人知十事,隨事受名。是十力,四處出用,是無所畏:是處不是處力、漏儘力,即是初、二無畏;八力雖廣說,是第三、第四無畏。以是故,十力中雖有無畏,別說亦無失。

[0243b06] 正遍知者,知一切法不顛倒,正、不邪,如與過去諸佛,是名三藐三佛陀。如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天及人所不能知,佛能遍知故,名三藐三佛陀。」

[0243b09] 若有人言:「是法不知。」

[0243b10] 問曰:

[0243b10] 是何人?

[0243b10] 答曰:

[0243b10] 是中佛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乃至欲與佛論者。」

[0243b12] 論何等法?

[0243b12] 有人言:「佛所不說外諸經書,弊迦蘭那、僧佉、韋陀等十八種大經書。」

[0243b14] 有人言:「須彌山斤兩,大地深淺,一切草木頭數。」

[0243b15] 有人言:「是常無常、有邊無邊十四難,佛不能答。」

[0243b16] 有人言:「是法色法、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佛但知一種道事因緣,是異法種種因緣,佛或不悉知。」

[0243b19] 「沙門」者,說出家人;「婆羅門」者,說在家有智人;「天」者,說地天、虛空天;魔者,說六欲天;「梵」者,說梵天王為首,及一切色界;「與」者,除此更有餘人。

[0243b22] 「如實」者,若以現事,若以因緣難。

[0243b23] 「乃至不見是微畏相」者,「相」名因緣。我不見小小因緣如法能來破我者,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秦言聖主)住處」。

[0243b25] 佛至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人言「是漏不盡」者,無有畏也。

[0243b27] 何等是漏?漏名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複次,漏名六情中出垢心相應心數法。複次,如《一切漏障經》中,分別說七漏。

[0243b29] 障道法,名諸有漏業,及一切煩惱、惡道報障;為世間故布施、持戒、修十善道、受諸味禪;略說若能障涅槃,若善、若不善、若無記,是名障道法。

[0243c04] 有人言:「道名二法:聖定、聖慧。是二事等,達到涅槃。」

[0243c05] 有人言:「三聚道:無漏戒、定、慧。」

[0243c05] 有人言:「四法,所謂四聖諦。」

[0243c06] 有人言:「出世間五根。」

[0243c07] 有言:「六齣性。」

[0243c07] 有言:「七覺意。」

[0243c07] 有言:「八聖道,達到涅槃。」

[0243c08] 論議師等言:「一切無漏道,達到涅槃。」

[0243c09] 是中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來,如實言:「是事不爾。」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1] 問曰:

[0243c11] 何以故佛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2] 答曰:

[0243c12] 自功德具足,亦令眾生得安樂利益。若佛自得安樂住處,不能利益眾生,不名「阿梨沙住處」;若但利益眾生,不自具足功德,亦不名「阿梨沙住處」;若自有功德亦利益眾生,以是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7] 複次,佛自滅惡,亦滅眾生惡,滅二惡故,第一清凈,妙說法故,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9] 複次,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能轉、能分別、顯示、敷演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21] 複次,一切疑悔、邪見能除卻故,一切甚深問難悉能解釋故,名安立阿梨沙住處(「阿梨沙」:第一、最上、極高、不退、不卻、不沒、具足功德,無所減少,是名「阿梨沙住處」)。

[0243c23] 如是等因緣功德力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25] 「眾中師子吼」者,眾名八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剎利眾、天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眾生於此八眾,悕望智慧,是故經中但說是八眾。此中佛師子吼,亦在一切眾中;以是故,此經中言「若復與眾」。何以故?聞佛音聲者,盡皆是眾。

[0244a01] 複次,有人言:「佛獨屏處說法。」以是故說在眾中作是至誠言:「我有十力、四無所畏。」是名眾中師子吼。

[0244a03] 複次,佛示我是至誠言:「我為一切世間師,一切智人;諸有疑、不信者悉來,我當解釋。」以是故言眾中師子吼。

[0244a06] 「師子吼」者,如師子王,清凈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凈,眉高而廣,牙利白凈,口鼻方大,厚實堅滿,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着,修嵴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從住處出,偃嵴頻伸,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相;表師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羆、虎豹、野豬之屬;覺諸久睡,降伏高強有力勢者,自開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時,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潛伏,廄象振鎖狂逸而去,鳥飛空中高翔遠逝。

[0244a18] 佛師子亦如是,從六波羅蜜、古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一切種智頭,集諸善根頰,無漏正見修目光澤,定慧等行高廣眉,四無所畏牙白利,無礙解脫具足口,四正懃堅滿頤,三十七品齒密齊利,修不凈觀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髦髮光潤鮮白,三解脫門上身肉堅着,三示現修嵴,明行具足腹不現,忍辱腰纖細,遠離行尾長,四如意足安立,無學五根爪利,十種力勢無量,無漏法眾具足身;諸佛三昧王等住處出,四無礙智頻申諸法地中,着無礙解脫口。依是十力廣度眾生時不過,示一切世間天及人晨朝相;顯諸法王德,威諸外道論議師黨邪見之屬;覺諸眾生四諦中睡,降伏吾我着五眾者憍慢力,開異學論議諸邪見道。行邪者怖畏,信正者歡喜,鈍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壞外道;長壽諸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如是眾生聞四諦師子吼,皆生厭心;厭心故得離,得離故入涅槃。是名「眾中如師子吼」。

[0244b09] 複次,佛師子吼及師子吼有差別:師子吼者,眾獸驚怖,若死、若近死苦;佛師子吼,得免死畏。師子吼怖,世世死苦;佛師子吼但今世死,更無後苦。師子吼者,其聲麁惡,物不喜聞,生死怖畏;佛師子吼,其聲柔軟,聞者無厭心,皆深樂,普遍遠聞,能與二種樂:生天樂、涅槃樂。是為差別。

[0244b15] 問曰:

[0244b15] 佛師子吼亦令聞者生怖,與師子吼有何等異?

[0244b16] 答曰:

[0244b17] 聞佛師子吼,當時小怖,後大利益。着吾我心者,渴愛世間樂人,常顛倒所縛,邪見心者生怖畏。如《經》中言:佛說四諦,乃至上諸天悉皆怖畏,作是念:「我等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何以故?為顛倒心故,着常、樂相。」是為差別。

[0244b22] 複次,聞師子吼者,除離欲人,與者皆怖畏;佛師子吼,求涅槃、離欲人皆怖。師子吼者,善人、不善人皆怖;佛師子吼者,但善人怖。

[0244b25] 複次,師子吼,一切時怖畏。佛師子吼雖小怖畏眾生,示世間惡罪,令不樂世間生;觀涅槃功德利益,能除世間種種怖畏;閉惡趣,開善道,能令人到涅槃城。

[0244b29] 複次,二十事故,佛語名師子吼,所謂依止十力故,不縮故,不展故,梵音故,未曾有故,能引大眾故,惡魔驚怖故,擾亂魔民故,諸天歡喜故,得出魔網故,斷魔縛故,破魔鉤故,過魔界故,自法增長故,減損他法故,果報不誑故,說法不空故,凡夫人入聖道故,入聖道者得具足漏盡故,隨所應得三乘故。以是故,佛語名師子吼。

[0244c07] 是名師子吼總相、別相義。

[0244c08] 「轉梵輪」者,清凈故名「梵」;佛智慧及智慧相應法,是名「輪」;佛之所說,受者隨法行,是名「轉」。

[0244c10] 是輪以具足四念處為轂,五根、五力為輻,四如意足為堅牢輞,而正懃為密合輪,三解脫為榍,禪定、智慧為調適,無漏戒為塗輪香,七覺意為雜華瓔珞,正見為隨右轉輪,信心清凈為可愛喜,正精進為疾去,無畏師子吼為妙聲。能怖魔輪,破十二因緣節解輪,壞生死輪,離煩惱輪,斷業輪,障世間輪,破苦輪;能令行者歡喜,天人敬慕。是輪無能轉者,是輪持佛法,以是故名「轉梵輪」。

[0244c19] 複次,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

[0244c20] 問曰:

[0244c20] 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

[0244c21] 答曰:

[0244c21] 如王清凈不雜種中生,隨姓家業成就,眾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於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為校飾,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

[0244c27] 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然燈、寶華等佛,諸佛清凈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三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法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於三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眾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眾生,知方便說四聖諦法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將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眾生善事為所念堅固,是為相似。

[0245a08] 複次,佛於轉輪聖王有殊勝:轉輪聖王不離諸煩惱,佛已永離諸煩惱。轉輪聖王沒在老死泥,佛已出離。轉輪聖王為恩愛僕,佛已過出。轉輪聖王行生死險道中,佛已過度。轉輪聖王在愚痴闇中,佛住第一光明中。轉輪聖王極自在四天下,佛自在無量無邊世界。轉輪聖王財寶自在,佛心寶自在。轉輪聖王渴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已離。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自心生樂。以是故,佛於轉輪聖王為最殊勝。

[0245a18] 複次,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眾毒皆滅;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令得法自在。是為相似。

[0245a24] 複次,法輪於寶輪大有殊勝:寶輪,欺誑;法輪,堅實。寶輪,長三毒火;法輪,滅三毒火。寶輪,有漏;法輪,無漏。寶輪,樂五欲樂;法輪,樂法樂。寶輪,結使處;法輪,非結使處。寶輪,有量處行;法輪,無量國行。寶輪,以一心清凈布施故世世可得;法輪,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善業因緣及智慧故得。寶輪,王死後更不轉;佛滅度後,法輪猶轉。寶輪,在一人;法輪,在一切可度者。

[0245b04] 複次,「梵」名廣,佛轉法輪十方無不遍故名廣。複次,四梵行心說故名「梵輪」。複次,佛初得道時,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名「梵輪」。複次,佛在波羅柰轉法輪,阿若憍陳如得道,聲徹梵天,故名「梵輪」。複次,有人貴梵天,欲令歡喜,故名「梵輪」。以是故名「梵輪」。

[0245b09] 問曰:

[0245b10] 佛或時名「法輪」,或時名「梵輪」,有何等異?

[0245b10] 答曰:

[0245b11] 說梵輪、法輪無異。

[0245b11] 複次,有人言:「說梵輪者,現四無量心;說法輪者,示四諦法。」

[0245b12] 複次,梵輪因四無量心得道是名「梵輪」,依與法得道是名「法輪」。梵輪示四禪,法輪示三十七品。梵輪示修禪定聖道,法輪示修智慧聖道。

[0245b16] 如是等分別梵輪、法輪差別。

[0245b16] 問曰:

[0245b16] 何法是無畏性?

[0245b17] 答曰:

[0245b17] 佛初得道時,得一切佛法,十力、四無所畏等。此中未來世得四無所畏智相應法,名無所畏。如布施時,心中思相應舍法生;又如四無量心相應名慈法門。

[0245b21] 問曰:

[0245b21] 是四無所畏中有何次第?

[0245b21] 答曰:

[0245b22] 初無畏中,示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故我漏盡,漏盡故知障漏盡法,斷是障法故說道。

[0245b24] 複次,初無畏如示藥師一切藥草,第二示一切病滅,第三知禁忌,第四示所應食。

[0245b26] 複次,初無畏中說一切種智,第二無畏中說無一切煩惱、習,第三無畏中說法無謬失,第四無畏中所說事辦得至涅槃。

[0245b28] 問曰:

[0245b29]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五眾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皆空,今云何分別說其相?

[0245c02] 答曰:

[0245c02] 佛法中不可得空,於諸法無所礙;因是不可得空,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譬如虛空無所有,而一切物皆依以長成。

[0245c04] 複次,是十力、四無所畏,不以取相着心分別故,但為度眾生,知眾生從是因緣得解脫。譬如藥草,但為差病,不為求藥草相。如《中論》中說:

「若信諸法空,是則順於理;
若不信法空,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誰能思量者?
唯有凈直心,所說無依止,
離於有無見,心自然內滅。」

[0245c16] 問曰:

[0245c16] 聲聞法說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摩訶衍分別十力、四無所畏復云何?

[0245c17] 答曰:

[0245c17] 是十力、四無所畏中,盡知、遍知,是摩訶衍中說十力、四無所畏。

[0245c19] 問曰:

[0245c19] 聲聞法中亦說盡知、遍知,云何言摩訶衍中說盡知、遍知?

[0245c20] 答曰:

[0245c20] 諸論議師說佛盡知、遍知,非佛自說;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故,佛自說:「我盡知、遍知。」

[0245c22] 複次,為聲聞人說十力、四無所畏,合說四諦、十二因緣等諸聲聞法,皆為到涅槃;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合大悲、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說。

[0245c26] 問曰:

[0245c26]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菩薩有不?

[0245c27] 答曰:

[0245c27] 有。何者是?一者、發一切智心,堅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眾生力;三者、不須一切供養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大精進力;五者、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禪定力;六者、除二邊故,隨十二因緣行故,斷一切邪見故,滅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集諸善根無厭足故,知一切世間如夢故,不厭生死力;八者、觀諸法實相故,知無吾我、無眾生故,信解諸法不出不生故,無生法忍力;九者、入空無相無作解脫門觀故,知見聲聞辟支佛解脫故,得解脫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故,具足無礙智力。是為菩薩十力。

[0246a13] 何等為菩薩四無所畏?一者、一切聞持故,諸陀羅尼得故,憶念不忘故,在眾說法無所畏。二者、一切法中得解脫故,一切法葯分別知用故,知一切眾生根故,在大眾中隨應說法無所畏。三者、菩薩常離一切眾畏,不作是念:「十方有來難我者,我不能答。」不見是相,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四者、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是為菩薩四無所畏。

[0246a22] 「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0246a23] 「義無礙智」者,用名字、言語所說事,各各諸法相。所謂堅相,此中地堅相是「義」,地名字是「法」,以言語說地是「辭」,於三種智中樂說自在是「樂說」;於此四事中通達無滯,是名「無礙智」。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心思相,五眾無常相,五受眾無常、苦、空相,一切法無我相。如是等總相、別相,分別諸法亦如是,是名「義無礙智」。

[0246b01] 「法無礙智」者,知是義名字,堅相名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別中無滯,是名為「法無礙智」。所以者何?離名字,義不可得,知義必由於名,以是故次義有法。

[0246b05] 問曰:

[0246b05] 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應得水!

[0246b07] 答曰:

[0246b07] 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後人因是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是為法。

[0246b09] 是名字及義,云何令眾生得解?當以言辭分別莊嚴,能令人解,通達無滯,是名「辭無礙智」。

[0246b11] 說有道理,開演無盡,亦於諸禪定中得自在無滯,是名「樂說無礙智」。

[0246b13] 第一、第四無礙智,在九地中;第二、第三無礙智,在欲界及梵天上。

[0246b14] 第二、第三無礙:世智。第一:十智。第四:九智。是無礙三種:上、中、下;上諸佛,中大菩薩,下大阿羅漢。

[0246b17] 問曰:

[0246b17] 力、無所畏、無礙,皆是智慧。內有力,外無所畏則具足,何以復說無礙?

[0246b18] 答曰:

[0246b18] 力、無畏已分別。有人雖無所畏,在大眾中說法而有礙,以是故說四無礙智。得是無礙智莊嚴四無所畏,四無所畏莊嚴十力。

[0246b21] 複次,說無所畏,或有疑者言:「云何一人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佛以前有十力,後有四無礙智,是故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0246b24] 如是等,分別四無礙智。

[0246b25] 問曰:

[0246b25] 摩訶衍中有菩薩四無礙智不?

[0246b26] 答曰:

[0246b26] 有。何者是?

[0246b26] 「義無礙智」者,義名諸法實相,不可言說。義、名字、語言,不別異,前、後、中亦如是,是名義。不應離名字、語言別有義,三事等故名為義。

[0246b29] 複次,一切諸法義了了知,通達無滯。

[0246c01] 是名「義無礙智」。

[0246c01] 「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義故。

[0246c02] 複次,菩薩入是法無礙智中,常信法,不信人;常依法,不依非法。依法者,無非法事。何以故?是人一切諸名字及語言知自相離故。

[0246c05] 複次,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雖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所以者何?法性一相,所謂無相。是菩薩用是語言說法,知語言空,如響相,所說法示眾生,令信知同法性。所說名字、言語通達無滯。

[0246c10] 是名「法無礙智」。

[0246c10] 「辭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語言,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天語、龍、夜叉、揵闥婆、阿脩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等非人語;釋、梵、四天王等世主語,人語;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自語、他語,無所毀譽。所以者何?是一切法不在語中,語是非實義;若語是實義,不可以善語說不善。但為入涅槃故說令解,莫着語言!

[0246c19] 複次,用是語言,能令眾生隨法義行。所以者何?言語皆入諸法實相中。

[0246c21] 是名「辭無礙智」。

[0246c21] 「樂說無礙智」者,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中所說皆是法、皆是實、皆是真,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樂修妬路者為說修妬路,樂祇夜者為說祇夜,樂弊迦蘭陀者為說弊迦蘭陀,樂伽陀、優陀那、阿波陀那,一築多、闍陀、為頭離、頞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為說是經。

[0246c28] 隨一切眾生根樂說:若好信者為說信根,好精進者為說精進根,好懃念者為說念根,好攝心者為說定根,好智慧者為說慧根。如五根等,一切善根亦如是。

[0247a03] 複次,二萬一千婬欲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05] 二萬一千瞋恚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07] 二萬一千愚痴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10] 二萬一千等分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12] 是名「樂說無礙智」。

[0247a12] 複次,菩薩用是無礙智,若一劫、若半劫,各各莊嚴說法,亦不壞諸法性相。

[0247a14] 是菩薩或隱身不現,而為眾生用一切毛孔說法,隨其所應,不失本行。

[0247a15] 是菩薩智慧無量,一切論議師不能窮盡,亦不能壞。是菩薩得是無礙智,轉身受生時,一切五通仙人所有經書、呪術、智慧、技能,自然悉知,所謂四韋陀,六鴦伽呪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獸語,四足獸,鬼着人語,國王相占豐儉,日月五星鬪相,醫藥,章,算數,卜,歌舞,伎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盡知,明達過一切人及諸外道;亦不自高,亦不惱他;知是俗事,不為涅槃。

[0247a24] 是菩薩成就四無礙智故,色力光明殊於諸梵,諸梵恭敬愛樂尊重,心無所着;為如是等一切諸天所尊重恭敬,亦無所着,但生無常、苦、空、無我心。亦以神通發起諸天,令心渴仰而為說法,無盡無壞,斷除疑悔,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47b01] 是名摩訶衍中菩薩四無礙智力,能度眾生。

[0247b02] 是名四無礙智義。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畏義第四十(卷二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41b24] 四無所畏者。

[0241b24]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0241c01]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

[0241c06]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0241c12]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道,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與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

[0241c20] 問曰:

[0241c20] 以何事故,說「四無所畏」?

[0241c20] 答曰:

[0241c20] 有人言:「佛自稱一切智、一切見;世間一切經書、技術、智巧、方便,甚多無量,若一切眾生共知一切事猶尚難,況佛一人而有一切智!或有是事、有是難,佛將無有畏?」而欲斷是疑妄、斷是難故,佛說四無所畏。

[0241c25] 複次,若佛未出,世間外道等種種因緣,欺誑求道、求福人。或食種種果,或食種種菜,或食種種草根,或食牛屎,或日一食稊稗,或二日、或十日、一月、二月一食,或噏風、飲水,或食水衣,如是等種種食;或衣樹皮、樹葉、草衣、鹿皮,或衣板木;或在地卧,或卧杵上、枝上、灰上、棘上;或寒時入水,或熱時五熱自炙;或入水死,入火死,投岩死,斷食死。如是等種種苦行法中,求天上,求涅槃,亦教弟子令不舍是法;如是引致少智眾生以得供養。

[0242a07] 譬如螢火蟲,日未出時,少多能照;若日出時,千光明照,月及眾星皆無有明,豈況螢火?若佛未出世,諸外道輩小明照世得供養;佛出世時,以大智光明,滅諸外道及其弟子,皆不復得供養。以失供養利故,便妄語謗佛及佛弟子。如《孫陀利經》中說,自殺孫陀利而謗佛,語眾人言:「世間弊人尚不為是,是人世間禮法尚不能知,何況涅槃!」

[0242a14] 佛欲滅如是等誹謗故,自說實功德四無所畏,言:「我獨是一切智人,無有能如實言『佛不能知』,我不畏是事。我獨一切諸漏及習盡,無有能如實言『佛漏未盡』,我不畏是事。我說遮涅槃道法,無有能如實言『是法不能遮涅槃』,佛不畏是事。佛說苦盡道達到涅槃,無有能如實言『是道不能到涅槃』,佛不畏是事。」

[0242a22] 略說是四無所畏體:一者、正知一切法,二者、盡一切漏及習,三者、說一切障道法,四者、說盡苦道。是四法中,若有如實言「不能盡遍知」,佛不畏是事。何以故?正遍知了了故。

[0242a26] 初二無畏,為自功德具足故;後二無畏,為具足利益眾生故。

[0242a27] 複次,初、第三、第四無畏中說智,第二無畏中說斷;智、斷具足故,所為事畢。

[0242a29] 問曰:

[0242a29] 十力皆名智,四無所畏亦是智,有何等異?

