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大智度论》10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共100 卷 纸本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 编 / 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Popular Edition in 1988)
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699c07] 【经】 [0699c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699c12]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699c18]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习般若波罗蜜?」 [0699c19]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不坏色、不随色。何以故?是色性无故不坏、不随,乃至识亦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檀波罗蜜不坏、不随。何以故?檀波罗蜜性无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699c2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自性可坏、可随者,云何菩萨摩诃萨能习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所学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699c29]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方便力故可得。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一法可得,应当取;若不可得,何所取?所谓此是般若波罗蜜、是禅波罗蜜、是毘梨耶波罗蜜、是羼提波罗蜜、是尸罗波罗蜜、是檀波罗蜜,是色、受、想、行、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相,乃至一切诸佛法不可取相。舍利弗!是名不取般若波罗蜜乃至佛法,是菩萨摩诃萨所应学。菩萨摩诃萨于是中学时,学相亦不可得,何况般若波罗蜜、佛法、菩萨法、辟支佛法、声闻法、凡夫人法!何以故?舍利弗!诸法无一法有性。如是无性诸法,何等是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若无是诸贤圣,云何有法?以是法故,分别说是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0700a18]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性、无实、无根、无本,云何知是凡夫人乃至是佛?」 [0700a19] 佛告舍利弗:「凡夫人所着处色,有性、有实不?」 [0700a20] 「不也!世尊!但以颠倒心故。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700a22]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诸法无性、无根本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0700a24]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诸法无性、无根本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0700a27]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诸法根本住中退没、生懈怠心。舍利弗!诸法根本实无我、无所有、性常空,但颠倒愚痴故,众生着阴、入、界。是菩萨摩诃萨见诸法无所有、性常空、自性空时,行般若波罗蜜,自立如幻师,为众生说法:悭者为说布施法,破戒者为说持戒法,瞋者为说忍辱法,懈怠者为说精进法,乱想者为说禅定法,愚痴者为说智慧法。令众生住布施乃至智慧,然后为说圣法能出苦;用是法故,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0b09]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得是众生无所有,教令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然后为说圣法能出苦;以是法故,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0b13]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所得过罪。何以故?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众生,但空法相续故名为众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舍利弗!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众生闻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所用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0700b23]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心旷大!无有法可得若一相、若异相、若别相,而能如是大誓庄严。用是庄严故,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无色界,不见有为性、不见无为性,而于三界中度脱众生,亦不得众生。何以故?众生不缚不解;众生不缚不解故,无垢无净;无垢无净故,无分别五道;无分别五道故,无业无烦恼;无业无烦恼故,亦不应有果报、以是果报故生三界中。」 [0700c03]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众生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诸法五道生死亦如是,若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舍利弗!今有佛、无佛,诸法相常住不异,是法相中尚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至无知者、无见者,何况当有色、受、想、行、识!若无是法,云何当有五道往来,拔出众生处?舍利弗!是诸法性常空,以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从过去佛闻是法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中无有法我当得,亦无有众生定着处法不可出,但以众生颠倒故着。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发大誓庄严,常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不疑:『我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用实法利益众生,令出颠倒。舍利弗!譬如幻师幻作百千万亿人,与种种饮食令饱满,欢喜唱言:『我得大福!我得大福!』于汝意云何?是中有人食饮饱满不?」 [0700c21] 「不也!世尊!」 [0700c21] 佛言:「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十四空、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具足菩萨道,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无众生法可度。」 [0700c2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行是道,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700c28]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檀波罗蜜,行尸罗、羼提、毘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701a0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成就众生?」 [0701a04]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自布施,亦教众生布施,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莫着布施!汝着布施故当更受身,受身故多受众苦。诸善男子!诸法相中无所施、无施者、无受者,是三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性空。』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布施众生,是中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何以故?无所得檀波罗蜜是名为檀波罗蜜。是菩萨不得是三法故,能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成就众生。是菩萨自行布施,亦教他人行布施,赞叹布施法,欢喜赞叹行布施者。是菩萨如是布施已,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作小王、若转轮圣王,是时,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四事摄众生已,众生渐渐住于戒、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昧,得入正位中,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若得辟支佛道,若教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耳!何以故?无有定法众生所着处,但颠倒故众生着。是故汝当自离生死,亦当教他离生死;汝等当发心,能自利益,亦当得利益他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檀波罗蜜! [0701b02] 「是行檀波罗蜜因缘故,从初发意已来,终不堕恶道,常作转轮圣王。何以故?随其所种,得大果报。是菩萨作转轮圣王时,见有乞者,作是念:『我不为余事故受转轮圣王果,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是时,作是言:『此是汝物,汝自取之,莫有所难,我无所惜!我为众生故受生死,怜愍汝等故具足大悲。』行是大悲,饶益众生,亦不得实定众生相,但有假名故可说是众生;是名字亦空,如嚮声,实不可说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檀波罗蜜,于众生中无所惜,乃至不惜自身肌肉,何况外物!以是法故,能出众生生死。何等是法?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令众生从生死中得脱。 [0701b17]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布施已,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来持戒,我当供给汝等,令无乏短,衣、食、卧具乃至资生所须,尽当给汝;汝等乏少故破戒,我当给汝所须,令无所乏,若饮食乃至七宝。汝等住是戒律仪中,渐渐当得尽苦,成于三乘而得度脱:若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0701b23]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若见众生瞋恼,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以何因缘故瞋恼?我当与汝所须;汝等所欲,从我取之,悉当给汝,令无所乏,若饮食、衣服,乃至资生所须。』是菩萨住檀波罗蜜中,教众生忍辱,作是言:『一切法中无有坚实,汝等所瞋,是因缘空无坚实,皆从虚妄忆想生,汝无有根本。汝瞋恚坏心,恶口骂詈,刀杖相加,以至害命!汝等莫以是虚妄法起瞋故,堕地狱、畜生、饿鬼中及余恶道,受无量苦。汝等莫以是虚妄无实诸法故而作罪业;以是罪业故,尚不得人身,何况得生佛世!诸人!佛世难值、人身难得,汝等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教化众生,自行忍辱,亦教他人令行忍辱,赞叹忍辱法,欢喜赞叹行忍辱者。是菩萨令众生住忍辱中,渐以三乘得尽众苦。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令众生住忍辱。 [0701c12]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令众生精进?须菩提!菩萨见众生懈怠,作如是言:『汝等何以懈怠?』众生言:『因缘少故。』是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语诸人言:『我当令汝因缘具足,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如是等因缘,令汝具足。』是众生得菩萨利益因缘故,身精进、口精进、心精进;身精进、口精进、心精进故,一切善法具足,修圣无漏法;修圣无漏法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住精进波罗蜜,摄取众生。 [0701c23]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教化众生令修禅波罗蜜?」 [0701c24] 佛告须菩提:「菩萨见众生乱心,作是言:『汝等可修禅定!』众生言:『我等因缘不具足故。』菩萨言:『我当与汝等作因缘,以是因缘故,令汝心不随觉观,亦不驰散。』众生以是因缘故断觉观,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行慈、悲、喜、舍心。众生以是禅、无量心因缘故,能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修三十七助道法时,渐入三乘而得涅槃,终不失道。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以禅波罗蜜摄取众生,令行禅波罗蜜。 [0702a04]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见众生愚痴,无有智慧,作是言:『汝等何以故不修智慧?』众生言:『因缘未具故。』菩萨住檀波罗蜜中,作是言:『汝等所须得智慧具,从我取之,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入禅定。是因缘具足已,汝等如是思惟:「思惟般若波罗蜜时,有法可得不?若我、若众生、若寿命、乃至知者、见者可得不?若色、受、想、行、识,若欲界、色界、无色界,若六波罗蜜,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不?」』是众生如是思惟时,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得可着处;若不着诸法,是时不见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不分别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阿修罗众、是天、是人,是持戒、是破戒,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以般若波罗蜜摄取众生。 [0702a23]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以三十七助道法,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以供养具利益众生。以是利益因缘故,众生能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众生行是三十七助道法,于生死中得解脱。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漏圣法摄取众生。 [0702b02]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时,如是言:『诸善男子!汝等从我取所须物,若饮食、衣服、卧具、香华乃至七宝等种种资生所须,汝当以是摄取众生,汝等长夜利益安乐。莫作是念:「是物非我所有。」我长夜为众生故,集此诸物;汝等当取是物,如己物无异。』教化众生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令得无漏法果,所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如是教化众生,令得离三恶道及一切生死往来苦。 [0702b14]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教化众生,作是言:『众生!汝等少何因缘故破戒?我当与汝作具足因缘,若布施乃至智慧及种种资生所须。』是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利益众生,令行十善,远离十不善道。是诸众生持诸戒,不破戒、不缺戒、不浊戒、不杂戒、不取戒,渐以三乘而得尽苦。尸罗波罗蜜为首,如檀波罗蜜说,余四波罗蜜亦如是。」 [0702b23] 【论】 [0702b23] 问曰: [0702b23] 先说「菩萨行六波罗蜜等诸助道法,不具足菩萨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须菩提应自知「行六波罗蜜等,具足菩萨道,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更问? [0702b27] 答曰: [0702b27] 须菩提不疑「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但问「云何具足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2b29] 佛答:「若菩萨用六波罗蜜等诸法,以方便力和合故能行;是时,具足菩萨道。方便力者,不决定得是布施等三事,亦不离是三事,行檀波罗蜜;是时,照明菩萨道。」 [0702c04] 照明、具足是一义。若菩萨决定得布施等三事,直堕常颠倒、取相着法等过罪;若不得是三事,则堕断灭边,着空,还起邪见等诸烦恼,便离菩萨道。若菩萨离是二边——因空舍是施等假名字虚诳法,因诸法实相离是着空无施者、无受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观是布施亦尔无异。如是布施名为具足。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702c12] 舍利弗在会中,闻佛与须菩提说:「般若甚深果报,大有利益。」虽有利益,无决定性,云何可习? [0702c14]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色、不随色,如是名习般若波罗蜜。」菩萨初发心,为知实法故,常行般若波罗蜜;次第随其所宜,行布施等诸法。是故常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行布施等诸法。」 [0702c19] 色不坏者,不言是色无常,不言是色空无所有,是名不坏色。 [0702c20] 不随色者,不如眼见色取相生着。 [0702c21] 复次,不说「是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等」,是名不随色。常、无常等皆非色实相。 [0702c23] 复次,不说「是色根本从世性中来、若从微尘中来、从大自在天中来」,亦不说「从时来」,亦不说「自然生」,亦不说「无因无缘而强生」。 [0702c26] 如是等名为不随、不坏。 [0702c26]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色性无故,不随、不坏。」性无者,是色从一切四大和合,假名为色;是中无定一法名为色。如先「破色」中说。是色从因缘和合生故,即是无性;若无性,即是性空。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习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0703a03] 复问:「世尊!若诸法无自性可坏可随者,云何菩萨习般若波罗蜜?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3a06] 佛可舍利弗意,自说因缘:「若菩萨用方便力行六波罗蜜,是人虽知诸法空,而能起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若菩萨求一切法,若得少许定性,则可取可着;今菩萨实求觅一切法,不得定实,所谓是般若波罗蜜、是禅波罗蜜,乃至是十八不共法,是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何所取?舍利弗!是名菩萨无取般若波罗蜜。菩萨应学无取般若波罗蜜。」无取尚不可得,何况般若等诸法!一切法无性故。 [0703a15] 舍利弗复问:「若一切法无性,云何知是凡人乃至佛?」 [0703a16] 佛答:「一切法虽无根本定相,但凡人颠倒故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一切法无根本,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0703a19] 是菩萨深行诸法性空故,不见一切法有根本,不见故不懈不退;了了知一切法无我、无所有性、性常空。但众生愚痴颠倒故,着是阴、界、入。是时,菩萨思惟筹量诸法甚深寂灭相,而众生深着虚诳颠倒。菩萨自立如幻师,种种神通变化,说法度人,如幻所作,无憎无爱,等心说法,所谓悭者教施等六法;复为说转胜法,令出生死,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3a28] 问曰: [0703a28] 六波罗蜜外更有何法为胜?何以言更为说胜法? [0703a29] 答曰: [0703a29] 此中不说波罗蜜,但为悭者说施,乃至痴者为说智慧。诸佛、菩萨法,有初、有后。初法,所谓布施、持戒;受戒施果报,得天上福乐。为说五欲味利少失多,受世间身,但有衰苦;赞叹远离世间、断爱法,然后为说四谛,令得须陀洹果。此中菩萨但说欲令众生得佛道故,先教令行六法。此中善智慧不名为三解脱门所摄;是善智慧能生布施等善法,能灭悭贪、瞋恚等恶法,能令众生得生天上。何以知之?更有胜法故。 [0703b10] 胜法者,所谓四谛圣法、出法。一切圣人所行法,名为圣法;出三界生死,名为出法。以是四谛说法故,随众生根因缘,令得须陀洹果乃至得一切种智。此中虽不说初六法,说布施等,当知已摄。 [0703b15] 复次,菩萨为佛道故说是六法;但众生意劣故,自取小乘,是故不说「布施、持戒生天受报等初六法」。 [0703b1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先说菩萨是毕竟不可得法;今为无所有众生说法,令得无所有法,所谓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世尊!菩萨今得无所有法故,能令众生得无所有法——无所得是有所得?」 [0703b21]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有所得过!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众生及法,但诸因缘和合,假名众生。」 [0703b24] 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着众生故说空,为取相着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如是方便力为众生说法:「众生!现在我身及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03b29] 舍利弗欢喜白佛言:「世尊!旷大心是菩萨!」 [0703c01] 旷大心者,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无有法可得若一相、若异相。」如人市买,必须交易;大心人则不然。无所依止而能发大庄严,大庄严故不生三界,亦拔众生令出三界,而众生不可得,不缚不解故,一切法空。从久远以来,烦恼颠倒皆是虚诳不实,是故名无缚;缚无故亦无解。缚即是垢,解即是净。无净无垢故,无六道分别;不分别六道故,无罪福业;罪福业无故,无烦恼能起罪福业者;不起罪福业,亦不应有果报。如是诸法毕竟空中而作大庄严,是为希有!譬如人虚空中种树,树叶花果,多所利益。 [0703c13] 佛可舍利弗意。 [0703c14] 舍利弗难是空故,佛亦答、亦可——以其说空故可,以其难空故答,所谓:「舍利弗!若众生及诸法先有今无,诸佛贤圣有过罪。」过罪者,所谓令众生入无余涅槃,永灭色等一切法;入空中皆无所有,以断灭众生及一切法,故有过罪。 [0703c19] 舍利弗!众生及一切法先来无,若有佛、无佛,常住不异,是诸法实相;是故无六道生死,亦无众生可拔出。舍利弗!一切法先空,是故菩萨于诸佛所闻诸法如是相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菩提中亦无有法可得,亦无实定法令众生着而不可度,但众生痴狂颠倒故,着是虚诳法。」 [0703c26] 是故菩萨发大庄严,不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得;得已,用实法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故,众生从颠倒得出。」 [0703c29] 欲明了是事故,经中说幻师譬喻:幻师即是菩萨,幻师所作园林、庐观即是六波罗蜜等度众生法,幻师所作象马、男女即是菩萨所度众生。如幻师一身,以幻力故,幻作众生、园林、庐观等娱乐众生;若幻师以所幻作事为实,于所幻人求其恩惠,即是狂人!菩萨亦如是,从诸佛闻一切法性空如幻,而以布施等利益众生;欲求恩惠福报,即是颠倒。 [0704a09] 问曰: [0704a09] 幻法呪术实有,幻所作物可虚。如众生空,菩萨亦空,菩萨不化作众生,何得为喻? [0704a11] 答曰: [0704a11] 诸法实相中,法尚无,何况众生!众生异名,名为幻师,幻师实无,何以言「幻师有而所幻者无」?如汝以幻师实有、所幻者无,圣人观幻师及所幻物不异。以明了事故说譬喻,取其少许相似处为喻,何以尽取为难?如师子喻王,师子于兽中无畏,王于群下自在无难,故以为喻;复何可责四脚负毛为异也?佛说性空法,诸法皆空,犹有众生,是故说幻为喻。我今说喻以破众生,汝云何复以众生为难? [0704a20]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道?」 [0704a22] 须菩提虽知菩萨道,以中说甚深性空故,听者生疑,是故发问。 [0704a23] 佛答:「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道;行是道,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704a25] 须菩提复问:「云何行是法成就众生?」 [0704a26] 须菩提意:若是法性空,众生亦性空,云何可得成就? [0704a28] 佛答:「菩萨以方便力故,以布施法教化众生,不教令着布施以为真实。」方便者,菩萨语众生:「汝曹,善男子!来布施,莫着是布施。」如经中说。众生以布施生贵乐处,贵乐因缘故生我憍慢,我憍慢增长故破善法,破善法故堕三恶道;是故菩萨先教言:「莫着布施!」但因是布施、修持戒等善法,皆回是法向涅槃。所以者何?是性空诸法实相,不可取相。如是菩萨方便力故教化众生,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 [0704b08] 是菩萨自行布施,亦教众生布施。若不自施,或有人言:「若施是好法,何不自行?」是故菩萨先自布施。复次,菩萨深爱善法,布施是初门,是故行是布施。又菩萨深慈悲众生,以慈悲心虽大,而不能充满众生,是故先行布施,令其心濡,可以引导。布施因缘生于四姓及作转轮王;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令得涅槃。教他布施,赞叹布施法,欢喜赞叹行布施者,是深爱布施,见同行故,欢喜赞叹。复次,怜愍心于众生,若见修福,则为之欢喜;如慈父见子行善,心则欢喜。是人四种行布施,生刹利等贵姓中。 [0704b21] 以布施摄已,渐渐教令持戒、禅定等,乃至令得辟支佛道。