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論壇

<- 社交登陸。【論壇使用幫助】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獨秀

4
2 Users
0 Likes
404 查看
forum
(@forum)
會員
已加入: 3 年 前
帖子: 669
Topic starter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獨秀(上)

近年來,海內外中文界流行對中國近代史一些傳統定論進行否定的做法,這些新說辭最初讓我感到頗為新鮮,那時,我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還極為有限,因此,對這些新說法,包括否定孫中山所作所為的講法,我一度抱認同的態度,將其看成是對中共宣傳的澄清。正是以這樣一種心態和狀態,我開始了我第一本書《雙魔記: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故事》的寫作。為寫這本書,我通讀了不少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書,比如,我讀了兩本英文蔣介石傳,一本書的作者對蔣介石抱更加負面的態度,另一位作者以更正面的態度來寫蔣介石,我還閱讀了已故美國加州大學歷史系華裔教授徐中約先生寫的中國近代史的中英文兩種版本,可以說,我寫《雙魔記》,寫著寫著,對孫中山的看法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走過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不過,我的書里仍然留下了一絲起初對孫中山持否定態度的痕迹。今天,讓我來分享一下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入了解之後如何看待孫中山和袁世凱的一些想法,並附帶評論一下陳獨秀,以便與孫中山的聯蘇進行對照。本文題目里的人名順序是孫中山在先,袁世凱在後,但由於我對袁世凱的評論比較簡短,對孫中山的評論會比較長,因此,正文的順序是先評論袁世凱,再評論孫中山,在評論孫中山的最後段落里插入對陳獨秀的評論。

袁世凱享有清末立憲派的名聲,有些中國人評判人物或事物時常常只看名稱或標籤,他們因此認定,袁世凱會立憲,孫中山應該給袁世凱以立憲的機會,而不應該從事武裝抗爭,甚至有人將孫中山說成是破壞憲政的罪魁禍首。其實,到底是孫中山在破壞憲政,還是袁世凱破壞憲政在先、孫中山武裝抗爭在後,是有歷史事實依據的。袁世凱做過三年的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他有機會以他的行動來證明他有沒有立憲的誠意,切不說刺殺民選總理宋教仁是否由袁世凱主謀、以及袁世凱競選總統時採用的那些低級手段,我們只要看看他正式當選總統後的所作所為,就可以分辨出到底是誰在破壞憲政。

在審核袁世凱行為之前,讓我們先來澄清一下什麼叫做立憲或憲政。我經常在網上讀到有些中國國內學者對美國憲法或日本憲法讚不絕口,崇拜到五體投地的地步,其實,中華民國的憲法在世界憲法史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不少後起國家制定憲法時參考了中華民國的憲法。要真正實現立憲,並不是寫出一部漂亮動聽的憲法,說那是國家憲法,就完成立憲或憲政的任務了。有一部文字上吸引人的憲法只是立憲的第一步,而且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一步,更重要、也更難的一步是要有願意在行動上尊重憲法的人來領導這個國家,憲政的最主要特點,是政治權力的行使以憲法為指導思想,權力行為受到憲法的約束,任何個人,包括總統或皇帝,都不能凌駕於憲法之上。否則,一部憲法寫得再好,如果權力根本不尊重憲法,那麼,再好的憲法也不過是廢紙一張。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憲法早已被無數人歌頌了無數遍,可是,如果美國從今以後一直由類似川普的人來當政,美國憲法就變成了無用的廢紙。所以,實現憲政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政治精英有品格、有更高理念追求。有些中國知識分子一談起憲政,眼裡似乎只看得見歐美國家,還將歐美政治精英尊重憲法的原因說成是因為他們畏懼上帝、信仰基督教之故,這些知識分子對文化和歷史與中國最接近的台灣好像視而不見,忘掉去研究為什麼台灣的民主化政治轉型能夠進行得如此成功?為什麼台灣的政治精英會尊重憲法?

回到本文的主題之一,袁世凱是不是一位有意願尊重憲法的領導者呢?他上台後的行動說明了一切。袁世凱正式登上總統寶座之後做出的第一個舉動,是要求修憲,這一要求被國民黨議員占多數的國會否決,袁世凱接著便發布了一道《解散國民黨通令》,撤銷了通過選舉產生的國民黨籍議員的國會議員資格,中華民國的共和實質從此名存實亡。對袁世凱的這些舉動,中文網上那些袁粉們顯然毫無意見,相反,他們指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束了袁世凱的權力,可笑的是,他們同時又將立憲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的身上,如果認為總統的權力不應該被憲法限制,那麼,這些人所想像的立憲又是要立的什麼樣的憲呢?

當然,憲法不是說不可以修改,關鍵在於修改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為了什麼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來修憲。從手段上看,袁世凱藉助於違法手段,強行修憲。國民黨議員是通過選舉獲得國會席位的,他們的權力來源比袁世凱更合法,袁世凱無權取消其議員資格。網上有些中國人不知為啥,對擁有現代政治理念追求、權力來源又合法的國民黨人恨得不得了,對靠槍杆子力量和外國人支持上位的袁世凱卻偏愛得不行,國民黨人做什麼都是狼子野心,袁世凱做什麼都值得贊同,讓人不明白這種價值判斷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價值標準?是誰手中的實權大、誰就有理嗎?當時的歷史條件讓一個不以品格和理念見長、卻掌握著實權的人做成了共和國總統,我們可以承認這樣的結局或許是一個必要的妥協,可能避免了過多的流血,但也犯不著要如此愛戴袁世凱吧?至於袁世凱修憲是出於何種理念、為了什麼目的,我們只要看一看袁世凱修成的憲是一個什麼樣的憲法就能一目了然。沒有了國民黨議員的國會順利地按照袁世凱的意願修改了憲法,總統任期被延長到十年,而且可以無限期連任,總統繼承人由現任總統推薦,被推薦者也不必受任何條件限制,共和國總統變成了終身制和可能的世襲制。可見,袁世凱修憲是為了自己可以永遠掌權、甚至代代掌權。儘管如此,袁世凱仍然不滿足,隨後又導演了一場失敗了的恢復帝制的鬧劇。對袁世凱來講,他唯一看重的是自己手中的大權,憲法只是為他手中權力服務的工具,可以按照他的意願被任意改動,他作為總統,將自己凌駕於憲法之上,他上台後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破壞憲政。對一個破壞憲政的專制統治者進行武裝抗爭,在我看來,是道義上公正的抗爭手段,我今天不鼓吹武裝抗爭中共,不是因為我認為武裝抗爭專制從道義上講不對,而是因為,第一,我個人不會去參加武裝抗爭,因此,我沒有資格號召武裝抗爭;第二,現代武器的殺傷力早已是北洋政府時期遠遠無法相比,如果現在有人想要以武裝抗爭來反對中共,所需付出的生命代價太大,至少在我看來,已經不可能或不可取了。