[0242b01] 答曰:

[0242b02] 廣說佛諸功德是力,略說是無畏。

[0242b02] 複次,能有所作是力,無所疑難是無畏。

[0242b03] 智慧集故名力,散諸無明故名無畏。

[0242b04] 集諸善法故名力,滅諸不善法故名無畏。

[0242b05] 自有智慧故名力,無能壞者故名無畏。

[0242b06] 智慧勐健是力,堪受問難是無畏。

[0242b07] 集諸智慧是名力,智慧外用是無畏。

[0242b08] 譬如轉輪聖王七寶成就是力;得是七寶已,周四天下無不降伏,是名無畏。

[0242b10] 又如良醫善知藥方是名力,合和諸葯與人是名無畏。

[0242b11] 自利益是名力,利益他是無畏。

[0242b12] 自除煩惱是名力,除他煩惱是無畏。

[0242b13] 無能沮壞是名力,不難、不退是無畏。

[0242b14] 自成己善是名力,能成他善是無畏。

[0242b15] 巧便智是名力,用巧智是無畏。

[0242b15] 一切智、一切種智是名力,一切智、一切種智顯發是無畏。

[0242b17] 十八不共法是名力,十八不共法顯發於外是無畏。

[0242b18] 遍通達法性是名力;若有種種問難,不復思惟,即時能答是無畏。

[0242b19] 得佛眼是名力;佛眼見已,可度者為說法是無畏。

[0242b21] 得三無礙智是名力,得應辯無礙是無畏。

[0242b22] 無礙智是名力,樂說無礙智是無畏。

[0242b23] 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莊嚴語言說法是無畏。

[0242b24] 破魔眾是名力,破諸外道論議師是無畏。

[0242b25]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力、無畏。

[0242b26] 問曰:

[0242b26] 何等名「無所畏」?

[0242b26] 答曰:

[0242b26] 得無所疑,無所忌難,智慧不卻不沒,衣毛不豎,在在法中如說即作,是無畏。

[0242b28] 問曰:

[0242b28] 云何當知佛無所畏?

[0242b29] 答曰:

[0242b29] 若有所畏,不能將御大眾。能攝、能舍,能苦切治,或軟語教。如佛一時驅遣舍利弗、目連等,還復憐愍心受。

[0242c02] 若有所忌難者,諸論議師輩,住憍慢山頂,以外智慧心狂醉,皆言天下唯有我一人,更無餘人;自於經書決定知故,破他經書、論議;以惡口訾毀,如狂象無所護惜。如是狂人:菴跋吒、長爪、薩遮祇尼揵、蜫盧坻等諸大論議師皆降伏;若有所畏,則不能爾。

[0242c08] 及憍陳如等五齣家人,漚樓頻螺迦葉等千結髮仙人、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等,於佛法中出家,及百千釋子;並諸閻浮提大王:波斯尼示王、頻婆娑羅王、旃陀波殊提王、優填王、弗迦羅婆利王、梵摩達王等,皆為弟子。

[0242c14] 諸在家婆羅門,皆度一切世間智慧,為大國王所師仰:梵摩喻、弗迦羅婆利、鳩羅檀陀等,皆為弟子。有得初道,有得第二、第三、第四道。

[0242c17] 諸大鬼神:阿羅婆迦、鞞沙迦等,諸大龍王:阿波羅羅、伊羅鉢多羅等,鴦群梨摩羅諸惡人等,皆降化歸伏。

[0242c19] 若有所畏,不能獨在樹下師子座處坐。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魔王軍眾,化作師子、虎、狼、熊、羆之首,或一眼、或多眼,或一耳、或多耳,擔山、吐火,四邊圍遶。佛以手指按地,眴息之頃,即皆消滅。諸天、阿修羅、鞞摩質帝隸、釋提婆那民、梵天王等,引導其心皆為弟子。

[0242c25] 若有所畏,不能在此大眾中說法;以無所畏故,能為如是諸天、鬼神大眾中說法,故名無所畏。

[0242c28] 複次,佛於一切眾生最尊、最上,盡到一切法彼岸,得大名聞故,自說無所畏。

[0242c29] 複次,且置是佛功德;佛一切世間功德亦無能及者,所畏法一切已拔根本故。

[0243a02] 所畏法者,弊家生、弊生處、惡色、無威儀、麁惡語等。

[0243a03] 弊家生者,如首陀羅,所謂擔死人、除糞、養鷄豬、捕獵、屠殺、酤酒、兵伍等卑賤小家,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從本已來,常生轉輪聖王種中,所謂頂生王、快見王、娑竭王、摩訶提婆王,如是等名日王種家中生,亦以是故無所畏。

[0243a09] 弊生處者,安陀羅、舍婆羅(裸國也)、兜呿羅(小月氏)、修利、安息、大秦國等。在此邊國中生,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在迦毘羅婆中國生,故無所畏。

[0243a12] 惡色者,有人身色枯乾羸瘦,人不喜見;若在大眾,則亦有畏。佛金色光潤,如火照赤金山,有如是色故無所畏。

[0243a15] 無威儀者,進止行步坐起,無有人儀,則有怖畏。佛無是事。

[0243a16] 麁惡語者,有人惡音聲,蹇吃重語,無有次第,人所不喜,則多怖畏。佛無是畏,所以者何?佛語真實柔軟,次第易了,不疾不遲,不少不多,不沒不垢,不調戲,勝於迦陵毘伽鳥音;辭義分明,不中傷物。離欲故無染,滅瞋故無礙,除愚故易解,法喜增長故可愛,遮罪故安隱。隨他心、隨解脫、義深語妙、有因緣故言有理,譬喻故善顯示,事訖故善會事;觀種種眾生心故雜說,久久皆入涅槃故一味。如是等種種無量莊嚴語故,佛於語中無所畏。

[0243a26] 佛但以如是等世間法,尚無所畏,何況出世間法!以是故說佛有四無所畏。

[0243a28] 問曰:

[0243a28] 佛十力中有無所畏不?若有無所畏,不應但言四;若有所畏,云何言無畏成就?

[0243b01] 答曰:

[0243b01] 一智在十處,名為佛成就十力;如一人知十事,隨事受名。是十力,四處出用,是無所畏:是處不是處力、漏儘力,即是初、二無畏;八力雖廣說,是第三、第四無畏。以是故,十力中雖有無畏,別說亦無失。

[0243b06] 正遍知者,知一切法不顛倒,正、不邪,如與過去諸佛,是名三藐三佛陀。如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天及人所不能知,佛能遍知故,名三藐三佛陀。」

[0243b09] 若有人言:「是法不知。」

[0243b10] 問曰:

[0243b10] 是何人?

[0243b10] 答曰:

[0243b10] 是中佛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乃至欲與佛論者。」

[0243b12] 論何等法?

[0243b12] 有人言:「佛所不說外諸經書,弊迦蘭那、僧佉、韋陀等十八種大經書。」

[0243b14] 有人言:「須彌山斤兩,大地深淺,一切草木頭數。」

[0243b15] 有人言:「是常無常、有邊無邊十四難,佛不能答。」

[0243b16] 有人言:「是法色法、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佛但知一種道事因緣,是異法種種因緣,佛或不悉知。」

[0243b19] 「沙門」者,說出家人;「婆羅門」者,說在家有智人;「天」者,說地天、虛空天;魔者,說六欲天;「梵」者,說梵天王為首,及一切色界;「與」者,除此更有餘人。

[0243b22] 「如實」者,若以現事,若以因緣難。

[0243b23] 「乃至不見是微畏相」者,「相」名因緣。我不見小小因緣如法能來破我者,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秦言聖主)住處」。

[0243b25] 佛至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人言「是漏不盡」者,無有畏也。

[0243b27] 何等是漏?漏名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複次,漏名六情中出垢心相應心數法。複次,如《一切漏障經》中,分別說七漏。

[0243b29] 障道法,名諸有漏業,及一切煩惱、惡道報障;為世間故布施、持戒、修十善道、受諸味禪;略說若能障涅槃,若善、若不善、若無記,是名障道法。

[0243c04] 有人言:「道名二法:聖定、聖慧。是二事等,達到涅槃。」

[0243c05] 有人言:「三聚道:無漏戒、定、慧。」

[0243c05] 有人言:「四法,所謂四聖諦。」

[0243c06] 有人言:「出世間五根。」

[0243c07] 有言:「六齣性。」

[0243c07] 有言:「七覺意。」

[0243c07] 有言:「八聖道,達到涅槃。」

[0243c08] 論議師等言:「一切無漏道,達到涅槃。」

[0243c09] 是中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來,如實言:「是事不爾。」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1] 問曰:

[0243c11] 何以故佛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2] 答曰:

[0243c12] 自功德具足,亦令眾生得安樂利益。若佛自得安樂住處,不能利益眾生,不名「阿梨沙住處」;若但利益眾生,不自具足功德,亦不名「阿梨沙住處」;若自有功德亦利益眾生,以是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7] 複次,佛自滅惡,亦滅眾生惡,滅二惡故,第一清凈,妙說法故,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19] 複次,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能轉、能分別、顯示、敷演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21] 複次,一切疑悔、邪見能除卻故,一切甚深問難悉能解釋故,名安立阿梨沙住處(「阿梨沙」:第一、最上、極高、不退、不卻、不沒、具足功德,無所減少,是名「阿梨沙住處」)。

[0243c23] 如是等因緣功德力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0243c25] 「眾中師子吼」者,眾名八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剎利眾、天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眾生於此八眾,悕望智慧,是故經中但說是八眾。此中佛師子吼,亦在一切眾中;以是故,此經中言「若復與眾」。何以故?聞佛音聲者,盡皆是眾。

[0244a01] 複次,有人言:「佛獨屏處說法。」以是故說在眾中作是至誠言:「我有十力、四無所畏。」是名眾中師子吼。

[0244a03] 複次,佛示我是至誠言:「我為一切世間師,一切智人;諸有疑、不信者悉來,我當解釋。」以是故言眾中師子吼。

[0244a06] 「師子吼」者,如師子王,清凈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凈,眉高而廣,牙利白凈,口鼻方大,厚實堅滿,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着,修嵴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從住處出,偃嵴頻伸,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相;表師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羆、虎豹、野豬之屬;覺諸久睡,降伏高強有力勢者,自開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時,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潛伏,廄象振鎖狂逸而去,鳥飛空中高翔遠逝。

[0244a18] 佛師子亦如是,從六波羅蜜、古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一切種智頭,集諸善根頰,無漏正見修目光澤,定慧等行高廣眉,四無所畏牙白利,無礙解脫具足口,四正懃堅滿頤,三十七品齒密齊利,修不凈觀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髦髮光潤鮮白,三解脫門上身肉堅着,三示現修嵴,明行具足腹不現,忍辱腰纖細,遠離行尾長,四如意足安立,無學五根爪利,十種力勢無量,無漏法眾具足身;諸佛三昧王等住處出,四無礙智頻申諸法地中,着無礙解脫口。依是十力廣度眾生時不過,示一切世間天及人晨朝相;顯諸法王德,威諸外道論議師黨邪見之屬;覺諸眾生四諦中睡,降伏吾我着五眾者憍慢力,開異學論議諸邪見道。行邪者怖畏,信正者歡喜,鈍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壞外道;長壽諸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如是眾生聞四諦師子吼,皆生厭心;厭心故得離,得離故入涅槃。是名「眾中如師子吼」。

[0244b09] 複次,佛師子吼及師子吼有差別:師子吼者,眾獸驚怖,若死、若近死苦;佛師子吼,得免死畏。師子吼怖,世世死苦;佛師子吼但今世死,更無後苦。師子吼者,其聲麁惡,物不喜聞,生死怖畏;佛師子吼,其聲柔軟,聞者無厭心,皆深樂,普遍遠聞,能與二種樂:生天樂、涅槃樂。是為差別。

[0244b15] 問曰:

[0244b15] 佛師子吼亦令聞者生怖,與師子吼有何等異?

[0244b16] 答曰:

[0244b17] 聞佛師子吼,當時小怖,後大利益。着吾我心者,渴愛世間樂人,常顛倒所縛,邪見心者生怖畏。如《經》中言:佛說四諦,乃至上諸天悉皆怖畏,作是念:「我等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何以故?為顛倒心故,着常、樂相。」是為差別。

[0244b22] 複次,聞師子吼者,除離欲人,與者皆怖畏;佛師子吼,求涅槃、離欲人皆怖。師子吼者,善人、不善人皆怖;佛師子吼者,但善人怖。

[0244b25] 複次,師子吼,一切時怖畏。佛師子吼雖小怖畏眾生,示世間惡罪,令不樂世間生;觀涅槃功德利益,能除世間種種怖畏;閉惡趣,開善道,能令人到涅槃城。

[0244b29] 複次,二十事故,佛語名師子吼,所謂依止十力故,不縮故,不展故,梵音故,未曾有故,能引大眾故,惡魔驚怖故,擾亂魔民故,諸天歡喜故,得出魔網故,斷魔縛故,破魔鉤故,過魔界故,自法增長故,減損他法故,果報不誑故,說法不空故,凡夫人入聖道故,入聖道者得具足漏盡故,隨所應得三乘故。以是故,佛語名師子吼。

[0244c07] 是名師子吼總相、別相義。

[0244c08] 「轉梵輪」者,清凈故名「梵」;佛智慧及智慧相應法,是名「輪」;佛之所說,受者隨法行,是名「轉」。

[0244c10] 是輪以具足四念處為轂,五根、五力為輻,四如意足為堅牢輞,而正懃為密合輪,三解脫為榍,禪定、智慧為調適,無漏戒為塗輪香,七覺意為雜華瓔珞,正見為隨右轉輪,信心清凈為可愛喜,正精進為疾去,無畏師子吼為妙聲。能怖魔輪,破十二因緣節解輪,壞生死輪,離煩惱輪,斷業輪,障世間輪,破苦輪;能令行者歡喜,天人敬慕。是輪無能轉者,是輪持佛法,以是故名「轉梵輪」。

[0244c19] 複次,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

[0244c20] 問曰:

[0244c20] 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

[0244c21] 答曰:

[0244c21] 如王清凈不雜種中生,隨姓家業成就,眾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於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為校飾,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

[0244c27] 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然燈、寶華等佛,諸佛清凈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三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法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於三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眾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眾生,知方便說四聖諦法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將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眾生善事為所念堅固,是為相似。

[0245a08] 複次,佛於轉輪聖王有殊勝:轉輪聖王不離諸煩惱,佛已永離諸煩惱。轉輪聖王沒在老死泥,佛已出離。轉輪聖王為恩愛僕,佛已過出。轉輪聖王行生死險道中,佛已過度。轉輪聖王在愚痴闇中,佛住第一光明中。轉輪聖王極自在四天下,佛自在無量無邊世界。轉輪聖王財寶自在,佛心寶自在。轉輪聖王渴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已離。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自心生樂。以是故,佛於轉輪聖王為最殊勝。

[0245a18] 複次,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眾毒皆滅;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令得法自在。是為相似。

[0245a24] 複次,法輪於寶輪大有殊勝:寶輪,欺誑;法輪,堅實。寶輪,長三毒火;法輪,滅三毒火。寶輪,有漏;法輪,無漏。寶輪,樂五欲樂;法輪,樂法樂。寶輪,結使處;法輪,非結使處。寶輪,有量處行;法輪,無量國行。寶輪,以一心清凈布施故世世可得;法輪,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善業因緣及智慧故得。寶輪,王死後更不轉;佛滅度後,法輪猶轉。寶輪,在一人;法輪,在一切可度者。

[0245b04] 複次,「梵」名廣,佛轉法輪十方無不遍故名廣。複次,四梵行心說故名「梵輪」。複次,佛初得道時,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名「梵輪」。複次,佛在波羅柰轉法輪,阿若憍陳如得道,聲徹梵天,故名「梵輪」。複次,有人貴梵天,欲令歡喜,故名「梵輪」。以是故名「梵輪」。

[0245b09] 問曰:

[0245b10] 佛或時名「法輪」,或時名「梵輪」,有何等異?

[0245b10] 答曰:

[0245b11] 說梵輪、法輪無異。

[0245b11] 複次,有人言:「說梵輪者,現四無量心;說法輪者,示四諦法。」

[0245b12] 複次,梵輪因四無量心得道是名「梵輪」,依與法得道是名「法輪」。梵輪示四禪,法輪示三十七品。梵輪示修禪定聖道,法輪示修智慧聖道。

[0245b16] 如是等分別梵輪、法輪差別。

[0245b16] 問曰:

[0245b16] 何法是無畏性?

[0245b17] 答曰:

[0245b17] 佛初得道時,得一切佛法,十力、四無所畏等。此中未來世得四無所畏智相應法,名無所畏。如布施時,心中思相應舍法生;又如四無量心相應名慈法門。

[0245b21] 問曰:

[0245b21] 是四無所畏中有何次第?

[0245b21] 答曰:

[0245b22] 初無畏中,示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故我漏盡,漏盡故知障漏盡法,斷是障法故說道。

[0245b24] 複次,初無畏如示藥師一切藥草,第二示一切病滅,第三知禁忌,第四示所應食。

[0245b26] 複次,初無畏中說一切種智,第二無畏中說無一切煩惱、習,第三無畏中說法無謬失,第四無畏中所說事辦得至涅槃。

[0245b28] 問曰:

[0245b29]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五眾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皆空,今云何分別說其相?

[0245c02] 答曰:

[0245c02] 佛法中不可得空,於諸法無所礙;因是不可得空,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譬如虛空無所有,而一切物皆依以長成。

[0245c04] 複次,是十力、四無所畏,不以取相着心分別故,但為度眾生,知眾生從是因緣得解脫。譬如藥草,但為差病,不為求藥草相。如《中論》中說:

「若信諸法空,是則順於理;
若不信法空,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誰能思量者?
唯有凈直心,所說無依止,
離於有無見,心自然內滅。」

[0245c16] 問曰:

[0245c16] 聲聞法說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摩訶衍分別十力、四無所畏復云何?

[0245c17] 答曰:

[0245c17] 是十力、四無所畏中,盡知、遍知,是摩訶衍中說十力、四無所畏。

[0245c19] 問曰:

[0245c19] 聲聞法中亦說盡知、遍知,云何言摩訶衍中說盡知、遍知?

[0245c20] 答曰:

[0245c20] 諸論議師說佛盡知、遍知,非佛自說;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故,佛自說:「我盡知、遍知。」

[0245c22] 複次,為聲聞人說十力、四無所畏,合說四諦、十二因緣等諸聲聞法,皆為到涅槃;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合大悲、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說。

[0245c26] 問曰:

[0245c26]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菩薩有不?