或见众生有大心者,有少许慈悲心,是人怖畏生死长远故,其心懈退;菩萨方便力故,语是众生:「咄!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汝等何以为难?众生所着处,此中无有定实法能遮者、难解者。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自得度,复当度脱众生!」度脱众生者,菩萨自乘大乘得度,以三乘随众生所应度而度之;既自利益,复利益他人。利益他者,既自作佛,而以三乘度脱众生。若菩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者,菩萨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中无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着禅定乐,无厌恶心故难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着妙五欲多故难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故,作转轮圣王。 [0704c09] 此中佛自说因缘:「随其所种,得大果报等。」如经中说布施相。 [0704c10] 复有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见众生破戒,作是言:「汝曹以因缘不具足故破戒,我当给汝所须,令无乏少。」破戒人有二种: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飢寒急故作贼;二者、持戒因缘虽具足,以习恶心故,好行恶事。贫穷破戒者,菩萨语之言:「汝但持戒,我当给汝所须!汝等住持戒中,渐渐以三乘而得度脱。」是名「因布施生戒」。 [0704c18] 众生以不如意事故瞋:若以求物不如意故瞋,人不称意故瞋。菩萨住檀中,随其意而给足之。 [0704c20] 问曰: [0704c20] 若贫乏者给施令不瞋,可尔;人不得称意,恼之令瞋,复云何? [0704c22] 答曰: [0704c22] 以如意珠施之,则使人皆称意。珠之威德故,人无瞋者;如行者入慈三昧故,人无瞋者。是故说:「少何因缘故瞋?我当令汝所少具足。」 [0704c25] 复次,一切法性皆空无所有,汝所瞋因缘亦皆虚诳无定,汝云何以虚诳事故,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业故,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汝莫以虚诳无实事故,而受大罪! [0704c29] 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而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闇,打户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户。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户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 [0705a13] 众生亦如是,五众无我、无人,空取相致鬪诤;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无人、无我。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莫于根本空中鬪诤作罪,鬪诤故,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当知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好时易过;一堕诸难,永不可治!」若堕地狱,烧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堕畜生,共相残害,亦不可化。若堕饿鬼,飢渴热恼,亦不可化。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如安息国诸边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虽生中国,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聋瘖哑、或不识义理。或时六情具足、诸根通利,而深着邪见、言无罪福,不可教化。是故为说:「好时易过,堕诸难中不可得度。」 [0705a27] 余波罗蜜,如经中广说故,不复解之。 [0705a28] 问曰: [0705a28] 住檀波罗蜜行五波罗蜜讫,何以复更说六波罗蜜? [0705b01] 答曰: [0705b01] 上一度中次第具足五,今则一时总说。 [0705b02] 复次,先但说六波罗蜜,今通说三十七品及诸道果。 [0705b03] 问曰: [0705b03] 三十七品自从心出,云何是因缘可与? [0705b04] 答曰: [0705b04] 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毱、禅镇,令得好师教照,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0705b08] 又令人为说摩诃衍法:「汝等所须衣服、饮食,尽来取之,便是汝物,莫自疑难!汝等得是物已,自行六波罗蜜,亦教化他人令行六波罗蜜。是布施性皆空,汝等莫着是施及以果报。」 [0705b12] 众生得是性空,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 [0705b13] 如布施为首生五波罗蜜,余波罗蜜亦如是。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一
大智度论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卷第九十二)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05b23] 【经】 [0705b23]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住是道,能作如是大庄严?」 [0705b24] 佛知须菩提心所念,告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萨摩诃萨道,十八空是菩萨摩诃萨道,八背舍、九次第定是菩萨摩诃萨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摩诃萨道,一切法亦是菩萨摩诃萨道。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有法菩萨所不学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 [0705c04]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世尊无戏论中作戏论耶?所谓是此、是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漏法、是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罗汉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0705c09]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实空。须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今一切法实空故,菩萨摩诃萨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汝所言,若一切法空,将无佛于无戏论中作戏论,分别此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乃至是佛法?须菩提!若世间众生知一切法空,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今众生实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分别诸法为众生说。 [0705c19] 「须菩提!于是菩萨道,从初已来,应如是思惟:『一切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从和合因缘起法故有名字诸法。我当思惟诸法实性无所着——若六波罗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一切法性空,空不着空,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有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不着一切法而学一切法。住是学中,观众生心行——是众生心在何处行?知众生虚妄不实中行。是时,菩萨作是念:『是众生着不实虚妄法,易度耳!』是时,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汝诸众生!当行布施,可得饶财,亦莫恃布施果报而自高。何以故?是中无坚实法。持戒、禅定、智慧,亦如是。诸众生!行是法,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萨道而无所着,是中无有坚实故。若如是教化,是名行菩萨道,于诸法无所着故。何以故?一切法无所着相,以性无故、性空故。 [0706a10]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菩萨道时,无所住。是菩萨用不住法故,行檀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罗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毘梨耶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禅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初禅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禅初禅相空,行禅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慈悲喜舍、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亦如是。得须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0706a2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不住是中?」 [0706a22] 佛言:「二因缘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诸道果性空,无住处,亦无所用法,亦无住者;二者、不以少事为足,作是念:『我不应不得须陀洹果,我必应当得须陀洹果,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应不得,我必应当得,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何以故?我从初发意已来,更无余心,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远离余心,所作身、口、意业皆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0706b04]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不生,云何菩萨摩诃萨能生菩提道?」 [0706b06]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生。云何无生?无所作、无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0706b0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无佛,诸法法相不常住耶?」 [0706b09]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无佛,是诸法法相常住。以众生不知是法住法相,为是故,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众生生死。」 [0706b1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0706b13] 佛言:「不也!」 [0706b13]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0706b14] 佛言:「不也!」 [0706b14]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0706b15] 佛言:「不也!」 [0706b15]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当得菩提?」 [0706b16]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须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0706b1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萨未作佛,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说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0706b22]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0706b23] 「不也!世尊!佛不得菩提。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0706b25] 「如须菩提所问:『菩萨时亦应得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 [0706c0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0706c02]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自除身麁业、除口麁业、除意麁业,亦净他人身、口、意麁业。」 [0706c04]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麁业、口麁业、意麁业?」 [0706c05]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摩诃萨身、口、意麁业。 [0706c07] 「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麁业。 [0706c09] 「复次,戒不净,是名菩萨身、口麁业。 [0706c09]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行,是名菩萨麁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麁业。 [0706c13]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贪须陀洹果,乃至贪阿罗汉果证、辟支佛道,是名菩萨摩诃萨麁业。」 [0706c16] 【论】 [0706c16] 释曰: [0706c16] 上来须菩提常种种问空法,以时会疑其已体寂灭无戏论法犹复多问,是以不问而心念。 [0706c18] 复次,有菩萨及诸天深入禅定,不好语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须菩提不发言而心念。 [0706c20] 问曰: [0706c20] 须菩提虽无言,而世尊以言答? [0706c21] 答曰: [0706c21] 佛身色,视无厌足;如色无厌,声亦如是,虽语而不妨细禅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0706c23] 复次,佛安立寂灭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别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众生有疑而问,佛随所问、所念而答,是故不与须菩提同。 [0706c26] 须菩提闻是六波罗蜜等诸法甚深义,不能得其边,是故问:「何等是菩萨道?行是道,如清净无所着六波罗蜜等诸善法庄严?」 [0706c29] 佛知其意,于须菩提所益虽少,为增益诸菩萨故,答:「六波罗蜜等是菩萨道。」 [0707a02] 六波罗蜜是菩萨初发心道;次行四禅、八背舍、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细,但为求佛道。 [0707a05] 六波罗蜜道,多为众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于涅槃中出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道。是三种,皆是生身菩萨所行。所以者何?分别诸法故。 [0707a08]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萨道,是法性生身菩萨所行,不见诸法有好恶,安立诸法平等相故。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应学一切法,若一法不学,则不能得一切种智。」学一切法者,用一切种门,思惟、筹量、修观、通达。 [0707a13]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谓空,云何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于无戏论相法中作戏论耶?所谓此彼诸法。」 [0707a16] 略说是戏论相:此东、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无常,是实、是虚,是世间、是出世间,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0707a18] 佛可具说:「一切法空相。若法实定有不空者,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四谛,无四谛故无佛、法、僧宝,如是三宝等诸法皆坏。今诸法实空,乃至空相亦空;众生愚痴颠倒故着。是故于众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众生信受其语,舍颠倒,入诸法实相。是故菩萨虽知诸法空,而为利益众生分别说;若众生自知诸法空,菩萨但自住空相中,不须学分别一切法。」 [0707a27] 菩萨行菩萨道时,从初发意已来,如是思惟:「一切法无定实性,但从因缘和合起;是众因缘亦各各从和合起,乃至到毕竟空。毕竟空唯是一法实;余者无性,故皆虚诳。我从无始世来,着是虚诳法,于六道中厌受苦恼。我今是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应复随逐虚诳法。」是故菩萨乃至毕竟空中亦不着,何况余法,所谓檀波罗蜜等! [0707b06] 尔时,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着心,道自然至。」 [0707b08] 知是事已,念众生深着世间,而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众生方便法。 [0707b11] 观众生心行所趣,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着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着,无有根本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着皆是虚诳无实。」 [0707b16] 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穀,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 [0707b22] 若小儿所着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不可得舍;若众生所着之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根,着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着,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 [0707b28] 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汝等当行布施,可得饶财,莫恃是布施果报而自憍高!此中无有坚实,皆当破坏,与未布施时无异。」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诸法虽清净、大有所益,皆是有为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汝等若着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捉则烧手。 [0707c06] 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着,亦为众生说无所着。以无着心行檀波罗蜜故,于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谓布施时不取三种相,亦不着果报而自高生罪业,布施果报灭坏时亦不生恼。尸罗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此中佛自说不住因缘有二种:一者、菩萨深入空,不见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为足,故不住。 [0707c14] 是菩萨无有异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0707c15]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无生,云何菩萨能生菩提道?」 [0707c17] 佛可须菩提意:「一切法无生,我实处处说诸法无生,非为凡夫说,但为得无作解脱、不起三种业者说。」 [0707c19] 复问:「世尊!佛自说:『有佛、无佛,诸法法相常住。』如圣人法相空,凡夫亦如是!」 [0707c21] 佛可其所说,诸法实相常住,以众生不知不解故,起菩提道。但为除凡夫颠倒法,故名为道;若决定有道可着者,即复是颠倒。道、非道平等即是道,是故不应难! [0707c25] 须菩提复问:「云何可得菩提?用生道故得耶?」 [0707c26] 佛言:「不也!」何以故?生道者,菩萨观是有为法生灭相谓是实,是故言不。如先说热金丸喻。不生法即是无为,无作法故,亦不可以得菩提。 [0707c29] 「生不生」,二俱有过故。 [0707c29] 「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 [0708a01] 答言:「不也!」 [0708a01] 问曰: [0708a01] 若「生不生」二俱有过,「非生非不生」复不应有过,何以言不得? [0708a03] 答曰: [0708a03] 若分别「非生非不生」是好、是丑,取相生着故,故言有过;若能不着,则是菩提道。 [0708a05] 须菩提问:「若不以四句得者,云何得道?」 [0708a05] 佛答:「不以道、不以非道,则得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0708a07] 菩提名诸法实相,是诸佛所得究竟实相,无有变异。一切法入菩提中,皆寂灭相;如一切水入大海,同为一味。是故佛说:「菩提性即是道性。」若菩提性、道性异者,不名菩提为无戏论寂灭相,是故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0708a12] 复次,是二法异者,行道不应到菩提——诸法因果,不一不异故。 [0708a14] 须菩提复问:「若尔者,菩萨行道应便是佛!」所以者何?道即是菩提故。又佛应是菩萨!何以故?菩提即是道故。今何以说有差别——佛有十力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0708a17] 须菩提为新学菩萨故,分别难佛:「菩萨应即是佛!」 [0708a19] 佛以反问答:「佛得菩提不?」 [0708a19] 答言:「不也!何以故?菩提不离佛、佛不离菩提;二法和合故,是佛、是菩提。」是故不应难言「菩萨即是佛」。此总相答。 [0708a22] 问曰: [0708a22] 佛是众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0708a23] 答曰: [0708a23] 先有三十二相庄严身、六波罗蜜等功德庄严心,而不名为佛;得菩提故,名之为佛。是故言:「佛与菩提不异。」微妙清净五众和合假名为佛,法即是五众,五众不离假名,菩提即是五众实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别有异。 [0708a29] 问曰: [0708b01] 汝先论议中说言「菩提与道不一不异」,经中何以说「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道」,「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0708b03] 答曰: [0708b03] 一、异虽俱不实而多用一,故此中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无咎!如常、无常是二边,常多生烦恼故不用,无常能破颠倒故多用;事既成办,亦舍无常。此中亦如是,若以观种种别异法故多生着心;若观诸法一相——若无常、苦、空等,是时烦恼不生;着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于实义中,一亦不用;若着一,即复是患。 [0708b10] 复次,别异无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着心,不取一相,故说无咎。一不实故,菩萨不得即是佛。 [0708b13] 复次,今佛更答须菩提,自说因缘:「菩提虽寂灭相,而菩萨能具足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住金刚三昧,以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于一切法中自在,得名为佛。」菩萨虽知道及菩提不异,未具足诸功德故,不名为佛。又佛诸事毕竟,愿、行满足故,不名为菩萨。得者是佛,法是菩提,求菩提者是菩萨。 [0708b20] 须菩提从佛闻菩提相、道相,成就众生已,今问净佛国土事。诸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力知净佛国事,是故问。 [0708b23] 问曰: [0708b23] 何等是净佛土? [0708b23] 答曰: [0708b23] 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 [0708b26] 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 [0708c06] 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 [0708c10] 佛答:「菩萨从初发意来,自净麁身、口、意业,亦教他人净麁身、口、意业。」 [0708c12] 问曰: [0708c12] 若菩萨净佛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今何以言「从初发意来,净麁身、口、意业」? [0708c14] 答曰: [0708c15] 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 [0708c23] 问曰: [0708c23] 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 [0708c24] 答曰: [0708c24] 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慧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意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善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 [0709a02] 人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如《毘摩罗诘经》中说。不杀生故人皆长寿,如是等。 [0709a05] 问曰: [0709a05] 身、口、意麁业,是事易知,须菩提何以故问? [0709a06] 答曰: [0709a06] 麁、细不定故。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于白衣为细。如小乘中不善业为麁,善业为细;摩诃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为麁。以麁、细不定故问。 [0709a10] 佛次第为说麁业相,所谓夺命,乃至邪见。是三种身业、四种口业、三种意业,皆名为麁。 [0709a12] 复次,破菩萨六波罗蜜法——悭贪等,皆名为麁。 [0709a13] 问曰: [0709a13] 先说十不善道,已摄悭贪等,何以复别说? [0709a14] 答曰: [0709a14] 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不善道皆是恼众生法;是六法不但为恼众生。如悭心,但自惜财,不恼众生。贪心有二种:一者、但贪他财,未恼众生;二者、贪心转盛,求而不得,则欲毁害,是名业道,以能起业故。瞋心亦如是,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为道。是故别说六法无咎。 [0709a21] 问曰: [0709a21] 六波罗蜜中已说戒,今何以复说戒不净? [0709a22] 答曰: [0709a22] 破戒法是杀生等麁罪。戒不净是微细罪,不恼众生;如饮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0709a24] 复次,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为戒不净。 [0709a26] 复次,若菩萨心远离四念处等三十七品、三解脱门,是名麁业。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观实法,随涅槃、不随世间;若出四念处等法,心则散乱。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 [0709b02] 复次,若菩萨贪须陀洹果证,是为麁。如人闻佛说「须陀洹果,不堕三恶道,尽无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余在者,如一渧、二渧」,则生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为众生,今为自身而欲取证,是为欺佛,亦负众生,是故名麁。譬如人请客,欲设饮食而竟不与,是则妄语负客。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而贪须陀洹,是则负一切众生。如贪须陀洹果,乃至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二
