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
我所认识的佛法:四梵住
在讨论四念处时是以安般念为例展开的,实际上,在「阿含经」和「尼柯耶」中,佛陀谈论四梵住要比安般念多得多,感觉有必要讨论一下八正道框架下的四梵住禅修方法,缺少这部分可能会是《我所认识的佛法》的一个重要遗漏,所以决定补上。
梵住的意思是与梵天同住,四梵住即慈、悲、喜、舍,也称四无量心,其中慈是慈爱心,悲是同理心或同情心,喜是随喜心,舍是平舍心,它们是在以祝福的方式散播慈爱的过程中依次生起的善心,与安般念一样,这些善心的圆满同样可以达到色界善心一境性的程度,即八正道的正定。
四梵住的显著特征就是广大无量的善心,不论禅修者以什么业处作为自己的主业处,在打坐或经行结束后都会做回向的功课,仔细推敲每一句回向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就包含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心扩大,把正念和安乐延续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是八正道修行很重要的部分。还有很多禅修者将慈心禅作为护卫禅,不仅仅限于回向的部分,当然,这种辅助跟将四梵住作为主业处修习还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四梵住也可以像安般念一样作为主业处,同样可以达到色界四禅的程度。我们看看经典中对四梵住修行的描述:
【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 ……(中略)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悲、喜)舍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变大、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他像这样深虑:‘这(慈、悲、喜)舍心解脱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惟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惟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如果因为那法贪、那法喜而没达到诸烦恼的灭尽,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盘,为不从彼世转回者。】(MN.52)
实际经文是对慈、悲、喜、舍以相同句式描述,为节省篇幅我浓缩了经文。“对一切如对自己”是四梵住的要旨,不管是否意识到,每个人最爱的可能都是自己,我们的所有言行的底层逻辑都是使自己安乐,尽管往往因无明而搞错了方向。所以对自己散播慈爱是最容易做到的,这是修习四梵住的第一步:祝自己远离疾苦,身心安乐!(可以是其它类似祝福语,但尽量简短为好)。所谓“一切”自然还包括我们的朋友和怨憎的人,也包括所有有情和非有情,但因为嗔心,一开始对怨憎的人散播慈爱是难以自然做到的,强迫的方式显然与灭苦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因为贪心,对家人或异性朋友不好把握尺度,容易引发更强烈的欲贪,所以第二步会选择自己尊敬的同性朋友散博慈爱:祝他(她)远离疾苦,身心安乐!。这种选择在一段时间内不要改变,直到与慈俱行之心遍满,这样一步步扩展到陌生人、或其他众生、直至怨憎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前后左右上下这些我们世间所触及到的无量对象。“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则代表了原谅,原谅自己、原谅对方,同时也请求对方的原谅,这样放下负担的慈心自然是轻松且欢喜的,当喜悦的慈心升起时不再默念祝福语,只是简单向四周散播慈心就好了。期间如果分心了,及时觉知,不要参与那些内心故事,在向认识的对象散播慈爱时很容易陷入与他(她)之间往事的回放中,放掉那个念头,扫描身体,放松紧张躁动,平息身行后再从头开始默念祝福语,继续修习。期间同样会遇到五盖的障碍,注意到就远离它们,不要对其产生自我认同,扫描身体平息身行后重新出发,这就是正精进。如此简单重复,保持正念正知,和其它正念修行一样涉及到随观身、受、心、法,能做到哪种程度,跟我们当下心的力量有关。
当远离障碍后,慈心顺利生起,我们感受到喜悦和分享之乐。慈心平静下来会自然生起悲心,对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这种同理心会让我们希望帮助一切对象从苦中解脱,真诚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而对众生的善举和成就会生起随喜心,即使他(她)是我们过去怨憎的对象,就像看到我们的孩子取得好成绩一样开心,并不会羡慕嫉妒恨,这些善心都是建立在遍满世间的慈爱之上的,不然很难自然生起。接着生起的是舍心,我们知道业果法则,对慈、悲、喜都不会过度陷入,这种平舍心就是四禅的舍。继续我们的祝福,像之前一样正精进,将四种善心(无论当下是哪种)都向各个方向散播出去,自然会广大、无量、无怨恨、无恶意且遍满全部世间,在此期间会像安般念一样体会到四种不同程度的禅定。
在四梵住修习过程中逐步改变着心的习性,这些慈爱、共情、随喜和平舍的心都是在祝福引导下自然生起,没有任何粉饰和伪装。同样,我们不只在坐禅和行禅中修习四梵住,在日常任何时候都可以方便地修习,在路上看到陌生人、小动物、甚至是花草树木都可以送上我们的祝福,散播慈爱,即在生活中禅修。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善心散播并不是停留在思惟上,而是会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对困境中的众生伸出援手,随喜他们的善行和成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身心会发生改变,待人处事的方式比以往呈现出更多的友善、快乐和豁达,旁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变化而报之以友善,这会令我们更快乐,更具信心,这就是心的品质的培养。如果相反,那就要检视自己的修行方法,看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四梵住的效益不止于此,因为我们知道那仍然是思惟的造作,目的在于改变我们心的习性,这种造作仍会有负载感,因此还有更上的出离,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修习无色界定,也可以随观无常生灭,以智慧见烦恼的止息,达到慧解脱,或者像上面经文所说,如果还存在对某些现象的贪喜和执取,比如无色爱、我慢等,也有机会断除五下分结而化生,与梵天同住,在那里入究竟涅盘,所以被称为四梵住,即《八城人经》中提到的四个解脱门。
从以上对四梵住的简单讨论可以了知此法门也是在八正道的框架之内。“对一切如对自己”与佛陀教导的“自通之法”是一脉相承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SA.1044)
可见四梵住的修习包含了持戒的要求,而且悲心、喜心遍满的心也不会赞同、随喜不正当的谋生方式,因为那同样会损害其他众生的利益,这种无贪、无嗔、无加害的正思惟是四无量心的体现,必然导向正语、正业、正命。
这里要注意的是,四梵住的无量慈心、无量悲心与后来部派演变而来的大慈大悲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帮助众生免遭苦难的一面,但前者立足于培育内心的品质,以达到遍知诸法,即依于法洲、依于自洲而自渡,而后者立足于去拔除众生的苦,所谓渡众生,这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修行体系,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复提及过。
关于四梵住的讨论就到这里,接下来有时间会结合自己的修行体验检查过去的文章。本来想留下自己的学习足迹,尽管很多理解还很幼稚,也有些错误,但那毕竟是当时自己的认知,因为开始是在小圈子里交流,就没必要顾忌那么多,但现在有不少不相识的贤友在看,有些可能是初学者,担心误导别人,但公众号文章只有一次修改机会,且在20个字之内,基本无法修改内容,只能改改错别字,所以发现有错误的文章会删除,重要的可能会重写。也请读者发现错漏帮忙指出,感恩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