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
有一首歌有这样一段歌词,“等咱有钱了…直升飞机买两架,一架挂着另一架,上市公司开两家,一家挤垮另一家,航空母舰买两艘,一艘打沉另一艘”,歌词反映的是词作者幻想有钱之后的任性,但这种任性就是自在吗?
随着科技及物质文明的发展,现代人被消费至上的理念裹挟着,虽享受更精致的产品和更周到的服务之外,为了赚更多的钱,却也在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疲惫和种种的负面情绪。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产品广告、网络游戏、色情及旅游服务等,正诱惑着现代人的心灵,不少人因沉迷而不能自拔,结果影响了与人的感情和身心的健康。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来了,现代人应当如何才能在各种诱惑中不受束缚而能自在地生活呢?自在在哪里?到底有没有使人自在的方法呢?
按理说,佛教徒最应该知道这个所谓使人自在的方法,但事实是因为在佛教内有种种误解与误导,许多佛教徒虽知道佛说了什么,但并不确定佛所说和我们想要的自在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佛法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很清楚。所以现代人包括佛教徒如果想要达到自在的目的,就必需对佛法的核心理论进行厘清。
所谓的自在就是指“没有苦恼”的状态。佛陀在彻悟缘起法则(即一切现象因缘而生的规律)的那一刻,他的苦恼全部熄灭了,同时也意味着佛陀的彻底自在。据说佛陀是经人劝请才出来说法的,这件事似乎给人有点勉强和不够慈悲的感觉,其实里面是蕴含着缘起深义的。之后佛陀也正是依据缘起甚深的智慧,为世人宣讲了苦、集、灭、道之四圣谛。苦就是知道生活中有苦恼,集就是知道要在苦因上下手,灭就是建立苦灭的目标,道就是通过践行八正道来实现目标。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正常的感知能力,或多或少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中有苦恼,尤其是在有求而不得或面临天灾人祸时,那一种对苦的感受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生活“有”苦的这一事实。但如果一个人认定生活“是”苦,就会丧失想要改善的动机,很可能会受苦一辈子。华严经有“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的话,这里的“妄想执着”所指的正是苦因。只有知道苦有苦因,知道苦果是随着苦因的转变而转变,才有可能确立苦灭的目标。而人之所以会有妄想执着,就是因为对缘起法则没有真切地体悟。故八正道(注释一)的第一项正见,就是要修行人树立缘起正见,看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以及种种的苦乐感受,是否符合缘起法则。同时八正道的第六项正念,即四念处,就是要修行人在身、受、心、法的四个层面进行觉知,看看自己是否有违背缘起法则的邪见(注释二)以及“观念上的执着”(注释三)。若有则说明对缘起的体悟还不够透彻,故除了继续加深体会之外,我们还需借助八正道的第七项正定,就是用定力(即没有太多妄想的心之能力)持续觉照执着本身,来达到离执的目的。因此,修定的价值在于离执,而且慧是由“体会缘起”加上“止观双运”到“见执离执”才能生起的东西,而佛教中流行的“由定生慧”的看法,其实就是一种误解与误导了。
从八正道的内容来看,对五戒(杀盗淫妄酒)持守得比较好的人来讲,佛学就两件事,一个是理上悟,就是悟缘起之实相。另一个是事上修,就是修四念处和修定,看看自己有没有违背缘起的错误认知和观念上的执著,然后知非即离。现代人只要能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就不会轻易地被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所束缚,这也就是自在了。
有人以为自在就是身心持续舒爽的状态,有人说解脱就是一种狂喜的状态,有人一直面带笑容或常常哈哈大笑。其实我们无需猜测或推断怎样的表现状态才是自在,因为它不是靠想就能想出来的,而是靠品,品出所谓的解脱、自在也是“因缘而生皆非实”的味道,而不再有妄想执著了。
故自在是非实有,亦非实无。若因缘聚之,则油然生之。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