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交帳號或禪世界會員賬號登錄,就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科技和休閑等話題。
早稻:
「因為附近幾乎村村有寺......」,需要這樣嗎?
深山小寺生存現狀:堅守背後是想像不到的清寒

來自: 心燈文旅(讓旅遊有文化,讓文化去旅遊。) 2019-04-11 18:01:09
編者按:逢年過節返鄉的時候,你是否留意過鄉村裡的小寺院?這些寺院看上去門可羅雀,卻往往有僧人常住:他們的生存狀況又是怎樣?鳳凰網佛教選取了一篇鄉間小寺的觀察文章,正如作者所說,這不是在寫一座寺,是以點及面,敘述眾多山村小寺的實際情況。一起來看!

我也是安住深山小寺後,才真切地感受到山間村中小寺那不為人知的清寒。
以我住的寺院為例,這個小寺雖然入山不深,但是,因為附近幾乎村村有寺,最近的城市市區也有好幾座有名的古寺,所以,來往寺院的,幾乎只有當地村民。不只是村民,而且,都是老人家,因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山村裡常住人口,都是老人家。
她們平日里忙着各種家務農活,初一十五才有時間來寺院燒一下香。以前都是自己帶香來,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香火錢。現在雖然在我的推動下,慢慢地開始點寺院的香,但是,隨手扔功德箱里一塊兩塊,已經很不錯了。而我,因為怕她們點化學香,還必須大力推動她們點寺院的天然香,哪怕是自己貼錢買香。
所以,這個寺的全年的收入,就集中在過年這幾天。我在這裡過了一個春節了,正月初九,建寺的居士當著我的面把功德箱里的錢取出來,點清,交給我,讓我去買香。多少錢呢?具體多少記不清了,只記得不足2370元。春節前,我剛請了香燭,香是請做香的朋友幫忙做的,說好只給成本,一分利潤不給。燭是請賣燭的朋友幫忙買的,也是成本採購,加起花了3000多。也就是說,寺院全年的收入甚至買不來全年的香燭,就更不用說吃喝等事了。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生存下去的方法,就只有節約開支。自己種點菜,只要地里有菜,哪怕只有一種,就堅決不買菜。事實上,我就曾經連續一個月,只吃一種菜。就是這樣節約,一個月也是需要差不多三百元的生活費用,其中包括通訊費用。別說什麼出家人還用電話之類的話,小廟人少,有時甚至只有一人,萬一有點什麼事,是一定要通過電話與外界聯繫的。當然,這裡是沒有衣服採購的費用,而且,師父們還必須健康,不可以生病。我現在就開始穿補過的舊衣了,有病也靠多喝熱水來解決問題。
這三百元不包括水電費,如果再加上水電費,那再省也得五百左右。這個錢,還有請香燭所欠的1000元,打哪裡來?所以,我就更能理解一些法師無奈趕些經懺的心情。不管什麼人,活着,是第一需求。滿足不了一日三餐,我們可以持午,但是,如果一日兩餐都滿足不了,生存就出現問題。對於出家人來說,這種既可以有些收入,解決衣食問題,又可以滿足世間人的一些心裏訴求的經懺佛事,就成了首要的選擇。所以,雖然我不做經懺,但是,我理解部分趕經懺的師父們的無奈。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不講法呢?不領眾共修呢?這樣居士們就會有供養。好吧,我們先來說說講法的問題。現在的村莊,無論是山上的,還是平原的,多半都只是老人聚居的地方。年輕人都生活在城市裡,城市裡的寺院大多會有講法,就算沒有,網絡如此發達,想聽什麼都可以找到,有幾人會跑到山村小寺來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師講法呢?老人家呢,就更不用說。還以我這裡為例,上過小學二年級的,就算是高學歷了,她們根本聽不懂唯識中觀,甚至凈土。
至於共修,大體也是這樣。村裡的老人家早上要做家務,做農活,根本沒有時間跑到寺院里念佛打坐。我身邊的村民也很想,和我提了幾回,我說,我天天做功課,天天打坐,你們有時間就過來,我們一起念佛,一起打坐。可是,每回都是,話說過了,人不見了。為什麼呢?有活要做呀。有人要說,那晚上呢?可別提晚上,這個山村,七點半過後,基本漆黑一片。老人家們辛苦一天,晚上需要早些休息,這才能保證明天能起早幹活。誰會有體力,有精力,跑到寺院里念佛誦經呢。
可能又有人要問,那為什麼還要住在這樣的小寺里呢?為什麼不住在叢林中?一者,這一方眾生,哪怕是老人,也需要佛法,雖然他們聽不懂,但是,當他們看到出家人,叫一聲師父,或者送一把青菜過來,都是在與佛法結緣,都是在為自己修福。再者,這寺雖小,也是千年古寺,也有百千僧眾共住共修的過去,既然有緣走進來,總希望哪怕是一人打坐,也要讓古寺香火鍾板不斷。
然而,在這樣的堅守的背後,卻是常人不能想像的清寒。土牆舊瓦,是風起風滿屋,雨至雨洗案。但是,儘管如是,朝霞暮靄,是鍾板相續,梵唱不斷。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禪世界論壇規則】)。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
【Chanworld.org】2017.06.06-2019.03.24-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