[0245c27] 答曰:

[0245c27] 有。何者是?一者、發一切智心,堅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眾生力;三者、不須一切供養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大精進力;五者、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禪定力;六者、除二邊故,隨十二因緣行故,斷一切邪見故,滅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集諸善根無厭足故,知一切世間如夢故,不厭生死力;八者、觀諸法實相故,知無吾我、無眾生故,信解諸法不出不生故,無生法忍力;九者、入空無相無作解脫門觀故,知見聲聞辟支佛解脫故,得解脫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故,具足無礙智力。是為菩薩十力。

[0246a13] 何等為菩薩四無所畏?一者、一切聞持故,諸陀羅尼得故,憶念不忘故,在眾說法無所畏。二者、一切法中得解脫故,一切法葯分別知用故,知一切眾生根故,在大眾中隨應說法無所畏。三者、菩薩常離一切眾畏,不作是念:「十方有來難我者,我不能答。」不見是相,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四者、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是為菩薩四無所畏。

[0246a22] 「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0246a23] 「義無礙智」者,用名字、言語所說事,各各諸法相。所謂堅相,此中地堅相是「義」,地名字是「法」,以言語說地是「辭」,於三種智中樂說自在是「樂說」;於此四事中通達無滯,是名「無礙智」。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心思相,五眾無常相,五受眾無常、苦、空相,一切法無我相。如是等總相、別相,分別諸法亦如是,是名「義無礙智」。

[0246b01] 「法無礙智」者,知是義名字,堅相名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別中無滯,是名為「法無礙智」。所以者何?離名字,義不可得,知義必由於名,以是故次義有法。

[0246b05] 問曰:

[0246b05] 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應得水!

[0246b07] 答曰:

[0246b07] 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後人因是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是為法。

[0246b09] 是名字及義,云何令眾生得解?當以言辭分別莊嚴,能令人解,通達無滯,是名「辭無礙智」。

[0246b11] 說有道理,開演無盡,亦於諸禪定中得自在無滯,是名「樂說無礙智」。

[0246b13] 第一、第四無礙智,在九地中;第二、第三無礙智,在欲界及梵天上。

[0246b14] 第二、第三無礙:世智。第一:十智。第四:九智。是無礙三種:上、中、下;上諸佛,中大菩薩,下大阿羅漢。

[0246b17] 問曰:

[0246b17] 力、無所畏、無礙,皆是智慧。內有力,外無所畏則具足,何以復說無礙?

[0246b18] 答曰:

[0246b18] 力、無畏已分別。有人雖無所畏,在大眾中說法而有礙,以是故說四無礙智。得是無礙智莊嚴四無所畏,四無所畏莊嚴十力。

[0246b21] 複次,說無所畏,或有疑者言:「云何一人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佛以前有十力,後有四無礙智,是故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0246b24] 如是等,分別四無礙智。

[0246b25] 問曰:

[0246b25] 摩訶衍中有菩薩四無礙智不?

[0246b26] 答曰:

[0246b26] 有。何者是?

[0246b26] 「義無礙智」者,義名諸法實相,不可言說。義、名字、語言,不別異,前、後、中亦如是,是名義。不應離名字、語言別有義,三事等故名為義。

[0246b29] 複次,一切諸法義了了知,通達無滯。

[0246c01] 是名「義無礙智」。

[0246c01] 「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義故。

[0246c02] 複次,菩薩入是法無礙智中,常信法,不信人;常依法,不依非法。依法者,無非法事。何以故?是人一切諸名字及語言知自相離故。

[0246c05] 複次,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雖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所以者何?法性一相,所謂無相。是菩薩用是語言說法,知語言空,如響相,所說法示眾生,令信知同法性。所說名字、言語通達無滯。

[0246c10] 是名「法無礙智」。

[0246c10] 「辭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語言,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天語、龍、夜叉、揵闥婆、阿脩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等非人語;釋、梵、四天王等世主語,人語;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自語、他語,無所毀譽。所以者何?是一切法不在語中,語是非實義;若語是實義,不可以善語說不善。但為入涅槃故說令解,莫着語言!

[0246c19] 複次,用是語言,能令眾生隨法義行。所以者何?言語皆入諸法實相中。

[0246c21] 是名「辭無礙智」。

[0246c21] 「樂說無礙智」者,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中所說皆是法、皆是實、皆是真,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樂修妬路者為說修妬路,樂祇夜者為說祇夜,樂弊迦蘭陀者為說弊迦蘭陀,樂伽陀、優陀那、阿波陀那,一築多、闍陀、為頭離、頞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為說是經。

[0246c28] 隨一切眾生根樂說:若好信者為說信根,好精進者為說精進根,好懃念者為說念根,好攝心者為說定根,好智慧者為說慧根。如五根等,一切善根亦如是。

[0247a03] 複次,二萬一千婬欲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05] 二萬一千瞋恚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07] 二萬一千愚痴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10] 二萬一千等分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0247a12] 是名「樂說無礙智」。

[0247a12] 複次,菩薩用是無礙智,若一劫、若半劫,各各莊嚴說法,亦不壞諸法性相。

[0247a14] 是菩薩或隱身不現,而為眾生用一切毛孔說法,隨其所應,不失本行。

[0247a15] 是菩薩智慧無量,一切論議師不能窮盡,亦不能壞。是菩薩得是無礙智,轉身受生時,一切五通仙人所有經書、呪術、智慧、技能,自然悉知,所謂四韋陀,六鴦伽呪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獸語,四足獸,鬼着人語,國王相占豐儉,日月五星鬪相,醫藥,章,算數,卜,歌舞,伎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盡知,明達過一切人及諸外道;亦不自高,亦不惱他;知是俗事,不為涅槃。

[0247a24] 是菩薩成就四無礙智故,色力光明殊於諸梵,諸梵恭敬愛樂尊重,心無所着;為如是等一切諸天所尊重恭敬,亦無所着,但生無常、苦、空、無我心。亦以神通發起諸天,令心渴仰而為說法,無盡無壞,斷除疑悔,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47b01] 是名摩訶衍中菩薩四無礙智力,能度眾生。

[0247b02] 是名四無礙智義。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56b13] 【經】

[0256b13] 「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密。」

[0256b13] 【論】

[0256b13] 大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別,今當更略說。

[0256b15]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繫在牢獄,當受大罪;其父慈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0256b20] 問曰:

[0256b20] 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為大?

[0256b22] 答曰:

[0256b22] 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

[0256b23] 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為大,與人心中名為小。

[0256b24] 問曰:

[0256b24] 若爾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

[0256b25] 答曰:

[0256b25] 菩薩大慈者,於佛為小,於二乘為大,此是假名為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

[0256b27] 複次,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念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0256c02] 複次,凡夫人、聲聞、辟支佛、菩薩慈悲名為小,諸佛慈悲乃名為大。

[0256c03] 複次,大慈,從大人心中生,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惡道大苦,能與三種大樂:天樂、人樂、涅槃樂。

[0256c06] 複次,是大慈遍滿十方三世眾生,乃至昆蟲,慈徹骨髓,心不舍離。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墮三惡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脫苦已,以五所欲樂、禪定樂、世間最上樂自恣與之,皆令滿足,比佛慈悲,千萬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間樂欺誑不實,不離生死故。

[0256c13] 問曰:

[0256c13] 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說慈悲為大?

[0256c14] 答曰:

[0256c14] 佛所有功德法應皆大故。

[0256c15] 問曰:

[0256c15] 若爾者,何以但說慈悲為大?

[0256c15] 答曰:

[0256c16]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0256c23] 複次,得佛道時,成就無量甚深禪定、解脫、諸三昧,生清凈樂,棄捨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種種譬喻、因緣說法;變化其身,無量音聲,將迎一切,忍諸眾生罵詈誹謗,乃至自作伎樂,皆是大慈、大悲力。

[0256c27] 複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眾生名之;譬如師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眾獸名之。眾生聞佛種種妙法,知佛為祐利眾生故,於無量阿僧祇劫難行能行;眾生聞見是事,而名此法為大慈、大悲。

[0257a03] 譬如一人,有二親友,以罪事因緣故,繫之囹圄。一人供給所須,一人代死。眾人言:「能代死者,是為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為一切眾生,頭目髓腦盡以布施;眾生聞見是事,即共名之為大慈、大悲。

[0257a08] 如屍毘王,為救鴿故,盡以身肉代之,猶不與鴿等,復以手攀稱,欲以身代之。是時地為六種震動,海水波盪,諸天香華供養於王。眾生稱言:「為一小鳥所感乃爾,真是大慈、大悲!」

[0257a12] 佛因眾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本生,是中悉應廣說。

[0257a14] 問曰:

[0257a14] 禪定等諸與功德,人不知故,不名為大;智慧說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稱言大?

[0257a16] 答曰:

[0257a16] 佛智慧所能,無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舍禪定樂,救護眾生,人皆知之。於佛智慧,可比類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見、耳聞,處處變化大師子吼,是故可知。

[0257a20] 複次,佛智慧細妙,諸菩薩、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況與人!慈悲相可眼見、耳聞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測知。

[0257a23] 複次,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所愛樂;譬如美葯,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為大。

[0257a25] 複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雜類皆能生信。如見像、若聞說,皆能信受,多所饒益故,名為大慈、大悲。

[0257a28] 複次,大智慧名舍相、遠離相,大慈大悲為憐愍利益相。是憐愍利益法,一切眾生所愛樂,以是故名為大。

[0257b02] 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經》中說:大慈、大悲有三十二種,於眾生中行。

[0257b03] 是大慈、大悲攝、相、緣,如四無量心說。

[0257b04] 複次,佛大慈大悲等功德,不應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別求其相。上諸論議師,雖用迦旃延法分別顯示,不應盡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說:「大慈大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是事不爾。何以故?大慈、大悲名為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

[0257b10] 問曰:

[0257b10] 大慈悲雖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如淤泥中生蓮華,不得言泥亦應妙;大慈大悲亦如是,雖是佛法根本,不應是無漏!

[0257b13] 答曰:

[0257b13] 菩薩未得佛時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猶可;今佛得無礙解脫智故,一切諸法皆清凈,一切煩惱及習盡。聲聞、辟支佛,不得無礙解脫智故,煩惱習不盡,處處中疑不斷故,心應有漏;諸佛無是事,何以故說佛大慈悲應是有漏?

[0257b19] 問曰:

[0257b19] 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為眾生故生,應是有漏。

[0257b20] 答曰:

[0257b20] 諸佛力勢不可思議,諸聲聞、辟支佛不能離眾生想而生慈悲,諸佛能離眾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諸阿羅漢、辟支佛,十方眾生相不可得,而取眾生相生慈悲;今諸佛十方求眾生不可得,亦不取眾生相而能生慈悲。如《無盡意經》中說,有三種慈悲:眾生緣、法緣、無緣。

[0257b26] 複次,一切眾生中,唯佛盡行不誑法;若佛於眾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誑法。何以故?眾生畢竟不可得故。聲聞、辟支佛,不名為盡行不誑法;故聲聞、辟支佛,於眾生、於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應難,不悉行不誑法故。

[0257c03] 一切智能斷一切諸漏,能從一切有漏法中出,能作無漏因緣,是法云何自是有漏?

[0257c05] 問曰:

[0257c05] 無漏智各各有所緣,無有能悉緣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緣一切法。以是故說一切智是有漏相。

[0257c07] 答曰:

[0257c07] 汝法中有是說,非佛法中所說。如人自持斗入市,不與官斗相應,無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不與佛法相應,無人用者。無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緣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虛誑,勢力少故,不應真實緣一切法。汝法中自說能緣一切法!

[0257c13] 複次,是聲聞法中十智,摩訶衍法中有十一智,名為「如實相智」。是十智入是如實智中,都為一智,所謂無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為一味。

[0257c17] 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三昧所攝。

[0257c18] 如是略說大慈、大悲義。

[0257c19] 【經】

[0257c19] 「菩薩摩訶薩欲得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57c21] 【論】

[0257c21] 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隨身念。

[0257c23] 道復有二道:惡道、善道;世間道、出世間道;定道、慧道;有漏道、無漏道;見道、修道;學道、無學道;信行道、法行道;向道、果道;無礙道、解脫道;信解道、見得道;慧解脫道、俱解脫道。如是無量二道門。

[0257c27] 復有三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0257c28] 三種地獄: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

[0257c29] 三種畜生道:地行、水行、空行。

[0257c29] 三種鬼道:餓鬼、食不凈鬼、神鬼。

[0258a01] 三種善道:人道、天道、涅槃道。

[0258a02] 人有三種:作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

[0258a03] 復有三種人:受欲行惡者、受欲不行惡者、不受欲不行惡者。

[0258a04] 天有三種:欲天、色天、無色天。

[0258a05] 涅槃道有三種: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

[0258a06] 聲聞道有三種:學道、無學道、非學非無學道。

[0258a07] 辟支佛道,亦如是。

[0258a07] 佛道有三種:波羅蜜道、方便道、凈世界道。

[0258a08] 佛復有三道:初發意道、行諸善道、成就眾生道。

[0258a09] 復有三道:戒道、定道、慧道。

[0258a10] 如是等無量三道門。

[0258a10] 復有四種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

[0258a11] 復有四種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0258a12] 聲聞道有四種:苦道、集道、滅道、道道。

[0258a13] 復有四沙門果道。

[0258a14] 復有四種道:觀身實相道觀受、心、法實相道。

[0258a15] 復有四種道:為斷未生惡不善令不生道、為斷已生惡令疾滅道、為未生善法令生道、為已生善法令增長道。

[0258a17] 復有四種道:欲增上道、精進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道。

[0258a19] 復有四聖種道:不擇衣、食、卧具、醫藥,樂斷苦修定。

[0258a20] 復有四行道:苦難道、苦易道、樂難道、樂易道。

[0258a21] 復有四修道:一、為今世樂修道,二、生死智修道,三、為漏盡故修道,四、分別慧修道。

[0258a23] 復有四天道,所謂四禪。

[0258a23] 復有四種道:天道、梵道、聖道、佛道。

[0258a24] 如是等無量四道門。

[0258a24] 復有五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天道。

[0258a25] 復有五無學眾道:無學戒眾道,乃至無學解脫知見眾道。

[0258a27] 復有五種凈居天道。復有五治道。

[0258a27] 復有五如法語道。復有五非法語道。

[0258a28] 復有五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0258a29] 復有五道:分別色法道、分別心法道、分別心數道、分別心不相應行道、分別無為法道。

[0258b02] 復有五種道:苦諦所斷道、集諦所斷道、滅諦所斷道、道諦所斷道、思惟所斷道。

[0258b04] 如是等無量五法道門。

[0258b05] 復有六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

[0258b06] 復有舍六塵道,復有六和合(舊雲六種)道,六神通道,六種阿羅漢道,六地修道,六定道,六波羅蜜道——一一波羅蜜各各有六道。如是等無量六道門。

[0258b09] 復有七道:七覺意道,七地無漏道,七想定道,七凈道,七善人道,七財福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無量七道門。

[0258b12] 復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脫道,八背舍道。如是等無量八道門。

[0258b13] 復有九道:九次第道,九地無漏道,九見斷道,九阿羅漢道,九菩薩道,所謂六波羅蜜、方便、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如是等無量九道門。

[0258b16] 復有十道,所謂十無學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處道,十不善道,十善道。

[0258b18]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

[0258b18] 如是等無量道門。

[0258b19] 如是諸道,盡知、遍知,是為道種慧。

[0258b19] 問曰:

[0258b20] 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說是種種道?

[0258b21] 答曰:

[0258b21] 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虛空。

[0258b24] 複次,為引導眾生故,菩薩分別說是種種道,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等。

[0258b25] 問曰:

[0258b25] 云何菩薩住一相無相中,而分別是世間道、是出世間道?

[0258b27] 答曰:

[0258b27] 世間名但從顛倒憶想、虛誑二法生,如幻、如夢、如轉火輪,凡夫人強以為世間;是世間皆從虛妄中來,今亦虛妄本亦虛妄,其實無生無作,但從內外六情、六塵和合因緣生,隨凡夫所着故,為說世間;是世間種種邪見羅網,如亂系相着,常往來生死中。如是知世間。

[0258c04] 何等是出世間道?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道。所以者何?智者求世間、出世間,二事不可得;若不可得,當知假名為世間、出世間。

[0258c07] 但為破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相即是出世間,更無所復有。所以者何?世間相不可得,是出世間;是世間相常空,世間法定相不可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間,亦不着出世間。若不得世間,亦不着出世間,愛、慢破故,不共世間諍。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間空、無所有、虛誑故,不作憶想分別。世間名五眾,五眾相,假令十方諸佛求之亦不可得:無來處、無住處、亦無去處。若不得五眾來、住、去相,即是出世間。

[0258c17] 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識,所謂世間、出世間。

[0258c21] 若舍世間,不受出世間,是名出世間。

[0258c22] 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為眾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0258c25] 【經】

[0258c25]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58c27] 【論】

[0258c27] 問曰:

[0258c27] 一切智、一切種智,有何差別?

[0258c28] 答曰:

[0258c28] 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

[0258c29] 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諦;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諦義。一切智者,如說苦諦;一切種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眾生處處受生。

[0259a08] 複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苦、空、無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為一切智。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盡別相知一眾生生處好醜、事業多少;未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眾生!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況三千大千世界,於一物中種種名字!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不能知,何況能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尚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所謂禪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

[0259a20] 複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0259a23] 複次,聲聞、辟支佛雖於別相有分而不能盡知,故總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晝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三問舍利弗而不能答。若有一切智,云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於凡夫,無有實也。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量名字,或時名佛為一切智人,或時名為一切種智人。

[0259b04] 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種種差別。

[0259b05] 問曰:

[0259b05] 如經中說:「行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得一切智?

[0259b07] 答曰:

[0259b08] 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何所疑?

[0259b09] 複次,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為道。此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經後說:「道智是菩薩事。」

[0259b12] 問曰:

[0259b12] 佛道事已備故,不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德未備,何以不名道智?

[0259b14] 答曰:

[0259b14] 阿羅漢、辟支佛道,自於所行亦辦,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

[0259b15] 複次,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不攝三道故此中不說。佛道大故,名為道智;聲聞、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

[0259b18] 複次,菩薩摩訶薩自行道,亦示眾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說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

[0259b20] 問曰:

[0259b20] 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

[0259b21] 答曰:

[0259b21] 如佛告諸比丘:「為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

[0259b23] 復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眾經》中偈:

「若欲求真觀,但有名與色;
若欲審實知,亦當知名色。
雖痴心多想,分別於諸法,
更無有異事,出於名色者。」

[0259b29] 複次,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心、非心,心相應、非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攝一切法,如《阿毘曇.攝法品》中說。

[0259c04] 複次,一切法,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思惟所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如是等無量三法門攝一切法。

[0259c07] 複次,一切法,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善非不善非無記因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如是等無量四法門攝一切法。

[0259c13] 複次,一切法,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為法;四諦及無記無為。如是等無量五法門攝一切法。

[0259c16] 複次,一切法,所謂五眾及無為;苦諦所斷法,集諦、滅諦、道諦、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

[0259c18] 七、八、九、十等諸法門。是阿毘曇分別義。

[0259c19]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聚法、散法等。

[0259c21]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

[0259c23]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

[0259c29] 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

[0260a02] 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慧盡遍知上諸法,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0260a04] 問曰:

[0260a04] 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

[0260a05] 答曰:

[0260a06] 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須彌山,於眾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

[0260a11] 問曰:

[0260a11] 佛何以故於一切眾生中獨最第一?

[0260a12] 答曰:

[0260a12] 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更說: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於眾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為第一,一切人中轉輪聖王最第一,一切蓮華中青蓮華為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頭栴檀為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為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為第一,一切解脫中不壞解脫為最第一,一切清凈中解脫為第一,一切諸諦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如是等無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最為第一故,獨得一切智。

[0260a23] 複次,佛從初發意,以大誓莊嚴,一切衰沒眾生欲拯濟故,盡遍行諸善道,無善不集,無苦不行,皆集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佛於一切眾生中獨第一。

[0260a27] 問曰:

[0260a27] 三世十方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獨第一?