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之前發生的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案,其背後的主謀到底是誰,歷史學家們始終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因為直接參加刺殺的殺手在案發後被迅速滅了口,但是,史學家們普遍認為,袁世凱主謀的嫌疑最大,我個人也贊同這一看法。偵破兇殺案時,偵探們一般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被殺者死去,誰獲益最大?那個獲益最大的人往往就是兇殺主謀嫌疑最大之人。宋教仁當時因國民黨在國會大選中大獲全勝,即將出任中華民國首任總理,這對權力野心慾壑難填的袁世凱來講,顯然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威脅,宋教仁的死亡使袁世凱消滅了一個權力競爭的強勁對手,給袁世凱帶來的利益最大,其他一些被指稱的嫌疑犯大多沒有什麼明顯的利益好處;第二,刺殺政敵是袁世凱一貫以來喜愛使用的手法,在此之前和之後,他曾多次策劃有時成功、有時未遂的刺殺行動,所以,袁世凱是刺殺宋教仁主謀的可能性極大。我在youtube上聽到過一位中國國內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講課(不是袁騰飛)說,宋教仁被刺是袁世凱手下人自作主張所致,並非袁世凱指使,手下人揣摩著這是上司願意看到的結果,便自行策劃實施了行刺。我不知道這一說法是有真憑實據、還是愛袁心切者為袁世凱尋找的託詞,哪怕這一說法成立,袁世凱也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一個領袖如果在自己的圈子裡製造出這樣一種氣氛,以至於下屬們認為去刺殺上司的政治敵手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那麼,領袖本人就需要對刺殺案的發生負責。

辛亥革命之後成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共和國-中華民國,其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是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職位只有短短几個月,便迫於各種壓力,將臨時大總統職位出讓給了袁世凱。而袁世凱之所以會成為當時「眾」望所歸的總統選擇,並不是因為他持有什麼吸引人的政治理念,也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讓人敬仰的個人品質,而是因為第一,他手中掌握著強大的軍權,第二,他得到了來自西方帝國主義的支持,尤其是英國人明確表態支持他,使得袁世凱名聲鵲起。西方帝國主義為什麼會支持袁世凱呢?主要是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為了保護西方在中國的殖民利益,他們當然更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中國原有的權力結構,而不願意讓一個他們幾乎不了解的新人來領導中國,他們也急於儘早結束中國當時正面臨的南北對峙狀況,擔心這種對峙持續下去會給自身經濟利益帶來過多的負面影響。對腐敗的清朝專制統治,西方人作為外人很難體會到中國人那樣的切骨痛恨,他們也很難了解、即使了解了以當時西方權力精英的思想水平大概也不會尊重大多數中國人希望中國發生劇變的願望,這種要求劇變的願望反映在孫中山領導的新型政治力量-國民黨在1913年中華民國首屆國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的事實當中。前面提到袁世凱「眾」望所歸時,「眾」字之所以要被打上引號,是因為其代表的是中外權力大佬,並不是中國民眾,當時在中國民眾中眾望所歸的人,根據國會選舉結果判斷,應該是孫中山。不幸的是,中華民國剛成立,就被西方人插手搞反了方向,讓一個根本不相信共和理念的人當上了共和國總統。歷史教訓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領袖不能由外國人來挑選,否則,往往預示著這個國家災難的開啟,袁世凱之例是明證,毛澤東之例和金日成之例更是明證,美國二戰後推倒伊朗民選總理,扶持巴列維王朝,最終導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給伊朗帶去災難,是又一個例證。

袁世凱作為一名被時代賦予了共和國總統大權的領導者,原本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帶領中國走上以憲法治國的現代政治文明之路,他如果能夠尊重憲法,享受共和國大總統的崇高榮譽,讓民選總理宋教仁去具體操持國家事務,不僅中國有可能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而且,袁世凱作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會得到後人的世世代代尊敬和歌頌。可惜,袁世凱不是一位具有現代理念的政治領袖,而只是一個滿腦袋帝王思想的舊式官宦,他對立憲毫無興趣,一心只想獨攬個人大權,夢想獨吞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將辛亥革命轉變成替他個人登基服務的一場改朝換代,葬送了中國實現政治文明的一個大好機會,他自己也遺臭萬年。

曾有一位網友這樣評論袁世凱,讓我感到非常認同,他/她說,袁世凱如果相信帝制,就不應該反對大清,他如果相信共和,就不應該稱帝。我要加的一句是,他如果相信帝制,就不應該接受共和國總統的職位,他如果反對《臨時約法》,就應該在接受總統職位之前提出修憲的先決條件,不能事先什麼都說好好好,等到大權到手了,曾經的承諾就全都不認賬了。袁世凱的行為表明,他毫無政治理念追求,只懂得玩弄騙術、權術,一切以有利於自己獲取個人權力為行為準則。

可以說,從孫中山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出讓給袁世凱的那一刻起,憲政遭到破壞就成了定數,辛亥革命走向了至少是暫時的失敗。最開始我想,孫中山怎麼會讓位,尤其是讓位給袁世凱這樣一個人,是不是太幼稚了?進一步了解歷史後,才知道,孫中山讓位其實也是很不情願的,主要是當時國民黨(最初叫做中華同盟會)內部很多人也鼓動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與孫中山共同創建中華同盟會的另一位元老黃興,應該說,是黃興等人的幼稚導致了辛亥革命的暫時失敗。孫中山當時開導黨內同志說,不能在此刻讓位,推倒清政府遠不代表革命的成功,在中國建成一個民主的政治制度才是革命的真正任務。可是,黃興作為革命家,是屬於那種典型的熱情於反對、對建設卻缺乏足夠認識能力的反對派,他和他的支持者們認為,他們從事革命的主要目標-推翻滿清皇朝的任務已經達成了,沒有必要再打仗了,尤其是得知西方帝國主義勢力支持袁世凱之後,他們也開始視袁世凱為一個值得擁戴的選擇。其實,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會是怎樣的總統,只要查查他以前做過些什麼事情就能猜個大概,一個過去的騙子,不可能因為成為總統,就立地成佛、不再騙人了,袁世凱向來是一位說話不算數、只在乎玩弄權術、而毫無做人原則之流。最初不樂見共和國總統職位落入袁世凱手中的孫中山意識到連黨內大佬都不再支持自己,不得不黯然讓位。也許有些人會說,不讓位,難道情願血流成河嗎?我卻認為,人們不應該過高估計清軍的能力和統一性,蔣介石後來北伐時,靠區區幾萬國民革命軍,就降伏了幾乎所有軍閥。共和派不輕易讓位說不定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有利於共和體製成功的條件,最讓我生氣的是英國人表態支持袁世凱,以當時中國所處的半殖民地狀態,這一表態舉足輕重,極大地削弱了共和派的力量。

