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藏传佛教

  我国藏传佛教开始于西元七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又大弘佛法,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1203年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藏文大藏经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着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着数量庞大,这些译着都非常重要。西藏的佛法以密教最为普遍,最为突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显教方面,西藏格鲁派(黄教)各大寺都推行以因明、俱舍、戒律、中观、瑜伽(现观)五科佛学为中心的教学制度,从玄奘、义净的记载来看,可以说这是继承了当初印度那烂陀寺遗留的学风和规范。

  藏语系佛教先后也有不同的宗派产生。由于传承、传译、讲说和依据的不同,也逐渐形成了若干大小的教派。有从前弘期传承下来的宁玛派,有阿底峡尊者传给敦巴一系的迦当派,有马尔巴译师传给密勒日巴一系的噶举派,有卓弥译师传给昆宝王一系的萨迦派,有由宗喀巴改革创建的格鲁派(又名嘎登派)。此外还有些传布不广、影响不大的派别,如觉曩派、希结派、觉宇派、霞鲁派等。这些教派,各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学说和修持方法。尤其是格鲁派,是十四世纪末的宗喀巴大师(1357-1419)继承上代的传承,在学说上加以整理和发扬,在僧伽制度上加以整顿和改革而创立的教派即黄教,在当时的蒙藏族地区最为盛行。

【名词解释】

  • 苯教:为藏地雪域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一种多神教,后佛教传入藏地时成为阻挠佛教的一种势力,长期与佛教为敌,直至佛教日渐兴盛而逐渐没落,后为了生存开始引入大量佛教经典。
  • 朗达玛灭法:九世纪时的西藏国王,以大肆破坏佛灭法而闻名。西元836至842年在位。本名达玛,但因其破坏佛教的行为暴虐如“牛”,所以被称为“朗达玛”。他是赤松德赞(俗称为赛那累)的四子,赤祖德赞(俗称热巴巾)的哥哥。热巴巾因在位期间大力保护佛教,而招致苯教徒的反感及杀害,死后,贵族大臣拥立朗达玛为赞普。
  • 阿底峡尊者: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阿底峡尊者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后人对这个称呼的解释很多,但多不可置信。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字诂》引宗喀巴和《噶当教法史》的说法,是有“卓越,优胜”等义,由此推测,这个名称由梵语音译而来)。
  • 因明:为五明之一,属于伦理之学,相当于社会科学中的逻辑学。
  • 声明:五名之一,即声韵学。
  • 医方明:即医药学。
  • 宗喀巴大师: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创建者。他的原名叫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之一。“宗喀巴”原义即是宗喀地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