大智度论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余(卷第九十三)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09b20] ◎【经】 [0709b20] 「复次,须菩提!菩萨取色相、受想行识相,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声香味触法相,男相、女相,欲界相、色界相、无色界相,善法相、不善法相,有为法相、无为法相,是名菩萨麁业。菩萨摩诃萨皆远离如是麁业相。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亦教他人种种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 [0709b28] 「是菩萨摩诃萨或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珍宝,施与三尊,作是愿言:『我以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皆以七宝成。』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妓乐乐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愿我国土中常闻天乐。』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天香供养诸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有天香。』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众生皆得百味食!』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香细滑施佛及僧,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一切众生受天香细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随意五欲施佛及僧并一切众生,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弟子及一切众生皆得随意五欲!』是菩萨以随意五欲共一切众生回向净佛国土,作是愿言:『我得佛时,是国土中如天五欲,应心而至!』 [0709c18]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愿言:『我当自入初禅,亦教一切众生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心,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令一切众生不远离四禅,乃至不远离三十七品助道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净佛国土。是菩萨随尔所时行菩萨道,满足是诸愿;是菩萨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众生善法;是菩萨受身端正,所化众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缘厚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净佛国土。 [0709c29] 「是国土中,乃至无三恶道之名,亦无邪见、三毒、二乘——声闻、辟支佛之名;耳不闻有无常、苦、空之声,亦无我所有乃至无诸结使烦恼之名,亦无分别诸果之名。风吹七宝之树,随所应度而出音声,所谓空、无相、无作,如诸法实相之音——『有佛无佛,一切法、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有相,无相中则无作』——出如是法音,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若立、若行,常闻此法。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国土中诸佛赞叹;众生闻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说法,众生闻者,无有不信而生疑,言:『是法?是非法?』何以故?诸法实相中,皆是法,无有非法。诸有薄福之人,于诸佛及弟子不种善根、不随善知识,没在我见中,乃至没在一切种种见中,堕在边见——若断、若常。如是人以邪见故,非佛言佛、佛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破法故,身坏命终,堕恶道地狱中。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见此众生往来五道,令离邪聚,立正定聚中,更不堕恶道。 [0710a20]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中众生,无杂秽心: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乃至是国土中众生,毕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0710a25] 【论】 [0710a25] 释曰: [0710a25] 复有麁业,于诸法毕竟空中取相生着心,所谓取色相,受、想、行、识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男相、女相,三界,善、不善,有为、无为相等。 [0710a28] 问曰: [0710a28] 男女相可是虚妄不实,余色等、善不善法,若不取相,云何能厌色等、成就善法? [0710b01] 答曰: [0710b01] 佛法中有二种空:一者、众生空,二者、法空。以众生空破众生相,所谓男女等相;以法空破色等法中虚妄相,如「破一切法空」中说。能观色等、善法如幻、如化,不取定实相,得厌心,则舍戏论常、无常等,是不名为取相。又色等及善法皆和合性空行故,不生诸烦恼。 [0710b07] 问曰: [0710b07] 一切有为法假名和合故不应取;无为法是真实法,所谓如、法性、实际,何以不取? [0710b09] 答曰: [0710b09] 以不取相是无为法,无相名为无为法门;若取相,便是有为。如是等,一切虚诳取相不实。 [0710b11] 远离麁身、口、意业。 [0710b12] 菩萨欲行净佛土,远离如是等麁身、口、意业,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共清净因缘故,则佛土清净。 [0710b14] 上总相说,下别相说。 [0710b15] 是菩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施佛及僧,作是愿:「我以是布施因缘,令我国土皆七宝庄严。」 [0710b17] 问曰: [0710b17]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 [0710b20] 答曰: [0710b20] 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神通力所作,轻细无妨。如第三禅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何况大菩萨深入神通所作宝物! [0710b25] 或有菩萨变身如须弥山,遍十方佛前,以为灯炷,供养于佛、若佛塔庙,而作愿言:「令我国土常有光明,不须日月灯烛。」 [0710b28] 或有菩萨雨诸华香、幡盖、璎珞以为供养,复作是愿:「令我国土众生端正如华,身相严净,无有丑陋。」 [0710c01] 如是等种种好色因缘。 [0710c02] 复有菩萨以天伎乐娱乐于佛、若佛塔庙。是菩萨或时以神通力故作天伎乐,或作天王、转轮圣王伎乐,或作阿修罗神、龙王等天伎乐供养——愿我国中常闻好音。 [0710c05] 问曰: [0710c05] 诸佛贤圣是离欲人,则不须音乐歌舞,何以伎乐供养? [0710c07] 答曰: [0710c07] 诸佛虽于一切法中心无所着、于世间法尽无所须,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令随愿得福故受。如以华香供养,亦非佛所须,佛身常有妙香,诸天所不及,为利益众生故受。是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易可受化。是故以音声因缘而供养佛。 [0710c14] 或有菩萨满三千大千世界香供养诸佛、若塔,根香、茎香、叶香、末香,若天香、若变化香、若菩萨果报生香,作是愿:「令我国土中常有好香,无有作者。」 [0710c18] 或有菩萨以百味供养诸佛及僧。有人言:能以百种供养,是名百味。有人言: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是名百味。有人言:饮食羹饼,总有百味。有人言:饮食种种备足故,称为百味。人饮食故百味,天饮食则百千种味;菩萨福德生果报食及神通力变化食,则有无量味,能转人心,令离欲清净。是四种食,菩萨随因缘供养佛及僧,是故国土中自然有百味饮食。 [0710c27] 或有菩萨以天涂香。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以此因缘故,令我国土众生,受天细滑。 [0711a01] 问曰: [0711a01] 沙弥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涂身,云何以香供养佛及僧? [0711a03] 答曰: [0711a03] 是菩萨以身所贵物,随所须时,用以供养,或以涂地、涂壁及行坐处。 [0711a04] 又以随意五欲供养诸佛及僧及余众生。是菩萨以好车、马、妻妾、伎直、幡盖、金银、衣服、珍宝,出家人所不受,则施诸众生,作愿言:「令我国土众生常得随意五欲。」 [0711a08] 问曰: [0711a08] 此五欲,佛说如火、如坑、如疮、如狱、如怨、如贼,能夺人善根,菩萨何以愿使众生得五欲?又佛说弟子应纳衣、乞食、坐林树下,菩萨何以为众生求得五欲? [0711a12] 答曰: [0711a12] 天上、人中五欲是福德果报。若今世、若后世,贫穷薄福者不能自活,则行劫盗;或为物主所害,或为财杀他;或被诘问,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不善,皆由贫穷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则所欲随意,则不行十不善。 [0711a17] 菩萨国土众生丰乐自恣、无所乏少,则无众恶,但有爱、慢等软结使。若闻佛所说、或闻弟子所说,以心柔软故,闻法,易可得道;虽着心多,利根故,闻无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腻之衣,则以灰泥淹之,经宿以水浣之,一时都去。菩萨不欲令众生着故以五欲施,但欲令一时舍故与之。 [0711a24] 如汝先说:「佛教弟子纳衣、乞食。」宿罪因缘生在恶世,染着心多,若得好衣、美食着心则深;又为求好衣食故,妨废行道。是菩萨净佛国土众生,无量福德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复贵着,亦不更求,故无所妨。 [0711a29] 又复,若行者离五欲修苦行,则增长瞋恚;又复,忆念五欲,则生烦恼,尔时则无所向。是故佛言:「舍苦乐,用智慧,处中道。」是故净佛国土,五欲施无妨。 [0711b03] 问曰: [0711b04] 若尔者,毘尼中何以一比丘言:「我知佛法义,受五欲不妨道!」是比丘应呵,乃至三不止,摈出。 [0711b06] 答曰: [0711b06] 佛法有二种:小乘、大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 [0711b07] 如《婆差经》中,佛说:「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涂身及受好香花,妻子共卧,使令奴婢,而断三结得须陀洹;尽三结,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闻是事,即言:「虽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为谁说。佛为白衣故说,此比丘持着出家法中说。是须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尽形寿不犯欲!」以有余三毒故,时时忘道而发婬心。出家人于僧中口自誓言:「我尽形寿不犯婬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则弃。」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违犯,是二罪。是比丘见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同彼,是故堕罪。 [0711b20] 净佛国土有二种众生: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者虽受五欲无罪,亦无所妨;如兜率陀诸天及欝单曰人,虽受五欲,不起重罪。出家众生,随佛所听出家五欲,亦无过咎。 [0711b24] 小乘法中,为阿梨吒比丘说;薄福重罪之人,心多悔故。净佛土者,世世习行六波罗蜜、三解脱门,虽得五欲,亦不染着。 [0711b27] 如经中说,所谓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我当自入初禅,亦当教化众生入初禅;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是菩萨作是愿:「我作佛时,尽行四禅乃至三十七品。」如是福德故,众生虽受五欲,不能为妨。 [0711c03] 是菩萨作无量阿僧祇愿,随尔所时行道,尽具足是愿;是菩萨一切善法皆成就,及所成就众生。一切善法成就故,得身端正,见者无厌;亦成就众生,令得端正。 [0711c07]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净佛土。 [0711c08] 复次,净佛土者,乃至无三恶之名,何况有三恶道! [0711c09] 问曰: [0711c09] 诸佛以大慈悲心,为苦恼众生故出世;若无三恶道,何所怜愍? [0711c11] 答曰: [0711c11] 佛出为度众生故,而三恶道众生不可度,但可令种善根而已,是故佛名「天人师」。若无天、人,但有三恶道,可应有难、应作是问。 [0711c14] 问曰: [0711c14] 佛怜愍众生,净佛国土中何以无三恶道众生? [0711c15] 答曰: [0711c15] 怜愍一切众生,平等无异;此中说清净业因缘,是国土中无三恶道。又佛非但一国土,乃有十方恒河沙国土。佛有清净国土、有杂国土。杂国土中则具有五道;净佛国土,或有人、天别异,或无有人、天别异。如过去天王佛国土中,唯佛世尊以为法王,是故名为天王佛。 [0711c22] 复有国土无三毒、邪见。 [0711c22] 问曰: [0711c22] 诸佛但为除众生烦恼故出世,邪见、三毒即是烦恼,若无烦恼,出何所为? [0711c24] 答曰: [0711c24] 有人言:是中大福德因缘故,邪见、三毒不发故言无。 [0711c25] 复次,有人言:是中诸菩萨皆得无生法忍,常修六波罗蜜等诸功德,常游十方度脱众生,于诸佛所修习诸佛三昧;胜教化无数声闻、辟支佛,亦胜教化阿鞞跋致菩萨。成就众生菩萨、净佛土菩萨,为近佛道故,利益转大。 [0712a01] 「是国土无二乘之名」者。 [0712a02] 问曰: [0712a02] 余佛有三乘教化,岂独劣耶? [0712a03] 答曰: [0712a03] 佛出五浊恶世,于一道分为三乘。 [0712a04] 问曰: [0712a04] 若尔,阿弥陀佛、阿閦佛等不于五浊世生,何以复有三乘? [0712a05] 答曰: [0712a05] 诸佛初发心时,见诸佛以三乘度众生,自发愿言:「我亦当以三乘度众生。」 [0712a07] 亦无无常、苦、空、无我之名者,以众生深着常、乐等颠倒故,为说无常等苦法。是中无常、乐等倒故,不须无常、苦;若无病,则不须药。亦无我所有,乃至无诸烦恼结使亦如是。 [0712a11] 无二乘故,亦无须陀洹等诸果,但一向着诸法实相。先得无生法忍者,得诸三昧、陀罗尼门,转复增益诸地等功德。风吹七宝之树,随所应度而出声者,是菩萨欲使众生易闻法故,七宝之树出法音声。宝树遍满国土故,众生生便闻法,余心不生,但生法心。 [0712a17] 问曰: [0712a17] 诸佛有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力,何以不变化作无量身说法度众生?何须树木音声? [0712a19] 答曰: [0712a19] 众生甚多,若佛处处现身众生不信,谓为幻化,心不敬重。有众生从人闻法,心不开悟;若从畜生闻法,则便信受。如《本生经》说:菩萨受畜生身,为人说法;人以希有故,无不信受。又谓畜生心直不诳故。 [0712a24] 有人谓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诳;以树木无心而有音声,则皆信受。所谓空、无相、无作,有佛、无佛,一切法常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起。如是等法,昼夜常出。 [0712a28] 余国土以神通力、口力种种变化,此中常自然音声。 [0712a29] 净佛国土,佛常为诸佛所赞,大作功德故,能得如是净国;若闻净国佛名,则毕定作佛。 [0712b02] 问曰: [0712b02] 余佛种种勤苦说法,众生尚不得道,何以但闻佛名便得道? [0712b04] 答曰: [0712b04] 余处佛种种说法,众生或得道、或得善根,终不空说;若闻是佛名,毕至阿鞞跋致,不言今得。 [0712b06] 问曰: [0712b06] 一切佛,若人好心闻名,皆当至佛,如《法华经》中说,福德若大、若小,皆当作佛。何以独说净国佛? [0712b09] 答曰: [0712b09] 人闻余佛名字,谓:「受生与人无异,但有一切智得道为异。」心不敬重故,虽种善根亦不能深。 [0712b11] 是中是法性身,佛身无量无边,光明、说法音声遍满十方国土,国中众生皆是近佛道者,无量阿僧祇由旬众中说法;胜无量亿阿僧祇日月光明,常从身出,佛令众生见则得见,若不听则不见。是佛一一毛孔边常出无量无边阿僧祇佛,一一诸佛等无异,于化佛边展转复出。随应度众生见佛优劣,根本真佛无有分别大小之异。如是等若见、若闻名、若闻如是功德,深信敬重故,所种善根,云何不毕定作佛? [0712b21] 复次,是佛说法时,无有疑者,乃至无一人言:「是法为非佛口所说!」悉皆是法。 [0712b22] 问曰: [0712b23] 人从释迦文尼佛闻法生疑者多? [0712b23] 答曰: [0712b23] 佛此中自说因缘:「有人薄福不种善根、不得善知识故生疑。」 [0712b25] 着我见、边见、邪见等诸烦恼覆故,非佛言是佛、是佛言非佛。不深种善根、不顺善师,三毒、邪见一时发起,无所依随,任意自恣——若见邪见,顺其意故,言是一切智见;诸佛说毕竟空,不顺其意,便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于诸佛所多生疑,多生疑故心悔。是净佛国中无如是罪人,故不生疑。 [0712c03] 佛言:「如是罪人,破诸法实相故,死堕地狱恶道中!诸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罪人往来生死中,以佛神通力,拔出众生令住正定聚中,不堕三恶趣,是名净佛土。」 [0712c07] 是佛土中无如是诸过。无不具足,于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中无有障碍——所谓国土七宝,众生身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常闻法音,常不远离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众生皆毕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2c13] 问曰: [0712c13] 上「闻佛名毕定至佛」,此「于诸法无碍必得作佛」,有何差别? [0712c14] 答曰: [0712c14] 此中众生常见佛、常闻法、深种善根、多集佛法故,疾得作佛;闻名者,虽俱毕竟定而小不如。 [0712c17] 如是等,名为净国土相,如「十地中庄严菩提树」说。◎
◎大智度论释毕定品第八十三
◎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三
大智度论释毕定品第八十三之余(卷第九十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15a20] ◎【经】 [0715a20] 「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污?」 [0715a21] 佛言:「菩萨用般若波罗蜜作如是方便力,于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饶益众生,亦不贪着是身。何以故?着者、着法、着处,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着空,空中无着者,亦无着处。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是名不可得空。菩萨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5a28] 「世尊!菩萨但住般若波罗蜜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余法中耶?」 [0715a29] 「须菩提!颇有法不入般若波罗蜜者不?」 [0715b01]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世尊!空中无有法若入、若不入。」 [0715b03] 「须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不?」 [0715b04] 「世尊!空。」 [0715b04] 「须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 [0715b05]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住是神通波罗蜜中,到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供养现在诸佛,闻诸佛说法,于诸佛所种善根?」 [0715b10]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皆空,是国土中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诸佛现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国土及诸佛性不空者,空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住是神通波罗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智、宿命智,知众生生死。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见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诸善法,于善法亦不着,诸善法自性空故。空无所着,若着则受味,是空中无有味。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生如是天眼,用是眼观一切法空;见是法空,不取相、不作业;亦为人说是法,亦不得众生相、不得众生名。如是菩萨摩诃萨用无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罗蜜,用是神通波罗蜜,神通所应作者能作。 [0715c01] 「是菩萨用天眼通过于人眼,见十方国土;见已,飞到十方,饶益众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进、或以禅定、或以智慧,饶益众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诸禅、解脱、三昧,或以声闻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萨法、或以佛法,饶益众生。 [0715c06] 「为悭者如是说法:『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莫以贫穷故共相食噉,不得离三恶道。』为破戒者说法:『诸众生!破戒法大苦恼!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报:若在地狱,若在饿鬼,若在畜生。汝等堕三恶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应随破戒心,死时有悔。』若有共相瞋诤者,说如是法:『诸众生!莫共相瞋!瞋乱心人,不顺善法。汝等今共相瞋乱心,或堕地狱,若饿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应生一念瞋恚心,何况多!』为懈怠众生说法,令得精进;散乱众生,令得禅定;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亦如是。 [0715c20] 「行婬欲者,令观不净;瞋恚者,令观慈心;愚痴众生,令观十二因缘。行非道众生,令入正道,所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为是众生如是说法:『汝等所着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着,不着相是空相。』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须菩提!菩萨若远离神通,不能随众生意善说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起神通。须菩提!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起诸神通;起诸神通已,若欲饶益众生,随意能益。 [0716a04] 「是菩萨用天眼见如恒河沙等诸国土及见是国土中众生;见已,用神通力往到其所,知众生心,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或说布施、或说持戒、或说禅定乃至或说涅槃法。是菩萨用天耳,闻二种音声:若人、若非人。