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
我所认识的佛法:四念处
上文讨论正念时提到正念正知、精勤努力,我们看看佛陀对正知的开示:
【比丘们!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前视、后视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肢体)曲伸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大)衣、钵与衣的受持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饮、食、嚼、尝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大小便动作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在行、住、坐、卧、清醒、语、默时是正知的行为者。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自己的与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消散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与消散法,或‘有身体’的念已现起,直到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而住于无依止,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DN.22)
正知是观身念处的其中一个法门,教导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整个身体状态有清晰的理解,清楚自己的动机,即体验到行为举止的集起和消散及相关动机的生灭。这一点是四念处修行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另外两个核心要素是忆念不忘和精进,三核心要素让我们能时刻全面了知身心现象,不忘失正精进,这是我们在安般念中要把握的作业重点。接下来看看安般念在四念处的修行实践。
【比丘们!这里,比丘到了林野,或到了树下,或到了空屋,坐下,盘腿后,挺直身体,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后,他只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当吸气长时,他了知:‘我吸气长。’或当呼气长时,他了知:‘我呼气长。’ 当吸气短时,他了知:‘我吸气短。’或当呼气短时,他了知:‘我呼气短。’
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呼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呼气。’
他学习:‘感受着喜,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喜,我将呼气。’他学习:‘感受着乐,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乐,我将呼气。’
他学习:‘感受着心行,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心行,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行宁静着,我将呼气。’他学习:‘感受着心,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心,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喜悦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喜悦着,我将呼气。’他学习:‘集中着心,我将吸气。’他学习:‘集中着心,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解脱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解脱着,我将呼气。’
他学习:‘随观无常,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无常,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离贪,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离贪,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灭,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灭,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断念,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断念,我将呼气。’
比丘们!当入出息念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MN.118)
以上是安般念运用于四念处修行的简略说法,森林、树下或空屋的共同特征就是避免被打扰。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是为了使身体处于自然舒适且可长时间稳定不动的状态,没有多余的动作分散注意力。是坐地上还是椅子上都不重要,双盘、单盘或散盘也因人而异,不要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就行。竖直腰身很重要,避免长时间不合适的受力给身体带来劳损。内观禅修的身体姿态不像瑜伽那样要求严格,因为重点不是为了进入奢摩他境界,而是关注和处理身心现象。当然,你要用很严格的瑜伽姿势也没什么不妥,随个人喜好,毕竟这不是四念处修行的主要关注点。