孫中山後來重建國民黨,進行嚴格的紀律整頓,正是從黨內意見分歧導致革命暫時流產的經驗中吃一塹長一智,他要求黨員宣誓服從自己的黨紀整頓方法,我並不贊同。作為歷史回望者,我對孫中山在每一個歷史關頭提出的建議大多抱認同的態度,認為這顯示出他具有極為敏銳和富有遠見的政治直覺,而孫中山的黨內反對派黃興在我看來政治智慧有點不足。但是,再對的主張也應該通過說服和黨內表決的方式來讓人接受,而不應該以強迫的手段讓人服從。或許是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就這樣半途而廢感到如此地沮喪、思想變得有點極端,或許是孫中山認為這是將習慣於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團結起來的最好方法。

孫中山的紀律整頓,使得黃興等人離開了國民黨,這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反而給了孫中山以控制黨內政策方向的更大自由,讓他後來做成了一些他想要做的事。如果黨內意見分歧太大,不如分黨,因為所謂黨,從現代政治意義上講,本來就應該是由理念相近的人集合起來的一個團體,通過合作來實現這些理念,如果合起來變得不利於理念的實現了,分開也未嘗不可。美國早期的政黨-民主共和黨和輝格黨都發生過黨內意見無法彌合、分裂出新黨的事,產生了今天的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黃興離黨後,曾被人鼓動另行組黨,他卻拒絕說:「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黃興因病去世時,孫中山悲痛欲絕,單獨署名發表訃告通令全國全黨,給予黃興以極高的評價。這種相互尊重反映出黃興和孫中山都是具有更高理念追求的人,他們知道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不會將相互意見分歧看成是對自己個人的攻擊而嫉恨對方,暫時的觀點不同並不影響他們對對方整體人格的尊重。

孫中山重建國民黨時,提出了軍政、訓政、和憲政的三個階段論,這說明,在孫中山的計劃里,黨紀整頓最多只是暫時的政策,這與中共的軍政是永遠的階段有著本質性的區別。而且,孫中山的軍政雖然也是以武力統一中國的一黨統治,但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存在著根本性差異,國民黨追求的是更符合人性的實現現代政治文明和改善人民民生的目標,與列寧黨要實現的既暴力又烏托邦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主義目標截然不同,這使得國民黨的一黨統治遠不像中共的一黨統治那麼血腥、那麼邪惡。關鍵是,孫中山重建的國民黨最終按照孫中山的設計在台灣實現了三民主義,使得台灣成為華人社會中最成功的政治民主化典範,這一切,不說百分之百是孫中山的功勞,也至少應該有百分之五十的功勞歸功於孫中山吧。我們可以批評孫中山的不足和缺點,但是,他的思想和他的設計的追隨者是唯一在中國人群里實現了民主政治的人,又有哪一個中國領袖起到過這樣的作用?今天,中文網上有不少人將孫中山放到與毛澤東同等的罪人地位上,或稱孫中山是與毛澤東一樣的狂妄之人,這樣的價值判斷,在我看來,純屬好歹不分。

(未完待續)

作者投稿


   
引用
forum
(@forum)
會員
已加入: 3 年 前
帖子: 669
Topic starter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獨秀(二)

發表於   杭州伊萍

 

如上篇所說,我並不贊同孫中山整頓國民黨黨紀的做法,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孫中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擁有政治思想創新能力、富有遠見、並具有極高的政治智慧的一位優秀領袖。從政治思想上講,孫中山的最大創見是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民生主義。三民主義的口號清晰簡潔,很容易朗朗上口,涵蓋的面卻很廣、很全面,既有好的宣傳效果,又有好的內容。按照徐中約教授的講法,孫中山設計了一種合三為一的革命,民族主義革命以推翻滿清帝國專制統治,民主革命以建立共和制度、實現民權至上,社會革命以平均地權、防止資本主義弊端,徐先生評論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夠設想出如此宏大的一場革命。

中國人大多熟悉胡適先生講過的一句名言:即,「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我舉雙手贊同胡適的這一實用觀點,但這並不代表我排斥任何帶有主義一詞的理念,也不表明我反對所有以主義的名義定義的理想。我認為,人應該有理想,一個國家應該有國民共同認同和追求的目標,這樣人們在解決問題時才有指南針,也更有動力、更有號召力,三民主義正是這樣一個理想和目標。我相信胡適先生也不會反對人有理想,他所說的那個應該少談的主義,是指一些脫離實際的教條理論。有些中國人因為列寧黨鼓吹共產主義理想,就變得連理想都反對了,或反對任何帶有主義一詞的理想旗幟,這是反錯了對象,列寧黨的共產主義理想之所以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不是因為它提倡有理想,也不是因為有個主義,而是因為那個理想、那個主義本身不接地氣、不符合人性。「主義」只是個名詞,是有益還是有害要看其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真實含義。

美國人也有理想,美國人的理想是《獨立宣言》中所講的那些話,比如,人人平等,每個人擁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建立政府必須得到處於政府管理之下的人民的認可,等等。在我看來,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理想既宏大、又非常接地氣,極為符合中國當時的歷史情況,也符合人性、符合普世價值,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三民主義中,第一個主義是為了破舊-要推翻舊有的專制制度,第二個主義是為了立新-建立起一個新型的民授政權,第三個主義是破舊和立新的目標,即,推翻專制、建立民授政權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很多中國人在讚美美國《獨立宣言》時,往往只強調其中的「平等」和「自由」等字眼,我倒是認為,《獨立宣言》中所說的「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平等和自由的字眼。只講平等、自由,很容易被人脫離實際化,使人滑入教條主義或極端主義的陷阱,而追求幸福生活就更具體,不容易被極端化,也給追求平等和自由設定了一個接地氣的目標。有人說,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是借鑒了美國思想,沒有什麼新意。首先,借鑒他國思想非常正常,美國國父們的思想也是從西歐啟蒙家們那裡借鑒而來,並不是美國國父們的首創,第二,各國思想家提出的理論多種多樣,你採用什麼、強調什麼,反映出你思想水平的高低,同樣是借鑒美國,有些人強調的是資本主義,另一些人看重的是人權和民主,這兩種人引領下的國家,走出來的道路會互不相同。孫中山從美國思想中提煉出精華,既看重反專制、求民主,又把搞好民生也抬到了同樣的高度,點睛般地道出了改造中國的三個相輔相成的最主要方面,這是孫中山思想的出眾之處,也是孫中山理想的有益之處。