用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皆能受持;如所闻法为众生说,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是菩萨净他心智,用他心智知众生心,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是菩萨宿命智忆念种种本生处,亦自忆、亦忆他人;用是宿命智,念过去在在处处诸佛名字及弟子众;有众生信乐宿命者,为现宿命事而为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用如意神通力到种种无量诸佛国土,供养诸佛,从诸佛种善根,还来本国。是菩萨漏尽神通智证,用是漏尽神通智证故,为众生随应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起诸神通。菩萨用修是神通故,随意受身,苦乐不染;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苦乐不染。 [0716a23]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游戏神通,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6a28]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因缘具足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6b01] 佛告须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 [0716b0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6b04] 佛告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檀波罗蜜是善法因缘,是中无分别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罗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从生死拔出,令得涅盘。是诸善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行是道,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得度生死——已度、今度、当度。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十八空,八背舍、九次第定,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须菩提!是名善法。菩萨摩诃萨具足是善法已,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当转法轮;转法轮已,当度众生。」 [0716b19] 【论】 [0716b19] 释曰: [0716b19] 尔时,须菩提问:「住何等善根故能受此身?」 [0716b20] 佛答:「菩萨摩诃萨一切善法具足。」 [0716b20] 乃至须菩提大欢喜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大方便成就力,住何等圣无漏法,能受此身而不为畜身所染?譬如幻师,亦如变化。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 [0716b24] 佛答:「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成就如是方便,作种种身,能利益十方国土中众生,亦不贪是身。」 [0716b27] 佛此中说因缘:「是菩萨三法不可得:一者、是菩萨身,二者、所作鹿、马,三者、所用法。」何以故?是法皆性空。空亦不着空,空中亦无贪着。法无故众生无,众生无故法亦无。 [0716c01] 此中佛说因缘:「空中空不可得。」不可得故,菩萨云何贪是智慧?是名无所得空般若波罗蜜,菩萨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障碍故易得。 [0716c05] 须菩提问:「菩萨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今何以但说住无所得般若波罗蜜中得?」 [0716c07] 佛答:「须菩提!何法不入般若中?」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若住般若波罗蜜,则住一切法。 [0716c09] 复问:「若般若波罗蜜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中?」 [0716c10] 此中须菩提自说因缘:「一切法性空中,无有法出、无有法入。」 [0716c12]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耶?」 [0716c13] 「世尊!空。」 [0716c13] 「须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一切法应入空中,汝云何言空中无有法出入?」 [0716c15] 尔时,须菩提心伏受解;闻是菩萨化身度众生,今问:「世尊!菩萨云何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到十方如恒河沙国土供养佛、听法、种甚深善根?」善根者,诸陀罗尼、三昧门、无碍解脱之根本。 [0716c19] 须菩提意:般若波罗蜜性空,云何菩萨安住性空波罗蜜中能行是神通有法? [0716c21] 佛言:「空故能行。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时,观十方如恒河沙国土皆空,是国土诸佛亦空。」 [0716c23] 问曰: [0716c23] 若国土空,佛亦应空,何以别说? [0716c24] 答曰: [0716c24] 佛以无量阿僧祇实功德得是身,能以一足指动十方如恒河沙国土;又菩萨世世来深爱重佛,不能疾观使空。是故不共国土合说。 [0716c28] 此中佛自说因缘:「若十方国土及诸佛不空者,空为有偏。有偏名有空、不空处。今实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0717a01]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无碍;以肉眼观色不通:见上、不见下,见前、不见后,通见、障不见,昼见、夜不见;知肉眼力少故,以方便更求天眼。方便力者,令他界四大来在身中。 [0717a05] 用天眼义,如先说。生天耳、如意足、他心智、宿命智,知众生生死所趣等。 [0717a07] 菩萨若无神通,不能得饶益众生。何以故?若无神通,云何能令多众生发心?菩萨有神通,犹尚不能尽令众生发心,何况无!是故神通波罗蜜是菩萨所行道。 [0717a11] 菩萨自见善法,亦令他人得见善法,亦不着是善法。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故。 [0717a13] 问曰: [0717a13] 天眼可见色,云何见善法?又言见一切法性空? [0717a14] 答曰: [0717a14] 因中说果。以天眼见,自见己身及见十方众生,然后用他心智、宿命智求其今世、后世善根;是善根及果报,久皆磨灭,磨灭故见空。 [0717a17] 是善根皆是有为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可着,亦不可受味,不可受味故不着。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如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有想非无想着故,不能入涅槃;唯不能着般若波罗蜜性空火。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若般若波罗蜜不空,即是味,是可着处。 [0717a24] 菩萨住是智慧中,不起有漏业,为众生说法,亦知众生假名不可得。安住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中,而能具足神通事;若菩萨不得是无障碍般若,则不能得无碍神通。 [0717a28] 菩萨得是无障碍空神通,飞到十方国土,利益众生,如经中广说,或以布施、或以持戒等。悭者为说布施等六波罗蜜义,如此中佛自广说。 [0717b03] 如此中说譬喻:如鸟无翅不能飞翔;菩萨亦如是,无神通波罗蜜,不能教化众生。 [0717b05] 菩萨以天眼见十方国土、诸佛及一切众生。以天耳力,从诸佛闻法。以如意神通力,放大光明,或现水火作种种变化,现奇特事,令众生发希有尊重心。以他心智力故,知他心心数法所着、所厌,可度、不可度,是利、是钝,是善根成就、是未成就——如是等知他众生心,摄取善根成就者。有可度者,以宿命智、生死智观其本末:「何所从来?种何善根?所好何行?从此终当生何所?何时当得解脱?」如是筹量思惟,知可度者过去业因缘、未来世果报。复以神通力,是人应以恐怖度者,以地狱示之:「汝当生此中。」应以欢喜度者,示以天堂;眼见是事,心怀惊怖、欢喜,厌患世间。尔时,以漏尽神通说漏尽法,众生闻是法,破其着心,以三乘而得涅槃。 [0717b20] 譬如白鹭欲取鱼时,筹量进止,不失期会,知其可得,即便取之,终不空也。菩萨亦如是,以神通力故,观众生本末,应度因缘、国土、时节,知其信等诸根增利、诸因缘具足而为说法,则不空也。是故说:「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如鸟无翅。」 [0717b26] 余神力,如佛自说:「以天眼见十方众生生死,亦知众生心,随意说法。乃至善修神通力,而为众生受身,不为苦乐所污。」是菩萨于众生中,或为父、或为子,或为师、或为弟子,或为主、或为奴,或为象马、或为乘象马者,或时富贵力势、或时贫贱——于此诸事,亦不为染污;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不染苦乐。一切事者,如先作种种阿僧祇身度众生。苦乐不染者,乐中不生爱,苦中不生瞋;不如生死众生随处起烦恼。菩萨应如是游戏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717c08] 问曰: [0717c08] 菩萨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游戏? [0717c09] 答曰: [0717c09] 戏名如幻师种种现变;菩萨神通种种现化,名之为戏。 [0717c10] 复次,佛法中三三昧,空名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无所着、无所得故。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小儿。是故说神通力名为游戏,于成就众生、净佛土中,最为要用。成就众生,如是中说:「净佛土,共修善根。」 [0717c15] 问曰: [0717c15] 何必要用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0717c16] 答曰: [0717c16] 佛自说因缘:「不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缘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 [0717c19] 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是施者、是财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菩萨不着心、无所分别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以是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众生。 [0717c25] 问曰: [0717c25] 菩萨若着心布施,有何等过而不名具足?着心布施,受者恩重。 [0717c27] 答曰: [0717c27] 虽有小利而有大过;如美食杂毒,虽有美利而自丧命。 [0717c28] 问曰: [0717c28] 何者是过? [0717c29] 答曰: [0717c29] 若着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着心供养善人,有少凶衰,则嫌布施无应,悔惜所施;若布施心悔,所受果报则不清净。 [0718a03] 复次,着心布施者,深心贪着财物,若有侵夺,则便加害;自念:「我为福德好事集财,汝何故侵夺?」先贪财物,为今世事而作布施,为后世事,爱惜转深;以染着故,若有侵夺,能为重罪;重罪因缘故,受三恶道苦。 [0718a08] 复次,贪着因缘故生瞋恚,瞋恚因缘故加刀杖;刀杖杀害,受诸苦恼。 [0718a10] 复次,人起愚痴业,大不安隐,行此虚诳不实事故,后必致大患。十方诸佛皆说无相解脱门,诸法无相相是为实。若人取是财物虚诳不实相,然后心着;心着故,期大果报而能施与。譬如人欲求多收故,大用穀子。如是着心布施,果报少而不净,终归于尽,受诸忧恼,不可称说,皆由取相故,有如是过。若以如实相行布施,无有如是过;无量阿僧祇生死中,受诸福乐而亦不尽,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8a19] 复次,若人以着心行善法,是人若闻诸法毕竟空,即时舍所行法,着是空法取相,以此为实,先者为虚诳;是人则失二种法:失先善法,而堕邪见。着心者,有如是过;譬如重病之人,虽有众药,疗之无损,药复作病。 [0718a24] 着心行诸功德,有如是等过罪。 [0718a25] 菩萨舍于着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实际,于布施等法亦如是见。为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18a28] 复次,菩萨布施时,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毕竟清净智慧,知诸法实相,亦知是布施相;我亦以是性回向。」 [0718b01] 复次,是菩萨一切五情、心心数法中不用不行,不能知诸法相故。是法皆是因缘边生,虚诳,无有自性故;我今欲知诸法实相回向,是诸虚诳入实相中,皆无有异。我今未能得诸法清净实智慧故,有所分别是虚、是实。以清净智慧知之,则皆作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中,皆为清净,无有别异。 [0718b08] 如是布施等,回向,直至佛道。是故说:「无所分别心,能行布施等,是名真菩萨道。」◎
◎大智度论释四谛品第八十四
◎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四
大智度论释七喻品第八十五(卷第九十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21c07] ◎【经】 [0721c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诸菩萨所作,云何分别有诸法异——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天?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是业因缘故,知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者;是业因缘故,知是诸菩萨摩诃萨;是业因缘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世尊!无性法中,无有业用。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 [0721c24]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须菩提!凡夫人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无性相,颠倒愚痴故,起种种业因缘。是诸众生随业得身:若地狱身,若畜生身,若饿鬼身,若人身,若天身——若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无性常是无性。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道是无性不?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 [0722a04] 须菩提言:「世尊!道无性,须陀洹果亦无性,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无性。」 [0722a06] 「须菩提!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 [0722a07] 「不也!世尊!」 [0722a07] 佛告须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 [0722a08] 「不也!世尊!」 [0722a08] 「须菩提!无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众: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 [0722a14]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人所着,颇有实不异不?着故起业;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 [0722a16] 佛告须菩提:「凡夫人所着起业处,无如毛髮许实事,但颠倒故。须菩提!今为汝说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 [0722a20]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 [0722a21] 「于汝意云何?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颇有不如梦者不?」 [0722a23] 「世尊!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无不如梦者。」 [0722a24]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 [0722a25] 「世尊!无也!」 [0722a25] 「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a27]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梦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0722a28] 「于汝意云何?镜中像有实事能起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饿鬼、畜生,若人、若天——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不?」 [0722b02]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像无有实事,但诳小儿,是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当堕地狱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b04] 「于汝意云何?是镜中像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b06]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像空无实事,不可说垢、净。」 [0722b07] 「于汝意云何?如深涧中有嚮,是嚮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0722b09]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事空无有实音声,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b12] 「于汝意云何?是嚮颇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b13] 「不也!世尊!是事无实,不可说是垢、是净。」 [0722b14] 「于汝意云何?如焰非水水相,非河河相,是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0722b17] 「不也!世尊!焰中水毕竟不可得,但诳无智人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b19] 「于汝意云何?是焰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b20] 「不也!世尊!是焰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0722b21] 「于汝意云何?揵闼婆城,如日出时见揵闼婆城,无智人无城有城想、无庐观有庐观想、无园有园想;是揵闼婆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0722b25] 「不也!世尊!是揵闼婆城毕竟不可得,但诳愚夫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b28] 「于汝意云何?是揵闼婆城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b29] 「不也!世尊!是揵闼婆城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0722c02]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师幻作种种物,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是幻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0722c05] 「不也!世尊!是幻法空无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c07] 「于汝意云何?用是幻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c08] 「不也!世尊!是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0722c09]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是化人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0722c12] 「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0722c14] 「于汝意云何?是化人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0722c15] 「不也!世尊!是事无有实,不可说垢、净。」 [0722c16]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于是空相中,有垢者、有净者不?」 [0722c17] 「不也!世尊!是中无所有,无有着垢者、无有净者。」 [0722c18] 「须菩提!如无有着垢者、无有净者,以是因缘故亦无垢、净。何以故?住我、我所众生有垢、有净,实见者不垢、不净。如实见者不垢、不净,如是亦无有垢、净。」 [0722c23] 【论】 [0722c23] 问曰: [0722c23] 佛已处处答是事,今须菩提何以复问? [0722c24] 答曰: [0722c24] 义虽一,所因事异,所谓一切法,若有佛、若无佛,诸法性常住,空无所有,非贤圣所作。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难解难量,不可以有量能知;诸佛贤圣怜愍众生故,以种种语言名字、譬喻为说。利根者解圣人意,钝根者处处生着,着于语言名字,若闻说「空」,则着空;闻说「空亦空」,亦复生着;若闻「一切法寂灭相,语言道断」,而亦复着。自心不清净故,闻圣人法为不清净;如人目瞖,视清净珠,见其目影,便谓珠不净。佛种种因缘说。见有过罪而生于疑,作是言:「若一切法空,空亦空,云何分别有六道?」常生如是等疑难故,须菩提以经将讫,为众生处处问是事,是故重问。 [0723a08] 佛可须菩提意。 [0723a09] 问曰: [0723a09] 须菩提以「有」难「空」,佛云何可其意? [0723a10] 答曰: [0723a10] 佛可其说「诸法空常住,有佛、无佛不异」,不可其难「云何分别有六道等」。何以故?以其难欲破空故。 [0723a12] 是中佛解其所难,所谓凡夫人不入圣法,未得圣道,不知无所有性,不善修习空三昧故。颠倒者,四颠倒;愚痴者,三界繫无明。虽不说余烦恼,而此二法虚诳不实。颠倒即是妄语虚诳;若从颠倒所生业及果报,以根本不实故,众生虽深着,亦无定实。以是故五道皆空,但有假名。 [0723a19] 又汝难诸贤圣;是诸贤圣以断颠倒差别故有异名,以颠倒不实故无所断。又复灭失、无所有故名为「断」。若实有法,可断;尚无断法,何况颠倒!是故一切贤圣果皆是无所有。断颠倒即是圣人果,果即是断。为果所修道亦同无所有,是故修道时,必当用空、无相、无作。道、果分别故,贤圣有差别;今实无所有法不能得,无所有云何有差别?是故不应难。 [0723a27] 须菩提意:若但颠倒故有世间,若有颠倒亦应有实,虚实相待故。是故问:「世尊!凡夫所着,颇有实生着起业;业因缘故,六道生死,不得解脱?」 [0723b01] 佛答言:「不!」 [0723b02] 何以故?此中佛自说因缘:「但颠倒故生着,若无颠倒,云何有相待实法?乃至无毫釐许实事,毕竟无故。」 [0723b04] 问曰: [0723b04] 诸佛所行实义,所谓毕竟空,此非实耶? [0723b05] 答曰: [0723b05] 是第一义空亦因分别凡夫颠倒故说;若无颠倒,亦无第一义。若凡夫颠倒少多有实,第一义亦应有实。 [0723b08] 问曰: [0723b08] 若二俱不实,云何得解脱?如人手垢还以垢洗,云何得净? [0723b09] 答曰: [0723b09] 诸法实相毕竟空,第一义实清净。以有凡夫颠倒不清净法,故有此清净法——不可破坏,不变异故。以人于诸法实相起着,欲生烦恼,是故说:「是法性空无所有,无所有故无实。」 [0723b13] 虽二法皆不实,而不实中有差别。如十善、十不善二事,皆有为法故,虚诳不实;而善、不善有差别——杀生法故,堕恶道;不杀故,生天上。如布施、偷盗二事,虽取相着心,是虚诳不实,而亦有差别。如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而恼众生有大罪,慈念众生有大福。如慈能破瞋、施能破悭,虽二事俱是不实,而能相破。是故佛说:「诸法无有根本定实如毫釐许所有。」 [0723b22] 欲证明是事故,说梦中受五欲譬喻。 [0723b23] 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今何以故现有眼见、耳闻法?以是故,佛说梦譬喻。如人梦力故,虽无实事而有种种闻见,瞋处、喜处;觉人在傍,则无所见。如是,凡夫人无明颠倒力故,妄有所见;圣人觉悟,则无所见。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不实,虚妄故有见闻。 [0723b29] 又如梦中见六道生死往来、见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梦中无是法而梦见,梦中实无净、无垢。业果报六道亦如是,颠倒因缘故起业,业果报亦应空。除却颠倒故名为道;颠倒无实故,道亦不应实。 [0723c05] 镜中像、嚮、焰乃至如化亦如是。 [0723c06] 佛反问须菩提:「于是法中有垢者、有净者不?」 [0723c07] 须菩提意:一切法中无我,云何当说有垢、有净者?是故言无。 [0723c08] 佛言:「若无受垢、受净者,垢、净亦无。」 [0723c09] 问曰: [0723c09] 若分别诸法,阿毘昙等经中有垢、有净,但受垢净者无。三毒等诸烦恼是垢,三解脱门诸助道法等是净。 [0723c12] 答曰: [0723c12] 虽有是说,是事不然!若众生法无所属,亦无作者;若无作者,亦无作法,无缚无解。如人为火所烧,畏而舍离,非火离火;众生亦如是,畏五众苦故舍离,非苦离苦。若无垢净者,无有解脱。 [0723c16]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我、我所法中住,众生受垢、受净。我毕竟无故,垢净无住处;住处无故,无垢、无净。」 [0723c19] 问曰: [0723c19] 我虽无,我见实有,凡夫人住此中起诸烦恼。 [0723c20] 答曰: [0723c20] 若无我,我见无所缘,无所缘云何得生? [0723c21] 问曰: [0723c21] 虽无我,于五众中邪行谓有我,生我见;五众是我、我所。 [0723c23] 答曰: [0723c23] 若以五众中定生我见因缘,于他五众中何以故不生?若于他五众生者,则为大错乱!是故我见无有定缘,但颠倒故生。 [0723c26] 问曰: [0723c26] 若颠倒生,何以故但自于己身生见? [0723c27] 答曰: [0723c27] 是颠倒狂错,不应求其实事。又复于无始生死中来,自于相续五众中生着;是故佛说:「住我心众生受垢、受净。」 [0724a01] 又实见者无垢无净;若我定有,实见者应有垢净!如实见者不垢不净,以是因缘故无垢无净。无垢无净者,见诸法实相。又于诸法实相亦不着,是故无垢;诸法实相无相可取,是故无净。复次,八圣道中不着,是名无净;除诸烦恼,不着颠倒,是名无垢。◎
