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我所认识的佛法:四念处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我所认识的佛法:四念处

1
1 Users
0 Likes
112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18
Topic starter  

我所认识的佛法:四念处

Original 阿一 行者阿一 2022-10-03 12:31 Posted on 广东

Image

    上文讨论正念时提到正念正知精勤努力我们看看佛陀对正知的开示

    【比丘们!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是正知行为者;在前视、后视时是正知行为者;在肢体曲伸时是正知行为者;在衣、钵与衣的受持时是正知行为者;在饮、食、嚼、尝时是正知行为者;在大小便动作时是正知行为者;在行、住、坐、卧、清醒、语、默时是正知行为者。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自己的与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消散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与消散法,或有身体的念已现起,直到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而住于无依止,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DN.22)

    正知是观身念处的其中一个法门教导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整个身体状态有清晰的理解清楚自己的动机即体验到行为举止的集起和消散及相关动机的生灭这一点是四念处修行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另外两个核心要素是忆念不忘和精进三核心要素让我们能时刻全面了知身心现象不忘失正精进这是我们在安般念中要把握的作业重点接下来看看安般念在四念处的修行实践

    【比丘们!这里,比丘到了林野,或到了树下,或到了空屋,坐下,盘腿后,挺直身体,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后,他只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当吸气长时,他了知:‘我吸气长。’或当呼气长时,他了知:‘我呼气长。’ 当吸气短时,他了知:‘我吸气短。’或当呼气短时,他了知:‘我呼气短。’

    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呼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呼气。’ 

    他学习:‘感受着喜,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喜,我将呼气。’他学习:‘感受着乐,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乐,我将呼气。’

    他学习:‘感受着心行,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心行,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行宁静着,我将呼气。’他学习:‘感受着心,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心,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喜悦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喜悦着,我将呼气。’他学习:‘集中着心,我将吸气。’他学习:‘集中着心,我将呼气。’他学习:‘使心解脱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心解脱着,我将呼气。’

    他学习:‘随观无常,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无常,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离贪,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离贪,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灭,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灭,我将呼气。’他学习:‘随观断念,我将吸气。’他学习:‘随观断念,我将呼气。’

    比丘们!当入出息念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MN.118)

    以上是安般念运用于四念处修行的简略说法森林树下或空屋的共同特征就是避免被打扰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是为了使身体处于自然舒适且可长时间稳定不动的状态没有多余的动作分散注意力是坐地上还是椅子上都不重要双盘单盘或散盘也因人而异不要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就行竖直腰身很重要避免长时间不合适的受力给身体带来劳损内观禅修的身体姿态不像瑜伽那样要求严格因为重点不是为了进入奢摩他境界而是关注和处理身心现象当然你要用很严格的瑜伽姿势也没什么不妥随个人喜好毕竟这不是四念处修行的主要关注点

Image

 

    “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后,他只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这是安般念的特征面前的正念”并不是面部前面或者人中附近的某个点而是对当下身心现象的念住正知和精进而呼吸也是身行的一种它的独特性使其成为那个让我们的意念不被忘想带跑的锚点当然也是我们念住的对象之一他只是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就是知道呼气或吸气时呼吸的长短即清晰地知道开始和结束甚至能体会呼与吸之间停顿换转瞬间内心的躁动这种感觉憋一下气就能体会到了这些就是对呼吸的正知当然,一般我们不会干预呼吸只要自然地呼气和吸气就可以了只不过我们的心热衷于忙碌没两分钟就可能妄想纷飞等到发现时可能不知过了多久这是念力定力不够时的常态意识到了就立即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不要继续参与那些内心戏剧即通过寻和伺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止的修习但呼吸本身不是我们要随观的主要目标只是为顺利随观所借助的工具而已随观的真正的目标是身法四处从最浅层的身念处入手保持绵密的念住正知和持续的精进逐层深入这是观的修习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一切身”并“使身行宁静着这是随观身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喜感受着乐这是随观受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感受着心行使心行宁静着感受着心使心喜悦着集中着心使心解脱着这是随观心念处