[0260a28] 答曰:

[0260a29] 除諸佛,為與眾生故言「佛獨第一」,諸佛第一功德。

[0260b01] 複次,「薩婆若多」者,「薩婆」,秦言一切;「若」,秦言智;「多」,秦言相。「一切」,如先說名色等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以是故說:「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60b09] 問曰:

[0260b09] 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

[0260b11] 答曰:

[0260b11] 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

[0260b15] 【經】

[0260b15]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0260b17] 【論】

[0260b17] 問曰:

[0260b17] 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0260b19] 答曰:

[0260b20] 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品說;欲令眾生得清凈心,是故如是說。

[0260b22] 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說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剛三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時煩惱習斷。

[0260b29] 「一切智」、「一切種智」相,先已說。

[0260b29] 「斷一切煩惱習」者,「煩惱」名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

[0260c02] 「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凈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雖以淳灰凈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

[0260c09] 如是諸與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

[0260c10] 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

[0260c12] 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

[0260c14] 又舍利弗自說偈言:

「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
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

[0260c17] 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勅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凈人集法。」

[0260c19] 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恆神為小婢。

[0260c20] 如摩頭婆和吒跳戲習故,或時從衣枷踔上樑,從梁至枰,從枰至閣。

[0260c22] 如憍梵鉢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呞。

[0260c23] 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

[0260c25] 若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與,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

[0260c27] 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眾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贊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毀譽,心色無變。

[0261a02] 又復旃遮婆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

[0261a03] 轉法輪時,讚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

[0261a05] 阿羅毘國土風寒,又多蒺[卄/梨],佛於中坐卧,不以為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為樂。

[0261a08] 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為美;毘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為惡。

[0261a09] 諸大國王供奉上饌,不以為得;入薩羅聚落,空鉢而出,不以為失。

[0261a11] 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贊佛,佛亦不愛。

[0261a13] 阿闍貰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

[0261a15] 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於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

[0261a22] 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搥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

[0261a25] 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餘。

[0261a26] 問曰:

[0261a26] 諸阿羅漢、辟支佛同用無漏智,斷諸煩惱,習何以有盡、不盡?

[0261a27] 答曰:

[0261a27] 先已說:智慧力薄,如世間火;諸佛力大,如劫盡火。

[0261a29] 今當更答:聲聞、辟支佛集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善法久熏故,於煩惱習無復與氣。

[0261b03] 複次,佛於一切諸功德皆已攝盡故,乃至諸煩惱習氣永盡無餘。何以故?諸善法功德消諸煩惱故。諸阿羅漢於此功德不盡得故,但斷世間愛,直入涅槃。

[0261b06] 複次,佛斷結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為大刀,以無礙智直過故,斷諸結使盡無復遺與。譬如人有重罪,國王大瞋,誅其七世根本,令無遺與;佛亦如是,於煩惱重賊,誅拔根本,令無遺與。

[0261b11] 以是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0261b12] 問曰:

[0261b13] 但斷習?亦除煩惱?

[0261b13] 答曰:

[0261b13] 有人言:斷煩惱及習俱盡,如先說習盡無餘。阿羅漢、辟支佛但斷煩惱,不能斷習;菩薩斷一切煩惱及習,令盡無餘。

[0261b16] 有人言:佛久已遠欲。如佛說:「我見定光佛已來已離欲,以方便力故,現有生死、妻子眷屬。」

[0261b18] 有人言:從得無生法忍來,得諸法實相故,一切煩惱及習盡。

[0261b19] 有人言:佛從初發意來有煩惱,至坐道場,於後夜時,斷一切煩惱及習。

[0261b21] 問曰:

[0261b21] 如是種種說,何者為實?

[0261b22] 答曰:

[0261b22] 皆是佛口所說故,無有不實。

[0261b23] 聲聞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現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熱、飢渴等。無人生而無煩惱者,是故佛亦應隨人法有煩惱,於樹王下,外先破魔軍,內滅結使賊;破外內賊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為是事,我等亦當學習是事。」

[0261b28] 若言「久來無煩惱」,若「從然燈佛得無生法忍來斷煩惱盡」,是亦方便說,令諸菩薩歡喜故。若菩薩久已斷一切煩惱,成佛時復何所為?

[0261c02] 問曰:

[0261c03] 佛有種種事,斷結使是一事;與有凈佛國土、成就眾生等未具,以具足眾事故名為佛。

[0261c05] 答曰:

[0261c05] 若爾者,佛言「斷結使是末後身」,人若都無結使,云何得生?

[0261c06] 問曰:

[0261c06] 從得無生法忍已來,常得法性生身變化不?

[0261c07] 答曰:

[0261c07] 化法,要有化主然後能化;若得無生法忍,斷一切結使,死時舍是肉身,無有實身,誰為變化?以是故知:得無生已來,不應盡結使。

[0261c11] 複次,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為大錯!何以故?汝法中說:菩薩已滿三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憶迦葉佛時作比丘,名欝多羅,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米?後身菩薩一日尚不應謬,何況六年!瞋亦如是,從久遠世時作毒蛇,獵者生剝其皮,猶尚不瞋,云何最後身而瞋五人?以是故,知聲聞人受佛義為錯。佛以方便力,欲破外道故,現六年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為方便,亦是瞋習,非煩惱也。

[0261c22]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與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0261c27] 摩訶衍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一切煩惱及習都盡」,亦是錯!

[0261c29] 若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以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性生身。

[0262a02] 若言「至坐道場,一切煩惱及習俱斷」,是語亦非!所以者何?若菩薩具有三毒者,云何能集無量佛法?譬如毒瓶,雖着甘露,皆不中食。菩薩集諸純凈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足清凈佛法?

[0262a06] 問曰:

[0262a06] 觀諸法實相及修悲心故,能令三毒薄,故能集清凈功德!

[0262a08] 答曰:

[0262a08] 薄三毒,可得轉輪聖王、諸天王身;欲得佛功德身,無有是事!三毒斷、習未盡,可得集諸功德。

[0262a10] 複次,「薄」名如離欲人斷下地結,猶有上地煩惱。又如須陀洹見諦所斷結盡,思惟所斷未盡,是名為「薄」。如佛說:「斷三結,薄婬怒痴,名為斯陀含。」汝若言「薄」,應當是斷。

[0262a14] 以是故,「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是則實說。

[0262a17] 【經】

[0262a1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2a18] 【論】

[0262a18] 「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着,住諸法實相中,不復染世間。

[0262a20] 複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

[0262a23] 複次,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便智,於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

[0262a26] 複次,入菩薩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薩。

[0262a27] 複次,菩薩摩訶薩入是法位中,不復墮凡夫數,名為得道人;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不能令動;閉三惡趣門;墮諸菩薩數中,初生菩薩家,智慧清凈成熟。

[0262b02] 複次,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如〈學品〉中說:「上位菩薩——不墮惡趣,不生下賤家,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從頂墮。」

[0262b04] 問曰:

[0262b05] 云何為「頂墮」?

[0262b05] 答曰:

[0262b05] 如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中,不能上菩薩位,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愛着諸功德法,於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取相心着,言是道、是非道,是應行、是不應行;如是等取相分別,是菩薩頂墮。」

[0262b11] 何等是「住頂」?如上所說諸法愛斷,於愛斷法亦復不取,如「住頂義」中說:「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

[0262b16] 複次,上位菩薩得無等等心,亦不自高,知心相真空,諸有無等戲論滅。

[0262b17] 問曰:

[0262b17] 何以故聲聞法中名為「正位」,此菩薩法中位但名「位」?

[0262b18] 答曰:

[0262b19] 若言「正位」亦無咎。所以者何?若言「菩薩法位」,是則為正。聲聞法中但言「位」,不言「聲聞位」,以是故言「正位」。

[0262b21] 複次,學聲聞人,無大慈悲心、智慧不利故,未生厭心,多求諸法,生種種邪見疑悔。菩薩摩訶薩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脫眾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別種種戲論;譬如長者有一子,愛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藥能差病者,不求分別諸藥名字、取之時節、合和分數。以是故,諸菩薩從果觀十二因緣,不從因觀——見多者從因觀,愛多者從果觀。

[0262b29] 諸聲聞人因邪位故有正位;菩薩邪位薄故,但名「菩薩位」。

[0262c01] 問曰:

[0262c02] 聲聞法中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名為正位。如《經》中說:「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謂正位、聖果、漏盡。破戒、邪見、五逆罪等,亦如是。」從得何法,名為菩薩位?

[0262c05] 答曰:

[0262c05] 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薩位。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忍正位。

[0262c08] 問曰:

[0262c08] 修行皆攝四法,何以故差別為四?

[0262c09] 答曰:

[0262c09] 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為行。

[0262c11] 複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0262c13] 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悲心愍念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着世間虛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

[0262c17]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着。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舍眾生;雖不舍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即得入正位。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

[0262c23] 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行」,小小差別,有異名字,為易解故。

[0262c25] 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等身心諸苦,作大誓莊嚴;功德、慧明二事因緣故,所願皆滿。是二事有六分修行,名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進、禪定、智慧是慧明分。

[0263a01] 修行六波羅蜜,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難解難知,作是念:「眾生着三界諸法,以何因緣令眾生得是諸法相?當以具足諸功德、清凈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光明具足、神通無量,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可度者,說法開化。」

[0263a07] 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摶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拔三界眾生。得佛力無量神通,假令虛妄猶尚可信,何況實說!是名「方便」。

[0263a13] 複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眾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眾生不可得,當云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眾生雖不可得,而眾生不知是諸法相故,欲令知是實相。」

[0263a17] 複次,是實法相,亦不礙眾生。實法相者,名為無所除壞,亦無所作。

[0263a19] 是名「方便」。

[0263a19] 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薩位。

[0263a21] 【經】

[0263a21]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3a22] 【論】

[0263a22] 問曰:

[0263a22] 菩薩入法位時,即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復說?

[0263a24] 答曰:

[0263a24] 雖三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贊;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別說其相。

[0263a26]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干結使、得若干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薩故,佛種種贊說。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等。阿羅漢即是漏盡,漏盡者即是所作已辦等。亦為引導與人令心清凈故,種種贊說,無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即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0263b05] 複次,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0263b06] 問曰:

[0263b06] 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說「住阿鞞跋致地」?

[0263b09] 答曰:

[0263b09] 舍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諸法當須次第,不可一時頓說。

[0263b11] 複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為永滅。

[0263b15] 譬如空地有樹,名舍摩梨,觚枝廣大,眾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觚,即時壓折。澤神問樹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俱盧樹上來,食彼樹果,來棲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為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大懷憂畏;寧舍一枝,所全者大。」

[0263b22]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眾及諸結使、惡業,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

[0263b26] 「住阿鞞跋致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住阿鞞跋致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致地」。

[0263c01] 問曰:

[0263c01] 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0263c01] 答曰:

[0263c02] 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0263c06] 複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

[0263c08] 複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實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眾生。復有二法:一者、清凈智慧,二者、方便慧。復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降大雨。

[0263c14] 複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

[0263c16] 於諸佛深經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如是說。

[0263c18] 阿鞞跋致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

[0263c20] 問曰:

[0263c20] 若阿鞞跋致相,得無生法忍,云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0263c21] 答曰:

[0263c21] 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得無生忍法;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得作佛,為利益傍人故,為其授記。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凈,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誡;如大恆河中船,不須將御,自至大海。

[0263c29] 複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相,便得阿鞞跋致。

[0264a01] 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0264a03] 有行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致,於眾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致。

[0264a05]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眾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眾生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說。

[0264a11] 複次,阿鞞跋致相,如後〈阿鞞跋致〉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大智度論初品中欲住六神通釋論第四十三(卷二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64a21] 【經】

[0264a21] 「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4a22] 【論】

[0264a22] 問曰:

[0264a22] 如〈贊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0264a23] 答曰:

[0264a23] 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

[0264a25] 問曰:

[0264a25] 〈往生品〉中說「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0264a27] 答曰:

[0264a27] 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

[0264a28] 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0264a29] 問曰:

[0264a29] 若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0264b04] 答曰:

[0264b04] 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0264b07] 問曰:

[0264b07] 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0264b08] 答曰:

[0264b08] 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0264b11] 複次,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4b13] 六神通義,如後品中佛所說;上〈贊菩薩品〉亦已說菩薩五神通義。

[0264b14] 問曰:

[0264b14] 神通有何次第?

[0264b15] 答曰:

[0264b15] 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凈。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

[0264b18]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繫心身中虛空,滅麁重色相,常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趠,常壞色麁重相,常修輕空相,是時便能飛。

[0264b22] 二者、亦能變化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令金作瓦礫、瓦礫作金,如是諸物各能令化。變地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復憶念地相,是時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諸物皆能變化。

[0264b28] 問曰:

[0264b28] 若爾,與一切入有何等異?

[0264b28] 答曰:

[0264b28] 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舍、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

[0264c01] 複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為水,與人不見。神通則不然,自見實是水,他人亦見實水。

[0264c03] 問曰:

[0264c03] 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實水己身、他人皆見?

[0264c05] 答曰:

[0264c05] 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實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轉為水便是實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別。

[0264c08] 問曰:

[0264c08] 二定變化事為實為虛?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虛,云何聖人而行不實?

[0264c10] 答曰:

[0264c10] 皆實,聖人無虛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相。水得寒則結成氷,而為堅相。石汁作金,金敗為銅,或還為石。眾生亦如是,惡可為善,善可為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故,用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若本各各定相,則不可變。

[0264c17] 三者、諸賢聖神通,於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丑能生樂想,亦能離好醜想行舍心。

[0264c19] 是名三種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

[0264c20] 菩薩得是神通,游諸佛國,於諸異國語言不同,及在遠微細眾生不聞故,求天耳通。常憶念種種多眾大聲,取相修行;常修習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凈色;得已,便得遠聞,於天人音聲麁細、遠近,通達無礙。

[0264c25] 問曰:

[0264c25] 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而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通。既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應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0265a05] 答曰:

[0265a06] 眾生麁者多、細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麁細,度人多故,是以先說。

[0265a08] 複次,諸神通,得法異、數法異。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懃精進善修習故晝夜無異,若上、若下、若前、若後,等一明徹無所罣礙,是時初得天眼神通。與次第得,如先說。

[0265a13] 複次,佛如所自得,為人說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盡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門果,大者在後。

[0265a17] 問曰:

[0265a17] 若天眼易得故在前,菩薩何以不先得天眼?

[0265a18] 答曰:

[0265a18] 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與人鈍根故,有難有易。

[0265a19] 複次,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以神通力種種變化,令魔兵器皆為瓔珞。降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積福德力故。

[0265a24] 中夜時,魔即還去,寂寞無聲;慈愍一切故,念魔眾聲,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聞十方五道眾生苦樂聲,聞聲已,欲見其形,而以障蔽不見故求天眼。

[0265a28] 後夜時,既見眾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眾生心皆欲離苦求樂,是故菩薩求漏盡神通,於諸樂中漏盡最勝,令眾生得之。

[0265b02] 問曰:

[0265b02] 菩薩已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見眾生,而不知其心」?

[0265b04] 答曰:

[0265b04] 有二種菩薩:一者、法性生身菩薩;二者、為度眾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凈飯王家,出四城門,問老、病、死人,是菩薩坐樹王下,具六神通。

[0265b08] 複次,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於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無咎。

[0265b09] 問曰:

[0265b10]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後漏盡通,亦有不爾時耶?

[0265b11] 答曰:

[0265b11] 多先天眼,後漏盡智。或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0265b12] 有人言:初禪,天耳易得,有覺觀、四心故;二禪,天眼易得,眼識無故、心攝不散故;三禪,如意通易得,身受快樂故;四禪,諸通皆易得,一切安隱處故。

[0265b16] 宿命等三神通義,如「十力」中說。

[0265b17] 【經】

[0265b17] 「欲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b18] 【論】

[0265b18] 問曰:

[0265b18] 六通中已說「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說?

[0265b19] 答曰:

[0265b19]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現在眾生心心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眾生心心數法。

[0265b21] 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眾生心心數法。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百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心心數法,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以是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c01] 問曰:

[0265c01] 以何智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2] 答曰:

[0265c02] 諸佛有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4] 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5] 新學菩薩欲得是大菩薩無礙解脫及佛無礙解脫,以此無礙解脫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7] 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以是故,雖已說「知他心通」,更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c09] 問曰:

[0265c09] 「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0265c12] 答曰:

[0265c12] 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又言「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若有來去,即墮常見。

[0265c16] 諸法無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內六情、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六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有知者,無有見者。

[0265c19] 如〈嘆摩訶衍品〉中言:「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者,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無來無去故,佛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23] 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罣礙。

[0265c28] 問曰:

[0265c29] 一切眾生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則眾生有邊;若不知,何以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種智?

[0266a02] 答曰:

[0266a02] 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經中說:「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眾生心得其邊際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語皆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0266a07] 複次,眾生雖無邊,一切種智亦無邊;譬如函大,蓋亦大。若智慧有邊、眾生無邊者,應有是難;今智慧及眾生俱無邊故,汝難非也!

[0266a09] 複次,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不應以為難。

[0266a11] 問曰:

[0266a12] 若有邊、無邊二俱不實,而佛處處說「無邊」,如「眾生有痴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亦無邊際」。

[0266a14] 答曰:

[0266a14] 眾生無邊,佛智慧無邊,是為實。若人着無邊,取相戲論故,佛說是邪見。譬如世間常、無常,二俱顛倒,入十四難中,而佛多以無常度眾生,少用有常。若着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虛妄。若不着無常,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能如是依無常觀入諸法空便是實,以是故知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以着因緣故,說是邪見。

[0266a22] 是故說「無常」以明「無邊」,無邊故眾生生厭生死長久。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俱行十二凈行,來至佛所,佛為說厭行。佛問比丘:「五河——恆伽、監牟那、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其中間水為多少?」比丘言:「甚多!」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時犯罪截其手足、斬其身首,如是等血多於此水。如是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稱數,啼哭流淚及飲母乳亦如是。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丹注云:此山,天竺以人常見易信,故說也),如是無量劫中受生死苦。」諸比丘聞是已,厭患世間,即時得道。

[0266b05] 複次,聞十方眾生無邊故,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以是因緣故,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間眾生皆應供養。何以故?為度無邊世界眾生故,功德亦無邊。有如是等益,故說「無邊」。

[0266b10] 以是故說「悉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俱至,無不遍明。

[0266b12] 【經】

[0266b12] 「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6b13] 【論】

[0266b13] 問曰:

[0266b13] 何等是聲聞、辟支佛智慧?

