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論壇

<- 社交登陸。【論壇使用幫助】
任繼春:禪宗的宗教意義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任繼春:禪宗的宗教意義

1
1 Users
0 Likes
873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禪宗對佛教現代化有擔當嗎?可以好好考慮。


2008年07月24日 16:20:00 中國宗教

禪是什麼?可能不會有統一的答案。但禪源白何處?大家的回答可能會不約而同。即,禪來自東方的佛教,來自印度與中國。如果問,中國佛教最具特點的宗派是哪個?答案可能也會是普遍的共識:禪宗。禪宗被認為是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而中國佛學的特質也在禪。

禪與禪宗顯然不能劃等號,但兩者關係卻十分密切。通常認為,禪是「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意思是「心注專一,正審思慮。」(於亭譯註《禪林四書》,P1)它源於古印度宗教哲學,是一種修行方法,即依靠精神高度專註,反觀內心,消除雜念,以達覺悟與徹明的精神境界。禪宗雖然強調按照禪定的方法修行,但它同時又是建立在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基礎上的。此外,禪宗除具有宗教哲學思想,還有其宗教組織、僧侶信眾、宗教場所和宗教典籍等外在的存在物。

一、禪宗的出現,使佛教真正實現了中國化

佛教於公元前7世紀起源於古代印度。在印度,佛教創立後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小乘佛教再至大乘佛教,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演變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佛教的教義與思想在激烈的爭辯中逐漸得以完善,形成了系統化的佛學理論。如果翻開佛教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禪的思想在佛教原有的教義思想中早已經存在。長期以來為佛教界所傳頌的「拈花微笑」公案,一方面宣示了佛陀與弟子迦葉之間的教內傳承關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對佛教根本教義的深刻認識與理解,而這無疑是後來禪宗得以創立的重要理論基礎。

佛教自兩漢初傳中國,經過三國西晉、十六國、東晉、南北朝及隋朝的長時間傳播與流布,逐漸與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相碰撞、相融合,到唐代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其主要標誌是,禪宗異軍突起並確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禪宗的出現,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於是,禪宗的形成、理論及意義,自然成為中外歷史學家和宗教學者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從禪宗發展歷史不難看出,從菩提達摩初祖東渡來華,宣揚佛教靜思與禪修,到六祖慧能法師倡導「法不外求」、「見性成佛」,確立禪宗的地位,這期間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與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儒家心性學說與道家自然思想,與佛教理論在互相碰撞激蕩的基礎上,進行了歷史性的融合,進發出了智慧的火花。禪宗的出現之所以被稱為是一場「革命」,是因為它明確地提出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所謂「法不他在」,「法不外求」,「即心即佛」。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國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情。賴永海先生認為,「禪宗對於中國佛教乃至中國古代思想的貢獻在於把佛教真正的本土化、人間化,進而把世間法與佛法統一起來,這一傳統被後來的人間佛教所繼承和發展。」(賴永海著《中國佛教與哲學》,P6)正因為如此,我們說,禪宗可以稱之為有中國思想文化特色的佛教,它的創立,標誌著佛教完成了中國化的歷史過程。