    在呼气或吸气时“随观无常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断念这是随观法念处

    四个念处的随观均始于身念处以多快的速度递进或到达何种程度取决于心当下的力量或者说熟练程度可能在一坐中就从身念处递进到法念处也可能长时间都在身念处这个层面努力或者昨天递进到心念处但今天就只能停留在身念处因为四个层次的深入是以前面层次为基础自然进入的前一层次没有满足不可能进入更深的层次这是一个不断修习不断熟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的力量得到不断提升伴随着心的品质不断圆满逐层深入直至熟练地完成四念处修习导向觉悟的七觉支得以圆满从而满足明和解脱这就是四念处修行

    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进入到下一层次呢其实行者到时自己就会知道的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如说我们平息身行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剩下胸口处的现象比较明显和顽固这时重点体会该处的觉受尝试去除那些堵塞感就是在进入受念处的层面一个人特别开心或痛苦时都不自觉地手捂胸口因为那里是情绪堆积的核心区域当胸口处的现象被我们一次次精进消散掉时会在这里生起喜悦当喜悦充分扩展后我们会感受到心行的负担开始进入到心念处的层面这种喜悦不同于我们平时遇到合意的事物时产生的物质的喜而是强烈得多的精神的喜而且是不期而遇自然而来的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喜悦并不是在盘腿打坐时而是早上刚起床坐在床沿放松身体时大约十五分钟左右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喜悦从胸口涌出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洋溢到每个毛孔感觉汗毛都竖起来了老实说当时有点震撼和不知所措但是接下来几天又感觉不到了因为心里有了期待无形中制造了新的紧张这是我们禅修时要特别注意的不要有任何期待只管去做我们该做的该来的自然会来

Image

 

    对于心念处我的体会还不够深对于法念处的体验根本谈不上只有理论认知接下来依上面的经文重点谈谈随观身念处和受念处简略说说心念处和法念处等有了更多的体验再向同修汇报

    安般念的“感受着一切身”不是某些解读说的感受呼吸身因为知道呼吸长或短就已经是感受呼吸身了不从头到尾感受它怎么能知道长短这已经是正知于呼吸了感受着一切身”实际是指体会整个身体就像MR核磁共振那样从头皮开始往下逐层扫描体验哪些地方有紧张躁动堵塞刺痛等现象正知于诸身行使身行宁静着”就是平息身行即放松它们使身体卸下这些负担这实际是在身念处这个层面去除情绪带来的苦受即正精进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身行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比如疾病或受伤等器质性原因通过神经传导的疼痛酸胀等生理不适感就不是我们的目标这些身苦即使是佛陀也不能避免只能借助药物治疗来缓解消除只有那些与情绪有关的身行才是我们要关注和处理的不管这种情绪是因病痛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产生的先不要深究它当务之急是令其消散比如我们生气时觉得胸口憋闷愤怒时面红耳赤担忧时心像吊着一样或者没有胃口恐惧时心跳加速紧张流汗高兴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等这些是很明显的身行表现也有很多细微的身行比如轻微的紧张不安躁动堵塞等受限于我们的觉知力可能暂时体验不到但当我们平息那些相对粗重的身行后这些细微的造作就可能以明显的身行呈现就像在惊涛骇浪中扔一颗小石子看不到一点涟漪但扔在平静的湖面上则可以看到明显的波浪一样因此平息身行也是一个不断深入正精进的过程还有些潜在的烦恼并不一定会在身行上呈现,身行只是相当于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身体这个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真正目标是心,所以需要从身念处入手逐层深入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去更深的层面觉知和精进时只要做我们当下力所能及的就好功夫到了滴水穿石

    如果我们反复扫描也觉知不到任何现象并不是身行都已经平息了而是我们的力量不够否则应该会生起喜悦这时应该专注在呼吸上提升自己的念力和定力再扫描身体时往往就能体会到原来没能体会的状况如此止观双运保持对一切身的体会和正知继续平息身行就好当然期间失念的情况时有发生记得回到呼吸这个锚点继续平息身行就好日常生活中形成有念的习惯对于念力的提升很重要我们可以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一些提醒像小学时听到铃声就知道上课下课一样下个可循环倒计时的App设置提醒铃声也可以在常待的地方设置提醒标志,当然,以不影响到他人为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习惯成自然失念的情形就会逐渐减少