“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后,他只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这是安般念的特征,“面前的正念”并不是面部前面或者人中附近的某个点,而是对当下身心现象的念住、正知和精进,而呼吸也是身行的一种,它的独特性使其成为那个让我们的意念不被忘想带跑的锚点,当然也是我们念住的对象之一。“他只是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就是知道呼气或吸气时呼吸的长短,即清晰地知道开始和结束,甚至能体会呼与吸之间停顿换转瞬间内心的躁动,这种感觉憋一下气就能体会到了,这些就是对呼吸的正知。当然,一般我们不会干预呼吸,只要自然地呼气和吸气就可以了,只不过我们的心热衷于忙碌,没两分钟就可能妄想纷飞,等到发现时可能不知过了多久,这是念力、定力不够时的常态,意识到了就立即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不要继续参与那些内心戏剧,即通过寻和伺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止的修习。但呼吸本身不是我们要随观的主要目标,只是为顺利随观所借助的工具而已,随观的真正的目标是身、受、心、法四处,从最浅层的身念处入手,保持绵密的念住、正知和持续的精进,逐层深入,这是观的修习。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一切身”并“使身行宁静着”,这是随观身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喜”、“感受着乐”,这是随观受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心行”、“使心行宁静着”、“感受着心”、“使心喜悦着”、“集中着心”、“使心解脱着”,这是随观心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随观无常”、“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断念”,这是随观法念处。
四个念处的随观均始于身念处,以多快的速度递进或到达何种程度取决于心当下的力量或者说熟练程度,可能在一坐中就从身念处递进到法念处,也可能长时间都在身念处这个层面努力,或者昨天递进到心念处,但今天就只能停留在身念处,因为四个层次的深入是以前面层次为基础自然进入的,前一层次没有满足不可能进入更深的层次,这是一个不断修习不断熟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的力量得到不断提升,伴随着心的品质不断圆满,逐层深入,直至熟练地完成四念处修习,导向觉悟的七觉支得以圆满,从而满足明和解脱,这就是四念处修行。
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进入到下一层次呢?其实行者到时自己就会知道的,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如说,我们平息身行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剩下胸口处的现象比较明显和顽固,这时重点体会该处的觉受,尝试去除那些堵塞感,就是在进入受念处的层面,一个人特别开心或痛苦时都不自觉地手捂胸口,因为那里是情绪堆积的核心区域。当胸口处的现象被我们一次次精进消散掉时,会在这里生起喜悦,当喜悦充分扩展后我们会感受到心行的负担,开始进入到心念处的层面。这种喜悦不同于我们平时遇到合意的事物时产生的物质的喜,而是强烈得多的精神的喜,而且是不期而遇、自然而来的。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喜悦并不是在盘腿打坐时,而是早上刚起床,坐在床沿放松身体时,大约十五分钟左右,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喜悦从胸口涌出,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洋溢到每个毛孔,感觉汗毛都竖起来了。老实说,当时有点震撼和不知所措。但是接下来几天又感觉不到了,因为心里有了期待,无形中制造了新的紧张,这是我们禅修时要特别注意的,不要有任何期待,只管去做我们该做的,该来的自然会来。
对于心念处我的体会还不够深,对于法念处的体验根本谈不上,只有理论认知,接下来依上面的经文重点谈谈随观身念处和受念处,简略说说心念处和法念处,等有了更多的体验再向同修汇报。
安般念的“感受着一切身”不是某些解读说的感受呼吸身,因为知道呼吸长或短就已经是感受呼吸身了,不从头到尾感受它怎么能知道长短?这已经是正知于呼吸了。而“感受着一切身”实际是指体会整个身体,就像MR(核磁共振)那样从头皮开始往下逐层扫描,体验哪些地方有紧张、躁动、堵塞、刺痛等现象,即正知于诸身行。“使身行宁静着”就是平息身行,即放松它们,使身体卸下这些负担,这实际是在身念处这个层面去除情绪带来的苦受,即正精进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身行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比如疾病或受伤等器质性原因通过神经传导的疼痛、酸胀等生理不适感就不是我们的目标,这些身苦即使是佛陀也不能避免,只能借助药物治疗来缓解、消除。只有那些与情绪有关的身行才是我们要关注和处理的,不管这种情绪是因病痛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产生的,先不要深究它,当务之急是令其消散。比如我们生气时觉得胸口憋闷;愤怒时面红耳赤;担忧时心像吊着一样,或者没有胃口;恐惧时心跳加速、紧张流汗;高兴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等,这些是很明显的身行表现。也有很多细微的身行,比如轻微的紧张不安、躁动堵塞等,受限于我们的觉知力,可能暂时体验不到,但当我们平息那些相对粗重的身行后,这些细微的造作就可能以明显的身行呈现,就像在惊涛骇浪中扔一颗小石子看不到一点涟漪,但扔在平静的湖面上则可以看到明显的波浪一样。因此,平息身行也是一个不断深入正精进的过程。还有些潜在的烦恼并不一定会在身行上呈现,身行只是相当于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身体这个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真正目标是心,所以需要从身念处入手逐层深入,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去更深的层面觉知和精进时,只要做我们当下力所能及的就好,功夫到了,滴水穿石。