三民主義理想對當時中國人的號召力,既反映在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的結果之中,也反映在當年中國最優秀、最具有現代政治理念追求的人大多參加了國民黨的事實里,民國時期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之一、曾經擔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是國民黨的堅定支持者,1927年國民黨聯俄容共關係破裂時,蔡元培親自主持了國民黨內的清黨會議,籌劃將中共黨員清除出國民黨的政策。另一位民國時期的優秀知識分子胡適雖然屬於無黨籍人士,但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他選擇了國民黨。許多清末和民國時期留美、留歐、留日學成歸來的中國人參加了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精英骨幹力量,而中共黨員當中,除建黨初期還有幾位稱得上是有點思想水平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大多要麼早早地就退了黨(比如李達),要麼很快被蘇聯人踢出了黨(比如陳獨秀),中共後來的骨幹力量主要是一些最多只有中學文化水平、毫無獨立思想能力的低層次中國人。連被蘇聯派到中國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都曾經承認說,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在國民黨里。可以說,在民國時期,國民黨是政治理念最進步、對優秀人才最具有吸引力的政黨,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力量,這透射出三民主義思想的優越性。國民黨精英對三民主義理念矢志不移的孜孜追求,最終帶來了民主政治在台灣的實現,這樣的結局更是彰顯出三民主義理想旗幟的持久威力。相比之下,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招牌的、自貼「先進」標籤的列寧黨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理念極其落後的倒退黨,招引來的往往是一些缺乏頭腦、只會盲從的中國人,斯大林欽點的中共領袖毛澤東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共產主義理念,對毛澤東來講,共產主義理想旗幟不過是一個可以被他方便地用來貪權的工具而已,而共產主義理念雖然自紅朝成立後一直是中國官方以槍杆子力量強迫人民接受的理念,可是,如今連中共黨員當中恐怕也早已沒有什麼正常人相信共產主義了。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旗幟吸引來什麼樣的人、而列寧的共產主義理想旗幟招募來的又是什麼樣的人所形成的對照,到今天仍然非常鮮明,我們只要對比一下今天在台灣海峽兩岸執政的領導人各有著什麼樣的教育背景,就可以看出哪一方允許優秀人才崛起為精英,哪一方壓制優秀人才、讓不懂現代政治理念的低水平人取勝。今天的台灣總統,即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之後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學博士學位,而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是毛澤東時代的清華大學工農兵大學生,他的馬克思主義博士學位是他當浙江省省長時獲得,是先有權、後有博士學位,而不是像民主國家的許多政治精英那樣,是先有博士學位,然後被人民賦予權力。

蔡英文作為台灣政治領袖,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她當選為台灣總統的業績,而是她之前敗選給馬英九後發表的那一場敗選演說,她在演說中告訴自已的支持者們:「我們還是要恭喜馬總統」。她的言論展示出台灣政治精英的高素質,讓我看到了台灣政治領袖尊重憲法、服從民主制度規則的高風亮節,也證明中華民國的憲法富有吸引力,能夠吸引來真誠的相信者,只有真正相信憲法的人,才會尊重憲法、會自覺遵守憲法。蔡英文是一位民進黨人,可她生長於蔣介石和蔣經國時代,從小接受的是國民黨統治之下的教育,這說明,國民黨的訓政頗為成功。雖然國民黨遠不是完美的黨,但是,作為中華文化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政治理念追求的政黨,國民黨的歷史地位功不可沒。中文網上有些人(寫繁體字的,有可能是台灣人)指稱說,國民黨也是軍閥,這在我看來是混攪了概念,並不是擁有軍權、或以武力征服反對派的人就是軍閥,否則美國國父們也要被人稱為是軍閥了。所謂軍閥是指沒有意識形態追求、只認槍杆子力量的軍頭,國民黨與美國國父們一樣,雖然用武力建立了政權,但他們是有意識形態追求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說凡是有意識形態追求的非軍閥就一定值得肯定,共產黨和塔利班也都有意識形態追求,可是,他們的意識形態違反人性之善,與國民黨和美國國父們追求的意識形態無法相提並論。所以,沒有理想的人掌權,會給社會帶來禍害,有理想的人,但是其理想反人性,也是禍害。

很多中國大陸人對孫中山最為詬病的一點是,他們譴責孫中山與蘇聯人合作之舉,認為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將紅禍引入了中國。為了分析這一說法是否有道理,讓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假設孫中山沒有與蘇聯人合作,今天的中國是不是會更好?中國是不是有可能避免被赤俄化?如果沒有孫中山與蘇聯人的合作,就不會有後來的蔣介石北伐成功以及統一了中國的國民黨政府,中國會一直處於北洋政府的統治之下。北洋政府能夠躲過蘇聯的滲透和破壞嗎?北洋政府連國民黨都鬥不過、打不過,又怎麼可能斗得過蘇聯、打得過蘇聯人扶持的中共軍隊?對蘇聯人來講,中國是一個與蘇聯分享著漫長邊界線的大國,赤化中國關係到蘇聯的生存與安全,共產國際每次召開大會發表決議時,一定要專門包括一篇關於中國的決議,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可以享受到如此的「殊榮」,可見,赤化中國對蘇聯的重要性,蘇聯人不會停止出錢出力在中國發展聽命於自己的第五縱隊,以最終建立起一個服從於自己的衛星國。中共在經歷了聯俄容共關係終結後的國民黨清黨大屠殺、蔣介石對蘇區發動的六次軍事大圍剿、以及艱難的萬里長征等多次毀滅性打擊之後,仍然能夠重獲新生,正是因為蘇聯人的不棄不離。中共紅軍能夠走完萬里長征而沒有完全解散消失,本身正是因為中共在長征出發前積蓄了一筆數目極為可觀的蘇聯金錢,蘇聯人批准中共長征計劃之後,又火速給中共加送了一筆錢。只要蘇聯人不死心,只要中國人里有一定數量的人(不需要是多數中國人)盲目地將拯救中國的希望寄托在外國人身上、願意為外國人充當第五縱隊,那麼,不管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以中國當時面臨的國際環境,中共的壯大以及中國大陸的赤俄化是早晚會出現的必然。如果沒有國民黨政府,今天可能連台灣都處在紅色中國的統治之下,中華民族連一塊小小的民主實驗田都沒有,當中共政權污衊中國人、說中國人不適合民主時,我們只能從理論上來論述中國人也有民主性、而舉不出事實依據來駁斥中共對中國人人性的侮辱。

造成中國大陸赤俄化成為定數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當時的國際環境,日本侵華戰爭嚴重地消耗了國民黨政府,給了虎視眈眈覷覦中國的蘇聯人以可乘之機。我在中文網上讀到有文章稱,日本侵華是為了反共,可歷史事實是,日本軍隊打的是國民黨軍隊,而不是中共軍隊,可見,反共只是日本人的宣傳口號,他們真正要做的是征服中華,而要征服中華就必須打敗國民黨,因為當時的中國掌控在國民黨的手裡。另一些人指出,張學良1929年強行沒收蘇聯在東北利益之舉導致斯大林侵略中國,張隨後輸掉中蘇戰爭,是日本侵華戰爭發生的原因之一,這一敗舉既引發了日本人擔心失去自己通過日俄戰爭的鮮血換來的東北利益,也讓日本人看到了中國軍隊的無能,我同意這一說法,但是,另一方面,蔣介石是非常有妥協精神的人,那時的日本領袖如果稍微有點遠見,就不應該如此惡待中華民國。日本作家遠藤譽曾在她寫的書里說道,如果我們當初不去侵略中國,那麼,日本今天面臨的最大鄰居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樣,不是對日本更好嗎?可以說,日本侵華,是害人也害己。需要說明的是,指出其他國家所犯的錯誤不是為了煽動仇恨,而是為了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