    当我们能熟练地平息身行后会发现胸口中央是情绪呈现的焦点将我们随观的重点放在这个区域,因为不舒服,感觉胸口是紧缩憋闷的,尝试清除那些不适感,暂时清除不了就体验它,再反复尝试清除它,直到它突然消散胸口完全舒展开来喜悦就从那里生起了每一次喜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不同轻微的时候像卡在食道的食物突然滑下去后那种释然感强烈的时候会一浪接一浪地涌向全身洋溢到每个毛孔我暂时不知道有没有更强烈的),我经历过的持续时间大约就几分钟到十多分钟但听说有持续几十天的,这还不是初禅的喜乐。这时我们尽可能让喜悦扩大借用慈心禅的祝福分享自己的喜悦。当下这刻离五盖生起喜乐同时也表明我们的定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接近或类似常说的初禅

    当我们能熟练地生起喜悦时就顺利进入到心念处的层面开始觉知心行即受和想我们可能会触动一些尘封的记忆或者出现一些从未见过的可爱或可怕的画面那些只是想蕴而已不要理会继续正精进平息心行随着杂染的减少我们感受着心并使心喜悦当身处于宁静且心喜乐时我们的心不再散乱而得以集中这时的心是定的即不再被各种念头所左右而胡思乱想不再需要寻和伺的帮助就能保持着念,心从寻和伺解脱并体会着喜乐大概相当于二禅的程度这时精神的喜对于心来说也是躁动的负担平息心行后只余下意乐大概相当于三禅的程度当我们平静地旁观得定的心舍断贪和忧时无苦无乐无贪无忧有念有舍、清静大概相当于四禅的程度使心解脱着”是指心从初禅开始一直到法念处从执取解脱的过程即以初禅从不善法解脱;以二禅从寻和伺解脱;以三禅从喜解脱;以四禅从乐解脱;在法念处的层面随观五盖五蕴六入处七觉支四圣谛所描述的现象无常随观从常想解脱;以苦随观从乐想解脱;无我随观从我想解脱;从渴爱以厌随观从贪以离贪随观从集以灭随观以断念随观心从执取解脱如上面经文中所说在呼气和吸气时随观无常随观离贪随观灭随观断念

    从上面关于安般念的经文中可以看到行者住于在身上随观身,住于在受上随观受,住于在心上随观心,住于在法上随观法,有念、正知、精进,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这样修习安般念完成四念

Image

 

    行者随观身法四念处当他的念已现前而不忘失时,念觉支生起他正正知,对那些现象以慧审虑时,择法觉支生起当他择法时精进觉支生起当他修习精进觉支,离不善法后生起精神的喜喜觉支生起当他乐时身宁静,心也宁静轻安觉支生起当他身宁静有乐时心入定,定觉支生起当他平静地旁观得定的心舍断贪和忧时舍觉支生起当四念处修习完成时上述七觉也到达圆满的修习。七觉支的圆满意味着八正道也达到圆满的修习明和解脱满足因此佛陀说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SA.810)

    这里指明修行的总原则就是“三依一向”一增上法即指“明”一法为门即“解脱门”此二法和四念处七觉支一起称为“十三法”

    以上是以安般念为例对四念处禅修的讨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像戒烟戒毒会引起身心一系列反应一样在禅修过程中随着身心习惯了的运作模式被改变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各种反应比如头晕胸痛皮疹哭泣频繁打嗝大冷天也汗如雨下等等有的甚至看起来跟我们通常说的病症没什么区别常听到同修说各种身体反应但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大概因人而异吧我自己经历过头晕皮疹胸口酸胀、频繁打嗝、汗如雨下和右边髋关节酸痛,关节酸痛就是三个月前的事,蹲下去根本站不起来走路都吃力过了大约三周又自动恢复正常了所以要有心理准备拿不准就去问自己的禅师,因禅修导致的身体调整不用担心但如果是器质性的病变就不要耽误治疗从中也可以看出修行不仅仅是阅读经文理解法义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习性会改变身心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这种脱胎换骨的改变不是明白道理就能达成的而是要亲身体验使心的倾向产生实质性转变


   
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MG