如果我们反复扫描也觉知不到任何现象,并不是身行都已经平息了,而是我们的力量不够,否则应该会生起喜悦。这时应该专注在呼吸上,提升自己的念力和定力,再扫描身体时往往就能体会到原来没能体会的状况。如此止观双运,保持对一切身的体会和正知,继续平息身行就好。当然,期间失念的情况时有发生,记得回到呼吸这个锚点,继续平息身行就好。日常生活中形成有念的习惯对于念力的提升很重要,我们可以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一些提醒,像小学时听到铃声就知道上课下课一样,下个可循环倒计时的App,设置提醒铃声,也可以在常待的地方设置提醒标志,当然,以不影响到他人为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习惯成自然,失念的情形就会逐渐减少。
当我们能熟练地平息身行后,会发现胸口中央是情绪呈现的焦点,将我们随观的重点放在这个区域,因为不舒服,感觉胸口是紧缩憋闷的,尝试清除那些不适感,暂时清除不了就体验它,再反复尝试清除它,直到它突然消散,胸口完全舒展开来,喜悦就从那里生起了。每一次喜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不同,轻微的时候像卡在食道的食物突然滑下去后那种释然感,强烈的时候会一浪接一浪地涌向全身,洋溢到每个毛孔(我暂时不知道有没有更强烈的),我经历过的持续时间大约就几分钟到十多分钟,但听说有持续几十天的,这还不是初禅的喜乐。这时我们尽可能让喜悦扩大,借用慈心禅的祝福分享自己的喜悦。当下这刻离五盖生起喜乐,同时也表明我们的定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接近或类似常说的初禅。
当我们能熟练地生起喜悦时就顺利进入到心念处的层面,开始觉知心行,即受和想。我们可能会触动一些尘封的记忆,或者出现一些从未见过的可爱或可怕的画面,那些只是想蕴而已,不要理会,继续正精进,平息心行,随着杂染的减少,我们感受着心并使心喜悦,当身处于宁静且心喜乐时,我们的心不再散乱而得以集中,这时的心是定的,即不再被各种念头所左右而胡思乱想,不再需要寻和伺的帮助就能保持着念,心从寻和伺解脱并体会着喜乐,大概相当于二禅的程度。这时精神的喜对于心来说也是躁动的负担,平息心行后只余下意乐,大概相当于三禅的程度。当我们平静地旁观得定的心舍断贪和忧时,无苦无乐、无贪无忧、有念有舍、清静,大概相当于四禅的程度。“使心解脱着”是指心从初禅开始一直到法念处从执取解脱的过程,即以初禅从不善法解脱;以二禅从寻和伺解脱;以三禅从喜解脱;以四禅从乐解脱;在法念处的层面随观五盖、五蕴、六入处、七觉支、四圣谛所描述的现象,以无常随观从常想解脱;以苦随观从乐想解脱;以无我随观从我想解脱;从渴爱以厌随观,从贪以离贪随观,从集以灭随观,以断念随观,心从执取解脱。如上面经文中所说,在呼气和吸气时“随观无常”、“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断念”。
从上面关于安般念的经文中可以看到,行者住于在身上随观身,住于在受上随观受,住于在心上随观心,住于在法上随观法,有念、正知、精进,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这样修习安般念完成四念处。
行者随观身、受、心、法四念处,当他的念已现前而不忘失时,念觉支生起;当他正念正知,对那些现象以慧审虑时,择法觉支生起;当他择法时,精进觉支生起;当他修习精进觉支,离不善法后,生起精神的喜,喜觉支生起;当他意乐时,身宁静,心也宁静,轻安觉支生起;当他身宁静、有乐时,心入定,定觉支生起;当他平静地旁观得定的心舍断贪和忧时,舍觉支生起;当四念处修习完成时,上述七觉支也到达圆满的修习。七觉支的圆满意味着八正道也达到圆满的修习,明和解脱满足。因此,佛陀说: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SA.810)
这里指明修行的总原则就是“三依一向”,一增上法即指“明”,一法为门即“解脱门”,此二法和四念处、七觉支一起称为“十三法”。
以上是以安般念为例对四念处禅修的讨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像戒烟戒毒会引起身心一系列反应一样,在禅修过程中,随着身心习惯了的运作模式被改变,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各种反应,比如头晕、胸痛、皮疹、哭泣、频繁打嗝、大冷天也汗如雨下等等,有的甚至看起来跟我们通常说的病症没什么区别,常听到同修说各种身体反应,但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大概因人而异吧。我自己经历过头晕、皮疹、胸口酸胀、频繁打嗝、汗如雨下和右边髋关节酸痛,关节酸痛就是三个月前的事,蹲下去根本站不起来,走路都吃力,过了大约三周又自动恢复正常了。所以要有心理准备,拿不准就去问自己的禅师,因禅修导致的身体调整不用担心,但如果是器质性的病变就不要耽误治疗。从中也可以看出,修行不仅仅是阅读经文、理解法义,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习性会改变,身心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这种脱胎换骨的改变不是明白道理就能达成的,而是要亲身体验,使心的倾向产生实质性转变。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