(未完待續)

作者投稿


   
回復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獨秀(三)

 

有些中國人不僅反對孫中山對抗袁世凱,而且乾脆連辛亥革命也反對,似乎頗為留戀權力靠血統相傳的皇朝體制。我一開始懷疑這些人是不是五毛?是否在為那些夢想讓江山在紅色家族內代代相傳的紅色後代們打造聲勢?令我感到驚奇的是,我發現有些嚮往憲政的國內大學教授也支持這一說法。這些人認為,辛亥革命根本就不應該發生,人們應該給清朝以時間,讓其逐漸實現君主立憲制,那樣,後來那麼多的彎路,包括共產革命,可能都不要走了。在我看來,這種認為清朝一定會通過君主立憲將中國引向現代民主政治的設想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最好假設,清皇室以君主立憲為名而讓中國永遠陷於實際的專制統治之中不僅完全有可能、而且是更有可能的。我在網上聽到的另一種反對清末變革的聲音是說康有為與光緒皇帝於1898年進行的戊戌維新變法太激烈、太書生氣、不現實,所以失敗了。可是,維新變法被慈禧鎮壓後過了不到三年,慈禧於1901年親自啟動的新政改革,其初始步驟基本上照抄了維新變法,那些被說成是書生氣、不現實的改革項目,到了慈禧手中,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改掉了。慈禧當初反對維新變法,純粹是出於對她個人權力的考慮,擔心如果光緒帝變法成功,自己會失去對朝廷的控制。可悲的是,從維新變法失敗到新政開啟之間的不到三年時間裡,中國經歷了由義和團之亂導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遭受了極為慘重的利益損失,讓中國背負上四億兩銀子的巨額外債,並且失去了對東北三省領土的實際控制。這樣一個小小的清末改革是以如此巨大的代價才得以換來。我們可以由此想像,要推動清朝實現真正的憲政,人民還需要經歷怎樣的災難、付出怎樣的代價。後來發生的日俄戰爭、日本在中國東北駐上軍、以及日本一步步發展到全面侵華,都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果的衍生,而義和團之亂是慈禧極度愚昧行為直接造成,如此愚蠢的一個王朝,推翻它一千遍都不為過。

新政期間,清皇室迫於體制內立憲派的壓力,於1908年頒布了一個憲法,該憲法離立憲派(真立憲派,不是像袁世凱那樣的假立憲派)的要求相差甚遠,一直到辛亥革命在南方發生之後,北方的朝廷才頒發了一部更接近於立憲派要求的新憲法,可這時已經為時過完,革命已經發生。以上所列歷史事實說明,第一,如果皇帝願意從上到下進行改革,確實會是代價最小、最容易成功的改革,台灣民主轉型正是從上到下改革一舉成功的範例,問題出在,第二,多數皇帝總是捨不得放棄自身的絕對權力,不情願改革,非要等到被逼上絕路時,才被迫做出最小的改革,人民在這期間已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以,能改良當然最好,我也希望中國能走改良的道路,可是,人民沒有耐心等待億萬年、更不願意一遍又一遍地付出無謂的代價,如果皇帝不肯及時主動改良,革命早晚會發生。另一方面,我希望哪怕發生了革命,也能是一場盡量不流血的革命,為此,中國當局應該儘早終止在中國的學校里教授中共黨史,否則,絕大多數中國人就只會懂得用列寧革命的方式來反對中共。中共官員們如果害怕革命、擔心革命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那麼,他們最需要做的不是污名化辛亥革命,而是停止宣傳列寧革命。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帝制,而且是一場沒有流多少血的革命,清皇室里的人失去了權力卻沒有失去生命,相比之下,列寧式中共革命才是導致了上千萬中國人人頭落地的一場血流成河的革命。中共革命中的所謂革命,從革人的命的角度上講算是革命,但從政治進步角度衡量,中共革命實際上是一場反革命,它復辟了靠槍杆子上位的舊權力模式,阻斷了中國走向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

至於有些人將實現憲政的希望寄托在北洋政府身上,在我看來,同樣是一種一廂情願。不僅袁世凱是一位毫無憲政理念追求的新皇帝,袁世凱之後的北洋政府首腦也是各路軍閥靠槍杆子實力輪流上位,這種狀態是袁世凱當總統所留下的政治遺產造成,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張作霖是由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軍閥。張作霖是文盲加土匪出身,他之所以會得到袁世凱的青睞,原因是他支持袁世凱稱帝。從這一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指望袁世凱立憲有多麼地離譜,袁世凱眼裡根本沒有憲法,只有他個人的權力,誰為他個人權力服務,誰就能得到提拔。北洋政府不僅總統由軍閥擔任,中央政府任命各省省長時也大多看的是對方的軍事實力,有槍就有權。各路軍閥為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還不斷相互爭鬥,造成戰亂不斷。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替那一時代的中國人想像一下,你能對由一群毫無思想和理念追求、只相信槍杆子力量、忙於為自己爭權奪利的軍人領導的政府懷抱立憲的希望嗎?

眼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騙子侵吞,中國實現憲政的前途顯得是如此地渺茫,正是在這樣一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孫中山選擇了與蘇聯人的合作,如果英、法、美等西方國家願意幫助他,孫中山也不會去與蘇聯人合作。在與蘇聯人的合作中,孫中山富有智慧和獨立精神,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原則,迫使蘇聯人多次對他讓步。列寧最初的建議是要讓國民黨與中共合併,孫中山堅決反對這樣的主張,堅持說中國革命必須由國民黨領導,只同意中共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其實當時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國民黨,所以,你共產黨員願意加入國民黨,孫中山也不反對。這一回合,孫中山贏了,蘇聯人對孫中山做了妥協,同意中國革命以國民黨為領導力量。陳獨秀為此還抵抗過一陣共產國際的說法,最後共產國際代表威脅說,中共如不接受國民黨領導,將被開除出共產國際,言下之意是要撤除對中共的財政資助,陳獨秀不得不讓步。蘇聯人還要求孫中山改造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思想,加入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的詞語,這也被孫中山拒絕,孫中山堅持說,國民黨是一個為全社會所有人服務的政黨,我們沒有階級敵人,不搞階級鬥爭,也不主張以暴力手段進行社會改造,結果,蘇聯人也讓了步,孫中山只接受了蘇聯人提議的反對帝國主義口號。孫中山在與蘇聯人的合作中,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他要蘇聯人的錢、要蘇聯人的武器、要蘇聯人教國民黨人怎麼打勝仗,但是,蘇聯人的思想、蘇聯人的意識形態,孫中山堅決不要,國民黨的自主領導權,孫中山也堅決不出讓,這就是孫中山政治智慧的高超之處,他是利用蘇聯人來達到中國人(或者說至少是與孫中山理念相同的中國人)的目的,而不是被對方利用達到對方的目的。