[0266b14] 答曰:

[0266b14] 以總相、別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說:「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智慧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

[0266b17] 複次,知是法為解、是法為縛,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間、是出世間。如是等分別二門諸法,名為聲聞智慧。

[0266b20] 複次,三種智慧:知五受眾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味、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如是等分別三門諸法。

[0266b23] 複次,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凈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分別四門諸法。

[0266b27] 複次,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中間所有智慧,儘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間,念涅槃,離三界,斷諸煩惱,得最上法,所謂涅槃,是名聲聞智慧。

[0266c02] 複次,如〈般若波羅蜜義品〉中說:「菩薩智慧相,與聲聞智慧,是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但厭老病死、斷諸愛繫、直趣涅槃為異。」

[0266c06] 問曰:

[0266c07] 聲聞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0266c07] 答曰:

[0266c07] 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別。

[0266c09] 「時」名佛不在世,亦無佛法,以少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

[0266c10] 「利根」名異。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0266c11]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聖法,法滅後成阿羅漢,名為辟支佛,身無有相。

[0266c14]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義先已廣說。

[0266c16] 問曰:

[0266c16] 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佛子: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子中、菩提中皆無菩薩,云何言「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

[0266c21] 答曰:

[0266c21] 佛法有二種:一者聲聞、辟支佛法,二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贊聲聞事,不說菩薩事。摩訶衍廣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凈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此法中說菩薩次佛,應如供養佛,能如是觀諸法相,是為福田,能勝聲聞、辟支佛。

[0266c27] 如是摩訶衍經中,處處贊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如《寶頂經》中說:「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為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雖在胎,必能紹胄聖王,是故恭敬。」

[0267a05] 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意、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為眾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凈樂因緣故。

[0267a12] 又如迦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與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未出無明[穀-禾+卵],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

[0267a16] 如《明網經》中說:

[0267a16]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其名字得大利益,何況聞其所說!世尊!譬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得其根莖枝葉成其果實,是難可得。諸菩薩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現住生死,在諸佛世界,於中自恣樂說智慧法。誰有聞是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

[0267a24] 爾時會中有普華菩薩語舍利弗:「佛說耆年於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於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樂說法?」

[0267a28] 舍利弗言:「諸佛弟子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0267a29] 普華菩薩復問:「法性有境界不?」

[0267a29] 舍利弗言:「無也!」

[0267b01] 「若法性無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0267b02] 舍利弗言:「隨所得而說。」

[0267b02] 普華又問:「耆年!以無量相法性為證耶?」

[0267b03] 舍利弗言:「爾。」

[0267b04] 普華言:「今云何言『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亦應無量;法性無量非量相。」

[0267b06] 舍利弗語普華言:「法性非得相。」

[0267b06] 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汝離法性得解脫不?」

[0267b07] 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壞相故。」

[0267b08] 普華言:「汝所得聖智,亦如法性耶?」

[0267b09] 舍利弗言:「我欲聞法,非說時也。」

[0267b10] 普華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聞者、說者不?」

[0267b11] 舍利弗言:「無也!」

[0267b11] 普華言:「汝何以言『我欲聞法,非說時』?」

[0267b12] 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者,一心聽者。」

[0267b13] 普華言:「汝入滅盡定中能聽法不?」

[0267b14] 舍利弗言:「善男子!滅盡定中無聽法也。」

[0267b15] 普華言:「汝信受一切法常滅相不?」

[0267b16] 舍利弗言:「信是事。」

[0267b16] 普華言:「法性常滅,無聽法也。何以故?諸法常滅相故。」

[0267b18]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於定而說法不?」

[0267b19] 普華言:「無有法非定相者。」

[0267b19] 舍利弗言:「若爾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0267b20] 普華言:「爾!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0267b21] 舍利弗言:「以何等禪定故,一切凡夫皆是?」

[0267b22] 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0267b23] 舍利弗言:「若爾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別!」

[0267b24] 普華言:「我亦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別。何以故?諸聖人無有滅法,凡夫人亦無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

[0267b27]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0267b27] 答言:「耆年得道時,所知見者是。」

[0267b28] 又問:「生聖法耶?」「不也。」

[0267b29] 「滅凡夫法耶?」「不也。」

[0267b29] 「得聖法耶?」「不也。」

[0267c01] 「見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0267c01] 「耆年以何知見故得聖道?」

[0267c02]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脫如、比丘入無餘涅槃如,是如一如,如無別。」

[0267c04] 普華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壞如,用是如,當知一切法皆如。」

[0267c0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無物不燒;是諸上人所說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0267c07] 又如《毘摩羅詰經》中說:「舍利弗等諸聲聞皆自說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各各自說昔為毘摩羅詰所呵。」

[0267c10]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菩薩智慧勝於聲聞、辟支佛。」

[0267c11] 問曰:

[0267c11] 何因緣故,菩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

[0267c12] 答曰:

[0267c12] 如一《本生經》中說:「菩薩智慧於無量阿僧祇劫已來合集眾智,於無量劫中無苦不行、無難不為。為求法故,赴火、投岩、受剝皮苦,出骨為筆,以血為墨,以皮為紙,書受經法。」如是等為法故,受無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養其師,視之如佛。一切所有經書悉皆誦讀、解說;於無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籌量,尋求諸法好醜、深淺、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無等,思惟分別問難。為智慧故,供養諸佛及菩薩、聲聞,聽法、問難、信受、正憶念、如法行。如是智慧因緣具足故,云何不勝阿羅漢、辟支佛!

[0267c24] 複次,菩薩智慧,五波羅蜜佐助莊嚴,有方便力、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故,不為邪見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勢力深大,大故勝於聲聞、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壞。阿羅漢、辟支佛無是事。

[0267c28] 以是故言:「欲勝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8a01] 【經】

[0268a01] 「欲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8a02] 【論】

[0268a02] 「陀羅尼」,如〈贊菩薩品〉中說。「門」者,得陀羅尼方便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脫門。

[0268a04] 何者是方便?若人慾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先當作意,於相似事繫心,令知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繫心拭革屣物中,令憶禪定除心垢法。如是名初學聞持陀憐尼,三聞能得;心根轉利,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是為聞持陀憐尼初方便。

[0268a10] 或時菩薩入禪定中,得不忘解脫;不忘解脫力故,一切語言說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為第二方便。

[0268a13] 或時神呪力故,得聞持陀憐尼。或時先世行業因緣受生,所聞皆持不忘。

[0268a14] 如是等名「聞持陀羅尼門」。

[0268a15] 複次,菩薩聞一切音聲語言,分別本末,觀其實相,知音聲語言念念生滅。音聲已滅,而眾生憶念取相,念是已滅之語,作是念言:「是人罵我而生瞋恚,稱讚亦如是。」是菩薩能如是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知音聲生滅如響相,又如皷聲無有作者,若無作者是無住處,畢竟空故,但誑愚夫之耳。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0268a23] 複次,有陀羅尼,以是四十二字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秦言不生。行陀羅尼,菩薩聞是阿字,即時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隨所聞皆入一切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如〈摩訶衍品〉中說諸字門。

[0268a29] 複次,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0268b04] 如是名為「陀羅尼門」。

[0268b04] 「諸三昧門」者,三昧有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訶衍法中三昧。

[0268b05] 「聲聞法中三昧」者,所謂三三昧。複次,三三昧: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復有三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復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諸三昧。

[0268b09] 複次,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與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0268b12] 十地中定名為三昧。

[0268b13]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無三昧,不應得是深妙功德。」

[0268b15] 複次,〈千問〉中亦有是問:「四聖種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曰:「一切當分別。四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亦如是。」

[0268b19] 以是義故,當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亂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

[0268b21] 如是等諸三昧,阿毘曇中廣分別。摩訶衍三昧者,從「首愣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着解脫三昧」。

[0268b23]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伸」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

[0268b25] 如有三昧名「無量凈」,菩薩得是三昧者,能示現一切清凈身。

[0268b27] 有三昧名「威相」,菩薩得是三昧,能奪日月威德。

[0268b28] 有三昧名「焰山」,菩薩得是三昧,奪諸釋梵威德。

[0268b29] 有三昧名「出塵」,菩薩得是三昧,滅一切大眾三毒。

[0268c01] 有三昧名「無礙光」,菩薩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國。

[0268c02]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薩得是三昧,一切諸佛所說法皆能憶持,復為他人講說佛語。

[0268c04] 有三昧名「聲如雷音」,菩薩得是三昧,能以梵聲滿十方佛國。

[0268c06] 有三昧名「能娛樂一切眾生」,菩薩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歡喜。

[0268c07] 有三昧名「喜見無厭」,菩薩得是三昧,一切眾生見聞喜樂,無有厭足。

[0268c09] 有三昧名「功德報不可思議一緣中樂」,菩薩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

[0268c11] 有三昧名「知一切音聲語言」,菩薩得是三昧,能說一切音聲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於一切字中說一字。

[0268c13]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富樂果報」,若菩薩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禪定,而能令一切眾生聞佛法眾,聞聲聞、辟支佛、六波羅蜜之聲,而是菩薩實無一言。

[0268c17]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羅尼王」,菩薩得是三昧,得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

[0268c18] 有三昧名「一切樂說」,菩薩得是三昧,樂說一切字、一切音聲、語言、譬喻、因緣。

[0268c20] 如是等無量力勢三昧。

[0268c21] 問曰:

[0268c21] 是三昧即是三昧門不?

[0268c21] 答曰:

[0268c21] 三昧即是三昧門。

[0268c22] 問曰:

[0268c22] 若爾者,何以不但說三昧,而復說三昧門?

[0268c23] 答曰:

[0268c23] 佛諸三昧無量無數,如虛空無邊,菩薩云何盡得?菩薩聞是,心則退沒。以是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中,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與蜂盡攝。

[0268c27] 複次,展轉為門。如持戒清凈,一心精進,初夜、後夜懃修思惟,離五欲樂,繫心一處,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門。

[0269a01] 複次,欲界繫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門;未到地三昧是初禪門;初禪及二禪邊地三昧是二禪三昧門,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三昧亦如是。煖法定是頂法三昧門,頂法是忍法三昧門,忍法是世間第一法三昧門,世間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門,苦法忍乃至金剛三昧門。

[0269a07] 略說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是出相、入相名為門,住相是三昧體。

[0269a08] 如是等法,是聲聞法中三昧門。

[0269a09] 摩訶衍法中三昧門,如「禪波羅蜜義」中,諸三昧分別廣說。

[0269a10] 複次,屍羅波羅蜜是三昧門。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謂戒支、定支、慧支。清凈戒支是定支門,能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斷煩惱,能與涅槃。以是故屍羅波羅蜜及智慧,名三昧近門。

[0269a15] 與三波羅蜜雖是門義,名遠門。如布施因緣得福德,福德故所願皆得,如所願故心柔軟,慈悲心故知畏罪、念眾生。觀世間空無常故,攝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門。精進者,於五欲中制心除五蓋,攝心不亂,心去則攝、不令馳散,亦是三昧門。

[0269a21] 複次,初地是二地三昧門,如是展轉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門,十地是無量諸佛三昧門。

[0269a23] 如是等名為諸三昧門。

[0269a23] 問曰:

[0269a23] 陀羅尼門、三昧門,為同?為異?若同,何以重說?若異,有何義?

[0269a25] 答曰:

[0269a25] 先已說三昧門、陀羅尼門異,今當更說!三昧但是心相應法,陀羅尼亦是心相應、亦是心不相應。

[0269a27] 問曰:

[0269a27] 云何知陀羅尼是心不相應?

[0269a28] 答曰:

[0269a28] 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0269a29] 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如眾生久習欲,便成其性。

[0269b02] 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如壞瓶得火燒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得度河。禪定無智慧,亦如壞瓶;若得實相智慧,如壞瓶得火燒成熟,能持菩薩二世無量功德,菩薩亦因之而度得至佛。

[0269b07] 如是等,三昧、陀羅尼種種差別。

[0269b07] 問曰:

[0269b08] 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

[0269b09] 答曰:

[0269b09] 小法中無大,汝不應致問;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小家無金銀,不應問也!

[0269b11] 複次,聲聞不大殷懃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以是故,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供大眾人民,則須瓶瓮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

[0269b16] 複次,聲聞法中多說諸法生滅無常相故。諸論議師言:「諸法無常,若無常相則不須陀羅尼。何以故?諸法無常相,則無所持;唯過去行業,因緣不失。如未來果報,雖無,必生;過去行因緣亦如是。」摩訶衍法,生滅相不實,不生不滅相亦不實,諸觀諸相皆滅是為實,若持過去法則無咎;以持過去善法、善根諸功德故須陀羅尼。

[0269b23] 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0269b24] 如是等種種分別陀羅尼、諸三昧。

[0269b25] 以是故言:「欲得諸陀羅尼、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四

[0269b28] 【經】

[0269b28]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b29]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c02]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c06] 【論】

[0269c06] 隨喜心者,如〈隨喜品〉中說。

[0269c06] 複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贊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為痴闇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

[0269c12] 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

[0269c14] 問曰:

[0269c14] 菩薩云何能以隨喜心過聲聞、辟支佛人以財布施上?

[0269c15] 答曰:

[0269c15] 聲聞、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薩於傍見之,一心念隨喜,贊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一切眾生故,以此為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功德,過求聲聞、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

[0269c20] 複次,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

[0269c21] 複次,菩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迴向供養三世十方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甚多;又如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

[0269c25] 複次,菩薩以隨喜功德,和合無量諸與功德,乃至法滅亦不盡;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窮劫乃盡。

[0269c27] 持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

[0269c28] 問曰:

[0269c28] 若諸佛次第有菩薩,菩薩次第有聲聞、辟支佛,今言「菩薩欲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

[0270a02] 答曰:

[0270a02] 不以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德比菩薩功德,但以隨喜心能勝,何況菩薩自行功德!

[0270a04] 求聲聞、辟支佛人,懃身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力、福德過其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斤斧者疲苦終日;計功受賞,匠者三倍。又如征伐,鬪者冒死,主將受功。

[0270a08] 問曰:

[0270a08] 若隨喜心故勝於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說「菩薩隨喜勝」?

[0270a10] 答曰:

[0270a10] 凡夫人煩惱覆心、吾我未斷、着世間樂,云何能勝求聲聞、辟支佛者?

[0270a11] 聲聞、辟支佛利雖勝鈍,同在聲聞地故不說。

[0270a12] 問曰:

[0270a13] 聲聞、辟支佛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說六事?

[0270a14] 答曰:

[0270a14] 此六事法中攝一切聲聞、辟支佛法。

[0270a15] 若說布施,已說信、聞等功德。何以故?先聞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種:財施、法施。

[0270a17] 持戒攝三種戒:律儀戒、禪戒、無漏戒。

[0270a17] 定攝諸禪、定、解脫、三昧等。

[0270a18] 慧攝諸聞慧、思慧、修慧。

[0270a18] 解脫攝二種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0270a19] 解脫知見攝盡智,自知漏已盡,於三界得解脫,於是中了了知見。

[0270a21] 是中助道法,聖道法已說。

[0270a22] 複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不說「過上」,以其功德薄故。

[0270a23] 問曰:

[0270a23] 勝名力勢相奪,今菩薩不與聲聞、辟支佛競,云何言勝?

[0270a24] 答曰:

[0270a24] 勝名但於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多。譬如人於一華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隨喜心深利智慧相應,勝聲聞、辟支佛布施等諸功德。

[0270a29] 是六法,初布施,如「檀波羅蜜義」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持戒,如「屍羅波羅蜜義品」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念佛義」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大智度論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釋論第四十四之與(卷二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70b13] ◎【經】

[0270b13]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諸禪、定、解脫、三昧,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0b15] 【論】

[0270b15] 禪、定者,四禪、九次第定。

[0270b15] 解脫、三昧者,八背舍,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等。

[0270b17] 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等諸三昧。

[0270b19] 問曰:

[0270b19] 上六事中,三昧即是禪、定、解脫、三昧,今何以復說?

[0270b21] 答曰:

[0270b21] 有二種三昧:一種慧解脫分,二種共解脫分。前者慧解脫分,不能入禪定,但說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說共解脫分,具有禪、定、解脫、三昧。

[0270b24] 彼是略說,此則廣說;彼但說名,此中分別義。

[0270b25] 複次,前勝三昧者,有人謂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說「禪、定、解脫、甚深三昧」。

[0270b27] 複次,禪、定、解脫、三昧有二種:一者、離欲時得,二者、求而得。離欲得者,前已說;求而得者,此中說。

[0270b29] 複次,禪、定、解脫、三昧得之甚難,精懃求之乃得。菩薩但持隨喜心便得過其上,是為未甞有法,是故重說。

[0270c02] 問曰:

[0270c02] 彼中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難得,何以言此為難得?

[0270c04] 答曰:

[0270c04] 先以說是慧解脫分,不盡甚深義;共解脫阿羅漢、三明阿羅漢難得,故更說。

[0270c06] 複次,是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雖難得而不廣周悉,直為涅槃。此間明阿羅漢欲得現世禪定樂,所謂滅盡定、頂際禪、願智、無諍三昧等如是事,非直為涅槃,以是故更廣說。何以故?如前者直為涅槃,彼中說解脫、解脫知見相次故,當知一向直為涅槃。

[0270c11] 問曰:

[0270c12] 若以禪、定、解脫、三昧難得故重說者,智慧於一切法中最難微妙,何以不重說?

[0270c13] 答曰:

[0270c14] 上言「欲過聲聞、辟支佛慧,當學般若波羅蜜」中已說,此禪定未說故重說。

[0270c15] 禪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願皆得;如鳥有兩翼,能有所至。解脫從此二法得,解脫知見即是智慧。

[0270c18] 布施、持戒是身口業,麁行易得故不重說。

[0270c19] 問曰:

[0270c19] 菩薩以隨喜心勝於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爾。所以者何?布施、持戒,眼見、耳聞,智慧亦是聞法,可得生隨喜心。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云何隨喜?

[0270c23] 答曰:

[0270c23] 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0270c23] 問曰:

[0270c24] 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云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

[0270c26] 答曰:

[0270c26] 汝聲聞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

[0270c29] 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皆知當得阿羅漢,隨喜心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所欲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

[0271a05] 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喜無咎!


◎大智度論初品中迴向釋論第四十五

[0271a08] 【經】

[0271a08] 「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欲以方便力迴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1a10] 【論】

[0271a10] 問曰:

[0271a10] 前已說六波羅蜜,今何以復說?

[0271a11] 答曰:

[0271a11] 上總相說,此欲別相說;彼說因緣,此說果報。

[0271a12] 問曰:

[0271a12] 不爾!彼中說六波羅蜜廣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羅蜜義!

[0271a14] 答曰:

[0271a14] 不然!即是六波羅蜜。何以故?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羅蜜。如《賢劫經》說:「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此經中亦說:「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有世間、出世間。」

[0271a19] 問曰:

[0271a20] 菩薩何以故少施?

[0271a20] 答曰:

[0271a20] 有種種因緣故少施。

[0271a21] 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

[0271a22] 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0271a23] 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眾生;若惱眾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

[0271a28] 複次,菩薩有二種: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成就菩薩。

[0271a29] 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惡業不清凈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為敗壞菩薩。如是人雖失菩薩心,先世因緣故,猶好布施;多惱眾生,劫奪、非法取財,以用作福。

[0271b07] 成就菩薩者,不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慈愍眾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

[0271b09] 在家菩薩,雖行業成就,有先世因緣貧窮,聞佛法有二種施:法施,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家者多應財施。我今以先世因緣故,不生富家,見敗菩薩輩作罪布施,心不喜樂;聞佛不贊多財布施,但美心清凈施;以是故,隨所有物而施。

[0271b14] 又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於布施。」以是因緣故,隨所有而施。

[0271b17] 複次,菩薩聞佛法中本生因緣,少施得果報多。

[0271b18]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葯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不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

[0271b20] 又如沙門二十億耳,於鞞婆屍佛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政,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

[0271b27] 又如須蔓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屍佛塔,以耳上須蔓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身生時,須蔓在耳,香滿一室,故字為須蔓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

[0271c03] 菩薩如是等本生因緣,少施得大報,便隨所有多少而布施。

[0271c04] 複次,菩薩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隨所有,多則多施,少則少施。

[0271c05] 複次,佛欲贊般若波羅蜜功德大故,言「少施得大果,功德無量」。

[0271c07] 問曰:

[0271c07] 如薄拘羅阿羅漢等,亦少施而得大報,何用般若波羅蜜?

[0271c08] 答曰:

[0271c08] 薄拘羅等雖得果報,有劫數限量,得小道入涅槃;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迴向」故,少施,福德無量無邊阿僧祇。

[0271c11] 問曰:

[0271c11] 何等是「方便迴向」,以少布施而得無量無邊功德?

[0271c12] 答曰:

[0271c13] 雖少布施,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緣,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間之樂,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無邊,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又以是福德為度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0271c19] 複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0271c20] 複次,菩薩福德諸法實相和合故,三分清凈:受者、與者、財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羅蜜》初為舍利弗說:「菩薩布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用是實相智慧布施故,得無量無邊福德。

[0271c25] 複次,菩薩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實際相故,以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0271c27] 問曰:

[0271c27] 若菩薩摩訶薩觀諸法實相,知如、法性、實際,是無為滅相,云何更生心而作福德?

[0271c29] 答曰:

[0271c29] 菩薩久習大悲心故,大悲心爾時發起:「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當令得是實相。」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還行福德業因緣,以精進波羅蜜助大悲心;譬如火欲滅,遇得風、薪,火則然熾。

[0272a05] 複次,念本願故,亦十方佛來語言:「汝念初發心時!又汝始得是一法門,如是有無量法門,汝未皆得,當還集諸功德!」如《漸備經》七地中說。

[0272a08] 問曰:

[0272a08] 施多少可爾;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色法可得分別故。與四波羅蜜,云何知其多少?