二、禪宗的出現,使佛教由天上下到「凡間」

禪宗無疑源自佛教的基本教義思想理論,是對佛教思想理論的繼承、發揚與光大。但如果深入考察,使會發現,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禪宗創立也可以說是對傳統佛教的一種革命。禪宗一反當時繁雜的思辨論證與邏輯推理,提出了返樸歸真、回歸原始佛教的思想主張。即所謂「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行「言外之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思想主張的提出,從基礎上否定了佛教的繁瑣理論思辨,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修持成佛的有效途徑。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禪宗真正使佛教普及到中國百姓的身上,也就是實現了佛教的本地化。這是因為,「見性成佛」理論的提出,開啟了佛教信仰的「方便法門」,使佛教由早期社會上層士大夫信仰的貴族宗教,逐漸轉變為深入平民百姓的大眾化宗教,也就是使佛教由高高的天上落到了百姓人間。需要強調的是,禪宗所謂的返樸歸真,並不是簡單的回歸到原始狀態,而是一種時代的創新與發展。禪宗的立足點和著眼點是對佛教教義的根本性理解,為眾人指出了成佛的有效途徑。也就是由過去的理論思辨轉到現實的人生,將佛教由天上拉回人間,使佛教回歸到關注人的現實生活。慧能的禪宗提出的「直指心源」、「即心即佛」、「自性平等」、「眾生是佛」的思想,事實上「打破了在家與出家、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架之問的界限」,「把一個外在的宗教變成了一個內在的宗教,把對佛的崇拜變成了對自己的崇拜。一句話,把釋迦牟尼的佛教變成了慧能的『心的宗教』。」(賴永海《中國佛教與哲學》,P75、P82,宗教文化出版社)因此可以說,禪宗的創立再次使現實人生成為佛教關注的重點與核心,而這正符合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最初本意和基本出發點。

三、禪宗立意高遠,指向的是人生的審美境界

禪宗講求的是對人生意義的悟。所謂漸晤、頓悟,依筆者看,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與不同.只是修行方法之不同而已。應該看到的是,禪宗與佛教其它派別所不同的是,它彰顯的不僅是修行方法,而是更高的人生意義境界。「盡日尋舂不見舂,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把梅花嗅,舂在枝頭已十分。」(轉引自溫金玉著《慧能法師傳》,P215)顯示出「即心即佛」,「法不外求」的理論要旨,也就道出了禪宗的根本。以往,人們常常將宗教視為消極的思想觀念,但從人生存在意義方位上看,應該說,宗教並不必然否定生命。相反,應該說,宗教十分重視生命。佛教明確提出了眾生平等的根本主張。如果深入到生命本源來看,平等理念則是生命本質——自由張力的外現。需要強調的是,宗教中的平等與自由不應被理解為是對彼岸世界的嚮往,而應該被認為是人格尊嚴的當然訴求。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幾乎所有宗教都以其固有秩序與法則的臨在,表達了對現實經濟社會的否定,但其內在指向的,卻正是對生命的真切肯定。

大凡宗教都不乏優美的詩作,西方的基督教中,讚美詩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佛教禪詩則更是別開生面,獨樹一幟。自古以來,禪詩以其固有的內在魅力,深深地吸引世人,使人陶醉,令人嚮往。所謂「詩不入禪,意必膚淺;禪不通詩,境亦枯寂。」(轉引自溫金玉著《慧能法師傳》,P215)人們常說,詩為人的生命。而禪詩又別具意味,經久而不衰,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宗教與人的生命意義是有內在關聯的。

其實,宗教與詩有著歷史的源淵,內在關聯也十分密切。從根本上講,詩與宗教可謂「同質同源」。(見拙作《詩與宗教》)禪詩之興起,且別有新意,在於禪宗有不同於其它宗教的內在質地。元好問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因此,禪與詩如膠似漆,難解難分,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明友。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禪的特質,往往是詩本身昕含的禪意,較所謂專門的禪詩更意味深長,更出色而耐人尋味。

四、禪宗的出現,印證出宗教的意義在於圓滿人生

通常來講,宗教是關於人生意義的學說,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敦.還是東方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看似遠離塵世,超凡脫俗,其實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離開了人與人的生活,宗教便失去了存在的社會現實基礎。宗教是人關於人生意義的設定,是人的內在秩序的外現。在一定意義上,正是人間秩序的相計與無限性決定了絕對與無限天國的出現。因此.可否說,在一定意義上,宗教存在的意義並不在於邏輯語言與現實的真實性。