孫中山死後,他的三民主義之夢仍然被許多中國人心甘情願地追尋,他的忠實信徒蔣介石和汪精衛沒有為了蘇聯的財政資助而放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這就是一個對的理想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這說明,孫中山的領導地位不是來自手中有軍權、也不是來自外國靠山,而是來自他思想的魅力。如果蔣介石之後的台灣領導人不算在中國歷史之中的話,那麼,孫中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靠理念起家並贏得人心的政治領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孫中山早在那個年代就能夠堅定地拒絕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的概念,這與我們今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所處的條件相當不同,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吃了幾場大浩劫的苦頭、親眼見證了實施這種理念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怎樣的災難之後,才認識到這些概念的邪惡性。而以孫中山時代的信息條件,沒有人知道蘇聯人真正在做些什麼,更沒有人預想到蘇聯的未來會是怎樣,孫中山在還沒有事實依據證明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的邪惡性時,就能意識到這些概念的不可取,這說明他在政治理念判斷上非常具有前瞻性。相比之下,在今天信息條件如此優越的情況下,不少受紅色教育長大的中國知識分子連判斷基本是非對錯的能力都缺乏,壞的被他們說成是好的,好的成了壞的,無恥的貪權者被美化成偉人,擁有現代理念的優秀政治家反而被打成了罪人。這種知識分子思想能力上的退化,從另一個側面證明,紅朝相比於民國,是一種落後與倒退,中國今天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不是辛亥革命引起的,而是共產革命造成。

我最近剛從網上讀到一則小故事,從中讓人窺見孫中山聯蘇時的清醒頭腦和高超智慧。一位老同盟會成員曾就國民黨接受蘇聯援助之事當面質疑孫中山:「(蘇聯)幣重而言甘,誘我也」。孫中山回答說:「彼非厚於我,欲借國民黨以實行其在華政策耳。…共產黨能守吾黨範圍,吾默化之;不能,吾自有處理之法」。顯然,孫中山並不幼稚,他沒有因為蘇聯人幫助了自己,就感激流涕,放棄了自己的原則。他清醒地知道蘇聯援助國民黨有其自身目的,對此,他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對方不侵犯國民黨的底線,那麼,國民黨將試圖默化對方的附庸,如果對方無法遵守底線,他也想好了對付的方法。後來,當蘇聯人觸犯國民黨底線時,蔣介石和汪精衛能夠毫不猶豫地與蘇聯決裂,正是與孫中山定下的「吾黨範圍」不可逾越之原則有著必然的關係。

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設計的五權相衡制度,也是受到不少台灣人和香港人稱讚的地方。當然,孫中山遠不是完美之人,他的思想、他的政治策略、他的私生活,要挑毛病,肯定挑得出來。我個人除了不贊同孫中山整頓黨紀的做法,還認為孫中山接受反帝口號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給國民黨帶去了不利於自身生存的國際環境。從原則上講,我也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但這種話知識分子可以講,政治領袖一講,含義就很不一樣了,以當時西方權力精英的思想水平,他們一聽到反帝國主義,就聯想到自己國家經濟利益的損失,對方就成了敵對勢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再提這樣的口號,問題就沒有那麼大,因為那時西方主流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國民黨反帝沒錯,只是可能提得太早了一些。另一方面,反帝國主義在二戰後的西方會成為主流思想,國民黨反帝也有一份功勞,可惜的是,中國為此付出了代價。當然,孫中山接受反帝口號也可能是他意識到自己無法完全不向蘇聯妥協,因此在對西方態度上做了讓步,而且西方人本來就不支持他,他認同反帝也很自然。儘管存在著不足和缺點,孫中山仍然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偉大的政治家,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之人,只有更好、更優秀的人。

值得補充說明的一點是,紅禍之所以能夠吞沒中國,除了有蘇聯人虎視眈眈覷覦中國、和日本人妄想征服中華民族的外來因素,中國內部的一些內因也確實幫助了紅禍的崛起,只不過我不認為孫中山聯蘇是內因之一。導致紅禍成功入侵中國的一個重要內因是前面提到的有不少中國人幻想依靠外國大救星來拯救中國,他們心甘情願地參加由蘇聯人資助領導的、替蘇聯人打入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中共組織,另一個內因是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給將要被蔣介石消滅的中共送去了絕處逢生的機會,讓中共獲得了合法發展的機會。張學良是文盲加土匪出身的軍閥張作霖的兒子,他能成為東北軍的統帥,靠的是血統資本。可以說,張學良是要智慧時沒有智慧,要勇氣時又缺乏勇氣,日本侵華戰爭的發生、和中共的絕處逢生都與他相關。胡適曾經痛斥張學良是自毀長城的民族罪人,說:「沒有西安事變,共產黨很快就可以消滅了」,「西安事變對我們國家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張學良的「少帥」生涯展示出,權力沿血統身份相傳的制度可能給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帶來什麼樣的惡果,辛亥革命終結了帝制,對中國人民來講實在是一件大好事。今天的紅朝體制里雖然仍然存在著靠血統獲取權力的現象,但是,這畢竟已經是名不正言不順,紅朝的皇帝們不可能做得太過分,公然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子女。

(未完待續)

作者投稿


   
回復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伊萍:也談如何評價孫中山、袁世凱及陳獨秀(四 全文完)

 

在國民黨聯俄容共期間,中共組織的規模出現大幅度增加,中文網上有不少人因此認為,是聯俄容共將紅禍引入了中國,這些人忘掉的一點是,國民黨力量在聯俄容共期間的壯大遠遠超過中共,聯俄容共關係破裂後,是中共黨員遭到了大批屠殺、並從此被長期追殺,而不是反過來。沒有了聯俄容共,就不會有強大的國民黨政府,中國可能到今天都沒有一個地區能夠實現民主政治。反過來,對中共來講,就算沒有國民黨的聯俄容共,只要蘇聯人不停止出錢出力,它照樣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展壯大,聯俄容共期間出現的中共人數增加並沒有起到紅禍必勝的決定性作用,此後有許多事件如果沒有發生,中國歷史就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模樣,比如,如果西安事變沒有發生,如果日本沒有全面侵略中國,如果斯大林在任何一個階段放棄了中共、或者他早死幾年,那麼,今天的台灣就是今天的全中國,中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那些鼓噪全盤抹殺孫中山和國民黨歷史地位的人,在我看來,等於是在抹殺今天的台灣、抹殺台灣的民主政治。