[0272a10] 答曰:

[0272a10] 是皆可知。如忍有二種:一者、身忍,二者、心忍。身忍者,雖身、口不動,而心不能令不起,少忍故不能制心;心忍者,身心俱忍,猶如枯木。

[0272a14] 複次,少忍者,若人撾罵不還報;大忍者,不分別罵者、忍者、忍法。

[0272a15] 複次,眾生中忍是為少忍,法忍是為大忍。

[0272a16] 如是等分別「少忍」。

[0272a16] 「少進」者。

[0272a17] 有二:身進,心進。身進為少,心進為大;外進為少,內進為大;身口進為少,意進為大。如佛說:「意業大力故,如大仙人瞋時,能令大國磨滅。」複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泥犁中。意業力大,得生非有想非無想,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知身口精進為少,意精進為大。

[0272a24] 複次,如經說:「若身、口、意業寂滅不動,是為大精進;動者,為少精進。」

[0272a25] 如是等名為「少精進」。

[0272a26] 「少禪」者,欲界定、未到地,不離欲故名為少。亦觀二禪,初禪則少,乃至滅盡定。有漏為少,無漏為大。未得阿鞞跋致、未得無生法忍禪是為少,得阿鞞跋致、得無生法忍禪是為大。乃至坐道場十六解脫相應定為少,十七金剛三昧為大。

[0272b02] 複次,若菩薩觀一切法常定、無散亂者,無依止,無分別,是為大;與者皆為少。

[0272b04] 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慧為少,出世間慧為大。凈慧、雜慧,相慧、無相慧,分別慧、不分別慧,隨法慧、破法慧,為生死慧、為涅槃慧,為自益慧、為益一切眾生慧等亦如是。

[0272b08] 複次,聞慧為少,思慧為大;思慧為少,修慧為大;有漏慧為少,無漏慧為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慧為少,修行六度慧為大;修慧為少,方便慧為大;諸地中方便展轉有大少,乃至十地。如是等分別多少。

[0272b13] 佛嘆菩薩奇特,於少事中得無量無邊功德,豈況大事!與人多舍財,身、口、意懃苦得福少,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亦如是,不及菩薩少而報大。如先說:「譬如口氣出聲,聲則不遠;聲入角中,聲則能遠。」如是布施等同少,與人行是所得福報則少;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迴向故,得無量無邊福。以是故說:「欲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

[0272b22] 【經】

[0272b22] 「菩薩摩訶薩欲行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2b24] 【論】

[0272b24] 諸波羅蜜義如先說。

[0272b24] 問曰:

[0272b25] 五波羅蜜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羅蜜相,不應五名差別!若異,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2b27] 答曰:

[0272b27] 亦同、亦異。

[0272b28] 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觀諸法實相故,不受、不着一切法;檀名舍內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羅蜜心行施,是時檀得名波羅蜜。

[0272c02] 複次,五波羅蜜殖諸功德,般若波羅蜜除其着心、邪見;如一人種穀,一人芸除眾穢,令得增長,果實成就。

[0272c04] 與四波羅蜜亦如是。

[0272c05] 問曰:

[0272c05] 今云何「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2c06] 答曰:

[0272c06] 檀有二種:一者、凈,二者、不凈。

[0272c07] 不凈者,憍慢故施,作是念:「劣者尚與,我豈不能?」嫉妬故施,作是念:「我之怨憎,施故得名,如是勝我;今當廣施,要必勝彼。」貪報故施,作是念:「我施少物,千萬倍報。」是故布施。為名故施,作是念:「我今好施,為人所信,好人數中。」為攝人故施,作是念:「我今施之,人必歸我。」如是等種種雜結行施,是名不凈。

[0272c14] 凈施者,無是雜事,但以凈心信因緣果報,敬愍受者,不求今利,但為後世功德。復有凈施,不求後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復有凈施,生大悲心,為眾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凈施。

[0272c19] 以般若波羅蜜心故,能如是凈施。以是故說:「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2c21] 複次,般若波羅蜜力故,舍諸法着心,何況我心而不舍!舍吾我心故,身及妻子視如草土,無所戀惜,盡以布施。以是故說:「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與波羅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羅蜜心助成故。

[0272c26] 複次,諸與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後品中說:「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無波羅蜜名字。」又如轉輪聖王無輪寶者,不名轉輪聖王,不以與寶為名。亦如群盲無導,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令至薩婆若。譬如大軍無健將,不能成辦其事;又如人身與根雖具,若無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無命根,則與根皆滅;有命根故,與根有用。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則不得增長;得般若波羅蜜故,與波羅蜜得增益具足。

[0273a08] 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3a10] 【經】

[0273a10] 「菩薩摩訶薩欲使世世身體與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3a12] 【論】

[0273a12] 問曰:

[0273a12] 聲聞經中說:菩薩過三阿僧祇劫後,百劫中種三十二相因緣;今云何說「世世與佛身體相似,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0273a14] 答曰:

[0273a15] 迦栴延子《阿毘曇鞞婆沙》中有如是說,非三藏中所說。何以故?三十二相,與人亦有,何足為貴!

[0273a17] 如難陀先世時一浴眾僧,因作願言:「使我世世端政凈潔。」又於異世值辟支佛塔,飾以彩畫,莊嚴辟支佛像,作願言:「使我世世色相嚴身。」以是因緣故,世世得身相莊嚴,乃至後身出家作沙門,眾僧遙見,謂其是佛,悉皆起迎。難陀小乘種少功德,尚得此報,豈況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中修立功德,世世形體而不似佛?

[0273a24] 又如彌勒菩薩白衣時,師名跋婆犁,有三相:一、眉間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

[0273a26] 如是等,非是菩薩亦皆有相,菩薩豈當三阿僧祇劫後乃種相好!

[0273a28] 複次,是摩訶衍中,有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生噁心;世世報得五通,身體似佛。

[0273b01] 問曰:

[0273b02] 菩薩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

[0273b02] 答曰:

[0273b02] 菩薩為度眾生故,或作轉輪聖王身,或作帝釋身,或作梵王身,或作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佛身。

[0273b05] 如《首愣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時世未應有佛,而眾生見佛身,歡喜心伏受化!

[0273b08] 問曰:

[0273b08] 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

[0273b09] 答曰:

[0273b09] 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間,廣度眾生故,不取涅槃;亦如幻師自變化身,為人說法,非真佛身;雖爾度脫眾生,有量有限。佛所度者,無量無限。

[0273b13] 菩薩雖作佛身,不能遍滿十方世界;佛身者普能遍滿無量世界,所可度者,皆現佛身。亦如十四日月,雖有光明,猶不如十五日。

[0273b16] 有如是差別。

[0273b17] 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通,變身如佛,教化眾生。

[0273b19] 或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教化眾生。

[0273b20] 問曰:

[0273b20] 三十二相,布施等果報,般若波羅蜜無所有、如虛空,云何說「欲得相好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3b22] 答曰:

[0273b22] 三十二相有二種: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轉輪聖王、難陀等。般若波羅蜜與布施和合故,能具足相好如佛;與人但行布施等,相不具足。

[0273b26] 問曰:

[0273b26] 云何布施等得三十二相?

[0273b26] 答曰:

[0273b27] 如檀越布施時,受者得色、力等五事益身故,施者具手足輪相。如「檀波羅蜜」中廣說。戒、忍等亦如是,各各具三十二相。

[0273b29] 何等是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立相,與如〈贊菩薩品〉中說。

[0273c02] 問曰:

[0273c02] 以何因緣得足下安立相?

[0273c02] 答曰:

[0273c03] 佛世世一心堅固持戒,亦不令他敗戒,以是業因緣,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於法中無能動者;若作轉輪聖王,自於國土無能侵者。

[0273c06] 以如法養護人民及出家沙門等,以是業因緣故,得千輻輪相,是轉法輪初相;若作轉輪聖王,得轉輪寶。

[0273c08] 離殺生業因緣故,得長指相。

[0273c09] 離不與取業因緣故,得足跟滿相。

[0273c10] 以四攝法攝眾生業因緣故,得手足縵網相。

[0273c11] 以上妙衣服、飲食、卧具供養尊長業因緣故,得手足柔軟相。

[0273c12] 修福轉增業因緣故,得足趺高相、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上向相。

[0273c14] 如法遣使為福和合因緣,及速疾誨人故,得妙踹相,如伊泥延鹿王。

[0273c15] 如法凈物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平立手過膝相、方身相,如尼拘盧陀樹。

[0273c17] 多修慚愧及斷邪婬,以房舍、衣服、覆蓋之物用布施故,得陰藏相如馬王。

[0273c19] 修慈三昧,信凈心多及以好色飲食、衣服、卧具布施故,得金色相、大光相。

[0273c20] 常好問義,供給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細軟相。

[0273c22] 如法斷事,不自專執,委以執政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腋下滿相、肩圓相。

[0273c23] 恭敬尊長、迎逆侍送故,得身體直廣相。

[0273c24] 布施具足充滿故,得七處滿相。

[0273c25] 一切舍施無所遺惜故,得方頰車相。

[0273c26] 離兩舌故,得四十齒相、齒齊相、齒密相。

[0273c27] 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無喻相。

[0273c28] 離妄語故,得舌廣薄相。

[0273c28] 美食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

[0273c29] 離惡口故,得梵聲相。

[0274a01] 善心好眼視眾生故,得眼睫紺青相、眼睫如牛王相。

[0274a02] 禮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

[0274a03] 所應讚歎者而讚歎故,得眉間白毛相。

[0274a04] 是為用聲聞法三十二相業因緣。

[0274a05] 摩訶衍中三十二相業因緣者。

[0274a06] 問曰:

[0274a06] 十方諸佛及三世諸法皆無相相,今何以故說三十二相?一相尚不實,何況三十二?

[0274a08] 答曰:

[0274a08] 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世諦故,說三十二相;第一義諦故,說無相。

[0274a10] 有二種道:一者、令眾生修福道,二者、慧道。福道故,說三十二相;慧道故,說無相。

[0274a12] 為生身故,說三十二相;為法身故,說無相。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法身,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莊嚴。

[0274a15] 眾生有二種因緣:一者、福德因緣,二者、智慧因緣。欲引導福德因緣眾生故,用三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緣引導眾生故,用法身。

[0274a18] 有二種眾生:一者、知諸法假名,二者、着名字。為著名眾生故,說無相;為知諸法假名眾生故,說三十二相。

[0274a21] 問曰:

[0274a21] 是十力、四無所畏功德亦各有別相,云何說「法身無相」?

[0274a22] 答曰:

[0274a22] 一切無漏法,十六行、三三昧相應故,皆名無相;佛欲令眾生解故,種種分別說。說一切諸佛法,以空、無相、無作印故,皆入如、法性、實際;而為見色歡喜發道心者,現三十二相莊嚴身。

[0274a27] 複次,為一切眾生中顯最勝故,現三十二相而不破無相法。

[0274a28] 如菩薩初生七日之中,裹以白[迭*毛],示諸相師。相師以古聖相書占之,以答王曰:「我讖記法,若人有三十二相者,在家當為轉輪聖王,出家當得作佛。唯此二處,無有三處。」諸相師出已,菩薩寢息。

[0274b04] 復有仙人名阿私陀,白凈飯王言:「我以天耳聞諸天鬼神說,凈飯王生子,有佛身相,故來請見!」王大歡喜,此人仙聖,故從遠來,欲見我子;勅諸侍人:「將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是時阿私陀言:「聖王常請一切,施以甘露,不應睡也!」即從坐起,詣太子所,抱着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勝!王大不悅,問相師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剛大山,不能動其一毛,豈有不祥!太子必當作佛;我今年已晚暮,當生無色天上,不得見佛、不聞其法故,自悲傷耳!」王言:「諸相師說,不定一事,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若出家者當得作佛。」阿私陀言:「諸相師者以世俗比知,非天眼知;諸聖相書,又不具足遍知,於相總觀,不能明審,是故或言:『在家當為轉輪聖王,出家當為佛。』今太子三十二相,正滿明徹,甚深凈潔具足,必當作佛,非轉輪王也!」

[0274b22] 以是故知,三十二相於一切眾生中最為殊勝。

[0274b23] 言無相法者,為破常、凈、樂相、我相、男女、生死等相,故如是說。

[0274b24] 以是故,佛法雖無相相,而現三十二相引導眾生,令知佛第一,生凈信故,說三十二相無咎。

[0274b26] 問曰:

[0274b27] 何以故說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0274b27] 答曰:

[0274b28] 若說多、若說少,俱當有難。

[0274b28] 複次,佛身丈六,若說少相,則不周遍,不具莊嚴;若過三十二相,則複雜亂。譬如嚴身之具雖復富有珠璣,不可重着瓔珞;是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正得其中。

[0274c03] 複次,若少不端嚴,則留八十隨形好處;過則雜亂。

[0274c04] 問曰:

[0274c04] 若須八十隨形好,何不皆名為「相」而別為「好」?

[0274c05] 答曰:

[0274c05] 相大嚴身,若說大者,則已攝小。

[0274c06] 複次,相麁而好細,眾生見佛則見其相,好則難見故。

[0274c07] 又相者,與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

[0274c08] 以是故,「相」、「好」別說。

[0274c09] 問曰:

[0274c09] 佛畢竟斷眾生相、吾我相,具足空法相,何以故以相莊嚴,如取相者法?

[0274c10] 答曰:

[0274c11] 若佛但以妙法莊嚴其心,身無相好者,或有可度眾生,心生輕慢,謂佛身相不具,不能一心樂受佛法。譬如以不凈器盛諸美食,人所不喜;如臭皮囊盛諸寶物,取者不樂。以是故,佛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0274c16] 複次,佛常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我於眾生中,一切功德最為第一!」若佛生身不以相好莊嚴,或有人言:「身形醜陋,何所能知!」佛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眾生猶有不信,何況不以相好莊嚴!

[0274c20] 複次,佛法甚深,常寂滅相故,狂愚眾生不信不受,謂身滅盡,無所一取。以是故,佛以廣長舌、梵音聲、身放大光,為種種因緣、譬喻說上妙法;眾生見佛身相威德,又聞音聲,皆歡喜信樂。

[0274c25] 複次,莊嚴物有內外,禪定、智慧諸功德等,是內莊嚴;身相威德、持戒具足,是外莊嚴;佛內外具足。

[0274c27] 複次,佛愍念一切眾生,出興於世,以智慧等諸功德,饒益利根眾生;身相莊嚴,饒益鈍根眾生。心莊嚴,開涅槃門;身莊嚴,開天、人樂門。身莊嚴故,置眾生於三福處;心莊嚴故,置眾生入三解脫門。身莊嚴故,拔眾生於三惡道;心莊嚴故,拔眾生於三界獄。如是等無量利益因緣故,以相好莊嚴生身。

[0275a06] 【經】

[0275a06] 「欲生菩薩家,欲得鳩摩羅伽地,欲得不離諸佛,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5a07] 【論】

[0275a07] 「菩薩家」者,若於眾生中發甚深大悲心,是為生菩薩家。如生王家,無敢輕者,亦不畏飢渴、寒熱等。入菩薩道中,生菩薩家亦如是,以佛子故,諸天龍、鬼神,諸聖人等無敢輕者,益加恭敬;不畏惡道、人天賤處,不畏聲聞、辟支佛人、外道論師來沮其心。

[0275a13] 複次,菩薩初發意,一心作願:「從今日不復隨諸噁心,但欲度脫一切眾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75a16] 複次,菩薩若能知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得無生法忍;從是以往,常住菩薩道。如前所說《持心經》中:「我見錠光佛時,得諸法無生忍,初具足六波羅蜜;自爾之前,都無布施、持戒等。」

[0275a20] 複次,若菩薩作是念:如恆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用是日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如是歲數過百千萬億劫,乃有一佛,於是佛所,供養、持戒、集諸功德;如是恆河沙等諸佛,然後受記作佛。菩薩心不懈怠,不沒不厭,悉皆樂行。

[0275a25] 複次,菩薩於諸邪定五逆眾生及斷善根人中而生慈悲,令入正道,不求恩報。

[0275a27] 複次,菩薩初發心以來,不為諸煩惱所覆、所壞。

[0275a28] 複次,菩薩雖觀諸法實相,於諸觀心亦不生着。

[0275a29] 複次,菩薩自然口常實言,乃至夢中亦不妄語。

[0275b01] 複次,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亦不着。

[0275b03] 複次,菩薩見一切眾生流轉生死苦中、一切樂中,心亦不着,但作願言:「我及眾生,何時當度?」

[0275b05] 複次,菩薩於一切珍寶心不生着,唯樂三寶。

[0275b06] 複次,菩薩常斷婬欲,乃至不生念想,況有實事!

[0275b07] 複次,眾生眼見菩薩者,即得慈三昧。

[0275b08] 複次,菩薩能令一切法悉為佛法,無有聲聞、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種種差別。

[0275b10] 複次,菩薩分別一切法,於一切法中,亦不生法相,亦不生非法相。

[0275b11] 如是等無量因緣,是名「生菩薩家」。

[0275b12] 問曰:

[0275b12] 從發心已來,已生菩薩家,今云何「欲生菩薩家,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5b14] 答曰:

[0275b14] 有二種菩薩家:有退轉家、不退轉家,名字家、實家,凈家、雜家,有信堅固家、不堅固家。為不退轉家乃至信堅固家,欲得如是等家故言:「欲生菩薩家,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5b18] 「欲得鳩摩羅伽地」者,或有菩薩從初發心斷婬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薩道,是名鳩摩羅伽地。

[0275b20] 複次,或有菩薩作願: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間愛欲,是名為鳩摩羅伽地。

[0275b22] 複次,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廣度眾生。

[0275b26] 複次,又如童子過四歲以上,未滿二十,名為鳩摩羅伽。若菩薩初生菩薩家者,如嬰兒;得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離諸惡事,名為鳩摩羅伽地。

[0275b29] 欲得如是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5c01] 「常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

[0275c02] 問曰:

[0275c02] 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

[0275c03] 答曰:

[0275c03] 有菩薩未入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氷池,雖消少處,反更成氷。

[0275c08] 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以是故,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

[0275c11] 問曰:

[0275c11] 若爾者,何以不說「不離聲聞,辟支佛」?聲聞、辟支佛亦能利益菩薩。

[0275c12] 答曰:

[0275c13] 菩薩大心,聲聞、辟支佛雖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導菩薩;諸佛一切種智故,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不能出;菩薩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以是故說菩薩常欲不離諸佛。

[0275c17] 複次,菩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無異,若不為佛所引導,則無所趣,錯入與道;設聞佛法,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

[0275c21] 複次,菩薩見佛得種種利益,或眼見心清凈,若聞所說,心則樂法,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如是等值佛無量利益,豈不一心求欲見佛!譬如嬰兒不應離母,又如行道不離糧食,如大熱時不離涼風冷水,如大寒時不欲離火,如度深水不應離船,譬如病人不離良醫;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何以故?父母、親屬、知識、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諸菩薩,離諸苦處,住世尊之地。

[0276a01] 以是因緣故,菩薩常不離佛。

[0276a02] 問曰:

[0276a02] 有為之法,欺誑不真,皆不可信;云何得如願不離諸佛?

[0276a03] 答曰:

[0276a04] 福德、智慧具足故,乃應得佛,何況不離諸佛!以眾生有無量劫罪因緣故,不得如願;雖行福德而智慧薄少,雖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願不成。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諸佛。

[0276a12] 複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譬如眾生習欲心重,受婬鳥身,所謂孔雀、鴛鴦等;習瞋恚偏多,生毒蟲中,所謂惡龍、羅剎、蜈蚣、毒蛇等。是菩薩心,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隨心所重而受身形。

[0276a17] 複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緣故,所生常值諸佛。如《般舟三昧》中說:「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便問其佛:『何業因緣故,得生彼國?』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憶念不廢故,得生我國。』」

[0276a22] 問曰:

[0276a22] 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國?