◎大智度论释平等品第八十六
◎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五
大智度论释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卷第九十六)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28b23] ◎【经】
[0728b23]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平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0728b26]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诸法平等、无所作。』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见者相;度色相乃至识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种相乃至识种相;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 [0728c03] 须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0728c04] 佛言:「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0728c06]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 [0728c07]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谓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0728c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0728c17]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0728c2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0728c24]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0728c25]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0728c26]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0728c27]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0728c27]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0728c28]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0729a02]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0729a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是性空?」 [0729a08] 佛告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 [0729a10] 【论】 [0729a10] 问曰: [0729a10] 是事佛先已答,须菩提今何以更问?所谓:「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作为,云何菩萨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大利益众生?」 [0729a12] 答曰: [0729a13] 以是事难解故,虽先说而更问。 [0729a13] 又经将讫,佛说「深空,凡夫、圣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须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萨住是法中而能利益众生?平等法无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0729a17] 佛可须菩提意,还以须菩提问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众生,所谓若众生自知诸法平等毕竟空,佛无恩力。若病人自知将适,则药师无功。 [0729a20] 须菩提复问:「若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能作,菩萨何以住是中而利益众生?」若菩萨用是平等利益众生,则坏实相! [0729a23] 佛答:「菩萨不以诸法实相利益众生,但众生不知毕竟空故,菩萨教诏令知。」菩萨教化众生,是为对治悉檀;须菩提以第一义悉檀无利益为难。 [0729a26] 佛答:众生颠倒不知,佛但破其颠倒,不言是实。是故菩萨住是平等相中,远离我相乃至知者、见者相,是名「众生空」;以是一切无吾我法,教化众生。 [0729b01] 众生有二种:一者、爱多,二者、见多。爱多者,得是无我法,则生厌心、离欲;作是念:「若无我,何用余物!」见多者,虽知无我法,于色等法中戏论若常、若无常等;是故次说色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乃至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是名法空。 [0729b07] 问曰: [0729b07] 须菩提何以作是问:「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0729b08] 答曰: [0729b08] 空有种种:如火中无水、水中无火,亦是空;五众中无我亦如是,或有众生空,或有法空。法空中,或有人言:「诸法虽空,亦不尽空,如色空中有微尘根本在。」是故须菩提问:「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0729b13] 佛答:「以无所得毕竟空故,远离一切相。」是故此中说众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无不空。 [0729b15] 问曰: [0729b15] 若尔者,此中何以说「离一切法相」? [0729b16] 答曰: [0729b16] 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如神通人坏色相故,则石壁无碍。如佛说:「汝等当于五众中修正忆念,断贪欲,得正解脱。」是故说离相。 [0729b19] 须菩提闻是已,心惊:「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无本实?凡夫人虚妄,可无实事;圣人应有少许实!」须菩提虽是阿罗汉,深贵佛法,亦为新发意菩萨故问。 [0729b23] 佛知须菩提意,欲明了是事,故说譬喻,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化人复作化,是化有本实不空不?」 [0729b26] 答言:「不也!是化无有实事而不空者。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0729b27] 问曰: [0729b28] 何以名为「空空故空」? [0729b28] 答曰: [0729b28] 为破十八事实故有十八空,破众生心中变化空法故用空空。 [0729c01] 世间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无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凡夫人知变化是空、不实,谓余法为实,是故以化为喻,当知余法与化无异。如圣人所解,不得以化为喻,以无所分别故。一切法名为五众;佛言:「色、受、想、行、识无不是化,以空故。」 [0729c07]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虚妄应如化,出世间法亦如变化耶?所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处法等从因缘边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谓涅槃,亦复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谓须陀洹乃至佛,亦复如化耶?」 [0729c12] 佛答:「若有为、若无为及诸贤圣皆是化,毕竟空故。」是义从初品已来,处处广说,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0729c14] 问曰: [0729c14]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诸法别异? [0729c16] 答曰: [0729c16] 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实而有种种形像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 [0729c20] 如佛此中说:「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萨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是故一切法皆是变化。」 [0729c23] 声闻变化者,三十七品、四圣谛,乃至三解脱门。何以故?声闻人住持戒中,禅定摄心求涅槃,观内外身不净,是名身念处。如是等法,为涅槃故勤精进生起。是法本无而今有、已有还无,是为声闻变化。 [0729c28] 辟支佛变化者,所谓观十二因缘等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慧深于声闻人故。菩萨变化者,所谓六波罗蜜,及二种神通:报得及修得。佛法变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一切种智等无量佛法。烦恼变化者,烦恼起种种业:善、不善、无记业,毕定业、不毕定业,善、不善、无动业等无量诸业。 [0730a05] 问曰: [0730a05] 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无动业? [0730a06] 答曰: [0730a06] 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人有我心,为后身当常乐故修布施,是近因;为离欲界衰恼不净身故修禅定,是为远因。 [0730a09] 复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业。 [0730a10] 有人言:无有离我心起第六识,住我心故起第六识,我心即是诸烦恼根本。 [0730a12] 问曰: [0730a12] 烦恼是垢心,善心是净心,垢、净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业」? [0730a14] 答曰: [0730a14] 不尔!一切心皆与慧俱生,无明心中亦应有慧;慧与无明相违法而一心中起。 [0730a16] 净、垢亦如是。凡夫未得圣道,云何能得离我心而行善?瞋等烦恼中,则不得行善;我心无记柔软故,是故烦恼心中生善业、无动业,无咎。 [0730a19] 业变化者,生一切果报法,所谓六道:恶业果报是三恶道,善业果报是三善道。恶业有上、中、下: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善业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罗等。上善业有种种轻重等分别,上恶业亦有轻重差别。次第轻重,如地狱中说;余道亦如〈分别业品〉中说。 [0730a26] 问曰: [0730a26] 若从业有,何以言变化? [0730a26] 答曰: [0730a26] 凡夫人见诸法不如化;圣人知毕竟空相故,以天眼观众生皆无有终、始、中间。如化主远处作变化;业亦如是,在过去世中作今身变化。 [0730b01] 如变化事能种种令人生忧、喜、怖畏;智者观之,皆无有实,而人横生忧喜,是人可笑!业亦如是,是故说业变化。 [0730b04] 问曰: [0730b04] 是诸变化皆业所作,何以不但说业变化? [0730b05] 答曰: [0730b05] 业有二种:净业,垢业。净业者,声闻变化乃至佛变化;垢业是烦恼变化。 [0730b06] 复次,有二种业:凡夫业,圣人业。凡夫业是烦恼变化;圣人业,须陀洹乃至佛。 [0730b08] 是故虽皆是业变化而广分别,无咎。「是故,须菩提!当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0730b10] 须菩提复问:「世尊!是诸圣人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一切烦恼习——是诸断皆如化不?」 [0730b12] 须菩提意:有为法虚诳故如变化,无为法真实无作故不应是化,是故问。 [0730b14]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灭皆如化。」何以故?本无今有、今有后无,诳惑人心故。佛意:一切从因缘生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皆如化。 [0730b17] 须菩提求诸法实相,意犹未息,故问佛:「何等法不如化?」须菩提意谓:有一决定实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进求。 [0730b20] 佛答:「有。若法无生无灭,即是非化。」何者是?所谓无诳相涅槃。是法无生故无灭,无灭故不能令人生忧。佛分别一切有为法毕竟空皆如化,唯有涅槃一法非如化。 [0730b24] 尔时,须菩提白佛:「如佛说:『平等法,非佛所作,非声闻、辟支佛所作,有佛、无佛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槃。」 [0730b26] 须菩提意谓:深入般若波罗蜜中,涅槃亦空,上品中处处说;今佛何以说:「唯一涅槃不如化?」是故引佛语为难:「诸法实相,性空法常住,诸佛但为人演说。性空者,即是涅槃。今何以于生灭法中别说无诳相涅槃不如化?」 [0730c02] 佛答:「诸法平等常住,非贤圣所作。若新学菩萨闻则恐怖,是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0730c05] 问曰: [0730c05] 唯佛一人是无诳人,一切人皆于佛所欲求实事,今佛何以说一切法都空、或说不都空? [0730c07] 答曰: [0730c07] 佛此中自说因缘:「为新发意菩萨故,说涅槃不如化。」 [0730c08] 问曰: [0730c08] 可为人故转诸法相耶? [0730c09] 答曰: [0730c09] 此中佛说「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转?佛初得是诸法实相时,心但趣向涅槃寂灭。是时,十方诸佛、诸天请佛莫入涅槃:「一切众生苦恼,当度脱之!」佛即受请,佛但为度众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众生,随事为说。 [0730c14] 观诸有为法虚诳故,涅槃为实、不变不异。有新发意菩萨着是涅槃,因是着起诸烦恼;为断是着故,说涅槃如化。若无着心,是时则说涅槃非如化。 [0730c18] 复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论议,以涅槃为实;大乘论议,以利智慧深入故,观色等诸法皆如涅槃。 [0730c20] 是故二说无咎。 [0730c21] 须菩提复问:「云何教化新发意菩萨,令知平等性空?」 [0730c22] 须菩提意谓:性空是凡夫人大怖畏处,闻性空无所有,如临深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着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终归入无所有中!」以是故,须菩提问:「以何方便教诲是新发意者?」 [0730c27] 佛答:「诸法先有今无耶?」 [0730c27] 佛意:以新发意者怖畏后当无故,说:「诸法先有今无耶?」 [0730c29] 须菩提自了了知诸法先自无、今亦无,但以新发意者我见心覆故生惊怖;为除颠倒,令得实见,竟无所失;知诸烦恼颠倒实相,所谓性空,是时则无恐怖。如是等法,应教新发意者:若诸法先有,以行道故无,应当恐怖;初自无故,不应恐怖,但为除颠倒耳。◎
◎大智度论释萨陀波崙品第八十八
◎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六
大智度论释萨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余(卷第九十七)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34a07] ◎【经】 [0734a07] 「尔时,萨陀波崙菩萨受是空中教已,从是东行。不久,复作是念:『我云何不问空中声:「我当何处去?去当远近?当从谁闻般若波罗蜜?」』是时即住,啼哭忧愁,作是念:『我住是中,过一日一夜,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不念疲极,乃至不念飢渴、寒热,不闻听受般若波罗蜜因缘,终不起也!』 [0734a13] 「须菩提!譬如人有一子卒死,忧愁苦毒,唯怀懊恼,不生余念。如是,须菩提!萨陀波崙菩萨尔时无有异心,但念:『我何时当得闻般若波罗蜜?我云何不问空中声:「我应何处去?去当远近?当从谁闻般若波罗蜜?」』 [0734a18] 「须菩提!萨陀波崙菩萨如是愁念时,空中有佛,语萨陀波崙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亦如汝今日。善男子!汝以是勤精进爱乐法故,从是东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其城七重,七宝庄严;台观、栏楯,皆以七宝校饰;七宝之堑,七宝行树,周匝七重。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丰乐安静,人民炽盛;五百市里,街巷相当,端严如画,桥津如地,宽博清净。七重城上,皆有七宝楼橹,宝树行列,以黄金、白银、车璩、马瑙、珊瑚、琉璃、颇梨、红色真珠以为枝叶。宝绳连绵,金为铃网,以覆城上。风吹铃声,其音和雅,娱乐众生;譬如巧作五乐,甚可悦喜。其城四边,流池清净,冷暖调适;中有诸船,七宝严饰;是诸众生宿业所致,乘此宝船娱乐游戏。诸池水中种种莲华:青、黄、赤、白,众杂好华遍覆水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华皆在其中。其城四边有五百园观,七宝庄严,甚可爱乐。一一园中,各有五百池,池各纵广十里,皆以七宝校成,杂色庄严。诸池水中亦有青、黄、赤、白莲华弥覆水上;其诸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诸池水中凫鴈、鸳鸯,异类众鸟,音声相和。是诸园观适无所属,是诸众生宿业所致,长夜信乐深法,行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受是果报。善男子!是众香城中有大高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宫舍在上。其宫纵广一由旬,皆以七宝校成,杂色庄严,甚可喜乐。垣牆七重,皆亦七宝;七重栏楯,七宝楼阁;宝堑七重,皆亦七宝;周围深堑,七宝累成;七重行树,七宝枝叶,七重围绕。其宫舍中,有四种娱乐园:一名常喜,二名离忧,三名华饰,四名香饰。一一园中各有八池:一名贤,二名贤上,三名欢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隐,六名多安隐,七名远离,八名阿鞞跋致。诸池四边,面各一宝,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玟[王*回]为池底,其上布金沙。一一池侧有八梯陛,种种妙宝以为严饰;诸梯陛间,有阎浮檀金芭蕉行树。一切池中种种莲华——青、黄、赤、白,弥覆水上;诸池四边,生好华树;风吹诸华,堕池水中。其池成就八种功德,香若栴檀,色、味具足。 [0734c01] 「『昙无竭菩萨与六万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及城中男女俱入常喜等园、贤等池中,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与诸婇女游戏娱乐已,日三时说般若波罗蜜。众香城内男女大小,于其城中多聚人处敷大法座。其座四足,或以黄金、或以白银、或以琉璃、或以颇梨,敷以綩綖,杂色茵褥,垂诸帏带;以妙白[迭*毛]而覆其上,散以种种杂妙花香;座高五里,张白珠帐。其池四边,散五色花,烧众名香,泽香涂地,供养、恭敬般若波罗蜜故。昙无竭菩萨于此座上说般若波罗蜜;彼诸人众如是恭敬供养昙无竭,为闻般若波罗蜜故。于是大会百千万众,诸天、世人一处和集,中有听者,中有受者,中有持者,中有诵者,中有书者,中有正观者,中有如说行者。当是时中,众生以是因缘故,皆不堕恶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34c18] 「『汝善男子!往趣昙无竭菩萨,当闻般若波罗蜜。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是汝善知识,能教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是昙无竭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亦如汝今。汝去莫计昼夜,莫生障碍心,汝不久当得闻般若波罗蜜!』 [0734c23] 「尔时,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欢喜心悦,作是念:『我当何时得见是善男子,得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中,更无余念,唯念:『何时当得良医,拔出毒箭,除我此苦?』如是,须菩提!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更无余念,但作是愿:『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令我得闻般若波罗蜜?我闻是般若波罗蜜,断诸有心。』 [0735a01]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于是处住念昙无竭菩萨,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已,即得无量三昧门现在前,所谓诸法性观三昧,诸法性不可得三昧,破诸法无明三昧,诸法不异三昧,诸法不坏自在三昧,诸法能照明三昧,诸法离闇三昧,诸法无异相续三昧,诸法不可得三昧,散华三昧,诸法无我三昧,如幻威势三昧,得如镜像三昧,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一切众生欢喜三昧,入分别音声三昧,得种种语言字句庄严三昧,无畏三昧,性常默然三昧,得无碍解脱三昧,离尘垢三昧,名字语句庄严三昧,见诸法三昧,诸法无碍顶三昧,如虚空三昧,如金刚三昧,不畏着色三昧,得胜三昧,转眼三昧,毕法性三昧,能与安隐三昧,师子吼三昧,胜一切众生三昧,华庄严三昧,断疑三昧,随一切坚固三昧,出诸法得神通力无畏三昧,能达诸法三昧,诸法财印三昧,诸法无分别见三昧,离诸见三昧,离一切闇三昧,离一切相三昧,解脱一切着三昧,除一切懈怠三昧,得深法明三昧,不可夺三昧,破魔三昧,不着三界三昧,起光明三昧,见诸佛三昧。萨陀波崙菩萨住是诸三昧中,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0735a25] 【论】 [0735a25] 问曰: [0735a25] 萨陀波崙何以忘,不问空中声? [0735a25] 答曰: [0735a26] 萨陀波崙大欢喜覆心故忘;如人大忧愁、大欢喜,以此二事故忘。 [0735a27] 问曰: [0735a27] 空中声已灭,何以住此七日,不更求问处? [0735a28] 答曰: [0735a28] 如本于空闲处一心求般若故,空中有声;今亦欲一心如本,冀更闻声,断其所疑。 [0735b01] 复次,萨陀波崙于世乐已舍,深入佛道,爱乐情至;空中声告,少为开示,竟未断疑,其声便灭。如小儿得少美味,着是味故,更复啼泣,而欲得之;萨陀波崙亦如是,得般若波罗蜜因缘味,不能通达,不知那去,是故住而啼泣。 [0735b07] 问曰: [0735b07] 何以乃至七日,佛身乃现? [0735b07] 答曰: [0735b07] 譬如人大渴故,乃知水美。若二日、三日,精进欲未深;若过七日,恐其忧愁妨心,不任求道。是故七日忧愁。 [0735b10] 如譬喻,经中说。 [0735b10] 问曰: [0735b10] 萨陀波崙何以愁忧乃尔,如丧爱子? [0735b11] 答曰: [0735b11] 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中第一实,是十方诸佛真实法宝;萨陀波崙得少气味,未具足故忧愁。如丧爱子,念其长大,多所成办,冀得其力;菩萨亦如是,念增益般若波罗蜜力,得阿鞞跋致已,成就佛事。 [0735b16] 如子于父,孝行终身,无有异心;般若波罗蜜于菩萨亦如是,若能得入,乃至成佛,终不远离。如父见子,心即欢悦;菩萨虽得种种诸法,不如见般若波罗蜜之欢喜。如子假为其名;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空无定实,但有假名。如是等,是总相因缘。 [0735b22] 父虽爱子,不能以头目与之;菩萨为般若波罗蜜故,无量世中,以头目髓脑施与众生。子之于父,或不能报恩,若能报恩,正可现世小利,衣食欢乐等;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所不得,乃至一切智慧,何况菩萨力势、世间富乐!子之报父,恩极一世;般若之益,至无量世,乃至成佛。子之于父,或好、或恶;般若波罗蜜无诸不可。子但是假名,虚诳不实之法;般若波罗蜜真实圣法,无有虚诳。子之报恩,虽得现世小乐,而有忧愁苦恼无量之苦;般若波罗蜜但得欢喜实乐,乃至佛乐。子但能以供养利益于父,不能免其生、老、病、死;般若波罗蜜令菩萨毕竟清净,无复老、病、死、患。子但能令父得世乐自在;般若波罗蜜能令菩萨于一切世间为天人主。如是等,种种因缘譬喻差别相。 [0735c09] 世人皆知丧子忧愁故,以此为喻。 [0735c10] 问曰: [0735c10] 空中佛现,是何等佛?先何以但有音声而今现身?佛既现身,何以不即度,方遣至昙无竭所? [0735c12] 答曰: [0735c12] 有人言:非真佛,但是像现耳——或诸佛遣化,或大菩萨现作。 [0735c13] 以先善根福德未成就故,但闻声;今七日七夜一心念佛,功德成就故,得见佛身。 [0735c15] 佛所以不即度者,以其与昙无竭世世因缘,应当从彼度故。有人应从舍利弗度,假使诸佛现身,不能令悟。佛赞言善哉者,以萨陀波崙至意求知去处、闻般若因缘故,佛现身而赞善哉。 [0735c20] 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求此般若,亦如是种种勤苦;以初发心,先罪厚重,福德未集故。佛安慰其心:「汝求般若波罗蜜,虽勤苦,莫懈怠,莫生退没心!一切众生行异,因时皆苦,受果时乐。当思惟诸佛无量功德果报,以自劝勉。」 [0735c25] 如是安慰已,作是言:「汝从是东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乃至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 [0735c27] 问曰: [0735c27] 众香城在何处? [0735c28] 答曰: [0735c28] 过去佛灭度后,但有遗法,是法不周遍阎浮提,众生有闻法因缘处则到。尔时,众香国土丰乐,多出七宝故,以七宝作城。时萨陀波崙虽同在阎浮提,而在无佛法、无七宝处生,但传闻佛名、般若波罗蜜是佛道。是人先世广集福德,烦恼轻微故,闻即信乐,厌恶世乐,舍其亲属,到空林中住,欲至有佛法国土。音声示语者,恐其异去,不得到昙无竭菩萨所,是故语之;次后佛为现身,示其去处。 [0736a08] 问曰: [0736a08] 萨陀波崙因缘已具闻于上,今昙无竭因缘为云何? [0736a09] 答曰: [0736a10] 「欝伽陀」,秦言「盛」;「达磨」,秦言「法」。此菩萨在众香城中,为众生随意说法,令众生广种善根,故号「法盛」。其国无王,此中人民皆无吾我,如欝单越人,唯以昙无竭菩萨为王。其国难到,萨陀波崙不惜身命,又得诸佛菩萨接助能到。大菩萨为度众生故,生如是国中;众生无所乏短,其心调柔,易可得度故。 [0736a17] 问曰: [0736a17] 昙无竭菩萨为是生身?为是法身,为度众生故,以神通力化作此身?若化身者,何用六万婇女、园观、浴池种种庄严而自娱乐?