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比一下中共軍事實力在國共內戰前期和後期所出現的飛躍性變化,看到斯大林覷覦中國之心有多麼地強烈、以及蘇聯提供的無休止援助對紅禍橫掃中國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國共內戰剛爆發時,中共軍隊還遠不是國民黨軍隊的對手,蘇聯紅軍一撤出東北,林彪部隊就丟失了從蘇聯人手裡接過來的東北重鎮四平和長春等城市。那時的毛澤東根本不敢幻想佔領全中國,連佔領全東北他都不敢想,毛澤東敢做的設想是,讓開南滿、退守北滿地區,這樣背後和左面緊靠著蘇聯、右面與外蒙古相鄰,三面都有來自蘇聯的依靠和保護,有利於他守住根據地。同時,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也做好了將長春以北的北滿地區讓給中共的打算,因為在與斯大林進行中蘇談判時,國民黨一方早已察覺到斯大林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強烈興趣,蔣介石希望通過出讓北滿來解除斯大林對蘇聯邊境安全的擔憂,避免中華民國在戰後尚未得到恢復之前與強悍的蘇聯發生衝突。如果此舉真的足以讓斯大林滿意,那麼,國共內戰就不會發生,今天的中國會像朝鮮一樣,一分為二,北滿歸中共統治,南滿及其他中國地區歸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受紅禍之害的中國人數會大大降低。

對中國人民來講極為不幸的是,斯大林不滿意中共只佔領北滿地區,南滿有兩個不凍港-旅順港和大連港,是俄國人自沙皇時代起就夢想要得手的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門戶,在斯大林心目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絕對不能割捨。斯大林派出一名蘇共中央軍委委員作為特使來到東北,向中共高層面授斯大林的最高指示,批評退守北滿的思想是觀念停留在游擊戰水平上,要求中共必須佔領全東北,並承諾提供槍炮等後勤資源的全面援助。林彪失守四平和長春後,斯大林更是急壞了,從此傾囊相助。蘇軍在中國東北繳獲的日軍軍火被全部送交給中共,蘇軍在北朝鮮沒收的日本軍火通過蘇軍控制的旅順港和大連港以及中共控制的煙台港被源源不斷地從朝鮮半島海運到中國,這些軍火數量之多,多到中共起初沒有足夠的人手接受。來自蘇聯本土的援助則沿著中東鐵路線和松花江輸送到中共手中,向蘇軍投降的日軍戰虜以及由蘇聯紅軍訓練出來的蒙古紅軍也被下令參合到中共軍隊內。據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一書提供的數字,從1947年到1949年的三年時間裡,蘇聯給中共提供的援助總數高達九億盧布, 按當時的利率換算成美元,相當於1.7億美元。在國共內戰初期打不過國軍、敗逃到北滿的林彪部隊,經過近兩年的重整、訓練、和加強,當他們於二十二個月後捲土重來再打四平時,國民黨軍隊面臨的是一支作戰能力與以前完全不同的新型部隊。中共還在蘇聯人的教唆下學會了為打贏戰爭而毫不顧惜人民生命代價的作戰手法,斯大林打二戰時用的正是此法,造成二戰中蘇聯軍人和平民死亡人數全球第一,甚至超過人口大國中國二戰死亡人數的兩倍。中共奪回四平之戰和接下去的長春圍困戰都打得極為慘無人道,國民黨軍隊面對中共軍隊的殘忍作風,失去了對抗的鬥志,中共軍隊不僅佔領了全東北,還乘著勝利的氣勢一舉席捲了除台灣島以外的全中國。

中共奪取中國大陸後,將蘇聯模式全盤引入了中國,這樣的結局使得不少中國人認定,一旦接受了外國援助,就必定會被支援國同化,他們將孫中山聯蘇與中共聯蘇視為等同,將中國被蘇聯化的禍根裁到了孫中山的頭上。這些人在思路上所犯的錯誤,與那些因反對共產主義理想而反對一切理想包括反對三民主義理想的人一樣,是用簡單化的一刀切方法去看問題,是反錯了對象。首先,中共聯蘇不是通過孫中山聯蘇發生,中共第一任領袖陳獨秀的聯蘇早於孫中山的聯蘇,而且,兩種聯蘇相互並沒有影響,不管孫中山聯不聯蘇,中共總是會聯蘇;第二,接受外國援助,與輸入外國模式不是一回事,一個接受外國援助、但有自我獨立能力和獨立追求的團體,不一定會致力於輸入援助國的模式。以美國獨立戰爭為例,美國為了抗衡強大的大英帝國、爭取獨立,也接受了外國支援。美國人利用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爭取到法國的援助,打贏了獨立戰爭。獨立後的美國卻並沒有聽命於法國,美國國父們沒有全盤輸入法國模式、建立起一個類似於法國王朝的專制體制,而是以西歐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新型政治理念為基礎,撰寫出以保護國民的人權為主要功能的新型憲法,打造了人類歷史上首個根據現代政治理論構架出來的嶄新的共和體制。當時的法國實際上比英國更專制,但這並不妨礙美國國父們尋求法國的支持來對抗英國,這與孫中山利用蘇聯人的外交政策來達到理念更先進的中國人的目標一樣,是美國人利用法國人的外交政策來達到理念更先進的美國人的目標。雖然美國人通過聯法戰勝了英國,可是,美國人取得勝利後建設起來的制度實際上更接近於英國制度,與當時的法國制度反而沒有什麼共同之處。美國制度既有創新,也繼承了一些英國制度中的好東西,比如英國的言論自由、法治、以及財政體系等等。

當然,美國國父們遠不是完美之人,他們創造的美國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制度、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美國剛建國時的實際政治和社會現實與美國憲法中所陳述的崇高理想甚至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但是,美國國父們為美國未來方向定下了富有遠見的理想和目標,使得美國後來可以逐漸進化成為一個更加平等、更加民主的社會。

所以,我們要反對的不應該是尋求外國支援的人,而是反對那些沒有獨立思想、盲目地聽命於外國人、將拯救本國或本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外國大救星身上的人。可惜的是,陳獨秀恰恰是這後一種人,應該說,陳獨秀才是聯蘇將紅禍引入了中國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與孫中山聯蘇時的高超智慧相比,陳獨秀聯蘇時極為糊塗愚蠢,同樣是與蘇聯人合作,陳獨秀缺乏堅持獨立思想的精神,也毫無政治智慧,他所做成的是被蘇聯人利用達到了蘇聯人的目標。陳獨秀剛開始被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念吸引時,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並不是列寧式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被蘇聯人搭上之前,陳獨秀、李大釗、以及當時其他一些激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從未想到過要以列寧式布爾什維克革命為榜樣來指導中國革命,他們大多不贊成「以一個主義支配世界」的主張,李大釗在他早期論社會主義的文章中曾明確表示,中國的社會主義「必與英、德、俄有異」。陳獨秀所崇尚的社會主義也與列寧式社會主義大不相同,他宣稱自己「不情願階級爭鬥發生」,主張改造社會的主要方法是要從自我個人改造做起,自我「造成完全公正廉潔的人格,再由自己個人延長造成公正廉潔的社會」,顯然,陳獨秀所設象的社會主義絲毫不帶列寧革命的血腥味。