[0276a23] 答曰:

[0276a23] 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滿十方,如融閻浮檀金,其色明凈;又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時,其色發明。行者是時都無餘色想,所謂山、地、樹木等;但見虛空中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現。亦如比丘入不凈觀,但見身體膖脹爛壞,乃至但見骨人;是骨人無有作者,亦無來去,以憶想故見。

[0276b01] 菩薩摩訶薩入念佛三昧,悉見諸佛,亦復如是;以攝心故,心清凈故。譬如有人莊嚴其身,照凈水鏡,無不悉見;此水鏡中亦無形相,以明凈故,見其身像。諸法從本以來,常自清凈,菩薩以善修凈心,隨意悉見諸佛,問其所疑,佛答所問。

[0276b07] 聞佛所說,心大歡喜;從三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

[0276b12] 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誑,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

[0276b14] 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隨意所願,不離諸佛;如金翅鳥王,二翅具足故,於虛空中自在所至。菩薩得是三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隨意供養諸佛,命終亦復值遇諸佛。

[0276b18] 以是故說:「菩薩常不離諸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善根供養義第四十六(卷第三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76b28] 【經】

[0276b28] 「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意成就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6b29] 【論】

[0276b29] 菩薩既得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為不悅!如須摩提菩薩,秦言妙意,見然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華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崙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

[0276c06] 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欲供養,若無供具,其心有礙;譬如庶民遇見君長,不持禮貺,則為不敬。是故諸菩薩求供養具,供養諸佛;佛雖不須,菩薩心得具足。譬如農夫遇好良田而無種子,雖欲加功,無以肆力,心大愁憂;菩薩亦如是,得遇諸佛而無供具,設有餘物,不稱其意,心便有礙。

[0276c13] 「諸善根」者,所謂善根果報,華香、瓔珞、衣服、幡蓋種種珍寶等。所以者何?或時以因說果,如言「一月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或時以果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手非是畫,見畫妙故,說言手好。善根果報亦如是,以善根業因緣故,得供養之具,名為善根。

[0276c19] 問曰:

[0276c20] 若爾者,何不即說華香等而說其因?

[0276c20] 答曰:

[0276c21] 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法供養。若但說華香等供養,則不攝法供養;今說善根供養,當知則財、法俱攝。

[0276c23] 「供養」者,若見、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繞、禮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處,勸進飲食、華香、珍寶等;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諸功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如是善身、口、意業,是為供養。

[0277a03] 「尊重」者,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

[0277a05] 「恭敬」者,謙遜畏難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

[0277a06] 「讚歎」者,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嘆」。

[0277a07] 「隨意成就」者,若須華供養,如意即至,或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變化生;乃至伎樂供養之具,悉皆如是。

[0277a10] 問曰:

[0277a10] 菩薩遇得便以供養,何以隨意求索?

[0277a11] 答曰:

[0277a11] 福德從心,於所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多。如阿育王小兒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多土投鉢而無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貴重華,以其所貴,持供養佛,得福增多;乃至寶物亦如是。

[0277a17] 複次,隨時所宜,若寒時,應以薪火、上衣、溫室、被褥,及以飲食;熱時,應以氷水、扇蓋、涼室、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風雨之時,就送供具;如是等隨時供養。又隨土地所宜、隨受者所須,皆持供養。

[0277a21] 複次,隨意供養者,有菩薩知佛無所須,又知諸物虛誑如幻,一相所謂無相;為教化眾生故,隨眾生國土所重,引導故供養。

[0277a24] 復有菩薩得甚深禪定,生菩薩神通,以神通力故,飛到十方佛前,或於佛國,若須遍雨天華,即滿三千世界持供養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鮮發;或雨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須彌;或雨妓樂,音聲清妙;或以身如須彌以為燈炷,供養諸佛。如是等名為財供養。

[0277b01] 又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養。或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法供養。或時菩薩住於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獄火滅;於餓鬼道,皆得飽滿;令畜生得離恐怖,令生人、天;漸住阿惟越致地。如是等大功德力故,名為法供養。

[0277b08] 以是故說:「欲得善根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10] 【經】

[0277b10] 「欲滿一切眾生所願:衣服、飲食、卧具、塗香、車乘、房舍、床榻、燈燭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12] 【論】

[0277b12] 問曰:

[0277b12] 有何次第,欲滿一切眾生願?

[0277b12] 答曰:

[0277b13] 菩薩業有二種:一為供養諸佛,二為度脫眾生。

[0277b14] 以供養諸佛,得無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眾生,所謂滿眾生願。如賈客主入海採寶,安隱得出,利益所親及知識等;菩薩如是入諸佛法海,得無量功德之寶,利益眾生。

[0277b18] 如小王供養大王,能令歡喜,與其所願,職位財帛,還其本國,利益人物,除卻怨賊。菩薩供養諸佛法王故,得受記別,以無量善根珍寶,得無盡智力,來入眾生;善人供養,貧者隨其所須而給與之,魔民、邪見外道之屬悉皆破壞。是為供養諸佛,次滿眾生所願。

[0277b24] 問曰:

[0277b24] 菩薩實能滿一切眾生願不?若悉滿眾生願,與佛菩薩何所利益?若不悉滿,是中何故說「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7b27] 答曰:

[0277b27] 有二種願:一者、可得願,二者、不可得願。

[0277b28] 不可得願者,有人慾籌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際,如小兒求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願皆不可得。

[0277c02] 可得願者,鑽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乃至得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願。

[0277c04] 可得願有二種:一謂世間,二謂出世間。是中世間願故,滿眾生願。云何得知?以飲食、床、卧具乃至燈燭所須之物皆給與之。

[0277c07] 問曰:

[0277c08] 菩薩何以故與眾生易得願,不與難者?

[0277c08] 答曰:

[0277c09] 願有下、中、上。下願令致今世樂因緣,中願與後世樂因緣,上願與涅槃因緣。是故先與下願,次及中願,然後上願。

[0277c11] 複次,眾生多着今樂,少求後樂,涅槃樂者轉復少也。若說多者,少亦攝之。

[0277c13] 複次,此經前後多說後世、涅槃道,少說今世利事。菩薩法者,常與眾生種種利益,不應有舍。所以者何?初心但欲令諸眾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化,次與聲聞、辟支佛道;若復不能,當與十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眾生都不樂者,如是眾生不應遺舍,當與今世利益,所謂飲食等也。

[0277c20] 複次,凡夫雖能與人飲食等,滿彼願者,皆有因緣,若今世事、若後世事。聲聞、辟支佛雖無因緣滿眾生願,而所益甚少。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業因緣故,得為國王,或為大長者,財富無量,四方眾生若來求者,盡滿足之。

[0277c25] 如頻頭居士為大檀越,坐七寶大床,金剛為腳,敷以天褥,以赤真珠上為帳幔,左右立侍,各八萬四千,皆莊嚴琦妙;開四大門,恣所求者,晝夜六時鳴鼓,又放光明,十方無量眾生有聞鼓聲、光明觸身者,無不悉來。欲得種種飲食者,長者見其大集,即時默然,仰視虛空,於時空中雨種種百味之食,隨意皆得;若眾生不自取者,左右給使分布與之,足滿乃止。須飲食、衣被、卧具、寶物等,皆亦如是。恣眾生所欲已,然後說法,令離四食,皆住阿鞞跋致地。如是等,菩薩神通力故,能滿眾生願。

[0278a08] 問曰:

[0278a08] 佛在時,眾生尚有飢餓,天不降雨,眾生困弊;佛猶不能滿一切眾生之願,云何菩薩能滿其願?

[0278a10] 答曰:

[0278a10] 菩薩住於十地,入首愣嚴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或時現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或現阿鞞跋致;或現一生補處,於兜率天上,為諸天說法;或從兜率天上來下生凈飯王宮;或現出家成佛;或現大眾中轉法輪,度無量眾生;或現入涅槃,起七寶塔,遍諸國土,令眾生供養舍利;或時法都滅盡。菩薩利益如是,何況於佛!

[0278a18] 而佛身有二種:一者、真身,二者、化身。眾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

[0278a19] 佛真身者,遍於虛空,光明遍炤十方,說法音聲亦遍十方;無量恆河沙等世界滿中大眾皆共聽法,說法不息,一時之頃,各隨所聞而得解悟。如劫盡已,眾生行業因緣故,大雨澍下,間無斷絕,三大所不能制;惟有劫盡,十方風起,更互相對,能持此水。

[0278a26] 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薩,三乘之人皆不能持;惟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眾生其有見法身佛,無有三毒及眾煩惱,寒熱諸苦一切皆滅,無願不滿。如如意珠,尚令眾生隨願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間之願,佛與一切出世間願。若言「佛不能悉滿眾生所願」,是語不然!

[0278b05] 複次,釋迦文尼佛,王宮受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飢渴、睡眠,受諸誹謗,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覺,無有異也。欲滿眾生所願,悉皆能滿;而不滿者,以無數世來,常滿眾生衣食之願,而不免苦;今但以涅槃無為常樂益之。如人憐愍所親,不與雜毒美食。如是世間願者,生諸結使,又復離時心生大苦,是故不以為要。

[0278b13] 複次,有人言:釋迦牟尼佛已滿眾生所願,而眾生自不能得。如《毘摩羅詰經》說:「佛以足指桉地,即時國土七寶莊嚴,我佛國如是。為多怒害者,現佛國異。」又如龍王等心降雨,在人為水,餓鬼身上皆為炭火。

[0278b17] 問曰:

[0278b18] 若能滿一切眾生願者,則眾生有邊,無有受諸飢寒苦者。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滿所願,願離苦得樂故。

[0278b20] 答曰:

[0278b20] 「滿一切」者,名字一切,非實一切。

[0278b21] 如《法句》偈說: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0278b24] 雖言「一切畏杖痛」,如無色眾生無身故,則無杖痛;色界眾生雖可有身,亦無杖痛;欲界眾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謂應得杖者說言「一切」,非實一切。以是故,菩薩滿一切眾生所願,謂應可得者。然菩薩心無齊限,福德果報亦無有量;但眾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

[0278c02] 如舍利弗弟子羅頻周比丘,持戒精進,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食持與,鳥即持去。時舍利弗語目揵連:「汝大神力,守護此食,令彼得之!」即時目連持食往與,始欲向口,變成為泥;又舍利弗乞食持與,而口自合;最後佛來,持食與之,以佛福德無量因緣故,令彼得食。是比丘食已,心生歡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為之法皆是苦相。」為說四諦,即時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道。有薄福眾生,罪甚此者,佛不能救。

[0278c13] 又知眾生不可得故、深達法性故,諸佛無有憶想分別: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滅,意無增減。

[0278c15] 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薩無咎!

[0278c16] 「飲、食」者,略說麁、細二種餅飯等百味之食。經雖說四食,眾生久住,而此但說揣食,與者無色,不可相與。若施揣食,則與三食。何以故?因揣食故,增益三食。如《經》所說:「檀越施食,則與受者五事利益。」

[0278c21] 「飲」,總說二種:一者、草木酒,所謂蒲桃、甘蔗等及諸穀酒;二者、草木漿,甘蔗漿、蒲桃漿、石蜜漿、安石榴漿、梨[木*奈]漿、波盧沙果漿等,及諸穀漿。

[0278c24] 如是和合,人中飲食及天飲食,所謂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摩頭摩陀婆漿等。眾生各各所食,或食穀者,或食肉者,或食凈者、不凈者,來皆飽滿。

[0278c27] 「衣服」者,衣有二種:或從眾生生,所謂綿絹、毛毳、皮韋等;或從草木生,所謂布[迭*毛]、樹皮等。有諸天衣,無有經緯,自然樹出,光色輕軟。

[0279a02] 「卧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

[0279a02] 「塗香」者,有二種:一者、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擣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熏衣服,並塗地壁。

[0279a05] 「乘」者,所謂象、馬、車輿等。

[0279a05] 「房舍」者,所謂土木寶物所成樓閣、殿堂、宮觀等,以障寒熱、風雨、賊盜之屬。

[0279a07] 「燈燭」者,所謂脂膏、蘇油、漆蠟、明珠等。

[0279a08] 「諸物」者,是一切眾生所須之物,不可具說故,略言「諸物」。

[0279a09] 問曰:

[0279a09] 此中何以不說燒香、妙華等?

[0279a10] 答曰:

[0279a10] 說「諸物」者,皆已攝之。

[0279a11] 問曰:

[0279a11] 若爾者,但應略說三種:飲食、衣服、莊嚴之具?

[0279a12] 答曰:

[0279a12] 此諸物是所須要者。若慈念眾生,以飲食為先,次以衣服;以身垢臭,須以塗香,次以卧具;寒雨須房舍,黑闇須燈燭。

[0279a15] 問曰:

[0279a15] 華香亦能除臭,何故不說?

[0279a15] 答曰:

[0279a16] 華非常有,亦速萎爛,利益少故,是故不說。燒香者,寒則所須,熱時為患。塗香,寒、熱通用,寒時雜以沉水,熱時雜以栴檀以塗其身,是故但說塗香。

[0279a19] 問曰:

[0279a19] 若行檀波羅蜜,得無量果報,能滿一切眾生所願,何故言「欲滿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9a21] 答曰:

[0279a21] 先已說,以般若波羅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羅蜜。

[0279a22] 今當更說:所可滿眾生願者,非謂一國土、一閻浮提,都欲滿十方世界六趣眾生所願,非但布施所能辦故。以般若波羅蜜破近遠相,破一切眾生相、非一切眾生相,除諸礙故,彈指之頃,化無量身,遍至十方,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如是神通利益,要從般若出生。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9b02] 【經】

[0279b0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立於檀波羅蜜,立於屍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79b05] 【論】

[0279b05] 問曰:

[0279b05] 是義次第有何因緣?

[0279b05] 答曰:

[0279b05] 利有三種:今世利、後世利、畢竟利。復有三種樂:今世、後世、出世樂。前說今世利樂,此說後世、出世利樂。以是故,令眾生住六波羅蜜。菩薩愍念眾生,過於父母念子,慈悲之心,徹於骨髓。先以飲食充足其身,除飢渴苦;次以衣服莊嚴其身,令得受樂。菩薩心不滿足,復作是念:眾生已得今世樂,復更思惟令得後世樂。若以世間六波羅蜜教之,則得人、天中樂,久後還來輪轉生死;當復以出世間六波羅蜜,令得無為常樂。

[0279b16] 複次,先以衣服、華香等莊嚴其身,今以功德莊嚴其心。若有三種莊嚴,則為具足,無有過者:一者、衣服七寶等,二者、福德,三者、道法。菩薩欲具足三種莊嚴眾生故,先說功德果報,今說功德因緣。

[0279b20] 複次,前說雖有大施,而眾生罪故,不能悉得。如《餓鬼經》說:「雖與其食而不得噉,變成炭火不凈之物!」又菩薩不舍一切,當作方便,令眾生得衣食利益,是故教修福業,自行自得。菩薩善知因緣不可強得,教令得之。以是故,次第教眾生住六波羅蜜。

[0279b26] 問曰:

[0279b26] 菩薩志願令十方一切眾生住六波羅蜜,何故但說「如恆河沙世界眾生」?

[0279b28] 答曰:

[0279b28] 為聽法者聞恆河沙故。又於新發意菩薩以無邊無量為多,多則致亂;若大菩薩,不以恆河沙為數。

[0279c02] 複次,說如恆河沙者,是無邊無量數,如後品中說。

[0279c03] 複次,如恆河沙者,已說十方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恆河沙,不應為難!

[0279c05] 以是故說「如恆河沙世界」無咎。

[0279c05] 恆河沙世界義,如先說。眾生者,於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馬。

[0279c08] 眾生有二種:動者、靜者。動者生身、口業,靜者不能。

[0279c09] 有色眾生、無色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眾生,大者、小者,賢聖、凡夫,邪定、正定、不定眾生,苦、樂、不苦不樂眾生,上、中、下眾生,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眾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0279c14] 欲界眾生者,有三種: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貴,下者人中卑賤。以面類不同故,四天下別異。不善亦有三品: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0279c18] 複次,欲界眾生有十種:三惡道、人及六天。

[0279c19] 地獄有三種: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

[0279c20] 畜生有三種:空行、陸行、水行;晝行、夜行、晝夜行;如是等差別。

[0279c21] 鬼有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即為其主;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何況得見!復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以為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與,或得祭祀,或食產生不凈。如是等種種餓鬼。

[0279c28] 六欲天者,四王天等。於六天中間別復有天,所謂持瓔珞天,戲忘天,心恚天,鳥足天,樂見天。此諸天等,皆六天所攝。

[0280a01] 有人言:欲界眾生,應有十一種;先說五道,今益阿修羅道。

[0280a03] 問曰:

[0280a03] 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道所攝。

[0280a05] 答曰:

[0280a05] 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

[0280a10] 複次,如阿修羅、甄陀羅、乾沓婆、鳩槃茶、夜叉、羅剎、浮陀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秦言大也。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與者皆同一道。

[0280a15] 問曰:

[0280a15] 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

[0280a16] 答曰:

[0280a16] 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

[0280a21] 複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

[0280a25] 問曰:

[0280a25] 善法亦有三果:下者為人,中者為天,上者涅槃。

[0280a26] 答曰:

[0280a26] 是中不應說涅槃,但應分別眾生果報住處,涅槃非報故。善法有二種:一者、三十七品能至涅槃,二者、能生後世樂。今但說受身善法,不說至涅槃善法。世間善有三品:上分因緣故,天道果報;中分因緣故,人道果報;下分因緣故,阿修羅道果報。

[0280b03] 問曰:

[0280b03] 汝自說阿修羅與天等力,受樂與天不異,云何今說善下分為阿修羅果報?

[0280b05] 答曰:

[0280b05] 人中可得出家受戒,以至於道。阿修羅道結使覆心,得道甚難。諸天雖隨結使,心直信道;阿修羅眾,心多邪曲,不時近道。以是故,阿修羅雖與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如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亦能變化故,在畜生道中;阿修羅道亦如是。

[0280b11] 問曰:

[0280b11] 若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猶為畜生道攝,阿修羅亦應餓鬼道攝,何以更作六道?

[0280b13] 答曰:

[0280b13] 是龍王、金翅鳥,雖復受樂,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攝。地獄、餓鬼形雖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羅力勢既大,形似人、天故,別立六道。

[0280b17] 是為略說欲界眾生。

[0280b17] 色界、無色界眾生,如後品中說。

[0280b18] 立檀波羅蜜者,菩薩語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為大苦,無以貧故作諸惡行,墮三惡道;作諸惡行墮三惡道,則不可救。」眾生聞已,舍慳貪心,行檀波羅蜜。如後品中廣說。

[0280b22] 複次,菩薩於眾生前,種種因緣、種種譬喻而為說法,毀呰慳貪。夫慳貪者,自身所須,惜不能用;見告求者,心濁色變,即於現身聲色醜惡;種後世惡業故,受形醜陋。先不種布施因緣故,今身貧賤;慳着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事故,墮惡道中!