若是生身,云何能令萨陀波崙供养具皆在空中化成大台,入诸三昧乃至七岁? [0736a22] 答曰: [0736a22] 有人言:是生身菩萨,得诸法实相及禅定神通力故,欲度是城中众生。如余菩萨利根故,能入禅定,亦能入欲界法;为摄众生故,受五欲而不失禅定。如人避热故,在泥中卧,还洗则如故。凡夫钝根故,不能如是。是故以神通力化作华台,七岁入定;又以方便力故,能受五欲,如先义说。菩萨不但行一道,为众生故,行种种道引导之。如龙起云,能降大雨、雷电、礔礰;菩萨亦如是,虽是生身,未离烦恼而能修行善法,为众生故不尽结使。 [0736b03] 有人言: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为度众香城人故,变化而度。若是生身,云何能令十方佛称赞,而遣萨陀波崙令从受法,得六万三昧?是故知是大菩萨变化身。譬如大海中龙死相出时,如果熟应堕,金翅鸟则来食之;众生亦如是,行业因缘熟故,大菩萨来度之。 [0736b09] 尔时,萨陀波崙闻空中佛教,大欢喜,大欲心生故,「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者,能令我心中爱、见等诸烦恼箭出?」 [0736b13] 欲明是事故,此中佛说毒箭譬喻:如人毒箭在身,更无余念:一者、苦痛急,二者、毒不疾出,则遍满身中而失命。萨陀波崙亦如是,诸邪、疑等箭入心,贪欲等毒涂箭。闻昙无竭菩萨能拔出此箭。是人以邪见箭毒伤心,人畏贪欲等毒遍入身中,夺智慧命,与凡人同死;是故急欲见昙无竭菩萨,无复余念。此中说断诸所有心。所有心者,取相着,乃至善法中亦有是病。 [0736b21] 萨陀波崙目覩佛身,先所未见,从佛闻教,得法喜故,离五欲喜,即得一切法中无碍知见。无碍知见者,如萨陀波崙力所得无碍,非佛无碍。 [0736b25] 是时,得入诸三昧门—— [0736b25] 「诸法性观三昧」者,能观一切诸法实性。实性者,如先种种因缘说。 [0736b27] 「诸法性不可得三昧」者,初得三昧,所谓空、无生、无灭;今得是三昧,则不着是性,不得其决定相。 [0736b29] 「破诸法无明三昧」者,诸法于凡夫人心中,以无明因缘故,邪曲不正,所谓常、乐、我、净;得是三昧故,常等颠倒相应无明破,但观一切法无常、空、无我。 [0736c03] 问曰: [0736c03] 若是菩萨破一切法中无明,此人尚不须见佛,何用至昙无竭菩萨所? [0736c05] 答曰: [0736c05] 破无明不唯一种——有遮令不起亦名为破,有得诸法实相故破无明。又无明种数甚多:有菩萨所破分,有佛所破分,有小菩萨所破分、大菩萨所破分;如先说灯譬喻。又须陀洹亦名破无明,乃至阿罗汉方是实破;大乘法中亦如是,新发意菩萨得诸法实相故亦名破无明,乃至佛无明尽破无余。是故萨陀波崙于佛法中邪见、无明及我见皆尽故,得名破无明三昧,无咎。 [0736c14] 「诸法不异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 [0736c15] 「诸法不坏自在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法如、法性、实际、无为相故名不坏。得是法已,得自在,了了知诸法;为佛道故,不证是法。 [0736c18] 「诸法能照明三昧」者,以总相、别相知一切法。 [0736c19] 「诸法离闇三昧」者,无明有二种: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无明,厚者名黑闇。破厚无明故名离闇,先破薄无明故名破诸法无明。 [0736c22] 「诸法无异相续三昧」者,五众念念灭,相似相续生,死时,相续生而不相似。得是三昧,知诸法念念相续法不异。 [0736c25] 「诸法不可得三昧」者,即是一切法空相应三昧。 [0736c26] 「散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于十方佛前,能以七宝华散佛。 [0736c27] 「诸法无我三昧」者,观一切法无我。 [0736c28] 「如幻威势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种种变化身。如大幻师,能引导众生发希有心;如大幻师,以幻力故,能转一国人心。 [0737a02] 「得如镜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观三界所有,如镜中像,虚诳无实。 [0737a04] 「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解一切众生语言。 [0737a05] 「一切众生欢喜三昧」者,入是三昧,能转众生瞋心令欢喜。 [0737a06] 「入分别音声三昧」者,入是三昧中,皆能分别一切天、人音声大小、麁细等。 [0737a08] 「得种种语言字句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义理虽浅,能庄严字句语言,令人欢喜,何况深义! [0737a10] 「无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不畏一切魔民、外道、论师及诸烦恼。 [0737a12] 「性常默然三昧」者,入是三昧者,常默然摄心;为度众生故,随所应闻而出音声,如天妓乐,应意而出。 [0737a14] 「得无碍解脱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智慧。 [0737a16] 「离尘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诸烦恼、结使尘垢皆灭,即是无生法忍三昧。 [0737a18] 「名字语句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种种庄严偈句语言说法。 [0737a19] 「见诸法三昧」者,入是三昧者,以见世谛及第一义谛知诸法。 [0737a20] 「诸法无碍顶三昧」者,如人在山顶遍观四方;菩萨住是三昧中,普见一切诸法无碍。 [0737a22] 「如虚空三昧」者,入是三昧者,身及外法皆如虚空,皆得自在。 [0737a24] 「如金刚三昧」者,如金刚能破诸山;是三昧亦如是,能破障碍六波罗蜜法,直至佛道。 [0737a26] 「不畏着色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天色尚不着,何况余色! [0737a27] 「得胜三昧」者,欲有所作,皆能得胜不负。 [0737a28] 「转眼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魔及魔民欲见菩萨短者,转之令作好见。 [0737b01] 「毕法性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见一切法毕入法性中。 [0737b02] 「能与安隐三昧」者,得是三昧,虽往来六道回转,自知必当作佛,安乐无忧。 [0737b04] 「师子吼三昧」者,入是三昧者,皆能降伏一切魔民、外道,无敢当者。 [0737b06] 「胜一切众生三昧」者,得是三昧,于一切众生最胜。一切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实一切。于三界着心凡夫及声闻、辟支佛及初发意未得是三昧者中胜,故言一切。 [0737b09] 「花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见十方佛,坐七宝莲花上,于虚空中,雨宝莲花于诸佛上。 [0737b12] 「断疑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虽未得佛,能断一切众生所疑。 [0737b13] 「随一切坚固三昧」者,诸法实相名坚固;得是三昧者,随诸法实相,不随余法。 [0737b15] 「出诸法得神通力无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过出一切凡夫法,得菩萨六神通、十力、四无所畏。 [0737b17] 「能达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诸法如、法性、实际中通达不住,乃至诸法平等。 [0737b19] 「诸法财印三昧」者,财名善法,印者名相。如人得印绶,无敢陵易;菩萨得善法财印,亦无能为作留难者。 [0737b21] 「诸法无分别见三昧」者,若分别诸法,即生憎、爱心;得是三昧者,见一切法,不作分别。 [0737b23] 「离诸见三昧」者,「见」者,六十二邪见,及色等法中取相,乃至佛见、法见、僧见、涅槃见,皆名为见。所以者何?取相能生着心故。 [0737b26] 「离一切相三昧」者,即是无相解脱门相应三昧。 [0737b27] 「离一切着三昧」者,离一切相故,于一切法亦不着。 [0737b29] 「除一切懈怠三昧」者,得是三昧者,如此中说乃至七岁不坐不卧。菩萨得是三昧,常无懈怠心,乃至得佛,初不止息。 [0737c02] 「得深法明三昧」者,深法名诸佛法一切智慧等;菩萨得是三昧故,能遥见佛法,思惟筹量,知深妙无比。 [0737c05] 「不可夺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行菩萨法,无能夺其志者。 [0737c06] 「破魔三昧」者,得是三昧力,魔虽是欲界主,菩萨以人身能破魔事。 [0737c08] 「不着三界三昧」者,得是三昧,身虽在三界中,心常在涅槃故不着。 [0737c09] 「起光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放无量光明,照于十方。 [0737c11] 「见诸佛三昧」者,得是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见十方诸佛,闻十方诸佛所说法,谘问所疑。 [0737c13] 萨陀波崙住如是等三昧中,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在大众中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七
大智度论释萨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余(卷第九十八)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37c24] ◎【经】 [0737c24] 「是时,十方诸佛安慰萨陀波崙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得是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诸三昧,善入般若波罗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等观是诸三昧性,不见有法出三昧、入三昧者,亦不见行佛道者,亦不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善男子!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不念有是诸法。善男子!我等于无所念法中住,得是金色身、丈六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可思议智慧、无上戒、无上三昧、无上智慧,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一切功德具足故,佛尚不能取相说尽,何况声闻、辟支佛及诸余人!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38a10]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白十方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识所应亲近供养者?』 [0738a12] 「十方诸佛告萨陀波崙菩萨言:『汝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昙无竭菩萨守护汝,教汝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识。汝供养昙无竭菩萨,若一劫、若二劫、若三劫,乃至过百千劫,顶戴恭敬;以一切乐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声、香、味、触,尽以供养,未能报须臾之恩。何以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令汝得如是等诸三昧,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诸佛如是教化安慰萨陀波崙菩萨,令欢喜已,忽然不现。」◎
[0738a23]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从三昧起已,不复见佛,作是念:『是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不见诸佛故,复惆怅不乐:『谁断我疑?』复作是念:『昙无竭菩萨久远已来,常行般若波罗蜜,得方便力及诸陀罗尼,于菩萨法中得自在,多供养过去诸佛,世世为我师,常利益我,我当问昙无竭菩萨,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八
大智度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九十九)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44c16] 【经】 [0744c16]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语萨陀波崙菩萨言:『善男子!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法即是佛;实际法无来无去,实际法即是佛;空无来无去,空即是佛。善男子!无染无来无去,无染即是佛;寂灭无来无去,寂灭即是佛;虚空性无来无去,虚空性即是佛。善男子!离是诸法更无佛;诸佛如、诸法如,一如无分别。善男子!是如常一,无二、无三,出诸数法,无所有故。譬如春末月,日中热时,有人见焰动,逐之求水望得。于汝意云何?是水从何池、何山、何泉来?今何所去?若入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耶?』 [0744c29] 「萨陀波崙言:『大师!焰中尚无水,云何当有来处、去处?』 [0745a02] 「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崙菩萨言:『善男子!愚夫无智,为热渴所逼,见焰动,无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当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来无去,诸佛来处、去处亦如是。善男子!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种种诸物。于汝意云何?是幻事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0745a09] 「萨陀波崙菩萨言:『大师!幻事无实,云何当有来去处?』 [0745a11]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 [0745a11] 「『善男子!譬如梦中见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梦中所见,有来处、有去处不?』 [0745a14] 「萨陀波崙言:『大师!是梦中所见虚妄,云何当有来去?』 [0745a15]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善男子!佛说诸法如梦。若有众生不知是诸法义,以名字色身着佛,是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不知诸法实际相故,皆是愚夫无智之数。是人数数往来五道,远离般若波罗蜜,远离诸佛法。善男子!佛说诸法如幻、如梦。若有众生如实知,是人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若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则能知佛所说诸法实相。是人行般若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真佛弟子,不虚妄食人信施,是人应受供养,为世间福田。 [0745a26] 「『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诸宝,不从东方来,不从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来,众生善根因缘故,海生此宝。此宝亦不无因缘而生,是宝皆从因缘和合生,是宝若灭亦不去至十方。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本业因缘果报生,生不从十方来,灭时亦不去至十方;但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 [0745b04] 「『善男子!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故生——有槽、有颈、有皮、有絃、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众缘和合而有声;是声亦不从槽出,不从颈出,不从皮出,不从絃出,不从柱出,不从棍出,亦不从人手出,众缘和合尔乃有声。是因缘离时,亦无去处。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无量功德因缘生,不从一因一缘一功德生,亦不无因缘有,众缘和合故有。诸佛身不独从一事成,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0745b13] 「『善男子!应当如是知诸佛来相去相。善男子!亦当知一切法无来去相。汝若知诸佛及诸法无来无去、无生无灭相,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 [0745b17] 「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花与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作是言:『善男子!以是花供养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我当守护供养汝。所以者何?汝因缘力故,今日饶益百千万亿众生,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善人,甚为难遇!为饶益一切众生故,无量阿僧祇劫受诸勤苦。』 [0745b24] 「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受释提桓因曼陀罗花,散昙无竭菩萨上,白言:『大师!我从今日以身属师,供给供养。』如是三白已,合手师前立。 [0745b27] 「是时,长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萨陀波崙菩萨言:『我等从今日亦以身属师。我等以是善根因缘故,当得如是法,亦如师所得;共师世世供养诸佛,世世常供养师。』 [0745c01]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语长者女及五百女人:『若汝等以诚心属我者,我当受汝。』 [0745c03] 「诸女言:『我等以诚心属师,当随师教。』 [0745c04]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及五百女人,并诸庄严宝物上妙供具及五百乘七宝车,奉上昙无竭菩萨,白言:『大师!我持是五百女人奉给大师,是五百乘车随师所用。』 [0745c08] 「尔时,释提桓因赞萨陀波崙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舍一切所有,应如是如是布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供养说法人,必得闻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过去诸佛本行菩萨道时,亦如是住布施中,得闻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45c14] 「尔时,昙无竭菩萨欲令萨陀波崙菩萨善根具足故,受五百乘车、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受已,还与萨陀波崙菩萨。 [0745c16] 「是时,昙无竭菩萨说法,日没,起,入宫中。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我为法故来,不应坐、卧,当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师从宫中出说法。』 [0745c20] 「尔时,昙无竭菩萨七岁一心入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及行般若波罗蜜、方便力。萨陀波崙菩萨七岁经行、住立,不坐、不卧,无有睡眠,无欲、恚、恼,心不着味;但念:『昙无竭菩萨摩诃萨何时当从三昧起,出而说法?』萨陀波崙菩萨过七岁已,作是念:『我当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说法座,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坐上说法。我当洒地清净,散种种华,庄严是处,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故。』是时,萨陀波崙菩萨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七宝床,五百女人各脱上衣以敷座上,作是念:『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坐此座上,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 [0746a04] 「萨陀波崙菩萨敷座已,求水洒地而不能得。所以者何?恶魔隐蔽,令水不现。魔作是念:『萨陀波崙菩萨求水不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乃至生一念劣心、异心,则善根不增、智慧不照,于一切智而有稽留。』 [0746a08] 「尔时,萨陀波崙菩萨作是念:『我当自刺其身,以血洒地,令无尘土来坋大师。我何用此身!此身必当破坏。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数数丧身,未曾为法。』即以利刀自刺,出血洒地。萨陀波崙菩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皆无异心,恶魔亦不能得便。 [0746a14] 「是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未曾有也!萨陀波崙菩萨爱法乃尔,以刀自刺出血洒地!萨陀波崙及众女人心不动转,恶魔波旬不能坏其善根。其心坚固,发大庄严,不惜身命,以深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度一切众生无量生死苦。』释提桓因赞萨陀波崙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精进力大,坚固难动,不可思议!汝爱法、求法,最为无上!善男子!过去诸佛亦如是,以深心爱法、惜法、重法,集诸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46a24] 「萨陀波崙菩萨作是念:『我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法座,扫洒清净已讫,当于何处得好名华庄严此地?若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法座上坐说法时,亦当散华供养。』 [0746a27] 「释提桓因知萨陀波崙菩萨心所念,即以三千石天曼陀罗华与萨陀波崙。萨陀波崙受华,以半散地,留半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坐法座上说法时当供养。 [0746b02]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过七岁已,从诸三昧起,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遶,往法座上坐。 [0746b04] 「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见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时,心净悦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0746b07] 【论】 [0746b07] 释曰: [0746b07] 萨陀波崙菩萨虽知诸法空无来去相,未能深入,亦不能解种种法门;于诸佛身恭敬深重故,不能观空。如大海水波,其力虽大,到须弥山边则退而无用;萨陀波崙亦如是,虽有大空智力,到佛所则亦无用。是故昙无竭菩萨今为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0746b13] 此中昙无竭自说因缘,所谓:「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 [0746b14] 问曰: [0746b15] 何等是诸法如? [0746b15] 答曰: [0746b15] 诸法实相,所谓性空、无所得、空等诸法门。 [0746b16] 问曰: [0746b16] 摩诃般若波罗蜜于佛法大乘六波罗蜜中第一法,若无佛,则无说般若者。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等色、无色法等净妙五众和合,是故名为佛。如五指和合名为拳,不得言无拳;名字既异,形亦异,力用亦异,不得言无拳,是故知有佛。 [0746b22] 答曰: [0746b22] 不然!佛法中有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世谛故言「佛说般若波罗蜜」,第一义故说「诸佛空,无来无去」。 [0746b24] 如汝说:「清净五众和合故名为佛。」若和合故有,是即为无。如经中佛自说因缘:「五众非佛,离五众亦无佛,五众不在佛中,佛不在五众中,佛非五众有。」 [0746b28] 何以故?五众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又五众无自性故,虚诳不实;佛自说:「一切无诳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众不即是佛。 [0746c02] 复次,若五众即是佛,诸有五众者皆应是佛。 [0746c03] 问曰: [0746c03] 以是难故,我先说:「第一清净五众、三十二相等名为佛。」 [0746c04] 答曰: [0746c04] 三十二相等,菩萨时亦有,何以不名为佛? [0746c05] 问曰: [0746c06] 尔时虽有相好庄严身,而无一切种智;若一切种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为佛。 [0746c08] 答曰: [0746c08] 「一切种智」,般若中说是寂灭相、无戏论;若得是法,则名无所得,无所得故名为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缘故,五众不得即是佛。 [0746c11] 离是五众亦无佛。所以者何?离是五众,更无余法可说;如离五指更无拳法可说。 [0746c13] 问曰: [0746c13] 何以故无拳法?形亦异,力用亦异;若但是指者,不应异。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虽无常生灭,不得言无。 [0746c15] 答曰: [0746c16] 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应更有拳可见,亦不须因五指。 [0746c17] 如是等因缘,离五指更无有拳;佛亦如是,离五众则无有佛。 [0746c18] 佛不在五众中,五众不在佛中。何以故?异不可得故。若五众异佛者,佛应在五众中,但是事不然。 [0746c21] 佛亦不在五众。所以者何?离五众无佛,离佛亦无五众。譬如比丘有三衣鉢故,可得言有;但佛与五众不得别异,是故不得言佛有五众。 [0746c24] 如是五种求佛不可得故,当知无佛;佛无故无来无去。 [0746c26] 问曰: [0746c26] 若无佛,即是邪见,云何菩萨发心求作佛? [0746c27] 答曰: [0746c27] 此中言「无佛」,破着佛想,不言「取无佛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况取无佛邪见! [0746c29] 又佛常寂灭、无戏论相;若人分别、戏论常寂灭事,是人亦堕邪见。离是有、无二边,处中道,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诸法实相,名为得佛。 [0747a04] 复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法性、实际、空、无染、寂灭、虚空性亦如无来无去。