禪宗以其指向無限的想像與美麗,使人超越現實又不離現實,使生命更圓滿而富有旨趣。對此,李澤厚先生深刻地指出:「否定生命厭棄世界的佛教最終變成了這種具有生意的禪果,並且通過詩歌、繪畫等藝術王國給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增添了安慰、寄託和力量。」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P213)禪宗強調的覺悟人生,更多是在自然與現實的方位,體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宗旨。而「即心即佛」的理論,同時又提供了極為便捷的修行方法。人世間到處是佛法、佛意,則告訴眾生百姓,生活本來就富有意義,更增添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溫金玉先生認為,「禪藉助藝術的觀點來美化人生,要求對整個人生採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利害、是非、功過,忘乎物我、主客、人己,從而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在這一審美境界里,塵世的思慮、外在的自然與其說是被拋棄,還不如說是得到了升華。」(溫金玉著《慧能法師傳》,P203,宗教文化出版社) 因此,禪與其說是一種宗教哲學,毋寧說是一種人生審美境界。禪可以使人物我兩忘,處於無功利的超意識之中,從而超越現實存在,實現了對人生的升華,顯示出生命所具有的真實內容,從而使人更加圓滿而富有意義。

五、禪宗的創立,揭示出宗教信仰的單一性特點

歷史地看,禪宗既是對佛教的繼承,也是對傳統佛教的革命。它否定了傳統宗教的理論與學說,把理論化的宗教升華成了眾人皆可內心證悟的方便法門。擔水、砍柴、吃飯等等,舉凡人生活中的諸多事情,部變成了修行與證悟。於是,「生死即涅槃」,「生活便是禪」。

應當注意的是,禪宗的創立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它不僅使佛教由理論思辨轉到現實人生,指出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成佛的途徑。更為重要的是,它使佛教由外在於人的信仰,變成完全個人的自我修行。正如樓宇烈先生指出:「禪的本質正在於:『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 (樓宇烈《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P174,宗教文化出版社)也就是,使佛教由外在的理論成為內在的信仰,使宗教信仰成為個人的自由選擇。需要重視的是,宗教能否成為個體的自由選擇與自覺皈依,這是衡量宗教正確與否的重要尺度,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表現。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說,凡宗教無強迫,信仰為個人的私事。

與此同時,禪宗向修習者指出了另一個重要問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習禪求悟的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正如李澤厚先生指出:「禪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認識,而是個體的直覺經驗。」(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P207)禪宗開闢了佛教修行的新路數,強調修行也要因人而異,將個體的人擺在重要位置。六祖慧能曾言「不是慧能度善知識,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 禪宗的出現使佛教由智者和尊者的他覺,變成為每個人的覺與悟,使人由消極被動的等待,變成為積極主動的行動者,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根本性跨越。

禪宗的特點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強調的是「自心證悟」。(趙朴初《禪是一盞燈》,《中國宗教》,2005年第4期,P56)禪宗將原始佛教的宗旨繼承並發揚光大,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派別。這一派別之所以與眾不同,表現在傳教的方法,所謂棒打、機鋒、大喝。這些看似瘋狂之舉,卻是通往悟的大道。正所謂「道貴無心,禪絕明理」。(轉引白賴永海著《佛教與中國哲學》,P113)禪宗傳授教法強調要因人而異,指出了每個人悟道的方法與途徑是不盡相同的,從而也就明確了每個個體所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任繼愈先生也指出:「各派也有共同點——自己解救自己,如果自己沒有自悟,佛祖也無能為力。」(任繼愈《從佛教到儒教》,楊曾文等編《佛教與歷史文化》,P6,宗教文化出版社)

其實,宗教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宗教的核心無疑是人的信仰。禪宗告訴我們,宗教信仰因人而異,每個個體的修行方法可能都不會相同,甚至對佛教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以至對立,「但說到底,都是佛教」。(井柏然良著《出入自在——佛教的自由觀》,P25)

禪宗還告訴我們,即使是對同一宗教——佛教的信仰,也會因人而出現差異。它揭示出宗教信仰不僅是內在的,而且是單一的。禪宗以鮮明的個性,指向了個人而不是群體,顯示出宗教信仰的單一性這一重要特點。筆者以為,或許這正是不同於其它宗派的禪宗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或許,這也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內在依據和真正源頭。能不能說,這也就是禪宗出現的真正宗教意義呢?


   
引用
Share: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論壇使用幫助】。 【禪世界免責聲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