[0280b28] 複次,生死輪轉利益之業,無過布施,今世、後世隨意便身之事,悉從施得;施為善導,能開三樂:天上、人中、涅槃之樂。所以者何?好施之人,聲譽流布,八方信樂,無不愛敬;處大眾中無所畏難,死時無悔。其人自念:我以財物殖良福田,人天中樂,涅槃之門,我必得之!所以者何?施破慳結,慈念受者,滅除瞋惱,嫉妬心息;恭敬受者,則除憍慢;決定心施,疑網自裂;知施果報,則除邪見及滅無明。如是等諸煩惱破,則涅槃門開。

[0280c09] 複次,非但開三樂而已,乃能開無量佛道、世尊之處。所以者何?六波羅蜜是佛道,檀為初門,與行皆悉隨從。

[0280c11] 如是等,布施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故,令眾生立檀波羅蜜。

[0280c13] 檀波羅蜜義,如先「檀」中說。

[0280c13] 立屍羅者,菩薩於眾生前,贊說戒行:「汝諸眾生,當學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惡趣及人中下賤,令得天、人尊貴,乃至佛道。戒為一切眾生眾樂根本,譬如大藏出諸珍寶。戒為大護,能滅眾怖,譬如大軍破賊。戒為莊嚴,如着瓔珞。戒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為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戒為良藥,能破結病。戒為善知識,世世隨逐,不相遠離,令心安隱;譬如穿井,已見濕泥,喜慶自歡,無復憂患。戒能成就利益諸行,譬如父母長育眾子。戒為智梯,能入無漏。戒能驚怖諸結,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攝伏。戒為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凈戒者,所願隨意,譬如如意珠應念時得。」如是等種種贊戒之德,令眾生歡喜,發心住屍羅波羅蜜。

[0280c28] 住羼提者,於眾生前,讚歎忍辱:「忍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於生死險道安隱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忍為磫[石*瞿],能瑩明諸德,若人加惡,如豬揩金山,益發其明。求佛道、度眾生之利器,忍為最妙!」

[0281a08] 行者當作是念:「我若以瞋報彼,則為自害!又我先世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當償;若於此人不受,與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

[0281a12] 複次,眾生為煩惱所牽,起諸惡事,不得自在。譬如人為非人所持,而罵辱良醫,良醫是時但為除鬼,不嫌其罵;行者亦如是,眾生加惡向己,不嫌其瞋,但為除結。

[0281a16] 複次,行忍之人,視前罵辱者,如父母視嬰孩,見其瞋罵,益加慈念,愛之踰深。又復自念:彼人加惡於我,是業因緣,前世自造,今當受之;若以瞋報,更造後苦,何時解已!若今忍之,永得離苦,是故不應起瞋。如是種種因緣,訶瞋恚,生慈悲,入眾生忍中。

[0281a21] 入眾生忍中已,作是念:「十方諸佛所說法,皆無有我,亦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眾生;如機關木人,雖能動作,內無有主。身亦如是,但皮骨相持,隨心風轉,念念生滅,無常空寂,無有作者,無罵者,亦無受者,本末畢竟空故;但顛倒虛誑故,凡夫心着。」如是思惟已,則無眾生;無眾生已,法無所屬,但因緣和合,無有自性。如眾生和合,強名眾生;法亦如是,即得法忍。

[0281b01] 得是眾生忍、法忍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諸與利益!眾生聞是已,住羼提波羅蜜。

[0281b03] 立毘梨耶者,教眾生言:「汝莫懈怠!若能精進,諸善功德悉皆易得;若懈怠者,見木有火而不能得,何況與事!」是故勸令精進,若人隨方便精進,無願不得。凡得勝法,非無因緣,皆從精進生。

[0281b08] 精進有二相:一、能進生諸善法,二、能除諸惡法。

[0281b09] 復有三相:一、欲造事,二、精進作,三、不休息。

[0281b10] 復有四相:已生惡法斷之令滅,未生惡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發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0281b12] 如是等名精進相。

[0281b12] 精進故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風助,其然乃熾;又如世間勇健之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進,乃至能得佛道,何況與事!眾生聞已,皆立精進波羅蜜。

[0281b16] 複次,菩薩見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讚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一切諸法中最為第一,極為尊貴,能饒益一切,令得諸法實相不誑之法。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無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三達、無礙,於一切法無礙解脫。得如是者,一切眾生中最為上尊,應受一切世間供養。若人但心念佛,尚得無量無盡福德,何況精進布施、持戒、供養、承事、禮拜者!語眾生言:「佛事如是,汝等當發無上道心,懃修精進;行如法者,得之不難!」眾生聞是已,便發無上道心。

[0281b28] 若發心者,不可但空爾而得,當行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次行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五波羅蜜,則是毘梨耶波羅蜜。

[0281c03] 若不發大乘心者,當教辟支佛道;若無辟支佛道者,教行聲聞道;若無聲聞道者,教令離色,受無色定,寂滅安樂;若無無色定者,教令離欲,受色界種種禪定樂;若無禪者,教令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種種樂。

[0281c08] 「莫自懈怠,空無所得,貧窮下賤,種種懃苦,甚為可患!懈怠法者最為弊惡,破壞今世、後世利益善道。」眾生聞已,集諸善法,懃行精進。

[0281c11] 立禪者,菩薩於眾生前,讚歎禪定清凈樂,內樂,自在樂,離罪樂,今世、後世樂,聖所受樂,梵天王樂,遍身受樂,深厚妙樂。汝諸眾生,何以着五欲不凈樂,與畜生同受諸罪垢樂,而舍是妙樂?若汝能舍小樂,則得大樂。汝不見田夫棄少種子,後獲大果;如人獻王少物而得大報;如少鉤餌而得大魚,所舍甚少而所獲大多。智者亦如是,能棄世間之樂,得甚深禪定快樂。既得此樂,反觀欲樂甚為不凈,如從獄出;如病疹得差,更不求葯。

[0281c21] 複次,禪定名實智初門,令智慧澄靜,能照諸法;如燈在密室,其明得用。

[0281c22] 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舍、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成如意寶珠,何況與事!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太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眾生聞是已,立於禪波羅蜜。

[0282a02] 立般若波羅蜜者,菩薩教諸眾生:「當學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為慧眼。若無慧眼,雖有肉眼,猶故是盲;雖雲有眼,與畜生無異。若有智慧,自別好醜,不隨他教;若無智慧,隨人東西,如牛駱駝穿鼻隨人。一切有為法中,智慧為上!聖所親愛,能破有為法故。如《經》中說:『於諸寶中,智慧寶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為最;住智慧山頂,無有憂患。觀諸苦惱眾生,無不悉見。』智慧刀能斷無始煩惱生死連鎖;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羅蜜,得不可思議無量佛道,成一切智,何況聲聞、辟支佛及世間勝事!是智慧增長清凈,不可沮壞,名為波羅蜜。」眾生聞已,住般若波羅蜜。

[0282a16] 複次,菩薩或時不以口教,或現神足光明,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或現種種與緣,乃至夢中為作因緣,使其覺悟,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是故經言:「欲令眾生住六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2a21] 【經】

[0282a21] 「欲殖一善根於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盡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2a22] 【論】

[0282a23] 「善根」者,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痴善根。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生增長。如葯樹、草木,因有根故,得生成增長;以是故,名為諸善根。

[0282a26] 今言「善根」者,善根因緣供養之具,所謂花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因中說果。何以故?香華不定,以善心供養故,名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也。

[0282b02] 「一」者,若華、若香、若燈明,若禮敬,若誦經、持戒,若禪定,若智慧等,一一供養及法供養,殖於諸佛田中。

[0282b04] 「佛田」者,十方三世諸佛;若佛在世,若形像,若舍利,若但念佛。

[0282b06] 「殖」者,專心堅着。

[0282b06] 問曰:

[0282b06] 經言種種福田,今何以獨言「殖於佛田」?

[0282b07] 答曰:

[0282b07] 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是等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殖於佛田」。法寶雖為佛師,若佛不說,法為無用;如雖有好葯,若無良醫,葯則無用。以是故,法寶雖上而前說佛寶,何況僧寶!

[0282b12] 複次,佛田能獲無量果報,與者雖言無量而有差降;以是故,佛田第一。

[0282b14] 「不盡」者,諸佛成就無量功德故,於中殖福,福亦無盡。

[0282b15] 複次,佛功德無量、無邊、無數、無等故,殖福者福亦不盡。

[0282b17] 複次,佛為菩薩時,緣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福亦無盡。

[0282b18] 複次,佛田清凈:拔愛等諸煩惱穢草,凈戒為平地,大慈悲為良美,除諸惡邪醎土;三十七品為溝港,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等為垣牆,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殖種於此無上無比田者,其福無盡!

[0282b23] 問曰:

[0282b23] 一切有為法無常相故,皆歸於盡;福從因緣生,何得不盡?

[0282b24] 答曰:

[0282b25] 亦不言「常不盡」,自言「乃至得佛中間不盡」。

[0282b26] 複次,一切有為法雖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果報不失故,名為不盡。如燈雖焰焰生滅不名滅,脂盡炷滅,乃可稱滅;福亦如是,深心種於良田故,乃至法盡而亦不盡。

[0282c01] 複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

[0282c02] 問曰:

[0282c02] 若爾者,涅槃不盡,福德亦應常不盡,云何言「乃至佛中間不盡」?

[0282c04] 答曰:

[0282c04] 是福德者以智慧力故,令是功德如涅槃畢竟空、不生不滅;以是故,喻如涅槃,非即涅槃。若是涅槃,不應為喻。若是涅槃,云何果報成佛而不盡?譬如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如解脫畢竟空相,是空解脫門觀世間亦畢竟空;如解脫無相相,是無相解脫門觀世間亦無相相;如解脫無作相,是無作解脫門觀世間亦無作相。

[0282c11] 以是故說:「欲殖一善根於佛福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盡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初品中諸佛稱讚其名釋論第四十七

[0282c17] 【經】

[0282c17]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諸佛稱讚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2c18] 【論】

[0282c18] 問曰:

[0282c18] 菩薩若觀諸法畢竟空,內無吾我,已破憍慢,云何欲令諸佛稱讚其名?又菩薩法應供養諸佛,云何反求諸佛供養?

[0282c21] 答曰:

[0282c21] 佛法有二門:一、為第一義門,二、為世俗法門。以世俗門故,欲令諸佛讚歎;雖為諸佛所讚歎,而不見我,不取眾生相,世間假名故說。

[0282c24] 汝言「云何反求佛供養」者,如後品中,佛所讚歎菩薩畢竟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是菩薩欲得決定知是阿鞞跋致以不,以是故求佛讚歎,非求供養!

[0282c28] 複次,與人與眾生,貪慾、瞋恚、愚痴覆心故,不能如實讚歎。何以故?若偏有所愛,不見實過,但見功德;若偏有所瞋,但見其過,不見其德;若愚痴多,不能如實見其好醜。

[0283a03] 諸天、世人雖有智慧,三毒薄者,亦不能得如實贊,猶有謬失,無一切智故、結使不盡故。

[0283a05] 聲聞、辟支佛三毒雖盡,亦不能如實贊,猶有餘氣未盡,又智慧不具足故。

[0283a07] 唯佛一人,三毒及氣永盡、成就一切智故,能如實贊,不增不減。

[0283a09] 以是故,行者欲得諸佛所贊,知其實德,不求與人稱讚。

[0283a10] 問曰:

[0283a10] 若諸佛出於三界,不着世間,無有我及我所,視於外道、惡人、大菩薩、阿羅漢一等無異,云何讚歎菩薩?

[0283a13] 答曰:

[0283a13] 佛雖無吾我、無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着;憐愍眾生,以大慈悲心引導一切故,分別善人而有所贊,亦欲破壞惡魔所願;以佛讚歎故,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皆成就佛道。以是故,諸佛讚歎菩薩。

[0283a18] 問曰:

[0283a18] 云何讚歎?

[0283a18] 答曰:

[0283a18] 如佛於大眾中說法,欲令眾生入甚深法,贊是菩薩,如薩陀波崙等。

[0283a20] 複次,佛讚歎菩薩言:「是菩薩能觀諸法畢竟空,亦能於眾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亦不見眾生;雖行法忍,於一切法而不生着。雖觀宿命事,不墮始見;雖觀眾生入無餘涅槃,而不墮邊見。雖知涅槃是無上實法,亦能起身、口、意善業;雖行生死中,而深心愛樂涅槃。雖住三解脫門觀於涅槃,亦不斷本願及善行。如是等種種奇特功德,甚為難有!」

[0283a28] 複次,若菩薩未得無生忍、未得五神通,生死肉身,有大慈悲心,能為眾生故,內外所有所貴惜者,悉能施與——外謂所着妻子、上妙五欲,如意珠、最上寶,安樂國土等;內謂身體、肌肉、皮膚、骨、血、頭、目、髓、腦、耳、鼻、手、足。如是等施,甚為難有!是故諸佛讚歎其德。若菩薩入法位、得神通,行苦行不足為難;以是菩薩生身肉眼,志願弘曠,有大悲心,愛樂佛道,行如是事,甚為希有!

[0283b08] 複次,若菩薩持戒清凈具足,無所分別持戒、破戒。

[0283b09] 於一切諸法畢竟不生,常空法忍。

[0283b10] 精進不休、不息,不着、不厭;精進、懈怠,一相不異;無量無邊無數劫,懃修精進。

[0283b12] 都欲受行甚深禪定,無所依止,定、亂不異;不起於定而能變身無量,遍至十方說法度人。

[0283b14] 行深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生亦非不滅,非非不生非非不滅,過諸語言、心行處滅,不可壞不可破,不可受不可着,諸聖行處,凈如涅槃;亦不着是觀,意亦不沒,能以智慧而自饒益。如是菩薩,諸佛讚歎。

[0283b19] 複次,菩薩未得受記,未得無生法忍,生不值佛,不見賢聖;以正思惟故,能觀諸法實相;雖觀實相,心亦不着。

[0283b22] 如是菩薩,十方諸佛皆共讚歎。

[0283b23] 複次,菩薩聞甚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法,雖自未得,智慧未及,而能定心信樂,不生疑悔;若魔作佛來詭說其意,意無增減。如是菩薩,諸佛所贊。

[0283b26] 複次,有諸菩薩一時發心,中有疾成佛者,佛則讚歎,有大精進力故。如釋迦文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文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

[0283c01] 複次,若有菩薩具足菩薩事,所謂十地、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凈佛法,為眾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歎。何者是?如文殊師利、毘摩羅詰、觀世音、大勢至、遍吉等,諸菩薩之上首,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故。

[0283c08] 如是希有事,皆從甚深般若波羅蜜生。以是故說:「欲得諸佛稱嘆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3c11] ◎【經】

[0283c11]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一發意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3c13] 【論】

[0283c13] 菩薩得身通變化力,作十方恆河沙等身,於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一時能到。

[0283c14] 問曰:

[0283c15] 如經說「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若一念中能至一方恆河沙等世界,尚不可信,何況十方恆河沙等世界,時少而所到處多?

[0283c17] 答曰:

[0283c17] 經說:「五事不可思議,所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入深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諸佛世界。如說四種神通中,唯佛、菩薩有如意疾遍神通。若金翅鳥子,始從[穀-禾+卵]出,從一須彌至一須彌;諸菩薩亦如是,以無生忍力故,破諸煩惱無明[穀-禾+卵],即時一念中作無量身,遍至十方。

[0283c26] 複次,菩薩一切無量世罪悉已消滅,以智慧力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萬無量劫為一日,又能以一日為千萬劫。是菩薩世間之主,所欲自在,何願不滿!如《毘摩羅詰經》所說:「以七夜為劫壽。」以是因緣故,菩薩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

[0284a03] 問曰:

[0284a03] 前五不可思議中無有菩薩,今何以說菩薩不可思議?

[0284a04] 答曰:

[0284a04] 或時因中說果,如日食百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是為因中說果。

[0284a06] 或時果中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是為果中說因。

[0284a08] 諸菩薩亦如是,菩薩為因,諸佛為果,若說佛力不可思議,當知已說菩薩。

[0284a09] 以是故言:「欲一發意到十方恆河沙世界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4a12] 【經】

[0284a12]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發一音使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聞聲,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4a14] 【論】

[0284a14] 菩薩得六神通,增長梵聲相,過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世界。

[0284a15] 問曰:

[0284a15] 若爾者,與佛音聲何異?

[0284a16] 答曰:

[0284a16] 菩薩音聲有恆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

[0284a17] 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試佛音聲,極至西方,猶聞佛音,若如對面。

[0284a19] 問曰:

[0284a19] 若爾者,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人不至佛邊,則不得聞。何以知之?多有從遠方來欲聽法者故。

[0284a22] 答曰:

[0284a22] 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密中音聲,二為不密音聲。密音聲先已說,不密音聲,至佛邊乃聞。

[0284a24] 是亦有二種弟子:一為出世聖人,二為世間凡夫。出世聖人如目揵連等,能聞微密音聲;凡夫人隨其所近乃聞。

[0284a27] 複次,諸菩薩得入正位,離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見十方無量佛身,及遍炤光明,亦能得聞諸佛六十種極遠無量音聲。諸大菩薩雖未具足如佛音聲,於佛音聲中普得其分。

[0284b02] 是佛菩薩音聲有三種:

[0284b02] 一者、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所謂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里、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聲遍滿。

[0284b06] 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恆河沙世界。

[0284b07] 三者、佛音聲常能遍滿十方虛空。

[0284b08] 問曰:

[0284b08] 若佛音聲常能遍滿,今眾生何以不得常聞?

[0284b09] 答曰:

[0284b09] 眾生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是故不聞。譬如雷電霹靂,聾者不聞,雷聲無減;佛亦如是,常為眾生說法,如龍震大雷聲,眾生罪故,自不得聞。如今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菩薩於三種音聲中欲得二種,是二種音聲甚難希有故;如業果音聲,自然可得故。

[0284b17] 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欲以一音使十方恆河沙等世界聞聲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4b20] 【經】

[0284b20]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諸佛世界不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84b21] 【論】

[0284b21] 「佛世界不斷」者,菩薩欲令國國相次,皆使眾生髮心作佛。

[0284b23] 問曰:

[0284b23] 言「次第」者,為一國前後相次?為十方世界次第?若一國相次者,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何以不及與國?若十方一切世界次第者,與佛、菩薩何所利益?

[0284b26] 答曰:

[0284b26] 菩薩心愿,欲令一切世界皆悉作佛,大心曠遠,無有齊限。以是心集諸智慧,無量福德神通力故;又隨眾生種作佛因緣者,是菩薩皆悉令作。若一切世界皆種作佛因緣者,與佛菩薩不應有益,但是事不然!

[0284c02] 複次,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應一菩薩盡得遍諸世界,令佛種不斷,諸與菩薩各隨因緣,皆有其分。以慈悲大故,願亦無量,利益之心無有齊限。眾生種無量故,非一佛一菩薩所可盡度。

[0284c06] 問曰:

[0284c07] 若事不稱心,何故作願耶?

[0284c07] 答曰:

[0284c07] 欲令心愿曠大清凈故;如行慈三昧,雖不能令眾生離苦,但自欲令心曠大清凈,成利益願故。

[0284c10] 如諸佛大菩薩力皆能度一切眾生,而眾生福緣未集、未有智慧,因緣不會故而不得度。如大海水,一切眾生取用,水不窮竭,但眾生不能得用。如餓鬼眾生自罪因緣,不得見水;設得見之,即時乾竭,或為洋銅、或成膿血。佛亦如是,有大慈悲、智慧無量無邊,悉能滿足眾生,而眾生罪業因緣故而不值佛;設得值佛,如與人無異,或生瞋恚,或起誹謗;以是因緣故,不見佛威相神力,雖得值佛而無利益。

[0284c19] 複次,二因二緣發於正見,所謂內因、外緣。佛外因緣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莊嚴其身,種種神力,種種音聲,隨意說法,斷一切疑。但眾生內因緣不具足,先不種見佛善根而不信敬,不精進持戒,鈍根深厚,着於世樂。以是故,無有利益,非為佛咎。佛化度眾生,神器利用,悉皆備足。譬如日出,有目則覩,盲者不見;設使有目而無日者,則無所覩,是故日無咎也。佛明亦如是。

[0284c29] 問曰:

[0284c29] 云何佛世界因緣不斷?

[0284c29] 答曰:

[0284c29] 菩薩於眾生中,種種因緣讚歎佛道,令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漸漸行六波羅蜜,然後於諸世界各各作佛:若於一國次第作佛,或於異國各自作佛,是名「不斷佛國」。

[0285a04] 複次,菩薩疾集智慧具足,作佛度無量眾生;欲入涅槃時,為菩薩受記:「我滅度後,汝次作佛。」展轉皆悉如是,令不斷絕。若佛不記菩薩者,則斷佛國。譬如王立太子,展轉如是,國祚不斷。

[0285a09] 問曰:

[0285a09] 何以貴有佛世界,賤無佛國?

[0285a10] 答曰:

[0285a10] 是事不應致問!佛是莊嚴十方世界主,何況一國!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而不知是佛恩力之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諸佛不出世者,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若世有佛,眾生得出三界牢獄。譬如二國之間,無日之處,是中眾生從冥中生,從冥中死。若佛生時,光明暫炤,各各相見;乃見日月所炤眾生,知彼為大福,我等有罪。如是或時佛以光明遍炤諸佛國,有佛國眾生見佛光明,則大歡喜,念言:「我等黑闇,彼為大明。」

[0285a20] 複次,有佛之國,眾生知有罪福,人受三歸、五戒、八齋及出家五眾等,種種甚深禪定、智慧,四沙門果,有餘、無餘涅槃等,如是種種善法。以是因緣故,佛國為貴。若佛國,眾生雖不見佛,值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禮敬等,種涅槃因緣,乃至畜生皆能種福德因緣;若無佛之國,乃至天、人不能修善。

[0285a27] 以是故,菩薩生願:「欲使佛世界不斷。」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21-30)終。返回《大智度論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Chanworld.org】來自CBETA版。2018.10.06-2018.10.0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