如,乃至虚空性如、佛如,是如一,无二、无三等别异。 [0747a08] 此中自说因缘:「何以故?出诸数法,无所有故。」 [0747a09] 如等法是实,是中无有忆想分别。取相故有名字,名字中有数。 [0747a10] 此中自说因缘:「空、非实,无所有故。」 [0747a11] 问曰: [0747a11] 若是法无所有,云何可见、可闻、有苦有乐、有缚有脱等分别诸异? [0747a13] 答曰: [0747a13] 此中昙无竭自种种分别譬喻说,所谓如春末月见焰,乃至是人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如焰等中虽无实事,亦能诳人自生苦乐事;诸法亦如是,虽空、无所有,亦能令人得苦、乐、忧、喜事。梦等法亦如是。 [0747a18]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为世谛故有。 [0747a20] 佛法身相:上种种因缘说诸法实相,是诸法实相亦无来无去,是故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若人得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一切智故名为近,以相似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真佛弟子。真佛弟子者,得诸法实相名为佛;得诸法实相差别故,有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萨;须陀洹等乃至大菩萨,是名真佛弟子。 [0747a29] 不虚妄食人信施者,布施畜生,虽得百倍果报,而此福有尽有量,不能度众生生死故,名为「虚食」。须陀洹等乃至佛,诸贤圣受人信施;此福果报,乃至涅槃无尽无量,是故说不虚妄食人信施。 [0747b04] 是人应受一切众生供养:若须陀洹应受一切凡夫人供养,斯陀含应受凡夫人乃至须陀洹供养,阿那含应受凡夫人及须陀洹、斯陀含供养,阿罗汉应受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供养,辟支佛应受凡夫人及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供养,近成佛大菩萨应受凡夫人及声闻、辟支佛供养。为世间福田者,如植种良田,成收必多;持戒、禅定、智慧福田,众生植福,获果无量。 [0747b13] 上说「诸佛无来无去」,萨陀波崙及诸听者意谓「诸佛尚无,诸法亦应皆灭」,则堕断灭!是故今说因缘法譬喻。 [0747b15] 昙无竭示萨陀波崙:「如汝所着,意谓实有者无;为度众生故,从因缘和合则有像现。」 [0747b17] 欲证明此事故说譬喻:「如大海中生宝,不从十方来,灭亦无所去;亦不无因缘而生,以四天下众生福德因缘故,海生此宝。若劫尽灭时,亦无去处;譬如灯灭,焰无所至。佛身亦尔,从初发心所种善根功德,皆是佛身相好因缘;佛身亦不自在,皆属本因缘业果报故生;是因缘虽久住,性是有为法故,必归无常,散坏则无身。」 [0747b25] 譬如善射之人,仰射虚空,箭去虽远,必当堕地;诸佛身亦如是,虽相好光明、福德成就、名称无量、度人无限,亦归磨灭。 [0747b28] 问曰: [0747b28] 若众生福德因缘故海生珍宝,何以不近众生处生,而乃在大海难得之处? [0747c01] 答曰: [0747c01] 海中亦有众生,龙、阿修罗等用是宝。 [0747c02] 复次,若宝生人中浊世,贪者覆藏,不令人得。若好世时,珍宝自生人间,无有惜者;如弥勒佛时,珍宝如瓦砾。以懈怠懒惰人惜身,强作愿求乐,是故宝在大海不能得;若大心,不惜身命勤求者乃得。大海水喻十方六道国土,诸珍宝即是诸佛。如珍宝为一切众生故生,而懈怠懒惰者所不能得;诸佛亦如是,虽为众生故出世,懈怠、小心、贪身着我者不得度。所以者何?诸法皆从众缘和合生,众生有二因缘故得度:一者、内有正见,二者、外有善说法者。诸佛虽善说法,众生内正见不具故,不能尽度。如宝物虽为众生出,而有贫穷众生;诸佛亦如是,虽为众生出,而众生内正见少故,亦不得度。 [0747c16] 复有箜篌譬喻:有槽、有颈、有皮、有絃、有棍,有人以手鼓之,众缘和合而有声;如声亦不在众缘中,离众缘亦无声,以因缘和合故有声可闻。诸佛身亦如是,六波罗蜜及方便力,众因缘和合边生;佛身不在六波罗蜜等法中,亦不离六波罗蜜等法。 [0747c22] 如声不以一因缘,亦非无因缘;佛身亦如是,不从无因缘,亦不从少因缘,诸善法因缘具足故,生诸佛身。如镜中像,众因缘和合故有,众缘离故无;诸佛亦如是,有诸因缘故出现,诸因缘散故灭。 [0747c27] 「善男子!应如是观诸佛来去相,一切诸法相亦应如是知。」 [0747c28] 昙无竭语萨陀波崙:「善男子!汝能知诸法相不来不去,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亦必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何以故?一切法无障碍故。」 [0748a02] 问曰: [0748a03] 释提桓因何以化作文陀罗华与萨陀波崙? [0748a04] 答曰: [0748a04] 释提桓因爱乐佛道故,常供养诸菩萨。 [0748a05] 复次,释提桓因欲摄众生令入佛道故,现天王身,以华与萨陀波崙。萨陀波崙一心求佛道故,诸天来供养;众生见者,皆亦发心。释提桓因为引导众生故,供养萨陀波崙。 [0748a09] 有人言:「释提桓因深爱敬萨陀波崙,上品来试已,令身体平复,今复以华与之。释提桓因力能与一切人华,以众生无福力故,设当与者,华即变坏;萨陀波崙福德成就故,得必不变,是故与;若一切菩萨供养师时不尽与。」 [0748a14] 应守护供养者,先已说因缘,所谓割肉出血,试以成亲旧故守护。复次,释提桓因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汝因缘力故,饶益百千等众生。」 [0748a17] 萨陀波崙取华,如其意,供养昙无竭。 [0748a18] 萨陀波崙初闻师名,后眼见闻法断疑故,以身供养。长者女等亦効萨陀波崙,以身施萨陀波崙。 [0748a20] 问曰: [0748a20] 萨陀波崙以身供养昙无竭,昙无竭福田大,女何以不以身供养,而与萨陀波崙? [0748a22] 答曰: [0748a22] 女人智短着多故,不用舍本师而供养他。又以女身罪秽,心虽清白,为外有讥谤故。 [0748a24] 问曰: [0748a24] 长者女初舍父母,已属萨陀波崙,今何以复以身施? [0748a26] 答曰: [0748a26] 初舍父母,共萨陀波崙诣昙无竭,为法故供养,亦不自以身施,父母亦不以施萨陀波崙;今见萨陀波崙问甚深义,昙无竭为解说,释提桓因欢喜供养,是故发欢喜心,以身供养,以自在心故。 [0748b01] 又一切女身无所繫属,则受恶名。女人之礼,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是长者女等,虽道路共来,不得久无所属,是故自以身施,而作是愿:「如师所得,我等亦当得之。」 [0748b05] 尔时,萨陀波崙欲以此女供养昙无竭,虑其嫌恨故问:「汝等实以诚心供养,我当受汝。」 [0748b08] 诚心者,不自用心,随所处分,如无心物。 [0748b09] 诸女人等言:「实以诚心。」 [0748b09] 即时,萨陀波崙以长者女并诸侍女及五百乘车,奉上昙无竭。 [0748b11] 萨陀波崙欲除世人常疑,谓其欺诳长者,将诸女来,是故尽以布施,明已无着。 [0748b12] 复次,萨陀波崙如空中声,所闻得解欢喜,如世人所贵内外物尽以供养,欲深入檀波罗蜜门故。 [0748b15] 释提桓因知萨陀波崙爱贪等烦恼未尽,而能尽舍内外布施,无复遗余,故赞言:「善哉!」以过去佛为喻:行难事故,得难得果报,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48b18] 问曰: [0748b18] 若昙无竭欲令萨陀波崙善根具足故受——善根者,所谓具足檀波罗蜜——何以故还与萨陀波崙? [0748b21] 答曰: [0748b21] 昙无竭大智方便,令萨陀波崙大得福德而无所失,是谓上受。萨陀波崙至诚心施,断诸贪着,不望还得,福德具足。昙无竭思惟萨陀波崙远来而于五欲心不染着,旧人供养为善,是故还与。又闻诸女先以身上萨陀波崙,人非财物,欲遂其本意故。又是诸女世世为萨陀波崙弟子。如是等因缘故,还与萨陀波崙。 [0748b28] 问曰: [0748b28] 诸大菩萨说法不应疲极,何以入宫? [0748b29] 答曰: [0748b29] 随世人法故。又众香城中众生,不常求道,或时厌息,受五欲乐;诸天常受五欲故,妨废求道。有菩萨所住国,常勤精进,不受五欲。是众香城众生本愿杂受,昙无竭随其志愿,欲引导之,故生其国。是故以众生听法疲惓,起入宫中。又未得道者,法虽微妙,常闻故生疲厌心,是众中有是人故。又昙无竭在是中受富乐,人法故,日没应息。 [0748c08] 是时,萨陀波崙作是念:「我为法来,不应坐卧。」 [0748c09] 问曰: [0748c09] 为法故何以不应坐卧? [0748c10] 答曰: [0748c10] 无是定法。此人大欲、大精进、恭敬法故,自作是念:「我若坐卧,则是懒惰。我初求法时,身尚不惜,何况疲惓!」是故不坐卧。大欲、大精进与坐卧相违故。又坐、卧则不勤力,行、立则勤力精进,是故常住二威仪以待师出。 [0748c15] 问曰: [0748c15] 萨陀波崙先知师七岁不出不? [0748c16] 答曰: [0748c16] 初来不知故。 [0748c16] 又复昙无竭亦常七岁不出,以因缘故,自誓七岁入定。萨陀波崙自誓:「师未出,终不坐卧。」 [0748c18] 又大人,世间法尚不自违,何况为道法! [0748c19] 又以初求法时,尚不惜身,今立七岁,何足为难! [0748c21] 问曰: [0748c21] 人身软弱,何能七岁不坐不卧? [0748c21] 答曰: [0748c22] 是时人寿命长,虽复七岁,如今七日。 [0748c22] 又好世人身福德力大,虽立七岁,不以为难。如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结誓:「我脇不着席,要尽得声闻所应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罗汉。」作四阿含优婆提舍,于今大行于世。此人于恶世尚尔,何况萨陀波崙生于好世! [0748c28] 又身力虽弱,以心强故,能办其事。 [0748c29] 复次,一心求佛道者,十方诸佛所念;诸大菩萨及求佛道诸天益其气力,围遶守护,是故虽住立七岁而不疲极。 [0749a02] 问曰: [0749a02] 昙无竭入三昧,何以乃至七岁? [0749a03] 答曰: [0749a03] 先已答:好世人寿长,虽七岁不以为久。 [0749a04] 又昙无竭宫殿、婇女、微妙五欲与天相似;萨陀波崙等新发意者,心未柔软,疑昙无竭虽说空法、赞叹离欲,谓其心未能舍。是故七岁三昧,欲以除众疑故,生贵敬心。闻昙无竭七岁三昧,心、口相应能说、能行,则信受其语,易可得度。譬如痈疮未熟,医则不破,但以药涂令熟,熟则易破。 [0749a11] 复次,欲受心生实乐故,入无量三昧。复次,说法有二种:一者、口说法,二者、身现法。今欲以身现法故,入无量三昧,令众生知摄心入慧,得如实智。菩萨三昧者,如菩萨义中说。行般若、方便力者,如〈方便品〉中说。 [0749a16] 萨陀波崙于七岁中,三恶觉观不生,不味于味。是人虽未破烦恼,而集诸善法故,制诸烦恼,不令得生;但一心念:「昙无竭何时当出?我当从闻般若。」 [0749a19] 过七岁已,作是念:「我当为昙无竭敷坐处,扫洒庄严。」 [0749a21] 问曰: [0749a21] 萨陀波崙云何得知过七岁已,昙无竭当出? [0749a22] 答曰: [0749a22] 有人言:先曾七岁展转闻知。 [0749a23] 有人言:昙无竭初入三昧时,自说七岁为限。如释迦文尼佛告阿难:「我欲一月、二月入禅定。」阿难以告四众。 [0749a25] 萨陀波崙深爱佛法、敬重昙无竭故,供养庄严说法处。出家菩萨但庄严其心,诣师受法;在家菩萨则庄严说法处,华香供养。 [0749a28] 复次,萨陀波崙作是庄严,欲令昙无竭知其爱法、欲法相,深心信乐,故现是事;是故生心,共五百女等,展力扫洒,自以其金、银、珍宝敷座。 [0749b02] 萨陀波崙等虽自有妙好茵褥,为爱法情至故,以身所着上衣敷座。 [0749b04] 求水洒地,魔隐蔽故,求不能得。此中自说因缘:「魔作是念:『若萨陀波崙求水不得,其心则劣,志愿不满故。又令自鄙其身,我薄福德故,为供养法,求水不得,以自轻忧愁覆心故。』」 [0749b09] 福德不增、智慧不照不明者,诸忧愁烦恼覆心故,诸福德、智慧不能照明;譬如日障蔽故,其照不明。 [0749b11] 魔知其心大,不可沮坏,但小沮坏,令其稽留。 [0749b12] 尔时,萨陀波崙自刺其身,出血洒地,欲以淹尘。人血肉虽臭,以其至心求水不得,意不分别香臭好恶,为欲淹尘,不惜身命。又萨陀波崙深心爱着般若波罗蜜故,无所爱惜。 [0749b16] 有人言:「多有诸天龙、鬼神等常随逐萨陀波崙,佐助守护,是故所出之血变为香水。如羼提仙人被割截时,血化为乳。」 [0749b19] 又以无量福德成就故,随愿即成。 [0749b20] 问曰: [0749b20] 若福德成就,随愿即得,魔不应隐蔽其水? [0749b21] 答曰: [0749b21] 是菩萨新发意能成小愿,未能却魔。 [0749b22] 此中萨陀波崙自说出血因缘:「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数数丧身,未曾为法。」 [0749b24] 问曰: [0749b24] 若萨陀波崙爱法,刺身出血,若其身死,谁复听法? [0749b25] 答曰: [0749b25] 是事如破骨出髓中答。又此中诸天、大菩萨守护故,令其不死。又复恶魔知其心不可沮坏,水则还出。萨陀波崙等皆无异心者,如人初习慈心,欲为众生及为般若波罗蜜故,不惜身命;既得利刀割身,以痛自逼故,心生悔恨,是名异。 [0749c02] 是菩萨信力大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报故,不计是苦。又以深悲心爱念众生,虽受种种苦恼,不以为难;譬如慈母爱子,虽为子长受勤苦不净,不以为恶。又复见诸法实相毕竟空故,知是身但是虚诳和合;破是虚诳故,割截身时,不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魔不得其便者,如人有疮则受毒;菩萨若有贪欲、忧愁疮者,魔得其便。以出血洒地,心不忧愁故,魔不得便。如萨陀波崙心,五百女人心亦如是,敬重萨陀波崙故;见其刺身,应有忧愁,以其愿得满故,不以为愁。尔时,释提桓因见是事已,叹未曾有者,是人未得无生忍,诸烦恼未断,为供养法故,不惜身命,如诸离欲人无异;割截其身,如断草木。初心既尔,后心转增。 [0749c17] 复次,未曾有者,此中释提桓因自说因缘:「萨陀波崙爱法乃尔,以刀自刺等。」 [0749c19] 释提桓因作是心欢喜已,赞言:「善哉!」赞其爱法、乐法,勤心精进。以过去佛为喻:「非但汝今辛苦,过去诸佛求般若亦尔。」 [0749c22] 萨陀波崙闻释提桓因安慰其心已,如火得酥,转更炽盛,作是念:「我既敷座洒地,当于何处得好名华庄严法处?」 [0749c25] 问曰: [0749c25] 不见水时,何以不作是念:「当于何处得水洒地?」 [0749c26] 答曰: [0749c26] 萨陀波崙以先有水处,即时皆无,知魔所作;是故自于四大分中刺水分洒地。身中水种虽多,血是命之所在,是故刺以洒地。 [0749c29] 华不自有,昙无竭出时欲至,不容远求;又所须复多,当以遍覆其地,是故生念欲得。 [0750a02] 帝释知其念,即以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三千石与之,足以周事。帝释所以不以人华与者,欲令发希有心故。 [0750a05] 萨陀波崙受华已,分作二分:好者留以说法时散,余者覆地。其国俗法以华覆地,令行其上,以为供养。 [0750a07] 尔时,昙无竭如其先要,满七岁已,从三昧起,与无量百千众恭敬围绕,直趣法座,为说般若故。 [0750a09] 问曰: [0750a10] 若诸菩萨入微妙三昧中,谁能令起? [0750a10] 答曰: [0750a11] 行者初入时,自作限齐,然后入定;时至,其心自在从三昧起,悲心故而生觉观。如一比丘,入灭受定三昧时,自期闻犍搥时当起。既入已,时僧坊失火,诸比丘惶懅,不打犍搥而去。尔时,过十二岁已,檀越更和合众僧欲起僧坊,方打犍搥;闻犍搥声起,即身散而死。后诸得道者,说其如此。 [0750a18] 复次,有人言:法性生身大菩萨,如诸佛常入三昧,无散乱麁心;以神通力故,能说法、飞行度脱众生。世俗法故,有出入三昧相。是故虽入微妙三昧而能还出,以大悲心牵故;譬如呪术出龙。大众围绕者,是内眷属;恭敬散华、烧香,随从而出,为说般若波罗蜜故。说般若波罗蜜者,因世谛名字语言,欲示众生第一义不动相故。萨陀波崙见昙无竭,即得清净欢喜,乐遍其身,如比丘入于三禅。所以者何?多欲众生,虽非净妙,得犹喜乐,何况得见真功德庄严身者! [0750a29] 萨陀波崙从空中佛闻昙无竭,即生大欲,得诸三昧,见十方诸佛,复闻十方诸佛说先世因缘:「唯有昙无竭能度汝耳。」闻是已,增益其心,渴仰欲见,是故中道欲卖身供养。今于众香城七岁不坐不卧欲见昙无竭。如是渴仰,欲乐来久;如人热渴所逼,得浊煖潦水,犹尚欢喜,何况得清冷美水!既以渴仰情久,又昙无竭功德大,是故悦乐。 [0750b08] 问曰: [0750b08] 乐有四种,何以但说第三禅乐,而不说上地定乐及解脱乐? [0750b09] 答曰: [0750b09] 以欲界众生,于三受中多贪乐受。闻涅槃乐无所有,则心不乐喜;以上四禅中断苦乐故,心亦不乐;第三禅中乐,乐之极。 [0750b12] 复有人言:萨陀波崙新发意未入细深妙定故,见昙无竭发大欢喜,似如三禅乐。萨陀波崙自觉我大欢喜故,即时舍喜,得清净法性,遍身安乐,是故以三禅乐为喻。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九
大智度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一百)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0750b25] 【经】 [0750b25] 「尔时,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散天曼陀罗华,头面礼毕,退坐一面。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告萨陀波崙菩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受!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善男子!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诸法不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动。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诸法无畏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畏。诸法一味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一味。诸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诸法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生。诸法无灭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灭。虚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大海水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须弥山庄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庄严。虚空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色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地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水种、火种、风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空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如金钢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诸法性不可得故,当知般若波罗蜜性亦不可得。诸法无所有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等。诸法无作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作。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 [0750c23] 「是时,萨陀波崙菩萨摩诃萨即于座上得诸三昧,所谓诸法等三昧,诸法离三昧,诸法无畏三昧,诸法一味三昧,诸法无边三昧,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虚空无边三昧,大海水无边三昧,须弥山庄严三昧,虚空无分别三昧,色无边三昧,受、想、行、识无边三昧;地种无边三昧,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无边三昧;如金钢等三昧,诸法无分别三昧,诸法不可思议三昧——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 [0751a03] 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崙得是六百万三昧门,见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以如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萨陀波崙菩萨从是已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常不离诸佛,生于有佛土中。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一切众难皆悉已断,在所佛土随愿往生。须菩提!当知是般若波罗蜜因缘,能成就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得一切种智。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学六波罗蜜、欲深入诸佛智慧、欲得一切种智,应受持是般若波罗蜜,诵、读、正忆念、广为人说,亦书写经卷,供养、尊重、赞叹,香华乃至妓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母,十方诸佛所尊重故。」 [0751a22] 【论】 [0751a22] 释曰: [0751a22] 昙无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观无胜己者,于是而坐。 [0751a23] 尔时,萨陀波崙菩萨知坐已定,到昙无竭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0751a27] 昙无竭见其坐已,知从远来,不惜身命,种种勤苦,为欲闻法。初相见时,日垂欲没,少时闻法;昙无竭以日没故,起入宫中。今为法故,七岁渴仰,不生异心;垂欲出时,以血洒地,知其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决定无疑,堪受教化。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谛听!」 [0751b04] 上疑诸佛来去,已断;今但欲闻甚深般若波罗蜜,是故为说「般若波罗蜜相」。 [0751b06] 「般若波罗蜜相」者,如先诸法平等义中说。 [0751b07] 或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力故,观诸法皆平等;非诸法性性自平等。是故,昙无竭言:「诸法平等故,般若波罗蜜平等。」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初观诸法平等是因,决定心得般若波罗蜜是为果。 [0751b11] 问曰: [0751b12] 观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别为因、果? [0751b13] 答曰: [0751b13] 般若及诸法虽一相、无二无别,行者初观时是因,观竟名为果。如须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众,因时名集,果时名苦。 [0751b16]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罗蜜平等。 [0751b17] 问曰: [0751b17] 应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说平等?因不平故有平等,因平故有不平。于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0751b20] 答曰: [0751b20] 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说则无解者;是故若分别不等,则生诸烦恼,三毒增长,所谓憎怨,爱亲;爱善,憎不善。 [0751b23] 菩萨住是二等中,观一切法皆平等:住众生等中,怨亲、憎爱皆悉平等,开福德门,闭诸恶趣;住法等中,于一切法中忆想分别、着心取相皆除灭,但见诸法空,空即是平等。 [0751b27] 有人得是诸法平等空,直趣菩萨道,于空不戏论;有人虽得平等而生戏论:「若观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于平等即是不等。是故此中为「真平等」故说「般若波罗蜜等」,非是戏论。 [0751c02] 离平等、不平等二边,是般若波罗蜜相。 [0751c03] 问曰: [0751c03] 平等者,于般若波罗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说「离等是般若波罗蜜相」? [0751c05] 答曰: [0751c05] 经中但说「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着,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平等相自性离,色等诸法自相离故。」 [0751c07] 离义,如〈相无相品〉中说。 [0751c08] 得此诸法平等,又于平等离,安住空中,空中则不动——戏论不能动,诸烦恼山亦不能动,无常时亦不能动。所以者何?于一切法得实相故。菩萨住是二空,得不动般若波罗蜜,是则究竟。 [0751c13] 若有念,即是有相着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无动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诸相灭故。 [0751c15] 若不念是般若,或迷闷无所趣向,有戏论者,在大众中则生怖畏;或于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说「无怖畏相是般若波罗蜜」。 [0751c18] 是人虽不决定取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于大众中有难论诸相者,心无所畏,于诸法得无相故。又入无生法忍时,知一切法不可得,于是中亦无所畏。所以者何?是菩萨善通达一切法故。 [0751c23] 复次,一切法一相,所谓性空;是故般若波罗蜜随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0751c25] 问曰: [0751c25] 上已说诸法平等,今何以更说一味? [0751c26] 答曰: [0751c26] 空,或时有味,或时无味。若行者为诸见取相分别好丑筹量,尔时得是诸法平等空心,大欢喜故名为味。如人为热渴所逼,得清冷水,以为真味无比,随时用故名味。真实毕竟空,则无味、不味。 [0752a01] 复次,一味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缘、所观皆为一味;空智力大故,余法皆随而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时,虽异物和合,皆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色等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别异;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边名为相,若有、若无。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无相即是无边;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 [0752a10] 复次,有人言:边有二种:常边、断边,世间边、涅槃边,恶边、善边等。此中无如是等诸边故,名为无边般若波罗蜜。 [0752a12] 复次,有人言:边名前际、后际。世间无始故无前际,入无余涅槃故有前际;不复更出故无后际。如是等分别诸边,着世间故畏涅槃。是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是一切边,但闻诸法实相无入无出。 [0752a17] 问曰: [0752a17] 诸法平等、诸法离皆是无边,何以复别说? [0752a18] 答曰: [0752a18] 有人知诸法平等、知诸法离,则不须说;若有人取相,着是一味,故说无边。 [0752a20] 昙无竭非但为萨陀波崙故说,萨陀波崙亦不但自为故问,但为众生有种种心、种种行故,于般若波罗蜜相中略说。 [0752a23] 无生、无灭,如先种种因缘「破生灭」中说。虚空无边,如摩诃衍虚空譬喻中说。大海水无边、须弥庄严,先未说故,今当略说。 [0752a25] 问曰: [0752a25] 虚空,无为、常法故无得其边者,可言无边。大海水在四天中,绕须弥山,有由旬数量,有人能渡,何以言无边? [0752a28] 答曰: [0752a28] 无边有二种:一者、实无边,二者、人不能到故无边。海亦有二种:一者、可渡;二者、绕须弥山在九宝山里,广八万二千由旬,世间人不能得边,故言无边。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度。如外道凡夫能生禅定船,度欲界、色界海;无色界如大海,深广则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诸贤圣人智慧、禅定翅力,破诸法邪相、得实相,故能度,是故说大海譬喻。 [0752b08] 问曰: [0752b08] 须弥山一色,何以言庄严? [0752b09] 答曰: [0752b09] 外书说须弥山一色,纯是黄金。六足阿毘昙中说:须弥山四边,各以一宝成,金、银、颇梨、琉璃庄严。若诸鸟随所至方,各同其色。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以身围绕七匝。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憙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城中高处作殿,名曰最胜,四边有四大园。四天王在四边,有山名游乾陀,各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四大海水,诸阿修罗宫及诸龙王宫殿;游乾陀等九宝山,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诸余星围绕庄严。如是等种种杂饰以为庄严,视之无厌。 [0752b21]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六波罗蜜果报故,作转轮王、梵、释天王、净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报,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时,受此果报庄严。般若波罗蜜具足时,则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毘跋致菩萨、诸佛道果庄严。 [0752b27] 如须弥山,上、下皆有庄严。般若波罗蜜庄严亦尔,未具足时,诸天王等庄严;具足已,诸道果庄严。如须弥山者,劫初立时,四边大风吹,聚地之精味,积为须弥山;更有风吹,令坚而成宝。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坚实牢固和合以为般若。如须弥山,四边大风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外道、戏论及诸魔民所不能动。如须弥山顶四园,诸天到者,受种种乐;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顶,到四禅等诸定园中,受种种乐。 [0752c09] 复次,有人言:须弥山,众鸟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0752c11] 如虚空无分别者,虚空无分别是内是外、是远是近、是长是短、是净是不净等;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般若中,亦无内外、善不善等分别。 [0752c14] 如五众无边者,五众常遍满世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远离于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0752c17] 复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尘则无方,无方故无边;无色法,无形故无此彼,无此彼故无边。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一切法,分别色乃至微尘、分别无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见决定有常、乐、我、净。是故说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0752c22] 乃至虚空六种,亦如是。如金钢等者,如天王所执金钢,无憎无爱,随所用处,无不摧碎;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断一切结使烦恼颠倒及习皆灭,故名为如金钢。如金钢三昧相应智慧观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罗蜜观诸法平等亦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观诸法平等,然后得是三昧。诸法无分别者,世间凡夫烦恼力故,种种分别诸法;得诸法实相,则皆破坏、变异。是故圣人得般若波罗蜜,不随忆想分别诸法,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若得诸法变异时,则不忧愁,以先来不分别取诸法相故。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无因缘、若少因缘而起者;若从因缘生,则无自性。性者,名本有决定实事。若性从因缘和合边生,当知未和合时则无;若先无今从因缘和合有者,则知无性。若从因缘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应独有;如是有为法则无。是故言「一切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性亦尔」。 [0753a13] 诸法无所有等故者,诸法性不可得故,众因缘亦不可得;众因缘亦不可得故,皆是无所有;入无所有中故,则皆平等。所以者何?有,故有分别;无,故无分别。如草香、栴檀香,烧时有分别,灭时无分别。诸法无作者,众生空、法空故,则皆无作。众生所作者,所谓十善、十不善等。法作者,所谓火然、水流、风动、识能识,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色等乃至一切种智,先已破。破众生故无作者,破法故无所作;但凡夫人颠倒覆故言:「我有所作。」 [0753a23] 诸法不可思议者,色等一切法不得决定——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实、若空,若我、若无我,若生灭、若不生灭,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若有、若无等种种门分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所以者何?是法皆从心中忆想分别生,亦不可决定;一切法实性,皆过心、心数法、出名字语言道。如前品说:「一切诸法平等,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亦尔,观是法故生。 [0753b03] 是时,萨陀波崙即于坐上得诸三昧。 [0753b04] 问曰: [0753b04] 萨陀波崙先已知诸法空相,今种种勤苦,住立七岁,见昙无竭得何等利益? [0753b06] 答曰: [0753b06] 萨陀波崙先见诸佛,得诸三昧,贵重般若波罗蜜生着相;今昙无竭七岁从定起,为说般若破其着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罗蜜令其空。是故说:「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诸法离相,乃至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不可思议。」不令轻贱余法、贵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着。般若波罗蜜虽毕竟清净,多所饶益,复不可取相而生着心;如热金虽好,不可手捉。萨陀波崙得是教化,断般若中着心,即得诸法等诸三昧。 [0753b16] 句句解说,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惟,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如风中灯不能照明,在静室闭门,明乃遍照。 [0753b20] 先已欲界心散乱故,智慧力未成就;今入摄心中,所闻诸法皆名三昧,能破诸烦恼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风未至,未成为氷,则无坚用;若成冻氷,能有所蹈。 [0753b24] 得如是等六百万三昧门:萨陀波崙得闻昙无竭所说法,得诸法中大智慧明,所谓种种诸法实相门。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萨陀波崙禅定心中,变为三昧。 [0753b27] 今欲说三昧、智慧今世后世果报故,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在大众中说般若,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萨陀波崙从昙无竭得是三昧,于三昧中见十方佛在大众中说般若亦如是。须菩提!萨陀波崙从是以后深爱乐法故,多集诸经,广诵多闻。如阿难,佛所说皆能持;萨陀波崙亦如是,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即于是世常不离佛。」如是等名为今世果报。舍身常生有佛国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梦中初不离见佛。地狱等诸难皆已永绝,随意往生诸佛国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罗蜜、集无量功德故,不随业生。萨陀波崙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供养诸佛,度脱众生,集无量功德;譬如豪贵长者,从一会至一会,乃至今在大雷音佛所,净修梵行。若有欲求般若波罗蜜者,当如萨陀波崙菩萨,坚正一心,不可倾动! [0753c16]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因缘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诸菩萨等得般若者,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戏论等出家罪垢,皆悉除灭,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一切功德成就。得一切种智者,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波罗蜜者,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 [0753c23] 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皆应受持,乃至华香、妓乐。 [0753c25] 须菩提虽常乐空行,佛共说般若,又得无诤三昧,故不应嘱累。 [0753c26] 阿难得闻持陀罗尼,又常亲近世尊,故广嘱累。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九十
[0753c29] 【经】 [0753c29] 尔时,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师不?汝是佛弟子不?」 [0754a01] 阿难言:「世尊!佛是我大师,脩伽陀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 [0754a02]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供给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阿难!我身现在,汝爱敬供养供给,心常清净;我灭度后,是一切爱敬、供养、供给事,当爱敬、供养般若波罗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阿难!若有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赞叹,华香、幡盖、宝衣、灯烛种种供养,当知是人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0754a14] 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富楼那弥多隷耶尼子、摩诃俱絺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犍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0754a20] 【论】 [0754a20] 问曰: [0754a20] 佛已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着不取相,今何以种种因缘嘱累是法,似如爱着? [0754a22] 答曰: [0754a22] 诸佛大慈悲心,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于娑罗双树间,以金钢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何况经法多所饶益而不嘱累! [0754a25] 又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慇懃嘱累:「汝当好受持无令忘失!」 [0754a28] 是故佛虽于一切法无憎爱、常寂灭相,而嘱累是般若。 [0754a29] 问曰: [0754a29] 阿难是声闻人,何以以般若波罗蜜嘱累,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萨? [0754b02] 答曰: [0754b02] 有人言:阿难常侍佛左右,供给所须,得闻持陀罗尼,一闻常不失。既是佛之从弟,又多知多识,名闻广普,四众所依,是能随佛转法轮第三师。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又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嘱累。 [0754b08] 弥勒等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至随所应度众生国土——弥勒还兜率天上,毘摩罗鞊、文殊师利亦至所应度众生处。佛又以是诸菩萨深知般若波罗蜜力,不须苦嘱累。 [0754b12] 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佛慇懃嘱累。 [0754b13] 问曰: [0754b13] 若尔者,《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 [0754b14] 答曰: [0754b14] 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 [0754b18] 问曰: [0754b18] 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嘱累菩萨? [0754b20] 答曰: [0754b20] 般若波罗蜜非祕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毒为药。 [0754b22] 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 [0754b27] 问曰: [0754b27] 先〈见阿閦佛品〉中嘱累,今复嘱累,有何等异? [0754b28] 答曰: [0754b28]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拘舍罗品〉。 [0754c03]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0754c07]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0754c14]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0754c19]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于大珍宝聚中最胜。佛知灭度后,多有怨贼欲毁坏者,品品嘱累犹尚无咎,何况二处! [0754c21] 问曰: [0754c21] 若嘱累,何以乃尔慇懃郑重? [0754c22] 答曰: [0754c22] 佛随世俗法引导众生,譬如估客主,欲远出他国,虽以财宝嘱累于子,大价妙宝偏独慇懃,以其子未识妙宝价重故。余人以估客主是识宝价人而慇懃嘱累,必知其贵;若闻其子赞说宝价,则不信之。佛亦如是。 [0754c27] 复次,若于余人异众中赞叹般若嘱累,人则讥佛自称赞法,疑而不信;自于弟子中嘱累,则无嫌。 [0755a01] 复有人言:佛上品中说寂灭相无戏论,是一切智,是中无有决定法可取,则人以为无所可贵;今慇懃嘱累,则知佛不着空法。一切众生中,爱念般若无过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贵重是般若而慇懃嘱累。 [0755a06] 有人言:佛欲现中道故嘱累:先说诸法空,以遮有边;今慇懃嘱累,则破无边,是则中道。若人谓佛贪心爱着此法,佛以种种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空相;若人谓佛堕断灭中,是故慇懃嘱累。如是,则离二边。 [0755a10] 问曰: [0755a10] 佛知阿难是弟子,何以故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师不?」 [0755a12] 答曰: [0755a12] 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等,有少因缘故作弟子,欲于佛所取射法,佛不为说,于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须尸摩为盗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0755a16] 又复外道等谓阿难不得已而在佛边——阿难曾作外道弟子,着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亲族,尊重故给侍。 [0755a18] 以如是等事故,于大众中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当随我勅。 [0755a20] 是故阿难为欲令人信故重答。 [0755a21] 佛告阿难:「弟子所应作法,汝尽具足。」 [0755a22] 弟子法者,所谓以善身、口、意业供给师。有弟子心好,身、口业不称;有弟子身、口业好,而心不称。若弟子以善心深爱乐师,身、口相称,不惜身命、不难懃劳,自舍其心,随师教勅——阿难尽具足此事。 [0755a26]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恭敬于我,我灭度后,恭敬般若,亦当如是。」 [0755a28] 问曰: [0755a28] 般若是诸佛师,而阿难何以不恭敬其师,而恭敬佛? [0755a29] 答曰: [0755a29] 阿难虽得初道,漏未尽故,不深知法实,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难:「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0755b03] 复次,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明、金色身,多爱敬;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无形、无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视之,皆无厌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0755b06] 佛在世时,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 [0755b08] 问曰: [0755b08] 一嘱累则足,何以至三? [0755b08] 答曰: [0755b09] 佛深爱般若波罗蜜故三嘱。 [0755b09] 问曰: [0755b09] 若深爱者,何限于三? [0755b10] 答曰: [0755b10] 诸佛常法,语不过三。若过三不从,执金钢神则以杵拟之;又执金钢神意:若过三不从,则是逆人,便当杀之。是故佛问不过三。 [0755b13] 复次,若一说,犹缓;过三,太急,似如凡夫贪着者。 [0755b14] 复次,受者心有三种,钝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难虽复利根,心向声闻,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0755b17] 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然余灯,其明转多。莫作最后断种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绍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 [0755b22] 问曰: [0755b22]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罗蜜,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毕竟寂灭相」,今何以言「莫令断灭」?譬如虚空,谁能灭者? [0755b24] 答曰: [0755b24]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 [0755b27] 凡人闻般若波罗蜜微妙,即生着心,取般若相,分别诸法,所谓是善、是不善,是世间、是涅槃等;以分别故,于是法中生着心,着心故鬪诤,鬪诤故起诸罪业——如是人名为灭般若波罗蜜。 [0755c03] 佛告阿难:「汝当如般若波罗蜜相,莫着文字语言,教化众生。」是名不灭。 [0755c05] 「阿难!随般若在世几时,则知尔许时佛在世」,如经中广说。 [0755c06] 佛慇懃嘱累,在会众生有疑,是故佛说嘱累因缘,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 [0755c11] 又法宝不离佛宝。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名为佛,得法宝故名为佛。法宝即是般若波罗蜜。如人从佛得利,乃至得解脱涅槃;若人于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是故说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说法无异。 [0755c17] 「阿难!若有人听受般若,及书、持等,当知是人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 [0755c18] 问曰: [0755c18] 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不? [0755c20] 答曰: [0755c21] 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谓听法者有二种人:一者、但听而不信受行,二者、听而信受奉行。如弟子不听、不信受行师语,是名不听;若以一心听闻,信受奉行,厌世、爱涅槃,离小乘、乐大乘——作如是听受,是名真听。诵、读亦如是。 [0755c26] 正忆念,随如佛意,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如所闻受持,及其义解、为他人解说,恭敬、尊重、供养、赞叹、花香等。初始微薄,乃至正忆念、为他人说,其心转厚,功德转多,牢固不动。 [0756a01] 若闻师说、若见经卷、花香等供养——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养者,福德重;不知者供养,福德微薄。福德纯厚者,转身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转身得三福报,偿众罪已,久后亦必当得佛。 [0756a06] 此中佛总说福德纯厚、微薄,渐渐皆当见十方佛、闻佛所说,渐渐具足六波罗蜜,皆得作佛。 [0756a08] 佛以佛眼见般若有如是大利益众生故,慇懃嘱累。 [0756a09] 问曰: [0756a09] 是诸大阿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何况大欢喜! [0756a11] 答曰: [0756a11] 诸大阿罗汉,虽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是故大欢喜。 [0756a14] 复次,此诸大弟子已证实际。实际者,即是空、无相、无量,无所分别。佛以此寂灭法,种种分别名字、语言、譬喻广说,亦不坏法性,又不与世间相违;诸阿罗汉是法中证故大欢喜。 [0756a18] 佛善说是空、无相、无量、寂灭法,诸余大众未悉漏尽,信力深故,亦大欢喜,言:「此法能尽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0756a20] 如是等无量因缘故,大众皆欢喜。 [0756a21] 问曰: [0756a21] 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0756a23] 答曰: [0756a23] 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 [0756a26]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 [0756b04] 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 [0756b06] 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 [0756b14] 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0756b16] 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0756b24]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修多罗者,是四《阿鋡》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为修多罗。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结戒:应行是、不应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毘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释。 [0756c06] 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0756c09] 究摩罗耆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此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其中兼出经本、禅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十万言。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已下,法师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不复备其广释。得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大智度论卷第一百
卷九十一至卷一百(91-100)终。返回《大智度论》。
1-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0,81-90,91-100。
【Chanworld.org】来自CBETA版。2018.10.06-2018.10.0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