可是,蘇俄政權派來的代表團到達中國、找李大釗和陳獨秀面談後,這兩位堂堂的大知識分子,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過去的想法,全盤接受了蘇俄式意識形態,登上了蘇俄人的賊船。陳獨秀於1920年秋經蘇俄人指導在上海成立起共產黨小組後不久,便發表了要在中國進行以「階級戰爭」和「勞動專政」為核心的俄式革命的宣言,稱「俄羅斯歷史發展的特徵,也是全世界歷史發展的特徵」,中國革命應該以俄國革命為榜樣的主張就此誕生。這種理念上的轉變既反映出陳獨秀和李大釗沒有堅持自己獨立思想和原則的能力,也反映出他們智慧的低下,透露出他們盲目崇拜歐洲人的心態,一看到有歐洲人感興趣與自己合作,便受寵若驚,忘掉了自己過去講過的話,乖乖地讓歐洲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作為教授級的大知識分子,他們居然不懂得,拯救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能靠外國人來領導,拯救國家和民族可以爭取外國支援,但是,外援只能為輔、不能成為領導力量,因為只有本國人才可能真正從自己國家和自身民族利益的角度著想。而且,蘇俄革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社會實驗,能否達到它所宣稱要達到的目標、以及人民會為此實驗付出怎樣的代價還有待時間的驗證,陳獨秀和李大釗對外國人的自我宣傳所抱的這種毫不質疑地盲目輕信態度,反映出這些大知識分子的思想處於多麼幼稚的水平。

其實,陳獨秀從本質上講並非壞人,恰恰相反,從某些角度上講,陳獨秀是個不錯的好人,他參加共產黨後,最初拒絕接受蘇聯人發的工資,甚至當蘇聯人以黨的紀律為名迫使他辭去其他職業、做專業革命家時,他仍然一度拒絕外國工資,打算以自己的稿費解決生活問題。後來,陳獨秀在現實面前展示出他骨子裡仍然反對階級鬥爭,對由蘇聯人教唆煽動起來的地痞流氓式湖南農民運動持公開反對態度,被蘇聯人批評為是被「偉大」的湖南農民運動嚇破了膽,他因此遭到蘇聯人的拋棄,成了被蘇聯人用來背負第一次國共合作(即聯俄容共)關係破裂罪名的替罪羊。很多時候,人們並非有意助長邪惡,而是由於幼稚和愚蠢在無意間幫助了邪惡,陳獨秀是如此,許多當年參加中共組織的人也大多如此。

正是這種思想上的幼稚和智慧上的愚蠢,使得陳獨秀根本把握不住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最終被蘇聯人踢出了中共組織。像張國燾和毛澤東這樣的知識青年,起初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是受陳獨秀的影響、出於對陳獨秀的追隨,可是,他們入黨後,很快看明白,陳獨秀不是中國共產黨的真正領導者,中共不光在財政上依靠蘇聯,中共的意識形態指導思想、中共各項政策的制定、中共領導層的挑選和任命,等等,全都仰賴於蘇聯人的決議、指示和命令,甚至中共要在何處發動起義暴動、要在什麼樣的地方建立根據地,也都依據蘇聯人的策劃和指導進行,蘇聯人才是中國共產黨的真正領導者。陳獨秀自己對把握中共自主領導權的重要性也沒有什麼認識,他明確指示中共黨員說:中國革命「必與俄國打成一片,一切均借俄助」,鼓吹依靠外國大救星來拯救中國。中共黨內那些後生們本來就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只會盲從,前輩陳獨秀的話給他們帶去了什麼樣的啟示可想而知,他們很快就從跟隨陳獨秀變成了跟隨蘇聯人。最終,毛澤東以善於理解和緊跟蘇聯政策的特長得到了斯大林的青睞和扶持,成了斯大林為中國人挑選的國家領導人,中國從此走上經歷了幾場大浩劫的災難性道路,使得中國至今沒有機會實現現代政治文明、仍然停留在落後的專制統治水平上。

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是,盲目崇拜歐洲人或白人,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會導致禍國殃民的後果。今天有不少中國人否定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所佔據的偉大地位,其背後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於他們盲目崇拜歐洲人,因為有些西方歷史學者貶低孫中山。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對蔣介石持更負面態度的蔣介石傳作者,就極為蔑視孫中山,稱他只是一介書生,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居然認為自己可以領導中國。如果這種蔑視合理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話去評價創建美國的許多美國國父們。在我看來,評判國家領袖水平的高低,最應該審核的品質是看他們持有什麼樣的政治理念,是否富有遠見和政治智慧,能否吸引來優秀人才的支持,等等,這些品質遠比是否擁有執政經驗重要得多。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的是,西方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沒有統一標準的觀點,講什麼樣的話的人都有,我們在判斷人文事物時,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要結合良知和科學方法來進行評判,不能因為聽到某個西方人講了某句話,就盲目地將其奉為神聖的金科玉律。有些思想家或學者哪怕在某些領域裡說出了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見,他們對另一些領域的認識卻可能存在著極大的漏洞。

今天,我們來重審中國近代歷史所走過的曲折道路、肯定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政治領袖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正面意義,我認為,我們所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強調孫中山的武裝革命上,而是應該在於敬仰和學習孫中山的獨立思想精神和富有遠見的政治智慧,在於重尋民國時期一些中國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具有更高理念追求和更強價值判斷能力的境界,在於顯示出一個國家建立起對的、符合人性的、人們會心甘情願自覺自愿追隨的理想的重要性。雖然寫成一部吸引人的憲法是立憲過程中相對比較容易的第一步,但是,有一個真正能夠吸引人的憲法,也是實現憲政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只有憲法里制定的理想對了,只有國家的目標、國家的本正了,加上合理制度的配合,才有可能吸引來具有更高理念追求的、願意自覺尊重憲法的優秀人才,從而實現憲政,走上有利於人民幸福生活的政治文明道路。如果一個理念必須通過恐嚇和畏懼的方法才能讓人接受,不管這個恐嚇和畏懼的力量是來自槍杆子、還是來自上帝,這種理念往往是違反人性的,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也無法對有思想有智慧、願意追求更高理念的人產生吸引力。那些將歐美政治精英尊重憲法的原因說成是畏懼上帝之故的人,大多是出於對歐美歷史和歐美社會現實的一知半解甚至無知造成。事實上,要論對上帝的敬畏,沒有哪一個宗教的信徒能夠比得過穆斯林,尤其比不過穆斯林當中的極端保守派,可是,又有哪一個穆斯林國家成了民主自由的典範?

(全文完)

作者投稿


   
回復引用
Share: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論壇使用幫助】。 【禪世界免責聲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